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59153A - 一种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59153A
CN106059153A CN201610676730.2A CN201610676730A CN106059153A CN 106059153 A CN106059153 A CN 106059153A CN 201610676730 A CN201610676730 A CN 201610676730A CN 106059153 A CN106059153 A CN 1060591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component outline
phase
grooves
wi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7673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59153B (zh
Inventor
冯江华
诸自强
许培林
褚文强
王禹
陈致初
许峻峰
郭淑英
冯守智
史俊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Zhuzhou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Zhuzhou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Zhuzhou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Zhuzhou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67673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59153B/zh
Publication of CN1060591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59153A/zh
Priority to DE112016007148.5T priority patent/DE112016007148T5/de
Priority to PCT/CN2016/104524 priority patent/WO2018032617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591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591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arranged in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的一种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定子的槽内绕置两套三相绕组。第一套三相绕组的三相绕组对称设置。第二套三相绕组的三相绕组对称设置。第一套三相绕组与第二套三相绕组采用15°绕组连接方式,使得第一套三相绕组的三相与第二套三相绕组的对应相之间分别互差15°电角度。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采用这种15°绕组连接方式,相绕组自感大,且与相邻相的互感小,当发生短路故障时,瞬时峰值短路电流较小,因此对逆变器的损害风险较小,同时峰值制动转矩也较小。此外,15°绕组连接方式下,短路故障时三相绕组定子磁动势谐波含量较低,使得峰值退磁定子磁动势较低,对永磁不可逆退磁影响也较小,进而提高了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机结构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
背景技术
传统永磁同步电机以三相供电为主,因而存在容错能力差,转矩脉动较大等缺点。因此,多相永磁同步电机近年来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其除了传统永磁同步电机的优势之外,还具有转矩脉动低,容错性能好,控制自由度多等优势,目前以五相与六相(即双三相)电机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其中,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包括两套三相绕组,其两套三相绕组可分别采用独立的三相逆变器供电,故具有控制简单,逆变器成本低等优点。
目前,以30°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最为常见。30°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指两套绕组对应相之间相差30°电角度。即两套绕组的A相(即A1和A2)之间相差30°电角度,B相(即B1和B2)之间相差30°电角度,C相(即C1和C2)之间相差30°电角度。这样使得合成定子磁动势中某些次谐波(如5,7次谐波)反向叠加,进而降低转矩脉动,减小铁损和永磁体涡流损耗,提升电机效率。但是,30°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容错性较差,在发生短路故障时,三相瞬态短路电流很大,造成逆变器永久性损坏损害,且容易造成永磁体的不可逆退磁,以及产生较大的峰值制动转矩,进而导致永磁同步电机的性能降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欲实现在发生瞬态短路故障时,减小三相瞬态短路电流和峰值制动转矩,以及降低永磁体不可逆退磁风险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现提出的方案如下:
一种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具有定子和转子,所述定子的槽内绕置有第一套三相绕组和第二套三相绕组,其中,
所述第一套三相绕组包括第一相绕组、第二相绕组和第三相绕组,且所述第一相绕组、所述第二相绕组和所述第三相绕组对称设置;
所述第二套三相绕组包括第四相绕组、第五相绕组和第六相绕组,所述第四相绕组、第五相绕组和第六相绕组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套三相绕组和所述第二套三相绕组之间采用15°绕组连接方式,以使所述第一套三相绕组的三相与所述第二套三相绕组的对应相之间分别相差15°电角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套三相绕组和所述第二套三相绕组均为:三相双层绕组。
优选的,所述三相双层绕组的绕制型式为:叠绕式。
优选的,所述定子的槽数为24*N,所述转子的磁极数为10*N或14*N,所述N为正整数。
优选的,当每个线圈节距为2,每个线圈匝数为M,所述M为正整数时,所述第一套三相绕组和所述第二套三相绕组之间采用15°绕组连接方式具体为:
所述第一套三相绕组的三相与所述第二套三相绕组的对应相之间分别相差5个槽距。
优选的,当所述定子包括24个槽,所述24个槽依此编号,所述转子包括10个(或14个)磁极时,所述第一三相套绕组的三相与所述第二套三相绕组的对应相之间分别相差5个槽距具体为:
所述第一套三相绕组的所述第一相绕组由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第七线圈和第八线圈构成;
所述第一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3号槽的上层;所述第二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3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5号槽的上层;所述第七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3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15号槽的上层;所述第八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5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17号槽上层;
所述第一线圈的上元件边为所述第一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所述第一线圈的下元件边与所述第二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所述第二线圈的上元件边与所述第七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所述第七线圈的上元件边与所述第八线圈的上元件边连接,所述第八线圈的下元件边为所述第一相绕组A1的电流输出端;
所述第一套三相绕组的所述第二相绕组由第三线圈、第四线圈、第九线圈和第十线圈构成;
所述第三线圈的的上元件边设置在5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7号槽上层;所述第四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7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9号槽的上层;所述第九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7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19号槽的上层;所述第十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9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21号槽的上层;
所述第三线圈的上元件边为所述第二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所述第三线圈的下元件边与所述第四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所述第四线圈的上元件边与所述第九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所述第九线圈的上元件边与所述第十线圈的上元件边连接,所述第十线圈的下元件边为所述第二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
所述第一套三相绕组的第三相绕组由第五线圈、第六线圈、第十一线圈和第十二线圈构成;
所述第五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9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11号槽的上层;所述第六线圈设置的上元件边在11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13号槽的上层;所述第十一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21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在23号槽上层;所述第十二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23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1号槽的上层;
所述第五线圈的上元件边为所述第三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所述第五线圈的下元件边与所述第六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所述第六线圈的上元件边与所述第十一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所述第十一线圈的上元件边与所述第十二线圈的上元件边连接,所述第十二线圈的下元件边为所述第三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
所述第二套三相绕组的所述第四相绕组由第十五线圈、第十六线圈、第二十一线圈和第二十二线圈构成;
所述第十五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6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8号槽的上层;所述第十六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8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10号槽的上层;所述第二十一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8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20号槽的上层;所述第二十二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20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22号槽的上层;
所述第十五线圈的上元件边为所述第四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所述第十五线圈的下元件边与所述第十六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所述第十六线圈的上元件边与所述第二十一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所述第二十一线圈的上元件边与所述第二十二线圈的上元件边连接,所述第二十二线圈的下元件边为所述第四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
所述第二套三相绕组的所述第五相绕组由第十七线圈、第十八线圈、第二十三线圈和第二十四线圈构成;
所述第十七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0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12号槽的上层;所述第十八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2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14号槽的上层;所述第二十三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22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24号槽的上层;所述第二十四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24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2号槽的上层;
所述第十七线圈的上元件边为所述第五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所述第十七线圈的下元件边与所述第十八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所述第十八线圈的上元件边与所述第二十三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所述第二十三线圈的上元件边与所述第二十四线圈的上元件边连接,所述第二十四线圈的下元件边为所述第五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
所述第二套三相绕组的所述第六相绕组由第十三线圈、第十四线圈、第十九线圈和第二十线圈构成;
所述第十三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2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4号槽的上层;所述第十四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4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6号槽的上层;所述第十九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4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16号槽的上层;所述第二十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6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18号槽的上层;
所述第十三线圈的上元件边为所述第六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所说第十三线圈的下元件边与所述第十四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所述第十四线圈的上元件边与所述第十九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所述第十九线圈的上元件边与所述第二十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所述第二十线圈的下元件边为第六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
所述第一绕组的电流输出端、所述第二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所述第三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所述第四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所述第五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和所述第六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结成一个公共点;或者,所述第一绕组的电流输出端、所述第二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和所述第三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结成一个公共点,所述第四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所述第五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和所述第六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结成另一个公共点。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公开的一种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具有定子和转子,定子的槽内绕置有第一套三相绕组和第二套三相绕组。第一套三相绕组的三相绕组对称设置,使得第一套三相绕组的三相(A1、B1和C1)之间互差120°电角度。第二套三相绕组的三相绕组也对称设置,使得第二套三相绕组的三相(A2、B2和C2)之间互差120°电角度。
第一套三相绕组与第二套三相绕组采用15°绕组连接方式后,使得第一套三相绕组的三相(A1、B1和C1)与第二三相套绕组的对应相(A2、B2和C2)之间分别互差15°电角度。即A1相与A2相之间相差15°电角度,B1相与B2相之间相差15°电角度,C1相与C2相之间相差15°电角度。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采用这种15°绕组连接方式,相绕组自感大,且与相邻相的互感小,当发生短路故障时,瞬时峰值短路电流较小,因此对逆变器的损害风险较小,同时峰值制动转矩也较小。此外,15°绕组方式下,短路故障时三相绕组定子磁动势谐波含量较低,使得峰值退磁定子磁动势较低,对永磁不可逆退磁影响也较小,进而提高了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施例公开的两套绕组各相之间相位差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公开的第一套三相绕组的接线展开示意图;
图3为本实施例公开的第二套套组的接线展开示意图;
图4为本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第一套三相绕组的一部分接线展开示意图;
图5为本实施例公开的另一第一套三相绕组的另一部分接线展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公开的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定子的槽内绕置有两套三相绕组。第一套三相绕组包括第一相绕组、第二相绕组和第三相绕组。将第一相绕组、第二相绕组和第三相绕组对称设置,以使第一套三相绕组的三相之间互差120°电角度。第二套三相绕组包括第四相绕组、第五相绕组和第六相绕组。将第四相绕组、第五相绕组和第六相绕组对称设置,以使第二套三相绕组的三相之间互差120°电角度。
参见图1所示,A1相由第一相绕组通入电流时产生,B1相由第二相绕组通入电流时产生,C1相由第三相绕组通入电流时产生;A2相由第四相绕组通入电流时产生,B2相由第五相绕组通入电流时产生,C2相由第六相绕组通入电流时产生。由于第一相绕组、第二相绕组和第三相绕组对称设置,A1相、B1相和C1相之间互差120°电角度。由于第四相绕组、第五相绕组和第六相绕组对称设置,A2相、B2相和C2相之间也互差120°电角度。
第一套三相绕组与第二套三相绕组采用15°绕组连接方式后,使得第一套三相绕组的三相(A1、B1和C1)与第二套三相绕组的对应相(A2、B2和C2)之间分别互差15°电角度。即A1相与A2相之间相差15°电角度,B1相与B2相之间相差15°电角度,C1相与C2相之间相差15°电角度。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采用15°绕组连接方式,各相绕组自感大,且与相邻相的互感小,当发生短路故障时,瞬时峰值短路电流较小,因此对逆变器的损害风险较小,同时峰值制动转矩也较小。此外,15°绕组方式下,短路故障时三相绕组定子磁动势谐波含量较低,使得峰值退磁定子磁动势较低,对永磁不可逆退磁影响也较小。进而提高了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性能。
本实施例公开的15°绕组连接方式,其定子的槽数可为24的倍数(k倍),同时转子的磁极数相应地为10(或14)的倍数(k倍)。例如,定子的槽数为24时,转子的磁极数为10或14;定子的槽数为48时,转子的磁极数为20或28,依此类推。
图2为当线圈节距为2,定子槽数为24,转子的磁极数为10(或14)时第一套三相绕组的接线展开示意图。设定子的24个槽,依此为1-24号槽。
第一套三相绕组由的依此设置在环形定子槽内的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第三线圈、第四线圈、第五线圈、第六线圈、第七线圈、第八线圈、第九线圈、第十线圈、第十一线圈和第十二线圈构成。
第一套三相绕组的第一相绕组由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第七线圈和第八线圈构成。第一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号槽的下层,第一线圈的下元件边设置在3号槽的上层;第二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3号槽的下层,第二线圈的下元件边设置在5号槽的上层;第七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3号槽的下层,第七线圈的下元件边设置在15号槽的上层;第八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5号槽的下层,第八线圈的下元件边设置在17号槽上层。第一相绕组的四个线圈的连接方式为第一线圈的上元件边A1+作为第一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第一线圈的下元件边与第二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第二线圈的上元件边与第七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第七线圈的上元件边与第八线圈的上元件边连接,第八线圈的下元件边作为第一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
第二相绕组由第三线圈、第四线圈、第九线圈和第十线圈构成。第三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5号槽的下层,第三线圈的下元件边设置在7号槽上层;第四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7号槽的下层,第四线圈的下元件边设置在9号槽的上层;第九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7号槽的下层,第九线圈的下元件边设置在19号槽的上层;第十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9号槽的下层,第十线圈的下元件边设置在21号槽的上层。第二相绕组的四个线圈的连接方式为第三线圈的上元件边B1-作为第二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第三线圈的下元件边与第四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第四线圈的上元件边与第九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第九线圈的上元件边与第十线圈的上元件边连接,第十线圈的下元件边B1+作为第二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
第三相绕组由第五线圈、第六线圈、第十一线圈和第十二线圈构成。第五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9号槽的下层,第五线圈的下元件边设置在11号槽的上层;第六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1号槽的下层,第六线圈的下元件边设置在13号槽的上层,第十一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21号槽的下层,第十一线圈的下元件边设置在23号槽上层;第十二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23号槽的下层,第十二线圈的下元件边设置在1号槽的上层。第三相绕组的四个线圈的连接方式为第五线圈的上元件边C1+作为第三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第五线圈的下元件边与第六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第六线圈的上元件边与第十一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第十一线圈的上元件边与第十二线圈的上元件边连接,第十二线圈的下元件边C1-作为第三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
图3为当线圈节距为2,定子槽数为24,转子的磁极数为10或14时第二套三相绕组的接线展开示意图。
第二套三相绕组由依此设置在环形定子槽内的第十三线圈、第十四线圈、第十五线圈、第十六线圈、第十七线圈、第十八线圈、第十九线圈、第二十线圈、第二十一线圈、第二十二线圈、第二十三线圈和第二十四线圈构成。
第四相绕组由第十五线圈、第十六线圈、第二十一线圈和第二十二线圈构成。第十五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6号槽的下层,第十五线圈的下元件边设置在8号槽的上层;第十六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8号槽的下层,第十六线圈的下元件边设置在10号槽的上层;第二十一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8号槽的下层,第二十一线圈的下元件边设置在20号槽的上层;第二十二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20号槽的下层,第二十二线圈的下元件边设置在22号槽的上层。第四相绕组的四个线圈的连接方式为第十五线圈的上元件边A2+作为第四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第十五线圈的下元件边与第十六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第十六线圈的上元件边与第二十一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第二十一线圈的上元件边与第二十二线圈的上元件边连接,第二十二线圈的下元件边A2-作为第四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
第五相绕组由第十七线圈、第十八线圈、第二十三线圈和第二十四线圈构成。第十七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0号槽的下层,第十七线圈的下元件边设置在12号槽的上层;第十八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2号槽的下层,第十八线圈的下元件边设置在14号槽的上层;第二十三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22号槽的下层,第二十三线圈的下元件边设置在24号槽的上层;第二十四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24号槽的下层,第二十四线圈的下元件边设置在2号槽的上层。第五相绕组的四个线圈的连接方式为第十七线圈的上元件边A2-作为第五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第十七线圈的下元件边与第十八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第十八线圈的上元件边与第二十三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第二十三线圈的上元件边与第二十四线圈的上元件边连接,第二十四线圈的下元件边B2+作为第五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
第六相绕组由第十三线圈、第十四线圈、第十九线圈和第二十线圈构成。第十三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2号槽的下层,第十三线圈的下元件边设置在4号槽的上层;第十四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4号槽的下层,第十四线圈的下元件边设置在6号槽的上层;第十九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4号槽的下层,第十九线圈的下元件边设置在16号槽的上层;第二十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6号槽的下层,第二十线圈的下元件边设置在18号槽的上层。第六相绕组的四个线圈的连接方式为第十三线圈的上元件边C2-作为第六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第十三线圈的下元件边与第十四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第十四线圈的上元件边与第十九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第十九线圈的上元件边与第二十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第二十线圈的下元件边C2+作为第六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
第一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A1+、第二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B1+和第三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C1+,与一组三相全桥逆变器连接,由该三相全桥逆变器供电。第四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A2+、第五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B2+和第六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C2+,与另一组三相全桥逆变器连接,由该三相全桥逆变器供电。即两套三相绕组可分别采用独立的三相逆变器供电。
第一绕组的电流输出端A1-、第二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B1-、第三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C1-、第四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A2-、第五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B2-和第六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C2-结成一个公共点。或者,第一绕组的电流输出端A1-、第二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B1-和第三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C1-结成一个公共点;第四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A2-、第五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B2-和第六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C2-结成另一个公共点。各个线圈的匝数相等,每个线圈的具体匝数不做限定。
本实施例公开的第一套三相绕组和第二套三相绕组均为三相双层绕组,即线圈个数等于槽数,每个槽内放置上下两个线圈边。且采用叠绕组,即相邻两个串联线圈中,后一个线圈叠加在前一个线圈上。
定子槽数为24,磁极数为10时(磁极对数P为5),1个槽距相差的电角度为5*360°/24=75°。因此,采用图2和图3的线圈连接方式后,第一套三相绕组与第二套三相绕组的对应相(A1和A2、B1和B2、以及C1和C2)相差5个槽距,相差的电角度为5*75°=375°,即相差15°电角度。定子槽数为24,磁极数为14时,磁极对数P为7,相邻两槽之间相差的电角度为7*360°/24=105°。因此,采用图2和图3的线圈连接方式后,第一套三相绕组与第二套三相绕组的对应相(A1和A2、B1和B2、以及C1和C2)相差5个槽距,相差的电角度为5*105°=525°,即相差15°电角度。
以定子的槽数为24槽,转子的磁极数为10的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为例,一套三相绕组瞬时短路故障时,0°绕组连接方式、30°绕组连接方式以及15°绕组连接方式的电流峰值及其退磁定子磁动势峰值的计算结果分别如下表所示(计算条件为:电机外径90mm,轴长50mm,正常工作铜损160W,每相匝数为24,转速4000转/分)。
绕组连接 瞬时短路电流峰值(A) 峰值退磁(d轴)定子磁动势(p.u.)
0度 338.5 1
30度 341.6 0.91
15度 243.4 0.37
由试验结果可见,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采用15°绕组连接方式,可有效降低瞬时短路电流峰值(约28%的下降),且峰值退磁定子磁动势可降低约63%。故可显著提高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发生短路故障时的容错性能,降低瞬时短路故障造成的影响。即实现减小三相瞬态短路电流和峰值制动转矩,以及降低永磁体不可逆退磁风险的目的。
图4为当线圈节距为2,定子的槽数为48,转子的磁极数为20或28时,第一套三相绕组的接线展开示意图的一部分,图5为当线圈节距为2,定子的槽数为48,转子的磁极数为20或28时,第一套三相绕组的接线展开示意图的另一部分。
第一套三相绕组包括24个线圈,依此设置在环形定子的槽内形成一圈。前12个线圈与当线圈节距为2,定子的槽数为24,转子的磁极数为10或14时,第一套三相绕组包括的12个线圈的连接方式一致,参见图2和图4所示;后12个线圈也与当线圈节距为2,定子的槽数为24,转子的磁极数为10或14时,第一套三相绕组包括的12个线圈的连接方式一致,参见图2和图5所示。即当线圈节距为2,定子的槽数为48,转子的磁极数为20或28时,与当线圈节距为2,定子的槽数为24,转子的磁极数为10或14时相比,第一套三相绕组包括24个线圈,且分为两个连接方式相同的部分,这两个相同部分之间的连接关系具体为:第一部分(即图4中)的A1-与第二部分(即图5中)的A1+连接构成第一相绕组,第一部分的B1+与第二部分的B1-连接构成第二相绕组,第一部分的C1-与第二部分的C1+连接构成第三相绕组。同理第二套三相绕组的24个线圈之间的连接关系易知,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定子槽数为48,磁极数为20时,磁极对数P为10,相邻两槽之间相差的电角度为10*360°/48=75°。因此,第一套三相绕组采用图4和图5的线圈连接方式,以及第二套三相绕组采用相应的线圈连接后,第一套三相绕组与第二套三相绕组的对应相(A1和A2、B1和B2、以及C1和C2)相差5个槽距,相差的电角度为5*75°=375°,即相差15°电角度。定子槽数为48,磁极数为28时,磁极对数P为14,相邻两槽之间相差的电角度为14*360°/48=105°。因此,第一套三相绕组采用图4和图5的线圈连接方式,以及第二套三相绕组采用相应的线圈连接后,第一套三相绕组与第二套三相绕组的对应相(A1和A2、B1和B2、以及C1和C2)相差5个槽距,相差的电角度为5*105°=525°,即相差15°电角度。
当在定子的槽数为24的N倍,且转子的磁极数为10的N倍或14的N倍时,N为正整数,第一套三相绕组的线圈个数为12*N,分为连接方式相同的N部分,每一部分都与当定子的槽数为24时的第一套三相绕组连接方式相同,这N部分之间串联。例如,N=3时,第一套三相绕组的线圈个数为N=1时的3倍,且分为连接方式相同的3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串联,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串联形成N=3时的第一套三相绕组。第二套三相绕组的情况类似,不再赘述。具体的,已经列举出N=2时,第一套三相绕组的连接关系,参见图4、图5以及图4和图5的文字介绍部分。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述公开内容可以推理出其他N等于其他数值时,第一套三相绕组和第二套三相绕组的具体连接方式,本实施例不再赘述。
因此,当定子槽数为24*N,磁极数为10*N时,磁极对数P为5*N,相邻两槽之间相差的电角度为5*N*360°/(24*N)=75°。因此,第一套三相绕组,以及第二套三相绕组采用相应的线圈连接后,第一套三相绕组与第二套三相绕组的对应相(A1和A2、B1和B2、以及C1和C2)相差5个槽距,相差的电角度为5*75°=375°,即相差15°电角度。定子槽数为24*N,磁极数为14*N时,磁极对数P为7*N,相邻两槽之间相差的电角度为7*N*360°/(24*N)=105°。因此,第一套三相绕组以及第二套三相绕组采用相应的线圈连接后,第一套三相绕组与第二套三相绕组的对应相(A1和A2、B1和B2、以及C1和C2)相差5个槽距,相差的电角度为5*105°=525°,即相差15°电角度。
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具有定子和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的槽内绕置有第一套三相绕组和第二套三相绕组,其中,
所述第一套三相绕组包括第一相绕组、第二相绕组和第三相绕组,且所述第一相绕组、所述第二相绕组和所述第三相绕组对称设置;
所述第二套三相绕组包括第四相绕组、第五相绕组和第六相绕组,所述第四相绕组、第五相绕组和第六相绕组对称设置;
所述第一套三相绕组和所述第二套三相绕组之间采用15°绕组连接方式,以使所述第一套三相绕组的三相与所述第二套三相绕组的对应相之间分别相差15°电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三相绕组和所述第二套三相绕组均为:三相双层绕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相双层绕组的绕制型式为:叠绕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的槽数为24*N,所述转子的磁极数为10*N或14*N,所述N为正整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当每个线圈节距为2,每个线圈匝数为M,所述M为正整数时,所述第一套三相绕组和所述第二套三相绕组之间采用15°绕组连接方式具体为:
所述第一套三相绕组的三相与所述第二套三相绕组的对应相之间分别相差5个槽距。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定子包括24个槽,所述24个槽依此编号,所述转子包括10个或14个磁极时,所述第一套三相绕组的三相与所述第二套三相绕组的对应相之间分别相差5个槽距具体为:
所述第一套三相绕组的所述第一相绕组由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第七线圈和第八线圈构成;
所述第一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3号槽的上层;所述第二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3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5号槽的上层;所述第七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3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15号槽的上层;所述第八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5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17号槽上层;
所述第一线圈的上元件边为所述第一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所述第一线圈的下元件边与所述第二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所述第二线圈的上元件边与所述第七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所述第七线圈的上元件边与所述第八线圈的上元件边连接,所述第八线圈的下元件边为所述第一相绕组A1的电流输出端;
所述第一套三相绕组的所述第二相绕组由第三线圈、第四线圈、第九线圈和第十线圈构成;
所述第三线圈的的上元件边设置在5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7号槽上层;所述第四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7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9号槽的上层;所述第九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7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19号槽的上层;所述第十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9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21号槽的上层;
所述第三线圈的上元件边为所述第二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所述第三线圈的下元件边与所述第四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所述第四线圈的上元件边与所述第九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所述第九线圈的上元件边与所述第十线圈的上元件边连接,所述第十线圈的下元件边为所述第二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
所述第一套三相绕组的第三相绕组由第五线圈、第六线圈、第十一线圈和第十二线圈构成;
所述第五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9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11号槽的上层;所述第六线圈设置的上元件边在11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13号槽的上层;所述第十一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21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在23号槽上层;所述第十二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23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1号槽的上层;
所述第五线圈的上元件边为所述第三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所述第五线圈的下元件边与所述第六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所述第六线圈的上元件边与所述第十一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所述第十一线圈的上元件边与所述第十二线圈的上元件边连接,所述第十二线圈的下元件边为所述第三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
所述第二套三相绕组的所述第四相绕组由第十五线圈、第十六线圈、第二十一线圈和第二十二线圈构成;
所述第十五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6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8号槽的上层;所述第十六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8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10号槽的上层;所述第二十一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8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20号槽的上层;所述第二十二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20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22号槽的上层;
所述第十五线圈的上元件边为所述第四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所述第十五线圈的下元件边与所述第十六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所述第十六线圈的上元件边与所述第二十一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所述第二十一线圈的上元件边与所述第二十二线圈的上元件边连接,所述第二十二线圈的下元件边为所述第四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
所述第二套三相绕组的所述第五相绕组由第十七线圈、第十八线圈、第二十三线圈和第二十四线圈构成;
所述第十七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0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12号槽的上层;所述第十八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2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14号槽的上层;所述第二十三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22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24号槽的上层;所述第二十四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24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2号槽的上层;
所述第十七线圈的上元件边为所述第五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所述第十七线圈的下元件边与所述第十八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所述第十八线圈的上元件边与所述第二十三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所述第二十三线圈的上元件边与所述第二十四线圈的上元件边连接,所述第二十四线圈的下元件边为所述第五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
所述第二套三相绕组的所述第六相绕组由第十三线圈、第十四线圈、第十九线圈和第二十线圈构成;
所述第十三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2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4号槽的上层;所述第十四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4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6号槽的上层;所述第十九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4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16号槽的上层;所述第二十线圈的上元件边设置在16号槽的下层,下元件边设置在18号槽的上层;
所述第十三线圈的上元件边为所述第六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所说第十三线圈的下元件边与所述第十四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所述第十四线圈的上元件边与所述第十九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所述第十九线圈的上元件边与所述第二十线圈的下元件边连接,所述第二十线圈的下元件边为第六相绕组的电流输入端;
所述第一绕组的电流输出端、所述第二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所述第三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所述第四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所述第五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和所述第六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结成一个公共点;或者,所述第一绕组的电流输出端、所述第二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和所述第三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结成一个公共点,所述第四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所述第五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和所述第六相绕组的电流输出端结成另一个公共点。
CN201610676730.2A 2016-08-16 2016-08-16 一种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 Active CN10605915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76730.2A CN106059153B (zh) 2016-08-16 2016-08-16 一种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
DE112016007148.5T DE112016007148T5 (de) 2016-08-16 2016-11-04 Doppeldreiphasen-Permanentmagnet-Synchronmotor
PCT/CN2016/104524 WO2018032617A1 (zh) 2016-08-16 2016-11-04 一种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76730.2A CN106059153B (zh) 2016-08-16 2016-08-16 一种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59153A true CN106059153A (zh) 2016-10-26
CN106059153B CN106059153B (zh) 2018-10-26

Family

ID=571951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76730.2A Active CN106059153B (zh) 2016-08-16 2016-08-16 一种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59153B (zh)
DE (1) DE112016007148T5 (zh)
WO (1) WO2018032617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32617A1 (zh) * 2016-08-16 2018-02-22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
CN108768223A (zh) * 2018-05-29 2018-11-06 哈尔滨理工大学 基于定子铜耗最小的十二相永磁同步电机容错控制方法
CN108880046A (zh) * 2017-05-11 2018-11-23 蒂森克虏伯电梯(上海)有限公司 曳引机以及装配有该种曳引机的电梯
CN109660047A (zh) * 2019-02-21 2019-04-19 郑州大学 一种可变相双三相永磁电机定子环形绕组及其变相方法
CN113255281A (zh) * 2021-05-19 2021-08-13 江苏大学 一种容错式低短路电流的双三相永磁电机绕组设计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37898B2 (en) 2018-07-31 2022-09-06 Dana Automotive Systems Group, Llc Brushless direct current motor with dual stators
GB2578794B (en) * 2018-11-09 2023-03-22 Safran Electrical & Power A permanent magnet generator
US11025133B2 (en) 2019-02-20 2021-06-01 Dana Automotive Systems Group, Llc Electric motor brake
CN113839595B (zh) * 2021-08-11 2024-05-10 湖南大学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谐波和不平衡电流抑制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97882A (ja) * 2003-03-26 2004-10-21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動機及びその回転バランス修正方法
CN1588759A (zh) * 2004-08-23 2005-03-02 上海海事大学 一种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
CN1705210A (zh) * 2004-05-31 2005-12-07 中原工学院 逆变器供电的多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
CN203554341U (zh) * 2013-10-14 2014-04-16 杭州锐方科技有限公司 一相开路时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故障容错控制系统
CN105229906A (zh) * 2013-04-22 2016-01-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永磁体型电动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59153B (zh) * 2016-08-16 2018-10-26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97882A (ja) * 2003-03-26 2004-10-21 Toyota Motor Corp 回転電動機及びその回転バランス修正方法
CN1705210A (zh) * 2004-05-31 2005-12-07 中原工学院 逆变器供电的多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
CN1588759A (zh) * 2004-08-23 2005-03-02 上海海事大学 一种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
CN105229906A (zh) * 2013-04-22 2016-01-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永磁体型电动机
CN203554341U (zh) * 2013-10-14 2014-04-16 杭州锐方科技有限公司 一相开路时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故障容错控制系统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32617A1 (zh) * 2016-08-16 2018-02-22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
CN108880046A (zh) * 2017-05-11 2018-11-23 蒂森克虏伯电梯(上海)有限公司 曳引机以及装配有该种曳引机的电梯
CN108768223A (zh) * 2018-05-29 2018-11-06 哈尔滨理工大学 基于定子铜耗最小的十二相永磁同步电机容错控制方法
CN109660047A (zh) * 2019-02-21 2019-04-19 郑州大学 一种可变相双三相永磁电机定子环形绕组及其变相方法
CN113255281A (zh) * 2021-05-19 2021-08-13 江苏大学 一种容错式低短路电流的双三相永磁电机绕组设计方法
CN113255281B (zh) * 2021-05-19 2024-04-09 江苏大学 一种容错式低短路电流的双三相永磁电机绕组设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32617A1 (zh) 2018-02-22
DE112016007148T5 (de) 2019-05-02
CN106059153B (zh) 2018-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59153A (zh) 一种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
CN105896760A (zh) 一种应用模块化pcb定子的盘式无铁芯永磁电机
CN113794302A (zh) 降低槽压降的均衡绕组扁线电机及电枢绕组的绕制方法
CN105406629A (zh) 电机定子、永磁发电机
CN108429375A (zh) 转子结构、永磁辅助同步磁阻电机及电动汽车
CN101814779B (zh) 一种双馈风力发电机定子
CN107947511A (zh) 各相绕组间无电磁耦合的六相容错永磁同步电动机
CN104882975B (zh) 一种电动机定子及其绕线方法
CN108023454A (zh) 一种新型异步起动铁氧体永磁辅助式磁阻同步电机
CN205725196U (zh) 一种整体式混合励磁发电机
CN206041669U (zh) 一种驱动电机的定子
CN108155739B (zh) 电机定子及电机
CN206041666U (zh) 一种便于绕线的电机定子
CN208638125U (zh) 一种直流无刷电机定子及其应用的直流无刷电机
CN108173403A (zh) 一种变极扩速永磁同步电机
CN202749988U (zh) 十二槽十极三相直流无刷电机
CN208143061U (zh) 一种新型异步启动铁氧体永磁辅助式磁阻同步电机
CN207766040U (zh) 一种发电机
CN205453323U (zh) 一种采用扁铜线的电机定子
CN207039331U (zh) 定子组件、具有其永磁电机和压缩机
CN205725221U (zh) 一种整体式混合励磁发电机
CN205178690U (zh) 电机定子、永磁发电机
CN105207437B (zh) 一种交流电机
CN104506006B (zh) 一种双分数槽集中绕组抗短路永磁发电机
CN204696814U (zh) 一种电动机定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