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446234B - 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446234B
CN110446234B CN201910551171.6A CN201910551171A CN110446234B CN 110446234 B CN110446234 B CN 110446234B CN 201910551171 A CN201910551171 A CN 201910551171A CN 110446234 B CN110446234 B CN 1104462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coverage area
physical layer
signal strength
exp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5117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446234A (zh
Inventor
胡卫卫
房璟
余宗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5117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446234B/zh
Publication of CN1104462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462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4462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4462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27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for a plurality of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s, e.g. multi-call or multi-bearer end-to-end data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04W48/10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using broadcasted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涉及通信领域,以实现在主从型混合组网中简单快速的进行漫游切换,提高漫游切换的性能及效果。所述方法包括:MD、SD获取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MD、SD确定各自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MD及SD广播各自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UD获取每个可连接设备到UD的下行信号强度;UD根据下行信号强度及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按照预设规则从一个或多个可连接设备中选择目标设备发起切换。

Description

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宽带技术的迅速发展,单设备射频覆盖范围已无法满足大范围、高吞吐性能的要求,因此,多个无线设备协同合作的主从型混合组网逐渐成为业界趋势。
图1示意了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网络拓扑架构,该拓扑中包括主设备(masterdevice,MD)、从设备(slave device,SD),以及用户设备(user device,UD)。例如,图2示意的基于接入点控制器(access point controller,AC)的无线局域网(wireless fidelity,Wi-Fi)集中管理组网就是主从型混合组网。如图2所示,主接入点(access point,AP)作为MD通过管理协议控制远端AP(SD)进行网络部署,远端AP类似于一个远端天线向工作站(station,STA)(即UD,例如手机等)提供Wi-Fi连接上网服务。
在主从型混合组网中,UD可能在多个SD及MD之间进行漫游切换。例如,图2示意的Wi-Fi领域内一个典型主从型混合组网中用户漫游切换场景为:STA1连接外置AP1,当STA1进入外置AP1与外置AP2的信号重叠区域,如果此时外置AP2与STA1之间链路质量更好,则可能触发一次漫游切换。
目前,业内定义了UD进行漫游切换的过程,当UD检测到与已关联的网络设备(MD或SD)间的链路的信号强度低于阈值时,UD通过全信道扫描或者与已关联的网络设备协商以发现目标设备(MD或SD),完成切换。但是,全信道扫描会增加工作信道的业务的时延,而且通过信号强度选择的目标设备并不一定是最优的;而协商过程是异步工作模式,可能出现丢包重传等现象,导致切换过程耗时长;因此,当前主从型混合组网中的漫游切换性能及效果均不佳。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以实现在主从型混合组网中简单快速的进行漫游切换,提高漫游切换的性能及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应用于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系统中的MD,该通信系统还包括SD以及UD,该方法可以包括:MD获取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MD确定该M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其中,M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UD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MD广播该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由MD获取并广播自身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UD只需监听网络设备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然后就可以根据当前信号强度查询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获取该网络设备在该信号强度下可以提供的带宽,根据该带宽即可选择最优目标设备进行切换。在该过程中,UD无需全信道扫描也无需也已关联设备协商,没有额外开销,UD单方面即可实时完成,切换过程非常快;此外,UD可以配置合理的选择最优设备的策略,以提高切换性能。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还可以包括:MD获取MD与SD间链路的链路性能参数,并根据链路性能参数计算MD与SD间链路的实时链路带宽;其中,链路性能参数可以包括下述参数中一项或多项:物理层速率、信道占用率、丢包率;MD接收SD发送的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SD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MD根据实时链路带宽、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SD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确定该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其中,该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通过该SD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MD向该SD发送该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这样一来,该SD可以广播自身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以便于UD监听完成切换。
结合第一方面,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还可以包括:MD获取MD与SD间链路的链路性能参数,并根据该链路性能参数计算MD与该SD间链路的实时链路带宽;其中,链路性能参数包括下述参数中一项或多项:物理层速率、信道占用率、丢包率;MD向该SD发送实时链路带宽。这样一来,该SD可以根据实时链路带宽获取自身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之后进行广播,以便于UD监听完成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MD管理的SD可以为一个或多个,MD与每个SD之间进行相同的操作,本申请以MD与一个SD的交互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其他不再赘述。
结合第一方面或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MD根据链路性能参数计算MD与SD间链路的实时链路带宽,包括:MD与SD间链路的实时链路带宽B=(1-α)*R*(1-PER)*(1-U)。其中,α为协议开销值,R为MD与该SD间链路的物理层速率;PER为MD与该SD间链路的物理层速率;U为MD与该SD间链路的信道占用率。
结合第一方面或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MD获取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具体可以实现为:MD读取到其覆盖区域内已关联的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每个已关联的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MD测量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UD的上行信号强度;MD将未关联的每个UD的上行信号强度分别加上MD到未关联的每个UD的上下行信号强度差值,得到MD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MD根据MD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查询预设对应关系,获取MD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对应的物理层速率,作为MD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UD的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其中,该预设对应关系包括MD到其覆盖区域内已关联的每个U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物理层速率。通过对已关联UD的信号强度与物理层速率的测量学习建立预设对应关系,用于评估MD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对应的物理层速率,实现简单准确度高。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应用于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系统中的SD,该通信系统还包括MD以及UD;该方法可以包括:SD获取到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SD根据该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该SD与其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确定该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其中,该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通过该SD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该SD广播自身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由SD获取并广播自身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UD只需监听网络设备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然后就可以根据当前信号强度查询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获取该网络设备在该信号强度下可以提供的带宽,根据该带宽即可选择最优目标设备进行切换。在该过程中,UD无需全信道扫描也无需也已关联设备协商,没有额外开销,UD单方面即可实时完成,切换过程非常快;此外,UD可以配置合理的选择最优设备的策略,以提高切换性能。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SD根据该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该SD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确定该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具体可以实现为:该SD向MD发送该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SD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该SD接收MD发送的该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在该实现中,由MD确定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集中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
结合第二方面,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还可以包括:SD接收MD发送该MD与SD间链路的实时链路带宽,该实时链路带宽根据MD与SD间链路的链路性能参数计算,链路性能参数包括下述参数中一项或多项:物理层速率、信道占用率、丢包率。相应的,SD根据该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该SD与其覆盖范围内的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确定该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具体可以实现为:该SD根据从MD接收的实时链路带宽、该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该SD与每个其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确定该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在该实现中,由SD确定自身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降低了MD的计算量,由每个SD自己确定自身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提高了切换效率。
结合第二方面或上述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SD获取到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具体可以实现为:SD读取到其覆盖区域内已关联的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每个已关联的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SD测量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UD的上行信号强度;SD将未关联的每个UD的上行信号强度分别加上SD到未关联的每个UD的上下行信号强度差值,得到SD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SD根据该SD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查询预设对应关系,获取SD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对应的物理层速率,作为SD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UD的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其中,该预设对应关系包括该SD到其覆盖区域内已关联的每个U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物理层速率。通过对已关联UD的信号强度与物理层速率的测量学习建立预设对应关系,用于评估SD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对应的物理层速率,实现简单准确度高。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应用于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系统中的UD,该通信系统还包括MD以及SD;该方法可以包括:UD获取一个或多个可连接设备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其中,一个或多个可连接设备包括MD和/或一个或多个SD;一个可连接设备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通过这个可连接设备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UD获取每个可连接设备到该UD的下行信号强度;UD根据该下行信号强度及每个可连接设备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按照预设规则从一个或多个可连接设备中选择目标设备发起切换。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UD只需监听可连接的设备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然后就可以根据当前信号强度查询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获取该网络设备在该信号强度下可以提供的带宽,根据该带宽即可选择最优目标设备进行切换。在该过程中,UD无需全信道扫描也无需也已关联设备协商,没有额外开销,UD单方面即可实时完成,切换过程非常快;此外,UD可以配置合理的选择最优设备的策略,以提高切换性能。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预设规则为预先配置的选择最优可连接设备的方案,本申请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预设规则可以包括:选择可用带宽最大的可连接设备作为目标设备。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应用于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MD、SD以及UD;该方法可以包括:
MD获取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MD确定M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其中,M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UD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
SD获取到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SD根据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SD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确定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其中,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通过该SD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
MD及SD广播各自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UD获取一个或多个可连接设备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其中,一个或多个可连接设备包括MD和/或一个或多个SD;一个可连接设备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通过可连接设备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UD获取每个可连接设备到UD的下行信号强度;UD根据下行信号强度及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按照预设规则从一个或多个可连接设备中选择目标设备发起切换。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UD只需监听可连接的设备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然后就可以根据当前信号强度查询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获取该网络设备在该信号强度下可以提供的带宽,根据该带宽即可选择最优目标设备进行切换。在该过程中,UD无需全信道扫描也无需也已关联设备协商,没有额外开销,UD单方面即可实时完成,切换过程非常快;此外,UD可以配置合理的选择最优设备的策略,以提高切换性能。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该装置可以是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系统中的MD,也可以是MD中的装置或者芯片系统,或者是能够和MD匹配使用的装置。该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可以实现上述各方面或者各可能的设计中MD所执行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上述功能相应的模块。如:该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可以包括:获取单元、确定单元以及广播单元。
其中,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到MD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确定单元,用于确定M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其中,MD的所述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UD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广播单元,用于广播M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第五方面提供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具体实现可以参考上述第一方面的具体实现。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该装置可以是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系统中的SD,也可以是SD中的装置或芯片系统,或者是能够和SD匹配使用的装置。该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可以实现上述各方面或者各可能的设计中SD所执行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上述功能相应的模块。如:该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可以包括:获取单元、确定单元及广播单元。
其中,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到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确定单元,根据获取单元获取的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SD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确定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其中,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通过SD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广播单元,用于广播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第六方面提供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提供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具体实现可以参考上述第二方面的具体实现。
第七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该装置可以是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系统中的UD,也可以是UD中的装置,或者是能够和UD匹配使用的装置。该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可以实现上述各方面或者各可能的设计中UD所执行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上述功能相应的模块。如:该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可以包括:获取单元和切换单元。
其中,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一个或多个可连接设备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获取每个所述可连接设备到UD的下行信号强度;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可连接设备包括所述MD和/或一个或多个所述SD;一个可连接设备的所述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通过所述可连接设备到所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切换单元,用于根据下行信号强度及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按照预设规则从一个或多个可连接设备中选择目标设备发起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第七方面提供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用于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提供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具体实现可以参考上述第三方面的具体实现。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再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描述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时,可以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描述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用于该装置与其它设备进行通信,示例性的,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电路、总线、模块或其它类型的通信接口。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该装置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
处理器,用于获取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确定该M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其中,M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UD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并通过通信接口广播该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存储器中的指令可以预先存储也可以使用该装置时从互联网下载后存储,本申请对于存储器中指令的来源不进行具体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耦合是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间接耦合或连接,其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用于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信息交互。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再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描述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时,可以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描述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用于该装置与其它设备进行通信,示例性的,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电路、总线、模块或其它类型的通信接口。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该装置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
处理器,用于获取到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根据该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该SD与其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确定该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其中,该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通过该SD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通过通信接口广播自身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再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处理器,用于实现上述第三方面描述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与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指令时,可以实现上述第三方面描述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用于该装置与其它设备进行通信,示例性的,通信接口可以是收发器、电路、总线、模块或其它类型的通信接口。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该装置包括:
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
处理器,用于获取一个或多个可连接设备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其中,一个或多个可连接设备包括MD和/或一个或多个SD;一个可连接设备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通过这个可连接设备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获取每个可连接设备到该UD的下行信号强度;根据该下行信号强度及每个可连接设备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按照预设规则从一个或多个可连接设备中选择目标设备发起切换。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方面或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
第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任一方面或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
第十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还可以包括存储器,用于实现上述方法中MD或者SD或者UD的功能。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第十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中包括第一通信装置、第二通信装置以及第三通信装置,该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实现第一方面的方法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的方法,该第二通信装置可以实现第二方面的方法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的方法,该第三通信装置可以实现第三方面的方法或第三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的方法。例如,第一通信装置为MD,第二通信装置为SD,第三通信装置为UD。
第十五方面,提供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MD、SD以及UD;其中:
MD用于,获取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确定M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其中,M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UD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广播M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SD用于,获取到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根据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SD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确定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其中,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通过SD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广播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UD用于,获取一个或多个可连接设备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获取每个可连接设备到UD的下行信号强度;根据下行信号强度及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按照预设规则从一个或多个可连接设备中选择目标设备发起切换。其中,一个或多个可连接设备包括MD和/或一个或多个SD;一个可连接设备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通过可连接设备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
上述第五方面至第十五方面提供的方案,用于实现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提供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因此可以与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达到相同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从型混合组网的网络拓扑架构的示意图;
图2为一种基于AC的Wi-Fi集中管理组网架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组成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的组成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的组成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的组成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的组成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的组成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的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并且“第一”、“第二”等字样也并不限定一定不同。该“第一”、第二”描述的技术特征间无先后顺序或者大小顺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便于理解。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前后关联的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申请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并且,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b,a-c,b-c,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至少一个还可以描述为一个或多个,多个可以是两个、三个、四个或者更多个,本申请不做限制。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用于主从型混合组网的任一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可以为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通信系统,例如,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又可以为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移动通信系统或者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也可以为非3GPP通信系统,不予限制。
在如图1所示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网络拓扑架构中,MD负责管理归属于自治区域的从设备,同步承担从设备具备的业务功能,对外提供服务;SD配合主设备完成业务功能,对外提供服务;UD连接主设备的自治网络获得服务。
其中,图1中的UD可以为STA或者终端,也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或者终端设备(terminal)。图1所示UD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车载终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或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智能加油站、智能信号灯等等。
MD是为UD提供业务服务的网络设备,SD是在MD的管理下为UE提供服务的网络设备,本申请对于MD及SD的类型不进行具体限定。例如,MD、SD可以为AP。
需要指出的是,图1所示网络架构仅为示例性架构图,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图1所示架构中包括的网元的数量。虽然未示出,但除图1所示网络功能实体外,图1所示网络还可以包括其他功能实体。此外,上述图1架构中的网元的接口命名只是一个示例,具体实现中网元可以为其他名字,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主从型混合组网架构中,当UD检测到与已关联的网络设备(MD或SD)间的链路的信号强度低于阈值时,UD需进行漫游切换,UD如何选择漫游切换的目标设备,决定了切换的效果以及效率,当前UD通过全信道扫描或者与已关联的网络设备协商以发现目标设备(MD或SD)的方式漫游切换性能及效果均不佳,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MD以及每个SD确定UD到MD的每条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并广播,UD监听获取可连接设备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按照当前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预设规则选择最优目标设备进行切换,以实现在主从型混合组网中简单快速的进行漫游切换,提高漫游切换的性能及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描述的上行是指UD到网络设备(MD或SD)的链路,下行是指网络设备(MD或SD)到UD的链路,此处统一说明,后续内容不再一一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30的组成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通信装置3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31,存储器32、通信接口33、通信总线34。下面结合图3对通信装置30的各个构成部件进行具体的介绍:
处理器31,可以是一个处理器,也可以是多个处理元件的统称。例如,处理器31是一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也可以是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
其中,处理器31可以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32内的软件程序,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32内的数据,执行功能别名控制服务器的各种功能。在具体的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处理器3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3中所示的CPU0和CPU1。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该通信装置30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例如图3中所示的处理器31和处理器35。这些处理器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一个单核处理器(single-CPU),也可以是一个多核处理器(multi-CPU)。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存储器32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32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通信总线34与处理器31相连接。存储器32也可以和处理器31集成在一起。其中,存储器32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软件程序,并由处理器31来控制执行。
通信接口33,使用任何收发器一类的装置,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以太网,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s,WLAN)等。通信接口33可以包括接收单元以及发送单元。
通信总线34,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该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3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需要指出的是,图3中示出的部件并不构成对该通信装置的限定,除图3所示部件之外,该通信装置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处理器31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32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32内的数据,执行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系统中的MD的功能,具体如下:
获取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确定该M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其中,M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UD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通过通信接口33广播该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处理器31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32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32内的数据,执行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系统中的SD的功能,具体如下:
获取到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根据该通信装置30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该通信装置30与其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确定该通信装置30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其中,该通信装置30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通过该通信装置30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通过通信接口33广播自身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再一种可能的实现中,处理器31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32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32内的数据,执行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系统中的UD的功能,具体如下:
获取一个或多个可连接设备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其中,一个或多个可连接设备包括MD和/或一个或多个SD;其中,一个可连接设备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通过这个可连接设备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获取每个可连接设备到该UD的下行信号强度;根据该下行信号强度及每个可连接设备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按照预设规则从一个或多个可连接设备中选择目标设备发起切换。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应用于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系统中UD进行漫游切换的过程。该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系统中包括MD、SD以及UD。一个MD管理多个SD,MD及SD的覆盖区域中存在一个或多个UD,本申请实施例内容中描述了MD与一个SD所执行的动作,不同SD执行的动作相同,不再一一赘述。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S401、MD获取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
其中,MD覆盖区域内的UD,包括与MD关联的UD以及未与MD关联的UD。
具体的,对于MD覆盖区域内与MD关联的UD,MD可以直接测量或者通过内部芯片读取其下行信号强度以及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
具体的,对于MD覆盖区域内与MD未关联的UD,MD可以通过下述步骤1至步骤3的过程获取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
步骤1、MD测量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UD的上行信号强度。
其中,上行信号强度是指UD发送的信号到达MD的信号强度,MD可以直接通过测量获取。
步骤2、MD将未关联的每个UD的上行信号强度分别加上MD到未关联的每个UD的上下行信号强度差值,得到MD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
具体的,对于同一个链路上下行链路损耗接近,因此,我们认为同一个链路上下行链路损耗相等。MD到未关联的每个UD的上下行信号强度差值为理论值,即收发双发的信号发送功率差值,在MD到一个UD间的链路上下行损耗相同的情况下,已知上行信号强度及上下行信号强度差值,相加即可得到下行信号强度。
步骤3、MD根据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查询第一预设对应关系,获取MD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对应的物理层速率,作为MD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UD的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
其中,该第一预设对应关系包括MD到其覆盖区域内已关联的每个U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物理层速率。该第一预设对应关系通过对已关联UD的链路指标进行学习,不断测试记录已关联UD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下行物理层速率来获得。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于该第一预设对应关系的获取方式不进行具体限定。
示例性的,该第一预设对应关系可以为调制与编码策略(modulation and codingscheme,MCS)的对应关系,MCS将所关注的影响通讯速率的因素作为表的列,将MCS索引作为行,形成一张速率表。
需要说明的是,在S401中,MD在获取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的基础上,还可以获取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丢包率(package error rate,PER)或者其他反应链路性能的指标,本申请实施例不进行具体限定。获取PER或其他反应链路性能的指标的过程,可以参考上述获取下行物理层速率的过程,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进行赘述。
S402、MD获取MD与SD间链路的链路性能参数,并根据链路性能参数计算MD与SD间链路的实时链路带宽。
其中,链路性能参数可以包括下述参数中一项或多项:物理层速率、信道占用率、丢包率。对于链路性能参数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配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具体的,MD与SD间链路的实时链路带宽可以为链路性能参数的预设表达式。可选的,该预设表达式的内容,可以为加权和或者其他函数表达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示例性的,在S402中,MD根据链路性能参数计算MD与所述SD间链路的实时链路带宽,具体可以包括:MD与SD间链路的实时链路带宽B=(1-α)*R*(1-PER)*(1-U)。其中,α为预先配置的协议开销值,R为MD与SD间链路的物理层速率;PER为MD与SD间链路的物理层速率;U为MD与SD间链路的信道占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S401中,MD根据链路性能参数计算MD与SD间链路的实时链路带宽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链路性能指标计算MD与SD间链路的其他性能,例如链路平均时延、时延抖动等,本申请实施例不进行具体限定。MD根据链路性能指标计算MD与SD间链路的其他性能的过程,可以参考上述获取实时链路带宽的过程,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进行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MD需对其管理的每个SD执行S402的过程,此处不在进行赘述。
S403、SD获取到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
其中,SD覆盖区域内的UD,包括与SD关联的UD以及未与SD关联的UD。
具体的,对于SD覆盖区域内与SD关联的UD,SD可以直接测量或者通过内部芯片读取其下行信号强度以及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
具体的,对于SD覆盖区域内与SD未关联的UD,SD可以通过下述步骤A至步骤C的过程获取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
步骤A、SD测量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UD的上行信号强度。
其中,上行信号强度是指UD发送的信号到达SD的信号强度,SD可以直接通过测量获取。
步骤B、SD将未关联的每个UD的上行信号强度分别加上SD到未关联的每个UD的上下行信号强度差值,得到SD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
如前所述,对于同一个链路上下行链路损耗接近,因此,我们认为同一个链路上下行链路损耗相等。SD到未关联的每个UD的上下行信号强度差值为理论值,即收发双发的信号发送功率差值,在SD到一个UD间的链路上下行损耗相同的情况下,已知上行信号强度及上下行信号强度差值,相加即可得到下行信号强度。
步骤C、SD根据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查询第二预设对应关系,获取SD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对应的物理层速率,作为SD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UD的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
其中,该第二预设对应关系包括SD到其覆盖区域内已关联的每个U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物理层速率。该第二预设对应关系通过对已关联UD的链路指标进行学习,不断测试记录已关联UD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下行物理层速率来获得。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对于该第二预设对应关系的获取方式不进行具体限定。
示例性的,该第二预设对应关系可以为MCS的对应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S403中,SD在获取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的基础上,还可以获取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PER或者其他反应链路性能的指标,本申请实施例不进行具体限定。获取PER或其他反应链路性能的指标的过程,可以参考上述获取下行物理层速率的过程,本申请实施例不再进行赘述。
S404、MD确定M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其中,M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UD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
具体的,MD将S402中得到的内容可以直接作为M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中还可以包括UD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其他性能,例如链路平均时延、时延抖动等。
S405、SD根据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SD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确定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其中,一个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通过该SD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
具体的,根据主从混合组网的架构,若UD关联的是SD,那UD需经过SD与MD进行通信,换言之,UD到MD之间包括两级链路,即UD到SD的链路、SD到MD的链路。因此,确定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还需要MD与SD间链路的实时链路带宽。
可选的,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可以由MD确定后发送给SD,也可以由该SD自己计算,不同实现方式中,S405的过程也不相同,具体描述为下述两种可能的实现:
第一种实现、由MD确定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后发送给该SD。
在第一种实现中,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在S403之后还可以包括S403a至S403d。
S403a、SD向MD发送该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SD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
S403b、MD接收SD发送的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SD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
S403c、MD根据实时链路带宽、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SD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确定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在不同的主从混合组网场景中,UD通过该SD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的确定方法不同,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配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示例性的,MD与SD之间有线连接(例如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连接,UD与SD之间通过无线方式(例如2.4G或5G)接入,可用带宽由瓶颈链路决定,即UD通过该SD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为当前信号强度下,UD到SD的链路、SD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中的较小者。
示例性的,MD与SD之间、UD与SD之间,都是通过无线方式(2.4G或5G)接入,接入和回传链路都是无线链路但信道不同,可用带宽由瓶颈链路决定,即UD通过该SD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为当前信号强度下,UD到SD的链路、SD到MD的链路可用带宽中的较小者。
示例性的,MD与SD之间、UD与SD之间,都是通过无线方式(2.4G或5G)接入,接入和回传链路都是无线链路且信道相同,则需考虑信道资源共享。例如,Wifi信道是时分共享,即任意时刻只能有一条链路收发数据,UD通过该SD到MD的链路在一个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可以计算为:
Figure BDA0002105455240000141
Figure BDA0002105455240000142
其中,R1为该信号强度下UD到SD的链路的可用带宽,R2为该信号强度下SD到MD的链路的可用带宽。
S403d、MD向SD发送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在该第一种实现方式中,S405具体可以实现为:SD接收MD发送的该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第二种实现方式、MD向SD提供MD与SD间链路的实时链路带宽,由SD自己计算该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在第二种实现中,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在S403之后还可以包括S403e至S403f。
S403e、MD向SD发送MD与SD间链路的实时链路带宽。
S403f、SD接收MD发送MD与SD间链路的实时链路带宽。
在该第二种实现方式中,S405具体可以实现为:SD根据MD与SD间链路的实时链路带宽、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SD与覆盖区域内每个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确定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SD确定该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的具体过程可以参照S403c中MD确定该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的具体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还需要说明的是,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中还可以包括通过该SD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其他性能,例如链路平均时延、时延抖动等。
S406、MD广播自身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S407、SD广播自身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S406和S407中,MD、SD可以根据其支持的广播方式来广播各自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本申请实施例对于该广播方式不进行具体限定。
示例性的,在主从混合组网的WIFI系统中,MD、SD可以借助802.11协议管理报文的私有信元(IE),通过WiFi空口向外广播自身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S408、UD获取一个或多个可连接设备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其中,一个或多个可连接设备包括MD和/或一个或多个SD。
具体的,UD可以通过侦听机制获取可连接设备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S409、UD获取每个可连接设备到UD的下行信号强度。
其中,下行信号强度是指可连接设备发送的信号到达UD的信号强度,UD可以直接通过测量获取。
S410、UD根据下行信号强度及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按照预设规则从一个或多个可连接设备中选择目标设备发起切换。
一种可能的实现中,预设规则可以包括:选择在当前信号强度下可用带宽最大的可连接设备作为目标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中还可以包括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其他性能,例如链路平均时延、时延抖动等。
一种可能的实现中,预设规则可以包括:选择在当前信号强度下,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中每个指标大于或等于各自的门限值的可连接设备作为目标设备。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配置预设规则的内容,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预设规则仅为示例性描述,并不构成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S401至S410的过程,MD、SD及UD可以实时执行也可以周期性执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S401至S410的过程中包括的步骤的执行顺序,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配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进行具体限定,图4中只是示意了一种可能的执行顺序,并不够成具体限定。
通过本申请提供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由MD、SD获取并广播自身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UD只需监听网络设备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然后就可以根据当前信号强度查询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获取该网络设备在该信号强度下可以提供的带宽,根据该带宽即可选择最优目标设备进行切换。在该过程中,UD无需全信道扫描也无需也已关联设备协商,没有额外开销,UD单方面即可实时完成,切换过程非常快;此外,UD可以配置合理的选择最优设备的策略,以提高切换性能。
上述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分别从MD、SD、UD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进行了介绍。为了实现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的各功能,MD、SD、UD可以包括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以硬件结构、软件模块、或硬件结构加软件模块的形式来实现上述各功能。上述各功能中的某个功能以硬件结构、软件模块、还是硬件结构加软件模块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对模块的划分是示意性的,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器中,也可以是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5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中MD的功能。该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50可以是MD,也可以是MD中的装置,也可以是能够和MD匹配使用的装置。其中,该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50可以为芯片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如图5所示,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50可以包括:获取单元501、确定单元502及广播单元503。获取单元501用于执行图4中的S401;确定单元502用于执行图4中的S403c、S404;广播单元503用于执行图4中的S406。其中,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50还可以包括接收单元504、计算单元505及发送单元506。其中,接收单元504用于执行图4中的S403b;计算单元505用于执行图4中的S402;发送单元506用于执行图4中的S403d、S403e。
如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6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中MD的功能。该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60可以是MD,也可以是MD中的装置,也可以是能够和MD匹配使用的装置。其中,该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60可以为芯片系统。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6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模块601,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MD的功能。示例性地,处理模块601可以用于执行图4中的过程S401、S402、S403c、S404。具体参见方法示例中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做赘述。
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6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存储模块602,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或数据。存储模块602和处理模块601耦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耦合是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用于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信息交互。处理模块601可能和存储模块602协同操作。处理模块601可能执行存储模块602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所述至少一个存储模块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于处理模块中。
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60还可以包括通信模块603,用于通过传输介质和其它设备进行通信,从而用于确定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60中的装置可以和其它设备进行通信。所述通信模块603用于该装置与其它设备进行通信。示例性的,处理器601利用通信接口603执行图4中的过程S403b、S403d、S403e。
当处理模块601为处理器,存储模块602为存储器,通信模块603为通信接口时,本申请实施例图6所涉及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60可以为图3所示的通信装置30。
如前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50或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60可以用于实施上述本申请各实施例实现的方法中MD的功能,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具体技术细节未揭示的,请参照本申请各实施例。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7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中SD的功能。该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70可以是SD,也可以是SD中的装置,也可以是能够和SD匹配使用的装置。其中,该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70可以为芯片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如图7所示,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70可以包括:获取单元701、确定单元702和广播单元703。获取单元701用于执行图4中的过程S403;确定单元702用于执行图4中的过程S405;广播单元703用于执行图4中的过程S407。其中,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8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中SD的功能。该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80可以是SD,也可以是SD中的装置,也可以是能够和SD匹配使用的装置。其中,该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80可以为芯片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8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模块801,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SD的功能。示例性地,处理模块801可以用于执行图4中的过程S403、S405。
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8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存储模块802,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或数据。存储模块802和处理模块801耦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耦合是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用于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信息交互。处理模块801可能和存储模块802协同操作。处理模块801可能执行存储模块802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所述至少一个存储模块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于处理模块中。
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80还可以包括通信模块803,用于通过传输介质和其它设备进行通信,从而用于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80中的装置可以和其它设备进行通信。所述通信模块803用于该装置与其它设备进行通信。示例性的,处理器801利用通信接口803执行图4中的过程S407。
当处理模块801为处理器,存储模块802为存储器,通信模块803为通信接口时,本申请实施例图8所涉及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80可以为图3所示的通信装置30。
如前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70或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80,可以用于实施上述本申请各实施例实现的方法中SD的功能,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具体技术细节未揭示的,请参照本申请各实施例。
在采用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模块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9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中UD的功能。该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90可以是UD,也可以是UD中的装置,也可以是能够和UD匹配使用的装置。其中,该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90可以为芯片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中,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如图9所示,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90可以包括:获取单元901、切换单元902。获取单元901用于执行图4中的S408、S409;切换单元902用于执行图4中的S410。其中,上述方法实施例涉及的各步骤的所有相关内容均可以援引到对应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0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100,用于实现上述方法中UD的功能。该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100可以是UD,也可以是UD中的装置,也可以是能够和UD匹配使用的装置。其中,该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100可以为芯片系统。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1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模块1001,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UD的功能,具体参见方法示例中的详细描述,此处不做赘述。示例性地,处理模块1001可以用于执行图4中的过程S408、S409。
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10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存储模块1002,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或数据。存储模块1002和处理模块1001耦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耦合是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用于装置、单元或模块之间的信息交互。处理模块1001可能和存储模块1002协同操作。处理模块1001可能执行存储模块1002中存储的程序指令。所述至少一个存储模块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于处理模块中。
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100还可以包括通信模块1003,用于通过传输介质和其它设备进行通信,从而用于确定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100中的装置可以和其它设备进行通信。所述通信模块1003用于该装置与其它设备进行通信。
当处理模块1001为处理器,存储模块1002为存储器,通信模块1003为通信接口时,本申请实施例图10所涉及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100可以为图3所示的通信装置30。
如前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90或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100可以用于实施上述本申请各实施例实现的方法中核心网设备的功能,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具体技术细节未揭示的,请参照本申请各实施例。
再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中包括第一通信装置、第二通信装置及第三通信装置,该第一通信装置可以实现MD的功能,该第二通信装置可以实现SD的功能,该第三通信装置可以实现UD的功能。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形式,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指令,该指令被执行时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作为本实施例的另一种形式,提供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该指令被执行时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再提供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法。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用于保存本发明实施例通信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或数据。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芯片系统还包括存储器,用于处理器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该芯片系统,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方法或者算法的步骤可以硬件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是由处理器执行软件指令的方式来实现。软件指令可以由相应的软件模块组成,软件模块可以被存放于RAM、闪存、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EPROM)、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寄存器、硬盘、移动硬盘、只读光盘(CD-ROM)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ASIC中。另外,该ASIC可以位于核心网接口设备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核心网接口设备中。或者,存储器可以与处理器耦合,例如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总线与处理器相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存储器可以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应用程序代码,并由处理器来控制执行。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应用程序代码,从而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8)

1.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系统中的主设备MD,所述通信系统还包括从设备SD以及用户设备UD;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MD获取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
所述MD确定所述M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其中,所述MD的所述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UD到所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
所述MD广播所述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所述MD获取所述MD与所述SD间链路的链路性能参数,并根据所述链路性能参数计算所述MD与所述SD间链路的实时链路带宽;其中,所述链路性能参数包括下述参数中一项或多项:物理层速率、信道占用率、丢包率;
所述MD接收所述SD发送的所述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所述SD与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
所述MD根据所述实时链路带宽、所述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所述SD与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确定所述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其中,所述SD的所述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通过所述SD到所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
所述MD向所述SD发送所述SD的所述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MD获取所述MD与所述SD间链路的链路性能参数,并根据所述链路性能参数计算所述MD与所述SD间链路的实时链路带宽;其中,所述链路性能参数包括下述参数中一项或多项:物理层速率、信道占用率、丢包率;
所述MD向所述SD发送所述实时链路带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MD根据所述链路性能参数计算所述MD与所述SD间链路的实时链路带宽,包括:
所述MD与所述SD间链路的实时链路带宽B=(1-α)*R*(1-PER)*(1-U);其中,所述α为协议开销值,所述R为所述MD与所述SD间链路的物理层速率;所述PER为所述MD与所述SD间链路的物理层速率;所述U为所述MD与所述SD间链路的信道占用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MD获取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包括:
所述MD读取到其覆盖区域内已关联的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每个已关联的所述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
所述MD测量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所述UD的上行信号强度;
所述MD将所述未关联的每个所述UD的上行信号强度分别加上所述MD到所述未关联的每个所述UD的上下行信号强度差值,得到所述MD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
所述MD根据所述MD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查询预设对应关系,获取所述MD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对应的物理层速率,作为所述MD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所述UD的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其中,所述预设对应关系包括所述MD到其覆盖区域内已关联的每个所述U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物理层速率。
5.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系统中的从设备SD,所述通信系统还包括主设备MD以及用户设备UD;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SD获取到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
所述SD根据所述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所述SD与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确定所述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其中,所述SD的所述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通过所述SD到所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
所述SD广播所述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SD接收所述MD发送所述MD与所述SD间链路的实时链路带宽,所述实时链路带宽根据所述MD与所述SD间链路的链路性能参数计算,所述链路性能参数包括下述参数中一项或多项:物理层速率、信道占用率、丢包率;
所述SD根据所述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所述SD与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确定所述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
所述SD根据所述实时链路带宽、所述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所述SD与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确定所述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D根据所述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所述SD与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确定所述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
所述SD向所述MD发送所述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所述SD与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
所述SD接收所述MD发送的所述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SD获取到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包括:
所述SD读取到其覆盖区域内已关联的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每个已关联的所述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
所述SD测量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所述UD的上行信号强度;
所述SD将所述未关联的每个所述UD的上行信号强度分别加上所述SD到所述未关联的每个所述UD的上下行信号强度差值,得到所述SD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
所述SD根据所述SD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查询预设对应关系,获取所述SD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对应的物理层速率,作为所述SD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所述UD的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其中,所述预设对应关系包括所述SD到其覆盖区域内已关联的每个所述U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物理层速率。
8.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系统还包括主设备MD、从设备SD以及用户设备UD;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MD获取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
所述MD确定所述M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其中,所述MD的所述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UD到所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
所述SD获取到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
所述SD根据所述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所述SD与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确定所述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其中,所述SD的所述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通过所述SD到所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
所述MD及所述SD广播各自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所述UD获取一个或多个可连接设备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可连接设备包括所述MD和/或一个或多个SD;一个可连接设备的所述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通过所述可连接设备到所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
所述UD获取每个所述可连接设备到UD的下行信号强度;
所述UD根据所述下行信号强度及所述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按照预设规则从所述一个或多个可连接设备中选择目标设备发起切换。
9.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部署于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系统中的主设备MD,所述通信系统还包括从设备SD以及用户设备UD;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到所述MD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M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其中,所述MD的所述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UD到所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
广播单元,用于广播所述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获取所述MD与所述SD间链路的链路性能参数;
所述装置还包括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苏搜狐链路性能参数计算所述MD与所述SD间链路的实时链路带宽;其中,所述链路性能参数包括下述参数中一项或多项:物理层速率、信道占用率、丢包率;
所述装置还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SD发送的所述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所述SD与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
所述确定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实时链路带宽、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所述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所述SD与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确定所述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其中,所述SD的所述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通过所述SD到所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
所述装置还包括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SD发送所述SD的所述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获取所述MD与所述SD间链路的链路性能参数;
所述装置还包括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苏搜狐链路性能参数计算所述MD与所述SD间链路的实时链路带宽;其中,所述链路性能参数包括下述参数中一项或多项:物理层速率、信道占用率、丢包率;
所述装置还包括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SD发送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实时链路带宽。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单元具体用于:
计算所述MD与所述SD间链路的实时链路带宽B=(1-α)*R*(1-PER)*(1-U);其中,所述α为协议开销值,所述R为所述MD与所述SD间链路的物理层速率;所述PER为所述MD与所述SD间链路的物理层速率;所述U为所述MD与所述SD间链路的信道占用率。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单元具体用于:
读取到其覆盖区域内已关联的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每个已关联的所述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
测量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所述UD的上行信号强度;
将所述未关联的每个所述UD的上行信号强度分别加上所述MD到所述未关联的每个所述UD的上下行信号强度差值,得到所述MD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
根据所述MD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查询预设对应关系,获取所述MD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对应的物理层速率,作为所述MD到其覆盖区域内未关联的每个所述UD的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其中,所述预设对应关系包括所述MD到其覆盖区域内已关联的每个所述U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物理层速率。
13.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部署于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系统中的从设备SD,所述通信系统还包括主设备MD以及用户设备UD;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到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
确定单元,根据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所述SD与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确定所述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其中,所述SD的所述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通过所述SD到所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
广播单元,用于广播所述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确定单元,接收所述MD发送所述MD与所述SD间链路的实时链路带宽,所述实时链路带宽根据所述MD与所述SD间链路的链路性能参数计算,所述链路性能参数包括下述参数中一项或多项:物理层速率、信道占用率、丢包率;根据所述实时链路带宽、所述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所述SD与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确定所述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向所述MD发送所述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所述SD与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接收所述MD发送的所述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15.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系统包括主设备MD、从设备SD以及用户设备UD;其中,
所述MD用于,获取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确定所述M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其中,所述MD的所述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UD到所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广播所述M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所述SD用于,获取到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与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根据所述SD到其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的下行信号强度,以及所述SD与覆盖区域内每个所述UD间链路的下行物理层速率,确定所述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其中,所述SD的所述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通过所述SD到所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广播所述SD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
所述UD用于,获取一个或多个可连接设备的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获取每个所述可连接设备到UD的下行信号强度;根据所述下行信号强度及所述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按照预设规则从所述一个或多个可连接设备中选择目标设备发起切换;其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可连接设备包括所述MD和/或一个或多个SD;一个可连接设备的所述预期链路带宽对应关系包括通过所述可连接设备到所述MD的链路在不同信号强度下的可用带宽。
16.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系统包括:
部署了如权利要求9-12任一项所述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的主设备MD、部署了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的从设备SD。
17.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
1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
CN201910551171.6A 2019-06-24 2019-06-24 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1104462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51171.6A CN110446234B (zh) 2019-06-24 2019-06-24 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51171.6A CN110446234B (zh) 2019-06-24 2019-06-24 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46234A CN110446234A (zh) 2019-11-12
CN110446234B true CN110446234B (zh) 2021-01-29

Family

ID=68428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51171.6A Active CN110446234B (zh) 2019-06-24 2019-06-24 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0446234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73112A (zh) * 2016-06-15 2016-08-17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异构网络中多模终端垂直切换方法
EP3179745A1 (en) * 2015-10-30 2017-06-14 LE Holdings (Beijing) Co., Ltd. Multi-link bandwidth allo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bile network, and mobile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18990A (zh) * 2014-12-30 2015-05-13 北京智谷睿拓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接入控制方法及接入控制装置
CN104869574A (zh) * 2015-05-22 2015-08-26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无线网络连接方法及装置
CN107979859A (zh) * 2016-10-21 2018-05-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切换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服务器
CN109842556B (zh) * 2017-11-27 2021-08-31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带宽确定方法、路由器及终端设备
CN109699085A (zh) * 2018-10-17 2019-04-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数据的方法以及终端设备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79745A1 (en) * 2015-10-30 2017-06-14 LE Holdings (Beijing) Co., Ltd. Multi-link bandwidth allo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bile network, and mobile device
CN105873112A (zh) * 2016-06-15 2016-08-17 重庆邮电大学 一种异构网络中多模终端垂直切换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446234A (zh) 2019-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54502B2 (en) Method for managing the spectrum of a multi-b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8541073B (zh) 一种网络控制器、站点、以及建立保护期的方法
JP5104769B2 (ja) 通信システム
TWI433577B (zh) 用於異質無線網路之多重無線射頻協調的設備及方法
US9078176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hierarchical cell configuration
US20130095845A1 (en)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a mobile station to communicate with two or more network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thereof
CN111757291B (zh) 一种通信方法和装置
KR101813822B1 (ko) D2d 발견 신호의 송신 방법과 송신 장치
CN113726473B (zh) 无线局域网中的信令信息的交互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1669792B (zh) 一种小区切换方法及装置
US1009805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transmitting discovery signal,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discovering cell
CN109151883B (zh) 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JP2021106380A (ja) ネットワークコンポーネント、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CN113873538A (zh) 一种模型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JP6843971B2 (ja) ビームフォーミング情報の交換方法及びネットワーク機器
CN111586797A (zh) 一种通信方法和接入网设备
CN114586318B (zh) 使用波束成形进行数据传输的网络节点、终端设备及其中的方法
JP6629428B2 (ja) ワイヤレスローカルエリアネットワークwlan測定および報告方法ならびに関連デバイス
CN109845197B (zh) 一种通道选择方法及装置
CN115715026B (zh) 多链路设备的关联标识符aid分配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6234061B (zh) 探测mld的请求方法及站点
CN110446234B (zh) 一种主从型混合组网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4845293B (zh) 一种ue能力上报的方法以及装置
CN111050349B (zh) 确定信道质量信息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RU2806445C1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опорного сигнала позиционирования нисходящей линии связи и носитель данны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