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09755A - 实现多媒体通信的架构、方法及融合设备和ue - Google Patents

实现多媒体通信的架构、方法及融合设备和u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09755A
CN106209755A CN201510249487.1A CN201510249487A CN106209755A CN 106209755 A CN106209755 A CN 106209755A CN 201510249487 A CN201510249487 A CN 201510249487A CN 106209755 A CN106209755 A CN 1062097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a
communication terminal
fusion
communication
p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4948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US15/568,903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20180159906A1/en
Priority to PCT/CN2015/091863 priority patent/WO2016169225A1/zh
Priority to EP15889711.6A priority patent/EP3288230A4/en
Publication of CN1062097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09755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83In-session procedures
    • H04L65/1094Inter-user-equipment sessions transfer or sha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73Registration or de-regist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Architectures or entities
    • H04L65/1059End-user terminal functionalit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al-time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69Session establishment or de-establish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083In-session procedures
    • H04L65/1089In-session procedures by adding media; by removing medi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66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5/1101Session protocols
    • H04L65/1104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40Support for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5/401Support for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wherein the services involve a main real-time session and one or more additional parallel real-time or time sensitive sessions, e.g. white board sharing or spawning of a subconference
    • H04L65/4015Support for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wherein the services involve a main real-time session and one or more additional parallel real-time or time sensitive sessions, e.g. white board sharing or spawning of a subconference where at least one of the additional parallel sessions is real time or time sensitive, e.g. white board sharing, collaboration or spawning of a subcon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40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2Processing of mobility data, e.g.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at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or VLR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Transfer of mobility data, e.g. between HLR, VLR or external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10Mapping addresses of different types
    • H04L61/103Mapping addresses of different types across network layers, e.g. resolution of network layer into physical layer addresses or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AR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4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 H04L61/453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using an address exchange platform which sets up a session between two nodes, e.g. rendezvous servers,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 [SIP] registrars or H.323 gatekeep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10Architectures or entities
    • H04L65/1016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现多媒体通信的架构、方法及融合设备和用户设备。包括第一通信端利用获得的媒体描述,经由注册服务器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信令面,融合设备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媒体面。通过本发明方法,基于控制与媒体分离思想简单地实现了多媒体通信。

Description

实现多媒体通信的架构、方法及融合设备和UE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媒体通信技术,尤指一种实现多媒体通信的架构、方法及融合设备和UE。
背景技术
多媒体通信一直是通信领域的追求目标,并在不断完善。4G背景下,基于LTE网络的语音呼叫(VoLTE,Voice over LTE),或者富通讯套件(RCS,Rich Communication Suit)等技术都为移动用户普及使用多媒体通信带来了机遇窗。
即使目前的移动设备(UE)如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已经普及了前置摄像头和视频流的能力,即已经可以在UE上实现视频通话。但是,由于移动设备的硬件设备的限制、多媒体能力的限制,并不能体验大屏、高清的多媒体通信。
从未来的角度看,多媒体通信的能力,完全不是简单的移动设备可以构建或承载的,如支持全息投影的通信。
3GPP在其研究报告23.893中提出了将IP多媒体子系统(IMS,IPMultimedia Subsystem)会话在多个设备之间切换,但其存在以下不足:需要IMS核心网新增应用服务器(AS)控制;多个设备都是独立的SIP设备,需要在IMS注册、认证,但是,很多时候新的智能设备并不支持IMS的注册,如不支持ISIM身份(不支持插SIM卡)等;这种在单个设备实现多媒体会话、集中控制的方式,缺乏控制(信令)与媒体分离的思想,造成了大且复杂的多媒体设备,实现复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实现多媒体通信的架构、方法及融合设备和用户设备,能够基于控制与媒体分离思想简单实现多媒体通信。
为了达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实现多媒体通信的架构,包括:至少包括第一通信端、第二通信端、融合设备、注册服务器;其中,
第一通信端,用于利用来自融合设备的媒体描述向注册服务器发起呼叫请求;收到呼叫应答,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信令面;
融合设备,用于向第一通信端发送媒体描述;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媒体面;
注册服务器,用于接收到呼叫请求,通知第二通信端,并转发来自第二通信端的呼叫应答给第一通信端;
第二通信端,用于向注册服务器返回呼叫应答;与第一通信端之间建立信令面,与融合设备之间建立媒体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信端还用于:在需要建立多媒体通信时,向所述融合设备发起查询请求;相应地,所述融合设备还用于: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一通信端的查询请求,向所述第一通信端返回所述媒体描述;
或者,所述融合设备主动向第一通信端推送所述媒体描述。
可选地,该架构还包括融合设备的外设;此时,
所述融合设备还用于:在接收到来自第一通信端的查询请求时,与融合设备的外设交互以获取媒体参数;向融合设备的外设转发媒体流;
融合设备的外设,用于向所述融合设备提供媒体参数;呈现获得的媒体流内容。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信端与所述第二通信端之间已成功建立呼叫,并建立有媒体面,且需要进行呼叫切换时,
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还用于:向当前需要切换到的融合设备发起查询请求,并在获得媒体描述后向所述注册服务器发起切换请求;收到切换确认,与所述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信令面,所述媒体面切换至当前需要切换到的融合设备;
所述注册服务器还用于:接收到切换请求,通知所述第二通信端,并转发来自所述第二通信端的切换确认给所述第一通信端。
可选地,如果所述融合设备中已有媒体呈现,在建立好所述信令面和媒体面,所述融合设备还用于:共同呈现当前媒体和已有媒体。
可选地,如果所述第二通信端通过融合设备建立呼叫,则所述媒体面建立在所述第一通信端的融合设备与所述第二通信端的融合设备之间。
可选地,所述呼叫请求中还携带所述第一通信端自身的媒体面描述;
所述第一通信端与所述第二通信端之间还建立媒体面。
可选地,所述媒体面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媒体流。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信端为用户设备UE;
所述第二通信端为UE或媒体服务器。
可选地,所述UE为具有通信能力的终端类用户设备;
所述融合设备为具有多媒体能力,同时具备近场通信能力、远端通信能力的设备;或者,为具有多媒体能力和近场通信能力,而不具备远端通信能力的设备,此时,所述融合设备作为一个功能单元设置在UE中。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信端与融合设备之间通过用于第一通信端控制融合设备的第一控制接口连接;
所述第二通信端与融合设备之间通过第一媒体接口连接。
可选地,当所述第二通信端为UE时,所述第一媒体接口采用实时传输协议RTP、或安全实时传输协议SRTP;
当所述第二通信端为媒体服务器时,所述第二媒体接口采用流媒体或媒体流。
可选地,所述融合设备的外设具有多媒体能力,同时具备近场通信能力;
当所述融合设备作为功能单元设置在UE中时,所述融合设备的外设还具备远端通信能力。
可选地,所述融合设备的外设与融合设备之间通过用于融合设备控制其外设的第二控制接口连接。
可选地,所述融合设备与融合设备的外设之间还设置用于转发媒体的第二媒体接口。
可选地,所述融合设备为一个或一个以上。
可选地,所述融合设备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融合设备之间通过用于多个融合设备之间的媒体流的同步控制的第三控制接口连接。
本发明又提供了一种融合设备,至少包括第一控制模块、第一媒体处理模块;其中,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向第一通信端发送媒体描述;
第一媒体处理模块,用于在呼叫建立完成,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媒体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具体用于: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一通信端的查询请求,向所述第一通信端返回所述媒体描述;
或者,主动向所述第一通信端推送所述媒体描述。
可选地,还包括第二控制模块,此时,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还用于:在接收到来自第一通信端的查询请求时,通知第二控制模块;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与融合设备的外设交互以获取媒体参数并返回给第一控制模块。
可选地,还包括第二媒体处理模块,用于与融合设备的外设之间转发媒体。
可选地,还包括第三控制模块,用于与其它相连接的融合设备之间的媒体流进行同步控制。
本发明再提供了一种终端,至少包括收发模块、处理模块;其中,
收发模块,用于利用来自融合设备的媒体描述向注册服务器发起呼叫请求;收到呼叫应答,向处理模块输出第一通知;
处理模块,用于收到第一通知,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信令面。
可选地,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在需要建立多媒体通信时,向所述融合设备发起查询请求。
可选地,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向当前需要切换到的融合设备发起查询请求,并在获得媒体描述后向注册服务器发起切换请求;收到切换确认,向所述处理模块输出第二通知;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收到第二通知,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信令面,媒体面切换至当前需要切换到的融合设备。
可选地,所述呼叫请求中还携带所述收发模块所属终端自身的媒体面描述;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建立与所述第二通信端之间的媒体面。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实现多媒体通信的方法,包括:第一通信端利用获得的媒体描述,经由注册服务器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信令面,融合设备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媒体面。
可选地,该方法之前还包括:所述第一通信端在需要建立多媒体通信时,向所述融合设备发起查询请求并获得所述媒体描述;
或者,所述第一通信端接收来自融合设备主动推送的所述媒体描述。
可选地,所述向融合设备发起查询请求并获得媒体描述包括:所述第一通信终端向融合设备发送媒体描述查询请求;所述融合设备将媒体描述返回给第一通信端。
可选地,所述建立信令面和媒体面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端使用获得的媒体描述经由注册服务器向第二通信端发起呼叫请求;
所述第一通信端接收来自第二通信端经由注册服务器返回的呼叫应答,所述第一通信端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呼叫,信令面在第一通信端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媒体面建立在融合设备与第二通信端之间。
可选地,所述呼叫请求中还携带所述第一通信端自身的媒体面描述;
该方法还包括:建立所述第一通信端与所述第二通信端之间的媒体面。
可选地,所述第一通信端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已成功建立呼叫,并建立有媒体面,且需要进行呼叫切换时,该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终端向当前需要切换到的融合设备发起查询请求,并在获得媒体描述后向注册服务器发起切换请求;收到来自第二通信端经由注册服务器转发的切换确认,与所述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信令面,所述媒体面切换至当前需要切换到的融合设备。
可选地,所述融合设备在接收到来自第一通信端的查询请求时,该方法还包括:所述融合设备与融合设备的外设交互以获取媒体参数。
可选地,该方法之后还包括:所述融合设备与融合设备的外设之间进行媒体转发。
可选地,所述融合设备为一个或一个以上。
可选地,所述融合设备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所述建立的媒体面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媒体流,所述媒体面建立在融合设备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包括:不同媒体流分别建立在第二通信端与各媒体流对应的融合设备之间。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同步所述多个融合设备之间的媒体流。
可选地,该方法之前,所述融合设备中已有媒体呈现;
在建立好所述信令面和媒体面后,还包括:所述融合设备共同呈现当前媒体和已有媒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技术方案包括第一通信端利用获得的媒体描述,经由注册服务器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信令面,融合设备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媒体面。通过本发明方法,基于控制与媒体分离思想简单地实现了多媒体通信。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现多媒体通信的架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融合设备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用户设备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现多媒体通信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建立融合设备呼叫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建立融合设备呼叫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建立融合设备呼叫的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建立融合设备呼叫的第四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建立融合设备呼叫的第五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建立融合设备呼叫的第六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建立融合设备呼叫的第七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融合设备呼叫中媒体面切换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融合设备呼叫中媒体面切换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现多媒体通信的另一架构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基于图14所示的架构建立融合设备呼叫的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图1为本发明实现多媒体通信的架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至少包括第一通信端、第二通信端、融合设备、注册服务器;其中,
第一通信端,为UE,用于利用来自融合设备的媒体描述向注册服务器发起呼叫请求;收到呼叫应答,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信令面。
融合设备,用于向第一通信端发送媒体描述;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媒体面。
注册服务器,用于接收到呼叫请求,通知第二通信端,并转发来自第二通信端的呼叫应答给第一通信端。
第二通信端,为UE或媒体服务器,用于向注册服务器返回呼叫应答;与第一通信端之间建立信令面,与融合设备之间建立媒体面。
进一步地,
第一通信端还用于:在需要建立多媒体通信时,向融合设备发起查询请求;相应地,融合设备还用于:接收到来自第一通信端的查询请求,向第一通信端返回媒体描述。或者,
融合设备主动向第一通信端推送媒体描述。
其中,媒体服务器可以是如视频点播服务器等。
其中,当呼叫请求中还携带第一通信端自身的媒体面描述时,除了上述建立在融合设备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媒体面外,还包括第一通信端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的媒体面。媒体面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媒体流。
进一步地,如果第二通信端也是通过融合设备建立呼叫的,那么,媒体面建立在第一通信端的融合设备与第二通信端的融合设备之间。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架构,基于控制与媒体分离思想简单地实现了多媒体通信。
进一步地,
如果第一通信端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已成功建立呼叫,并建立有媒体面,且需要进行呼叫切换时,
第一通信终端还用于:向当前需要切换到的融合设备发起查询请求,并在获得媒体描述后向注册服务器发起切换请求;收到切换确认,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信令面和媒体面,媒体面切换至当前需要切换到的融合设备。
注册服务器还用于:接收到切换请求,通知第二通信端,并转发来自第二通信端的切换确认给第一通信端。
其中,
UE为具有通信能力的终端类用户设备,如智能手机、Pad类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或其它用户智能设备;
融合设备可以是:具有多媒体能力,同时具备近场通信能力、远端通信能力的设备;也可以是具有多媒体能力和近场通信能力,而不具备远端通信能力的设备,此时,融合设备可以作为一个功能单元设置在UE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近场通信包括如蓝牙、WLAN、近场通信(NFC)等。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专职NFC。
第一通信端与融合设备之间通过用于第一通信端控制融合设备的第一控制接口连接,如传递媒体描述。对于信令,可以承载在第一通信端与外部设备如电视机、投影仪。摄像头等之间的多种网络连接,如蓝牙、WLAN、近场通信(NFC)等。
第二通信端与融合设备之间通过第一媒体接口连接,当第二通信端为UE时,一般采用实时传输协议(RT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安全实时传输协议(SRTP,Secure 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等;当第二通信端为媒体服务器,比如是流媒体服务器时,采用流媒体,再如是会议服务器时,可以是媒体流。
第一通信端与第二通信端之间采用现有信令接口,这里不再详述。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现多媒体通信的架构还包括融合设备的外设,此时,融合设备还用于:在接收到来自第一通信端的查询请求时,与融合设备的外设交互以获取媒体参数;向融合设备的外设转发媒体流;
融合设备的外设,用于向融合设备提供媒体参数;呈现获得的媒体流内容。
融合设备的外设具有多媒体能力,同时具备近场通信能力,如蓝牙、WLAN、NFC等。当融合设备作为功能单元设置在UE中时,融合设备的外设还具备远端通信能力的设备。
融合设备的外设与融合设备之间通过用于融合设备控制其外设的第二控制接口连接。进一步地,融合设备与其外设的关系可以无限拓展,即可以存在外设的外设。
第二控制接口与第一控制接口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进一步地,融合设备与融合设备的外设之间还可以设置用于转发媒体的第二媒体接口。其中,转发的媒体可以是融合设备中的一个或多个媒体流;或其中的部分流向,比如向电视机外设转发第二通信端到第一通信端本地的融合设备的视频(Video)流等;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现多媒体通信的架构中的融合设备为一个或一个以上。当融合设备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各融合设备之间通过用于多个融合设备之间的媒体流的同步控制的第三控制接口连接,如一融合设备的画面与另一融合设备的语音的同步等。
进一步地,如果融合设备中已有媒体呈现,那么,在建立好上述当前信令面和媒体面,融合设备还用于:共同呈现当前媒体和已有媒体,如采用画中画的方式实现等。
图2为本发明融合设备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融合设备至少包括第一控制模块、第一媒体处理模块;其中,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向第一通信端发送媒体描述;
第一媒体处理模块,用于在呼叫建立完成,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媒体面。
进一步地,
第一控制模块具体用于:接收到来自第一通信端的查询请求,向第一通信端返回媒体描述;或者,主动向第一通信端推送媒体描述。
本发明融合设备还包括第二控制模块,此时,
第一控制模块还用于:在接收到来自第一通信端的查询请求时,通知第二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用于与融合设备的外设交互以获取媒体参数并返回给第一控制模块。进一步地,
本发明融合设备还包括第二媒体处理模块,用于与融合设备的外设之间转发媒体。
本发明融合设备还包括第三控制模块,用于与其它相连接的融合设备之间的媒体流进行同步控制。
图3为本发明终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至少包括收发模块、处理模块;其中,
收发模块,用于利用来自融合设备的媒体描述向注册服务器发起呼叫请求;收到呼叫应答,向处理模块输出第一通知;
处理模块,用于收到第一通知,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信令面。
进一步地,
收发模块还用于:在需要建立多媒体通信时,向融合设备发起查询请求。进一步地,
收发模块还用于,向当前需要切换到的融合设备发起查询请求,并在获得媒体描述后向注册服务器发起切换请求;收到切换确认,向处理模块输出第二通知;
处理模块还用于:收到第二通知,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信令面,媒体面切换至当前需要切换到的融合设备。
进一步地,当呼叫请求中还携带收发模块所属终端自身的媒体面描述时,处理模块还用于:建立与第二通信端之间的媒体面。
图4为本发明实现多媒体通信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包括:
步骤401:第一通信端利用获得的媒体描述,经由注册服务器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信令面,融合设备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媒体面。
本步骤之前还包括:
第一通信端在需要建立多媒体通信时,向融合设备发起查询请求并获得所述媒体描述;
或者,第一通信端接收来自融合设备主动推送的媒体描述。
步骤401具体包括:
第一通信端使用获得的媒体描述经由注册服务器向第二通信端发起呼叫请求;其中,呼叫请求可以使用SIP一类的信令,如Invite消息;
第一通信端接收来自第二通信端经由注册服务器返回的呼叫应答,如200OK,可以携带SDP(如果有中间消息携带了SDP Answer,200OK可以不带SDP)。呼叫应答也可以是呼叫失败。
此时,第一通信端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呼叫,信令面在第一通信端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媒体面建立在融合设备与第二通信端之间。
进一步地,如果第二通信端也是通过融合设备建立呼叫的,那么,媒体面建立在第一通信端的融合设备与第二通信端的融合设备之间。
进一步地,如果在呼叫请求中同时携带第一通信端自身的媒体面描述,那么呼叫建立后,该方法还包括:建立第一通信端与第二通信端之间的媒体面。
其中,建立的媒体面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媒体流。
本发明中,第一通信端为UE;第二通信端为UE或媒体服务器。
其中,
UE为具有通信能力的终端类用户设备,如智能手机、Pad类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或其它用户智能设备;
融合设备可以是:具有多媒体能力,同时具备远端通信能力的设备;也可以是具有多媒体能力而不具备远端通信能力的设备,此时,融合设备可以作为一个功能单元设在在UE中。
通过本发明方法,基于控制与媒体分离思想简单地实现了多媒体通信。
进一步地,
如果第一通信端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已成功建立呼叫,并建立有媒体面,且需要进行呼叫切换时,本发明方法还包括:
第一通信终端向当前需要切换到的融合设备发起查询请求,并在获得媒体描述后向注册服务器发起切换请求;收到来自第二通信端经由注册服务器转发的切换确认,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信令面,媒体面切换至当前需要切换到的融合设备。
进一步地,
如果本发明实现多媒体通信的架构还包括融合设备的外设,融合设备在接收到来自第一通信端的查询请求时,本发明方法还包括:融合设备与融合设备的外设交互以获取媒体参数。此时,
本发明方法之后还包括:融合设备与融合设备的外设之间进行媒体转发,即融合设备项其外设转发媒体流;融合设备的外设呈现获得的媒体流内容。这里,转发的媒体可以是融合设备中的一个或多个媒体流;或其中的部分流向,比如向电视机外设转发第二通信端到第一通信端本地的融合设备的视频(Video)流等。
其中,融合设备的外设具有多媒体能力,同时具备近场通信能力,如蓝牙、WLAN、NFC等。当融合设备作为功能单元设置在UE中时,融合设备的外设还具备远端通信能力的设备。
进一步地,
本发明实现多媒体通信的架构中的融合设备为一个或一个以上。当融合设备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所述建立的媒体面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媒体流,所述媒体面建立在融合设备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包括:不同媒体流分别建立在第二通信端与各媒体流对应的融合设备之间。这种情况下,
本发明方法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同步多个融合设备之间的媒体流,如一融合设备的画面与另一融合设备的语音的同步等。
进一步地,该方法之前,如果融合设备中已有媒体呈现,那么,在建立好上述当前信令面和媒体面,本发明方法还包括:融合设备共同呈现当前媒体和已有媒体,如采用画中画的方式实现等。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图5为本发明建立融合设备呼叫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第一实施例中,假设第一通信端为UE1,第二通信端为UE2,如图5所示,包括:
步骤500:UE1向融合设备发送媒体描述查询请求。
步骤501:融合设备返回媒体描述,其中,媒体描述可以是媒体描述协议(SDP)的格式。
步骤502:UE1使用融合设备的媒体描述发起呼叫,可以使用SIP一类的信令,如Invite消息。
进一步地,此时也可以同时携带UE1自身的媒体面描述。
步骤503:注册服务器转发呼叫请求到UE2。
步骤504:UE2发送呼叫应答到注册服务器;注册服务器转发呼叫应答到UE1。
步骤505:UE1将得到的UE2的媒体描述发送给融合设备。
为了在融合设备与UE2之间成功建立媒体面,本领域技术人员是知道在呼叫应答成功后,UE1是会将获得的UE2的媒体描述发送给融合设备的。
步骤506:此时建立呼叫,信令面在UE1与UE2之间;媒体面建立在融合设备与UE2之间。
如果步骤503中携带有UE1自身的媒体面描述,那么步骤506中的媒体面除了融合设备与UE2之间的媒体面外,还包括如图5中所示的建立在UE1与UE2之间的媒体面。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UE进行网络层的转发,如UE构建一个WiFi热点,在3G/4G等网络与WiFi之间转发,实际的呼叫媒体地址是融合设备的地址(虽然这个地址是UE通过WiFi热点分配的),所以还是图2中的场景,媒体面在融合设备与UE2之间。
图6为本发明建立融合设备呼叫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第二实施例中,假设第一通信端为UE1,第二通信端为UE2,如图6所示,包括:
步骤600:UE1向融合设备发送媒体描述查询请求。
步骤601:融合设备返回媒体描述,其中,媒体描述可以是媒体描述协议(SDP)的格式。
步骤602:UE1使用融合设备的媒体描述发起呼叫,可以使用SIP一类的信令,如Invite消息。
步骤603:注册服务器转发呼叫请求到UE2。
步骤604:UE2发送呼叫应答到注册服务器;注册服务器转发呼叫应答到UE1。
步骤605:UE1将得到的UE2的媒体描述发送给融合设备。
步骤606:此时建立呼叫,信令面在UE1与UE2之间;媒体面包括多个媒体流,本实施例中,假设媒体流1建立在融合设备与UE2之间,媒体流2建立在融合设备与UE2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融合设备自身可以实现多个媒体流的同步,具体如何同步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里不再赘述。
图7为本发明建立融合设备呼叫的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第三实施例中,假设第一通信端为UE1,第二通信端为UE2,UE1使用多个融合设备如图7张的融合设备1和融合设备2;如图7所示,包括:
步骤700:UE1向融合设备1发送媒体描述查询请求。
步骤701:融合设备1返回媒体描述,其中,媒体描述可以是媒体描述协议(SDP)的格式。
步骤702:UE1向融合设备2发送媒体描述查询请求。
步骤703:融合设备2返回媒体描述,其中,媒体描述可以是媒体描述协议(SDP)的格式。
步骤704:UE1使用融合设备1和融合设备2的媒体描述发起呼叫,可以使用SIP一类的信令,如Invite消息。
步骤705:注册服务器转发呼叫请求到UE2。
步骤706:UE2发送呼叫应答到注册服务器;注册服务器转发呼叫应答到UE1。
步骤707:UE1将得到的UE2的媒体描述分别发送给融合设备1和融合设备2。
步骤708:此时建立呼叫,信令面在UE1与UE2之间;媒体面的媒体流1建立在融合设备1与UE2之间,媒体面的媒体流2建立在融合设备2与UE2之间。
图8为本发明建立融合设备呼叫的第四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第四实施例中,假设第一通信端为UE1,第二通信端为UE2,UE1和UE2分别使用融合设备1和融合设备2建立呼叫,如图8所示,包括:
步骤800:UE1向融合设备1发送媒体描述查询请求。
步骤801:融合设备1返回媒体描述,其中,媒体描述可以是媒体描述协议(SDP)的格式。
步骤802:UE1使用融合设备1的媒体描述发起呼叫,可以使用SIP一类的信令,如Invite消息。
步骤803:注册服务器转发呼叫请求到UE2。
步骤804:UE2向融合设备2发送媒体描述查询请求;UE2将自身的媒体描述发送给融合设备2。需要说明的是,UE2将自身的媒体描述发送给融合设备2可以在步骤804之前执行,这并不做限定。
步骤805:融合设备2返回媒体描述,其中,媒体描述可以是媒体描述协议(SDP)的格式。
步骤806:UE2发送呼叫应答到注册服务器;注册服务器转发呼叫应答到UE1。
步骤807:UE1将得到的UE2的媒体描述分别发送给融合设备1和融合设备2。
步骤808:此时建立呼叫,信令面在UE1与UE2之间;媒体面建立在融合设备1与融合设备2之间。
图9为本发明建立融合设备呼叫的第五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第五实施例中,假设第一通信端为UE1,第二通信端为UE2,UE1使用多个融合设备如图7张的融合设备1和融合设备2;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步骤900~步骤907的具体实现与图7所示的第三实施例中的步骤700~步骤707的完全一致,这里不再赘述,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还包括:
步骤908:同步两个分离的融合设备1和融合设备2之间的媒体流,比如融合设备1中的媒体流是画面,融合设备2中的媒体流是语音,则本步骤就是同步画面与语音,具体实现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用技术手段,这里不再赘述。
图10为本发明建立融合设备呼叫的第六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第六实施例中,假设第一通信端为UE1,第二通信端为UE2,且在融合设备上已经存在已有媒体;如图10所示,包括:
步骤1000:UE1向融合设备发送媒体描述查询请求。
本实施例中,在本步骤之前,融合设备上已经存在已有媒体,比如融合设备上已经有电视直播或视频点播等,这里,已有媒体是相对于呼叫中已经存在或者将要建立的媒体,或者说就是呼叫以外的媒体。
步骤1001:融合设备返回媒体描述,其中,媒体描述可以是媒体描述协议(SDP)的格式。
步骤1002:UE1使用融合设备的媒体描述发起呼叫,可以使用SIP一类的信令,如Invite消息。
步骤1003:注册服务器转发呼叫请求到UE2。
步骤1004:UE2发送呼叫应答到注册服务器;注册服务器转发呼叫应答到UE1。
步骤1005:UE1将得到的UE2的媒体描述发送给融合设备。
步骤1006:此时建立呼叫,信令面在UE1与UE2之间;媒体面建立在融合设备与UE2之间。本实施例中,融合设备将呼叫的媒体与步骤1000中提到的已有媒体共同呈现,如电视直播与视频通话以画中画的方式呈现等。
值得提到的是,假设用户1和用户2同时在看足球比赛直播,并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图10所示的实施例,在电视(融合设备1)上建立视频通话,并以画中画呈现。后续,还可以在Pad(融合设备2)上建立白板连接,用触控笔画出球场的攻防转换图在用户之间共享;如果还支持全息投影,甚至可以利用全息投影仪(融合设备3),由用户1向用户2示范球员的动作等。
图11为本发明建立融合设备呼叫的第七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第七实施例中,假设第一通信端为UE1,第二通信端为UE2,融合设备存在融合设备的外设;如图11所示,包括:
步骤1100:UE1向融合设备发送媒体描述查询请求。
步骤1101:融合设备与融合设备的外设交互,获取媒体参数。
步骤1102:融合设备返回媒体描述,其中,媒体描述可以是媒体描述协议(SDP)的格式。
步骤1103:UE1使用融合设备的媒体描述发起呼叫,可以使用SIP一类的信令,如Invite消息。
步骤1104:注册服务器转发呼叫请求到UE2。
步骤1105:UE2发送呼叫应答到注册服务器;注册服务器转发呼叫应答到UE1。
步骤1106:UE1将得到的UE2的媒体描述发送给融合设备。
步骤1107:此时建立呼叫,信令面在UE1与UE2之间;媒体面建立在融合设备与UE2之间。
步骤1108:融合设备与外设之间存在媒体转发。转发可以是对部分媒体流的某个流向,如机顶盒(融合设备)与电视机(融合设备的外设)之间,机顶盒仅将视频Video中,UE2到UE1的视频流转到电视机,而UE1到UE2的视频流可以直接是机顶盒控制摄像头实现的。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呼叫请求是使用融合设备的外设的网络地址发起的呼叫,那么,媒体面将建立在融合设备的外设与UE2之间。不过这种情况,应该可以将融合设备与融合设备的外设看成一个整体(作为融合设备)即图5所示的实施例。
图12为本发明融合设备呼叫中媒体面切换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假设第一通信端为UE1,第二通信端为UE2,且UE1与UE2之间已建立呼叫,媒体面也在UE1与UE2之间;如图12所示,包括:
步骤1200:UE向融合设备发送媒体描述查询请求。
本步骤可以在用户从室外进入到具有WLAN环境,希望将呼叫切换到家里的电视机上进行高清的视频通话时触发。
本步骤之前,UE1与UE2之间已经建立呼叫;如通过IMS建立VoLTE的呼叫;而且媒体面在UE1与UE2之间,如承载于LTE上。
步骤1201:融合设备返回媒体描述,其中,媒体描述可以是媒体描述协议(SDP)的格式。
步骤1202:UE1使用融合设备的媒体描述发起媒体切换请求,可以使用SIP一类的信令,如重新邀请(Re-INVITE)、或更新(UPDATE)等信令。
步骤1203:注册服务器转发切换请求到UE2。
步骤1204:UE2发送媒体切换确认到注册服务器;如Re-INVITE、UPDATE的200OK等。注册服务器转发媒体切换确认到UE1。
步骤1205:UE1将得到的UE2的媒体描述发送给融合设备。
步骤1206:此时切换完成,信令面依然在UE1与UE2之间;媒体面切换到在融合设备与UE2之间。
图13为本发明融合设备呼叫中媒体面切换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假设第一通信端为UE1,第二通信端为UE2,融合设备存在融合设备的外设;本实施例中假设UE1与UE2之间已建立呼叫,媒体面也在UE1与UE2之间;如图13所示,包括:
步骤1300:UE1向融合设备发送媒体描述查询请求。
本步骤之前,UE1与UE2之间已经建立呼叫;如通过IMS建立VoLTE的呼叫;而且媒体面在UE1与UE2之间,如承载于LTE上。
步骤1301:融合设备与融合设备的外设交互,获取媒体参数。
步骤1302:融合设备返回媒体描述,其中,媒体描述可以是媒体描述协议(SDP)的格式。
步骤1303:UE1使用融合设备的媒体描述发起切换请求,可以使用SIP一类的信令,如如重新邀请(Re-INVITE)、或更新(UPDATE)等信令。
步骤1304:注册服务器转发切换请求到UE2。
步骤1305:UE2发送切换确认到注册服务器;注册服务器转发切换确认到UE1。
步骤1306:UE1将得到的UE2的媒体描述发送给融合设备。
步骤1307:此时建立呼叫,信令面依然在UE1与UE2之间;媒体面切换到在融合设备与UE2之间。
步骤1308:融合设备与外设之间存在媒体转发。转发可以是对部分媒体流的某个流向,如机顶盒(融合设备)与电视机(融合设备的外设)之间,机顶盒仅将视频Video中,UE2到UE1的视频流转到电视机,而UE1到UE2的视频流可以直接是机顶盒控制摄像头实现的。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呼叫请求是使用融合设备的外设的网络地址发起的呼叫,那么,媒体面将建立在融合设备的外设与UE2之间。不过这种情况,应该可以将融合设备与融合设备的外设看成一个整体(作为融合设备)即图5所示的实施例。
图14为本发明实现多媒体通信的另一架构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这种架构中,融合设备作为一个功能单元设置在UE中,此时,融合设备具有多媒体能力而不具备远端通信能力的设备。较佳地,这种架构尤其适合某些支持近场通信的投影设备如全息投影仪的应用场景。
图15为本发明基于图14所示的架构建立融合设备呼叫的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假设融合设备设置在UE1中,如图15所示,包括:
步骤1500:UE1向融合设备的外设发送媒体描述查询请求。
步骤1501:融合设备的外设返回媒体描述,可以是媒体描述协议(SDP)的格式。
步骤1502:UE1使用融合设备外设的媒体描述发起呼叫,可以使用SIP一类的信令,如Invite消息。
步骤1503:注册服务器转发呼叫请求到UE2。
步骤1504:UE2发送呼叫应答到注册服务器;注册服务器转发呼叫应答到UE1。
步骤1505:UE1将得到的UE2的媒体描述发送给融合设备。
步骤1506:此时建立呼叫,信令面在UE1与UE2之间;媒体面建立在UE1与UE2之间。
步骤1507:UE1与融合设备的外设之间存在媒体转发。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8)

1.一种实现多媒体通信的架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包括第一通信端、第二通信端、融合设备、注册服务器;其中,
第一通信端,用于利用来自融合设备的媒体描述向注册服务器发起呼叫请求;收到呼叫应答,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信令面;
融合设备,用于向第一通信端发送媒体描述;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媒体面;
注册服务器,用于接收到呼叫请求,通知第二通信端,并转发来自第二通信端的呼叫应答给第一通信端;
第二通信端,用于向注册服务器返回呼叫应答;与第一通信端之间建立信令面,与融合设备之间建立媒体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架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信端还用于:在需要建立多媒体通信时,向所述融合设备发起查询请求;相应地,所述融合设备还用于: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一通信端的查询请求,向所述第一通信端返回所述媒体描述;
或者,所述融合设备主动向第一通信端推送所述媒体描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架构,其特征在于,该架构还包括融合设备的外设;此时,
所述融合设备还用于:在接收到来自第一通信端的查询请求时,与融合设备的外设交互以获取媒体参数;向融合设备的外设转发媒体流;
融合设备的外设,用于向所述融合设备提供媒体参数;呈现获得的媒体流内容。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端与所述第二通信端之间已成功建立呼叫,并建立有媒体面,且需要进行呼叫切换时,
所述第一通信终端还用于:向当前需要切换到的融合设备发起查询请求,并在获得媒体描述后向所述注册服务器发起切换请求;收到切换确认,与所述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信令面,所述媒体面切换至当前需要切换到的融合设备;
所述注册服务器还用于:接收到切换请求,通知所述第二通信端,并转发来自所述第二通信端的切换确认给所述第一通信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架构,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融合设备中已有媒体呈现,在建立好所述信令面和媒体面,所述融合设备还用于:共同呈现当前媒体和已有媒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架构,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第二通信端通过融合设备建立呼叫,则所述媒体面建立在所述第一通信端的融合设备与所述第二通信端的融合设备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或6所述的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叫请求中还携带所述第一通信端自身的媒体面描述;
所述第一通信端与所述第二通信端之间还建立媒体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媒体面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媒体流。
9.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端为用户设备UE;
所述第二通信端为UE或媒体服务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UE为具有通信能力的终端类用户设备;
所述融合设备为具有多媒体能力,同时具备近场通信能力、远端通信能力的设备;或者,为具有多媒体能力和近场通信能力,而不具备远端通信能力的设备,此时,所述融合设备作为一个功能单元设置在UE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端与融合设备之间通过用于第一通信端控制融合设备的第一控制接口连接;
所述第二通信端与融合设备之间通过第一媒体接口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架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二通信端为UE时,所述第一媒体接口采用实时传输协议RTP、或安全实时传输协议SRTP;
当所述第二通信端为媒体服务器时,所述第二媒体接口采用流媒体或媒体流。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设备的外设具有多媒体能力,同时具备近场通信能力;
当所述融合设备作为功能单元设置在UE中时,所述融合设备的外设还具备远端通信能力。
14.根据权利要求3或13所述的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设备的外设与融合设备之间通过用于融合设备控制其外设的第二控制接口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设备与融合设备的外设之间还设置用于转发媒体的第二媒体接口。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设备为一个或一个以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架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设备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融合设备之间通过用于多个融合设备之间的媒体流的同步控制的第三控制接口连接。
18.一种融合设备,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第一控制模块、第一媒体处理模块;其中,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向第一通信端发送媒体描述;
第一媒体处理模块,用于在呼叫建立完成,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媒体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融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模块具体用于: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一通信端的查询请求,向所述第一通信端返回所述媒体描述;
或者,主动向所述第一通信端推送所述媒体描述。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融合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控制模块,此时,
所述第一控制模块还用于:在接收到来自第一通信端的查询请求时,通知第二控制模块;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与融合设备的外设交互以获取媒体参数并返回给第一控制模块。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融合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媒体处理模块,用于与融合设备的外设之间转发媒体。
22.根据权利要求18~21任一项所述的融合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控制模块,用于与其它相连接的融合设备之间的媒体流进行同步控制。
23.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收发模块、处理模块;其中,
收发模块,用于利用来自融合设备的媒体描述向注册服务器发起呼叫请求;收到呼叫应答,向处理模块输出第一通知;
处理模块,用于收到第一通知,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信令面。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在需要建立多媒体通信时,向所述融合设备发起查询请求。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向当前需要切换到的融合设备发起查询请求,并在获得媒体描述后向注册服务器发起切换请求;收到切换确认,向所述处理模块输出第二通知;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收到第二通知,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信令面,媒体面切换至当前需要切换到的融合设备。
26.根据权利要求23~25任一项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叫请求中还携带所述收发模块所属终端自身的媒体面描述;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建立与所述第二通信端之间的媒体面。
27.一种实现多媒体通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通信端利用获得的媒体描述,经由注册服务器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信令面,融合设备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媒体面。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之前还包括:所述第一通信端在需要建立多媒体通信时,向所述融合设备发起查询请求并获得所述媒体描述;
或者,所述第一通信端接收来自融合设备主动推送的所述媒体描述。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融合设备发起查询请求并获得媒体描述包括:所述第一通信终端向融合设备发送媒体描述查询请求;所述融合设备将媒体描述返回给第一通信端。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信令面和媒体面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端使用获得的媒体描述经由注册服务器向第二通信端发起呼叫请求;
所述第一通信端接收来自第二通信端经由注册服务器返回的呼叫应答,所述第一通信端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呼叫,信令面在第一通信端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媒体面建立在融合设备与第二通信端之间。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呼叫请求中还携带所述第一通信端自身的媒体面描述;
该方法还包括:建立所述第一通信端与所述第二通信端之间的媒体面。
32.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端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已成功建立呼叫,并建立有媒体面,且需要进行呼叫切换时,该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通信终端向当前需要切换到的融合设备发起查询请求,并在获得媒体描述后向注册服务器发起切换请求;收到来自第二通信端经由注册服务器转发的切换确认,与所述第二通信端之间建立信令面,所述媒体面切换至当前需要切换到的融合设备。
33.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设备在接收到来自第一通信端的查询请求时,该方法还包括:所述融合设备与融合设备的外设交互以获取媒体参数。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之后还包括:所述融合设备与融合设备的外设之间进行媒体转发。
35.根据权利要求27、32~3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设备为一个或一个以上。
36.根据权利要求27、32~3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设备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所述建立的媒体面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媒体流,所述媒体面建立在融合设备与第二通信端之间包括:不同媒体流分别建立在第二通信端与各媒体流对应的融合设备之间。
37.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同步所述多个融合设备之间的媒体流。
38.根据权利要求27、32~3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之前,所述融合设备中已有媒体呈现;
在建立好所述信令面和媒体面后,还包括:所述融合设备共同呈现当前媒体和已有媒体。
CN201510249487.1A 2015-04-24 2015-05-15 实现多媒体通信的架构、方法及融合设备和ue Withdrawn CN10620975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5/568,903 US20180159906A1 (en) 2015-04-24 2015-10-13 Framework and method for realizing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fusion equipment and UE
PCT/CN2015/091863 WO2016169225A1 (zh) 2015-04-24 2015-10-13 实现多媒体通信的架构、方法及融合设备和ue
EP15889711.6A EP3288230A4 (en) 2015-04-24 2015-10-13 Framework and method for realizing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 fusion equipment and u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02347 2015-04-24
CN2015102023479 2015-04-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09755A true CN106209755A (zh) 2016-12-07

Family

ID=57460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49487.1A Withdrawn CN106209755A (zh) 2015-04-24 2015-05-15 实现多媒体通信的架构、方法及融合设备和ue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159906A1 (zh)
EP (1) EP3288230A4 (zh)
CN (1) CN106209755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03464A1 (zh) * 2016-12-09 2018-06-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融合设备的通信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19144682A1 (zh) * 2018-01-25 2019-08-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融合设备媒体控制方法、装置、控制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0086748A (zh) * 2018-01-25 2019-08-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融合设备媒体控制方法、装置及通信终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02341A (zh) * 2015-05-26 2017-01-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应用控制的方法及系统
KR20220027577A (ko) * 2020-08-27 2022-03-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복수의 모드들에 따른 통화를 지원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31029A (zh) * 2008-07-18 2010-01-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直播会话切换的方法、多终端频道切换同步的方法及终端
CN103782589A (zh) * 2011-08-01 2014-05-07 英特尔公司 用于适配视频通信的系统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007393A1 (en) * 2002-07-12 2004-01-15 Griffin Nigel Dennis Cutt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thereof
US10373400B2 (en) * 2005-12-31 2019-08-06 General Motors Llc Vehicle email notif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20130027561A1 (en) * 2011-07-29 2013-01-31 Panasonic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site operations by detecting abnormalities
US8698493B2 (en) * 2011-08-05 2014-04-15 Wisconsin Alumni Research Foundation Noble gas magnetic resonator
JP2018006924A (ja) * 2016-06-29 2018-01-11 富士通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基地局装置制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31029A (zh) * 2008-07-18 2010-01-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直播会话切换的方法、多终端频道切换同步的方法及终端
CN103782589A (zh) * 2011-08-01 2014-05-07 英特尔公司 用于适配视频通信的系统和方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03464A1 (zh) * 2016-12-09 2018-06-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融合设备的通信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8616485A (zh) * 2016-12-09 2018-10-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融合设备的通信方法和设备
CN108616485B (zh) * 2016-12-09 2020-11-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融合设备的通信方法和设备
WO2019144682A1 (zh) * 2018-01-25 2019-08-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融合设备媒体控制方法、装置、控制器、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0086748A (zh) * 2018-01-25 2019-08-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融合设备媒体控制方法、装置及通信终端
CN110086746A (zh) * 2018-01-25 2019-08-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融合设备媒体控制方法、装置、会话控制器及通信终端
RU2752642C1 (ru) * 2018-01-25 2021-07-29 Зте Корпорейшн Способ и приспособление для управления медиаданными для устройства слияния данных
EP3745666A4 (en) * 2018-01-25 2021-10-27 ZTE Corporation MULTIMEDIA CONTROL 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FUSION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88230A1 (en) 2018-02-28
EP3288230A4 (en) 2018-04-04
US20180159906A1 (en) 2018-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21699B2 (en) Offloading a video portion of a video call
US11950018B2 (en) Video connection continuity between devices
EP2672678B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terminal device for 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 content sharing
US883869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hared multimedia experiences across multiple subscriptions
CN101924772B (zh) 支持跨网络、跨终端实现多媒体会话合并的通信方法
CN106209755A (zh) 实现多媒体通信的架构、方法及融合设备和ue
WO2017147959A1 (zh) 一种业务承载方法、通信终端、控制网元s-cscf以及系统
WO2016110169A1 (zh) 一种显示处理方法及装置
WO2010006530A1 (zh) 直播会话切换的方法、多终端频道切换同步的方法及终端
WO2017162012A1 (zh) 多方会议系统及其实现多方会议的方法和装置
WO2016169228A1 (zh) 一种支持多媒体电话的融合设备及通信方法、用户设备
US20130265380A1 (en) Method, Device, and Network System for Controlling Multiple Auxiliary Streams
EP2890120B1 (en) Internet protocol video telephony with carrier grade voice
CN110582102A (zh) 一种网络切换后通话自动恢复的方法及系统
WO2016169225A1 (zh) 实现多媒体通信的架构、方法及融合设备和ue
CN113132812B (zh) 一种基于volte网络的视频通话方法和系统
CN101651585B (zh) 扩展移动终端能力的方法
WO2017032108A1 (zh) 一种视频通话方法、网络设备、终端及系统
CN108616485B (zh) 一种基于融合设备的通信方法和设备
KR101451111B1 (ko) 영상 회의 서비스를 제공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Oh et al. A Fast WiFi Direct Device Discovery with Caching Discovery Schedules for Seamless N-Screen Services
CN108270987A (zh) 实现会议电话的方法、装置及多卡多通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207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