CN106219358A - 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219358A CN106219358A CN201610644294.0A CN201610644294A CN106219358A CN 106219358 A CN106219358 A CN 106219358A CN 201610644294 A CN201610644294 A CN 201610644294A CN 106219358 A CN106219358 A CN 10621935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ir
- roller
- tail rope
- bottom roller
- longitudinal carri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6—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 B66B7/10—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for equalising rope or cable tension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所述尾绳防扭装置包括:支架、第一滚轮组和第二滚轮组,第二滚轮组与第一滚轮组左右间隔布置,第一滚轮组的第一对上滚轮和第二对上滚轮前后间隔布置,第一对下滚轮和第二对下滚轮前后间隔布置,第一对上滚轮和第一对下滚轮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且第二对上滚轮和第二对下滚轮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其中,第一对上滚轮、第二对上滚轮、第一对下滚轮、第二对下滚轮、第三对上滚轮、第四对上滚轮、第三对下滚轮和第四对下滚轮中的任一个均包括沿前后间隔布置且分别可旋转地设在支架上的两个滚轮。根据本发明的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可以避免尾绳在运行过程中相互交叉缠绕现象,具有很好的防扭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绳防扭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多绳摩擦式提升机井底尾绳运行方式大多采用的是无防扭装置,这种运行方式下,井底尾绳无任何安全保障措施,使得产品的可靠性不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在于提出一种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所述尾绳防扭装置可以防止尾绳相互缠绕事故的发生。
根据本发明的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包括:支架;第一滚轮组,所述第一滚轮组包括第一对上滚轮、第二对上滚轮、第一对下滚轮和第二对下滚轮,所述第一对上滚轮和所述第二对上滚轮前后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对下滚轮和所述第二对下滚轮前后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对上滚轮和所述第一对下滚轮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且所述第二对上滚轮和所述第二对下滚轮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第二滚轮组,所述第二滚轮组与所述第一滚轮组左右间隔布置,所述第二滚轮组包括第三对上滚轮、第四对上滚轮、第三对下滚轮和第四对下滚轮,所述第三对上滚轮和所述第四对上滚轮前后间隔布置,所述第三对下滚轮和所述第四对下滚轮前后间隔布置,所述第三对上滚轮和所述第三对下滚轮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且所述第四对上滚轮和所述第四对下滚轮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其中,所述第一对上滚轮、所述第二对上滚轮、所述第一对下滚轮、所述第二对下滚轮、所述第三对上滚轮、所述第四对上滚轮、所述第三对下滚轮和所述第四对下滚轮中的任一个均包括沿前后间隔布置且分别可旋转地设在所述支架上的两个滚轮。
根据本发明的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可以保证尾绳间的安全距离,有效避免两根尾绳在运行过程中相互交叉缠绕现象,降低提升机提升运行过程的安全风险,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尾绳磨损,进而延长尾绳的使用寿命,降低尾绳更换频率,减少生产成本投入。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滚轮的外周面上均套设有橡胶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滚轮组和所述第二滚轮组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隔板的上端位于所述第一滚轮组的所述第一下滚轮、第二下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组的第三下滚轮和第四下滚轮之间,且所述隔板的下端延伸至不高于所述支架的底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滚轮的两端均设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凸缘,且所述第一对上滚轮、所述第二对上滚轮、所述第一对下滚轮、所述第二对下滚轮、所述第三对上滚轮、所述第四对上滚轮、所述第三对下滚轮和所述第四对下滚轮中的任一个中的两个滚轮的凸缘前后对齐并间隔开预定距离,且所述预定距离设置成小于尾绳的直径。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滚轮的外周面上均套设有橡胶套且所述凸缘沿径向凸出所述橡胶套。
优选地,每个所述滚轮的两端均设有沿其轴线延伸并与所述支架相连的转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包括沿上下间隔开的上层支架和下层支架,所述第一对上滚轮、所述第二对上滚轮、所述第三对上滚轮和所述第四对上滚轮中的每一个滚轮均可旋转地与所述上层支架相连;所述第一对下滚轮、所述第二对下滚轮、所述第三对下滚轮和所述第四对下滚轮中的每一个滚轮均可旋转地与所述下层支架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上层支架和所述下层支架中的每一个均包括:第一横向支架、第二横向支架、第一纵向支架、第二纵向支架、第三纵向支架和第四纵向支架,所述第一横向支架与所述第二横向支架均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横向支架与所述第一横向支架前后间隔布置,所述第一纵向支架、所述第二纵向支架、所述第三纵向支架以及所述第四纵向支架均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纵向支架、所述第二纵向支架、所述第三纵向支架以及所述第四纵向支架左右间隔布置在所述第一横向支架和所述第二横向支架的上面,其中,所述第一纵向支架和所述第二纵向支架配合用于支撑滚轮,且所述第三纵向支架和所述第四纵向支架配合用于支撑滚轮。
优选地,所述第一横向支架、所述第二横向支架、所述第一纵向支架、所述第二纵向支架、所述第三纵向支架和所述第四纵向支架均为工字钢。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的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的再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尾绳防扭装置100,
上层支架1A,下层支架1B,
第一横向支架11,第二横向支架12,
第一纵向支架13,第二纵向支架14,第三纵向支架15,第四纵向支架16,
第一对上滚轮21,第一对下滚轮22,第二对上滚轮23,第二对下滚轮24,
第三对上滚轮25,第四对上滚轮26,
滚轮201,橡胶套202,凸缘203,转轴204,
隔板3,
第一尾绳4a,第二尾绳4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100。
如图1-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100,包括:支架、第一滚轮组和第二滚轮组。
具体地,如图1所示,第一滚轮组包括第一对上滚轮21、第二对上滚轮23、第一对下滚轮22和第二对下滚轮24,第一对上滚轮21和第二对上滚轮23前后间隔布置,第一对下滚轮22和第二对下滚轮24前后间隔布置,第一对上滚轮21和第一对下滚轮22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且第二对上滚轮23和第二对下滚轮24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
参照图1和图2,第二滚轮组与第一滚轮组左右间隔布置,第二滚轮组包括第三对上滚轮25、第四对上滚轮26、第三对下滚轮和第四对下滚轮,第三对上滚轮25和第四对上滚轮26前后间隔布置,第三对下滚轮和第四对下滚轮前后间隔布置,第三对上滚轮25和第三对下滚轮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且第四对上滚轮26和第四对下滚轮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
其中,第一对上滚轮21、第二对上滚轮23、第一对下滚轮22、第二对下滚轮24、第三对上滚轮25、第四对上滚轮26、第三对下滚轮和第四对下滚轮中的任一个均包括沿前后间隔布置且分别可旋转地设在支架上的两个滚轮201。
需要说明的是,提升机的尾绳至少包括挂在两个提升容器或提升容器与平衡锤的底部起平衡作用的两根尾绳,下文以第一尾绳4a和第二尾绳4b为例进行描述。优选地,第一尾绳4a和第二尾绳4b均为钢丝绳。
如图1-图3所示,第一尾绳4a限定在第一滚轮组内,第二尾绳4b限定在第二滚轮组内,具体地,第一尾绳4a沿图1中所示的顺时针方向依次从第一对上滚轮21、第一对下滚轮22、第二对下滚轮24和第二对上滚轮23的两个滚轮201之间穿过;参照图2并结合图1,第二尾绳4b沿图1中所示的顺时针方向依次从第三对上滚轮25、第三对下滚轮、第四对下滚轮和第四对上滚轮26的两个滚轮201之间穿过。
这样,当提升机运行时,第一滚轮组可以限定第一尾绳4a的沿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的运行轨迹,第二滚轮组也可以限定第二尾绳4b的沿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前后方向的运行轨迹,由此,可以减小第一尾绳4a和第二尾绳4b的摆动幅度,避免第一尾绳4a和第二尾绳4b摆动幅度过大而交互缠绕,从而降低提升机提升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同时,由于可以避免尾绳交互缠绕,从而可以降低尾绳的磨损,进而延长尾绳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100,可以保证尾绳间的安全距离,有效避免两根尾绳在运行过程中相互交叉缠绕现象,降低提升机提升运行过程的安全风险,同时,还可以有效降低尾绳磨损,进而延长尾绳的使用寿命,降低尾绳更换频率,减少生产成本投入。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每个滚轮201的外周面上均套设有橡胶套202,由此,可以减少滚轮201与尾绳之间的摩擦,降低尾绳的磨损,延长尾绳的使用寿命。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100还可以包括:隔板3,隔板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滚轮组和第二滚轮组之间,也就是说,隔板3可以仅一部分位于第一滚轮组和第二滚轮组之间,隔板3也可以全部位于第一滚轮组和第二滚轮组之间。
具体地,如图2所示,隔板3的上端位于第一滚轮组的第一对下滚轮22、第二对下滚轮24和第二滚轮组的第三对下滚轮和第四对下滚轮之间,且隔板3的下端延伸至不高于支架的底面。结合图2,隔板3的上端高于第一对下滚轮22、第二对下滚轮24、第三对下滚轮和第四对下滚轮的下沿,且隔板3的下端向下延伸至低于支架(例如图2中所示下层支架1B)的底面,进一步的,隔板3的下端延伸至低于尾绳的最底端,这样,可以使位于支架及第一对下滚轮22、第二对下滚轮24、第三对下滚轮和第四对下滚轮以下的第一尾绳4a和第二尾绳4b分隔在隔板3的两边,也就是说,将第一尾绳4a和第二尾绳4b的下端超出滚轮201的下端完全间隔开,从而可以有效避免第一尾绳4a和第二尾绳4b交互缠绕,达到尾绳整体防扭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每个滚轮201的两端均设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凸缘203,且第一对上滚轮21、第二对上滚轮23、第一对下滚轮22、第二对下滚轮24、第三对上滚轮25、第四对上滚轮26、第三对下滚轮和第四对下滚轮中的任一个中的两个滚轮201的凸缘203前后对齐并间隔开预定距离,且预定距离设置成小于尾绳的直径。由此,可以防止位于第一对上滚轮21、第二对上滚轮23、第一对下滚轮22、第二对下滚轮24、第三对上滚轮25、第四对上滚轮26、第三对下滚轮和第四对下滚轮的两个滚轮201之间的第一尾绳4a和第二尾绳4b从沿前后方向间隔开的凸缘203之间的缝隙滑出,从而保证尾绳防扭装置100可以有效地限定第一尾绳4a和第二尾绳4b的运动轨迹,保证尾绳安全运行。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每个滚轮201的外周面上均套设有橡胶套202,且凸缘203沿径向凸出橡胶套202。由此,凸缘203不仅可以通过配合防止尾绳滑出,还可以固定橡胶套202,限定橡胶套202沿滚轮201径向方向的位移。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每个滚轮201的两端均设有沿其轴线延伸的转轴204,且支架与转轴204相连并支撑转轴204。进一步地,转轴204通过轴承与支架相连,例如,支架上设有轴承,转轴204的两端均通过轴承与支架相连,从而保证滚轮201可以绕其轴线旋转。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支架包括上层支架1A和下层支架1B,且上层支架1A和下层支架1B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其中,第一对上滚轮21、第二对上滚轮23、第三对上滚轮25和第四对上滚轮26中的每一个滚轮201均可旋转地与上层支架1A相连;第一对下滚轮22、第二对下滚轮24、第三对下滚轮和第四对下滚轮中的每一个滚轮201均可旋转地与下层支架1B相连。
具体地,如图2所示,上层支架1A和下层支架1B中的每一个均包括:第一横向支架11、第二横向支架12、第一纵向支架13、第二纵向支架14、第三纵向支架15和第四纵向支架16,其中,第一横向支架11与第二横向支架12均沿左右方向延伸,且第一横向支架11与第一横向支架11前后间隔布置,第一纵向支架13、第二纵向支架14、第三纵向支架15以及第四纵向支架16均沿前后方向延伸,且第一纵向支架13、第二纵向支架14、第三纵向支架15以及第四纵向支架16左右间隔布置在第一横向支架11和第二横向支架12的上面。其中,第一纵向支架13和第二纵向支架14配合,用于支撑第一滚轮组的滚轮201,且第三纵向支架15和第四纵向支架16配合,用于支撑第二滚轮组的滚轮201。
优选地,第一横向支架11、第二横向支架12、第一纵向支架13、第二纵向支架14、第三纵向支架15和第四纵向支架16均为工字钢。由于工字钢为标准件,由此,可以便于尾绳防扭装置100的加工制造,降低尾绳防扭装置100的成本。
下面将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100。
参照图1,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100包括支架、第一滚轮组、第二滚轮组和隔板3。
具体地,如图1所示,支架包括沿上下间隔开的上层支架1A和下层支架1B,上层支架1A和下层支架1B中的每一个均包括:第一横向支架11、第二横向支架12、第一纵向支架13、第二纵向支架14、第三纵向支架15和第四纵向支架16,第一横向支架11与第二横向支架12均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沿前后间隔布置,第一纵向支架13、第二纵向支架14、第三纵向支架15以及第四纵向支架16均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前后间隔布置在第一横向支架11和第二横向支架12的上面。第一纵向支架13和第二纵向支架14配合支撑第一滚轮组,第三纵向支架15和第四纵向支架16配合支撑第二滚轮组。
第一横向支架11、第二横向支架12、第一纵向支架13、第二纵向支架14、第三纵向支架15和第四纵向支架16均为工字钢。
第一滚轮组包括第一对上滚轮21、第二对上滚轮23、第一对下滚轮22和第二对下滚轮24,第一对上滚轮21和第二对上滚轮23前后间隔布置在上层支架1A的第一纵向支架13和第二纵向支架14上,第一对下滚轮22和第二对下滚轮24前后间隔布置在下层支架1B的第一纵向支架13和第二纵向支架14上。
第二滚轮组与第一滚轮组左右间隔布置,第二滚轮组包括第三对上滚轮25、第四对上滚轮26、第三对下滚轮和第四对下滚轮,第三对上滚轮25和第四对上滚轮26前后间隔布置在上层支架1A的第三纵向支架15和第四纵向支架16上,第三对下滚轮和第四对下滚轮前后间隔布置在下层支架1B的第三纵向支架15和第四纵向支架16上。
第一对上滚轮21、第二对上滚轮23、第一对下滚轮22、第二对下滚轮24、第三对上滚轮25、第四对上滚轮26、第三对下滚轮和第四对下滚轮中的任一个均包括沿前后间隔布置两个滚轮201。每个滚轮201的两端均设有沿其轴线延伸并与支架相连的转轴204,且滚轮201的转轴204通过轴承支撑支架上。,每个滚轮201的两端均设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凸缘203,每一对滚轮201中的两个滚轮201的凸缘203前后对齐并间隔开预定距离,且预定距离小于尾绳的直径。
进一步地,每个滚轮201的外周面上均套设有橡胶套202,且橡胶套202位于滚轮201的两个凸缘203之间。
隔板3设在第一滚轮组和第二滚轮组之间,且隔板3的上端位于第一滚轮组的第一对下滚轮22、第二对下滚轮24和第二滚轮组的第三对下滚轮和第四对下滚轮之间,且隔板3的下端延伸至不高于支架的底面。
提升机的尾绳包括第一尾绳和第二尾绳,且第一尾绳和第二尾绳是挂在两个提升容器或提升容器与平衡锤的底部起平衡作用的钢丝绳。第一尾绳限定在第一滚轮组内,第二尾绳限定在第二滚轮组内。提升机采用平衡尾绳(第一尾绳和第二尾绳)是为了减少提升侧与下放侧钢丝绳的张力差。原理为:通过尾绳重量变化,减少提升侧与下放侧钢丝绳的张力差,以达到整体提升系统的平衡。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100,分为上下两层,通过在提升井的筒壁上制作的支架固定。上层支架和下层支架上均安装8个套有橡胶套的滚轮,其中,没两个滚轮为一对滚轮,每一层支架(上层支架和下层支架)分别有四组滚轮,通过将尾绳(第一尾绳和第二尾绳)分别置于上层支架和下层支架上的各组滚轮的中心,从而可以达到定位尾绳运行轨迹,减小尾绳摆动幅度。同时,第一尾绳和第二尾绳的位于下层支架及滚轮以下的部分,分别置于隔板的两边,由此,可以进一步达到尾绳整体防扭的效果。
在提升机运行时,尾绳通过提升容器与平衡锤的牵引,随着提升机的运动而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尾绳通过上下两层橡胶套滚轮中心区域带动橡胶套滚轮转动,既不影响提升机的运行也不影响尾绳的运行,从而达到保护井底尾绳安全运行。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100,可以在竖井提升系统快速、高频率运行过程中,保障尾绳间的安全距离,有效杜绝因尾绳摆动幅度过大而导致的尾绳互相缠绕事故的发生。
此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100,还可以设置监控装置,通过通过监控装置拍摄的监控视频能够更直观的观察到尾绳的变化情况。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
第一滚轮组,所述第一滚轮组包括第一对上滚轮、第二对上滚轮、第一对下滚轮和第二对下滚轮,所述第一对上滚轮和所述第二对上滚轮前后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对下滚轮和所述第二对下滚轮前后间隔布置,所述第一对上滚轮和所述第一对下滚轮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且所述第二对上滚轮和所述第二对下滚轮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
第二滚轮组,所述第二滚轮组与所述第一滚轮组左右间隔布置,所述第二滚轮组包括第三对上滚轮、第四对上滚轮、第三对下滚轮和第四对下滚轮,所述第三对上滚轮和所述第四对上滚轮前后间隔布置,所述第三对下滚轮和所述第四对下滚轮前后间隔布置,所述第三对上滚轮和所述第三对下滚轮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且所述第四对上滚轮和所述第四对下滚轮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
其中,所述第一对上滚轮、所述第二对上滚轮、所述第一对下滚轮、所述第二对下滚轮、所述第三对上滚轮、所述第四对上滚轮、所述第三对下滚轮和所述第四对下滚轮中的任一个均包括沿前后间隔布置且分别可旋转地设在所述支架上的两个滚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滚轮的外周面上均套设有橡胶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还包括:
隔板,所述隔板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滚轮组和所述第二滚轮组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的上端位于所述第一滚轮组的所述第一对下滚轮、第二对下滚轮和所述第二滚轮组的第三对下滚轮和第四对下滚轮之间,且所述隔板的下端延伸至不高于所述支架的底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滚轮的两端均设有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凸缘,且所述第一对上滚轮、所述第二对上滚轮、所述第一对下滚轮、所述第二对下滚轮、所述第三对上滚轮、所述第四对上滚轮、所述第三对下滚轮和所述第四对下滚轮中的任一个中的两个滚轮的凸缘前后对齐并间隔开预定距离,且所述预定距离设置成小于尾绳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滚轮的外周面上均套设有橡胶套且所述凸缘沿径向凸出所述橡胶套。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滚轮的两端均设有沿其轴线延伸并与所述支架相连的转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沿上下间隔开的上层支架和下层支架,
所述第一对上滚轮、所述第二对上滚轮、所述第三对上滚轮和所述第四对上滚轮中的每一个滚轮均可旋转地与所述上层支架相连;
所述第一对下滚轮、所述第二对下滚轮、所述第三对下滚轮和所述第四对下滚轮中的每一个滚轮均可旋转地与所述下层支架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支架和所述下层支架中的每一个均包括:第一横向支架、第二横向支架、第一纵向支架、第二纵向支架、第三纵向支架和第四纵向支架,
所述第一横向支架与所述第二横向支架均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横向支架与所述第一横向支架前后间隔布置,
所述第一纵向支架、所述第二纵向支架、所述第三纵向支架以及所述第四纵向支架均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纵向支架、所述第二纵向支架、所述第三纵向支架以及所述第四纵向支架左右间隔布置在所述第一横向支架和所述第二横向支架的上面,
其中,所述第一纵向支架和所述第二纵向支架配合用于支撑滚轮,且所述第三纵向支架和所述第四纵向支架配合用于支撑滚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向支架、所述第二横向支架、所述第一纵向支架、所述第二纵向支架、所述第三纵向支架和所述第四纵向支架均为工字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644294.0A CN106219358B (zh) | 2016-08-09 | 2016-08-09 | 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644294.0A CN106219358B (zh) | 2016-08-09 | 2016-08-09 | 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219358A true CN106219358A (zh) | 2016-12-14 |
CN106219358B CN106219358B (zh) | 2018-12-14 |
Family
ID=575486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644294.0A Active CN106219358B (zh) | 2016-08-09 | 2016-08-09 | 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219358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231097A (zh) * | 2018-09-28 | 2019-01-18 | 中国葛洲坝集团第工程有限公司 | Tbm盾体洞内牵引装置及方法 |
CN110844753A (zh) * | 2019-11-21 | 2020-02-28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扁尾绳摆动抑制导向装置及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72675A (ja) * | 1996-04-03 | 1997-10-21 | Otis Elevator Co | エレベーター |
CN1232781A (zh) * | 1998-03-12 | 1999-10-27 | 株式会社东芝 | 牵引电梯 |
JP2004115184A (ja) * | 2002-09-25 | 2004-04-15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の釣合補償用索状体案内装置 |
US20130048438A1 (en) * | 2010-05-14 | 2013-02-28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Elevator system with rope sway mitigation |
CN203728362U (zh) * | 2014-02-24 | 2014-07-23 | 美迪斯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室外电梯随行电缆防摆装置 |
CN105398916A (zh) * | 2015-12-24 | 2016-03-16 | 李见光 | 钢带卷扬四点提升电梯 |
-
2016
- 2016-08-09 CN CN201610644294.0A patent/CN10621935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72675A (ja) * | 1996-04-03 | 1997-10-21 | Otis Elevator Co | エレベーター |
CN1232781A (zh) * | 1998-03-12 | 1999-10-27 | 株式会社东芝 | 牵引电梯 |
JP2004115184A (ja) * | 2002-09-25 | 2004-04-15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の釣合補償用索状体案内装置 |
US20130048438A1 (en) * | 2010-05-14 | 2013-02-28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Elevator system with rope sway mitigation |
CN203728362U (zh) * | 2014-02-24 | 2014-07-23 | 美迪斯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室外电梯随行电缆防摆装置 |
CN105398916A (zh) * | 2015-12-24 | 2016-03-16 | 李见光 | 钢带卷扬四点提升电梯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231097A (zh) * | 2018-09-28 | 2019-01-18 | 中国葛洲坝集团第工程有限公司 | Tbm盾体洞内牵引装置及方法 |
CN110844753A (zh) * | 2019-11-21 | 2020-02-28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扁尾绳摆动抑制导向装置及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219358B (zh) | 2018-12-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11629B (zh) | 焊丝的收容方法 | |
CN206985546U (zh) | 一种起重小车起升机构 | |
CN105658561B (zh) | 升降机系统 | |
CN101166686B (zh) | 电梯装置 | |
CN106276628B (zh) | 一种轴铰式缆索起重机支索器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 |
CN101804936B (zh) | 电梯 | |
CN104334490A (zh) | 电梯装置和方法 | |
CN104364180B (zh) | 电梯及电梯的改装方法 | |
CN104291153B (zh) | 多线自动送线器 | |
CN106219358A (zh) | 提升机的尾绳防扭装置 | |
CN104652888B (zh) | 一种多层无避让立体车库 | |
CN102471023B (zh) | 电梯装置 | |
KR101148846B1 (ko) | 케이블 레이드 제조 장치, 이를 이용한 케이블 레이드 그로멧 제조 방법, 이를 통해 제작된 케이블 레이드 그로멧 | |
JP2017149565A (ja) | 巻上げ装置 | |
CN103626063A (zh) | 大型门式起重机钢丝绳绕绳装置及绕绳方法 | |
CN105366507A (zh) | 无机房电梯的改装方法和无机房电梯 | |
CN101612483B (zh) | 一种避免多套威亚装置驱动钢丝绳相互缠绕的威亚装置运行系统 | |
KR102052787B1 (ko) | 엘리베이터 균형추 반출입 장치 | |
CN105883479A (zh) | 一种钢丝绳缠绕装置及缠绕方法 | |
CN105173978A (zh) | 无机房电梯的改装方法及无机房电梯 | |
CN102976205A (zh) | 一种抓斗导绳装置 | |
CN203612860U (zh) | 大型门式起重机钢丝绳绕绳装置 | |
CN104210974B (zh) | 双层行走的导轮组及使用该导轮组的电动葫芦 | |
CN209366379U (zh) | 一种便于收放的油船船锚 | |
CN106348088A (zh) | 一种双层式并线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