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07944A - 电缆及其连接结构、连接方法、电缆与终端的连接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缆及其连接结构、连接方法、电缆与终端的连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07944A
CN106207944A CN201610537477.2A CN201610537477A CN106207944A CN 106207944 A CN106207944 A CN 106207944A CN 201610537477 A CN201610537477 A CN 201610537477A CN 106207944 A CN106207944 A CN 1062079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core
sealing surface
encapsulant
adap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3747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争
张鸣
杨进全
郭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Original Assignee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filed Critical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Priority to CN201610537477.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207944A/zh
Publication of CN1062079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079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5/00Cable fittings
    • H02G15/08Cable junctions
    • H02G15/18Cable junctions protected by sleeves, e.g. for communication cab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Sealing between contact members and housing, e.g. sealing inser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1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ing, maintaining, repairing or dismantling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for joining or terminating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15/00Cable fittings
    • H02G15/02Cable terminations
    • H02G15/04Cable-end sealings

Landscapes

  • Cable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缆、电缆连接结构、电缆连接方法、电缆与电缆终端的连接方法,属于电缆连接技术领域,其可至少部分解决现有的电缆接头处防水性能不好,水容易从电缆接头处渗出而引起系统故障的问题。本发明的电缆连接方法适用的电缆包括线芯和包裹在线芯外的绝缘层,该电缆连接方法具体包括:去除靠近所述电缆的待连接端的绝缘层以暴露线芯,剩余所述绝缘层朝向待连接端的端面为密封面;将暴露的线芯的端部插入接管中;至少在接管和密封面间的空隙中设置密封材料;将密封材料和接管置于套管中;所述密封面沿电缆的长度方向具有大于0的第一尺寸,所述密封面靠近待连接端的一侧与线芯接触。

Description

电缆及其连接结构、连接方法、电缆与终端的连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缆连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缆、电缆连接结构、电缆连接方法、电缆与电缆终端的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电力电缆是输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常包括导电的线芯和包裹在线芯外的绝缘层。由于单条电缆长度有限,故在输电系统中经常要将不同的电缆连接起来组成电缆连接结构。
如图1、图2所示,电缆的连接主要通过电缆接头(Cable Splice)实现,电缆接头包括接管3和套管4。当要进行连接时,先将靠近电缆待连接端的绝缘层2切掉以露出电缆端部的线芯1,如图1所示,切除后剩余的绝缘层2的端面为密封面21,其垂直于电缆的长度方向。之后将暴露的线芯1的端部插入由金属构成的接管3(Connector)中(即有一部分暴露的线芯1并未进入接管3),再对接管3加压使其变形,以将线芯1固定在接管3中并实现两条电缆的电连接。可选的,在密封面21和接管3间的空隙中缠绕半导电胶带作为密封材料5。最后,通过冷缩加工方法将套管4设置在接管3和半导电胶带外。其中,套管4由绝缘材料(橡胶)制成,但其部分位置中掺杂有导电材料(如导电炭黑)而形成半导电层41,半导电层41的作用是屏蔽电缆接头处的电场并改善电场分布。
显然,电缆的一端最终要通过电缆终端连接到电力设备中(如架空线、开关柜、配电箱等),在该连接处电缆的线芯1必须暴露(当然也要由电缆终端保护)以实现电连接,故液体水或水蒸气可能从电缆的该端部进入线芯1。而水进入后会沿线芯1流动,且电缆在工作中会因电流变化而生热和冷却(呼吸现象),从而使水变为水蒸气并沿线芯1传递;因此,水会逐渐传递到电缆接头处并从线芯1中渗出,与绝缘层2、套管4等接触,引起水树或造成放电等,最终导致严重的系统故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电缆连接方法,通过该方法形成的电缆连接结构中,电缆接头处的防水性能好,水不会从电缆接头处渗出,从而可避免系统故障。
以上电缆连接方法所连接的电缆包括线芯和包裹在线芯外的绝缘层,所述电缆连接方法包括:
去除靠近所述电缆的待连接端的绝缘层以暴露线芯,剩余所述绝缘层朝向待连接端的端面为密封面;
将暴露的线芯的端部插入接管中;
至少在接管和密封面间的空隙中设置密封材料;
将密封材料和接管置于套管中;
所述密封面沿电缆的长度方向具有大于0的第一尺寸,所述密封面靠近待连接端的一侧与线芯接触。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尺寸大于或等于10毫米。
更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尺寸在10毫米至20毫米之间。
优选的是,对于所述密封面上的任意两点,若其中第一点比第二点更远离所述待连接端,则所述第一点与线芯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点与线芯间的最小距离。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密封面包括圆台面。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密封面由圆台面以及连接在圆台面顶端与线芯间的圆环面构成。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圆台面与垂直于电缆的长度方向的面间的夹角在30度至60度之间。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密封面包括至少一个圆柱面;且当其包括多个圆柱面时,其中越靠近待连接端的圆柱面的直径越小,相邻圆柱面的端部间通过圆环面或圆台面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密封材料为自融性密封材料或胶泥密封材料。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自融性密封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大于或等于200%。
优选的是,所述接管由导电材料构成,所述套管内侧对应接管的位置具有半导电层;在所述至少在接管和密封面间的空隙中设置密封材料的步骤和将密封材料和接管置于套管中的步骤之间,还包括:至少在所述接管外设置半导电屏蔽层。
优选的是,所述接管由导电材料构成;所述接管内有隔断层,将接管内的空间沿接管长度方向分为两部分。
优选的是,所述电缆为电力电缆。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电缆连接结构,其可通过以上的电缆连接方法形成,故其电缆接头处具有良好的防水性。
该电缆连接结构包括两条一端通过电缆接头相连的电缆,所述电缆包括线芯和包裹在线芯外的绝缘层,且
所述电缆靠近相连端的部分具有无绝缘层包裹的暴露的线芯,所述绝缘层朝向相连端的端面为密封面;
所述暴露的线芯的端部插在接管中;
至少在所述接管和密封面间的空隙中设有密封材料;
所述密封材料和接管套设于套管中;
沿所述电缆的长度方向所述密封面具有大于0的第一尺寸,所述密封面靠近相连端的一侧与线芯接触。
优选的是,对于所述密封面上的任意两点,若其中第一点比第二点更远离所述相连端,则所述第一点与线芯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点与线芯间的最小距离。
优选的是,所述密封材料为自融性密封材料或胶泥密封材料。
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电缆与电缆终端的连接方法,其所形成的连接电缆与电缆终端的连接结构也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其中,该方法适用的电缆包括线芯和包裹在线芯外的绝缘层,而电缆终端包括接线端子和外套,所述电缆与电缆终端的连接方法具体包括:
去除靠近所述电缆的待连接端的绝缘层以暴露线芯,剩余所述绝缘层朝向待连接端的端面为密封面;
将暴露的线芯的端部插入接线端子的凹孔中;
至少在接线端子和密封面间的空隙中设置密封材料;
将密封材料和接线端子具有凹孔的端部置于外套中;
所述密封面沿电缆的长度方向具有大于0的第一尺寸,所述密封面靠近待连接端的一侧与线芯接触。
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电缆,用其形成的电缆连接结构的电缆接头处具有良好的防水性。
该电缆包括线芯和包裹在线芯外的绝缘层,
所述电缆至少在靠近其第一端的部分具有无绝缘层包裹的暴露的线芯,所述绝缘层朝向第一端的端面为密封面;
沿所述电缆的长度方向所述密封面具有大于0的第一尺寸,所述密封面靠近第一端的一侧与线芯接触。
本发明的电缆连接方法中要使电缆绝缘层的端面形成“倾斜面”,从而改善了绝缘层与密封材料的接触,避免线芯中的水从二者间渗出,从而消除或减少因电缆接头处渗水而导致的多种系统故障。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一种电缆的端部去除绝缘层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的一种电缆连接结构的电缆接头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电缆的端部去除绝缘层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另一种电缆的端部去除绝缘层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采用的防堵型接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电缆连接结构的电缆接头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另一种电缆连接结构的电缆接头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中采用的螺栓式接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电缆与电缆终端的连接结构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线芯;2、绝缘层;21、密封面;211、圆台面;212、圆环面;213、圆柱面;3、接管;31、隔断层;35、螺纹孔;36、螺栓;4、套管;41、半导电层;5、密封材料;6、半导电屏蔽层;7、电缆终端;73、接线端子;74、外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缆连接方法,其中的电缆包括线芯和包裹在线芯外的绝缘层,该电缆连接方法包括:
去除靠近电缆的待连接端的绝缘层以暴露线芯,剩余绝缘层朝向待连接端的端面为密封面;
将暴露的线芯的端部插入接管中;
至少在接管和密封面间的空隙中设置密封材料;
将密封材料和接管置于套管中;
且密封面沿电缆的长度方向具有大于0的第一尺寸,密封面靠近待连接端的一侧与线芯接触。
本实施例的电缆连接方法中要使电缆绝缘层的端面形成“倾斜面”,从而改善了绝缘层与密封材料的接触,避免线芯中的水从二者间渗出,从而消除或减少因电缆接头处渗水而导致的多种系统故障。
实施例2:
如图3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缆连接方法,用于将两条电缆的待连接端连接在一起,以延长电缆的长度。
其中,要连接的电缆包括线芯1和包裹在线芯1外的绝缘层2。该线芯1可包括多条按特定方式排布的导线,导线外还可形成有半导电的保护层等。而绝缘层2则由橡胶等绝缘材料构成,包裹在线芯1外以对线芯1进行保护,该绝缘层2厚度一般在数毫米至数十毫米之间。
优选的,本实施例的方法用于连接电力电缆,电力电缆是用于在输电系统中传输和分配电能的电缆,这些电缆一般使用时间较长且多位于室外,故更容易因渗水发生系统故障,更适用本发明。当然,本实施例的方法也可用于其它的电缆。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电缆连接方法包括:
步骤S201:去除靠近电缆的待连接端的绝缘层2以暴露线芯1。其中,剩余绝缘层2朝向待连接端的端面为密封面21;且密封面21沿电缆的长度方向具有大于0的第一尺寸,密封面21靠近待连接端的一侧与线芯1接触。
也就是说,如图3、图4所示,通过刀具或专用工具将电缆需要进行连接的端部的绝缘层2切掉,以使电缆端部的线芯1暴露出来。显然,在去除一部分绝缘层2后,剩余的绝缘层2会产生新的朝向待连接端的端面,该端面称为密封面21。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形成的密封面21是垂直于线芯1的。而如图3、图4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切出的密封面21应沿电缆的长度方向有一定长度(即具有大于0的第一尺寸),显然,密封面21靠近待连接端的一侧应当与线芯1接触(因再向外就无绝缘层2了),而密封面21远离连接端的部分则与线芯1有间隔,密封面21远离连接端的最远处应连接未被切掉的绝缘层2。由此,在由电缆中部指向待连接端的方向上,密封面21整体上是逐渐向线芯1收缩的“倾斜面”;当然,“倾斜面”并不代表密封面21必需是光滑面,其也可由多个不同的面组成,只要其整体趋势上逐渐向线芯1收缩即可。
本实施例的电缆连接方法中要使电缆绝缘层2的端面形成“倾斜面”,从而改善了绝缘层2与密封材料5的接触,避免线芯1中的水从二者间渗出,从而消除或减少因电缆接头处渗水而导致的多种系统故障。
以上“倾斜面”能增强密封的原因可能如下(但以下内容并不是对本发明作用原理的限定):由于用电量(即电缆中的电流)和环境温度是随时间变化的,故电缆在使用过程中温度也会变化,绝缘层2则会相应的因受热不同而膨胀或收缩,这种膨胀或收缩会导致密封面21与密封材料5间相对运动并产生间隙,故水可从该间隙中渗出。而根据本实施例的方法,密封面21为斜面,故即使因绝缘层2的收缩导致密封面21与密封材料5间相对远离时,二者仍可保持较大程度的接触,从而阻止水的流动,达到更好的密封防水效果。
优选的,以上第一尺寸大于或等于10毫米,更优选在10毫米至20毫米之间。
也就是说,如图3、图4所示,以上密封面21沿电缆的长度方向的尺寸L优选应在10毫米以上,一般这样长度的密封面21就可起到足够的改善密封的作用;且第一尺寸更优选在10毫米至20毫米之间,因为电缆接头处的尺寸有限,故以第一尺寸也不能太大。
优选的,对于密封面21上的任意两点,若其中第一点比第二点更远离待连接端,则第一点与线芯1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点与线芯1间的最小距离。
也就是说,如图3、图4所示,密封面21与线芯1间的距离优选是“单向”变化的,即在由电缆中部指向待连接端的方向上,密封面21与线芯1间的距离只能缩短或暂时不变,但不可能出现距离增大的情况。经研究发现,这种形式的密封面21更有利于提高防水效果。
更优选的,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方式,密封面21包括圆台面211(其以线芯1的中心为轴线)。
也就是说,以上密封面21可包括顶端朝向待连接端的圆台面211(即圆锥面去掉顶部之后剩余的部分),因为圆台面211比较光滑,易于形成,与密封材料5的接触好。
进一步优选的,密封面21由圆台面211以及连接在圆台面211顶端与线芯1间的圆环面212(其以线芯1的中心为中点)构成。
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密封面21的主体部分可为一个圆台面211,且该圆台面211的顶端连接一圆环面212的外侧,而该圆环面212内侧与线芯1接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现有切割工具较难在不损伤线芯1的情况下直接切出一直延伸到线芯1的圆台面211,因此优选圆台面211并不直接到达线芯1。
当然,如果通过适当的工艺除去绝缘层2,从而使圆台面211直接延伸到线芯1(即密封面21中不包括圆环面),也是可行的。
优选的,圆台面211与垂直于电缆的长度方向的面间的夹角在30度至60度之间,或者说,与圆台面211对应的圆锥面的顶角应在60度至30度的范围内。
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以上的圆台面211优选具有特定的倾斜角度(图中的角a),以保证良好的防水效果。
优选的,作为根据本实施例的一种方式,密封面21包括至少一个圆柱面213(其以线芯1的中心为轴线);若其中包括多个圆柱面213,则越靠近待连接端的圆柱面213的直径越小,且相邻圆柱面213的端部间通过圆环面212或圆台面连接。
也就是说,如图4所示,以上密封面21也可以是“阶梯”形式的,每个阶梯的平台(不是平面)即为一个圆柱面213,而各阶梯的圆柱面213之间则通过圆台面或圆环面212连接(图中以圆环面212为例)。
当然,以上各例子并不是对密封面21可能形式的限定,只要符合以上要求,密封面21也可为其它不同的具体形状。
步骤S202:将暴露的线芯1的端部插入接管3中。
在去除绝缘层2将线芯1暴露后,即可将两条电缆的暴露线芯1的前端分别从两侧插入接管3中;其中,由于此时暴露的线芯1仍有一部分未插入接管3中,故接管3与以上密封面21间必然具有一定的空隙。
其中,接管3通常由导电材料(如金属)构成,以确保线芯1间的电连接(即电流经接管3流动)。
优选的,接管3内有隔断层31,将接管3内的空间沿接管3长度方向分为两部分。
也就是说,如图5所示,接管3优选为防堵型接管,防堵型接管内部并不是贯通的,而是在中间设有隔断层31,该隔断层31厚度通常在1毫米至10毫米之间,用于将接管3内的空间沿接管3长度方向分为两部分,分别容纳两条电缆的线芯1的端部。
防堵型接管的优点在于,水沿一条电缆的线芯1流动流到接管3的隔断层31处时会被挡住,无法进入另一电缆的线芯1中,从而减缓了水的扩散。
步骤S203:可选的,对接管3施加压力使其变形。
也就是说,用压接钳等对接管3加压使其变形,从而使接管3紧紧的卡住其中的线芯1,避免线芯1脱出,并实现更好的接触以改善电连接。
当然,以上接管3也可为其它的形式。例如,可采用如图8所示的螺栓式接管,即在接管3的侧壁上设有沿接管3径向贯穿侧壁的螺纹孔35,螺纹孔35沿接管3轴向有多个,使用时首先将线芯1的端部插入到接管3中,再向各螺纹孔35中拧入螺栓36,则螺栓36的端部会“顶”在线芯1上,从而固定线芯1;其中,螺栓36一般采用可在受到一定的力矩后自动断裂的螺栓,以保证螺栓36可断裂在螺纹孔35中,不会产生凸出于接管3外表面的螺栓头。
步骤S204:至少在接管3和密封面21间的空隙中设置密封材料5。
也就是说,至少在以上接管3的端面和密封面21之间设置密封材料5,以避免水从接管3和绝缘层2间的空隙中流出。
当然,如图6所示,为实现更好的密封效果,也可在靠近以上空隙的接管3的外侧等位置也设置密封材料5(与空隙中的密封材料5相连),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优选的,密封材料5为自融性密封材料(Self-Fusion Sealing Material)。
其中,当两块独立的自融性密封材料相互接触时,在常温下它们可逐渐融合为一体。具体的,常用的自融性密封材料通常为胶带、密封条等形式,例如,可用3M公司生产的3M578型密封条作为自融性密封材料。显然,对于胶带、密封条等形式的自融性密封材料,其可过缠绕的方式进行设置。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半导电胶带作为密封材料,但由于各层半导电胶带相互独立,故水可能从半导电胶带间的缝隙中渗出。而若采用自融性密封材料,则在接管3和密封面21间的密封材料5会逐渐融合为一个没有缝隙的整体(如其它位置也有密封材料5则也会融合),从而起到更好的防水效果。
其中,由于电缆可能在寒冷地区使用,且当电流较大时线芯1温度会很高;因此,电缆中使用的密封材料5必须在较冷和较热的温度下都具有良好的抗老化性能。
具体的,将以上3M 578型密封条在100℃保温3小时,观察其外观,发现无流痕和熔融现象,表明该材料的抗高温老化性能合格。再将以上3M 578型密封条在-30℃下保温3小时,之后测量其断裂伸长率,其刚从低温下取出时的断裂伸长率为800±50%,取出后于室温静止15分钟后的断裂伸长率为1200±50%,而3M 578型密封条标称的原始断裂伸长率为1200±50%,可见在经过低温老化后,该材料的性能变化并不大,且低温老化前后,该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均远大于200%,其抗低温老化性能合格。由此可见,以上3M 578型密封条在高温和低温下都具有良好的抗老化性能,可以用于电缆的连接。
优选的,自融性密封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大于或等于200%,更优选大于等于500%,进一步优选大于等于800%。例如,以上3M 578型密封条的断裂伸长率就在800%以上(标称在1200±50%)。
可见,自融性密封材料优选具有较高的断裂伸长率(也就是变形性能),由此,一方面其在施工时可产生较大变形,从而易于将各种缝隙均填满,改善密封效果;另一方面,当绝缘层2因收缩或膨胀而远离密封材料5或对密封材料5进行挤压时,密封材料5也可产生相应的变形以保持二者间良好的接触。
优选的,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方式,以上密封材料5也可为胶泥密封材料。
也就是说,也可采用像胶泥一样没有固定形态的材料作为密封材料5,例如,可用北京亚普密封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JP206型胶泥密封材料。胶泥密封材料可容易的变形,从而可被充分的填充在以上空隙中,保证良好的密封效果。
当然,以上密封材料5的具体类型并不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如果采用半导电胶带等作为密封材料5,也是可行的。
步骤S205:可选的,若接管3由导电材料构成,且套管4内侧对应接管3的位置具有半导电层41,则本步骤中至少在接管3外设置半导电屏蔽层6。
通常而言,在后续步骤中使用的套管4的部分位置可掺杂有导电炭黑等导电材料以形成半导电层41,该半导电层41的作用是屏蔽电缆接头处的电场并改善电场分布,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放电。其中,在套管4内侧可能有用于与接管3接触的半导电层41,该半导电层41需要与接管3(实际为线芯1)电连接才能实现改变电场的作用。
为起到足够的密封效果,如图6所示,以上的密封材料5可能会填充到接管3外侧,即密封材料5会相对接管3的外侧面凸出,故此时套管4内侧的半导电层41可能无法与接管3的外侧面直接很好的接触;另外,接管3在经过加压后会发生变形,表面也会变得凹凸不平,这也会影响其与半导电层41的连接。为此,可在设置套管4前,在接管3外设置半导电屏蔽层6(如缠绕橡胶类半导电胶带等),相当于增大接管3的外径并使其外侧面平整,以使半导电层41能与接管3实现良好的电连接,保证屏蔽和调整电场的效果。同时,在密封材料5外也可设置半导电屏蔽层6,以防止密封材料5在施加套管4的过程中发生位移或损坏。
其中,以上套管4内侧的半导电层41优选在对应密封材料5的位置也有分布,但不能与套管4两端内侧的翘起的半导电层41重叠。
当然,以上半导电层41的具体形式并不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若采用其它材料形成半导电层41,或采用其它形状、分布的半导电层41等也都是可行的;例如,可如图7所示,套管4中并无半导电层。
步骤S206:将密封材料5和接管3置于套管4中。
如图6所示,在设置好接管3、密封材料5等后,要用套管4将密封材料5和接管3(当然也可包括部分绝缘层2、半导电屏蔽层6等)套起来,以完成电缆连接。其中,套管4主要由橡胶等绝缘材料构成,其中部分位置可形成有半导电层41以屏蔽电场并改善电场分布。
显然,在将线芯1插入接管3中(即S202步骤)后,两条电缆已经连接一起,故应在此前预先将套管4套在一条电缆上,待接管3、密封材料5、半导电屏蔽层6等设置完成后,再通过冷缩工艺将套管4“移动”至接管3和密封材料5处。当然,套管4也可通过热缩、预制等其它的工艺设置,故其具体的工艺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缆连接结构,其包括两条一端通过电缆接头相连的电缆,该电缆包括线芯1和包裹在线芯1外的绝缘层2,且
电缆靠近相连端的部分具有无绝缘层2包裹的暴露的线芯1,绝缘层2朝向相连端的端面为密封面21;
暴露的线芯1的端部插在接管3中;
至少在接管3和密封面21间的空隙中设有密封材料5;
密封材料5和接管3套设于套管4中;
沿电缆的长度方向密封面21具有大于0的第一尺寸,密封面21靠近相连端的一侧与线芯1接触。
优选的,对于密封面21上的任意两点,若其中第一点比第二点更远离相连端,则第一点与线芯1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点与线芯1间的最小距离。
优选的,密封材料5为自融性密封材料或胶泥密封材料。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电缆连接结构是由上述的电缆连接方法将两条电缆连接在一起后形成的;其中,电缆接头包括接管3和套管4,在电缆连接结构的电缆接头处,两电缆的绝缘层2的端面为以上密封面21的形式,且密封面21和接管3间设有密封材料5,从而其电缆接头处具有更好的防水性能。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缆,其包括线芯1和包裹在线芯1外的绝缘层2,且电缆至少在靠近其第一端的部分具有无绝缘层2包裹的暴露的线芯1,绝缘层2朝向第一端的端面为密封面21;
沿电缆的长度方向密封面21具有大于0的第一尺寸,密封面21靠近第一端的一侧与线芯1接触。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电缆的至少一端部没有绝缘层2,从而其剩余的绝缘层2具有朝向电缆该端的端面,该端面是符合以上密封面21要求的“倾斜面”。由此,在对本实施例的电缆进行连接时,可获得更好的密封效果,防止水从电缆接头处渗出而引起系统故障。
当然,该电缆中的绝缘层2可以是在制备出电缆产品时即直接具有以上的形式;或者,也可在要将电缆连接前,按照以上电缆连接方法去除部分绝缘层2,使剩余的绝缘层2形成以上形式。
性能测试
下面,对按照不同方法形成的电缆连接结构的性能进行测试。
1)样品准备
使用上海起帆电线电缆有限公司生产的YJV-8.7/15 3×300型电缆作为待测的电缆。
本发明的样品:按照实施例2的电缆连接方法,用玻璃切除靠近电缆一端的绝缘层以形成密封面,该密封面具有如图3所示的形式,其长度L(第一尺寸)为10毫米,角度a为60度。之后将两电缆的暴露的线芯的端部插入3M公司生产的电缆接头的接管(没有隔断层)中,用压接钳压紧,并在密封面和接管间缠绕3M公司生产的3M 578密封条作为密封材料;再于接管和密封材料外缠绕3M公司的13号半导电胶带作为半导电屏蔽层;在半导电胶带外侧,沿电缆长度方向设置遇水变色的胶带(3M公司生产的5559号胶带),以检测漏水;最后通过冷缩工艺套上相应的套管,得到如图6所示的本发明的样品。
对比例的样品:用三种市售的电缆接头(包括接管和套管)分别按与以上本发明的样品的制备方法类似的方法进行电缆连接,得到作为对比例的样品A、样品B、样品C。其中,对比例与本发明的样品区别在于,所有对比例中的绝缘层的密封面均为垂直于线芯的圆环面;而且,其中样品A的密封面和接管间填充有以上3M 578型密封条,样品B的密封面和接管间填充有北京亚普密封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JP206型胶泥密封材料,而样品C中则不采用密封材料。
热循环:将以上各样品中的一条电缆的非连接端的线芯置于水包(Water Bag)中,将水包相对电缆接头处升高1米,以产生相当于1个大气压的水压;其中,水包与电缆接头处间的电缆长3米。对带有水包的电缆进行9个热循环,以使水沿线芯充分流动至电缆接头处;其中,每个热循环包括:向线芯通电流以使其温度在3小时内升高至95℃至100℃之间,并在该温度保持2个小时,之后于3个小时内逐渐降温至室温,热循环完成(每个循环共8个小时)。
2)测试
(1)电学性能测试
按照名称为“额定电压1kV(Um=1.2kV)到35kV(Um=40.5kV)挤包绝缘电力电缆及附件第4部分:额定电压6kV(Um=7.2kV)到35kV(Um=40.5kV)电力电缆附件测试要求”的国家标准GB/T12706.4的规定,对经过热循环的本发明的样品进行电学性能测试,其结果如下表:
表1、本发明的样品的电学性能测试结果
可见,在经过多个热循环后,本发明的样品仍可通过各项电学性能测试。
(2)防水性能测试
将经过热循环的各样品的套管切开,测量从接管边缘向接管中部的方向上的遇水变色胶带的变色部分的长度(也就是水渗出的距离),其结果如下:
表2、各样品的防水性能测试结果
测试对象 胶带变色情况 结果
本发明的样品 无变色 合格
对比例的样品A 变色胶带长度超过50毫米 不合格
对比例的样品B 变色胶带长度超过50毫米 不合格
对比例的样品C 变色胶带长度超过50毫米 不合格
可见,本发明的样品中,电缆接头处的遇水变色胶带完全未变色,这表明其在经历了多个热循环后完全无水渗出。而各对比例的样品中,水的渗出距离都超过了50毫米,即使对采用了相同密封材料的对比例的样品A也是如此。
由此可见,按照本发明的方法连接得到的电缆连接结构中,电缆接头处具有明显改善的防水性能,从而可极大的减少系统故障的发生。
实施例3:
如图3、图4、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缆与电缆终端7的连接方法,其中要连接的电缆包括线芯1和包裹在线芯1外的绝缘层2,而电缆终端7则包括接线端子73和外套74,其用于电缆与电力设备(如架空线、开关柜、配电箱等)电连接。
具体的,电缆与电缆终端7的连接方法包括:
去除靠近电缆的待连接端的绝缘层2以暴露线芯1,剩余绝缘层2朝向待连接端的端面为密封面21;该密封面21沿电缆的长度方向具有大于0的第一尺寸,密封面21靠近待连接端的一侧与线芯1接触;
将暴露的线芯1的端部插入接线端子73的凹孔中;
至少在接线端子73和密封面21间的空隙中设置密封材料5;
将密封材料5和接线端子73具有凹孔的端部置于外套74中。
也就是说,本发明的方式也可用于将电缆与电缆终端7相连,在进行这种连接时,也要先使电缆的绝缘层2形成以上形式的密封面21。之后,将暴露的线芯1的端部插入接线端子73的凹孔中,接线端子73是由导电材料构成的,其另一端用于与电力设备电连接,其作用类似以上的接管,不同的是,接线端子73中并无贯穿的通孔,而是一端有用于设置线芯1的凹孔,另一端则有用于与电力设备连接的结构。在将线芯1的端部插入接线端子73的凹孔中后,也要在密封面21和接线端子73之间设置密封材料5(如自融性密封材料),之后再将密封材料5和接线端子73具有凹孔的一端部都设于外套74中,外套74也称“伞裙”,由绝缘材料构成,其作用类似以上的套管。
本实施例的电缆与电缆终端7的连接方法中,也要形成以上“倾斜面”形式的密封面21,故其所形成的连接结构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8)

1.一种电缆连接方法,所述电缆包括线芯和包裹在线芯外的绝缘层,所述电缆连接方法包括:
去除靠近所述电缆的待连接端的绝缘层以暴露线芯,剩余所述绝缘层朝向待连接端的端面为密封面;
将暴露的线芯的端部插入接管中;
至少在接管和密封面间的空隙中设置密封材料;
将密封材料和接管置于套管中;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面沿电缆的长度方向具有大于0的第一尺寸,所述密封面靠近待连接端的一侧与线芯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尺寸大于或等于10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缆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尺寸在10毫米至20毫米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密封面上的任意两点,若其中第一点比第二点更远离所述待连接端,则所述第一点与线芯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点与线芯间的最小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缆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面包括圆台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缆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面由圆台面以及连接在圆台面顶端与线芯间的圆环面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缆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圆台面与垂直于电缆的长度方向的面间的夹角在30度至60度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缆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面包括至少一个圆柱面;且当其包括多个圆柱面时,其中越靠近待连接端的圆柱面的直径越小,相邻圆柱面的端部间通过圆环面或圆台面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材料为自融性密封材料或胶泥密封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缆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融性密封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大于或等于200%。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管由导电材料构成,所述套管内侧对应接管的位置具有半导电层;
在所述至少在接管和密封面间的空隙中设置密封材料的步骤和将密封材料和接管置于套管中的步骤之间,还包括:
至少在所述接管外设置半导电屏蔽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管由导电材料构成;
所述接管内有隔断层,将接管内的空间沿接管长度方向分为两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缆为电力电缆。
14.一种电缆连接结构,包括两条一端通过电缆接头相连的电缆,所述电缆包括线芯和包裹在线芯外的绝缘层,且
所述电缆靠近相连端的部分具有无绝缘层包裹的暴露的线芯,所述绝缘层朝向相连端的端面为密封面;
所述暴露的线芯的端部插在接管中;
至少在所述接管和密封面间的空隙中设有密封材料;
所述密封材料和接管套设于套管中;
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电缆的长度方向所述密封面具有大于0的第一尺寸,所述密封面靠近相连端的一侧与线芯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缆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密封面上的任意两点,若其中第一点比第二点更远离所述相连端,则所述第一点与线芯间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点与线芯间的最小距离。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缆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材料为自融性密封材料或胶泥密封材料。
17.一种电缆与电缆终端的连接方法,所述电缆包括线芯和包裹在线芯外的绝缘层,所述电缆终端包括接线端子和外套,所述电缆与电缆终端的连接方法包括:
去除靠近所述电缆的待连接端的绝缘层以暴露线芯,剩余所述绝缘层朝向待连接端的端面为密封面;
将暴露的线芯的端部插入接线端子的凹孔中;
至少在接线端子和密封面间的空隙中设置密封材料;
将密封材料和接线端子具有凹孔的端部置于外套中;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面沿电缆的长度方向具有大于0的第一尺寸,所述密封面靠近待连接端的一侧与线芯接触。
18.一种电缆,包括线芯和包裹在线芯外的绝缘层,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缆至少在靠近其第一端的部分具有无绝缘层包裹的暴露的线芯,所述绝缘层朝向第一端的端面为密封面;
沿所述电缆的长度方向所述密封面具有大于0的第一尺寸,所述密封面靠近第一端的一侧与线芯接触。
CN201610537477.2A 2016-07-08 2016-07-08 电缆及其连接结构、连接方法、电缆与终端的连接方法 Pending CN10620794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37477.2A CN106207944A (zh) 2016-07-08 2016-07-08 电缆及其连接结构、连接方法、电缆与终端的连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37477.2A CN106207944A (zh) 2016-07-08 2016-07-08 电缆及其连接结构、连接方法、电缆与终端的连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07944A true CN106207944A (zh) 2016-12-07

Family

ID=57473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37477.2A Pending CN106207944A (zh) 2016-07-08 2016-07-08 电缆及其连接结构、连接方法、电缆与终端的连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207944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31339A (zh) * 2017-09-26 2018-03-23 杭州西湖电子研究所 一种内屏蔽线缆接头组件
CN111130027A (zh) * 2019-12-18 2020-05-08 安徽复兴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硬芯电缆断点检测修复装置
CN111711005A (zh) * 2020-05-28 2020-09-25 芜湖扬宇机电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电缆连接接头结构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83325Y (zh) * 1996-07-19 1998-06-03 武汉市博大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冷缩预制式电缆附件
CN1929224A (zh) * 2006-09-08 2007-03-14 江苏圣安电缆有限公司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的接续方法及模具
CN101068075A (zh) * 2007-05-22 2007-11-07 宁波东方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交联聚乙烯电缆的软接头及其制备方法
CN201075655Y (zh) * 2007-07-30 2008-06-18 北京国电四维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整体预制式中间接头
CN102664380A (zh) * 2012-04-19 2012-09-12 中天科技海缆有限公司 220kV交联聚乙烯海底电缆软接头及其制作方法
CN104143795A (zh) * 2013-05-06 2014-11-12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将冷缩式终端安装在电力电缆上的方法和冷缩式终端组件
CN204190348U (zh) * 2014-12-04 2015-03-04 固力发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架空绝缘电缆接头绝缘防护装置
CN105337241A (zh) * 2014-07-31 2016-02-17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冷缩式终端、冷缩式终端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83325Y (zh) * 1996-07-19 1998-06-03 武汉市博大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冷缩预制式电缆附件
CN1929224A (zh) * 2006-09-08 2007-03-14 江苏圣安电缆有限公司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的接续方法及模具
CN101068075A (zh) * 2007-05-22 2007-11-07 宁波东方电缆有限公司 一种交联聚乙烯电缆的软接头及其制备方法
CN201075655Y (zh) * 2007-07-30 2008-06-18 北京国电四维电力技术有限公司 整体预制式中间接头
CN102664380A (zh) * 2012-04-19 2012-09-12 中天科技海缆有限公司 220kV交联聚乙烯海底电缆软接头及其制作方法
CN104143795A (zh) * 2013-05-06 2014-11-12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将冷缩式终端安装在电力电缆上的方法和冷缩式终端组件
CN105337241A (zh) * 2014-07-31 2016-02-17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冷缩式终端、冷缩式终端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204190348U (zh) * 2014-12-04 2015-03-04 固力发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架空绝缘电缆接头绝缘防护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耀星等: "《中国绝缘材料产品及应用手册》", 28 February 2006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31339A (zh) * 2017-09-26 2018-03-23 杭州西湖电子研究所 一种内屏蔽线缆接头组件
CN111130027A (zh) * 2019-12-18 2020-05-08 安徽复兴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硬芯电缆断点检测修复装置
CN111711005A (zh) * 2020-05-28 2020-09-25 芜湖扬宇机电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电缆连接接头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368584U (zh) 交联聚乙烯电缆绝缘屏蔽隔离接头
CN106207944A (zh) 电缆及其连接结构、连接方法、电缆与终端的连接方法
CN203562236U (zh) 中压铅护套电缆
CN205722924U (zh) 一种防腐蚀阻水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
CN203260362U (zh) 高压和超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光纤复合挤出绝缘电力电缆
CN211606039U (zh) 一种卡扣式导线绝缘护套
CN208423751U (zh) 现场加长恢复电缆熔接直通接头结构
CN109347053A (zh) 电缆结构复原式在线监测中间接头及其施工工艺
CN210608492U (zh) 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用中压电力电缆终端
CN103123826B (zh) 高压和超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光纤复合挤出绝缘电力电缆
CN205092070U (zh) 一种硅橡胶绝缘高压电机引接线
CN220933799U (zh) 一种皱纹铝套径向阻水低压电力电缆
CN111584137B (zh) 一种低感应电压海缆及其制备方法
CN215451010U (zh) 一种500kv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
CN210607661U (zh) 一种10kv电缆熔接中间接头
CN106374405A (zh) 一种10千伏穿墙绝缘套管
CN211087976U (zh) 一种金丝布结构的110kV阻水高压电力电缆
CN216389762U (zh) 电缆连接结构
CN106251942A (zh) 一种改进结构的输电母线
CN219659387U (zh) 一种电线电缆保护壳
CN220873299U (zh) 一种防蚁阻燃电力电缆
CN212649068U (zh) 一种新型电缆附件
CN211181744U (zh) 一种液冷电缆
CN214796885U (zh) 一种110kV电力电缆
CN110676797A (zh) 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用中压电力电缆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20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