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20536A - 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和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和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20536A
CN106020536A CN201610316079.8A CN201610316079A CN106020536A CN 106020536 A CN106020536 A CN 106020536A CN 201610316079 A CN201610316079 A CN 201610316079A CN 106020536 A CN106020536 A CN 1060205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ayer
backlight module
light guide
guide plat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160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少龙
卢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31607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20536A/zh
Publication of CN1060205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205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using force sensing means to determine a posi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和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多个光学膜片;位于导光板或任意一光学膜片的表面的第一电极层,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图案化的电极,且所述第一电极层接地或与驱动电路电连接。上述背光模组利用第一电极层代替传统的压感触控膜实现压感触控功能,使得该背光模组的厚度可以有效地减小、成本降低。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和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发光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和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触控显示技术已经逐渐取代按键技术成为移动终端等的主流技术。通常,用户可以通过按压触控显示装置来实现输入信息。目前主要的触控显示产品包括触控类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以及工业自动化行业的人机显示装置等。
传统的触控显示装置可以通过背光模组为其提供光源,而背光模组主要由导光板105、胶框104、铁框101以及多种光学膜片等组成,如图1所示。其中,光学膜片至少包括反射片103、扩散片106、增亮膜107。传统的触控显示装置是在背光模组的铁框内侧增加一层压感触控膜102,用于感知按压或触摸力度的大小,但是该压感触控膜102不仅使得背光模组的厚度增加,还增加了触控显示装置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和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多个光学膜片;位于导光板或任意一光学膜片的表面的第一电极层,其中,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图案化的电极,且该第一电极层接地或与驱动电路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电极层位于上述导光板或任意一光学膜片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其中,光学膜片包括反射片、扩散片和增亮膜;上述第一电极层通过连接器接地或通过连接器与驱动电路电连接,其中,上述连接器包括柔性线路板或导电胶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电极层与预设的第二电极层形成电容,以通过该电容的容值变化确定外界触摸压力的大小;其中,上述第二电极层向上述第一电极层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电极至少部分地交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铁框;上述第一电极层位于反射片的下表面,该第一电极层通过上述连接器与铁框电连接以使该第一电极层接地。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上述第一电极层位于上述导光板的上表面、或者导光板的下表面、或者扩散片的上表面、或者扩散片的下表面、或者增亮膜的上表面、或者增亮膜的下表面、或者反射片的上表面时,该第一电极层的透光率大于80%;当上述第一电极层位于上述反射片的下表面时,该第一电极层的透光率为任意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上述第一电极层的透光率大于80%时,该第一电极层的材料包括导电玻璃或氧化锌;当上述第一电极层的透光率为任意值时,该第一电极层的材料包括导电金属材料或导电非金属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电极层的厚度为a,其中,3×10-5米≤a≤1.5×10-3米。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该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多个光学膜片,上述方法包括:在上述导光板和任意一光学膜片的表面形成第一电极层,其中,该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图案化的电极;将上述导光板和各光学膜片按照预设顺序依次设置,其中,导光板和各光学膜片中的任意一层的表面形成有上述第一电极层;将该第一电极层接地或与驱动电路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导光板和任意一光学膜片的表面形成第一电极层,包括:在承载板上形成上述导光板或光学膜片,其中,光学膜片包括反射片、扩散片和增亮膜;在上述导光板或光学膜片的表面形成上述第一电极层,并将该第一电极层图案化形成多个上述电极;将承载板与上述导光板或光学膜片剥离,获得表面形成有上述第一电极层的导光板或光学膜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将上述承载板与上述导光板或光学膜片剥离之前,上述方法还包括:在上述第一电极层上形成用于连接地或连接上述驱动电路的连接器,以使该第一电极层接地或与上述驱动电路电连接,其中,连接器包括柔性线路板或导电胶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电极层与预设的第二电极层形成电容,以通过该电容的容值变化感知外界触摸压力的大小;其中,上述第二电极层向上述第一电极层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电极至少部分地交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铁框;在上述反射片的下表面形成上述第一电极层,并将该第一电极层与上述铁框通过连接器电连接以使该第一电极层接地。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上述第一电极层位于上述导光板的上表面、或者导光板的下表面、或者扩散片的上表面、或者扩散片的下表面、或者增亮膜的上表面、或者增亮膜的下表面、或者反射片的上表面时,该第一电极层的透光率大于80%;当上述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反射片的下表面时,该第一电极层的透光率为任意值。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的驱动方法,用于驱动上述的背光模组,该方法包括:将第一电极层通过连接器接地或通过连接器与驱动电路电连接;上述第一电极层与预设的第二电极层形成电容,其中,该第二电极层向上述第一电极层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电极至少部分地交叠;根据该电容的容值变化,确定外界触摸压力的大小。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
本申请提供的背光模组,可以包括导光板、多个光学膜片、以及位于导光板或任意一光学膜片的表面第一电极层,该第一电极接地或与驱动电路电连接后,可以代替传统背光模组中的压感触控膜实现压感触控的功能,该第一电极可以有效地减小背光模组的厚度、降低背光模组的成本。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背光模组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背光模组的第一电极层所在导光板或任意一光学膜片、第一电极层及其电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A~图5D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背光模组的制程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出了根据本申请的背光模组的驱动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性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背光模组的一个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图2中背光模组的第一电极层所在导光板或任意一光学膜片、第一电极层及其电连接方式的示意图,下面结合图2和图3描述本申请的背光模组的结构。该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205和多个光学膜片,以及位于导光板205或任意一光学膜片的表面的第一电极层202。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位于导光板205或者各光学膜片的任意一层的表面的第一电极层202可以包括多个图案化的电极302,如图3所示,该图为该背光模组中第一电极层202及该第一电极层202的连接关系示意图。该第一电极层202中的各电极302可以与外部驱动电路301电连接,如需接地上述第一电极202还可以直接与接地点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电极层202位于导光板205或任意一光学膜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并且这里的光学膜片可以包括如图2所示的反射片203、扩散片206和增亮膜207。上述第一电极层202中的各电极302可以通过连接器304接地或通过连接器304与上述驱动电路301电连接,这里的连接器304可以包括柔性线路板或导电胶带等,具体可以根据实际电路连接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连接器。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案中,上述第一电极层202可以包括多个图案化的电极302。电极层202中的各电极302可以采用不同的排布方式。例如,上述各电极302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阵列排布。上述各电极302可以通过导线等电连接到该第一电极层所在的导光板或任意一光学膜片的表面的连接区域305,再通过上述连接器304将连接区域305与上述驱动电路或地301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案中,上述第一电极层202可与预设的第二电极层形成电容,并且该第二电极层在上述第一电极层202的正投影与该第一电极层202中的至少一个电极302至少部分交叠。进一步的,上述第一电极层202和预设的第二电极层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当上述第一电极层202所在的触控显示装置受到外界触摸压力时,该第一电极层202会发生相应的形变,使得该第一电极层202和第二电极层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进而使得上述电容的容值发生改变,当驱动芯片等获取上述电容的容值变化后,可以以此确定外界触摸压力的大小。在本申请中,例如可以将上述背光模组所在显示装置中的如铁框201、公共电极等结构复用作第二电极层,也可以在上述触控显示装置中新增加一电极层作为上述第二电极层。例如,可以将上述背光模组中的铁框201复用作第二电极层202,则上述与外部驱动电路301电连接的第一电极层202可以与上述铁框201形成电容,而后可以根据该电容的容值变化确定外界触摸压力的大小。由此可见,上述背光模组中的第一电极层202可以取代图1中的压感触控膜102实现感知外界触摸压力大小的功能,并且上述第一电极层极薄,对背光模组的厚度影响极小。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当上述背光模组包括铁框201时,如图2所示,上述第一电极层202可以设置在反光片203的下表面,若该第一电极层202需要接地,则可以选择导电胶带等作为连接器304,将上述第一电极层202与上述铁框201电连接来使得该第一电极层202接地。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当上述第一电极层202位于导光板205的上表面、或者导光板205的下表面、或者扩散片206的上表面、或者扩散片206的下表面、或者增亮膜207的上表面、或者增亮膜207的下表面、或者反射片203的上表面时,为了不影响该第一电极层202所在的背光模组光线的出射率,可以使得上述第一电极层202的透光率大于80%,因此,可以采用导电玻璃或氧化锌等透明导电材料制备上述第一电极层202。当上述第一电极层202位于反射片203的下表面时,该第一电极层202对其所在的背光模组光线的出射率没有影响,第一电极层202的透光率可以为任意值,因此,可以采用任意的导电金属材料或导电非金属材料制备上述第一电极层202,如铝、铜、银及各种合金等。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电极层202的厚度为a,其中,3×10-5米≤a≤1.5×10-3米,由此可见,该第一电极层202极薄,可以使得背光模组的厚度基本保持不变。
需要说明的,上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一些其他公知结构,例如光源等,为了不必要地模糊本公开的实施例,这些公知的结构在图2中未示出。
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的导光板或任意一个光学膜片的表面存在包括多个图案化电极的第一电极层,该第一电极层接地或与外部的驱动电路相连接,使得该第一电极层可以与预设的第二电极层形成用于感知触摸压力大小电容,该第一电极层与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中的压感触控膜相比,厚度更小、成本更低。
请继续参考图4,其示出了本申请的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性流程图。上述背光模组至少包括导光板和多个光学膜片,该方法用于制作上述背光模组,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401,在上述导光板和任意一光学膜片的表面形成第一电极层。
在本实施例中,首先可以在背光模组中确定用于形成上述第一电极层的背光膜层,这里的背光膜层可以为上述背光模组中的导光板或任意一层光学膜片。而后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在上述确定的导光板或任意一层光学膜片的表面形成上述的第一电极层,这里的第一电极层可以包括多个图案化的电极。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可以首先在预设的承载板上形成上述用于形成第一电极层的导光板或光学膜片,这里的光学膜片至少可以包括反射片、扩散片和增亮膜。而后可以利用镀膜或化学沉积等方法在上述导光板或光学膜片的表面形成覆盖该导光板或光学膜片的电极层,再利用光蚀等技术将该电极层图案化为上述包括多个电极的第一电极层。最后将上述承载板与上述导光板或光学膜片剥离,获得表面形成有上述第一电极层的导光板或光学膜片。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导光板或光学膜片的表面可以包括上表面或下表面,因此在背光模组中,上述形成的第一电极层可以在导光板或光学膜片的上表面或者下表面。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形成上述第一电极层的材料可以为透明导电材料、不透明导电材料或半透明导电材料等。
具体而言,当上述第一电极层位于导光板的上表面、或者导光板的下表面、或者扩散片的上表面、或者扩散片的下表面、或者增亮膜的上表面、或者增亮膜的下表面、或者反射片的上表面时,形成该第一电极层的材料为透明电极材料,其透光率可以大于80%。当上述第一电极层位于反射片的下表面时,形成该第一电极层的材料为透明电极材料、不透明电极材料或半透明电极从材料等,其透光率可以为任意值。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电极层的厚度为a,其中,3×10-5米≤a≤1.5×10-3米。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在将上述承载板与上述导光板或光学膜片剥离之前,还可以在上述第一电极层上形成用于连接地或连接驱动电路的连接器,以使该第一电极层接地或与上述驱动电路电连接,这里的连接器可以包括柔性线路板或导电胶带等。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当上述背光模组包括铁框时,若第一电极层需要接地,则可以在反射片的下表面形成上述第一电极层,并将该第一电极层与上述铁框通过连接器电连接。例如,制作上述背光模组的制程可以如图5A~图5D所示。
首先,可以在上述承载板501上形成反射片502,如图5A所示;之后可以在该反射片502的表面形成上述第一电极层503,如图5B所示;而后可以在该第一电极层503上粘贴导电胶带504,这里的导电胶带504可以将第一电极层503与铁框505电连接以达到将该第一电极层503接地的目的,如图5C所示;最后可以将上述反射片502与承载板501剥离,形成带有第一电极层503及连接器的反射片502,如图5D所示。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将柔性线路板作为连接器将上述第一电极层与外部的驱动电路电连接,而该柔性线路板可以通过导电胶带等与第一电极层电连接。
步骤402,将导光板和各光学膜片按照预设顺序依次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将导光板与反射片、扩散片和增亮膜等光学膜片按照预设的顺序依次设置,以形成背光模组。例如,可以从下至上依次设置反射片、导光板、扩散片和增亮膜,形成上述背光模组,其中,反射片、导光板、扩散片和增亮膜中的任意一层的表面形成有上述第一电极层。
步骤403,将第一电极层接地或与驱动电路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基于上述获取的表面形成有第一电极层的导光板或光学膜片,可以根据预先设计的用于和该第一电极层形成电容的第二电极层等将该第一电极层接地或与驱动电路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可以通过导电胶带或柔性线路板等将上述第一电极层接地或与外部的驱动电路电连接。例如,当上述第一电极层位于反射片的下表面时,可以通过导电胶带等将柔性线路板粘贴在第一电极层上,而后将该柔性线路板连接至接地点或驱动电路;进一步的,若上述背光模组中存在铁框,可以通过导电胶带直接将铁框与反射片下表面的第一电极层电连接,也可以使得该第一电极层接地。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可以预先设置一个第二电极层,并且该第二电极层向上述第一电极层的正投影与该第一电极层中的至少一个电极至少部分地交叠,使得该第二电极层可以与上述第一电极层相互配合形成具有一定容值的电容。但是,当上述第一电极层所在的显示装置受到外界的触摸压力时,该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进而使得上述电容的容值发生变化,而后驱动芯片等可以根据容值的变化确定外界触摸压力的大小。
本申请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用于制备上述背光模组,该方法通过在导光板和任意一光学膜片的表面形成第一电极层,而后依次设置导光板和各光学膜片,最后将该第一电极层接地或与驱动电路电连接形成背光模组,该方法不需要制作压感触控膜,降低了背光模组的制作成本。
进一步参考图6,其示出了本申请的背光模组的驱动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该驱动方法用于驱动上述背光模组,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601,将第一电极层通过连接器接地或通过连接器与驱动电路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连接器包括柔性线路板或导电胶带等,具体的可以根据实际结构的需要选择恰当的连接器。上述第一电极层可以包括多个图案化的电极。
步骤602,该第一电极层与预设的第二电极层形成电容。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预先设置一个第二电极层,该第二电极层向上述第一电极层的正投影与该第一电极层中的至少一个电极至少部分地交叠,并且该第二电极层与第一电极层不在同一个平面内,使得该第二电极层可以与上述第一电极层相互配合形成具有一定容值的电容。需要说明的是,该电容的容值可以根据上述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的距离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二电极可以是如铁框、公共电极等触控显示装置本身具有的结构,也可以是另外设置的电极层。
步骤603,根据上述电容的容值变化,确定外界触摸压力的大小。
在本实施例中,当本申请的背光模组所在的显示装置受到外界触摸压力的作用时,上述第一电极层所在的导光板或任意一光学膜层会发生相应的形变,使得该第一电极层也发生形变,并且上述触摸压力的大小不同对应的该第一电极层发生的形变也不同。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一电极层的形变会改变该第一电极层与第二电极层之间的距离,即改变上述电容的容值的大小。而后驱动芯片等可以根据上述电容的容值确定外界触摸压力的大小。
需要说明的,基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中的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和驱动方法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形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该触控显示装置中背光模组的具体结构、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和驱动方法与上述实施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5)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光板和多个光学膜片;
位于导光板或任意一光学膜片的表面的第一电极层,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图案化的电极,且所述第一电极层接地或与驱动电路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导光板或任意一光学膜片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其中,所述光学膜片包括反射片、扩散片和增亮膜;
所述第一电极层通过连接器接地或通过连接器与所述驱动电路电连接,其中,所述连接器包括柔性线路板或导电胶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与预设的第二电极层形成电容,以通过所述电容的容值变化确定外界触摸压力的大小;
其中,所述第二电极层向所述第一电极层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所述电极至少部分地交叠。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铁框;
所述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反射片的下表面,所述第一电极层通过所述连接器与所述铁框电连接以使所述第一电极层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上表面、或者导光板的下表面、或者扩散片的上表面、或者扩散片的下表面、或者增亮膜的上表面、或者增亮膜的下表面、或者反射片的上表面时,所述第一电极层的透光率大于80%;
当所述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反射片的下表面时,所述第一电极层的透光率为任意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电极层的透光率大于80%时,所述第一电极层的材料包括导电玻璃或氧化锌;
当所述第一电极层的透光率为任意值时,所述第一电极层的材料包括导电金属材料或导电非金属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层的厚度为a,其中,3×10-5米≤a≤1.5×10-3米。
8.一种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多个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所述导光板和任意一光学膜片的表面形成第一电极层,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多个图案化的电极;
将所述导光板和各所述光学膜片按照预设顺序依次设置,其中,所述导光板和各所述光学膜片中的任意一层的表面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极层;
将所述第一电极层接地或与驱动电路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导光板和任意一光学膜片的表面形成第一电极层,包括:
在承载板上形成所述导光板或光学膜片,其中,所述光学膜片包括反射片、扩散片和增亮膜;
在所述导光板或光学膜片的表面形成所述第一电极层,并将所述第一电极层图案化形成多个所述电极;
将所述承载板与所述导光板或所述光学膜片剥离,获得表面形成有所述第一电极层的导光板或所述光学膜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所述承载板与所述导光板或所述光学膜片剥离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电极层上形成用于连接地或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的连接器,以使所述第一电极层接地或与所述驱动电路电连接,其中,所述连接器包括柔性线路板或导电胶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层与预设的第二电极层形成电容,以通过所述电容的容值变化感知外界触摸压力的大小;
其中,所述第二电极层向所述第一电极层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所述电极至少部分地交叠。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铁框;
在所述反射片的下表面形成所述第一电极层,并将所述第一电极层与所述铁框通过所述连接器电连接以使所述第一电极层接地。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导光板的上表面、或者导光板的下表面、或者扩散片的上表面、或者扩散片的下表面、或者增亮膜的上表面、或者增亮膜的下表面、或者反射片的上表面时,所述第一电极层的透光率大于80%;
当所述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反射片的下表面时,所述第一电极层的透光率为任意值。
14.一种背光模组的驱动方法,用于驱动如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将第一电极层通过连接器接地或通过连接器与驱动电路电连接;
所述第一电极层与预设的第二电极层形成电容,其中,所述第二电极层向所述第一电极层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所述电极至少部分地交叠;
根据所述电容的容值变化,确定外界触摸压力的大小。
15.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1610316079.8A 2016-05-12 2016-05-12 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和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602053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16079.8A CN106020536A (zh) 2016-05-12 2016-05-12 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和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16079.8A CN106020536A (zh) 2016-05-12 2016-05-12 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和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20536A true CN106020536A (zh) 2016-10-12

Family

ID=570993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16079.8A Pending CN106020536A (zh) 2016-05-12 2016-05-12 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和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2053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31711A (zh) * 2020-12-31 2021-04-30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81642B2 (en) * 1999-01-18 2004-08-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Transparent touch panel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1630079A (zh) * 2008-07-18 2010-01-20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功能整合膜片、采用该功能整合膜片的触摸屏和背光模组
CN104375324A (zh) * 2014-11-17 2015-02-2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器
CN204759381U (zh) * 2015-07-20 2015-11-11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压力检测功能的触摸屏终端
CN105068695A (zh) * 2015-09-11 2015-11-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压力检测功能的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驱动方法
CN204806078U (zh) * 2015-05-08 2015-11-2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5144043A (zh) * 2013-02-23 2015-12-09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带按压力测定的触摸面板
CN105445988A (zh) * 2016-01-12 2016-03-30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压力检测功能的电子设备及压力检测方法
CN105446538A (zh) * 2015-10-29 2016-03-30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压力检测结构及触摸设备
CN205158318U (zh) * 2015-10-29 2016-04-13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81642B2 (en) * 1999-01-18 2004-08-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Transparent touch panel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1630079A (zh) * 2008-07-18 2010-01-20 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功能整合膜片、采用该功能整合膜片的触摸屏和背光模组
CN105144043A (zh) * 2013-02-23 2015-12-09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带按压力测定的触摸面板
CN104375324A (zh) * 2014-11-17 2015-02-2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具有该背光模组的显示器
CN204806078U (zh) * 2015-05-08 2015-11-25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触控显示装置
CN204759381U (zh) * 2015-07-20 2015-11-11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压力检测功能的触摸屏终端
CN105068695A (zh) * 2015-09-11 2015-11-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压力检测功能的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驱动方法
CN105446538A (zh) * 2015-10-29 2016-03-30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压力检测结构及触摸设备
CN205158318U (zh) * 2015-10-29 2016-04-13 南昌欧菲光科技有限公司 触摸显示装置
CN105445988A (zh) * 2016-01-12 2016-03-30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压力检测功能的电子设备及压力检测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31711A (zh) * 2020-12-31 2021-04-30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17682B (zh)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CN103631456B (zh) 薄膜感应器、包含该感应器的电容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和终端产品
US10606425B2 (en)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CN104360768B (zh) 触摸显示模组和电子显示产品
US20130257791A1 (en) Capacitive touch screen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3257748B (zh) 触控面板及制造方法
TW200523804A (en) A capacitor type touch pad using thin film and the process thereof
CN201352342Y (zh) 改进的电容式触控感测结构
CN106095176B (zh) 一种镀铜纳米银线触摸屏及其制造方法
TWI511013B (zh) 薄膜感應器、包含該感應器之電容觸控式螢幕及其製作方法與終端產品
CN105426008A (zh) 压力感应触控显示屏及便携式电子产品
CN103744554A (zh) 一种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
CN203250299U (zh) 一种石墨烯电容式触摸屏
CN202615358U (zh) 一种电容式触摸屏
CN102508576A (zh) 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面板制造方法
CN106201040A (zh) 触摸屏、显示装置及触摸屏的制作方法
CN107168575B (zh) 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TWI554928B (zh) Single layer capacitive touch screen production method
CN104123050B (zh) 触控面板
CN106020536A (zh) 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和驱动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205210843U (zh) 移动终端及其压力触控屏
CN109062446A (zh) 一种触显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205910624U (zh) 电子设备
CN105425996B (zh) 触控面板及其边框线路的制造方法
KR20090090098A (ko) 터치윈도우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