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81721B - 一种防治土传或种传病害的杀菌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治土传或种传病害的杀菌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81721B
CN105981721B CN201510100843.3A CN201510100843A CN105981721B CN 105981721 B CN105981721 B CN 105981721B CN 201510100843 A CN201510100843 A CN 201510100843A CN 105981721 B CN105981721 B CN 1059817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component
seed
composition
agent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0084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81721A (zh
Inventor
孙卫芬
郑雪松
张晓波
茹李军
陈召亮
李慧超
刘长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chem Agr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ochem Agr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chem Agr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nochem Agro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10084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981721B/zh
Publication of CN1059817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17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817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17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治土传或种传病害的杀菌组合物,其含有活性组分A和一种防治土传或种传病害的杀菌剂组分B。防治土传或种传病害杀菌剂组分B选自咯菌腈、精甲霜灵、噻呋酰胺、氰烯菌酯、硅噻菌胺、吡噻菌胺、苯醚甲环唑、四氟醚唑、多菌灵、福美双、甲基立枯磷、霜霉威盐酸盐。所述组合物可用于防治尖孢镰刀菌、立枯丝核菌、瓜果腐霉菌、禾顶囊壳菌引起的病害。

Description

一种防治土传或种传病害的杀菌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领域,具体是以活性组分A和选自防治土传或种传病害杀菌 剂的组分B农业杀菌组合物。主要用于防治瓜果腐霉菌、立枯丝核菌、尖孢镰刀 菌、禾顶囊壳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背景技术
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新型二苯胺类化合物具有如下结构通 式:
在该活性组分A的通式中,优选地,通式中R1=H、R2=Cl、R3=NO2、R4=R8=Cl、 R5=R7=H、R6=NO2,并且具有该优选化学结构的活性组分A记为活性组分A1。 该活性组分A和活性组分A1已公开于中国专利CN102762530中。本申请中活 性组分A1按照专利CN102762530中实例3披露的方法制备。
当药剂浓度为25mg/l时,活性组分A1对稻瘟病菌抑制率为100%;当药剂 浓度为2.8mg/l时,对稻瘟病菌抑制率为80%;药剂浓度为50mg/l对黄瓜霜霉病 菌保护活性达到100%。当使用浓度为400mg/l时,对小麦白粉病、玉米锈病、 黄瓜炭疽病保护活性均为100%。
咯菌腈(fludioxonil)是先正达公司开发的新型非内吸性苯基吡咯类广谱杀菌剂。其化学名称为:4-(2,2-二氟-1,3-苯并间二氧杂环戊烯-4-基)-1-氢-吡咯-3-腈; 其化学结构式为:
咯菌腈具杀菌和抑菌作用,对灰霉病有特效。主要通过干扰灰霉病菌的生物 氧化和生物合成过程发挥杀菌活性。咯菌腈低毒、高效,当处理种子时只有很少 量被内吸,但却可以杀死种子表面及种皮内病菌;安全性好,不影响种子出苗; 土壤中几乎不移动,能够再种子周围形成稳定而持久的保护圈,故持效期长。用 作种子处理可抑制谷物种传和土传病菌如链格孢属、壳二孢属、镰孢菌属、长蠕 孢属、丝核菌属及青霉菌属等。可防治小麦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颖枯病,
氰烯菌酯是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创制的新型杀菌剂。化学名 称:2-氰基-3-氨基丙烯酸乙酯,分子式为C12H12N2O2。原药外观为白色固体粉末; 熔点123-124℃;蒸汽压(25℃):4.5*10-5Pa;溶解度(20℃):难溶于水、石油 醚、甲苯,易溶于氯仿、丙酮、二甲基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稳定性:在酸 性、碱性介质中稳定,对光稳定。它的化学结构式为:
氰烯菌酯对镰孢菌具有较高活性的化合物,特别是对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菌丝生长具有强烈的抑制活性。该化合物高效、微毒、广谱、低 残留、对环境友好,对由镰刀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可应用于 防治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棉花枯萎病、香蕉巴拿马病、水稻恶苗病、西瓜 枯萎病等。
噻呋酰胺,英文通用名thifluzamide,属于苯酰胺类杀菌剂,它的CAS登录 号为130000–40–7;化学名称为:2,6-二溴-2-甲基-4-三氟甲氧基-4-三氟甲基-1,3- 噻唑-5-羰酰代苯胺;分子式为:C13H6Br2F6N2O2S;其结构式为:
噻呋酰胺最早由孟山都公司开发,后由罗门哈斯(现美国陶氏益农公司)和日 产农药株式会社销售。可抑制三羧酸循环中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从而发挥杀菌活 性;可用作叶面喷雾和土壤处理,能够迅速被根和叶吸收,在木质部中传导;可 在水稻、马铃薯、玉米、花生、咖啡、草莓及草坪上使用。它对担子菌纲真菌引 起的病害如纹枯病、立枯病等有特效,对丝核菌属、柄锈菌属、黑粉菌属、腥黑 粉菌属、伏革菌属、核腔菌属等真菌病害也有很好防效。
精甲霜灵(metalaxy-M)是Novartis公司开发面世的第一个光活性杀菌剂, 是外消旋体甲霜灵中的R体。它的化学名称为:N-(2,6-二甲苯基)-N-(甲氧 基乙酰基)-D-丙胺酸甲酯,CAS登录号为[70630–17–0],分子式为:C15H21NO4,结构 式如下:
已有研究表明,R体较外消旋体具有更高的杀菌活性、更快的土壤降解速度。 R体可用于种子、土壤处理和茎叶喷雾,用以防治包括马铃薯晚疫病在内的卵菌 病害。在对病害获得同等防效的情况下,其用量远远低于甲霜灵。
硅噻菌胺(silthiopham)是孟山都公司针对小麦顽固性病害全蚀病的发生特 点和病原菌生物学特征,研究开发的控制小麦全蚀病的专业拌种剂。它的CAS 登录号为175217-20-6,化学名称为:N-烯丙基4,5-二甲基-2-三甲基硅噻吩-3-羧 酰胺,分子式为C13H21NOSSi,具有如下结构式:
硅噻菌胺能够直接抑制全蚀病菌生长和繁殖,干扰病原菌合成,从而影响和 组织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染,有效抑制小麦种子所带全蚀病病菌孢子的萌 发,对小麦种子和小麦根系实施全方位的有效保护,从而达到防治小麦全蚀病的 目的。小麦种子经药剂拌种后,在土壤的种子周围形成药剂保护圈,随种子生长 发育,药剂圈向水平和下部逐渐扩大,其根系生长发育始终处在药剂保护圈内, 从而保护根系不被病菌侵染、少侵染或控制病菌侵入圈内。
本发明中所涉及的其他防治土传或种传病害杀菌剂还包括苯醚甲环唑、霜霉 威盐酸盐、四氟醚唑、多菌灵、甲基立枯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通过活性组分A和选自防治土传或种传病害杀菌剂的组分B 合理混配,获得杀菌组合物,用于防治农业上的病害,尤其是用于不同作物土传 或种传病害,延缓病原菌抗药性,减少农民用药成本。
本发明涉及的杀菌组合物,其包括活性组分A和B,A选自如通式I所示的 化合物,式中:
R1选自氢、C1-C12烷基、C3-C12环烷基、卤代C1-C12烷基、C1-C12烷基羰基、 卤代C1-C12烷基羰基、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基氨基羰基、C1-C12烷硫基、 卤代C1-C12烷硫基、C1-C12烷基磺酰基、C1-C12烷氧基C1-C12烷基、C1-C12烷氧 基C1-C12烷基羰基、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基、C1-C12烷基氨基硫基、C2-C12二烷基氨基硫基或CO-X-CO2R9,其中X选自(CHR9)n、CR9=CR10或C6H4,n=1-6;
R2选自卤素、卤代C1-C12烷基、C1-C12烷氧基、卤代C1-C12烷氧基、C1-C12烷基氨基、卤代C1-C12烷基氨基、C1-C12烷硫基、卤代C1-C12烷硫基、C1-C12烷 基磺酰基、C3-C12环烷基、C2-C12二烷基氨基、C3-C12烯氧基、卤代C3-C12烯氧 基、C3-C12炔氧基、卤代C3-C12炔氧基、C1-C12烷基羰基氧基、C1-C12烷基羰基 氨基、C1-C12烷基磺酰基氧基、C1-C12烷氧基C1-C12烷氧基、C1-C12烷氧基羰基 C1-C12烷氧基、未取代的或被1-5个R11取代的下述基团:芳氧基、芳氨基、芳甲基氧基、芳甲基氨基、杂芳基氧基或杂芳基氨基,且当取代基的个数大于1时, R11可相同或不同;
R3选自氢、卤素、硝基、氰基、C(=O)NR9R10、C(=S)NR9R10、C1-C12烷基 氨基羰基、C1-C12烷氧基羰基、卤代C1-C12烷基或C1-C12烷基磺酰基;
R4、R8可相同或不同,分别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C(=O)NR9R10、C1-C12烷基、卤代C1-C12烷基、C1-C12烷氧基、卤代C1-C12烷氧基、C2-C12烯基、C2-C12炔基、C1-C12烷基磺酰基、C1-C12烷基羰基、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氧基 C1-C12烷基、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基、未取代的或被1-5个R11取代的下 述基团:芳基、芳甲基、芳氧基、芳氨基、芳基羰基、芳甲基羰基、芳氧基羰基、 芳基氨基羰基或杂芳基氧基,且当取代基的个数大于1时,R11可相同或不同;
R5、R7可相同或不同,分别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C(=O)NR9R10、C1-C12烷基、卤代C1-C12烷基、C1-C12烷氧基、卤代C1-C12烷氧基、C1-C12烷基氨基、 卤代C1-C12烷基氨基、C1-C12烷硫基、卤代C1-C12烷硫基、C2-C12烯基、C2-C12炔基、C1-C12烷基磺酰基、C1-C12烷基羰基、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氧基 C1-C12烷基、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基、C1-C12烷基羰基氧基、C1-C12烷氧 基羰基氧基、C1-C12烷基氨基羰基氧基、C1-C12烷基磺酰基氧基、C1-C12烷氧基C1-C12烷氧基、卤代C1-C12烷氧基卤代C1-C12烷氧基、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氧基、未取代的或被1-5个R11取代的下述基团:芳基、芳甲基、芳氧基、芳 氨基、芳基羰基、芳甲基羰基、芳氧基羰基、芳基氨基羰基或杂芳基氧基,且当 取代基的个数大于1时,R11可相同或不同;
R6选自氢、卤素、氰基、硝基、羧基、C(=O)NR9R10、C1-C12烷基、卤代C1-C12烷基、C1-C12烷氧基、卤代C1-C12烷氧基、C2-C12烯基、C2-C12炔基、C1-C12烷 基磺酰基、C1-C12烷基羰基、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氧基C1-C12烷基、C1-C12烷氧基羰基C1-C12烷基、C1-C12烷氧基C1-C12烷氧基、卤代C1-C12烷氧基卤代 C1-C12烷氧基、未取代的或被1-5个R11取代的下述基团:芳基、芳甲基、芳氧 基、芳氨基、芳基羰基、芳甲基羰基、芳氧基羰基、芳基氨基羰基或杂芳基氧基, 且当取代基的个数大于1时,R11可相同或不同;
但是,R4、R5、R6、R7、R8不同时选自H;
R9、R10可相同或不同,分别选自氢或C1-C6烷基;
R11选自卤素、硝基、氰基、C1-C6烷基、卤代C1-C6烷基、C1-C6烷氧基、 卤代C1-C6烷氧基、C1-C6烷硫基、C1-C6烷基羰基、C1-C6烷氧基羰基、C2-C6烯 基、卤代C2-C6烯基、C3-C6烯氧基、卤代C3-C6烯氧基、C2-C6炔基、卤代C2-C6炔基、C3-C6炔氧基、卤代C3-C6炔氧基、卤代C1-C6烷硫基、卤代C1-C6烷基羰 基、C1-C6烷基氨基、卤代C1-C6烷基氨基、C2-C8二烷基氨基、C1-C6烷基羰基 氨基、卤代C1-C6烷基羰基氨基、C1-C6烷基氨基羰基或卤代C1-C6烷基氨基羰基;
或通式I化合物的盐。
活性组分B选自防治土传病害或种传病害的杀菌剂。活性组分A优选自通 式I中R1=H、R2=Cl、R3=NO2、R4=R8=Cl、R5=R7=H、R6=NO2的化合物,并且 该活性组分A的优选结构记为活性组分A1。
本发明涉及的杀菌组合物,其包括活性组分A和任意一种优选自咯菌腈、精 甲霜灵、噻呋酰胺、氰烯菌酯、硅噻菌胺、吡噻菌胺、苯醚甲环唑、四氟醚唑、 多菌灵、福美双、甲基立枯磷、霜霉威盐酸盐的杀菌剂组分B,组分B更优选为 咯菌腈、精甲霜灵、噻呋酰胺、氰烯菌酯、硅噻菌胺、苯醚甲环唑、甲基立枯磷。 本发明杀菌组合物中活性组分以特定质量比存在时,协同增效非常显著。活性组 分A与选自噻呋酰胺、甲基立枯磷、精甲霜灵的二元组合物质量比为27:1-1:27, 优选质量比为9:1~1:9。活性组分A与选自咯菌腈、氰烯菌酯的二元组合物质量 比为108:1~1:3,优选质量比为27:1~1:1。活性组分A与选自硅噻菌胺、苯醚 甲环唑的二元组合物质量比为32:1~1:32,优选质量比为4:1~1:4。本发明杀菌 组合物中活性组分重量总和在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4~80%,优选为10~ 60%。
本发明组合物可由己知的方法制备成适合农业使用的一种剂型,比较好的剂 型为悬浮剂、乳油、可分散油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 剂、微囊悬浮剂、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悬浮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
本发明的组合物中使用的助剂包括乳化剂、分散剂、润湿剂、稳定剂、防冻 剂、增稠剂等及其它有益于有效成分在制剂中稳定和药效发挥的物质,这些助剂 是农药制剂中常用或允许使用的各种成分,并无特别限定,具体成分和用量可根 据配方要求通过试验确定。
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主要用于防治瓜果腐霉菌、立枯丝核菌、尖孢镰刀菌、 禾顶囊壳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将本发明中的组合物施用于植物 种植区域,组合物的活性组分可以直接制成制剂施用,也可将所述组合物的活性 组分分别制成制剂后经桶混后施用。
本发明有如下显著效果和优点:
1、本发明杀菌组合物协同增效明显,可充分发挥活性组分A保护活性。
2、本发明杀菌组合物由不同作用机制的有效成分组成,可有效减缓病害抗 性产生,大大降低活性组分A或其他任意已知活性化合物单独使用带来的抗性 风险。
3、本发明杀菌组合物不仅提高抗菌和抑菌效果,也扩大了防治谱,能对病 害起到预防或治疗效果,减少用药次数。
发明人按照中国专利CN102762530中实例3介绍的方法制备了活性组分A1,将活性组分A1和咯菌腈、氰烯菌酯混配对尖孢镰刀菌进行联合毒力试验, 具体试验情况及结果如下: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5mm打孔器在培养5d的尖孢 镰刀菌落边缘打取菌饼,置于含一系列质量浓度梯度药剂的PDA培养基上,并 用加入无菌水的PDA培养基作为对照,每个处理2次重复,放入25℃恒温箱中, 培养7d后调查。调查时采用十字交叉法量取菌落直径,并计算抑菌率和EC50值。
抑菌率计算公式:
抑菌率(%)=[(对照菌落直径-原菌饼直径)-(处理菌落直径-原菌饼直径)]/[(对照菌落直径-原菌饼直径)]x 100
计算出各单剂的毒力指数(TI)和各比例混剂的实际毒力指数(ATI)、理论毒力 指数(TTI)、共毒系数(CTC)。
毒力指数=(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x100
混剂的实际毒力指数=(标准药剂EC50/混配制剂EC50)x100
混剂的理论毒力指数=∑(药剂的毒力指数x药剂在混剂中的含量)
混剂的共毒系数=(混剂的实际毒力指数/混剂的理论毒力指数)x100
根据防治效果,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及EC50值;依据孙云沛共毒系数法(CTC) 评价两种药物活性成分不同混配比例的联合作用类型:若共毒系数大于120,表 明有增效作用;若低于80,表明为拮抗作用;80~120之间,表明为相加作用。
表1.活性组分A1与咯菌腈对尖孢镰刀菌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活性组分A1、咯菌腈及其混剂对尖孢镰刀菌具有较好的 防治效果,七个供试配比混剂的EC50值在0.06mg/L-0.12mg/L之间;活性组分 A1与咯菌腈27:1-1:3五个配比混剂的共毒系数大于120,为增效作用;而108:1 与81:1两个配比共毒系数>80,表现为相加作用。说明活性组分A1与咯菌腈混配 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2.活性组分A1与氰烯菌酯对尖孢镰刀菌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活性组分A1、氰烯菌酯及其混剂对尖孢镰刀菌具有较好 的防治效果,七个供试配比混剂的EC50值在0.06mg/L-0.12mg/L之间;活性组分 A1与氰烯菌酯27:1-1:3五个配比混剂的共毒系数大于120,为增效作用;而108:1 与81:1两个配比共毒系数>80,表现为相加作用。说明活性组分A1与氰烯菌酯混 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发明人将活性组分A1和噻呋酰胺、甲基立枯磷混配对立枯丝核菌进行联合 毒力试验,具体试验情况及结果如下: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5mm打孔器在培养5d的立枯 丝核菌菌落边缘打取菌饼,置于含一系列质量浓度梯度药剂的PDA培养基上, 并用加入无菌水的PDA培养基作为对照,每个处理2次重复,放入25℃恒温箱 中,培养5d后调查。调查时采用十字交叉法量取菌落直径,并计算抑菌率和EC50 值。共毒系数计算方法同上。
表3.活性组分A1与噻呋酰胺对立枯丝核菌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从表3中可以看出,活性组分A1、噻呋酰胺及其混剂对立枯丝核菌具有较 好的防治效果,七个供试配比混剂的EC50值在0.32mg/L-0.50mg/L之间,噻呋酰 胺与活性组分A1的27:1-1:27七个配比混剂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为增效作用。 说明噻呋酰胺与活性组分A1混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4.活性组分A1与甲基立枯磷对立枯丝核菌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从表4中可以看出,活性组分A1、甲基立枯磷及其混剂对立枯丝核菌具有 较好的防治效果,七个供试配比混剂的EC50值在0.04mg/L-0.30mg/L之间。甲基 立枯磷与活性组分A1的27:1-1:27七个配比混剂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为增效 作用。说明甲基立枯磷与活性组分A1混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发明人将活性组分A1和精甲霜灵混配对大豆疫霉菌进行联合毒力试验,具 体试验情况及结果如下: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将熔好的PDA培养基冷却至60℃-70℃,按所设浓度 加入定量药剂,制成含有不同浓度药液的含毒培养基,待其充分冷却后,接种直 径5mm的供试病原菌菌片,置于培养箱中培养(24℃±1℃),2天后进行调查。 调查时分别测量每个处理的供试病原菌菌落直径,根据下式计算抑菌率。
根据抑菌率,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及EC50值;依据孙云沛共毒系数法(CTC) 评价两种药物活性成分不同混配比例的联合作用类型:若共毒系数大于120,表 明有增效作用;若低于80,表明为拮抗作用;80~120之间,表明为相加作用。
表5.活性组分A1与精甲霜灵防治大豆疫霉菌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从表5中可以看出,活性组分A1、精甲霜灵及其混剂对大豆疫霉菌具有较 好的防治效果,七个供试配比混剂的EC50值在0.54mg/L-0.82mg/L之间;活性组 分A1与精甲霜灵在27:1-1:27七个配比混剂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为增效作用。 说明活性组分A1与精甲霜灵混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发明人将活性组分A1和苯醚甲环唑、硅噻菌胺混配对小麦全蚀病菌进行联 合毒力试验,具体试验情况及结果如下:
采用FAO推荐的菌落直径法,用直径4mm的打孔器沿菌落边缘打取菌块, 分别放入含有系列预浓度的杀菌剂培养基上,以不含药的培养基做对照,每皿接 一个菌块,重复三次。小麦全蚀病菌在25℃下培养7天。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 直径,将菌丝生长抑制率计算毒力回归方程。
根据防治效果,求出毒力回归方程及EC50值;依据孙云沛共毒系数法(CTC) 评价两种药物活性成分不同混配比例的联合作用类型:若共毒系数大于120,表 明有增效作用;若低于80,表明为拮抗作用;80~120之间,表明为相加作用。
表6.活性组分A1与苯醚甲环唑防治禾顶囊壳菌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活性组分A1、苯醚甲环唑及其混剂对禾顶囊壳菌具有较 好的防治效果,七个供试配比混剂的EC50值在0.16mg/L-1.42mg/L之间;七个配 比混剂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为增效作用。说明活性组分A1与苯醚甲环唑混 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表7.活性组分A1与硅噻菌胺防治禾顶囊壳菌室内联合毒力测定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活性组分A1、硅噻菌胺及其混剂对禾顶囊壳菌具有较好 的防治效果,七个供试配比混剂的EC50值在0.13mg/L-1.01mg/L之间;七个配比 混剂的共毒系数均大于120,为增效作用。说明活性组分A1与硅噻菌胺混配具 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本发明的组合物在配制时,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例如在 《农药剂型加工技术》,刘步林主编,第二版中涉及的制剂加工方法,在此引入 作为参考)。
配制成悬浮剂时,助剂包括:分散剂、润湿剂、增稠剂、防腐剂、消泡剂、 防冻剂和水。其中,
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分散剂、松香类分散剂、磷酸酯类分散剂、高分子乳化 分散剂、烷基萘磺酸缩聚物钠盐、烷基萘磺酸盐缩聚物、乙氧基三苯乙烯酚磷酸 盐、有机磷酸酯类、梳型高分子共聚物、聚氧乙烯芳基醚、聚氧乙烯芳基苯基醚 磷酸胺盐及苯乙烯苯酚聚氧乙烯类阴离子分散剂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 重量的1-8%,优选3-6%。
润湿剂选自烷基酚聚氧乙烯聚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芳基磺酸盐甲醛缩合 物、烷基萘磺酸盐与阴离子润湿剂混合物、异丙基萘磺酸钠、正丁基萘磺酸盐、 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硫酸盐、磺化 琥珀酸盐、乙氧基醇、嵌段共聚物、聚氧乙烯醇醚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中的一种 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1-6%,优选2-4%。
增稠剂选自黄原胶、硅酸镁铝及膨润土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 的0.1-10%,优选1-5%。
防腐剂选自苯甲酸、苯甲酸钠及BIT(1,2-苯并异噻唑啉-3-酮)中的一种或 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优选0.2-2%。
消泡剂为有机硅类消泡剂。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优选0.4-1.0%。
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甘油、尿素及无机盐类如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多 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优选1-5%。
余量为水。
当配制成可湿性粉剂时,助剂包括:分散剂、润湿剂和填充剂。其中,
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及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 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1-10%,优选3-7%;
润湿剂选自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及萘磺酸盐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 剂总重量的1-10%,优选3-7%;
其余为填充剂,选自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轻钙、滑石粉、凹凸棒土及 陶土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当配制成水分散粒剂时,助剂包括分散剂、润湿剂、崩解剂、粘结剂和填充 剂。其中,
分散剂选自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及烷基萘磺酸盐甲醛缩 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1-10%,优选3-7%。
润湿剂选自聚氧乙烯醇、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及萘磺酸盐等中的一种或 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1-10%,优选2-7%。
崩解剂选自硫酸铵、尿素、蔗糖、葡萄糖、柠檬酸、丁二酸及碳酸氢钠中的 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优选1-5%。
粘结剂选自硅藻土、玉米淀粉、PVA、羧甲基(乙基)纤维素类及微晶纤维 素类中的一种或多种。用量为制剂总重量的0.1-10%,优选1-5%。
其余为,选自硅藻土、高岭土、白炭黑、轻钙、海泡石、滑石粉、凹凸棒土 及陶土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的种子处理剂制备成种子处理干粉剂(DS)、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 (WS)、种子处理悬浮剂(FS)、悬浮种衣剂(FSC)及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CF)。 其中根据国家标准GB19378-2003农药剂型及代码中规定,FS与FSC的区别在 于,FS是直接或稀释后,用于种子处理的稳定悬浮液制剂,而FSC是含有成膜 剂,以水为介质,直接或稀释后用于种子包衣的稳定悬浮液种子处理制剂。
所述的助剂为润湿分散剂、乳化剂、聚合单体、成膜剂、增稠剂、警戒色中 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润湿分散剂选自木质素磺酸盐、高分子羧酸盐、萘磺酸盐、萘磺酸盐 甲醛缩合物、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磺酸盐、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十二 烷基硫酸钠、高分子双亲型阴非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木质 素磺酸盐例如可以选自但不限于Ultrazine NA或Borresperse NA;高分子羧酸盐 例如可以选自但不限于Tersperse 2700、GY-W10或GY-D07;萘磺酸盐类例如可 以选自但不限于NNO、Morwet D425或Morwet EFW;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 醛缩合物磺酸盐例如可以选自但不限于YUS-FS3000;高分子双亲型阴非离子复 配表面活性剂例如可以选自但不限于高分子分散剂SP-SC3。
所述的乳化剂选自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及阴非离子复配表 面活性剂中的一种或几种;其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和聚 丙烯酸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为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类、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 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类、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类、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类、 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聚氧乙烯醚、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 聚物、苯乙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及甲醛缩合物类。其中所述蓖麻油聚氧乙烯 醚类可选自农乳BY系列例如但不限于BY-125;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类还可选自 EL系列例如但不限于EL-8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可选自TX系列例如但不限于 TX-1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也可选自OP系列例如但不限于OP-7、OP-10;烷 基酚聚氧乙烯醚类还可选自NP系列例如但不限于NP-10;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 类可以选自例如但不限于农乳60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可以选自例 如但不限于农乳700#;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类可选自AEO系列例如但不限于 AEO-3、AEO-9;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类还可选自平平加系列例如但不限于SA-20; 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可选自Span系列例如但不限于Span-80;失水山梨醇脂肪酸 酯聚氧乙烯醚可选自Tween系列例如但不限于Tween-80;苯乙基酚聚氧乙烯聚 氧丙烯醚及甲醛缩合物可以选自例如但不限于农乳1601#、农乳1602#;阴非离 子复配表面活性剂可以选自例如但不限于农乳0201B。
所述的聚合单体为聚脲预聚体。
所述的成膜剂无特殊限定,一般用于种子处理剂产品的成膜剂均可,如聚乙 烯醇。
所述的增稠剂选自黄原胶、硅酸镁铝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警色剂选自染料、颜料(包括色粉和色浆)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载体为白炭黑、硅藻土、高岭土、膨润土、二甲苯或水中的一种或几 种。
本发明中的种子处理剂若使用或贮存在温度较高的热带地区,还可加入适量 的稳定剂如环氧大豆油、苯甲酸钠、山梨酸钠、环氧氯丙烷、对苯二酚中的一种 或几种;若使用或贮存在温度较低的寒冷地区,还可以加入适量的防冻剂如乙二 醇、丙二醇、丙三醇、尿素中的一种或几种。这一点是农药加工领域的普通技术 人员所熟悉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仅仅是进一步阐明本发明,而没有将本发明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 方式的意图。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本发明涵盖了权利要求书范围内所可 能包括的所有备选方案、改进方案和等效方案。
1、制剂实施例
所有制剂配比中百分含量均为质量百分比。
实施例1:11%活性组分A1·咯菌腈(108+1)水乳剂
称取10g活性组分A1原药、0.09g咯菌腈原药、4g SK-5050(成分:聚氧乙 烯芳基醚)、2.2g SK-551(成分:苯乙烯苯酚聚氧乙烯类阴离子分散剂)、2gSilwet 806增效剂(成分:有机硅类)、0.23g黄原胶、3g乙二醇、0.3g苯甲酸、0.5g消 泡剂(成分:有机改性硅氧烷),去离子水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 化机中剪切10min后,得到水乳剂。
实施例2:20%活性组分A1·咯菌腈(5+15)种子处理悬浮剂
称取5%活性组分A1、15%咯菌腈原药、Polyfon H(美德维实伟克公司,下 文出现同此处)2%,MF 3%,BX拉开粉2%,黄原胶0.06%,硅酸镁铝0.5%, 颜料色浆5%,水补足至100%。高剪切预分散,然后加入砂磨釜中,进行研磨 至粒径小于5μm,即可制得种子处理悬浮剂。
实施例3:30%活性组分A1·咯菌腈(27+3)悬浮剂
称取27g活性组分A1、3g咯菌腈原药,4g木质素磺酸盐、0.3g黄原胶, 1.5十二烷基硫酸钠盐,0.5g有机硅,2g白炭黑,6g乙二醇,0.2g苯甲酸钠, 添加水补足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再用砂磨机 砂磨后,得到悬浮剂。
实施例4:40%活性组分A1·咯菌腈(30+10)悬浮种衣剂
称取30%活性组分A1原药,10%咯菌腈原药,分散剂N 3%,NNO 2%, YUS-TXC(竹本化工公司)3%,AEO-9 2%,黄原胶0.1%,硅酸镁铝1%,颜 料色浆4%,聚乙烯醇3%,水补足至100%。高剪切预分散,然后加入砂磨釜中, 进行研磨至粒径小于5μm,即可制得悬浮种衣剂。
实施例5:41%活性组分A1·咯菌腈(40.5+0.5)种子处理粉剂
称取40.5g活性组分A1原药、0.5g咯菌腈原药,颜料色粉3%,聚乙烯醇2%, 白炭黑5%,木质素磺酸钙3%,十二烷基硫酸钠2%,高岭土补足至100%。预 混合均匀,再进行粉碎,然后混合均匀,控制指标随时检测,合格后出料,分装, 即得种子处理干粉剂。
实施例6:40%活性组分A1·咯菌腈(20+20)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
称取20%活性组分A1、20%咯菌腈原药、脲醛树脂15%、0201B乳化剂4%、 宁乳33号6%、溶剂油100号8%、拉开粉BX 3%、木质素磺酸钠3%、黄原胶 0.2%、乙二醇1%、余量为水,由原位聚合法制备获得。
实施例7:56%活性组分A1·咯菌腈(54+2)可湿性粉剂
称取54g活性组分A1原药、2g咯菌腈原药,8g木质素磺酸钠,10g白炭 黑、2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g。将上述原料混合,经粗粉 碎机粉碎,进入气流粉碎机粉碎混合,得到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8:11%活性组分A1·氰烯菌酯(108+1)水乳剂
称取10g活性组分A1原药、0.09g氰烯菌酯原药、5g油酸甲酯、2.2g苯基 酚聚氧乙基醚磷酸酯、0.6g黄原胶、6g乙二醇、0.3g苯甲酸、0.5g消泡剂(成分: 有机改性硅氧烷),去离子水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 10min后,得到水乳剂。
实施例9:20%活性组分A1·氰烯菌酯(5+15)种子处理悬浮剂
称取5%活性组分A1、15%氰烯菌酯原药、Tersperse 2700(亨斯迈公司,下 文出现同此处)2%,YUS-FS3000(竹本化工公司,下文出现同此处)2%,BX 拉开粉2%,黄原胶0.02%,硅酸镁铝0.4%,颜料色浆2%,水补足至100%。 高剪切预分散,然后加入砂磨釜中,进行研磨至粒径小于5μm,即可制得种子 处理悬浮剂。
实施例10:30%活性组分A1·氰烯菌酯(27+3)悬浮剂
称取27g活性组分A1、3g氰烯菌酯原药,6g烷基酚聚氧乙基嘧甲醛缩合 物、0.3g黄原胶,1.5拉开粉BX,0.5g有机硅,6g乙二醇,0.2g苯甲酸钠, 添加水补足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再用砂磨机 砂磨后,得到悬浮剂。
实施例11:40%活性组分A1·氰烯菌酯(30+10)悬浮种衣剂
称取30%活性组分A1原药,10%氰烯菌酯原药,分散剂N 3%,NNO 2%, YUS-TXC(竹本化工公司)3%,AEO-9 2%,黄原胶0.1%,硅酸镁铝1%,颜 料色浆4%,聚乙烯醇3%,水补足至100%。高剪切预分散,然后加入砂磨釜中, 进行研磨至粒径小于5μm,即可制得悬浮种衣剂。
实施例12:41%活性组分A1·氰烯菌酯(40.5+0.5)种子处理粉剂
称取40.5g活性组分A1原药、0.5g氰烯菌酯原药,颜料色粉3%,聚乙烯 醇2%,白炭黑5%,木质素磺酸钠3%,十二烷基硫酸钠2%,膨润土补足至 100%。预混合均匀,再进行粉碎,然后混合均匀,控制指标随时检测,合格后 出料,分装,即得种子处理干粉剂。
实施例13:40%活性组分A1·氰烯菌酯(20+20)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
称取20%活性组分A1、20%氰烯菌酯原药、Ultrazine NA 1%,聚丙烯酸钠 2%,聚脲预聚体10%,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1%,二甲苯15%,盐酸3%, 氢氧化钠0.01%,黄原胶0.01%,颜料色浆3%,聚乙烯醇2%,水补足至100%。 由原位聚合法制备获得。
实施例14:56%活性组分A1·氰烯菌酯(54+2)可湿性粉剂
称取54g活性组分A1原药、2g氰烯菌酯原药,8g木质素磺酸钠,10g白 炭黑、2g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白炭黑补足至100g。将上述原料混合,经粗粉碎 机粉碎,进入气流粉碎机粉碎混合,得到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15:4%活性组分A1·噻呋酰胺(1+3)水乳剂
称取1g活性组分A1原药、3g噻呋酰胺原药、6g亚麻油、2.5g三乙醇胺 盐、0.18g阿拉伯胶、4g乙二醇、0.3g苯甲酸、0.5g消泡剂(成分:有机改性硅 氧烷),去离子水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后, 得到水乳剂。
实施例16:20%活性组分A1·噻呋酰胺(10+10)悬浮剂
称取10g活性组分A1、10g噻呋酰胺原药,6g聚羧酸盐类、0.2g黄原胶, 2g润湿渗透剂F,0.5g有机硅,6g乙二醇,0.2g苯甲酸钠,添加水补足至100g。 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到悬浮剂。
实施例17:30%活性组分A1·噻呋酰胺(27+3)悬浮种衣剂
活性组分A1占27%,噻呋酰胺3%,分散剂A(美德维实伟克公司,下文 出现同此处)1%,Morwet EFW 1%,Morwet D425 1%,600#1%,黄原胶0.2%, 硅酸镁铝2%,颜料色粉2%,聚乙烯醇2%,水补足至100%。进行高剪切预分 散,然后加入砂磨釜中,进行研磨至粒径小于5μm,即可制得悬浮种衣剂。
实施例18:40%活性组分A1·噻呋酰胺(30+10)种子处理悬浮剂
称取30%活性组分A1、10%噻呋酰胺原药、GY-W10(广源益农公司,下文 出现同此处)2%,YUS-FS3000 1%,NNO 2%,黄原胶0.05%,硅酸镁铝0.1%, 颜料色浆2%,水补足至100%。高剪切预分散,然后加入砂磨釜中,进行研磨 至粒径小于5μm,即可制得种子处理悬浮剂。
实施例19:56%活性组分A1·噻呋酰胺(54+2)种子处理粉剂
称取54g活性组分A1原药、2g噻呋酰胺原药,颜料色粉3%,聚乙烯醇2%, 白炭黑5%,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2%,十二烷基硫酸钠2%,高岭土补足至100%。 预混合均匀,再进行粉碎,然后混合均匀,控制指标随时检测,合格后出料,分 装,即得种子处理干粉剂。
实施例20:60%活性组分A1·噻呋酰胺(6+54)可湿性粉剂
称取6g活性组分A1原药、54g噻呋酰胺原药,6g烷基萘磺酸盐,12g白 炭黑、6g十二烷基硫酸钠、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g。将上述原料混合,经粗粉 碎机粉碎,进入气流粉碎机粉碎混合,得到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21:70%活性组分A1·噻呋酰胺(2.5+67.5)水分散粒剂
称取2.5g活性组分A1、67.5g噻呋酰胺原药,2g烷基萘磺酸缩聚物的钠盐, 10g硫酸铵、3g烷基萘磺酸盐与阴离子润湿剂混合物,0.2g苯甲酸钠及淀粉。 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在造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干燥、筛分即得颗粒状产 品。
实施例22:4%活性组分A1·甲基立枯磷(1+3)水乳剂
称取1g活性组分A1原药、3g甲基立枯磷原药、6g烷基联苯醚二磺酸镁盐、 6g玉米油、0.18g阿拉伯胶、4g丙二醇、0.3g苯甲酸、1g消泡剂(成分:有机改 性硅氧烷),去离子水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 后,得到水乳剂。
实施例23:20%活性组分A1·甲基立枯磷(10+10)乳油
称取10g活性组分A1原药、10g甲基立枯磷原药,烷基萘磺酸缩聚物阴离 子磺酸盐3g、壬基酚聚氧乙烯醚5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3g,二甲苯加至100g。 混合至均相液,制得组合物乳油。
实施例24:30%活性组分A1·甲基立枯磷(27+3)悬浮种衣剂
活性组分A1占27%,甲基立枯磷3%,分散剂N 3%,NNO 2%,YUS-TXC (竹本化工公司,下文出现同此处)3%,AEO-9 2%,黄原胶0.1%,硅酸镁铝1%, 颜料色浆4%,聚乙烯醇3%,水补足至100%。进行高剪切预分散,然后加入砂 磨釜中,进行研磨至粒径小于5μm,即可制得悬浮种衣剂。
实施例25:40%活性组分A1·甲基立枯磷(30+10)种子处理悬浮剂
称取30%活性组分A1、10%甲基立枯磷原药、Tersperse 2700 2%,Morwet EFW(阿克苏诺贝尔公司,下文出现同此处)1%,Morwet D425(阿克苏诺贝尔 公司,下文出现同此处)1%,黄原胶0.04%,硅酸镁铝0.09%,颜料色浆4%, 水补足至100%。高剪切预分散,然后加入砂磨釜中,进行研磨至粒径小于5μm, 即可制得种子处理悬浮剂。
实施例26:56%活性组分A1·甲基立枯磷(54+2)种子处理粉剂
称取54g活性组分A1原药、2g甲基立枯磷原药,颜料色粉3%,聚乙烯醇 2%,白炭黑5%,木质素磺酸钙2%,十二烷基硫酸钠2%,高岭土补足至100%。 预混合均匀,再进行粉碎,然后混合均匀,控制指标随时检测,合格后出料,分 装,即得种子处理干粉剂。
实施例27:60%活性组分A1·甲基立枯磷(6+54)可湿性粉剂
称取6g活性组分A1原药、54g甲基立枯磷原药,4g萘磺酸甲醛缩合物,12g 白炭黑、2g木质素磺酸盐、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g。将上述原料混合,经粗粉 碎机粉碎,进入气流粉碎机粉碎混合,得到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28:70%活性组分A1·甲基立枯磷(2.5+67.5)水分散粒剂
称取2.5g活性组分A1、67.5g甲基立枯磷原药,2g烷基萘磺酸盐,12g硫 酸铵、5g拉开粉BX,0.2g苯甲酸钠及淀粉。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在造 粒机中进行造粒,然后干燥、筛分即得颗粒状产品。
实施例29:4%活性组分A1·精甲霜灵(1+3)水乳剂
称取1g活性组分A1原药、3g丙硫菌唑原药、10g大豆油、3g三乙醇胺盐、 0.18g瓜胶、4g丙二醇、0.3g苯甲酸、0.5g消泡剂(成分:有机改性硅氧烷),去 离子水加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后,得到水乳 剂。
实施例30:20%活性组分A1·精甲霜灵(10+10)乳油
称取10g活性组分A1原药、10g精甲霜灵原药,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缩 合物硫酸盐3g、壬基酚聚氧乙烯醚6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2g,矿物油加至100g。 混合至均相液,制得组合物乳油。
实施例31:30%活性组分A1·精甲霜灵(27+3)悬浮种衣剂
活性组分A1占27%,精甲霜灵3%,Borresperse NA 2%,YUS-FS3000 3%, OP-103%,黄原胶0.2%,硅酸镁铝1%,颜料色粉2%,聚乙烯醇2%,水补足 至100%。进行高剪切预分散,然后加入砂磨釜中,进行研磨至粒径小于5μm, 即可制得悬浮种衣剂。
实施例32:40%活性组分A1·精甲霜灵(30+10)种子处理悬浮剂
称取30%活性组分A1、10%精甲霜灵原药、MF 2%,SC 209(南京科宏公 司,下文出现同此处)2%,SA-20 2%,黄原胶0.05%,硅酸镁铝0.1%,颜料 色浆3%,水补足至100%。高剪切预分散,然后加入砂磨釜中,进行研磨至粒 径小于5μm,即可制得种子处理悬浮剂。
实施例33:56%活性组分A1·精甲霜灵(54+2)种子处理粉剂
称取54g活性组分A1原药、2g精甲霜灵原药,NNO 5%,颜料色粉3%, 白炭黑5%,木质素磺酸钠3%,十二烷基硫酸钠2%,高岭土补足至100%。预 混合均匀,再进行粉碎,然后混合均匀,控制指标随时检测,合格后出料,分装, 即得种子处理干粉剂。
实施例34:60%活性组分A1·精甲霜灵(6+54)可湿性粉剂
称取6g活性组分A1原药、54g精甲霜灵原药,6g聚羧酸盐类,10g滑石粉、 2g木质素磺酸盐、轻质碳酸钙补足至100g。将上述原料混合,经粗粉碎机粉碎, 进入气流粉碎机粉碎混合,得到可湿性粉剂。
实施例35:70%活性组分A1·精甲霜灵(2.5+67.5)水分散粒剂
称取2.5g活性组分A1、67.5g精甲霜灵原药,2g聚羧酸盐类,10g尿素、 3g拉开粉BX,0.2g苯甲酸钠及淀粉。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在造粒机中 进行造粒,然后干燥、筛分即得颗粒状产品。
实施例36:5%活性组分A1·硅噻菌胺(4+1)乳油
称取4g活性组分A1原药、1g硅噻菌胺原药,烷基酚聚氧乙烯嘧甲醛缩合 物硫酸盐3g、三乙醇胺盐5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3g,菜籽油加至100g。混合 至均相液,制得组合物乳油。
实施例37:17%活性组分A1·硅噻菌胺(16+1)悬浮种衣剂
活性组分A1占16%,硅噻菌胺1%,Ultrazine NA(鲍利葛公司,下文出现 同此处)2%,YUS-FS3000 4%,0201B 2%,黄原胶0.05%,硅酸镁铝0.5%, 颜料色粉2%,聚乙烯醇3%,水补足至100%。进行高剪切预分散,然后加入砂 磨釜中,进行研磨至粒径小于5μm,即可制得悬浮种衣剂。
实施例38:25%活性组分A1·硅噻菌胺(5+20)悬浮种衣剂
活性组分A1占5%,硅噻菌胺20%,Ultrazine NA 2%,YUS-FS3000 3%, 1602#2%,黄原胶0.1%,硅酸镁铝1%,颜料色粉2%,聚乙烯醇2%,水补足 至100%。进行高剪切预分散,然后加入砂磨釜中,进行研磨至粒径小于5μm, 即可制得悬浮种衣剂。
实施例39:33%活性组分A1·硅噻菌胺(1+32)种子处理悬浮剂
称取1%活性组分A1、32%硅噻菌胺原药、Borresperse NA(鲍利葛公司, 下文出现同此处)2%,BY125 2%,EL-80 2%,黄原胶0.03%,硅酸镁铝0.07%, 颜料色浆3%,水补足至100%。高剪切预分散,然后加入砂磨釜中,进行研磨 至粒径小于5μm,即可制得种子处理悬浮剂。
实施例40:40%活性组分A1·硅噻菌胺(20+20)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
称取20%活性组分A1、20%硅噻菌胺原药、Ultrazine NA 2%,聚丙烯酸钠2.5%,聚脲预聚体8%,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1%,二甲苯10%,盐酸3%, 氢氧化钠0.01%,黄原胶0.01%,颜料色浆3%,聚乙烯醇2%,水补足至100%。
实施例41:51%活性组分A1·硅噻菌胺(3+48)种子处理粉剂
称取3g活性组分A1原药、48g硅噻菌胺原药,NNO 6%,颜料色粉3%, 白炭黑5%,木质素磺酸钠2%,十二烷基硫酸钠2%,膨润土补足至100%。预 混合均匀,再进行粉碎,然后混合均匀,控制指标随时检测,合格后出料,分装, 即得种子处理干粉剂。
实施例42:66%活性组分A1·硅噻菌胺(64+2)种子处理粉剂
称取64g活性组分A1原药、2g硅噻菌胺原药,NNO 5%,颜料色粉3%, 白炭黑5%,木质素磺酸钙3%,十二烷基硫酸钠2%,硅藻土补足至100%。预 混合均匀,再进行粉碎,然后混合均匀,控制指标随时检测,合格后出料,分装, 即得种子处理干粉剂。
实施例43:5%活性组分A1·苯醚甲环唑(4+1)乳油
称取4g活性组分A1原药、1g苯醚甲环唑原药,萘磺酸甲醛缩合物3g、苯 基酚聚氧乙基醚磷酸酯5g、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3g,甘油加至100g。混合至均 相液,制得组合物乳油。
实施例44:17%活性组分A1·苯醚甲环唑(16+1)悬浮种衣剂
活性组分A1占16%,苯醚甲环唑1%,Tersperse 2700 2%,YUS-FS3000 2%,1601#2%,黄原胶0.05%,硅酸镁铝0.5%,颜料色浆4%,聚乙烯醇2%,水 补足至100%。进行高剪切预分散,然后加入砂磨釜中,进行研磨至粒径小于5 μm,即可制得悬浮种衣剂。
实施例45:25%活性组分A1·苯醚甲环唑(5+20)悬浮剂
称取5g活性组分A1、20g苯醚甲环唑原药,6g木质素磺酸盐、0.2g黄原 胶,2g润湿渗透剂F,0.5g有机硅,6g乙二醇,0.2g山梨酸钾,添加水补足 至100g。将上述原料加入到高剪切乳化机中剪切10min,再用砂磨机砂磨后,得 到悬浮剂。
实施例46:33%活性组分A1·苯醚甲环唑(1+32)种子处理悬浮剂
称取1%活性组分A1、32%苯醚甲环唑原药、Tersperse 2700 4%,YUS-FS30002%,BX拉开粉2%,瓜胶0.02%,硅酸镁铝0.4%,颜料色浆2%,水补足至 100%。高剪切预分散,然后加入砂磨釜中,进行研磨至粒径小于5μm,即可制 得种子处理悬浮剂。
实施例47:40%活性组分A1·苯醚甲环唑(20+20)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
称取20%活性组分A1、20%苯醚甲环唑原药、Ultrazine NA 2%,聚丙烯酸 钠3%,聚脲预聚体10%,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共聚物2%,二甲苯12%,盐酸 3%,氢氧化钠0.01%,黄原胶0.01%,颜料色浆3%,聚乙烯醇2%,水补足至 100%。
实施例48:51%活性组分A1·苯醚甲环唑(3+48)种子处理粉剂
称取3g活性组分A1原药、48g苯醚甲环唑原药,NNO 5%,颜料色粉3%, 白炭黑5%,木质素磺酸钠3%,十二烷基硫酸钠2%,硅藻土补足至100%。预 混合均匀,再进行粉碎,然后混合均匀,控制指标随时检测,合格后出料,分装, 即得种子处理干粉剂。
实施例49:66%活性组分A1·苯醚甲环唑(64+2)种子处理粉剂
称取64g活性组分A1原药、2g苯醚甲环唑原药,NNO 6%,颜料色粉3%, 白炭黑5%,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4%,十二烷基硫酸钠2%,膨润土补足至100%。 预混合均匀,再进行粉碎,然后混合均匀,控制指标随时检测,合格后出料,分 装,即得种子处理干粉剂。
实施例50:16%活性组分A1·多菌灵(4+12)悬浮种衣剂
活性组分A1占4%,多菌灵12%,Morwet EFW 2%,Morwet D425 1%, YUS-FS30003%,1602#2%,黄原胶0.05%,硅酸镁铝0.5%,颜料色粉2%, 聚乙烯醇3%,水补足至100%。进行高剪切预分散,然后加入砂磨釜中,进行 研磨至粒径小于5μm,即可制得悬浮种衣剂。
实施例51:28%活性组分A1·多菌灵(4+24)种子处理悬浮剂
称取4%活性组分A1、24%多菌灵原药、MF 2%,SC 209 3%,SA-20 2%, 瓜胶0.05%,硅酸镁铝0.1%,颜料色浆3%,水补足至100%。高剪切预分散, 然后加入砂磨釜中,进行研磨至粒径小于5μm,即可制得种子处理悬浮剂。
实施例52:39%活性组分A1·多菌灵(3+36)种子处理粉剂
称取3g活性组分A1原药、36g多菌灵原药,颜料色粉3%,聚乙烯醇2%, 白炭黑5%,木质素磺酸钙2%,十二烷基硫酸钠2%,高岭土补足至100%。预 混合均匀,再进行粉碎,然后混合均匀,控制指标随时检测,合格后出料,分装, 即得种子处理干粉剂。
实施例53:16%活性组分A1·福美双(4+12)悬浮种衣剂
活性组分A1占4%,福美双12%,Ultrazine NA 2%,YUS-FS3000 2%,EL-80 2%,黄原胶0.2%,硅酸镁铝1%,颜料色浆4%,聚乙烯醇2%,水补足至100%。 进行高剪切预分散,然后加入砂磨釜中,进行研磨至粒径小于5μm,即可制得 悬浮种衣剂。
实施例54:28%活性组分A1·福美双(4+24)种子处理悬浮剂
称取4%活性组分A1、24%福美双原药、Tersperse 2700 2%,Morwet EF 1%,Morwet D425 1%,瓜胶0.04%,硅酸镁铝0.09%,颜料色浆4%,水补足至100%。 高剪切预分散,然后加入砂磨釜中,进行研磨至粒径小于5μm,即可制得种子 处理悬浮剂。
实施例55:39%活性组分A1·福美双(3+36)种子处理粉剂
称取3g活性组分A1原药、36g福美双原药,颜料色粉3%,聚乙烯醇2%,白 炭黑5%,木质素磺酸钙2%,十二烷基硫酸钠2%,膨润土补足至100%。预混 合均匀,再进行粉碎,然后混合均匀,控制指标随时检测,合格后出料,分装, 即得种子处理干粉剂。
2、室内盆栽试验
2.1活性组分A1组合物实施例防治棉花立枯病室内活体试验
作物和栽培品种:棉花冀棉11号。
作物栽培方式:无菌土盆栽。
试验环境和设施条件:试验在山东棉花研究中心温室内进行,试验期间温室 内平均温度15.8-28.0度之间,湿度在49-80%之间。
试验栽培管理条件:采用灭菌土盆栽,每盆栽种健康且大小均匀的棉种70 粒,出苗后留足50棵试验用苗,其余用剪刀将地上部分茎叶剪除。
每个处理播种一盆。重复次数:3次。
将4℃保存的立枯丝核菌移到PDA平板(7.5mL PDA培养基,直径6cm) 上,25℃培养3d后,取1.2g含有立枯丝核菌的培养基,用打浆机将菌丝打碎, 加入100mL灭菌水搅匀。将菌液与灭菌土(121℃高压灭菌2h)充分混匀,使病 原菌与土壤的比例为1:1500。
按试验要求称取适量棉种,精确量取所需药剂,对照药有新疆锦华农药有限 公司生产的20%甲基立枯磷·福美双悬浮种衣剂;以及按常规方法自制的25% 氰烯菌酯悬浮种衣剂和24%噻呋酰胺悬浮种衣剂。按药(药+水)种比1:50-100 兑水后,将药液倒入塑料袋或玻璃器皿中充分晃动,直至种子均匀沾上药液;最 后将包衣后的种子编号晾干,待播。
将接种土壤装入花盆中,装土量以花盆高度的2/3为宜;将棉花种子每盆70 粒,均匀排列,并用灭菌土覆盖。出苗后7天,每个处理留苗50株,其余用剪 刀减去地上部分。
生长14天后,调查棉花立枯病的发病病情并计算病情指数
调查分级标准:
0级:茎基部无病斑;
1级:茎基部病斑占整个茎围的1/3以下;
3级:茎基部病斑占整个茎围的1/3~1/2;
5级:茎基部病斑占整个茎围的1/2~3/4;
7级:茎基部病斑占整个茎围的4/3以上;
9级:病死苗。
计算公式:
病指=[各级病株数*相应级数之和÷(调查总株数×最高级数)]×100。
防效=((对照病指率-处理区病指)/对照病指)*100
表7.不同实施例防治棉花立枯病试验结果
活性组分A1的组合物实施例对棉花立枯病的防效为69%-81.5%,高于活性 组分A1、氰烯菌酯和噻呋酰胺3个单剂,以及20%甲基立枯磷·福美双悬浮种衣剂 处理,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
2.2活性组分A1组合物实施例防治大豆根腐病室内活体试验
大豆(Glycine max),品种为蒙1158,由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提供,为安徽 常用种植品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Phytophthora Sojae),安徽农科院植物保护 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提供。
选择活体盆栽试验进行防效测定,试验方法为菌土混合法,对照药剂有市售 的350g/l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商品名为金阿普隆;有2.5%咯菌腈悬浮种衣 剂,商品名为适乐时;有安徽禾丰农药厂生产的17%福美双·多菌灵悬浮种衣剂。 每处理播种50粒,重复3次,保持湿度及温度,观察并记录各处理出苗率。
待豆苗三叶期时,对照区豆苗茎基部出现病斑且发病严重时,调查各处理根 腐病发生情况,比较不同处理间差异。
大豆根腐病病级分级标准为:
0级:主根、须根健全,根部和茎基部均无病斑。
1级:主根或茎上有零星小病斑,不连片
2级:主根或茎病斑连片,但小于根部或茎周长1/4。
3级:主根或茎病斑大于周长的1/4,但小于1/2。
4级:主根病斑大于周长1/2,但小于3/4,部分须根脱落。
5级:整个根部均有病斑包围,根部腐烂,须根近无。
表8.不同实施例防治大豆根腐病试验结果
活性组分A1组合物实施例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效为79.5%—86%,高于活性 组分A1、适乐时单剂及17%福美双·多菌灵悬浮种衣剂,表现出较好的增效作 用。
3、田间药效试验
3.1活性组分A1组合物实施例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田间药效试验
试试验田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银窝沟乡银镇村,露天栽培,前茬为马铃 薯。2014年4月15日播种。垄距0.8m,株距0.3m,马铃薯黑痣病历年发生。 试验期间浇水5次,试验地地势平坦,土质为栗钙土,肥力较高,行间无杂草, 水肥条件较好,栽培管理条件一致,符合试验要求。
小区面积:每小区3垄,96m2。重复次数:3次。小区排列采用随机排列。
在马铃薯播种时(2014年4月15日)用药,一次性施药。对照药剂有市售 240g/l噻呋酰胺悬浮剂,商品名为满穗;25%氰烯菌酯悬浮剂,常规方法自制; 江苏连云港东金化工公司生产的20%甲基立枯磷乳油。施药方法为先开沟,播种 后使用喷雾器分别将不同处理药液均匀喷至薯块上和沟中,覆土即可。沟施用药 液量为450升/公顷。
收获时马铃薯黑痣病病薯调查: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收获4株马铃薯,5 点共收获20株马铃薯。调查薯块上黑痣病发病情况,按病斑占整个薯块的面积 划分病级:
0级:薯块上无病斑;
1级:病斑小,病部面积占整个薯块表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较小,病部面积占整个薯块表面积的6%~10%;
5级:病斑较小或个别较大,病部面积占整个薯块表面积的11%~25%;
7级:病斑大小均有分布,病部面积占整个薯块表面积的26%~50%;
9级:病斑大小均有分布,病部面积占整个薯块表面积的51%以上。
表9.不同实施例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田间试验结果
空白处理病指为9.5,试验结果有效。活性组分A1组合物实施例对马铃薯 黑痣病防效为70.5-91.6%,明显高于噻呋酰胺、活性组分A1、氰烯菌酯及甲基 立枯磷四个单剂,组合物表现出明显的协同增效效应。
3.2防治小麦全蚀病田间试验
试验设在安徽怀远小麦田,试验田肥力中等。小区面积:30m2,重复次数: 3次。2013年10月13日,一次施药。对照药剂选用市售的12.5%硅噻菌胺悬浮 剂和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商品名分别为全蚀净及敌委丹。所有处理每10kg 种子药剂兑水200ml,与种子充分搅拌,直到药液均匀分布到种子表面,阴干后 即可播种。收获前10天调查一次。
每小区随机五点取样调查,调查白穗每点1m双行调查总穗数及白穗数。根 系调查每点至少取20株根样,用铁锨将整株小心挖出,使根系尽量保持完整, 在水中清洗干净,在白色背景下调查根系发病情况,以每个植株根部受侵染的百 分率分级。分级方法:
0级:不发病;
1级:根系发病面积占1-5%;
3级:根系发病面积占6-20%;
5级:根系发病面积占21-40%;
7级:根系发病面积占41-60%;
9级:根系发病面积占61%以上;
药效计算方法
表10.不同实施例防治小麦全蚀病田间试验
空白处理全蚀病病指为9.4,试验有效。活性组分A1不同实施例对小麦全 蚀病防效为73.4-91.9%,高于其他单剂55.3-73.4%的防效,表现出明显协同增效 效应。

Claims (12)

1.一种防治土传或种传病害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组合物为A、B两种活性组分,
组分A选自如下通式I所示的化合物:
式中:
活性组分A选自通式I中R1=H、R2=Cl、R3=NO2、R4=R8=Cl、R5=R7=H、R6=NO2的化合物;
组分B选自防治土传病害或种传病害的杀菌剂,所述防治土传或种传病害的杀菌剂为咯菌腈、精甲霜灵、噻呋酰胺、氰烯菌酯、硅噻菌胺、苯醚甲环唑、甲基立枯磷;
其中,活性组分A与B的重量份数比为32:1~1:32。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组分B选自噻呋酰胺、甲基立枯磷、精甲霜灵,活性组分A与B的重量份数比为27:1~1:2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组分A与B的重量份数比为9:1~1:9。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组分B选自咯菌腈、氰烯菌酯,活性组分A与B的重量份数比为27:1~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活性组分A与B的重量份数比为27:1~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组分B选自硅噻菌胺、苯醚甲环唑,活性组分A与B的重量份数比为4:1~1:4。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组合物中活性组分A和B的重量总和在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4%~80%。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组合物中活性组分A和B的重量总和在组合物中的重量百分比为11%~60%。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为悬浮剂、乳油、可分散油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微囊悬浮剂、悬浮种衣剂、种子处理悬浮剂、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
1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组合物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用于防治瓜果腐霉菌、立枯丝核菌、尖孢镰刀菌、禾顶囊壳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11.一种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组合物施用于植物种植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组合物的活性组分直接制成制剂施用,或将所述组合物的活性组分分别制成制剂后经桶混后施用。
CN201510100843.3A 2015-03-06 2015-03-06 一种防治土传或种传病害的杀菌组合物 Active CN1059817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00843.3A CN105981721B (zh) 2015-03-06 2015-03-06 一种防治土传或种传病害的杀菌组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100843.3A CN105981721B (zh) 2015-03-06 2015-03-06 一种防治土传或种传病害的杀菌组合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81721A CN105981721A (zh) 2016-10-05
CN105981721B true CN105981721B (zh) 2019-01-22

Family

ID=570401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00843.3A Active CN105981721B (zh) 2015-03-06 2015-03-06 一种防治土传或种传病害的杀菌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9817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08914A (zh) * 2016-10-31 2017-03-22 青岛瀚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8013058B (zh) * 2018-01-17 2020-10-13 山东省蚕业研究所 一种蚕用消毒剂及其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9095A (zh) * 2010-03-22 2011-09-28 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取代二苯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与应用
CN103539681A (zh) * 2012-07-11 2014-01-29 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取代的二苯胺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US20150011628A1 (en) * 2012-03-14 2015-01-08 Sinochem Corporation Substitute diphenylamine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antitumor agent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99095A (zh) * 2010-03-22 2011-09-28 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取代二苯胺类化合物及其制备与应用
US20150011628A1 (en) * 2012-03-14 2015-01-08 Sinochem Corporation Substitute diphenylamine compounds use thereof as antitumor agents
CN103539681A (zh) * 2012-07-11 2014-01-29 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取代的二苯胺类化合物及其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81721A (zh) 2016-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17244B (zh) 殺真菌組成物及其用途
CN104642348B (zh) 一种含有噻呋酰胺的杀虫杀菌组合物
CN105248424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6922703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5981721B (zh) 一种防治土传或种传病害的杀菌组合物
CN106922706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2715173B (zh) 一种含有苯醚双唑与氟嘧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2657184B (zh) 一种含有苯醚双唑与噻呋酰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6508917B (zh) 一种缓释性杀菌杀虫剂及其应用
CN105265434B (zh) 含有咯菌腈的农药组合物
CN103392715A (zh) 一种含有嘧菌环胺和克菌丹的杀菌组合物
CN106922695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4336036A (zh) 一种杀真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8419798A (zh) 一种含烯肟菌胺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488897B (zh) 含甲磺酰菌唑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的复配组合物及制剂
CN106689148A (zh) 一种含二氯噁菌唑和烯酰吗啉的农药组合物
CN106922704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6922721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6922698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6922720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6922697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6922722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6922693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3988846B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
CN105076148A (zh) 一种杀菌杀虫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