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34115A - 通信装置、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34115A
CN106134115A CN201580016989.8A CN201580016989A CN106134115A CN 106134115 A CN106134115 A CN 106134115A CN 201580016989 A CN201580016989 A CN 201580016989A CN 106134115 A CN106134115 A CN 1061341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quence
subframe
orthogonal code
code sequence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698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34115B (zh
Inventor
星野正幸
中尾正悟
山本哲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Publication of CN1061341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341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341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341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6ARQ related signa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07Code type
    • H04J13/004Orthogonal
    • H04J13/0048Wals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0007Code type
    • H04J13/0055ZCZ [zero correlation zon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3/00Code 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3/10Code generation
    • H04J13/12Generation of orthogonal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8Transmission or retransmission of more than one copy of acknowledgement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1Equalis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26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transmitter only
    • H04L27/2627Modulators
    • H04L27/2628Inverse Fourier transform modulators, e.g. 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 [IFFT] or 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IDFT] mod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iscrete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将彼此正交的多个第1序列之中的一个序列的各分量乘以每个子帧的响应信号,将由多个循环移位量之中的一个定义的第2序列和彼此正交的多个第3序列之中的一个乘以响应信号。多个第1序列之中的至少2个序列与各自由循环移位量和第3序列构成的多个资源之中的、不同的资源分别相关联。

Description

通信装置、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装置,特别涉及终端、基站,并涉及终端、基站中的信号的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背景技术
在3GPP LTE(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Long Term Evolution;第3代伙伴关系项目长期演进)中,采用正交频分多址访问(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作为下行链路的通信方式。
在适用了3GPP LTE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对于从基站(有时也称为eNB)到终端(有时也称为UE(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的下行链路数据中适用HARQ(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即,终端向基站反馈表示下行链路数据的差错检测结果的响应信号。终端对于下行链路数据进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检查),如果在CRC的运算结果中没有差错,则向基站反馈肯定响应(ACK:Acknowledgement)作为响应信号,如果在CRC的运算结果中有差错,则向基站反馈否定响应(NACK:NegativeAcknowledgement)作为响应信号。在该响应信号(即,ACK/NACK信号)的反馈上,使用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等的上行链路控制信道。
在3GPP LTE中,如图1所示,从多个终端各自发送的多个ACK/NACK信号通过在时间轴上具有零自相关(Zero Auto-correlation)特性的ZAC(Zero Auto-correlation)序列被扩频(乘以ZAC序列),在PUCCH内被码复用(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1~3)。在图1中,(W(0),W(1),W(2),W(3))表示序列长度为4的沃什序列,(F(0),F(1),F(2))表示序列长度为3的DFT序列。
如图1所示,在终端中ACK/NACK信号首先在频率轴上通过ZAC序列(序列长度为12)被1次扩频到与1SC-FDMA(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码元对应的频率分量。即,对于序列长度为12的ZAC序列,乘以用复数表示的ACK/NACK信号分量。接着,1次扩频后的ACK/NACK信号、以及作为参考信号的ZAC序列分别通过沃什序列(序列长度4:W(0)~W(3))及DFT序列(序列长度3:F(0)~F(2))被2次扩频。即,对于序列长度为12的信号(1次扩频后的ACK/NACK信号、或作为参考信号的ZAC序列)的各个分量,被相乘正交码序列(Orthogonal sequence:沃什序列或DFT序列)的各分量。进而,2次扩频后的信号通过离散傅立叶逆变换(IDFT: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立叶逆变换)或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被变换为时间轴上的序列长度为12的信号。然后,对于IFFT后的各个信号,附加循环前缀(CP:CyclicPrefix),形成由7个SC-FDMA码元组成的1时隙的信号。
PUCCH资源以子帧为单位分配给各终端。此外,1子帧由2时隙构成。
使用以不同的循环移位量(Cyclic Shift Index(循环移位索引))定义的ZAC序列、或与不同的序列号(OC索引:Orthogonal Cover Index(正交覆盖索引))对应的正交码序列,扩频(相乘)来自不同的终端的ACK/NACK信号。正交码序列是沃什序列和DFT序列的组。此外,正交码序列有时也被称为块扩展码序列(Block-wise spreading code;块扩展码)。因此,基站通过采用解扩及相关处理,将这些码复用的多个ACK/NACK信号分离(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4)。图2表示由正交码序列的序列号(OC索引:0~2)及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Cyclic shift Index:0~11)定义的PUCCH资源。在使用了序列长度为4的沃什序列及序列长度为3的DFT序列的情况下,在同一时间频率资源中,最大能够定义3*12=36个PUCCH资源。但是,并非可全部利用36个PUCCH资源。例如,图2表示为了抑制因终端中的发送定时的偏移、多路径导致的延迟波、起因于终端的移动的编码干扰等造成的特性劣化,将18个PUCCH资源(#0~#17)设为可利用的情况。
可是,作为支持将来的信息社会的机制,近年来,期待不通过用户的判断而利用设备间的自主的通信实现服务的M2M(Machine-to-Machine;机对机)通信。作为M2M系统的具体的应用事例有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是高效率地供给电力或燃气等的生命线(life line)的基础设施系统。例如,智能电网在各家庭或大楼中配备的智能电表和中央服务器之间实施M2M通信,自主并且高效地调整资源的供需平衡。作为M2M通信系统的其他应用事例,可列举用于物品管理或远程医疗等的监视系统、自动售货机的库存或计费的远程管理等。
在M2M通信系统中,特别着眼于具有宽范围的通信区域的蜂窝系统的利用。在3GPP中,以LTE及LTE-Advanced的标准中蜂窝网络为前提的M2M的研究,以所谓机器类型通信(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的名称在开展。特别地,为了应对智能电表等的MTC通信设备被配置在不能在现有的通信区域中利用的、大楼的地下室等场所等的情况,在研究进一步扩大通信区域的“覆盖增强(Coverage Enhancement)”(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5)。
为了进一步扩大通信区域,在MTC覆盖增强中,在研究将同一信号反复多次地发送的重复。具体地说,在研究在PUCCH中进行重复发送。在PUCCH的接收侧即基站中,通过将重复发送的信号进行合成,能够实现接收信号功率的改善,能够扩大通信区域。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211V11.5.0,“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Release 11),”December 2013.
非专利文献2:3GPP TS 36.212V11.4.0,“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Release 11),”December 2013.
非专利文献3:3GPP TS 36.213V11.5.0,“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11),”December 2013.
非专利文献4:Seigo Nakao,Tomofumi Takata,Daichi Imamura,and KatsuhikoHiramatsu,“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E-UTRA uplink control channel in fastfading environments,”Proceeding of 2009IEEE 69th Vehicular TechnologyConference(VTC2009-Spring),April 2009.
非专利文献5:3GPP TR 36.888V12.0.0,“Study on provision of low-cost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s(MTC)User Equipments(UEs)based on LTE、”June 2013.
非专利文献6:R1-140501,Panasonic,“(E)PDCCH coverage enhancement for MTC,3GPP TSG RAN WG1 Meeting#76,February 2014.
发明内容
在重复发送中,在全部多个子帧中反复发送一个ACK/NACK信号。因此,在重复发送中,控制信号的开销增加,频率利用效率下降。此外,如上述,在PUCCH中,来自不同的终端的信号被使用不同的PUCCH资源(循环移位量及正交码序列)复用。但是,在MTC系统中,由于假想小区内的终端非常多,所以还考虑伴随终端数的增加,PUCCH资源紧张。
本发明的非限定性的实施例,提供在MTC覆盖增强模式中的重复发送中,能够确保PUCCH资源,抑制码间干扰造成的传输特性的劣化的通信装置、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通信装置包括:生成单元,在全部多个子帧中重复对数据信号的响应信号,将彼此正交的多个第1序列之中的一个序列的各分量乘以每个子帧的所述响应信号;以及扩频单元,将由多个循环移位量之中的一个定义的第2序列和彼此正交的多个第3序列之中的一个乘以所述响应信号,所述多个第1序列之中的至少2个序列与各自由所述循环移位量和所述第3序列构成的多个资源之中的、不同的资源分别相关联。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通信装置包括:发送单元,发送数据信号;以及接收单元,接收在全部多个子帧中重复的、对所述数据信号的响应信号,对所述响应信号,对所述多个子帧的每一个乘以彼此正交的多个第1序列之中的一个序列的各分量,并乘以多个循环移位量之中的一个定义的第2序列和彼此正交的多个第3序列之中的一个,所述多个第1序列之中的至少2个序列与各自由所述循环移位量和所述第3序列构成的多个资源之中的、不同的资源分别相关联。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发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全部多个子帧中重复对数据信号的响应信号,对每个子帧的所述响应信号乘以彼此正交的多个第1序列之中的一个序列的各分量;将由多个循环移位量之中的一个定义的第2序列和彼此正交的多个第3序列之中的一个乘以所述响应信号;所述多个第1序列之中的至少2个序列与各自由所述循环移位量和所述第3序列构成的多个资源之中的、不同的资源分别相关联。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接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发送数据信号;接收在全部多个子帧中重复的、对所述数据信号的响应信号,对所述响应信号,对所述多个子帧的每一个乘以彼此正交的多个第1序列之中的一个序列的各分量,并乘以多个循环移位量之中的一个定义的第2序列和彼此正交的多个第3序列之中的一个;所述多个第1序列之中的至少2个序列与各自由所述循环移位量和所述第3序列构成的多个资源之中的、不同的资源分别相关联。
再有,这些概括性的并且具体的方式,可以由系统、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或记录介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系统、装置、方法、集成电路、计算机程序和记录介质的任意的组合来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在MTC覆盖增强中的重复发送中,能够确保PUCCH资源,抑制码间干扰造成的传输特性的劣化。此外,从说明书和附图中将清楚本发明的一方式中的更多的优点和效果。这些优点和/或效果可以由几个实施方式和说明书及附图所记载的特征来分别提供,不必为了获得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特征而提供全部特征。
附图说明
图1表示响应信号及参考信号的扩频方法。
图2表示PUCCH资源的一例。
图3表示ACK/NACK信号的扩频方法的一例。
图4表示PUCCH资源的一例。
图5表示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主要部分结构。
图6表示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主要部分结构。
图7表示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结构。
图8表示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结构。
图9表示实施方式1的PUCCH资源的设定例(NSF=2的情况)。
图10表示实施方式1的PUCCH资源的设定例(NSF=4的情况)。
图11表示实施方式1的变更的PUCCH资源的设定例。
图12表示实施方式2的PUCCH资源的设定例。
图13表示PUCCH的重复发送例。
图14表示实施方式3的PUCCH资源的设定例。
图15表示实施方式4的PUCCH资源的设定例。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基础的知识)
首先,进行MTC覆盖增强的终端(也称为进行重复发送的终端、或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在PUCCH中多个子帧中进行重复发送的情况下,考虑将每个子帧的信号乘以正交码序列的各分量而在子帧间进行扩频。由此,与简单地进行重复发送的情况(即,不进行子帧间扩频的情况)比较,能够增加PUCCH资源。再有,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子帧间扩频中使用的正交码序列称为“子帧间正交码序列”。
但是,该情况下,在接收通过子帧间正交码序列而被扩频的信号的基站中,需要在多个子帧中将信号解扩。在不使用子帧间扩频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1子帧中的正交码序列间的正交性,可充分地抑制终端和基站之间的信道的时间变动的影响。相对于此,在使用子帧间扩频的情况下,需要保证在多个子帧(相当于子帧间扩频的扩频率的数的子帧)中子帧间正交码序列间的正交性。为此,容易发生子帧间正交码序列间的正交性的溃散造成的码间干扰。其结果,因码间干扰,传输特性有可能劣化。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通信系统的概要]
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例如是对应于高级LTE(LTE-Advanced)的系统,作为通信装置,包括基站100及终端200。
在基站100的小区内,假想存在多个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200的情况。例如,在适用MTC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终端200将PUCCH在全部多个子帧中进行重复发送(重复发送)。这里,例如,重复发送将1子帧设为相当1次,多次发送同一信号。即,终端200在相当规定的重复次数(有时也称为重复级别、或重复因子(Repetition Factor))的连续的子帧中,反复发送相当规定的重复次数的同一响应信号(ACK/NACK信号)。那时,对于被重复发送的信号,终端200对每子帧乘以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各分量。
例如,在进行NRep次重复的情况下(即,重复次数:NRep),终端200在全部NRep子帧中反复发送1子帧的信号。此时,对于被重复发送的响应信号,终端200对进行重复的每个子帧乘以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各分量(C(0)~C(NSF-1)、NSF表示序列长度或扩频率)。图3表示重复次数NRep为4,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序列长度NSF为4的情况下的响应信号的扩频方法的一例。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序列长度或扩频率NSF与重复次数NRep可以为相同的值,也可以设为预先确定的值(例如,小区固有的值)。
这样,各终端200将彼此正交的多个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之中的一个序列的各分量乘以多个子帧的每一个的响应信号。即,对于在PUCCH中发送的响应信号,除了使用了以循环移位量定义的ZAC序列、以及子帧内正交码序列的子帧的各自中的扩频以外,终端200进行使用了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全部多个子帧中的扩频处理。
再有,为了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区别,在以下,将上述的子帧内(各时隙)被使用的正交码序列(参照图1)称为“子帧内正交码序列”。
这里,从多个终端200分别发送的多个响应信号,分别使用以不同的循环移位量(Cyclic Shift Index)定义的ZAC序列、与不同的序列号(OC索引:Orthogonal CoverIndex)对应的子帧内正交码序列、或与不同的正交码序列号(Inter-subframe(SF)OC索引)对应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被扩频。另一方面,首先,基站100进行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有关的解扩及相关处理,之后,进行与子帧内正交码序列及ZAC序列有关的解扩及相关处理。由此,在基站100中,能够分离被码复用的多个响应信号。
再有,各终端200发送响应信号的PUCCH资源(循环移位量、子帧内正交码序列及子帧间正交码序列)可以与被映射了下行控制信息的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号相关联而隐含地通知,也可以从基站100使用下行链路控制信号等动态或半静态地通知。
图4表示由ZAC序列的循环移位量(Cyclic shift Index)、子帧内正交码(OC索引)及子帧间正交码(Inter-SF OC索引)定义的PUCCH资源的一例。在图4中,使用12个循环移位量、序列长度为4的4个沃什序列作为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以及序列长度为4的3个沃什序列(或序列长度为3的3个DFT序列)作为子帧内正交码序列。该情况下,对于用于重复发送的子帧,最大可利用4*3*12=144个PUCCH资源。
再有,如果是以彼此不同的循环移位量定义的序列,则也可以是ZAC序列以外的序列。此外,如果是彼此正交的序列,则也可以是沃什序列以外的序列。
此外,在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序列长度为2的乘方的情况下,能够使用沃什序列作为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例如,NSF=4的情况下,子帧间正交码序列(C(0),C(1),C(2),C(3))为(1,1,1,1)、(1,-1,1,-1)、(1,1,-1,-1)及(1,-1,-1,1)的4个。另一方面,在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序列长度不是2的乘方的情况下,能够使用复数扩频码作为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例如,NSF=5的情况下,子帧间正交码序列(C(0),C(1),C(2),C(3),C(4))为(1,1,1,1,1)、(1,ej2π/5,ej4π/5,ej6π/5,ej8π/5)、(1,ej8π/5,ej6π/5,ej4π/5,ej2π/5)、(1,ej4π/5,ej8π/5,ej2π/5,ej6π/5)、(1,ej6π/5,ej2π/5,ej8π/5,ej4π/5)的5个。
这样,在进行重复发送的情况下,通过对于被重复发送的信号,对每个子帧乘以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例如,参照图4),与简单地进行重复发送的情况(即,不进行子帧间扩频的情况。例如,参照图2)比较,能够最大准备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序列长度倍的PUCCH资源。但是,并非全部利用图4所示的144个PUCCH资源。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基站100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框图。在图5所示的基站100中,发送单元112将数据信号发送到终端200。接收单元114接收在全部多个子帧中重复的、对数据信号的响应信号(ACK/NACK信号)。但是,对响应信号,对多个子帧的每一个乘以彼此正交的多个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第1序列)之中的一个序列的各分量,并乘以由多个循环移位量之中的一个定义的ZAC序列(第2序列)和彼此正交的多个子帧内正交码序列(第3序列)之中的一个。判定单元121判定接收到的响应信号表示ACK或NACK的哪一个。
此外,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终端200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框图。在图6所示的终端200中,接收单元202接收从基站100发送的数据信号。ACK/NACK生成单元214将对数据信号的响应信号在全部多个子帧中重复,将彼此正交的多个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第1序列)之中的一个序列的各分量乘以每个子帧的响应信号。扩频单元216(217)将以多个循环移位量之中的一个定义的ZAC序列(第2序列)和彼此正交的多个子帧内正交码序列(第3序列)之中的一个乘以多个子帧的各个中的响应信号。发送单元220将响应信号发送到基站100。
这里,由多个循环移位量之中的一个和多个子帧内正交码序列之中的一个构成一个资源。即,由多个循环移位量和多个子帧内正交码序列构成多个资源。多个子帧间正交码序列各自与一个以上的资源相关联,多个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之中的至少2个序列分别与多个资源之中、不同的资源相关联。即,多个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之中的一个序列相关联的资源,与多个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之中的另一个序列相关联的资源不同。
(实施方式1)
[基站的结构]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的结构框图。在图7中,基站100包括:控制单元101;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2;控制信号编码单元103;控制信号调制单元104;广播信号生成单元105;数据编码单元106;重发控制单元107;数据调制单元108;信号分配单元109;IFFT单元110;CP附加单元111;发送单元112;天线113;接收单元114;CP除去单元115;PUCCH提取单元116;序列控制单元117;重复信号合成接收单元118;解扩单元119;相关处理单元120;以及判定单元121。
再有,图7所示的基站100的各结构是例示,可置换为其他的结构或省略,在实施本发明中未必需要全部的结构。
对于终端200,控制单元101分配用于发送控制信息的下行资源(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以及由该控制信息表示的、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数据(发送数据)的下行资源(下行数据分配资源)。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由一个或多个CCE构成。在使用CCE隐含地通知PUCCH资源的情况下,各CCE与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区域(PUCCH区域)的PUCCH资源(循环移位量、子帧内正交码序列及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相关联。
此外,控制单元101确定终端200使用的PUCCH资源(循环移位量、子帧内正交码序列及子帧间正交码序列)。控制单元101将有可能用于从终端200发送的PUCCH信号(响应信号及参考信号)的扩频的与循环移位量及正交码序列(子帧间正交码序列及子帧内正交码序列)有关的信息输出到序列控制单元117,将与频率有关的信息输出到PUCCH提取单元116。
此外,对于终端200,控制单元101确定在发送控制信息时使用的编码率,将确定后的编码率输出到控制信号编码单元103。此外,对于终端200,控制单元101确定在发送下行链路数据时使用的编码率,将确定后的编码率输出到数据编码单元106。
再有,控制信息的数据量根据所确定的编码率而不同,所以控制单元101根据该数据量,分配包含有可映射控制信息的CCE的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对于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2,控制单元101输出与下行数据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此外,控制单元101将与下行数据分配资源及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109。
此外,在对于终端200设定MTC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控制单元101将有关对该终端200的重复次数的信息输出到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2。
此外,控制单元101对于广播信号生成单元105进行指示,使得基于对每个基站100预先确定的参数生成广播信号。
此外,控制单元101生成与PUCCH资源有关的信息,并输出到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2。与PUCCH资源有关的信息是终端200用于确定PUCCH资源的参数。例如,作为与PUCCH资源有关的信息,可列举与被配置在PUCCH区域中的每1资源块的码复用的PUCCH资源的最大数有关的信息等。再有,与PUCCH资源有关的信息可用作为小区固有的值的广播信息通知给终端200,也可以作为上层的信令通知给终端200。
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2使用从控制单元101接受的信息(与下行数据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或与PUCCH的重复次数有关的信息)生成控制信号,将控制信号输出到控制信号编码单元103。在终端200有多个的情况下,为了区分终端200,在控制信号中包含终端ID。例如,在控制信号中,包含由终端ID掩蔽的CRC比特。
控制信号编码单元103根据从控制单元101接受的编码率,将从控制信号生成单元102接受的控制信号编码,将编码后的控制信号输出到控制信号调制单元104。
控制信号调制单元104将从控制信号编码单元103接受的控制信号进行调制,将调制后的控制信号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109。
广播信号生成单元105根据来自控制单元101的指示,生成广播信号,将广播信号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109。对广播信号,也可以施加编码处理及调制处理。
数据编码单元106根据从控制单元101接受的编码率,对于发送数据(比特序列。即,下行链路数据)施加特播码等的纠错编码,将编码后的数据信号(编码比特序列)输出到重发控制单元107。
在首次发送时,重发控制单元107保持从数据编码单元106接受的编码后的数据信号并且输出到数据调制单元108。重发控制单元107保持编码后的数据信号。此外,重发控制单元107若从后述的判定单元121接受对发送的数据信号的NACK,则将对应的保持数据输出到数据调制单元108。重发控制单元107若接受对发送的数据信号的ACK,则删除对应的保持数据。
数据调制单元108将从重发控制单元107接受的数据信号进行调制,将数据调制信号输出到信号分配单元109。
信号分配单元109将从控制信号调制单元104接受的控制信号、从广播信号生成单元105接受的广播信号、以及从数据调制单元106接受的数据调制信号映射到下行资源(下行数据分配资源、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等),将映射后的信号输出到IFFT单元110。具体地说,信号分配单元109将控制信号映射到从控制单元101接受的由与下行控制信息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表示的资源中,将数据调制信号映射到从控制单元101接受的由与下行数据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表示的资源中。此外,信号分配单元109将广播信号映射到预先设定的时间和频率资源中。
IFFT单元110通过对于从信号分配单元109接受的信号进行IFFT处理,将频域信号转换为时域信号。IFFT单元110将时域信号输出到CP附加单元111。
CP附加单元111对于从IFFT单元110接受的信号附加CP,将附加CP后的信号(OFDM信号)输出到发送单元112。
发送单元112对于从CP附加单元111接受的OFDM信号进行D/A(Digital-to-Analog)转换、上变频等的RF(Radio Frequency;无线频率)处理,通过天线113对终端200发送无线信号。
接收单元114对于通过天线113接收到的来自终端200的无线信号,进行下变频或A/D(Analog-to-Digital)转换等的RF处理,将得到的接收信号输出到CP除去单元115。
CP除去单元115将在从接收单元114接受的接收信号中附加的CP除去,将CP除去后的信号输出到PUCCH提取单元116。
PUCCH提取单元116基于从控制单元101接受的信息,从CP除去单元115接受的信号中提取上行控制信道信号(PUCCH),将提取出的PUCCH输出到重复信号合成接收单元118。
序列控制单元117基于从控制单元101接受的与循环移位量及正交码序列(子帧间正交码序列及子帧内正交码序列)有关的信息,生成以有可能用于从终端200发送的响应信号及参考信号的扩频的循环移位量定义的ZAC序列、以及正交码序列。序列控制单元117将正交码序列之中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输出到重复信号合成接收单元118,将正交码序列之中的子帧内正交码序列输出到解扩单元119,将ZAC序列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20。
重复信号合成接收单元118对于在整个多个子帧中被重复发送的PUCCH(响应信号及参考信号),使用从序列控制单元117接受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将相当于该多个子帧的ACK/NACK信号及参考信号的部分的信号进行同相合成而生成合成信号。重复信号合成接收单元118将同相合成后的信号输出到解扩单元119。
解扩单元119使用从序列控制单元117接受的子帧内正交码序列(终端200要用于响应信号的扩频的正交码序列),将从重复信号合成接收单元118接受的信号之中相当于响应信号的部分的信号解扩,将解扩后的信号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20。此外,解扩单元119使用子帧内正交码序列,将从重复信号合成接收单元118接受的信号之中相当于参考信号的部分的信号解扩,将解扩后的信号输出到相关处理单元120。
相关处理单元120求从序列控制单元117输入的ZAC序列(以终端200要用于响应信号的扩频的循环移位量定义的ZAC序列)和从解扩单元119输入的信号(响应信号或参考信号)之间的相关值。相关处理单元120将求得的相关值输出到判定单元121。
判定单元121基于从相关处理单元120接受的相关值,判定从终端200发送的响应信号对于发送的数据表示ACK或NACK的哪一个。判定单元121将判定结果输出到重发控制单元107。
[终端的结构]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终端200的结构的框图。在图8中,终端200包括:天线201;接收单元202;CP除去单元203;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单元204;提取单元205;广播信号接收单元206;控制信号解调单元207;控制信号解码单元208;判定单元209;数据解调单元210;数据解码单元211;CRC单元212;控制单元213;ACK/NACK生成单元214;调制单元215;1次扩频单元216;2次扩频单元217;IFFT单元218;CP附加单元219;以及发送单元220。
再有,图8所示的终端200的各结构是例示,可置换为其他的结构或省略,在实施本发明中未必需要全部的结构。
接收单元202对于通过天线201接收到的、来自基站100的无线信号进行下变频或AD转换等的RF处理,得到基带的OFDM信号。接收单元202将OFDM信号输出到CP除去单元203。
CP除去单元203将从接收单元202接受的OFDM信号中附加的CP除去,将CP除去后的信号输出到FFT单元204。
FFT单元204通过对于从CP除去单元203接受的信号进行FFT处理,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FFT单元204将频域信号输出到提取单元205。
提取单元205从FFT单元204接受的信号中提取广播信号,输出到广播信号接收单元206。这里,被映射广播信号的资源预先确定,所以提取单元205通过提取被映射在该资源中的信息,得到广播信号。在提取出的广播信号中,例如,有时包含与PUCCH资源有关的信号等。
此外,提取单元205从FFT单元204接受的信号中提取下行控制信道信号(PDCCH信号),并输出到控制信号解调单元207。此外,提取单元205基于从判定单元209接受的、与发往本终端的下行数据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从FFT单元204接受的信号中提取下行链路数据(PDSCH信号),并输出到数据解调单元210。在PDCCH信号中,例如,包含与下行数据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与PUCCH的重复次数有关的信息等。
广播信号接收单元206从提取单元205接受的广播信号中,得到与PUCCH资源有关的信息等。在广播信号被施加编码处理及调制处理的情况下,广播信号接收单元206施加解调处理及解码处理。广播信号接收单元206将得到的广播信号输出到判定单元209或控制单元213。
控制信号解调单元207将从提取单元205接受的PDCCH信号进行解调,将解调后的PDCCH信号输出到控制信号解码单元208。
控制信号解码单元208将从控制信号解调单元207接受的PDCCH信号进行解码,将解码结果输出到判定单元209。
判定单元209判定在从控制信号解码单元208接受的解码结果中包含的控制信息是否为发往本终端的控制信息(盲判定)。例如,判定单元209通过本终端的终端ID将控制信息中包含的CRC比特解蔽,如果CRC的运算结果中没有差错,则判定是发往本终端的控制信息。然后,判定单元209将在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息中包含的与下行数据分配资源有关的信息输出到提取单元205。此外,判定单元209确定被映射了发往本终端的控制信息的CCE,将确定后的CCE的识别信息(CCE号)输出到控制单元213。
数据解调单元210将从提取单元205接受的下行链路数据进行解调,将解调后的下行链路数据输出到数据解码单元211。
数据解码单元211将从数据解调单元210接受的下行链路数据进行解码,将解码后的下行链路数据输出到CRC单元212。
CRC单元212对于从数据解码单元211接受的下行链路数据,使用CRC进行差错检测,将差错检测结果输出到ACK/NACK生成单元214。此外,CRC单元212将差错检测的结果、判定为无差错的下行链路数据作为接收数据输出。
控制单元213通过广播信号或上层信令,预先保持从基站100对于终端200通知的与PUCCH资源有关的信息(在由CCE号确定PUCCH资源号时所使用的偏置(offset)值、或对各PUCCH区域配置的每1资源块中被码复用的PUCCH资源的最大数等)、以及与重复次数有关的信息。
控制单元213使用与PUCCH资源有关的信息、以及从判定单元209接受的CCE的识别信息,确定与CCE的识别信息对应的PUCCH资源(频率、循环移位量、以及正交码序列)。即,控制单元213基于CCE的识别信息确定上行控制信道的PUCCH资源。
控制单元213生成以与要使用的PUCCH资源对应的循环移位量定义的ZAC序列,并输出到1次扩频单元216。此外,控制单元213将与要使用的PUCCH资源对应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输出到ACK/NACK生成单元214,将与要使用的PUCCH资源对应的子帧内正交码序列输出到2次扩频单元217。此外,控制单元213将与要使用的PUCCH资源对应的频率资源(子载波(subcarrier))输出到IFFT单元218。
此外,在终端被设定为MTC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控制单元213将与PUCCH的重复次数有关的信息输出到ACK/NACK生成单元214。
ACK/NACK生成单元214基于从CRC单元212接受的差错检测结果,生成对接收到的下行链路数据(数据信号)的响应信号。具体地说,ACK/NACK生成单元214在检测出差错的情况下生成NACK,在未检测出差错的情况下生成ACK。ACK/NACK生成单元214将生成的响应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215。
此外,在终端被设定为MTC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ACK/NACK生成单元214根据从控制单元213接受的与重复次数有关的信息,将响应信号重复。即,在PUCCH的重复次数大于“1”的情况下,ACK/NACK生成单元214在相当重复次数的连续的全部多个子帧中,将同一响应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215。此外,在终端被设定为MTC覆盖增强模式的情况下,ACK/NACK生成单元214将从控制单元213接受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在相当重复次数的连续的全部多个子帧中乘以响应信号。
调制单元215将从ACK/NACK生成单元214接受的响应信号进行调制,将调制后的响应信号输出到1次扩频单元216。
1次扩频单元216使用以控制单元213设定的循环移位量定义的ZAC序列,将参考信号、以及从调制单元215接受的响应信号进行1次扩频,将1次扩频后的响应信号及参考信号输出到2次扩频单元217。
2次扩频单元217使用由控制单元213设定的子帧内正交码序列,将响应信号及参考信号进行2次扩频,将2次扩频后的信号输出到IFFT单元218。
IFFT单元218使用由控制单元213设定的频率资源,对于从2次扩频单元217接受的响应信号及参考信号通过进行向子载波的映射、以及IFFT处理而生成时域信号。IFFT单元218将生成的信号输出到CP附加单元219。
CP附加单元219对于从IFFT单元218接受的信号附加CP,将CP付加后的信号输出到发送单元220。
发送单元220对于从CP附加单元219接受的信号进行D/A转换、上变频等的RF处理,通过天线201对基站100发送无线信号。
[PUCCH资源的设定方法]
以下详细地说明在具有以上的结构的基站100及终端200中使用的PUCCH资源的设定方法。
在本实施方式的基站100及终端200使用的PUCCH资源(循环移位量、子帧内正交码序列及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中,由一个循环移位量和一个子帧内正交码序列(序列号)构成一个资源,在多个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各自中,与多个资源相关联。
此外,与多个子帧间正交码序列分别相关联的资源(由循环移位量和子帧内正交码序列定义的资源)彼此不同。换句话说,使得在子帧间正交码序列间中与不同的资源相关联,在子帧间正交码序列间中与同一资源不相关联来设定。
图9及图10表示本实施方式的PUCCH资源的设定例子。图9表示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序列长度为2(NSF=2)的情况,图10表示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序列长度为4(NSF=4)的情况。
例如,在图9所示的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相关联的资源(以斜线的阴影线表示的区域。以下,是同样的。)中,包含由序列号(OC索引)为“0”及“2”的子帧内正交码序列和0、2、4、6、8、10的循环移位量(Cyclic Shift Index)构成的资源,以及由序列号(OC索引)=1的子帧内正交码序列和1、3、5、7、9、11的循环移位量构成的资源。
另一方面,在图9所示的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相关联的资源中,包含由序列号(OC索引)为“0”、“2”的子帧内正交码序列和1、3、5、7、9、11的循环移位量构成的资源,以及由序列号(OC索引)为“1”的子帧内正交码序列和0、2、4、6、8、10的循环移位量构成的资源。
即,图9所示的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相关联的资源(循环移位量和子帧内正交码序列的组合)和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相关联的资源彼此不同。换句话说,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和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分别相关联的资源不重复(不是相同的)。
同样地,在图10所示的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相关联的资源中,包含由序列号(OC索引)为“0”的子帧内正交码序列和0、4、8的循环移位量构成的资源,由序列号(OC索引)为“1”的子帧正交码序列和1、5、9的循环移位量构成的资源,以及由序列号(OC索引)为“2”的子帧正交码序列和2、6、10的循环移位量构成的资源。
此外,对图10所示的另一个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1,1,-1,-1)、(1,-1,-1,1),被相关联在循环移位量轴方向上使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相关联的资源分别循环移位相当1个、2个、3个的资源。换句话说,与4个子帧间正交码序列分别相关联的循环移位量具有规定的间隔(或差。图10中为“1”)。
即,与图9同样,图10所示的与4个子帧间正交码序列分别相关联的资源(循环移位量和子帧内正交码序列的组合)彼此不同。换句话说,与4个子帧间正交码序列分别相关联的资源不重复(不是相同的)。
基站100基于图9或图10所示的PUCCH资源设定,对于被设定了MTC增强模式的终端200分配PUCCH资源。此外,终端200使用对基站100分配的PUCCH资源,发送响应信号。
如图9及图10所示,与多个子帧间正交码序列分别相关联的资源彼此不同。由此,在被分配包含不同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PUCCH资源的终端200间,不使用同一资源(循环移位量和子帧内正交码序列的组合)。
例如,在被分配了不同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终端200的各自发送响应信号的时间(即,重复发送期间)内,即使子帧间正交码序列间的正交性溃散,通过不同的资源(子帧内正交码序列及循环移位量),维持终端200间的PUCCH资源的正交性的可能性升高。因此,通过本实施方式的PUCCH资源的设定,能够降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间的正交性溃散造成的码间干扰的影响。
即,在基站100及终端200中,即使是因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正交性的溃散而可能产生码间干扰的状况,也能够通过循环移位序列及子帧内正交码序列的扩频和解扩的效果,降低码间干扰的影响。
由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PUCCH资源被设定,使得抑制起因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间的正交性的溃散的码间干扰的发生,所以能够在MTC覆盖增强模式中抑制码间干扰造成的传输特性的劣化。
[实施方式1的变更]
再有,在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序列长度为4以上的情况中,根据子帧间正交码序列间中的部分序列有无正交性(即,码间干扰的大小),也可以将资源(循环移位量及子帧内正交码序列)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相关联。
具体地说,对于部分序列彼此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以下,也称为“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被分别相关联由同一子帧内正交码序列组成的资源之中的、邻近的循环移位量(差为“1”的循环移位量)组成的资源。
图11表示本变更中的PUCCH资源的设定例子。例如,着眼于图11所示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由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的前半部分2个码组成的部分序列(1,1),与由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的前半部分2个码组成的部分序列(1,-1)及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的前半部分2个码组成的部分序列(1,-1)正交。此外,由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的后半部分2个码组成的部分序列(1,1),与由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的后半部分2个码组成的部分序列(1,-1)及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的后半部分2个码组成的部分序列(-1,1)正交。即,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及(1,-1,-1,1)部分正交。这里,在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中,被相关联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中相关联的资源的循环移位量之差为+1的资源。此外,在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中,被相关联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相关联的资源的循环移位量之差为“-1”的资源。即,在彼此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和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或(1,-1,-1,1)中,分别相关联由同一子帧内正交码序列组成的资源之中、邻近的循环移位量(差为“1”的循环移位量)。另一方面,在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无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中,被相关联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相关联的资源的循环移位量之差为“2”的资源。
即,在多个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之中、由彼此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组成的对(在图11中为(1,1,1,1)和(1,-1,1,-1)、或(1,1,1,1)和(1,-1,-1,1))中对于同一子帧内正交码序列(同一的序列号OC索引)使用的循环移位量的差(图11中为“1”),小于在彼此无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组成的对(在图11中为(1,1,1,1)和(1,1,-1,-1))中对于同一子帧内正交码序列使用的循环移位量的差(在图11中为“2”)。对于着眼于其它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情况也是同样。
这里,在彼此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间,在相当序列长度的4子帧之中的、前半部分2子帧的序列(由前半部分2个码组成的序列)正交,并且后半部分2子帧的序列(由后半部分2个码组成的序列)也正交。因此,基站100能够分为前半部分2子帧和后半部分2子帧,分离通过子帧间正交码序列被码复用的多个响应信号。因此,彼此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间,与彼此无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间比较,能够抑制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正交性的溃散造成的码间干扰。
因此,在同一子帧内正交码序列组成的资源之中、邻近的循环移位量组成的资源间,尽管正交性的溃散造成的码间干扰增大,但通过该资源中相关联的彼此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能够抑制码间干扰造成的传输特性的劣化。
此外,在同一子帧内正交码序列组成的资源之中、分离的循环移位量(例如,差为“2”以上的循环移位量)组成的资源间,正交性的溃散造成的码间干扰小。因此,在彼此无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间,尽管正交性的溃散造成的码间干扰增大,但该资源造成的码间干扰小,所以能够将作为PUCCH资源整体的码间干扰抑制得低。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图9、图10或图11)中,在与一个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相关联的资源中,对于同一子帧内正交码序列使用的循环移位量间的(最小)差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序列长度相同。例如,在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序列长度为“2”的情况下(图9),对于同一子帧内正交码序列使用的循环移位量间的(最小)差是“2”,在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序列长度为“4”的情况下(图10、图11)是“4”。在该情况下,根据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序列长度,可使用PUCCH资源的数受到限制。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降低PUCCH资源中的码间干扰,并且增加可使用PUCCH资源的数,实现码复用数的增加的方法。
再有,本实施方式的基站及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及终端200是共同的,所以引用图7及图8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基站100及终端200使用的PUCCH资源(循环移位量、子帧内正交码序列及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中,相关联各自由一个循环移位量和一阁子帧内正交码序列(序列号)构成的多个资源。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之中的、由彼此无部分正交的序列组成的至少一个对,分别相关联彼此不同的资源。另一方面,多个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之中的、由彼此部分正交的序列组成的至少一个对,分别相关联同一资源。换句话说,PUCCH资源被设定,使得在多个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之中的、彼此无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间,没有相关联同一资源。此外,在彼此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间,容许相关联同一资源。
图12表示本实施方式的PUCCH资源的设定例子。作为一例,图12表示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序列长度为4(NSF=4)的情况。
例如,在图12所示的多个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之中的、彼此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及(1,-1,1,-1)中,相关联由序列号OC索引为“0”及“2”子帧内正交码序列和0、2、4、6、8、10的循环移位量构成的资源,并相关联由序列号OC索引为“1”的子帧内正交码序列和1、3、5、7、9、11的循环移位量构成的资源。
此外,在图12所示的多个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之中的、彼此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及(1,-1,-1,1)中,相关联由序列号OC索引为“0”及“2”的子帧内正交码序列和1、3、5、7、9、11的循环移位量构成的资源,并相关联由序列号OC索引为“1”的子帧内正交码序列和0、2、4、6、8、10的循环移位量构成的资源。
即,如图12所示,在彼此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即(1,1,1,1)和(1,-1,1,-1)的对、或(1,1,-1,-1)和(1,-1,-1,1)的对中相关联同一资源(循环移位量及子帧内正交码序列)。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在彼此无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即(1,1,1,1)和(1,1,-1,-1)的对、或(1,-1,1,-1)和(1,-1,-1,1)的对中,相关联不同的资源。
基站100基于图12所示的PUCCH资源设定,对于被设定了MTC增强模式的终端200分配PUCCH资源。此外,终端200使用对基站100分配的PUCCH资源,发送响应信号。
如图12所示,在分别分配了彼此无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终端200间,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正交性的溃散造成的码间干扰增大。但是,在彼此无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中,相关联不同的资源(循环移位量和子帧内正交码序列的组合),所以能够将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正交性的溃散造成的码间干扰抑制得低。
即,在基站100及终端200中,对于因正交性的溃散而容易发生码间干扰的无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能够通过循环移位序列及子帧内正交码序列的扩频和解扩的效果而降低码间干扰。
另一方面,如上述,在彼此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间,前半部分2子帧的序列(前半部分2个码组成的序列)正交,并且后半部分2子帧的序列(后半部分2个码组成的序列)也正交。因此,基站100能够分为前半2子帧和后半部分2子帧,分离通过子帧间正交码序列被码复用的多个响应信号。因此,彼此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间与彼此无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间比较,能够抑制因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正交性的溃散造成的码间干扰。
因此,如图12所示,在分别分配了彼此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终端200间,即使同一资源(循环移位量和子帧内正交码序列的组合)被使用,也可以将作为PUCCH资源整体的码间干扰抑制得低。
此外,如图12所示,对于不同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通过相关联同一资源,与实施方式1(图10或图11)所示的例子比较,能够增加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中的可使用PUCCH资源的数。具体地说,在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各自相关联的资源中,能够使对于同一子帧内正交码序列使用的循环移位量间的(最小)差小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序列长度。例如,在图12中,相对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序列长度为“4”,在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中相关联的资源中,对于同一子帧内正交码序列使用的循环移位量间的(最小)差为“2”。即,与实施方式1(图10)比较,在本实施方式(图12)中,可使用PUCCH资源的数为2倍。
即,在基站100及终端200中,对于难以因正交性的溃散而发生码间干扰的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通过使用同一资源(相同的循环移位量及相同的子帧内正交码序列),能够抑制码间干扰,并且增加PUCCH资源的数。即,能够削减PUCCH资源的开销。
由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1比较,能够增加可使用的PUCCH资源的数,并且在MTC覆盖增强模式中抑制码间干扰造成的传输特性的劣化。
(实施方式3)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MTC覆盖增强模式的终端进行PUCCH信号的重复发送的情况下,开始重复发送的子帧设为预先确定的X周期,重复次数(NRep)设为X的整数倍(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6)。例如,X设为小区固有的子帧长度(公共子帧长度)或子帧数。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序列长度(扩频率)设为预先确定的值。例如,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序列长度(扩频率)设为小区固有的子帧长度(公共子帧长度),设为与X相同。
图13表示将X设为与公共子帧长度相同的4,将子帧间正交码的序列长度(扩频率)NSF设为与公共子帧长度相同的情况下(即,NSF=X=4)的例子。此外,在图13中,表示终端1的重复次数NRep (1)=4,终端2的重复次数NRep (2)=8的情况。此外,在图13中,作为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序列集,预先设定(1,1,1,1)、(1,-1,1,-1)、(1,1,-1,-1)及(1,-1,-1,1)。
在各终端中,不依赖于终端的重复次数而从一个子帧间正交码序列集之中分配使用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在图13中,对于终端1分配一个子帧间正交码序列集之中的索引为#0的序列(1,1,1,1),对于终端2分配相同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集之中的索引为#1的序列(1,-1,1,-1)。再有,如图13所示,在重复次数NRep (2)=8的终端2中,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被反复2次分配。
这样,即使在终端间重复次数不同,在终端间进行PUCCH的重复发送的子帧部分地重叠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小区固有的序列长度(Common Subframe length;公共子帧长度)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也能够保持PUCCH资源间的正交性。
但是,在终端间重复次数不同的情况下,在基站中的平均单位时间的接收信号功率(例如,平均公共子帧长度的接收信号功率)中有可能在终端间产生差。这是因为通过基站接收对各终端设定的相当重复次数的信号,能够满足所需的质量。一般地,与重复次数多的终端比较,重复次数少的终端的平均单位时间的接收信号功率大。例如,在图13中,重复次数为4的终端1的平均公共子帧长度的接收信号功率,大于重复次数为8的终端2。
因此,在终端间进行PUCCH的重复发送的子帧部分地重叠的情况下,在该重叠的子帧中有可能在终端间的接收信号功率上产生。在该重叠的子帧中接收信号功率的差较大的情况下,接收信号功率大的信号对接收信号功率小的信号产生码间干扰,发生传输特性的劣化。例如,在图13中,来自终端1的信号对于来自终端2的信号产生的码间干扰增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PUCCH资源被设定,使得重复次数不同的终端200不同时地使用同一资源(循环移位量及子帧内正交码序列)。
本实施方式的基站及终端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及终端200是共同的,所以引用图7及图8说明。
图14表示本实施方式的PUCCH资源的设定例子。作为一例,图14表示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序列长度为4(NSF=4)的情况。
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基站100及终端200使用的PUCCH资源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中,与分别由一个循环移位量和一个子帧内正交码序列(序列号)构成的多个资源相关联。此外,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图10、图11)同样,在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中,分别与不同的资源相关联。
而且,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中,相关联各自不同的重复次数。即,对于重复次数不同的终端200,分别被分配不同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
例如,在图14中,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相关联的重复次数为4,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相关联的重复次数为8,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相关联的重复次数为16,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相关联的重复次数为32。
基站100基于图14所示的PUCCH资源设定,对于重复次数不同的终端200,分配包含不同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PUCCH资源。此外,终端200使用对基站100分配的PUCCH资源,发送响应信号。
如图14所示,在不同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中相关联着不同的资源,所以重复次数不同的终端200的信号不通过同一子帧间正交码序列及同一资源(循环移位量及子帧内正交码序列)而被复用。即,重复次数不同的终端200的响应信号通过不同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并且不同的资源而被复用。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终端200间进行PUCCH的重复发送的子帧部分地重叠,在基站100中的接收信号功率上产生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子帧间正交码序列及资源(循环移位量及子帧内正交码序列)不同的PUCCH资源进行的扩频和解扩而降低码间干扰。
由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在MTC覆盖增强模式中,考虑被码复用的响应信号的重复次数,能够抑制码间干扰造成的传输特性的劣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在子帧间正交码的序列长度为4以上的情况下,与实施方式1的变更(图11)同样,在彼此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中,也可以将同一子帧内正交码序列组成的资源之中、由邻近的循环移位量(差为“1”的循环移位量)组成的资源相关联。即,在多个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之中、彼此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组成的对中对于同一子帧内正交码序列使用的循环移位量的差(在图14中为“1”),小于在彼此无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组成的对中对于同一子帧内正交码序列使用的循环移位量的差(在图14中为“2”)。
而且,也可以将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与重复次数相关联,使得与对于同一子帧内正交码序列由邻近的循环移位量组成的资源各自相关联的彼此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分别相关联的重复次数的差,小于与对于同一子帧内正交码序列由分离的循环移位量(例如,差为2以上的循环移位量)组成的资源各自相关联的彼此无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分别相关联的重复次数的差。
即,多个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之中、与彼此部分正交的序列(与对于同一子帧内正交码序列由差较小的循环移位量组成的资源相关联的序列)组成的至少一个对分别相关联的重复次数的差,小于与由彼此无部分正交的序列(与对于同一子帧内正交码序列由差较大的循环移位量组成的资源相关联的序列)组成的至少一个对分别相关联的重复次数的差。
例如,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相对于与彼此无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及(1,1,-1,-1)分别相关联的重复次数的差为12,与彼此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及(1,-1,1,-1)分别相关联的重复次数的差是4(<12)。同样地,相对于与彼此无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及(1,-1,1,-1)分别相关联的重复次数的差为24,与彼此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及(1,1,-1,-1)分别相关联的重复次数的差是16(<24)。
这样一来,在重复次数的差较小的终端200中,分别被分配对于同一子帧内正交码序列由邻近的循环移位量组成的PUCCH资源。如上述,在对于同一子帧内正交码序列由邻近的循环移位量组成的资源间,因正交性的溃散造成的码间干扰增大。相对于此,与该资源相关联的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间的码间干扰较小,并且重复次数的差较少的(接收信号功率的差比较小)终端200间的码间干扰也较小。因此,能够将作为PUCCH资源整体的码间干扰抑制得低。
再有,重复次数4、8、16、32作为22,23,24,25,即,2n(n为2以上的自然数)来表示。因此,上述的“重复次数的差”也可以作为2n的n的值之差来处理。即,“重复次数的差”也可以作为表示重复次数的乘方的指数的差。例如,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相对于与彼此无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重复次数:22)及(1,1,-1,-1)(重复次数:24)分别相关联的重复次数的差(指数的差)为2,与彼此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重复次数:22)及(1,-1,1,-1)(重复次数:23)分别相关联的重复次数的差(指数的差)是1(<2)。
(实施方式4)
在实施方式3(图14)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相关联的资源中,对于同一子帧内正交码序列使用的循环移位量间的(最小)差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序列长度相同。例如,在实施方式3(图14)中,与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相关联的资源之中、对于同一子帧内正交码序列使用的循环移位量间的(最小)差为4。在该情况下,根据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序列长度,可使用PUCCH资源的数被限制。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考虑响应信号的重复次数,降低PUCCH资源中的码间干扰,并且增加可使用PUCCH资源的数,实现码复用数的增加的方法。
再有,本实施方式的基站及终端,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基站100及终端200是共同的,所以引用图7及图8说明。
图15表示本实施方式的PUCCH资源的设定例子。作为一例,图15表示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序列长度为4(NSF=4)的情况。
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基站100及终端200使用的PUCCH资源(循环移位量、子帧内正交码序列及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在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中,被相关联各自由一个循环移位量和一个子帧内正交码序列(序列号)构成的多个资源。
此外,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2同样,多个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之中、由彼此无部分正交的序列组成的至少一个对与彼此不同的资源分别相关联。另一方面,多个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之中、由彼此部分正交的序列组成的至少一个对与同一资源分别相关联。
此外,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3同样,在多个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中,分别与不同的重复次数相关联。例如,在图15中,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相关联的重复次数是4,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相关联的重复次数是16,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相关联的重复次数是8,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相关联的重复次数是32。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多个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之中的、由彼此部分正交并且由与同一资源(循环移位量及子帧内正交码序列)相关联的序列组成的至少一个对分别相关联的重复次数的差,小于与由彼此无部分正交的、并且与不同的资源相关联的序列组成的至少一个对分别相关联的重复次数的差。
例如,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相对于彼此无部分正交、并且与不同的资源相关联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及(1,1,-1,-1)分别相关联的重复次数的差为12,相对于彼此部分正交、并且与同一资源相关联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及(1,-1,1,-1)分别相关联的重复次数的差是4(<12)。同样地,相对于彼此无部分正交、并且与不同的资源相关联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及(1,-1,1,-1)分别相关联的重复次数的差为24,相对于彼此部分正交、并且与同一资源相关联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及(1,1,-1,-1)分别相关联的重复次数的差是16(<24)。
基站100基于图15所示的PUCCH资源设定,对于被设定了MTC增强模式的终端200分配PUCCH资源。此外,终端200使用对基站100分配的PUCCH资源,发送响应信号。
这样一来,重复次数的差较小的终端200中被分别分配彼此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以及同一资源组成的PUCCH资源。如上述,在分别被分配了彼此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终端200间,即使同一资源(循环移位量和子帧内正交码序列的组合)被使用,部分正交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间的码间干扰也较小。此外,重复次数的差较少的(接收信号功率的差比较小)终端200间的码间干扰也较小。因此,作为PUCCH资源整体,能够将码间干扰抑制得低。
此外,如图15所示,通过对于不同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相关联同一资源,能够增加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中的可使用PUCCH资源的数。具体地说,在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各自相关联的资源中,能够使对于同一子帧内正交码序列使用的循环移位量间的(最小)差小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序列长度。例如,在图15中,相对于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序列长度为4,在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中相关联的资源中,相对于同一子帧内正交码序列使用的循环移位量间的(最小)差为2。即,与实施方式3(图14)比较,在本实施方式(图15)中,可使用PUCCH资源的数为2倍。
由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3比较,能够增加可使用PUCCH资源的数,并且能够抑制MTC覆盖增强模式中码间干扰造成的传输特性的劣化。
再有,重复次数4、8、16、32作为22、23、24,25来表示,即,作为2n(n为2以上的自然数)来表示。因此,上述的“重复次数的差”也可以作为2n的n的值之差来处理。即,“重复次数的差”也可以作为表示重复次数的乘方的指数的差。例如,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相对于彼此无部分正交、并且与不同的资源相关联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重复次数:22)及(1,1,-1,-1)(重复次数:24)分别相关联的重复次数的差(指数的差)为2,相对于彼此部分正交、并且与同一资源相关联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1,1,1,1)(重复次数:22)及(1,-1,1,-1)(重复次数:23)分别相关联的重复次数的差(指数的差)是1(<2)。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
再有,在实施方式3及4中,通过将重复次数和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相关联,基站100也可以对于终端200隐含(Implicit)地通知子帧间正交码序列。即,终端200确定与从基站100通知的重复次数相关联的子帧间正交码序列即可。由此,能够削减下行链路中的控制信号的开销。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重复次数、ZAC序列的序列长度(循环移位量的值)、子帧内正交码序列的序列长度、以及子帧间正交码序列的序列长度的值是一例子,不限定于这些例子。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以由硬件构成的情况为例子说明了本发明的一方式,但也可以在与硬件的协同中通过软件实现本发明。
此外,用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的各功能块通常被作为集成电路即LSI来实现。集成电路控制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各功能块,也可以包括输入和输出。这些功能块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单芯片,也可以包含一部分或全部地被集成为单芯片。虽然这里称为LSI,但根据集成程度,有时也可以被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Super LSI)、或特大LSI(Ultra LSI)。
此外,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限于LSI,也可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使用可在LSI制造后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使用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ReconfigurableProcessor)。
再者,随着半导体的技术进步或随之派生的其它技术,如果出现能够替代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当然可利用该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通信装置包括:生成单元,在全部多个子帧中重复对数据信号的响应信号,将彼此正交的多个第1序列之中的一个序列的各分量乘以每个子帧的所述响应信号;以及扩频单元,将由多个循环移位量之中的一个定义的第2序列和彼此正交的多个第3序列之中的一个乘以所述响应信号,所述多个第1序列之中的至少2个序列与各自由所述循环移位量和所述第3序列构成的多个资源之中的、不同的资源分别相关联。
在本发明的通信装置中,与所述多个第1序列之中的、彼此部分正交的至少2个序列分别相关联的、对于同一所述第3序列使用的循环移位量的差,小于与彼此无部分正交的至少2个序列分别相关联的、对于同一所述第3序列使用的循环移位量的差。
在本发明的通信装置中,所述多个第1序列之中、彼此无部分正交的至少2个序列与不同的所述资源相关联,所述多个第1序列之中、彼此部分正交的至少2个序列与同一所述资源相关联。
在本发明的通信装置中,与所述多个第1序列各自相关联的、对于同一所述第3序列使用的循环移位量间的差,小于所述第1序列的序列长度。
在本发明的通信装置中,所述多个第1序列与不同的所述资源分别相关联,所述多个第1序列与不同的重复次数分别相关联。
在本发明的通信装置中,所述多个第1序列与不同的重复次数分别相关联,与所述多个第1序列之中、彼此部分正交的至少2个序列分别相关联的所述重复次数的差,小于与彼此无部分正交的至少2个序列分别相关联的重复次数的差。
在本发明的通信装置中,所述多个第1序列之中、彼此部分正交的至少2个序列与同一所述资源相关联,彼此无部分正交的至少2个序列与不同的所述资源相关联,与所述多个第1序列之中、彼此部分正交的所述至少2个序列分别相关联的重复次数的差,小于与彼此无部分正交的所述至少2个序列分别相关联的重复次数的差。
在本发明的通信装置中,所述多个第1序列分别与不同的重复次数相关联。
本发明的通信装置包括:发送单元,发送数据信号;以及接收单元,接收在全部多个子帧中重复的、对所述数据信号的响应信号,对所述响应信号,对所述多个子帧的每一个乘以彼此正交的多个第1序列之中的一个序列的各分量,并乘以由多个循环移位量之中的一个定义的第2序列和彼此正交的多个第3序列之中的一个,所述多个第1序列之中的至少2个序列与各自由所述循环移位量和所述第3序列构成的多个资源之中的、不同的资源分别相关联。
本发明的发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全部多个子帧中重复对数据信号的响应信号,对每个子帧的所述响应信号乘以彼此正交的多个第1序列之中的一个序列的各分量;将由多个循环移位量之中的一个定义的第2序列和彼此正交的多个第3序列之中的一个乘以所述响应信号;所述多个第1序列之中的至少2个序列与各自由所述循环移位量和所述第3序列构成的多个资源之中的、不同的资源分别相关联。
本发明的接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发送数据信号;接收在全部多个子帧中重复的、对所述数据信号的响应信号,对所述响应信号,对所述多个子帧的每一个乘以彼此正交的多个第1序列之中的一个序列的各分量,并城乘以由多个循环移位量之中的一个定义的第2序列和彼此正交的多个第3序列之中的一个;所述多个第1序列之中的至少2个序列与各自由所述循环移位量和所述第3序列构成的多个资源之中的、不同的资源分别相关联。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一方式,对移动通信系统是有用的。
标号说明
100 基站
200 终端
101,213 控制单元
102 控制信号生成单元
103 控制信号编码单元
104 控制信号调制单元
105 广播信号生成单元
106 数据编码单元
107 重发控制单元
108 数据调制单元
109 信号分配单元
110,218 IFFT单元
111,219 CP附加单元
112,220 发送单元
113,201 天线
114,202 接收单元
115,203 CP除去单元
116 PUCCH提取单元
117 序列控制单元
118 重复信号合成接收单元
119 解扩单元
120 相关处理单元
121,209 判定单元
204 FFT单元
205 提取单元
206 广播信号接收单元
207 控制信号解调单元
208 控制信号解码单元
210 数据解调单元
211 数据解码单元
212 CRC单元
214 ACK/NACK生成单元
215 调制单元
216 1次扩频单元
217 2次扩频单元

Claims (11)

1.通信装置,包括:
生成单元,在全部多个子帧中重复对数据信号的响应信号,将彼此正交的多个第1序列之中的一个序列的各分量乘以每个子帧的所述响应信号;以及
扩频单元,将由多个循环移位量之中的一个定义的第2序列和彼此正交的多个第3序列之中的一个乘以所述响应信号,
所述多个第1序列之中的至少2个序列与各自由所述循环移位量和所述第3序列构成的多个资源之中的、不同的资源分别相关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与所述多个第1序列之中的、彼此部分正交的至少2个序列分别相关联的、对于同一所述第3序列使用的循环移位量的差,小于与彼此无部分正交的至少2个序列分别相关联的、对于同一所述第3序列使用的循环移位量的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多个第1序列之中、彼此无部分正交的至少2个序列与不同的所述资源相关联,
所述多个第1序列之中、彼此部分正交的至少2个序列与同一所述资源相关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与所述多个第1序列各自相关联的、对于同一所述第3序列使用的循环移位量间的差,小于所述第1序列的序列长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多个第1序列与不同的所述资源分别相关联,
所述多个第1序列与不同的重复次数分别相关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多个第1序列与不同的重复次数分别相关联,
与所述多个第1序列之中、彼此部分正交的至少2个序列分别相关联的所述重复次数的差,小于与彼此无部分正交的至少2个序列分别相关联的重复次数的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多个第1序列之中、彼此部分正交的至少2个序列与同一所述资源相关联,彼此无部分正交的至少2个序列与不同的所述资源相关联,
与所述多个第1序列之中、彼此部分正交的所述至少2个序列分别相关联的重复次数的差,小于与彼此无部分正交的所述至少2个序列分别相关联的重复次数的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所述多个第1序列与不同的重复次数分别相关联。
9.通信装置,包括:
发送单元,发送数据信号;以及
接收单元,接收在全部多个子帧中重复的、对所述数据信号的响应信号,对所述响应信号,对所述多个子帧的每一个乘以彼此正交的多个第1序列之中的一个序列的各分量,并乘以由多个循环移位量之中的一个定义的第2序列和彼此正交的多个第3序列之中的一个,
所述多个第1序列之中的至少2个序列与各自由所述循环移位量和所述第3序列构成的多个资源之中的、不同的资源分别相关联。
10.发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全部多个子帧中重复对数据信号的响应信号,对每个子帧的所述响应信号乘以彼此正交的多个第1序列之中的一个序列的各分量;
将由多个循环移位量之中的一个定义的第2序列和彼此正交的多个第3序列之中的一个乘以所述响应信号;
所述多个第1序列之中的至少2个序列与各自由所述循环移位量和所述第3序列构成的多个资源之中的、不同的资源分别相关联。
11.接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发送数据信号;
接收在全部多个子帧中重复的、对所述数据信号的响应信号,对所述响应信号,对所述多个子帧的每一个乘以彼此正交的多个第1序列之中的一个序列的各分量,并乘以由多个循环移位量之中的一个定义的第2序列和彼此正交的多个第3序列之中的一个;
所述多个第1序列之中的至少2个序列与各自由所述循环移位量和所述第3序列构成的多个资源之中的、不同的资源分别相关联。
CN201580016989.8A 2014-09-25 2015-07-13 通信装置、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Active CN1061341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95011 2014-09-25
JP2014195011 2014-09-25
PCT/JP2015/003532 WO2016047012A1 (ja) 2014-09-25 2015-07-13 通信装置、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34115A true CN106134115A (zh) 2016-11-16
CN106134115B CN106134115B (zh) 2018-04-17

Family

ID=55580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16989.8A Active CN106134115B (zh) 2014-09-25 2015-07-13 通信装置、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122502B2 (zh)
JP (1) JP6386572B2 (zh)
CN (1) CN106134115B (zh)
WO (1) WO20160470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20820A1 (ja) * 2016-07-26 2018-02-01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通信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通信制御方法
US10924239B2 (en) * 2017-01-06 2021-02-16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Terminal,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reference signals with phase shift indexes
KR102353972B1 (ko) 2017-04-11 2022-01-2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서브프레임 결합을 이용한 신호 복조 방법 및 장치
HUE060080T2 (hu) * 2017-05-31 2023-01-28 Ntt Docomo Inc Felhasználói terminál és vezeték nélküli kommunikációs eljárás
US11212151B2 (en) * 2017-08-23 2021-12-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er multiplexing for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43704A (zh) * 2007-08-10 2010-06-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蜂窝式无线通信系统中向上行链路ack/nack信道分配码资源的设备和方法
CN101796749A (zh) * 2007-09-14 2010-08-04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传送控制信息的方法
CN101809911A (zh) * 2007-10-01 2010-08-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和响应信号扩频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05043B2 (ja) 2007-06-15 2010-07-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応答信号拡散方法
JP5127836B2 (ja) * 2007-09-25 2013-01-2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応答信号拡散方法
KR100905385B1 (ko) * 2008-03-16 2009-06-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신호의 효율적인 전송방법
JP2009302880A (ja) * 2008-06-13 2009-12-24 Fujitsu Ltd 上りリンク制御チャネル多重方法及びこれを適用する移動体通信システム
EP2416510A1 (en) * 2009-03-31 2012-02-08 Panasonic Corporation Base station, mobile station, pilot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channel estimation method
WO2013021569A1 (ja) * 2011-08-10 2013-02-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及び送受信方法
WO2013056741A1 (en) * 2011-10-20 2013-04-25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Timeslot allocation in uplink cdma
CN106465355B (zh) * 2014-06-24 2019-12-31 太阳专利托管公司 终端、基站、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43704A (zh) * 2007-08-10 2010-06-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蜂窝式无线通信系统中向上行链路ack/nack信道分配码资源的设备和方法
CN101796749A (zh) * 2007-09-14 2010-08-04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传送控制信息的方法
CN101809911A (zh) * 2007-10-01 2010-08-1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装置和响应信号扩频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34115B (zh) 2018-04-17
JPWO2016047012A1 (ja) 2017-07-13
WO2016047012A1 (ja) 2016-03-31
US10122502B2 (en) 2018-11-06
JP6386572B2 (ja) 2018-09-05
US20170041105A1 (en) 2017-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12061B (zh) 用于监控控制信道的方法和无线装置
CN102986285B (zh) 基站装置、终端装置、发送方法以及接收方法
US11477768B2 (en) Terminal, base st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ception method
CN104995978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1758222B (zh) 用于新无线电(nr)通信的设备系统和方法
EP3402275B1 (en) User device, base station, signal reception method, and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RU2709796C2 (ru) Терминал и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JP6410112B2 (ja) 端末、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CN111182641B (zh) 一种被用于用户和基站中的方法和设备
CN105027654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JP6484611B2 (ja) 端末、基地局、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CN110249684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926018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方法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6797267A (zh) 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CN106134115A (zh) 通信装置、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CN107996022A (zh) 用于接收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无线装置及方法
CN108713344A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JP6667532B2 (ja) 端末、基地局、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CN110393029A (zh)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006010A (zh) 基站、终端、接收方法及发送方法
CN110447201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分配参考信号资源的方法及其装置
JP7016047B2 (ja) 基地局、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JP6590267B2 (ja) 基地局、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JP2020005292A (ja) 端末、通信方法及び集積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