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43756A - 主机端及从属端之间的单线双向传输通讯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主机端及从属端之间的单线双向传输通讯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43756A
CN105843756A CN201510475943.4A CN201510475943A CN105843756A CN 105843756 A CN105843756 A CN 105843756A CN 201510475943 A CN201510475943 A CN 201510475943A CN 105843756 A CN105843756 A CN 1058437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ordinate
current potential
signal
host side
transmission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7594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43756B (zh
Inventor
黄清寿
张天财
王梓百
傅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hwave Technolog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ichwave Technolog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hwave Technology Corp filed Critical Richwave Technolog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8437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437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437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437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14Handling requests for interconnection or transfer
    • G06F13/16Handling requests for interconnection or transfer for access to memory bus
    • G06F13/18Handling requests for interconnection or transfer for access to memory bus based on priority contro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主机端及从属端之间的单线双向传输通讯方法包含主机端传送起始讯息、从属标识符及主机确认讯号,于从属端确认后主机端传送从属端之地址及主机确认讯号,于从属端确认后主机端传送数据及主机确认讯号,于从属端确认后主机端传送主机非确认讯号,及从属端传送从属确认讯号。

Description

主机端及从属端之间的单线双向传输通讯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关于一种主机端及从属端之间的单线传输通讯方法,特别是一种可于一个主机端及复数个从属端之间双向沟通的传输通讯方法。
背景技术
过去微处理器与其他组件之间的通讯常为通过内部整合电路,而内部整合电路主要为通过一条数据线来传输数据讯号,以及一条频率线来传输频率讯号以将数据讯号中的每个位区分开来。然而,在电子装置面积有限的情况下,通过两条线路来完成组件间的通讯不仅增加组件间绕线的困难度,同时也使每个组件的接脚被迫增加,而增加制造组件时不必要的成本及复杂度。
为了避免利用内部整合电路时,增加不必要的绕线及接脚,单线传输方法(one-wire protocol)即成为一个可行的选项,亦即根据单线传输方法所制定的规则,组件间的通讯即可在单一传输线完成。然而先前技术中的单线传输方法大多应用于一个主机组件及一个从属组件间通讯,而较少支持一个主机组件对复数个从属组件间的通讯,因此在使用上较不弹性。例如同一个主机组件为与多个从属组件沟通则仍可能需要多组传输线,使得先前技术的单线传输方法无法有效地降低组件间绕线的复杂度,亦无法减少主机组件的接脚数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主机端及从属端之间的单线双向传输通讯方法,其方法包含主机端经由传输线传送第一起始讯息、从属端之从属标识符及第一主机确认讯号,当从属端接收到第一起始讯息、从属标识符及第一主机确认讯号后,从属端操作于第一模式,并经由传输线传送第一从属确认讯号,当主机端接收到第一从属确认讯号后,主机端经由传输线传送从属端之地址及第二主机确认讯号,当从属端接收到地址及第二主机确认讯号后,从属端经由传输线传送第二从属确认讯号,当主机端接收到第二从属确认讯号后,主机端经由传输线传送数据及第一主机非确认讯号,及当从属端接收到数据及第一主机非确认讯号后,从属端经由传输线传送第三从属确认讯号。其中每一主机确认讯号系由第一电位转为第二电位后再由第二电位转为第一电位,且第一主机非确认讯号系由第一电位转为第二电位后再由第二电位转为第一电位。每一主机确认讯号维持在第二电位的时间与维持在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大于上限值,且第一主机非确认讯号维持在第二电位的时间与维持在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小于下限值,抑或每一主机确认讯号维持在第二电位的时间与维持在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小于下限值,且第一主机非确认讯维持在第二电位的时间与维持在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大于上限值,且上限值大于或等于下限值。
本发明之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主机端及从属端之间的单线双向传输通讯方法,其方法包含主机端经由传输线传送第一起始讯息、从属端之从属标识符、写入位及第一主机确认讯号,当从属端接收到第一起始讯息、从属标识符、写入位及第一主机确认讯号后,从属端经由传输线传送第一从属确认讯号,当主机端接收到第一从属确认讯号后,主机端经由传输线传送从属端之地址及第一主机非确认讯号,当从属端接收到地址及第一主机非确认讯号后,从属端经由传输线传送第二从属确认讯号,当主机端接收到第二从属确认讯号后,主机端经由传输线传送第二起始讯息、从属标识符、读取位及第二主机确认讯号,当从属端接收到第二起始讯息、从属标识符、读取位及第二主机确认讯号后,从属端经由传输线传送第三从属确认讯号及储存于地址之数据,当主机端接收到第三从属确认讯号、且主机端接收到储存于地址之数据后,主机端经由传输线传送第二主机非确认讯号,及当从属端接收到第二主机非确认讯号后,从属端经由传输线传送第四从属确认讯号。其中每一主机确认讯号系由第一电位转为第二电位后再由第二电位转为第一电位,且第一主机非确认讯号系由第一电位转为第二电位后再由第二电位转为第一电位。每一主机确认讯号维持在第二电位的时间与维持在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大于上限值,且第一主机非确认讯号维持在第二电位的时间与维持在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小于下限值,抑或每一主机确认讯号维持在第二电位的时间与维持在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小于下限值,且第一主机非确认讯维持在第二电位的时间与维持在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大于上限值,且上限值大于或等于下限值。
本发明之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主机端及从属端之间的单线双向传输通讯方法,包含主机端经由传输线传送起始讯息、从属端之从属标识符及第一主机确认讯号,当从属端接收到起始讯息、从属标识符及第一主机确认讯号后,从属端经由传输线传送第一从属确认讯号,当主机端接收到第一从属确认讯号后,主机端经由传输线传送从属端之地址及第二主机确认讯号,当从属端接收到地址及第二主机确认讯号后,从属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第二从属确认讯号及储存于地址之数据,当主机端接收到第二从属确认讯号、且主机端接收到储存于地址之数据后,主机端经由传输线传送主机非确认讯号,及当从属端接收到主机非确认讯号后,从属端经由传输线传送第三从属确认讯号。其中每一主机确认讯号系由第一电位转为第二电位后再由第二电位转为第一电位,且第一主机非确认讯号系由第一电位转为第二电位后再由第二电位转为第一电位。每一主机确认讯号维持在第二电位的时间与维持在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大于上限值,且第一主机非确认讯号维持在第二电位的时间与维持在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小于下限值,抑或每一主机确认讯号维持在第二电位的时间与维持在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小于下限值,且第一主机非确认讯维持在第二电位的时间与维持在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大于上限值,且上限值大于或等于下限值。
附图说明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发明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图1之方法的讯号时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位数据的波形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起始讯息的波形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主机确认讯号、主机非确认讯号及释放讯号的波形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从属确认讯号之波形图。
图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方法的流程图。
图8为图7之方法的讯号时序图。
图9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方法的流程图。
图10为图9之方法的讯号时序图。
图11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2为图11的方法的信号时序图;
图1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系统的示意图。
主要图示说明
100、200、300、400 方法
S110-S180、S210-S270、S310-S350、 步骤
S410-S490
V1 第一电位
V2 第二电位
Minit、Minit1、Minit2 起始讯息(或起始信息)
IDS1 从属标识符
ID6、ID0 从属标识符之位
AddS1 地址
A7、A0 地址之位
data1、data2 资料
datas 止能资料
W7、W0、RD15、RD0、bit 0、bit 1 位数据
R 读取位
W 写入位
MAK、MAK1、MAK2、MAK3 主机确认讯号(或主机确认信号)
SAK、SAK1、SAK2、 从属确认讯号(或从属确认信号)
SAK3、SAK4、SAK5
RLS 释放讯号(或释放信号)
NoMAK、NoMAK1、NoMAK2 主机非确认讯号(或主机非确认信
号)
Tbit 位数据之传输时间
T01、T11、TMAK1、TNoMAK1 维持在第一电位的时间
T02、T12、TM2、TMAK2、TNoMAK2 维持在第二电位的时间
M1 主机端
S1、S2、S3 从属端
L1 传输线
SIG 讯号
SIGfn 功能脉冲讯号(或功能脉冲信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第13图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单线双向传输通讯系统10之示意图。单线双向传输通讯系统10包含主机端M1及复数个从属端S1、S2及S3。主机端M1与复数个从属端S1、S2及S3系透过传输线L1相连接,亦即当主机端M1由传输线L1传送讯号SIG时,每一从属端S1、S2及S3皆可自传输线L1取得讯号SIG;或是从属端S1、S2及S3其中之一经由传输线L1传送讯号SIG时,主机端M1可自传输线L1取得讯号SIG。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主机端M1可为微处理器或其他可对从属端S1、S2及S3进行写入、读取或其他操作的控制电路。虽然在第13图中单线双向传输通讯系统10中包含从属端S1、S2及S3,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单线双向传输通讯系统10亦可仅包含从属端S1或其他数量的从属端。
第1图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主机端M1及从属端S1之间的单线双向传输通讯方法100的流程图。根据方法100,单线双向传输通讯系统10即可使主机端M1透过单一传输线L1对从属端S1进行写入操作。第2图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方法100中传输线L1上的讯号时序图,亦即第2图可用以说明方法100之每一个步骤中主机端M1或从属端S1于传输线L1上所发出的讯号时序。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当主机端M1及从属端S1皆未经由传输线L1传送讯号时,传输线L1之电位会保持在第一电位V1。
第1图之方法100包含步骤S110至S180。
在步骤S110中,主机端M1经由传输线L1传送起始讯息Minit、从属端S1之从属标识符IDS1及主机确认讯号MAK1。当主机端M1欲经由传输线L1与从属端S1进行通讯时,主机端M1可先经由传输线L1传送起始讯息Minit,以使传输线L1上的每一个从属端S1、S2及S3准备接收下一笔指令。由于传输线L1上可能不只有一个从属端,因此主机端M1可接续地发出从属端S1之从属标识符IDS1,而每一个从属端S1、S2及S3即可根据主机端M1发出的从属标识符判断主机端M1所欲通讯的对象。当主机端M1发出的从属标识符系为从属端S1之从属标识符IDS1,即表示主机端M1系欲对从属端S1进行操作,因此其他的从属端S2及S3即可不理会主机端M1的后续指令。由于传输线L1并没有传送频率讯号,因此主机端M1可在从属标识符IDS1后,接续地发出主机确认讯号MAK1,以区别最后一位信息。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主机端M1及从属端发出的每一笔数据皆可以八个位为单位,然而在本发明之其他实施例中,每笔数据亦可由其他位数为单位或包含不同长短的位数。在第2图中,从属端S1之从属标识符IDS1可包含七个位,而主机端M1可由从属标识符IDS1的最高有效位ID6依序发送至从属标识符IDS1的最低有效位ID0,然而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主机端M1亦可根据其他顺序发送从属标识符IDS1。在主机端M1发出从属标识符IDS1之后,主机端M1还可传送写入位W再发出主机确认讯号MAK1。写入位W可例如但不限于为0,写入位W可使从属端S1得知主机端M1即将执行写入操作,并可在接下来的阶段执行对应的操作。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主机端M1亦可先传送写入位W再传送从属标识符IDS1,并接续地发出主机确认讯号MAK1。
在步骤S120中,当具有从属标识符IDS1的从属端S1接收到起始讯息Minit、从属标识符IDS1及主机确认讯号MAK1后,从属端S1可经由传输线L1传送从属确认讯号SAK1,以提示主机端M1可继续进行通讯。
在步骤S130中,当主机端M1接收到从属确认讯号SAK1后,主机端M1可经由传输线L1传送从属端S1之地址AddS1及主机确认讯号MAK2。
当从属端S1接收到地址AddS1及主机确认讯号MAK2后,在S140中从属端S1即可经由传输线L1传送从属确认讯号SAK2。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地址AddS1可包含八个位,而主机端M1可由地址AddS1的最高有效位A7依序发送至地址AddS1的最低有效位A0,然而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主机端M1亦可根据其他顺序发送地址AddS1中的每一笔位数据。
在步骤S150中,当主机端M1接收到从属确认讯号SAK2后,即可经由传输线L1传送数据data1及主机确认讯号MAK3。
在步骤S160中,当从属端S1接收到数据data1主机确认讯号MAK3后,从属端S1即会传送从属确认讯号SAK3。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主机端M1可由数据data1的最高有效位W7依序发送至数据data1的最低有效位W0,然而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主机端M1亦可根据不同顺序发送数据data1中的每一个位数据。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数据data1包含八个位的数据,而从属端S1之地址AddS1所对应之内存可存放16位之数据,因此在步骤S170中,当主机端M1接收到从属确认讯号SAK3后,主机端M1可经由传输线L1传送数据data2及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从属端S1可先将步骤S160所接收到的数据data1储存于缓冲存储器中,直到在步骤S180中接收到数据data2时,再将data2中的八个位数据W15至W8以及数据data1的八个位数据W7至W0一并存入对应的内存当中。
在本发明之另一实施例中,从属端S1之地址AddS1所对应之内存仅可存放8位之数据,此时当从属端S1接收到主机端M1所传来的数据data2时,可更新欲写入的地址,例如使地址AddS1增加一预定的差值,并将数据data2储存于对应于更新后的地址之内存中。如此即可完成如快速写入(burst write)的功能。
在步骤S180中,当从属端S1接收到数据data2及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后,从属端S1经由传输线L1传送从属确认讯号SAK4,而此次主机端M1对S1的写入操作也随之结束。
在本发明之另一实施例中,若主机端M1仅欲写入一笔数据data1,而不欲写入数据data2,则亦可省略步骤S160及S170,并在步骤S150中,当主机端M1传送数据data1之后,直接传送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而不传送主机确认讯号MAK3,如此即可结束主机端M1对从属端S1的写入操作。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在主机端M1发出主机确认讯号之后,若主机端M1未能在预定时间内接收到从属端S1发出的从属确认讯号,则表示通讯不正常,此时主机端M1可优先执行系统的中断指令(interrupt instruction);而若在主机端M1发出主机确认讯号之后,主机端M1系在预定时间内即接收到从属端S1发出的从属确认讯号,则表示通讯正常,主机端M1可继续此次通讯的下一步操作。
第3图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第一类型位数据及第二类型位数据于传输线L1上的波形图。虽然在第3图的实施例中,第一类型位数据与第二类型位数据系分别为位数据bit 1及bit 0,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类型位数据与第二类型位数据亦可分别为位数据bit 0及bit 1。
在第3图中,当主机端M1或从属端于传输线L1上传送第一类型位数据时,可于一位数据之传输时间Tbit内,使传输线L1之电位由第一电位V1转为第二电位V2,再由第二电位V2转为第一电位V1,且传输线L1之电位维持在第二电位V2的时间T12与维持在第一电位V1的时间T11的比值会小于下限值Rmin,下限值Rmin可例如但不限于1或0.5。当主机端M1或从属端于传输线L1上传送第二类型位数据时,可于一位数据之传输时间Tbit内,使传输线L1之电位由第一电位V1转为第二电位V2,再由第二电位V2转为第一电位V1,且传输线L1之电位维持在第二电位V2的时间T02与维持在第一电位V1的时间T01的比值会大于上限值Rmax,上限值Rmax会大于或等于下限值Rmin,上限值Rmax可例如但不限于1或2。
如此一来,主机端M1或从属端S1藉由比较传输线L1之电位维持在第二电位V2及第一电位V1的时间比值关系,即可判断接收到的数据应属于位数据bit1或bit 0。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主机端M1或从属端S1还可根据处理每一位数据的时间长短不同,调整传送每一位数据的时间。例如当第二位数据需要较久的时间才能计算完成时,主机端M1可在传送第二位数据前的第一位数据(例如为bit 1)时,延长第一位数据的传输时间,直到第二位数据计算完成之后,才结束第一位数据的传输并接续地输出第二位数据。而在传输第一位的期间内,只要能使传输线L1维持在第二电位V2的时间与维持在第一电位V1的时间的比值小于下限值Rmin,则从属端S1仍可正确判断第一位数据系为bit 1。
如此一来,主机端M1及从属端S1之间即无需另外根据同步频率讯号来判断每一位数据,因此无需以另一条传输线来传送同步的频率讯号,造成组件间线路连接复杂的状况;或无需使主机端或从属端发出讯号的频率达到同步频率讯号的频率,而额外增加硬件组件。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主机端M1及从属端S1可另外利用一频率模块所产生的频率讯号计算传输线L1之电位维持在第一电位V1及第二电位V2的时间长短,然而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主机端M1及从属端S1亦可用其他方式,如积分器,得知传输线L1之电位维持在第一电位V1及第二电位V2的时间长短。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为减少主机端M1或从属端S1误判位数据的情况,可将下限值Rmin设定为0.5,并将上限值Rmax设定为2,在此情况下,当主机端M1或从属端S1于传输线L1上传送位数据bit 1时,即应使时间T11大于时间T12的两倍以上,而当主机端M1或从属端S1于传输线L1上传送位数据bit 0时,即应使时间T02大于时间T01的两倍以上。在第3图中第一电位V1系高于第二电位V2,然而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亦可使第一电位V1低于第二电位V2。
第4图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起始讯息Minit于传输线L1上的波形图,在第4图中,起始讯息Minit可由第一电位V1转为第二电位V2后,再由第二电位V2转为第一电位V1,且维持在第二电位V2的时间TM2系超过一位数据之传输时间Tbit。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为能使从属端能无误地接收到起始讯息Minit,起始讯息Minit维持在第二电位V2的时间TM2可超过三个位数据之传输时间3Tbit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每个位数据之传输时间亦可为介于预定范围内之不定值。例如,每个位数据之传输时间Tbit可介于位最短传输时间(例如为10微秒)及位最长传输时间(例如为100微秒)之间。在此情况下,则可使起始讯息Minit维持在第二电位V2的时间TM2超过三个位数据之最大传输时间3Tmax
第5图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主机确认讯号MAK及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于传输线L1上的波形图。主机确认讯号MAK及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皆可由第一电位V1转为第二电位V2后,再由第二电位V2转为第一电位V1。在第5图中,主机确认讯号MAK维持在第二电位V2的时间TMAK2与维持在第一电位V1的时间TMAK1的比值会大于上限值Rmax,而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维持在第二电位V2的时间TNoMAK2与维持在第一电位V1的时间TNoMAK1的比值会小于下限值Rmin
由于从属端S1可藉由比较传输线L1维持在第二电位V2的时间及维持在第一电位V1的时间比值来判断接收到的讯号系为主机确认讯号MAK或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因此若主机端M1发出主机确认讯号MAK或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后并未再发出其他讯号,则在主机确认讯号MAK或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中由第二电位V2变为第一电位V1后,传输线L1的电位将会维持在第一电位V1,导致从属端S1可能会将主机确认讯号MAK误判为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
为了使从属端S1能够判断主机确认讯号MAK及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是否传送完毕,在第5图中,主机端M1经由传输线L1传送主机确认讯号MAK后,会接续地经由传输线L1传送释放讯号RLS(release),并在主机端M1经由传输线L1传送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后,接续地经由传输线L1传送释放讯号RLS。释放讯号RLS可由第一电位V1转为第二电位V2后再由第二电位V2转为第一电位V1。如此一来,从属端S1即可无误地判断主机确认讯号MAK及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是否传送完毕。
虽然在第5图中,主机确认讯号MAK维持在第二电位V2的时间TMAK2与维持在第一电位V1的时间TMAK1的比值会大于上限值Rmax,而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维持在第二电位V2的时间TNoMAK2与维持在第一电位V1的时间TNoMAK1的比值会小于下限值Rmin,然而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主机确认讯号MAK维持在第二电位V2的时间TMAK2与维持在第一电位V1的时间TMAK1的比值亦可小于下限值Rmin,而在此情况下,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维持在第二电位V2的时间TNoMAK2与维持在第一电位V1的时间TNoMAK1的比值则会大于上限值Rmax
由于从属端S1仅须根据传输线L1之电位维持在第二电位V2及第一电位V1的时间比值即可判断主机确认讯号MAK或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因此主机端M1可根据处理讯号的时间长短不同,调整传送主机确认讯号MAK或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的时间。如此一来,主机端M1及从属端S1之间即无需另外根据同步频率讯号来判断主机确认讯号MAK或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因此无需以另一条传输线来传送同步的频率讯号,造成组件间线路连接复杂的状况;或无需使主机端或从属端发出讯号的频率达到同步频率讯号的频率,而增加额外的硬件组件。
第6图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从属确认讯号SAK的波形图。从属确认讯号SAK可由第一电位V1转为第二电位V2后再由第二电位V2转为第一电位V1。
根据方法100,主机端M1与即可与从属端S1于单一条传输线L1上进行通讯,且传输线L1上可连接复数个从属端S1、S2及S3,如此即可有效的减少组件间绕线的复杂度,同时亦减少主机端M1对于接脚的需求。
第7图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主机端M1及从属端S1之间的单线双向传输通讯方法200的流程图。根据方法200,单线双向传输通讯系统10可使主机端M1透过单一传输线L1对从属端S1进行读取操作。第8图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方法200中传输线L1上的讯号时序图,亦即第8图可用以说明方法200中每一个步骤所中主机端M1或从属端S1于传输线L1上所发出的讯号时序。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当没有组件经由传输线L1传送讯号时,传输线L1之电位会回到第一电位V1。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当主机端M1及从属端S1皆未经由传输线L1传送讯号时,传输线L1之电位会保持在第一电位V1。
第7图之方法200包含步骤S210至S270。
在步骤S210中,主机端M1经由传输线L1传送起始讯息Minit1、从属端S1之从属标识符IDS1、写入位W及主机确认讯号MAK1。本步骤与步骤S110类似,且主机端M1更传送写入位W。在主机端M1传送写入位W及从属标识符IDS1后,主机端M1发出主机确认讯号MAK1。
在步骤S220中,当具有从属标识符IDS1的从属端S1接收到起始讯息Minit1、从属标识符IDS1、写入位W及主机确认讯号MAK1后,从属端S1可经由传输线L1传送从属确认讯号SAK1,以提示主机端M1可继续进行通讯。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为了更容易地应用于使用内部整合电路(I2C)的装置上,在步骤S230中,当主机端M1接收到从属确认讯号SAK1后,主机端M1可经由传输线L1传送从属端S1之地址AddS1及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1。
在步骤S240中,当从属端S1接收到地址AddS1及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1后,从属端S1即可经由传输线L1传送从属确认讯号SAK2。如此即可将读取操作分为两阶段,而使方法200与I2C所使用的控制逻辑更为接近。
在步骤S250中,当主机端M1接收到从属确认讯号SAK2后,主机端M1可经由传输线L1传送起始讯息Minit2、从属标识符IDS1、读取位R及主机确认讯号MAK2。读取位R可使从属端S1得知主机端M1即将执行读取的操作,而可在接下来的阶段可执行对应的操作。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读取位R与写入位W可为互补,亦即若写入位W系以0表示时,读取位R则可以1表示。
在步骤S260中,当从属端S1接收到起始讯息Minit2、从属标识符IDS1、读取位R及主机确认讯号MAK2后,从属端S1可经由传输线L1传送从属确认讯号SAK3及储存于地址AddS1之数据data1。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与步骤S150类似,亦可使从属端S1根据不同顺序发送数据data1中的每一个位数据、或完整读取地址AddS1所对应之内存所存放之16位数据RD15至RD0、或完成快速读取的功能。
在步骤S262中,当主机端M1接收到从属确认讯号SAK3、且主机端M1接收到储存于地址AddS1之数据data1后,主机端M1经由传输线L1传送主机确认讯号MAK3。
在步骤S264中,当从属端S1接收到主机确认讯号MAK3后,从属端S1经由传输线L1传送从属确认讯号SAK4及数据data2。
在步骤S266中,当主机端M1接收到从属确认讯号SAK4、且主机端M1接收到数据data2后,主机端M1经由传输线L1传送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2。
在步骤S270中,当从属端S1接收到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2后,从属端S1即可经由传输线L1传送从属确认讯号SAK5,而此次主机端M1对S1的读取操作也随之结束。
在本发明之另一实施例中,若主机端M1仅欲读取一笔数据data1,而不欲读取数据data2,则亦可省略步骤S264及S266,并在步骤S262中,当主机端M1接收到数据data1之后,直接传送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而不传送主机确认讯号MAK3,如此从属端S1即可得知主机端M1欲结束对从属端S1的读取操作。
而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在从属端S1经由传输线L1传送数据data1或数据data2后,从属端S1亦可经由传输线L1接续地传送释放讯号RLS,以使主机端M1可正确判别每一笔数据中的最后一笔位系为0或1。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与方法100类似,主机端M1亦可根据是否在预定时间内接收到从属端S1发出的从属确认讯号,以决定要优先执行系统的中断指令、或继续此次通讯的下一步操作。
根据方法200,主机端M1与即可与从属端S1于单一条传输线L1上进行通讯,且传输线L1上可连接复数个从属端S1、S2及S3,如此即可有效的减少组件间绕线的复杂度,同时亦减少主机端M1对于接脚的需求。
第9图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主机端M1及从属端S1之间的单线双向传输通讯方法300的流程图。根据方法300,单线双向传输通讯系统10可使主机端M1透过单一传输线L1对从属端S1进行读取操作。第10图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方法300中传输线L1上的讯号时序图,亦即第10图可用以说明方法300中每一个步骤所中主机端M1或从属端S1于传输线L1上所发出的讯号时序。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当没有组件经由传输线L1传送讯号时,传输线L1之电位会回到第一电位V1。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当主机端M1及从属端S1皆未经由传输线L1传送讯号时,传输线L1之电位会保持在第一电位V1。
第9图之方法300包含步骤S310至S350。
与步骤S110类似,在步骤S310中,主机端M1经由传输线L1传送起始讯息Minit、从属端S1之从属标识符IDS1及主机确认讯号MAK1。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主机端M1更传送读取位R,例如但不限于为1,以使从属端S1可得知主机端M1即将执行读取操作,并在接下来的阶段可执行对应的操作。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主机端M1可先传送读取位R再传送从属标识符IDS1亦可先传送从属标识符IDS1再传送读取位R。接着主机端M1可发出主机确认讯号MAK1。
在步骤S320中,当从属端S1接收到起始讯息Minit、从属标识符IDS1及主机确认讯号MAK1后,从属端S1可经由传输线L1传送从属确认讯号SAK1,以提示主机端M1可继续进行通讯。
在步骤S330中,当主机端M1接收到从属确认讯号SAK1后,主机端M1经由传输线L1传送从属端S1之地址AddS1及主机确认讯号MAK2。
在步骤S340中,当从属端S1接收到地址AddS1及主机确认讯号MAK2后,从属端S1即可经由传输线L1传送从属确认讯号SAK2及储存于地址AddS1之数据data1。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与步骤S150类似,亦可使从属端S1根据不同顺序发送数据data1中的每一个位数据、或完整读取地址AddS1所对应之内存所存放之16位数据RD15至RD0、或完成快速读取的功能。
在步骤S342中,当主机端M1接收到从属确认讯号SAK2、且主机端M1接收到储存于地址AddS1之数据data1后,主机端M1经由传输线L1传送主机确认讯号MAK3。
在步骤S344中,当从属端S1接收到主机确认讯号MAK3后,从属端S1经由传输线L1传送从属确认讯号SAK3及数据data2。
在步骤S346中,当主机端M1接收到从属确认讯号SAK3、且主机端M1接收到数据data2后,主机端M1可经由传输线L1传送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
在S350中,当从属端S1接收到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后,从属端S1即可经由传输线L1传送从属确认讯号SAK4,而此次主机端M1对S1的读取操作也随之结束。
在本发明之另一实施例中,若主机端M1仅欲读取一笔数据data1,而不欲读取数据data2,则亦可省略步骤S344及S346,并直接在步骤S342中,当主机端M1接收到数据data1之后,直接传送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而不传送主机确认讯号MAK3,如此从属端S1即可得知主机端M1欲结束对从属端S1的读取操作。
而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在从属端经由传输线L1传送数据data1或data2之后,从属端亦可经由传输线L1接续地传送释放讯号RLS,以使主机端M1可正确判别每一笔数据中的最后一笔位系为0或1。
此外,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主机端M1亦可根据是否在预定时间内接收到从属端S1发出的从属确认讯号,以决定要优先执行系统的中断指令、或继续此次通讯的下一步操作。
根据方法300,主机端M1与即可与从属端S1于单一条传输线L1上进行通讯,且传输线L1上可连接复数个从属端S1、S2及S3,如此即可有效的减少组件间绕线的复杂度,同时亦减少主机端M1对于接脚的需求。
方法100、200或300说明主机端M1可透过单一条传输线L1对从属端S1进行读写操作,然而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主机端M1可透过单一条传输线L1对从属端S1进行其他操作。
第11图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主机端M1及从属端S1之间的单线双向传输通讯方法400的流程图。根据方法400,单线双向传输通讯系统10即可使主机端M1透过单一传输线L1对从属端S1进行其他的操作,如频率校正或从属操作。第12图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方法400中传输线L1上的讯号时序图,亦即第12图可用以说明方法400之每一个步骤中主机端M1或从属端S1于传输线L1上所发出的讯号时序。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当主机端M1及从属端S1皆未经由传输线L1传送讯号时,传输线L1之电位会保持在第一电位V1。
第11图之方法400包含步骤S410至S490。方法400之步骤S410至S440与方法100之步骤S110至S140相似,然而在步骤S430中,主机端所传送之从属端S1的地址AddS1系对应到从属端S1的特别功能。
在步骤S450中,主机端M1可传送数据data1至地址AddS1以启动从属端S1的特别功能,而主机端M1在传送数据data1之后,会直接地传送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1。当对应到从属端S1之特别功能的地址AddS1被写入数据data1时,表示主机端M1欲使从属端S1进行特别功能,而非一般的读写操作。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数据data1的八个位数据W7至W0可各为特定的位数据,以供从属端S1确认主机端M1的指令。
在步骤S460中,从属端S1在接收到数据data1及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1后,会传送从属确认讯号SAK3,而在步骤S462中,从属端S1会转变其操作模式,亦即从属端S1可由原本操作于第一模式转变为操作于第二模式,第一模式可例如为读写模式,即在此模式下可利用方法100、200及300使主机端M1对从属端S1进行读取数据或写入数据的操作,而第二模式可例如为有别于第一模式的其他操作模式,例如在此模式下,主机端M1可使从属端S1进行频率校正或从属操作等功能。
在步骤S470中,当主机端M1接收到从属确认讯号SAK3后,主机端M1即可经由传输线L1传送功能脉冲讯号SIGfn
当主机端M1结束传送功能脉冲讯号SIGfn,并欲使从属端S1停止操作在第二模式时,主机端M1可再对从属端S1之地址AddS1写入止能数据datas以指示从属端S1停止操作在第二模式。亦即主机端M1可先执行写入操作的先行步骤,例如在第12图中,可于再次执行步骤S410至S440之后,再于步骤S480中,使主机端M1经由传输线L1传送止能数据datas及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2,表示主机端M1欲使从属端S1停止操作在第二模式的操作。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数据datas的八个位数据W15至W8可各为特定的位数据,并供从属端S1确认主机端M1是否欲使从属端S1停止操作在第二模式。
在步骤S490中,当从属端S1接收到止能数据dataS及主机非确认讯号NoMAK2后,从属端S1会转变回原操作模式,即从属端S1可由操作于第二模式转变回操作于第一模式,并经由传输线L1传送从属确认讯号SAK4。
在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在步骤S462中,从属端S1会由操作在第一模式,例如为读写模式,转变为操作在第二模式,例如为频率校正模式,而功能脉冲讯号SIGfn则可包含复数个校正脉冲,每一校正脉冲维持在第二电位V2的时间与维持在第一电位V1的时间的比值可设定在上限值Rmax与下限值Rmin之间,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每一校正脉冲维持在第二电位V2的时间可实质上与每一校正脉冲维持在第一电位V1的时间相等,而从属端S1可根据功能脉冲讯号SIGfn校正从属端S1之频率讯号。
为了确定从属端S1的频率校正是否完成,主机端M1在经由传输线L1传送功能脉冲讯号SIGfn后,还可透过如方法200或300,经由传输线L1读取储存于从属端S1之频率校正数据,频率校正数据可包含从属端S1在校正频率之后所储存的设定数据,因此用户即可根据从属端S1的频率校正资料确认从属端S1的频率校正是否完成。如此一来,从属端S1即可直接根据主机端M1所传来的功能脉冲讯号SIGfn来校正频率讯号,而无须其他外部的电路或额外的内存,并可减少从属端S1的对外接线以减少组件间绕线的复杂度。
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从属端S1亦可于步骤S462中由操作在第一模式,例如为读写模式,转变为操作在第二模式,例如为从属操作模式,在此情况下,从属端S1即可根据功能脉冲讯号SIGfn控制从属端S1之输出单元。举例来说,从属端S1的输出单元可为发光二极管光源,而功能脉冲讯号SIGfn可为包含复数个脉冲之脉冲宽度调变(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讯号,如此一来,从属端S1即可根据脉冲宽度调变讯号之每一脉冲的工作周期(duty cycle)长短来调整发光二极管光源的亮度,亦即主机端M1可透过传输线L1控制从属端S1之发光二极管光源。
此外,由于步骤S410至S460亦可视为主机端M1对从属端S1的进行写入操作,因此为了避免破坏写入操作的既有时序,在第11图中,从属端S1于步骤S460发出从属确认讯号SAK3之后,主机端M1还可先经由传输线L1传送起始讯息Minitia2,接着才进入步骤S470并使主机端M1传送功能脉冲讯号SIGfn,以避免在传输线L1上的复数个从属端S1、S3及S3误动作。
由于一般而言,单线双向传输通讯系统10会将位数据全为bit 0或全为bit 1的从属标识符保留给特殊需求,而不会分配给任何从属端,因此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可将脉冲宽度调变讯号之每一脉冲维持在第二电位V2的时间与每一脉冲维持在第一电位V1的时间的比值设定为皆大于上限值Rmax,抑或将脉冲宽度调变讯号之每一脉冲维持在第二电位V2的时间与每一脉冲维持在第一电位V1的时间的比值设定为皆小于下限值Rmin。如此一来,在功能脉冲讯号SIGfn中,脉冲宽度调变讯号之每一脉冲皆会被判读为位数据bit 0或bit 1,其他从属端S2及S3即不会被功能脉冲讯号SIGfn触动,而只有进入第二模式的从属端S1会根据功能脉冲讯号SIGfn执行对应的功能。
根据方法400,主机端M1即可与从属端S1于单一条传输线L1上进行通讯,且主机端M1并不仅可对从属端S1进行读写操作,还可控制从属端S1使从属端S1执行特定的功能,如此即可进一步减少从属端S1的对外连接线路,而能够更有效地减少组件间绕线的复杂度。
综上所述,根据方法100、200、300或400,主机端M1与即可与从属端S1于单一条传输线L1上进行通讯,且传输线L1上可连接复数个从属端S1、S2及S3,如此即可有效的减少组件间绕线的复杂度,同时亦减少主机端M1对于接脚的需求。
本说明书中所述的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制。凡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Claims (30)

1.一种主机端及从属端之间的单线双向传输通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该主机端经由一传输线传送一第一起始讯息、该从属端之一从属标识符及一第一主机确认讯号;
当该从属端接收到该第一起始讯息、该从属标识符及该第一主机确认讯号后,该从属端操作于一第一模式,并经由该传输线传送一第一从属确认讯号;
当该主机端接收到该第一从属确认讯号后,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该从属端之一地址及一第二主机确认讯号;
当该从属端接收到该地址及该第二主机确认讯号后,该从属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一第二从属确认讯号;
当该主机端接收到该第二从属确认讯号后,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一数据及一第一主机非确认讯号;及
当该从属端接收到该数据及该第一主机非确认讯号后,该从属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一第三从属确认讯号;
其中:
每一主机确认讯号系由一第一电位转为一第二电位后再由该第二电位转为该第一电位,且该第一主机非确认讯号系由该第一电位转为该第二电位后再由该第二电位转为该第一电位;
每一主机确认讯号维持在该第二电位的时间与维持在该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大于一上限值,且该第一主机非确认讯号维持在该第二电位的时间与维持在该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小于一下限值,或每一主机确认讯号维持在该第二电位的时间与维持在该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小于该下限值,且该第一主机非确认讯维持在该第二电位的时间与维持在该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大于该上限值;及
该上限值大于或等于该下限值。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该第一起始讯息、该从属端之该从属标识符及该第一主机确认讯号之步骤另包含:在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该第一主机确认讯号之前,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一写入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该主机端接收到该第一从属确认讯号后,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该从属端之该地址及该第二主机确认讯号系当该主机端于一第一预定时间内接收到该第一从属确认讯号后,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该从属端之该地址及该第二主机确认讯号;及
当该主机端接收到该第二从属确认讯号后,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该数据及该第一主机非确认讯号系当该主机端于一第二预定时间内接收到该第二从属确认讯号后,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该数据及第一该主机非确认讯号。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当该主机端于该第一预定时间内并未接收到该第一从属确认讯号或该主机端于该第二预定时间内并未接收到该第二从属确认讯号时,该主机端优先执行一中断指令。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进一步包括:
当该从属端接收到该数据及该第一主机非确认讯号后,该从属端由操作于该第一模式转变为操作于一第二模式;及
当该主机端接收到该第三从属确认讯号后,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一功能脉冲讯号;
其中:
该主机端或该从属端于该传输在线传送一第一类型位数据时,系于该第一类型位数据之传输时间内,使该传输线之电位由该第一电位转为该第二电位,再由该第二电位转为该第一电位,且该传输线之电位维持在该第二电位的时间与维持在该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小于该下限值;及
该主机端或该从属端于该传输在线传送一第二类型位数据时,系于该第二类型位数据之传输时间内,使该传输线之电位由该第一电位转为该第二电位,再由该第二电位转为该第一电位,且该传输线之电位维持在该第二电位的时间与维持在该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大于该上限值。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模式系为一读写模式及该第二模式系为一频率校正模式,该方法另包含:
该从属端根据该功能脉冲讯号校正该从属端之一频率讯号。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功能脉冲讯号包含复数个校正脉冲,且每一校正脉冲维持在该第二电位的时间实质上与每一校正脉冲维持在该第一电位的时间相等。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功能脉冲讯号包含复数个校正脉冲,且每一校正脉冲维持在该第二电位的时间与维持在该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介于该上限值与该下限值之间。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该功能脉冲讯号后,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读取储存于该从属端之一频率校正数据,以确认该从属端的频率校正是否完成。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模式系为一从属操作模式,该方法另包含:该从属端根据该功能脉冲讯号控制该从属端之一输出单元。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输出单元系为一发光二极管光源,及该功能脉冲讯号系为包含复数个脉冲之一脉冲宽度调变讯号。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脉冲宽度调变讯号之每一脉冲维持在该第二电位的时间与每一脉冲维持在该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系大于该上限值,或该脉冲宽度调变讯号之每一脉冲维持在该第二电位的时间与每一脉冲维持在该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系小于该下限值。
13.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主机端接收到该第三从属确认讯号后及经由该传输线传送该功能脉冲讯号之前,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一第二起始讯息。
14.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该功能脉冲讯号后,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一止能数据及一第二主机非确认讯号;及当该从属端接收到该止能数据及该第二主机非确认讯号后,该从属端由操作于该第二模式转变为操作于该第一模式,并经由该传输线传送一第四从属确认讯号。
15.一种主机端及从属端之间的单线双向传输通讯方法,包含:
该主机端经由一传输线传送一第一起始讯息、该从属端之一从属标识符、一写入位及一第一主机确认讯号;
当该从属端接收到该第一起始讯息、该从属标识符、该写入位及该第一主机确认讯号后,该从属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一第一从属确认讯号;
当该主机端接收到该第一从属确认讯号后,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该从属端之一地址及一第一主机非确认讯号;
当该从属端接收到该地址及该第一主机非确认讯号后,该从属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一第二从属确认讯号;
当该主机端接收到该第二从属确认讯号后,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一第二起始讯息、该从属标识符、一读取位及一第二主机确认讯号;
当该从属端接收到该第二起始讯息、该从属标识符、该读取位及该第二主机确认讯号后,该从属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一第三从属确认讯号及储存于该地址之一数据;
当该主机端接收到该第三从属确认讯号、且该主机端接收到储存于该地址之该数据后,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一第二主机非确认讯号;及
当该从属端接收到该第二主机非确认讯号后,该从属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一第四从属确认讯号;
其中:
每一主机确认讯号系由一第一电位转为一第二电位后再由该第二电位转为该第一电位,且每一主机非确认讯号系由该第一电位转为该第二电位后再由该第二电位转为该第一电位;
每一主机确认讯号维持在该第二电位的时间与维持在该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大于一上限值,且每一主机非确认讯号维持在该第二电位的时间与维持在该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小于一下限值,或每一主机确认讯号维持在该第二电位的时间与维持在该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小于该下限值,且每一主机非确认讯维持在该第二电位的时间与维持在该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大于该上限值;及
该上限值大于或等于该下限值。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该从属端接收到该第二主机确认讯号后,该从属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该第三从属确认讯号及储存于该地址之该数据之步骤,另包含该从属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该第三从属确认讯号及储存于该地址之该数据后,经由该传输线传送一释放讯号,其中该释放讯号系由该第一电位转为该第二电位后再由该第二电位转为该第一电位。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该主机端接收到该第一从属确认讯号后,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该从属端之该地址及该第一主机非确认讯号系当该主机端于一第一预定时间内接收到该第一从属确认讯号后,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该从属端之该地址及该第一主机非确认讯号;
当该主机端接收到该第二从属确认讯号后,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该第二起始讯息、该从属标识符、该读取位及该第二主机确认讯号系当该主机端于一第二预定时间内接收到该第二从属确认讯号后,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该第二起始讯息、该从属标识符、该读取位及该第二主机确认讯号;及
当该主机端接收到该第三从属确认讯号、且该主机端接收到储存于该地址之该数据后,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该第二主机非确认讯号系当该主机端于一第三预定时间内接收到该第三从属确认讯号后、且该主机端接收到储存于该地址之该数据后,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该第二主机非确认讯号。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该主机端于该第一预定时间内并未接收到该第一从属确认讯号、该主机端于该第二预定时间内并未接收到该第二从属确认讯号或当该主机端于该第三预定时间内并未接收到该第三从属确认讯号时,该主机端优先执行一中断指令。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读取位与该写入位为互补。
20.一种主机端及从属端之间的单线双向传输通讯方法,包含:
该主机端经由一传输线传送一起始讯息、该从属端之一从属标识符及一第一主机确认讯号;
当该从属端接收到该起始讯息、该从属标识符及该第一主机确认讯号后,该从属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一第一从属确认讯号;
当该主机端接收到该第一从属确认讯号后,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该从属端之一地址及一第二主机确认讯号;
当该从属端接收到该地址及该第二主机确认讯号后,该从属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一第二从属确认讯号及储存于该地址之一数据;
当该主机端接收到该第二从属确认讯号、且该主机端接收到储存于该地址之该数据后,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一主机非确认讯号;及
当该从属端接收到该主机非确认讯号后,该从属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一第三从属确认讯号;
其中:
每一主机确认讯号系由一第一电位转为一第二电位后再由该第二电位转为该第一电位,且该主机非确认讯号系由该第一电位转为该第二电位后再由该第二电位转为该第一电位;及
每一主机确认讯号维持在该第二电位的时间与维持在该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大于一上限值,且该主机非确认讯号维持在该第二电位的时间与维持在该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小于一下限值,或每一主机确认讯号维持在该第二电位的时间与维持在该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小于该下限值,且该主机非确认讯维持在该第二电位的时间与维持在该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大于该上限值;及
该上限值大于或等于该下限值。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该从属端接收到该地址及该第二主机确认讯号后,该从属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该第二从属确认讯号及储存于该地址之该数据之步骤,另包含该从属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该第二从属确认讯号及储存于该地址之该数据后,经由该传输线传送一释放讯号,其中该释放讯号系由该第一电位转为该第二电位后再由该第二电位转为该第一电位。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该起始讯息、该从属端之该从属标识符及该第一主机确认讯号之步骤另包含:在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该第一主机确认讯号之前,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一读取位。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该主机端接收到该第一从属确认讯号后,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该从属端之该地址及该第二主机确认讯号系当该主机端于一第一预定时间内接收到该第一从属确认讯号后,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该从属端之该地址及该第二主机确认讯号;及
当该主机端接收到该第二从属确认讯号、且该主机端接收到储存于该地址之该数据后,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该主机非确认讯号系当该主机端于一第二预定时间内接收到该第二从属确认讯号、且该主机端接收到储存于该地址之该数据后,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该主机非确认讯号。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该主机端于该第一预定时间内并未接收到该第一从属确认讯号或该主机端于该第二预定时间内并未接收到该第二从属确认讯号时,该主机端优先执行一中断指令。
25.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主机端或该从属端于该传输在线传送一第一类型位数据时,系于该第一类型位数据之传输时间内,使该传输线之电位由该第一电位转为该第二电位,再由该第二电位转为该第一电位,且该传输线之电位维持在该第二电位的时间与维持在该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小于该下限值;及
该主机端或该从属端于该传输在线传送一第二类型位数据时,系于该第二类型位数据之传输时间内,使该传输线之电位由该第一电位转为该第二电位,再由该第二电位转为该第一电位,且该传输线之电位维持在该第二电位的时间与维持在该第一电位的时间的比值大于该上限值。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上限值系为2及该下限值系为0.5。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类型位数据系为1且该第二类型位数据系为0,或该第一类型位数据系为0且该第二类型位数据系为1。
28.如权利要求1、15或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每一主机确认讯号后,该主机端接续地经由该传输线传送一释放讯号;及在该主机端经由该传输线传送每一主机非确认讯号后,该主机端接续地经由该传输线传送该释放讯号;
其中该释放讯号系由该第一电位转为该第二电位后再由该第二电位转为该第一电位。
29.如权利要求1、15或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从属确认讯号系由该第一电位转为该第二电位后再由该第二电位转为该第一电位。
30.如权利要求1、15或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起始讯息系由该第一电位转为该第二电位后再由该第二电位转为该第一电位,该第二电位维持的时间系超过一位数据之传输时间。
CN201510475943.4A 2015-01-30 2015-08-06 主机端及从属端之间的单线双向传输通讯方法 Active CN1058437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479754 2015-01-30
CN201510047975 2015-01-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43756A true CN105843756A (zh) 2016-08-10
CN105843756B CN105843756B (zh) 2018-08-31

Family

ID=56580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75943.4A Active CN105843756B (zh) 2015-01-30 2015-08-06 主机端及从属端之间的单线双向传输通讯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4375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75969A (zh) * 2018-01-29 2018-08-07 上海科众恒盛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通信方法及其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1021A (zh) * 2000-03-06 2001-11-07 索尼公司 电子装置系统,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US20060117118A1 (en) * 2004-11-30 2006-06-01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Process for operating a system module and semi-conductor component
CN101464724A (zh) * 2007-12-18 2009-06-2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多通道主从设备通信电路
TW200949547A (en) * 2008-05-30 2009-12-01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Interface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CN201374120Y (zh) * 2009-02-27 2009-12-30 深圳市拓邦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单线双向通信光耦隔离电路
CN102929820A (zh) * 2011-12-30 2013-02-13 广东佳和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单双线兼容的spi通信装置及其通信方法
CN202929610U (zh) * 2012-10-17 2013-05-08 戴丞锡 外接式储存装置
CN104111906A (zh) * 2013-04-16 2014-10-22 Nxp股份有限公司 针对单线内部集成电路控制总线的方法和系统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1021A (zh) * 2000-03-06 2001-11-07 索尼公司 电子装置系统,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US20060117118A1 (en) * 2004-11-30 2006-06-01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Process for operating a system module and semi-conductor component
CN101464724A (zh) * 2007-12-18 2009-06-2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多通道主从设备通信电路
TW200949547A (en) * 2008-05-30 2009-12-01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Interface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CN201374120Y (zh) * 2009-02-27 2009-12-30 深圳市拓邦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单线双向通信光耦隔离电路
CN102929820A (zh) * 2011-12-30 2013-02-13 广东佳和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单双线兼容的spi通信装置及其通信方法
CN202929610U (zh) * 2012-10-17 2013-05-08 戴丞锡 外接式储存装置
CN104111906A (zh) * 2013-04-16 2014-10-22 Nxp股份有限公司 针对单线内部集成电路控制总线的方法和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马庆功: "基于RS485多机通信系统设计", 《电子世界》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75969A (zh) * 2018-01-29 2018-08-07 上海科众恒盛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通信方法及其装置
CN108375969B (zh) * 2018-01-29 2019-08-20 上海科众恒盛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通信方法及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43756B (zh) 2018-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96008B1 (en) Light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retrieving status information of a lighting system
CN102104515B (zh) 耦合装置、包括耦合装置的系统和用于该系统的方法
TWI539285B (zh) 主機端及從屬端之間的單線雙向傳輸通訊方法
US10548203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CN102929820A (zh) 一种单双线兼容的spi通信装置及其通信方法
CN108701106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05282904B (zh) 一种基于dmx512协议的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582825A (zh) 一种连接于can现场总线设备的自动顺序编号电路和方法
CN105843756A (zh) 主机端及从属端之间的单线双向传输通讯方法
CN102394734B (zh) 无极性连接的rs485通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388822B (zh) 一种can总线自动换极装置及其方法
CN105472782A (zh) 一种无线通讯终端
CN100383773C (zh) 解决传输接口双向信号冲突的方法与装置
KR101045064B1 (ko) 제어 시스템 및 이의 신호 전달 방법
JPWO2013046296A1 (ja) 伝送ライン断線検出方式およびその方式に使用する子局ターミナル
CN218450611U (zh) Led照明主从设备连接控制系统
CN204935654U (zh) 基于多舵机蛇形机器人的信号传输系统
CN112506839B (zh) 一种一对多spi总线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9309610B (zh) 双终端通信电路及其通信方法
US10353846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train bus architecture
CN206451001U (zh) 总线式多通道信号控制装置
CN204087203U (zh) 多个arm间的通信电路
CN107370565A (zh) 一种传输参数自适应的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15297089B (zh) 一种全自动地址分配系统及方法
KR102177230B1 (ko) 시리얼 통신 식별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