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92624A - 电池充放电用针 - Google Patents

电池充放电用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92624A
CN105992624A CN201480003331.9A CN201480003331A CN105992624A CN 105992624 A CN105992624 A CN 105992624A CN 201480003331 A CN201480003331 A CN 201480003331A CN 105992624 A CN105992624 A CN 1059926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needle body
electrode
pin
vertical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333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晚来
白云龙
成溟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JIN CO Ltd
Kapj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J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J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JI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9926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926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73Multiple prob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8Accumulators combined with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esting or indicating the condition of cells, e.g. the level or density of the electrolyt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36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measuring or monitoring the electrical condition of accumulators or electric batteries, e.g. capacity or state of charge [So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即使电池的电极没有放置成水平状态,对此相应地自然倾斜以便相接触于电极的表面,防止接触不足或接触不均匀,从而可以提高充放电效率性的电池充放电用针,其特征在于,包含:针体本体10,在内部具有收容部11;针体20,具有在内部上下贯穿的针插入部21,和在下端部弹性接触电池100的电极101表面的电流探头22,并插入贯穿所述针体本体10而可升降并倾斜地结合于所述针体本体10;弹性体30,设置在所述针体本体10和针体20之间;以及电压探头组件40,可升降地固定在所述针插入部21,并弹性接触于电池100的电极101表面。根据本实施例,即使电池的电极没有放置成水平状态,对此相应地在收容部针体自然倾斜而相接触于电极的表面,从而可以确实防止由于电池的电极和电流探头之间的接触不足或接触不均匀,降低电池充放电效率性的问题,消除这种在电流探头和电池的电极之间接触不良的因素,结果可以保障所需电池的充放电效率性,按正常完成充电的电池可以大幅降低不良率,便大幅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并具有也可以解决实际电池容量降低问题等的优势。

Description

电池充放电用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即使电池的电极没有放置成水平状态,对此相应地自然倾斜以便相接触于电极的表面,防止接触不足或接触不均匀,从而可以提高充放电效率性的电池充放电用针。
背景技术
通常电池是利用化学或物理反应获得电能,这种化学电池分为一次电池和二次电池。
如锰干电池、碱性电池及水银电池等使用一次后丢弃的电池称为一次电池,像充电池或铅蓄电池等用完后再充电可以使用的电池称为二次电池。最近手机、PDA、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等便携性电子设备供应的增加,要求靠一次充电可以长久使用的长寿命二次电池的技术开发。
这种二次电池有镍镉(Ni-Cd)、镍氢(Ni-MH)、铅蓄电池(SLA)、锂离子(lithium-Ion)及锂聚合物(lithium-polymer)电池等。
这种二次电池考虑充放电效率或电流容量等,其内部以多个电池单元,即连接单位电池的电池组形式形成,目前是具有高能量密度、轻量、高电压、环保、高输出、快速充电、良好寿命等优点的锂电池受人瞩目。锂电池分为锂聚合物电池、及锂金属聚合物电池等。
说明这种电池的制造工序,在裸电池(bare cell)上结合电路、端子或连接部件后组装外壳的硬包(hard pack)工序和对此硬包进行充放电的充放电工序形成。
在此,固定所述硬包时,按产品的用途及所需的特性决定电池的形态及形状,在充放电工序中决定电池的性能,并判定产品的好坏。
另一方面,在许多情况下电池的充放电过程是利用探头(针)完成。
这种探头具有施加电流和电压的探针,在所述探头的电流探针和电压探针分别压至在电池的电池单元具备的电极端子的状态下,完成电池的充放电。
然而,所述探头的探针在电池的电极接触的状态下进行充放电时,由于探针和电极接触部位的接触电阻导致电流损失,因此具有降低电池充放效率的问题。
尤其是,以充电容量相对高的高容量电池为例,必须对其相应的高容量电流进行迅速的充放电,相对高容量电池来讲,由于如上述的接触电阻具有导致相应电流损失的问题。
例如,以容量为200A/h左右的高容量电池为例,必须以200A迅速进行充电,但因所述探针和电池电极的接触部位的高电阻产生高热量,由此以热损失电力,电池也没能好好充电,降低充电效率,且依充电的不足产生错误,具有降低实际电池容量的问题。
用于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现有技术由韩国功盖专利公报第10-2014-0067227号(电池充放电用探头)揭示,即使电池的水平状态倾斜,以电流探针的外围曲面部位媒介,使电池的电极和探针之间的接点最大化,以便充放电时的探针和电池之间的接触电阻最小化,提高电池充放电效率的技术。
然而,所述现有技术为例,即使以电流探针的外围曲面部为媒介,使与电池电极的接点最大化,虽然曲面的一部分在电极接点,但剩下的面与电极隔离而不能在电极表面接点,仍然具有依据接触电阻降低充放电效率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改进如上所述的问题,其目的是提供,即使电池的电极没有放置成水平状态,对此相应地自然倾斜以便相接触于电极的表面,防止接触不足或接触不均匀,从而可以提高充放电效率性的电池充放电用针。
对用于完成所述目的的本发明的电池充放电用针而言,在电池的充放电工作中,接触在电池的电极施加电流的电池充放电用针,其特征在于,包含:
针体本体,在内部具有收容部;
针体,具有在内部上下贯穿的针插入部,和在下端部弹性接触电池的电极表面的电流探头,并插入贯穿所述针体本体而可升降并倾斜地结合于所述针体本体;
弹性体,设置在所述针体本体和针体之间;以及
电压探头组件,可升降地固定在所述针插入部,并弹性接触于电池的电极表面。
在此,特征在于,所述针体本体的收容部,具有从上部到下部越来越向下倾斜的第1倾斜部,和从第1倾斜部的下端垂直延长的第1垂直部;
所述针体,具有从上部到下部越来越向下倾斜地形成,并对针体本体的第1倾斜部相接触的第1倾斜部,和在第1倾斜部的下端形成,并具有比针体本体的第1垂直部的内经D1相对小的外径D2的第1垂直部。
在此,特征在于,在所述针体本体的第1倾斜部的上端具有向上延长的第2垂直部,和从第2垂直部的上端到上部越来越扩大的第2倾斜部而形成一体;
所述针体的第1倾斜部的上端具有向上延长的第2垂直部,和从第2垂直部的上端到上部越来越向上倾斜地形成,并对针体本体的第2倾斜部相接触的第2倾斜部而形成一体;
所述针体本体的第2垂直部内经D2形成得比针体的第2垂直部外径D4相对大。
在此,特征在于,所述针体本体的第1垂直部的内经D1形成得与针体的第2垂直部的外径D4相同,比针体的第1垂直部的外径D2相对大。
在此,所述电压探头组件,特征在于,其构成包含:
电压探头,夹入突出在所述针体的针插入部;
套筒,套在所述电压探头,并插入在针插入部以限制电压探头的上部移动;
弹性体,设置在所述电压探头和套筒之间将电压探头向下弹射;
针导向器,套在所述电压探头的突出部分,并固定在针插入部;以及
探头固定体,套在所述电压探头的突出端部,防止从针插入部脱离。
根据本实施例,即使电池的电极没有放置成水平状态,对此相应地在收容部针体自然倾斜而相接触于电极的表面,从而可以确实防止由于电池的电极和电流探头之间的接触不足或接触不均匀,降低电池充放电效率性的问题。消除这种在电流探头和电池的电极之间接触不良的因素,结果可以保障所需电池的充放电效率性,按正常完成充电的电池可以大幅降低不良率,便大幅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并具有可以解决实际电池容量降低问题的优势。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因为针体本体的第1垂直部的内经和针体的第2垂直部的外径至少相同,所以到一定高度针体能进行直线运动,电流探头的接触尖头部和电压探头的接触尖头部钻入电池的电极表面,在强力压制的状态下进行针体的升降,随着针体的第1垂直部引入到具有比针体的第1垂直部的外径相对大内经的针体本体的第2垂直部,针体可以向全方向倾斜(tilt),因此即使电池的电极没有放置成水平状态,加压时对此相应地针体在收容部内自然倾斜(tilt),可以相接触于电极的表面,尤其即使针体如此倾斜,由于电流探头的接触突起和电压探头的接触尖头部强力压制电极的表面,可以防止接点之间产生滑动的现象,更有利于保持确实的接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电池充放电用针的第1实施例的结合斜视图。
图2是图1的底面斜视图。
图3是图1的分解斜视图。
图4是图3的电压探头组件的重要部分斜视图。
图5是图1的正截面图。
图6a及图6b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例作用的图面。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电池充放电用针的第2实施例的结合斜视图。
图8是图7的正截面图。
图9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例作用的图面。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电池充放电用针的第2实施例的结合斜视图。
图8是图7的底面斜视图。
图9是图7的分解斜视图。
图10是图9的电压探头组件的重要部分斜视图。
图11是图7的正截面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例作用的图面。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电池充放电用针的第3实施例的正截面图。
图14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例作用的图面。
[附图标记说明]
1
10,10’,10″:针体本体 11:收容部
11a:第1倾斜部 11b:第2倾斜部
11c:第1垂直部 11d:第2垂直部
20,20’,20″:针体 20a:第1体部
20b:第2体部 21:针插入部
22:电流探头 22a:接触突起
22a-1:平坦面 22a-2:凹槽
22a-3:接触尖头部 23:第1倾斜部
24:第2倾斜部 25:第1垂直部
26:第2垂直部 30:弹性体
40,40’:电压探头组件 41:电压探头
41a:探头本体 41b:探针
42:弹性体 43:套筒
44:针导向器 45:探头固定体
50:针体导向器 60:止动螺母
70:支撑件固定螺母 D1,D2:第1垂直部的内、外径
D3,D4:第2垂直部的内、外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电池充放电用针的第1实施例的结合斜视图,图2是图1的底面斜视图,图3是图1的分解斜视图,图4是图3的电压探头组件的重要部分斜视图,图5是图1的正截面图。
参照图1至图5,根据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电池充放电用针包含:针体本体10、针体20、弹性体30、电压探头组件40及支撑件固定螺母70而构成,在电池100的充放电工作时,用为接触电池100的电极101施加电流的用途。.
参照图1至图5,所述针体本体10是其内部被上下贯穿的管,本实施例中,以外周面上结合的支撑件固定螺母70作为媒介固定在电池充放电装置(未图示)的支撑件F上。
在所述针体本体10的内部具有收容针体20的收容部11,收容部11是由圆台形状的第1倾斜部11a,和在第1倾斜部11a的下端垂直延长的第1垂直部11c构成。
在此,所述第1垂直部11c的内经D1形成得比针体20的第1垂直部11c的外径D2相对大较好,关于其理由将会在说明针体20的过程中详细描述。
在此,所述第1倾斜部11a是在滑动到上部的针体20被弹性体30的复原力向下部滑动时,起到能使针体20复位的导向功能,由此可以解决针体20的接点位置变动的问题,同时均匀地稳住电流探头22和电压探头41与电极101之间的接触,所以非常有用。
参照图1至图5,所述针体20部件是在内部形成上下贯穿的针插入部21,在下端部具有弹性地接触电池100的电极101表面的电流探头22,在本实施例中,插入贯穿针体本体10而可升降并倾斜地结合于针体本体10。
在所述针插入部21插入固定电压探头组件40。
而且,所述针体20为了容易结合于针体本体10,分割为第1体部20a和第2体部20b,相互结合成一体形。
尤其是,所述第2体部20b引入在针体本体10的内部,为使其外周面与收容部11的第1倾斜部11a接触,具有相应第1倾斜部11a的形状,即圆台形状的第1倾斜部23。
因此,所述针体20向上部滑动时,针体本体10的第1倾斜部11a和针体20的第1倾斜部23之间自然产生间隔,尤其是,如上所述,由于所述第1垂直部11b的内经D1形成得比针体20的第1垂直部11c的外径D2相对大,针体20可以向全方向倾斜(tilt),即使电池100的电极101没有放置成水平状态,对此相应地倾斜而可以相接触于电极101的表面。
而且,滑动到上部的针体20被弹性体30的复原力向下部滑动时,随着针体本体10的第1倾斜部11a,针体20的第1倾斜部23自然移动到初始状态(位置)。
并且,所述电流探头22在与电极101表面相对的面具有多个接触突起22a,接触突起22a具有平坦面22a-1,并以所述接触突起22a的平坦面22a-1接触电极101表面的状态施加电流。
即,所述接触突起22a的平坦面22a-1是以一定的面积面接触于电极101的表面。而且,接触突起22a是以格子型配置在与电极101表面相对的面上,在接触突起22a之间以格子型形成凹槽22a-2。
因此,所述接触突起22a上的平坦面22a-1接触在电池100的电极101表面尽量扩大电池100的电极101和电流探头22之间的面接触部位,从而提高电池100的充放电效率,同时所述电流探头22在电池100的电极101表面被压制的状态进行充放电而产生热时,通过格子型凹槽22a-2排除热量,从而可以防止由热降低电池100的充放电效率。
即,所述电流探头22的接触突起22a之间的凹槽22a-2是在电池100进行充放电时,起向外部排除热量的放热槽的作用。
参照图1至图5,所述弹性体30是线圈弹簧,在本实施例中,其设置在针体本体10和针体20之间,起向下弹射针体20的作用。
根据本实施例,通过所述针体本体10和针体20之间介入的弹性体30,针体20的电流探头22是以一定压力压制在电池100的电极101表面的状态下对电池100进行充放电,尤其是在电池100的电极101表面被压制的电流探头22的平坦面22a-1面接触于电池100的电极101表面并处于压制的状态,由此可以尽量减小电池100在充放电时的接触电阻。
参照图1至图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压探头组件40是由电压探头41、套筒42、弹性体43、针导向器44及探头固定体45所构成,并可升降地固定在针体20的针插入部2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压探头41是由探头本体41a和探针41b所构成,并设置在针插入部21,以弹性体43为媒介,弹性接触在电池100的电极101表面。
在此,在所述探头本体41a的下端部具有探针41b可升降地插入的收容部41a-1,在收容部41a-1的内周面以一体具有导向突起41a-2。
而且,在所述探针41b的下端以一体形成接触尖头部41b-1,在外周面具有与导向突起41a-2相接触的导向槽41b-2。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导向突起41a-2和导向槽41b-2,可以防止探针41b从收容部41a-1向外部脱离。
另一方面,所述探针41b的接触尖头部41b-1设置多个,并具有尖状末端,这种接触尖头部41b-1钻入电池100的电极101表面上的异物,提高与电极101的接触性,因此具有通过电压探头41更可以提高电压检测效率的优势。
例如,电池100的电极101可以用铝构成,但在铝的表面形成有氧化膜,便可能成为电压探头41和电池100的电极101之间的异物,电压探头41的尖接触尖头部41b-1钻入在电池100的电极101表面上形成的氧化膜,提高电池100的电极101和电压探头41之间的接触性,因此更能提高电压检测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体42是线圈弹簧,其设置在探头本体41a和探针41b之间,起向下弹射探针41b的作用。
所述套筒43是绝缘体,引入到针体20的下端部中央,起稳固电压探头41下端部的作用。
所述针导向器44是通过电压探头41的上部结合,夹入在针体20的针插入部21的上端部,起稳固电压探头41上端部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探头固定体45是卡环,结合在电压探头41的上端部,起防止从针插入部21脱离的止动件作用。
根据如上所述构成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对电池充放电用针的作用说明如下。
参照图6a,向着电池100的电极101表面,根据本发明的电池充放电用针下降,此时电压探头41的探针41b首次接触电极101的表面,随着持续的下降,探针41b对弹性体42加压,边沿着探头本体41a的收容部41a-1向上部滑动。
而且,所述探针41b完全插入在收容部41a-1时,针体20的电流探头22才二次接触电极101的表面,这也是随着持续的下降,针体20对弹性体30加压,边向上部滑动。
如上所述,电流探头22和电压探头41相接触于电池100的电极101表面的状态下,通过电流探头22对电池100的电极101施加电流,从而对电池2进行充电。
另外,如图6b所示,是电池100的电极101没有放置成水平状态的情形,对此更详细的说明,由于对电极101加压,随着针体20向上部滑动,针体本体10的第1倾斜部11a和针体20的第1倾斜部23之间自然产生间隔,而且因垂直部11b的内经D1形成得比针体20的垂直部20a-1的外径D2相对较大,针体20便能向全方向倾斜(tilt)。
由此,即使所述电池100的电极101没有放置成水平状态,对此相应地在收容部11针体20自然倾斜而相接触于电极101的表面,从而可以确实防止由于电池100的电极101和电流探头22之间的接触不足或接触不均匀,降低电池100充放电效率性的问题。消除这种在电流探头22和电池100的电极101之间接触不良的因素,结果可以保障所需电池100的充放电效率性,按正常完成充电的电池100可以大幅降低不良率,便大幅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并具有可以解决实际电池100容量降低问题的优势。
另外,滑动到上部的针体20被弹性体30的复原力向下部滑动时,随着针体本体10的第1倾斜部11a,针体20的第1倾斜部23自然移动到初始状态(位置)。
然而,在所述第1实施例中,针体本体10的第1倾斜部11a和针体20的第1倾斜部23相互面接触,随着针体20的反复升下降,由于相互间的摩擦,不仅针体本体10的第1倾斜部11a或针体20的第1倾斜部23容易被磨损,还容易产生异物(铁粉),因此耐久性变弱,具有更换周期缩短的问题。
对此,在第2实施例中,在针体本体10’的上端部内周面和下端部内周面支撑针体20’,为使针体20’在升下降时的相互间摩擦最小化,在针体本体10’上补强第2垂直部11d和第2倾斜部11b,在针体20’上补强第2垂直部26和第2倾斜部24,以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
根据第2实施例的本发明电子充放电用针的整体构成实际上与之前的第1实施例相同,只是变更了针体本体10’和针体20’的部分结构(形状)。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电池充放电用针的第2实施例的结合斜视图,图8是图7的正截面图。
参照图7及图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针体本体10’的内部是上下贯穿的管,以在外周面结合的支撑件固定螺母70作为媒介,固定在电池充放电装置(未图示)的支撑件F上。
在所述针体本体10’的内部具有收容针体20’的收容部11,在收容部11下端部和上端部的内周面分别具有第1、第2倾斜部11a、11b,在形成有第1、第2倾斜部11a、11b下部以一体具有第1、第2垂直部11c、11d。
在此,所述第1、第2垂直部11c、11d的内经D1、D3形成得比针体20’的第1、第2垂直部25、26的外径D2、D4相对大较好。
而且,所述第1倾斜部11a和第2倾斜部11b是在滑动到上部的针体20被弹性体30的复原力向下部滑动时,起到能使针体20复位的导向功能,由此可以解决针体20的接点位置变动的问题,同时均匀地稳住电流探头22和电压探头41与电极101之间的接触,所以非常有用。
参照图1至图5,所述针体20’部件是在内部形成上下贯穿的针插入部21,在下端部具有弹性地接触电池100的电极101表面的电流探头22,在本实施例中,插入贯穿针体本体10’而可升降并倾斜地结合于针体本体10’。
在此,所述针插入部21和电流探头22已在第1实施例中详细说明过,故省略重复说明。
而且,所述针体20’是与第1实施例一样,为了容易结合于针体本体10’,分割为第1体部20a和第2体部20b,相互结合成一体形。
尤其是,所述第2体部20b引入在针体本体10’的内部,为使其外周面与收容部11的第1、第2倾斜部11a、11b相接触,在第2体部20b以一体具有对此相应的第1、第2倾斜部23、24,并在第1、第2倾斜部23、24的下部以一体具有相互不同直径的第1、第2垂直部25、26。
因此,所述针体20’向上部滑动时,针体本体10’的第1、第2倾斜部11a、11b和针体20’的第1、第2倾斜部23、24之间自然产生间隔,同时由于第1、第2垂直部11c、11d的内经D1、D3形成得比针体20’的第1垂直部25、26的外径D2、D4相对大,针体20’可以向全方向倾斜(tilt),即使电池100的电极101没有放置成水平状态,对此相应地倾斜而可以相接触于电极101的表面,而且,针体本体10’和针体20’之间的内部摩擦也比第1实施例相对小,可以解决由磨损使耐久性变弱的问题,具有更换周期变长的优势,并将此显示在图9。
而且,滑动到上部的针体20’被弹性体30的复原力向下部滑动时,随着针体本体10’的第1、第2倾斜部11a、11b,针体20’的第1、第2倾斜部23、24自然移动到初始状态(位置),此时亦可以减小针体本体10’和针体20’之间的摩擦干涉,所以非常有用。
另外,在第1实施例和第2实施例中,电流探头22及电压探头41对电池100的电极101表面尚未施加一定压力之前产生倾斜(tilt),由此电流探头22及电压探头41与电极101之间产生滑动的可能性非常高,所以很难确实的接点。
对此,在第3实施例中,直到产生一定压力为止使针体20”以直线升降,当产生一定压力后,使针体20”在针体本体10”的内部倾斜(tilt),防止接点(电流探头22及电压探头41与电极101)之间产生滑动的现象,从而可以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
即,将所述针体本体10”的第1垂直部11c的内经D1,形成得与针体20”的第2垂直部26的外径D4相同,使得针体20”在一定区间做直线滑动;形成得比针体20”的第1垂直部25的外径D2相对大,使得针体20”在经过所述区间后可以倾斜(tilt),从而解决(改进)如上所述的问题。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电池充放电用针的第3实施例的结合斜视图,图11是图10的底面斜视图,图12是图10的分解斜视图,图13是图12的电压探头组件的重要部分斜视图,图14是图10的正截面图。
参照图10至图14,根据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电池充放电用针是由针体本体10”、针体20”、弹性体30、电压探头组件40’、针体导向器50、止动螺母60及支撑件固定螺母70所构成。
参照图10至图14,所述针体本体10”是其内部被上下贯穿的管,在本实施例中,在外周面结合的支撑件固定螺母70作为媒介,固定在电池充放电装置(未图示)的支撑件F上。
在所述针体本体10”的内部具有收容针体20”的收容部11,在收容部11的下端部和上端部内周面分别具有第1、第2倾斜部11a、11b,在形成有第1、第2倾斜部11a、11b的下部以一体具有第1、第2垂直部11c、11d。
而且,针体导向器50插入安置在所述第2倾斜部11b。
而且,所述针体本体10”的第1倾斜部11a是在滑动到上部的针体20”被弹性体30的复原力向下部滑动时,起到能使是在滑动到上部的针体20”复位的导向功能,由此可以解决针体20”的接点位置变动的问题,同时均匀地稳住电流探头22及电压探头41与电极101之间的接触,所以非常有用。
在此,所述针体本体10”的第1垂直部11c的内经D1比针体20”的第1垂直部11c的内经D3相对大,与第2垂直部26的内经D4至少相同,针体本体10”的第2垂直部11d的内经D2形成得比针体20”的第2垂直部26的内经D4大较好。
参照图10至图14,所述针体20”部件是在内部形成上下贯穿的一对针插入部11,在下端部具有弹性地接触电池100的电极101表面的电流探头22,在本实施例中,插入贯穿针体本体10”而可升降并倾斜地结合于针体本体10”。
所述针体20”是在外周面形成相互不同直径的第1垂直部11c和第2垂直部26,在第1、第2垂直部25、26之间以一体形成从第1垂直部11c向第2垂直部26向下倾斜的第1倾斜部23。
构成电压探头组件40’的电压探头41、套筒42及弹性体43以针导向器44和探头固定体45作为媒介可升降地固定在所述针插入部11。
而且,所述电流探头22在与电极101表面相对的面具有多个接触突起12a,这种接触突起12a的构成是在电极101表面接触的状态下施加电流。此时,优选地,接触突起12a具有尖状末端圆锥或棱锥等形状的接触尖头部12a-1,以便与电极101表面点接触。
根据本实施例,因为所述针体本体10”的第1垂直部11c的内经D1和针体20”的第2垂直部26的外径D4至少相同,所以到一定高度针体20”能进行直线运动,电流探头22的接触尖头部22a-3和电压探头41的接触尖头部41a钻入电池100的电极101表面,在强力压制的状态下进行针体20”的升降,随着针体20”的第1垂直部11c引入到具有比针体20”的第1垂直部11c的外径D3相对大内经D2的针体本体10”的第2垂直部11d,针体20”可以向全方向倾斜(tilt)。
因此,即使电池100的电极101没有放置成水平状态,加压时对此相应地针体20”在收容部11内自然倾斜(tilt),可以相接触于电极101的表面,尤其即使针体20”如此倾斜,由于电流探头22的接触突起12a和电压探头41的接触尖头部41a强力钻入并压制电极表面,从而可以防止接点之间产生滑动的现象,更有利于保持确实的接点。
参照图10至图1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体30是线圈弹簧,设置在针体本体10”和针体20”之间,起向单一方向(下部)弹射针体20”的作用。
参照图1至图5,所述电压探头组件40’是由电压探头41、套筒42、弹性体43、针导向器44及探头固定体45所构成。
所述电压探头41夹入针体20”的针插入部21而突出,并以弹性体43作为媒介弹性地接触在电池100的电极101表面。尤其是,在与电极101表面相对的面具有多个尖状末端的接触尖头部41a,这种接触尖头部41a钻入电池100的电极101表面上的异物,提高与电极101的接触性,因此具有通过电压探头41更可以提高电压检测效率的优势。例如,电池100的电极101可以用铝构成,但在铝的表面形成有氧化膜,便可能成为电压探头41和电池100的电极101之间的异物,电压探头41的尖接触尖头部41a钻入在电池100的电极101表面上形成的氧化膜,提高电池100的电极101和电压探头41之间的接触性,因此更能提高电压检测效率。
所述套筒42套在电压探头41,并插入在针插入部21以限制电压探头41的上部移动。
所述弹性体43设置在电压探头41和套筒42之间,向下弹射电压探头41。
所述针导向器44套在向针插入部21的上端突出的电压探头41,并固定在针插入部21。
所述探头固定体45套在电压探头41的突出端部,起防止从针插入部脱离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流探头22和电压探头41是通过弹性体30、42以一定压力压制在电池100的电极101表面的状态下,对电池100进行充放电,且压制在电池100的电极101表面的接触尖头部22a-3、41a是钻入电极100表面的状态下接触,由此可以尽量减小接触电阻。
作为参考,所述电流探头22电性连接于电流电缆(current cable),电压探头41电性连接于电压检测电缆(voltage sensing cable),其构成是,电流探头22从连接于电流电缆的电源供应部对电池100的电极101施加电流,电压探头41接触在电池100的电极101的状态下测定是否电流正常充电。
参照图10至图14,所述针体导向器50结合于针体20”,并插入在针体本体10”的第2倾斜部11b。
在此,所述针体导向器50是起辅助保持针体20”中心的作用,同时针体20”被弹性体30向下部滑动时,起向针体本体10”的内侧稳定地引入的导向作用。
而且,如图14所示,以结合于所述针体20”的针体导向器50为例,只在边缘(棱角)形成倾斜面,稍微不慎针体导向器50可能挂在针体本体10”的上端,因此针体导向器50的倾斜面形成到与针体20”相遇的境界部分为止较好。
参照图10至图14,所述止动螺母60是结合在针体20”的上端部,起防止针体20”从针体本体10”脱离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利用止动螺母60用于防止所述针体20”的脱离,但这只是一个实施例而已,例如,在针体20”的外周面和针体导向器50的内周面分别形成丝锥而结合时,不仅可以执行与止动螺母60相同的功能,而且还能减少部件个数,因此不应该限制在此解释较好。
参照图15a及图15c,对根据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电池充放电用针的作用进行说明。
参照图15a,向着电池100的电极101表面,根据本发明的电池充放电用针下降,此时电压探头41首次接触电极101的表面,随着持续的下降,电压探头41对弹性体43加压,边沿着针插入部21向上部滑动。
而且,所述探针41的下端部完全插入在针体20”的针插入部21时,针体20”的电流探头22才二次接触电极101的表面,这也是随着持续的下降,针体20”对弹性体30加压,边向上部滑动。
如上所述,电流探头22和电压探头41相接触于电池100的电极101表面的状态下,通过电流探头22对电池100的电极101施加电流,从而对电池2进行充电。
另外,如图15b及图15c所示,是电池100的电极101没有放置成水平状态的情形,对此更详细的说明,因为针体本体10”的第1垂直部11c的内经D1和针体20”的第2垂直部26的外径D4相互相同,所以到一定高度针体20”能进行直线运动,电流探头22的接触尖头部22a-3和电压探头41的接触尖头部41a钻入电池100的电极101表面,在强力压制的状态下进行针体20”的升降,随着针体20”的第1垂直部25引入到具有比针体20”的第1垂直部11c的外径D2相对大内经D3的针体本体10”的第2垂直部11d,针体20”可以向全方向倾斜(tilt)。
因此,即使电池100的电极101没有放置成水平状态,加压时对此相应地针体20”在收容部11内自然倾斜(tilt),可以相接触于电极101的表面,尤其即使针体20”如此倾斜,由于电流探头22的接触突起12a和电压探头41的接触尖头部41a强力压制电极101的表面,可以防止接点之间产生滑动的现象,更有利于保持确实的接点。
而且,针体20”在针体本体10”的内部升降的过程中,对此相应地在收容部11内自然倾斜而相接触于电极101的表面,从而可以确实防止由于电池100的电极101和电流探头22之间的接触不足或接触不均匀,降低电池100充放电效率性的问题。消除这种在电流探头22和电池100的电极101之间接触不良的因素,结果可以完全保障所需电池100的充放电效率性,按正常完成充电的电池100可以大幅降低不良率,便大幅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并具有可以解决实际电池100容量降低问题的优势。
另外,第1至第3实施例的构成,根据需要可以相互组合而实施。
本发明虽然只对记载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可以实施多种变形及更改,对本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而言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这种变形及更改应属于所记载的权利要求书范围。

Claims (5)

1.一种在电池的充放电工作中,接触在电池的电极施加电流的电池充放电用针,其特征在于,包含:
针体本体,在内部具有收容部;
针体,具有在内部上下贯穿的针插入部,和在下端部弹性接触电池的电极表面的电流探头,并插入贯穿所述针体本体而可升降并倾斜地结合于所述针体本体;
弹性体,设置在所述针体本体和针体之间;以及
电压探头组件,可升降地固定在所述针插入部,并弹性接触于电池的电极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充放电用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体本体的收容部,具有从上部到下部越来越向下倾斜的第1倾斜部,和从第1倾斜部的下端垂直延长的第1垂直部;
所述针体,具有从上部到下部越来越向下倾斜地形成,并对针体本体的第1倾斜部相接触的第1倾斜部,和在第1倾斜部的下端形成,并具有比针体本体的第1垂直部的内经D1相对小的外径D2的第1垂直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充放电用针,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针体本体的第1倾斜部的上端以一体具有向上延长的第2垂直部,和从第2垂直部的上端到上部越来越扩大的第2倾斜部;
所述针体的第1倾斜部的上端以一体具有向上延长的第2垂直部,和从第2垂直部的上端到上部越来越向上倾斜地形成,并对针体本体的第2倾斜部相接触的第2倾斜部;
所述针体本体的第2垂直部内经D3形成得比针体的第2垂直部外径D4相对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充放电用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体本体的第1垂直部的内经D1形成得与针体的第2垂直部的外径D4相同,比针体的第1垂直部的外径D2相对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充放电用针,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探头组件,特征在于,其构成包含:
电压探头,夹入突出在所述针体的针插入部;
套筒,套在所述电压探头,并插入在针插入部以限制电压探头的上部移动;
弹性体,设置在所述电压探头和套筒之间将电压探头向下弹射;
针导向器,套在所述电压探头的突出部分,并固定在针插入部;以及
探头固定体,套在所述电压探头的突出端部,防止从针插入部脱离。
CN201480003331.9A 2014-09-26 2014-11-21 电池充放电用针 Pending CN10599262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4-0129173 2014-09-26
KR20140129173A KR101468034B1 (ko) 2014-09-26 2014-09-26 전지 충방전용 핀
PCT/KR2014/011284 WO2016047857A1 (ko) 2014-09-26 2014-11-21 전지 충방전용 핀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92624A true CN105992624A (zh) 2016-10-05

Family

ID=526772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3331.9A Pending CN105992624A (zh) 2014-09-26 2014-11-21 电池充放电用针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1468034B1 (zh)
CN (1) CN105992624A (zh)
WO (1) WO201604785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83000A (zh) * 2017-10-18 2019-04-26 深圳市瑞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大电流测试探针
CN114221154A (zh) * 2020-09-07 2022-03-22 株式会社Shl 可以使用四线连接方式的电极连接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468725A (zh) * 2015-08-14 2017-03-01 致茂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探针结构
TWI627412B (zh) * 2017-12-27 2018-06-21 致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電流探針
CN108646075A (zh) * 2018-03-21 2018-10-12 浙江杭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电流探针装置
KR20220036229A (ko) * 2020-09-15 2022-03-22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이차 전지용 충방전 장치
KR102547242B1 (ko) * 2022-12-28 2023-07-12 한전케이피에스 주식회사 프로브 장치 및 조절 가능한 확장식 프로브 장치 거치대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62314A (ja) * 1997-11-27 1999-06-18 Toyo System Kk 温度ヒューズ機能付き導電接触ピン
JP2004101327A (ja) * 2002-09-09 2004-04-02 Kataoka Seisakusho:Kk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
KR20040072069A (ko) * 2003-02-08 2004-08-1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테스트용 프로브
CN2865054Y (zh) * 2005-11-08 2007-01-31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探针式连接器
CN201514422U (zh) * 2009-07-09 2010-06-23 安拓锐高新测试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半导体芯片测试用弹簧探针(1)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98068B1 (ko) * 2002-09-06 2009-05-1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테스트용 프로브
KR101381428B1 (ko) * 2011-12-21 2014-04-14 (주)에이치엔티 전지 충방전용 프로브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62314A (ja) * 1997-11-27 1999-06-18 Toyo System Kk 温度ヒューズ機能付き導電接触ピン
JP2004101327A (ja) * 2002-09-09 2004-04-02 Kataoka Seisakusho:Kk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
KR20040072069A (ko) * 2003-02-08 2004-08-1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테스트용 프로브
CN2865054Y (zh) * 2005-11-08 2007-01-31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探针式连接器
CN201514422U (zh) * 2009-07-09 2010-06-23 安拓锐高新测试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半导体芯片测试用弹簧探针(1)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83000A (zh) * 2017-10-18 2019-04-26 深圳市瑞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大电流测试探针
CN114221154A (zh) * 2020-09-07 2022-03-22 株式会社Shl 可以使用四线连接方式的电极连接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47857A1 (ko) 2016-03-31
KR101468034B1 (ko) 2014-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92624A (zh) 电池充放电用针
CN104620436B (zh) 柔性二次电池
KR101451319B1 (ko) 전지 충방전용 프로브
CN104081560B (zh) 新颖结构的电池组件
US10120031B2 (en) Probe for testing charging/discharging of secondary battery
CN104681848A (zh) 柔性二次电池
US9059474B2 (en) Cable-type secondary battery
US20150050538A1 (en) Energy storage apparatus
KR102443061B1 (ko) 온도 변화에 따른 가변층을 포함하는 재충전가능한 배터리
KR101032701B1 (ko) 전지 충방전용 그립퍼
CN104813533B (zh) 电池充放电用夹持器组件
CN204303892U (zh) 一种夹紧可变式电池座
CN104285333B (zh) 用于线缆型二次电池的无线充电设备
KR101720403B1 (ko) 원형전지 충방전 지그
TWI631749B (zh) 電池盒裝置
KR101381428B1 (ko) 전지 충방전용 프로브
KR102242244B1 (ko) 이차전지용 충방전장치
CN203883260U (zh) 一种两侧有触点的充电插座
KR101685746B1 (ko) 이차전지용 충방전기
CN208873774U (zh) 一种手机电池结构
KR101721290B1 (ko) 압착장치
CN101499577B (zh) 面向无线移动设备的远程充电插头和插座
KR101787168B1 (ko) 이차전지 충방전용 트레이 및 이차전지 충방전 방법
JP5932886B2 (ja) 熱線が装着されている電池セルトレイ
KR102291534B1 (ko) 스마트 스위칭 기능이 내장된 전지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005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