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45483B - 一种复位开关和移动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位开关和移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45483B
CN105845483B CN201510379478.4A CN201510379478A CN105845483B CN 105845483 B CN105845483 B CN 105845483B CN 201510379478 A CN201510379478 A CN 201510379478A CN 105845483 B CN105845483 B CN 1058454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rapnel
bending part
cavity
reset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37947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45483A (zh
Inventor
刘明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37947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45483B/zh
Publication of CN1058454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454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454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454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5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immediately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e.g. bell-push swi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20Driving mechanisms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复位开关和移动设备,所述复位开关包括壳体、弹性部件、复位针、第一弹片与第二弹片;其中,所述壳体中具有空腔,所述弹性部件位于所述空腔中,所述复位针位于所述空腔中;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与所述空腔的空腔壁相接、另一端与所述复位针相接;所述复位针的一端与所述弹性部件相接、另一端位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缺口,所述复位针具有凹槽;所述第一弹片在所述空腔中具有相连的第一头部和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嵌入所述凹槽中;所述第二弹片在所述空腔中具有第二头部。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按压复位开关的复位针即可实现移动设备的掉电复位,无需再拆卸电池或者等待电池耗尽电量,操作简便,避免电池或移动设备损坏。

Description

一种复位开关和移动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开关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复位开关方法和一种移动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设备的趋向智能化发展,移动设备的应用和操作系统越来越复杂,有些时候由于应用或系统运行崩溃可能导致死机的情况。
部分移动设备的电池是可拆卸的,在这种情况下死机,用户往往需要掀开移动设备的后盖,取下电池,使得移动设备掉电复位,操作繁琐。
但是,很多移动设备的电池是不可拆卸的,如果死机,就只能等到电池耗尽电量,或者,强行拆开电池盖,强行取下电池,操作更加繁琐。
在很多情况下,由于电池都用双面胶与壳体粘接,或者,有很多螺钉连接,电池拆卸很复杂,往往造成电池或移动设备损坏。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以便提供一种复位开关和一种移动设备,以避免拆卸电池或者等待电池耗尽电量,避免电池或移动设备损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复位开关,所述复位开关包括壳体、弹性部件、复位针、第一弹片与第二弹片;
其中,所述壳体中具有空腔,所述弹性部件位于所述空腔中,所述复位针位于所述空腔中;
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与所述空腔的空腔壁相接、另一端与所述复位针相接;
所述复位针的一端与所述弹性部件相接、另一端位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缺口,所述复位针具有凹槽;
所述第一弹片在所述空腔中具有相连的第一头部和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嵌入所述凹槽中;
所述第二弹片在所述空腔中具有第二头部;
当所述复位针受外力移动时,所述复位针压缩所述弹性部件,所述复位针的凹槽压缩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一头部与所述第二弹片的第二头部脱离;
当所述复位针所受外力消除时,所述弹性部件推动所述复位针复位,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一折弯部复位,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一头部与所述第二弹片的第二头部相接。
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移动设备,所述移动设备包括电源、复位开关和外壳;
所述复位开关包括壳体、弹性部件、复位针、第一弹片与第二弹片;
其中,所述壳体中具有空腔,所述弹性部件位于所述空腔中,所述复位针位于所述空腔中;
所述第一弹片、所述第二弹片与所述电源串联;
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与所述空腔的空腔壁相接、另一端与所述复位针相接;
所述复位针的一端与所述弹性部件相接、另一端位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缺口,所述复位针具有凹槽;
所述外壳具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与所述第二缺口连通;
所述第一弹片在所述空腔中具有相连的第一折弯部和第一头部,所述第一折弯部嵌入所述凹槽中;
所述第二弹片在所述空腔中具有第二头部;
当所述复位针受外力移动时,所述复位针压缩所述弹性部件,所述复位针的凹槽压缩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一头部与所述第二弹片的第二头部脱离,移动设备掉电;
当所述复位针所受外力消除时,所述弹性部件推动所述复位针复位,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一折弯部复位,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一头部与所述第二弹片的第二头部相接,移动设备上电。
本发明实施例包括以下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的复位开关中的复位针受外力移动时,复位针压缩弹性部件,复位针的凹槽压缩第一弹片的第一折弯部,第一弹片的第一头部与第二弹片的第二头部脱离,当所受外力消除时,弹性部件推动复位针复位,第一弹片的第一折弯部复位,第一弹片的第一头部与第二弹片的第二头部相接,若应用在移动设备中,用户可以直接通过按压复位开关的复位针即可实现移动设备的掉电复位,无需再拆卸电池或者等待电池耗尽电量,操作简便,避免电池或移动设备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在静止状态下的复位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在压缩状态下的复位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种弹片的头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种移动设备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在静止状态下的复位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该复位开关可以包括壳体100、弹性部件200、复位针300、第一弹片400与第二弹片500;
在实际应用中,复位开关可以作为独立的电子元件设置在电子设备(如移动设备)的主板上,其第一弹片400、第二弹片500接入电子设备(如移动设备)的主电路中,与电源串联。
其中,壳体100为绝缘体,以塑料为例,壳体100可以由塑料注塑生产而成,一方面,可以保证复位开关在接入电路时不产生漏电现象、不影响其他电子元件的运行,另一方面,可以为复位开关的其他各个零件提供支撑限位作用。
壳体100中具有空腔101,即壳体100为中空状态,弹性部件200位于空腔101中,复位针300位于空腔101中;
弹性部件200为具有弹性的部件,例如弹簧、弹片等等,其一端与空腔101的空腔壁相接、另一端与复位针300相接;
复位针300可以为圆柱体、长方体等可以往返滑动的部件,复位针300的一端与弹性部件200相接、另一端位于壳体100的第一缺口102,该第一缺口102为外部进入空腔101的接口,方便其他部件进入空腔101推动复位针300。
复位针300具有凹槽301,即在复位针300的表面的某部分向复位针300内部凹进去,使复位针300为中空状态;
第一弹片400为片状的金属导体,第二弹片500也为片状的金属导体,如铍、铜等,具体材料在此不作限制,保证复位开关在接入电路时经第一弹片400和第二弹片500可以导通电流。
其中,第一弹片400在空腔101中具有相连的第一头部401和第一折弯部402;
第一折弯部402可以为第一弹片400折弯后形成的部位,以第一弹片400和第二弹片500之间相对的位置作为参考位置,则第一折弯部402折弯的方向为外向,呈锥形(锥形的开口朝向参考位置)等形状,具有弹性。
第一折弯部402的形状与复位针300的凹槽301的形状吻合,如第一折弯部402为锥形,则复位针300的凹槽301为比第一折弯部402稍大的锥形,使得第一折弯部402可以嵌入复位针300的凹槽301中。
第一头部401为第一弹片400的端部部位。
第二弹片500在空腔101中具有第二头部501,第二头部501为第二弹片500的端部部位;
在静止状态时,第一弹片400的第一头部401位于第二弹片500的第二头部501的下方,第一折弯部402由于折弯造成的弹性而对与第一折弯部402相连的第一头部401施加一个朝外的力,使得第一弹片400的第一头部401和第二弹片500的第二头部501相接,同时,第二弹片500的第二头部501限制了第一弹片400的第一头部401继续朝外移动,使得第一弹片400的第一折弯部402一直处于压缩状态,保持弹性,保证了第一头部401和第二头部501的接触稳定性。
此外,由于第一弹片400的第一折弯部402在压缩状态时被限定,其位置也相对稳定,并且,第一弹片400的第一折弯部402嵌入了复位针300的凹槽301中,因此,第一弹片400的第一折弯部402可以限定复位针300的轴向移动,稳定了复位针300的位置。
若复位开关接入电子设备(如移动设备)的主电路,此时主电路处于导通状态,机主电路上各电子元件供电正常,电子设备(如移动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在具体实现中,电子设备(如移动设备)的外壳具有第二缺口,第一缺口102可以与该第二缺口连通,使得用户在移动设备死机等情况下,可以采用其他物品通过外壳上的第二缺口,再通过壳体100的第一缺口102,进入空腔101,与复位针300相接,对复位针300施加轴向的外力。
如图2所示,当复位针300受外力移动时,当弹性部件200承受复位针300施加的轴向压力时,由于弹性部件200的一端与空腔101的空腔壁相接,挡住弹性部件200,使其无法发生轴向的位移,复位针300压缩弹性部件200,使其发生形变,复位针300的凹槽301压缩第一弹片400的第一折弯部402,同样,第一折弯部402承受复位针300施加的压力时,第一折弯部402也会发生形变,带动相连的第一头部401脱离了原本的位置,第一弹片400的第一头部401与第二弹片500的第二头部501脱离;
若复位开关接入电子设备(如移动设备)的主电路,此时主电路处于断路状态,主电路上各电子元件无法供电,电子设备(如移动设备)处于掉电状态。
当其他部件通过壳体100的第一缺口102抽离空腔101,对复位针300施加外力消失,复位开关进入复位状态。
如图1所示,当复位针300所受外力消除时,复位针300对弹性部件200施加的压力连同消失,弹性部件200的形变恢复,对复位针300施加一个推力,推动复位针300复位,同样,复位针300对第一弹片400的第一折弯部402所施加的压力也连同消失,第一弹片400的第一折弯部402的形变恢复,即第一弹片400的第一折弯部402复位,带动相连的第一头部401回复原本的位置,第一弹片400的第一头部401与第二弹片500的第二头部501相接。
若复位开关接入电子设备(如移动设备)的主电路,此时主电路处于导通状态,机主电路上各电子元件供电正常,电子设备(如移动设备)处于正常上电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的复位开关中的复位针300受外力移动时,复位针300压缩弹性部件200,复位针300的凹槽201压缩第一弹片400的第一折弯部402,第一弹片400的第一头部401与第二弹片500的第二头部501脱离,当所受外力消除时,弹性部件200推动复位针300复位,第一弹片400的第一折弯部402复位,第一弹片400的第一头部401与第二弹片500的第二头部501相接,若应用在移动设备中,用户可以直接通过按压复位开关的复位针即可实现移动设备的掉电复位,无需再拆卸电池或者等待电池耗尽电量,操作简便,避免电池或移动设备损坏。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弹片400在空腔101中还可以具有第二折弯部403,第二折弯部403可以为第一弹片400折弯后形成的部位,具有弹性,以第一弹片400和第二弹片500之间相对的位置作为参考位置,则第二折弯部403的方向为外向。
第一折弯部402与第二折弯部403相连,第二折弯部403的折弯程度可以比第一折弯部402的折弯程度要大,呈U形(U形的开口朝向参考位置)等形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壳体100还可以具有第一挡板103,第一挡板103的端部与第一折弯部402与第二折弯部403的连接处相接。
第二折弯部403嵌在第一挡板402与空腔101的空腔壁之间的区域中,即如图1所示,第二折弯部403最左侧的位置、最上方的位置、最下方的位置都与空腔101的空腔壁相接,限制第二折弯部403折弯的部分往轴向(如左侧)移动、限制第二折弯部403上方的部位往上方移动、限制第二折弯部403下方的部位往下方移动;
此外,第二折弯部403的前方、后方也与空腔101的空腔壁相接,限制第二折弯部403往前方、后方移动;
从而大大提高了第二折弯部403位置的稳定性,避免第二折弯部403在掉落、震动等情况下产生移位。
第一弹片400还可以具有第一根部404,第一根部404固定在壳体100中,保持密封性,防止灰尘掉落,第一根部404与第二折弯部403相连,限制第二折弯部403的轴向(如右侧)移动;
除第一根部404之外,第一弹片400还可以具有其他部位,伸出壳体100,以接入电路。
此外,壳体100还可以具有第一夹片104,第二折弯部403下方的部位(或者折弯的部分)位于第一夹片104位于与空腔101的空腔壁之间,使得第一夹片104与空腔101的空腔壁夹紧第二折弯部403,限制第二折弯部403下方的部位往上方移动,进一步提高了第二折弯部403位置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第一夹片104可以与第一根部404旁的空腔101连成一个整体,一方面,可以方便注塑,另一方面,可以盖住第一根部404在空腔101的固定位置,保证密封性,防止灰尘从第一根部404在空腔101的固定位置掉落。
在静止状态时,第二折弯部403由于折弯造成的弹性而对与第二折弯部403相连的第一折弯部402施加一个朝外的力,第一挡板402限制了第二折弯部403的移动,使得第二折弯部403一直处于压缩状态,保持弹性,保证了第一折弯部402的位置稳定性。
如图2所示,当复位针300受外力移动,复位针300的凹槽301压缩第一弹片400的第一折弯部402时,第一挡板103的端部可以挡住第一折弯部402,使其无法发生轴向的位移,进而复位针300的凹槽301压缩第一折弯部402,使其发生形变,同时,第一折弯部402会对第二折弯部403施加一个向下的力,由于第二折弯部403的下方与空腔101的空腔壁相接,挡住第二折弯部403,使其无法发生向下的位移,进而第一折弯部402压缩第二折弯部403,使其发生形变。
如图1所示,当复位针300所受外力消除时,复位针300对第一弹片400的第一折弯部402所施加的压力连同消失,第一折弯部402对第二折弯部403施加的也连同消失,第二折弯部403的形变恢复,即第一弹片400的第二折弯部403复位。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弹片400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简单,成本低,同时,第二折弯部403保证了位置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了第一弹片400和第二弹片500接触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弹片500在空腔101中还可以具有第三折弯部502,第三折弯部502可以为第二弹片500折弯后形成的部位,具有弹性,假设第一弹片400和第二弹片500相对的方向为里向,则第三折弯部502的方向为外向。
第三折弯部502与第二头部501相连,呈U形(U形的开口朝内)等形状。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壳体100还可以具有第二挡板105,第三折弯部502嵌在第二挡板105与空腔的101空腔壁之间的区域中,即如图1所示,第三折弯部502最右侧的位置、最上方的位置、最下方的位置都与空腔101的空腔壁相接,限制第三折弯部502折弯的部分往轴向(如右侧)移动、限制第三折弯部502上方的部位往上方移动、限制第三折弯部502下方的部位往下方移动;
此外,第三折弯部502的前方、后方也与空腔101的空腔壁相接,限制第三折弯部502往前方、后方移动;
从而大大提高了第三折弯部502位置的稳定性,避免第三折弯部502在震动(如掉落)等情况下产生移位。
第二弹片500还可以具有第二根部503,第二根部503固定在壳体100中,保持密封性,防止灰尘掉落,第二根部503与第三折弯502相连,限制第三折弯502往轴(如左侧)移动。
除第二根部503之外,第二弹片500还可以具有其他部位,伸出壳体100,以接入电路。
此外,壳体100还可以具有第二夹片106,第三折弯部502折弯的部分(或者下方的部位)位于第二夹片106与空腔101的空腔壁之间,使得第二夹片106与空腔101的空腔壁夹紧第三折弯部502,限制第三折弯部502下方的部位往上方移动,进一步提高了第三折弯部502位置的稳定性。
在静止状态时,第三折弯部502由于折弯造成的弹性而对与第三折弯部502相连的第二头部501施加一个朝外的力,第二挡板105限制了第三折弯部502的移动,使得第三折弯部502处于压缩状态,保持弹性,保证了第二头部501的位置稳定性。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弹片500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结构简单,成本低,同时,第三折弯部502保证了位置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了第一弹片400和第二弹片500接触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弹性部件200和复位针300嵌在第一挡板104、第二挡板106与空腔101的空腔壁之间的区域中,该区域的形状与复位针300的形状吻合,如复位针300为圆柱体,则该区域可以为比复位针300稍大的圆柱体,使得复位针300可以嵌入该区域中,并可以进行往返移动。
此外,第一挡板104与第二挡板106之间的区域与复位300针的凹槽301匹配,使得第一弹片400的第一折弯部402穿过该区域,嵌入到复位300针的凹槽301中。
如图3所示,第一弹片400的第一头部401可以具有第一凸起部4011,第二弹片500的第二头部501可以具有第二凸起部5011,第一凸起部4011与第二凸起部5011位置相对,如,若第一凸起部4011的凸起朝上,则第二凸起部5011朝下,使得两者的面积增大,增加接触的几率,保证接触的稳定性,同时,减少电阻值。
参照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移动设备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移动设备可以包括电源600、复位开关700和外壳;
该复位开关700可以包括壳体、弹性部件、复位针、第一弹片与第二弹片;
其中,壳体中具有空腔,弹性部件位于空腔中,复位针位于空腔中;
第一弹片、第二弹片接入移动设备的主电路800中,与电源600串联;
弹性部件的一端与空腔的空腔壁相接、另一端与复位针相接;
复位针的一端与弹性部件相接、另一端位于壳体的第一缺口,复位针具有凹槽;
外壳具有第二缺口,第一缺口与第二缺口连通;
第一弹片在空腔中具有相连的第一折弯部和第一头部,第一折弯部嵌入凹槽中;
第二弹片在空腔中具有第二头部;
当复位针受外力移动时,复位针压缩弹性部件,复位针的凹槽压缩第一弹片的第一折弯部,第一弹片的第一头部与第二弹片的第二头部脱离,移动设备掉电;
当复位针所受外力消除时,弹性部件推动复位针复位,第一弹片的第一折弯部复位,第一弹片的第一头部与第二弹片的第二头部相接,移动设备上电。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弹片在空腔中还具有第二折弯部,第一折弯部与第二折弯部相连;
壳体还具有第一挡板,第一挡板的端部与第一折弯部与第二折弯部的连接处相接;
第二折弯部嵌在第一挡板与空腔的空腔壁之间的区域中。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壳体还具有第一夹片,第二折弯部位于第一夹片与空腔的空腔壁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第二弹片在空腔中还具有第三折弯部,第三折弯部与第二头部相连;
壳体还具有第二挡板,第三折弯部嵌在第二挡板与空腔的空腔壁之间的区域中。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壳体还具有第二夹片,第三折弯部位于第二夹片与空腔的空腔壁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弹片还具有第一根部,第一根部固定在壳体中,第一根部与第二折弯部相连;
第二弹片还具有第二根部,第二根部固定在壳体中,第二根部与第三折弯相连。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弹性部件和复位针嵌在第一挡板、第二挡板与空腔的空腔壁之间的区域中;
第一挡板与第二挡板之间的区域与复位针的凹槽匹配。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头部具有第一凸起部,第二头部具有第二凸起部,第一凸起部与所第二凸起部位置相对。
在实际应用中,壳体为绝缘体,第一弹片为金属导体,第二弹片为金属导体;
弹性部件包括弹簧。
对于移动设备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复位开关的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复位开关的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复位开关和一种移动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9)

1.一种复位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开关包括壳体、弹性部件、复位针、第一弹片与第二弹片;
其中,所述壳体中具有空腔,所述弹性部件位于所述空腔中,所述复位针位于所述空腔中;
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与所述空腔的空腔壁相接、另一端与所述复位针相接;
所述复位针的一端与所述弹性部件相接、另一端位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缺口,所述复位针具有凹槽;
所述第一弹片在所述空腔中具有相连的第一头部和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嵌入所述凹槽中;
所述第二弹片在所述空腔中具有第二头部;
所述第一弹片在所述空腔中还具有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二折弯部相连;
所述壳体还具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二折弯部的连接处相接;
所述第二折弯部嵌在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空腔的空腔壁之间的区域中;
当所述复位针受外力移动时,所述复位针压缩所述弹性部件,所述复位针的凹槽压缩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一头部与所述第二弹片的第二头部脱离;
当所述复位针所受外力消除时,所述弹性部件推动所述复位针复位,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一折弯部复位,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一头部与所述第二弹片的第二头部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位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具有第一夹片,所述第二折弯部位于所述第一夹片与所述空腔的空腔壁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位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片在所述空腔中还具有第三折弯部,所述第三折弯部与所述第二头部相连;
所述壳体还具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三折弯部嵌在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空腔的空腔壁之间的区域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位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具有第二夹片,所述第三折弯部位于所述第二夹片与所述空腔的空腔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位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片还具有第一根部,所述第一根部固定在所述壳体中,所述第一根部与所述第二折弯部相连;
所述第二弹片还具有第二根部,所述第二根部固定在所述壳体中,所述第二根部与所述第三折弯部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位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件和所述复位针嵌在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空腔的空腔壁之间的区域中;
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之间的区域与所述复位针的凹槽匹配。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5或6所述的复位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头部具有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二头部具有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凸起部位置相对。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5或6所述的复位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绝缘体,所述第一弹片为金属导体,所述第二弹片为金属导体;
所述弹性部件包括弹簧。
9.一种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设备包括电源、复位开关和外壳;
所述复位开关包括壳体、弹性部件、复位针、第一弹片与第二弹片;
其中,所述壳体中具有空腔,所述弹性部件位于所述空腔中,所述复位针位于所述空腔中;
所述第一弹片、所述第二弹片与所述电源串联;
所述弹性部件的一端与所述空腔的空腔壁相接、另一端与所述复位针相接;
所述复位针的一端与所述弹性部件相接、另一端位于所述壳体的第一缺口,所述复位针具有凹槽;
所述外壳具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与所述第二缺口连通;
所述第一弹片在所述空腔中具有相连的第一折弯部和第一头部,所述第一折弯部嵌入所述凹槽中;
所述第二弹片在所述空腔中具有第二头部;
所述第一弹片在所述空腔中还具有第二折弯部,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二折弯部相连;
所述壳体还具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折弯部与所述第二折弯部的连接处相接;
所述第二折弯部嵌在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空腔的空腔壁之间的区域中;
当所述复位针受外力移动时,所述复位针压缩所述弹性部件,所述复位针的凹槽压缩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一折弯部,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一头部与所述第二弹片的第二头部脱离,移动设备掉电;
当所述复位针所受外力消除时,所述弹性部件推动所述复位针复位,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一折弯部复位,所述第一弹片的第一头部与所述第二弹片的第二头部相接,移动设备上电。
CN201510379478.4A 2015-06-30 2015-06-30 一种复位开关和移动设备 Active CN1058454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79478.4A CN105845483B (zh) 2015-06-30 2015-06-30 一种复位开关和移动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379478.4A CN105845483B (zh) 2015-06-30 2015-06-30 一种复位开关和移动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45483A CN105845483A (zh) 2016-08-10
CN105845483B true CN105845483B (zh) 2018-04-20

Family

ID=565805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379478.4A Active CN105845483B (zh) 2015-06-30 2015-06-30 一种复位开关和移动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4548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89946A (zh) * 2019-07-02 2019-08-30 西安易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弹片及开关
CN111785568B (zh) * 2020-05-28 2022-10-11 广东兰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非接触式自动复位开关结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68862A (en) * 1988-06-28 1990-11-06 Alps Electric Co., Ltd. Multiple circuit switch device with drain passage
CN101276695A (zh) * 2007-03-28 2008-10-01 欧姆龙株式会社 触动件开关
CN202076169U (zh) * 2011-04-28 2011-12-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微动开关
CN202374302U (zh) * 2011-11-29 2012-08-08 深圳市基思瑞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软质外壳的手机
CN203085419U (zh) * 2013-02-25 2013-07-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锁微动开关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68862A (en) * 1988-06-28 1990-11-06 Alps Electric Co., Ltd. Multiple circuit switch device with drain passage
CN101276695A (zh) * 2007-03-28 2008-10-01 欧姆龙株式会社 触动件开关
CN202076169U (zh) * 2011-04-28 2011-12-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微动开关
CN202374302U (zh) * 2011-11-29 2012-08-08 深圳市基思瑞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软质外壳的手机
CN203085419U (zh) * 2013-02-25 2013-07-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锁微动开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45483A (zh) 2016-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13030B2 (en) Multiple position input device cover
US9904327B2 (en) Flexible hinge and removable attachment
US20140132550A1 (en) Electrical Contacts and Connectors
EP3174164B1 (en) Tf card connector capable of installing nano-sim card, and mobile phone
CN104793762A (zh) 具切换功能的主动式触控笔
CN105337115A (zh) 安全插座
CN207458807U (zh) 按键结构和电子设备
CN105845483B (zh) 一种复位开关和移动设备
WO2014120966A1 (en) Electrical contacts and connectors
CN101198232B (zh) 电子设备
CN106816338B (zh) 按键结构
CN105792506A (zh) Fpc、fpc连接器和fpc连接装置
CN110571554B (zh) 电子设备
US20160131681A1 (en) Testing device
CN108615996A (zh) 一种插头、接口设备及其识别方法
US20150029647A1 (en) Electronic device
US9184521B2 (en) Connector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2841720A (zh) 具有触摸控制结构的电子产品和实现触摸控制的方法
WO2020238518A1 (zh) 移动终端
US876088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O2021098763A1 (zh) 电路板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4836331U (zh) 摄像头模组及其第一线路板与第二线路板
CN206585156U (zh) 复用接口、印刷电路板和电子装置
CN101764320A (zh) 安全插座结构
CN207233966U (zh) 一种试验线接头及电线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