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03830B - 衣物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衣物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03830B
CN106103830B CN201580012675.0A CN201580012675A CN106103830B CN 106103830 B CN106103830 B CN 106103830B CN 201580012675 A CN201580012675 A CN 201580012675A CN 106103830 B CN106103830 B CN 1061038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is
switch unit
door
rotation
alo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267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03830A (zh
Inventor
李娿擥
金宰奭
姜仁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1038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38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038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38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9/00Details of washing machines not specific to a single type of machines covered by groups D06F9/00 - D06F27/00 
    • D06F39/12Casings; Tubs
    • D06F39/14Doors or covers; Securing means therefor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7/00Details specific to washing machines covered by groups D06F21/00 - D06F25/00
    • D06F37/02Rotary receptacles, e.g. drums
    • D06F37/12Rotary receptacles, e.g. drums adapted for rotation or oscillation about a vertical axis
    • D06F37/18Doors or covers; Securing means therefor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7/00Details specific to washing machines covered by groups D06F21/00 - D06F25/00
    • D06F37/26Casings; Tubs
    • D06F37/28Doors; Security means therefor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7/00Details specific to washing machines covered by groups D06F21/00 - D06F25/00
    • D06F37/42Safety arrangements, e.g. for stopping rotation of the receptacle upon opening of the casing door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E05D AND E05F,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 ELEMENTS, ELECTRIC CONTROL, POWER SUPPLY, POWER SIGNAL OR TRANSMISSION, USER INTERFACES, MOUNTING OR COUPLING, DETAILS,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 THEREOF
    • E05Y2900/0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 E05Y2900/30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for domestic appliances
    • E05Y2900/312Application of doors, windows, wings or fittings thereof for domestic appliances for washing machines or laundry dry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ain Body Construction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Laundry Dryers (AREA)
  • Hin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衣物处理装置。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这样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其包括:机柜,其构成外部特征并且设有衣物入口;门,与该入口对齐以打开和关闭该入口;铰链单元,其构成使门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的第一旋转轴线和使门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第二旋转轴线,该第二旋转方向对应于与第一旋转方向不同的方向;以及旋转轴切换单元,构造为能够被移动以便将该门可转动地紧固于第一旋转轴线和第二旋转轴线中的任一者;其中该铰链单元包括:第一轴和第二轴,构成该第一旋转轴线;以及第三轴和第四轴,构成该第二旋转轴线;其中该旋转轴切换单元设有:第一切换单元,沿该门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第二切换单元,从该第一切换单元的一端沿该门的高度方向延伸,并将该第四轴选择性地及可转动地紧固到机柜;并且其中该第四轴设有朝向该第二切换单元突出的突出部,并且其中该突出部的一端部与该第二切换单元接触。根据本发明,当沿第二旋转方向,即竖直方向或上下方向打开衣物处理装置的门时,可防止第二切换单元由于门的重量而被弯折或损坏。

Description

衣物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衣物处理装置,且更具体而言涉及这样一种衣物处理装置,该衣物处理装置具有门,该门被配置为用以打开入口来放入衣物,该门能够被转动而沿不同方向被打开。
背景技术
衣物处理装置包括仅具有洗涤功能的洗涤装置、仅具有干燥功能的干燥装置以及兼具洗涤功能和干燥功能的洗涤-干燥装置。洗涤装置和洗涤-干燥装置可包括设置在机柜内的桶(tub)和可转动地设置在该桶内的滚筒,且干燥装置可包括可转动地设置在机柜内的滚筒。
一般而言,在衣物处理装置的主体的前部形成一入口,该入口配置为使衣物能被放置到其中,并且在衣物处理装置中安装有使该入口能够被打开和关闭的门。此外,当该门埋设于衣物处理装置的前部时,该门在沿着水平方向(即,左右方向)或竖直方向(即,上下方向)转动的同时可打开和关闭此入口。
早先已公开一种结构,其能够根据使用者的选择而通过水平或竖直地转动门来打开和关闭洗涤装置的入口。在例如韩国第10-2011-0139295号专利申请中阐示了这种结构。
在这种门的打开和关闭结构中,当门的旋转轴被配置成水平旋转轴或竖直旋转轴时,设置在门上的旋转轴切换单元可转动地紧固(或固定)水平旋转轴和竖直旋转轴中的任一者(由使用者来选择)。
假若使用者设置了水平旋转轴(即,假若使用者想要使门沿水平方向转动),则旋转轴切换单元被联接到铰链,该铰链被安装在门的下部,以便可转动地支撑该门。
此处,可能存在这样一问题:旋转轴切换单元(即,旋转轴切换单元的一端)不能承受门的重量并且变弯。此外,还可能存在这样一问题:在重复开门和关门时,旋转轴切换单元的弯曲状态或损坏可能加剧。
此外,多个铰链轴设置在门上,以使门能沿多个方向(即,两个方向)转动。在上述多个铰链轴中,一些铰链轴会被配置为能够根据门的旋转方向将门可转动地紧固到衣物处理装置的机柜,或者一些铰链轴应被配置成使门能从机柜上拆下。一般而言,铰链轴设置在门上,而在机柜上设有配置成能附接铰链轴或使铰链轴脱离的铰链轴可分离部。
更具体而言,根据门的旋转方向,配置为旋转轴的铰链轴会被可转动地紧固到铰链轴可分离部,而不配置为旋转轴的铰链轴会从铰链轴可分离部被移除(或脱离)。
然而,根据门的旋转方向(其由使用者设置),可能存在这样一问题:在门的转动期间,配置成旋转轴的铰链轴有可能从铰链轴可分离部脱离。
例如,假若使用者想要沿着竖直方向(即,上下方向)转动门,则转动该门的铰链轴被水平地设置在该门的下部。例如,可设置总共两个铰链轴,其中每个铰链轴可分别设置在位于门的下部的该门的每个角部区域上。当门沿着水平方向(即,左右方向)转动时,这两个铰链轴之一会从铰链轴可分离部脱离。
然而,在门沿着水平方向(即,左右方向)转动期间,可能存在这样一问题:在门的转动期间,用于将门可转动地固定(或紧固)到机柜的两个铰链轴中的任一个有可能从铰链轴可分离部脱离。在这种情况下,随之会产生另一问题,即整个门可能从机柜上脱离。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相关领域的衣物处理装置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该衣物处理装置能通过支撑旋转轴切换单元来防止该旋转轴切换单元被弯折或损坏,该旋转轴切换单元被配置成用来选择性地及可转动地紧固门的旋转轴。
此外,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该衣物处理装置能够防止如下铰链轴从铰链轴可分离部脱离:该铰链轴是配置成根据由使用者设置的门的旋转方向而被选择性地附接到门/从门脱离的多个铰链轴中的一者,且需要该铰链轴使该门能沿着该旋转方向转动。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该衣物处理装置能通过防止旋转轴在门的转动期间被切换而使该门能够被稳定地转动。
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衣物处理装置,该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机柜,其构成外部特征,并且该机柜设有衣物入口;门,其(与该入口)对齐以打开和关闭该入口;铰链单元,其构成使门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的第一旋转轴线和使该门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第二旋转轴线,该第二旋转方向对应于与第一旋转方向不同的方向;以及旋转轴切换单元,构造为能够被移动以便将该门可转动地紧固于第一旋转轴线和第二旋转轴线中的任一者;其中该铰链单元包括:第一轴和第二轴,构成该第一旋转轴线;以及第三轴和第四轴,构成该第二旋转轴线;其中该旋转轴切换单元设有:第一切换单元,沿该门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第二切换单元,从该第一切换单元的一端沿该门的高度方向延伸,并将该第四轴选择性地及可转动地紧固到机柜;并且其中该第四轴设有朝向该第二切换单元突出的突出部,并且其中该突出部的一端部与该第二切换单元接触。
此外,第四轴可形成为从第四轴托架的一侧延伸,该第四轴托架安装在门上,该第四轴托架可形成为包围第二切换单元的至少一部分,该机柜可包括引导槽,该引导槽被构造为容纳第二切换单元的自由端部,并且当该门沿第二旋转方向被转动一预定角度时,第四轴托架的至少一部分可与第二切换单元的自由端部一起插入引导槽。
此外,第四轴可设有沿着第四轴的长度方向形成的第一侧平面和与第一侧平面相对地形成的第二侧平面。
此外,第一侧平面和第二侧平面可形成为彼此平行。
此外,优选地,该机柜设有被构造为容纳第四轴的第四轴可分离部,在该第四轴可分离部中形成有一接纳槽,该接纳槽被构造为容纳该第四轴,且该接纳槽的开口的宽度大于第一侧平面与第二侧平面之间的宽度。
此外,优选地,在第四轴可分离部上形成一止动件,该止动件被构造为限制第四轴的转角,在该止动件上形成有与第四轴的第一侧平面对应的第三侧平面,第一侧平面与第三侧平面建立面接触。
此外,第二切换单元可设有与第四轴相对的第一侧平面和与第一侧平面相对的第二侧平面,第四轴托架可设有一延伸部,该延伸部被构造为沿着第二切换单元的第二侧平面延伸,并且当门沿第二旋转方向被转动一预定角度时,第四轴托架的延伸部可与第二切换单元的自由端部一起插入引导槽。
此外,当门沿第二旋转方向被转动一预定角度时,第二切换单元可被第四轴托架的延伸部支撑在引导槽的边缘上。
此外,在设置于第四轴上的突出部上可形成一第四侧平面,且该突出部的第四侧平面可通过与第二切换单元建立面接触来支撑第二切换单元。
此外,优选地,第四轴连接于一铰链臂,其中该铰链臂从第四轴托架延伸。
此外,第四轴托架可设有托架本体和该铰链臂,该铰链臂可形成为从托架本体朝向第四轴可分离部倾斜地延伸,且托架本体、铰链臂和第四轴可形成为一体。
此外,该铰链臂可由两个臂构造而成,各臂彼此间隔一预定距离,且第四轴可设置在两个臂之间。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还可包括锁,该锁被构造为限制旋转轴切换单元的运动。
由此,该旋转轴切换单元可设有:第一切换单元,沿水平方向延伸;以及第二切换单元,从第一切换单元的一端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且将第四轴选择性地及可转动地紧固到机柜;该锁可被构造为用以固定第一切换单元和第二切换单元中的至少任一者的位置。
此外,本发明还包括第一联接部和第二联接部,各联接部被设置为沿着第一切换单元的移动方向彼此间隔一预定距离,或者各联接部被设置为沿着第二切换单元的移动方向与另一联接部间隔一预定距离,并且第一联接部和第二联接部可分离地联接到该锁,以及
当该门打开该入口时,该锁可联接到第一联接部和第二联接部中的任一者,从而固定第一切换单元和第二切换单元中的至少任一者的位置。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因为旋转轴切换单元(其被构造为将铰链轴可转动地紧固到铰链轴可分离部)被从铰链轴突出的一突出部支撑,所以可防止旋转轴切换单元由于门的重量而被弯折或损坏。
此外,还可通过使用包围旋转轴切换单元的至少一部分的托架来进一步防止旋转轴切换单元发生弯折或损坏。
再者,根据本发明,可防止被要求用于使门转动的铰链轴从铰链轴可分离部分离。
另外,本发明可预期提供一种衣物处理装置的效果,即能够通过在门的转动期间防止旋转轴被切换而使门能被稳定地转动。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2示出图1所示的门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的立体图。
图3示出图1所示的门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立体图。
图4示出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的第二铰链的示例性状态。
图5示出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第二铰链的示例性状态。
图6示出图1所示的门的外框架的内部。
图7示出致动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8示出第一切换单元与第一铰链轴之间的关系。
图9和图10示出根据致动器的操作的第二切换单元的移动。
图11示出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门的状态。
图12和图13示出配设于第一切换单元的锁。
图14和图15示出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锁。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描述能具体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一优选实施例。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立体图,图2示出图1所示的门沿着第一旋转方向(即,水平方向或左右方向)转动的立体图,而图3示出图1所示的门沿着第二旋转方向(即,竖直方向或上下方向)转动的立体图。下文中将参照图1到图3加以描述。
根据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包括:机柜(3),设有衣物容纳空间(R)和入口(37),该入口使衣物能够被放入到衣物容纳空间;门(4),其被设置而使该入口能被打开和关闭;以及铰链单元(5,6,7),构造为用以使门(4)转动以使得该入口能被打开和关闭,其中门(4)能沿不同的方向被转动。
机柜(3)构造了衣物处理装置的外部特征,而入口(37)被设置为贯穿前板(33),该前板设置在机柜的一侧上,进而被连接于衣物容纳空间(R)。滚筒可被可转动地安装在机柜(3)内。因此,通过入口(37)放入滚筒内的衣物可借助滚筒的转动而被洗涤或干燥。
前板(33)可设有锁闭突出件接纳部(39),其中锁闭突出件(47)设置在门(4)上。因此,通过使锁闭突出件(47)容纳在设置于机柜上的锁闭突出件接纳部(39)中,门(4)可关闭入口(37)。
同时,机柜(3)可设有控制板(31),该控制板被配置为使使用者能够向衣物处理装置输入控制命令。
铰链单元(5,6,7)构成:第一枢轴或第一旋转轴线(A),其使门(4)转动从而使入口(37)能够被打开和关闭;以及第二旋转轴线(B),其使门(4)转动从而还能够沿与第一旋转轴线(A)的方向不同的方向打开和关闭入口(37)。优选地,第一旋转轴线(A)配置于相对于机柜(3)的底面(32)的竖直方向,优选地,第二旋转轴线(B)配置于平行于机柜(3)的底面(32)的水平方向。
第一旋转轴线(A)是利用第一铰链(5)和第二铰链(6)形成的,而第二旋转轴线(B)是利用第二铰链(6)和第三铰链(7)形成的。
图2和图3示出一种示例性情况,即沿着机柜(3)的垂直方向(即,高度方向或竖直方向)形成第一旋转轴线(A),并且沿着机柜(3)的平行方向(即,宽度方向或水平方向)形成第二旋转轴线(B)。然而,第一旋转轴线(A)和第二旋转轴线(B)可形成在机柜内的不同位置,只要使门(4)沿着不同方向转动以打开该入口(只要第一旋转轴线和第二旋转轴线被配置为形成一预定角度)即可。
第一铰链(5)设有:第一轴(51),其构成第一旋转轴线(A);以及第一轴可分离部(53),其具有第一接纳槽(531)(参看图8),该第一接纳槽被配置为容纳形成在其中的第一轴(51)。第一轴(51)可安装在机柜(3)上,而第一轴可分离部(53)可设置在门(4)中。第三铰链(7)设有:第四轴(713),其构成第二旋转轴线(B);以及第四轴可分离部(73),其具有第二接纳槽(731)(参看图9),该第二接纳槽被配置为容纳形成在其中的第四轴(713)。第四轴(713)可安装在门(4)上,而第四轴可分离部(73)可设置在机柜(3)中。稍后将详细描述第二铰链(6),其既能构成第一旋转轴线(A)又能构成第二旋转轴线(B)。
如图2所示,假若门(4)被沿着第一旋转方向转动,则第一铰链(5)和第二铰链(6)将门(4)连接到机柜(3)而使得门(4)能沿着第一旋转方向相对于机柜(3)转动。此时,在第三铰链(7)处门(4)可与机柜(3)分离。相反地,如图3所示,假若门(4)被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则第二铰链(6)和第三铰链(7)将门(4)连接到机柜(3),使得门(4)能沿着第二旋转方向相对于机柜(3)转动。此时,在第一铰链(5)处门(4)可与机柜(3)分离。
更具体而言,无论门(4)的旋转方向如何,门(4)始终在第二铰链(6)处可转动地连接于机柜(3)。
门(4)包括沿着前板(33)的方向设置的内框架(41)以及与该内框架接合并构成门(4)的外部特征的外框架(43)。此外,门(4)还可包括透明单元(45),使用者可通过透明单元(45)来检查衣物容纳空间(R)。
如图3所示,在门(4)的上部设置有凹部(992),该凹部沿着门(4)的延伸平行方向(即门的水平方向或宽度方向)凹陷一预定深度。凹部(992)沿着门(4)的上述延伸平行方向延伸一预定长度。凹部(992)也可延伸到等于门(4)的水平长度的长度。
在凹部(992)内可设有能够被使用者抓取以便施加压力的致动器(990)。致动器(990)可安装在位于门(4)的上中部的凹部(992)内,当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门(4)时,使用者可在致动器(990)上施加压力。
同时,为了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门(4),使用者可抓住侧把手或侧凹部(980),该侧把手或侧凹部形成在门(4)的位于与第一旋转轴线(A)相对的侧面上,以使门(4)沿着第一旋转轴线(A)的周向转动。此外,使用者也可通过抓住凹部(992)的一部分而不是通过致动器(990)(例如,凹部(992)的位于远离第一旋转轴线(A)位置的一部分)来沿着第一旋转轴线(A)的周向转动门(4)。
图4示出沿着第一旋转方向转动的第二铰链(6)的一示例性状态,而图5示出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第二铰链(6)的示例性状态。下文将参照图4和图5描述根据门(4)的旋转方向的第二铰链(6)的操作。
第二铰链(6)连接机柜(3)和门(4),进而固定门(4)而使得门(4)能够选择性地沿着第一旋转方向和第二旋转方向被转动。当门(4)沿着第一旋转轴线(A)的周向转动和沿着第二旋转轴线(B)的周向转动时,第二铰链(6)可被配置为使得门(4)能够与机柜(3)可转动地接合。
第二铰链(6)包括:机柜固定单元(61),其被构造为固定到机柜(3);以及门固定单元(65),其被构造为固定到门。
门固定单元(65)配设有第二轴(651),该第二轴构成第一旋转轴线(A)。门(4)可在第二轴(651)上沿着第一旋转方向转动。更具体而言,门(4)可相对于以第二轴(651)为中心的门固定单元(65)转动。
门固定单元(65)和机柜固定单元(61)沿着第三轴(63)可转动地彼此接合,该第三轴构成第二旋转轴线(B)。门(4)可在第三轴(63)上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
如图4所示,当门(4)沿着第一旋转方向转动时,该门相对于第三轴(63)固定。
同时,如图5所示,当门(4)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时,该门相对于第二轴(651)固定。
在门(4)的下部可形成有凹进一预定深度的凹处(42)。凹处(42)可提供能够容纳机柜固定单元(61)的空间。如图5所示,当门(4)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时,凹处(42)(参看图4)确保了足够的空间以便能够防止在机柜固定单元(61)与门(4)的下部之间发生干涉。
如上文所述,当门沿着第一旋转方向转动时,门(4)可相对于第一轴(51)和第二轴(651)转动,这两个轴构成第一旋转轴线(A)。此外,当门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时,门(4)可相对于第三轴(63)和第四轴(713)转动,这两个轴构成第二旋转轴线(B)。
图6示出图1所示的门的外框架的内部。更具体而言,图6示出了当内框架(43)被从门(4)移除时的状态,也示出了安装在外框架(41)中的其它各种元件。下文将描述这样一种结构,该结构使门(4)能沿着第一旋转轴线(A)和第二旋转轴线(B)中的任一者的周向转动。
在图6中,从门(4)的左侧部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线代表第一旋转轴线(A),而从门(4)的下部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线代表第二旋转轴线(B)。更具体而言,在图6中,由于只展示了装设到门(4)的元件,其中包括第一铰链(5)、第二铰链(6)和第三铰链(7)的元件,因此未展示装设到机柜(3)的元件。
当门(4)在第一旋转轴线(A)或第二旋转轴线(B)上转动时,门(4)设有旋转轴线切换单元(1000,1100),该旋转轴线切换单元被配置为用以将门(4)固定到第一旋转轴线(A)和第二旋转轴线(B)的任一者。
旋转轴线切换单元(1000,1100)包括第一切换单元(1000)和第二切换单元(1100),这些切换单元被配置为根据致动器(990)的操作而被移动。在此,也可将第一切换单元(1000)和第二切换单元(1100)阐示为第一杆和第二杆。如图6中的箭头所示,当通过使用者使用他(或她)的手紧握(或抓住)致动器(990)来使致动器(990)移动时,第一切换单元(1000)完全朝门(4)的侧向移动,并且第二切换单元(1100)朝门(4)的下方移动。更具体而言,在图6中,第一切换单元(1000)向左方移动,并且第二切换单元(1100)向门(4)的下部移动,第二切换单元的移动方向垂直于第一切换单元(1000)的移动方向。
第一切换单元(1000)的移动路径可被限制为使得第一切换单元(1000)能仅沿着水平方向(即,门的左右方向或宽度方向)被移动。此外,第二切换单元(1100)的移动路径可被限制为使得第二切换单元(1100)能仅沿着竖直方向(即,门的上下方向或高度方向)被移动。
在第二切换单元(1100)的上部上形成一倾斜面(1101),其中,倾斜面(1101)使得第二切换单元(1100)能够相对于第一切换单元(1000)的水平移动距离而朝下(即,沿竖直方向)移动。因为倾斜面(1101)呈渐缩形,其中上部较窄而下部较宽,所以当第一切换单元(1000)朝右侧移动时,第二切换单元(1100)朝下移动。更具体而言,第一切换单元(1000)的水平移动可将其移动方向转换为第二切换单元(1100)的竖直移动。
如上文所述,由于致动器(990)的操作(即施加压力),第一切换单元(1000)沿水平方向移动,而第二切换单元(1100)沿竖直方向移动。
更具体而言,当门(4)沿着第一旋转方向转动时,第一切换单元(1000)将门(4)固设(或固定)到机柜(3),从而在第一旋转轴线上保持门(4)与机柜(3)的接合状态。最具体地说,当门(4)沿着第一旋转方向转动时,第一切换单元(1000)将门(4)固设(或固定)到机柜(3),从而在第一铰链(5)上保持门(4)与机柜(3)的可转动接合的状态。
第一切换单元(1000)被置于致动器(990)的一个端部上,从而使得第一切换单元(1000)能根据致动器(990)的移动而被移动。同时,假若撤除(或消除)施加于第一切换单元(1000)的力,在第一切换单元(1000)的一侧上设有使得第一切换单元(1000)能返回其初始位置的第一弹性构件(1030)。此时,第一弹性构件(1030)优选地对应于一拉簧。更具体而言,假若施加一个将第一切换单元(1000)朝右推的力,则由于第一切换单元(1000)朝右移动而使第一弹性构件(1030)张紧。相反地,假若撤除(或消除)施加于第一切换单元(1000)的力,则第一弹性构件(1030)可将第一切换单元(1000)向左牵拉,以使第一切换单元(1000)返回其初始位置。
此外,假若撤除(或消除)施加于第二切换单元(1100)的力,在第二切换单元(1100)的一侧上可设置使得第二切换单元(1100)返回其初始位置的第二弹性构件(1130)。更具体而言,根据致动器(990)的移动,第一切换单元(1000)朝右移动而第二切换单元朝下移动。此时,假若撤除(或消除)施加于第一切换单元(1000)的力,则施加于第二切换单元(1100)的力也被撤除,并且因此,第二弹性构件(1130)被向上牵拉,以使第二切换单元(1100)返回其初始位置。同样优选地,第二弹性构件(1130)对应于一拉簧。
此外,也可只装设第二弹性构件(1130)而不设有第一弹性构件(1030)。更具体而言,即使不存在第一弹性构件(1030),如果第二切换单元(1100)被第二弹性构件(1130)向上牵拉,则第一切换单元(1000)由于形成在第二弹性构件(1130)上部上的倾斜面(1101)而被朝左推动,因此返回其初始位置。
同时,门(4)还可设有锁(70),该锁约束(或限制)第一切换单元(1000)的水平移动。下文将参照其它附图来详细描述锁(70)。
图7示出致动器(990)的结构的剖视图。现将参照图7来描述根据致动器的结构及致动器的操作的第一切换单元的移动。
致动器(990)包括:枢转轴(995),构造成用以使致动器(990)枢转;第一部分(996),构造成从该枢转轴朝凹部(992)的底部(993)延伸;以及第二部分(997),构造成从第一部分(996)的端部穿过凹部(992)的底部(993)并且在凹部(992)的底部(993)下方延伸。此时,第一部分(996)和第二部分(997)可共同地形成为一体。此外,致动器(990)的第一部分(996)可设有压力点(998),由使用者在该压力点上施加压力,并且压力点(998)位于比枢转轴(995)低的位置。
更具体而言,压力点(998)可位于任何位置处,只要该压力点(998)位于枢转轴(995)与凹部(992)的底部(993)之间即可。这里,术语“压力点”代表这样一个点,由使用者通过致动器(990)(即,致动器(990)的第一部分(996))将压力施加于该点上。
此外,在旋转轴切换单元的第一切换单元(1000)上形成一突出件(1002),该突出件突出而具有从一预定高度(倾斜)的倾斜部,并且在致动器(990)的第二部分(997)的自由端部上形成面向突出件(1002)的突出的压力施加部(991)。更具体而言,突出件(1002)可突出以便具有从第一切换单元(1000)的中部(倾斜的)倾斜部,而压力施加部(991)可突出以接触突出件(1002)。
因此,当使用者用他(或她)的手抓住致动器(990)时,并且当使用者将压力施加于致动器(990)的第一部分(996)(即,第一部分(996)的压力点(998))上时,致动器(990)以枢转轴(995)为中心顺时针转动(如果从第一铰链(5)的位置观察)。更具体而言,当使用者将压力施加于致动器(990)的压力点(998)上时,致动器(990)的第一部分(996)和第二部分(997)以枢转轴(995)为中心顺时针(沿图7所示的左侧箭头的方向)转动。
因此,形成在致动器(990)的第二部分(997)上的压力施加部(991)推动第一切换单元(1000)的突出件(1002),然后第一切换单元(1000)沿着门(4)的水平方向(即,门的宽度方向或横向)移动。例如,参照图6,第一切换单元(1000)的突出件(1002)可形成为具有倾斜部,使得当由压力施加部(991)施加压力时第一切换单元(1000)能朝右移动。更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突出件(1002)可形成为具有朝向右侧的倾斜部。
此外,图8示出第一切换单元(1000)与第一铰链(5)之间的关系,这将在下文中参照图7和图8来描述。
当使用者将压力施加于致动器(990)时,并且当第一切换单元(1000)沿着横向(在图6中朝右)移动时,容纳着第一轴(51)的第一接纳槽(531)被打开。由此,可将第一轴(51)从第一接纳槽(531)分离(或移除)。
同时,如图8所示,假若第一切换单元(1000)关闭第一接纳槽(531),则由于第一轴(51)不能被从第一接纳槽(531)释放,所以门(4)被以第一轴(51)为中心可转动地固设到机柜(3)。
然而,如果第一切换单元(1000)由于上述操作而被朝右移动,则容纳在第一接纳槽(531)中的第一轴(51)被从接纳槽(531)释放,因而门(4)和机柜(3)不能通过使用与第一轴(51)对应的第一铰链(5)而彼此接合。
更具体而言,假若使用者想要将门(4)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则门(4)需要通过以第一旋转轴线的一部分对应的第一轴(51)为中心而被转动。因此,应保持门(4)和第一轴(51)的固定状态。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者可通过使用他(或她)的手抓住形成在门(4)的侧面上的侧把手来使门(4)沿着第一旋转轴线(A)的周向转动,或使用者可通过抓住凹部(992)的位于远离第一旋转轴线(A)的位置的那部分而不是致动器(990)(即,凹部(992)的一部分)来使门(4)沿着第一旋转轴线(A)的周向转动。此时,因为压力未被施加到致动器(990),所以第一切换单元(1000)保持停止(或不动)状态,并且第一切换单元(1000)保持密封(或关闭)第一接纳槽(531)的状态。因此,第一轴(51)并不从第一接纳槽(531)被分离(或移除),并且通过形成第一旋转轴线,门(4)可沿着第一旋转方向转动。
图9和图10示出根据致动器的操作的第二切换单元的移动。更具体而言,图9示出了当未向致动器施加压力时的状态(即,当第二切换单元未被朝下移动时的状态)下的第二切换单元(1100)与第三铰链(7)之间的关系,图10示出了当向致动器施加压力以使门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时的状态(即,当第二切换单元被朝下移动时的状态)下的第二切换单元(1100)与第三铰链(7)之间的关系。
第三铰链(7)包括:第四轴(713),其构成第二旋转轴线;以及第四轴可分离部(73),其具有能附接/分离第四轴(713)的第二接纳槽(731)。第四轴(713)设置在门(4)上,而第四轴可分离部(73)设置在机柜(3)上,第四轴(713)可被可分离地附接(或固定)到第四轴可分离部(73)。
更具体而言,第四轴(713)可形成为从第四轴托架(700)的一侧延伸,该第四轴托架安装在门(4)上。例如,第四轴托架(700)可配设有托架本体(701)和铰链臂(702),该铰链臂从托架本体(701)朝第四轴可分离部(73)倾斜地延伸。铰链臂(702)可由两个彼此隔开预定距离的臂构造成,第四轴(713)可设置在两个铰链臂(702)之间。托架本体(701)、铰链臂(702)和第四轴(713)可被形成为一体,或者可以各自单独地形成然后相接合。
第四轴托架(700)形成为包围第二切换单元(1100)的至少一部分。更具体而言,第四轴托架(700)的托架本体(701)可形成为包围第二切换单元(1100)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在托架本体(701)上可形成能供第二切换单元(1100)竖直地朝下(即,朝向门(4)的下部的方向)穿过的引导孔或引导路径(未示出)。此时,优选的是,第二切换单元(1100)的自由端部(即,第二切换单元(1100)的下端部)形成为比托架本体(701)更低地延伸,从而可防止该自由端部被托架本体(701)包围。
此外,第四轴(713)可设有朝向第二切换单元(1100)突出的突出部(703)。优选地,突出部(703)沿着第四轴(713)的整个长度方向突出。另外,同样优选地,突出部(703)的端部形成为与第二切换单元(1100)接触。换言之,突出部(703)可通过接触(或触碰)第二切换单元(1100)的侧面来支撑第二切换单元(1100)。更具体而言,优选地,在突出部(703)上形成第四侧平面(704),该第四侧平面(704)通过与第二切换单元(1100)的一个侧面形成表面接触来支撑第二切换单元(1100)。无论第二切换单元(1100)移动或不移动,第四侧平面(704)都可通过始终与第二切换单元(1100)的一个侧面建立表面接触来支撑第二切换单元(1100)。甚至当门(4)被转动时,突出部(703)的第四侧平面(704)也可与第二切换单元(1100)的一个侧面保持表面接触的状态。这是因为当门(4)转动时,第四轴(713)、突出部(703)和第二切换单元(1100)全都一起转动。由于突出部(703)的这种结构,可防止在第二切换单元(1100)的自由端部区域发生第二切换单元(1100)的弯曲。
此外,在机柜(3)中,在与第二切换单元(1100)的自由端部对应的部分上可形成引导槽(732),该引导槽被构造为可转动地引导第二切换单元(1100)的自由端部。例如,安装在机柜(3)中的第四轴可分离部(73)可包括引导槽(732)。
在图9中,由于门(4)处于关闭入口(37)的状态下,因此第四轴(713)完全地插入第二接纳槽(731)中。此时,假若使用者沿着第一旋转方向转动门(4),第四轴(713)可沿着水平方向(即,图9所示的箭头的方向)从第二接纳槽(731)脱出。更具体而言,因为第二切换单元(1100)并不完全地密封第二接纳槽(731)的水平开口,所以第四轴(713)可从第二接纳槽(731)沿着水平方向移动,而不存在来自第二切换单元(1100)的干涉。
图10示出图9所示的第二切换单元(1100)朝下移动的状态。假若使用者想要将门(4)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则使用者在致动器(990)(即致动器(990)的压力点(998))上施加压力。如图6和图7所示,当压力被施加于致动器(990)时,第一切换单元(1000)朝右移动。并且,第二切换单元(1100)朝下移动。
因此,第二切换单元(1100)的自由端部插入到引导槽(732)中。更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第二切换单元(1100)移动到比图9所示的位置低的位置。因此,第二切换单元(1100)密封第二接纳槽(731),进而防止第四轴(713)从第二接纳槽(731)脱出。
当致动器(990)被操作时(即,当施加压力时),第一切换单元(1000)也朝右移动,并且第一轴(51)从第一接纳槽(531)分离,进而使门(4)与机柜(3)在第一铰链(5)处彼此分离。因此,门(4)可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被转动。
相反地,假若使用者想要使门(4)沿着第一旋转方向转动,则使用者不将压力施加于致动器(990)。因此,第一切换单元(1000)和第二切换单元(1100)保持它们的初始状态而不被操作。更具体而言,因为第二切换单元(1100)位于图9所示的位置而没有朝下移动,所以第四轴(713)可从第二接纳槽(731)被分离。因此,门(4)可沿着第一旋转方向被转动。
图11示出门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被转动的状态。更具体而言,当由使用者对致动器(990)施加压力以便将门(4)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时,第二切换单元(1100)朝下移动以将第四轴(713)可转动地固定(或固设)到安装在机柜(3)中的第四轴可分离部(73)。此时,使用者可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门(4)以便将门(4)打开。
参照图11,当门(4)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被转动时,安装在门(4)中的第四轴托架(700)和第二切换单元(1100)也随同门(4)一起转动。当沿着门(4)的旋转方向转动一预定角度时,第四轴托架(700)的至少一部分可随同第二切换单元(1100)的自由端部一起插入引导槽(732)。
更具体而言,第二切换单元(1100)设有面向第四轴(713)的第一侧面(1102)和位于与第一侧面(1102)相反的位置的第二侧面(1103),且第四轴托架(700)还可设有延伸部(705),该延伸部被构造为沿着第二切换单元(1100)的第二侧面(1103)延伸。延伸部(705)可从托架本体(701)的端部延伸,并且其宽度可被设置为与第二切换单元(1100)的第一侧面(1102)的宽度相同或者大于第一侧面(1102)的宽度。显然,优选地,托架本体(701)和延伸部(705)形成为一体。
因此,当门(4)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被转动时,第四轴托架(700)的延伸部(705)可随同第二切换单元(1100)的自由端部一起插入引导槽(732)。更具体而言,尽管在门(4)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之前延伸部(705)并未插入到引导槽(732)中,但是延伸部(705)可在门(4)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时插入引导槽(732)内。此时,当门(4)转动一预定角度时并且当第二切换单元(1100)和延伸部(705)因此插入引导槽(732)内时,第二切换单元(1100)和延伸部(705)可被引导槽(732)的边缘(733)支撑。在此情况下,延伸部(705)被边缘(733)直接地支撑,而第二切换单元(1100)被延伸部(705)支撑。
因此,当通过将门沿着第二旋转方向转动来打开门(4)时,可防止第二切换单元(1100)被门(4)的重量弯折或损坏。
同时,一并参照图9至图11,第四轴(713)可设有第一侧平面(714)和第二侧平面(715),该第二侧平面形成在第一侧平面(714)的相反侧。第一侧平面(714)和第二侧平面(715)可以是平行的。第一侧平面(714)和第二侧平面(715)可沿着第四轴(713)的长度方向形成。
更具体而言,优选地,第一侧平面(714)和第二侧平面(715)沿着第四轴(713)的整个长度方向形成。此时,优选地,第一侧平面(714)和第二侧平面(715)形成为彼此平行。
此外,优选地,形成在第四轴可分离部(73)上的第二接纳槽(731)的开口的宽度(参照图9和图11的附图标记“d”)被形成为大于第一侧平面(714)与第二侧平面(715)之间的宽度。更具体而言,第二接纳槽(731)的开口可构造为具有任何高度或宽度(d),只要此高度或宽度(d)足够大以使设有第一侧平面(714)和第二侧平面(715)的第四轴(713)能水平地插入第二接纳槽(731)即可。
例如,如图9所示,当第四轴(713)插入第二接纳槽(731)时,第一侧平面(714)和第二侧平面(715)插入第二接纳槽(731)内,使得第一侧平面(714)和第二侧平面(715)能平行于底面(衣物处理装置安装到该底面)或平行于机柜(3)的底部(32)。如上文所述,因为第一侧平面(714)和第二侧平面(715)形成在第四轴(713)上,所以第二接纳槽(731)的开口的宽度(d)可形成为小于当第一侧平面(714)和第二侧平面(715)不形成在第四轴(713)上时的情况(的开口宽度)。
此外,在第四轴可分离部(73)上可形成止动件(74),该止动件被构造为限制第四轴(713)的转角。更具体而言,止动件(74)可限制第四轴(713)的转动,从而能够阻止第四轴(713)转动一预定角度或更大角度。在止动件(74)上可形成与第一侧平面(714)对应的第三侧平面(741)。因此,当第四轴(713)转动一预定角度时,在第一侧平面(714)与第三侧平面(741)之间建立面接触,进而使第四轴(713)的转动停止。
同时,因为第二接纳槽(731)的开口的宽度(d)大于第四轴(713)的第一侧平面(714)与第二侧平面(715)之间的距离,所以第四轴(713)可容易地插入第二接纳槽(731)。然而,当门(4)转动时,且当第四轴(713)相应地在第二接纳槽(731)内转动时,第四轴(713)不能够从第二接纳槽(731)脱出。这是因为形成在第四轴(713)的第一侧平面(714)与第二侧平面(715)之间的圆形部的宽度(D)大于第二接纳槽(731)的开口的宽度(d)。
更具体而言,第四轴(713)可被构造为呈一柱形,该柱形设有第一侧平面(714)与第二侧平面(715)。因此,除去第一侧平面(714)与第二侧平面(715)之外的第四轴(713)的侧面被整个进行圆形化加工处理。通过上述圆形化加工处理后的第四轴(713)的圆形部的宽度(D)大于第二接纳槽(731)的开口的宽度(d)。
因此,当第四轴(713)在插入第二接纳槽(731)中之后进行转动时,第四轴(713)不能够被从第二接纳槽(731)分离(或脱出)。如上文所述,由于形成在第四轴(713)上的第一侧平面(714)与第二侧平面(715)的构造,可防止在门(4)转动期间第四轴(713)从第二接纳槽(731)分离(或脱出)。
本发明不应仅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且因此,如随附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述,可由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实现改变和变型,这种改变和变型将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同时,仅具有上述结构的衣物处理装置的缺点在于,当门(4)基于第一旋转轴线(A)转动时,并且当使用者向致动器(990)的压力点(998)施压时,第一轴(51)可能从第一轴(51)的第一接纳槽(531)分开(或分离)。
因此,为解决上述缺点,根据本发明的衣物处理装置还可包括锁(70),该锁被构造为当门(4)被打开而露出入口(37)时(即,当门与前板(33)分离时),固定第一切换单元(1000)或第二切换单元(1100)的位置(即,锁定第一切换单元或第二切换单元)。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的锁(70)的特征和特性可应用于图1至图13所示的所有示例性实施例。
如图12所示,锁(70)设置在门(4)内,且锁(70)可包括:锁本体(710),构造为沿着门(4)的厚度方向(T)可动;本体压力施加部(730),设置在锁本体(710)中并且被构造为通过穿过内框架(43)而露出于门(4)之外;以及切换单元固定部(770),根据锁本体(710)是否被操作而可分离地被固定到第一切换单元(1000)。
假若上述锁(70)设置在门(4)内,则外框架(41)还设有锁本体接纳槽(317),将锁本体(710)容纳在其中,而内框架(43)还设有框架穿过孔(313,参看图13),以供本体压力施加部(730)穿过,并且第一切换单元(1000)还设有联接部(617),切换单元固定部(770)与该联接部接合。
锁本体接纳槽(317)对应于用于引导锁本体(710)的运动的设施,且锁本体接纳槽(317)可被设置为中空棒形,其中面向内框架(43)的表面是开放的。
锁本体接纳槽(317)可设置在外框架(41)内的任何位置,只要锁本体(710)的往返运动不与第一切换单元(1000)干涉即可。
图12示出了当锁本体接纳槽(317)位于第一切换单元(1000)之上的示例性情况,这里,在锁本体接纳槽(317)内设置有本体支撑部(790),该本体支撑部被构造为弹性地支撑锁本体(710),且本体支撑部(790)为锁本体(710)提供将锁本体(710)朝内框架(43)推压的弹性力。
同时,当锁本体(710)基于门的高度方向(H)而设置在第一切换单元(1000)之上时,切换单元固定部(770)可设置在本体凸缘(750)中,其被构造为在锁本体(710)中朝向第一切换单元(1000)与外框架(41)之间的空间延伸。
更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本体凸缘(750)通过在锁本体(710)中朝门(4)的下部延伸而位于第一切换单元(1000)与外框架(41)之间,而切换单元固定部(770)可设置为朝向联接部(617)突出,其设置于本体凸缘(750)内的第一切换单元(1000)。
联接部(617)可设置为第一联接部(617a)和第二联接部(617b),这些联接部是根据门的宽度方向(W)来设置的,且此处优选的是,第一切换单元的第一自由端部(1000e)与第二联接部(617b)之间的距离被设置为比第一切换单元的第一自由端部(1000e)与第一联接部(617a)之间的距离更长。
每个联接部(617a,617b)可被设置为联接孔,此联接孔设置为使第一切换单元(1000)能从中穿过,或者每个联接部可被设置为联接槽,其中第一切换单元(1000)设置为凹曲(或凹进)形状,并且此处,图12和图16示出了当联接部被设置为联接孔的情况时的示例性实施例。
切换单元固定部(770)可设有第一突出紧固部(771),该第一突出紧固部设置为从本体凸缘(750)突出而成,并且此处,第一突出紧固部(771)可根据第一切换单元(1000)的位置来插入第一联接部(617a)和第二联接部(617b)中的任一者。更具体而言,假若第一联接部(617a)和第二联接部(617b)的宽度(w1)彼此相等,则第一突出紧固部(771)的宽度(w2)等于或小于联接部的宽度(w1)。
同时,第一切换单元(1000)沿着门(4)的宽度方向(W)的移动距离可基于根据使用者向致动器(990)的压力点(998)施加压力的压力水平而变化。因此,假若切换单元固定部(770)仅设有第一突出紧固部(771),则如果使用者并未充分地向致动器(990)的压力点(998)施压,则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第一突出紧固部(771)不能够与两个联接部(617a,617b)中的任一者联接。
为避免这一问题,在本发明中提出的锁(70)中,第一突出紧固部(771)可设有第二突出紧固部(772),该第二突出紧固部被构造为具有比第一突出紧固部(771)的宽度(w2)小的宽度(w3)。
如果第二突出紧固部(772)设置在第一突出紧固部(771)的上表面的中央,或者如果第二突出紧固部(772)设置在第一突出紧固部(771)的上表面的角部,其中该角部面向第一切换单元的第一自由端部(1000e)(即,其中该角部面向第一铰链(5)),则第一切换单元(1000)需要移动(以使第一联接部(617a)能够在位于第二联接部(617b)下方的第二突出紧固部(772)之上移动)的距离要短于第一切换单元(1000)需要移动(以使第一联接部(617a)能够在位于第二联接部(617b)下方的第一突出紧固部(771)之上移动)的距离。
因此,当具有比第一突出紧固部的宽度更小的宽度(w3)的第二突出紧固部(772)被设置于第一突出紧固部(771)时,即使通过在致动器(990)的压力点(998)施加一小水平的压力,切换单元固定部(770)的位置就可从第二联接部(617b)切换到第一联接部(617a),切换单元固定部(770)可容易地联接到联接部(617)。
以下将描述通过设有锁(70)的门(4)打开入口(37)的过程和切换旋转轴的过程。
如图13(b)所示,当通过第二旋转轴线(B)转动的门(4)关闭入口(37)时,因为前板(33)将压力施加于本体压力施加部(730),所以锁本体(710)在锁本体接纳槽(317)内朝向外框架(41)移动。此时,弹性支撑部(790)被锁本体(710)压缩。
当锁本体(710)在锁本体接纳槽(317)内朝向外框架(41)移动时,切换单元固定部(770)从第一联接部(617a)脱出,并且第一切换单元(1000)借助第一弹性构件(1030)而朝向第一铰链(5)移动。
当第一切换构件(1000)借助第一弹性构件(1030)而朝第一铰链(5)移动时,第二联接部(617b)位于切换单元固定部(770)之上,并且第一切换单元(1000)的第一自由端部(1000e)处于防止第一轴(51)从第一容纳处分离的状态,而第二切换单元(1100)的第一自由端部(1100e)处于从引导槽(732)脱出的状态。
在此状态下,当使用者将他(或她)的手置于凹部(992)内并且拉拽门(4)或拉拽侧把手(980)时(而非在致动器(990)的压力点(998)上施压),门(4)在第一旋转轴线(A)上转动。
当门开始基于第一旋转轴线(A)转动时,因为本体压力施加部(730)与前板(33)之间的接触状态被解除,所以在本体压力施加部(730)上朝外框架(41)施加压力的外力(或外部力)消失。
因此,由于弹性支撑部(790)的恢复力,所以锁本体(710)朝向内框架(43)移动,并且当锁本体(710)朝向内框架(43)移动时,切换单元固定部(770)插入第二联接部(617b)。
当切换单元固定部(770)插入第二联接部(617b)时,第一切换单元(1000)的位置变得固定,因此即使在门(4)通过第一旋转轴线(A)转动的同时使用者按压致动器(990)的压力点(998),第一轴(51)也不会从第一接纳槽(531)分离(或分开)。
同时,当通过第一旋转轴线(A)转动的门(4)关闭入口(37)时,前板(33)将压力施加于本体压力施加部(730),并且锁本体(710)在锁本体接纳槽(317)内朝向外框架(41)移动。因此,切换单元固定部(770)从第二联接部(617b)脱出(即,第一切换单元(1000)的锁定状态被解除)。
在上述状态下,当使用者向致动器(990)施压时,第一切换单元(1000)的第二自由端部(1000f)推压倾斜面(1101),该倾斜面设置在第二切换单元(1100)的第二自由端部(1100f)上。因此,第一切换单元的第一自由端部(1000e)打开第一接纳槽(531),使得第一轴(51)能够从第一接纳槽(531)分离,并且第二切换单元的第一自由端部(1100e)插入引导槽(732),而第一联接部(617a)可位于切换单元固定部(770)前方。
此时,在将压力施加于致动器(990)的状态下,当门(4)被拉拽时,门(4)开始基于第二旋转轴线(B)转动。
当门(4)开始基于第二旋转轴线(B)转动时,本体压力施加部(730)与前板(33)之间的接触状态被解除。当在本体压力施加部(730)上朝向外框架(41)施加压力的外力消失时,切换单元固定部(770)被插入第一联接部(617a),进而能够实现使第一切换单元(1000)在第二切换单元(1100)上施加压力的状态。
因此,在本发明中,即使当门(4)通过第二旋转轴线(B)转动时,致动器(990)的压力点(998)不保持其受压的状态,在门(4)转动期间也可防止第四轴(714)从第四轴可分离部(73)分离(即,可防止第四轴(714)从第二接纳槽(731)分离)。
同时,尽管上文对于锁(70)的描述与基于设有切换单元固定部(770)以便固定(或固设)第一切换单元(1000)的位置时的情况的描述相符,但本发明中提出的锁(70)还可被设置为用以固定(或固设)第二切换单元(1100)的位置。
在此情况下,第一联接部(617a)和第二联接部(617b)应被设置在第二切换单元(1100)中,且这些联接部被设置为使得从第二切换单元的第一自由端部(1100e)到第一联接部的距离短于从该第一自由端部(1100e)到第二联接部的距离。因此,当切换单元固定部(770)联接于第一联接部时,门(4)联接于第一旋转轴线(A),而当切换单元固定部(770)联接于第二联接部时,门(4)联接于第二旋转轴线(B)。
图14示出当上述锁(70)被设置用于紧固上述致动器(990)时的情况,而图15示出当本体压力施加部(730)能够进行沿着门的厚度方向(T)往返运动时的示例性情况。假若锁(70)被设置为用于紧固致动器(990)的结构,则致动器(990)设有将锁(70)可分离地联接到致动器(990)的第一本体联接部(451)以及位于该本体联接部(451)之下的第二本体联接部(453),这里,第一本体联接部(451)和第二本体联接部(453)可被设置为位于以本体旋转轴(430)为中心的圆弧上。
如图14和图15所示,根据该示例性实施例的锁(70)可包括:锁本体(710),其设置为能够进行沿着门(4)的宽度方向(W)的往返运动,并且能够被插入第一本体联接部(451)和第二本体联接部(453)的每一者;本体支撑部(790),其被构造为在朝向致动器(990)所处的方向对锁本体(710)施加压力的同时弹性地支撑锁本体(710);倾斜本体面(720),设置于锁本体(710);以及本体压力施加部(730),其被构造为当门(4)关闭入口(37)时通过接触倾斜本体面(720)来使锁本体(710)移动。
本体压力施加部(730)可设置在这一结构中:该结构使得在门(4)内沿着门的厚度方向(T)的往返运动能够进行,并且本体压力施加部(730)也可设有前板(33),以便当门(4)关闭入口(37)时能够在倾斜本体面(720)上施加压力。
图15示出当本体压力施加部(730)能进行沿着门的厚度方向(T)的往返运动时的示例性情况。
门(4)还可设有压力施加部导向部(318),该压力施加部导向部被构造为引导本体压力施加部(730)的往返运动。压力施加部导向部(318)应当被设置以便防止对旋转轴切换单元(6)造成干涉,并且图15示出当压力施加部导向部(318)位于第一切换单元(1000)之上时的示例性情况。
同时,本体压力施加部(730)可包括:第一压力施加部(740),设置为从本体压力施加部(730)朝向倾斜本体面(720)突出;以及第二压力施加部(780),其被设置为从本体压力施加部(730)朝向前板(33)突出。
在此情况下,当门(4)关闭入口(37)时,前板(33)将压力施加于第二压力施加部(780)。因此,第一压力施加部(740)与倾斜本体面(720)接触,进而能够使锁本体(710)朝向远离致动器(990)的方向移动(图15(a))。
同时,当门(4)打开入口(37)时,提供到第二压力施加部(780)的外力消失。因此,由于锁本体(710)借助本体支撑部(790)而朝向致动器(990)移动,并且由于第一压力施加部(740)因倾斜本体面(720)的作用而朝内框架(43)移动,所以第二压力施加部(780)可返回到露出于内框架(43)之外的状态(其初始位置,图15(b))。
为帮助本体压力施加部(730)返回其初始位置,门(4)还可设有压力施加部支撑部(未示出),该压力施加部支撑部被构造为弹性地支撑本体压力施加部(730)。
在此示例性实施例中,当门(4)处于关闭该入口的状态时,第一切换单元(1000)同样防止了第一轴(51)从接纳槽(531)脱出,并且锁本体(710)并不锁定致动器(990)(锁本体(710)不插入第一本体联接部(451),图15(a))。
当门(4)通过以第一旋转轴线(A)为中心转动并且打开入口时,因为提供到第二压力施加部(780)的外部力消失,所以锁本体(710)的自由端部借助本体支撑部(790)而插入第一本体联接部(451)。
因此,在该示例性实施例中,当通过操作致动器(990)而使门(4)以第一旋转轴线(A)为中心转动时,同样可防止第一轴(51)从第一接纳槽(531)脱出。
同时,假若门(4)以第二旋转轴线(B)为中心转动,则锁本体(710)的自由端部与第二本体联接部(453)联接,然后锁定致动器(990)。
为了使门(4)能以第二旋转轴线(B)为中心转动,使用者需要移动第一切换单元(1000),使得致动器(990)能够将压力施加于第二切换单元(1100)。
如上文所述,因为第二本体联接部(453)在围绕本体旋转轴(430)且穿过第一本体联接部(451)的周向上被设置在第一本体联接部(451)的下部,所以当使用者转动致动器(990)时,第一本体联接部(451)偏离锁本体(710)的往返运动路径,而第二本体联接部(453)则位于锁本体(710)的往返运动路径上。
在上述状态中,当使用者将门(4)与前板(33)分开时,锁本体(710)的自由端部朝向致动器(990)移动,以便被插入第二本体联接部(453)。
图14(b)示出第一本体联接部(451)和第二本体联接部(453)每一者均被设置为呈穿过致动器(990)的孔的形式、或者呈凹设在致动器(990)的表面上的槽的形式的示例性情况。
然而,只要第一本体联接部(451)和第二本体联接部(453)能实现上述的功能,则第一本体联接部(451)和第二本体联接部(453)可被更改成多种不同结构,并且图14(c)示出当第一本体联接部和第二本体联接部的至少一者被设置成位于致动器(990)的边缘上的槽时的示例性情况。
此外,本发明中所提出的锁(70)还可被设置为:本体压力施加部(730);第一压力施加部(740),设置为从本体压力施加部(730)朝向倾斜本体面(720)突出;以及第二压力施加部(780),设置在前板(33)中并且当门(4)关闭该入口时在第一压力施加部(740)上朝倾斜本体面(720)的方向施加压力。
在此情况下,门的内框架(43)应进一步设有插孔,当门(4)关闭入口(37)时第二压力施加部(780)插入该插孔,并且本体压力施加部(730)应被设置为当第二压力施加部(780)插入该插孔时,该本体压力施加部可以被接触到。
本发明不应仅局限于上述多个示例性实施例,并且如随附的权利要求书所展示的,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在本发明中实现多种变化和变型。还应理解的是,所有相同或等同的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包括:
机柜,其构成外部特征,并且设有衣物的入口;
门,其与所述入口对齐以便打开和关闭所述入口;
铰链单元,其构成使所述门沿第一旋转方向转动的第一旋转轴线和使所述门沿第二旋转方向转动的第二旋转轴线,所述第二旋转方向对应于与所述第一旋转方向不同的方向,所述铰链单元包括:第一轴和第二轴,构成所述第一旋转轴线;以及第三轴和第四轴,构成所述第二旋转轴线;以及
旋转轴切换单元,构造为能够被移动以便将所述门能转动地紧固于所述第一旋转轴线和所述第二旋转轴线中的任一者,所述旋转轴切换单元设有:第一切换单元,沿所述门的宽度方向延伸;以及第二切换单元,从所述第一切换单元的一端沿所述门的高度方向延伸,并且将所述第四轴选择性地及能转动地紧固到所述机柜;
其中,所述第四轴设有朝向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突出的突出部,并且无论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移动或不移动,所述突出部的端部都与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的一侧表面保持面接触,以支撑所述第二切换单元,
其中,所述第四轴形成为从安装在所述门上的第四轴托架的一侧延伸,所述第四轴托架形成为包围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的至少一部分,
其中,所述机柜包括引导槽,所述引导槽被构造为容纳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的自由端部,并且
其中,当所述门沿所述第二旋转方向被转动一预定角度时,所述第四轴托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的自由端部一起插入所述引导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第四轴设有沿所述第四轴的长度方向形成的第一侧平面和与所述第一侧平面相对地形成的第二侧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侧平面和所述第二侧平面形成为彼此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机柜设有第四轴可分离部,所述第四轴可分离部被构造为容纳所述第四轴,
其中,在所述第四轴可分离部中形成有接纳槽,所述接纳槽被构造为容纳所述第四轴,并且
其中,所述接纳槽的开口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侧平面与所述第二侧平面之间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在所述第四轴可分离部上形成有止动件,所述止动件被构造为限制所述第四轴的转角,
其中,在所述止动件上形成有与所述第四轴的第一侧平面对应的第三侧平面,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侧平面与所述第三侧平面建立面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切换单元设有面向所述第四轴的第一侧平面和与所述第一侧平面相对的第二侧平面,
其中,所述第四轴托架设有延伸部,该延伸部被构造为沿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的第二侧平面延伸,并且,
其中,当所述门沿所述第二旋转方向被转动一预定角度时,所述第四轴托架的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的自由端部一起插入所述引导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当所述门沿所述第二旋转方向被转动一预定角度时,所述第二切换单元被所述第四轴托架的延伸部支撑在所述引导槽的边缘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在设置于所述第四轴上的所述突出部上形成有第四侧平面,并且
其中,所述突出部的第四侧平面通过建立与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的面接触而支撑所述第二切换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第四轴连接于铰链臂,所述铰链臂从所述第四轴托架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第四轴托架设有托架本体和所述铰链臂,
其中,所述铰链臂形成为从所述托架本体朝向所述第四轴可分离部倾斜地延伸,并且
其中,所述托架本体、所述铰链臂和所述第四轴形成为一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铰链臂由两个臂构造而成,所述两个臂彼此间隔一预定距离,并且
其中,所述第四轴设置在所述两个臂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
锁,构造为限制所述旋转轴切换单元的运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其中,所述旋转轴切换单元设有:第一切换单元,沿水平方向延伸;以及第二切换单元,从所述第一切换单元的一端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且将所述第四轴选择性地及能转动地紧固到所述机柜;并且
其中,所述锁被构造为用以固定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和所述第二切换单元中的至少任一者的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衣物处理装置,还包括:
第一联接部和第二联接部,被设置为沿所述第一切换单元的移动方向彼此间隔一预定距离,或者被设置为沿所述第二切换单元的移动方向彼此间隔一预定距离,并且所述第一联接部和所述第二联接部能分离地联接到所述锁,并且
其中,当所述门打开所述入口时,所述锁被联接到所述第一联接部和所述第二联接部中的任一者,从而固定所述第一切换单元和所述第二切换单元中的至少任一者的位置。
CN201580012675.0A 2014-03-21 2015-03-20 衣物处理装置 Active CN1061038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4-0033182 2014-03-21
KR1020140033182A KR102139533B1 (ko) 2014-03-21 2014-03-21 의류처리장치
PCT/KR2015/002773 WO2015142124A1 (en) 2014-03-21 2015-03-20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03830A CN106103830A (zh) 2016-11-09
CN106103830B true CN106103830B (zh) 2018-04-24

Family

ID=54144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12675.0A Active CN106103830B (zh) 2014-03-21 2015-03-20 衣物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9890495B2 (zh)
EP (1) EP3119934B1 (zh)
JP (1) JP6359682B2 (zh)
KR (1) KR102139533B1 (zh)
CN (1) CN106103830B (zh)
AU (1) AU2015232122B2 (zh)
BR (1) BR112016020079B1 (zh)
RU (1) RU2649941C1 (zh)
WO (1) WO20151421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53313B1 (ko) * 2014-09-17 2016-09-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처리장치
KR102020537B1 (ko) * 2017-08-07 2019-09-1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2 방향으로 개폐 가능한 도어를 구비하는 조리기기
DE102018107488B3 (de) * 2018-03-28 2019-06-27 Miele & Cie. Kg Wäschebehandlungsgerät, vorzugsweise Wäschetrockner
US11976406B2 (en) 2021-12-29 2024-05-07 Whirlpool Corporation Floating inner door of a combination washer/dryer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70308A (ja) * 1995-03-31 1996-10-15 Kimura Shin Kk 折れ戸
KR100465690B1 (ko) * 2002-01-09 2005-01-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드럼세탁기의 도어 개폐장치
CN103314151A (zh) * 2010-12-23 2013-09-18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487745A (en) * 1945-10-01 1949-11-08 Witmer Paul Baker Door latch
US3538641A (en) * 1968-06-14 1970-11-10 Whirlpool Co Two-way dryer door
BE793487A (fr) * 1971-12-31 1973-04-16 Guerrini Jacques Fenetre 'oscillo-battant'
US3909877A (en) * 1975-01-17 1975-10-07 Eaton Corp Detent door holder
US4445717A (en) * 1981-05-18 1984-05-01 Leigh Products, Inc. Flush bolt
US7258373B2 (en) * 2004-06-30 2007-08-21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lock assembly
US7363781B2 (en) * 2004-12-09 2008-04-29 Whirlpool Corporation Reversible door
CN1889815B (zh) * 2005-06-29 2011-05-25 海尔集团公司 可双向开闭的家电机箱门
US7552509B2 (en) * 2006-11-15 2009-06-30 King Slide Works Co., Ltd. Hinge buffer device
KR101424554B1 (ko) * 2007-01-23 2014-07-31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양방향 개폐 가능한 도어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냉장고
EP2077349B1 (en) * 2007-12-31 2014-12-10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Corporation N.V. Electric household appliance
US7669908B2 (en) * 2008-04-08 2010-03-0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Endgate hinge for motor vehicle having dual pivot axes
EP2678469B1 (en) * 2011-02-24 2019-10-16 LG Electronics Inc.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KR20120097307A (ko) * 2011-02-24 2012-09-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세탁장치
KR102169954B1 (ko) 2014-02-18 2020-10-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처리장치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70308A (ja) * 1995-03-31 1996-10-15 Kimura Shin Kk 折れ戸
KR100465690B1 (ko) * 2002-01-09 2005-01-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드럼세탁기의 도어 개폐장치
CN103314151A (zh) * 2010-12-23 2013-09-18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RU2649941C1 (ru) 2018-04-05
AU2015232122A1 (en) 2016-09-01
WO2015142124A1 (en) 2015-09-24
CN106103830A (zh) 2016-11-09
JP6359682B2 (ja) 2018-07-18
BR112016020079A2 (zh) 2017-08-15
KR102139533B1 (ko) 2020-07-30
JP2017508533A (ja) 2017-03-30
EP3119934B1 (en) 2022-11-23
US20160348298A1 (en) 2016-12-01
EP3119934A4 (en) 2017-12-27
EP3119934A1 (en) 2017-01-25
KR20150109817A (ko) 2015-10-02
AU2015232122B2 (en) 2017-06-08
BR112016020079B1 (pt) 2022-05-17
US9890495B2 (en) 2018-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68343B (zh) 衣物处理装置
CN106103830B (zh) 衣物处理装置
US9435068B2 (en)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US9567701B2 (en)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US20140109344A1 (en) Door hinge
US9650737B2 (en)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US9695543B2 (en)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US7614263B2 (en) Drum washing machine having foldable door
EP2657393B1 (en)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clothes
EP1690973A1 (en) Improvement in the drum of a clothes drying machine
AU2012221984A1 (en)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US9790633B2 (en) Laundry treating apparatus
CN101158103A (zh) 洗衣机
US11629451B2 (en) Washing machine
WO2008052984A1 (en) A washer/dryer with rotating door to act as a laundry carrier
EP2376704B1 (en) Condenser type laundry dryer
CN109072532B (zh) 具有抽屉组件的衣物处理机
KR102413327B1 (ko) 높이 조절이 가능한 수납부 및 이를 이용한 식기 세척기
KR100453978B1 (ko) 세탁기
KR101930079B1 (ko) 이조식 세탁기
KR20160057730A (ko) 의류처리장치 및 의류처리장치의 도어의 개폐장치
KR102124479B1 (ko) 세탁장치
KR101450747B1 (ko) 세탁탈수장치
KR101182455B1 (ko) 식기 세척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