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386925U - 便携终端 - Google Patents

便携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386925U
CN208386925U CN201820987999.7U CN201820987999U CN208386925U CN 208386925 U CN208386925 U CN 208386925U CN 201820987999 U CN201820987999 U CN 201820987999U CN 208386925 U CN208386925 U CN 2083869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ing diaphragm
hole
portable terminal
central
magne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98799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兴龙
葛连山
刘春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Inc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Inc filed Critical Goertek Inc
Priority to CN20182098799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3869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3869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3869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终端,包括壳体及扬声器,所述壳体内部具有容置腔,所述扬声器安装在所述容置腔;所述扬声器包括第一振动系统、第二振动系统、磁路系统,其中,所述第一振动系统包括第一振膜及设于所述第一振膜内侧的音圈;所述第二振动系统包括与所述第一振膜相对设置的第二振膜;所述磁路系统将所述第一振膜及第二振膜之间空间分隔为第一声腔及第二声腔,所述音圈收容于所述磁路系统的磁间隙中;所述第一声腔与第二声腔之间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振膜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振膜联动。本实用新型的扬声器设置两套振动系统,但只采用一套音圈及磁路系统以实现双向发声的结构占用的体积小,便于广泛应用于便携终端。

Description

便携终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携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扬声器作为具有音频播放功能的终端的重要部件,已得到广泛应用。一些终端,尤其是便携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耳机能够为扬声器提供的安装空间非常有限,因此,现有的能够应用于狭小安装空间的扬声器,通常采用单个振膜正面发声的结构。为了实现双向发声,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采用两套音圈与振膜的组合结构及磁路系统的扬声器,其中磁路系统具有双磁间隙,分别用于容纳两个音圈,但这种扬声器通常体积较大,难以得到广泛应用。并且,现有技术中的结构,一套音圈与振膜的组合结构与另一套音圈与振膜的组合结构是独立工作的,一套用作高频发声器,另一套用作低频发声器,不能实现同时双向发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终端,旨在解决解决现有的实现双向发声的扬声器因体积较大而难以广泛应用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终端,包括壳体及扬声器,所述壳体内部具有容置腔,所述扬声器安装在所述容置腔;
所述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正面及反面,所述正面开设有第一声孔,所述反面开设有第二声孔;所述扬声器包括第一振动系统、第二振动系统、磁路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振动系统包括第一振膜及设于所述第一振膜内侧的音圈;所述第二振动系统包括与所述第一振膜相对设置的第二振膜;
所述磁路系统将所述第一振膜及第二振膜之间空间分隔为第一声腔及第二声腔,所述音圈收容于所述磁路系统的磁间隙中;
所述第一声腔与第二声腔之间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振膜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振膜联动;
所述第一振膜背离所述第二振膜的空间与所述第一声孔连通,所述第一声孔用于传导所述第一振膜发出的声音;
所述第二振膜背离所述第一振膜的空间与所述第二声孔连通,所述第二声孔用于传导所述第二振膜发出的声音。
可选地,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磁路系统上。
可选地,所述磁路系统包括导磁轭和设于所述导磁轭上的中心磁路部分和边磁路部分;
所述中心磁路部分和边磁路部分之间形成容纳所述音圈的磁间隙;
所述通孔包括对应所述导磁轭和中心磁路部分设置的中心通孔;
和/或,所述通孔包括设置在所述导磁轭上且位于中心磁路部分外侧的边通孔。
可选地,所述扬声器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于所述中心通孔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振膜固定连接,下端与所述第二振膜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扬声器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穿过所述边通孔,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振膜或音圈固定连接,下端与所述第二振膜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边通孔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
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连接底板及凸设于所述连接底板上的多个连接凸部,所述连接底板与所述第一振膜和第二振膜中的其中一个固定连接,多个所述连接凸部的端部分别一一对应穿过多个所述边通孔而与所述第一振膜和所述第二振膜中的另一个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底板设置为方形、圆形、跑道形或者椭圆形,且/或,所述连接底板呈镂空状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振膜包括第一中心部和结合于所述第一中心部的第一补强部;所述第二振膜包括第二中心部和结合于所述第二中心部的第二补强部;所述第一补强部和/或第二补强部中凸出伸入所述中心通孔实现第一振膜和第二振膜相互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补强部包括伸入所述中心通孔的第一凸部,所述第二补强部包括伸入所述中心通孔的第二凸部,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在所述中心通孔内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凸部和/或第二凸部相向渐缩设置。
可选地,所述音圈包括相互套接固定的音圈本体和音圈骨架,所述音圈骨架远离所述第一振膜的一端可活动穿设所述边通孔并与所述第二振膜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振膜包括第二中心部和结合于所述第二中心部的第二补强部;
所述第二补强部设有朝向所述第一振膜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可活动穿置在所述边通孔内固定至所述音圈。
可选地,所述第二振膜包括第二中心部和结合于所述第二中心部的第二补强部;
所述第二补强部设有朝向所述第一振膜的延伸部;
所述延伸部可活动穿置在所述边通孔内固定至所述第一振膜。
可选地,所述扬声器还包括辅助系统;
所述辅助系统外壳,所述第一振动系统、第二振动系统和所述磁路系统安装于所述外壳;
所述外壳包括相互拼接的上壳和下壳,所述第一振膜固定于所述上壳,所述第二振膜固定于所述下壳;
所述中心磁路部分包括设于所述导磁轭上的中心磁钢,以及设于中心磁钢顶部的中心导磁板;所述边磁路部分包括设于所述中心磁钢外围的边磁钢,以及设于所述边磁钢顶部的边导磁板。
可选地,所述导磁轭注塑固定于所述下壳;所述边导磁板注塑固定于所述上壳。
可选地,所述第一振膜包括平面片状的第一中心部,围绕所述第一中心部设置的第一折环部以及围绕第一折环部设置的第一固定部;
或,所述第一振膜包括平面片状的第一中心部,与第一中心部结合的第一补强部,围绕所述第一中心部设置的第一折环部以及围绕第一折环部设置的第一固定部。
可选地,所述第二振膜包括平面片状的第二中心部,围绕所述第二中心部设置的第二折环部以及围绕第二折环部设置的第二固定部;
或,所述第二振膜包括平面片状的第二中心部,与第二中心部结合的第二补强部,围绕所述第二中心部设置的第二折环部以及围绕第二折环部设置的第二固定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设置两套振动系统,但只采用一套音圈及磁路系统以实现双向发声的结构占用的体积小,便于广泛应用于便携终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扬声器工作时,先由磁路系统直接驱动第一振动系统的振膜,使得第一声腔的空气压缩或扩张,由于第一声腔与第二声腔之间设有通孔连通,所述第一振膜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振膜联动,第二振动系统的振膜随之振动发声,第二声腔联动扩张或压缩,由此形成正面的第一振膜主动辐射,反面的第二振膜被动辐射的双向发声结构。该扬声器应用于便携终端时,便携终端的扬声器通过第一振动系统及第二振动系统可以分别向便携终端正反两个方向发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便携终端一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便携终端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第一实施例的正面立体图;
图4为图3中扬声器的背面立体图;
图5为图3中扬声器的剖视图;
图6为图5右端结构放大图;
图7为图3中扬声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3中扬声器的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第二实施例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第三实施例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第四实施例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第五实施例沿长侧边方向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第五实施例沿短侧边方向剖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第五实施例局部结构分解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第六实施例沿长侧边方向剖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第六实施例沿短侧边方向剖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第六实施例音圈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第六实施例导磁轭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第七实施例沿长侧边方向剖视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第七实施例沿短侧边方向剖视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第七实施例局部结构分解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第八实施例沿长侧边方向剖视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第九实施例沿长侧边方向剖视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第九实施例沿短边侧方向剖视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第九实施例局部结构分解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扬声器第十实施例局部结构分解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便携终端,该便携终端可以实现双向发声。
如图1至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该便携终端1包括:壳体2及扬声器3,所述壳体2内部具有容置腔,所述扬声器3安装在所述容置腔,
所述壳体2具有相对设置的正面及反面,所述正面开设有第一声孔21,所述反面开设有第二声孔22;所述扬声器3包括第一振动系统31、第二振动系统32、磁路系统33,其中,
所述第一振动31系统包括第一振膜110及设于所述第一振膜110内侧的音圈120;所述第二振动系统32包括与所述第一振膜110相对设置的第二振膜210;
所述磁路系统33将所述第一振膜110及第二振膜120之间空间分隔为第一声腔35及第二声腔36,所述音圈120收容于所述磁路系统33的磁间隙360中;
所述第一声腔35和第二声腔36之间设有通孔390,所述第一振膜110通过所述通孔390与所述第二振膜210联动;
所述第一振膜110背离所述第二振膜210的空间与所述第一声孔21连通,所述第一声孔21用于传导所述第一振膜110发出的声音;
所述第二振膜210背离所述第一振膜110的空间与所述第二声孔22连通,所述第二声孔22用于传导所述第二振膜210发出的声音。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振动系统31可以参考现有的形式,具体地,音圈120与第一振膜110固定连接并伸入磁间隙360,音圈120连通变化的电流则受到不同大小的安培力而振动,音圈120振动带动第一振膜110振动,其能量变换方式是电能—机械能—声能。为了调整振动的频率特性,第一振动系统31还可包括配重块。相比第一振动系统31,所述第二振动系统32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所述第二振动系统32的内侧没有设置音圈。
磁路系统33的形式也可以参考现有的结构,例如磁间隙360既可以形成在中心磁钢320与边磁钢之间,也可以形成中心磁钢320与导磁轭310的侧壁之间。中心磁钢320的俯视形状既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圆角矩形等。
通孔390的开设形式,可以是仅开设在导磁轭310的底壁上对应连通磁间隙与第二声腔36,或开设在中心磁钢320的侧面并在中心磁钢320内向下折弯后贯通导磁轭310的底壁,只要能连通第一声腔35及第二声腔36,且通孔390的流通面积大小足以使在通孔内流通的气流能够推动第二振膜210发声即可,和/或通孔390内放置连接件,该连接件分别与第一振动系统31和第二振动系统32连接,通过第一振动31系统驱动第二振动系统32发声即可。
为了方便安装第一振动系统31、第二振动系统32及位于两者之间的磁路系统33,扬声器3还包括外壳34、前盖430及后盖440,外壳34用于收容第一振动系统31、第二振动系统32及磁路系统33。前盖430及后盖440与外壳34配合形成保护框架,具体地,第一振膜110的用于固定的第一固定部113由前盖430与外壳34夹持,第二振膜210的用于固定的第二固定部213由后盖440与外壳34夹持。前盖430对应第一振动系统31设置并设有供声音出射的前出声孔431,后盖440对应第二振动32系统并设有供声音出射的后出声孔441。
本实用新型的便携终端1的扬声器3通过采用设置两套振动系统(31,32),但只采用一套音圈120及磁路系统33以实现双向发声的结构占用的体积小,便于广泛应用于便携终端。本实用新型的扬声器3工作时,先由磁路系统33直接驱动第一振膜110,使得第一声腔35的空气压缩或扩张,由于第一声腔35与第二声腔36之间设有通孔390连通,而且第一振膜110通过所述通孔390与所述第二振膜210联动,第二振动系统32的第二振膜210随之振动发声,第二声腔36联动扩张或压缩,由此形成正面的第一振膜110主动辐射,反面的第二振膜210被动辐射的双向发声结构。本实用新型的便携终端1的扬声器3通过第一振动系统31及第二振动系统32可以分别向便携终端正反两个方向发声。
进一步地,所述通孔390设置在所述磁路系统33上。将所述通孔390设置在磁路系统33上能有效缩小扬声器的体积。
进一步地,如图5和6所示,所述磁路系统33包括导磁轭310和设于所述导磁轭310上的中心磁路部分和边磁路部分(图中未标示);
所述中心磁路部分和边磁路部分之间形成容纳所述音圈120的磁间隙360;
所述通孔390包括对应所述导磁轭310和中心磁路部分设置的中心通孔391;
和/或,所说通孔390包括设置在所述导磁轭310上且位于中心磁路部分外侧的边通孔392、313。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所述中心磁路部分和所述边磁路部分,至少一个为永磁体。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振膜110中心部位的振幅通常最大,通过将中心通孔391对应第一振膜110的中心部位设置能够传递较大量的气流,进而更好地利用该气流推动第二振膜210。
进一步地,如图2至图8所示,所述磁路系统33的中心磁路部分包括设于导磁轭310上的中心磁钢320,以及设于中心磁钢320顶部的中心导磁板340;
导磁轭310上开设有第一通孔312,中心磁钢320开设有第二通孔321,中心导磁板340上开设有第三通孔341,第一通孔312、第二通孔321及第三通孔341连通形成中心通孔391。
在本实施例中,中心通孔391直接贯通导磁轭310,中心磁钢320及中心导磁板340,形式简单,有利于促进第一声腔35与第二声腔36之间的气体流通。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第一振膜110、第二振膜210及中心磁钢320均为长条状,第一振膜110、第二振膜210及中心磁钢320的长轴位于同一竖直面内,中心通孔391沿中心磁钢320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的是,竖直面即平行于上下方向的平面,由于第一振膜110、第二振膜210及中心磁钢320均为长条状,相应地扬声器的外形也为长条形,相比圆形,这种结构在应用于便携终端时空间利用率更高。同时,在相同面积的前提下,长条形的第一振膜110及第二振膜210更易于获得更大的振幅,对于第一振膜110而言可以主动向中心通孔391扇动更大量空气,而第二振膜210更易于被流经中心通孔291的气流推动。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边通孔392、313,结合中心通孔391则进一步地增加了第一声腔35与第二声腔36之间的连通性,进而第一振膜110振动时,能有单位时间内能有更多的空气在第一声腔35与第二声腔36之间的流动,第二振膜210也能够被更大程度地带动。由于导磁轭310的底部相较中心磁钢320及中心导磁板340最为接近第二声腔36,因而边通孔392、313开设在导磁轭310的底部加工也最为方便。
可以理解的是,边通孔392设置有至少一个,为了尽可能地增大流通面积,边通孔392设置有多个,多个边通孔392沿磁间隙360的周向间隔布置,如此,既可以保证连通的平衡性又能使磁路均衡连通。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6所示,第一振膜110背离第二振膜210一侧产生的声音被人耳所接收,第二振膜210背离第一振膜110一侧产生的声音被人耳接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振膜110及第二振膜210均可产生位于人的听觉响音范围声音,例如,频率范围在20~20000HZ,如此,用户可以从扬声器的正反两个方向直接接收声音信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振膜110及第二振膜210还可用于产生其他频率范围的声音,例如人耳听觉相应范围为的“声音密码”,这种声音可以被机器解码,以实现相应的信号传输。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二振膜210包括第二中心部211,围绕所述第二中心部211设置的第二折环部212以及围绕第二折环部212设置的第二固定部213。
第二中心部211为平面片状结构,第二折环部212为由一个凸起构成的结构,或者所述第二折环部212为由至少一个凸起和至少一个凹陷构成的波浪形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中心部211用以感受第二声腔36内空气的疏密变化并随之振动发声即被动辐射发声,通过将第二中心部211设置为平面片状结构,如此第二振膜210在上下方向上占用的空间较小,并且可以产生足够大的振幅。而第二折环部212为第二中心部211的运动提供一定的顺性,也就是提供一定的柔性,让第二中心部211更易于被流经中心通孔391以及边通孔392、313的气流推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振膜210还包括第二补强部214,所述第二补强部214与第二中心部211结合。设置第二补强部214可以降低第二振膜210的质量,保证第二振膜210更易被气流推动。优选地,为了保证第二振膜210发声性能更优,第二补强部214采用比模量高的材质,例如,铝复合材质,铝,铝镁合金,镁锂合金材质,碳纤维,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LCP(Liquid Crystal Polymer液晶聚合物),发泡体等。
进一步地,由于第二振膜210是利用被动辐射发声,为了保证第二振膜210更易被气流推动,第二振膜210采用弹性模量相对低的材质,例如,若第一振膜110及第二振膜210均包括中心部、围绕中心部设置的折环部以及围绕折环部设置的固定部,即两振膜采用一致的结构,则第二振膜中心部211的弹性模量低于第一振膜中心部111的弹性模量,第二振膜折环部212的弹性模量低于第一振膜折环部112的弹性模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振膜110包括第一中心部111、围绕第一中心部111设置的第一折环部112以及围绕第一折环部112设置的第一固定部113,所述第一振膜的第一中心部111为平面片状结构。相似地,通过将第一振膜中心部111设置为平面片状结构,如此第一振膜110在上下方向上占用的空间较小,并且可以产生足够大的振幅。在结合第二振膜210的第二中心部211也设置为片状结构的实施例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扬声器体整体上形成上下方向较薄结构,如此,更易于应用在扁状安装空间。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振膜110还包括第一补强部114,所述第一补强部114与第一中心部111结合。设置第一补强部114可以降低第一振膜110的质量,保证第一振膜110更易被气流推动。优选地,为了保证第一振膜110发声性能更优,第一补强部114采用比模量高的材质,例如,铝复合材质,铝,铝镁合金,镁锂合金材质,碳纤维,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LCP(Liquid Crystal Polymer液晶聚合物),发泡体等。
如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扬声器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扬声器3还包括第一连接件37,所述第一连接件37设于所述通孔中,所述第一连接件37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振膜110固定连接,下端与所述第二振膜210固定连接。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件37设于所述中心通孔391中。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第一实施中的通孔390包括对应所述导磁轭310和中心磁路部分设置的中心通孔391,以及对应所述磁间隙360和/或音圈120且设置在所述导磁轭310上的边通孔392、313;可以理解的是,连接件37仅设置在中心通孔391中,边通孔392、313用于导通气流,该气流用于辅助推动第二振膜210;或仅设置在边通孔392、313中,中心通孔391用于通过气流,该气流用于辅助推动第二振膜210;或连接件37分别设置在中心通孔391中,以及在边通孔392、313中,连接件37传递震动至第二振膜210。
第一连接件37与第一振膜110和第二振膜210之间的连接,可以是胶水粘接,或注塑一体成型连接。在第一振膜110及第二振膜210设置有补强部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37可以与补强部连接。补强部的形状可以为平板状,凹凸纹的装置,或球顶状等。为了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降低部件的重量,第一连接件37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Paper(纸质)、Kapton(聚酰亚胺(PI)薄膜材料)、发泡材料、碳纤维材料、铝箔/镁铝合金/镁锂合金等金属材料、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I(聚酰亚胺)/LCP(Liquid Crystal Polymer液晶聚合物)/PC(聚碳酸酯)/PPA(Polyphthalamide聚邻苯二甲酰胺)等塑性材料、或多孔材料等。第一连接件的加工方式包含但不限于:绕制、吹塑、注塑、冲压、机加工、3D打印。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简化描述,将扬声器3的第一振膜110朝上放置时的位置为参考界定上下,即第一振膜11背向磁路系统33的一侧为上,第一振膜110朝向磁路系统33的一侧为下。
本实施例的扬声器工作时,先由磁路系统33直接驱动第一振动系统31的第一振膜110,由于第一声腔35与第二声腔36之间设有通孔390连通,第一连接件37设于中心通孔391内且两端分别与第一振膜110及第二振膜210固定连接,因此,在第一连接件37的推动或拉动下,第二振动系统32的振膜同步振动发声,即第一振膜110及第二振膜210联动发声。并且,在第一振膜110与第二振膜210联动发声的同时,由于第一声腔35与第二声腔36内的空气得以通过通孔390相互流通,两者的气压差较小,给第一振膜110与第二振膜210的振动造成的阻力也相对较小,从而可以实现更优的声学性能。边通孔392、313则进一步地增加了第一声腔35与第二声腔36之间的连通性,进而第一振膜110振动时,单位时间内能有更多的空气在第一声腔35与第二声腔36之间的流动,第一声腔35与第二声腔36之间的气压更为均衡,造成的阻力更小。
如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的扬声器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第一振膜110包括第一中心部111和结合于所述第一中心部111的第一补强部114;所述第二振膜210包括第二中心部211和结合于所述第二中心部211的第二补强部214;所述第一补强部114和/或第二补强部214中凸出伸入所述中心通孔391以实现第一振膜110和第二振膜210相互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补强部114包括伸入所述中心通孔391的第一凸部,所述第二补强部214包括伸入所述中心通孔391的第二凸部,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在所述中心通孔391内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凸部和/或第二凸部相向渐缩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扬声器工作时,先由磁路系统33直接驱动第一振动系统的第一振膜110,由于第一声腔35与第二声腔36之间设有通孔连通,第一补强部114和第二补强部214中至少有一者伸入中心通孔391内以固定连接,因此,第二振动系统32的第二振膜210同步振动发声,即第一振膜110及第二振膜210联动发声。并且,在第一振膜110与第二振膜210联动发声的同时,由于第一声腔35与第二声腔36内的空气得以通过通孔相互流通,两者的气压差较小,给第一振膜110与第二振膜210的振动造成的阻力也相对较小,从而可以实现更优的声学性能。而且,通过第一补强部114和/或第二补强部214凸起成型的结构直接连接,从而驱动两个振动系统,降低工艺难度、易于生产制造,第一补强部114和/或第二补强部214成型成本低,省去单独的连接件,总体成本进一步降低。
如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的扬声器结构示意图,与第三实施例类似。其中,所述导磁轭310的中部形成有第一通孔312,所述第一通孔312的边沿向第一振膜110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翻边311,所述翻边311形成所述中心磁路部分,所述翻边围合形成所述中心通孔391;所述边磁路部分包括设于所述翻边外围的边磁钢330,以及设于所述边磁钢330顶部的边导磁板350。
在本实施例中,扬声器工作时,先由磁路系统33直接驱动第一振动系统的第一振膜110,由于第一声腔35与第二声腔36之间设有通孔连通,第一补强部114和第二补强部214中至少有一者伸入中心通孔391内以固定连接,因此,第二振动系统的第二振膜210同步振动发声,即第一振膜110及第二振膜210联动发声。通过将导磁轭310的第一通孔312形成中心翻边311,该翻边311形成所述中心磁路部分,且该翻边围合形成中心通孔391,这样的磁路结构可以为第一补强部114和/或第二补强部214的凸起连接提供更充足的空间,凸起的部位占第一补强部114和/或第二补强部214的比例可以做得更高,从而得到更优秀的高频性能表现。
如图12至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扬声器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扬声器还包括第二连接件38,所述第二连接件38的一端与所述音圈12固定连接,另一端可活动穿过所述边通孔392并与所述第二振膜21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38与上述第一连接件37的材质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振动系统32不与第一振动系统31直接连接,第二振动系统32通过音圈120与第一振动系统31连接,而第二振动系统32与音圈120也不为直接连接,而是通过独立的第二连接件38与音圈120连接,第二连接件38与音圈120和第二振膜210分别粘接。在扬声器工作时,第二连接件38可以实时将音圈120的振动传递至第二振膜210,保证了第一振动系统31和第二振动系统32的振动状态一致。其中,该第二连接件38为单独制作,相比起与其它部件一同制作,工艺难度低,而独立分开的第二连接件38可以在保证其结构强度的基础上,通过材质的调整,使得其质量最轻,避免对音圈120的性能造成损失。
进一步地,所述导磁轭310包括两相对设置的长侧边以及分别位于两长侧边两端的两短侧边,所述中心磁路部分位于所述导磁轭310中部(中心磁钢320位于导磁轭310中部),所述边磁路部分位于所述中心磁路部分的相对两侧并沿所述长侧边延伸(边磁钢330位于中心磁钢320相对的两侧),所述导磁轭310对应每一所述短侧边的位置开设有所述边通孔313。通过在所述导磁轭310的短边开设边通孔313,使得具有充足的空间安放第二连接件38,保证第一振动系统31和第二振动系统32的联动。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边通孔313起到避让的作用。
如图15至1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扬声器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音圈120包括相互套接固定的音圈本体122和音圈骨架121,所述音圈骨架121远离所述第一振膜110的一端可活动穿设所述边通孔313并与所述第二振膜210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振动系统31与第二振动系统32连接,第一振动系统31通过音圈骨架121与第二振膜210粘接。在扬声器工作时,音圈骨架121可以实时将音圈120的振动传递至第二振膜210,保证了第一振动系统31和第二振动系统32的振动状态一致。其中,音圈骨架121结构强度较高,在产品制作过程中,骨架不易在制程变形,利于生产制作,且其高频段振动传递效果好,高频性能表现优秀。此外,还可以根据性能需求,音圈骨架中音圈的位置可随意调节,便于产品性能的优化调试。
进一步地,所述导磁轭310包括两相对设置的长侧边以及分别位于两长侧边两端的两短侧边,所述中心磁路部分位于所述导磁轭310中部,所述边磁路部分位于所述中心磁路部分的相对两侧并沿所述长侧边延伸,所述导磁轭310对应每一所述短侧边的位置开设有所述边通孔313。通过在所述导磁轭310的短边开设边通孔313,使得具有充足的空间使得音圈骨架121活动,保证第一振动系统31和第二振动系统32的联动。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边通孔313起到避让的作用。
如图19至图2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的扬声器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二振膜210包括第二中心部211和结合于所述第二中心部211的第二补强部214;
所述第二补强部214设有朝向所述第一振膜110的延伸部2141,所述延伸部2141可活动穿置在所述边通孔313内固定至所述音圈120。
该延伸部2141与音圈120的底部粘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振动系统31与第二振动系统32连接,第一振动系统31的音圈120与第二振膜210的延伸部2141粘接。在扬声器工作时,音圈120可以实时将音圈120的振动传递至第二振膜210,保证了第一振动系统31和第二振动系统32的振动状态一致。其中,第二补强部214为一体成型出延伸部2141,该第二补强部214既可以充第二振动系统32的dome,又可实现与第一振动系统31的连接,节省了部件,降低了成本。
如图2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的扬声器结构示意图。参照上一实施例,所述第二振膜210包括第二中心部211和结合于所述第二中心部211的第二补强部214;
所述第二补强部214设有朝向所述第一振膜110的延伸部2141;
所述延伸部2141可活动穿置在所述边通孔313内固定至所述第一振膜110。
该延伸部2141与第一振膜110的底部粘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振动系统31与第二振动系统32连接,第一振动系统31的第一振膜110与第二振膜210的延伸部2141粘接。在扬声器工作时,第一振膜110可以实时将振动传递至第二振膜210,保证了第一振动系统31和第二振动系统32的振动状态一致。其中,第二补强部214为一体成型出延伸部2141,该第二补强部214既可以充第二振动系统的dome,又可实现与第一振动系统31的连接,节省了部件,降低了成本。
进一步地,所述导磁轭310包括两相对设置的长侧边以及分别位于两长侧边两端的两短侧边,所述中心磁路部分位于所述导磁轭中部,所述边磁路部分位于所述中心磁路部分的相对两侧并沿所述长侧边延伸,所述导磁轭310对应每一所述短侧边的位置开设有所述边通孔313。通过在所述导磁轭310的短边开设边通孔313,使得具有充足的空间使得延伸部活动,保证第一振动系统31和第二振动系统32的联动。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边通孔313同时起到边通孔的作用。
如图23至图2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的扬声器结构示意图。所述扬声器还包括辅助系统;
所述辅助系统外壳34,所述第一振动系统31、第二振动系统32和所述磁路系统33安装于所述外壳34;
所述外壳34包括相互拼接的上壳410和下壳420;
所述中心磁路部分包括设于所述导磁轭310上的中心磁钢320,以及设于中心磁钢320顶部的中心导磁板340;所述边磁路部分包括设于所述中心磁钢320外围的边磁钢330,以及设于所述边磁钢330顶部的边导磁板350;
所述导磁轭310注塑固定于所述下壳420;所述边导磁板350注塑固定于所述上壳410。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导磁轭310注塑固定在下壳420上,使得导磁轭310与下壳420成为一个一体设置的单独零部件,从而可减少导磁轭310与外壳的装配过程,从而解决了导磁轭310与外壳34装配不便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体积较小的扬声器来说,可大大提高其装配效率。同时,将导磁轭310注塑固定在下壳420上,可提高导磁轭310与下壳420的连接强度,从而可提高导磁轭310与外壳34之间的连接强度,防止出现松脱,从而可提升扬声器产品的可靠性。进一步将边导磁板350注塑固定于上壳410,在组装上壳410和下壳420时,可减少工艺步骤,提高组装精准度。
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五实施例或第九实施例类似,区别在于,可参见图26:
所述边通孔313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
所述第二连接件38包括连接底板810及凸设于所述连接底板810上的多个连接凸部820,连接底板810可与连接凸部820粘接或一体成型或其他连接方式;所述连接底板810与所述第二振膜210固定连接(如粘接),所述连接凸部820的端部分别一一对应穿过所述边通孔313而与所述第一振膜110固定连接(粘接)。
所述连接底板810设置为方形、圆形、跑道形或者椭圆形,所述连接底板810呈镂空状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振动系统32不与第一振动系统31直接连接,第二振动系统32通过第二连接件38与第一振动系统31连接,第二连接件38与音圈120和第二振膜210分别粘接。在扬声器工作时,第二连接件38可以实时将的振动传递至第二振膜210,保证了第一振动系统31和第二振动系统32的振动状态一致。其中,该第二连接件38为单独制作,相比起与其它部件一同制作,工艺难度低,而独立分开的第二连接件38可以在保证其结构强度的基础上,通过材质的调整,使得其质量最轻。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便携终端,包括壳体及扬声器,所述壳体内部具有容置腔,所述扬声器安装在所述容置腔,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相对设置的正面及反面,所述正面开设有第一声孔,所述反面开设有第二声孔;所述扬声器包括第一振动系统、第二振动系统、磁路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振动系统包括第一振膜及设于所述第一振膜内侧的音圈;所述第二振动系统包括与所述第一振膜相对设置的第二振膜;
所述磁路系统将所述第一振膜及第二振膜之间空间分隔为第一声腔及第二声腔,所述音圈收容于所述磁路系统的磁间隙中;
所述第一声腔与第二声腔之间设有通孔,所述第一振膜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二振膜联动;
所述第一振膜背离所述第二振膜的空间与所述第一声孔连通,所述第一声孔用于传导所述第一振膜发出的声音;
所述第二振膜背离所述第一振膜的空间与所述第二声孔连通,所述第二声孔用于传导所述第二振膜发出的声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磁路系统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路系统包括导磁轭和设于所述导磁轭上的中心磁路部分和边磁路部分;
所述中心磁路部分和边磁路部分之间形成容纳所述音圈的磁间隙;
所述通孔包括对应所述导磁轭和中心磁路部分设置的中心通孔;
和/或,所述通孔包括设置在所述导磁轭上且位于中心磁路部分外侧的边通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于所述中心通孔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振膜固定连接,下端与所述第二振膜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穿过所述边通孔,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振膜或音圈固定连接,下端与所述第二振膜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通孔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
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连接底板及凸设于所述连接底板上的多个连接凸部,所述连接底板与所述第一振膜和第二振膜中的其中一个固定连接,多个所述连接凸部的端部分别一一对应穿过多个所述边通孔而与所述第一振膜和所述第二振膜中的另一个固定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底板设置为方形、圆形、跑道形或者椭圆形,且/或,所述连接底板呈镂空状设置。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膜包括第一中心部和结合于所述第一中心部的第一补强部;所述第二振膜包括第二中心部和结合于所述第二中心部的第二补强部;所述第一补强部和/或第二补强部中凸出伸入所述中心通孔实现第一振膜和第二振膜的相互固定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补强部包括伸入所述中心通孔的第一凸部,所述第二补强部包括伸入所述中心通孔的第二凸部,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在所述中心通孔内固定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和/或第二凸部相向渐缩设置。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音圈包括相互套接固定的音圈本体和音圈骨架,所述音圈骨架远离所述第一振膜的一端可活动穿设所述边通孔并与所述第二振膜固定连接。
12.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振膜包括第二中心部和结合于所述第二中心部的第二补强部;
所述第二补强部设有朝向所述第一振膜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可活动穿置在所述边通孔内固定至所述音圈。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振膜包括第二中心部和结合于所述第二中心部的第二补强部;
所述第二补强部设有朝向所述第一振膜的延伸部;
所述延伸部可活动穿置在所述边通孔内固定至所述第一振膜。
1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扬声器还包括辅助系统;
所述辅助系统包括外壳,所述第一振动系统、第二振动系统和所述磁路系统安装于所述外壳;
所述外壳包括相互拼接的上壳和下壳,所述第一振膜固定于所述上壳,所述第二振膜固定于所述下壳;
所述中心磁路部分包括设于所述导磁轭上的中心磁钢,以及设于中心磁钢顶部的中心导磁板;所述边磁路部分包括设于所述中心磁钢外围的边磁钢,以及设于所述边磁钢顶部的边导磁板。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磁轭注塑固定于所述下壳;所述边导磁板注塑固定于所述上壳。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振膜包括平面片状的第一中心部,围绕所述第一中心部设置的第一折环部以及围绕第一折环部设置的第一固定部;
或,所述第一振膜包括平面片状的第一中心部,与第一中心部结合的第一补强部,围绕所述第一中心部设置的第一折环部以及围绕第一折环部设置的第一固定部。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振膜包括平面片状的第二中心部,围绕所述第二中心部设置的第二折环部以及围绕第二折环部设置的第二固定部;
或,所述第二振膜包括平面片状的第二中心部,与第二中心部结合的第二补强部,围绕所述第二中心部设置的第二折环部以及围绕第二折环部设置的第二固定部。
CN201820987999.7U 2018-06-25 2018-06-25 便携终端 Active CN2083869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87999.7U CN208386925U (zh) 2018-06-25 2018-06-25 便携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987999.7U CN208386925U (zh) 2018-06-25 2018-06-25 便携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386925U true CN208386925U (zh) 2019-01-15

Family

ID=649655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987999.7U Active CN208386925U (zh) 2018-06-25 2018-06-25 便携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386925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32727A (zh) * 2018-06-25 2018-10-09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便携终端
CN109874093A (zh) * 2019-03-19 2019-06-11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声器件
CN111988711A (zh) * 2020-08-31 2020-11-24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扬声器单体和电子终端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32727A (zh) * 2018-06-25 2018-10-09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便携终端
CN109874093A (zh) * 2019-03-19 2019-06-11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发声器件
CN111988711A (zh) * 2020-08-31 2020-11-24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扬声器单体和电子终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32727A (zh) 便携终端
CN108566606B (zh) 发声器件和便携终端
US10277986B2 (en) Miniature speaker includes a flexible circuit board located below a diaphragm
CN208479943U (zh) 扬声器及便携终端
CN108632729B (zh) 发声器件及便携终端
CN108513230B (zh) 发声器件及便携终端
CN208386919U (zh) 发声器件及便携终端
CN108513228A (zh) 扬声器及便携终端
CN108810761A (zh) 扬声器及便携终端
CN215499559U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8882123B (zh) 发声器件和便携终端
CN208386925U (zh) 便携终端
CN108924709B (zh) 发声器件及便携终端
CN108696806B (zh) 扬声器及便携终端
US11856384B2 (en) Speak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08386918U (zh) 扬声器及便携终端
CN204836566U (zh) 多功能扬声器模组及应用其的电子终端设备
CN103997709A (zh) 弯曲扬声器模组
CN113727259B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08227300U (zh) 扬声器及便携终端
CN107809708B (zh) 电声组件、电声装置及移动终端
CN220108193U (zh) 振动发声单体、振动发声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7216874U (zh) 扬声器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2628358U (zh) 一种入耳式耳机的微型折叠式结构
CN219437149U (zh) 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