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98799B - 基于信号强度的移动网络的多链路带宽分配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于信号强度的移动网络的多链路带宽分配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98799B
CN105898799B CN201510729392.XA CN201510729392A CN105898799B CN 105898799 B CN105898799 B CN 105898799B CN 201510729392 A CN201510729392 A CN 201510729392A CN 105898799 B CN105898799 B CN 1058987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ndwidth
link
signal strength
base station
mobil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2939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98799A (zh
Inventor
杜兆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FA Automobile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fa Automobile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fa Automobile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fa Automobile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72939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98799B/zh
Priority to US14/969,367 priority patent/US20170127408A1/en
Priority to EP16753808.1A priority patent/EP3179745A4/en
Priority to PCT/CN2016/082801 priority patent/WO2017071186A1/zh
Publication of CN1058987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987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987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987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04W28/20Negotiating bandwid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9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between an access point and the access point controlling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96Bandwidth or capacity management, i.e. automatically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capac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14Network analysis or design
    • H04L41/147Network analysis or design for predicting network behaviou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23Errors, e.g. transmission errors
    • H04L43/0829Packet loss
    • H04L43/0841Round trip packet lo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4Multipath
    • H04L45/245Link aggregation, e.g. trunk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31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82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among bearers or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73Predicting channel quality or other radio frequency [RF]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23Errors, e.g. transmission errors
    • H04L43/0829Packet lo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52Delays
    • H04L43/0864Round trip delays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信号强度的移动网络的多链路带宽分配方法及装置。获取聚合链路中当前时刻各所述链路连接的运营商基站、各链路的理论带宽、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信息;根据获取到的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信息计算下一时间间隔内的各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根据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结合所述理论带宽获取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的链路带宽预测值;根据各链路的所述带宽预测值为所述移动设备和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的数据传输带宽分配。由此实现了移动互联网中链路聚合的负载均衡,在移动互联网中实现了良好的链路聚合效果。

Description

基于信号强度的移动网络的多链路带宽分配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链路聚合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信号强度的移动网络的多链路带宽分配方法与装置。
背景技术
链路聚合技术,是指将多个物理端口捆绑在一起,成为一个逻辑端口,以实现出/入流量在各成员端口中的负荷分担。当交换机检测到其中一个成员端口的链路发生故障时,就停止在此端口上发送报文,并根据负荷分担策略在剩下链路中重新计算报文发送的端口,故障端口恢复后再次重新计算报文发送端口。链路聚合在增加链路带宽、实现链路传输弹性和冗余等方面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
现有的链路聚合方案多用于有线数据交换网络。由于有线网络的网络稳定性较高,所以链路上带宽分配的方案一般较为简单,例如采用循环平均分配或基于各链路带宽按比例分配等分配方案,都能达到较好的聚合效果。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无线局域网(WLAN)及移动运营商的移动通信网络的信号质量、覆盖范围以及传输速率等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移动互联网的数据传输速率、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及稳定性,采用多移动网络链路聚合技术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案应运而生。
但是,移动互联网受网络覆盖范围、信号强度、信号干扰以及物体遮挡等因素,网络稳定性较差,数据传输的波动较大。如果使用和有线网络相同的带宽分配方案,链路聚合效果会很差,甚至还不如使用单条链路时的传输效果。
因此,如何在移动互联网络中使用链路聚合技术来高效、合理地分配链路并承载数据,以达到较好的聚合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信号强度的移动网络的多链路带宽分配方法与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移动网络稳定性差,数据波动较大导致的链路聚合效果差的缺陷,实现了适用于移动网络的链路聚合技术中带宽的高效分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信号强度的移动网络的多链路带宽分配方法,包括:
获取聚合链路中当前时刻各所述链路连接的运营商基站、各链路的理论带宽、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信息;
根据获取到的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信息计算下一时间间隔内的各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其中,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表示所述聚合链路中各所述链路的带宽变化情况;其中,所述信号强度信息包括所述当前时刻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以及所述当前时刻之前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趋势;
根据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结合所述理论带宽获取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的链路带宽预测值;
根据各链路的所述带宽预测值为所述移动设备和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的数据传输带宽分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信号强度的移动网络的多链路带宽分配装置,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聚合链路中当前时刻各所述链路连接的运营商基站、各链路的理论带宽、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信息;
带宽浮动比计算模块,用于根据获取到的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信息计算下一时间间隔内的各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其中,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表示所述聚合链路中各所述链路的带宽变化情况;其中,所述信号强度信息包括所述当前时刻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以及所述当前时刻之前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趋势;
带宽预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结合所述理论带宽获取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的链路带宽预测值;
带宽分配模块,用于根据各链路的所述带宽预测值为所述移动设备和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的数据传输带宽分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信号强度的移动网络的多链路带宽分配方法与装置,根据移动设备接收到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实时预测移动设备所接入的各网络的状态,并根据各链路当时的负载能力动态调整各链路的带宽,充分考虑了移动互联网信号变化迅速的网络特点,良好地实现了移动互联网中链路聚合的负载均衡,在移动互联网中实现了良好的链路聚合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技术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技术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五的设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另外,附图所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所包含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在所示的流程图中体现出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执行时的一定的逻辑顺序,但通常而言,该逻辑顺序仅限于通过该流程图所示出的实施例。在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逻辑顺序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所示的方式来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执行主体,是用来执行带宽分配的装置,这台装置可以集成在移动设备上,也可以集成在服务器中,也可以独立存在,本发明包括但不仅限于此。当然,本发明的各实施例也并非单独存在,可以相互融合补充或组合使用,例如实施例二是对实施例一的进一步细化,二者组合使用同样能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为了便于阅读者理解此方案,本申请的实施例以移动的车载设备应用场景来描述,但是,本申请的具体应用领域不限制于此,例如,还可以是手机下载等有大量数据传输的场景。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技术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基于信号强度的移动网络的多链路带宽分配方法主要通过以下的步骤实现:
步骤110:获取聚合链路中当前时刻各所述链路连接的运营商基站、各链路的理论带宽、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理论带宽:
其中,各所述链路通过与对端链路聚合设备发送/接收ICMP报文获取各所述链路的所述丢包率与所述网络延时的时间。网络延时的单位为毫秒(ms),丢包率(LossTolerance或Packet Loss Rate)是指所丢失数据包数量占所发送数据组的比。丢包率的计算方法是:
ICMP是(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它是TCP/IP协议族的一个子协议,用于在IP主机、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控制消息是指网络通不通、主机是否可达、路由是否可用等网络本身的消息。这些控制消息虽然并不传输用户数据,但是对于用户数据的传递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移动设备连接至运营商网络,与对端链路聚合设备建立聚合链路后,可记录当前各链路连接的基站,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或者中国电信等等。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所述移动设备需要配备卫星定位功能(如GPS、GLONASS、北斗等单一或多合一),且所述移动设备中存储各移动基站位置信息。以下部分涉及到的所述移动设备将不再做进一步的解释。
步骤120:根据获取到的所述信号强度信息计算下一时间间隔内的各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
其中,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表示所述聚合链路中各所述链路的带宽变化情况;其中,所述信号强度信息包括所述当前时刻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以及所述当前时刻之前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趋势。
通过所述信号强度信息可以计算出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以及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值。
计算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时,根据预设的表达式,将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以及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值作为所述表达式的输入,并基于归一化参考值,确定各链路的所述带宽浮动比;或者根据预设的查找表,将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以及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值化作为所述查找表的输入,确定各链路的所述带宽浮动比。
步骤130:根据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结合所述理论带宽获取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的链路带宽预测值;
具体的,带宽预测值=链路的理论带宽*(1+链路的带宽浮动比)
在步骤110中,已经获取聚合链路中当前时刻各链路的理论带宽,根据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即可计算出下一时间间隔内每条链路上的带宽预测值。
步骤140:根据各链路的所述带宽预测值为所述移动设备和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的数据传输带宽分配。
得到各链路的所述带宽预测值后,将各所述链路的所述带宽预测值按照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在预设的时间间隔内,当已分配了承载数据的链路的带宽已用完,则选择所述排序中的下一条链路来承载数据。
根据不同链路的预测带宽值来按比例分配各链路的承载数据量,便可实现聚合链路中各条链路的负载均衡,通过实时调整链路承载的数据量,便可达到高效或最大的链路聚合效果。
本实施例中,通过获取移动设备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信息,实时预测移动设备接入的各移动网络的状态并以此预测每条链路的带宽实现了各链路负载的动态调整,在移动网络中也实现了良好的链路聚合效果。
实施例二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技术流程图,以下部分将结合图2,具体地阐述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基于信号强度的移动网络的多链路带宽分配方法中,获取聚合链路中当前时刻各所述链路连接的运营商基站、各链路的理论带宽、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信息进一步由以下的步骤210~步骤240实现;根据获取到的所述信号强度信息计算下一时间间隔内的各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进一步由步骤250步骤实现;计算链路带宽预测值以及带宽分配进一步由步骤260~步骤270实现。
步骤210:将移动设备连接各移动运营商网络,与对端链路聚合设备建立聚合链路并记录各链路连接的运营商基站;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移动设备是可移动的、具有无线接入功能的终端设备,比如可以是手机、通过MIFI(My WiFi的英文简称,中文含义为移动无线路由器)接入网络的终端比如汽车等。移动设备的卫星定位功能通常借助于卫星定位系统来实现。常见的卫星定位系统比如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以及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或者是这些单一的卫星定位系统的多网融合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基站是为该移动设备提供所述聚合链路中各链路的运营商基站。
步骤220:周期性地获得移动设备在各链路上的网络延时和丢包率,并根据各链路的网络延时以及丢包率等来确定各链路的当前理论带宽。
其中,移动设备通过与对端链路聚合设备发送或接收ICMP((Internet ControlMessage Protocol,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报文等方式,来确定各链路上的网络延时和丢包率。
具体地,链路的当前理论带宽,可以根据如下表达式来确定。
其中,网络延时的单位为ms,丢包率是一个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1的数值:
步骤230:利用移动网络的信号强度检测技术,获取所述移动设备在当前时刻接收到的n个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si
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表示能够覆盖所述移动设备的基站的数量。i表示所述基站的序号,其取值范围在为[1,n]。
步骤240:根据所述当前时刻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的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趋势,结合所述信号强度si,预测所述下一个时间间隔内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Δsi
由于无线电信号会在传输过程中不断衰减,传输距离越远衰减越大。信号强度是影响无线传输的重要因素,它的变化对于当前无线传输的带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确定信号强度变化的目的,就是根据强度变化来定量地预测下一时间间隔内带宽的变化量。
其中,所述当前时刻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的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趋势,主要为变强、变弱或者不变化,进一步地还可以包括变化的加速度等。所述信号强度变化趋势,可以通过各基站在所述前一段时间中各时间间隔内的信号强度计算得来,比较简单的计算方式主要是计算这一段时间中各时间间隔内信号强度的平均值。在计算的过程中,还可以对各时间间隔内的信号强度进行加权处理。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下一个时间间隔为预设值,可以为1秒也可以是1分钟,当然,时间间隔越短,预测值的准确度越高,本发明实施例对时间间隔的时长并不做限制。
步骤250:根据所述信号强度、所述信号强度的变化值计算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的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于第i条链路的带宽浮动比,主要根据所述设备接收到的第i个基站当前的信号强度si、所述设备接收到的第i个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Δsi以及归一化参考值,来确定所述下一个时间间隔内的该第i条链路的带宽浮动比。
作为一种示意,第i条链路的带宽浮动比可以根据如下表达式来进行计算:
第i条链路的带宽浮动比=(Rsi×si+RΔs×Δsi)/base
其中,Rsi是用来对移动设备接收到的第i个基站当前的信号强度si进行加权的权重,RΔsi是用来对移动设备接收到的第i个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Δsi进行加权的权重,base归一化参考值。这些权重通常都是大于等于0的值,其中Rsi、RΔsi以及base,可以通过经验值进行确定。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更加准确地获得第i条链路的带宽浮动比,通常可以构造查找表并在使用时通过查表的方式来确定各条链路上的带宽浮动比。该查找表中记录有对于每条链路而言,移动设备接收到的基站当前的信号强度以及信号强度变化等与带宽浮动比的对应关系。而且,通常来讲,通过查表的方式来确定链路上的带宽浮动比,效率也会更高。
步骤260:根据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结合所述理论带宽获取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的链路带宽预测值;
根据各链路的当前带宽以及各链路的链路带宽浮动比,获得下一个时间间隔内各链路的带宽预测值。具体地,下一个时间间隔内某链路的带宽预测值=该链路的当前带宽*(1+该链路的带宽浮动比)。
步骤270:将各所述链路的所述带宽预测值按照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在预设的时间间隔内,当已分配了承载数据的链路的带宽已用完,则选择所述排序中的下一条链路来承载数据。
本实施例中,通过获取移动设备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信息来预测下一时间间隔内聚合链路中每条链路的带宽,并根据预测值对各链路的负载实时进行调整,从而达到高效的链路聚合效果。
实施例三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装置结构示意图,结合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基于信号强度的移动网络的多链路带宽分配装置,主要包括数据获取模块310、带宽浮动比计算模块320、带宽预测模块330、带宽分配模块340。
所述数据获取模块310,用于获取聚合链路中当前时刻各链路的理论带宽、各所述链路连接的基站以及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
所述带宽浮动比计算模块320,用于根据获取到所述当前时刻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计算下一时间间隔内的各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其中,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表示所述聚合链路中各所述链路的带宽变化情况;其中,所述信号强度信息包括所述当前时刻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以及所述当前时刻之前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趋势;
所述带宽预测模块330,用于根据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结合所述理论带宽获取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的链路带宽预测值;
所述带宽分配模块340,用于根据各链路的所述带宽预测值为所述移动设备和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的数据传输带宽分配。
进一步地,所述数据获取模块310进一步包括带宽计算子模块311,所述带宽计算子模块311用于: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理论带宽:
其中,各所述链路通过与对端链路聚合设备发送/接收ICMP报文获取各所述链路的所述丢包率与所述网络延时的时间。
进一步地,所述数据获取模块310进一步包括信号强度变化预测子模块312。
所述信号强度变化预测子模块312,用于从所述信号强度信息中获取所述当前时刻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以及所述当前时刻之前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趋势;根据所述当前时刻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并结合所述当前时刻之前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趋势,预测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的变化值。
进一步地,所述带宽浮动比计算模块320进一步用于:根据所述信号强度、所述信号强度的变化值计算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的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
进一步地,所述带宽分配模块340进一步用于:将各所述链路的所述带宽预测值按照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在预设的时间间隔内,当已分配了承载数据的链路的带宽已用完,则选择所述排序中的下一条链路来承载数据。
本实施例中,通过数据获取模块获取移动设备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信息,由带宽浮动比计算模块和带宽预测模块实时预测移动设备接入的各移动网络的状态并以此预测每条链路的带宽实现了各链路负载的动态调整,在移动网络中也实现了良好的链路聚合效果。
实施例四
以下部分将通过一个更加具体的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一种基于信号强度的移动网络的多链路带宽分配装置中,各模块的功能及其交互过程。
步骤一:数据获取模块310,在移动设备连接各移动运营商网络,与对端链路聚合设备建立聚合链路后记录各链路连接的基站;
步骤二:数据获取模块310周期性地获得移动设备在各链路上的网络延时和丢包率,由带宽计算子模块311并根据各链路的网络延时以及丢包率等来确定各链路的当前带宽。
其中,移动设备通过与对端链路聚合设备发送或接收ICMP((Internet ControlMessage Protocol,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报文等方式,来确定各链路上的网络延时和丢包率。
具体地,链路的当前理论带宽,可以根据如下表达式来确定。
其中,网络延时的单位为ms,丢包率是一个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1的数值。
步骤三:数据获取模块310,利用移动网络的信号强度检测技术,获取所述移动设备在当前时刻接收到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si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的基站是为该移动设备提供所述聚合链路中各链路的运营商基站。
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表示能够覆盖所述移动设备的基站的数量。i表示所述基站的序号,其取值范围在为[1,n]。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下一个时间间隔为预设值,可以为1秒也可以是1分钟,当然,时间间隔越短,预测值的准确度越高,本发明实施例对时间间隔的时长并不做限制。
步骤四:信号强度变化预测子模块312,根据所述当前时刻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的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趋势,预测所述下一个时间间隔内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Δsi
由于无线电信号会在传输过程中不断衰减,传输距离越远衰减越大。信号强度是影响无线传输的重要因素,它的变化对于当前无线传输的带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确定信号强度变化的目的,就是根据强度变化来定量地预测下一时间间隔内带宽的变化量。
其中,所述当前时刻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的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趋势,主要为变强、变弱或者不变化,进一步地还可以包括变化的加速度等。所述信号强度变化趋势,可以通过各基站在所述前一段时间中各时间间隔内的信号强度计算得来,比较简单的计算方式主要是计算这一段时间中各时间间隔内信号强度的平均值。在计算的过程中,还可以对各时间间隔内的信号强度进行加权处理。
步骤五:带宽浮动比计算模块320,根据所述信号强度、所述信号强度的变化值计算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的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于第i条链路的带宽浮动比,主要根据所述设备接收到的第i个基站当前的信号强度si、所述设备接收到的第i个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Δsi以及归一化参考值,来确定所述下一个时间间隔内的该第i条链路的带宽浮动比。
作为一种示意,第i条链路的带宽浮动比可以根据如下表达式来进行计算:
第i条链路的带宽浮动比=(Rsi×si+RΔs×Δsi)/base
其中,Rsi是用来对移动设备接收到的第i个基站当前的信号强度si进行加权的权重,RΔsi是用来对移动设备接收到的第i个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Δsi进行加权的权重,base归一化参考值。这些权重通常都是大于等于0的值,其中Rsi、RΔsi以及base,可以通过经验值进行确定。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更加准确地获得第i条链路的带宽浮动比,通常可以构造查找表并在使用时通过查表的方式来确定各条链路上的带宽浮动比。该查找表中记录有对于每条链路而言,移动设备与基站的距离、移动设备相对于基站的位置变化、基站当前的信号强度以及信号强度变化等与带宽浮动比的对应关系。而且,通常来讲,通过查表的方式来确定链路上的带宽浮动比,效率也会更高。
步骤六:带宽预测模块330,根据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结合所述理论带宽获取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的链路带宽预测值;
根据各链路的当前带宽以及各链路的链路带宽浮动比,获得下一个时间间隔内各链路的带宽预测值。具体地,下一个时间间隔内某链路的带宽预测值=该链路的当前带宽*(1+该链路的带宽浮动比)。
步骤七:带宽分配模块340,将各所述链路的所述带宽预测值按照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在预设的时间间隔内,当已分配了承载数据的链路的带宽已用完,则选择所述排序中的下一条链路来承载数据。
实施例五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五的设备结构示意图,结合图4,本发明实施例一种移动设备,处于多个移动通信网络的信号覆盖下,通过周围的多个基站建立有聚合链路,所述设备包括通信模块510、射频模块530、处理器540。
所述通信模块510通过与基站进行通信,用于获取聚合链路中当前时刻各所述链路连接的运营商基站、各链路的理论带宽;
所述射频模块530利用移动网络的信号检测技术获取聚合链路中当前时刻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信息;
所述处理器540与所述通信模块510、射频模块530相连接并根据获取到的所述信号强度信息计算下一时间间隔内的各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根据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结合所述理论带宽获取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的链路带宽预测值;根据各链路的所述带宽预测值为所述移动设备和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的数据传输带宽分配。其中,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表示所述聚合链路中各所述链路的带宽变化情况。
具体地,所述通信模块510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理论带宽:
其中,各所述链路通过与对端链路聚合设备发送/接收ICPM报文获取各所述链路的所述丢包率与所述网络延时的时间。
具体地,所述射频模块530,进一步用于从所述信号强度信息中获取所述当前时刻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以及所述当前时刻之前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趋势;
根据所述当前时刻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并结合所述当前时刻之前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趋势预测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的变化值。
具体地,所述设备进一步包括存储器550,所述存储器550与所述处理器540相连接,用于存储预设的表达式以及预设的查找表,以使得所述处理器540根据预设的表达式,将所述信号强度、所述信号强度的变化值作为所述表达式的输入,并基于归一化参考值,确定各链路的所述带宽浮动比;或根据预设的查找表,将所述信号强度、所述信号强度的变化值作为所述查找表的输入,确定各链路的所述带宽浮动比。
具体地,所述处理器540,进一步用于将各所述链路的所述带宽预测值按照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在预设的时间间隔内,当已分配了承载数据的链路的带宽已用完,则选择所述排序中的下一条链路来承载数据。
作为一种示意,第i条链路的带宽浮动比可以根据如下表达式来进行计算:
第i条链路的带宽浮动比=(Rsi×si+RΔs×Δsi)/base
其中,Rsi是用来对移动设备接收到的第i个基站当前的信号强度si进行加权的权重,RΔsi是用来对移动设备接收到的第i个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Δsi进行加权的权重,base归一化参考值。这些权重通常都是大于等于0的值,其中Rsi、RΔsi以及base,可以通过经验值进行确定。
应用实例
以下部分将通过一个具体的应用实例来进一步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阐述。一台车载设备(也即具有无线链路聚合能力的前述的移动设备,应当理解,在其他应用场景中该移动设备还可以为手机、PAD、数据背包、随身MIFI、路由器等终端),它有三个各移动网络模块,这三个移动网络模块一一对应地接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运营商网络,分别与中国移动网络中的基站、中国联通网络中的基站以及中国电信网络中的基站各自形成链路,车载设备通过MPTCP(Multipath TCP,多路并行传输协议)等技术,将这三条链路聚合在一起形成聚合链路。
当前此设备被携带在高速公路上使用,有大量数据需要通过设备进行发送和接收。在时间点t0,车载设备还据各移动网络模块获得当前的网络制式和信号强度。当前,对应于中国移动网络的模块接入的是4G网络,信号强度为-50dBm;对应于中国电信网络的模块接入的是3G网络,信号强度为-70dBm;对应于中国联通网络的模块接入的是2G网络,信号强度为-90dBm。根据车载设备距离基站的位置、相对基站的运动速度以及信号强度,估算出无线信号的变化速率,中国移动网络为-10dBm/s;中国电信网络为5dBm/s;中国联通网络为2dBm/s。
基于以上数据,使用查表可以预测各移动网络下一秒的时间间隔内的带宽浮动比,中国移动网络的带宽浮动比为-10%,中国电信网络的带宽浮动比为5%,中国联通网络的带宽浮动比为2%。在t0时间点,车载设备与中国移动网络中的基站之间的链路的实际带宽为4Mbps,车载设备与中国电信网络的基站之间的链路的实际带宽为1Mbps,车载设备与中国联通网络的基站之间的链路的实际带宽为200Kbps。根据浮动比预测获得下一秒时,车载设备与中国移动网络的基站之间的链路的带宽为3.6Mbps,车载设备与中国电信网络的基站之间的链路的带宽为1.05Mbps,车载设备与中国联通网络的基站之间的链路的带宽为204Kbps。据此,车载设备在下一秒内,将按照预测这三条链路各自的带宽进行数据分配。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基于信号强度的移动网络的多链路带宽分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聚合链路中当前时刻各所述链路连接的运营商基站、各链路的理论带宽、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信息;
根据获取到的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信息计算下一时间间隔内的各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其中,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表示所述聚合链路中各所述链路的带宽变化情况;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结合所述理论带宽获取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的链路带宽预测值;
根据各链路的所述带宽预测值为所述移动设备和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的数据传输带宽分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聚合链路中当前时刻各链路的理论带宽,进一步包括: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理论带宽:
其中,各所述链路通过与对端链路聚合设备发送/接收ICMP报文获取各所述链路的所述丢包率与所述网络延时的时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下一时间间隔内的各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进一步包括:
从所述信号强度信息中获取所述当前时刻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以及所述当前时刻之前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趋势;
根据所述当前时刻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并结合所述当前时刻之前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趋势预测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的变化值;
根据所述信号强度、所述信号强度的变化值计算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的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计算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的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进一步包括:
根据预设的表达式,将所述信号强度、所述信号强度的变化值作为所述表达式的输入,并基于归一化参考值,确定各链路的所述带宽浮动比;或
根据预设的查找表,将所述信号强度、所述信号强度的变化值作为所述查找表的输入,确定各链路的所述带宽浮动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各链路的所述带宽预测值为所述移动设备和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带宽的分配,进一步包括:
将各所述链路的所述带宽预测值按照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在预设的时间间隔内,当已分配了承载数据的链路的带宽已用完,则选择所述排序中的下一条链路来承载数据。
6.一种基于信号强度的移动网络的多链路带宽分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聚合链路中当前时刻各所述链路连接的运营商基站、各链路的理论带宽、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信息;
带宽浮动比计算模块,用于根据获取到的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信息计算下一时间间隔内的各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其中,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表示所述聚合链路中各所述链路的带宽变化情况;其中,所述信号强度信息包括所述当前时刻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以及所述当前时刻之前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趋势;
带宽预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结合所述理论带宽获取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的链路带宽预测值;
带宽分配模块,用于根据各链路的所述带宽预测值为所述移动设备和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的数据传输带宽分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获取模块进一步包括带宽计算子模块,所述带宽计算子模块用于: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理论带宽:
其中,各所述链路通过与对端链路聚合设备发送/接收ICMP报文获取各所述链路的所述丢包率与所述网络延时的时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获取模块进一步包括信号强度变化预测子模块:
所述信号强度变化预测子模块,用于从所述信号强度信息中获取所述当前时刻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以及所述当前时刻之前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趋势;
根据所述当前时刻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并结合所述当前时刻之前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趋势预测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的变化值;
根据所述信号强度、所述信号强度的变化值计算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的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所述带宽浮动比计算模块进一步用于:
根据预设的表达式,将所述信号强度、所述信号强度的变化值作为所述表达式的输入,并基于归一化参考值,确定各链路的所述带宽浮动比;或
根据预设的查找表,将所述信号强度、所述信号强度的变化值作为所述查找表的输入,确定各链路的所述带宽浮动比。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宽分配模块进一步用于:
将各所述链路的所述带宽预测值按照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在预设的时间间隔内,当已分配了承载数据的链路的带宽已用完,则选择所述排序中的下一条链路来承载数据。
11.一种移动设备,处于多个移动通信网络的信号覆盖下,通过周围的多个基站建立有聚合链路,所述设备包括:
通信模块,用于获取聚合链路中当前时刻各所述链路连接的运营商基站、各链路的理论带宽;
射频模块,用于获取聚合链路中当前时刻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信息;
处理器,用于根据获取到的所述信号强度信息计算下一时间间隔内的各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根据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结合所述理论带宽获取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的链路带宽预测值;根据各链路的所述带宽预测值为所述移动设备和所述基站之间进行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的数据传输带宽分配;
其中,所述链路带宽浮动比表示所述聚合链路中各所述链路的带宽变化情况。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模块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所述理论带宽:
其中,各所述链路通过与对端链路聚合设备发送/接收ICMP报文获取各所述链路的所述丢包率与所述网络延时的时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射频模块,进一步用于从所述信号强度信息中获取所述当前时刻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以及所述当前时刻之前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趋势;
根据所述当前时刻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并结合所述当前时刻之前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变化趋势预测所述下一时间间隔内所述移动设备接收到的所述基站的信号强度的变化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进一步用于根据预设的表达式,将所述信号强度、所述信号强度的变化值作为所述表达式的输入,并基于归一化参考值,确定各链路的所述带宽浮动比;或
根据预设的查找表,将所述信号强度、所述信号强度的变化值作为所述查找表的输入,确定各链路的所述带宽浮动比。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进一步用于将各所述链路的所述带宽预测值按照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在预设的时间间隔内,当已分配了承载数据的链路的带宽已用完,则选择所述排序中的下一条链路来承载数据。
CN201510729392.XA 2015-10-30 2015-10-30 基于信号强度的移动网络的多链路带宽分配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58987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29392.XA CN105898799B (zh) 2015-10-30 2015-10-30 基于信号强度的移动网络的多链路带宽分配方法及装置
US14/969,367 US20170127408A1 (en) 2015-10-30 2015-12-15 Multilink bandwidth allo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a mobile network based on signal strength
EP16753808.1A EP3179745A4 (en) 2015-10-30 2016-05-20 Multi-link bandwidth allo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bile network, and mobile device
PCT/CN2016/082801 WO2017071186A1 (zh) 2015-10-30 2016-05-20 移动网络的多链路带宽分配方法、装置及移动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29392.XA CN105898799B (zh) 2015-10-30 2015-10-30 基于信号强度的移动网络的多链路带宽分配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98799A CN105898799A (zh) 2016-08-24
CN105898799B true CN105898799B (zh) 2019-04-30

Family

ID=570023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29392.XA Active CN105898799B (zh) 2015-10-30 2015-10-30 基于信号强度的移动网络的多链路带宽分配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127408A1 (zh)
EP (1) EP3179745A4 (zh)
CN (1) CN105898799B (zh)
WO (1) WO20170711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89513B2 (en) * 2017-01-26 2019-08-20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Dynamic adjustment of wait time values
CN107342899B (zh) * 2017-07-10 2020-02-2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蜂窝网聚合链路控制方法
WO2019034258A1 (en) * 2017-08-18 2019-02-21 Nokia Technologies Oy TRAFFIC DISTRIBUTION CONTROL FOR WIRELESS HYBRID ACCESS NETWORKS
US10680927B2 (en) * 2017-08-25 2020-06-09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Adaptive beam assessment to predict available link bandwidth
US11140368B2 (en) 2017-08-25 2021-10-05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Custom beamforming during a vertical blanking interval
US11539908B2 (en) 2017-09-29 2022-12-27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Adjustable modulation coding scheme to increase video stream robustness
CN107920021B (zh) * 2017-10-26 2020-10-3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蜂窝链路聚合的链路优选方法
EP3721572A1 (en) * 2017-12-04 2020-10-1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 first node and a second node and methods of operating the same
US11398856B2 (en) 2017-12-05 2022-07-26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Beamforming techniques to choose transceivers in a wireless mesh network
US10938503B2 (en) 2017-12-22 2021-03-02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Video codec data recovery techniques for lossy wireless links
CN108366104B (zh) * 2018-01-29 2020-11-13 北京奇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下载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10351771A (zh) * 2018-04-04 2019-10-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提高网络吞吐率的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和介质
US10959111B2 (en) 2019-02-28 2021-03-23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Virtual reality beamforming
CN110446234B (zh) * 2019-06-24 2021-01-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0740075B (zh) * 2019-09-06 2021-06-22 北京直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以太网聚合链路精细化拨测与质量分析的方法
CN114629841B (zh) * 2020-11-27 2023-05-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US11699408B2 (en) 2020-12-22 2023-07-11 Ati Technologies Ulc Performing asynchronous memory clock changes on multi-display systems
CN113068217B (zh) * 2021-03-16 2022-08-02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 基于电力无线通信模块的基站状态监测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4039979A (zh) * 2021-11-22 2022-02-11 华平智慧信息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链路聚合中负载均衡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94619A (zh) * 2011-03-24 2012-09-26 北京大学 数据包传输速率的调整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3841041A (zh) * 2012-11-23 2014-06-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流业务并发传输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4753627A (zh) * 2013-12-26 2015-07-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路径传输方法、系统及数据发送装置和数据接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27400B2 (en) * 2001-06-26 2006-04-11 Flarion Technologies, Inc. Messages and control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flow admission control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KR20070080265A (ko) * 2006-02-07 2007-08-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홉 릴레이 방식을 사용하는 무선 접속 통신시스템에서 기회적 패킷 스케줄링 장치 및 방법
US20070298811A1 (en) * 2006-06-21 2007-12-27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System for predicting bandwidth capacity
WO2010090311A1 (ja) * 2009-02-09 2010-08-1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経路制御システム、経路制御装置、通信装置、経路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9455897B2 (en) * 2010-04-06 2016-09-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operative bandwidth aggregation using multipath transport
CN102098301B (zh) * 2011-01-06 2015-07-29 复旦大学 多链路自适应的数据传输方法与系统
CN104065468B (zh) * 2014-06-26 2017-06-06 北京邮电大学 无线设备中基于多路径的数据传输、路径选择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94619A (zh) * 2011-03-24 2012-09-26 北京大学 数据包传输速率的调整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3841041A (zh) * 2012-11-23 2014-06-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流业务并发传输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4753627A (zh) * 2013-12-26 2015-07-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路径传输方法、系统及数据发送装置和数据接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79745A4 (en) 2017-08-09
WO2017071186A1 (zh) 2017-05-04
CN105898799A (zh) 2016-08-24
EP3179745A1 (en) 2017-06-14
US20170127408A1 (en) 2017-05-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98799B (zh) 基于信号强度的移动网络的多链路带宽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05898800B (zh) 用于移动网络的多链路聚合的链路带宽分配方法及装置
US10645708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electing transmission channels in a network radio connection
EP2858325B1 (en) Multi-stream service concurrent transmission method, sub-system, system and multi-interface terminal
CN110120878A (zh) 获取链路质量的方法和装置
CN107079179B (zh) 用于处理控制与视频流传输服务的视频数据相关的数据传送的过程的网络节点和方法
CN105916105B (zh) 基于位置信息的移动网络多链路带宽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04378308A (zh) 报文发送速率检测方法及装置
EP4016913A1 (en) Intelligent carrier aggregation in millimeter wave resources
WO2022001611A1 (zh) 目标小区确定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CA2836495A1 (en) Power status multipath search window siz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07306192A (zh) 一种业务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系统
Xu et al. Intelligent link adaptation in 802.11 vehicular networks: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CN109246833A (zh) 承载配置确定、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主基站和辅基站
CN103108354A (zh) 控制数据传输
CN109391400B (zh) 一种多载频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US8848593B1 (en) Transmitting data to a collaborative group
CN104322099B (zh) 业务分流方法、装置及系统
EP2798881B1 (en) Shaping data packet traffic
Kim et al. MAC-level measurement based traffic distribution over IEEE 802.11 multi-radio networks
CN109151944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用户终端、网络节点、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2263605B (zh) 一种数据的接收方法、发送方法及其装置和系统
CN109495931A (zh) 链路聚合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EP4280690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CN107079465B (zh) 一种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127

Address after: 511458 9, Nansha District Beach Road, Guangzhou, Guangdong, 9

Applicant after: Hengda Faraday future intelligent vehicle (Guangdo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89, 10 floor, Guan Hu International Building, 105 Yao Yuan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before: Smart car technology (Beijing) Co.,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328

Address after: 100015 Building No. 7, 74, Jiuxianqiao North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001

Applicant after: FAFA Automobile (China)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1458 9, Nansha District Beach Road, Guangzhou, Guangdong, 9

Applicant before: Hengda Faraday future intelligent vehicle (Guangdong) Co., 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