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81197B - 电池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池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81197B
CN105981197B CN201480075249.7A CN201480075249A CN105981197B CN 105981197 B CN105981197 B CN 105981197B CN 201480075249 A CN201480075249 A CN 201480075249A CN 105981197 B CN105981197 B CN 1059811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cking direction
stiffener
extension
monocell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7524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81197A (zh
Inventor
萱野茂树
铃木由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nvision AESC Japan Ltd
Original Assignee
Envision AESC Japa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nvision AESC Japan Ltd filed Critical Envision AESC Japan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9811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11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811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11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81Compression means other than compression means for stacks of electrodes and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6Small-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portable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00/00Safety devices for primary or secondary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1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84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 H01M50/586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nnec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batteries inside the batteries, e.g. incorrect connections of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地按压单电池且提高壳体的刚性的电池组件。【课题手段】电池组件(100)的单电池(110)是利用外壳材料密封发电元件(10)而成的。电池组件的框体(120)具有一对壳体(121)和加强构件(122)以及(123)。一对壳体从层叠方向(Z)的两侧夹持单电池。加强构件形成为板状,且接合于壳体而对壳体进行加强。壳体的鼓出部(121a)以向单电池突出的方式弯曲地形成且按压单电池。壳体的第1延伸部(121b)从鼓出部的外周缘沿着与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地形成。壳体的倾斜部(121c)从第1延伸部的外周缘一边朝向单电池弯折一边延伸地形成。壳体的第2延伸部(121d)从倾斜部的外周缘沿着与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且接合于加强构件。

Description

电池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组件。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存在利用外壳材料密封发电元件而构成的单电池。存在层叠多个该单电池且收纳于框体而构成的电池组件。伴随着充放电有时在单电池的发电元件处产生气体。如果气体积存于发电元件处,那么单电池的性能会下降。因此,公开了如下结构:利用框体的壳体从外方按压单电池的发电元件的部分,从而将气体从单电池的发电元件的部分向周边的部分推出(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5994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如果能够更强力地按压单电池的发电元件的部分,则能够更有效地将气体从发电元件的部分向周边的部分推出。但是,如果仅仅提高壳体的刚性,则难以根据气体的压力柔软地按压单电池的发电元件的部分,可能无法从发电元件的部分向周边的部分充分地排除所产生的气体。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在充分地保持对于单电池的按压力的状态下提高壳体的刚性的技术。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制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地按压单电池并且提高壳体的刚性的电池组件。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达成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电池组件具有单电池以及框体。单电池具备发电元件以及外壳材料。发电元件是隔着分隔件层叠正极和负极而形成的。外壳材料密封发电元件。框体具备一对壳体以及加强构件。一对壳体从层叠方向的两侧夹持单电池。加强构件形成为板状,且接合于一对中的至少一侧的壳体而对壳体进行加强。在此,一对中的至少一侧的壳体具备鼓出部、第1延伸部、倾斜部以及第2延伸部。鼓出部以朝向单电池突出的方式弯曲地形成且按压单电池。第1延伸部从鼓出部的外周缘沿与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地形成。倾斜部从第1延伸部的外周缘一边朝向单电池弯曲或者弯曲一边延伸地形成。第2延伸部从倾斜部的外周缘沿与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且接合于加强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电池组件的剖视图,且是以图1中的2-2线为基准表示的。
图3是表示配设于图2的电池组件的单电池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表示图2中的区域K。
图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件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添加的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附图的说明中,对同一元件标注同一附图标记,且省略重复的说明。为了说明的方便,存在如下情况:附图中的构件的大小、比例被夸大而与实际的大小、比例不同。在图1~图4的所有的图中,使用以X、Y以及Z所示的箭头来表示方位。Z所表示的箭头的方向为单电池110的层叠方向。X所表示的箭头的方向为与单电池110的层叠方向Z交叉的方向。X方向对应于单电池110的长边方向。Y所表示的箭头的方向为与单电池110的层叠方向Z交叉、且与X方向交叉的方向。Y方向对应于单电池110的短边方向。
(第1实施方式)
电池组件100是将多个单电池110收纳于框体120而构成的。电池组件100例如配设于汽车,并且对设于该汽车的马达供给电力。
参照图1~图3,说明电池组件100的结构。
图1是表示电池组件100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的电池组件100的剖视图。图2是以图1中的2-2线为基准表示的。图3是表示配设于图2的电池组件100的单电池110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3表示图2中的区域K。
电池组件100具有单电池110以及框体120。以下,说明电池组件100的结构。
单电池110具备发电元件10以及外壳材料(层压板20)。发电元件10是隔着分隔件13层叠正极11和负极12而形成的。即使由于发电元件10的结构构件错位而使正极11的端部与负极12的端部相面对,绝缘构件14也会防止正极11与负极12发生电短路。层压板20密封发电元件10。以下,依次说明构成单电池110的正极11、负极12、分隔件13、绝缘构件14以及层压板20。
正极11相当于阳极侧的电极。如图3所示,正极11是在具有导电性且形成为板状的正极集电体11a的两面分别粘结正极活性物质11b而构成的。输出电力的正极电极端子从正极集电体11a的一端的一部分沿长边方向(X方向)延伸地形成。多个层叠的正极11的正极电极端子通过焊接或者粘接而相互固定。
对于正极集电体11a的材料,使用例如铝制金属板网、铝制网或者铝制冲孔金属。对于正极活性物质11b的材料,使用各种氧化物(如LiMn2O4那样的锂锰氧化物;二氧化锰;LiNiO2那样的锂镍氧化物;LiCoO2那样的锂钴氧化物;含有锂的镍钴氧化物;含有锂的非晶质五氧化钒)或者硫族化合物(二硫化钛或者二硫化钼)等。
负极12相当于阴极侧的电极。如图3所示,负极12是在具有导电性且形成为板状的负极集电体12a的两面分别粘结负极活性物质12b而构成。负极电极端子以与形成于正极11的正极电极端子不重合的方式从负极集电体12a的一端的一部分沿长边方向(X方向)延伸地形成。负极12的长边方向(X方向)的长度比正极11的长边方向(X方向)的长度长。负极12的短边方向(Y方向)的长度与正极11的短边方向(Y方向)的长度相同。多个层叠的负极12的负极电极端子通过焊接或者粘接而相互固定。
对于负极集电体12a的材料,使用例如铜制金属板网、铜制网或者铜制冲孔金属。对于负极活性物质12b的材料,使用吸收并放出锂离子的碳材料。对于这样的碳材料,使用在非活性气氛中对例如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碳黑、活性炭、碳纤维、焦炭或者有机前体(酚醛树脂、聚丙烯腈或者纤维素)进行热处理而合成的碳。
分隔件13电隔离正极11和负极12。如图3所示,分隔件13形成为矩形状,且配设于正极11和负极12之间。分隔件13的长边方向(X方向)的长度比正极11的除了正极电极端子的部分之外的部分长边方向(X方向)的长度长。分隔件13将电解液保持于正极11和负极12之间,确保离子的传导性。
对于分隔件13的材料,例如使用聚丙烯。使聚丙烯浸渍于通过将电解质溶解于非水溶剂而调制成的非水电解液。为了保持非水电解液,而使其含有聚合物。
在由于例如分隔件13、正极11等发生错位而使正极11的端部与负极12的端部相互面对的情况下,绝缘构件14防止正极11与负极12发生电短路。如图3所示,绝缘构件14形成为具有绝缘性的薄板状,分别层叠并接合于正极11的层叠方向Z的两端。绝缘构件14也可以层叠并接合于负极12的端部。
如图3所示,层压板20从沿着层叠方向Z的两侧覆盖并密封发电元件10。层压板20由在内部埋设有金属板的矩形状的片构成。在利用层压板20密封发电元件10时,开放层压板20的周围的一部分,且利用热熔接密封层压板20的周围的其他部分。接着,从层压板20的开放的部分向内部注入电解液,使分隔件13浸渍于该电解液。最后,通过对层压板20的内部进行减压而自开放的部分抽出空气,热熔接该开放的部分而完全密封。
对于层压板20的材料,例如使用相互层叠的3种材料。具体而言,对于与负极12相邻的第1层的热熔接性树脂的材料,例如使用聚乙烯(PE)、离聚物或者乙烯醋酸乙烯酯(EVA)。对于第2层金属箔,例如使用Al箔或者Ni箔。对于第3层的树脂薄膜,例如使用具有刚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或者尼龙。
框体120一体地收纳有多个单电池110。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一对壳体121从层叠方向Z1的两侧夹持多个单电池110。加强构件122以及123接合于一对壳体121而对其进行加强。以下,除了构成框体120的壳体121、加强构件122以及123,依次说明套筒124、扣眼125、第1侧板126、第2侧板127、导电构件128以及母线129。
如图2所示,壳体121由一对构成,且从层叠方向Z的两侧夹持单电池110。壳体121形成为薄板状,且在其中心部具有鼓出部121a。壳体121从鼓出部121a朝向沿着X方向的两端部分别依次一体地形成有第1延伸部121b、倾斜部121c以及第2延伸部121d。同样地,壳体121从鼓出部121a朝向沿着Y方向的两端部分别依次一体地形成有第1延伸部121b、倾斜部121c以及第2延伸部121d。沿着壳体121的Y方向的两端部的第2延伸部121d比沿着壳体121的X方向的两端部的第2延伸部121d短。壳体121只要从鼓出部121a朝向沿着Y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至少一体地形成有第1延伸部121b即可。
壳体121的鼓出部121a以朝向单电池110突出的方式弯曲地形成,且按压单电池110。第1延伸部121b从鼓出部121a的外周缘沿着与层叠方向Z交叉的X方向延伸地形成。倾斜部121c从第1延伸部121b的外周缘一边朝向单电池110弯折或者弯曲一边延伸地形成。第2延伸部121d从倾斜部121c的外周缘沿着与层叠方向Z交叉的X方向延伸,且接合于加强构件122或者123。
壳体121的倾斜部121c在由连接于第2延伸部121d的加强构件122或者123支承的状态下,借助第1延伸部121b将鼓出部121a支承为变形自如。即,鼓出部121a由于第1延伸部121b、倾斜部121c以及第2延伸部121d而具有弹性力,根据气体的压力从外方柔软地按压单电池110的发电元件10的部分。
如图2所示,壳体121的第2延伸部121d是将沿着与层叠方向Z交叉的X方向以及Y方向延伸的端部121e沿层叠方向Z弯折成L字状而形成的。如图1以及图2所示,第2延伸部121d在Y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沿层叠方向Z贯通的贯通孔121f。壳体121的贯通孔121f与例如加强构件122的贯通孔122f相连通,并供固定套筒124的扣眼125贯穿。进而,第2延伸部121d在Y方向上以恒定的间隔具有多个沿层叠方向Z贯通的嵌合孔121i。嵌合孔121i供例如加强构件122的突起122h贯穿。
如图1所示,加强构件122以及123加强壳体121。加强构件122以及123形成为板状,且分别接合于沿着壳体121的X方向的两端的第2延伸部121d。相比于壳体121,加强构件122以及123的刚性较高。加强构件122形成为其X方向的宽度大于加强构件123的X方向的宽度。加强构件122配设于连接于单电池110的导电构件128侧。使加强构件122和123接合于沿着壳体121的X方向的两端的第2延伸部121d。但是,也可以是,例如仅仅使加强构件122接合于沿着壳体121的X方向的单端的第2延伸部121d。
加强构件122以及123以至少一部分沿层叠方向Z与第2延伸部121d相邻的状态接合。即,加强构件122以及123沿层叠方向Z与第2延伸部121d重合。加强构件122以及123的沿着层叠方向Z的厚度比倾斜部121c的沿着层叠方向Z的厚度薄。即,加强构件122以及123相对于壳体121的第1延伸部121b不沿层叠方向Z突出。
加强构件122以及123在以与第2延伸部121d分开的方式沿与层叠方向Z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端部具有凸缘部。例如,如图2所示,加强构件122的凸缘部122a是将加强构件122的沿着X方向的端部沿层叠方向Z弯折而形成的。由于凸缘部122a弯折成L字状,所以在从外部施加应力的情况下易于抑制变形而维持其形状。凸缘部122a通过卡固单电池110,从而限制单电池110沿X方向、Y方向移动。
加强构件122以及123在沿着Y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沿层叠方向Z贯通的贯通孔。例如,如图2所示,加强构件122的贯通孔122f与壳体121的贯通孔121f相连通,且供固定套筒124的扣眼125贯穿。进而,例如,加强构件122在Y方向上以恒定的间隔具有多个沿层叠方向Z突出的突起122h。突起122h嵌合于壳体121的嵌合孔121i。
套筒124相当于保持构件。如图2所示,套筒124插入于一对壳体121之间,且将一对壳体121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套筒124例如由硬质的金属形成,且形成为长尺寸的圆筒形状。套筒124以与设于壳体121的四角的贯通孔121f相连通的方式配设。套筒124通过配设于一对壳体121的四角,从而保护层叠于一对壳体121之间的多个单电池110而防止由外力导致的变形。
扣眼125相当于固定构件。如图2所示,扣眼125贯穿例如加强构件122的贯通孔122f以及壳体121的贯通孔121f并且压入套筒124,在此基础上,自身变形而压接于套筒124。具体而言,扣眼125例如由软质金属形成,且形成为短尺寸的圆筒形状。扣眼125使开口的一端125a向与层叠方向Z交叉的方向突出,并且形成为沿层叠方向Z延伸的圆筒形状。扣眼125使开口的另一端125b贯穿例如加强构件122的贯通孔122f以及壳体121的贯通孔121f,并使开口的一端125a卡固于加强构件122。在设于壳体121的四角的各个套筒124中,扣眼125一个一个地插入并固定于沿层叠方向Z相对的两端。这样地,扣眼125固定加强构件122和壳体121的沿着X方向的一端的第2延伸部121d,并且,固定加强构件123和壳体121的沿着X方向的另一端的第2延伸部121d。
第1侧板126由一对形成,且保护多个层叠的单电池110的沿层叠方向Z以及X方向的侧面。如图1所示,第1侧板126为薄板,且形成为沿X方向相对较长的长方形状。第1侧板126夹入并固定于沿层叠方向Z相对配设的一对壳体121的端部121e与多个层叠的单电池110的侧面之间的间隙。也可以是,第1侧板126与沿层叠方向Z相对的一对壳体121中的任一壳体形成为一体。
如图1所示,对于每规定的数量的单电池110,第2侧板127保护该单电池110的沿着层叠方向Z以及Y方向的侧面。进而,第2侧板127在突出部127a的沿着Y方向的面以正极电极端子、电池电压检测端子、负极电极端子用的顺序卡固有导电构件128。第2侧板127为薄板,且形成为沿Y方向相对较长的长方形状。第2侧板127将导电构件128收纳并保持于沿X方向向外方突出的突出部127a。突出部127a在其中央具有开口127b。突出部127a的开口127b使导电构件128在X方向上面向外部。与第1侧板126同样地,第2侧板127夹入并固定于沿层叠方向Z相对配设的一对壳体121的端部121e与多个层叠的单电池110的侧面之间的间隙。
如图2所示,导电构件128对于沿层叠方向Z层叠的每规定数量的正极11以及负极12,独立地将这些正极电极端子彼此电连接、负极电极端子彼此电连接以及单元电压检测端子彼此电连接。导电构件128具有导电性,且形成为长方体形状。导电构件128收纳于第2侧板127的突出部127a,并从突出部127a的开口127b面向外部。
如图1所示,母线129将分别连接于沿层叠方向Z相邻的单电池110的导电构件128彼此电连接。在图1中,透视地图示出母线129,并表示出第2侧板127以及导电构件128的位于母线129的背面的部分。母线129通过选择连接方法,从而串联地或者并联地连接相邻的单电池110。母线129例如由铜合金形成,且形成为板状。母线129通过螺栓固定、激光熔接而接合于相邻的导电构件128。
根据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电池组件100,通过以下的结构实现作用效果。
电池组件100具有单电池110以及框体120。单电池110具有发电元件10以及外壳材料(层压板20)。发电元件10是隔着分隔件13层叠正极11和负极12而形成的。外壳材料(层压板20)密封发电元件10。框体120具有一对壳体121和至少加强构件122(既可以仅是加强构件122,也可以是加强构件122以及123)。一对壳体121从层叠方向Z的两侧夹持单电池110。加强构件122形成为板状,接合于一对中的至少单侧的壳体121而加强壳体121。在此,一对中的至少单侧的壳体121具有鼓出部121a、第1延伸部121b、倾斜部121c以及第2延伸部121d。鼓出部121a以朝向单电池110突出的方式弯曲地形成且按压单电池110。第1延伸部121b从鼓出部121a的外周缘沿与层叠方向Z交叉的方向延伸地形成。倾斜部121c从第1延伸部121b的外周缘一边朝向单电池110弯折或者弯曲一边延伸地形成。第2延伸部121d从倾斜部121c的外周缘沿着与层叠方向Z交叉的方向延伸,且接合于加强构件122或者123。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设于第1延伸部121b和第2延伸部121d之间的倾斜部121c来将相邻于第1延伸部121b的鼓出部121a支承为变形自如,并且能够利用接合于第2延伸部121d的至少加强构件122来加强壳体121。因而,电池组件100利用壳体121充分地按压单电池110,并且能够充分地提升该壳体121的刚性。
进而,加强构件122以及123能够形成为其沿着层叠方向Z的厚度薄于倾斜部121c的沿着层叠方向Z的厚度的结构。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加强构件122以及123相对于壳体121的第1延伸部121b向层叠方向Z突出。因而,电池组件100不会由于加强构件122以及123而增加沿着层叠方向Z的长度,就能够提升壳体121的刚性。
进而,加强构件122以及123能够形成为其至少一部分沿着层叠方向Z与第2延伸部121d相邻的结构。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沿层叠方向Z将加强构件122以及123与第2延伸部121d重合,所以利用该重合部分,能够进一步提升壳体121的刚性。
进而,能够形成为如下结构:第2延伸部121d具有沿层叠方向Z贯通的一贯通孔121f,例如加强构件122具有沿层叠方向Z贯通的另一贯通孔122f。在此,进一步具有保持构件(套筒124)以及固定构件(扣眼125)。套筒124形成为圆筒形状,且插入一对壳体121之间或者一对加强构件122之间而保持。扣眼125使其开口的一端125a向与层叠方向Z交叉的方向突出,并且形成为沿层叠方向Z延伸的圆筒形状。扣眼125使其开口的另一端125b贯穿一贯通孔121f以及另一贯通孔122f,并且卡固于套筒124,而固定一对壳体121与例如加强构件122。
根据这样的结构,利用扣眼125牢固地固定例如加强构件122与壳体121的第2延伸部121d,因此能够进一步提升壳体121的刚性。
进而,例如加强构件122能够构成为如下结构:在以与第2延伸部121d分开的方式沿与层叠方向Z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端部具有沿层叠方向Z弯折或者弯曲地形成的凸缘部122a。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将例如加强构件122的端部形成为易于抑制变形且易于维持形状的结构,所以能够进一步提升壳体121的刚性。进而,由于利用凸缘部122a限制单电池110在与层叠方向Z交叉的X方向、Y方向上的移动,所以能够防止单电池110随着振动而发生错位。
进而,能够构成为如下结构:例如加强构件122在沿着层叠方向Z的朝向单电池110的方向上具有突起122h,第2延伸部121d沿层叠方向Z具有供突起122h等嵌合的嵌合孔121i或者嵌合穴。嵌合孔121i供第2延伸部121d贯通而形成。嵌合穴是相当于在第2延伸部121d设有规定深度的凹陷而形成的。
根据这样的结构,例如,通过将加强构件122的突起122h和壳体121的嵌合孔121i相互嵌合,从而能够防止按压单电池110的壳体121相对于加强构件122在与层叠方向Z交叉的X方向、Y方向上移动。
进而,能够形成为如下结构:单电池110具有绝缘构件14,该绝缘构件14层叠于正极11的端部或者负极12的端部,且防止与相邻的负极12或者正极11之间的电短路,倾斜部121c的沿着层叠方向Z的厚度大于绝缘构件14的厚度。
根据这样的结构,单电池110能够利用倾斜部121c的沿着层叠方向Z的厚度来避免绝缘构件14所引起的沿层叠方向Z膨胀的部分与壳体121的第1延伸部121b的部分之间的干扰。因而,电池组件100即使具有绝缘构件14,也能够防止沿着层叠方向Z的长度的增加。
进而,能够形成为沿层叠方向Z具有多个单电池110的结构。
根据这样的结构,利用壳体121,能够隔着配设于最外侧的单电池110充分地按压多个单电池110,并且能够充分地确保该壳体121的刚性。
(第2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中的例如电池组件200是利用凹凸形状的嵌合部分将加强构件222和壳体221相互嵌合的结构,不同于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电池组件100的结构。
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于由与所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构成的构件,使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所述说明。
参照图4说明电池组件200以及300的结构。
图4的(A)是表示电池组件200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4的(B)是表示电池组件300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电池组件200示于图4的(A)。在电池组件200中,框体220的加强构件222在与第2延伸部221d相对的端部具有嵌合部222g。嵌合部222g是沿着Y方向组合矩形状的凹形状和凸形状而形成的。壳体221在与加强构件222的嵌合部222g相对的端部具有第2延伸部221d。第2延伸部221d是将与嵌合部222g相嵌合的矩形状的凸形状和凹形状组合而形成的。
电池组件300示于图4的(B)。在电池组件300中,框体320的加强构件322在与第2延伸部321d相对的端部具有嵌合部322g。嵌合部322g是沿Y方向组合波状的凹形状和凸形状而形成的。壳体321在与加强构件322的嵌合部322g相对的端部具有第2延伸部321d。第2延伸部321d是将与嵌合部322g相嵌合的波状的凸形状和凹形状组合而形成的。
根据上述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电池组件200以及300,除了第1实施方式中的电池组件100的作用效果之外,还通过以下的结构起到如下作用效果。
例如在电池组件200中,加强构件222在与第2延伸部221d相对的端部具有组合凹形状和凸形状而形成的一嵌合部222g。另一方面,第2延伸部221d具有将与一嵌合部222g相嵌合的凸形状和凹形状组合而形成的另一嵌合部221g。
根据这样的结构,例如在电池组件200中,由于以凹凸状嵌合加强构件222的嵌合部222g和壳体221的嵌合部221g,所以能够限制壳体221在与层叠方向Z交叉的Y方向上移动,并能够防止壳体221的错位。
除此之外,本发明基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改变,这些改变也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例如,在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以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结构说明单电池110,但是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对于单电池110,例如,能够构成为聚合物锂电池、镍氢电池、镍镉电池。
另外,在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对于单电池110,说明了使其反复充放电而使用的二次电池的结构,但是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对于单电池110,能够构成为仅仅使用一次的一次电池。
另外,在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例如对于加强构件122,说明了配设于壳体121的沿着层叠方向Z的外方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对于加强构件122,能够形成为在壳体121的沿着层叠方向Z的内方以利用壳体121和单电池110夹持的方式配设的结构。进而,在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形成为如下结构:加强构件在沿着层叠方向的与单电池110分开的方向上具有突起,壳体的第2延伸部沿层叠方向具有供突起嵌合的嵌合孔或者嵌合穴。
附图标记说明
10、发电元件,11、正极,11a、正极集电体,11b、正极活性物质,12、负极,12a、负极集电体,12b、负极活性物质,13、分隔件,14、绝缘构件,20、层压板,100、200、300、电池组件,110、单电池,120、220、320、框体,121、221、321、壳体,121a、221a、321a、鼓出部,121b、221b、321b、第1延伸部,121c、221c、321c、倾斜部,121d、221d、321d、第2延伸部,121e、端部,121f、贯通孔(一贯通孔),121i、嵌合孔,122、123、222、322、加强构件,122a、凸缘部,122f、贯通孔(另一贯通孔),122h、123h、突起,124、套筒(保持构件),125、扣眼(固定构件),125a、一端,125b、另一端,126、第1侧板,127、第2侧板,127a、突出部,127b、开口,128、导电构件,129、母线,221g、321g、嵌合部(另一嵌合部),222g、322g、嵌合部(一嵌合部),K、区域(表示单电池110的主要部分的区域),X、与单电池110的层叠方向Z交叉的方向(单电池110的长边方向),Y、与单电池110的层叠方向Z交叉的方向(单电池110的短边方向),Z、单电池110的层叠方向。

Claims (9)

1.一种电池组件,该电池组件具有:
单电池,其是利用外壳材料将隔着分隔件层叠正极和负极而形成的发电元件密封而成的;
框体,其具有:一对壳体,其自层叠方向的两侧夹持所述单电池;以及加强构件,其形成为板状并接合于所述一对壳体中的至少一个壳体而对壳体进行加强,
所述一对壳体中的至少一个壳体具有:
鼓出部,其以朝向所述单电池突出的方式弯曲地形成且按压所述单电池;
第1延伸部,其从所述鼓出部的外周缘沿与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地形成;
倾斜部,其从所述第1延伸部的外周缘一边朝向所述单电池弯折或者弯曲一边延伸地形成;
第2延伸部,其从所述倾斜部的外周缘沿与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且接合于所述加强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件,其中,
所述加强构件的沿着层叠方向的厚度薄于所述倾斜部的沿着层叠方向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组件,其中,
所述加强构件的至少一部分沿层叠方向与所述第2延伸部相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组件,其中,
所述第2延伸部具有沿层叠方向贯通的一贯通孔,
所述加强构件具有沿层叠方向贯通的另一贯通孔,
所电池组件还具有:保持构件,其形成为圆筒形状,且插入所述一对壳体之间或者一对加强构件之间而进行保持;
以及固定构件,其使开口的一端向与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且形成为沿层叠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使开口的另一端贯穿所述一贯通孔以及所述另一贯通孔且卡固于所述保持构件,其固定所述一对壳体与所述加强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组件,其中,
所述加强构件在以与所述第2延伸部分开的方式沿与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端部具有沿层叠方向弯折或者弯曲地形成的凸缘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组件,其中,
所述加强构件在与所述第2延伸部相对的端部具有组合凹形状和凸形状而形成的一嵌合部,
所述第2延伸部具有将与所述一嵌合部相嵌合的凸形状和凹形状组合而形成的另一嵌合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组件,其中,
所述加强构件在沿着层叠方向的朝向所述单电池的方向上具有突起,
所述第2延伸部沿层叠方向具有供所述突起嵌合的嵌合孔或者嵌合穴。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组件,其中,
所述单电池还具有绝缘构件,该绝缘构件层叠于所述正极的端部或者所述负极的端部,并防止与相邻的所述负极或者所述正极之间的电短路,
所述倾斜部的沿着层叠方向的厚度大于所述绝缘构件的厚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池组件,其中,
所述电池组件沿层叠方向具有多个所述单电池。
CN201480075249.7A 2014-02-12 2014-02-12 电池组件 Active CN1059811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4/053202 WO2015121926A1 (ja) 2014-02-12 2014-02-12 電池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81197A CN105981197A (zh) 2016-09-28
CN105981197B true CN105981197B (zh) 2019-08-30

Family

ID=53799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75249.7A Active CN105981197B (zh) 2014-02-12 2014-02-12 电池组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812731B2 (zh)
EP (1) EP3107135B1 (zh)
JP (1) JP6168167B2 (zh)
CN (1) CN105981197B (zh)
WO (1) WO20151219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6224318A1 (de) 2016-12-07 2018-06-07 Audi Ag Speicheranordnung
PL3358649T3 (pl) * 2017-02-06 2022-01-31 Samsung Sdi Co., Ltd Układ kolektora prądu modułu akumulatora
US11342633B2 (en) 2017-02-06 2022-05-24 Samsung Sdi Co., Ltd. Current collecting system for battery module, battery module, and vehicle
KR102312416B1 (ko) * 2018-04-04 2021-10-12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배터리 모듈
WO2020183795A1 (ja) * 2019-03-12 2020-09-1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積層電池
JP7371659B2 (ja) * 2021-03-31 2023-10-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
JP7424338B2 (ja) * 2021-03-31 2024-01-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39248C (zh) * 2006-08-31 2009-09-09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76400A (ja) * 1997-10-06 1999-07-02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電池ケース
JP3937839B2 (ja) * 2001-12-28 2007-06-2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モジュール
JP5260838B2 (ja) * 2005-08-30 2013-08-1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系二次電池
JP5114944B2 (ja) * 2006-12-26 2013-01-0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組電池
JP2009187889A (ja) * 2008-02-08 2009-08-20 Nissan Motor Co Ltd 電池ケース及び組電池
JP5481982B2 (ja) * 2009-07-17 2014-04-2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625834B2 (ja) * 2010-12-02 2014-11-1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組電池
JP2013008550A (ja) * 2011-06-24 2013-01-10 Sharp Corp 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051100A (ja) * 2011-08-31 2013-03-14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ッテリ温調用モジュール
JP2014238912A (ja) * 2011-09-28 2014-12-1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パック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13101809A (ja) 2011-11-08 2013-05-23 Nissan Motor Co Ltd 定置用電力システム
JP6017812B2 (ja) 2012-03-29 2016-11-0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取り付け装置およびバスバー取り付け方法
FR2993708B1 (fr) 2012-07-17 2014-11-07 Renault Sas Module de batterie d'accumulateurs a cellules comprimees
JP6252216B2 (ja) * 2014-02-07 2017-12-27 株式会社Soken 組電池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39248C (zh) * 2006-08-31 2009-09-09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21926A1 (ja) 2015-08-20
EP3107135A4 (en) 2017-03-01
EP3107135A1 (en) 2016-12-21
JP6168167B2 (ja) 2017-07-26
US20170012315A1 (en) 2017-01-12
EP3107135B1 (en) 2019-04-03
JPWO2015121926A1 (ja) 2017-03-30
US9812731B2 (en) 2017-11-07
CN105981197A (zh) 2016-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81197B (zh) 电池组件
EP2896086B1 (en) Flexible secondary battery
JP5618515B2 (ja) 電池
JP5583421B2 (ja) 角形密閉二次電池及び角形密閉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02195012B (zh) 二次电池
KR101424377B1 (ko) 박형 전지
KR101111074B1 (ko) 구조적 안정성과 절연저항성이 우수한 전지셀
EP3316349B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electrochemical device
KR20160131266A (ko) 이차전지용 셀 구조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KR102250633B1 (ko) 전기화학 전지
WO2020077740A1 (zh)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US20160028051A1 (en) Pouch-type secondary battery for preventing water permeation
US20160149167A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CN208298952U (zh) 电池及电子设备
KR20140032739A (ko) 이차 전지 및 이차 전지의 전극 탭과 전극 리드의 결합 방법
KR101788353B1 (ko) 구형의 전극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한 이차전지
EP2933858A1 (en) Structure of secondary battery
CN107644957A (zh) 电池组电池和用于制造电池组电池的方法
CN113711406A (zh) 二次电池
KR101825007B1 (ko)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08955090U (zh) 二次电池及其电极构件
US20120225347A1 (en) Solid battery module
JP2020017442A (ja) 電池
KR102640354B1 (ko) 외장재, 외장재에 패턴을 형성하는 방법 및 외장재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를 생성하는 방법
KR101746628B1 (ko) 전극의 노출이 억제된 전지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731

Address after: Kanagawa

Applicant after: ENVISION AESC JAPAN 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Applicant before: NISSAN MOTOR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