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02943A - 无间隙轴‑毂连接、轴颈容纳部以及具有这种无间隙轴‑毂连接的驱动设施 - Google Patents
无间隙轴‑毂连接、轴颈容纳部以及具有这种无间隙轴‑毂连接的驱动设施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102943A CN106102943A CN201580013477.6A CN201580013477A CN106102943A CN 106102943 A CN106102943 A CN 106102943A CN 201580013477 A CN201580013477 A CN 201580013477A CN 106102943 A CN106102943 A CN 10610294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xle journal
- receiving portion
- compensating element
- axle
- gaple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5/00—Drives for metal-rolling mills, e.g. hydraulic drives
- B21B35/14—Couplings, driving spindles, or spindle c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specially arranged in, metal-rolling mills
- B21B35/141—Rigid spindle couplings, e.g. coupling boxes placed on roll neck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00—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 F16D1/06—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 F16D1/08—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with clamping hub; with hub and longitudinal key
- F16D1/0894—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for attachment of a member on a shaft or on a shaft-end with clamping hub; with hub and longitudinal key with other than axial keys, e.g. diametral pins, cotter pins and no other radial clamp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1/00—Couplings for rigidly connecting two coaxial shafts or other movable machine elements
- F16D1/10—Quick-acting couplings in which the parts are connected by simply bringing them together axially
- F16D1/104—Quick-acting couplings in which the parts are connected by simply bringing them together axially having retaining means rotating with the coupling and acting only by fri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体而言具有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的特征的无间隙轴‑毂连接。本发明还涉及用于使用在无间隙轴‑毂连接中的轴颈容纳部以及具有按照本发明构造的轴‑毂连接的驱动设施。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轴颈容纳部和轴之间设置的校正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补偿元件,该补偿元件具有至少一个与联接组件(轴颈容纳部和/或轴)之一共同作用的实施为楔形面的面,其中,该校正装置构造为适合于实现至少一个补偿元件相对于联接组件之一的自动校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体而言具有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的特征的无间隙轴-毂连接。本发明还涉及用于使用在无间隙轴-毂连接中的轴颈容纳部以及具有按照本发明构造的轴-毂连接的驱动设施。
背景技术
驱动和被驱动的构件之间、尤其是在使用在轧机中的轴颈和工作辊以及安置于其上的耦合套筒(Treffer)之间的抗相对转动的、形状锁合的快速松开的连接就多种实施方案而言由现有技术已知。在这里,耦合套筒应当理解为万向轴和轴颈之间的连接单元,其中,可向其分配其他功能。作为代表,在这里引用例如出自文献DE 950 782、DE 197 10554A1和DE 197 10 552 A1的实施方案。在这些实施方案中,通过轴颈上的随动面和耦合套筒形式的各个联接元件之间的形状锁合部进行转矩的传递。工作辊至少间接地通过万向轴与驱动机联结。因为在轧机中必须将轧辊定期地重新研磨,因此在各个工作辊和万向轴之间需要一种连接技术,该连接技术能够实现快速的连接和松开并且还是低磨损的。在这种常规的连接的情况下,根据现有技术,提出一种常见的构造,以将毂和可分配的轴颈带有配合间隙地构造为与彼此啮合的联结配合面以及与可附加置入的磨损板的形状锁合的联结的一部分。转矩传递通过与毂形状锁合地连接的平轴颈进行。存在的配合间隙尽管对安装是有利的,但是导致辊运行中的动态转矩过高,并由此导致耦合套筒毂和磨损板的强烈磨损以及驱动机组的高的负荷峰值,这也可强烈地影响轧件的质量。
因此文献DE 197 10 554 A1提出,为了建立配合面之间的无间隙的形状锁合,在构成于其间的楔形容纳间隙中置入弹簧加载的楔形板,其中,在轴颈的纵向方向上并因此也在轴颈容纳部的纵向方向上或者纵轴线的方向上构造出楔形面。在这种情况下在辊的引入过程中,将弹簧加载的楔形板在轴向上并且同时由于其楔形形状在径向上移动,并因此将轴颈以其接触面夹在耦合套筒上。由此,转矩传递可以形状锁合而无间隙地通过平轴颈进行。该实施方案的前提是相应地构造磨损板,其中,通过磨损板的相应设计以及平轴颈和耦合套筒之间的在轴向方向上定位来调整间隙自由度。然而该实施方案是相对复杂的并且在磨损情况下的校正是不可能的或者仅具有非常受限的可能性。
由US 2,219,137也已知一种轴-毂连接,其中,通过在轴向方向上布置的楔形块建立固定连接。
由US 3,315,993也已知一种轴-轴颈连接,其中,将轴颈通过一个楔形元件固定。该楔形元件的楔形面垂直于轴的旋转轴线布置。为了将轴固定,将楔形元件通过螺钉连接垂直于旋转轴线移动。在磨损的情况下,可以将楔形元件和预置的磨损板替换。
由US 3,578,363已知一种轴-轴颈连接,其中,轴颈通过具有楔形元件的夹紧机构锁定。该楔形元件垂直于旋转轴线布置,并且为了将轴颈通过螺钉锁定到夹紧位置而被移动。为了将锁定松开,设置弹簧元件,通过该弹簧元件对用于减小力锁合的楔形元件施加回复力。如果将锁定螺钉松开,那么楔形元件运动回到初始位置。
由DE 1 192 885已知一种轴和毂之间的楔形连接,其具有可切向和径向移动的楔形对。楔形对通过平行于旋转轴线布置的张紧螺钉在一个布置于毂/轴中的槽中预紧。为了在张紧螺钉松脱或去除后将楔形连接松开,设置用于将夹紧楔形块松脱的弹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用于形状锁合的轴-毂连接的连接技术,该连接技术一方面容许构件的设计以及安装过程中伴随着所需间隙的定位,并且还在运行持续期间以及在伴随着由磨损产生的间隙放大的运行期间总是可以再校正到抵靠状态。该连接技术应当尤其考虑在轧机中使用的要求,并且容许驱动系的简单且快速的连接和松开。此外,连接或者松开的过程将很可靠并且不易受干扰,从而将机组的额外停工时间降至最低。
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由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表征。有利的设计方案呈现于从属权利要求中。
一种无间隙的轴-毂连接,尤其是用于轧机中的轴颈-耦合套筒连接,其中将能围绕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线旋转的轴或者辊的至少一个子区域与轴颈容纳部在构成连接区域的情况下以形状锁合的方式彼此啮合地布置,并且在轴和轴颈容纳部之间设置有用于补偿间隙的校正装置,根据本发明,其特征在于校正装置实施为夹紧装置并且包括至少一个补偿元件,该补偿元件具有至少一个与联接元件(轴颈容纳部和/或轴)之一共同作用的楔形面,其中,校正装置构造和设计成适合于实现至少一个补偿元件相对于联接组件之一的自动校正。也就是说在磨损的情况下不必替换补偿元件,而是可以将轴-毂连接在没有运行中断的情况下以基于自动校正的方式仍用于转矩传递。尤其是由此可以自动补偿在运行期间发生的磨损。
关于调整装置的具体结构构造,存在多种可能性。调整装置优选地包括至少一个张紧装置,该张紧装置实施和布置成使得在各个补偿元件上至少间接作用地施加调整力,该调整力促成补偿元件在轴和轴颈容纳部之间的夹紧。调整力优选地大于将补偿元件保持在预定位置所需的保持力,从而在磨损的情况下自动进行对用于与联接组件共同作用的补偿元件在最大面接触方面的补充。为此,该张紧装置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分配给补偿元件的张紧元件,该张紧元件在轴颈容纳部中以支撑在其上的方式受引导或支承,并且作用于补偿元件的平面区域上。作为张紧元件,优选地使用至少一个选自如下组的元件:
-弹性元件,尤其是弹簧单元
-活塞元件,它被施加以根据选自如下组的一种可能性或者组合所产生的力:
-液压方式
-气动方式
-电子方式
-机械方式
-张紧螺钉。
在一种有利的实施方案中设置,张紧装置包括张紧元件,该张紧元件同时对用于自动校正的至少两个补偿元件施加力。由此可以避免所述至少两个补偿元件被施加不同的力,这将导致不同的校正并因此导致不同的夹紧。
在一种实施方案中设置,楔形面与轴颈容纳部的纵向方向垂直地或者以成角度延伸的方式取向。在这种情况下,楔形面的取向尤其应当理解为楔形面的走向或者倾斜方向。关键是楔形面的延伸方向偏离轴颈容纳部的纵轴线的延伸方向,优选与其横向地取向。
根据该实施方案,楔形面因此不沿轴颈容纳部的纵向方向延伸,而是与该纵向方向或者与一个平面横向地或者成角度延伸,该平面可通过轴颈容纳部的纵轴线和该纵轴线的垂线描述。因此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将作用在补偿元件上的调整装置从轴颈容纳部的端侧在轴颈容纳部的纵向方向上的任意区域中沿围绕轴颈容纳部的纵轴线的圆周方向移位。由此一方面可实现补偿元件上的较大的面区域,可更好地触及调整装置,并且补偿元件就其作用方式而言可更简单地校正。
根据一种特别有利的改进方案,各个校正装置包括至少两个这种补偿元件,所述补偿元件布置在由轴颈容纳部的纵向方向和其垂线形成的平面的两侧。优选地,补偿元件的布置对称地进行。这也要求轴颈容纳部的对称结构,从而避免不平衡。
在一种有利的构造方案中,将轴在与轴颈容纳部的连接区域中实施为平轴颈,其包括两个彼此平行布置的平侧。在每个平侧与轴颈容纳部之间设置校正装置,其中,在具有多个补偿元件的校正装置的情况下,分配给平侧的补偿元件的与联接组件共同作用的楔形面彼此相反地取向。
如果各个校正装置包括仅一个补偿元件,那么连接的特征在于至少两个补偿元件,其中各一个补偿元件布置在平侧和轴颈容纳部之间。在将校正装置实施为具有两个或者更多个补偿元件的情况下,则为每个平侧分配至少两个或者更多个补偿元件。
尤其有利的是,相对于两个彼此垂直地取向的面对称地进行补偿元件的布置,其中,每个面由轴颈容纳部的纵轴线及其垂线表征。
出于结构原因并且为了将整合调整装置的耗费保持得很小,各个补偿元件优选地在连接区域的大部分上延伸,优选完全在其上延伸。
然而也可以考虑的是多个在轴的纵向方向上、尤其是在轴颈的纵向方向上并因此在轴颈容纳部的纵向方向上彼此相邻布置的这种补偿元件,其中,在这里也优选两侧地布置,优选对称地布置。
根据一种特别有利的改进方案设置,将补偿元件本身实施为磨损板,即,它的特征在于具有比联接组件更小的硬度。这提供了如下的优点:可以仅替换作为磨损元件的补偿元件,并且在很大程度上省略了其他组件的替换。
楔形面的实施至少在补偿元件的与联接组件共同作用的侧上进行,其中,该面与联接元件上的相应构造的楔形面共同作用,该联接元件可以由轴颈容纳部或者轴颈形成。在特别有利的构造方案中,将楔形面设置在朝着轴颈容纳部指向的那侧上,以便在这里能够应用标准化的轴颈(尤其是以平轴颈的形式)。
在一种改进方案中设置,为各个补偿元件相对于联接元件(轴颈容纳部和/或轴)的至少之一和/或相对于其他补偿元件构建预应力。在这种情况下,预应力可以根据张紧装置的布置在特别有利的构造方案中用于运行过程中的自动校正,但是也可以在松开的情况下用于松开轴和毂之间的连接。
为此,校正装置包括与至少一个补偿元件共同作用的调整装置,其中,调整装置可以根据下述可能性的至少之一或者其组合进行实施:
-液压调整装置
-气动调整装置
-电子调整装置
-机械调整装置。
具体实施方案视当时的情况而定。
连接的松开、即,夹紧连接的取消可以通过张紧装置的调整力的取消或减小借助对该张紧装置的相应操纵或者经由独立的松开装置进行。在所述第一种情况下,在张紧装置中以功能集成的方式节省空间地将预紧和松开的功能整合在一起。在第二种情况下设置独立的装置。该松开装置适合于至少间接地、即,直接或间接地在各个补偿元件上施加起对抗张紧装置的调整力作用的力。松开装置提供了独立于调整装置的快速且对于工作人员而言容易且无危险地松开连接的优点。独立的松开装置的设置提供了如下优点:在其失效后,不需要独立调整各个补偿元件上的调整力,而是其立即又再次存在。此外,具有松开装置的实施方案也容许实施张紧装置,其适合于主动影响调整力。
松开装置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构造。然而它包括至少一个在各个补偿元件上以预应力起对抗调整力作用的装置。
各个以预应力在各个补偿元件上起对抗调整力作用的装置在最简单的情况下包括至少一个布置在两个补偿元件之间的弹簧单元,这两个补偿元件布置在由轴颈容纳部的旋转轴线和垂线形成的平面的横向方向上。一种替代性的实施方案设置有作用于补偿元件上或者与其共同作用的张紧装置的活塞上的液压调整装置。
在有利的构造方案中,将张紧装置和松开装置整合到一个结构单元中。该整合提供了紧凑的结构形式和最小的构造耗费的优点。
一种根据本发明设计的轴颈容纳部,尤其是耦合套筒,其用于使用在轧机中的抗相对转动的轴-毂连接,该轴颈容纳部具有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用于容纳可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的轴的轴颈的开口,尤其是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之一所述的轴-毂连接,其特征在于,在能通过该开口描述的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构造为楔形的面,该面用于与校正装置的补偿元件共同作用。
在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轧机的用以驱动至少一个工作辊的驱动设施情况下,该驱动设施通过万向轴与驱动机联结,其中,在万向轴和工作辊之间设置耦合套筒形式的连接装置,耦合套筒和工作辊之间的无间隙的连接实施为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之一所述的轴-毂连接。该解决方案直接在轧机驱动中提供了如下优点:延长了导致运行中断的所需替换的间歇。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解释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以下在附图中具体示出了:
图1示例性地呈现了一种驱动系,其具有根据本发明实施的在轴颈容纳部和轴颈之间的无间隙轴-毂连接;
图2a和2b示例性地示出了单组件轴,尤其是轴颈和轴颈容纳部;
图3呈现校正装置的第二种有利的实施方案,其具有液压松开装置和机械张紧装置;
图4呈现校正装置的另一种有利的实施方案,其具有液压松开装置和机械张紧装置;
图5示例性地示出具有两个楔形面的补偿元件的构造。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以示意性简化的视图呈现了用于驱动至少一个辊2的驱动系1的结构,该辊在一种特别有利的应用中在轧机3中用作工作辊。辊是轴2的一种具体实施方案。驱动系1包括至少一个驱动机4,该驱动机为了补偿位置精度而通过所谓的重型万向轴形式的万向轴5至少间接地与工作辊连接。该连接通过轴-毂连接6进行,其中该毂要么可以由万向轴凸缘本身构成,要么在一种特别有利的实施方案中由独立的、与万向轴5抗相对转动地连接的毂形成。这种在万向轴5与轧机3中的工作辊2之间使用的连接单元也被称为耦合套筒。在这种情况下,该毂或者耦合套筒充当所谓的轴颈容纳部7。在这种情况下,与工作辊2的连接在轴颈容纳部7和工作辊2的轴颈8之间进行。轴-毂连接6为此实施为形状锁合的连接。通常将轴颈8实施为所谓的平轴颈。平轴颈在这种情况下可通过两个彼此对置并且彼此平行布置的平侧9和10描述。轴颈8上的各个平侧9和10之间的连接的特征在于可通过半径描述的过渡区域。轴-毂连接6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平轴颈的至少一个子区域在工作辊2的纵向上观察地引入轴颈容纳部7的与其互补的凹陷部中、尤其是开口11中而实现。为了保证平轴颈的顺利移入和移出,在平轴颈和轴颈容纳部7之间需要间隙配合或者过渡配合。为了降低间隙并且为了保证运行过程中无间隙的转矩传递,设置校正装置15。该校正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补偿元件,其被实施和布置成将平轴颈相对于轴颈容纳部7的开口11的内周面14张紧。根据本发明,对平轴颈和轴颈容纳部7之间的间隙的补偿通过至少一个具有至少一个楔形面的补偿元件16.1进行。楔形面用17.1表示,并且与轴颈容纳部7的开口11的内周面14上的与其互补地构造的楔形面18.1共同作用。在特别有利的构造中,校正装置15包括至少两个补偿元件16.1和16.2,它们至少包括各一个楔形面17.1、17.2,这些楔形面可与轴颈容纳部7的内周面上的与其互补的楔形面18.1、18.2发生作用连接。在这种情况下,轴颈容纳部7上的开口11的内周面14上的楔形面18.1和18.2就其走向而言取向成使得它们通过一个方向分量与轴颈容纳部7的旋转轴线R横向地或者成角度延伸地取向。轴颈容纳部7的旋转轴线R对应于轴颈容纳部7的中轴线并描述其纵向方向。
在此,图2a以轴向剖图呈现了轴-毂连接6的各个组件的实施方案。在图2a中以轴向剖图示出了一种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轴颈容纳部7,其具有开口11,该开口处在与旋转轴线R重合的中轴线的纵向方向上。此外还示出了工作辊2、尤其是平轴颈形式的轴颈8的片段。图2b中所示的平轴颈在箭头方向上引入轴颈容纳部7的开口11中。为了呈现方向,在工作辊2的平轴颈上示例性地安置一个坐标系。该坐标系在X方向上表示纵向,而Y方向对应于相对于纵向方向的横向方向并且Z方向表示高度方向。
图3和4参照垂直于轴线的剖面以特别有利的实施方案示出平轴颈和开口11的内周面14之间的补偿元件16.1和16.2的布置。为此仅仅隐含示出了轴颈容纳部7并因此仅仅通过虚线表示。仅仅示出了轴颈8的一个平侧上的校正装置15。容易理解的是,在特别有利的配置中,在两个平侧9、10和轴颈容纳部7之间各自设置一个校正装置15。
图3呈现了特别有利的第一种设计方案,其中将补偿元件16.1和16.2实施成使得它们的特征在于具有平的面19.1或19.2,该平的面在彼此待连接的组件(轴颈8或轴颈容纳部7)中的一个上抵靠在与其互补的面29.1、29.2上。此外,各个补偿元件16.1或16.2的特征在于具有与平的面对置的楔形面17.1或17.2,该楔形面与各个能与补偿元件16.1、16.2发生作用连接的构件(轴颈容纳部7或者轴颈8)上的与其互补的楔形面18.1、18.2发生抵靠。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安装位置的补偿元件16.1、16.2上的楔形面17.1、17.2以及轴颈容纳部7和/或平轴颈8上的与其互补的楔形面18.1、18.2的走向和取向的特征在于具有一个方向分量,该方向分量与可通过旋转轴线R及其垂线描述的平面成角度地延伸。
在特别有利的构造方案中,各个楔形面横向于旋转轴线R取向。将补偿元件16.1和16.2布置成使得两个补偿元件16.1和16.2的楔形面17.1和17.2彼此相反地取向,以保证平轴颈与轴颈容纳部7的可靠的夹紧。为此,在最简单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装置20对各个补偿元件16.1、16.2施加调整力。在这里,将调整力垂直于可通过旋转轴线R及其垂线描述的平面、优选沿轴颈容纳部的纵轴线的横向方向施加,并且优选是可调整的。
调整力通过张紧装置23产生,该张紧装置在所示的情况下示例性地包括两个张紧元件24.1、24.2,这两个张紧元件布置在各补偿元件16.1、16.2与轴颈容纳部7之间并且将调整力施加到相应的补偿元件16.1、16.2上,该调整力大于为了将补偿元件16.1、16.2在其位置处相对于联接组件(轴颈容纳部7和轴颈8)保持所需的保持力。
在这里,各个补偿元件16.1和16.2相对于轴颈容纳部7的内周面14通过各一个弹簧单元24.1和24.2预紧。弹簧单元24.1、24.2是张紧装置23的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弹簧单元24.1、24.2的弹簧力的大小决定夹紧力。该力是可以是能调整的或者是构造上预设的。在所示的情况下,通过张紧装置23将各一个力施加在各补偿元件16.1、16.2的彼此背对的端侧22.1和22.2上,该力促成楔形面17.1、17.2与轴颈容纳部7上的开口11的内周面14上的分别与其互补的楔形面18.1、18.2的张紧。
为了实现两个补偿元件16.1、16.2的快速且可靠的松开,设置松开装置31,该松开装置促成具有与调整装置20的调整力相反的方向分量的力F。张紧装置23和松开装置31由不同的功能单元形成。装置31包括弹簧单元32,该弹簧单元示例性地形成为盘形弹簧,该盘形弹簧出于间隔调整的目的作用于两个补偿元件16.1、16.2上。作用于补偿元件16.1、16.2的彼此面对指向的端侧21.1、21.2上的其他撑扩元件也是可以考虑的,其中,作用于补偿元件16.1、16.2的彼此面对指向的端侧21.1、21.2上的装置31产生与弹簧单元24.1和24.2相反的调整力。为此,它包括活塞元件25,该活塞元件在轴颈容纳部7的引导部26中受引导,其中,引导以压力和介质密封的方式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将活塞25的引导部布置和构造为在轴颈容纳部8中在调整力的作用方向上延伸。压力介质的施加例如通过压力腔27进行,其中,压力腔27形成于轴颈容纳部7的内周面14与活塞元件25之间。为了为压力腔27供应压力介质,轴颈容纳部7具有至少一个接头28,该接头延伸到轴颈容纳部7的外周面的区域中,其中,通过该接头可以进行工作介质的供应。
活塞元件25在其背对压力腔27的活塞面上与弹簧单元32共同作用,并且在施加垂直于旋转轴线R的力的情况下促成补偿元件16.1、16.2从其与轴颈容纳部7的内周面发生作用连接的位置的移动。依赖于通过弹簧单元24.1、24.2所施加的预应力的大小,可以在磨损的情况下通过朝轴颈容纳部7上的楔形面18.1、18.2的方向的移动自动进行补偿元件16.1、16.2的校正。
在这里,装置31构造为液压调整装置。
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在辊替换过程中为了松开而使用液压,以便将补偿元件16.1、16.2从其通过弹簧单元24.1和24.2预紧的位置移走。
图4示出一种改进方案,其中,将张紧装置23和用于松开的装置31的功能合并在唯一的装置中,在这里为调整装置20。将补偿元件16.1和16.2与图4中的实施方案类似地布置。对此可以参见图4。张紧装置23和用于松开的装置31按照构件方式组合。调整装置20实施为机械-液压调整装置。在这里,调整装置20还与图4中的实施方案类似地包括活塞元件25,该活塞元件在轴颈容纳部7中的引导部26中受引导,并且可以用活塞元件的向着补偿元件16.1、16.2取向的活塞侧33直接作用于补偿元件上。为此,设置有在活塞侧33上与补偿元件16.1、16.2上的面互补地构造的面。补偿元件16.1、16.2与轴颈容纳部7和轴颈8的张紧通过在活塞侧33上的相应面区域上施加调整力来进行。该力可以通过预紧装置(在这里示例性地为与图3类似的弹簧单元24)产生,其中,通过弹簧单元24施加的力通过活塞元件25作用于补偿元件16.1、16.2上。为了松开,将活塞元件25与弹簧单元24的作用方向相反地加载。松开以液压方式进行,其中,在这里还在轴颈容纳部7的外周面的区域中设置接头28。活塞元件25实施为阶梯形活塞,其包括与张紧装置23的作用方向相反地取向的面34,该面能在期望地将连接松开的情况下施加压力介质。
调整装置20、尤其是各个组件(张紧装置23和用于松开的装置31)优选地总是整合在轴颈容纳部7中。这代表了一种简单的方案,因为轴颈8通常是标准化的,并且因此这种实施方案不针对轴颈表面地进行预设。在这里,优选地总是利用轴颈8的平侧的平的面来引导补偿元件16。
图3至4代表可能的实施例。然而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案不限于此。关键是补偿元件通过其中的调整装置保证补偿元件16.1、16.2和各个联接元件(轴颈8和轴颈容纳部7)之间的夹紧连接。
图3至4中所示的所有实施方案示出了具有楔形面17.1、17.2的补偿元件16.1、16.2。也可以考虑图5中所示的实施方案,其具有各两个彼此相对置地布置的楔形面17.1和19.1,这些楔形面与轴颈容纳部7和轴颈8上的互补构造的面区域共同作用。
优选地,补偿元件16.1、16.2由特征在于硬度比各个联接元件(轴颈8和轴颈容纳部7)更小的材料制成。由此将磨损转移到能简单替换的补偿元件16.1、16.2上。因此,在补偿元件16.1、16.2发生磨损的情况下,调整轴颈8和轴颈容纳部7之间的连接中的间隙。这现在可以通过调整装置20自动地重新补偿,这通过对补偿元件16.1、16.2施加具有沿横向方向的方向分量的力而实现。
附图标记列表
1 驱动系
2 辊、工作辊、轴
3 轧机
4 驱动机
5 万向轴
6 轴-毂连接、特别是轴颈-耦合套筒连接
7 轴颈容纳部
8 轴颈
9 平侧
10 平侧
11 开口
14 开口的内周面
15 校正装置
16.1、16.2 补偿元件
17.1、17.2 补偿元件的楔形面
18.1、18.2 楔形面
19.1 面
20 调整装置
21.1、21.2 端侧
22.1、22.2 端侧
23 张紧装置
23.1、23.2 张紧元件
24 弹簧元件
24.1、24.2 弹簧元件
25 活塞元件
26 引导部
27 压力腔
28 接头
29.1、29.2 面
30 弹簧单元
31 松开装置
32 弹簧单元
33 活塞侧
34 活塞面
R 旋转轴线
Claims (15)
1.一种无间隙轴-毂连接,尤其是用于轧机中的轴颈-耦合套筒连接,其中,能围绕沿纵向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R)旋转的轴(2)的至少一个子区域与轴颈容纳部(7)在构成连接区域的情况下以形状锁合的方式彼此啮合地布置,并且在轴(2)与轴颈容纳部(7)之间设置有用于补偿间隙的至少一个校正装置(15),其中,校正装置(15)实施为轴与轴颈容纳部(7)之间的夹紧设备并且包括至少一个补偿元件(16.1、16.2),补偿元件具有与联接组件也就是轴颈容纳部(7)和/或轴(2)中的一个共同作用的至少一个楔形面(17.1、17.2、18.1、18.2),其特征在于,校正装置(15)构造和设计成适合于实现至少一个补偿元件(16.1、16.2)相对于联接组件(7、2)中的一个的自动校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间隙轴-毂连接,其特征在于,为了自动校正而设置有至少一个张紧装置(23),其中,通过张紧装置(23)对至少一个补偿元件(16.1、16.2)朝着夹紧位置的方向施加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间隙轴-毂连接,其特征在于,各个校正装置(15)包括至少两个补偿元件(16.1、16.2),补偿元件在轴颈容纳部(7)与轴(2)之间布置在能由轴颈容纳部的纵轴线和其垂线描述的平面的两侧。
4.根据以上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无间隙轴-毂连接,其特征在于,轴(2)在与轴颈容纳部(7)的连接区域中实施为平轴颈,其包括两个彼此平行布置的平侧(9、10),并且在每个平侧与轴颈容纳部之间设置有校正装置(15),其中,校正装置(15)的分配给平侧(9)的补偿元件(16.1、16.2)的与联接组件共同作用的楔形面彼此相反地取向。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间隙轴-毂连接,其特征在于,补偿元件(16.1、16.2)的与轴(2)、特别是与轴颈(8)共同作用的面构造为楔形面(19.1),所述楔形面与轴颈(8)上的与其互补地实施的楔形面共同作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间隙轴-毂连接,其特征在于,各个补偿元件(16.1、16.2)相对于联接元件也就是轴颈容纳部(7)和/或轴(2)中的一个并且/或者相对于另外的补偿元件构建预应力。
7.根据以上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间隙轴-毂连接,其特征在于,张紧装置(23)包括张紧元件(24),其同时对用于自动校正的至少两个补偿元件(16.1、16.2)施加力。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无间隙轴-毂连接,其特征在于,楔形面(17.1、17.2、18.1、18.2)与轴颈容纳部(7)的纵向方向垂直地或者以成角度延伸的方式取向。
9.根据以上权利要求2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无间隙轴-毂连接,其特征在于,张紧装置(23)包括至少一个分配给补偿元件的张紧元件(24.1、24.2),张紧元件在轴颈容纳部(7)中以支撑在其上的方式受引导或者支承,并且作用于补偿元件的面区域上。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无间隙轴-毂连接,其特征在于,调整装置(20)包括用于补偿元件(16.1、16.2)与联接组件(2、7)之间的夹紧连接的松开装置(31),所述松开装置适合于至少间接地在各个补偿元件(16.1、16.2)上施加反作用于张紧装置(23)的调整力的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间隙轴-毂连接,其特征在于,以预应力抵抗张紧装置(23)的调整力地作用到各个补偿元件(16.1、16.2)上的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布置在两个补偿元件(16.1、16.2)之间的弹簧单元(30),所述两个补偿元件沿相对于平面的横向方向布置,所述平面由轴颈容纳部的旋转轴线(R)和垂线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间隙轴-毂连接,其特征在于,松开装置(31)包括在补偿元件(16.1、16.2)上或者在张紧装置(23)的与补偿元件共同作用的活塞上起作用的液压调整装置(27、28)。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无间隙轴-毂连接,其特征在于,各个补偿元件(16.1、16.2)构造为磨损板,所述磨损板具有比联接组件也就是轴颈容纳部(7)和辊(2)更小的硬度。
14.一种轴颈容纳部(7),尤其是耦合套筒,其用于使用在轧机中的无间隙轴-毂连接,所述轴颈容纳部具有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用于容纳能围绕旋转轴线(R)旋转的轴(2)的轴颈(8)的开口(11),其特征在于,轴颈容纳部(7)包括校正装置(15)和用于校正装置(15)的自动校正的张紧装置(23),并且在轴颈容纳部(7)的能通过开口(11)描述的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楔形构造的面,用于与校正装置(15)的补偿元件共同作用。
15.一种用于轧机的驱动设施,所述驱动设施用以驱动至少一个工作辊(2),所述工作辊通过万向轴(5)与驱动机(4)联结,其中,在万向轴(5)和工作辊(2)之间设置有耦合套筒形式的连接装置(6),并且耦合套筒和工作辊(2)之间的连接实施为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无间隙轴-毂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14204522.3A DE102014204522A1 (de) | 2014-03-12 | 2014-03-12 | Spielfreie Welle-Nabe-Verbindung, Zapfenaufnehmer und Antriebsanordnung mit einer derartigen spielfreien Welle-Nabe-Verbindung |
DE102014204522.3 | 2014-03-12 | ||
PCT/EP2015/054104 WO2015135766A1 (de) | 2014-03-12 | 2015-02-27 | Spielfreie welle-nabe-verbindung, zapfenaufnehmer und antriebsordnung mit einer derartigen spielfreien welle-nabe-verbindung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02943A true CN106102943A (zh) | 2016-11-09 |
CN106102943B CN106102943B (zh) | 2018-10-12 |
Family
ID=52629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13477.6A Active CN106102943B (zh) | 2014-03-12 | 2015-02-27 | 无间隙轴-毂连接、轴颈容纳部以及具有这种无间隙轴-毂连接的驱动设施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116666B1 (zh) |
CN (1) | CN106102943B (zh) |
DE (1) | DE102014204522A1 (zh) |
WO (1) | WO2015135766A1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673816A (en) * | 1971-03-05 | 1972-07-04 | Jones & Laughlin Steel Corp | Coupling arrangement |
US3957381A (en) * | 1974-09-14 | 1976-05-18 | Ringfeder Gmbh | Coaxial, double-cone, frictional hub-to-shaft connector |
DE3418993A1 (de) * | 1984-05-22 | 1985-11-28 | Hartwig 4322 Sprockhövel Stüwe | Innenspannsatz |
SU1409797A1 (ru) * | 1986-09-04 | 1988-07-15 | Головной Проектный Институт Гражданского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а,Планировки И Застройки Городов И Поселков "Челябинскгражданпроект" | Втулочна муфта |
CN2188436Y (zh) * | 1993-05-07 | 1995-02-01 | 杨荃 | 带钢轧机轧辊驱动联轴器 |
CN202628861U (zh) * | 2012-03-23 | 2012-12-26 | 湖州师范学院 | 一种轴和轮毂连接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219137A (en) | 1933-11-01 | 1940-10-22 | Margaret Crosse | Closure device for vacuum tanks |
DE950782C (de) | 1954-08-17 | 1956-10-18 | Schloemann Ag | Durch Formschluss drehfeste, schnell loesbare Verbindung von antreibenden und angetriebenen Teilen, insbesondere zwischen einem Walzenzapfen und dem auf ihn aufgesetzten Treffer |
US2919137A (en) * | 1957-12-27 | 1959-12-29 | Koppers Co Inc | Couplings |
DE1192885B (de) * | 1960-05-13 | 1965-05-13 | Johann Hochreuter | Keilverbindung zwischen Welle und Nabe |
US3315993A (en) * | 1964-10-09 | 1967-04-25 | Ajax Flexible Coupling Co Inc | Roll neck coupling |
US3578363A (en) * | 1969-04-28 | 1971-05-11 | Sier Bath Gear Co Inc | Locking key for coupling |
US4064708A (en) * | 1976-05-13 | 1977-12-27 | Renold Ajax Inc. | Coupling for connecting a rotating member to a shaft |
DE3231752C1 (de) * | 1982-08-26 | 1983-12-29 | Gelenkwellenbau Gmbh, 4300 Essen | Anschlußtreffer mit selbsttätigem Spielausgleich |
DE19710504C2 (de) | 1997-03-13 | 2001-06-13 | Siemens Ag | Optisch-elektrisches Modul |
DE19710554A1 (de) | 1997-03-14 | 1998-09-17 | Schloemann Siemag Ag | Klemmverbindung zwischen einem Spindelkopf und einem Walzenzapfen |
DE19710552A1 (de) * | 1997-03-14 | 1998-09-17 | Schloemann Siemag Ag | Verbindung zwischen dem Spindelkopf einer Zahn- oder Kreuzgelenkspindel und einem Walzenzapfen |
-
2014
- 2014-03-12 DE DE102014204522.3A patent/DE102014204522A1/de active Pending
-
2015
- 2015-02-27 EP EP15708163.9A patent/EP3116666B1/de active Active
- 2015-02-27 CN CN201580013477.6A patent/CN106102943B/zh active Active
- 2015-02-27 WO PCT/EP2015/054104 patent/WO2015135766A1/de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673816A (en) * | 1971-03-05 | 1972-07-04 | Jones & Laughlin Steel Corp | Coupling arrangement |
US3957381A (en) * | 1974-09-14 | 1976-05-18 | Ringfeder Gmbh | Coaxial, double-cone, frictional hub-to-shaft connector |
DE3418993A1 (de) * | 1984-05-22 | 1985-11-28 | Hartwig 4322 Sprockhövel Stüwe | Innenspannsatz |
SU1409797A1 (ru) * | 1986-09-04 | 1988-07-15 | Головной Проектный Институт Гражданского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а,Планировки И Застройки Городов И Поселков "Челябинскгражданпроект" | Втулочна муфта |
CN2188436Y (zh) * | 1993-05-07 | 1995-02-01 | 杨荃 | 带钢轧机轧辊驱动联轴器 |
CN202628861U (zh) * | 2012-03-23 | 2012-12-26 | 湖州师范学院 | 一种轴和轮毂连接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02943B (zh) | 2018-10-12 |
EP3116666A1 (de) | 2017-01-18 |
EP3116666B1 (de) | 2020-06-03 |
WO2015135766A1 (de) | 2015-09-17 |
DE102014204522A1 (de) | 2015-09-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DE10024327C2 (de) | Antrieb eines rotierenden Bauteils einer Druck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m Trennen eines Antriebes | |
EP2310706B1 (de) | Doppelkupplung | |
CN104471127A (zh) | 用于将压辊固定在牵伸装置的支承板上的装置及其生产方法 | |
CN107000003B (zh) | 用于轴套连接的轴颈容纳部及具有该轴颈容纳部的辊子传动系 | |
US7497782B2 (en) | Flexible shaft coupling | |
CN106102943A (zh) | 无间隙轴‑毂连接、轴颈容纳部以及具有这种无间隙轴‑毂连接的驱动设施 | |
EP1691095B1 (de) | Axiale Isolierung für ein kardanisches Kreuzgelenk | |
CN102666102A (zh) | 用于支承印刷机的一个或多个滚筒的设备 | |
CN106102942A (zh) | 轴毂连接件、轴颈容纳部以及具有这种轴毂连接件的驱动装置 | |
US6319131B1 (en) | Articulated arrangement for articulated shafts suitable for transmitting torque | |
CN101166856A (zh) | 具有在驱动机构与织机经轴之间可拆卸连接的织机 | |
EP3046692B1 (de) | Drehfeste welle-nabe-verbindung, insbesondere walzenzapfen-treffer-verbindung für den einsatz in walzwerken, zapfenaufnehmer und antriebsanordnung für ein walzwerk zum antrieb zumindest einer arbeitswalze | |
KR20130142901A (ko) | 피가공재의 성형 장치 | |
DE102006011802B4 (de) | Kupplungseinheit für eine Druckmaschine | |
EP1691096B1 (de) | Axiale Isolierung für ein kardanisches Kreuzgelenk | |
DE102012207123A1 (de) | Bogenrotationsdruckmaschine mit mindestens einem direkt angetriebenen Zylinder | |
EP2179196B1 (de) | Drehelastische kupplung | |
EP1691098B1 (de) | Axiale Isolierung für ein kardanisches Kreuzgelenk | |
EP1691099B1 (de) | Axiale Isolierung für ein kardanisches Kreuzgelenk | |
DE102008064625A1 (de) | Druckeinheit einer Druckmaschine | |
DE10348030A1 (de) | Antrieb für eine Offsetdruckmaschine | |
CN117984867A (zh) | 用于车辆座椅的纵向调节器以及车辆座椅 | |
DE102008050676A1 (de) | Unwuchtvibrator zur Schwingungserregung einer Arbeitseinrichtung | |
DE10232552A1 (de) | Antrieb eines Rotationskörpers | |
DE102013105768A1 (de) | Antriebsstrang mit einer Bogenzahnkupplung für eine Arbeitsmaschin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