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28298B - 有线自供电矿井应急通信与定位系统 - Google Patents

有线自供电矿井应急通信与定位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28298B
CN105828298B CN201610291879.9A CN201610291879A CN105828298B CN 105828298 B CN105828298 B CN 105828298B CN 201610291879 A CN201610291879 A CN 201610291879A CN 105828298 B CN105828298 B CN 1058282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electric energy
wireless
wireless n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9187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28298A (zh
Inventor
孙继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CUMTB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CUMT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CUMTB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Beijing CUMTB
Priority to CN20161029187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28298B/zh
Publication of CN1058282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282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282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282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02J7/025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1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dynamo-electric generators driven at varying speed, e.g. on vehicl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 charging set comprising a non-electric prime mover rotating at constant speed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02J7/35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with light sensitiv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90Services for handling of emergency or hazardous situations, e.g. earthquake and tsunami warning systems [ETW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线自供电矿井应急通信与定位系统。该系统包括无线节点设备和电能转换设备,电能转换设备通过有线方式为无线节点设备供电,电能转换设备无需外接电源;无线节点设备一般情况处于省电状态,当矿井下发生灾害事故时,无线节点设备组成应急无线通信网络,为井下无线终端设备提供通信服务。该系统能够避免在灾害发生时由于通信、供电电缆的损坏而导致井上与井下的通信中断,保证在井下灾害发生后,可以为井下被困人员和救援人员提供可靠的通信和定位服务,同时可为视频和传感器设备提供数据链路通信服务。

Description

有线自供电矿井应急通信与定位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线自供电矿井应急通信与定位系统,该系统涉及无线通信技术、电能采集转换技术、无线充电技术等领域。
背景技术
煤炭是我国主要能源,约占一次能源70%。煤炭行业是高危行业,瓦斯、水灾、火灾、顶板、煤尘等事故困扰着煤矿安全生产。井下通讯联络系统是煤矿“六大安全避险系统”之一,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现有井下通讯联络系统主要包括有线调度系统、移动通信系统、广播系统、救灾系统、透地通信系统。当井下发生瓦斯突出、瓦斯爆炸、冲击地压、冒顶、水灾、火灾等事故时,会对井下巷道内的各种通信设备、通信线缆、供电线缆造成破坏,所以有线调度系统、移动通信系统、广播系统易受灾害事故影响无法使用。救灾通信系统由灾后救援人员携带的无线通信系统,可在灾后一定范围内实现通信,但对于救援人员无法到达的区域仍无法通信。透地通信系统是基于低频透地通信技术的通信系统,事故影响小,抗灾能力强,但透地通信的发送设备和发送天线体积大成本高,所以透地通信一般采用单向广播通信方式,井下人员只能接收井上的信息,不能发送信息,只有在井下有限数量的硐室才可配有发射设备,发生事故后井上仍无法获知不在硐室内的井下人员情况,所以透地通信系统也无法满足矿井应急通信需要。为保证井下人员的生命安全并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新的应急无线通信系统,能够避免在灾害发生时由于通信、供电电缆的损坏而导致井上与井下的通信中断,保证在井下灾害发生后,可以为井下被困人员和救援人员提供可靠的通信和定位服务,同时可为视频和传感器设备提供数据链路通信服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线自供电矿井应急通信与定位系统。在井下间隔一定距离安装无线节点设备,需应急通信时,无线节点设备采用无线多跳通信方式组成应急无线通信网络;无线节点设备默认处于省电工作状态;无线节点设备可被无线移动终端设备或相邻设备激活,并组成应急无线通信网络为系统提供无线应急通信与定位服务;无线节点设备处于省电工作状态时,只接收无线信号不发送无线信号;无线节点设备被激活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后,具有完整的发送接收与组网功能;被激活的无线节点设备完成此次通信后,自动进入省电工作状态;应急通信可由无线移动终端设备发起,也可由井上的通信设备发起;井下的无线移动终端设备可由无线节点设备接入应急无线通信网络实现与井上的通信;无线节点设备内置蓄电池,由电能转换设备对其有线充电;电能转换设备可将井下环境中的能量转换为电能通过电线为无线节点设备充电。
1.所述系统进一步包括:无线节点设备和电能转换设备底部紧贴安装平面固定,无线节点设备外壳包括顶部和底部,外壳剖面应具有以下特征,侧面呈流线型,顶部没有锐角或直角,底部与顶部交界角为锐角;顶部材料采用没有无线信号屏蔽作用的耐高温隔热材料;底部材料采用具有良好导热特性的材料;无线节点设备外壳具有防水功能。
2.所述系统进一步包括:当无线移动终端设备需上行通信时,无线移动终端设备首先激活其通信范围内的无线节点设备,无线节点设备激活上行通信方向上的相邻无线节点设备,通过接力方式逐级激活上行方向上的通信所需的无线节点设备,完成通信所需链路的网络环境组建;需下行通信或定位时,同样采用接力激活方式激活通信或定位所需的无线节点设备,完成通信或定位所需的网络环境组建;当此次通信完成后,无线节点设备自动进入省电工作状态。
3.所述系统进一步包括:电能转换设备为风电转换器,将风能转换为电能。
4.所述系统进一步包括:电能转换设备为电磁场能转换器,将附近供电线缆发出的电磁场能转换为电能。
5.所述系统进一步包括:电能转换设备为光电转换器,将光能转换为电能。
6.所述系统进一步包括:电能转换设备为振动能/电能转换器,将振动能转换为电能。
7.所述系统进一步包括:电能转换设备为声电转换器,将环境声音能量转换为电能。
8.所述系统进一步包括:电能转换设备为温度差/电能转换器,将环境温度差转换为电能。
9.所述系统进一步包括:电能转换设备为射频电磁场能转换器,将临近的无线移动终端设备发射的射频电磁辐射能转换为电能。
10.所述系统进一步包括:电能转换设备包括风电转换器、电磁场能转换器、光电转换器、振动能/电能转换器、声电转换器、温度差/电能转换器、射频电磁场能转换器中的一种或多种转换器。
11.所述系统进一步包括:无线移动终端设备包括手机、定位卡、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矿灯、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便携仪器和其它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设备。
12.所述系统进一步包括:无线移动终端设备设有紧急呼叫按钮,用于激活通信区域内的路由装置。
13.所述系统进一步包括:无线节点设备安装于巷道侧壁或顶部和井筒壁,也可安装于巷道侧壁或顶部和井筒壁牢固的且在巷道使用期内永久性保留的附属设施上。
14.所述系统进一步包括:电能转换设备应安装于便于电能转换设备获取能量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有线自供电矿井应急通信与定位系统实施示意图1。
图2有线自供电矿井应急通信与定位系统实施示意图2。
图3电能转换设备与无线节点设备安装示意图。
图4电能转换设备与无线节点设备安装和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电能转换设备原理组成示意图。
图6无线节点设备原理组成示意图。
图7电磁波能转换器原理示意图。
图8射频电磁波能转换器原理示意图。
图9风电转换器结构示意图。
图10光电转换器结构示意图。
图11振动能/电能转换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12声电转换基本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13声能转换单元示意图。
图14温差转换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15井下的无线移动终端设备发起通信的系统工作流程图。
图16井上设备呼叫井下的无线移动终端设备通信的系统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所述通信与定位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1如图1所示,组成包括:
1.监控终端(101),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与井下无线移动终端设备(106)双向通信。
2.交换机(102),负责所有接入以太网的设备的数据交换,同时负责无线通信网络的建立与管理。
3.电能转换设备(103),包括风电转换、电磁场能转换、光电转换、振动能/电能转换、声电转换、温度差/电能转换、射频电磁场能转换中的一种或多种转换器;通过电线为无线节点设备(104)供电。
4.无线节点设备(104),负责组建无线通信网络;默认处于省电工作状态,可被无线移动终端设备(105)和相邻的其它设备激活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在通信完成后自动返回省电工作状态。
5.无线移动终端设备(105),包括手机、定位卡、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矿灯、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便携仪器和其它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设备,设有紧急呼叫按钮,用于激活通信区域内的处于省电状态的无线节点设备(104)。
图2所示为所述通信与定位系统在斜井、平硐的实施方式示意图。
图3为电能转换设备与无线节点设备在巷道中安装位置示意图,电能转换设备(103)与无线节点设备(104)相邻安装。
图4为电能转换设备与无线节点设备安装和剖面结构示意图,包括:
1.锚杆(401),用于固定安装无线节点设备,深入巷道壁内部,使无线节点设备底部紧贴安装平面固定,事故发生时可有效防止无线节点设备脱落。
2.无线节点设备外壳底部(402),用于搭载和安装无线节点设备各部件,采用具有良好导热性能的材料,并具有防水功能,可将设备内部热量传导至底部接触的介质上进行传导散热。
3.无线节点设备外壳顶部(403),呈流线型,材料采用没有无线信号屏蔽作用的耐高温隔热材料,并具有防水功能。
4.无线节点设备主板固定铜柱(404),用于支撑和固定无线节点设备主板(203),共4 个,固定在无线节点设备底部。
5.无线节点设备蓄电池(405),安装在无线节点设备外壳底部。
6.无线节点设备主板(406),包括除天线外所有的无线节点设备组成元部件,安装在蓄电池上方,与蓄电池间隔一定的距离。
7.无线节点设备通信天线(407),FPC板型天线采用柔性专用转接线与主板上的IPX接口连接。
8.线缆插座(408),采用两芯航空插座。
9.膨胀螺栓(409),用于安装固定电能转换设备。
10.供电连接电线(410),采用两芯线缆,两端为航空插头,用于连接电能转换设备和无线节点设备。
11.电能转换设备的稳压电路板(411),主要包括波动电源处理相关的元部件。
12.电能转换设备的能量采集单元(412),采集井下环境中的能量转换为电能,一般由多个部件组成,本示意图中抽象成一个物体表达。如为风电、光电或射频电磁场转换部件,则叶片、光电板、射频电磁波采集天线需安装于设备外壳(413)外。
13.电能转换设备外壳(413)。
如图5所示为电能转换设备的主要原理组成,包括:
1.能量转换单元(501),将井下环境中的能量转换为电能,可为风电转换、电磁场能转换、光电转换、振动能/电能转换、声电转换、温度差/电能转换、射频电磁场能转换中的一种或多种转换单元。
2.整流电路(502),负责将风电转换、电磁场能转换、振动能/电能转换、声电转换、射频电磁场能转换产生的电源进行整流,采用单项桥式整流电路。
3.滤波电路(503),负责将风电转换、电磁场能转换、振动能/电能转换、声电转换、射频电磁场能转换产生的经整流后的波动电源进行滤波,输出较为平滑的滤波电源。
4.稳压电路(504),用于电源稳压,由光能和热能转换的电能无需整流和滤波,可直接进行稳压。稳压电路可采用稳压管,也可采用可调集成稳压器LM317。
5.储能元件(505),起防电冲击和储能作用,为无线节点设备提供较稳定的电源供电,主要包括一个大容量超级电容。
如图6所示为无线节点设备的硬件组成示意图,主要组成包括:
1.处理器(601),采用Atheros AR7161无线网络处理器,工作频率600Mhz。
2.存储单元(602);包括快速闪存和随机存储器。快速闪存采用32M Flash;随机存储器采用128M SDRAM。
3.无线通信单元(603):包括无线通信模块和天线。无线通信模块核心芯片采用Atheros AR9220;天线采用FPC板型内置天线,通过柔性专用转接线与主板上AR9220引出的IPX接口连接,最大增益不小于3.5dBi。
4.最靠近巷道出口的无线节点设备除起无线移动终端设备无线的接入的作用外,还具有将应急无线通信网络接入井上有线网络的功能,所以此无线节点设备具有有线通信单元。有线通信单元(604)包括有线通信模块和通信接口。有线通信模块核心芯片采用Atheros AR8035,支持千兆以太网。通信接口采用标准以太网通信接口。
5.电源单元(605):包括蓄电池、电压转换和电池充放电管理部分,蓄电池使用锂离子蓄电池,锂电池应具有防反接功能,具有内部保护电路外,具有外保护电路,具备防过充、防过放、过流、短路等功能,还有均衡充电、均衡放电功能。电压转换负责将锂电池输出电压转换为其它单元元件所需电压,采用MAX1724电源芯片。电池充电管理核心芯片采用CS0301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
6.无线供电单元(606):包括无线供电接收管理模块和接收天线。无线供电接收管理模块采用XKT-830B接收模块,接收天线采用环形线圈,接收线圈外径30mm,线圈内径15mm,线圈厚度0.6mm。
如图7所示为电磁波能转换器原理示意图,电磁波能转换模块采集供电线缆产生的工频电磁波能,将其转换为电能。电磁波能转换器组成包括电磁感应天线、整流、滤波和稳压电路;采用带铁氧体芯的线圈作为电磁感应天线;采用电磁波能转换的电能转换设备安装时,先使用设备开停传感器在线缆周边不同位置进行测试,根据设备开停传感器指示确定最佳安装位置,在此位置安装电能转换设备。
如图8所示为射频电磁波能转换器原理示意图,射频电磁波能转换器采集附近无线移动终端设备所发射的射频电磁波能,将其转换为电能。射频电磁波能转换器组成包括电磁感应天线、可调电感、整流、滤波、稳压电路;电磁感应天线采用L型天线,可调电感用于谐振调整,频率调整为无线移动终端设备的通信工作频率。
如图9所示为风电转换器的结构示意图,风电转换模块包括:叶片(901)、外轴(902)、传动轴(903)、发电机(904)、稳压电路板(905)。稳压电路板(905)上包含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电路、储能元件。
如图10所示为光电转换器的结构示意图,光电转换模块包括:光电转换板(1001)、支杆(1002)、电线(1003)、稳压电路板(1004)。光电转换板(1001)将光能转换为电能,支杆(1002)用于支撑连接光电转换板,与光电转换板连接处采用活动转轴,可调节光电转换板方向至最佳采光位置;支杆采用中空材料,可放置光电转换板引出的电线(1003)。稳压电路板(1004)上包含稳压电路和储能元件。
如图11所示为振动能/电能转换单元结构示意图,振动能/电能转换模块通过压电材料的振动来实现机械能与电能之间的转换。组成包括:振子(1101)、压电悬臂(1102)、导电层 (1103)、电极(1104)(1105)、基板(1106)。振子(1101)用于降低压电悬振动频率,调整整体固有频率与环境机械振动相匹配而产生共振,压电悬臂(1102)采用PZT锆钛酸铅压电陶瓷材料,压电悬臂形变时在两个表面产生极性相反的电荷。导电层(1103)覆盖在PZT 材料表面,负责将PZT材料产生的表面电荷引出,电极(1104)和电极(1105)极性相反,连接整流电路。基板(1106)采用硅基材料,固定在电能转换器底部。
如图12所示为声电转换部件基本单元结构示意图,包括:压电薄膜(1201)、导电镀膜(1202)、电极(1203)(1204)、均压孔(1205)、基板(1206)。压电薄膜(1201)呈圆形,采用PVDF聚偏氟乙烯压电膜材料,根据所环境噪声的声能峰值确定主要噪声频率,根据主要噪声频率确定压电薄膜厚度。导电镀膜(1202)采用金属材料,直接覆盖在压电材料表面,负责将压电材料产生的表面电荷引出。电极(1203)和电极(1204)极性相反。基板(1206) 采用硅基材料,为中空的长方体;均压孔(1205)用于保证单元内外的气压平衡。
如图13所示为声能转换单元示意图,呈正方体,4个面由多个声电转换单元组合成声电转换阵列,可接收4个方向的声能,所有声电转换单元的输出并联,共同连接稳压电路板。
如图14所示为温差转换单元结构示意图,温差转换模块利用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温差而引起电动势实现热能到电能的转换,包括:导热板(1401)、珀耳帖元件(1402)、散热片 (1403)、电极(1404)(1405)。导热板(1401)和散热片(1403)采用导热特性良好的金属铜板,珀耳帖元件(1402)位于导热板和散热片中间,利用两端的温差产生电动势。由于温差不易发生突变,所以产生的电动势一般不会突变,所以无需整流和滤波电路,电极(1404) 与电极(1405)极性相反,直接连接稳压电路板。
应急通信时,如井下无线移动终端设备发起通信,所述系统的工作流程如图15所示:
1.(1501)按下无线移动终端设备的紧急呼叫按钮及呼叫号码,无线移动终端设备发送网络链路建立请求。
2.(1502)最近的无线节点设备接收无线移动终端设备网络链路建立请求,如无线节点设备处于省电状态,则从省电状态转入正常工作状态。
3.(1503)无线节点设备查询被呼叫设备的路由。
4.(1504)无线节点设备根据路由判断网络链路方向,如被呼叫设备由本无线节点设备接入,则执行(1507);如被呼叫设备的路由级数较低,则执行(1505);如被呼叫设备的路由级数较高则执行(1506)。
5.(1505)依次唤醒上行方向上处于省电状态的无线节点设备,直至被呼叫所在区域的无线节点设备,如被呼叫设备是井上设备,则唤醒上行方向的所有无线节点设备。
6.(1506)依次唤醒下行方向上处于省电状态的无线节点设备,直至被呼叫设备所在区域的无线节点设备。
7.(1507)网络链路所需设备都被唤醒后,建立呼叫设备和被呼叫设备之间的网络链路。
8.(1508)呼叫设备和被呼叫设备通过网络链路进行通信。
9.(1509)呼叫设备或被呼叫设备任一方主动结束通信,或超过设定时间网络链路无数据通信,则断开网络链路。
10.(1510)断开网络链路延迟设定时间后,此网络链路上原处于省电状态的无线节点设备再次转入省电状态。
应急通信时,如井上设备发起同井下的无线移动终端设备的通信,所述系统的工作流程如图16所示:
1.(1601)井上设备呼叫井下的无线移动终端设备。
2.(1602)接入有线网络的无线节点设备接收井上设备的网络链路建立请求。
3.(1603)无线节点设备查询被呼叫设备的路由。
4.(1604)依次唤醒下行方向上处于省电状态的无线节点设备,直至被呼叫设备所在区域的无线节点设备。
5.(1605)网络链路所需设备都被唤醒后,建立呼叫设备和被呼叫设备之间的网络链路。
6.(1606)呼叫设备和被呼叫设备通过网络链路进行通信。
7.(1607)呼叫设备或被呼叫设备任一方主动结束通信,或超过设定时间网络链路无数据通信,则断开网络链路。
8.(1608)断开网络链路延迟设定时间后,此网络链路上原处于省电状态的无线节点设备再次转入省电状态。

Claims (12)

1.一种有线自供电矿井应急通信与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井下间隔一定距离安装无线节点设备,需应急通信时,无线节点设备采用无线多跳通信方式组成应急无线通信网络;无线节点设备默认处于省电工作状态;无线节点设备可被无线移动终端设备或相邻设备激活,并组成应急无线通信网络为系统提供无线应急通信与定位服务;无线节点设备处于省电工作状态时,只接收无线信号不发送无线信号;无线节点设备被激活进入正常工作状态后,具有完整的发送接收与组网功能;被激活的无线节点设备完成此次通信后,自动进入省电工作状态;应急通信可由无线移动终端设备发起,也可由井上的通信设备发起;无线移动终端设备设有紧急呼叫按钮,可由无线节点设备接入应急无线通信网络实现与井上的通信;无线节点设备与电能转换设备通过供电连接电线进行连接,且无线节点设备内置蓄电池,由电能转换设备对其有线充电;电能转换设备与无线节点设备相邻安装,电能转换设备包括风电转换器、电磁波能转换器、光电转换器、振动能/电能转换器、声电转换器、温度差/电能转换器、射频电磁场能转换器中的一种或多种转换器;电能转换设备可将井下环境中的能量转换为电能,通过电线为无线节点设备充电;电磁波能转换器将供电线缆产生的工频电磁波能转换为电能,且采用带铁氧体芯的线圈作为电磁感应天线;电磁波能转换器安装时,先使用设备开停传感器在线缆周边不同位置进行测试,根据设备开停传感器指示确定最佳安装位置,在此位置安装电能转换设备;无线节点设备和电能转换设备底部紧贴安装平面固定,无线节点设备外壳包括顶部和底部,外壳剖面应具有以下特征,侧面呈流线型,顶部没有锐角或直角,底部与顶部交界角为锐角;顶部材料采用没有无线信号屏蔽作用的耐高温隔热材料;底部材料采用具有良好导热特性的材料;无线节点设备外壳具有防水功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与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无线移动终端设备需上行通信时,无线移动终端设备首先激活其通信范围内的无线节点设备,无线节点设备激活上行通信方向上的相邻无线节点设备,通过接力方式逐级激活上行方向上的通信所需的无线节点设备,完成通信所需链路的网络环境组建;需下行通信或定位时,同样采用接力激活方式激活通信或定位所需的无线节点设备,完成通信或定位所需的网络环境组建;当此次通信完成后,无线节点设备自动进入省电工作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与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电能转换设备为风电转换器,将风能转换为电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与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电能转换设备为电磁场能转换器,将附近供电线缆发出的电磁场能转换为电能。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与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电能转换设备为光电转换器,将光能转换为电能。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与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电能转换设备为振动能/电能转换器,将振动能转换为电能。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与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电能转换设备为声电转换器,将环境声音能量转换为电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与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电能转换设备为温度差/电能转换器,将环境温度差转换为电能。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与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电能转换设备为射频电磁场能转换器,将临近的无线移动终端设备发射的射频电磁辐射能转换为电能。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与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无线移动终端设备包括手机、定位卡、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矿灯、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便携仪器和其它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设备。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与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无线节点设备安装于巷道侧壁或顶部和井筒壁,也可安装于巷道侧壁或顶部和井筒壁牢固的且在巷道使用期内永久性保留的附属设施上。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与定位系统,其特征在于:电能转换设备应安装于便于电能转换设备获取能量的位置。
CN201610291879.9A 2016-05-05 2016-05-05 有线自供电矿井应急通信与定位系统 Active CN1058282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91879.9A CN105828298B (zh) 2016-05-05 2016-05-05 有线自供电矿井应急通信与定位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91879.9A CN105828298B (zh) 2016-05-05 2016-05-05 有线自供电矿井应急通信与定位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28298A CN105828298A (zh) 2016-08-03
CN105828298B true CN105828298B (zh) 2022-01-28

Family

ID=565282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91879.9A Active CN105828298B (zh) 2016-05-05 2016-05-05 有线自供电矿井应急通信与定位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2829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86228A (zh) * 2018-02-09 2018-08-10 西安科技大学 一种斜井冻结法施工长期监测巷壁应力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RU2208156C1 (ru) * 2001-12-13 2003-07-10 Закрыт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Научно-производственная фирма "Самарские Горизонты" Источник питания скважинной аппаратуры
CN101350132B (zh) * 2007-07-16 2011-01-12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一种井下定位系统及方法
CN101725370A (zh) * 2008-10-14 2010-06-09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井下定位监控系统
CN101832152B (zh) * 2010-06-13 2012-09-19 哈尔滨工业大学 具有重组功能的wsn矿井安全监测系统的井下事故监测方法
UA101883C2 (ru) * 2011-09-26 2013-05-13 Игорь Борисович Широков Способ функционирования устройства активации и радиомаяка при поиске пострадавших под завалами
CN102355026A (zh) * 2011-10-12 2012-02-15 深圳市超思维电子有限公司 煤矿电子设备后备储能电源管理系统
CN102711040B (zh) * 2012-06-01 2014-11-19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煤矿井下一维定位方法和系统
CN203086466U (zh) * 2013-02-01 2013-07-24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矿用井上井下应急通信系统
CN204024644U (zh) * 2014-05-22 2014-12-17 北京六合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面与井下设备双向通信测斜仪
CN104200636B (zh) * 2014-09-19 2017-04-05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双电源信道冗余的泄露电缆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04868570B (zh) * 2015-05-08 2017-05-10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Zigbee网络可见光定位无线充电系统与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28298A (zh) 2016-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648003U (zh) 有线自供电矿井应急通信与定位系统
CN105873001B (zh) 分体自供电矿井应急通信与定位系统
US9253816B1 (en) Self-contained area network system
CN105873000B (zh) 自供电矿井应急通信与监控系统
CN105872982B (zh) 抗灾变矿井应急通信与定位系统
CN205830042U (zh) 分体自供电矿井应急通信与定位系统
CN103166726B (zh) 基于无线通信的一体化广播预警设备、系统及主机
US20220239770A1 (en) Ruggedized voice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system
JP2018093465A (ja) バックアップ電源、およびバックアップ電源を用いた通信システム
CN105828298B (zh) 有线自供电矿井应急通信与定位系统
KR20170132178A (ko) 수전형 정보 취득 발신 장치, 정보 취득 시스템
CN105848308B (zh) 无线供电矿井应急通信与定位系统
CN105873002B (zh) 矿井应急通信与定位系统
CN105827729B (zh) 矿井应急通信与监控系统
CN103649779A (zh) 地震感测设备
CN105848110B (zh) 一体化自供电矿井应急通信与定位系统
CN107613580B (zh) 抗灾变矿井应急通信系统
CN208872829U (zh) 一种低压防触电预警装置
CN205648008U (zh) 一体化自供电矿井应急通信与定位系统
CN105847406B (zh) 矿井灾害应急通信与监控系统
CN105227472A (zh) 一种无线路由装置及无线通信系统
CN205830041U (zh) 抗灾变矿井应急通信与定位系统
CN107529153B (zh) 全矿井应急通信系统
CN205648005U (zh) 矿井应急通信与定位系统
CN105974268A (zh) 一种电缆故障定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