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828133A -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828133A
CN114828133A CN202110091250.0A CN202110091250A CN114828133A CN 114828133 A CN114828133 A CN 114828133A CN 202110091250 A CN202110091250 A CN 202110091250A CN 114828133 A CN114828133 A CN 1148281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downlink data
mapping
donor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09125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菁
朱元萍
史玉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09125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82813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73305 priority patent/WO2022156785A1/zh
Priority to EP22742264.9A priority patent/EP4266754A4/en
Publication of CN1148281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828133A/zh
Priority to US18/355,406 priority patent/US20230370943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1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based on transmission quality or channel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8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04W36/087Re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between radio units of access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0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 H04W40/22Communication route or path selection, e.g. power-based or shortest path routing using selective relaying for reaching a BTS [Base Transceiver Station] or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34Modification of an existing route
    • H04W40/36Modification of an existing route due to hando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04W36/0069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dual connectivity, e.g. decoupled uplink/downlink
    • H04W36/0069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in case of dual connectivity, e.g. decoupled uplink/downlink using split of the control plane or user plan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5Access point devices with remote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4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 H04W92/12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between access points and access point controll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可以在宿主节点间切换场景下提升终端的业务连续性。第一宿主节点的第一集中式单元CU确定第一映射,向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CU发送第一映射;并向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分布式单元DU发送下行数据。第一映射包括路由映射和/或承载映射;路由映射为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路径之间的映射关系;承载映射为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下行传输路径包括所述第一CU通过所述第二DU与下行数据的目标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下行传输承载包括所述第二DU与第一节点之间的无线链路控制RLC信道;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第二DU的下一跳节点。

Description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简称3GPP)的版本(Rel)15中,引入了接入回传一体化(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IAB)节点(node)和IAB宿主节点(donor node)。IAB节点可以为终端提供无线接入服务,并通过无线回传链路连接到宿主节点。其中,一个宿主节点可以连接一个或多个IAB节点。在包含IAB节点的网络中,IAB节点可以进行切换。在当前的通信标准讨论中,提出了IAB节点进行宿主节点内(Intra-donor-CU)切换的场景以及解决方案。然而,目前的通信标准中并没有定义IAB节点进行宿主节点间(Inter-donor-CU)切换场景的流程,即,目前并没有在Inter-donor-CU切换场景中保证终端业务连续性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用于提升在Inter-donor-CU切换场景中保证终端业务连续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第一宿主节点的第一集中式单元CU确定第一映射,并向所述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CU发送所述第一映射;以及所述第一CU向所述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DU发送所述下行数据。
所述第一映射包括路由映射和/或承载映射;所述路由映射为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路径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承载映射为所述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下行传输路径包括所述第一CU通过所述第二DU与所述下行数据的目标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下行传输承载包括所述第二DU与第一节点之间的无线链路控制RLC信道;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第二DU的下一跳节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在IAB节点进行宿主节点间切换的场景中,由第一宿主节点的第一CU为终端的下行数据配置第一映射,并向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CU发送该第一映射。如此,在第二宿主节点在接收到来自第一宿主节点的下行数据之后,可以按照该第一映射对该下行数据进行路由选择以及承载选择,也就是在IAB节点进行宿主节点间切换的场景中,下行数据能够通过第二宿主节点到达终端,避免终端的业务连续性受到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路径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所述下行数据的目标地址、所述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以及所述目标地址和所述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第一路由标识;所述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所述下行数据的目标地址、所述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以及所述目标地址和所述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第一无线链路控制RLC信道的信息;所述下行数据包括所述业务属性信息。
可选的,业务属性信息包括差分服务代码点(differentiated services codepoint,简称DSCP)或流标签(flow label)。业务属性信息可以区分不同业务以便进行业务的(quality of service,QoS)保障。如此,可以将携带不同业务属性信息的数据通过不同传输路径进行传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所述第一CU向所述第二CU发送所述第一映射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CU从所述第二CU接收所述第二CU分配的一个或多个第二路由标识;所述第一路由标识和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路由标识不同。这样一来,第一CU能够获知由第二CU分配的路由标识,因此,第一CU在重新分配路由标识时,可以与第二CU分配不同的路由标识,以便保证第一CU分配的路由标识和第二CU分配的路由标识不重复,即两者分配的路由标识均可以唯一标识传输路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所述第一CU向所述第二CU发送所述第一映射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CU从所述第二CU接收所述第二DU与所述第一节点之间的一个或多个RLC信道的信息以及所述一个或多个RLC信道对应的服务质量QoS信息;所述一个或多个RLC信道包括所述第一RLC信道。
通常,第一CU只知道其管理或控制的IAB节点的相应RLC信道信息,并不知道其他CU(比如的)管控的节点的相应RLC信道信息,第二CU需要将其管控的节点的相应RLC信道信息发送到第一CU,以便于第一CU根据这些信息确定上述承载映射。
可选的,所述第一CU确定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
或者,可选的,所述第二CU确定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
在所述第二CU确定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的方式中,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CU向所述第二CU发送所述下行数据的通用分组无线服务隧道协议GTP隧道的信息以及所述GTP隧道对应的QoS信息。
如此,第二CU根据从第一CU接收的这些信息确定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
在所述第二CU确定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的方式中,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CU从所述第二CU接收所述下行数据的GTP隧道的信息以及所述GTP隧道对应的业务属性信息。如此,第一CU能够从第二CU接收由第二CU确定的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以便于第一CU据此为下行数据在IP头上携带对应的业务属性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宿主节点为源宿主节点,所述第二宿主节点为目标宿主节点;或者,所述第一宿主节点为目标宿主节点,所述第二宿主节点为源宿主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宿主节点为主宿主节点,所述第二宿主节点为辅宿主节点;或者,所述第一宿主节点为辅宿主节点,所述第二宿主节点为主宿主节点。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所述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CU从第一宿主节点的第一集中式单元CU接收所述第一映射;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DU从所述第一CU接收下行数据。
所述第一映射包括路由映射和/或承载映射;所述路由映射为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路径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承载映射为所述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下行传输路径包括所述第一CU通过所述第二DU与所述下行数据的目标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下行传输承载包括所述第二DU与第一节点之间的无线链路控制RLC信道;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第二DU的下一跳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路径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所述下行数据的目标地址、所述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所述目标地址以及所述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第一路由标识;所述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所述下行数据的目标地址、所述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所述目标地址以及所述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第一无线链路控制RLC信道的信息;所述下行数据包括所述业务属性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下行数据包括所述业务属性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CU向所述第一CU发送所述第二CU分配的一个或多个第二路由标识;所述第一路由标识和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路由标识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CU向所述第一CU发送所述第二DU与所述第一节点之间的一个或多个RLC信道的信息以及所述一个或多个RLC信道对应的服务质量QoS信息;所述一个或多个RLC信道包括所述第一RLC信道。
可选的,所述第二CU确定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
在所述第二CU确定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的方式中,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CU从所述第一CU接收所述下行数据的通用分组无线服务隧道协议GTP隧道的信息以及所述GTP隧道对应的QoS信息。
在所述第二CU确定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的方式中,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CU向所述第一CU发送所述下行数据的GTP隧道的信息以及所述GTP隧道对应的业务属性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宿主节点为源宿主节点,所述第二宿主节点为目标宿主节点;或者,所述第一宿主节点为目标宿主节点,所述第二宿主节点为源宿主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宿主节点为主宿主节点,所述第二宿主节点为辅宿主节点;或者,所述第一宿主节点为辅宿主节点,所述第二宿主节点为主宿主节点。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集中式单元CU确定第一映射,所述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DU从第一宿主节点的第一CU接收所述下行数据。
所述第一映射包括路由映射和/或承载映射;所述路由映射为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路径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承载映射为所述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下行传输路径包括所述第一CU通过所述第二DU与所述下行数据的目标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下行传输承载包括所述第二DU与第一节点之间的RLC信道;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第二DU的下一跳节点。
该方法中,第二宿主节点能够确定第一映射,因此,在接收到下行数据时,第二宿主节点能够根据第一映射对接收的下行数据进行路由选择以及承载选择,如此,在IAB节点进行宿主节点间切换的场景中,下行数据能够通过该第二宿主节点到达终端,进而提升终端的业务连续性。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下行数据和所述下行传输路径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所述下行数据的目标地址、所述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所述目标地址以及所述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第三路由标识;所述下行数据和所述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所述下行数据的目标地址、所述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所述目标地址以及所述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第二无线链路控制RLC信道的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CU从所述第一CU接收所述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以及所述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服务质量QoS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所述第二CU确定第一映射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CU从所述第一CU接收所述第一CU分配的一个或多个第四路由标识。所述第三路由标识和所述一个或多个第四路由标识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所述第二CU确定第一映射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CU从所述第一CU接收一个或多个RLC信道的信息,以及所述一个或多个RLC信道对应的QoS信息。所述一个或多个RLC信道包括所述第二RLC信道。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CU从所述第一CU接收所述下行数据的通用分组无线服务隧道协议GTP隧道的信息以及所述GTP隧道对应的QoS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CU向所述第一CU发送所述下行数据的GTP隧道的信息以及所述GTP隧道对应的业务属性信息。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由第一宿主节点的第一CU确定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该方法包括:
第一宿主节点的第一CU确定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并向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CU发送该业务属性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CU向所述第二CU发送所述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以及所述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服务质量QoS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CU向所述第二CU发送所述第一CU分配的一个或多个第四路由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CU向所述第二CU发送一个或多个RLC信道的信息,以及所述一个或多个RLC信道对应的QoS信息。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第一宿主节点的第一CU向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CU发送一些信息,以便第二CU根据这些信息确定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该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宿主节点的第一CU确定下行数据的通用分组无线服务隧道协议GTP隧道的信息以及所述GTP隧道对应的QoS信息。
所述第一CU向所述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CU发送该GTP隧道的信息以及该GTP隧道对应的QoS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CU从所述第二CU接收所述下行数据的GTP隧道的信息以及所述GTP隧道对应的业务属性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CU向所述第二CU发送所述第一CU分配的一个或多个第四路由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CU向所述第二CU发送一个或多个RLC信道的信息,以及所述一个或多个RLC信道对应的QoS信息。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第一宿主节点的第一CU确定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以及第一映射,并向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CU发送该第一映射;以及所述第一CU向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DU发送所述下行数据。
所述第一映射包括路由映射和/或承载映射;所述路由映射为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路径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承载映射为所述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下行传输路径包括所述第一CU通过所述第二DU与所述下行数据的目标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下行传输承载包括所述第二DU与第一节点之间的无线链路控制RLC信道;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第二DU的下一跳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路径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所述下行数据的目标地址、所述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所述目标地址以及所述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第一路由标识;所述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所述下行数据的目标地址、所述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所述目标地址以及所述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第一无线链路控制RLC信道的信息;所述下行数据包括所述业务属性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CU从所述第二CU接收所述第二CU分配的一个或多个第二路由标识;所述第一路由标识和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路由标识不同。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CU从所述第二CU接收所述第二DU与所述第一节点之间的一个或多个RLC信道的信息以及所述一个或多个RLC信道对应的服务质量QoS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宿主节点为源宿主节点,所述第二宿主节点为目标宿主节点;或者,所述第一宿主节点为目标宿主节点,所述第二宿主节点为源宿主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宿主节点为主宿主节点,所述第二宿主节点为辅宿主节点;或者,所述第一宿主节点为辅宿主节点,所述第二宿主节点为主宿主节点。
第七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第一宿主节点的第一CU确定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
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CU确定第一映射;
所述第一CU向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DU发送所述下行数据。
所述第一映射包括路由映射和/或承载映射;所述路由映射为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路径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承载映射为所述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下行传输路径包括所述第一CU通过所述第二DU与所述下行数据的目标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下行传输承载包括所述第二DU与第一节点之间的无线链路控制RLC信道;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第二DU的下一跳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所述第二CU确定第一映射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CU向所述第二CU发送该业务属性信息,以及该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服务质量QoS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CU向所述第二CU发送所述第一CU分配的一个或多个第四路由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CU向所述第二CU发送一个或多个RLC信道的信息,以及所述一个或多个RLC信道对应的QoS信息。
第八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CU确定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以及第一映射;
第一宿主节点的第一CU向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DU发送所述下行数据。
所述第一映射包括路由映射和/或承载映射;所述路由映射为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路径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承载映射为所述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下行传输路径包括所述第一CU通过所述第二DU与所述下行数据的目标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下行传输承载包括所述第二DU与第一节点之间的RLC信道;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第二DU的下一跳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CU向所述第二CU发送下行数据的GTP隧道的信息以及该GTP隧道对应的QoS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CU从所述第二CU接收下行数据的GTP隧道的信息以及该GTP隧道对应的业务属性信息。
第九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CU确定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
第一宿主节点的第一CU确定第一映射,并向所述第二CU发送该第一映射;
所述第一CU向所述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DU发送所述下行数据。
所述第一映射包括路由映射和/或承载映射;所述路由映射为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路径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承载映射为所述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下行传输路径包括所述第一CU通过所述第二DU与所述下行数据的目标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下行传输承载包括所述第二DU与第一节点之间的RLC信道;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第二DU的下一跳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CU向所述第二CU发送下行数据的GTP隧道的信息以及该GTP隧道对应的QoS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CU从所述第二CU接收下行数据的GTP隧道的信息以及该GTP隧道对应的业务属性信息。
第十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主网络设备确定第一指示信息,并向所述辅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请求/指示辅网络设备通过第一信令无线承载向第一节点传输第一信令;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主网络设备从所述辅网络设备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信令无线承载建立失败,或者,无法通过所述第一信令无线承载传输所述第一信令。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网络设备向第一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用于传输所述第一信令的上行传输路径的信息,所述上行传输路径包括MCG路径或SCG路径。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第四指示信息,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上行传输路径上传输所述第一信令的承载的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信令包括F1-C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信令无线承载包括SRB3或split SRB。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第一信令无线承载为SRB3,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主网络设备向所述辅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信令。所述辅网络设备将所述第一信令封装在RRC消息中通过SRB3发送到所述第一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第一信令无线承载为split SRB,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主网络设备将所述第一信令封装在RRC消息,并向所述辅网络设备发送所述RRC消息。所述辅网络设备将所述RRC消息通过split SRB发送到所述第一节点。
通过该方法,可以实现F1-C消息在SCG路径上的传输,能够提升传输F1-C消息的可靠性。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主网络设备从辅网络设备接收第五指示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五指示信息向所述辅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信令。
所述第五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信令在SCG路径上传输对应的承载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所述主网络设备从所述辅网络设备接收所述第五指示信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网络设备向所述辅网络设备发送第六指示信息,所述第六指示信息用于请求所述辅网络设备传输所述第一信令。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网络设备向第一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所述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用于传输所述第一信令的上行传输路径的信息,所述上行传输路径包括MCG或SCG。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主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第四指示信息,所述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上行传输路径上传输所述第一信令的承载的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信令包括F1-C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信令无线承载包括SRB3或split SRB。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第一信令无线承载为SRB3,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主网络设备向所述辅网络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信令。所述辅网络设备将所述第一信令封装在RRC消息中通过SRB3发送到所述第一节点。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若第一信令无线承载为split SRB,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主网络设备将所述第一信令封装在RRC消息,并向所述辅网络设备发送所述RRC消息。所述辅网络设备将所述RRC消息通过split SRB发送到所述第一节点。
第十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前述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的模块。
第十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前述第二方面、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的模块。
第十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前述第三方面、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的模块。
第十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前述第四方面、第四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的模块。
第十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前述第五方面、第五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的模块。
第十七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前述第六方面、第六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的模块。
第十八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前述第七方面、第七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的模块。
第十九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前述第八方面、第八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的模块。
第二十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前述第九方面、第九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的模块。
第二十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前述第十方面、第十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的模块。
第二十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前述第十一方面、第十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的模块。
第二十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节点,包括:处理器。处理器与存储器连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从而实现上述任一方面中提供的任意方法。其中,存储器和处理器可以集成在一起,也可以为独立的器件。若为后者,存储器可以位于网络节点内,也可以位于网络节点外。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器包括逻辑电路以及输入接口和/或输出接口。其中,输出接口用于执行相应方法中的发送的动作,输入接口用于执行相应方法中的接收的动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节点还包括通信接口和通信总线,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接口通过通信总线连接。通信接口用于执行相应方法中的收发的动作。通信接口也可以称为收发器。可选的,通信接口包括发送器和接收器,该情况下,发送器用于执行相应方法中的发送的动作,接收器用于执行相应方法中的接收的动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节点以芯片的产品形态存在。
第二十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该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方面中提供的任意方法。
第二十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该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方面中提供的任意方法。
第二十六方面,提供了一种系统芯片,该系统芯片应用在网络节点中,该系统芯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涉及的程序指令在该至少一个处理器中执行,以执行上述任一方面中提供的任意方法。
第二十七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上述第十二方面至第二十二方面中提供的网络节点中的一个或多个网络节点。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个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的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方案不矛盾的前提下,均可以进行组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IAB组网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传输路径中的节点的示意图;
图3、图4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协议栈架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RLC信道、RLC承载、逻辑信道的示意图;
图6为宿主节点内切换场景的示意图;
图7-1至图7-3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宿主节点间切换的场景示意图;
图7-4至图7-6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双连接场景的示意图;
图8至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15-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15-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SRB3传输的相关协议栈处理的示意图;
图15-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split SRB传输的相关协议栈处理的示意图;
图16至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20至图22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其中,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并且,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另外,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O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SC-FDMA)和其它系统等。术语“系统”可以和“网络”相互替换。OFDMA系统可以实现诸如演进通用无线陆地接入(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简称E-UTRA)、超级移动宽带(ultramobile broadband,简称UMB)等无线技术。E-UTRA是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简称UMTS)演进版本。3GPP在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简称LTE)和基于LTE演进的各种版本是使用E-UTRA的新版本。采用新空口(newradio,简称NR)的第五代(5th-generation,简称5G)通信系统是正在研究当中的下一代通信系统。此外,通信系统还可以适用于面向未来的通信技术,都适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本申请涉及的设备包括终端和无线回传节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还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终端还可以是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简称WLAN)中的站点(station,简称ST),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initiation protocol,简称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简称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PDA)设备、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也可以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终端还可以为下一代通信系统中的终端,例如,5G中的终端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简称PLMN)中的终端。
无线回传节点用于为无线接入该无线回传节点的节点(例如,终端)提供无线回传服务。其中,无线回传服务是指通过无线回传链路提供的数据和/或信令回传服务。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系统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提供的方法应用于NR系统或5G网络中为例进行说明。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网络中,比如,可以应用在演进分组系统(evolved packet system,简称EPS)网络(即通常所说的第四代(4thgeneration,简称4G)网络)中。相应的,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应用在EPS网络中时,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的网络节点替换为EPS网络中的网络节点即可。例如,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应用在5G网络或NR系统中时,下文中的无线回传节点可以为5G网络中的无线回传节点,示例性的,5G网络中的无线回传节点可以称为IAB节点,或者可以有其他名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应用在EPS网络中时,下文中的无线回传节点可以为EPS网络中的无线回传节点,示例性的,EPS网络中的无线回传节点可以称为中继节点(relay node,简称RN)。
随着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以及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未来网络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终端,网络数据的使用量也会不断攀升。为了配合越来越多的终端以及市场极速增长的网络数据使用量,目前对5G网络的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热点区域,为满足5G超高容量需求,利用高频小站组网愈发流行。高频载波传播特性较差,受遮挡衰减严重,覆盖范围不广,故而在热点区域需要大量密集部署小站。这些小站可以为IAB节点。
为了设计灵活便利的接入和回传方案,IAB场景中的接入链路(access link,简称AL)和回传链路(backhaul link,简称BL)均可采用无线传输方案。
在包含IAB节点的网络(以下简称IAB网络)中,IAB节点可以为终端提供无线接入服务,并通过无线回传链路连接到宿主节点(donor node)传输用户的业务数据。示例性的,宿主节点可以为宿主基站。宿主节点在5G网络中可以简称为IAB宿主(IAB donor)或DgNB(即donor gNodeB)。宿主节点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实体,还可以是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unit,简称CU)(本文中简称为donor-CU,也可以简称为CU)和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unit,简称DU)(本文中简称为donor-DU)分离的形态,即宿主节点由donor-CU和donor-DU组成。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及附图中主要以宿主节点由donor-CU和donor-DU组成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作示例性说明。
其中,donor-CU还可以是用户面(User plane,简称UP)(本文中简称为CU-UP)和控制面(Control plane,简称CP)(本文中简称为CU-CP)分离的形态,即donor-CU由CU-CP和CU-UP组成。
IAB节点经宿主节点通过有线链路连接到核心网。例如,在独立组网的5G架构下,IAB节点经宿主节点通过有线链路连接到5G网络的核心网(5G core,简称5GC)。在非独立组网的5G架构下,IAB节点在控制面经演进型基站(evolved NodeB,简称eNB)连接到演进分组核心网(evolved packet core,简称EPC),在用户面经宿主节点以及eNB连接到EPC。
为了保证业务传输的可靠性,IAB网络支持多跳IAB节点和多连接IAB节点组网。因此,在终端和宿主节点之间可能存在多条传输路径。在一条路径上,IAB节点之间,以及IAB节点和为IAB节点服务的宿主节点有确定的层级关系,每个IAB节点将为其提供回传服务的节点视为父节点。相应地,每个IAB节点可视为其父节点的子节点。
示例性的,参见图1,IAB节点1的父节点为宿主节点,IAB节点1又为IAB节点2和IAB节点3的父节点,IAB节点2和IAB节点3均为IAB节点4的父节点,IAB节点5的父节点为IAB节点2。终端的上行数据包可以经一个或多个IAB节点传输至宿主节点后,再由宿主节点发送至移动网关设备(例如5G网络中的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简称UPF)网元),传输上行数据包的路径称为上行传输路径。下行数据包将由宿主节点从移动网关设备处接收后,再经一个或多个IAB节点发送至终端。传输下行数据包的路径称为下行传输路径。示例性的,图1中,终端1和宿主节点之间数据包的传输有两条可用的路径,分别为:终端1→IAB节点4→IAB节点3→IAB节点1→宿主节点,终端1→IAB节点4→IAB节点2→IAB节点1→宿主节点。终端2和宿主节点之间数据包的传输有三条可用的路径,分别为:终端2→IAB节点4→IAB节点3→IAB节点1→宿主节点,终端2→IAB节点4→IAB节点2→IAB节点1→宿主节点,终端2→IAB节点5→IAB节点2→IAB节点1→宿主节点。
可以理解的是,在IAB网络中,终端和宿主节点之间的一条传输路径上,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IAB节点。每个IAB节点需要维护面向父节点的无线回传链路,还需要维护和子节点的无线链路。若一个IAB节点是终端接入的节点,该IAB节点和子节点(即终端)之间是无线接入链路。若一个IAB节点是为其他IAB节点提供回传服务的节点,该IAB节点和子节点(即其他IAB节点)之间是无线回传链路。示例性的,参见图1,在路径“终端1→IAB节点4→IAB节点3→IAB节点1→宿主节点”中。终端1通过无线接入链路接入IAB节点4,IAB节点4通过无线回传链路接入IAB节点3,IAB节点3通过无线回传链路接入IAB节点1,IAB节点1通过无线回传链路接入宿主节点。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示例性的,IAB节点可以是用户驻地设备(customer premisesequipment,简称CPE)、家庭网关(residential gateway,简称RG)等设备。该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家庭连接(home access)的场景中。
上述IAB组网场景仅仅是示例性的,在多跳和多连接结合的IAB场景中,IAB组网场景还有更多其他的可能性,例如,宿主节点和另一宿主节点下的IAB节点组成双连接为终端服务等,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为了使得本申请实施例更加的清楚,以下对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内容以及概念在此处作统一介绍。
1、链路、节点的上一跳节点、节点的下一跳节点、节点的入口链路(ingresslink)、节点的出口链路(egress link)
链路:是指一条路径中的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路径。
节点的上一跳节点:是指在包含该节点的路径中的、在该节点之前最后一个接收到数据包的节点。节点的上一跳节点也可以称为数据包的上一跳节点。示例性的,仍参见图1,对于下行传输,IAB节点3可称为IAB节点4的上一跳节点。对于上行传输,IAB节点4可称为IAB节点3的上一跳节点。
节点的下一跳节点:是指在包含该节点的路径中的、在该节点之后第一个接收到数据包的节点。节点的下一跳节点也可以称为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
节点的入口(ingress)链路:是指该节点与该节点的上一跳节点之间的链路,也可以称为节点的上一跳链路。
节点的出口(egress)链路:是指该节点与该节点的下一跳节点之间的链路,也可以称为节点的下一跳链路。
入口(ingress)RLC无线链路控制信道:是指该节点与该节点的上一跳节点之间的回传无线链路控制信道。
出口(egress)RLC无线链路控制信道:是指该节点与该节点的下一跳节点之间的回传无线链路控制信道。
2、接入IAB节点、中间IAB节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接入IAB节点是指终端接入的IAB节点,中间IAB节点是指为其他IAB节点(例如,接入IAB节点或其他中间IAB节点)提供无线回传服务的IAB节点。
示例性的,参见图1,在路径“终端1→IAB节点4→IAB节点3→IAB节点1→宿主节点”中,IAB节点4为接入IAB节点,IAB节点3和IAB节点1为中间IAB节点。IAB节点3为IAB节点4提供回传服务,IAB节点1为IAB节点3提供回传服务。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IAB节点针对接入该IAB节点的终端而言,是接入IAB节点。接入IAB节点和宿主节点之间路径上的所有其他IAB节点,是中间IAB节点。因此,一个IAB节点具体是接入IAB节点还是中间IAB节点,并不是固定的,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确定。比如,仍参见图1,IAB节点4可称为UE1的接入IAB节点,IAB节点3可称为中间IAB节点。
3、IAB节点的组成
IAB节点可以具有MT的角色以及DU的角色。当IAB节点面向其父节点时,可以被看做是终端。此时,IAB节点扮演MT的角色。当IAB节点面向其子节点(子节点可能是终端或另一IAB节点的终端部分)时,可以被看做是网络设备。此时,IAB节点扮演DU的角色。因此,可以认为IAB节点由MT部分和DU部分组成。一个IAB节点可以通过MT部分与该IAB节点的至少一个父节点之间建立回传连接。一个IAB节点的DU部分可以为终端或其他IAB节点的MT部分提供接入服务。
示例性的,参见图2,终端依次通过IAB节点2和IAB节点1连接到宿主节点。其中,IAB节点1和IAB节点2均包括DU部分和MT部分。IAB节点2的DU部分为终端提供接入服务。IAB节点1的DU部分为IAB节点2的MT部分提供接入服务。donor-DU为IAB节点1的MT部分提供接入服务。donor-DU和donor-CU之间可以通过F1接口连接。donor-CU可以通过NG接口和核心网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IAB节点的MT部分可简称为IAB-MT(或者称为IAB-UE),IAB节点的DU部分可简称为IAB-DU。
4、中间IAB节点、接入IAB节点、donor-DU、donor-CU以及终端的协议栈架构
中间IAB节点在用户面协议栈(如图3的(a)所示)和控制面的协议栈(如图3的(b)所示)相同。
接入IAB节点在用户面和控制面的协议栈不同,可分别参见图3中的(c)和图3中的(d)。
示例性的,基于图3所示的示例,各个节点的用户面协议栈架构可参见图4中的(a),各个节点的控制面协议栈架构可参见图4中的(b)。
其中,图3、图4中各个协议层的含义为: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 dataconvergence protocol,简称PDCP)层、通用分组无线服务隧道协议用户面(generalpacket radio service tunneling protocol user plane,简称GTP-U)层、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简称UDP)层、网络互连协议(internet protocol,简称IP)层、L2层(layer 2)、L1层(layer 1)、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简称RLC)层、媒介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简称MAC)层、物理(physical,简称PHY)层、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简称RRC)层、F1应用协议(F1 application protocol,简称F1AP)层、流控制传输协议(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简称SCTP)层。其中,L2层为链路层,示例性的,L2层可以为开放式通信系统互联(open systemsinterconnection,简称OSI)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L1层可以为物理层,示例性的,L1层可以为OSI参考模型中的物理层。
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均以宿主节点由donor-DU和donor-CU组成为例进行绘制。因此,图4中示出了donor-DU和donor-CU的协议层。若宿主节点是功能完整的实体,则宿主节点保留donor-DU和donor-CU对外部节点接口的协议栈即可,无需donor-DU和donor-CU之间内部接口上的协议层。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不论是控制面的协议栈架构还是用户面的协议栈架构,在donor-DU为donor-CU和IAB节点之间的F1接口的代理节点时,donor-DU中面向IAB节点的协议栈架构中,在IP层之上,还包括与接入的IAB节点中的DU部分的协议栈架构中的UDP层和GTP-U层分别对等的UDP层和GTP-U层(并未在图4中示出)。
5、F1接口的协议层、无线回传接口的协议层
F1接口可以是指IAB节点(例如IAB-DU)和宿主节点(例如donor-CU)之间的逻辑接口,F1接口也可以有其他名称,支持用户面以及控制面。F1接口的协议层是指在F1接口上的通信协议层。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F1接口还可以是指donor-CU和donor-DU之间的有线接口。
示例性的,F1接口的用户面协议层可以包括IP层、UDP层和GTP-U层中的一个或多个。可选的,F1接口的用户面协议层还包括PDCP层和/或IP安全(IP Security,简称IPsec)层。
示例性的,F1接口的控制面协议层可以包括IP层、F1AP层和SCTP层中的一个或多个。可选的,F1接口的控制面协议层还包括PDCP层、IPsec层和数据报文传输层安全(datagram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简称DTLS)层中的一个或多个。
无线回传接口是指IAB节点之间或IAB节点与宿主节点(或donor-DU)之间的逻辑接口。无线回传接口的协议层是指在无线回传接口上的通信协议层。无线回传接口的协议层包括以下协议层中的一个或多个:(Backhaul Adaptation Protocol,BAP)层、RLC层、MAC层和PHY层。
示例性的,IAB节点在F1接口的用户面协议层包括GTP-U层、UDP层和IP层。在一种情况下,参见图4中的(a),IAB节点的GTP-U层和UDP层与donor-CU对等,IP层与donor-DU对等。另一种情况下,donor-DU为donor-CU和IAB节点之间的F1接口的代理(proxy)节点,IAB节点的GTP-U层、UDP层和IP层与donor-DU中协议层分别对等。需要说明的是,若考虑对F1接口进行安全保护,则F1接口的用户面协议层还可以包含IPsec层和/或PDCP层。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IPsec层或PDCP层位于IP层之上GTP-U层之下。
示例性的,IAB节点在F1接口的控制面协议层包括F1AP层、SCTP层和IP层。在一种情况下,参见图4中的(b),IAB节点的F1AP层和SCTP层与donor-CU对等,IP层与donor-DU对等。另一种情况下,donor-DU为donor-CU和IAB节点之间的F1接口的代理节点,IAB节点的F1AP层、SCTP层和IP层与donor-DU对等。需要说明的是,若考虑对F1接口进行安全保护,则F1接口的控制面协议层还可以包含IPsec层、PDCP层和DTLS层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IPsec层、PDCP层或DTLS层位于IP层之上F1AP层之下。
可以理解的是,当在F1接口的协议层中引入安全保护的协议层,则图3、图4中的部分节点的协议栈架构会发生变化,具体可参考文字进行理解。本申请实施例图3、图4中所示的IAB网络中的各个节点的协议栈架构仅仅是一种示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并不依赖于该示例,而是通过该示例使得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更加的容易理解。
6、发送侧协议栈、接收侧协议栈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个节点的发送侧协议栈是指该节点中的面向下一跳节点的协议栈,一个节点的接收侧协议栈是指该节点中的面向上一跳节点的协议栈。
示例性的,在图4所示的协议栈架构中,针对上行传输,接入IAB节点(IAB节点2)的DU部分中的面向终端的协议栈为接收侧协议栈,面向宿主节点或donor-CU的协议栈为发送侧协议栈,接入IAB节点的MT部分的协议栈为发送侧协议栈,中间IAB节点的DU部分的协议栈为接收侧协议栈,中间IAB节点的MT部分的协议栈为发送侧协议栈,donor-DU中的面向IAB节点的协议栈为接收侧协议栈,donor-DU中的面向donor-CU的协议栈为发送侧协议栈。针对下行传输,接入IAB节点的DU部分中的面向终端的协议栈为发送侧协议栈,面向宿主节点或donor-CU的协议栈为接收侧协议栈,接入IAB节点的MT部分的协议栈为接收侧协议栈,中间IAB节点的DU部分的协议栈为发送侧协议栈,中间IAB节点的MT部分的协议栈为接收侧协议栈,donor-DU中的面向IAB节点的协议栈为发送侧协议栈,donor-DU中的面向donor-CU的协议栈为接收侧协议栈。
以下将发送侧协议栈简称为发送侧,将接收侧协议栈简称为接收侧。
7、上层协议层、下层协议层
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协议层的上下关系定义为:在一个节点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先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协议层在后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协议层之上,即先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协议层可以认为是后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协议层的上层协议层;或者,在一个节点接收数据的过程中,先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协议层在后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协议层之下,即先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协议层可以认为是后对数据包进行处理的协议层的下层协议层。
示例性的,参见图3,在中间IAB节点的协议栈中,BAP层为RLC层、MAC层和PHY层的上层协议层,RLC层、MAC层和PHY层为BAP层的下层协议层。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一个节点,发送侧协议栈认为是接收侧协议栈的下层协议栈。例如,针对中间IAB节点的上行数据包,MT部分(即发送侧协议栈)的BAP层为DU部分(即接收侧协议栈)的BAP层的下层协议层。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接入IAB节点的下行数据包,由于接入IAB节点的MT部分的协议层和DU部分中的面向宿主节点或donor-CU的协议栈均为接收侧协议栈,因此,MT部分的BAP层为DU部分的IP层的下层协议层。针对接入IAB节点的上行数据包,由于接入IAB节点的MT部分的协议层和DU部分中的面向宿主节点或donor-CU的协议栈均为发送侧协议栈,因此,MT部分的BAP层为DU部分的IP层的下层协议层。
8、RLC信道(RLC channel,简称RLC CH)、逻辑信道(logical channel,简称LCH)
RLC信道是指RLC层和上层协议层(例如,Adapt层)之间的信道。逻辑信道是指RLC层和下层协议层(例如,MAC层)之间的信道。逻辑信道也可以称为MAC逻辑信道。RLC承载是指RLC层实体和MAC逻辑信道。
目前,终端的无线承载(radio bearer,简称RB)的配置对应有高层(例如,PDCP层)部分和低层(例如,RLC层和MAC层)部分的配置,RLC承载的配置是指RB对应的低层部分的配置,具体包括RLC层实体和MAC逻辑信道的配置。本文中,IAB节点在无线回传链路上的RLC承载包括RLC层和MAC逻辑信道部分,在无线回传链路上的RLC信道可以是指RLC层和PDCP层之间的信道,也可以是指RLC层和Adapt层之间的信道,具体视RLC层的上层协议层而定。下文中以RLC信道为RLC层和Adapt层之间的信道为例进行说明。IAB节点在无线回传链路上的RLC信道与RLC层实体一一对应,RLC信道也与RLC承载一一对应,具体可参见图5进行理解。
其中,终端的RB可以为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简称DRB),也可以为信令无线承载(signalling radio bearer,简称SRB)。
为了方便描述,下文中将RLC信道、RLC承载和逻辑信道统称为业务区分通道。也就是说,下文中的业务区分通道可以替换为RLC信道、RLC承载和逻辑信道中的任意一个。
9、路由选择、承载选择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路由选择用于为数据包选择确定路由标识(Routing ID)。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承载选择也可以称为QoS选择。承载选择用于选择发送数据包的RLC承载或RLC信道或逻辑信道。
10、路由表
对于某一节点来说,路由表包括一个或多个路由标识,以及该一个或多个路由标识对应的该节点的下一跳节点的标识。同一路由标识对应的不同节点具有不同的路由表。比如,对于由路由标识1标识的传输路径,该传输路径包括的3个节点依次为节点1-节点2-节点3。节点1的路由表包括路由标识1,以及节点2的标识,路由标识1与节点2的标识有对应关系。节点2的路由表包括路由标识1,以及节点3的标识。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donor-CU向其管理/控制的每一IAB节点下发对应的路由表。donor-CU还向其同站的donor-DU发送该donor-DU对应的路由表。
目前的通信标准,比如R16中提到IAB节点进行宿主节点内(Intra-donor-CU)切换的场景,如图6所示,IAB节点从源父节点donor-DU1切换到目标父节点donor-DU2,其中,源父节点和目标父节点连接到同一个donor-CU。该场景下,发生切换的IAB节点可以称为切换IAB节点。切换IAB节点的IAB-MT和IAB-DU只受同一个donor-CU的管理/控制。在场景下,IAB节点切换过程中,终端的业务数据可以连续不中断。但是,目前标准中并未提出宿主节点间(Inter-donor-CU)切换场景下,如何避免终端数据中断。并且,与Intra-donor-CU切换方案中切换IAB节点的MT、DU部分均连接到同一宿主节点不同,在Inter-donor-CU切换时,IAB节点的MT部分和DU部分可以连接到不同的宿主节点,因此,现有的Intra-donor-CU切换方案并不能适用于Inter-donor-CU切换场景。
为了在Inter-donor-CU切换场景下,提升终端业务数据的连续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如下实施例所示的通信方法。本申请的实施例应用于Inter-donor-CU切换场景。如图7-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Inter-donor-CU切换场景的示例。
其中,以IAB2节点执行切换为例,即IAB2-MT从源父节点IAB1-DU切换到目标父节点IAB4-DU。IAB1-DU和IAB4-DU由不同donor-CU管理/控制。具体的,IAB1-DU由donor-CU1管理/控制,IAB4-DU由donor-CU2管理/控制。donor-CU1称为本次切换的源donor-CU,donor-CU2称为本次切换的目标donor-CU。
IAB2执行切换之前,各个IAB节点的宿主节点以及IAB节点与宿主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如下:
IAB1节点、IAB2节点、IAB3节点、以及终端的宿主节点均是donor-CU1,即IAB1节点、IAB2节点、IAB3节点、以及终端均由donor-CU1管理/控制。IAB1-MT与donor-CU1建立RRC连接,IAB1-DU与donor-CU1建立F1连接。IAB2-MT与donor-CU1建立RRC连接,IAB2-DU(如图7-1中两个IAB-DU中左边的IAB-DU)与donor-CU1建立F1连接。IAB3-MT与donor-CU1建立RRC连接,IAB3-DU(如图7-1中两个IAB3-DU中左边的IAB3-DU)与donor-CU1建立F1连接。UE与donor-CU1建立RRC连接;
IAB4节点由donor-CU2管理/控制,即:IAB4-MT与donor-CU2建立RRC连接,IAB4-DU与donor-CU2建立F1连接。
图7-1中,黑色的节点或节点部分由donor-CU2管控,白色的节点或节点部分由donor-CU1管控。后续图7-2或图7-3等附图中的黑色、白色表示含义与图7-1中类似。
在某些情况下,对于IAB2来说,IAB2-MT先执行切换,或称先切换完成,即,IAB2-MT先切换至donor-CU2,IAB2-DU还未切换至donor-CU2(即IAB2-DU还未与donor-CU2建立F1连接)。此种情况下,在IAB2-MT执行切换后,各个IAB节点的宿主节点以及与宿主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如下:
IAB1节点、IAB3节点、终端还由donor-CU1管理/控制,IAB4节点还由donor-CU2管理/控制。即:IAB1-MT维持与donor-CU1之间的RRC连接,IAB1-DU维持与donor-CU1之间的F1连接。IAB3-MT维持与donor-CU1之间的RRC连接,IAB3-DU(如图7-1中两个IAB3-DU中左边的IAB3-DU)维持与donor-CU1之间的F1连接。终端维持与donor-CU1之间的RRC连接。IAB4-MT维持与donor-CU2之间的RRC连接,IAB4-DU维持与donor-CU2之间的F1连接。
IAB2节点的管理/控制改变,即:IAB2-MT与donor-CU2建立RRC连接,但IAB2-DU(如图7-1中两个IAB2-DU中左边的IAB2-DU)维持与donor-CU1之间的F1连接。也就是说,同站的DU和MT分别连接在不同的donor-CU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切换IAB节点来说,当切换IAB节点的IAB-MT先于IAB-DU切换至目标父节点,则称这种切换情况为自上向下切换(或者可以有其他名称)。比如,上文已提及,图7-1所示的切换情况中,IAB2-MT先于IAB2-DU切换至目标父节点,即IAB4节点,则这种切换情况即自上向下切换。
在又一些情况下,参见图7-2对于切换节点IAB2来说,还可以是IAB2-DU先于IAB2-MT执行切换,或IAB2-DU先于IAB2-MT完成切换(IAB2-DU切换指的是IAB2-DU的F1接口发生切换,切换之前IAB2-DU与donor-CU1建立F1连接,切换之后IAB2-DU与donor-CU2建立F1连接),即,在IAB2-DU、IAB3、终端已切换至donor-CU2的情况下,IAB2-MT还未切换至donor-CU2。此种情况下,在IAB2-DU执行切换后且IAB2-MT切换完成之前,各个IAB节点的宿主节点以及与宿主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如下:
相比于切换之前,IAB1节点、IAB4节点的宿主节点不变。具体的,IAB1-MT维持与donor-CU1之间的RRC连接,IAB1-DU维持与donor-CU1之间的F1连接。IAB4-MT维持与donor-CU2之间的RRC连接,IAB4-DU维持与donor-CU2之间的F1连接。
相比于切换之前,切换之后的终端、IAB3、IAB2的管控有所变化。具体的,IAB3-MT建立与donor-CU2之间的RRC连接,IAB3-DU(如图7-2中黑色IAB3-DU)建立与donor-CU2之间的F1连接。终端建立与donor-CU2之间的RRC连接。IAB2-MT维持与donor-CU1之间的RRC连接,但IAB2-DU(如图7-1中黑色IAB2-DU)建立与donor-CU2之间的F1连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可以适用于双连接(dual-connectivity,DC)场景。参见图7-4,仍以IAB2节点为例,IAB2-MT工作在双连接模式,指的是同时存在两个父节点IAB1-DU和IAB4-DU。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M-donor作为IAB2-MT的主基站,S-donor作为IAB2-MT的辅基站。
其中,图7-4中,各IAB节点或终端与宿主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如下:
·IAB1节点由M-donor-CU1管理/控制,即:IAB1-MT与M-donor-CU1建立RRC连接,IAB1-DU与M-donor-CU1建立F1连接;
·IAB2-MT与M-donor-CU1建立RRC连接,IAB2-DU(如图7-4中白色部分)与M-donor-CU1建立F1连接。
·IAB3节点由M-donor-CU1管理/控制,即:IAB3-MT与M-donor-CU1建立RRC连接,IAB3-DU(如图7-4中右边白色部分)与M-donor-CU1建立F1连接;
·终端由M-donor-CU1管理/控制,即:终端与M-donor-CU1建立RRC连接;
·IAB4节点由S-donor-CU2管理/控制,即:IAB4-MT与S-donor-CU2建立RRC连接,IAB4-DU与S-donor-CU2建立F1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切换IAB节点来说,当切换IAB节点的IAB-DU先于IAB-MT切换至目标父节点,则称这种切换情况为自下向上切换(或者可以有其他名称)。比如,图7-2所示的切换情况中,IAB2-DU先于IAB2-MT切换至目标父节点,即IAB4节点,则这种切换情况即自下向上切换。
图7-1仅仅是本申请实施例所适用的通信系统的一种举例。具体实现时,通信系统还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设备。通信系统的拓扑(比如具体的连接数、跳数)可以是其他类型。
比如,针对IAB2节点与donor-CU之间的链路,IAB2节点可以直接连接到donor-CU节点,即:不存在IAB1节点或IAB4节点,或者,IAB2节点与donor-CU之间存在至少2个中间IAB节点。即:除IAB1节点或IAB4节点之外,IAB2节点与donor-CU之间还存在至少一个其他IAB节点。
再比如,针对IAB2节点与终端之间链路,终端可直接连接IAB2节点,即:不存在IAB3节点,或者,终端和IAB2节点之间存在至少2个中间节点,即:除IAB3节点之外,终端和IAB2节点之间还存在至少一个其他IAB节点。
以下分别对各实施例进行描述。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如图8所示,该方法包括:
S101、第一CU确定第一映射。
为方便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第一宿主节点的CU”可称为第一CU,“第二宿主节点的CU”可称为第二CU,“第一宿主节点的DU”可称为第一DU,“第二宿主节点的DU”可称为第二DU。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宿主节点为源宿主节点,第二宿主节点为目标宿主节点;或者,第一宿主节点为目标宿主节点,第二宿主节点为源宿主节点。
源宿主节点即IAB节点切换之前,管控该IAB节点的宿主节点,目标宿主节点即IAB节点切换之后,管控该IAB节点的宿主节点。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宿主节点为主宿主节点,第二宿主节点为辅宿主节点;或者,第一宿主节点为辅宿主节点,第二宿主节点为主宿主节点。
第一映射包括路由映射和/或承载映射。路由映射为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路径的之间的映射关系。下行传输路径包括第一CU通过第二DU与下行数据的目标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换言之,下行传输路径包括第一CU通过第二DU与下行数据的目标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比如,图7-1示出了下行传输路径的一种示例。
可选的,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路径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下行数据的目标地址、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以及目标地址和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第一路由标识(RoutingID)。其中,路由标识可以用于唯一标识一条传输路径。不同传输路径对应不同路由标识。
可选的,下行数据包括业务属性信息。
可选的,目标地址包括目标IP地址。可选的,业务属性信息包括差分服务代码点(differentiated services code point,简称DSCP)或流标签(flow label)。业务属性信息可以区分不同业务以便进行业务的(quality of service,QoS)保障。如此,可以将携带不同业务属性信息的数据通过不同传输路径进行传输。
以第一宿主节点为源宿主节点,第二宿主节点为目标宿主节点为例,在图7-1所示场景中,第一CU是donor-CU1,第二CU是donor-CU2。下行数据是发送给终端的,终端的接入IAB节点是IAB3节点,因此,下行数据的目标节点是IAB3节点,下行数据的目标地址即IAB3节点的地址,下行传输路径是donor-CU1通过donor-DU2与IAB3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1。该下行传输路径1对应一个路由标识1。路由映射即下行数据与该路由标识1之间的映射关系。可选的,该下行数据与该路由标识1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指IAB3节点的地址、该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该IAB3节点的地址以及该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路由标识1。这就意味着,对于具有相应业务属性(比如DSCP为000111)且发往IAB3节点的下行数据(比如下行数据1),donor-DU2通过相应路由标识对应的下行传输路径(比如传输路径1)传输该下行数据1。
承载映射为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下行传输承载包括第二DU与第一节点之间的第一RLC信道;第一节点为第二DU的下一跳节点。其中,无线链路控制RLC信道又可称为回传RLC信道。
可选的,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下行数据的目标地址、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目标地址以及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第一RLC信道的信息。
可选的,RLC信道的信息包括RLC信道的标识,以及该RLC信道的两端的节点标识(例如:节点的BAP地址)。关于RLC信道的信息的解释可适用于本申请的全部实施例中。
仍参见图7-1,下行传输承载包括donor-DU2与IAB4-MT的之间的第一RLC信道。承载映射即下行数据与该第一RLC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可选的,该下行数据与该第一RLC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指IAB3节点的地址、该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该IAB3节点的地址以及该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第一RLC信道。这就意味着,对于具有相应业务属性且发往IAB3节点的下行数据(比如下行数据1),donor-DU2将通过与IAB4-MT之间的第一RLC信道向IAB4-MT发送该下行数据1。也就是说,donor-DU2上的下行承载映射由donor-CU1决定。
仍以图7-1为例,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上文方案,donor-CU1确定donor-DU2与IAB4节点之间传输下行数据所使用的RLC信道,以便donor-DU2从donor-CU1收到该下行数据后,将该下行数据映射到对应的RLC信道上发送给IAB4节点。对IAB4节点而言,IAB4节点上的下行承载映射存在两种实现方式: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donor-CU2决定IAB4节点上的承载映射。以下行传输为例进行说明,donor-CU2决定IAB4节点上的下行承载映射,即:donor-CU2确定IAB4节点上的入口RLC信道和出口RLC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将该映射关系发送到IAB4节点。其中,入口RLC信道指的是donor-DU2和IAB4-MT之间的RLC信道,出口RLC信道指的是IAB4-DU和IAB2-MT之间的RLC信道。也就是说,donor-CU2将下行数据映射到该入口RLC信道上发送给IAB4-MT,IAB4-MT从该入口RLC信道上提取出该下行数据后,通过内部接口发送到IAB4-DU,由IAB4-DU将该下行数据映射到对应的出口RLC信道上发送给IAB2-MT。本实现方式中,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入口RLC信道的信息和出口RLC信道的信息。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donor-CU1决定IAB4节点上的承载映射。以下行传输为例进行说明,donor-CU1决定IAB4节点上的下行承载映射,即:donor-CU1确定IAB4节点上的入口RLC信道和出口RLC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将映射关系通过donor-CU2发送到IAB4节点。本实现方式中,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入口RLC信道的信息和出口RLC信道的信息。即:donor-CU1向donor-CU2发送第一映射,所述第一映射还包括:入口RLC信道的信息、对应的出口RLC信道的信息。其中,RLC信道的信息包括:RLC信道的标识,以及该RLC信道的两端的节点标识(例如:节点的BAP地址)。
仍以图7-1为例,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上文方案,IAB4节点从donor-DU2该下行数据后,将该下行数据映射到对应的出口RLC信道上发送给IAB2节点。对IAB2节点而言,IAB2节点上的下行承载映射存在两种实现方式: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donor-CU1决定IAB2节点上的承载映射。以下行传输为例进行说明,donor-CU1决定IAB2节点上的下行承载映射,即:donor-CU1确定IAB2节点上的入口RLC信道和出口RLC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将该映射关系发送到IAB2节点。其中,入口RLC信道指的是IAB4-DU和IAB2-MT之间的RLC信道,出口RLC信道指的是IAB2-DU和IAB3-MT之间的RLC信道。也就是说,IAB4-DU将该下行数据映射到该入口RLC信道上发送给IAB2-MT,IAB2-MT从该入口RLC信道上提取出该下行数据后,通过内部接口发送到IAB2-DU,由IAB2-DU将该下行数据映射到对应的出口RLC信道上发送给IAB3-MT。本实现方式中,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入口RLC信道的信息和出口RLC信道的信息。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donor-CU2决定IAB2节点上的承载映射。以下行传输为例进行说明,donor-CU2决定IAB2节点上的下行承载映射,即:donor-CU2确定IAB2节点上的入口RLC信道和出口RLC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将映射关系通过donor-CU1发送到IAB2节点。本实现方式中,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入口RLC信道的信息和出口RLC信道的信息。即:donor-CU2向donor-CU1发送映射关系,所述映射关系包括:入口RLC信道的信息、对应的出口RLC信道的信息。其中,RLC信道的信息包括:RLC信道的标识,以及该RLC信道的两端的节点标识(例如:节点的BAP地址)。
S102、第一CU向第二CU发送第一映射。
相应的,第二CU从第一CU接收第一映射。
可选的,第一CU向第二CU发送路由映射,即第一CU向第二CU发送如下三个参数:下行数据的目标地址、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目标地址以及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第一路由标识。其中,下行数据的目标地址和业务属性信息,可以用于确定对应的第一路由标识。
可选的,第一CU向第二CU发送承载映射,即第一CU向第二CU发送如下三个参数:下行数据的目标地址、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目标地址以及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第一RLC信道的信息。其中,下行数据的目标地址和业务属性信息,可以用于确定对应的第一RLC信道的信息。
第一CU与第二CU之间建立Xn接口,第一CU通过该接口向第二CU传递XnAP消息,该XnAP消息中携带第一映射。
示例性的,仍参见图7-1,donor-CU1向donor-CU2发送如下参数:下行数据的目标地址(IAB3节点的地址)、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目标地址以及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第一路由标识。
再比如,donor-CU1向donor-CU2发送如下参数:下行数据的目标地址(IAB3节点的地址)、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donor-DU2与IAB4节点之间的RLC信道的信息。其中,该目标地址与业务属性信息这两者,与donor-DU2与IAB4节点之间的RLC信道的信息关联,意味着,donor-DU2可以根据目标地址和业务属性信息这两个参数,确定发送下行数据需使用的RLC信道。
再比如,donor-CU1向donor-CU2发送如下参数:入口RLC信道的信息、出口RLC信道的信息。其中,该入口RLC信道的信息和出口RLC信道的信息关联,以便donor-CU2将映射关系进一步发送到IAB4节点。意味着,IAB4节点可以根据入口RLC信道的信息,确定发送下行数据需使用的出口RLC信道。
可以理解,第二CU从第一CU接收第一映射,意味着,第二CU管控的节点的路由映射和/或承载映射可能发生变化,因此,第二CU可向第二CU管理控制的节点发送该第一映射,以便更新其管控的节点的路由映射和/或承载映射。比如,仍以图7-1为例,donor-CU2从donor-CU1接收第一映射后,可以向donor-DU2、IAB4节点发送第一映射,以便各节点根据第一映射对下行数据进行路由映射和/或承载映射。
S103、第一CU向第二DU发送下行数据。
相应的,第二DU从第一CU接收下行数据。
仍以图7-1为例来说明第一CU向第二DU发送下行数据的具体流程。在图7-1中,donor-CU1将发往终端的下行数据进行GTP-U层、UDP层、IP层的封装处理,生成IP数据包。其中,IP层封装处理包括:将终端的下行数据打上对应的业务属性信息(比如DSCP/流标签),并将该业务属性信息携带在IP头字段中,以及在IP头字段中添加该IP数据包的目标IP地址(即IAB3的IP地址)。
由于IAB2节点切换之前,donor-CU1通过源路径将下行数据发送到UE,源路径包括:donor-DU1、IAB1节点、IAB2节点、IAB3节点。其中,源路径上的所有节点和终端均由donor-CU1管理/控制,因此donor-CU1知道这些节点有关的网络拓扑,也就知道终端的接入IAB节点,即目标节点是IAB3节点。
一旦IAB2-MT发生切换,donor-CU1通过目标路径将下行数据发送到UE,目标路径包括:donor-DU2、IAB4节点、IAB2节点、IAB3节点。其中,目标路径上的不同节点受不同donor-CU管理/控制,例如:donor-DU2、IAB2-MT和IAB4节点(包括IAB4-MT和IAB4-DU)由donor-CU2管理/控制,IAB2-DU、IAB3节点(包括IAB3-MT和IAB3-DU)和终端均由donor-CU1管理/控制。为了下行数据在目标路径上的路由,在IAB3节点切换之前,donor-DU2需要预先为IAB3节点分配IP地址,并依次通过donor-CU2和donor-CU1将新分配的IP地址发送到IAB3节点。若donor-CU1决定通过目标路径将下行数据发送到UE,则donor-CU1在IP头字段中添加的目标IP地址更新为donor-DU2为IAB3节点分配的IP地址。由于donor-DU2为IAB3节点分配的IP地址与donor-DU2的IP地址具有相同网络前缀,因此,donor-CU1可以将生成的IP包正确路由到donor-DU2上。
donor-DU2从donor-CU1收到IP数据包后,从该IP数据包中提取出目标IP地址(即IAB3节点的IP地址)、业务属性信息(比如DSCP或流标签),并根据之前从donor-CU2接收到的第一映射对该IP数据包执行路由选择和/或承载选择。
具体的,donor-DU2根据从donor-CU2接收到的路由映射,比如接收的如下三个参数:目标IP地址、业务属性信息、该目标IP地址以及该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路由标识,以及IP数据包携带的目标IP地址、业务属性信息,可以确定该IP数据包对应的路由标识。比如,donor-DU2从donor-CU1接收的IP数据包携带的目标IP地址是192.168.6.2,业务属性信息是DSCP为000111。且,donor-DU2从donor-CU2接收到的路由映射如表1(表1仅是一个示例)所示。那么,donor-DU2根据查询表1可知该IP数据包对应的路由标识为1,并按照该路由标识对该IP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
表1路由映射
Figure BDA0002912623710000201
Figure BDA0002912623710000211
在确定下行IP数据包的路由标识之后,donor-DU2再根据从donor-CU2接收到的路由表,即:路由标识,路由标识对应的下一跳节点地址,确定该IP数据包需要路由到哪个下一跳节点。其中,下一跳节点地址可以是该下一跳节点的BAP地址。示例性的,若该路由表中指示路由标识1对应的下一跳节点地址是IAB4节点的BAP地址,那么,donor-DU2就知道需将从donor-CU1接收的IP数据包发往IAB4节点。
donor-DU2将确定的路由标识携带在BAP层中随IP包一起发送到下一跳节点,即IAB4节点。
类似的,donor-DU2根据从donor-CU2接收的承载映射,比如目标IP地址、业务属性信息,以及该目标IP地址与该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RLC信道的标识,以及根据从donor-CU1接收的IP数据包,可以确定需将该IP数据包映射到哪个RLC信道上发送。比如,donor-DU2确定需将该IP数据包映射到图5所示的RLC信道1,并通过RLC信道1向donor-DU2的下一跳节点发送该IP数据包。
类似的,donor-CU2的后续节点,比如图7-1所示IAB4、IAB2、IAB3可以根据从相应宿主节点接收的路由映射、承载映射、路由表,对从前一节点接收的下行数据进行路由选择以及承载选择。比如,参见图7-6的(b),IAB4节点从入口RLC信道上收到IP数据包后,进行BAP层处理,提取出路由标识,并根据从donor-CU2获取到的第一映射(该第一映射可以携带在F1AP消息中,可选的,IAB4-DU与donor-CU2之间建立F1接口来传递F1AP消息)对该IP数据包执行路由选择和承载选择。
路由选择:IAB4节点根据从BAP层提取出的路由标识查找路由表(该路由表是从donor-CU2获取到的),即:根据路由标识,以及该路由标识对应的下一跳节点的BAP地址,确定该IP数据包需要路由到哪个下一跳节点(比如路由到IAB2节点)。
承载选择:IAB4节点根据从donor-CU2获取到的承载映射,即入口RLC信道的标识,以及该入口RLC信道对应的出口RLC信道的标识,确定该IP数据包映射到哪个出口RLC信道。
类似的,IAB2节点、IAB3节点根据从donor-CU1获取到的第一映射执行路由选择和承载选择。
仍以图7-1为例,可以看出,在IAB2节点进行宿主节点间切换的场景中,该IAB2节点的MT、DU可能分别连接不同宿主节点,此种情况下,下行数据仍能够通过donor-CU1->donor-DU2->IAB4->IAB2->IAB3这条下行传输路径到达终端,因此,尽可能提升终端业务的连续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在IAB节点进行宿主节点间切换的场景中,由第一宿主节点的第一CU为终端的下行数据配置下行传输路径对应的路由映射和/或承载映射,并向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CU发送该路由映射和/或承载映射,以便于第二CU将收到的该路由映射和/或承载映射进一步转发到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DU。如此,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DU在接收到来自第一宿主节点的第一CU的下行数据之后,可以按照该路由映射和/或承载映射发送该下行数据,也就是下行数据能够通过第二宿主节点到达终端,避免终端的业务连续性受到影响。
可选的,在第一CU确定第一映射之前,参见图9,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S104:
S104、第二CU向第一CU发送第二CU分配的一个或多个第二路由标识。
相应的,第一CU从第二CU接收第二CU分配的一个或多个第二路由标识。
第一路由标识和一个或多个第二路由标识均不同。
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避免第一CU分配的路由标识与第二CU分配的路由标识发生冲突,在第一CU确定上述第一映射之前(即路由映射),第二CU需要将其已经分配的一个或多个路由标识(即第二路由标识)发送到第一CU,示例性的,第二CU可以将其已经分配的所有路由标识发送到第一CU,以保证第一CU分配的路由标识和第二CU分配的路由标识均可以唯一标识传输路径。
可选的,在第一CU确定第一映射之前,参见图9,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步骤S105:
S105、第二CU向第一CU发送第二DU与第一节点之间的一个或多个RLC信道的信息,以及该一个或多个RLC信道对应的QoS信息。
相应的,第一CU从第二CU接收第二DU与第一节点之间的一个或多个RLC信道的信息以及一个或多个RLC信道对应的QoS信息。
其中,一个或多个RLC信道包括第一RLC信道。
本实施例中,第二DU与第一节点之间的RLC信道的信息是由第二DU进行配置,并通过第二CU的RRC消息发送到第一节点。第一CU无法获知第二DU与第一节点之间的RLC信道的信息。为了第一CU确定第一映射(即承载映射),则需要让第一CU能够获知第二DU与第一节点之间的RLC信道对应的QoS信息,从而使得第一CU能够确定下行数据映射到第二DU与第一节点之间的哪个RLC信道上传输。
示例性的,仍以图7-1为例,donor-CU1确定donor-DU2上的下行承载映射,则意味着donor-CU1需确定下行数据的目标地址、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目标地址以及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RLC信道(即donor-DU2和IAB4-MT之间的RLC信道)的信息。
但是,donor-CU1只知道其管理或控制的IAB节点的相应RLC信道信息(比如IAB2-DU与IAB3-MT之间的RLC信道信息),并不知道donor-CU2管控的donor-DU2与IAB4-MT之间的RLC信道信息,因此,为了让donor-CU1确定上述承载映射,donor-CU2需要将donor-DU2与IAB4-MT之间建立的RLC信道的QoS信息发送到donor-CU1。比如,donor-CU2向donor-CU1发送以下参数:donor-DU2的标识、IAB4节点的标识、donor-DU2与IAB4-MT之间建立的RLC信道的标识(比如RLC信道1-RLC信道3),以及每一个RLC信道对应的QoS信息(RLC信道1-RLC信道3各自对应的QoS信息)。
可选的,节点的标识可以是该节点的BAP地址信息或其他。比如,IAB4节点的标识可以为IAB4节点的BAP地址,donor-DU2的标识可以为donor-DU2的BAP地址。QoS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信息:QoS流标识、5QI、PDU会话标识、保证比特率。
如此,第一CU在从第二CU接收到第二DU与第一节点之间的一个或多个RLC信道的信息,以及该一个或多个RLC信道对应的QoS信息之后,可以根据该一个或多个RLC信道对应的QoS信息,确定第二DU发送下行数据需使用的RLC信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由第一CU确定。也就是,第一CU确定第一映射之前,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S106:
S106、第一CU确定业务属性信息。
以图7-1为例说明第一CU确定业务属性的一种示例性方法,donor-CU1从核心网设备(比如UPF)接收终端的下行数据,donor-CU1能够根据终端的该下行数据的QoS信息,确定该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比如DSCP/流标签)。donor-CU1收到终端的下行数据后,根据该下行数据的QoS信息,确定该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并将该下行数据映射到对应的GTP隧道中发送到该下行数据的目标节点(例如:IAB3节点)。因此,donor-CU1可以确定该下行数据的隧道信息与业务属性信息的对应关系。其中,隧道信息可以比如但不限于是GTP-FTEID。GTP-FTEID包括隧道标识(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 tunneling protocoltunnel endpoint ID,简称GTP-TEID)和IP地址。示例性的,donor-CU1确定该下行数据的隧道信息与业务属性信息的对应关系,可以是donor-CU1在F1接口分配的GTP-FTEID和DSCP/flow label的对应关系,或者是IAB3-DU在F1接口分配的GTP-FTEID和DSCP/flow label的对应关系,或者是donor-CU1在F1接口分配的GTP-FTEID和IAB3-DU在F1接口分配的GTP-TEID与DSCP/flow label的对应关系。由此可见,本实施例中,第一CU从核心网设备(例如:UPF)接收终端的下行数据后,确定该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步骤S106),然后再根据上述步骤S104、S105中从第二CU接收的信息,确定第一映射(步骤S101)。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是,第一映射均由第一CU确定。其中,第一CU确定第一映射的方案可参见实施例一中的步骤S101至步骤S105,这里不再赘述。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实施例一中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由第一CU确定,在实施例二中,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由第二CU确定。具体的,参见图10,该实施例二的通信方法还包括:
S201、第一CU向第二CU发送下行数据的GTP隧道的信息以及该GTP隧道对应的QoS信息。
仍以图7-1为例,为了辅助donor-CU2确定终端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donor-CU1需要将终端下行数据的GTP隧道对应的QoS信息发送给donor-CU2。由于donor-CU1将终端的下行数据映射到对应的GTP隧道中发送到该下行数据的目标节点,因此,可以通过该GTP隧道的信息来标识该下行数据。GTP隧道的信息的介绍可参见上文,不再赘述。
如此,donor-CU2(即第二CU)可根据从donor-CU1接收的信息,确定终端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
S202、第一CU从第二CU接收下行数据的GTP隧道的信息以及该GTP隧道对应的业务属性信息。
仍以图7-1为例,为了让donor-CU1(即第一CU)确定第一映射,则donor-CU2(第二CU)需要将donor-CU2确定的终端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发送到donor-CU1。比如,donor-CU2向donor-CU1发送终端下行数据的GTP隧道的信息,以及该GTP隧道对应的业务属性信息。该业务属性信息可以用于donor-CU1确定终端下行数据的第一映射(包括路由映射和/或承载映射)。还可以用于用于donor-CU1为IP数据包打上业务属性信息。
S203、第一CU确定第一映射。
可选的,步骤S203之前,还可以包括S104和S105。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第一CU根据步骤S104-S105中从第二CU接收的信息,确定第一映射。
S204、第一CU向第二CU发送第一映射。
相应的,第二CU从第一CU接收第一映射。
S205、第一CU向第二DU发送下行数据。
相应的,第二DU从第一CU接收下行数据。
步骤S203-S205的具体实现可参见上述步骤S101-S103。
实施例三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方法,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不同的是,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第一映射是由第一CU确定,实施例三中,第一映射是由第二CU确定。具体的,参见图11,该方法包括:
S301、第一CU确定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
S302、第一CU向第二CU发送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以及该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QoS信息。
相应的,第二CU从第一CU接收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以及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QoS信息。
其中,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该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QoS信息的介绍可参见实施例一、实施例二。
S303、第一CU向第二CU发送第一CU分配的一个或多个第四路由标识。
第二CU从第一CU接收第一CU分配的一个或多个第四路由标识。
其中,第三路由标识与一个或多个第四路由标识不同。如此,能够保证第二CU为下行数据的下行传输路径分配的路由标识与第一CU分配的路由标识不冲突。
S304、第二CU从第一CU接收一个或多个RLC信道的信息,以及一个或多个RLC信道对应的QoS信息。
可选的,一个或多个RLC信道包括下述第二RLC信道。或者说,该一个或多个RLC信道是第一CU管理控制的RLC信道,且该一个或多个RLC信道不受第二CU管理控制。示例性的,仍参见图7-1,该一个或多个RLC信道可以是IAB2-DU与IAB3-MT之间的RLC信道。donor-CU2从donor-CU1接收的RLC信道的信息包括:IAB2节点的标识、IAB3节点的标识、IAB2-DU与IAB3-MT之间建立的RLC信道的标识(比如RLC信道1-RLC信道3),以及每一个RLC信道对应的QoS信息(RLC信道1-RLC信道3各自对应的QoS信息)。
可选的,节点的标识可以是该节点的BAP地址信息或其他。比如,IAB2节点的标识可以为IAB2节点的BAP地址,IAB3节点的标识可以为IAB3节点的BAP地址。
本实施例中,步骤S301和S302,与步骤S303和S304的先后顺序不限定。
S305、第二CU确定第一映射。
第一映射包括路由映射和/或承载映射;路由映射为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路径之间的映射关系;承载映射为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下行传输路径包括第一宿主节点的第一CU通过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分布式单元DU与下行数据的目标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下行传输承载包括第二DU与第一节点之间的无线链路控制RLC信道;第一节点为第二DU的下一跳节点。
可选的,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路径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下行数据的目标地址、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目标地址以及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第三路由标识。
可选的,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下行数据的目标地址、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目标地址以及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第二RLC信道的信息。
可选的,第二CU根据步骤S302-S304中从第一CU接收的信息,确定第一映射。具体的,第二CU根据业务属性信息、以及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QoS信息,确定路由映射,即确定目标地址、业务属性信息,以及目标地址与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路由标识。可以理解,该路由标识与第一CU分配的路由标识不同。第二CU根据业务属性信息以及对应的QoS信息,确定承载映射,即确定目标地址、业务属性信息,以及这两者对应的RLC信道的信息。
S306、第一CU向第二DU发送下行数据。
相应的,第二DU从第一CU接收下行数据。
第二DU从第一CU接收下行数据后,根据从第二CU收到的第一映射,执行下行数据的路由选择和承载选择。
仍以图7-1为例,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上文方案,donor-CU2确定donor-DU2与IAB4节点之间传输下行数据所使用的RLC信道,以便donor-DU2从donor-CU1收到该下行数据后,将该下行数据映射到对应的RLC信道上发送给IAB4节点。
对IAB4节点而言,根据donor-CU2确定的入口RLC信道和出口RLC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将该下行数据发送到IAB2节点。其中,入口RLC信道指的是donor-DU2和IAB4-MT之间的RLC信道,出口RLC信道指的是IAB4-DU和IAB2-MT之间的RLC信道。
对IAB2节点而言,IAB2节点上的下行承载映射存在两种实现方式: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donor-CU1决定IAB2节点上的承载映射。以下行传输为例进行说明,donor-CU1决定IAB2节点上的下行承载映射,即:donor-CU1确定IAB2节点上的入口RLC信道和出口RLC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将该映射关系发送到IAB2节点。其中,入口RLC信道指的是IAB4-DU和IAB2-MT之间的RLC信道,出口RLC信道指的是IAB2-DU和IAB3-MT之间的RLC信道。也就是说,IAB4-DU将该下行数据映射到该入口RLC信道上发送给IAB2-MT,IAB2-MT从该入口RLC信道上提取出该下行数据后,通过内部接口发送到IAB2-DU,由IAB2-DU将该下行数据映射到对应的出口RLC信道上发送给IAB3-MT。本实现方式中,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入口RLC信道的信息和出口RLC信道的信息。
在该实现方式中,donor-CU1并不知道IAB2节点上的入口RLC信道的信息,为了让donor-CU1决定承载映射,则donor-CU1需要从donor-CU2接收IAB2节点上的入口RLC信道的信息。其中,RLC信道的信息包括:IAB4节点的标识、IAB2节点的标识、IAB4-DU与IAB2-MT之间建立的RLC信道的标识(比如RLC信道1-RLC信道3),以及每一个RLC信道对应的QoS信息(RLC信道1-RLC信道3各自对应的QoS信息)。
可选的,节点的标识可以是该节点的BAP地址信息或其他。比如,IAB4节点的标识可以为IAB4节点的BAP地址,IAB2节点的标识可以为IAB2节点的BAP地址。
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donor-CU2决定IAB2节点上的承载映射。以下行传输为例进行说明,donor-CU2决定IAB2节点上的下行承载映射,即:donor-CU2确定IAB2节点上的入口RLC信道和出口RLC信道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将映射关系通过donor-CU1发送到IAB2节点。本实现方式中,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入口RLC信道的信息和出口RLC信道的信息。
在该实现方式中,donor-CU2并不知道IAB2节点上的出口RLC信道的信息,为了让donor-CU2决定承载映射,则donor-CU2需要从donor-CU1接收IAB2节点上的出口RLC信道的信息。其中,RLC信道的信息可参见步骤S304中的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对IAB3节点而言,类似于IAB2节点,IAB3节点上的下行承载映射方案同IAB2节点2的映射方案相同,这里就不再赘述。
实施例四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方法,与实施例三相同的是,均由第二CU确定第一映射,与实施例三不同的是,实施例四中,业务属性信息由第二CU确定。具体的,参见图12,该方法还包括:
S401、第一CU向第二CU发送下行数据的GTP隧道的信息以及GTP隧道对应的QoS信息。
相应的,第二CU从第一CU接收下行数据的GTP隧道的信息以及GTP隧道对应的QoS信息。
S402、第二CU确定下行数据的GTP隧道对应的业务属性信息。
第二CU根据下行数据的GTP隧道的信息以及GTP隧道对应的QoS信息,确定下行数据的GTP隧道对应的业务属性信息。
S403、第二CU向第一CU发送下行数据的GTP隧道的信息以及该GTP隧道对应的业务属性信息。
第一CU从第二CU接收下行数据的GTP隧道的信息以及该GTP隧道对应的业务属性信息。
S404、第一CU向第二CU发送第一CU分配的一个或多个第四路由标识。
第二CU从第一CU接收第一CU分配的一个或多个第四路由标识。第三路由标识和一个或多个第四路由标识不同。
步骤S404可参见上述步骤S303。
S405、第一CU向第二CU发送一个或多个RLC信道的信息,以及一个或多个RLC信道对应的QoS信息。
第二CU从第一CU接收一个或多个RLC信道的信息,以及一个或多个RLC信道对应的QoS信息。
步骤S405可参见上述步骤S304。
S406、第二CU确定第一映射。
第一映射包括路由映射和/或承载映射;路由映射为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路径的第一路由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承载映射为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第一回传无线链路控制RLC信道和下行数据的映射关系;下行传输路径包括第一宿主节点的第一CU通过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分布式单元DU与下行数据的目标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下行传输承载第一RLC信道包括第二DU与第一节点之间的无线链路控制RLC信道;第一节点为第二DU的下一跳节点;
步骤S406可参见上述步骤S305。
S407、第一CU向第二DU发送下行数据。
相应的,第二DU从第一CU接收下行数据。
步骤S407可参见上述步骤S306。
上述实施例均以自上向下切换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以图7-1的场景为例,IAB2节点自上向下切换指的是IAB2-MT先于IAB2-DU执行切换,或先完成切换。此种场景下,第一宿主节点是源宿主节点,第二宿主节点是目标宿主节点。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比如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的技术方案)还适用于自下向上切换,比如,图7-2所示的自下向上切换场景中,IAB2-DU先于IAB2-MT执行切换或先完成切换。此种场景下,第一宿主节点是目标宿主节点,第二宿主节点是源宿主节点。以图7-2为例,donor-CU2从核心网设备接收下行数据后,可以为该下行数据打上业务属性信息,并将携带业务属性信息的下行数据发送给donor-DU1。
其中,下行数据与业务属性信息的对应关系,可以由donor-CU2自己生成,也可以由donor-CU1生成,再由donor-CU1发给donor-CU2。
donor-DU1接收来自donor-CU2的下行数据,并根据路由映射对该下行数据执行路由选择,以及根据承载映射对该下行数据执行承载选择。
其中,donor-DU1所需的路由映射可以是donor-CU1确定并发送给donor-DU1的。路由映射也可以是donor-CU2确定,并发送给donor-CU1,再由donor-CU1发给donor-DU1的。类似的,承载映射可以是donor-CU1确定并发送给donor-DU1的。承载映射也可以是donor-CU2确定,并发送给donor-CU1,再由donor-CU1发给donor-DU1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主要以第一CU、第二CU确定下行数据的第一映射为例讲述宿主节点间切换场景下,终端下行数据如何正常传输的方案。终端上行数据的映射配置可参见配置下行数据的第一映射的方法,以便使得终端能够进行上行数据传输。其中,终端上行数据的映射配置,主要是对终端的接入IAB节点上的映射配置(本实施例中终端的接入IAB节点为IAB3节点),如上,IAB3节点上的路由/承载映射可以是donor-CU1确定并发送给IAB3节点,也可以是donor-CU2确定,并发送给donor-CU1,再由donor-CU1发送给IAB3节点,这里不再对如何使得上行数据正常传输的方案进行具体介绍。
本申请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的方案除了适用于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的宿主节点间切换场景,还适用于诸如图7-4所示的双连接场景。
实施例五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应用在双连接场景下。
在RAN3#110次会议,标准提到R17 eIAB需在双连接场景下支持CP-UP传输分离的情况,也就是说,支持F1-C消息和F1-U数据使用不同路径传输,具体的,F1-C消息通过单跳空口传输,而F1-U数据可以通过多跳空口传输。
如图7-5和图7-6示出了F1-C消息和F1-U数据传输的两种场景(Scenario)。其中,双连接场景下,可以将IAB节点和主基站之间的传输路径称为主小区组(master cellgroup,MCG)路径(或者可以为其他名称),将IAB节点和辅基站之间的路径称为辅小区组(secondary cell group,SCG)路径。
如图7-5的(a)所示,Scenario1中,在SCG路径上,辅基站S-donor与IAB2之间可以存在1个或者多个其他IAB节点,即存在多跳节点。该SCG路径可用于传输F1-U数据。在MCG路径上,主基站M-gNB和IAB2之间没有其他IAB节点,该MCG路径可用于传输F1-C消息。如图7-6的(a)所示,Scenario2中,在MCG路径上,M-donor和IAB-node2之间可以存在1个或者多个其他IAB节点,图中以存在一个其他IAB节点为例进行说明。该MCG路径可用于传输F1-U数据。如图7-5的(a)所示的单跳空口的SCG路径可用于传输F1-C消息。
上述Scenario 1或Scenario 2中的S-donor可以是CU-DU分离架构,也可以是一个完整实体。IAB1和IAB2可以是MT-DU架构。图7-5的(b)和图7-6的(b)是以donor为DU-CU架构,IAB为MT-CU架构为例进行绘制。
可以看出,F1-C消息可以通过单跳的MCG路径或SCG路径进行传输,F1-U数据可通过单跳或多跳的SCG路径或MCG路径传输。
本实施例主要针对上述双连接场景,参见图13,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501、主网络设备确定第一指示信息。
第一指示信息用于请求/指示辅网络设备通过第一信令无线承载(SRB)向第一节点传输第一信令。第一信令无线承载是SCG路径上的信令无线承载。可选的,第一信令无线承载包括SRB3或split SRB。可选的,第一信令包括F1-C消息。示例性的,F1-C消息包括F1AP消息,或者,F1-C消息包括SCTP/IPsec相关的信令。
也就是说,该方法中,主网络设备判断是否需要辅网络设备建立第一信令无线承载来传输第一信令,并请求或指示辅网络设备建立第一信令无线承载来传输第一信令。
以图7-6的(b)的场景2为例,主网络设备为M-donor,辅网络设备为S-gNB,第一节点是IAB2,M-donor向S-gNB发送第一指示信息,以便请求/指示S-gNB通过比如SRB3(或split SRB)向IAB2传输F1-C消息。
S502、主网络设备向辅网络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辅网络设备从主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后,若满足建立第一SRB的条件,则参见图14,辅网络设备还可以执行步骤S503、建立SRB3,并使用SRB3传输第一信令,比如F1-C消息。
可选的,辅网络设备向主网络设备发送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信令无线承载已建立。
或者,作为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若辅网络设备不满足建立第一SRB的条件,比如,无法建立SRB3,没有足够资源等,则参见图15-1,辅网络设备还可以执行如下步骤S504:
S504、辅网络设备向主网络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
主网络设备从辅网络设备接收第二指示信息。
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信令无线承载建立失败,或者,无法通过第一信令无线承载传输第一信令。可选的,第二指示信息携带第一信令无线承载建立失败的原因值。
如此,主网络设备能够根据从辅网络设备接收的第二指示信息,明确知道第一信令无线承载的建立情况,以便确定传输第一信令的方式。
如下,结合附图介绍通过SCG路径F1-C消息的具体实现方式。
方式一:通过SCG上的SRB3传输F1-C消息。
结合图15-2,该方式中,M-donor-CU生成F1-C消息,即F1AP消息(包括UE-associated F1AP消息、non-UE associated F1AP消息),并将生成的F1-C消息封装在XnAP消息中,通过与S-gNB之间的Xn接口将XnAP消息发送到S-gNB。S-gNB从收到的XnAP消息中提取出F1-C消息,将F1-C消息封装在Uu接口的NR RRC消息中,再映射到SRB3上发送到IAB-MT2。IAB-MT2从RRC消息中提取出F1-C消息,并通过内部接口发送到IAB-DU2进行解析。
或者,M-donor-CU生成F1-C消息,并经过SCTP层处理,将生成的F1-C消息封装在IP包中,再将该IP包携带在XnAP消息中,通过Xn接口将XnAP消息发送到S-gNB。SgNB从收到的XnAP消息中提取出该IP包,并将IP包封装在Uu接口的NR RRC消息中,再将RRC消息映射到SRB3上,通过SRB3将RRC消息发送到IAB-MT2。IAB-MT2从RRC消息中提取出该IP包,并通过内部接口发送到IAB-DU2,由IAB-DU2进行解析。
方式二:通过SCG上的split SRB传输F1-C消息。
结合图15-3,该方式中,M-donor-CU将生成的F1-C消息封装在NR RRC消息中,然后将该RRC消息封装在XnAP消息中,通过Xn接口将XnAP消息发送到S-gNB。S-gNB从收到的XnAP消息中提取出该RRC消息,再映射到split SRB(例如:split SRB1或者split SRB2)上,并通过该split SRB将该RRC消息发送到IAB-MT2。IAB-MT2从RRC消息中提取出F1-C消息,并通过内部接口发送到IAB-DU2,以便进行解析。
或者,M-donor-CU生成F1-C消息,并将生成的F1-C消息经过SCTP层和IP层处理后,再封装在NR RRC消息中,然后将该RRC消息经过PDCP层处理后得到PDCP PDU,将该PDCP PDU封装在XnAP消息中,通过Xn接口将XnAP消息发送到S-gNB。S-gNB从收到的XnAP消息中提取出该PDCP PDU,再映射到split SRB上,以便发送到IAB-MT2。IAB-MT2从接收的内容中提取出IP包,并通过内部接口将该IP包发送到IAB-DU2,以便进行解析。
实施例六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应用在双连接场景。与实施例五中由主网络设备确定第一信令在SCG路径上传输使用的信令无线承载(SRB3或split SRB)不同,实施例六中,由辅网络设备确定第一信令在SCG路径上传输使用的信令无线承载。参见图16,该方法包括:
S601、辅网络设备向主网络设备发送第五指示信息。
相应的,主网络设备从辅网络设备接收第五指示信息。
第五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信令在SCG路径上传输对应的第一信令无线承载,即指示通过第一信令无线承载传输第一信令。可选的,第一信令包括F1-C消息。示例性的,F1-C消息包括F1AP消息,或者,F1-C消息包括SCTP/IPsec相关的信令。
可选的,第一信令无线承载包括SRB3或split SRB。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辅网络设备确定需通过SCG路径传输第一信令,则向主网络设备发送第五指示信息,以便指示第一信令在SCG路径上传输对应的第一信令无线承载。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由主网络设备触发辅网络设备发送第五指示信息。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步骤S601之前,主网络设备可以执行步骤S602、向辅网络设备发送第六指示信息,第六指示信息用于请求辅网络设备传输第一信令。响应于该第六指示信息,辅网络设备判断是否通过SCG路径传输第一信令,若是,则向主网络设备发送第五指示信息。
S603、主网络设备根据第五指示信息向辅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令。
当辅网络设备使用不同第一信令无线承载传输第一信令时,主网络设备对第一信令的处理可以不同。如下分别介绍两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处理方式,若第五指示信息指示的第一信令无线承载为SRB3,主网络设备向辅网络设备发送第一信令。相当于主网络设备直接透传了第一信令。后续,辅网络设备将第一信令封装在RRC消息中,并通过SRB3向第一节点发送该RRC消息。具体过程参加实施例五中步骤S504中的方式一,这里就不再赘述。
第二种处理方式,若第五指示信息指示的第一信令无线承载为split SRB,主网络设备先将第一信令封装在RRC消息,并向辅网络设备发送RRC消息。后续,辅网络设备通过split SRB向第一节点发送RRC消息。具体过程参加实施例五中步骤S504中的方式二,这里就不再赘述。
实施例七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方法,用于网络设备为第一节点指示用于传输第一信令的上行传输路径(SCG路径或MCG路径),参见图17,方法包括:
S701、网络设备确定第三指示信息。
第三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用于传输第一信令的上行传输路径的信息,上行传输路径包括MCG路径或SCG路径。
可选的,第三指示信息可以为枚举类型,即第三指示信息包括MCG路径的标识或者SCG路径的标识。或者,第三指示信息可以包括小区组的标识。或者,包括预设标识。比如,设置1比特用于指示MCG路径或SCG路径,0用于指示MCG路径,1用于指示SCG路径。
网络设备可以是主网络设备或辅网络设备。也就是说,可以由主网络设备或辅网络设备确定确定第一信令的上行传输路径是SCG路径或MCG路径。
S702、网络设备向第一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
若网络设备为主网络设备,则主网络设备直接向第一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以便指示第一节点用于传输第一信令的上行传输路径是SCG路径或MCG路径。
或者,若网络设备为辅网络设备,则其通过主网络设备向第一节点发送第三指示信息。
仍以图7-6的(b)的场景2为例,主网络设备为M-donor,辅网络设备为S-gNB,第一节点是IAB2,若由M-donor确定第三指示信息(即确定用于传输第一信令(比如F1-C消息)的上行传输路径),则其直接向IAB2发送第三指示信息,例如:M-donor通过RRC消息携带第三指示信息,并将RRC消息发送到IAB2-MT。如此,IAB2能够获知需通过比如SCG路径上的S-gNB向M-donor传输F1-C消息。再比如,若由S-gNB确定第三指示信息,则其通过M-donor向IAB2发送第三指示信息。例如:S-gNB通过RRC消息携带第三指示信息,并将RRC消息发送到M-donor,由M-donor将该RRC消息进一步发送到IAB2-MT。
可选的,网络设备还可以执行步骤S703、向第一节点发送第四指示信息。
其中,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上行传输路径上用于传输第一信令的无线承载的信息。可选的,若上行传输路径为MCG路径,则对应的信令无线承载可以是SRB1或者SRB2。若上行传输路径为SCG路径,则对应的信令无线承载可以是SRB3或者split SRB。
或者,可选的,第四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上行传输路径上用于传输第一信令的逻辑信道的信息。
如此,第一节点能够获知用于传输第一信令(比如F1-C消息)的第一信令无线承载(比如SCG路径的SRB3)。
实施例八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通信方法,用于网络设备为第一节点指示用于传输第一数据的上行传输路径,参见图18,方法包括:
S801、网络设备确定第七指示信息。
第七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用于传输第一数据的上行传输路径的信息,上行传输路径包括MCG路径或SCG路径。可选的,第一数据可以为F1-U数据。示例性的,F1-U数据指的是donor-CU和接入IAB节点的DU之间建立的GTP隧道中传输的数据,接入IAB节点为终端接入的IAB节点。比如,仍以图7-1为例,donor-CU1与IAB3-DU之间的GTP隧道中传输的数据,可以称为F1-U数据。
可选的,第七指示信息可以为枚举类型,即第七指示信息包括MCG路径的标识或者SCG路径的标识。或者,第七指示信息可以包括小区组的标识。或者,包括预设标识。比如,设置1比特用于指示MCG路径或SCG路径,0用于指示MCG路径,1用于指示SCG路径。
网络设备可以是主网络设备或辅网络设备。也就是说,可以由主网络设备或辅网络设备确定确定第一数据的上行传输路径是SCG路径或MCG路径。
S802、网络设备向第一节点发送第七指示信息。
若网络设备为主网络设备,则主网络设备直接向第一节点发送第七指示信息,以便指示第一节点用于传输第一数据的上行传输路径是SCG路径或MCG路径。可选的,第七指示信息携带在主网络设备生成的RRC消息中。
或者,若网络设备为辅网络设备,则其通过主网络设备向第一节点发送第七指示信息。第七指示信息携带在辅网络设备生成的RRC消息中。这样一来,辅网络设备可以只向第一节点下发一个第七指示信息,第一节点可以将所有F1-U数据在第七指示信息指示的UL路径上传输。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若网络设备为辅网络设备,辅网络设备还可以通过主网络设备向第一节点发送GTP-TEID。其中,GTP-TEID和第七指示信息具有对应关系。可选的,第七指示信息和GTP-TEID携带在辅网络设备生成的F1AP消息中。如此,辅网络设备可以perGTP-U配置第一节点的UL F1-U数据的传输。也就是说,辅网络设备分别指示每种类型F1-U数据的UL传输路径。此种指示方式比较灵活,可以将不同类型F1-U数据在不同的UL传输路径上传输,有利于负载均衡。
可选的,网络设备还可以执行步骤S803、向第一节点发送第八指示信息。
其中,第八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上行传输路径上用于传输第一数据的数据无线承载的信息。
或者,可选的,第八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上行传输路径上用于传输第一数据的逻辑信道的信息。
可选的,第八指示信息可以携带在网络设备生成的RRC消息中,并由网络设备将RRC消息发送到第一节点。
或者,可选的,第八指示信息可以被携带在网络设备生成的F1AP消息中,并由网络设备将RRC消息发送到第一节点。
如此,第一节点能够获知用于传输第一数据(比如F1-U消息)的第一数据无线承载。
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主要以CP/UP传输分离的双连接场景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同样适用于双连接的其他场景,比如CP/UP不分离的场景。
上述实施例五至实施例八可适用于诸如图7-5或图7-6所示双连接场景或其他类似场景。
实施例九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方法,用于在宿主节点间切换场景下获取所需网络的网络拓扑。该方法适用于宿主节点间切换的场景,或诸如图7-4所示的双连接场景(或其他双连接场景)。参见图19,该方法包括:
S901、第二CU向第一CU发送网络的第一拓扑信息。
相应的,第一CU从第二CU接收网络的第一拓扑信息。
网络的第一拓扑信息用于表征该网络中节点以及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可选的,第二CU向发送自己管控的节点的拓扑信息。示例性的,参见图7-1,donor-CU2可以向donor-CU1发送donor-DU2、IAB4对应的拓扑信息。
第一CU可以是源宿主节点的CU,第二CU是目标宿主节点的CU。或,第一CU可以是目标宿主节点的CU,第二CU是源宿主节点的CU。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CU也可以向第二CU发送其管控的节点的拓扑信息。仍参见图7-1,以第一CU是donor-CU1,第二CU是donor-CU2为例,donor-CU1可以向donor-CU2发送donor-DU1、IAB1、IAB2、IAB3的拓扑信息。
S902、第一CU根据第一拓扑信息确定路由表或者承载映射。
S903、第一CU向第二CU发送路由表或承载映射。
以确定路由表为例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方法,意味着,第一CU可以确定目标路径上各节点的路由表。参见图7-1,目标路径包括:第一CU、第二DU、IAB4节点、IAB2节点和IAB3节点。第一CU将确定的路由表发送到第二CU,由第二CU发送到对应的节点。其中,路由表包括路由标识以及该路由标识对应的下一跳节点的标识。示例性的,参见图7-1,donor-CU1确定donor-DU2上的路由表,例如:路由标识1和IAB4节点的标识的对应关系,donor-CU1将该对应关系发送到donor-CU2,由donor-CU2发送到donor-DU2,以便donor-DU2根据该对应关系进行路由。
实施例九可适用于上述图7-1、图7-2等宿主节点间切换的场景中,以及适用于图7-4等双连接场景中。
上述主要从方法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网络节点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网络节点进行功能单元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单元,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1701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单元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节点(记为网络节点170),如图20所示,网络节点170包括处理单元1701、收发单元1702。
以网络节点170是第一宿主节点为例,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处理单元1701,用于确定第一映射,第一映射包括路由映射和/或承载映射;路由映射为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路径之间的映射关系;承载映射为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下行传输路径包括第一CU通过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DU与下行数据的目标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下行传输承载包括所述第二DU与第一节点之间的无线链路控制RLC信道;第一节点为所述第二DU的下一跳节点;
收发单元1702,用于向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CU发送第一映射;以及向所述第二DU发送下行数据。
可选的,收发单元1702,还用于从所述第二CU接收所述第二CU分配的一个或多个第二路由标识;第一路由标识和一个或多个第二路由标识不同。
可选的,收发单元1702,还用于从所述第二CU接收所述第二DU与第一节点之间的一个或多个RLC信道的信息以及一个或多个RLC信道对应的服务质量QoS信息;一个或多个RLC信道包括第一RLC信道。
可选的,收发单元1702,还用于向所述第二CU发送下行数据的通用分组无线服务隧道协议GTP隧道的信息以及GTP隧道对应的QoS信息。
可选的,收发单元1702,还用于从所述第二CU接收下行数据的GTP隧道的信息以及GTP隧道对应的业务属性信息。
以网络节点170是第二宿主节点为例,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处理单元1701,用于确定第一映射,第一映射包括路由映射和/或承载映射;路由映射为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路径之间的映射关系;承载映射为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下行传输路径包括第一CU通过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DU与下行数据的目标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下行传输承载包括所述第二DU与第一节点之间的RLC信道;第一节点为所述第二DU的下一跳节点;
收发单元1702,用于从所述第一CU接收下行数据。
可选的,收发单元1702,还用于从所述第一CU接收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以及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服务质量QoS信息。
可选的,收发单元1702,还用于从所述第一CU接收所述第一CU分配的一个或多个第四路由标识。第三路由标识和一个或多个第四路由标识不同。
可选的,收发单元1702,还用于从所述第一CU接收一个或多个RLC信道的信息,以及一个或多个RLC信道对应的QoS信息。
可选的,收发单元1702,还用于从所述第一CU接收下行数据的通用分组无线服务隧道协议GTP隧道的信息以及GTP隧道对应的QoS信息。
可选的,收发单元1702,还用于向所述第一CU发送下行数据的GTP隧道的信息以及GTP隧道对应的业务属性信息。
其中,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路径之间的映射关系,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的具体解释可参见方法实施例。
可选的,第一宿主节点为源宿主节点,第二宿主节点为目标宿主节点;或者,第一宿主节点为目标宿主节点,第二宿主节点为源宿主节点。
可选的,第一宿主节点为主宿主节点,第二宿主节点为辅宿主节点;或者,第一宿主节点为辅宿主节点,第二宿主节点为主宿主节点。
可选的,网络节点170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1703,用于存储网络节点170所需数据等。
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网络节点170可以为设备,也可以为设备内的芯片或其他组件。
图20中的单元也可以称为模块,例如,处理单元1701可以称为处理模块。另外,在图20所示的实施例中,各个单元的名称也可以不是图中所示的名称,具体取决于模块的划分方式。
图20中的各个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存储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节点(记为网络节点200)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参见图21或图22,该网络节点200包括处理器2001,可选的,还包括与处理器2001连接的存储器2002。
处理器2001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或者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申请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处理器2001也可以包括多个CPU,并且处理器2001可以是一个单核(single-CPU)处理器,也可以是多核(multi-CPU)处理器。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存储器2002可以是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简称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存储器2002可以是独立存在,也可以和处理器2001集成在一起。其中,存储器2002中可以包含计算机程序代码。处理器2001用于执行存储器2002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代码,从而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21,网络节点200还包括收发器2003。处理器2001、存储器2002和收发器2003通过总线相连接。收发器2003用于与其他通信设备或网络节点中的其他协议层通信。可选的,收发器2003可以包括发射机和接收机。收发器2003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例如,接收上层协议层递交的数据包)的器件可以视为接收机,接收机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接收的步骤。收发器2003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例如,向其他协议层递交数据包)的器件可以视为发射机,发射机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发送或递交的步骤。
基于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图21所示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用于示意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网络节点的结构。处理器2001用于对网络节点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处理器2001用于支持网络节点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比如图8至图14)中的步骤,和/或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其他过程中的网络节点执行的动作。处理器2001可以通过收发器2003与其他通信设备或网络节点中的其他协议层通信。存储器2002用于存储终端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器2001包括逻辑电路以及输入接口和/或输出接口。其中,输出接口用于执行相应方法中的发送或递交的动作,输入接口用于执行相应方法中的接收的动作。
基于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参见图22,图22所示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用于示意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网络节点的结构。处理器2001用于对网络节点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例如,处理器2001用于支持网络节点执行图8至图14中的步骤,和/或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其他过程中的网络节点执行的动作。处理器2001可以通过输入接口和/或输出接口与其他通信设备或网络节点中的其他协议层通信。存储器2002用于存储终端的程序代码和数据。
其中,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网络节点170中的“模块”或单元可以指特定ASIC,电路,执行一个或多个软件或固件程序的处理器和存储器,集成逻辑电路,和/或其他可以提供上述功能的器件。在一个简单的实施例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想到该网络节点170可以采用图21或图22所示的形式。
比如,图21或图22所示的处理器2001可以通过调用存储器2002中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使得网络节点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通信方法。
具体的,图20中的收发单元1702和处理单元1701的功能/实现过程可以通过图21或图22所示的处理器2001调用存储器2002中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来实现。或者,图20中的处理单元1701的功能/实现过程可以通过图21或图22所示的处理器2001调用存储器2002中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来实现,图20中的收发单元1702的功能/实现过程可以通过图21中所示的收发器2003来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系统芯片,该系统芯片应用在网络节点中,该系统芯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涉及的程序指令在该至少一个处理器中执行,以执行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节点中的一个或多个网络节点。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程序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来实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者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igital subscriber line,简称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以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简称SSD))等。
尽管在此结合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然而,在实施所要求保护的本申请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查看附图、公开内容、以及所附权利要求书,可理解并实现公开实施例的其他变化。在权利要求中,“包括”(comprising)一词不排除其他组成部分或步骤,“一”或“一个”不排除多个的情况。单个处理器或其他单元可以实现权利要求中列举的若干项功能。相互不同的从属权利要求中记载了某些措施,但这并不表示这些措施不能组合起来产生良好的效果。
尽管结合具体特征及其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显而易见的,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各种修改和组合。相应地,本说明书和附图仅仅是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本申请的示例性说明,且视为已覆盖本申请范围内的任意和所有修改、变化、组合或等同物。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9)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宿主节点的第一集中式单元CU确定第一映射,所述第一映射包括路由映射和/或承载映射;所述路由映射为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路径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承载映射为所述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下行传输路径包括所述第一CU通过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分布式单元DU与所述下行数据的目标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下行传输承载包括所述第二DU与第一节点之间的无线链路控制RLC信道;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第二DU的下一跳节点;
所述第一CU向所述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CU发送所述第一映射;
所述第一CU向所述第二DU发送所述下行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路径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所述下行数据的目标地址、所述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以及所述目标地址和所述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第一路由标识;
所述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所述下行数据的目标地址、所述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以及所述目标地址和所述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第一无线链路控制RLC信道的信息;
所述下行数据包括所述业务属性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CU向所述第二CU发送所述第一映射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CU从所述第二CU接收所述第二CU分配的一个或多个第二路由标识;所述第一路由标识和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二路由标识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CU向所述第二CU发送所述第一映射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CU从所述第二CU接收所述第二DU与所述第一节点之间的一个或多个RLC信道的信息以及所述一个或多个RLC信道对应的服务质量QoS信息;所述一个或多个RLC信道包括所述第一RLC信道。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CU向所述第二CU发送所述下行数据的通用分组无线服务隧道协议GTP隧道的信息以及所述GTP隧道对应的QoS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CU从所述第二CU接收所述下行数据的GTP隧道的信息以及所述GTP隧道对应的业务属性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宿主节点为源宿主节点,所述第二宿主节点为目标宿主节点;或者,所述第一宿主节点为目标宿主节点,所述第二宿主节点为源宿主节点。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宿主节点为主宿主节点,所述第二宿主节点为辅宿主节点;或者,所述第一宿主节点为辅宿主节点,所述第二宿主节点为主宿主节点。
9.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集中式单元CU确定第一映射,所述第一映射包括路由映射和/或承载映射;所述路由映射为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路径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承载映射为所述下行数据和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下行传输路径包括第一宿主节点的第一CU通过第二宿主节点的第二分布式单元DU与所述下行数据的目标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所述下行传输承载包括所述第二DU与第一节点之间的RLC信道;所述第一节点为所述第二DU的下一跳节点;
所述第二DU从所述第一CU接收所述下行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数据和所述下行传输路径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所述下行数据的目标地址、所述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所述目标地址以及所述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第三路由标识;
所述下行数据和所述下行传输承载之间的映射关系包括:所述下行数据的目标地址、所述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所述目标地址以及所述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第二无线链路控制RLC信道的信息;
所述下行数据包括所述业务属性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CU确定第一映射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CU从所述第一CU接收所述第一CU分配的一个或多个第四路由标识;所述第三路由标识和所述一个或多个第四路由标识不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CU确定第一映射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CU从所述第一CU接收一个或多个RLC信道的信息,以及所述一个或多个RLC信道对应的QoS信息;所述一个或多个RLC信道包括所述第二RLC信道。
13.根据权利要求9-12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CU从所述第一CU接收所述下行数据的业务属性信息以及所述业务属性信息对应的服务质量QoS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9-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CU从所述第一CU接收所述下行数据的通用分组无线服务隧道协议GTP隧道的信息以及所述GTP隧道对应的QoS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CU向所述第一CU发送所述下行数据的GTP隧道的信息以及所述GTP隧道对应的业务属性信息。
16.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
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连接,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以使所述装置实现如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实现如权利要求9-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实现如权利要求9-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8.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应用在网络节点中,所述芯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涉及的程序指令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中执行,以执行如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实现如权利要求9-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9.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宿主节点,以及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9-15中任一项所述的宿主节点。
CN202110091250.0A 2021-01-22 2021-01-22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Pending CN11482813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91250.0A CN114828133A (zh) 2021-01-22 2021-01-22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PCT/CN2022/073305 WO2022156785A1 (zh) 2021-01-22 2022-01-21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EP22742264.9A EP4266754A4 (en) 2021-01-22 2022-01-21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18/355,406 US20230370943A1 (en) 2021-01-22 2023-07-19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091250.0A CN114828133A (zh) 2021-01-22 2021-01-22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828133A true CN114828133A (zh) 2022-07-29

Family

ID=82523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091250.0A Pending CN114828133A (zh) 2021-01-22 2021-01-22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70943A1 (zh)
EP (1) EP4266754A4 (zh)
CN (1) CN114828133A (zh)
WO (1) WO202215678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050673A1 (en) * 2014-10-03 2016-04-0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 network node, a mobility management node and methods therein for handling gtp tunnel failures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10708720B (zh) * 2018-07-10 2023-05-09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切换方法、分布单元、终端、集中单元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A3060836A1 (en) * 2018-11-01 2020-05-01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Radio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cess link
CN113840348A (zh) * 2019-02-15 2021-12-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56785A1 (zh) 2022-07-28
EP4266754A1 (en) 2023-10-25
EP4266754A4 (en) 2024-06-05
US20230370943A1 (en) 2023-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78433B2 (ja) データパケットの送信方法、受信方法及び装置ならびにデータパケットの伝送システム
JP7116193B2 (ja) 情報伝送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11585725B (zh) 标识管理的方法和装置
CN113556794B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1470658B2 (en) Method for data offloading, method for DRB identifier allocating, method for resource releasing, and device
JP7503625B2 (ja) ルーティングおよびベアラマッピング構成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
US20230239757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donor mobility
CN115004767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20230370898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1148158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8781403B (zh) 终端设备、接入网设备、空口配置方法和无线通信系统
US9775052B2 (en) Superordinate base station, subordinate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4365540A (zh) 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1585938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装置
US20230362779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CN116419339A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4828133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EP3713337B1 (en) Message sending method and device, policy sending method and device, storage medium, and processor
RU2803196C1 (ru)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пакета данных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CN117320084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6456352A (zh) 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JP2024516255A (ja) ワイヤレス通信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12235877A (zh) 一种回传链路重映射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