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54512B - 摄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154512B CN106154512B CN201510177861.1A CN201510177861A CN106154512B CN 106154512 B CN106154512 B CN 106154512B CN 201510177861 A CN201510177861 A CN 201510177861A CN 106154512 B CN106154512 B CN 10615451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object side
- pick
- image side
- dipped bea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种摄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摄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具屈折力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具负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正屈折力,其二表面皆为非球面。第四透镜具屈折力,其二表面皆为非球面。第五透镜具负屈折力,其二表面皆为非球面。第六透镜具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二表面皆为非球面。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中任两相邻透镜间于光轴上均具有一空气间隔。本发明还公开具有上述光学摄像镜头组的取像装置及具有取像装置的电子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摄像镜头组及取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小型化摄影镜头的蓬勃发展,微型取像模块的需求日渐提高,而一般摄影镜头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CMOS Sensor)两种,且随着半导体工艺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再加上现今电子产品以功能佳且轻薄短小的外型为发展趋势,因此,具备良好成像品质的小型化摄影镜头俨然成为目前市场上的主流。
传统搭载于电子装置上的高像素小型化摄影镜头,多采用五片式透镜结构为主,但由于高阶智能型手机(Smart Phone)、穿戴式装置(Wearable Device)与平板计算机(Tablet Personal Computer)等高规格移动装置的盛行,带动小型化摄影镜头在像素与成像品质上的要求提升,现有的五片式镜头组将无法满足更高阶的需求。
目前虽然有发展一般传统六片式光学系统。然而,传统六片式光学系统的光学总长度容易过长,并且也有色差过大、屈折力配置不均、影像周边像差严重以及相对照度不足等问题存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像镜头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装置,并且摄像镜头组包含六片具屈折力的透镜。摄像镜头组的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有助于将摄像镜头组的正屈折力集中于物侧端,进而有利于摄像镜头组的小型化。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而有助于修正摄像镜头组的色差。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而有助于均匀配置摄像镜头组的屈折力分布。第六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而有助于修正影像周边像差。
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摄像镜头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六片,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中任两相邻透镜间于光轴上均具有一空气间隔。摄像镜头组更包含一光圈。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光圈至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D,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
0<T23/T34<1.5;以及
0.75<SD/TD<1.2。
本发明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其包含前述的摄像镜头组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摄像镜头组的成像面上。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包含前述的取像装置。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摄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摄像镜头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六片。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中任两相邻透镜间于光轴上均具有一空气间隔。摄像镜头组更包含一光圈。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光圈至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D,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
0<T23/T34<2.5;以及
0.75<SD/TD<1.2。
本发明又另提供一种摄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摄像镜头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六片。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中任两相邻透镜间于光轴上均具有一空气间隔。摄像镜头组更包含一光圈。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光圈至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D,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
0<T23/T34<5.0;以及
0.75<SD/TD<1.2。
本发明再提供一种摄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三透镜具有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四透镜具有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摄像镜头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六片。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中任两相邻透镜间于光轴上均具有一空气间隔。摄像镜头组更包含一光圈。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光圈至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D,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
0<T23/T34<2.5;以及
0.75<SD/TD<1.2。
当T23/T34满足上述条件时,可适当配置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彼此之间的距离,而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影像品质与空间配置,同时有利于组装摄像镜头组,进而提升产品良率。
当SD/TD满足上述条件时,可缩短摄像镜头组的光学总长度并同时维持足够相对照度。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
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9绘示依照本发明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0绘示依照本发明的另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1绘示依照本发明的再另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取像装置︰10
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
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
物侧表面︰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
像侧表面︰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
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
物侧表面︰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
像侧表面︰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2
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
物侧表面︰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1
像侧表面︰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2
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
物侧表面︰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1
像侧表面︰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2
第五透镜︰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
物侧表面︰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51
像侧表面︰152、252、352、452、552、652、752、852、952
第六透镜︰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
物侧表面︰161、261、361、461、561、661、761、861、961
像侧表面︰162、262、362、462、562、662、762、862、962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
成像面︰180、280、380、480、580、680、780、880、980
电子感光元件︰190、290、390、490、590、690、790、890、990
BL:第六透镜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CT3: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f︰摄像镜头组的焦距
f1:第一透镜的焦距
f2:第二透镜的焦距
f3:第三透镜的焦距
f4:第四透镜的焦距
f5:第五透镜的焦距
f6:第六透镜的焦距
Fno︰摄像镜头组的光圈值
HFOV︰摄像镜头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
Nmax: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的折射率中的最大值
R5: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6: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7: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8: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10: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11: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12: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T23: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34: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45: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SD:光圈至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TD: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摄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其中,摄像镜头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六片。
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中任两相邻透镜间于光轴上均具有一空气间隔,亦即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可为六片单一非接合(非黏合)且具屈折力的透镜。由于接合透镜的工艺较非接合透镜复杂,特别在两透镜的接合面需拥有高准度的曲面,以便达到两透镜接合时的高密合度,且在接合的过程中,更可能因偏位而造成移轴缺陷,影响整体光学成像品质。因此,摄像镜头组中的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可为六片单一非接合具屈折力的透镜,进而有效改善接合透镜所产生的问题。
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借此,可有效减少摄像镜头组的体积。
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凹面。借此,有助于修正摄像镜头组的色差。
第三透镜可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借此,可平衡摄像镜头组的屈折力分布,而有利于降低摄像镜头组的敏感度。
第四透镜可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借此,可有效修正摄像镜头组的佩兹伐和数(Petzval's sum),以使成像面更平坦,并有助于加强像散的修正。
第五透镜可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可为凹面,其物侧表面或像侧表面可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借此,可使摄像镜头组的主点远离像侧端,进而缩短摄像镜头组的后焦距,以利于摄像镜头组的小型化。此外,可压制离轴视场的光线入射于感光元件上的角度,以增加影像感光元件的接收效率,进一步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表面或像侧表面可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借此,有助于均匀配置摄像镜头组的屈折力,同时可修正影像周边像差,进而提升成像品质。
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0<T23/T34<5.0。借此,可适当配置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彼此之间的距离,而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影像品质与空间配置,同时有利于组装摄像镜头组,进而提升产品良率。较佳地,其满足下列条件:0<T23/T34<2.5。更佳地,其满足下列条件:0<T23/T34<1.5。又更佳地,其满足下列条件:0.1<T23/T34<1.0。
摄像镜头组更包含一光圈。光圈至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D,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0.75<SD/TD<1.2。借此,可缩短摄像镜头组的光学总长度并同时维持充足相对照度,使摄像镜头组同时兼具小型化以及良好成像品质的需求。
摄像镜头组的焦距为f,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1,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25<|R10-R11|/f。借此,可增加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镜面曲率的差异性,以提升像差修正效果。
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7,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8,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5<(R7-R8)/(R7+R8)<0.5。借此,第四透镜的曲率较为合适,可避免透镜成型不良,以提高制作良率。
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1,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R12/|R11|<0。借此,有助于修正摄像镜头组的像差。
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的折射率中的最大值为Nmax,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50<Nmax<1.70。借此,可适当调配各透镜的折射率,使透镜的材料较为合适。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其可满足下列条件:TL<8.0毫米(mm)。借此,可有效缩短摄像镜头组的总长度,使摄像镜头组更适合搭载于薄型化的电子装置。
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i透镜的焦距为fi(举例来说,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第六透镜的焦距为f6),其可满足下列条件:|f1|<|fi|,其中i=2、3、4、5、6。借此,有助于将摄像镜头组的正屈折力集中于摄像镜头组物侧,可有效减少摄像镜头组的体积,进而有利于摄像镜头组的小型化。
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当中至少其中之一可包含至少一反曲点。也就是说,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的物侧表面和像表面可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借此,有助于修正摄像镜头组的周边像差,以提供更好的光学成像品质。
摄像镜头组的光圈与第一透镜之间可无具屈折力透镜。也就是说,光圈依照光学设计需求可配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之间或是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借此,有助于光学远心效果及大视角之间取得良好平衡。
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5<CT3/T34<1.9。借此,有利于调整第三透镜的光学配置,以有效平衡摄像镜头组的屈折力。
摄像镜头组的焦距为f,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f/f5<0。借此,有助于缩短摄像镜头组的后焦距以维持其小型化,并可降低摄像镜头组的敏感度。
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1,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2,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R11-R12)/(R11+R12)<1.0。借此,有助于修正摄像镜头组的像散,进一步提升成像品质。
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可满足下列条件:-3.5<(R5+R6)/(R5-R6)<1.2。借此,有助于进一步修正摄像镜头组的球差。
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T45/T34<1.5。借此,有助于缩小摄像镜头组的总长度,以维持其小型化。
摄像镜头组的焦距为f,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其可满足下列条件:-1.0<f/f4<0.5。借此,有助于缩短摄像镜头组的后焦距以维持其小型化,并可降低摄像镜头组的敏感度。
第六透镜像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可满足下列条件:0.1<BL/TD<0.25。借此,可适当调整摄像镜头组的后焦距,使摄像镜头组于维持小型化的同时仍有足够空间以供放置滤光元件或其他光学构件。
摄像镜头组中光圈之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摄像镜头组的出射瞳(Exit Pupil)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使其具有远心(Telecentric)效果,并可增加电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系有助于扩大系统的视场角,使摄像镜头组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
本发明揭露的摄像镜头组中,透镜的材质可为塑胶或玻璃。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可以增加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另当透镜材质为塑胶,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可于透镜表面上设置非球面(ASP),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进而缩减所需使用透镜的数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光学总长度。
本发明揭露的摄像镜头组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若透镜之屈折力或焦距未界定其区域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的屈折力或焦距为透镜于近光轴处的屈折力或焦距。
本发明揭露的摄像镜头组中,摄像镜头组的成像面(Image Surface)依其对应的电子感光元件的不同,可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的曲面,特别是指凹面朝往物侧方向的曲面。
本发明揭露的摄像镜头组中,可设置有至少一光阑,其位置可设置于第一透镜之前、各透镜之间或最后一透镜之后均可,该光阑的种类如耀光光阑(Glare Stop)或视场光阑(Field Stop)等,用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品质。
本发明更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其包含前述摄像镜头组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摄像镜头组的成像面上。较佳地,该取像装置可进一步包含镜筒(BarrelMember)、支持装置(Holder Member)或其组合。
请参照图19、图20与图21,取像装置10可多方面应用于智能型手机(如图19所示)、平板计算机(如图20所示)与穿戴式装置(如图21所示)等。较佳地,电子装置可进一步包含控制单元(Control Units)、显示单元(Display Units)、储存单元(Storage Units)、暂储存单元(RAM)或其组合。
本发明的摄像镜头组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光学系统中,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品质的特色。本发明亦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码相机、移动装置、平板计算机、智能型电视、网路监控设备、行车记录器、倒车显影装置、体感游戏机与穿戴式装置等电子装置中。前揭电子装置仅是示范性地说明本发明的实际运用例子,并非限制本发明的取像装置的运用范围。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及图2,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可知,取像装置包含摄像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190。摄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100、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IR-cut Filter)170与成像面1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190设置于成像面180上。摄像镜头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六片(110-160)。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和第六透镜160中任两相邻透镜间于光轴上均具有一空气间隔。
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151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15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1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6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16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160及成像面180之间,并不影响摄像镜头组的焦距。
上述各透镜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
X: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交点的切面的相对距离;
Y: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
R:曲率半径;
k:锥面系数;以及
Ai:第i阶非球面系数。
第一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组中,摄像镜头组的焦距为f,摄像镜头组的光圈值(F-number)为Fno,摄像镜头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数值如下:f=3.33毫米(mm),Fno=2.90,HFOV=31.0度(deg.)。
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和第六透镜160的折射率中的最大值为Nmax,其满足下列条件:Nmax=1.650。
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CT3/T34=1.26。
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T23/T34=0.84。
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T45/T34=0.25。
第三透镜物侧表面131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132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R5+R6)/(R5-R6)=-1.63。
第四透镜物侧表面141的曲率半径为R7,第四透镜像侧表面142的曲率半径为R8,其满足下列条件:(R7-R8)/(R7+R8)=-0.06。
第六透镜物侧表面161的曲率半径为R11,第六透镜像侧表面162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R11-R12)/(R11+R12)=0.10。
第六透镜物侧表面161的曲率半径为R11,第六透镜像侧表面162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R12/|R11|=-0.82。
摄像镜头组的焦距为f,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2的曲率半径为R10,第六透镜物侧表面161的曲率半径为R11,其满足下列条件:|R10-R11|/f=1.55。
摄像镜头组的焦距为f,第四透镜140的焦距为f4,其满足下列条件:f/f4=0.11。
摄像镜头组的焦距为f,第五透镜150的焦距为f5,其满足下列条件:f/f5=-0.62。
光圈100至第六透镜像侧表面162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D,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至第六透镜像侧表面162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SD/TD=0.99。
第六透镜像侧表面162至成像面18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至第六透镜像侧表面162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BL/TD=0.17。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至成像面18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其满足下列条件:TL=4.03mm。
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一为图1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毫米(mm),且表面0到16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二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为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4到A14则表示各表面第4到14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3及图4,其中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3可知,取像装置包含摄像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290。摄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200、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第五透镜250、第六透镜2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270与成像面2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290设置于成像面280上。摄像镜头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六片(210-260)。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第五透镜250和第六透镜260中任两相邻透镜间于光轴上均具有一空气间隔。
第一透镜2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2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2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2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2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25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2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6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261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2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260及成像面280之间,并不影响摄像镜头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5及图6,其中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5可知,取像装置包含摄像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390。摄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300、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第六透镜3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370与成像面3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390设置于成像面380上。摄像镜头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六片(310-360)。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和第六透镜360中任两相邻透镜间于光轴上均具有一空气间隔。
第一透镜3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3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3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3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3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351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35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3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6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361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36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3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360及成像面380之间,并不影响摄像镜头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7及图8,其中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7可知,取像装置包含摄像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490。摄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410、光圈400、第二透镜420、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第六透镜4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470与成像面4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490设置于成像面480上。摄像镜头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六片(410-460)。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和第六透镜460中任两相邻透镜间于光轴上均具有一空气间隔。
第一透镜4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4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4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4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4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451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45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4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6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461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46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4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460及成像面480之间,并不影响摄像镜头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9及图10,其中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9可知,取像装置包含摄像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590。摄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光圈500、第三透镜530、第四透镜540、第五透镜550、第六透镜5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570与成像面5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590设置于成像面580上。摄像镜头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六片(510-560)。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第三透镜530、第四透镜540、第五透镜550和第六透镜560中任两相邻透镜间于光轴上均具有一空气间隔。
第一透镜5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5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5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5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5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55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5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6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56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5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560及成像面580之间,并不影响摄像镜头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11及图12,其中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1可知,取像装置包含摄像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690。摄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610、第二透镜620、光圈600、第三透镜630、第四透镜640、第五透镜650、第六透镜6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670与成像面6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690设置于成像面680上。摄像镜头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六片(610-660)。第一透镜610、第二透镜620、第三透镜630、第四透镜640、第五透镜650和第六透镜660中任两相邻透镜间于光轴上均具有一空气间隔。
第一透镜6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1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6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6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3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6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6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5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5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六透镜6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6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66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6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660及成像面680之间,并不影响摄像镜头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七实施例>
请参照图13及图14,其中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3可知,取像装置包含摄像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790。摄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710、光圈700、第二透镜720、第三透镜730、第四透镜740、第五透镜750、第六透镜7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770与成像面7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790设置于成像面780上。摄像镜头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六片(710-760)。第一透镜710、第二透镜720、第三透镜730、第四透镜740、第五透镜750和第六透镜760中任两相邻透镜间于光轴上均具有一空气间隔。
第一透镜7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7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2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7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3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7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7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751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75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7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6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像侧表面76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7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760及成像面780之间,并不影响摄像镜头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三以及表十四。
第七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八实施例>
请参照图15及图16,其中图1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第15图可知,取像装置包含摄像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890。摄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810、光圈800、第二透镜820、第三透镜830、第四透镜840、第五透镜850、第六透镜8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870与成像面8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890设置于成像面880上。摄像镜头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六片(810-860)。第一透镜810、第二透镜820、第三透镜830、第四透镜840、第五透镜850和第六透镜860中任两相邻透镜间于光轴上均具有一空气间隔。
第一透镜8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8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8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8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8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8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851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85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8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6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8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861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86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8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860及成像面880之间,并不影响摄像镜头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五以及表十六。
第八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第九实施例>
请参照图17及图18,其中图1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示意图,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畸变曲线图。由图17可知,取像装置包含摄像镜头组(未另标号)与电子感光元件990。摄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900、第一透镜910、第二透镜920、第三透镜930、第四透镜940、第五透镜950、第六透镜96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970与成像面98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990设置于成像面980上。摄像镜头组中具屈折力的透镜为六片(910-960)。第一透镜910、第二透镜920、第三透镜930、第四透镜940、第五透镜950和第六透镜960中任两相邻透镜间于光轴上均具有一空气间隔。
第一透镜9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1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1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9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2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2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9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3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3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9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4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94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9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51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52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951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95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第六透镜96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61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962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两表面皆为非球面,其物侧表面961具有至少一反曲点,其像侧表面962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970的材质为玻璃,其设置于第六透镜960及成像面980之间,并不影响摄像镜头组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七以及表十八。
第九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所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上述取像装置可搭载于电子装置内。本发明使用六片具屈折力透镜的摄像镜头组。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可有效减少摄像镜头组的体积。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而有助于修正摄像镜头组的色差。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而有助于均匀配置摄像镜头组的屈折力分布。第六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而有助于修正影像周边像差。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可适当配置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及第四透镜彼此之间的距离,而有助于保持良好的影像品质与空间配置,同时有利于组装摄像镜头组,进而提升产品良率。此外,亦可缩短摄像镜头组的光学总长度并同时维持足够相对照度。
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28)
1.一种摄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一第四透镜,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一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以及
一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其中,该摄像镜头组中的透镜为六片,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该第五透镜和该第六透镜中任两相邻透镜间于光轴上均具有一空气间隔;
其中,该摄像镜头组更包含一光圈,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光圈至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D,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其满足下列条件:
0<T23/T34<1.5;
0.75<SD/TD<1.2;以及
TL<8.0毫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摄像镜头组的焦距为f,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该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1,其满足下列条件:
0.25<|R10-R11|/f。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7,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8,其满足下列条件:
-0.5<(R7-R8)/(R7+R8)<0.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1,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
-1.0<R12/|R1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该第五透镜和该第六透镜的折射率中的最大值为Nmax,其满足下列条件:
1.50<Nmax<1.7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该第五透镜和该第六透镜当中至少其中之一包含至少一反曲点,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i透镜的焦距为fi,其满足下列条件:
|f1|<|fi|,其中i=2、3、4、5、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圈与该第一透镜之间无具屈折力的透镜。
9.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组;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其中该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该摄像镜头组的该成像面上。
10.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取像装置。
11.一种摄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一第四透镜,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一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以及
一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其中,该摄像镜头组中的透镜为六片,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该第五透镜和该第六透镜中任两相邻透镜间于光轴上均具有一空气间隔;
其中,该摄像镜头组更包含一光圈,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光圈至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D,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其满足下列条件:
0<T23/T34<2.5;
0.75<SD/TD<1.2;以及
TL<8.0毫米。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该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该第五透镜和该第六透镜皆为塑胶材质,且该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与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
0.5<CT3/T34<1.9。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其满足下列条件:
0.1<T23/T34<1.0。
18.一种摄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一第四透镜,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一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以及
一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其中,该摄像镜头组中的透镜为六片,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该第五透镜和该第六透镜中任两相邻透镜间于光轴上均具有一空气间隔;
其中,该摄像镜头组更包含一光圈,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光圈至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D,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其满足下列条件:
0<T23/T34<5.0;
0.75<SD/TD<1.2;以及
TL<8.0毫米。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该摄像镜头组的焦距为f,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其满足下列条件:
-1.0<f/f5<0。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1,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
0<(R11-R12)/(R11+R12)<1.0。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该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
-3.5<(R5+R6)/(R5-R6)<1.2。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
0<T45/T34<1.5。
23.一种摄像镜头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一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一第四透镜,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一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以及
一第六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其物侧表面与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其中,该摄像镜头组中的透镜为六片,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该第五透镜和该第六透镜中任两相邻透镜间于光轴上均具有一空气间隔;
其中,该摄像镜头组更包含一光圈,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光圈至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D,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L,其满足下列条件:
0<T23/T34<2.5;
0.75<SD/TD<1.2;以及
TL<8.0毫米。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摄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摄像镜头组的焦距为f,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该第六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1,其满足下列条件:
0.25<|R10-R11|/f。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摄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该第四透镜像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且该第五透镜物侧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摄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物侧表面与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具有至少一反曲点,且该光圈与该第一透镜之间无具屈折力的透镜。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摄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摄像镜头组的焦距为f,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其满足下列条件:
-1.0<f/f4<0.5。
28.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摄像镜头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六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
0.1<BL/TD<0.25。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177861.1A CN106154512B (zh) | 2015-04-15 | 2015-04-15 | 摄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CN201810652742.0A CN108873269B (zh) | 2015-04-15 | 2015-04-15 | 摄像镜头组及取像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177861.1A CN106154512B (zh) | 2015-04-15 | 2015-04-15 | 摄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652742.0A Division CN108873269B (zh) | 2015-04-15 | 2015-04-15 | 摄像镜头组及取像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54512A CN106154512A (zh) | 2016-11-23 |
CN106154512B true CN106154512B (zh) | 2018-07-31 |
Family
ID=5805747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652742.0A Active CN108873269B (zh) | 2015-04-15 | 2015-04-15 | 摄像镜头组及取像装置 |
CN201510177861.1A Active CN106154512B (zh) | 2015-04-15 | 2015-04-15 | 摄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652742.0A Active CN108873269B (zh) | 2015-04-15 | 2015-04-15 | 摄像镜头组及取像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0887326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9045654A (ja) * | 2017-08-31 | 2019-03-22 | ナンチャン オー−フィルム オプティカル−エレクトロニック テック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TWI617834B (zh) * | 2017-09-18 | 2018-03-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攝影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111427131B (zh) * | 2019-01-10 | 2022-04-12 |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 摄像组件、摄像模组及移动终端 |
JP6797256B1 (ja) * | 2019-08-14 | 2020-12-09 | エーエーシー オプティクス (チャンジョウ)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 撮像レンズ |
WO2021127892A1 (zh) * | 2019-12-23 | 2021-07-01 |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学摄像镜头 |
CN111929869B (zh) * | 2020-09-18 | 2020-12-11 | 瑞泰光学(常州)有限公司 | 摄像光学镜头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112000A (ja) * | 2006-10-31 | 2008-05-15 | Nidec Copal Corp | ズームレンズ |
CN102681148A (zh) * | 2011-03-11 | 2012-09-19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撷取镜片组 |
TW201439584A (zh) * | 2014-07-04 | 2014-10-16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成像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204178039U (zh) * | 2013-12-25 | 2015-02-25 | 康达智株式会社 | 摄像镜头 |
KR101504035B1 (ko) * | 2013-10-23 | 2015-03-18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렌즈 모듈 |
CN104423015A (zh) * | 2013-08-29 | 2015-03-18 |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 光学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21068B2 (ja) * | 1991-10-28 | 2000-12-25 |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 顕微鏡写真撮影レンズ |
JPH1062692A (ja) * | 1996-08-16 | 1998-03-06 | Nikon Corp | 顕微鏡写真撮影レンズ |
JP4491107B2 (ja) * | 2000-03-28 | 2010-06-30 | フジノン株式会社 | 撮影用レンズ |
JP4694415B2 (ja) * | 2006-05-25 | 2011-06-08 |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 光学素子 |
-
2015
- 2015-04-15 CN CN201810652742.0A patent/CN108873269B/zh active Active
- 2015-04-15 CN CN201510177861.1A patent/CN10615451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8112000A (ja) * | 2006-10-31 | 2008-05-15 | Nidec Copal Corp | ズームレンズ |
CN102681148A (zh) * | 2011-03-11 | 2012-09-19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撷取镜片组 |
CN104423015A (zh) * | 2013-08-29 | 2015-03-18 |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 光学系统 |
KR101504035B1 (ko) * | 2013-10-23 | 2015-03-18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렌즈 모듈 |
CN204178039U (zh) * | 2013-12-25 | 2015-02-25 | 康达智株式会社 | 摄像镜头 |
TW201439584A (zh) * | 2014-07-04 | 2014-10-16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成像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873269B (zh) | 2020-11-13 |
CN106154512A (zh) | 2016-11-23 |
CN108873269A (zh) | 2018-11-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033141B (zh) | 透镜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5242380B (zh) | 摄影光学系统、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 |
CN107132638B (zh) | 光学影像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6443987B (zh) | 摄像用光学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6990506B (zh) | 成像光学透镜组以及取像装置 | |
CN107092080B (zh) | 摄像透镜系统以及取像装置 | |
CN106324811B (zh) | 光学摄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7632371B (zh) | 摄像光学透镜组及取像装置 | |
CN105022140B (zh) | 成像用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 |
CN105988199B (zh) | 摄影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5022145B (zh) | 摄像光学系统、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 |
CN107450160B (zh) | 取像用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4808316B (zh) | 光学取像镜头、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 |
CN105589172B (zh) | 摄像用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4678537B (zh) | 摄像透镜组、取像装置及可携式装置 | |
CN104423017B (zh) | 光学结像镜片组及取像装置 | |
CN105842825B (zh) | 光学影像拾取系统 | |
CN104570292B (zh) | 影像系统透镜组、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 |
CN106154512B (zh) | 摄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4977696B (zh) | 摄影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 |
CN106707463B (zh) | 光学成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5807406B (zh) | 光学摄影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6547070B (zh) | 影像撷取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6997084A (zh) | 成像用光学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
CN106970452B (zh) | 成像用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