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62416B - 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 - Google Patents

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62416B
CN106162416B CN201510165888.9A CN201510165888A CN106162416B CN 106162416 B CN106162416 B CN 106162416B CN 201510165888 A CN201510165888 A CN 201510165888A CN 106162416 B CN106162416 B CN 1061624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onance
sound
cavity
loudspeaker
port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6588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62416A (zh
Inventor
梅庆开
黄萍华
周亮
杜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Meidong Acous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Meidong Acous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Meidong Acous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Meidong Acoust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16588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162416B/zh
Publication of CN1061624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624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624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624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音响设备领域,提供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包括具有内腔的壳体,内腔设有用于将内腔分成发音腔及共鸣腔的振膜,发音腔设有两个喇叭及与喇叭电性连接的控制电路板,共鸣腔的侧壁上连接有安装部。工作时,控制电路板通电,控制发音腔中的两个喇叭发声,喇叭所引发的声波振动将传递给振膜,振膜共振,并将振动传递给共鸣腔,使得共鸣腔共振发音,而由于共鸣腔通过安装部固定于其他物件上,这样,其他物件也振动发音,故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采用喇叭为发声介质,高频响应好、音质好,而利用喇叭的声波振动能量,使得振膜、共鸣腔、安装部及其他物件共振发音,提升低频,且结构简单,成本低,高低音效果好、电源转换效率高、音质优越。

Description

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音响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
背景技术
习知的传统音响是通过设置在音响内的电感线圈及扬声器进行发声,这种传统音响的音质与扬声器有密切的关系,扬声器是音响内唯一的发声装置,其音质是固定不变的,使用者不能随意改变扬声器的音质,此外,其扬声器的音源为点声源,使其发声具有方向性,干涉性及空间性等。
而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音响音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市场上出现的共振音响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有源共振喇叭,其一般采用粘贴结构,并通过粘贴结构粘附于与它接触的任何硬质物体,并利用共振的原理,将音频信号转化为音频机械振动,输出给硬质物体,硬质物体将作为发声介质发声;第二种是,在第一种结构的基础上,再增加有源高音喇叭,从而改善共振,增强音响高频效果。
但是,上述两种现有的共振音响仍然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一、采用硬质物体作为发声介质发声的方式,其音质差,高频响应差,且不同硬质物质,其共振固有频率不同,所发出的声音不同,导致音质稳定性差,高频效果差;二、采用增加有源高音喇叭的方式,其结构复杂,成本高,而高音喇叭需要有功放驱动,耗能、低效,且其高低音效果也并非很好,未能达到用户较为满意的音质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旨在解决现有共振音响由于采用硬质物体为发声介质以及采用有源高音喇叭而导致的音质稳定性差、高低音效果差、结构复杂、成本高、未能满足用户音质需求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的技术方案是,其包括具有内腔的壳体,所述内腔中设有用于将所述内腔分隔成发音腔及共鸣腔的振膜,所述发音腔设有两个喇叭及与所述喇叭电性连接的控制电路板,所述共鸣腔的侧壁上连接有用于将所述壳体固定于其他物件上以使其他物件共振而增强共振低音效果的安装部。
进一步地,所述振膜设为至少两个,各所述振膜间隔相等、平行布置,且每相邻两个所述振膜之间形成所述共鸣腔。
进一步地,每相邻两个所述振膜之间设有用于将两相邻所述振膜联动以使两相邻所述振膜共振传动的联动部件。
进一步地,所述联动部件为分别与两相邻所述振膜连接的连接柱、连接杆或连接块。
进一步地,所述内腔中设有分别与所述振膜及所述安装部连接以增强所述振膜和所述安装部之间共振传动的弹性部件。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部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将所述内腔与外界连通以增强气体共鸣的共鸣孔。
进一步地,所述共鸣孔的孔壁由所述安装部侧壁向内延伸形成供共鸣气体流通以增强低音的共鸣缘部。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部外表面设有用于将所述安装部固定于其他物体上以增强共振效果的脚垫。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部为用于增强所述安装部与其他物件之间共振传动的力臂。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部为支架、支座、底座。
本发明相比较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
由于上述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采用安装部,其工作时,控制电路板通电,控制发音腔中的两个喇叭发声,喇叭所引发的声波振动将传递给振膜,振膜共振,并将振动传递给共鸣腔,使得共鸣腔共振发音,而由于共鸣腔通过安装部固定于其他物件上,这样,共鸣腔的振动也将传递给其他物件,使得其他物件也振动发音,因此,上述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采用两个喇叭为主要发声介质的方式,高频响应好、音质好;而喇叭所引发的声波振动能量依序传递给振膜、共鸣腔、安装部及其他物件,使得振膜、共鸣腔、安装部及其他物件一起共振发音,提升了低频效果,音质稳定性好;此外,其避免采用功放对喇叭供电,结构简单,成本低。总之,上述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高低音效果好、音质优越、能达到用户较为满意的音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的安装部为支架、支座或底座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不包括安装部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安装部为力臂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安装部为力臂时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5所示,为本发明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件。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部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10,其包括具有内腔12的壳体11,内腔12中设有用于将内腔12分隔成发音腔121及共鸣腔122的振膜13,发音腔121设有两个喇叭14及与喇叭14电性连接的控制电路板15,共鸣腔122的侧壁上连接有安装部16,其用于将壳体11固定于其他物件上以使其他物件共振而增强共振低音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10的有益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由于上述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10采用安装部16,其工作时,控制电路板15通电,控制发音腔121中的两个喇叭14发声,喇叭14所引发的声波振动将传递给振膜13,振膜13共振,并将振动传递给共鸣腔122,使得共鸣腔122共振发音,而由于共鸣腔122通过安装部16固定于其他物件上,这样,共鸣腔122的振动也将传递给其他物件,使得其他物件也振动发音,因此,上述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10采用两个喇叭14为主要发声介质的方式,高频响应好、音质好;而喇叭14所引发的声波振动能量依序传递给振膜13、共鸣腔122、安装部16及其他物件,使得振膜13、共鸣腔122、安装部16及其他物件一起共振发音,其提升了低频效果,音质稳定性好;此外,其避免采用功放对喇叭14供电,结构简单,成本低。总之,上述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10高低音效果好、电源转换效率高、音质优越、能达到用户较为满意的音质需求。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1及内腔12的形状均呈“Y”形,两个喇叭14对称设置于“Y”内腔12上端的两个分支内,而安装部16设于壳体11的底部。两个喇叭14形成的角度等于0~180度,优选地,该角度为15度、30度,45度,60度,75度,90度,105度,120度,135度,150度,165度。
本实施例关于振膜13具体结构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振膜13设为至少两个,各振膜13间隔相等、平行布置,且每相邻两个振膜13之间形成共鸣腔122。这样,由两个喇叭14发声所引起的声波振动,将逐层沿着振膜13、共鸣腔122传递,使得多层振膜13及多个共鸣腔122同时共振发音,增强了上述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10的共振发音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每相邻两个振膜13之间形成的共鸣腔122为密闭空间。
如图1和图2所示,振膜13及共鸣腔122的个数可根据上述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10的实际尺寸要求而设置,而为了使得上述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10体积更小,更为便捷,振膜13设为两个。
为了进一步地增强振膜13间的共振传动,如图1和图2所示,每相邻两个振膜13之间设有用于将两相邻振膜13联动以使两相邻振膜13共振传动的联动部件17。
细化地,联动部件17为分别与两相邻振膜13连接的连接柱、连接杆或连接块。当然,联动部件17还可为其他结构形式的部件,只需要满足使两相邻振膜13起联动作用的使用条件即可。
如图2和图3所示,更进一步地增强上述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10的共振效果,内腔12中设有弹性部件18,弹性部件18分别与振膜13及安装部16连接,其增强了振膜13和安装部16之间共振传动。这样,振膜13与安装部16之间通过弹性部件18实现弹性连接,振膜13的振动通过弹性部件18传递给安装部16,因此,振膜13、弹性部件18及安装部16实现弹性共振,增强了上述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10的低音效果。
更细化地,安装部16侧壁上开设有共鸣孔161,共鸣孔161用于将内腔12与外界连通以实现增强气体共鸣的作用。在本实施例中,振膜13与安装部16之间形成的共鸣腔122为密闭,因此,于安装部16侧壁上开设共鸣孔161,使内腔12气体与外界连通,使得内腔12中共振的气体获得一个补充、释放的途径,这样,利于获得更多的气体参与共振,增强气体共振发音效果。
进一步细化地,共鸣孔161的孔壁由安装部16侧壁向内延伸形成共鸣缘部(图中未示),共鸣缘部供共鸣气体流通以增强低音。由于共鸣孔161的孔壁延伸形成共鸣缘部,因此,共鸣气体在通过共鸣缘部时,将振动传递给共鸣缘部,与共鸣缘部发生共振,这样,将增强壁体共振发音的效果。
此外,如图3所示,安装部16外表面设有脚垫19,脚垫19具有粘性,将安装部16稳固地固定于其他物体上,以增强共振效果。
细化地,脚垫19可为PU脚垫19,PU是英文poly urethane的缩写,中文名为聚氨基甲酸酯简称聚氨酯,当然,脚垫19还可为PVC脚垫19,化学中文名称“聚氨酯”,英文名为Polyvinyl chloride,或者,脚垫19为硅胶。
本实施例关于安装部16具体结构形式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至图5所示,安装部16为用于增强安装部16与其他物件之间共振传动的力臂162。
细化地,力臂162可具有弹性,或者,力臂162不具有弹性。
优选地,力臂162具有弹性,这样,安装部16与其他物件之间通过力臂162实现弹性连接,安装部16的振动通过力臂162传递给其他物件,因此,安装部16、力臂162及其他物件实现弹性共振,增强了上述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10的低音效果。
当然,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安装部16还可为支架、支座、底座,其他实施例中,安装部16还可为其他结构,只要满足将壳体11固定于其他物件上以使其共振的使用条件即可。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内腔的壳体,所述内腔中设有用于将所述内腔分隔成发音腔及共鸣腔的振膜,所述发音腔设有两个喇叭及与所述喇叭电性连接的控制电路板,所述共鸣腔的侧壁上连接有用于将所述壳体固定于其他物件上以使其他物件共振而增强共振低音效果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设于壳体底部;
所述振膜设为至少两个,各所述振膜间隔相等、平行布置,且每相邻两个所述振膜之间形成所述共鸣腔;
每相邻两个所述振膜之间设有用于将两相邻所述振膜联动以使两相邻所述振膜共振传动的联动部件;
所述内腔中设有分别与所述振膜及所述安装部连接以增强所述振膜和所述安装部之间共振传动的弹性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部件为分别与两相邻所述振膜连接的连接柱、连接杆或连接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侧壁上开设有用于将所述内腔与外界连通以增强气体共鸣的共鸣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其特征在于:所述共鸣孔的孔壁由所述安装部侧壁向内延伸形成供共鸣气体流通以增强低音的共鸣缘部。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外表面设有用于将所述安装部固定于其他物体上以增强共振效果的脚垫。
6.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为用于增强所述安装部与其他物件之间共振传动的力臂。
7.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部为支架、支座、底座。
CN201510165888.9A 2015-04-09 2015-04-09 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 Active CN1061624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65888.9A CN106162416B (zh) 2015-04-09 2015-04-09 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65888.9A CN106162416B (zh) 2015-04-09 2015-04-09 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62416A CN106162416A (zh) 2016-11-23
CN106162416B true CN106162416B (zh) 2022-08-09

Family

ID=57335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65888.9A Active CN106162416B (zh) 2015-04-09 2015-04-09 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162416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652501U (zh) * 2012-06-13 2013-01-02 梅庆开 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
CN202889600U (zh) * 2012-09-29 2013-04-17 深圳市奥尼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全频输出及低音共振输出功能的多媒体音响
CN204669583U (zh) * 2015-04-09 2015-09-23 深圳市魅动音响有限公司 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67387B (zh) * 2011-12-13 2016-06-29 富电电子(株) 具有内部共鸣腔的微型扬声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652501U (zh) * 2012-06-13 2013-01-02 梅庆开 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
CN202889600U (zh) * 2012-09-29 2013-04-17 深圳市奥尼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全频输出及低音共振输出功能的多媒体音响
CN204669583U (zh) * 2015-04-09 2015-09-23 深圳市魅动音响有限公司 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62416A (zh) 2016-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23897B2 (en) Sound producing device
US9277324B2 (en) Three part membrane speaker
CN205356673U (zh) 扬声器模组
US8953822B2 (en) Audio vibration exciter
CN108632727A (zh) 便携终端
CN103414985B (zh) 微型扬声器的悬挂结构
CN202721817U (zh) 嵌入主动扬声器的被动辐射器及相应的音箱
CN201425837Y (zh) 便携式声频重放设备
CN103096226A (zh) 压电扬声器
CN204669583U (zh) 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
CN211860520U (zh) 一种新型共鸣发音平板音响
CN208386925U (zh) 便携终端
CN203027481U (zh) 压电扬声器
CN201718041U (zh) 发声器
CN103491479A (zh) 双重360°发声的共振便携式音响
CN202183865U (zh) 音频振动波输出装置
KR101470983B1 (ko) 마이크로 스피커
CN106162416B (zh) 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
CN206042355U (zh) 一种球顶高音扬声器
CN111698621B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产品
US20140119587A1 (en) Waterproof piezoelectric ceramic speaker
CN101902675B (zh) 强化低音声效的薄型扬声器
CN202652500U (zh) 双重360°发声的共振便携式音响
CN202652501U (zh) 双喇叭共振便携式音响
CN202406287U (zh) 一种超薄音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