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42632B - 印铁机用印版滚筒 - Google Patents

印铁机用印版滚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42632B
CN106042632B CN201610540052.7A CN201610540052A CN106042632B CN 106042632 B CN106042632 B CN 106042632B CN 201610540052 A CN201610540052 A CN 201610540052A CN 106042632 B CN106042632 B CN 1060426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groove
barrel
clamping opening
gear portion
neutral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4005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42632A (zh
Inventor
沈宾义
施胜新
陈忠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HUAYU PRINTING AND COATING EQUIPMENT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HUAYU PRINTING AND COATING EQUIPMENT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HUAYU PRINTING AND COATING EQUIPMENT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HUAYU PRINTING AND COATING EQUIPMENT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54005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42632B/zh
Publication of CN1060426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426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426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426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27/00Devices for attaching printing elements or formes to supports
    • B41F27/06Devices for attaching printing elements or formes to supports for attaching printing elements to forme cylin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3/00Common details of rotary presses or machines
    • B41F13/08Cylinders
    • B41F13/10Forme cylind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pply, Installation And Extraction Of Printed Sheets Or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印铁机用印版滚筒,包括圆柱形滚筒体,滚筒体的周向外表面上沿滚筒体轴向设有空挡部,空挡部的最大半径小于滚筒体的半径,空挡部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的槽口内设有转动间隙,转动间隙用来提供紧版机构沿滚筒体的周向转动的活动空间。本发明提供的印铁机用印版滚筒,通过在空挡部内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的槽口内设有转动间隙,从而使得紧版机构能够在第一安装槽内沿滚筒体的周向转动,进而实现对印版的拉紧,实现印版紧附在滚筒体的工作面上,显著地提高了金属薄板紧附在印版滚筒上的稳定性及张紧度,提升了金属薄板印刷精度及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印铁机用印版滚筒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印刷涂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金属薄板印刷涂料装置,尤其涉及印铁机用印版滚筒。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的需求逐渐提高,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金属板包装产品,例如食品罐、饮料罐、气雾罐、金属玩具、日用化工罐、盖或者盒等等。在制造这些金属包装产品时,需要对金属薄板表面进行打底上光及对其表面进行处理形成所需的图案。现有技术中,一般使用印铁机对金属薄板进行印刷处理。
印铁机一般包括铁皮送料系统、铁皮定位系统、上墨和上水系统以及印刷系统等,具体通过铁皮送料系统将需要印刷的金属薄板送至输送机构上,然后对金属薄板的位置进行自动定位,印版经过上水上墨形成所需的图案或者标志,通过与橡皮滚筒对滚辗压将图案转印到橡皮布上,最后橡皮滚筒与咬住铁板的压印滚筒对滚辗压,将图案印刷到金属薄板上。印版通过紧紧地包裹在印版滚筒的工作面上,上水上墨后进行印刷。
在现有的印铁机中,一般在印版滚筒的空档部中设有印版定位机构与紧板机构,由于安装在空档部内紧板机构不能沿滚筒的周向进行转动,使得安装后的印版只能通过人工操作紧板机构进行拉紧,精度不高且降低了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能够使得印版安装准确且高效的印铁机用印版滚筒。
本发明提供一种印铁机用印版滚筒,包括圆柱形滚筒体,滚筒体的周向外表面上沿滚筒体轴向设有空挡部,空挡部的最大半径小于滚筒体的半径,其特征在于,空挡部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的槽口内设有转动空隙,转动空隙用来提供紧版机构沿滚筒体的周向转动的活动空间。
本发明提供的印铁机用印版滚筒,通过在印版滚筒上的空挡部内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的槽口内设有转动空隙,从而使得紧版机构能够在第一安装槽内沿滚筒体的周向转动,进而实现对印版的拉紧,实现印版贴附在滚筒体的工作面上,显著地提高了印版贴附在印版滚筒上的稳定性及张紧度,提升了印刷精度及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印版滚筒与印版定位机构、紧版机构装配图;
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下夹版正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下夹版侧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夹版正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夹版侧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推压件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印版滚筒体正视图;
图9为图8中B-B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印版滚筒体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在本申请中,为了更好地理解印版滚筒的结构及作用,本申请先对配合安装在本申请提供的印版滚筒上的印版定位机构3与紧版机构4进行描述,其中印版定位机构3包括用来印版的夹紧与定位,紧版机构4包括用来印版的夹紧与拉紧,印版通过印版定位机构3与紧版机构4固定紧紧地包裹在印版滚筒的工作面1上。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印铁机正视图,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下夹版正视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下夹版侧视图,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夹版正视图,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上夹版侧视图,请参考图1-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印铁机用印版滚筒,包括空挡部2,空挡部2内设有印版定位机构3,印版定位机构3靠近工作面1的一端设有第一夹口31,第一夹口31朝向印版滚筒工作面1,空挡部2内还设有紧版机构4,紧版机构4包括转动连接于空挡部2的下夹版41,与转动连接于下夹版41上的上夹版42,上夹版42上与下夹版41上分别远离空挡部2的底部的一端之间设有朝向印版滚筒工作面1的第二夹口43,第二夹口43背离第一夹口31,紧版机构4还包括用于驱动第二夹口43向靠近第一夹口31方向运动的推动组件。
印版滚筒上空挡部2的半径小于印版滚筒的半径,空挡部2内沿印版滚筒的圆周方向间隔设有两个安装槽,每个安装槽中对应设有紧版机构4与印版定位机构3。两安装槽之间设有连接部23,连接部23位于第一安装槽21与第二安装槽22之间,连接部23的周向外表面上设有螺纹孔231,用于螺接螺栓,便于吊具将印版滚筒安装在印铁机的机架上。印版定位机构3中设有第一夹口31,第一夹口31的朝向印版定位机构3靠近的印版滚筒的工作面1,其主要用来夹住印版的一端,并作为拉紧印版的固定端。紧版机构4包括转动连接在空挡部2内的下夹版41,下夹版41上转动连接有上夹版42,上夹版42上与下夹版41上分别远离空挡部2的底部的一端之间设有朝向紧版机构4靠近的印版滚筒工作面1的第二夹口43,第二夹口43背离第一夹口31,使得第一夹口31与第二夹口43分别夹住印版的两端,进而使印版贴附在工作面1上。通过在空挡部2中设置印版定位机构3和转动设置的紧版机构4,印版定位机构3的第一夹口31与紧版机构4的第二夹口43将印版进行两端固定,然后利用推动组件推动第二夹口43向靠近第一夹口31方向运动,进而实现对印版的拉紧,实现印版贴附在滚筒体的工作面上,显著地提高了印版贴附在印版滚筒上的稳定性及张紧度,提升了印刷精度及生产效率。
优选地,推动组件作用于上夹版42上远离第二夹口43的一端,且作用端421与第二夹口43位于上夹版42上与下夹版41的连接处的两侧。
用于驱动第二夹口43向靠近第一夹口31方向运动的推动组件的实施方式有多种,例如推动组件作用于上夹版42上远离第二夹口43的一端,且作用端421与第二夹口43位于上夹版42上与下夹版41的连接处的两侧,使得作用端421在推动组件的作用下围绕上夹版42上与下夹版41的转动连接处的连接轴线进行转动。当驱动作用端421向远离下夹版41方向运动时,第二夹口43闭合夹紧印版,同时下夹版41在上夹版42的带动下向第一夹口31方向运动,从而实现了拉紧印版的目的。又例如推动组件作用于下夹版,当驱动下夹版向靠近第一夹口方向运动,从而实现了拉紧印版的目的。
优选地,推动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44,第一弹性件44的一端顶接于作用端421上。
推动组件优选为第一弹性件44,例如弹簧等。由于弹性件具有良好的拉伸与压缩性能,还具有回弹性能。第一弹性件44的一端顶接于作用端421,作用端421在第一弹性件44的顶接下,沿上夹版42与下夹版41之间的转动轴线进行转动,使得作用端421远离下夹版41,第二夹口43则实现夹紧闭合,同时第一弹性件44继续驱动作用端421,下夹版41在上夹版42的带动下向第一夹口31方向运动,从而实现了拉紧印版的目的。当更换印版时,需要将第二夹口43打开,然后放入印版,由于在打开第二夹口43时,第一弹性件44在外力的作用下会向远离第一夹口31方向运动,当外力撤去后,便利用第一弹性件44的回弹力,继续拉紧印版。这里第一弹性件44可作用于作用端421靠近下夹版41的端面上,也可通过其他结构作用于作用端421的其他端面上,这里不再一一举例阐明。
优选地,紧版机构4包括用于张开第二夹口43的驱动件,驱动件包括用于驱动作用端421向靠近下夹版41方向运动的推压件45,推压件45位于上夹版42上背离第一弹性件44的一侧。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需要更换印版,故需要夹口的开合组件。,驱动件用来打开已经闭合的第二夹口43。驱动件包括用于驱动作用端421向靠近下夹版41方向运动的推压件45,推压件45位于上夹版42上背离第一弹性件44的一侧。推压件45在上夹版42上进行滚动并抵压上夹版42上的作用端421,使得作用端421向靠近下夹版41方向运动,从而使得第二夹口43打开,同时还可使得第一弹性件44压缩,从而便于后期对印版的拉紧。这里推压件45可直接与作用端421作用,也可作用于其他结构,该结构在与作用端421连接,从而达到相同的作用。此外,在夹紧印版后推压件45抵接在上夹版42上靠近作用端421的部分,以用来对其提供支撑作用,避免在滚筒在高速转动的情况下,离心力的作用下印版与第二夹口43之间脱离,导致紧版机构4失效。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推压件结构示意图,请参考图7,推压件45包括第一转轴451,第一转轴451上转动连接有轴承452,轴承452与第一转轴451为偏心设置;紧版机构4还包括抵接件46,抵接件46上设有用于容纳第一弹性件44顶部的凹槽461,抵接件46上远离第一弹性件44的一端抵接于作用端421上。
第一转轴451可转动连接在空挡部2的安装槽侧壁上,第一转轴451上偏心设有轴承452,轴承452转动连接在第一转轴451上。当外力驱动第一转轴451转动时,轴承452随着第一转轴451转动,并与上夹版42接触并抵压上夹版42的作用端421,使得其向靠近下夹版41方向运动,从而使得第二夹口43打开,同时还可使得第一弹性件44压缩,从而便于后期对印版的拉紧。本实施例提供的推压件45结构简单,且利于轴承452外圈的转动将滑动摩擦转为滚动摩擦,降低了摩擦损耗,延长了两者的使用寿命。紧版机构4还包括抵接件46,抵接件46上设有用于容纳第一弹性件44顶部的凹槽461,便于抵住第一弹性件44顶部,提高了第一弹性件44的使用稳定性,同时还降低了第一弹性件44裸露的长度,避免下夹版41与第一弹性件44之间的干涉。这里抵接件46可直接与作用端421作用,也可作用于其他结构,该结构在与作用端421连接,从而达到相同的作用。
优选地,抵接件46上背离第一弹性件44的侧面上设有第一凸台462,第一凸台462的顶部抵接于作用端421上靠近下夹版41的端面上;或者作用端421向靠近第一弹性件44方向延伸有第一凸台462,第一凸台462的顶部抵接于抵接件46背离第一弹性件44的侧面上;或者抵接件46上向作用端421方向延伸有第一凸台462,作用端421向靠近第一弹性件44方向延伸有第二凸台422,第一凸台462的顶部与第二凸台422的顶部相互抵接。
上文给出了抵接件46与作用端421之间3种配合方式。
第一种:抵接件上背离第一弹件的侧面上设有第一凸台,第一凸台的顶部抵接于作用端上靠近下夹版的端面上。该方式可降低抵接件或者上夹版的重量,降低对第一弹性件的负荷,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还可设计第一凸台的高度来便于第一弹性件的选择及第二夹口的设计。
第二种:作用端向靠近第一弹性件方向延伸有第一凸台,第一凸台的顶部抵接于抵接件背离第一弹性件的侧面上。该方式可降低抵接件或者上夹版的重量,降低对第一弹性件的负荷,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还可设计第一凸台的高度来便于第一弹性件的选择及第二夹口的设计。
第三种:抵接件46上向作用端421方向延伸有第一凸台462,作用端421向靠近第一弹性件44方向延伸有第二凸台422,第一凸台462的顶部与第二凸台422的顶部相互抵接。该方式可降低抵接件46或者上夹版42的重量,降低对第一弹性件44的负荷,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还可在保证第一凸台462与第二凸台422总长度不变的情况下,保证第一凸台462与第二凸台422的使用稳定性。
优选地,空挡部2内沿印版滚筒的轴线方向并排设有两个以上的紧版机构4,相邻紧版机构4之间的两第一转轴451为一体成型,每个紧版机构4中设有两个以上的抵接件46及一一对应设置第一弹性件44,抵接件46与下夹版41共转轴设置;第二夹口43包括位于下夹版41上的第一夹口31面与位于上夹版42上的第二夹口面423,第一夹口面411与第二夹口面423上皆间隔设有第一凸条;上夹版42的中部设有第一突起部424,第一转轴451上对应设有第一平面缺口4511,第一平面缺口4511上设有第二突起部4512,第一突起部424的顶面用于与第二突起部4512的顶面相互抵接。
空挡部2内设有两个安装槽的长度皆沿滚筒轴线的方向延伸,同时空挡部2内沿印版滚筒的轴线方向并排设有两个以上的紧版机构4,可避免印版存在由于紧版机构4的夹紧导致局部受力不均匀的情况的出现,通过设置多个紧版机构4可便于对局部受力情况的调节,节约了校正印版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相邻紧版机构4之间的两第一转轴451为一体成型,不仅便于对上夹版42的同步驱动,提高了印刷精度,同时还节约人力,且提高整体第一转轴451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及耐冲击性能。每个紧版机构4中设有两个以上抵接件46,每个抵接件46对应设置一个第一弹性件44,这样可以保证紧版机构4的使用安全性及稳定性,以避免由于第一弹性件44失效而导致整体紧版机构4失效。此外,下夹版41上远离空挡部2底部的侧面上设有第一夹口31平面,上夹版42上远离空挡部2底部的侧面上设有第二夹口面423,上夹版42优选为倒L形,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夹版与第二夹版,第一夹版与下夹版41转动连接,第二夹版上靠近第一夹口面411的侧面上设有第二夹口面423,第一夹口面411与第二夹口面423上皆间隔设有第一凸条,增加第二夹口43与印版之间摩擦力,使两者夹紧效果更佳。上夹版42的中部设有第一突起部424,例如可以为螺栓头等,其顶面优选为平面,第一转轴451上对应设有第一平面缺口4511,第一平面缺口4511上设有第二突起部4512,其顶面优选为平面,在第一转轴451转动的过程中,第二突起部4512逐渐与第一突起部424抵接,直至第一突起部424的顶面与第二突起部4512的顶面相互抵接,此时推压件45与第一突起部424完全抵接,处于静止的状态,第二夹口43完全打开,第一弹性件44被压缩至最低点,此时操作人员便可将印版置于第二夹口43中。
优选地,印版定位机构3包括底板32及转动连接在底板32上的压板33,底板32与压板33上靠近工作面1的一端之间形成有第一夹口31,压板33与底板32之间设有高度调节件,高度调节件与第一夹口31位于底板32与压板33的转动连接处的两侧。
压板33转动连接在底板32上,且底板32与压板33上靠近工作面1的一端之间形成有第一夹口31。压板33与底板32之间设有高度调节件,高度调节件用来调节该侧的压板33与底板32之间的高度。当高度调节件使得该侧的压板33与底板32之间为“高”状态时,第一夹口31闭合;当高度调节件使得该侧的压板33与底板32之间为“低”状态时,第一夹口31打开。本实施例提供的印版定位机构3结构简单,且易操作。
优选地,高度调节件包括第二转轴34,第二转轴34上设有用来降低底板32与压板33之间距离的第二平面缺口341,印版定位机构3还包括位于底板32与压板33之间的第二弹性件35,第二弹性件35顶接于压板33,第二弹性件35位于第一夹口31、底板32与压板33的转动连接处之间。
高度调节件包括第二转轴34,第二转轴34上设有用来降低底板32与压板33之间距离的第二平面缺口341。如:第二平面缺口341与底面接触时,则降低该侧的底板32与压板33之间距离;第二平面缺口341不与底面接触时,则增加该侧的底板32与压板33之间距离。印版定位机构3还包括位于底板32与压板33之间的第二弹性件35,第二弹性件35位于第一夹口31、底板32与压板33的转动连接处之间,当第二平面缺口341与底面接触时,第二弹性件35将压板33顶开,实现第一夹口31的打开,便于印版的插入。当然,第二弹性件35与高度调节件之间可相互交换。第二转轴34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旋转件36,通过转动旋转件36进而带动第二转轴34的转动,便于工作人员的操作。
优选地,空挡部2内沿印版滚筒轴线方向并排设置的两个以上的印版定位机构3,相邻印版定位机构3中的两个底板32为一体成型,每个印版定位机构3中设有沿印版滚筒轴线方向并排设置的两个以上压板33,压板33与底板32之间通过球头螺钉转动连接,第一夹口31包括位于底板32上的第三夹口面与位于压板33上的第四夹口面,第三夹口面与第四夹口面上皆间隔设有第二凸条。
空挡部2内沿印版滚筒轴线方向并排设置的两个以上的印版定位机构3,每个印版定位机构3中设有沿印版滚筒轴线方向并排设置的两个以上压板33,可避免印版存在由于印版定位机构3的夹紧导致局部受力不均匀的情况的出现,通过设置多个印版定位机构3可便于对局部受力情况的调节,节约了校正印版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压板33与底板32之间通过球头螺钉转动连接,由于球头螺钉的特性可使压板33在底板32上发生小幅度的转动,满足印版的厚度要求,避免了由于第一夹口31张开过大导致的时间浪费,增加成本。其中,球头部分位于上夹版42上。相邻印版定位机构3中的两个底板32为一体成型,不仅节省了将多个地板连接在一起的连接件的使用及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避免了地板校准的工艺,同时也增加了地板的整体结构稳定性。底板32优选为倒L形,具体可包括第一底板32及第二底板32,第二底板32垂直于第一底板32,压板33上靠近第二地板顶面的一端底面上设有第三夹口面,第二地面的顶面上设有第四夹口面,第三夹口面与第四夹口面上皆间隔设有第二凸条,可增加第一夹口31与印版之间摩擦力,使两者夹紧效果更佳。
此外,下夹版41转动连接在空挡部2的安装槽的底面,抵接件46与下夹版41通过第三转轴共轴设置,第三转轴转动连接在空挡部2的底面,进一步地,第三转轴的轴线与印版滚筒的轴线相互平行,不仅便于设计及安装,同时还提高了印版的印刷精度。
基于上文,本申请结合紧版机构4与印版定位机构3来阐述本申请的印版滚筒。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印版滚筒体正视图,图9为图1中B-B剖视图,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印版滚筒体侧视图,请参考图8-10,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印铁机用印版滚筒,包括圆柱形滚筒体5,滚筒体5的周向外表面上沿滚筒体5轴向设有空挡部2,空挡部2的最大半径小于滚筒体5的半径,空挡部2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一安装槽21,第一安装槽21的槽口内设有转动空隙,转动空隙用来提供印版定位机构沿滚筒体5的周向转动的活动空间。
滚筒体5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印版部,其周向外表面为工作面1,工作面1上注有涂料,另一部分是空挡部2,用来安装印版定位机构3,使得印版置于工作面1上。空挡部2不用来涂料,不与橡皮滚筒接触,故需要将空挡部2的最大半径小于滚筒体5的半径。同时在涂料过程中空挡部2使得印涂过程中存在空档期,便于待印金属薄板的更换。空挡部2通过在空挡部2内设有第一安装槽21,第一安装槽21内安装有上述的紧版机构4,紧版机构4中的下夹版转动安装在第一安装槽21内,然后上夹版与下夹版之间形成的第二夹口,第一安装槽21的槽口内设有转动空隙,从而使得紧版机构4能够在第一安装槽21内沿滚筒体5的周向转动,进而实现对印版的拉紧,实现印版贴附在滚筒体5的工作面1上,显著地提高了印版贴附在印版滚筒上的稳定性及张紧度,提升了印版印刷精度及生产效率。
优选地,第一安装槽21内还设有用来转动连接印版定位机构3的安装面211,安装面211位于第一安装槽21的底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槽21的底面上设有安装面211,下夹版的底部转动安装在安装面211上,便于紧版机构4中的第一弹性件44与推动组件的设计与安装,进而降低紧版机构4占用的空间。
优选地,第一安装槽21沿滚筒体5的轴向的一侧壁上间隔设置有两个以上的盲孔212,盲孔212沿滚筒体5的轴向间隔设置,盲孔212用于安装弹性元件。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槽21沿滚筒体5的轴向的一侧壁上间隔设置有两个以上的盲孔212,每个盲孔212内安装一个弹性元件,即上述的紧版机构4中的第一弹性件44,第一弹性件44顶接于从而使得紧版机构4的整体占用空间降低,同时还减少了第一弹性件44的裸露程度,进而增加第一弹性件44的使用稳定性。
优选地,设有盲孔212的侧壁上沿滚筒体5的轴向间隔设有第一凹槽213,盲孔212的顶面位于第一凹槽213的底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213底面优选为圆弧形,用来容纳放置抵接件,盲孔212的顶面位于第一凹槽213的底面上,即第一弹性件44的顶部可直接顶接在抵接件上,从而使抵接件在第一弹性件44的驱动下进行运动,进而带动上夹版在下夹版上转动,实现了第二夹口的开合。同时,在推压件抵压上夹版并向第一弹性件44方向运动时,由于第一凹槽213的存在,使得下夹版靠近第一凹槽213的一侧面与第一凹槽213所在的第一安装槽21的的侧壁上贴合,实现第二夹口的完全打开,避免了由于抵接件的存在使得下夹版靠近第一凹槽213的一侧面与第一凹槽213所在的第一安装槽21的的侧壁上无法贴合,第二夹口难以完全打开,不利于安装印版。
优选地,第一安装槽21上与设有盲孔212的侧壁对立的侧壁上沿滚筒体5的轴向设有第二凹槽214,第二凹槽214的底部间隔设有两个及以上的具有弧形安装面211的第一安装座215。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槽21上与设有盲孔212的侧壁对立的侧壁上沿滚筒体5的轴向设有第二凹槽214,第二凹槽214用来安装推压件中的第一转轴。进一步地,通过在第二凹槽214的底部间隔设有两个及以上的具有弧形安装面211的第一安装座215,便于将第一转轴转动安装在第一安装座215上,同时还第一转轴上转动连接多个支撑点,进而起到加强的作用。第一安装槽21上沿滚筒体5的轴向设置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用于安装第一弹性件44的盲孔212及转动安装第一转轴的第二凹槽214,实现了第一弹性件44及推压件位于上夹版的两端,便于第二夹口开合的操作。
优选地,空挡部2的外表面上沿滚筒体5的轴向还设有第二安装槽22,第二安装槽22用来安装印版定位机构3,第二安装槽22与第一安装槽21沿滚筒体5的周向间隔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槽22用来安装印版定位机构3,第二安装槽22与第一安装槽21沿滚筒体5的周向间隔设置,可便于实现印版定位机构3中的第一夹口与紧版机构4中的第二夹口相向设置,且各种朝向对应位置的工作面1。
优选地,第二安装槽22的底面上设有第一凸起部221,第一凸起部221的顶面为平面,第二安装槽22上沿滚筒体5的轴向的两侧壁上分别对应设有第二凸起部222,第二凸起部222的顶面为平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部221用来固定印版定位机构3中的底板,第一凸起部221的顶面为平面,可便于第一凸起部221与底板之间的固定,同时还增加两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由于底板在固定时,需要进行水平校正,以保证印版定位机构3安装准确,故在底板上设有多个调节杆,调节杆沿底板的宽度方向穿过底板,通过调节调节杆与第二安装槽22上沿滚筒体5轴线方向的两侧壁之间配合,实现底板的水平校正。而在第二安装槽22上沿滚筒体5的轴向的两侧壁上分别对应设有第二凸起部222,第二凸起部222的顶面为平面,可增加调节杆与两侧壁的接触面积,利于调节,减少误差。
优选地,滚筒体5内沿轴向间隔设有两个以上通孔51,通孔51沿滚筒体5周向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滚筒体5内沿轴向间隔设有两个以上通孔51,可有效减少滚筒体5的重量,降低机架的负载,同时便于动平衡的测试与调整。如通过在通孔51内焊接金属块来实现消除不平衡量。通孔51沿滚筒体5周向设置,便于结构的加工,同时保证滚筒体5结构的对称性,降低动平衡问题的出现概率。进一步地,通孔51优选为近似等腰梯形,便于加工同时减重效果明显。
优选地,第一安装槽21与第二安装槽22分别位于空挡部2沿滚筒体5的周向的两端,空挡部2上还设有连接部23,连接部23位于第一安装槽21与第二安装槽22之间,连接部23的周向外表面上设有螺纹孔23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槽21与第二安装槽22分别位于空挡部2沿滚筒体5的周向的两端,可减少紧版机构4与印版定位机构3的设计难度及降低材料用量,同时还避免第一夹口或者第二夹口远离对应的工作面1,使得印版悬空部分增大,浪费印版。第一安装槽21与第二安装槽22之间设有连接部23,连接部23与滚筒体5一体结构,连接部23的周向外表面上设有螺纹孔231,便于外部的吊具通过螺钉将印版滚筒安装在机架上。
优选地,第一安装槽21沿滚筒体5的轴向设置,安装面211上间隔设有第二安装座216,相邻第二安装座之间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凹槽213,每个第一凹槽213内设有一个盲孔212,盲孔212自底部向连接部23上靠近第一安装槽21的一端延伸,第二安装座216与第一安装槽21为一体结构,第一安装座215与第一安装槽21为一体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槽21沿滚筒体5的轴向设置,安装面211上间隔设有第二安装座216,可便于转动安装下夹版,同时能避免第三转轴与第一安装槽21的底面之间的摩擦,延长使用寿命。相邻第二安装座之间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凹槽213,每个第一凹槽213内设有一个盲孔212,每个下夹版上的底部的两端安装在对应的两个第二安装座216上,每个紧版机构中设有两个抵接件和第一弹性件44,故需要对应设置有两个盲孔212,且两个盲孔212位于一个第一凹槽213内,可降低加成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9)

1.一种印铁机用印版滚筒,包括圆柱形滚筒体,所述滚筒体的周向外表面上沿滚筒体轴向设有空挡部,所述空挡部的最大半径小于所述滚筒体的半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挡部的外表面上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的槽口内设有转动空隙,所述转动空隙用来提供紧版机构沿所述滚筒体的周向转动的活动空间;
所述空挡部的外表面上沿所述滚筒体的轴向还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槽用来安装印版定位机构,所述第二安装槽与所述第一安装槽沿所述滚筒体的周向间隔设置;
所述印版定位机构包括底板及转动连接在所述底板上的压板,所述底板与所述压板上靠近工作面的一端之间形成有第一夹口,所述压板与所述底板之间设有高度调节件,所述高度调节件与所述第一夹口位于所述底板与所述压板的转动连接处的两侧;
所述高度调节件包括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上设有用来降低所述底板与所述压板之间距离的第二平面缺口,所述印版定位机构还包括位于所述底板与所述压板之间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顶接于所述压板,所述第二弹性件位于所述第一夹口、所述底板与所述压板的转动连接处之间;
所述紧版机构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空挡部的下夹版与转动连接于所述下夹版上的上夹版,所述上夹版上与所述下夹版上分别远离所述空挡部的底部的一端之间设有朝向印版滚筒工作面的第二夹口,所述第二夹口背离所述第一夹口;所述紧版机构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夹口向靠近所述第一夹口方向运动的推动组件,所述推动组件作用于所述上夹版上远离所述第二夹口的一端,且作用端与所述第二夹口位于所述上夹版上与所述下夹版的连接处的两侧,所述推动组件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顶接于所述作用端上;
所述紧版机构包括用于张开所述第二夹口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包括用于驱动所述作用端向靠近所述下夹版方向运动的推压件,所述推压件位于所述上夹版上背离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侧,所述推压件包括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上转动连接有轴承,所述轴承与所述第一转轴为偏心设置;所述紧版机构还包括抵接件,所述抵接件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弹性件顶部的凹槽,所述抵接件上远离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作用端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铁机用印版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还设有用来转动连接紧版机构的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的底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铁机用印版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槽沿所述滚筒体的轴向的一侧壁上间隔设置有两个以上的盲孔,所述盲孔沿所述滚筒体的轴向间隔设置,所述盲孔用于安装弹性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铁机用印版滚筒,其特征在于,设有所述盲孔的所述侧壁上沿所述滚筒体的轴向间隔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盲孔的顶面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底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印铁机用印版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槽上与设有所述盲孔的所述侧壁对立的侧壁上沿所述滚筒体的轴向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的底部间隔设有两个及以上的具有弧形安装面的第一安装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铁机用印版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槽的底面上设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的顶面为平面,所述第二安装槽上沿所述滚筒体的轴向的两侧壁上分别对应设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凸起部的顶面为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印铁机用印版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滚筒体内沿轴向间隔设有两个以上通孔,所述通孔沿所述滚筒体周向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印铁机用印版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分别位于所述空挡部沿所述滚筒体的周向的两端,所述空挡部上还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二安装槽之间,所述连接部的周向外表面上设有螺纹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印铁机用印版滚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槽沿所述滚筒体的轴向设置,所述安装面上间隔设有第二安装座,相邻所述第二安装座之间设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所述第一凹槽,每个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一个所述盲孔,所述盲孔自底部向所述连接部上靠近第一安装槽的一端延伸,所述第二安装座与所述第一安装槽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安装座与所述第一安装槽为一体结构。
CN201610540052.7A 2016-07-08 2016-07-08 印铁机用印版滚筒 Active CN1060426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40052.7A CN106042632B (zh) 2016-07-08 2016-07-08 印铁机用印版滚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40052.7A CN106042632B (zh) 2016-07-08 2016-07-08 印铁机用印版滚筒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42632A CN106042632A (zh) 2016-10-26
CN106042632B true CN106042632B (zh) 2019-08-02

Family

ID=57185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40052.7A Active CN106042632B (zh) 2016-07-08 2016-07-08 印铁机用印版滚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42632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882A (zh) * 1995-04-29 1996-11-06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将印版压紧在轮转印刷机之印版滚筒上的装置
CN101190596A (zh) * 2006-11-21 2008-06-04 河南新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平板印刷机印版滚筒上的版夹
CN102950882A (zh) * 2011-08-26 2013-03-06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用于更换印版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59015B2 (ja) * 2002-04-08 2010-10-06 株式会社小森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版保持装置
JP4381296B2 (ja) * 2004-12-27 2009-12-09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枚葉印刷機の咥え万力装置
JP2009160927A (ja) * 2007-12-13 2009-07-23 Komori Corp ブランケットまたは版の装着装置
MX2016002825A (es) * 2013-09-04 2016-05-26 I Mer Co Ltd Unidad de placa de impresion, aparato de cilindro de placa para impresora, y aparato de montaje automatico de unidad de placa de impresion.
JP6297479B2 (ja) * 2014-12-05 2018-03-20 株式会社ミヤコシ 刷版の固定装置
CN205890191U (zh) * 2016-07-08 2017-01-18 江苏华宇印涂设备集团有限公司 印铁机用印版滚筒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882A (zh) * 1995-04-29 1996-11-06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将印版压紧在轮转印刷机之印版滚筒上的装置
CN101190596A (zh) * 2006-11-21 2008-06-04 河南新机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平板印刷机印版滚筒上的版夹
CN102950882A (zh) * 2011-08-26 2013-03-06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用于更换印版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42632A (zh) 2016-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42467B2 (en) Printing press with bearer rings
US8499692B2 (en) Anilox printing unit and printing press having an anilox printing unit
CN106042632B (zh) 印铁机用印版滚筒
US6557473B2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 printing machine
US6655270B2 (en) Printing unit having screen printing cylinders and transfer cylinders forming printing nip
CN205890191U (zh) 印铁机用印版滚筒
US8807027B2 (en) Apparatus for metering printing ink and printing press having the apparatus
US2388193A (en) Printing element attaching device
CN205890168U (zh) 印铁机
CN106183386A (zh) 印铁机
CN205871486U (zh) 印铁机用印版滚筒
JPH0428768Y2 (zh)
CN1307052C (zh) 用于胶印机的组件、相应的滚筒、橡皮布单元和胶印机
CN206085947U (zh) 印铁机
JP5332017B2 (ja) 新聞印刷用ブランケット胴及びこのブランケット胴を備えた新聞印刷用オフセット輪転印刷機
CN207329851U (zh) 一种纸张生产用收纸机的收纸机构
CN216268183U (zh) 一种特硬卡纸专用uv光油机
CN211616946U (zh) 可调节型印刷机墙板
CN104890349B (zh) 直接制版机(ctp)进版压轮机构
CN106183387A (zh) 印铁机
CN106183371A (zh) 印铁机用印版滚筒
CN216942271U (zh) 一种刮刀夹具装置及配向膜印刷机
CN213491782U (zh) 滚筒支撑组件及跑步机
CN214984185U (zh) 一种印刷机刮刀装置
CN218593927U (zh) 新型凹版印刷制版版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