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29920B - 枢转关节及具有它的设备支臂 - Google Patents

枢转关节及具有它的设备支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29920B
CN106129920B CN201610685417.5A CN201610685417A CN106129920B CN 106129920 B CN106129920 B CN 106129920B CN 201610685417 A CN201610685417 A CN 201610685417A CN 106129920 B CN106129920 B CN 1061299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vot block
hole
cable
pivoting articulation
co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8541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29920A (zh
Inventor
郭权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Kang Ruitong Precision Instru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Kang Ruitong Precision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Kang Ruitong Precision Instru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Kang Ruitong Precision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68541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129920B/zh
Publication of CN1061299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299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299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299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02G3/0437Channels
    • H02G3/045Channels provided with perforations or slots permitting introduction or exit of wi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枢转关节及具有它的设备支臂,该枢转关节包括上枢转座、下枢转座、第一连接体及第一埋线通道,其中,下枢转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上枢转座;第一连接体与所述下枢转座相连;第一埋线通道贯穿于所述上枢转座、下枢转座和第一连接体之间,且所述第一埋线通道的侧壁形成有沿所述第一埋线通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埋线口,以使所述线缆的一端由所述第一埋线口埋放至所述第一埋线通道。本发明的枢转关节,可以埋放设备的线缆,使得其使用更加方便,不会对医务人员造成干扰,同时,也更方便于对设备进行清洁。

Description

枢转关节及具有它的设备支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枢转机构,特别涉及一种适于埋放线缆的枢转关节及具有它的设备支臂。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发展,各式各样的电子设备相继出现的,而这些电子设备根据用途的不同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场所,而且,这些电子设备一般都具有显示屏,用于显示所需的内容。而为了这些电子设备使用时更加方便观看与操作,这些电子设备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连接至可枢转的支臂等辅助机构上,再借助于可枢转的支臂进行转动,以调整至使用者便于观看其显示画面的角度,或供不同位置的使用者观看其显示画面。
然而,对于带有电源连接线或数据传输线等线缆的电子设备,在连接至可枢转的支臂上时,支臂在转动过程中也会导致线缆的摆动,由此,给使用者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举例来说,医院使用某些医疗设备,可以通过可枢转支臂安装至墙体上,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转动可枢转支臂进而达到调节医疗设备角度或位置的目的。但是,医疗设备的线缆暴露在外,容易对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造成干扰,甚至是容易出现无意拉扯到线缆导致设备工作中断等问题。此外,也对医疗设备的清洁造成了极大的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枢转关节。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枢转关节的设备支臂。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枢转关节,适于埋放线缆,包括:
上枢转座;
下枢转座,所述下枢转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上枢转座;
第一连接体,所述第一连接体与所述下枢转座相连;
第一埋线通道,所述第一埋线通道贯穿于所述上枢转座、下枢转座和第一连接体之间,且所述第一埋线通道的侧壁形成有沿所述第一埋线通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埋线口,以使所述线缆的一端由所述第一埋线口埋放至所述第一埋线通道。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枢转关节,具有第一埋线通道,第一埋线通道贯穿于所述上枢转座、下枢转座和第一连接体之间,且第一埋线通道的侧壁形成有沿所述第一埋线通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埋线口,以使线缆的一端由所述第一埋线口埋放至所述第一埋线通道。也就是说,线缆可以从第一埋线通道的第一埋线口埋放至第一埋线通道中,而且,当枢转关节转动时不会对线缆造成干涉等问题,由此,利用该枢转关节形成的设备支臂,可以将线缆埋放于其中,使得其使用更加方便,不会对医务人员造成干扰,同时,也更方便于对设备进行清洁。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枢转关节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枢转座具有一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上枢转座的第一通孔及形成于所述上枢转座侧壁且与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一豁口;
所述下枢转座具有一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二通孔及形成于所述下枢转座侧壁且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的第二豁口;
所述第一连接体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豁口连通的第一放线槽,所述第一放线槽的上端敞开形成第一敞口,所述第一放线槽、第一通孔、第二通孔连通形成所述第一埋线通道;
当所述上枢转座和下枢转座相对枢转至预定位置时,所述第二豁口与所述第一豁口连通,以使所述第一豁口、第二豁口及第一敞口形成所述第一埋线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
第二连接体,所述第二连接体与所述上枢转座相连;
第二埋线通道,所述第二埋线通道贯穿于所述上枢转座和第二连接体之间,且所述第二埋线通道的侧壁形成有沿所述第二埋线通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埋线口,以使所述线缆的另一端由所述第二埋线口埋放至所述第二埋线通道。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接体上形成有第二放线槽,所述第二放线槽的上端敞开形成第二敞口,所述上枢转座的侧壁具有连通所述第二放线槽和第一通孔的第三豁口,所述第二放线槽与第一通孔连通形成所述第二埋线通道,所述第三豁口与第二敞口连通形成所述第二埋线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
上盖,所述上盖与所述上枢转座的上端可拆卸式连接以封闭所述第一通孔,且所述上盖具有一填充并封闭在所述第一豁口的填充块。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盖上形成有可供线缆穿过的过线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上盖包括:
盖框,所述盖框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上枢转座的上端,所述填充块自所述盖框的周沿局部位置向下凸出形成;
面盖,所述面盖可拆卸式连接于所述盖框,所述过线孔形成于所述面盖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面盖上设有一在受到预定压力后与所述面盖分离的可移除片,当所述可移除片被移除后,所述面盖上形成所述过线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下枢转座的上端向上凸出形成有环绕所述第二通孔设置的枢转台,所述枢转台与所述第一通孔可枢转配合;
所述上枢转座的所述第一通孔内具有一台阶面,所述台阶面上设有一具有供所述线缆进入的第四豁口的卡环,所述卡环与所述枢转台相连且可随所述枢转台同步旋转。
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设备支臂,包括:
设备夹持装置,适于夹持固定目标设备;
如上所述枢转关节;
转动臂,所述转动臂通过一所述枢转关节与所述设备夹持装置相连,且所述转动臂具有与所述枢转关节中所述第一埋线通道相连通的第三埋线通道。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设备支臂,采用上述枢转关节,而上述枢转关节具有第一埋线通道,第一埋线通道贯穿于所述上枢转座、下枢转座和第一连接体之间,且第一埋线通道的侧壁形成有沿所述第一埋线通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埋线口,以使线缆的一端由所述第一埋线口埋放至所述第一埋线通道。也就是说,线缆可以从第一埋线通道的第一埋线口埋放至第一埋线通道中,而且,当枢转关节转动时不会对线缆造成干涉等问题,由此,利用该枢转关节形成的电子设备支臂,可以将电子设备的线缆埋放于其中,使得其使用更加方便,不会对医务人员造成干扰,同时,也更方便于对设备进行清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枢转关节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枢转关节的爆炸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枢转关节埋线的状态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枢转关节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枢转关节的爆炸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枢转关节埋线的状态图;
图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设备支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设备支臂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上枢转座10;
第一通孔101;
台阶面1011;
第一豁口102;
第三豁口103;
下枢转座20;
第二通孔201;
第二豁口202;
枢转台203;
卡环21;
耐磨片22;
第一连接体30;
第一放线槽301;
第一槽盖302;
第二连接体40;
第二放线槽401;
第二槽盖402;
上盖50;
盖框501;
填充块5011;
面盖502;
可移除片5021;
线缆60;
竖向段601;
第一水平段602;
第二水平段603;
设备夹持装置100;
转动臂200;
第一枢转关节300a;
第二枢转关节300b;
第三枢转关节300c;
固定座400;
滑轨401。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枢转关节,适于埋放线缆60,包括上枢转座10、下枢转座20、第一连接体30及第一埋线通道。
具体的,下枢转座20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上枢转座10,例如图1示例中,下枢转座20与上枢转座10同轴设置,且下枢转座20可以相对于上枢转座10沿其共同的轴线旋转。
第一连接体30与所述下枢转座20相连,在图1示例中,第一连接体30与下枢转座20一体成型,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体30也可以是通过螺钉等紧固件连接至下枢转座20上。
第一埋线通道贯穿于所述上枢转座10、下枢转座20和第一连接体30之间,且所述第一埋线通道的侧壁形成有沿所述第一埋线通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埋线口,以使所述线缆60的一端由所述第一埋线口埋放至所述第一埋线通道。
也就是说,在上枢转座10、下枢转座20和第一连接体30内部均设置通道,各个通道彼此连通形成第一埋线通道。而且,第一埋线通道的侧壁局部敞开形成第一埋线口,该第一埋线口的长度、延伸方向和第一埋线通道的长度、延伸方向是相同的,如此,线缆60的一部分(一端)可以从该第一埋线口放入至第一埋线通道内,进而使得线缆60的一端能够隐藏于上枢转座10、下枢转座20、第一连接体30之间的第一埋线通道内。
在具体应用中,该枢转关节可以用各种电子设备支臂或支架等产品中,该第一连接体30用于连接至电子设备支臂或支架中的第一构件,而上枢转座10可以连接至电子设备支臂或支架中的第二构件,如此,可以使得第二构件和第二构件可以相对转动。
示例性的,该枢转关节应用于电子设备支臂或支架时,第一构件可以为转动臂200,而第二构件可以是设备夹持装置100,如此,实现了设备夹持装置100和转动臂200之间的枢转。第二构件也可以是固定于墙面或其他平面固定上的固定座400,如此,可以实现固定座400与转动臂200之间的枢转。此外,第二构件也可以是另一个转动臂200,如此,可以实现两个转动臂200之间的枢转。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根据该枢转关节所应用产品的不同而不同,在此不一一列举。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枢转关节,具有第一埋线通道,第一埋线通道贯穿于所述上枢转座10、下枢转座20和第一连接体30之间,且第一埋线通道的侧壁形成有沿所述第一埋线通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埋线口,以使线缆60的一端由所述第一埋线口埋放至所述第一埋线通道。也就是说,线缆60可以从第一埋线通道的第一埋线口埋放至第一埋线通道中,而且,当枢转关节转动时不会对线缆60造成干涉等问题,由此,利用该枢转关节形成的电子设备支臂,可以将电子设备的线缆60埋放于其中,使得其使用更加方便,不会对医务人员造成干扰,同时,也更方便于对设备进行清洁。
作为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中,第一连接体30与所述轴线形成一夹角,例如在图2、3示例中,第一连接体30是沿下枢转座20的径向向外延伸的,即第一连接体30的是与下枢转座20的轴线垂直的,如此,上枢转座10、下枢转座20和第一连接体30之间形成的第一埋线通道则为“L”型,而当该枢转关节应用于电子设备支臂时,由于第一连接体30连接至转动臂200,则电子设备的线缆60的部分可以通过可以“L”型的形态埋放在枢转关节内,并沿顺着转动臂200的延伸方向依次埋放至转动臂200内,进而实现将线缆60完全埋放至电子设备支臂内。
参照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上枢转座10具有一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上枢转座10的第一通孔101及形成于所述上枢转座10侧壁且与第一通孔101连通的第一豁口102,如图2所示,第一豁口102是上下完全将上枢转座10的侧壁截断的,即第一豁口102的上端和下端均为敞开的。
下枢转座20具有一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通孔101连通的第二通孔201及形成于所述下枢转座20侧壁且与所述第二通孔201连通的第二豁口202,如图2所示,第二豁口202的上端是敞开的。
第一连接体30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豁口202连通的第一放线槽301,所述第一放线槽301的上端敞开形成第一敞口,所述第一放线槽301、第一通孔101、第二通孔201连通形成所述第一埋线通道,如图2所示,第一防线槽与第二通孔201是垂直。
当所述上枢转座10和下枢转座20相对枢转至预定位置时,所述第二豁口202与所述第一豁口102连通,以使所述第一豁口102、第二豁口202及第一敞口形成所述第一埋线口。
由于下枢转座20和上枢转座10之间枢转连接,而第二豁口202位于下枢转座20上,所以,当下枢转座20和上枢转座10相对转动至某一个位置时,则第二豁口202必然会与第一豁口102相对进而形成连通状态。此时,第一豁口102、第二豁口202及第一敞口形成的第一埋线口处于打开状态。
在第一埋线口处于打开状态时,可以将线缆60先通过第一豁口102放入至第一通孔101的,再通过第二豁口202放入至第二通孔201,由于第一放线槽301与第二通孔201是垂直的,所以,随后,将线缆60折弯完成L型,L型的线缆60包括竖向段601和第一水平段602,竖向段601已经位于第一通孔101和第二通孔201内,而第一水平段602则可以放入至第一放线槽301,如此,即可将线缆60埋入至第一埋线通道内。本实施例中,采用上述结构的第一埋线通道,其结构简单,而且,埋线操作方便简单。
参照图4至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连接体40及第二埋线通道。
具体的,第二连接体40与所述上枢转座10相连,在图1示例中,第二连接体40与上枢转座10一体成型,当然,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连接体40也可以是通过螺钉等紧固件连接至上枢转座10上。
第二埋线通道贯穿于所述上枢转座10和第二连接体40之间,且所述第二埋线通道的侧壁形成有沿所述第二埋线通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埋线口,以使所述线缆60的另一端由所述第二埋线口埋放至所述第二埋线通道。
也就是说,上枢转座10和第二连接体40内部形成有第二埋线通道,第二埋线通道的侧壁局部敞开形成第二埋线口,该第二埋线口的长度、延伸方向和第二埋线通道的长度、延伸方向是相同的,如此,线缆60的另一部分(另一端)可以从该第二埋线口放入至第二埋线通道内,进而使得线缆60的另一端能够隐藏于上枢转座10、第二连接体40之间的第二埋线通道内。
本实施例中,第一埋线通道和第二埋线通道连通形成一体的且大体成Z型埋线通道,在具体应用中,第二连接体40可以连接至电子设备支臂的第二构件,第一连接体30连接至至电子设备支臂的第一构件,如此,线缆60可埋入中Z型埋线通道,且线缆60的两端可以分别向电子设备支臂的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中延伸,尤其是当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均为转动臂200时,线缆60两端完全可以延伸至两个转动臂200内,实现线缆60的全埋,而且不影响两个转动臂200的转动。
参照图5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体40上形成有第二放线槽401,所述第二放线槽401的上端敞开形成第二敞口,所述上枢转座10的侧壁具有连通所述第二放线槽401和第一通孔101的第三豁口103,所述第二放线槽401与第一通孔101连通形成所述第二埋线通道,所述第三豁口103与第二敞口连通形成所述第二埋线口。
在具体埋线时,可以将线缆60上竖向段601进一步折弯形成第二水平段603,该第二水平段603则可以通过第三豁口103及第二敞口形成的第二埋线口放入至第二放线槽401内,进而实现将线缆60的所述另一端埋放至第二埋线槽内,其结构简单,埋线方便。
有利的,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敞口上设置第一槽盖302以打开和关闭该第一放线槽301。第二敞口上设有第二槽盖402以打开和关闭该第二放线槽401。如此,在将线缆60放入至第一放线槽301和第二放线槽401中之后,可以盖上第一槽盖302和第二曹盖,使得线缆60的第一水平段602和第二水平段603完全隐藏在第一连接体30和第二连接体40内。
参照图2及图5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上盖50,所述上盖50与所述上枢转座10的上端可拆卸式连接以封闭所述第一通孔101,且所述上盖50具有一填充并封闭在所述第一豁口102的填充块5011。
也就是说,上盖50可以封闭上枢转座10,使得线缆60的竖向段601被完成隐藏在第一通孔101、第二通孔201内。具体的,上盖50密封上枢转座10上的第一通孔101,而填充块5011则密封上枢转座10上的第一豁口102。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填充块5011一方面对第一豁口102起到密封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够填充第一豁口102使得上枢转座10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形,进而可以提高上枢转座10的强度,进而提高上枢转座10和下枢转座20相对枢转的可靠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上盖50上形成有可供线缆60穿过的过线孔。本实施例中,在上盖50上设置过线孔,可以使得该枢转关节可以从该过线孔作为埋线的起点,也就是说,只需要将线缆60的一端埋入第一埋线通道内即可,此时,对于线缆60的另一端则可以从该过线孔内引出即可。例如,当第一构件为电子设备支臂的固定座400,而第二构件为电子设备支臂的转动臂200,则由于固定座400直接连接在上枢转座10或第二连接体40上,其与枢转关节之间的距离较短,因此,线缆60的另一端可以从该枢转关节中上盖50的过线孔引出即可。
参照图2及图5所示,具体的,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上盖50包括盖框501及面盖502。其中,盖框501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上枢转座10的上端,所述填充块5011自所述盖框501的周沿局部位置向下凸出形成。面盖502可拆卸式连接于所述盖框501,所述过线孔形成于所述面盖502上。
在装配时,可以先将盖框501盖合至上枢转座10的上端,使得填充块5011将第一豁口102填充封闭,进而将线缆60限定在第一通孔101内,再将面盖502盖合至盖框501上即可,其装配方便,而且方便于上盖50的加工。
作为优选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面盖502上设有一在受到预定压力后与所述面盖502分离的可移除片5021,当所述可移除片5021被移除后,所述面盖502上形成所述过线孔。
也就是说,可移除片5021是属于面盖502的一部分,且在施加一定的作用力时能够将该可移除片5021从面盖502上剔除,进而使得面盖502上形成上述过线孔。采用这种方式,可以使得该枢转关节在应用于不同位置时用户根据需要选择是否形成上述过线孔,例如当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均为转动臂200时,则线缆60不需要从该枢转关节引出,所以,不需要上述过线孔。而当第一构件为转动臂200,而第二构件为固定座400或设备夹持装置100时,则需要在枢转关节的上盖50上引出线缆60,所以,此时,可以剔除可移除片5021形成过线孔,以便于引出线缆60,其使用更加方便灵活。
参照图2及图5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下枢转座20的上端向上凸出形成有环绕所述第二通孔201设置的枢转台203,所述枢转台203与所述第一通孔101可枢转配合。
上枢转座10的所述第一通孔101内具有一台阶面1011,所述台阶面1011上设有一具有供所述线缆60进入的第四豁口的卡环21,所述卡环21与所述枢转台203相连且可随所述枢转台203同步旋转。
当施加作用力旋转该下枢转座20时,下枢转座20带动枢转台203在第一通孔101内转动,同时,卡环21也随枢转台203一同转动,并且卡环21的下表面与上枢转座10内的台阶面1011产生摩擦。
本实施例中,采用上述结构实现上枢转座10与下枢转座20之间的枢转连接,其结构简单,而且便于第一通孔101、第二通孔201及第一放线槽301连通形成第一埋线通道。
有利的,卡环21与台阶面1011之间设置一耐磨片22,进而提高卡环21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设备支臂,包括设备夹持装置100、转动臂200及第一枢转关节300a,第一枢转关节300a为上述实施例的枢转关节。
具体的,设备夹持装置100适于夹持固定目标设备,该目标设备一般为带有线缆60的电子设备。
转动臂200通过一所述枢转关节与所述设备夹持装置100相连,且所述转动臂200具有与所述枢转关节中所述第一埋线通道相连通的第三埋线通道。如此,枢转关节内埋设的线缆60可以延伸至转动臂200内,进而确保线缆60全部隐藏于设备支臂内。
参照图8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该设备支臂还包括固定座400及第二枢转关节300b,第二枢转关节300b为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枢转关节,所述固定座400适于固定于墙面等位置,固定座400上设置有滑轨401,转动臂20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枢转关节300b可竖向滑动的设置于所述滑轨401上。如此,可以实现转动臂200的高度可调。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中,还包括第三枢转关节300c,第三枢转关节300c为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枢转关节,转动臂200包括多个,多个转动臂200中相邻另个转动臂200之间通过一个所述第三枢转关节300c相连,如此,可以实现转动臂200的多角度可调。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设备支臂,采用上述枢转关节,而上述枢转关节具有第一埋线通道,第一埋线通道贯穿于所述上枢转座10、下枢转座20和第一连接体30之间,且第一埋线通道的侧壁形成有沿所述第一埋线通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埋线口,以使线缆60的一端由所述第一埋线口埋放至所述第一埋线通道。也就是说,线缆60可以从第一埋线通道的第一埋线口埋放至第一埋线通道中,而且,当枢转关节转动时不会对线缆60造成干涉等问题,由此,利用该枢转关节形成的设备支臂,可以将线缆60埋放于其中,使得其使用更加方便,不会对医务人员造成干扰,同时,也更方便于对设备进行清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9)

1.一种枢转关节,适于埋放线缆,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枢转座;
下枢转座,所述下枢转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可枢转地连接至所述上枢转座;
第一连接体,所述第一连接体与所述下枢转座相连;
第一埋线通道,所述第一埋线通道贯穿于所述上枢转座、下枢转座和第一连接体之间,且所述第一埋线通道的侧壁形成有沿所述第一埋线通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埋线口,以使所述线缆的一端由所述第一埋线口埋放至所述第一埋线通道;
所述上枢转座具有一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上枢转座的第一通孔及形成于所述上枢转座侧壁且与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一豁口;
所述下枢转座具有一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二通孔及形成于所述下枢转座侧壁且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的第二豁口;
所述第一连接体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二豁口连通的第一放线槽,所述第一放线槽的上端敞开形成第一敞口,所述第一放线槽、第一通孔、第二通孔连通形成所述第一埋线通道;
当所述上枢转座和下枢转座相对枢转至预定位置时,所述第二豁口与所述第一豁口连通,以使所述第一豁口、第二豁口及第一敞口形成所述第一埋线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转关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连接体,所述第二连接体与所述上枢转座相连;
第二埋线通道,所述第二埋线通道贯穿于所述上枢转座和第二连接体之间,且所述第二埋线通道的侧壁形成有沿所述第二埋线通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二埋线口,以使所述线缆的另一端由所述第二埋线口埋放至所述第二埋线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枢转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体上形成有第二放线槽,所述第二放线槽的上端敞开形成第二敞口,所述上枢转座的侧壁具有连通所述第二放线槽和第一通孔的第三豁口,所述第二放线槽与第一通孔连通形成所述第二埋线通道,所述第三豁口与第二敞口连通形成所述第二埋线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转关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上盖,所述上盖与所述上枢转座的上端可拆卸式连接以封闭所述第一通孔,且所述上盖具有一填充并封闭在所述第一豁口的填充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枢转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上形成有可供线缆穿过的过线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枢转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包括:
盖框,所述盖框可拆卸连接于所述上枢转座的上端,所述填充块自所述盖框的周沿局部位置向下凸出形成;
面盖,所述面盖可拆卸式连接于所述盖框,所述过线孔形成于所述面盖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枢转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盖上设有一在受到预定压力后与所述面盖分离的可移除片,当所述可移除片被移除后,所述面盖上形成所述过线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转关节,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枢转座的上端向上凸出形成有环绕所述第二通孔设置的枢转台,所述枢转台与所述第一通孔可枢转配合;
所述上枢转座的所述第一通孔内具有一台阶面,所述台阶面上设有一具有供所述线缆进入的第四豁口的卡环,所述卡环与所述枢转台相连且可随所述枢转台同步旋转。
9.一种设备支臂,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夹持装置,适于夹持固定目标设备;
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枢转关节;
转动臂,所述转动臂通过一所述枢转关节与所述设备夹持装置相连,且所述转动臂具有与所述枢转关节中所述第一埋线通道相连通的第三埋线通道。
CN201610685417.5A 2016-08-18 2016-08-18 枢转关节及具有它的设备支臂 Active CN1061299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85417.5A CN106129920B (zh) 2016-08-18 2016-08-18 枢转关节及具有它的设备支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85417.5A CN106129920B (zh) 2016-08-18 2016-08-18 枢转关节及具有它的设备支臂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29920A CN106129920A (zh) 2016-11-16
CN106129920B true CN106129920B (zh) 2018-02-02

Family

ID=57279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85417.5A Active CN106129920B (zh) 2016-08-18 2016-08-18 枢转关节及具有它的设备支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129920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0908A (zh) * 2003-04-01 2006-03-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关节接合部的电缆引导件
CN201599304U (zh) * 2009-11-03 2010-10-06 罗志成 定位关节
CN204007864U (zh) * 2014-06-25 2014-12-10 杭州中为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由多自由度机器人手臂驱动光度计的分布光度计装置
CN104273982A (zh) * 2013-07-09 2015-01-14 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关节装置
CN205944934U (zh) * 2016-08-18 2017-02-08 深圳市康瑞通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枢转关节及具有它的设备支臂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0908A (zh) * 2003-04-01 2006-03-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关节接合部的电缆引导件
CN201599304U (zh) * 2009-11-03 2010-10-06 罗志成 定位关节
CN104273982A (zh) * 2013-07-09 2015-01-14 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关节装置
CN204007864U (zh) * 2014-06-25 2014-12-10 杭州中为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由多自由度机器人手臂驱动光度计的分布光度计装置
CN205944934U (zh) * 2016-08-18 2017-02-08 深圳市康瑞通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枢转关节及具有它的设备支臂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29920A (zh) 2016-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29920B (zh) 枢转关节及具有它的设备支臂
CN205944934U (zh) 枢转关节及具有它的设备支臂
CN111555201A (zh) 一种电缆设备用电缆收紧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108024714A (zh) 一种监护仪及其显示装置、监护系统
CN206712331U (zh) 遥控放线脱钩器
CN208860753U (zh) 一种便携集成式大幅面检测实验系统平台
CN105186371B (zh) 一种高空带电作业用断线钳
CN206516167U (zh) 一种折线图演示教具
CN206601429U (zh) 直流电流传感器
CN203800480U (zh) 一种导线更换装置
CN208142852U (zh) 一种便于操作的壁挂式充电桩
CN103527019B (zh) 一种使箱体的门按指定轨迹开合的铰链装置
CN112207801B (zh) 一种机器人的操控装置、操控系统及操控方法
CN108750307B (zh) 透明封闭式产品设计展示盒
CN211323554U (zh) 一种交易机
CN108183532A (zh) 一种便于操作的壁挂式充电桩
CN206833731U (zh) 计算机教学装置
CN107681405A (zh) 一种接线装置
CN206542143U (zh) 一种综合布线盒盖卡槽装置
CN217217163U (zh) 基于孔内电视的工程岩体完整程度判别装置
CN111997986B (zh) 一种手术用器械连接结构
CN107337050A (zh) 一种电梯下梁安全钳的调节装置
CN213786518U (zh) 一种基于计算机虚拟现实的产品展示设备
CN215230429U (zh) 一种可视化空肠管置管套件
CN213750807U (zh) 一种内分泌糖尿病患者饮食调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