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93643B - 空间多边形感应三维测量系统及方法、排模系统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间多边形感应三维测量系统及方法、排模系统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93643B
CN105893643B CN201410604597.0A CN201410604597A CN105893643B CN 105893643 B CN105893643 B CN 105893643B CN 201410604597 A CN201410604597 A CN 201410604597A CN 105893643 B CN105893643 B CN 1058936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e
face
point
template
sub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0459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93643A (zh
Inventor
张昌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pper Sea God's Machine Softcom Ltd
Original Assignee
Upper Sea God's Machine Softcom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pper Sea God's Machine Softcom Ltd filed Critical Upper Sea God's Machine Softcom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60459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93643B/zh
Publication of CN1058936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936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936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936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空间多边形感应三维测量系统及方法、排模系统及方法,所述三维测量系统包括:光标位置感应单元、第一点线面确定单元、第二点线面确定单元、距离计算单元。第一点线面确定单元用以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设定点、线、面中离光标最近的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第一点显示为标识点,第一线显示为标识线条,第一面显示为标识多边形;经过热键选定后确定该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第二点线面确定单元用以利用类似方法确定该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并显示;距离计算单元用以自动计算各点线面之间的距离,并将距离信息予以显示。

Description

空间多边形感应三维测量系统及方法、排模系统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设工程排模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建设工程组合模板的排模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建设工程组合模板全自动智能整体排模系统,本发明还揭示一种建设工程组合模板全自动智能整体排模方法;同时,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空间多边形感应三维测量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建设工程施工和管理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提升效率、提高质量水平,许多工种都从“工地临时作业”向“工厂化标准作业”发展。建设工程组合模板采用新型材料、工厂标准作业,就是其中一项。
建设工程组合模板施工,先是要对各个构件进行模板排布,绘制出配模图,再以此进行工厂加工和现场组装生产。建设工程组合模板的模板排布,是根据构件模板面的尺寸,结合建筑模板及其组件的标准尺寸,进行排布。完全用人工排布,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且调整修改极其困难。
现有的一些组合模板辅助排模软件系统,通过计算机软件工具辅助排模,输出配模图及模板材料表。在现有的组合模板排模辅助软件中,用户可以将工程的CAD图纸读入软件,然后根据建筑模板的标准尺寸,设置好排模的参数,用鼠标选需要排模的构件,由软件辅助进行排布。软件读取构件需要布置模板的模板面的尺寸,根据建筑模板构件库中的标准尺寸,进行排布,在构件转角位置生成转角连接模板。在排模的过程中,根据建筑模板规范,计算支撑点位置,生成支撑杆件图。
但是,现有的这些组合模板辅助排模软件系统有如下的缺点:
(1)软件能辅助的构件不完整
建设工程新型组合模板工厂化标准作业,就是要对主体结构楼层中的各种构件一次性整体浇筑成型,提高施工质量。现有的组合模板辅助排模软件系统,一般针对柱墙或板这样的大面积的排布,对于比如飘窗、阳台、空调板、楼梯等构件不能辅助排模。
(2)单种构件排模,非整体排模
建筑工程是由柱、墙、梁、板等构件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构件有各种交接关系。现有的组合模板辅助排模软件系统,一般只能排柱墙、板,或只能排柱墙,不能对柱墙梁板整体进行排模。实际上,这些构件的交接处关系复杂,要用各种交接模板来连接,形成整体的模板系统。
(3)人工参与多,智能程度不高,提高效率有限
计算机软件系统,就是用来提高效率工作,降低人工劳动强度。现有的组合模板辅助排模软件系统在辅助排模的操作过程中,比如要选择确定需要排模的构件,或者要先排好转角位置,再进行大面位置的排等等,这些都需要更多的人工参与,效率很低。
一般的工程CAD图,会将整个工程各个楼层各个构件的图纸放在一个CAD文件中,而实际做工程是一个楼层接着一个楼层做,所以就需要先确定识别提取所操作的区域范围。现在的CAD识别转换系统,一般要使用图纸分割功能,将图纸按楼层构件分割好,再进行识别提取。但是,这种方法有以下缺点:
(1)这种方法对原始CAD图进行了分割,如果在后续操作中需要编辑CAD图,在分割后的图纸上编辑后就无法还原到分割前的原图,这就对工程CAD图纸造成的损伤。
(2)工作效率低,需要耽误时间对图纸进行整理分割。另外,如果工程设计有变更,重新加载CAD图后,还要重复进行分割的操作。
(3)分割操作时,只能选择矩形区域进行分割,不能用多边形形式进行操作。
(4)分割后,一张CAD图纸可能被分割成几十张小图,每一张小图都要进行保存,大大增加了工程文件的大小,不利于存储。
另外,现有的工程图纸识别方法无法精确识别横梁、纵梁,并且需要手工进行复杂的操作,无法实现智能化识别。现在的CAD识别提取软件,针对X向梁和Y向梁分别用两张图表达时,一般采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将两张图叠到一起,然后再开始识别提取。但是,这些软件有如下缺点(以将Y向梁标注复制,粘贴到X向梁图上为例):
(1)如果将Y向梁配筋图上的标注信息和梁线边信息都复制,那么粘贴和X向梁配筋图上后,导致梁边线重叠,容易识别错误。
(2)如果只将Y向梁配筋图上的标注信息进行复制,那么复制操作前,要先将梁边线等图层进行隐藏,这样又增加了操作步骤,降低了效率。
(3)在“复制”、“粘贴”的操作过程中,需要鼠标在屏幕频繁的缩放、移动,效率低。
(4)上述复制、粘贴的操作,损伤了原图。
同时,现有的组合模板排模软件,只针对一种构件大面积的排模。比如,一道剪力墙,顶部有1根平行的梁,有3根垂直相交的梁,墙中有一根柱。现有的组合模板排模软件仅能针对部分墙面区域(远离平行的梁与垂直相交的梁的区域)进行大面域的排模。现有方案的缺点包括:(1)无法精确找出各构件需要排布模板的面域,进而无法实现整体模排;(2)不能实现整体排模,不满足新型组合模板推广应用的需要。
还需要指出的是,现有的排模系统无法对排列的模板进行仿真,不能直观地向建设人员呈现需布设的模板。同时,现有排模系统不能直接对模板进行编辑,如不能合并模板、分割模板。此外,进行智能排模后,根据实际工程需要,可能要对选中的某块模板进行尺寸编辑,但是如果只输入修改后的尺寸,那么这个尺寸是往哪个方向变化却无法指定。
比如,如果要将下图所示的某块200*1000的模板修改为300*1000,那么多出的100无法确定是往原模板的上方还是下方增加。
此外,如今的排摸软件无法测量三维空间中点线面的距离;而现有的三维制图软件中,测量两个点,或者测量点至线、点至面、线至面、面至面的距离步骤比较繁琐。需要首先通过菜单选择要做测量的动作,然后通过鼠标点击某个点(或线、面),接着需要选择菜单或工具栏中的按键确认选择;而后需要用类似的方法选择另外一个点(或线、面),而后再通过输入确认测量的命令;操作不太便捷。
有鉴于此,如今迫切需要设计一种新的建设工程排模方式,以克服现有排模系统的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空间多边形感应三维测量系统,可提高距离测量的便捷性,提高工作效率。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间多边形感应三维测量方法,可提高距离测量的便捷性,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本发明提供一种建设工程组合模板排模系统,可以实现全自动智能整体排模,可大幅提高排模效率及准确度。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建设工程组合模板排模方法,可以实现全自动智能整体排模,可大幅提高排模效率及准确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间多边形感应三维测量系统,所述三维测量系统包括:
光标位置感应单元,用以感应光标的位置;
第一点线面确定单元,用以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光标位置,而后以该光标位置为中心圈定设定范围的区域,分别计算该区域中的各线段端点、线、面距离光标的距离,从中找到距离光标最近的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经过热键选定后确定该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
第二点线面确定单元,用以在第一点线面确定单元确定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后,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光标位置,而后以该光标位置为中心圈定设定范围的区域,分别计算该区域中的各线段端点、线、面距离光标的距离,从中找到距离光标最近的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经过热键选定后确定该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
距离计算单元,用以在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确定后自动计算第一点至第二点、第一点至第二线、第一点至第二面、第二点至第一线、第二点至第一面、第一线至第二线、第一线至第二面、第二线至第一面、第一面至第二面的距离,并将距离信息予以显示。
一种空间多边形感应三维测量系统,所述三维测量系统包括:
光标位置感应单元,用以感应光标的位置;
第一点线面确定单元,用以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设定点、线、面中离光标最近的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经过选定后确定该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
第二点线面确定单元,用以在第一点线面确定单元确定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后,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设定点、线、面中离光标最近的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经过选定后确定该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
距离计算单元,用以在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后自动计算第一点至第二点的距离、第一点至第二线的距离、第一点至第二面的距离、第二点至第一线的距离、第二点至第一面的距离、第一线至第二线的距离、第一线至第二面的距离、第二线至第一面的距离、第一面至第二面的距离中的至少一个,并将距离信息予以显示。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第一面通过三角形显示,第二面通过三角形显示。
一种空间多边形感应三维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测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点线面确定步骤,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光标位置,而后以该光标位置为中心圈定设定范围的区域,分别计算该区域中的各线段端点、线、面距离光标的距离,从中找到距离光标最近的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第一面通过三角形显示;经过热键选定后确定该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
第二点线面确定步骤,在第一点线面确定单元确定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后,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光标位置,而后以该光标位置为中心圈定设定范围的区域,分别计算该区域中的各线段端点、线、面距离光标的距离,从中找到距离光标最近的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第二面通过三角形显示;经过热键选定后确定该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
距离计算步骤,在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确定后自动计算第一点至第二点、第一点至第二线、第一点至第二面、第二点至第一线、第二点至第一面、第一线至第二线、第一线至第二面、第二线至第一面、第一面至第二面的距离,并将距离信息予以显示。
一种空间多边形感应三维测量方法,所述三维测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点线面确定步骤,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设定点、线、面中离光标最近的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第一面通过多边形显示;经过选定后确定该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
第二点线面确定步骤,在第一点线面确定单元确定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后,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设定点、线、面中离光标最近的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第二面通过多边形显示;经过选定后确定该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
距离计算步骤,在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后自动计算第一点至第二点的距离、第一点至第二线的距离、第一点至第二面的距离、第二点至第一线的距离、第二点至第一面的距离、第一线至第二线的距离、第一线至第二面的距离、第二线至第一面的距离、第一面至第二面的距离中的至少一个,并将距离信息予以显示。
一种建设工程组合模板排模系统,所述排模系统包括:
智能识别提取模块,用以将工程图纸智能识别提取为三维建筑模型;
全自动智能排模模块,与智能识别提取模块连接,用以根据识别到的三维建筑模型获取各个位置的模板,并整体生成该模板;所述全自动智能排模模块包括:建筑模板面生成单元、模板组件生成单元;建筑模板面生成单元用以根据识别到的三维建筑模型获取各个位置的模板,并整体生成该模板;模板组件生成单元计算分析出各种构件需要支设模板的面域,然后在这些面域上进行整体排模;
所述三维测量模块,用以对模型内的点线面进行测量显示;包括:
-光标位置感应单元,用以感应光标的位置;
-第一点线面确定单元,用以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设定点、线、面中离光标最近的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第一面通过多边形显示;经过选定后确定该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
-第二点线面确定单元,用以在第一点线面确定单元确定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后,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设定点、线、面中离光标最近的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第二面通过多边形显示;经过选定后确定该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
-距离计算单元,用以在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后自动计算第一点至第二点的距离、第一点至第二线的距离、第一点至第二面的距离、第二点至第一线的距离、第二点至第一面的距离、第一线至第二线的距离、第一线至第二面的距离、第二线至第一面的距离、第一面至第二面的距离中的至少一个,并将距离信息予以显示。
一种建设工程组合模板排模方法,所述排模方法包括:
步骤S1、智能识别提取步骤,将工程图纸智能识别提取为三维建筑模型;
步骤S2、全自动智能排模步骤,根据识别到的三维建筑模型获取各个位置的模板,并整体生成该模板;所述全自动智能排模步骤包括:建筑模板面生成步骤,根据识别到的三维建筑模型获取各个位置的模板,并整体生成该模板;模板组件生成步骤,计算分析出各种构件需要支设模板的面域,然后在这些面域上进行整体排模;
步骤S3、三维测量步骤,对模型内的点线面进行测量显示;所述三维测量步骤包括:
第一点线面确定步骤,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设定点、线、面中离光标最近的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第一面通过多边形显示;经过选定后确定该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
第二点线面确定步骤,在第一点线面确定单元确定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后,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设定点、线、面中离光标最近的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第二面通过多边形显示;经过选定后确定该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
距离计算步骤,在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后自动计算第一点至第二点的距离、第一点至第二线的距离、第一点至第二面的距离、第二点至第一线的距离、第二点至第一面的距离、第一线至第二线的距离、第一线至第二面的距离、第二线至第一面的距离、第一面至第二面的距离中的至少一个,并将距离信息予以显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出的空间多边形感应三维测量系统及方法,通过距离感应的方式预先选择两组点线面,并在选定点线面前可以通过突出显示的方式呈现,可以既准确又迅速地选定测量对象;不需要操作繁琐的菜单,只需要移动鼠标,按两次热键即可完成,极大地提高了距离测量的便捷性,提高工作效率。
本发明提出的建设工程组合模板排模系统及方法,可大幅提高排模效率及准确度。本发明实现了整体排模,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相对传统手工排模,本发明可提高工作效率百倍。如,深圳汇林达公司胡雄经过半个小时的培训,花了2个小时,独立完成厦门万科广场06#地块8#楼的铝合金配模和虚拟拼装,提高工作效率超过200倍。
建设工程新型组合模板的重大意义之一在于推行“一次结构成型”,就是一个楼层中除柱墙梁板外,包括楼梯、飘窗板、空调板在内的所有构件,一次性浇筑。本发明采用的全自动智能整体排模,有助于推行新型组合模板的使用,有助推动行业的进步发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全自动智能整体排模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全自动智能整体排模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排模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图4为利用本发明排模系统排模的效果图。
图5为利用本发明基于模板感应的模板编辑系统进行修改模板的示意图。
图6为利用本发明模板编辑系统进行三维测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图3,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建设工程组合模板全自动智能整体排模系统,所述排模系统包括:CAD图纸处理模块1、CAD智能识别提取模块2、补充绘图编辑模块3、全自动智能排模模块4、检查及编辑模块5、计算输出模块6。以下分别介绍各个模块。
【CAD图纸处理模块】
CAD图纸处理模块用以对CAD图纸进行处理。CAD图纸处理模块包括:CAD图纸加载单元、识别工作区设置单元、CAD图纸编辑单元、CAD图纸存储单元。
CAD图纸加载单元用以加载工程CAD图纸至排模系统中,识别提取图纸上的构件的定位信息和尺寸信息,并形成建筑三维实体模型;加载到排模系统中的CAD图纸,能展现其底层数据信息,包括图层信息、定位信息;在后续的识别提取时,针对图纸上的图元的数据信息进行识别和提取,以形成构件数据。
识别工作区设置单元用以通过输入单元选取所述CAD图纸加载单元识别提取出的CAD图纸中的设定区域,作为识别工作区,后续CAD智能识别提取模块识别提取的动作均针对识别工作区内的图形。
CAD图纸编辑单元用以对CAD图纸进行编辑,包括图形编辑、文字编辑、图块分解、图纸比例修改、命令语句编辑。
CAD图纸存储单元用以以AUTOCAD的数据格式对经过编辑的图纸进行存储。
所述识别工作区设置单元包括:工作区范围选择子单元、工作区范围标示子单元、图形过滤子单元。
所述工作区范围选择子单元用以获取选择的识别工作区的范围(可以选择两个以上的识别工作区,针对两个以上的识别工作区,还可以以设置主工作区、副工作区自由切换),通过选择矩形工作区模式或多边形工作区模式确定识别工作区的范围;在矩形工作区模式下,用鼠标点击屏幕图形区的第一点,然后选取第二点;用这两个点作为矩形的两个对角点来形成矩形的识别工作区;如果识别工作区过大,超过屏幕图形区的显示范围,通过使用中键移屏,或用鼠标滚轮缩放图形区,用这两种方式把第二点显示到图形区,然后再选取;在多边形工作区模式下,用鼠标选取多边形的第一个顶点,然后选取第二个顶点,依次选取完多边形的所有顶点;用这些多边形顶点形成一个多边形的识别工作区;如果有顶点没有显示在屏幕图形区内,可以通过使用中键移屏,或用鼠标滚轮缩放图形区,把顶点显示到屏幕图形区内,再选择。
所述工作区范围标示子单元在识别工作区建立后,在屏幕上用蚂蚁线醒目标示工作区的范围。
所述图形过滤子单元用以在后续的相关识别命令操作中,选取图形时,用工作区过滤选择的图形,只选择在识别工作区内的图形,保证只识别工作区内的图形;过滤包括如下步骤:将所有图形转换为折线段,主要针对弧线,从圆心按设置的角度分段形成折线段;通过判断直线段的顶点是否在识别工作区内以确定该图元是否在识别工作区的范围内;如果线段2个顶点都不在识别工作区内,则判断该线段与识别工作区是否有交点,如果有交点,也确定该图元在识别工作区的范围内。
通过设置工作区,使得本发明系统具有如下特点:(1)无损识别。应用这种发明,加载到软件的CAD图纸,不会被分割损伤。配合“CAD图纸存储”模块,还可再反存为CAD格式。(2)不用整理分割图纸,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3)可以绘制“矩形”和“多边形”工作区范围,更灵活地满足实际工程图纸的需要。(4)本发明还具有“绘制多个工作区”的特征,可以在屏幕上绘制多个工作区,建立多个工作后,用鼠标选择某个工作为主工作区,主工作区用不同区的边框线条进行显示。需要时,识别将副工作区的信息同时识别。
【CAD智能识别提取模块】
CAD智能识别提取模块用以从CAD图中分离出要识别的构件相关的图元信息,从分离出来的图元信息中分析构件的相关信息,并生成构件实体。所述CAD智能识别提取模块包括:柱墙构件识别提取单元、梁构件识别提取单元、纵梁与横梁分布标注识别单元、板构件识别提取单元、构件编辑单元。
-柱墙构件识别提取单元用以在CAD图纸载入排模系统后,通过识别CAD图元的图层信息,将“柱”和“剪力墙”所在图层的图元所构成的平面形状智能识别为排模系统中的“柱”和“剪力墙”构件;结合识别CAD图纸上的“层高”数据信息,从而进一步生成构件的三维实体模型。
-梁构件识别提取单元用以将CAD图纸加载进来后,通过识别CAD图元的图层信息,将“梁”所在图层的图元所构成的平面形状,再结合CAD图纸所标注的梁的尺寸数据,智能识别为排模系统中的“梁”构件;结合识别CAD图纸上的“层高”数据信息,从而进一步生成构件的三维实体模型。
-纵梁与横梁分布标注识别单元用以识别纵梁与横梁的分布标注;将X向梁与Y向梁分布标注,用两张图来表示标注。
-板构件识别提取单元用以将CAD图纸加载进来后,通过识别CAD图元的图层信息,将“柱”、“墙”“梁”所在图层的图元所构成的面状区域智能识别为排模系统中的“板”构件;结合识别CAD图纸上的“层高”数据信息,从而进一步生成构件的三维实体模型。
-构件编辑单元用以对识别提取出的构件进行编辑;包括针对所有构件的公共编辑,包括旋转、复制、移动、镜像、删除,以及针对不同构件的编辑,包括针对梁构件合并、打断、伸缩。
其中,所述柱墙构件识别提取单元包括墙构件识别提取单元、柱构件识别提取单元。
所述墙构件识别提取单元包括:墙边线选取子单元、墙边线图层更改子单元、墙标注选取子单元、墙边线分组子单元、墙构件计算子单元、墙标注获取子单元、墙构件生成子单元。
-墙边线选取子单元用以按相同图层、相同颜色的快速方式选取墙边线,墙边线包括直线和圆弧;或用普通的选择方式、即通过鼠标在屏幕点选来选择墙边线。
-墙边线图层更改子单元用以将选取的墙边线的图层更改到预先设置的墙边线图层中。
-墙标注选取子单元用以按相同图层、相同颜色的快速方式选取墙标注;或用普通的选择方式、即通过鼠标在屏幕点选来选择墙标注;更改其图层到预先设置的墙标注图层中。
-墙边线分组子单元用以对墙边线图层中的墙边线按平行线分组,相互平行的线段分到同一组中,相同圆心的圆弧认为是平行线。
-墙构件计算子单元对同一组中的平行线,计算其相互间的距离,如果距离与预先设置的墙宽度相同则认为是一道墙,计算此平行线的中心线,以平行线的中心线作为墙中心线,平行线间的距离作为墙宽。
-墙标注获取子单元用以在墙中心线两边、距离为两个墙宽的范围内搜索墙标注,将找到的最近的标注作为此墙的标注。
-墙构件生成子单元用以根据找到的墙中心线生成墙构件。
所述柱构件识别提取单元包括:柱边线选取子单元、柱边线图层更改子单元、柱标注选取子单元、柱边线分组子单元、最大外包多边形搜索子单元、柱构件生成子单元、循环生成控制子单元、全部柱构件生成子单元、标注子单元。
-柱边线选取子单元用以按相同图层、相同颜色的快速方式选取柱边线,包括直线和圆弧;或者用普通的选择方式、即用鼠标在屏幕点选来选择柱边线。
-柱边线图层更改子单元用以将选取的柱边线的图层更改到预先设置的柱边线图层中。
-柱标注选取子单元用以按相同图层、相同颜色的快速方式选取柱标注,或者用普通的选择方式、即用鼠标在屏幕点选来选择柱标注;更改其图层到预先设置的柱标注图层中。
-柱边线分组子单元用以对柱边线图层中的柱边线分组,相互之间有交点的,或者距离在设定距离内的分为同一组;两线段的距离为线段的两个端点到另一线段的距离,相互计算后,取其中的较小值。
-最大外包多边形搜索子单元用以在同一组线段中,从顶点的X坐标值最小的线段搜索其最大的外包多边形;从一个起始线段出发,从线段集中寻找与之相连的多边形;当起始边在多边形内或边上时,找到的是包含起始边的多边形,此多边形作为板边界;当起始边在多边形外,包括选段集的左、右、上、下处的线段,则找到的是线段集的外包多边形,此多边形作为柱的轮廓。最大外包多边形搜索子单元搜索最大的外包多边形的方法包括:(1)线段集中所有线段与起始线段求交,找出与起始线段有交点的所有线段;(2)在这些线段中,寻找交点离起始线段的起点最近的线段,但交点不能为起点;(3)在交点处打断所有的线段,包括起始线段;起始线段被打断后,起点到交点之间的线段作为新的起始线段;(4)按起始线段终点到起点方向作为零度,计算打断后的线段与起始线段的夹角;(5)将夹角最小且不为0的线段作为下一个起始线段,当前起始线段作为要寻找的多边形的一条边;(6)如果下一个起始线段的终点和已找到的多边形的边的某个顶点相同,则该边为多边形的起始边,找到的下一起始线段为多边形的终止边,起始边、终止边以及其之间的线段一起构成最终寻找到的多边形;(7)如果下一个起始线段与已找到的多边形线段不能形成多边形,则从第(1)步开始重复此过程,直到找到多边形为止;如果线段集中没有线段了,则认为没有多边形,也停止寻找。
-柱构件生成子单元与最大外包多边形搜索子单元连接,用以找到一个外包多边形,将其作为柱的轮廓线,生成一个柱构件;同时从组中删除外轮廓线,以及外轮廓内部的线段。
-循环生成控制子单元利用最大外包多边形搜索子单元、柱构件生成子单元重复搜索及生成动作,搜索出所有的外包多边形并生成所有柱构件。
-全部柱构件生成子单元通过最大外包多边形搜索子单元、柱构件生成子单元、循环生成控制子单元搜索完全部线段组,生成全部柱构件。
-标注子单元用以从柱标注中搜索柱构件对应的标注;标注的文字距离最近的柱轮廓边线不超过文字高度的1.5倍,如果有多个符合要求的柱标注,则按最近的为准;距离的计算方式为:以文字的外包矩形的四个顶点中离柱轮廓线段最近的距离作为文字到轮廓线段的距离。
所述梁构件识别提取单元包括:梁边线选取子单元、梁边线图层更改子单元、梁标注选取子单元、标注文字识别子单元、梁边线分组子单元、梁构件计算子单元、梁标注获取子单元、梁构件生成子单元。
-梁边线选取子单元用以按相同图层、相同颜色的快速方式选取梁边线,包括直线和圆弧;或者用普通的选择方式、即通过鼠标在屏幕点选来选择梁边线。
-梁边线图层更改子单元用以将选取的梁边线的图层更改到预先设置的梁边线图层中。
-梁标注选取子单元用以按相同图层、相同颜色的快速方式选取梁标注;或者用普通的选择方式、即通过鼠标在屏幕点选来选择梁标注;更改其图层到预先设置的梁标注图层中。
-标注文字识别子单元用以从所有的梁标注中识别出设定尺寸的标注文字,前一个为梁宽度,后一个为梁高度,并记录到一个梁宽度数组中。
-梁边线分组子单元用以对墙边线图层中的梁边线按平行线分组,相互平行的线段分到同一组中,相同圆心的圆弧认为是平行线。
-梁构件计算子单元用以对同一组中的平行线,计算其相互间的距离,如果距离与梁宽度数组中的某一个宽度相同则认为是一道梁,计算此平行线的中心线,作为梁中心线,梁宽为梁宽数组中对应的宽度。
-梁标注获取子单元用以在梁中心线两边,距离为两个梁宽的范围内搜索梁标注,将找到的最近的标注作为此梁的标注。
-梁构件生成子单元用以根据梁中心线生成梁构件。
纵梁与横梁分布标注识别单元包括:保存梁标注子单元、调用梁标注子单元。
-保存梁标注子单元用以设置纵向梁标注工作区/横向梁标注工作区,并设置原点,提取纵向梁标注/横向梁标注;将提取的纵向梁/横向梁的标注信息进行保存;
-调用梁标注子单元用以设置横向梁标注工作区/梁向梁标注工作区,并设置原点,将之前保存的纵向梁/横向梁的标注信息呈现到横向梁标注/纵向梁标注上。
比如要将Y向梁标注复制,粘贴到X向梁图上。
本发明方案提出两个模块,一个是“保存梁标注”子单元,另一个是“调用梁标注”子单元。“保存梁标注”子单元相当于只复制梁配筋图上的标注信息,“调用梁标注”子单元相当于将复制的梁标注信息进行粘贴。
本发明方案,结合前述的“多工作区”,还可进一步提高效率,将纵梁和横梁的图纸设为两个工作区,同时识别两个工作区内梁标注信息。
采用这一方案,优点是:(1)无损识别,不需要“复制”、“粘贴”这样的操作,不操作CAD原图。(2)不需要隐藏图层这些操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3)不需要像复制粘贴那样用鼠标有屏幕上频繁缩放移动的操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保存梁标注模块实现方式为:设置“纵向梁标注”工作区;设置原点;提取“纵向梁标注”;点击“保存标注”子单元,将提取的纵向梁的标注信息进行保存。
调用保存的“纵向梁标注”模块实现方式为:设置“横向梁标注”工作区;设置原点;点击“调用标注”子单元对应的按钮,将之前保存的纵向梁的标注信息呈现到横向梁标注上。上述实现方式中,也可以先保存“横向梁标注”,再在“纵向梁标注”上进行调用。
所述板构件识别提取单元包括:板边界线段生成子单元、边界线段打断子单元、边界线段移动子单元、判断子单元、内轮廓搜索子单元、第一板构件生成子单元、第二板构件生成子单元、板构件标注获取子单元。
-板边界线段生成子单元用以提取墙、梁的中心线、柱的轮廓线作为板的边界线段。
-边界线段打断子单元在所有的边界线段的交点处打断边界线段。
-边界线段移动子单元用以对每段不是垂直的边界线段,取其中点,如果是墙、梁线段,则向上移动一个墙、梁宽度,如果是柱轮廓线,则向上移动设定距离。
-判断子单元用以判断所述边界线段移动子单元选取的中点是否在已找到的板轮廓内,如果是则通过边界线段移动子单元继续向上移动,直至上述中点不在已找到的板轮廓内。
-内轮廓搜索子单元用以以所述边界线段移动子单元选取的中点向右作一射线,作为选中板的起始边界;从此边界开始,在所有的板边界线段中搜索内轮廓。内轮廓搜索子单元搜索内轮廓的方法包括:(1)线段集中所有线段与起始线段求交,找出与起始线段有交点的所有线段;(2)在这些线段中,寻找交点离起始线段的起点最近的线段,但交点不能为起点;(3)在交点处打断所有的线段,包括起始线段;起始线段被打断后,起点到交点之间的线段作为新的起始线段;(4)按起始线段终点到起点方向作为零度,计算打断后的线段与起始线段的夹角;(5)将夹角最小且不为0的线段作为下一个起始线段,当前起始线段作为要寻找的多边形的一条边;(6)如果下一个起始线段的终点和已找到的多边形的边的某个顶点相同,则该边为多边形的起始边,找到的下一起始线段为多边形的终止边,起始边、终止边以及其之间的线段一起构成最终寻找到的多边形;(7)如果下一个起始线段与已找到的多边形线段不能形成多边形,则从第(1)步开始重复此过程,直到找到多边形为止;如果线段集中没有线段了,则认为没有多边形,也停止寻找。
-第一板构件生成子单元用以通过内轮廓搜索子单元找到一个内轮廓,则作为板的边界线,生成一个板构件。
-第二板构件生成子单元用以通过边界线段移动子单元、判断子单元、内轮廓搜索子单元、板构件生成子单元搜索出所有的内轮廓并生成板构件。
-板构件标注获取子单元用以从板标注中搜索板构件对应的标注;标注的文字应在板轮廓内,以找到的第一个标注作为板构件的标注。
此外,CAD智能识别提取模块还包括双板自动识别单元、贴片自动识别单元。
双板自动识别单元用以自动识别双板。双板指例如飘窗板等,一般是在楼面标高位置,上、下各有一块板。软件实现方式:用“矩形板”功能,沿对角线画矩形,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分别输入上板和下板的标高及板厚,软件自动生成飘窗双板。
贴片自动识别单元用以自动识别贴片。在砌体与砼交接位置,为了便于后期装饰抹灰不发生开裂,浇筑砼时,可以有交接部位留一凹槽,后期抹灰时就能更好的粘结。为了预留这一凹槽,就需要有柱墙模板内侧贴一块“贴片”,拆除模板后,就能形成一个凹槽。
软件实现方式包括:第1步:在需要贴片的地方绘制图形,表示贴片;第2步:自动识别贴片;导入到“全自动智能排模系统”后,软件自动生成“贴片”的三维仿真模板组件。
【补充绘图编辑模块】
补充绘图编辑模块用以将已经识别提取好的三维实体模型发送到排模系统,在进行排模之前,补充绘制零星构件。可以通过绘制矩形、直线、弧线等方式绘图需要的构件,如空调板、飘窗板、阳台等。
【全自动智能排模模块】
全自动智能排模模块与CAD智能识别提取模块、补充绘图编辑模块连接,用以进行智能排模。所述全自动智能排模模块包括:建筑模板面生成单元、模板组件生成单元。
建筑模板面生成单元用以根据识别到的三维建筑模型获取各个位置的模板,并整体生成该模板。模板组件生成单元计算分析出各种构件需要支设模板的面域,然后在这些面域上进行整体排模。
所述建筑模板面生成单元包括:模板面获取子单元、模板面扣减子单元。
-模板面获取子单元用以根据建筑规则从多面体中分离出需要布置建筑模板的面,要布置模板的面称作模板面;对多面体的每个面,按其法线与铅垂线的夹角来判断是否布置模板,当夹角超过预设角度时认为是模板面,将其从多面体中复制并分离出来;对不同类型的构件设置不同的角度,以准确获取不同构件的模板面;从而提高识别的效率及精确度。
-模板面扣减子单元用以对从构件多面体中分离出来的各个模板面进行扣减计算后,才能得到真正需要布置模板的面;扣减计算是用三维布尔算法中的差运算来实现的,对所有模板面按照扣减规则,依次与相邻的构件多面体进行扣减计算,扣除不需要布置模板的部分,最终得到需要布置建筑模板的面。所述模板面扣减子单元的多面体三维布尔差计算方法包括用第一多面体减去第二多面体的流程。
所述模板面扣减子单元包括:二叉树构造子单元、第一分割子单元、第一多面体处理子单元、第二分割子单元、第二多面体处理子单元、差面保存子单元。
-二叉树构造子单元用以构造第一多面体、第二多面体的空间分区二叉树。
-第一分割子单元用以对第一多面体中的每个面依次与第二多面体中的面求交,将第一多面体的面分割成第二多面体的面的正反两部分,每部分再与第二多面体的其它面求交,也同样分成两部分;这样依次与第二多面体中的所有面进行求交计算,将第一多面体的面分割成很多面。
-第一多面体处理子单元用以对第一多面体分解出来的面,用第二多面体的空间分区二叉树判断是否在第二多面体的内部;若在第二多面体内部的面则去掉,在第二多面体外部的面则作为差的一部分保留。
-第二分割子单元用以对第二多面体中的每个面依次与第一多面体中的面求交,将第二多面体的面分割成第一多面体的面的正反两部分,每部分再与第一多面体的其它面求交,也同样分成两部分;这样依次与第一多面体中的所有面进行求交计算,将第二多面体的面分割成很多面。
-第二多面体处理子单元用以对第二多面体分解出来的面,用第一多面体的空间分区二叉树判断是否在第一多面体的内部;若在第一多面体内部的面则去掉,在第一多面体外部的面则作为差的一部分保留。
-差面保存子单元用以将第一多面体、第二多面体中作为差的面保存到结果多面体中即完成三维布尔差运算。
所述二叉树构造子单元构造多面体的空间分区二叉树的过程中,空间分区二叉树的每个节点包含三个子节点,分别为法线正面部分的面、即正侧,法线负面部分的面、即负侧,以及共面的面、即共面部分,二叉树构造子单元的构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10.将所有面添加到第一个节点;
A11.将节点中的第一个面作为节点的标准平面,保存到当前树节点的共面部分中,并从多面体中去掉该面;
A12.对剩下的每个面作如下操作:判断该面与标准平面的关系;完全在法线正面则保存到正侧节点;完全在法线负面的部分保存到负侧节点;共面的面保存到共面部分;与标准平面交叉的面,则用标准平面分割该面为两部分,正面部分保存到正侧,负面部分保存到负侧;
A13.对正侧、负侧部分的节点,重复进行A11至A13的操作,直到没有正侧、负侧的面为止。
第一多面体处理子单元、第二多面体处理子单元判断面在多面体的内或外的方法归结为判断面中的一个点是否在多面体的内或外,方法包括:将点与空间分区二叉树的每个节点的标准平面进行比较;若点在标准平面的正侧,则用正侧子节点继续判断,如果正侧没有子节点,则表示点在多面体外部;若点在标准平面的负侧,则用负侧子节点继续判断,如果负侧没有子节点,则表示点在多面体内部;若点在标准平面上,判断是否在节点的共面部分面中,如果在则认为是多面体内部,否则认为在多面体外部。
所述模板组件生成单元包括:交接部分模板组件生成子单元、优化排模子单元、支撑组件生成子单元、穿墙孔及背楞生成子单元、编号生成子单元。
-交接部分模板组件生成子单元用以在各交接部分,按照建筑模板的标准组件,生成C槽、龙骨、支撑块的模板组件。
-优化排模子单元用以在中间面域部位,按建筑模板的标准尺寸,进行优化排模。
-支撑组件生成子单元用以按照建筑模板相关规范,生成梁板构件支撑块,早拆支撑组件。
-穿墙孔及背楞生成子单元用以按照建筑模板相关规范,生成柱墙构件穿墙孔及背楞。
-编号生成子单元用以对每块模板生成编号。
所述交接部分模板组件生成子单元包括角模生成子单元,穿墙孔及背楞生成子单元包括对拉螺栓模板布置子单元、背楞生成子单元,优化排模子单元包括普通墙柱模板生成子单元,支撑组件生成子单元包括板底模板布置生成子单元。
角模生成子单元用以对所有组成模板面的多边形边界,依次搜索与其相邻的另一个模板面的边界;如果找到相邻边界,如果两个面的夹角小于180度,且不等于0、180度,则在该边界布置阴角模;如果大于180度,则布置阳角模;如果形成阴角模的两个面,有一个是法线向下的水平面,则该阴角模为顶角模;布置顶角模时,判断顶角模边界的端点处是否有另外方向的顶角模,如果有,则在该端点处布置转角模板,同时在转角模板后面布置易拆模板,或者设置为不布置易拆模板。
对拉螺栓模板布置子单元用以对需布置对拉螺栓的墙柱模板进行布置;对每一个墙柱模板面,寻找平行、背对且距离最近的墙柱模板面;如果距离小于设定值,则在这两个模板面上布置对拉螺栓模板;将两个面投影到同一个平面,同时从同一个方向布置模板,间隔布置开口模板和普通模板;开口模板上有对拉螺栓孔的模板;把布置好的模板反投影回各自墙柱模板面上,即完成对拉螺栓模板布置。
普通墙柱模板生成子单元用以不考虑和对面墙模板对应的问题,直接从墙的任意一端开始依次布置普通模板。
背楞生成子单元用以对墙柱模板面,在设定的标高处布置背楞;超过设定标高的部分,按设置的布置间距布置背楞。
板底模板布置生成子单元用以寻找板底模板面的最长边;沿最长边方向布置模板;先布置一排普通模板,再布置一排支撑模板,支撑模板按普通支撑模板、支撑块方式间隔布置,重复进行,直到模板面全部布置完毕。
【检查及编辑模块】
检查及编辑模块对全自动智能排模模块输出的模板进行检查及编辑。所述检查及编辑模块包括:检查单元、模板编辑单元。检查单元用以通过三维仿真显示对自动排模的结果进行检查;模板编辑单元用以对模板进行编辑。
所述检查单元包括:三维仿真模型生成子单元、模板拖拉检查子单元、工程图像三维查看模块。
-三维仿真模型生成子单元用以按模板轮廓多边形和底板厚度生成模板的面板的正反两个面;按背楞标高和间距,在墙柱模板面上生成对拉螺栓孔面;按设置的间距计算模板边板上的螺栓孔位置;沿模板轮廓生成边板面,按边孔位置生成螺栓孔的面;以上所有面组成模板的三维多面体,即模板的三维仿真模型。三维仿真模型生成子单元可以对各类模板及组件进行三维实体仿真显示,便于直观检查和对照安装。
-模板拖拉检查子单元用以将选择的模板从原图中拖动;包括:选中鼠标所在的模板;移动鼠标时,计算鼠标当前点与前一点的偏移量,将此偏移量保存到模板数据记录;此偏移量进行校正模板显示数据;重新显示模板数据。本发明系统同时具有动态拖拉检查功能,可以在屏幕上选择某块模板,将其从原位置拖开,以检查该位置模板的交接情况,通过这种发明方法,可以深入节点内部检查模板交接位置的细部构造。选中的模板高亮显示,方便检查。当整体显示模式为“虚拟拼装仿真”时,选中的模板按“线框”显示;反之,当整体显示模式为“线框”时,选中的模板按“虚拟拼装仿真”显示。
在对模板进行编辑的过程中,选择模板时,可单选,也可用鼠左键连续单击,进行多选。可在三维空间状态下,可以直接在屏幕进行选择编辑。同时可以修改选中的模板的类型;选择多块模板可以进行合并,选择一块模板则可进行分拆。
-工程图像三维查看模块包括:中心点设定单元、动作执行单元。中心点设定单元用以设置缩放、旋转的中心点;所述中心点设定单元包括:射线构造单元、射线求交单元、距离计算单元、中心点确定单元。动作执行单元用以在所有构件面和模板面在做缩放、旋转操作时,均以所述中心点为缩放、旋转的基准点进行相关操作,且该中心点的位置不动。从而能更好的对想要检查的节点进行多角度的三维观察,可用鼠标左键双击,确定三维旋转和缩放的中心点。在三维旋转和缩放过程中,此中心点位置不动,这样就便于多角度观察该节点,提高观察的便捷性及工作效率。
射线构造单元用以获取输入单元在屏幕上设定的点;构造一条通过该点的射线,起点为该点的位置,方向指向屏幕垂直方向。本实施例中,射线构造单元在鼠标双击屏幕时,构造一条通过鼠标点的射线,起点鼠标点位置,方向指向屏幕垂直方向。
射线求交单元用以依次计算所有构件多面体的面和模板的模板面,将其与射线求交。距离计算单元用以在构件多面体的面和模板的模板面与射线有交点、且交点在面内时,计算交点离射线起点的距离。中心点确定单元用以取其中距离最小的点,设置为缩放、旋转的中心点。
所述模板编辑单元包括:合并模板子单元、分割模板子单元。
-合并模板子单元用以将两个以上的模板合并为一个;选择要合并的模板时,为合并成功,须选择边界相邻且共面的模板;合并模板轮廓多边形为一个多边形;将合并后的多边形设置到选择的第一个模板数据记录中,删除其余的模板记录;重新生成合并后的模板的三维仿真模型。
-分割模板子单元用以将一个模板分割为两个以上模板;选择要分割的模板后,弹出多边形编辑窗口,分割模板轮廓多边形为两个以上多边形;为每个分割后的多边形生成一个模板数据记录,并依次将多边形设置为其模板轮廓;删除被分割的多边形;重新生成分割后的新生成的模板的三维仿真模型。
本实施例中,所述模板编辑单元还包括:光标位置感应单元、方向标识生成单元、修改标识生成单元、感应编辑单元。
光标位置感应单元用以感应光标的位置坐标。
方向标识生成单元用以在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感应到光标的位置在模板覆盖区域内(具体可以自由设定,如可以是刚好模板圈住的区域,或者比模板圈住的区域小,也可以略微大于模板圈住的区域)、且在该模板的停留时间达到设定时间时(如停留时间可以设定为1秒钟,指光标一直在模板覆盖区域一秒钟),生成模板的方向标识;根据方向标识能确定模板中每个边的起始位置、末端位置。
修改标识生成单元用以通过光标位置感应单元感应光标的位置,当光标与模板的边的距离小于设定值、且在该边的停留时间达到设定时间时,在模板边的位置生成修改标识。对于角模,检测离鼠标最近的边界时,不包含与其它角模的相邻边。
感应编辑单元,用以输入控制命令对模板的边进行编辑;通过修改模板具有修改标识的边或其相邻边的长度编辑模板,即按照方向标识生成单元生成的方向标识为方向调整具有修改标识的边或其相邻边的末端位置。如图5所示,图中标记①、②为方向标识,为修改标识,标记①、②代表对所在边进行修改,修改方向如图中直线箭头所示方向,表明该边的一个端点(标记②所在端点)不动,另一端点伸长或缩短;如果修改的长度大于该边的原长,则增加该边的长度;如果修改的长度小于该边的原长,则缩短该边的长度。
此外,还可以自定义模板的编码;光标放在需要编辑的模板上,点击键盘上的空格键,在弹出的模板编辑选项中,选择“【当前】编辑修改”,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可以给选中的模板自定义编码。
【计算输出模块】
计算输出模块用以在经过全自动智能排模模块排模以及检查及编辑模块三维仿真检查、模板编辑后,输出结果。所述计算输出模块输出的结果包括输出模板及组件明细表、配模图;所述模板及组件明细表包括各个模板的二维码信息;模板及组件明细表用于工厂生产加工,统计显示所计算的楼层各种构件、各种规格、各种类型的模板的编号、尺寸、二维码信息、下料图形、空间位置信息;配模图用于指导现场安装,配模图包括柱墙构件配模图、梁构件配模图、板构件配模图、节点详图、零星构件配模图。
所述计算输出模块包括:配模图生成单元、加工图生成单元、工程模板标识码管理单元。
-配模图生成单元用以生成配模图;对于板底、梁底模板,直接输出其轮廓多边形;对于墙柱侧面模板,设置一个生成剖面的标高,在该标高位置生成一个剖切平面;依次将墙柱模板轮廓多边形与该平面求交,计算其交线;从交线向构件模板面外侧偏移,偏移距离为模板边板高度;交线与偏移线构成一个矩形,此矩形即为墙柱模板的配模布置图。
-加工图生成单元用以生成加工图;包括:将模板轮廓多边形投影到水平面;每条边的螺栓孔绘制到该边外侧;标注第一个孔到边起点的距离,剩下的孔按“孔数量×孔间距”方式标注;标注每条边的长度;如果与上一边的角度不为90度,则标注其角度;在下方绘制模板编号、备注等文字;生成多个模板加工图时,间隔布置各个模板加工图,每排布置20个加工图。
-工程模板标识码管理单元包括:标识码生成模块、标识码设置模块、标识码识别模块、布置位置呈现模块。标识码生成模块用以为每块模板生成唯一的标识码,并将其写入模板数据库中;标识码设置模块用以将标识码设置于相应的实际模板上;标识码识别模块用以在施工时扫描实际模板的标识码,获取其唯一编码。布置位置呈现模块用以从远程服务器中的模板数据库中查询对应的模板的详细数据,获取其空间布置位置,并显示出该模板的三维仿真模型所在的空间位置;以便施工人员按显示出的模板的空间位置,拼装模板到正确位置。
【三维测量模块】
所述三维测量系统包括:光标位置感应单元、第一点线面确定单元、第二点线面确定单元、距离计算单元。
光标位置感应单元用以感应光标的位置。
第一点线面确定单元用以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设定点、线、面中离光标最近的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第一面通过多边形显示;经过热键选定后确定该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可参阅图6。第一点可显示为标识点(如圆点),第一线显示为标识线条,第一面显示为标识多边形;经过热键选定后确定该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例如,第一点线面确定单元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光标位置,而后以该光标位置为中心圈定(可以为圆,也可以为正方形、矩形等)设定范围的区域,分别计算该区域中的部分设定点(如各线段端点)或全部点、线、面距离光标的距离,从中找到距离光标最近的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
第二点线面确定单元用以在第一点线面确定单元确定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后,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设定点、线、面中离光标最近的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第二面通过多边形显示;经过热键选定后确定该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光标位置,而后以该光标位置为中心圈定设定范围的区域,分别计算该区域中的各线段端点、线、面距离光标的距离,从中找到距离光标最近的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
距离计算单元用以在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确定后自动计算第一点至第二点、第一点至第二线、第一点至第二面、第二点至第一线、第二点至第一面、第一线至第二线、第一线至第二面、第二线至第一面、第一面至第二面的距离,并将距离信息予以显示。
请参阅图4,图4是利用本发明系统进行整体排模的示意图。
以上介绍了本发明建设工程组合模板全自动智能整体排模系统的组成,本发明在揭示上述系统的同时,还揭示一种建设工程组合模板全自动智能整体排模方法;请参阅图2,所述排模方法包括:
【步骤S1】CAD图纸处理步骤,通过CAD图纸处理模块对CAD图纸进行处理。所述步骤S1可具体包括:
——步骤S11、CAD图纸加载步骤,通过CAD图纸加载单元加载工程CAD图纸至排模系统中,识别提取图纸上的构件的定位信息和尺寸信息,并形成建筑三维实体模型;加载到排模系统中的CAD图纸,能够展现其底层数据信息,包括图层信息、定位信息;在后续的识别提取时,针对图纸上的图元的数据信息进行识别和提取,以形成构件数据;
——步骤S12、识别工作区设置步骤,通过输入单元选取所述CAD图纸加载单元识别提取出的CAD图纸中的设定区域,作为识别工作区,后续CAD智能识别提取模块识别提取的动作均针对识别工作区内的图形;
所述步骤S12识别工作区设置步骤包括:工作区范围选择步骤、工作区范围标示步骤、图形过滤步骤;
所述工作区范围选择步骤中,选择选择工作区范围,通过选择矩形工作区模式或多边形工作区模式确定工作区范围;在矩形工作区模式下,用鼠标点击屏幕图形区的第一点,然后选取第二点;用这两个点作为矩形的两个对角点来形成矩形工作区;如果工作区过大,超过屏幕图形区的显示范围,通过使用中键移屏,或用鼠标滚轮缩放图形区,用这两种方式把第二点显示到图形区,然后再选取;在多边形工作区模式下,用鼠标选取多边形的第一个顶点,然后选取第二个顶点,依次选取完多边形的所有顶点;用这些多边形顶点形成一个多边形工作区;如果有顶点没有显示在屏幕图形区内,可以用矩形工作区第二点的选取方法,把顶点显示到屏幕图形区内,再选择;
所述工作区范围标示步骤中,在工作区建立后,在屏幕上用蚂蚁线醒目标示工作区的范围;
所述图形过滤步骤中,在后续的相关识别命令操作中,选取图形时,用工作区过滤选择的图形,只选择在工作区内的图形,保证只识别工作区内的图形;过滤包括如下步骤:将所有图形转换为折线段,主要针对弧线,从圆心按设置的角度分段形成折线段;通过判断直线段的顶点是否在工作区内以确定该图元是否在工作区范围;如果线段2个顶点都不在工作区,则判断该线段与工作区是否有交点,如果有交点,也确定该图元在工作区范围。
——步骤S13、CAD图纸编辑步骤,通过CAD图纸编辑单元对CAD图纸进行编辑,包括图形编辑、文字编辑、图块分解、图纸比例修改、命令语句编辑;
——步骤S14、CAD图纸存储步骤,通过CAD图纸存储单元以AUTOCAD的数据格式对经过编辑的图纸进行存储;
【步骤S2】CAD智能识别提取步骤,通过CAD智能识别提取模块从CAD图中分离出要识别的构件相关的图元信息,从分离出来的图元信息中分析构件的相关信息,并生成构件实体。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
——步骤S21、柱墙构件识别提取步骤,通过柱墙构件识别提取单元在CAD图纸载入排模系统后,通过识别CAD图元的图层信息,将“柱”和“剪力墙”所在图层的图元所构成的平面形状智能识别为排模系统中的“柱”和“剪力墙”构件;结合识别CAD图纸上的“层高”数据信息,从而进一步生成构件的三维实体模型。
所述步骤S21柱墙构件识别提取步骤包括步骤S211墙构件识别提取步骤、步骤S212柱构件识别提取步骤;
所述步骤S211墙构件识别提取步骤包括:
(步骤S2111)墙边线选取步骤,按相同图层、相同颜色的快速方式选取墙边线,墙边线包括直线和圆弧;或用普通的选择方式、即通过鼠标在屏幕点选来选择墙边线;
(步骤S2112)墙边线图层更改步骤,将选取的墙边线的图层更改到预先设置的墙边线图层中;
(步骤S2113)墙标注选取步骤,按相同图层、相同颜色的快速方式选取墙标注;或用普通的选择方式、即通过鼠标在屏幕点选来选择墙标注;更改其图层到预先设置的墙标注图层中;
(步骤S2114)墙边线分组步骤,对墙边线图层中的墙边线按平行线分组,相互平行的线段分到同一组中,相同圆心的圆弧认为是平行线;
(步骤S2115)墙构件计算步骤,对同一组中的平行线,计算其相互间的距离,如果距离与预先设置的墙宽度相同则认为是一道墙,计算此平行线的中心线,以平行线的中心线作为墙中心线,平行线间的距离作为墙宽;
(步骤S2116)墙标注获取步骤,在墙中心线两边、距离为两个墙宽的范围内搜索墙标注,将找到的最近的标注作为此墙的标注;
(步骤S2117)墙构件生成步骤,按找到的墙中心线生成墙构件;
步骤S212柱构件识别提取步骤包括:
(步骤S2121)柱边线选取步骤,按相同图层、相同颜色的快速方式选取柱边线,包括直线和圆弧;或者用普通的选择方式、即用鼠标在屏幕点选来选择柱边线;
(步骤S2122)柱边线图层更改步骤,将选取的柱边线的图层更改到预先设置的柱边线图层中;
(步骤S2123)柱标注选取步骤,按相同图层、相同颜色的快速方式选取柱标注,或者用普通的选择方式、即用鼠标在屏幕点选来选择柱标注;更改其图层到预先设置的柱标注图层中;
(步骤S2124)柱边线分组步骤,对柱边线图层中的柱边线分组,相互之间有交点的,或者距离在设定距离内的分为同一组;两线段的距离为线段的两个端点到另一线段的距离,相互计算后,取其中的较小值;
(步骤S2125)最大外包多边形搜索步骤,在同一组线段中,从顶点的X坐标值最小的线段搜索其最大的外包多边形;从一个起始线段出发,从线段集中寻找与之相连的多边形;当起始边在多边形内或边上时,找到的是包含起始边的多边形,此多边形作为板边界;当起始边在多边形外,包括选段集的左、右、上、下处的线段,则找到的是线段集的外包多边形,此多边形作为柱的轮廓;最大外包多边形搜索子单元搜索最大的外包多边形的方法包括:(1)线段集中所有线段与起始线段求交,找出与起始线段有交点的所有线段;(2)在这些线段中,寻找交点离起始线段的起点最近的线段,但交点不能为起点;(3)在交点处打断所有的线段,包括起始线段;起始线段被打断后,起点到交点之间的线段作为新的起始线段;(4)按起始线段终点到起点方向作为零度,计算打断后的线段与起始线段的夹角;(5)将夹角最小且不为0的线段作为下一个起始线段,当前起始线段作为要寻找的多边形的一条边;(6)如果下一个起始线段的终点和已找到的多边形的边的某个顶点相同,则该边为多边形的起始边,找到的下一起始线段为多边形的终止边,起始边、终止边以及其之间的线段一起构成最终寻找到的多边形;(7)如果下一个起始线段与已找到的多边形线段不能形成多边形,则从第(1)步开始重复此过程,直到找到多边形为止;如果线段集中没有线段了,则认为没有多边形,也停止寻找;
(步骤S2126)柱构件生成步骤,找到一个外包多边形,将其作为柱的轮廓线,生成一个柱构件;同时从组中删除外轮廓线,以及外轮廓内部的线段;
(步骤S2127)循环生成控制步骤,利用最大外包多边形搜索子单元、柱构件生成子单元重复搜索及生成动作,搜索出所有的外包多边形并生成所有柱构件;
(步骤S2128)全部柱构件生成步骤,通过循环进行步骤S2125、步骤S2126、步骤S2127搜索完全部线段组,生成全部柱构件;
(步骤S2129)标注步骤,从柱标注中搜索柱构件对应的标注;标注的文字距离最近的柱轮廓边线不超过文字高度的1.5倍,如果有多个符合要求的柱标注,则按最近的为准;距离的计算方式为:以文字的外包矩形的四个顶点中离柱轮廓线段最近的距离作为文字到轮廓线段的距离;
——步骤S22、梁构件识别提取步骤,通过梁构件识别提取单元将CAD图纸加载进来后,通过识别CAD图元的图层信息,将“梁”所在图层的图元,所构成的平面形状,再结合CAD图纸所标注的梁的尺寸数据,智能识别为排模系统中的“梁”构件;结合识别CAD图纸上的“层高”数据信息,从而进一步生成构件的三维实体模型;
所述步骤S22梁构件识别提取步骤包括:
(步骤S221)梁边线选取步骤,按相同图层、相同颜色的快速方式选取梁边线,包括直线和圆弧;或者用普通的选择方式、即通过鼠标在屏幕点选来选择梁边线;
(步骤S222)梁边线图层更改步骤,将选取的梁边线的图层更改到预先设置的梁边线图层中;
(步骤S223)梁标注选取步骤,按相同图层、相同颜色的快速方式选取梁标注;或者用普通的选择方式、即通过鼠标在屏幕点选来选择梁标注;更改其图层到预先设置的梁标注图层中;
(步骤S224)标注文字识别步骤,从所有的梁标注中识别出设定尺寸的标注文字,前一个为梁宽度,后一个为梁高度,并记录到一个梁宽度数组中;
(步骤S225)梁边线分组步骤,对墙边线图层中的梁边线按平行线分组,相互平行的线段分到同一组中,相同圆心的圆弧认为是平行线;
(步骤S226)梁构件计算步骤,对同一组中的平行线,计算其相互间的距离,如果距离与梁宽度数组中的某一个宽度相同则认为是一道梁,计算此平行线的中心线,作为梁中心线,梁宽为梁宽数组中对应的宽度;
(步骤S227)梁标注获取步骤,在梁中心线两边,距离为两个梁宽的范围内搜索梁标注,将找到的最近的标注作为此梁的标注;
(步骤S228)梁构件生成步骤,根据梁中心线生成梁构件;
——步骤S23、纵梁与横梁分布标注识别步骤,通过纵梁与横梁分布标注识别单元识别纵梁与横梁的分布标注;将X向梁与Y向梁分布标注,用两张图来表示标注;
步骤S23纵梁与横梁分布标注识别步骤包括:
步骤S231、保存梁标注步骤,设置纵向梁标注工作区/横向梁标注工作区,并设置原点,提取纵向梁标注/横向梁标注;将提取的纵向梁/横向梁的标注信息进行保存;
步骤S232、调用梁标注步骤,设置横向梁标注工作区/梁向梁标注工作区,并设置原点,将之前保存的纵向梁/横向梁的标注信息呈现到横向梁标注/纵向梁标注上;
——步骤S24、板构件识别提取步骤,通过板构件识别提取单元将CAD图纸加载进来后,通过识别CAD图元的图层信息,将“柱”、“墙”“梁”所在图层的图元,所构成的面状区域,智能识别为排模系统中的“板”构件;结合识别CAD图纸上的“层高”数据信息,从而进一步生成构件的三维实体模型;
步骤S24、板构件识别提取步骤包括:
(步骤S241)板边界线段生成步骤,提取墙、梁的中心线、柱的轮廓线作为板的边界线段;
(步骤S242)边界线段打断步骤,在所有的边界线段的交点处打断边界线段;
(步骤S243)边界线段移动步骤,对每段不是垂直的边界线段,取其中点,如果是墙、梁线段,则向上移动一个墙、梁宽度,如果是柱轮廓线,则向上移动设定距离;
(步骤S244)判断步骤,判断所述边界线段移动子单元选取的中点是否在已找到的板轮廓内,如果是则通过边界线段移动子单元继续向上移动,直至上述中点不在已找到的板轮廓内;
(步骤S245)内轮廓搜索步骤,以所述边界线段移动子单元选取的中点向右作一射线,作为选中板的起始边界;从此边界开始,在所有的板边界线段中搜索内轮廓;内轮廓搜索子单元搜索内轮廓的方法包括:(1)线段集中所有线段与起始线段求交,找出与起始线段有交点的所有线段;(2)在这些线段中,寻找交点离起始线段的起点最近的线段,但交点不能为起点;(3)在交点处打断所有的线段,包括起始线段;起始线段被打断后,起点到交点之间的线段作为新的起始线段;(4)按起始线段终点到起点方向作为零度,计算打断后的线段与起始线段的夹角;(5)将夹角最小且不为0的线段作为下一个起始线段,当前起始线段作为要寻找的多边形的一条边;(6)如果下一个起始线段的终点和已找到的多边形的边的某个顶点相同,则该边为多边形的起始边,找到的下一起始线段为多边形的终止边,起始边、终止边以及其之间的线段一起构成最终寻找到的多边形;(7)如果下一个起始线段与已找到的多边形线段不能形成多边形,则从第(1)步开始重复此过程,直到找到多边形为止;如果线段集中没有线段了,则认为没有多边形,也停止寻找;
(步骤S246)板构件生成步骤,通过内轮廓搜索子单元找到一个内轮廓,则作为板的边界线,生成一个板构件;
(步骤S247)板构件生成步骤,通过边界线段移动子单元、判断子单元、内轮廓搜索子单元、板构件生成子单元搜索出所有的内轮廓并生成板构件;
(步骤S248)板构件标注获取步骤,从板标注中搜索板构件对应的标注;标注的文字应在板轮廓内,以找到的第一个标注作为板构件的标注;
——步骤S25、构件编辑步骤,通过构件编辑单元对识别提取出的构件进行编辑;包括针对所有构件的公共编辑,包括旋转、复制、移动、镜像、删除,以及针对不同构件的编辑,包括针对梁构件合并、打断、伸缩;
【步骤S3】补充绘图编辑步骤,通过补充绘图编辑模块将已经识别提取好的三维实体模型发送到排模系统,在进行排模之前,补充绘制零星构件,包括空调板、飘窗板、阳台中的一种或多种。
【步骤S4】全自动智能排模步骤,通过全自动智能排模模块实现全自动智能排模。
所述步骤S4包括:
——步骤S41、建筑模板面生成步骤,通过建筑模板面生成单元根据识别到的三维建筑模型获取各个位置的模板,并整体生成该模板;
——步骤S41、建筑模板面生成步骤包括:
步骤S411、模板面获取步骤,根据建筑规则从多面体中分离出需要布置建筑模板的面,要布置模板的面称作模板面;对多面体的每个面,按其法线与铅垂线的夹角来判断是否布置模板,当夹角超过预设角度时认为是模板面,将其从多面体中复制并分离出来;对不同类型的构件设置不同的角度,以准确获取不同构件的模板面;
步骤S412、模板面扣减步骤,对从构件多面体中分离出来的各个模板面进行扣减计算后,才能得到真正需要布置模板的面;扣减计算是用三维布尔算法中的差运算来实现的,对所有模板面按照扣减规则,依次与相邻的构件多面体进行扣减计算,扣除不需要布置模板的部分,最终得到需要布置建筑模板的面;
所述模板面扣减步骤中的多面体三维布尔差计算方法包括用第一多面体减去第二多面体的流程,模板面扣减步骤包括:
(步骤S4121)二叉树构造步骤,构造第一多面体、第二多面体的空间分区二叉树;
所述二叉树构造步骤中,构造多面体的空间分区二叉树的过程中,空间分区二叉树的每个节点包含三个子节点,分别为法线正面部分的面、即正侧,法线负面部分的面、即负侧,以及共面的面、即共面部分;二叉树构造步骤的构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41210]将所有面添加到第一个节点;
[步骤S41211]将节点中的第一个面作为节点的标准平面,保存到当前树节点的共面部分中,并从多面体中去掉该面;
[步骤S41212]对剩下的每个面作如下操作:判断该面与标准平面的关系;完全在法线正面则保存到正侧节点;完全在法线负面的部分保存到负侧节点;共面的面保存到共面部分;与标准平面交叉的面,则用标准平面分割该面为两部分,正面部分保存到正侧,负面部分保存到负侧;
[步骤S41213]对正侧、负侧部分的节点,重复进行步骤S41211至步骤S41213的操作,直到没有正侧、负侧的面为止。
(步骤S4122)第一分割步骤,对第一多面体中的每个面依次与第二多面体中的面求交,将第一多面体的面分割成第二多面体的面的正反两部分,每部分再与第二多面体的其它面求交,也同样分成两部分;这样依次与第二多面体中的所有面进行求交计算,将第一多面体的面分割成很多面;
(步骤S4123)第一多面体处理步骤,对第一多面体分解出来的面,用第二多面体的空间分区二叉树判断是否在第二多面体的内部;若在第二多面体内部的面则去掉,在第二多面体外部的面则作为差的一部分保留;
(步骤S4124)第二分割步骤,对第二多面体中的每个面依次与第一多面体中的面求交,将第二多面体的面分割成第一多面体的面的正反两部分,每部分再与第一多面体的其它面求交,也同样分成两部分;这样依次与第一多面体中的所有面进行求交计算,将第二多面体的面分割成很多面;
(步骤S4125)第二多面体处理步骤,对第二多面体分解出来的面,用第一多面体的空间分区二叉树判断是否在第一多面体的内部;若在第一多面体内部的面则去掉,在第一多面体外部的面则作为差的一部分保留;
(步骤S4126)差面保存步骤,将第一多面体、第二多面体中作为差的面保存到结果多面体中即完成三维布尔差运算;
步骤S4123、步骤S4125中,判断面在第一多面体或第二多面体的内或外的方法归结为判断面中的一个点是否在多面体的内或外,判断方法包括:将点与空间分区二叉树的每个节点的标准平面进行比较;若点在标准平面的正侧,则用正侧子节点继续判断,如果正侧没有子节点,则表示点在多面体外部;若点在标准平面的负侧,则用负侧子节点继续判断,如果负侧没有子节点,则表示点在多面体内部;若点在标准平面上,判断是否在节点的共面部分面中,如果在则认为是多面体内部,否则认为在多面体外部。
——步骤S42、模板组件生成步骤,通过模板组件生成单元计算分析出各种构件需要支设模板的面域,然后在这些面域上进行整体排模;所述模板组件生成步骤包括:
步骤S421、交接部分模板组件生成步骤,在各交接部分,按照建筑模板的标准组件,生成C槽、龙骨、支撑块的模板组件;
步骤S422、优化排模步骤,在中间面域部位,按建筑模板的标准尺寸,进行优化排模;
步骤S423、支撑组件生成步骤,按照建筑模板相关规范,生成梁板构件支撑块,早拆支撑组件;
步骤S424、穿墙孔及背楞生成步骤,按照建筑模板相关规范,生成柱墙构件穿墙孔及背楞;
步骤S425、编号生成步骤,对每块模板生成编号。
交接部分模板组件生成步骤包括角模生成步骤,穿墙孔及背楞生成步骤包括对拉螺栓模板布置步骤、背楞生成步骤,优化排模步骤包括普通墙柱模板生成步骤,支撑组件生成步骤包括板底模板布置生成步骤。
所述模板组件生成步骤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一)、角模生成步骤,对所有组成模板面的多边形边界,依次搜索与其相邻的另一个模板面的边界;如果找到相邻边界,如果两个面的夹角小于180度,且不等于0、180度,则在该边界布置阴角模;如果大于180度,则布置阳角模;如果形成阴角模的两个面,有一个是法线向下的水平面,则该阴角模为顶角模;布置顶角模时,判断顶角模边界的端点处是否有另外方向的顶角模,如果有,则在该端点处布置转角模板,同时在转角模板后面布置易拆模板,或者设置为不布置易拆模板;
(二)、对拉螺栓模板布置步骤,对需布置对拉螺栓的墙柱模板进行布置;对每一个墙柱模板面,寻找平行、背对且距离最近的墙柱模板面;如果距离小于设定值,则在这两个模板面上布置对拉螺栓模板;将两个面投影到同一个平面,同时从同一个方向布置模板,间隔布置开口模板和普通模板;开口模板上有对拉螺栓孔的模板;把布置好的模板反投影回各自墙柱模板面上,即完成对拉螺栓模板布置;
(三)、普通墙柱模板生成步骤,不考虑和对面墙模板对应的问题,直接从墙的任意一端开始依次布置普通模板;
(四)、背楞生成步骤,对墙柱模板面,在设定的标高处布置背楞;超过设定标高的部分,按设置的布置间距布置背楞;
(五)、板底模板布置生成步骤,寻找板底模板面的最长边;沿最长边方向布置模板;先布置一排普通模板,再布置一排支撑模板,支撑模板按普通支撑模板、支撑块方式间隔布置,重复进行,直到模板面全部布置完毕。
【步骤S5】检查及编辑步骤,通过检查及编辑模块对全自动智能排模模块输出的模板进行检查及编辑;所述步骤S5包括:
——步骤S51、检查步骤,通过检查单元通过三维仿真显示对自动排模的结果进行检查;
步骤S51检查步骤包括:
步骤S511、三维仿真模型生成步骤,按模板轮廓多边形和底板厚度生成模板的面板的正反两个面;按背楞标高和间距,在墙柱模板面上生成对拉螺栓孔面;按设置的间距计算模板边板上的螺栓孔位置;沿模板轮廓生成边板面,按边孔位置生成螺栓孔的面;以上所有面组成模板的三维多面体,即模板的三维仿真模型;
步骤S512、模板拖拉检查步骤,将选择的模板从原图中拖动;包括:选中鼠标所在的模板;移动鼠标时,计算鼠标当前点与前一点的偏移量,将此偏移量保存到模板数据记录;此偏移量进行校正模板显示数据;重新显示模板数据;
——步骤S52、模板编辑步骤,通过模板编辑单元对模板进行编辑;步骤S52模板编辑单元包括:
步骤S521、合并模板步骤,将两个以上的模板合并为一个;选择要合并的模板时,为合并成功,须选择边界相邻且共面的模板;合并模板轮廓多边形为一个多边形;将合并后的多边形设置到选择的第一个模板数据记录中,删除其余的模板记录;重新生成合并后的模板的三维仿真模型;
步骤S522、分割模板步骤,将一个模板分割为两个以上模板;选择要分割的模板后,弹出多边形编辑窗口,分割模板轮廓多边形为两个以上多边形;为每个分割后的多边形生成一个模板数据记录,并依次将多边形设置为其模板轮廓;删除被分割的多边形;重新生成分割后的新生成的模板的三维仿真模型。
模板编辑步骤还包括对单个模板进行编辑的步骤(基于模板感应的模板编辑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方向标识生成步骤,感应光标的位置,在感应到光标的位置在模板覆盖区域内、且在该模板的停留时间达到设定时间时,生成模板的方向标识;根据方向标识能确定模板中每个边的起始位置、末端位置;
修改标识生成步骤,感应光标的位置,当光标与模板的边的距离小于设定值、且在该边的停留时间达到设定时间时,在模板边的位置生成修改标识;对于角模,检测离鼠标最近的边界时,不包含与其它角模的相邻边;
感应编辑步骤,输入控制命令对模板的边进行编辑;通过修改模板具有修改标识的边或其相邻边的长度编辑模板,即按照方向标识生成单元生成的方向标识为方向调整具有修改标识的边或其相邻边的末端位置。如图5所示,图中标记①、②为方向标识,为修改标识,标记①、②代表对所在边进行修改,修改方向如图中直线箭头所示方向,表明该边的一个端点(标记②所在端点)不动,另一端点伸长或缩短;如果修改的长度大于该边的原长,则增加该边的长度;如果修改的长度小于该边的原长,则缩短该边的长度。
【步骤S6】计算输出步骤,通过计算输出模块在经过全自动智能排模模块排模,以及检查及编辑模块三维仿真检查、模板编辑后,输出结果,包括输出模板及组件明细表、配模图;所述模板及组件明细表包括各个模板的二维码信息;模板及组件明细表用于工厂生产加工,统计显示所计算的楼层各种构件、各种规格、各种类型的模板的编号、尺寸、二维码信息、下料图形、空间位置信息;配模图用于指导现场安装,配模图包括柱墙构件配模图、梁构件配模图、板构件配模图、节点详图、零星构件配模图。
步骤S6计算输出步骤包括:
——步骤S61、配模图生成步骤,生成配模图;对于板底、梁底模板,直接输出其轮廓多边形;对于墙柱侧面模板,设置一个生成剖面的标高,在该标高位置生成一个剖切平面;依次将墙柱模板轮廓多边形与该平面求交,计算其交线;从交线向构件模板面外侧偏移,偏移距离为模板边板高度;交线与偏移线构成一个矩形,此矩形即为墙柱模板的配模布置图;
——步骤S62、加工图生成步骤,生成加工图;包括:将模板轮廓多边形投影到水平面;每条边的螺栓孔绘制到该边外侧;标注第一个孔到边起点的距离,剩下的孔按“孔数量×孔间距”方式标注;标注每条边的长度;如果与上一边的角度不为90度,则标注其角度;在下方绘制模板编号、备注等文字;生成多个模板加工图时,间隔布置各个模板加工图,每排布置20个加工图。
【步骤S7】三维距离测量步骤,对三维仿真显示的模板内的点线面进行测量显示;具体包括:
第一点线面确定步骤,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设定点、线、面中离光标最近的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第一面通过三角形显示;经过热键选定后确定该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
第二点线面确定步骤,在第一点线面确定单元确定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后,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设定点、线、面中离光标最近的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第二面通过三角形显示;经过热键选定后确定该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
距离计算步骤,在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确定后自动计算第一点至第二点、第一点至第二线、第一点至第二面、第二点至第一线、第二点至第一面、第一线至第二线、第一线至第二面、第二线至第一面、第一面至第二面的距离,并将距离信息予以显示。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揭示一种空间多边形感应三维测量系统,所述三维测量系统包括:光标位置感应单元、第一点线面确定单元、第二点线面确定单元、距离计算单元。
光标位置感应单元用以感应光标的位置;
第一点线面确定单元用以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设定点、线、面中离光标最近的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第一面通过多边形显示;经过选定后确定该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
第二点线面确定单元用以在第一点线面确定单元确定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后,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设定点、线、面中离光标最近的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第二面通过多边形显示;经过选定后确定该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
距离计算单元用以在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后自动计算第一点至第二点的距离、第一点至第二线的距离、第一点至第二面的距离、第二点至第一线的距离、第二点至第一面的距离、第一线至第二线的距离、第一线至第二面的距离、第二线至第一面的距离、第一面至第二面的距离中的至少一个,并将距离信息予以显示。
本发明还揭示一种空间多边形感应三维测量方法,所述三维测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点线面确定步骤,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设定点、线、面中离光标最近的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第一面通过多边形显示;经过选定后确定该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
第二点线面确定步骤,在第一点线面确定单元确定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后,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设定点、线、面中离光标最近的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第二面通过多边形显示;经过选定后确定该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
距离计算步骤,在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后自动计算第一点至第二点的距离、第一点至第二线的距离、第一点至第二面的距离、第二点至第一线的距离、第二点至第一面的距离、第一线至第二线的距离、第一线至第二面的距离、第二线至第一面的距离、第一面至第二面的距离中的至少一个,并将距离信息予以显示。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智能识别提取模块识别的可以是除CAD图纸以外的其他工程图纸。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在需要编辑模板时,用鼠标指向需要修改的某块板,同时,鼠标移向该模板的四条边的方向,就可以指定尺寸编辑的变化方向。
(1)用鼠标指向需要修改的模板,同时用鼠标移向该模板的左侧边,在其左侧边上就会出现一个“改”字,然后点击键盘上的空格键,在弹出的编辑功能中选择“单.修改长宽”,则修改后的伸或缩的长度就会以该模板的左侧边伸或缩。这就是在三维可视状态下,修改尺寸时可模板某条边进行尺寸变化。
(2)用鼠标指向需要修改的模板,同时用鼠标移向该模板的右侧边,在其右侧边上就会出现一个“改”字,然后点击键盘上的空格键,在弹出的编辑功能中选择“单.修改长宽”,则修改后的伸或缩的长度就会以该模板的右侧边伸或缩。这就是在三维可视状态下,修改尺寸时可模板某条边进行尺寸变化。
(3)用鼠标指向需要修改的模板,同时用鼠标移向该模板的下侧边,在其下侧边上就会出现一个“改”字,然后点击键盘上的空格键,在弹出的编辑功能中选择“单.修改长宽”,则修改后的伸或缩的长度就会以该模板的下侧边伸或缩。这就是在三维可视状态下,修改尺寸时可模板某条边进行尺寸变化。
(4)用鼠标指向需要修改的模板,同时用鼠标移向该模板的上侧边,在其上侧边上就会出现一个“改”字,然后点击键盘上的空格键,在弹出的编辑功能中选择“单.修改长宽”,则修改后的伸或缩的长度就会以该模板的上侧边伸或缩。这就是在三维可视状态下,修改尺寸时可模板某条边进行尺寸变化。
模板编辑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1.鼠标移动时实时选取模板,选取方法和选择旋转点的方法相同。
步骤2.在模板轮廓多边形的第一点和第二点显示①、②标记,用不同颜色区分,作为后续修改轮廓多边形时的特征点。
步骤3.模板轮廓多边形中离鼠标最近的边,显示○改标记,用不同于点标记的颜色区分。对于角模,检测离鼠标最近的边界时,不包含与其它角模的相邻边。
步骤4.如果显示的边是要伸缩的边,按空格键,选择相应的操作(如伸缩、切割等),输入操作数值,即可修改。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出的空间多边形感应三维测量系统及方法,通过距离感应的方式预先选择两组点线面,并在选定点线面前可以通过突出显示的方式呈现,可以既准确又迅速地选定测量对象;不需要操作繁琐的菜单,只需要移动鼠标,按两次热键即可完成,极大地提高了距离测量的便捷性,提高工作效率。
本发明提出的建设工程组合模板排模系统及方法,可大幅提高排模效率及准确度。本发明实现了整体排模,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相对传统手工排模,本发明可提高工作效率百倍。
建设工程新型组合模板的重大意义之一在于推行“一次结构成型”,就是一个楼层中除柱墙梁板外,包括楼梯、飘窗板、空调板在内的所有构件,一次性浇筑。本发明采用的全自动智能整体排模,有助于推行新型组合模板的使用,有助推动行业的进步发展。
这里本发明的描述和应用是说明性的,并非想将本发明的范围限制在上述实施例中。这里所披露的实施例的变形和改变是可能的,对于那些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实施例的替换和等效的各种部件是公知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本质特征的情况下,本发明可以以其它形式、结构、布置、比例,以及用其它组件、材料和部件来实现。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里所披露的实施例进行其它变形和改变。

Claims (10)

1.一种空间多边形感应三维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测量系统包括:
光标位置感应单元,用以感应光标的位置;
第一点线面确定单元,用以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光标位置,而后以该光标位置为中心圈定设定范围的区域,分别计算该区域中的各线段端点、线、面距离光标的距离,从中找到距离光标最近的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第一点显示为标识点,第一线显示为标识线条,第一面显示为标识多边形;经过热键选定后确定该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
第二点线面确定单元,用以在第一点线面确定单元确定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后,移动光标,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光标位置,而后以该光标位置为中心圈定设定范围的区域,分别计算该区域中的各线段端点、线、面距离光标的距离,从中找到距离光标最近的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经过热键选定后确定该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
距离计算单元,用以在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确定后自动计算第一点至第二点、第一点至第二线、第一点至第二面、第二点至第一线、第二点至第一面、第一线至第二线、第一线至第二面、第二线至第一面、第一面至第二面的距离,并将距离信息予以显示。
2.一种空间多边形感应三维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测量系统包括:
光标位置感应单元,用以感应光标的位置;
第一点线面确定单元,用以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设定点、线、面中离光标最近的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经过热键选定后确定该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
第二点线面确定单元,用以在第一点线面确定单元确定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后,移动光标,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设定点、线、面中离光标最近的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经过选定后确定该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
距离计算单元,用以在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后自动计算第一点至第二点的距离、第一点至第二线的距离、第一点至第二面的距离、第二点至第一线的距离、第二点至第一面的距离、第一线至第二线的距离、第一线至第二面的距离、第二线至第一面的距离、第一面至第二面的距离中的至少一个,并将距离信息予以显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间多边形感应三维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一点显示为标识点,第一线显示为标识线条,第一面显示为标识多边形;
第二点显示为标识点,第二线显示为标识线条,第二面显示为标识多边形。
4.一种空间多边形感应三维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测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点线面确定步骤,通过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光标位置,而后以该光标位置为中心圈定设定范围的区域,分别计算该区域中的各线段端点、线、面距离光标的距离,从中找到距离光标最近的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经过热键选定后确定该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第一点显示为标识点,第一线显示为标识线条,第一面显示为标识多边形;
第二点线面确定步骤,在第一点线面确定单元确定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后,移动光标,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光标位置,而后以该光标位置为中心圈定设定范围的区域,分别计算该区域中的各线段端点、线、面距离光标的距离,从中找到距离光标最近的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经过热键选定后确定该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第二点显示为标识点,第二线显示为标识线条,第二面显示为标识多边形;
距离计算步骤,在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确定后自动计算第一点至第二点、第一点至第二线、第一点至第二面、第二点至第一线、第二点至第一面、第一线至第二线、第一线至第二面、第二线至第一面、第一面至第二面的距离,并将距离信息予以显示。
5.一种空间多边形感应三维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维测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点线面确定步骤,通过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设定点、线、面中离光标最近的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经过选定后确定该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
第二点线面确定步骤,在第一点线面确定单元确定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后,移动光标,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设定点、线、面中离光标最近的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第二面通过多边形显示;经过热键选定后确定该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
距离计算步骤,在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后自动计算第一点至第二点的距离、第一点至第二线的距离、第一点至第二面的距离、第二点至第一线的距离、第二点至第一面的距离、第一线至第二线的距离、第一线至第二面的距离、第二线至第一面的距离、第一面至第二面的距离中的至少一个,并将距离信息予以显示。
6.一种建设工程组合模板排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模系统包括:
CAD图纸处理模块,用以对CAD图纸进行处理;所述CAD图纸处理模块包括识别工作区设置单元,所述识别工作区设置单元用以通过输入单元选取所述CAD图纸加载单元识别提取出的CAD图纸中的设定区域,作为识别工作区,后续智能识别提取模块识别提取的动作均针对识别工作区内的图形;
智能识别提取模块,用以将工程图纸智能识别提取为三维建筑模型;
全自动智能排模模块,与智能识别提取模块连接,用以根据识别到的三维建筑模型获取各个位置的模板,并整体生成该模板;所述全自动智能排模模块包括:建筑模板面生成单元、模板组件生成单元;建筑模板面生成单元用以根据识别到的三维建筑模型获取各个位置的模板,并整体生成该模板;模板组件生成单元计算分析出各种构件需要支设模板的面域,然后在这些面域上进行整体排模;
三维测量模块,用以对模型内的点线面进行测量显示;包括:
-光标位置感应单元,用以感应光标的位置;
-第一点线面确定单元,用以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设定点、线、面中离光标最近的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经过选定后确定该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
-第二点线面确定单元,用以在第一点线面确定单元确定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后,移动光标,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设定点、线、面中离光标最近的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经过热键选定后确定该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
-距离计算单元,用以在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后自动计算第一点至第二点的距离、第一点至第二线的距离、第一点至第二面的距离、第二点至第一线的距离、第二点至第一面的距离、第一线至第二线的距离、第一线至第二面的距离、第二线至第一面的距离、第一面至第二面的距离中的至少一个,并将距离信息予以显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设工程组合模板排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系统还包括三维仿真模型生成模块,用以对所述全自动智能排模模块输出的模板进行三维仿真显示;
所述三维仿真模型生成模块用以按模板轮廓多边形和底板厚度生成模板的面板的正反两个面;按背楞标高和间距,在墙柱模板面上生成对拉螺栓孔面;按设置的间距计算模板边板上的螺栓孔位置;沿模板轮廓生成边板面,按边孔位置生成螺栓孔的面;以上所有面组成模板的三维多面体,即模板的三维仿真模型。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建设工程组合模板排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智能识别提取模块包括:
-柱墙构件识别提取单元,用以在CAD图纸载入排模系统后,通过识别CAD图元的图层信息,将“柱”和“剪力墙”所在图层的图元所构成的平面形状智能识别为排模系统中的“柱”和“剪力墙”构件;结合识别CAD图纸上的“层高”数据信息,从而进一步生成构件的三维实体模型;
-梁构件识别提取单元,用以将CAD图纸加载进来后,通过识别CAD图元的图层信息,将“梁”所在图层的图元所构成的平面形状,再结合CAD图纸所标注的梁的尺寸数据,智能识别为排模系统中的“梁”构件;结合识别CAD图纸上的“层高”数据信息,从而进一步生成构件的三维实体模型;
-纵梁与横梁分布标注识别单元,用以识别纵梁与横梁的分布标注;将X向梁与Y向梁分布标注,用两张图来表示标注;
-板构件识别提取单元,用以将CAD图纸加载进来后,通过识别CAD图元的图层信息,将“柱”、“墙”“梁”所在图层的图元所构成的面状区域智能识别为排模系统中的“板”构件;结合识别CAD图纸上的“层高”数据信息,从而进一步生成构件的三维实体模型;
-构件编辑单元,用以对识别提取出的构件进行编辑;包括针对所有构件的公共编辑,包括旋转、复制、移动、镜像、删除,以及针对不同构件的编辑,包括针对梁构件合并、打断、伸缩;
所述柱墙构件识别提取单元包括墙构件识别提取单元、柱构件识别提取单元;
所述墙构件识别提取单元包括:
-墙边线选取子单元,用以按相同图层、相同颜色的快速方式选取墙边线,墙边线包括直线和圆弧;或用普通的选择方式,通过鼠标在屏幕点选来选择墙边线;
-墙边线图层更改子单元,用以将选取的墙边线的图层更改到预先设置的墙边线图层中;
-墙标注选取子单元,用以按相同图层、相同颜色的快速方式选取墙标注;或用普通的选择方式,通过鼠标在屏幕点选来选择墙标注;更改其图层到预先设置的墙标注图层中;
-墙边线分组子单元,用以对墙边线图层中的墙边线按平行线分组,相互平行的线段分到同一组中,相同圆心的圆弧认为是平行线;
-墙构件计算子单元,对同一组中的平行线,计算其相互间的距离,如果距离与预先设置的墙宽度相同则认为是一道墙,计算此平行线的中心线,以平行线的中心线作为墙中心线,平行线间的距离作为墙宽;
-墙标注获取子单元,用以在墙中心线两边、距离为两个墙宽的范围内搜索墙标注,将找到的最近的标注作为此墙的标注;
-墙构件生成子单元,用以根据找到的墙中心线生成墙构件;
所述柱构件识别提取单元包括:
-柱边线选取子单元,用以按相同图层、相同颜色的快速方式选取柱边线,包括直线和圆弧;或者用普通的选择方式,用鼠标在屏幕点选来选择柱边线;
-柱边线图层更改子单元,用以将选取的柱边线的图层更改到预先设置的柱边线图层中;
-柱标注选取子单元,用以按相同图层、相同颜色的快速方式选取柱标注,或者用普通的选择方式,用鼠标在屏幕点选来选择柱标注;更改其图层到预先设置的柱标注图层中;
-柱边线分组子单元,用以对柱边线图层中的柱边线分组,相互之间有交点的,或者距离在设定距离内的分为同一组;两线段的距离为线段的两个端点到另一线段的距离,相互计算后,取其中的较小值;
-最大外包多边形搜索子单元,用以在同一组线段中,从顶点的X坐标值最小的线段搜索其最大的外包多边形;从一个起始线段出发,从线段集中寻找与之相连的多边形;当起始边在多边形内或边上时,找到的是包含起始边的多边形,此多边形作为板边界;当起始边在多边形外,包括选段集的左、右、上、下处的线段,则找到的是线段集的外包多边形,此多边形作为柱的轮廓;最大外包多边形搜索子单元搜索最大的外包多边形的方法包括:(1)线段集中所有线段与起始线段求交,找出与起始线段有交点的所有线段;(2)在这些线段中,寻找交点离起始线段的起点最近的线段,但交点不能为起点;(3)在交点处打断所有的线段,包括起始线段;起始线段被打断后,起点到交点之间的线段作为新的起始线段;(4)按起始线段终点到起点方向作为零度,计算打断后的线段与起始线段的夹角;(5)将夹角最小且不为0的线段作为下一个起始线段,当前起始线段作为要寻找的多边形的一条边;(6)如果下一个起始线段的终点和已找到的多边形的边的某个顶点相同,则该边为多边形的起始边,找到的下一起始线段为多边形的终止边,起始边、终止边以及其之间的线段一起构成最终寻找到的多边形;(7)如果下一个起始线段与已找到的多边形线段不能形成多边形,则从第(1)步开始重复此过程,直到找到多边形为止;如果线段集中没有线段了,则认为没有多边形,也停止寻找;
-柱构件生成子单元,与最大外包多边形搜索子单元连接,用以找到一个外包多边形,将其作为柱的轮廓线,生成一个柱构件;同时从组中删除外轮廓线,以及外轮廓内部的线段;
-循环生成控制子单元,利用最大外包多边形搜索子单元、柱构件生成子单元重复搜索及生成动作,搜索出所有的外包多边形并生成所有柱构件;
-全部柱构件生成子单元,通过最大外包多边形搜索子单元、柱构件生成子单元、循环生成控制子单元搜索完全部线段组,生成全部柱构件;
-标注子单元,用以从柱标注中搜索柱构件对应的标注;标注的文字距离最近的柱轮廓边线不超过文字高度的1.5倍,如果有多个符合要求的柱标注,则按最近的为准;距离的计算方式为:以文字的外包矩形的四个顶点中离柱轮廓线段最近的距离作为文字到轮廓线段的距离;
所述梁构件识别提取单元包括:
-梁边线选取子单元,用以按相同图层、相同颜色的快速方式选取梁边线,包括直线和圆弧;或者用普通的选择方式,通过鼠标在屏幕点选来选择梁边线;
-梁边线图层更改子单元,用以将选取的梁边线的图层更改到预先设置的梁边线图层中;
-梁标注选取子单元,用以按相同图层、相同颜色的快速方式选取梁标注;或者用普通的选择方式,通过鼠标在屏幕点选来选择梁标注;更改其图层到预先设置的梁标注图层中;
-标注文字识别子单元,用以从所有的梁标注中识别出设定尺寸的标注文字,前一个为梁宽度,后一个为梁高度,并记录到一个梁宽度数组中;
-梁边线分组子单元,用以对墙边线图层中的梁边线按平行线分组,相互平行的线段分到同一组中,相同圆心的圆弧认为是平行线;
-梁构件计算子单元,用以对同一组中的平行线,计算其相互间的距离,如果距离与梁宽度数组中的某一个宽度相同则认为是一道梁,计算此平行线的中心线,作为梁中心线,梁宽为梁宽数组中对应的宽度;
-梁标注获取子单元,用以在梁中心线两边,距离为两个梁宽的范围内搜索梁标注,将找到的最近的标注作为此梁的标注;
-梁构件生成子单元,用以根据梁中心线生成梁构件;
纵梁与横梁分布标注识别单元包括:
-保存梁标注子单元,用以设置纵向梁标注工作区/横向梁标注工作区,并设置原点,提取纵向梁标注/横向梁标注;将提取的纵向梁/横向梁的标注信息进行保存;
-调用梁标注子单元,用以设置横向梁标注工作区/梁向梁标注工作区,并设置原点,将之前保存的纵向梁/横向梁的标注信息呈现到横向梁标注/纵向梁标注上;
所述板构件识别提取单元包括:
-板边界线段生成子单元,用以提取墙、梁的中心线、柱的轮廓线作为板的边界线段;
-边界线段打断子单元,在所有的边界线段的交点处打断边界线段;
-边界线段移动子单元,用以对每段不是垂直的边界线段,取其中点,如果是墙、梁线段,则向上移动一个墙、梁宽度,如果是柱轮廓线,则向上移动设定距离;
-判断子单元,用以判断所述边界线段移动子单元选取的中点是否在已找到的板轮廓内,如果是则通过边界线段移动子单元继续向上移动,直至上述中点不在已找到的板轮廓内;
-内轮廓搜索子单元,用以以所述边界线段移动子单元选取的中点向右作一射线,作为选中板的起始边界;从此边界开始,在所有的板边界线段中搜索内轮廓;内轮廓搜索子单元搜索内轮廓的方法包括:(1)线段集中所有线段与起始线段求交,找出与起始线段有交点的所有线段;(2)在这些线段中,寻找交点离起始线段的起点最近的线段,但交点不能为起点;(3)在交点处打断所有的线段,包括起始线段;起始线段被打断后,起点到交点之间的线段作为新的起始线段;(4)按起始线段终点到起点方向作为零度,计算打断后的线段与起始线段的夹角;(5)将夹角最小且不为0的线段作为下一个起始线段,当前起始线段作为要寻找的多边形的一条边;(6)如果下一个起始线段的终点和已找到的多边形的边的某个顶点相同,则该边为多边形的起始边,找到的下一起始线段为多边形的终止边,起始边、终止边以及其之间的线段一起构成最终寻找到的多边形;(7)如果下一个起始线段与已找到的多边形线段不能形成多边形,则从第(1)步开始重复此过程,直到找到多边形为止;如果线段集中没有线段了,则认为没有多边形,也停止寻找;
-板构件生成子单元,用以通过内轮廓搜索子单元找到一个内轮廓,则作为板的边界线,生成一个板构件;
-板构件生成子单元,用以通过边界线段移动子单元、判断子单元、内轮廓搜索子单元、板构件生成子单元搜索出所有的内轮廓并生成板构件;
-板构件标注获取子单元,用以从板标注中搜索板构件对应的标注;标注的文字应在板轮廓内,以找到的第一个标注作为板构件的标注;
所述建筑模板面生成单元包括:
-模板面获取子单元,用以根据建筑规则从多面体中分离出需要布置建筑模板的面,要布置模板的面称作模板面;对多面体的每个面,按其法线与铅垂线的夹角来判断是否布置模板,当夹角超过预设角度时认为是模板面,将其从多面体中复制并分离出来;对不同类型的构件设置不同的角度,以准确获取不同构件的模板面;
-模板面扣减子单元,用以对从构件多面体中分离出来的各个模板面进行扣减计算后,才能得到真正需要布置模板的面;扣减计算是用三维布尔算法中的差运算来实现的,对所有模板面按照扣减规则,依次与相邻的构件多面体进行扣减计算,扣除不需要布置模板的部分,最终得到需要布置建筑模板的面;
所述模板面扣减子单元的多面体三维布尔差计算方法包括用第一多面体减去第二多面体的流程;
所述模板面扣减子单元包括:
-二叉树构造子单元,用以构造第一多面体、第二多面体的空间分区二叉树;
-第一分割子单元,用以对第一多面体中的每个面依次与第二多面体中的面求交,将第一多面体的面分割成第二多面体的面的正反两部分,每部分再与第二多面体的其它面求交,也同样分成两部分;这样依次与第二多面体中的所有面进行求交计算,将第一多面体的面分割成很多面;
-第一多面体处理子单元,用以对第一多面体分解出来的面,用第二多面体的空间分区二叉树判断是否在第二多面体的内部;若在第二多面体内部的面则去掉,在第二多面体外部的面则作为差的一部分保留;
-第二分割子单元,用以对第二多面体中的每个面依次与第一多面体中的面求交,将第二多面体的面分割成第一多面体的面的正反两部分,每部分再与第一多面体的其它面求交,也同样分成两部分;这样依次与第一多面体中的所有面进行求交计算,将第二多面体的面分割成很多面;
-第二多面体处理子单元,用以对第二多面体分解出来的面,用第一多面体的空间分区二叉树判断是否在第一多面体的内部;若在第一多面体内部的面则去掉,在第一多面体外部的面则作为差的一部分保留;
-差面保存子单元,用以将第一多面体、第二多面体中作为差的面保存到结果多面体中即完成三维布尔差运算;
所述二叉树构造子单元构造多面体的空间分区二叉树的过程中,空间分区二叉树的每个节点包含三个子节点,分别为法线正面部分的面、即正侧,法线负面部分的面、即负侧,以及共面的面、即共面部分,二叉树构造子单元的构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10.将所有面添加到第一个节点;
A11.将节点中的第一个面作为节点的标准平面,保存到当前树节点的共面部分中,并从多面体中去掉该面;
A12.对剩下的每个面作如下操作:判断该面与标准平面的关系;完全在法线正面则保存到正侧节点;完全在法线负面的部分保存到负侧节点;共面的面保存到共面部分;与标准平面交叉的面,则用标准平面分割该面为两部分,正面部分保存到正侧,负面部分保存到负侧;
A13.对正侧、负侧部分的节点,重复进行A11至A13的操作,直到没有正侧、负侧的面为止;
第一多面体处理子单元、第二多面体处理子单元判断面在多面体的内或外的方法归结为判断面中的一个点是否在多面体的内或外,方法包括:将点与空间分区二叉树的每个节点的标准平面进行比较;若点在标准平面的正侧,则用正侧子节点继续判断,如果正侧没有子节点,则表示点在多面体外部;若点在标准平面的负侧,则用负侧子节点继续判断,如果负侧没有子节点,则表示点在多面体内部;若点在标准平面上,判断是否在节点的共面部分面中,如果在则认为是多面体内部,否则认为在多面体外部;
所述模板组件生成单元包括
-交接部分模板组件生成子单元,用以在各交接部分,按照建筑模板的标准组件,生成C槽、龙骨、支撑块的模板组件;
-优化排模子单元,用以在中间面域部位,按建筑模板的标准尺寸,进行优化排模;
-支撑组件生成子单元,用以按照建筑模板相关规范,生成梁板构件支撑块,早拆支撑组件;
-穿墙孔及背楞生成子单元,用以按照建筑模板相关规范,生成柱墙构件穿墙孔及背楞;
-编号生成子单元,用以对每块模板生成编号;
所述交接部分模板组件生成子单元包括角模生成子单元,穿墙孔及背楞生成子单元包括对拉螺栓模板布置子单元、背楞生成子单元,优化排模子单元包括普通墙柱模板生成子单元,支撑组件生成子单元包括板底模板布置生成子单元;
角模生成子单元用以对所有组成模板面的多边形边界,依次搜索与其相邻的另一个模板面的边界;如果找到相邻边界,如果两个面的夹角小于180度,且不等于0、180度,则在该边界布置阴角模;如果大于180度,则布置阳角模;如果形成阴角模的两个面,有一个是法线向下的水平面,则该阴角模为顶角模;布置顶角模时,判断顶角模边界的端点处是否有另外方向的顶角模,如果有,则在该端点处布置转角模板,同时在转角模板后面布置易拆模板,或者设置为不布置易拆模板;
对拉螺栓模板布置子单元用以对需布置对拉螺栓的墙柱模板进行布置;对每一个墙柱模板面,寻找平行、背对且距离最近的墙柱模板面;如果距离小于设定值,则在这两个模板面上布置对拉螺栓模板;将两个面投影到同一个平面,同时从同一个方向布置模板,间隔布置开口模板和普通模板;开口模板上有对拉螺栓孔的模板;把布置好的模板反投影回各自墙柱模板面上,即完成对拉螺栓模板布置;
普通墙柱模板生成子单元用以不考虑和对面墙模板对应的问题,直接从墙的任意一端开始依次布置普通模板;
背楞生成子单元用以对墙柱模板面,在设定的标高处布置背楞;超过设定标高的部分,按设置的布置间距布置背楞;
板底模板布置生成子单元用以寻找板底模板面的最长边;沿最长边方向布置模板;先布置一排普通模板,再布置一排支撑模板,支撑模板按普通支撑模板、支撑块方式间隔布置,重复进行,直到模板面全部布置完毕。
9.一种建设工程组合模板排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模方法包括:
步骤S0、CAD图纸处理步骤,通过CAD图纸处理模块对CAD图纸进行处理;
所述步骤S0包括识别工作区设置步骤,包括:工作区范围选择步骤、工作区范围标示步骤、图形过滤步骤;所述图形过滤步骤中,在后续的相关识别命令操作中,选取图形时,用工作区过滤选择的图形,只选择在工作区内的图形,保证只识别工作区内的图形;
步骤S1、智能识别提取步骤,将工程图纸智能识别提取为三维建筑模型;
步骤S2、全自动智能排模步骤,根据识别到的三维建筑模型获取各个位置的模板,并整体生成该模板;所述全自动智能排模步骤包括:建筑模板面生成步骤,根据识别到的三维建筑模型获取各个位置的模板,并整体生成该模板;模板组件生成步骤,计算分析出各种构件需要支设模板的面域,然后在这些面域上进行整体排模;
步骤S3、三维测量步骤,对模型内的点线面进行测量显示;所述三维测量步骤包括:
第一点线面确定步骤,通过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设定点、线、面中离光标最近的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第一面通过多边形显示;经过选定后确定该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一显示方式突出显示;
第二点线面确定步骤,在第一点线面确定单元确定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中的至少一个后,移动光标,通过所述光标位置感应单元获取设定点、线、面中离光标最近的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第二面通过多边形显示;经过热键选定后确定该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并通过第二显示方式突出显示;
距离计算步骤,在第一点、第一线、第一面、第二点、第二线、第二面中的至少一个确定后自动计算第一点至第二点的距离、第一点至第二线的距离、第一点至第二面的距离、第二点至第一线的距离、第二点至第一面的距离、第一线至第二线的距离、第一线至第二面的距离、第二线至第一面的距离、第一面至第二面的距离中的至少一个,并将距离信息予以显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建设工程组合模板排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1包括:
步骤S11、柱墙构件识别提取步骤,通过柱墙构件识别提取单元在CAD图纸载入排模系统后,通过识别CAD图元的图层信息,将“柱”和“剪力墙”所在图层的图元所构成的平面形状智能识别为排模系统中的“柱”和“剪力墙”构件;结合识别CAD图纸上的“层高”数据信息,从而进一步生成构件的三维实体模型;
步骤S12、梁构件识别提取步骤,通过梁构件识别提取单元将CAD图纸加载进来后,通过识别CAD图元的图层信息,将“梁”所在图层的图元,所构成的平面形状,再结合CAD图纸所标注的梁的尺寸数据,智能识别为排模系统中的“梁”构件;结合识别CAD图纸上的“层高”数据信息,从而进一步生成构件的三维实体模型;
步骤S13、纵梁与横梁分布标注识别步骤,通过纵梁与横梁分布标注识别单元识别纵梁与横梁的分布标注;将X向梁与Y向梁分布标注,用两张图来表示标注;
步骤S14、板构件识别提取步骤,通过板构件识别提取单元将CAD图纸加载进来后,通过识别CAD图元的图层信息,将“柱”、“墙”“梁”所在图层的图元,所构成的面状区域,智能识别为排模系统中的“板”构件;结合识别CAD图纸上的“层高”数据信息,从而进一步生成构件的三维实体模型;
步骤S15、构件编辑步骤,通过构件编辑单元对识别提取出的构件进行编辑;包括针对所有构件的公共编辑,包括旋转、复制、移动、镜像、删除,以及针对不同构件的编辑,包括针对梁构件合并、打断、伸缩;
所述步骤S11柱墙构件识别提取步骤包括步骤S111墙构件识别提取步骤、步骤S112柱构件识别提取步骤;
所述步骤S111墙构件识别提取步骤包括:
步骤S1111、墙边线选取步骤,按相同图层、相同颜色的快速方式选取墙边线,墙边线包括直线和圆弧;或用普通的选择方式,通过鼠标在屏幕点选来选择墙边线;
步骤S1112、墙边线图层更改步骤,将选取的墙边线的图层更改到预先设置的墙边线图层中;
步骤S1113、墙标注选取步骤,按相同图层、相同颜色的快速方式选取墙标注;或用普通的选择方式,通过鼠标在屏幕点选来选择墙标注;更改其图层到预先设置的墙标注图层中;
步骤S1114、墙边线分组步骤,对墙边线图层中的墙边线按平行线分组,相互平行的线段分到同一组中,相同圆心的圆弧认为是平行线;
步骤S1115、墙构件计算步骤,对同一组中的平行线,计算其相互间的距离,如果距离与预先设置的墙宽度相同则认为是一道墙,计算此平行线的中心线,以平行线的中心线作为墙中心线,平行线间的距离作为墙宽;
步骤S1116、墙标注获取步骤,在墙中心线两边、距离为两个墙宽的范围内搜索墙标注,将找到的最近的标注作为此墙的标注;
步骤S1117、墙构件生成步骤,按找到的墙中心线生成墙构件;
步骤S112柱构件识别提取步骤包括:
步骤S1121、柱边线选取步骤,按相同图层、相同颜色的快速方式选取柱边线,包括直线和圆弧;或者用普通的选择方式,用鼠标在屏幕点选来选择柱边线;
步骤S1122、柱边线图层更改步骤,将选取的柱边线的图层更改到预先设置的柱边线图层中;
步骤S1123、柱标注选取步骤,按相同图层、相同颜色的快速方式选取柱标注,或者用普通的选择方式,用鼠标在屏幕点选来选择柱标注;更改其图层到预先设置的柱标注图层中;
步骤S1124、柱边线分组步骤,对柱边线图层中的柱边线分组,相互之间有交点的,或者距离在设定距离内的分为同一组;两线段的距离为线段的两个端点到另一线段的距离,相互计算后,取其中的较小值;
步骤S1125、最大外包多边形搜索步骤,在同一组线段中,从顶点的X坐标值最小的线段搜索其最大的外包多边形;从一个起始线段出发,从线段集中寻找与之相连的多边形;当起始边在多边形内或边上时,找到的是包含起始边的多边形,此多边形作为板边界;当起始边在多边形外,包括选段集的左、右、上、下处的线段,则找到的是线段集的外包多边形,此多边形作为柱的轮廓;最大外包多边形搜索子单元搜索最大的外包多边形的方法包括:(1)线段集中所有线段与起始线段求交,找出与起始线段有交点的所有线段;(2)在这些线段中,寻找交点离起始线段的起点最近的线段,但交点不能为起点;(3)在交点处打断所有的线段,包括起始线段;起始线段被打断后,起点到交点之间的线段作为新的起始线段;(4)按起始线段终点到起点方向作为零度,计算打断后的线段与起始线段的夹角;(5)将夹角最小且不为0的线段作为下一个起始线段,当前起始线段作为要寻找的多边形的一条边;(6)如果下一个起始线段的终点和已找到的多边形的边的某个顶点相同,则该边为多边形的起始边,找到的下一起始线段为多边形的终止边,起始边、终止边以及其之间的线段一起构成最终寻找到的多边形;(7)如果下一个起始线段与已找到的多边形线段不能形成多边形,则从第(1)步开始重复此过程,直到找到多边形为止;如果线段集中没有线段了,则认为没有多边形,也停止寻找;
步骤S1126、柱构件生成步骤,找到一个外包多边形,将其作为柱的轮廓线,生成一个柱构件;同时从组中删除外轮廓线,以及外轮廓内部的线段;
步骤S1127、循环生成控制步骤,利用最大外包多边形搜索子单元、柱构件生成子单元重复搜索及生成动作,搜索出所有的外包多边形并生成所有柱构件;
步骤S1128、全部柱构件生成步骤,通过循环进行步骤S1125、步骤S1126、步骤S1127搜索完全部线段组,生成全部柱构件;
步骤S1129、标注步骤,从柱标注中搜索柱构件对应的标注;标注的文字距离最近的柱轮廓边线不超过文字高度的1.5倍,如果有多个符合要求的柱标注,则按最近的为准;距离的计算方式为:以文字的外包矩形的四个顶点中离柱轮廓线段最近的距离作为文字到轮廓线段的距离;
所述步骤S12梁构件识别提取步骤包括:
步骤S121、梁边线选取步骤,按相同图层、相同颜色的快速方式选取梁边线,包括直线和圆弧;或者用普通的选择方式,通过鼠标在屏幕点选来选择梁边线;
步骤S122、梁边线图层更改步骤,将选取的梁边线的图层更改到预先设置的梁边线图层中;
步骤S123、梁标注选取步骤,按相同图层、相同颜色的快速方式选取梁标注;或者用普通的选择方式,通过鼠标在屏幕点选来选择梁标注;更改其图层到预先设置的梁标注图层中;
步骤S124、标注文字识别步骤,从所有的梁标注中识别出设定尺寸的标注文字,前一个为梁宽度,后一个为梁高度,并记录到一个梁宽度数组中;
步骤S125、梁边线分组步骤,对墙边线图层中的梁边线按平行线分组,相互平行的线段分到同一组中,相同圆心的圆弧认为是平行线;
步骤S126、梁构件计算步骤,对同一组中的平行线,计算其相互间的距离,如果距离与梁宽度数组中的某一个宽度相同则认为是一道梁,计算此平行线的中心线,作为梁中心线,梁宽为梁宽数组中对应的宽度;
步骤S127、梁标注获取步骤,在梁中心线两边,距离为两个梁宽的范围内搜索梁标注,将找到的最近的标注作为此梁的标注;
步骤S128、梁构件生成步骤,根据梁中心线生成梁构件;
步骤S13纵梁与横梁分布标注识别步骤包括:
步骤S131、保存梁标注步骤,设置纵向梁标注工作区/横向梁标注工作区,并设置原点,提取纵向梁标注/横向梁标注;将提取的纵向梁/横向梁的标注信息进行保存;
步骤S132、调用梁标注步骤,设置横向梁标注工作区/梁向梁标注工作区,并设置原点,将之前保存的纵向梁/横向梁的标注信息呈现到横向梁标注/纵向梁标注上;
所述步骤S14板构件识别提取步骤包括:
步骤S141、板边界线段生成步骤,提取墙、梁的中心线、柱的轮廓线作为板的边界线段;
步骤S142、边界线段打断步骤,在所有的边界线段的交点处打断边界线段;
步骤S143、边界线段移动步骤,通过边界线段移动子单元对每段不是垂直的边界线段,取其中点,如果是墙、梁线段,则向上移动一个墙、梁宽度,如果是柱轮廓线,则向上移动设定距离;
步骤S144、判断步骤,判断所述边界线段移动子单元选取的中点是否在已找到的板轮廓内,如果是则通过边界线段移动子单元继续向上移动,直至上述中点不在已找到的板轮廓内;
步骤S145、内轮廓搜索步骤,以所述边界线段移动子单元选取的中点向右作一射线,作为选中板的起始边界;从此边界开始,在所有的板边界线段中搜索内轮廓;内轮廓搜索子单元搜索内轮廓的方法包括:(1)线段集中所有线段与起始线段求交,找出与起始线段有交点的所有线段;(2)在这些线段中,寻找交点离起始线段的起点最近的线段,但交点不能为起点;(3)在交点处打断所有的线段,包括起始线段;起始线段被打断后,起点到交点之间的线段作为新的起始线段;(4)按起始线段终点到起点方向作为零度,计算打断后的线段与起始线段的夹角;(5)将夹角最小且不为0的线段作为下一个起始线段,当前起始线段作为要寻找的多边形的一条边;(6)如果下一个起始线段的终点和已找到的多边形的边的某个顶点相同,则该边为多边形的起始边,找到的下一起始线段为多边形的终止边,起始边、终止边以及其之间的线段一起构成最终寻找到的多边形;(7)如果下一个起始线段与已找到的多边形线段不能形成多边形,则从第(1)步开始重复此过程,直到找到多边形为止;如果线段集中没有线段了,则认为没有多边形,也停止寻找;
步骤S146、板构件生成步骤,通过内轮廓搜索子单元找到一个内轮廓,则作为板的边界线,生成一个板构件;
步骤S147、板构件生成步骤,通过边界线段移动子单元、判断子单元、内轮廓搜索子单元、板构件生成子单元搜索出所有的内轮廓并生成板构件;
步骤S148、板构件标注获取步骤,从板标注中搜索板构件对应的标注;标注的文字应在板轮廓内,以找到的第一个标注作为板构件的标注;
所述步骤S2包括:
步骤S21、建筑模板面生成步骤;
步骤S22、模板组件生成步骤;
所述步骤S21建筑模板面生成步骤包括:
步骤S211、模板面获取步骤,根据建筑规则从多面体中分离出需要布置建筑模板的面,要布置模板的面称作模板面;对多面体的每个面,按其法线与铅垂线的夹角来判断是否布置模板,当夹角超过预设角度时认为是模板面,将其从多面体中复制并分离出来;对不同类型的构件设置不同的角度,以准确获取不同构件的模板面;
步骤S212、模板面扣减步骤,对从构件多面体中分离出来的各个模板面进行扣减计算后,才能得到真正需要布置模板的面;扣减计算是用三维布尔算法中的差运算来实现的,对所有模板面按照扣减规则,依次与相邻的构件多面体进行扣减计算,扣除不需要布置模板的部分,最终得到需要布置建筑模板的面;
所述模板面扣减步骤中的多面体三维布尔差计算方法包括用第一多面体减去第二多面体的流程,模板面扣减步骤包括:
步骤S2121、二叉树构造步骤,构造第一多面体、第二多面体的空间分区二叉树;
步骤S2122、第一分割步骤,对第一多面体中的每个面依次与第二多面体中的面求交,将第一多面体的面分割成第二多面体的面的正反两部分,每部分再与第二多面体的其它面求交,也同样分成两部分;这样依次与第二多面体中的所有面进行求交计算,将第一多面体的面分割成很多面;
步骤S2123、第一多面体处理步骤,对第一多面体分解出来的面,用第二多面体的空间分区二叉树判断是否在第二多面体的内部;若在第二多面体内部的面则去掉,在第二多面体外部的面则作为差的一部分保留;
步骤S2124、第二分割步骤,对第二多面体中的每个面依次与第一多面体中的面求交,将第二多面体的面分割成第一多面体的面的正反两部分,每部分再与第一多面体的其它面求交,也同样分成两部分;这样依次与第一多面体中的所有面进行求交计算,将第二多面体的面分割成很多面;
步骤S2125、第二多面体处理步骤,对第二多面体分解出来的面,用第一多面体的空间分区二叉树判断是否在第一多面体的内部;若在第一多面体内部的面则去掉,在第一多面体外部的面则作为差的一部分保留;
步骤S2126、差面保存步骤,将第一多面体、第二多面体中作为差的面保存到结果多面体中即完成三维布尔差运算;
所述步骤S2121二叉树构造步骤中,构造多面体的空间分区二叉树的过程中,空间分区二叉树的每个节点包含三个子节点,分别为法线正面部分的面、即正侧,法线负面部分的面、即负侧,以及共面的面、即共面部分,二叉树构造步骤的构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21210、将所有面添加到第一个节点;
步骤S21211、将节点中的第一个面作为节点的标准平面,保存到当前树节点的共面部分中,并从多面体中去掉该面;
步骤S21212、对剩下的每个面作如下操作:判断该面与标准平面的关系;完全在法线正面则保存到正侧节点;完全在法线负面的部分保存到负侧节点;共面的面保存到共面部分;与标准平面交叉的面,则用标准平面分割该面为两部分,正面部分保存到正侧,负面部分保存到负侧;
步骤S21213、对正侧、负侧部分的面,重复进行步骤S21211至S21213的操作,直到没有正侧、负侧的面为止;
步骤S2123、步骤S2125中,判断面在第一多面体或第二多面体的内或外的方法归结为判断面中的一个点是否在多面体的内或外,判断方法包括:将点与空间分区二叉树的每个节点的标准平面进行比较;若点在标准平面的正侧,则用正侧子节点继续判断,如果正侧没有子节点,则表示点在多面体外部;若点在标准平面的负侧,则用负侧子节点继续判断,如果负侧没有子节点,则表示点在多面体内部;若点在标准平面上,判断是否在节点的共面部分面中,如果在则认为是多面体内部,否则认为在多面体外部;
所述步骤S22模板组件生成步骤包括:
步骤S221、交接部分模板组件生成步骤,在各交接部分,按照建筑模板的标准组件,生成C槽、龙骨、支撑块的模板组件;
步骤S222、优化排模步骤,在中间面域部位,按建筑模板的标准尺寸,进行优化排模;
步骤S223、支撑组件生成步骤,按照建筑模板相关规范,生成梁板构件支撑块,早拆支撑组件;
步骤S224、穿墙孔及背楞生成步骤,按照建筑模板相关规范,生成柱墙构件穿墙孔及背楞;
步骤S225、编号生成步骤,对每块模板生成编号;
所述步骤S22模板组件生成步骤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一)、角模生成步骤,对所有组成模板面的多边形边界,依次搜索与其相邻的另一个模板面的边界;如果找到相邻边界,如果两个面的夹角小于180度,且不等于0、180度,则在该边界布置阴角模;如果大于180度,则布置阳角模;如果形成阴角模的两个面,有一个是法线向下的水平面,则该阴角模为顶角模;布置顶角模时,判断顶角模边界的端点处是否有另外方向的顶角模,如果有,则在该端点处布置转角模板,同时在转角模板后面布置易拆模板,或者设置为不布置易拆模板;
(二)、对拉螺栓模板布置步骤,对需布置对拉螺栓的墙柱模板进行布置;对每一个墙柱模板面,寻找平行、背对且距离最近的墙柱模板面;如果距离小于设定值,则在这两个模板面上布置对拉螺栓模板;将两个面投影到同一个平面,同时从同一个方向布置模板,间隔布置开口模板和普通模板;开口模板上有对拉螺栓孔的模板;把布置好的模板反投影回各自墙柱模板面上,即完成对拉螺栓模板布置;
(三)、普通墙柱模板生成步骤,不考虑和对面墙模板对应的问题,直接从墙的任意一端开始依次布置普通模板;
(四)、背楞生成步骤,对墙柱模板面,在设定的标高处布置背楞;超过设定标高的部分,按设置的布置间距布置背楞;
(五)、板底模板布置生成步骤,寻找板底模板面的最长边;沿最长边方向布置模板;先布置一排普通模板,再布置一排支撑模板,支撑模板按普通支撑模板、支撑块方式间隔布置,重复进行,直到模板面全部布置完毕。
CN201410604597.0A 2014-10-31 2014-10-31 空间多边形感应三维测量系统及方法、排模系统及方法 Active CN1058936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04597.0A CN105893643B (zh) 2014-10-31 2014-10-31 空间多边形感应三维测量系统及方法、排模系统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604597.0A CN105893643B (zh) 2014-10-31 2014-10-31 空间多边形感应三维测量系统及方法、排模系统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93643A CN105893643A (zh) 2016-08-24
CN105893643B true CN105893643B (zh) 2019-06-14

Family

ID=56697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04597.0A Active CN105893643B (zh) 2014-10-31 2014-10-31 空间多边形感应三维测量系统及方法、排模系统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936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86314A (zh) * 2022-10-12 2023-02-03 广州中望龙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光标的对象高亮方法、智能终端以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47024A (zh) * 2008-12-24 2009-06-03 南京大学 梁结构平面工程图中梁构件的快速自动识别方法
CN101561830A (zh) * 2008-04-18 2009-10-21 北京数码大方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cad的尺寸标注方法和装置
CN103617247A (zh) * 2013-11-28 2014-03-05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用于cad系统的吸附式智能信息标注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64883B2 (en) * 2001-02-14 2007-01-16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modeling and managing terrain, buildings, and infrastructure
US20130036113A1 (en) * 2010-04-28 2013-02-07 Niranjan Damera-Venkata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Providing a Graphical Layout Based on an Example Graphic Layout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1830A (zh) * 2008-04-18 2009-10-21 北京数码大方科技有限公司 用于cad的尺寸标注方法和装置
CN101447024A (zh) * 2008-12-24 2009-06-03 南京大学 梁结构平面工程图中梁构件的快速自动识别方法
CN103617247A (zh) * 2013-11-28 2014-03-05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用于cad系统的吸附式智能信息标注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AD技术结合全站仪在超大规模工程测量放线中的应用;邓斌等;《施工技术》;20071031;第36卷(第10期);全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93643A (zh) 2016-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05198B (zh) 建设工程组合模板全自动智能整体排模系统及方法
CN105302930B (zh) 基于纵横梁的工程图纸识别系统及方法、排模系统及方法
CN105224706B (zh) 基于工作区的工程图纸识别系统及方法、排模系统及方法
CN105302931B (zh) 建设工程图纸识别系统及方法、排模系统及方法
CN105302929B (zh) 组合模板构件生成系统及方法、排模系统及方法
CN105205199B (zh) 建设工程模板标识码管理系统及方法、排模系统及方法
CN105224705B (zh) 建设工程模板全方位编辑系统及方法、排模系统及方法
Biagini et al. Towards the BIM implementation for historical building restoration sites
CN105279292B (zh) 建设工程模板图纸输出系统及方法、排模系统及方法
Dore et al. Semi-automatic modelling of building facades with shape grammars using historic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CN105279294B (zh) 建设工程模板三维仿真显示系统及方法、排模系统及方法
KR20140142470A (ko) 나무 모델과 숲 모델 생성 방법 및 장치
JP2008040921A (ja) 形状簡略化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プログラム
KR102502486B1 (ko) 화상을 생성하는 시스템
KR20060125532A (ko) 가상 3차원 좌표 공간에 있어서의 기하 형상의 자동 인식방법, 그 3차원 cad 시스템 및 3차원 cad 프로그램
CN105631071B (zh) 基于模板感应的模板编辑系统及方法、排模系统及方法
CN109815540A (zh) 一种空间曲线构件的基准线布设方法
CN105243170B (zh) 建设工程模板面生成系统及方法、排模系统及方法
CN105279293B (zh) 建设工程模型三维查看系统及方法、排模系统及方法
CN105893643B (zh) 空间多边形感应三维测量系统及方法、排模系统及方法
JP2003337836A (ja) 解析用モデル作成方法および解析用モデル作成装置
CN116776430A (zh) 基于bim的钢箱梁桥三维曲面板的快速建模系统及方法
US8818766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providing smart nodes for three-dimensional models
JP7480972B1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及び非一過性の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Shen et al. Application of Folk Art Modeling in Modern Art Design Based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