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47363A -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材料 - Google Patents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材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47363A
CN106047363A CN201610438093.5A CN201610438093A CN106047363A CN 106047363 A CN106047363 A CN 106047363A CN 201610438093 A CN201610438093 A CN 201610438093A CN 106047363 A CN106047363 A CN 1060473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ycopowder
rhodococcus
bacillus
enzyme
blow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43809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战锡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1043809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47363A/zh
Publication of CN1060473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473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7/00Soil-conditioning materials or soil-stabilising materials
    • C09K17/40Soil-conditioning materials or soil-stabilising materials containing mixtures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compound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材料。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修复材料,包括下述的组分:壳聚糖、膨润土、绿藻、柠檬酸、贝壳粉、金针菇菌糠、玉米芯、米糠、茶籽壳、核桃壳、槟榔树木屑、棕榈树木屑、复合酶制剂、复合微生物菌剂。采用本发明的土壤修复材料,在不引入其它的化学溶剂的条件下,采用温和的酶类及微生物菌种对土壤进行处理,不带入新的污染,作用条件温和。

Description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材料。
背景技术
石油中的碳氢化合物的成分十分复杂,并且来自于不由油井的石油成分也不一样。其中含有环状的碳氢化合物,环状有饱和的和非饱和之分,环中的碳数目也各不一样,链状的碳氢化合物也有饱和和非饱和之分,链有长的也有短的;石油中还有许多成分是杂环化合物。
石油污染土壤是一种典型的有机污染土,按污染物处理形态与场址关系划分,可分为原位修复、现场修复与异位修复。常见的原位修复技术有土壤气相抽提、生物通风、原位化学氧化、双向抽提等。原位修复技术一般要配合钻井抽吸。SVE主要针对不饱和区的高挥发性污染物,如石油产品中的轻质烃、汽油等,而对于挥发性较差的柴油、燃料油和煤油等的去除率不高,更适合采用BV。对于较难去除的组分,则需要采用外加氧化剂来提高去除率。双向抽提可对饱和及不饱和区污染的地下水、石油产品自由相和气相同时进行处理,但抽提出来的气体和液体需要单独处理,耗费大量资金,也可与其它原位修复技术相结合来提高处理效率,常见现场修复技术如土地耕作,可以原地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翻耕通风,并适当添加营养物质、矿物质以促进生物降解,在良好的条件下修复时间大约为6个月到2年,操作费用相对较低,但占地面积较大,对初始有机物浓度高或有重金属污染土壤不适用,且耕作通风后的尾气需要经过处理才能放空。常见异位修复技术如生物堆肥是将污染土壤挖掘后送到指定地点进行后续处理,几乎对污染区域所有的石油组分的去除都有效,并可通过封闭的系统设计控制废气排放,但工程量较大,耗费资金多。此外,将石油污染土壤与煤粉混合,加入适量分散剂和助燃剂成型,用作固体燃料也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选择和处理效果与石油污染物的组成与性质、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变迁和土壤环境等条件密切相关。近30年来,国外有关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呈现持续升温的趋势,从实验室到实地的原位修复,从降解菌的分离到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在规模上和理论上不断扩大和深入。原位修复技术相对简单,成本较低,但是存在环境影响大,耗时长、见效慢和易使污染物扩散等缺点。异位修复技术可通过强化降解条件来提高处理效率,但是要额外运输污染土壤,占用一定的场地和安装通风设备均会增加处理成本。残留油的种类和残留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难度、方法选择、资金投入和持续时间。
目前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主要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热处理法:该方法是将受污染的土壤加热,使得石油烃类物质受热分解或挥发,从而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常用的加热方法主要有红外线、微波和射频、管道注入水蒸气等,该方法由于成本较高,因此,仅适用于小面积且污染比较严重的情况。
隔离法:利用防渗材料,如水泥、粘土、石板、塑料等,把污染土壤就地与未污染土壤或水体分开,以减少污染物的扩散作用,该方法主要用于污染严重、易扩散,且污染物在一段时间内可以分解的情况。由于石油中的某些组分不易分解,因此,此法对于去除土壤中的石油污染效果较差。
换土法:主要分为翻土、换土和客土这三种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利用新鲜的未受污染的土壤替换或者是部分替换被污染的土壤,达到稀释污染物的目的,其去除污染物的机理主要利用了土壤的环境容量,其中翻土是利用深层未受污染的土壤来稀释,换土则是将受污染的土壤转移换成未受污染的土壤,客土则是在原土中直接加入未受污染的土壤,从而达到降低污染物浓度水平的目的,显然这种方法主要是用于处理受污染面积较小的情况。
其它物理方法还有焚烧法、空气吹脱法等,物理方法去除石油污染的机理主要是污染物的转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因此这类方法不值得提倡,但对于一些突发紧急情况,仍有应用的必要。
化学方法:
萃取法:是利用有机溶剂来萃取土壤中的石油类物质,然后对有机相内的物质进行分离,回收石油类物质,这种方法适合于面积小且石油污染浓度较高的情况。由于有机溶剂的使用,使得修复的成本明显升高,且有机溶剂的回收率通常很低,因此制约着该方法的发展。有一种比较特殊的萃取法,又称为浮选法,它利用了油类物质憎水的特点,用水作为萃取剂来萃取土壤,使得土壤中的石油类物质与水分层,从而达到去除油类污染物的目的,这种方法对于粒径在75-8300微米的土壤颗粒中的石油类物质去除率可达到65-80%,由于这种方法不需要额外的有机溶剂,因此被认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土壤洗涤法:利用表面活性剂和水混合而成的洗涤液,浸泡破碎的污染土壤,从而在水相中富集了含有污染物的表面活性剂,将经过洗涤后的土壤回填至原地。常用的表面活性剂为含有8-15个碳的支链醇与2-8个环氧乙烷单元的加成物。为了防止油和洗涤液形成乳化液,必须限制表面活性剂的量少于0.05%。土壤洗涤法可以有效去除土壤中的石油污染,但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
化学氧化法:利用化学物质的氧化性使得土壤中的石油烃组分得到去除,常用的氧化剂有二氧化氯、臭氧、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其中认为二氧化氯造价低,且对石油烃类有较高的处理效率。化学氧化法去除土壤中的石油污染通常与去除地下水中的石油污染同时进行,可以与空气吹脱法结合进行。
其它方法:除上述的三种方法外,光催化法、CSP法也是目前经常使用的方法,光催化法的主要思路是寻找合适的光催化剂,使得光对石油烃的分解速度加快;CSP法则是利用含碳的物料,如煤、焦炭等,当作吸附物,结合浮选法等工艺,使得石油烃与土壤分开。
生物方法
生物修复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一项清洁环境的新兴技术,它是利用特定的微生物、动物、植物等的生命活动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这项技术具有处理条件少、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的显著优点,越来越受到重视。李培军、郭书海等辽河油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石油污染土壤、水体的修复方法,并对相关菌种进行了鉴定和动态分析;毛丽华等采用生物通风堆肥的方法,在实验室内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进行了模拟研究,经过40天处理,含石油5%的土壤石油去除率达到了45%以上;韩慧龙等采用真菌-细菌微生物制剂对饱和烃、芳烃、沥青胶质及非烃化合物均具有较好的降解能力,通过种植小麦,进一步证实了修复石油烃污染耕地的可行性及良好的应用前景。
上述的对受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或不能完全的彻底的消除土壤中的石油,或带来新的污染物,存在各种缺陷,因此,需要针对上述的现状,摸索一种去除石油类污染物效果好的且较温和的不产生新的污染的土壤修复材料。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对受石油污染土壤治理效果好且作用条件温和又不带来新的污染的修复剂,该土壤修复材料结合植物、酶和微生物共同作用于被石油污染的土壤,使土壤中的石油类污染物被降解,达到治理石油污染土壤的目的。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修复材料,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组分:
复合酶制剂包括醛缩酶、过氧化氢酶、硝基还原酶;
醛缩酶的酶活5.4×105U/g;过氧化氢酶的酶活18.3×105U/g;硝基还原酶的酶活8.9×105U/g;醛缩酶、过氧化氢酶、硝基还原酶的重量份数比为1-4:2-6:1-5;
复合微生物菌剂0.005-0.045;
上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活性成分由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所组成;
上述的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的重量比为:(1-4):(1-5):(2-5):(1-6):(1-5):(2-5);
上述的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中,有效活菌数均为1×108-9×109cfu/g。
优选的,上述的各菌粉的重量比为:
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的重量比为:3:3:4:3:3:4;
复合酶制剂为0.012份;
复合微生物菌剂0.036份。
更优选的,本发明的土壤修复材料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组分:
复合酶制剂包括醛缩酶、过氧化氢酶、硝基还原酶;
醛缩酶的酶活5.4×105U/g;过氧化氢酶18.3×105U/g;硝基还原酶8.9×105U/g;醛缩酶、过氧化氢酶、硝基还原酶的重量份数比为2:4:3;
复合微生物菌剂0.036;
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活性成分由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所组成;
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的重量比为:3:3:4:3:3:4;
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中,有效活菌数均为1×108-9×109cfu/g。
优选的,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修复材料,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组分:
绿藻为晒干并粉碎后的藻粉,其含水量为3%;
玉米芯为晒干并粉碎后的颗粒物,其含水量为4%;
核桃壳也为晒干并粉碎后的粉状物,其含水量为3%;
槟榔树木屑、棕榈树木屑均为晒干至水分为4%后并粉碎的屑状物;
复合微生物菌剂0.036份;
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活性成分由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所组成;
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的重量比为:3:3:4:3:3:4;
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中,有效活菌数均为2×109cfu/g;
最后加入复合酶制剂0.012份,混合均匀,复合酶制剂由醛缩酶、过氧化氢酶、硝基还原酶、烯酮还原酶所组成,醛缩酶的酶活为5.4×105U/g;过氧化氢酶的酶活为18.3×105U/g;硝基还原酶的酶活为8.9×105U/g、烯酮还原酶的酶活为11.3×105U/g;醛缩酶、过氧化氢酶、硝基还原酶、烯酮还原酶的重量份数比为2:4:3:2;
优选的,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修复材料,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组分:
复合酶制剂由醛缩酶、过氧化氢酶、硝基还原酶、硫酯酶组成;
醛缩酶的酶活5.4×105U/g;过氧化氢酶的酶活18.3×105U/g;硝基还原酶的酶活8.9×105U/g、硫酯酶的酶活为11.3×105U/g;醛缩酶、过氧化氢酶、硝基还原酶、硫酯酶的重量份数比为2:5:2:3;
复合微生物菌剂0.036份;
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活性成分由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所组成;
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的重量比为:3:3:4:3:3:4;
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中,有效活菌数均为6×109cfu/g;
绿藻为晒干并粉碎后的藻粉,其含水量为3%;
玉米芯为晒干并粉碎后的颗粒物,其含水量为4%;
核桃壳也为晒干并粉碎后的粉状物,其含水量为3%;
槟榔树木屑、棕榈树木屑均为晒干至水分为4%后并粉碎的屑状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本发明的土壤修复材料,在不引入其它的化学溶剂的条件下,采用温和的酶类及微生物菌种对土壤进行处理,不带入新的污染,作用条件温和,而且对石油的降解效率比较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以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了解本发明,但并不因此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石油降解率测定
采用重量法,将土壤样品置于75℃烘箱中干燥12小时至恒重,粉碎过筛,精确称取10g土壤样品,用定性滤纸包好置于带塞磨口的索氏提取器中,准确称取50ml圆底烧瓶的重量(精确到0.0001g),倒入约1/2体积的氯仿,于90℃的水浴中热浸,直至虹吸管内氯仿颜色为无色。再将平底烧瓶中浸有石油的氯仿于90℃蒸馏,之后将烧瓶置于100℃烘箱中烘干,称总重,增加的重量即为土壤样品中剩余石油质量。石油降解率的计算公式:
Y=(M-W)/M×100%
式中,Y为石油降解率,%;W为土壤样品中剩余石油质量,g;M为土壤样品中原有石油质量,g。
从长庆油田附近取受石油类污染的土壤样品,再按每1000克土壤样品配土壤修复材料50克的比例取土壤修复材料;
在土壤样品中加入以下的原料:壳聚糖、膨润土、绿藻、柠檬酸、贝壳粉、金针菇菌糠、玉米芯、米糠、茶籽壳、核桃壳、槟榔树木屑、棕榈树木屑;
各原料的重量份数如下:
和土壤样品混匀,保持48小时;
本发明所采用的菌粉、酶均源自市售;
绿藻为晒干并粉碎后的藻粉,其含水量约为3%;
玉米芯为晒干并粉碎后的颗粒物,其含水量约为4%;
核桃壳也为晒干并粉碎后的粉状物,其含水量约为3%;
槟榔树木屑、棕榈树木屑均为晒干至水分为4%后并粉碎的屑状物;
再加入复合微生物菌剂0.036份,混合均匀;
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活性成分由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所组成;
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的重量比为:3:3:4:3:3:4;
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中,有效活菌数均约为2×109cfu/g;
最后加入复合酶制剂0.012份,混合均匀,复合酶制剂由醛缩酶、过氧化氢酶、硝基还原酶、烯酮还原酶所组成;
醛缩酶的酶活约为5.4×105U/g;过氧化氢酶的酶活约为18.3×105U/g;硝基还原酶的酶活约为8.9×105U/g、烯酮还原酶的酶活约为11.3×105U/g;
醛缩酶、过氧化氢酶、硝基还原酶、烯酮还原酶的重量份数比为2:4:3:2;
该复合酶制剂先在45℃的水中搅拌均匀,然后喷洒在土壤样品中,并且将土壤样品搅拌均匀;
以上的“份”为重量份数,以下实施例同,如无特殊说明。
发明人关于本申请又做了如下的对比实验,具体如下:
对比例1
与实施例1的不同是,对比例1中并未采用复合酶制剂,其余完全相同;
对比例2
与实施例1的不同是,对比例1中并未采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其余完全相同;
对比例3
与实施例1的不同是,复合微生物菌剂不同,具体采用的复合微生物菌剂如下:
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的重量比为:3:4:3:3:4;
对比例4
与实施例1的不同是,复合酶制剂为醛缩酶、过氧化氢酶所组成的复合酶,醛缩酶的酶活为5.4×105U/g;过氧化氢酶酶活为18.3×105U/g;醛缩酶、过氧化氢酶的重量份数比为3:2。
对比例5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未采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和复合酶制剂,其余完全相同。在处理土壤时,和土壤样品混匀后,保持48小时。
将土壤样品与修复剂置于一长方体形的容器中,土壤样品与修复剂铺设约20-25公分厚,通过上述的将土壤样品与土壤修复材料充分混匀并按上述的时间保持以后,再在容器中淋水,保持土壤样品和修复剂湿润;每10天淋洗一次;水溶液通过容器下方带有滤网的出水口排走。1个月时、2个月时、3个月时分别测土壤中石油的含量;各对比例也采用上述的处理方式,结果如下:
实施例1及对比例1-5中的土壤样品中的石油分别在下述时间的降解率
1个月 2个月 3个月
实施例1 28% 68% 87%
对比例1 17% 40% 55%
对比例2 11% 24% 38%
对比例3 25% 63% 77%
对比例4 21% 56% 72%
对比例5 10% 16% 19%
实施例2
和实施例1中的土壤样品完全相同,采用和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去除土壤样品中的石油,不同之处是土壤修复材料的重量份数等有区别;
复合酶制剂由醛缩酶、过氧化氢酶、硝基还原酶所组成;
醛缩酶的酶活5.4×105U/g;过氧化氢酶18.3×105U/g;硝基还原酶8.9×105U/g、烯酮还原酶的酶活为11.3×105U/g;醛缩酶、过氧化氢酶、硝基还原酶的重量份数比为2:4:3:1;
复合微生物菌剂0.005;
上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活性成分由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所组成;
上述的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的重量比为:1:1:2:1:1:2;
上述的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中,有效活菌数均约为2×108cfu/g;
绿藻为晒干并粉碎后的藻粉,其含水量约为3%;
玉米芯为晒干并粉碎后的颗粒物,其含水量约为4%;
核桃壳也为晒干并粉碎后的粉状物,其含水量约为3%;
槟榔树木屑、棕榈树木屑均为晒干至水分为4%后并粉碎的屑状物。
实施例3
和实施例1中的土壤样品完全相同,采用和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去除土壤样品中的石油,不同之处是土壤修复材料的重量份数等有区别;
复合酶制剂为醛缩酶、过氧化氢酶、硝基还原酶;
醛缩酶的酶活5.4×105U/g、过氧化氢酶酶活为18.3×105U/g、硝基还原酶酶活为8.9×105U/g;
醛缩酶、过氧化氢酶和硝基还原酶的重量份数比为1:2:1;
复合微生物菌剂0.048;
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活性成分由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所组成;
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的重量比为:4:5:5:6:5:5;
上述的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中,有效活菌数均约为9×109cfu/g。
绿藻为晒干并粉碎后的藻粉,其含水量约为3%;
玉米芯为晒干并粉碎后的颗粒物,其含水量约为4%;
核桃壳也为晒干并粉碎后的粉状物,其含水量约为3%;
槟榔树木屑、棕榈树木屑均为晒干至水分为4%后并粉碎的屑状物;
实施例4
和实施例1中的土壤样品完全相同,采用和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去除土壤样品中的石油,不同之处是土壤修复材料有区别;
土壤修复材料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组分:
复合酶制剂由醛缩酶、过氧化氢酶、硝基还原酶、硫酯酶组成;
醛缩酶的酶活5.4×105U/g;过氧化氢酶的酶活18.3×105U/g;硝基还原酶的酶活8.9×105U/g、硫酯酶的酶活为11.3×105U/g;
醛缩酶、过氧化氢酶、硝基还原酶、硫酯酶的重量份数比为2:5:2:3;
复合微生物菌剂0.036份;
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活性成分由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所组成;
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的重量比为:3:3:4:3:3:4;
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中,有效活菌数均约为6×109cfu/g;
绿藻为晒干并粉碎后的藻粉,其含水量约为3%;
玉米芯为晒干并粉碎后的颗粒物,其含水量约为4%;
核桃壳也为晒干并粉碎后的粉状物,其含水量约为3%;
槟榔树木屑、棕榈树木屑均为晒干至水分为4%后并粉碎的屑状物。
实施例5
和实施例1中的土壤样品完全相同,采用和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去除土壤样品中的石油,不同之处是土壤修复材料有区别;
复合酶制剂包括醛缩酶、过氧化氢酶、硝基还原酶;
醛缩酶的酶活5.4×105U/g;过氧化氢酶18.3×105U/g;硝基还原酶8.9×105U/g;
醛缩酶、过氧化氢酶、硝基还原酶的的重量份数比为2:4:3;
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活性成分由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所组成;
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的重量比为:3:3:4:3:3:4;
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中,有效活菌数均为1×108-9×109cfu/g。
实施例2-5均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处理后,测得土壤样品中石油的降解率结果如下:
1个月 2个月 3个月
实施例2 24% 60% 78%
实施例3 25% 67% 82%
实施例4 29% 69% 88%
实施例5 26% 66% 83%

Claims (7)

1.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修复材料,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组分:
壳聚糖1-3 膨润土80-200
绿藻10-25 柠檬酸0.5-2
贝壳粉2-9 金针菇菌糠5-15
玉米芯40-80 米糠10-20
茶籽壳5-15 核桃壳5-20
槟榔树木屑20-80 棕榈树木屑25-60
复合酶制剂0.001-0.025;
所述的复合酶制剂包括醛缩酶、过氧化氢酶、硝基还原酶;
所述的醛缩酶的酶活5.4×105U/g;过氧化氢酶的酶活18.3×105U/g ;硝基还原酶的酶活8.9×105U/g;醛缩酶、过氧化氢酶、硝基还原酶的重量份数比为1-4:2-6:1-5;
复合微生物菌剂0.005-0.045;
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活性成分由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所组成;
所述的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的重量比为:(1-4):(1-5):(2-5):(1-6):(1-5):(2-5);
所述的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中,有效活菌数均为1×108-9×109cfu/g。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修复材料,其特征在于,各菌粉的重量比为:
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的重量比为:3:3:4:3:3:4。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修复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酶制剂为0.008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修复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0.036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修复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组分:
壳聚糖2 膨润土160
绿藻20 柠檬酸1.5
贝壳粉6 金针菇菌糠10
玉米芯60 米糠15
茶籽壳10 核桃壳15
槟榔树木屑60 棕榈树木屑45
复合酶制剂0.008 复合微生物菌剂0.036;
所述的复合酶制剂包括醛缩酶、过氧化氢酶、硝基还原酶;
所述的醛缩酶的酶活5.4×105U/g;过氧化氢酶18.3×105U/g ;硝基还原酶8.9×105U/g;醛缩酶、过氧化氢酶、硝基还原酶的的重量份数比为2:4:3;
所述的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活性成分由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所组成;
所述的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的重量比为:3:3:4:3:3:4;
所述的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中,有效活菌数均为1×108-9×109cfu/g。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修复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组分:
壳聚糖2 膨润土160
绿藻20 柠檬酸1.5
贝壳粉6 金针菇菌糠10
玉米芯60 米糠15
茶籽壳10 核桃壳15
槟榔树木屑60 棕榈树木屑45;
绿藻为晒干并粉碎后的藻粉,其含水量为3%;
玉米芯为晒干并粉碎后的颗粒物,其含水量为4%;
核桃壳也为晒干并粉碎后的粉状物,其含水量为3%;
槟榔树木屑、棕榈树木屑均为晒干至水分为4%后并粉碎的屑状物;
复合微生物菌剂0.036份;
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活性成分由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所组成;
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的重量比为:3:3:4:3:3:4;
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中,有效活菌数均为2×109cfu/g;
最后加入复合酶制剂0.012份,混合均匀,复合酶制剂由醛缩酶、过氧化氢酶、硝基还原酶、烯酮还原酶所组成,醛缩酶的酶活为5.4×105U/g;过氧化氢酶的酶活为18.3×105U/g ;硝基还原酶的酶活为8.9×105U/g、烯酮还原酶的酶活为11.3×105U/g;醛缩酶、过氧化氢酶、硝基还原酶、烯酮还原酶的重量份数比为2:4:3:2。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石油污染的土壤修复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重量份数的组分:
壳聚糖2.5 膨润土160
绿藻18 柠檬酸1.5
贝壳粉7 金针菇菌糠12
玉米芯60 米糠16
茶籽壳12 核桃壳18
槟榔树木屑60 棕榈树木屑50
复合酶制剂0.012;
复合酶制剂由醛缩酶、过氧化氢酶、硝基还原酶、硫酯酶组成;
醛缩酶的酶活5.4×105U/g;过氧化氢酶的酶活18.3×105U/g ;硝基还原酶的酶活8.9×105U/g、硫酯酶的酶活为11.3×105U/g;醛缩酶、过氧化氢酶、硝基还原酶、硫酯酶的重量份数比为2:5:2:3;
复合微生物菌剂0.036份;
复合微生物菌剂的活性成分由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所组成;
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的重量比为:3:3:4:3:3:4;
褐球固氮菌菌粉、巨大芽孢杆菌菌粉、白假丝酵母菌菌粉、海生红球菌菌粉、蜡状芽孢杆菌菌粉、氯酚红球菌菌粉中,有效活菌数均为6×109cfu/g;
绿藻为晒干并粉碎后的藻粉,其含水量为3%;
玉米芯为晒干并粉碎后的颗粒物,其含水量为4%;
核桃壳也为晒干并粉碎后的粉状物,其含水量为3%;
槟榔树木屑、棕榈树木屑均为晒干至水分为4%后并粉碎的屑状物。
CN201610438093.5A 2016-06-17 2016-06-17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材料 Pending CN1060473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38093.5A CN106047363A (zh) 2016-06-17 2016-06-17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材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38093.5A CN106047363A (zh) 2016-06-17 2016-06-17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材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47363A true CN106047363A (zh) 2016-10-26

Family

ID=57168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438093.5A Pending CN106047363A (zh) 2016-06-17 2016-06-17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材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47363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24504A (zh) * 2018-05-17 2018-10-09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从石油污染物分离固氮菌的方法
CN108707571A (zh) * 2018-06-21 2018-10-26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从石油污染土壤富集分离优势固氮菌的方法
CN109438088A (zh) * 2018-12-27 2019-03-08 天津天丰泽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0724534A (zh) * 2019-10-11 2020-01-24 云南探花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粉状生物土壤改良剂
CN114591748A (zh) * 2022-03-08 2022-06-07 河南省高新技术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材料及其应用、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84447A (zh) * 2013-09-29 2014-01-01 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一种石油降解酶制剂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4232095A (zh) * 2014-08-25 2014-12-24 青岛瀚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型防线虫土壤调理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94428A (zh) * 2015-02-12 2015-06-10 何颖霞 一种用于去除土壤中硝基甲苯的微生物制剂
CN105237249A (zh) * 2015-11-24 2016-01-13 济南昊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促进玉米增产增收的复合肥料
CN105347884A (zh) * 2015-11-20 2016-02-24 河北慈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土壤污染的生物有机型修复剂及其使用和制备方法
CN105524889A (zh) * 2016-02-03 2016-04-27 常州市鼎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酶制剂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84447A (zh) * 2013-09-29 2014-01-01 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一种石油降解酶制剂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4232095A (zh) * 2014-08-25 2014-12-24 青岛瀚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生物型防线虫土壤调理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94428A (zh) * 2015-02-12 2015-06-10 何颖霞 一种用于去除土壤中硝基甲苯的微生物制剂
CN105347884A (zh) * 2015-11-20 2016-02-24 河北慈心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土壤污染的生物有机型修复剂及其使用和制备方法
CN105237249A (zh) * 2015-11-24 2016-01-13 济南昊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促进玉米增产增收的复合肥料
CN105524889A (zh) * 2016-02-03 2016-04-27 常州市鼎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酶制剂的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甲耀: "《环境微生物学》", 31 December 2008, 武汉大学出版社 *
王友保: "《土壤污染与生态修复实验指导》", 30 June 2015,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24504A (zh) * 2018-05-17 2018-10-09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从石油污染物分离固氮菌的方法
CN108707571A (zh) * 2018-06-21 2018-10-26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从石油污染土壤富集分离优势固氮菌的方法
CN109438088A (zh) * 2018-12-27 2019-03-08 天津天丰泽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0724534A (zh) * 2019-10-11 2020-01-24 云南探花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粉状生物土壤改良剂
CN114591748A (zh) * 2022-03-08 2022-06-07 河南省高新技术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材料及其应用、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85448A (zh)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剂
CN106047363A (zh)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材料
CN105170644B (zh) 一种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方法
CN106001101A (zh)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剂
CN107376940A (zh) 一种快速高效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复合催化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Mulbry et al. Biodegradation of the organophosphate insecticide coumaphos in highly contaminated soils and in liquid wastes
CN106010565A (zh) 有机氯农药污染土壤修复剂
CN108637005A (zh) 一种修复多环芳烃污染的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用途
CN101597576A (zh) 一种石油污染土壤修复固体菌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950172A (zh) 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修复剂
CN106085450A (zh)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材料
CN107999038A (zh) 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838996A (zh) 采用氯吡硫磷与碳纳米管隔层调控草坪草重金属富集的方法
CN108188162A (zh) 一种重度污染土地治理方法
CN109396178A (zh) 一种石油烃污染土壤的处理方法
CN107716530A (zh) 一种吸附降解有机农药的土壤修复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8315015A (zh) 用于清理受石油污染土壤的复配修复剂及其修复方法
CN107365227A (zh) 重金属污染土壤堆肥改良剂及其改良方法
CN102847705A (zh) 一种蚯蚓协同微生物降解土壤pcp残留的修复方法
CN106734184A (zh) 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方法
CN106118670A (zh) 有机氯农药污染土壤修复材料
CN108003879A (zh) 一种用于化工污染土壤的改良剂
CN106244155A (zh) 一种土壤铬污染修复剂
Saleem et al. Biochar and microbes for sustainable soil quality management
CN101654661B (zh) 一种生物修复石油污染的方法及其专用菌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026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