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97920B - 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及其质量模拟方法 - Google Patents
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及其质量模拟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197920B CN106197920B CN201610556259.3A CN201610556259A CN106197920B CN 106197920 B CN106197920 B CN 106197920B CN 201610556259 A CN201610556259 A CN 201610556259A CN 106197920 B CN106197920 B CN 10619792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sulator
- sheath
- core rod
- column
- silicone rub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3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8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29920002379 silicone rubb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6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7
- 239000004945 silicone rub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1 221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10293 ceram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226 mechanical processes and function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23 woo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7/00—Vibration-testing of structures; Shock-testing of structures
- G01M7/02—Vibration-testing by means of a shake table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7/00—Vibration-testing of structures; Shock-testing of structures
- G01M7/02—Vibration-testing by means of a shake table
- G01M7/027—Specimen mounting arrangements, e.g. table head adapt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sul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及其质量模拟方法,所述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包括内侧管母线,所述内侧管母线的两端均设有单柱试验模型,所述单柱试验模型包括支架和单柱支柱绝缘子,所述单柱支柱绝缘子的下端安装在所述支架上,所述单柱支柱绝缘子的上端设有配重件,所述配重件的上端设有金具,所述外侧管母线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端的单柱试验模型的金具连接。所述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及其质量模拟方法,通过在单柱支柱绝缘子的上端设置能够等效模拟单柱支柱绝缘子顶部原有的均压环和外侧管母线的配重件,对抗震试验没有影响,结构简单,且测点布置方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电站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及其质量模拟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输变电工程向高压、超高压和特高压方向发展,交流变电站和直流换流站中装备了大量的关键变电设备,这些关键变电设备一般通过支柱绝缘子进行支撑。传统的,在变电站中采用的支柱绝缘子多为陶瓷材料,陶瓷材料为脆性材料,其弹性模量较大,但是抗冲击性能和延性较差,一旦在内部形成微小裂纹,就容易在地震中造成脆性断裂破坏,进而造成变电设备的损坏。近年来,复合支柱绝缘子因具有耐污性能好,重量轻,强度高,抗冲击性能好,不宜破碎等优点,开始逐渐被电力系统接受并投入使用。
一般的,用于支撑管母线的复合支柱绝缘子是安装在支架上面,由多个复合支柱绝缘子组成的单柱支柱绝缘子需要支撑设置在其上部的均压环和两侧的管母线等重量,由于支架对地震波的放大作用,使得支撑管母线的单柱支柱绝缘子受到的地震强度大于实际地震强度。为保证支撑的可靠性,需要研究多个单柱支柱绝缘子与管母线耦联体系下的抗震性能,尤其是应用在一些高烈度地区时,需要进行抗震试验,获取单柱支柱绝缘子的抗震性能。但是,现有针对多个单柱支柱绝缘子与管母线耦联体系的抗震试验研究较少,没有适于进行抗震试验的试验模型。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试验成本较低且便于测点布置的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及其质量模拟方法。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包括内侧管母线,所述内侧管母线的两端均设有单柱试验模型,所述单柱试验模型包括支架和单柱支柱绝缘子,所述支架用于安装在振动台上,所述单柱支柱绝缘子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复合支柱绝缘子,所述单柱支柱绝缘子的下端安装在所述支架上,所述单柱支柱绝缘子的上端设有配重件,所述配重件的上端设有金具,所述内侧管母线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端的单柱试验模型的金具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合支柱绝缘子包括绝缘子芯棒以及套设在所述绝缘子芯棒外侧的硅橡胶护套,所述硅橡胶护套与所述绝缘子芯棒连接,所述硅橡胶护套通过硅橡胶膜缠绕所述绝缘子芯棒形成,所述硅橡胶护套在所述绝缘子芯棒的外壁上均匀分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子芯棒的两端分别设有法兰,所述硅橡胶护套包括沿绝缘子芯棒轴向方向设置的第一护套和第二护套,所述第一护套远离第二护套的端部与所述绝缘子芯棒第一端的法兰之间预留有第一安装间隙,所述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之间预留有第二安装间隙,所述第二护套远离第一护套的端部与所述绝缘子芯棒第二端的法兰之间预留有第三安装间隙,所述第二安装间隙位于所述绝缘子芯棒的中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护套的外侧设有用于环向固定其自身的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二护套的外侧设有用于环向固定其自身的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安装间隙处、第二安装间隙处以及第三安装间隙处均设有纵向固定组件,所述纵向固定组件用于纵向固定所述第一护套和第二护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纵向固定组件包括至少两块固定垫块以及用于环向固定所述固定垫块的第三固定件,至少两块固定垫块沿绝缘子芯棒的周向布置,位于第一安装间隙处的固定垫块的一端与绝缘子芯棒第一端的法兰接触,另一端与第一护套的端部接触;位于第二安装间隙处的固定垫块的一端与第一护套的端部接触,另一端与第二护套的端部接触;位于第三安装间隙处的固定垫块的一端与绝缘子芯棒第二端的法兰接触,另一端与第二护套的端部接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三根固定钢丝,三根固定钢丝分别布置在所述第一护套沿绝缘子芯棒轴向方向的上部、中部和下部;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三根固定钢丝,三根固定钢丝分别布置在所述第二护套沿绝缘子芯棒轴向方向的上部、中部和下部;所述第三固定件包括两根固定钢丝,两根固定钢丝分别布置在所述固定垫块沿绝缘子芯棒轴向方向的上部和下部;所述纵向固定组件包括四块固定垫块,四块固定垫块沿所述绝缘子芯棒的周向均匀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根所述单柱支柱绝缘子包括五个复合支柱绝缘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配重件为铁板。
一种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的质量模拟方法,位于内侧管母线两端的单柱试验模型的上端分别与内侧管母线的对应端连接,形成双柱耦联结构,单柱试验模型包括支架和安装在支架上的单柱支柱绝缘子,单柱支柱绝缘子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复合支柱绝缘子,在单柱支柱绝缘子的上端设置用于等效模拟单柱支柱绝缘子上部的均压环和外侧管母线的配重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绝缘子芯棒的外侧设置用于等效模拟复合支柱绝缘子的硅橡胶伞裙的硅橡胶护套;采用固定钢丝在环向方向上将硅橡胶护套固定在绝缘子芯棒外侧;采用纵向固定组件在纵向方向上将硅橡胶护套固定在绝缘子芯棒外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在地震中,单柱支柱绝缘子顶部的均压环与两侧管母线对单柱支柱绝缘子不起力学作用,其对单柱支柱绝缘子的力学性能影响可简化为集中质量。上述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采用内侧管母线以及设置在其两端的单柱试验模型形成双柱耦联体系,通过双柱耦联体系可等效模拟变电站中多个单柱支柱绝缘子与管母线耦联的体系,模型效果与实际工况接近;在每个单柱试验模型中,通过在单柱支柱绝缘子上端设置配重件,实际试验时,可将配重件的质量设置地与单柱支柱绝缘子顶部原有的均压环和外侧管母线质量相当,进而配重件能够等效模拟单柱支柱绝缘子顶部原有的均压环和外侧管母线,进行抗震试验时,不会影响整个试验模型的力学性能,对抗震试验没有影响,无需额外设置价格较为昂贵的均压环与外侧管母线,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并且,可预先在配重件上留出测点布置空间,相比于在管母线和均压环上布置测点,测点布置更加容易,极大地方便了抗震试验中的测点布置。所述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试验成本较低,且测点布置方便。
所述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的质量模拟方法,采用内侧管母线以及设置在其两端的单柱试验模型形成双柱耦联体系,采用配重件等效模拟单柱支柱绝缘子上部原有的均压环质量和外侧管母线质量,模型效果与实际工况接近,对复合支柱绝缘子的抗震试验没有影响,且无需额外设置价格较为昂贵的均压环与外侧管母线,模拟方法简单,且能够有效降低试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复合支柱绝缘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复合支柱绝缘子的局部剖开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内侧管母线,20、单柱试验模型,210、支架,220、单柱支柱绝缘子,221、复合支柱绝缘子,2211、绝缘子芯棒,2212、硅橡胶护套,2212a、第一护套,2212b、第二护套,2213、法兰,2214、第一安装间隙,2215、第二安装间隙,2216、第三安装间隙,2217、第一固定件,2218、第二固定件,2219、纵向固定组件,2219a、固定垫块,2219b、第三固定件,230、配重件,240、金具,100、振动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包括内侧管母线10,所述内侧管母线10的两端均设有单柱试验模型20,所述单柱试验模型20包括支架210和单柱支柱绝缘子220,所述支架210用于安装在振动台100上,所述单柱支柱绝缘子220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复合支柱绝缘子221,所述单柱支柱绝缘子220的下端安装在所述支架210上,所述单柱支柱绝缘子220的上端设有配重件230,所述配重件230的上端设有金具240,所述内侧管母线10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端的单柱试验模型20的金具240连接。其中,定义所述单柱支柱绝缘子220与支架210连接的一端为下端,所述单柱支柱绝缘子220远离支架210的一端为上端。
本实施例中,所述配重件230为铁板,制造方便、成本较低。所述支架210采用实际工况中应用的支架,支架210的刚度及其与单柱支柱绝缘子220的连接方式均与实际工况相同,模型效果与实际工况接近,模拟效果好。每根所述单柱支柱绝缘子220包括五个复合支柱绝缘子221,本实施例的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可作为±800KV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背景下的抗震试验模型。实际试验时,采用云南人工地震波模拟实际地震波,适用于抗9度地震烈度的抗震试验,人工波谱模拟满足规范要求,地震模拟效果与实际地震情况相符。
在地震中,单柱支柱绝缘子220顶部的均压环与两侧管母线对单柱支柱绝缘子220不起力学作用,其对单柱支柱绝缘子220的力学性能影响可简化为集中质量。上述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采用内侧管母线10以及设置在其两端的单柱试验模型20形成双柱耦联体系,通过双柱耦联体系可等效模拟变电站中多个单柱支柱绝缘子与管母线耦联的体系,模型效果与实际工况接近;在每个单柱试验模型20中,通过在单柱支柱绝缘子220上端设置配重件230,实际试验时,可将配重件230的质量设置地与单柱支柱绝缘子220顶部原有的均压环和外侧管母线质量相当,进而配重件230能够等效模拟单柱支柱绝缘子220顶部原有的均压环和外侧管母线,进行抗震试验时,不会影响整个试验模型的力学性能,对抗震试验没有影响,无需额外设置价格较为昂贵的均压环与外侧管母线,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并且,可预先在配重件230上留出测点布置空间,相比于在管母线和均压环上布置测点,测点布置更加容易,极大地方便了抗震试验中的测点布置。其中,所述单柱支柱绝缘子220顶部原有的外侧管母线是指该单柱支柱绝缘子220远离另一根单柱支柱绝缘子220的一侧的管母线,相当是指质量相同或大致相同。所述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结构和原理简单、制造方便,试验成本较低、测点布置方便,配重件230能够传力到单柱支柱绝缘子220上,再传力到支架210上,最后再由支架210传力到振动台100,各部分主次分明、传力明确,模型设计合理。
如图3、图4所示,所述复合支柱绝缘子221包括绝缘子芯棒2211以及套设在所述绝缘子芯棒2211外侧的硅橡胶护套2212,所述硅橡胶护套2212与所述绝缘子芯棒2211连接。所述硅橡胶护套2212通过硅橡胶膜缠绕所述绝缘子芯棒2211形成,为多层薄层膜状结构,所述硅橡胶护套2212在所述绝缘子芯棒2211的外壁上均匀分布。为了便于示意,图4中将绝缘子芯棒2211外侧的硅橡胶护套2212剖开1/4。
一般的,复合支柱绝缘子221包括绝缘子芯棒2211和硅橡胶伞裙,绝缘子芯棒2211与硅橡胶伞裙是分离模式,在地震中,绝缘子芯棒2211为主要受力构件,硅橡胶伞裙为附属结构,不起力学作用,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可简化为分布质量。所述复合支柱绝缘子221,通过在绝缘子芯棒2211的外侧设置均匀分布在其外壁上的硅橡胶护套2212,实际需要对某一型号的复合支柱绝缘子进行抗震试验时,仅需将与该型号复合支柱绝缘子的硅橡胶伞裙质量相当的硅橡胶膜均匀缠绕在绝缘子芯棒2211的外壁上,使硅橡胶护套2212的质量与该型号复合支柱绝缘子原有的硅橡胶伞裙质量相当,硅橡胶护套2212即能够等效模拟复合支柱绝缘子221原有的硅橡胶伞裙,硅橡胶护套2212与硅橡胶伞裙在力学上可视为等效代替,复合支柱绝缘子即可等效模拟现有的复合支柱绝缘子以进行抗震试验,模拟效果真实,对抗震试验没有影响,进行抗震试验时无需另行制造适于试验的硅橡胶伞裙,制造简单方便,可进一步降低试验成本。
所述绝缘子芯棒2211的两端分别设有法兰2213,所述硅橡胶护套2212包括沿绝缘子芯棒2211轴向方向设置的第一护套2212a和第二护套2212b,所述第一护套2212a远离第二护套2212b的端部与所述绝缘子芯棒2211第一端的法兰2213之间预留有第一安装间隙2214,所述第一护套2212a与第二护套2212b之间预留有第二安装间隙2215,所述第二护套2212b远离第一护套2212a的端部与所述绝缘子芯棒2211第二端的法兰2213之间预留有第三安装间隙2216,所述第二安装间隙2215位于所述绝缘子芯棒2211的中部。采用上述结构,绝缘子芯棒2211的两个端部以及中部可分别预留一段安装间隙,进而便于测点设置、便于传感器的布置。与原有的复合支柱绝缘子221结构相比,原有结构由于采用硅橡胶伞裙,使得绝缘子芯棒2211没有暴露在外,而为满足试验精度的要求,试验中布置的测点需要直接与绝缘子芯棒2211接触,这使得试验时要对硅橡胶伞裙重新加工,制造难度大、测点布置难度大,且价格昂贵,本实施例的复合支柱绝缘子221采用上述结构后,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可根据确定好的测定位置,预先留出安装间隙便于测点设置,极大地方便了测量系统的布置,传感器布置方便,有利于提高抗震试验的测量准确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护套2212a的外侧设有用于环向固定其自身的第一固定件2217,所述第二护套2212b的外侧设有用于环向固定其自身的第二固定件2218,所述第一安装间隙2214处、第二安装间隙2215处以及第三安装间隙2216处均设有纵向固定组件2219,所述纵向固定组件2219用于纵向固定所述第一护套2212a和第二护套2212b。所述硅橡胶护套2212通过第一固定件2217、第二固定件2218以及纵向固定组件2219固定在绝缘子芯棒2211的外壁上。第一固定件2217、第二固定件2218用于在环向方向上固定第一护套2212a、第二护套2212b,纵向固定组件2219用于在纵向方向固定第一护套2212a、第二护套2212b,防止第一护套2212a与第二护套2212b滑落。在进行抗震试验中,所述硅橡胶护套2212能够被可靠地固定在绝缘子芯棒2211上,不易滑落,不会影响试验结果。
进一步的,所述纵向固定组件2219包括至少两块固定垫块2219a以及用于环向固定所述固定垫块2219a的第三固定件2219b,至少两块固定垫块2219a沿绝缘子芯棒2211的周向布置,位于第一安装间隙2214处的固定垫块2219a的一端与绝缘子芯棒2211第一端的法兰2213接触,另一端与第一护套2212a的端部接触;位于第二安装间隙2215处的固定垫块2219a的一端与第一护套2212a的端部接触,另一端与第二护套2212b的端部接触;位于第三安装间隙2216处的固定垫块2219a的一端与绝缘子芯棒2211第二端的法兰2213接触,另一端与第二护套2212b的端部接触。采用上述结构,位于第一安装间隙2214处的固定垫块2219a、位于第二安装间隙2215处的固定垫块2219a以及位于第三安装间隙2216处的固定垫块2219a能够顶住第一护套2212a与第二护套2212b,进而有效防止第一护套2212a和第二护套2212b滑落,所述纵向固定组件2219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纵向固定效果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定件2217包括三根固定钢丝,三根固定钢丝分别布置在所述第一护套2212a沿绝缘子芯棒2211轴向方向的上部、中部和下部。所述第二固定件2218包括三根固定钢丝,三根固定钢丝分别布置在所述第二护套2212b沿绝缘子芯棒2211轴向方向的上部、中部和下部。所述第三固定件2219b包括两根固定钢丝,两根固定钢丝分别布置在所述固定垫块2219a沿绝缘子芯棒2211轴向方向的上部和下部。所述纵向固定组件2219包括四块固定垫块2219a,四块固定垫块2219a沿所述绝缘子芯棒2211的周向均匀布置。采用上述设置,在保证用于固定硅橡胶护套2212的附加固定钢丝、固定垫块2219a尽量少情况下,又能够将硅橡胶护套2212稳固固定在绝缘子芯棒2211上,不会对影响抗震试验。本实施例中,固定垫块2219a采用木质材料,木质垫块相较于金属垫块等其他材料的垫块,重量轻,摩擦力大,对整个硅橡胶护套2212的质量影响小,而又不易松动,固定效果好,且木质垫块也不易与金属材质的端部法兰2213发生摩擦磨损。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的质量模拟方法,位于内侧管母线10两端的单柱试验模型20的上端分别与内侧管母线10的对应端连接,形成双柱耦联结构,单柱试验模型20包括支架210和安装在支架210上的单柱支柱绝缘子220,单柱支柱绝缘子220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复合支柱绝缘子221,在单柱支柱绝缘子220的上端设置用于等效模拟单柱支柱绝缘子220上部的均压环和外侧管母线的配重件230。
所述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的质量模拟方法,采用内侧管母线10以及设置在其两端的单柱试验模型20形成双柱耦联体系,通过双柱耦联体系等效模拟变电站中多个单柱支柱绝缘子与管母线耦联体系,采用配重件230等效模拟单柱支柱绝缘子220上部原有的均压环质量和顶部外侧原有的管母线质量,模型效果与实际工况接近,对复合支柱绝缘子221的抗震试验没有影响,且无需额外设置价格较为昂贵的均压环与外侧管母线,模拟方法简单,且能够有效降低试验成本。
进一步的,在绝缘子芯棒2211的外侧设置用于等效模拟复合支柱绝缘子的硅橡胶伞裙的硅橡胶护套2212;采用固定钢丝在环向方向上将硅橡胶护套2212固定在绝缘子芯棒2211外侧;采用纵向固定组件2219在纵向方向上将硅橡胶护套2212固定在绝缘子芯棒2211外侧。采用硅橡胶护套2212等效模拟复合支柱绝缘子221原有的硅橡胶伞裙,硅橡胶护套2212通过固定钢丝与纵向固定组件2219进行固定,硅橡胶固定可靠,且固定钢丝与纵向固定组件2219对硅橡胶护套2212的整体质量的影响小,硅橡胶护套2212的模拟效果真实,与硅橡胶伞裙在力学上可视为等效代替,对整个复合支柱绝缘子221的抗震试验没有影响,进行抗震试验时无需另行制造适于试验的硅橡胶伞裙,制造简单方便,可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8)
1.一种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内侧管母线,所述内侧管母线的两端均设有单柱试验模型,所述单柱试验模型包括支架和单柱支柱绝缘子,所述支架用于安装在振动台上,所述单柱支柱绝缘子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复合支柱绝缘子,所述单柱支柱绝缘子的下端安装在所述支架上,所述单柱支柱绝缘子的上端设有配重件,所述配重件的上端设有金具,所述内侧管母线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端的单柱试验模型的金具连接;
所述复合支柱绝缘子包括绝缘子芯棒以及套设在所述绝缘子芯棒外侧的硅橡胶护套,所述硅橡胶护套与所述绝缘子芯棒连接,所述硅橡胶护套通过硅橡胶膜缠绕所述绝缘子芯棒形成,所述硅橡胶护套在所述绝缘子芯棒的外壁上均匀分布;
所述绝缘子芯棒的两端分别设有法兰,所述硅橡胶护套包括沿绝缘子芯棒轴向方向设置的第一护套和第二护套,所述第一护套远离第二护套的端部与所述绝缘子芯棒第一端的法兰之间预留有第一安装间隙,所述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之间预留有第二安装间隙,所述第二护套远离第一护套的端部与所述绝缘子芯棒第二端的法兰之间预留有第三安装间隙,所述第二安装间隙位于所述绝缘子芯棒的中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套的外侧设有用于环向固定其自身的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二护套的外侧设有用于环向固定其自身的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安装间隙处、第二安装间隙处以及第三安装间隙处均设有纵向固定组件,所述纵向固定组件用于纵向固定所述第一护套和第二护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固定组件包括至少两块固定垫块以及用于环向固定所述固定垫块的第三固定件,至少两块固定垫块沿绝缘子芯棒的周向布置,位于第一安装间隙处的固定垫块的一端与绝缘子芯棒第一端的法兰接触,另一端与第一护套的端部接触;位于第二安装间隙处的固定垫块的一端与第一护套的端部接触,另一端与第二护套的端部接触;位于第三安装间隙处的固定垫块的一端与绝缘子芯棒第二端的法兰接触,另一端与第二护套的端部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三根固定钢丝,三根固定钢丝分别布置在所述第一护套沿绝缘子芯棒轴向方向的上部、中部和下部;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三根固定钢丝,三根固定钢丝分别布置在所述第二护套沿绝缘子芯棒轴向方向的上部、中部和下部;所述第三固定件包括两根固定钢丝,两根固定钢丝分别布置在所述固定垫块沿绝缘子芯棒轴向方向的上部和下部;所述纵向固定组件包括四块固定垫块,四块固定垫块沿所述绝缘子芯棒的周向均匀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每根所述单柱支柱绝缘子包括五个复合支柱绝缘子。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件为铁板。
7.一种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的质量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
位于内侧管母线两端的单柱试验模型的上端分别与内侧管母线的对应端连接,形成双柱耦联结构,单柱试验模型包括支架和安装在支架上的单柱支柱绝缘子,单柱支柱绝缘子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复合支柱绝缘子,在单柱支柱绝缘子的上端设置用于等效模拟单柱支柱绝缘子上部的均压环和外侧管母线的配重件;
其中,所述复合支柱绝缘子包括绝缘子芯棒以及套设在所述绝缘子芯棒外侧的硅橡胶护套,所述硅橡胶护套与所述绝缘子芯棒连接,所述硅橡胶护套通过硅橡胶膜缠绕所述绝缘子芯棒形成,所述硅橡胶护套在所述绝缘子芯棒的外壁上均匀分布;
所述绝缘子芯棒的两端分别设有法兰,所述硅橡胶护套包括沿绝缘子芯棒轴向方向设置的第一护套和第二护套,所述第一护套远离第二护套的端部与所述绝缘子芯棒第一端的法兰之间预留有第一安装间隙,所述第一护套与第二护套之间预留有第二安装间隙,所述第二护套远离第一护套的端部与所述绝缘子芯棒第二端的法兰之间预留有第三安装间隙,所述第二安装间隙位于所述绝缘子芯棒的中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的质量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绝缘子芯棒的外侧设置用于等效模拟复合支柱绝缘子的硅橡胶伞裙的硅橡胶护套;
采用固定钢丝在环向方向上将硅橡胶护套固定在绝缘子芯棒外侧;
采用纵向固定组件在纵向方向上将硅橡胶护套固定在绝缘子芯棒外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556259.3A CN106197920B (zh) | 2016-07-12 | 2016-07-12 | 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及其质量模拟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556259.3A CN106197920B (zh) | 2016-07-12 | 2016-07-12 | 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及其质量模拟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97920A CN106197920A (zh) | 2016-12-07 |
CN106197920B true CN106197920B (zh) | 2018-09-04 |
Family
ID=574743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556259.3A Active CN106197920B (zh) | 2016-07-12 | 2016-07-12 | 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及其质量模拟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19792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10350B (zh) * | 2019-03-19 | 2022-11-15 |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 | 一种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能力评估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07116A (zh) * | 2011-09-29 | 2012-06-20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用于绝缘子串振动试验的试验系统 |
CN204389447U (zh) * | 2014-08-22 | 2015-06-10 | 国家电网公司 | 750kV支柱瓷绝缘子振动声学检测试验辅助装置 |
CN104897479A (zh) * | 2014-12-12 | 2015-09-09 | 国家电网公司 | 一种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力学性能综合检测系统 |
CN104949812A (zh) * | 2015-07-16 | 2015-09-30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高压出线套管的测试台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3160991A1 (ja) * | 2012-04-23 | 2013-10-31 | 中国電力株式会社 | シンチレーション推定方法 |
-
2016
- 2016-07-12 CN CN201610556259.3A patent/CN10619792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07116A (zh) * | 2011-09-29 | 2012-06-20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用于绝缘子串振动试验的试验系统 |
CN204389447U (zh) * | 2014-08-22 | 2015-06-10 | 国家电网公司 | 750kV支柱瓷绝缘子振动声学检测试验辅助装置 |
CN104897479A (zh) * | 2014-12-12 | 2015-09-09 | 国家电网公司 | 一种复合材料支柱绝缘子力学性能综合检测系统 |
CN104949812A (zh) * | 2015-07-16 | 2015-09-30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一种高压出线套管的测试台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硬管母线连接的1000kV避雷器和电容电压式互感器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程永锋等;《高电压技术》;20141231;第40卷(第12期);第3883-3885页,图1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97920A (zh) | 2016-12-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124151B (zh) | 特高压直流单柱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 |
CN105510780B (zh) | Sf6高压电器用绝缘拉杆绝缘试验系统及方法 | |
CN204575684U (zh) | 伸缩式高压试验专用绝缘支撑杆 | |
CN100416283C (zh) | 绝缘子带电检测仪及其实施方法 | |
CN102507116A (zh) | 一种用于绝缘子串振动试验的试验系统 | |
CN104655896B (zh) | 一种可拆卸交直流分压器 | |
CN106197920B (zh) | 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及其质量模拟方法 | |
CN201460375U (zh) | 一种四回路正伞型电缆塔 | |
CN107390012A (zh) | 一种便携式高压直流电晕电流测量传感器 | |
CN106052997B (zh) | 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方法 | |
CN104407179B (zh) | 绝缘杆实验装置 | |
CN206540969U (zh) | 绝缘管型母线电热加速老化试验装置 | |
CN206292348U (zh) | 环氧树脂穿墙套管的工频局部放电试验工装 | |
CN205808656U (zh) | 特高压直流单柱、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模型 | |
CN205808659U (zh) | 特高压直流单柱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装置 | |
CN106057379B (zh) | 特高压直流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样品及其质量模拟方法 | |
CN205808655U (zh) | 特高压直流双柱耦联复合支柱绝缘子抗震试验装置 | |
CN201148762Y (zh) | 电源终端塔 | |
CN208443964U (zh) | 一种固体绝缘材料耐电晕测试装置及耐电晕测试仪 | |
CN207264847U (zh) | 一种支柱复合绝缘子 | |
CN209542707U (zh) | 高压外线瓷瓶绝缘电阻测量杆 | |
CN220960386U (zh) | 悬式瓷绝缘子应力检测装置 | |
CN211784217U (zh) | 一种改进式耐张复合绝缘子综合试验装置 | |
CN208061738U (zh) | 一种高压线路用的柱式绝缘子 | |
CN109449868A (zh) | ±1100kv直流线路直线塔避雷器装置及拆装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