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62743A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162743A CN106162743A CN201510164055.0A CN201510164055A CN106162743A CN 106162743 A CN106162743 A CN 106162743A CN 201510164055 A CN201510164055 A CN 201510164055A CN 106162743 A CN106162743 A CN 10616274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ode
- user plane
- intermediate nodes
- plane data
- gt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5641 tunne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08694 Humulus lupulu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39 pla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数据传输方法包括:超密集网络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接收第一节点发送的用户面数据;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将用户面数据转发至第二节点。通过本发明解决了相关技术在超密集网络中,用户面的数据要如何能在多跳场景中有效、可靠的进行传输的问题,进而实现了在超密集网络中,用户面数据在多跳场景中得以有效传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的普及,在未来十年内,无线移动业务量预计会出现上千倍的增长,而当前基于宏小区的蜂窝无线接入网络显然无法提供能够满足如此巨大的移动业务需求的通讯容量。目前,超密集网络(Ultra Dense Network,简称为UDN)被业界认为是可以满足如此巨大的业务需求的主要驱动。
UDN通过增加网络节点的部署密度来实现网络容量的增长,上述网络节点指的是无线接入网节点(Radio Access Network node,简称为RAN-node),具体是指使得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为UE)能够通过无线通信链路接入网络的接入网设备,比如基站(eNodeB,eNB)、低功率节点(Low Power Node,简称为LPN)或接入点(AccessPoint,简称为AP)等都是RAN-node。上述RAN-node的密集部署拉近了UE和RAN-node之间的距离,这种近距离的无线通信一方面可以确保通信链路的高可靠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一定区域内频谱的复用效率,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网络容量。与此同时,上述近距离通信使得毫米波可以在UDN中使用,网络利用毫米波丰富的频率资源获得了更大的带宽,从而又进一步提高了通讯容量。
在通过利用UDN提高网络容量的同时,未来的网络并不希望增加网络的资本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简称为CAPEX)和运营支出(Operating Expense,简称为OPEX),这就意味着UDN的部署需要减少人为的计划、优化和管理,取而代之的是可以根据网络拓扑、网络负荷、业务需求等在室内、室外的热点区域或者大业务量区域完成灵活快速的部署,并实现自配置、自优化和自治愈。为实现所有这些目标,业界普遍认为UDN需要采用无线回程(Wireless Backhaul),即不再像现有网络的RAN-node般普遍通过有线连接(Wired Backhaul,如光纤或电缆等)接入核心网设备以及实现RAN-node之间的连通,而是通过无线连接实现RAN-node之间的连通。
在一定的部署区域内,可能至多只存在一个RAN-node是与核心网设备间通过有线接口进行连通的,那么对接入其他RAN-node小区的UE而言,核心网向上述UE发送的下行数据就只能先通过有线接口到达连通的RAN-node,上述RAN-node再通过无线接口将上述下行数据发送给其他RAN-node,以便进一步传输并最终到达上述UE。也就是说,在UDN中的某一特定区域内,数据通常需要通过两个或以上的RAN-node传输才会最终发送给UE,即数据需要多跳传输。
针对相关技术中,在超密集网络中,用户面的数据要如何能在多跳场景中有效、可靠的进行传输的问题,还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以至少解决相关技术在超密集网络中,用户面的数据要如何能在多跳场景中有效、可靠的进行传输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超密集网络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接收第一节点发送的用户面数据;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将所述用户面数据转发至第二节点。
进一步地,多个中间节点接收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的所述用户面数据包括:所述多个中间节点中的指定中间节点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节点的所述用户面数据;所述指定中间节点将所述用户面数据逐级传输至所述多个中间节点中的下一跳中间节点,直至所述下一跳中间节点的下一跳节点为所述第二节点。多个中间节点时,上述指定中间节点为最为靠近第一节点的中间节点,非靠近第一节点的中间节点接收的是上一跳中间节点发送来的数据。只有最靠近第二节点的中间节点才是将数据发送给第二节点,否则是发送下一跳中间节点。
进一步地,多个中间节点将所述用户面数据转发至所述第二节点包括:所述多个中间节点间串行发送来自所述第一节点的所述用户面数据,直至将所述用户面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节点。
进一步地,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将所述用户面数据转发至第二节点之前包括: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从用户面的协议栈的互联网协议IP层中获取用于指示将所述用户面数据传输至指定下一跳的指示信息,或者,从用户面的无线协议栈中获取所述指示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从用户面的协议栈的IP层中获取用于指示将所述用户面数据传输至指定下一跳的所述指示信息,包括: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从由网络配置的用户面的IP层中获取所述指示信息;或者,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从无线协议栈中获取所述指示信息,包括:从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的下一跳节点标识中获取所述指示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将所述用户面数据转发至第二节点包括: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根据与第一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隧道协议(General Packet RadioService Tunneling Protocol,简称为GTP)隧道对应的第二GTP隧道将所述用户面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节点,其中,所述第一GTP隧道为封装了用户设备的GTP承载的隧道,所述第二GTP隧道为封装了所述第二节点的GTP承载的隧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GTP隧道与所述第二GTP隧道的对应关系由所述第一节点配置完成。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超密集网络中的第一节点将用户面数据发送给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其中,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用于将所述用户面数据转发至第二节点。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了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超密集网络中的第二节点从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接收用户面数据,其中,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用于从第一节点接收所述用户面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所述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在超密集网络中,接收第一节点发送的用户面数据;转发模块,用于将所述用户面数据转发至第二节点。
进一步地,所述转发模块还用于根据与第一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隧道协议GTP隧道对应的第二GTP隧道将所述用户面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节点,其中,所述第一GTP隧道为封装了用户设备的GTP承载的隧道,所述第二GTP隧道为封装了所述第二节点的GTP承载的隧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GTP隧道与所述第二GTP隧道的对应关系由所述第一节点配置完成。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第一节点,所述装置包括:发送模块,用于在超密集网络中,将用户面数据发送给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其中,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用于将所述用户面数据转发至第二节点。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个方面,还提供了另一种数据传输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第二节点,所述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在超密集网络中从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接收用户面数据,其中,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用于从第一节点接收所述用户面数据。
通过本发明,采用超密集网络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接收第一节点发送的用户面数据;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将用户面数据转发至第二节点。解决了相关技术在超密集网络中,用户面的数据要如何能在多跳场景中有效、可靠的进行传输的问题,进而实现了在超密集网络中,用户面数据在多跳场景中得以有效传输。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一);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一);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二);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二);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方案适用的场景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户面数据传输架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网络架构协议栈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协议栈模式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一的数据承载映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二的协议栈模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2,超密集网络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接收第一节点发送的用户面数据;
步骤S104,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将用户面数据转发至第二节点。
其中,第一节点可以为与核心网设备间存在有线接口S1的宿主节点,也可以为与终端之间建有现有标准中的无线Uu接口的服务节点。第二节点可以是宿主节点也可以是服务节点,其中,在第一节点为宿主节点时,第二节点为服务节点;第二为宿主节点时,第一节点为服务节点。通过上述步骤,在超密集网络场景中,在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存在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用于在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中间传输数据,解决了相关技术在超密集网络中,用户面的数据要如何能在多跳场景中有效、可靠的进行传输的问题,进而实现了在超密集网络中,用户面数据在多跳场景中得以有效传输。
在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的中间节点可以有很多个,其中,多个中间节点与第一节点或者其他的中间节点在传输数据的过程中可以为并行传输,也可以为串行传输。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多个中间节点中的指定中间节点接收来自第一节点的该用户面数据,该指定中间节点将用户面数据逐级传输至该多个中间节点中的下一跳中间节点,直至下一跳中间节点的下一跳节点为第二节点。多个中间节点间串行发送来自第一节点的该用户面数据,直至将该用户面数据发送至第二节点,从而实现了多个中间节点接收第一节点发送的该用户面数据以及多个中间节点通过串行发送方式将用户面数据发送至第二节点。
用户面数据要得到有效、准确的传输,需要有路由指示信息的指引。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将用户面数据转发至第二节点之前,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从用户面的协议栈的互联网协议IP层中获取用于指示将该用户面数据传输至指定下一跳的指示信息,或者,从用户面的无线协议栈中获取上述指示信息。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从用户面的协议栈的IP层中获取用于指示将该用户面数据传输至指定下一跳的该指示信息包括: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从由网络配置的用户面的IP层中获取该指示信息;或者,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从无线协议栈中获取该指示信息包括:从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的下一跳节点标识中获取该指示信息。
在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将用户面数据转发至第二节点的过程中,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根据与第一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隧道协议GTP隧道对应的第二GTP隧道将该用户面数据发送至该第二节点,其中,该第一GTP隧道为封装了用户设备的GTP承载的隧道,第二GTP隧道为封装了该第二节点的GTP承载的隧道。
在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第一GTP隧道与该第二GTP隧道的对应关系由第一节点配置完成。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已经进行过说明的不再赘述。如以下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该装置应用于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如图2所示,该装置包括:接收模块22,用于在超密集网络中,接收第一节点发送的用户面数据;转发模块24,用于将该用户面数据转发至第二节点。
可选地,转发模块还用于根据与第一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隧道协议GTP隧道对应的第二GTP隧道将该用户面数据发送至该第二节点,其中,该第一GTP隧道为封装了用户设备的GTP承载的隧道,该第二GTP隧道为封装了该第二节点的GTP承载的隧道。
可选地,第一GTP隧道与第二GTP隧道的对应关系由第一节点配置完成。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一),如图3所示,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302,超密集网络中的第一节点将用户面数据发送给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其中,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用于将用户面数据转发至第二节点。
其中,第一节点可以为与核心网设备间存在有线接口S1的宿主节点,也可以为与终端之间建有现有标准中的无线Uu接口的服务节点。通过上述步骤,在超密集网络场景中,在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存在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用于在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中间传输数据,解决了相关技术在超密集网络中,用户面的数据要如何能在多跳场景中有效、可靠的进行传输的问题,进而实现了在超密集网络中,用户面数据在多跳场景中得以有效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已经进行过说明的不再赘述。如以下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一),该装置应用于第一节点,如图4所示,该装置包括:发送模块42,用于在超密集网络中,将用户面数据发送给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其中,该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用于将该用户面数据转发至第二节点。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再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二),如图5所示,该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502,超密集网络中的第二节点从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接收用户面数据,其中,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用于从第一节点接收该用户面数据。
其中,第一节点可以为与核心网设备间存在有线接口S1的宿主节点,也可以为与终端之间建有现有标准中的无线Uu接口的服务节点。通过上述步骤,在超密集网络场景中,在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之间存在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用于在第一节点与第二节点中间传输数据,解决了相关技术在超密集网络中,用户面的数据要如何能在多跳场景中有效、可靠的进行传输的问题,进而实现了在超密集网络中,用户面数据在多跳场景中得以有效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已经进行过说明的不再赘述。如以下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二),该装置应用于第二节点,如图6所示,该装置包括:接收模块62,用于在超密集网络中从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接收用户面数据,其中,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用于从第一节点接收该用户面数据。
针对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下面结合具体的可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在下述可选实施例中结合了上述可选实施例及其可选实施方式。
本可选实施例的方案适用的场景可参考图7的示例,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密集部署有5个APs(AP1~AP5)。其中,AP可以是各种类型的接入网设备,相当于RAN-node。本可选实施例中称AP1~AP5共同组成一个组(Group)。
在上述组中,AP1与核心网中的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简称为S-GW)设备间存在有线接口S1-U,接入上述组的UE与网络间交互的用户面数据都通过上述S1-U接口进行传输;AP1~AP5间彼此以无线接口进行连通。AP的覆盖范围有限、且在与核心网设备间没有直接接口的情况下,AP2~AP5与网络间的通讯都需要通过AP1的传递,即AP1相当于上述组与核心网间的出入口节点。
例如,对于接入AP3小区的UE,其数据传输路径如图8所示,这也即是本可选实施例所适用的多跳网络结构图。其中,AP1为与核心网设备间存在有线接口S1的接入网节点,在上述组中称为宿主节点;AP3为上述UE的接入节点,与UE间建有现有标准中的无线Uu接口,在上述组中称为服务节点;AP2分别与宿主节点和服务节点间建有无线接口Ux和Uy,AP2为服务节点与宿主节点间的通讯搭建了桥梁,在上述组中称为中间节点。其中,Ux和Uy可以相同或不同,这取决于接口上对端节点的协议栈模式是否相同。
如图9所示为上述网络架构的协议栈模式,AP1与S-GW间为现有S1接口的用户面协议栈,其低层以有线接口协议Layer 1/Layer2(L1/L2)进行链路传输,上层将数据包封装在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简称为GPRS)隧道协议的用户面(GPRS Tunneling Protocol User Plane,简称为GTP-U)中进行传输;UE与AP3间为现有Uu接口协议栈,传输的是数据包汇聚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简称为PDCP)封装的数据包。Ux与Uy均为无线接口,其低层仍以PDCP数据包进行传输,但上层协议栈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相应的,组中各节点的功能也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
其中,对于接入组中的UE的某一UE GTP bearer,上述系统架构下会搭建两个GTP隧道,一个与现有技术中搭建于S-GW和eNB之间的GTP-U类似,在本发明中搭建于S-GW与AP1之间;另一个搭建于AP1与上述UE的接入节点(如AP3)之间,两个隧道由AP1负责执行一对一映射。
另一方面,因AP1对AP3而言相当于S-GW,则AP1与AP3之间还会建立AP3 GTP隧道,承载的是AP3 GTP-U bearer。可以认为AP3 GTP bearer携带的是UE GTP bearer的数据,上述两个bearer的映射法则可以由服务上述UE的P-GW指定,或者由AP1自行管理。例如,以bearer的服务属性作为映射规则,那么对于接入AP3的所有UEs的各个GTP bearer,当上述UE GTP bearers的服务属性相同时,即会映射在同一条AP3GTP-U bearer上。
在传输方面,AP1将已封装好的GTP数据包以无线协议进行处理(称为PDCP数据包,此处承载于AP2 radio bearer)并通过Ux接口发送给下一目的节点(如AP2)。
其中,AP2(相当于中间节点)负责承担宿主节点AP1与接入节点AP3之间数据的传递,不会对AP3 GTP bearer/UE GTP bearer的数据包进行GTP层次的拆解/封装。对于上述UE的数据包,AP2的功能是执行无线链路的传输,如AP将在Ux接口上收到的AP2 radio bearer数据包以接收端的无线协议配置进行解封装,并为进一步的传输而以发送端的无线协议配置进行封装,将上述数据包承载在AP3 radio bearer上、通过Uy接口发送给AP3。上述AP2 radio bearer与AP3 radio bearer为一对一的映射。上述radiobearer的建立及相关协议配置在上述GTP bearer建立时由控制面信令指示执行。
可选的,对于上述UE的承载,AP2在无线协议栈上还配置有IP层,上述IP层的接收地址/目的地址有网络中的路由协议进行配置。AP2对从Ux口上接收到的数据包以IP层的指示来确定下一跳的目的节点。
其中,AP3(相当于接入节点)与现有标准中对中继节点(Relay Node)的规范相同。
下面结合不同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例一:从节点角色的角度看,在一个组中,宿主节点对组内其他AP而言不仅相当于S-GW、还相当于家庭基站网关(Home eNB Gateway,简称为H-GW),中间节点为传输提供路由服务;其协议栈模式可参见图10的示意。结合图11的承载映射示意图,下面详细的描述在这种节点功能的配置模式下,下行数据在多跳环境中的传输形式。
步骤1:UE的下行数据包在服务上述UE的P-GW被依据一定的数据包过滤法则而划分到相应的演进分组系统承载(Evolved Packet System bearer,简称为EPS bearer)、并封装到各自的GTP隧道中进行传输。上述GTP隧道搭建在上述P-GW/S-GW与宿主节点AP1之间的有线接口S1-U上,承载的是UE GTP-U bearer。
步骤2:AP1根据UE bearer的特定参数(如服务等级)将到达的数据包划分到对应的AP2无线承载(上述AP2为AP1的邻近节点、但不是上述UE当前的接入节点,即AP2相当于中间节点)上、并将与P-GW/S-GW之间的GTP隧道一对一的映射为AP3GTP隧道。上述AP3 GTP隧道搭建在宿主节点AP1与UE的服务节点AP3之间的无线隧道上,承载的仍是UE GTP-U bearer。AP1将上述UE的数据包承载在AP2 radio bearer上,通过Ux接口以无线协议封装并发送出去,经互联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简称为IP)路由到AP2。
接入上述组的各个UE的EPS bearers都会汇集在AP1,且当UE的中间节点或服务节点是AP2时,所有特定参数(如服务等级)相同的EPS bearers都会映射在同一AP2radio bearer上。
步骤3:根据数据承载已配置的路由,AP2将从Ux接口上收到的AP2 radio bearer的数据包根据其目的地址(指向AP3)以无线协议进行封装并通过Uy接口发送给AP3;也就是说,AP2的功能是路由转发和无线链路的传输。
可选的,AP2也可以配置有服务节点AP3的S-GW功能。在这种配置下,从协议栈的角度看仍然如图4所示,但是AP2节点内部有额外的处理:AP2会将UE bearer映射为AP3 bearer,映射法则可以由服务上述UE的P-GW/S-GW制定。AP2将映射完毕的AP3 bearer封装在第二段GTP隧道中,再以无线协议进行封装并发送出去。
步骤4:服务节点AP3基于UE GTP bearer从AP3 radio bearer中解封装出相应的数据包,并通过Uu接口以现有技术发送给上述UE。
具体实施例二:从节点角色的角度看,在一个组中,宿主节点对组内其他AP而言不仅相当于S-GW、还相当于H-GW,中间节点对数据包提供无线链路的传输;其协议栈模式可参见图12的示意。下面详细的描述在这种节点功能的配置模式下,下行数据在多跳环境中的传输形式。
步骤1:UE的下行数据包在服务上述UE的P-GW被依据一定的数据包过滤法则而划分到对相应的演进分组系统承载(Evolved Packet System bearer,简称为EPS bearer)、并封装到各自的GTP隧道中进行传输。上述GTP隧道搭建在上述P-GW/S-GW与宿主节点AP1之间的有线接口S1-U上,承载的是UE GTP-U bearer。
步骤2:AP1根据UE bearer的特定参数(如服务等级)将到达的数据包划分到对应的AP2无线承载上、并将与P-GW/S-GW之间的GTP隧道一对一的映射为AP3 GTP隧道。上述AP3 GTP隧道搭建在宿主节点AP1与UE的服务节点AP3之间的无线隧道上,承载的仍是UE GTP-U bearer。在Ux接口上,AP1将上述UE的数据包依据其承载属性映在AP2 radio bearer上,并以无线协议封装并发送出去。
接入上述组的各个UE的EPS bearers都会汇集在AP1,且当UE的中间节点或服务节点是AP2时,所有特定参数(如服务等级)相同的EPS bearers都会映射在同一AP2radio bearer上。
另外,AP1应在AP2 radio bearer中(如某无线协议层)加入下一跳目标节点的标识(如AP3的ID),以便使AP2能够获知目的节点。
步骤3:对于AP2配置为中间节点且下一级端点是AP3的承载,AP2将从Ux接口上收到的上述承载的数据包再一对一的映射为AP3 radio bearer,并以无线协议进行封装并根据解出的目的节点信息通过Uy接口发送给AP3;也就是说,AP2的功能是无线链路的传输。
步骤4:服务节点AP3基于UE GTP bearer从AP3 radio bearer中解封装出相应的数据包,并通过Uu接口以现有技术发送给上述UE。
综上所述,通过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超密集网络中、多跳传输的场景下,用户数据如何有效传输的方法。本发明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无线接入网节点、对核心网节点和用户终端没有影响,且用户面数据路径不长、基站节点处理相对简单,能达到高效、可靠的结果,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软件,该软件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中描述的技术方案。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有上述软件,该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光盘、软盘、硬盘、可擦写存储器等。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超密集网络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接收第一节点发送的用户面数据;
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将所述用户面数据转发至第二节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中间节点接收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的所述用户面数据包括:
所述多个中间节点中的指定中间节点接收来自所述第一节点的所述用户面数据;
所述指定中间节点将所述用户面数据逐级传输至所述多个中间节点中的下一跳中间节点,直至所述下一跳中间节点的下一跳节点为所述第二节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多个中间节点将所述用户面数据转发至所述第二节点包括:
所述多个中间节点间串行发送来自所述第一节点的所述用户面数据,直至将所述用户面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节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将所述用户面数据转发至第二节点之前包括:
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从用户面的协议栈的互联网协议IP层中获取用于指示将所述用户面数据传输至指定下一跳的指示信息,或者,从用户面的无线协议栈中获取所述指示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从用户面的协议栈的IP层中获取用于指示将所述用户面数据传输至指定下一跳的所述指示信息包括: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从由网络配置的用户面的IP层中获取所述指示信息;或者,
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从无线协议栈中获取所述指示信息包括:从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的下一跳节点标识中获取所述指示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将所述用户面数据转发至第二节点包括:
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根据与第一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隧道协议GTP隧道对应的第二GTP隧道将所述用户面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节点,其中,所述第一GTP隧道为封装了用户设备的GTP承载的隧道,所述第二GTP隧道为封装了所述第二节点的GTP承载的隧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GTP隧道与所述第二GTP隧道的对应关系由所述第一节点配置完成。
8.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超密集网络中的第一节点将用户面数据发送给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其中,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用于将所述用户面数据转发至第二节点。
9.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超密集网络中的第二节点从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接收用户面数据,其中,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用于从第一节点接收所述用户面数据。
10.一种数据传输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在超密集网络中,接收第一节点发送的用户面数据;
转发模块,用于将所述用户面数据转发至第二节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发模块还用于根据与第一通用分组无线业务隧道协议GTP隧道对应的第二GTP隧道将所述用户面数据发送至所述第二节点,其中,所述第一GTP隧道为封装了用户设备的GTP承载的隧道,所述第二GTP隧道为封装了所述第二节点的GTP承载的隧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GTP隧道与所述第二GTP隧道的对应关系由所述第一节点配置完成。
13.一种数据传输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第一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在超密集网络中,将用户面数据发送给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其中,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用于将所述用户面数据转发至第二节点。
14.一种数据传输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第二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在超密集网络中从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接收用户面数据,其中,所述一个或者多个中间节点用于从第一节点接收所述用户面数据。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164055.0A CN106162743A (zh) | 2015-04-08 | 2015-04-08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EP15888314.0A EP3282746A4 (en) | 2015-04-08 | 2015-09-10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
PCT/CN2015/089381 WO2016161761A1 (zh) | 2015-04-08 | 2015-09-10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US15/565,040 US20180103393A1 (en) | 2015-04-08 | 2015-09-10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164055.0A CN106162743A (zh) | 2015-04-08 | 2015-04-08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62743A true CN106162743A (zh) | 2016-11-23 |
Family
ID=570716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164055.0A Pending CN106162743A (zh) | 2015-04-08 | 2015-04-08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80103393A1 (zh) |
EP (1) | EP3282746A4 (zh) |
CN (1) | CN106162743A (zh) |
WO (1) | WO2016161761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223650A1 (zh) * | 2017-06-07 | 2018-12-13 |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 超密集网络udn中路由重建的方法及微基站 |
CN110351747A (zh) * | 2018-04-04 | 2019-10-18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用于配置中继节点的方法和设备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475368B (zh) | 2018-05-10 | 2022-12-2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340247B1 (en) * | 2003-05-29 | 2008-03-04 | Airespace, Inc. | Wireless network infrastructure including wireless discovery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
WO2010000109A1 (zh) * | 2008-07-03 | 2010-01-0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分层无线接入系统及该系统中的接入点管理单元 |
CN101998554A (zh) * | 2009-08-18 | 2011-03-3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移动中继的切换方法和移动无线中继系统 |
EP2343940A1 (en) * | 2010-01-06 | 2011-07-13 | Research in Motion Corporation | Intra-donor cell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with type I relay |
CN102612078A (zh) * | 2011-01-25 | 2012-07-25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无线接入系统、装置及数据传输方法 |
US20130136078A1 (en) * | 2010-08-05 | 2013-05-30 | Fujitsu Limited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pping of control messages on the un-interfac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708246B2 (ja) * | 2011-05-25 | 2015-04-30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ネットワーク装置、ゲートウエイ装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データ送信方法及びデータ転送方法 |
CN105357773B (zh) * | 2011-07-15 | 2020-06-0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宽带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3716881B (zh) * | 2012-10-08 | 2018-08-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空口信息处理系统、方法及设备 |
CN105873133B (zh) * | 2015-01-23 | 2021-10-29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双连接架构下支持业务本地分流的方法及设备 |
-
2015
- 2015-04-08 CN CN201510164055.0A patent/CN106162743A/zh active Pending
- 2015-09-10 US US15/565,040 patent/US2018010339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5-09-10 EP EP15888314.0A patent/EP3282746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5-09-10 WO PCT/CN2015/089381 patent/WO2016161761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340247B1 (en) * | 2003-05-29 | 2008-03-04 | Airespace, Inc. | Wireless network infrastructure including wireless discovery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
WO2010000109A1 (zh) * | 2008-07-03 | 2010-01-0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分层无线接入系统及该系统中的接入点管理单元 |
CN101998554A (zh) * | 2009-08-18 | 2011-03-3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移动中继的切换方法和移动无线中继系统 |
EP2343940A1 (en) * | 2010-01-06 | 2011-07-13 | Research in Motion Corporation | Intra-donor cell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with type I relay |
US20130136078A1 (en) * | 2010-08-05 | 2013-05-30 | Fujitsu Limited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pping of control messages on the un-interface |
CN102612078A (zh) * | 2011-01-25 | 2012-07-25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无线接入系统、装置及数据传输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DENNIS HUI等: "《2013 IEEE 2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ersonal,Indoor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s: Mobile and Wireless Networks》", 31 December 2013 *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223650A1 (zh) * | 2017-06-07 | 2018-12-13 |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 超密集网络udn中路由重建的方法及微基站 |
CN110351747A (zh) * | 2018-04-04 | 2019-10-18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用于配置中继节点的方法和设备 |
CN110351747B (zh) * | 2018-04-04 | 2024-03-01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用于配置中继节点的方法和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282746A4 (en) | 2018-05-02 |
EP3282746A1 (en) | 2018-02-14 |
US20180103393A1 (en) | 2018-04-12 |
WO2016161761A1 (zh) | 2016-10-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378433B2 (ja) | データパケットの送信方法、受信方法及び装置ならびにデータパケットの伝送システム | |
CN110475368B (zh) | 信息传输方法及装置 | |
EP3793240A1 (en) | Configuration metho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
CN110351109B (zh) | 拓扑信息的管理方法及装置、系统、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 |
CN111865802B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CN105637905A (zh) | 用于实现pdn连接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
US10433352B2 (en) | Operation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node supporting mobility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 | |
CN104704902A (zh) | 无线通信系统、基站、移动站、通信控制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 |
CN110324225B (zh) | 一种处理报文的方法及装置 | |
CN115004767A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CN114467288A (zh) | 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04969653B (zh) | 无线回程链路的建立方法和设备 | |
WO2016184150A1 (zh) | 一种多跳通信系统及其节点 | |
US9775052B2 (en) | Superordinate base station, subordinate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 |
CN106162743A (zh)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KR102488700B1 (ko) | 단말 릴레이 지원 방법 및 장치 | |
CN116455757A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CN115707029A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 |
WO2021087924A1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CN107231306B (zh) | 一种路由表建立方法和装置 | |
WO2023151000A1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traffic transmission in iab network | |
WO2022205326A1 (en) |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donor migration methods and systems | |
CN117063520A (zh) | 信息收发方法,数据发送方法以及装置 | |
KR20240154073A (ko) | 정보를 구성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및 통신 시스템 | |
KR20240129057A (ko) | Iab 도너 디바이스 및 전송 마이그레이션 관리 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