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19650A - 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19650A
CN105819650A CN201510006489.8A CN201510006489A CN105819650A CN 105819650 A CN105819650 A CN 105819650A CN 201510006489 A CN201510006489 A CN 201510006489A CN 105819650 A CN105819650 A CN 1058196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ud
bridge
assembly
hothouse
connected entr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00648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19650B (zh
Inventor
谭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Utaly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Xinzhich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Machiner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Xinzhich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Machinery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Xinzhich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Machinery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00648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19650B/zh
Publication of CN1058196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96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196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96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30Wastewater or sewage treatment systems using renewable energies
    • Y02W10/37Wastewater or sewage treatment systems using renewable energies using solar energy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 Treatment Of Slud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污泥干化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的空间构成用以干化污泥的干燥室。设置在干燥室内的污泥翻动装置,污泥翻动装置包括转动轴和固定在转动轴上的翻动组件。设置在干燥室的上部的用于待干燥的污泥的进料口和用于排出干燥污泥后的干燥气体的排气口,和设置在干燥室的周向壁上的用于干燥后的污泥的出料口。形成在壳体的底板上的连通口,以允许干燥气体从中经过进入干燥室。设置在连通口上方的桥形件,桥形件与底板之间形成侧开口,以及支撑壳体的支撑装置,支撑装置使底板离开地面一定距离,以便在壳体和底板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利用污泥干化装置进行污泥干燥的方法。

Description

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泥干化领域,总体上涉及一种污泥干化装置,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单体形式的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以及利用这种污泥干化装置进行污泥干燥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代城市中污水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而随着污水的处理会产生大量的污泥。目前,污水处理厂一般采用浓缩和脱水的方法对污泥进行前期处理,以便将污泥的含水率从90%以上降低到60-80%,之后会对经处理过的污泥进行填埋、固化或干化处理。填埋易于使污泥发酵而发生二次污染环境的问题,而现有的固化或干化设备在处理粘性强、易结块、难破碎的污泥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因此,难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中国发明专利(CN101186422A)提出了一种闭式多室流化床污泥干燥方法。这种方法中所采用的流化床不仅耗费能源且效率很低,难以实现连续且大规模的污泥干化处理。
由本申请人提交并授权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000261Y)提出了一种污泥低温干燥装置。这种干燥装置尽管能够实现一定量的污泥干燥,但耗费时间长,因此既消耗能源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提高干化效率的目的。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3319838U)提出了一种污泥固化处理搅拌机。这种搅拌机虽然能够降低污泥的含水率,但是需要向污泥中掺混固化剂,不仅增加了污泥的量,并导致固化后的污泥无法再被利用。
与本申请同日提交的发明专利申请(代理人卷号CPME1443360N)提出了一种底部通风的污泥干化装置。该污泥干化装置通过使干燥气体经过形成在壳体的底板上的连通口而对其中的污泥来进行干燥。然而,这一装置存在着干燥气体难以顺畅地进入连通口并穿过污泥的缺陷,从而使得污泥的干化过程依然缓慢。针对上述缺陷,申请人提出一种改进的底部干燥式的干化装置和方法,以提高污泥的干化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单体形式的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在本发明的污泥干化装置中,由于干燥室内的翻动装置对污泥翻动的同时,其围绕转动轴旋转的翻动组件上的叶片或棘齿对污泥实施剪切和破碎,提高了污泥与干燥气体接触频率,从而解决了污泥在干燥过程中出现的内、外部干燥程度不均匀的问题。
在本发明的污泥干化装置中,通过在干燥室的底板上形成的连通口以及在连通口上方设置桥形件,从而在桥形件和底板之间形成侧开口。干燥气体通过从连通口到侧开口的弯曲路径由外部进入到干燥室内,以从底部对污泥进行干燥。随着翻动装置对污泥的剪切、破碎和翻动,污泥颗粒度不断发生变化,使得污泥的疏松性和流动性增强,从而有利于加快干燥气体对污泥的干燥。
在本发明的污泥干化装置中,通过在翻动装置的翻动组件上的较长叶片或棘齿的前端或固定在叶片或棘齿上的可刮除部件的前端可刮除或部分刮除桥形件的侧开口附近的污泥,使干燥气体可以顺畅地通过从连通口到侧开口的弯曲路径进入干燥室内。
在本发明的污泥干化装置中,通过气体分配装置、鼓风装置、引风装置或/和加热装置的配置,不仅可以提高干燥气体流入干燥室的速度,而且也加快了干燥气体进入干燥室的流动速度,促进了干燥气体与污泥的接触,提高了干燥效率。
在本发明的污泥干化装置中,通过在干燥室内设置两个并排布置的翻动装置,特别是,两个翻动装置的翻动组件相互交错布置,不仅增加了干燥气体与污泥的接触频率,提高了污泥干化装置的干燥效率,而且还使得污泥干化装置整个结构更加紧凑。
本发明干化装置基本上是单体形式,它具有干化效率高、能耗低、占地面积小以及适应性强的特点,完全适用于目前市场的需要。由于人口密集城市中污水处理厂的设置较为分散,因此,在不需要大规模改变污水处理厂中的设备的情况下极为适合设置这种小型单体形式的污泥干化装置。
本发明的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利用干燥室内设置的翻动装置的翻动组件不断地翻动污泥,并对污泥进行连续地剪切与破碎,从而解决了污泥的粘性高、易结块、难破碎的难题,使得污泥能够与进入干燥室中的干燥气体进行充分的接触,提高了污泥的干化效率。通过翻动组件对污泥的不断翻动、剪切和破碎,同时通过设置在翻动组件上的叶片或棘齿的前端或安装在叶片或棘齿上的可刮除部件的前端的侧边缘刮除或部分刮除桥形件的侧开口附近的污泥,以及在干燥室的底部的从连通口到桥形件的弯曲路径的进气的组合作用,不仅可以减少污泥通过弯曲路径从干燥室内泄漏,而且也加快了干燥气体进入干燥室内的流动速度,从而增加干燥气体与污泥充分接触的机会,使得污泥的干燥效率得到极大地提高。
本发明提供一种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所述污泥干化装置包括壳体,其中,所述壳体内的空间构成用以干化污泥的干燥室;设置在所述干燥室内的至少一个污泥翻动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污泥翻动装置包括转动轴和固定在所述转动轴上的至少一个翻动组件;设置在所述干燥室的上部的用于待干燥的污泥的进料口和用于排出干燥污泥后的干燥气体的排气口,和设置在所述干燥室的周向壁上的用于干燥后的污泥的出料口;形成在所述壳体的底板上的至少一个连通口,以允许干燥气体从中经过进入所述干燥室;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连通口上方的桥形件,其中,所述桥形件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至少一个侧开口,以及支撑所述壳体的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使所述底板离开地面一定距离,以便在所述壳体和底板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
根据上述方案,所述底板包括平板、具有平的上表面的板以及弯曲板、具有下凹的上表面的曲面板。
根据上述各个方案,所述桥形件包括拱形件和板件。
根据上述各个方案,所述至少一个污泥翻动装置的所述至少一个翻动组件可以翻动、剪切和破碎所述干燥室内的污泥且具有可刮除所述桥形件的至少一个侧开口附近的污泥的顶端。
根据上述各个方案,所述至少一个污泥翻动装置的所述至少一个翻动组件具有从所述转动轴径向向外延伸的至少一个叶片或棘齿,用于翻动、剪切和破碎污泥。
根据上述各个方案,所述至少一个翻动组件与所述桥形件相对应,且所述至少一个叶片或棘齿的前端的侧边缘可刮除或部分刮除所述桥形件的所述至少一个侧开口附近的污泥。
根据上述各个方案,所述至少一个翻动组件与所述桥形件相对应,且安装在所述至少一个叶片或棘齿上的可刮除部件的前端的侧边缘可刮除或部分刮除所述桥形件的所述至少一个侧开口附近的污泥。
根据上述各个方案,所述至少一个连通口包括多个连通口,其中,所述多个连通口在所述壳体的纵向方向上以一定的间隔布置,且每个连通口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纵向方向交叉或垂直,以及所述桥形件在连通口的长度方向跨过所述连通口。
根据上述各个方案,所述至少一个翻动组件包括多个翻动组件,其中,所述多个翻动组件在所述转动轴上以一定的间隔设置,且每个翻动组件与所述多个桥形件中的一个相对应,以便所述翻动组件的至少一个叶片或棘齿的前端的侧边缘可以刮除或部分刮除所述相对应的桥形件的侧开口附近的污泥。
根据上述各个方案,所述至少一个翻动组件包括多个翻动组件,其中,所述多个翻动组件在所述转动轴上以一定的间隔设置,且每个翻动组件与所述多个桥形件中的一个相对应,以便在所述翻动组件的叶片或棘齿上安装的可刮除部件的前端的侧边缘可以刮除或部分刮除所述相对应的桥形件的侧开口附近的污泥。
根据上述各个方案,所述至少一个多个翻动组件包括多个翻动组件,其中,所述多个翻动组件中的一些翻动组件具有较长的叶片或棘齿,而另一些翻动组件具有较短的叶片或棘齿,以及所述至少一个连通口包括多个连通口,且在每个连通口上方设有桥形件,其中,具有较长的叶片或棘齿的翻动组件和具有较短的叶片或棘齿的翻动组件在所述转动轴上交替布置,且具有较长的叶片或棘齿的所述翻动组件分别与所述多个桥形件相对应,以便所述较长的叶片或棘齿的前端的侧边缘可以刮除或部分刮除所述桥形件的侧开口附近的污泥。
根据上述各个方案,所述至少一个污泥翻动装置包括沿所述壳体的纵向方向并排布置的两个污泥翻动装置,其中,每个翻动装置具有转动轴和固定在所述转动轴上的多个翻动组件,以及所述至少一个连通口包括多个连通口,且在每个连通口上方设有桥形件,其中,每个翻动装置的所述多个翻动组件分别与所述多个桥形件相对应,以便所述多个翻动组件的每个所述翻动组件上的一个或多个叶片或棘齿的前端的侧边缘可以刮除或部分刮除相对应的桥形件的侧开口的污泥。
根据上述各个方案,所述两个污泥翻动装置中的其中一个翻动装置的所述多个翻动组件与另一个翻动装置的所述多个翻动组件交错布置,其中,所述其中一个翻动装置的所述多个翻动组件中的一个翻动组件接近所述另一个翻动装置的所述转动轴且位于它的所述多个翻动组件的相邻的两个翻动组件之间。
根据上述各个方案,所述多个翻动组件的每个所述翻动组件的一个或多个叶片或棘齿上可以安装可刮除部件,以便所述可刮除部件的前端的侧边缘可以刮除或部分刮除相对应的桥形件的侧开口附近的污泥。
根据上述各个方案,所述至少一个污泥翻动装置包括沿所述壳体的纵向方向并排布置的两个污泥翻动装置,其中,每个翻动装置具有转动轴和固定在所述转动轴上的多个翻动组件,以及所述至少一个连通口包括多个连通口,且在每个连通口上方设有桥形件,其中,每个翻动装置的所述多个翻动组件中的具有一个或多个较长叶片或棘齿的翻动组件分别与所述多个桥形件相对应,以便所述一个或多个较长叶片或棘齿的前端的侧边缘可以刮除或部分刮除相对应桥形件的侧开口附近的污泥。
根据上述各个方案,所述两个污泥翻动装置的每个翻动装置的所述多个翻动组件中的具有较长叶片或棘齿的翻动组件与具有较短叶片或棘齿的翻动组件在所述转动轴上交替布置,且其中一个翻动装置的所述多个翻动组件中的一对相邻的两个翻动组件接近所述另一个翻动装置的所述转动轴且位于它的所述多个翻动组件的一对相邻的两个翻动组件错开布置。
根据上述各个方案,其还包括鼓风装置,其中,所述鼓风装置经过从连通口到侧开口的弯曲路径与所述干燥室连通。
根据上述各个方案,其还包括气体分配装置,其中,气体分配装置包括用于干燥气体的进气口和至少一个气体出口。
根据上述各个方案,其还包括鼓风装置,其中,所述鼓风装置与气体分配装置的所述进气口连通,而所述气体分配装置经过所述至少一个气体出口和所述至少一个连通口与所述干燥室连通。
根据上述各个方案,所述气体分配装置设置在所述壳体和地面之间的所述空间内。
根据上述各个方案,气体分配装置的所述至少一个气体出口包括多个气体出口,而所述至少一个连通口包括多个连通口,其中,所述多个气体出口的数量或形状可以与所述多个连通口的数量或形状相同或不同。
根据上述各个方案,其还包括引风装置,其中,所述引风装置经过所述排气口与所述干燥室连通。
根据上述各个方案,其还包括加热装置,其中,所述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鼓风装置的上游、下游或与之一体形成。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污泥干化装置进行污泥干化处理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在干燥室的上部分设置的用于要干燥的污泥的进料口将污泥送入所述干燥室内;允许壳体外部的干燥气体通过弯曲路径进入到所述干燥室内,以与污泥接触,其中,所述弯曲路径由形成在所述壳体的底板上的连通口以及设置在所述连通口上方的桥形件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的侧开口;利用设置在所述干燥室内的用于翻动污泥的翻动装置围绕转动轴旋转的翻动组件翻动污泥,并在翻动污泥的同时,翻动组件的叶片或棘齿剪切且破碎污泥,且所述叶片或棘齿的前端或安装在叶片或棘齿上可刮除部件的前端的侧边缘可以刮除所述桥形件的所述侧开口附近的污泥;以及将干化污泥后的尾气和干化后的污泥分别通过用于干化污泥后的干燥气体的排气口和用于干化后的污泥的出料口从所述干燥室排出。
根据上述各个方案,其还包括吹送干燥气体的步骤:通过鼓风装置将干燥气体吹送到所述干燥室的所述底板上的所述连通口。
根据上述各个方案,其还包括吹送干燥气体的步骤:通过鼓风装置将干燥气体经过进气口吹送到气体分配装置并通过由所述气体分配装置经过气体出口以及所述弯曲路径将干燥气体分配到所述干燥室。
根据上述各个方案,其还包括引出尾气的步骤:通过引风装置将干化污泥后的尾气从所述排气口引出所述干燥室。
根据上述各个方案,其还包括加热干燥气体的步骤:通过加热装置对要进入所述干燥室或所述气体分配装置的干燥气体进行加热。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的构造、优点以及技术效果,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的局部纵向剖视图;
图2是图1中的污泥干化装置的横向剖视图;
图3是可使用在图1的污泥干化装置中的壳体的底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壳体的一部分底板上的连通口以及位于连通口上方的桥形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在壳体的干燥室内设置翻动装置的局部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1中A圈出的翻动组件的叶片或棘齿处于底板的连通口上方的桥形件的侧开口附近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翻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气体分配装置的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横向剖视图;
图10是可使用在图9的污泥干化装置中的壳体的一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在壳体的一部分底板上的连通口以及位于连通口上方的桥形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在壳体的干燥室内设置翻动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立体示意图;以及
图13是翻动组件的叶片或棘齿处于底板的连通口上方的桥形件的侧开口附近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2表示本发明的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中,分别以纵向局部和横向剖开的方式表示其内部构造。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1总体上包括壳体、翻动装置7和支撑装置11。壳体包括本体2、设置在本体2上的上盖(或盖)3和底板4,其中本体2、上盖3和底板4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内部空间的干燥室6。翻动装置7设置在干燥室6内,用于剪切、破碎并翻动堆放在底板4上的污泥。支撑装置11将污泥干化装置1抬高使其离开地面或地板B一定的距离h。
如图所示,在壳体的上盖3上分别设有用于引入待干燥或要干燥的污泥的进料口8和用于排出干燥污泥后的尾气或干燥气体的排气口10,而在远离进料口8的底板4附近的本体2,即干燥室的端壁上设有用于已干燥的污泥的出料口9。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需要将用于干燥室6的进料口8或排气口10设置在本体2和上盖3的其中一个上的任意位置,也即干燥室6的上部分的任意位置。同样,出料口9可以设置在本体2的包括侧壁和端壁的周向壁或底板的任意位置,即干燥室6的周向壁和底板的任意位置。在底板4上形成至少一个连通口或通孔5,以允许大气中的空气或干燥气体从污泥干化装置1的下面,即干燥室6的底部或壳体的底板4进入到干燥室6中。
如图所示,用于支撑壳体的支撑装置11是支架的形式,其中,两个支架分别位于壳体的两端并处在底板4下面的位置。另外,支撑装置也可以采用其它支撑方式或结构,例如支撑板、支柱等形式。这种配置导致壳体的底板4与地面B之间出现一定的空间,使得大气中的空气不仅可以在空间内自由流动,而且也允许空气通过底板4上的连通口5流入到干燥室6内。示出的支架可以使空气从四个方向进入底板4与地面B之间的空间,从而有利于空气在壳体的下方流动并通过连通口5进入到干燥室6内。干燥室的形状是长方形的,但也可以是正方形、多边形、椭圆形或其它形状。然而,壳体可以由多个部件或多种方式构造而成。如图所示,污泥干化装置1的本体2和底板4分别是单独的部件,并可以通过已知的连接方式如焊接、栓接、铆接等组装在一起。另外,本体2可以和上盖3或者底板4一体成形。
图3示出了壳体的底板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中,在底板4形成有多个间隔开布置的矩形连通口5且在连通口上方设有桥形件401。尽管图中示出了矩形的连通口5,但连通口的形状可以包括各种不同的形状,例如梯形、椭圆形、三角形、拱形等等,并且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连通口。换句话说,连通口5没有形状和数量上的限制,可以根据需要来确定。连通口上方的桥形件也可以基于连通口的形状做出相应的变化。多个连通口5沿壳体的纵向方向G成组布置,且每组中多个连通口5相互隔开一定的距离。每个连通口5的长度方向与壳体的纵向方向G交叉,优选相互垂直。
图4示出了位于连通口上的桥形件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桥形件401设置成在连通口的长度方向上跨过连通口5,且与连通口5的长度方向大致平行。桥形件401的长度比连通口5的长度长,从而桥形件401可以像桥一样在连通口5的长度方向上跨置在连通口5的上方,且其两端分别固定在连通口的端边缘附近的底板4上。除了图示的矩形形状之外,桥形件401也可以是拱形、方形、人字形或半圆形等形状。由于桥形件401的中间段跨置在连通口5的上方,从而在桥形件401与底板4之间形成侧开口402,且可以将桥形件401设计成在其一侧形成一个侧开口402或在其两侧各有一个侧开口402。虽然连通口5的上方的桥形件401有利于减少污泥从干燥室6掉落或泄漏到壳体之外,但堆积在侧开口附近的污泥也干扰了干燥气体从壳体外部进入到干燥室6内。为了促进干燥气体的流动,翻动组件702a、702b的叶片或棘齿703a、703b设计成能够刮除桥形件401的侧开口402附近的污泥。
图5示出了翻动装置位于壳体内的优选实施例,其中,在干燥室内两个翻动装置沿壳体的纵向方向彼此平行布置。由于两个翻动装置7a、7b具有相同的构造,因此,对其中一个翻动装置7a进行详细描述。翻动装置7a具有转动轴701a和固定在转动轴701a上用于翻动污泥的翻动组件702a。翻动组件702a包括有四个叶片或棘齿703a,且每个叶片或棘齿703a从转动轴701a径向地向外延伸。因此,与转动轴7a一起旋转的翻动组件702a轮廓上类似于螺旋桨的桨叶。然而,翻动组件702a的形状不仅限于此,可以将翻动组件702a设计成类似于齿轮的形状,也可以在转动轴上设置一个或多个翻动组件702a,且为其配置一个或多个叶片或棘齿703a。虽然在图中的叶片或棘齿703a被焊接到转动轴701a上,但也可以采用如栓接、铆接等其它固定方式,另外,还可以通过将叶片或棘齿连接或固定到轴环、轴套或轮毂(未示出)上,之后将轴环等安装在转动轴701a上。
如图1和5所示,转动轴701a、701b的两端可通过轴承安装在本体2的相对端壁上的孔201a、201b中。在另一实施例中,转动轴701a、701b也可以穿过孔201a、201b安装在设置于污泥干化装置1的端部外侧的支承装置上,例如可以在壳体的相对端壁的外侧设置的用于支承转动轴201a、201b的支架(未示出)上。外部动力设备可以通过在转动轴201a、201b的一端上设置的动力输入件例如齿轮或皮带轮18a等来驱动翻动装置7a的转动轴701a,从而带动另一转动轴701b旋转。第一转动轴701a和第二转动轴701b既可以相对彼此向内转动也可以相对彼此向外转动。当然,它们也可以朝相同的方向转动。
如图所示,在转动轴701a上的多个翻动组件702a中的每个翻动组件702a上的多个叶片或棘齿的长度可以相同或不相同,且其中一个翻动组件702a与相邻的翻动组件702a上的叶片或棘齿703a的长度也可以相同或不相同。在转动轴701a上的多个翻动组件702a还可以包括带有较长叶片或棘齿的翻动组件和带有较短叶片或棘齿的翻动组件,其中,带有较长叶片或棘齿的翻动组件与带有较短叶片或棘齿的翻动组件在转动轴的轴向方向上彼此交错布置。当然,也可以有其它布置形式,例如在带有较长叶片或棘齿的两个翻动组件之间设置两个以上的带有较短叶片或棘齿的翻动组件,或者以相反的方式布置。无论翻动组件在转动轴上如何布置,优选地,具有带有较长叶片或棘齿的翻动组件702与连通口5或桥形件401相互对应。另外,可以在翻动组件的一个或多个叶片或棘齿上安装可刮除部件704a,以便可刮除桥形件附近的污泥。
虽然底板4上的连通口5有利于壳体外部的干燥气体(如箭头所示)从壳体的底板4进入干燥室6,并穿过污泥后由排气口10排出,以增加干燥气体与污泥接触的机会。然而,当待干燥的污泥从进料口8投放并堆积在干燥室6的底部上之后,随着翻动装置7a、7b的翻动组件702a、702b的翻动以及干燥气体的作用,一部分污泥会从连通口5泄漏。如图6示出了图1中A圈出的翻动组件的叶片或棘齿处于底板的连通口上方的桥形件的侧开口附近的局部剖视图,翻动组件的叶片或棘齿703的可刮除前端正处于桥形件401与分隔板4之间形成的一个侧开口402附近。固定在转动轴上的翻动组件702设置成与桥形件相互对应,使得翻动组件702的叶片或棘齿703的可刮除前端或者固定在叶片或棘齿上的可刮除部件的前端的侧边缘面对桥形件的侧开口,以便翻动组件旋转时将桥形件的侧开口附近的污泥刮除,从而使已进入连通口5的干燥气体顺畅地通过侧开口402进入到第一干燥室6a。为了减少污泥的泄漏,将桥形件401设置在连通口5的上方,从而在桥形件401与壳体的底板4之间形成侧开口402,进而形成了一条从连通口5到侧开口402的弯曲路径。干燥气体在流入连通口5之后就需要转向通过侧开口402才能到达干燥室6,同样污泥也需要经过从侧开口402到连通口5的弯曲路径才能从干燥室6泄漏到壳体之外。因此,污泥的泄漏量将极大地减少。刮除侧开口402附近的污泥不仅可以减少污泥的泄漏量而且加快了干燥气体流动,提高了污泥的干燥效率。
图7示出了翻动装置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中翻动装置7具有转动轴701和固定在转动轴上的多个翻动组件702。两个具有较短的叶片或棘齿的翻动组件分别位于具有较长的叶片或棘齿的翻动组件中间,且其中某些翻动组件的叶片或棘齿安装有可刮除部件704,且在转动轴701的一端设有动力输入件18。
图8示出了气体分配装置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气体分配装置14呈箱体形式,且在其侧板上形成用于接收干燥气体的进气口15,而在其上板上形成用于配送干燥气体的气体出口16。气体分配装置14的气体出口16可以形成在除了它的上板或上表面,也即面对底板4的表面以外的任何位置,而进气口15也可以设置在其它位置。气体出口16与壳体的底板4上的连通口5相互对应,例如多个气体出口16可以包括各种形状,例如梯形、长方形,三角形或多边形等等,且气体出口的每一种形状可以在多个连通口5中找到与之形状彼此对应的连通口,以便通过导管或管道17将相应的连通口和气体出口16连通。换句话说,连通口5、气体出口16和管道17的截面形状可以相同。另外,管道17也可以像管道12a和13a一样采用柔性管道的形式,以便可以连接不同形状的连通口和气体出口。在又一实施例中,可以使用一个柔性总管道替代气体分配装置14,而用另外的与底板4上的连通口5的数量相对应的柔性支管替代管道17,这同样可起到向干燥室6输送干燥气体的作用。气体分配装置14设置在壳体与地面或地板B之间的空间内。气体分配装置14通过支撑装置支撑在地面或地板B上,且也可以通过吊架直接悬挂在壳体的底板4上。尽管示出的气体分配装置14设置在污泥干化装置1下面的空间内,但这种布置是为了利用空间,且并不排除将气体分配装置14设置在壳体附近的其它位置。另外,气体分配装置14的壳体也可以有筒体、罐体、椭圆体等其它形状。
在污泥干化装置1下方配置的气体分配装置14是为了有效地向底板4的连通口5输送干燥气体。除了配置气体分配装置14外,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1还可以配置鼓风装置12、引风装置13、或加热装置(未示出),以提高污泥的干化效率。
如图1和2所示,污泥干化装置1可包括在图1中未示出的鼓风装置12,其中,鼓风装置12经管道12a和进气口15与气体分配装置14连通,以便将干燥气体输送到气体分配装置14中,并经过气体分配装置14的气体出口16、连通口5和侧开口402使干燥气体进入到干燥室6内。鼓风装置12可以用来加快干燥气体的流动。同样,污泥干化装置1还可以包括引风装置13,其中,引风装置13经管道13a和位于壳体的上部的排气口10与干燥室6连通。引风装置13可以加快尾气从干燥室6的流出。输送到气体分配装置14并进入干燥室6内的干燥气体可以是如热气体、含有化学物质的气体、热空气、常温气体或冷冻气体等的干燥介质,也可以是特殊配制的干燥介质。典型地,鼓风装置可以是鼓风机或风扇,而引风装置可以是引风机。另外,可以用增压装置替代鼓风装置12,以将干燥气体以一定的压力输送到气体分配装置14,从而使干燥气体加快流入干燥室6。同样,也可以用减压装置替代引风装置13以加快尾气的流动,从而提高污泥干化效率。
对于需要利用热干燥气体来干燥的污泥,可以设置加热装置(未示出),以对输送到干燥室6内的干燥气体进行加热。加热装置可以单独设置在鼓风装置的上游位置或下游位置,也可以与鼓风装置集成在一起,以便将加热的干燥气体输送到气体分配装置14中。
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的另一实施例,其中,底板呈曲面的形式。这一改进的方案与图1和2中示出的污泥干化装置采用相同作用的部件并用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因此,对于相同或类似部件的结构与作用申请人不再赘述,仅描述与之不同的部分。如图所示,干燥室6的底板4是弯曲板,且也可以是具有下凹的上表面的板。在横截于壳体的纵向方向G的横向方向上看,底板4在横剖面上可以是向下弯曲或具有下凹的上表面,也即下凹部分的曲线段从干燥室6a向下突出,或者说,干燥室6具有内凹的底部。在曲面的底板4上形成有多个间隔开布置的连通口5且在每个连通口的上方设有桥形件401。每个连通口5的长度方向与壳体的纵向方向G基本上相互交叉,优选地两者相互垂直。且连通口上方的桥形件也可以基于连通口的形状做出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曲面的底板4在壳体的纵向方向G上面对两个翻动装置7a、7b的每一个翻动装置具有下凹的区域,且下凹区域可以是圆弧形的。
图10示出了壳体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其中,在干燥室内设置在曲面的底板的连通口上方的桥形件。多个连通口5成两排布置,且每个连通口的上方设有桥形件401。每排中的多个连通口以一定间隔布置并位于底板的下凹区域,而且每个连通口5或桥形件401与壳体的纵向方向G交叉,优选彼此垂直。另外,桥形件可以是板件,其中包括平板、曲面板、人字形板等。因此,侧开口402的形状取决于桥形件401和底板的下凹的上表面的形状。
图11示出了设置在壳体的一部分底板上的桥形件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底板4上形成有连通口5,且连通口5位于曲面的底板的下凹区域的较低的位置。在连通口的上方设置平板式的桥形件401,且由于底板4的下凹区域是圆弧形的,因此形成的侧开口402的形状大致呈月牙形。
图12示出了翻动装置设置在具有曲面的底板的干燥室内的优选实施例。在壳体的干燥室内壳体的纵向方向G并行设置两个翻动装置,其中,每个翻动装置7a、7b设置成面对一排连通口5,且每个翻动装置7a、7b的翻动组件702a、702b的前端可以刮除设置在连通口上方的桥形件401的侧开口402附近的污泥,或者翻动组件702a、702b的较长叶片或棘齿703a、703b的前端或安装在叶片或棘齿703a、703b上的可刮除部件704a、704b的前端,优选地前端的侧边缘可以刮除侧开口402内或附近的污泥。如图所示,具有曲面的底板的污泥干化装置也配置气体分配装置14、鼓风装置12、引风装置13、或加热装置(未示出),且至少两个翻动装置7a、7b也具有带不同长度的并相对彼此交错布置的叶片或棘齿703a、703b的翻动组件702a、702b。
如图所示,在本发明的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中,设置在平面的底板或曲面的底板的连通口上的桥形件401可以根据需要仅覆盖连通口5的一部分,且可以将翻动装置7a、7b的翻动组件702a、702b上的叶片或棘齿703a、703b设计成刮除一个桥形件的一个侧开口或者刮除两个桥形件的相对的两个侧开口。可以根据壳体的底板4上的多个连通口的彼此间隔距离来确定翻动装置7a、7b的翻动组件702a、702b在转动轴701a、701b上的间隔,以保证在转动轴转动时,每个翻动组件702a、702b上的较长叶片或棘齿703a、703b的前端或安装在叶片或棘齿703a、703b上的可刮除部件704a、704b的前端的侧边缘可刮除桥形件401的侧开口402。换句话说,连通口或桥形件在底板上的位置与翻动组件在转动轴上的位置相关联。另外,为了清除经过从侧开口402到连通口5的弯曲路径泄漏到气体分配装置14的污泥,可以在气体分配装置14的底板或底面上设置清理口14a,以避免气体分配装置14内被污泥阻塞。
图13示出了翻动装置的翻动组件上的叶片或棘齿的顶端经过曲面的分隔板4的下凹部分处的旋转轨迹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叶片或棘齿703具有圆形的旋转轨迹,且当叶片或棘齿703的顶端沿壳体的底板4的弧形表面扫过时,在连通口5附近叶片或棘齿703的顶端与沿壳体的底板4的内表面的距离大致相等。这种弧形形状有助于当翻动组件的叶片或棘齿的可刮除前端或安装在叶片或棘齿上的可刮除部件的前端的侧边缘掠过侧开口402,以清除其附近的污泥之后,被刮除以及翻起的污泥也更容易沿着分隔板的下凹的弧形轮廓回落到干燥室6内的较低位置,从而提高了干燥气体与污泥的接触频率。优选地,底板4的下凹区域的横剖面的形状与每个翻动装置7a、7b的翻动组件702a、702b的叶片或棘齿703a、703b的可刮除顶端或者其上安装的可刮除部件704a、704b的顶端的旋转轨迹相似,也即曲面的底板面对翻动装置的下凹的圆弧形区域的半径R略大于转动轴的轴线到翻动组件的顶端的距离r。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发明中的连通口与桥形件在数量上不必一一对应,且翻动组件与桥形件在数量上也不必一一对应。
参见图1、2和9,本发明的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1可以使干燥气体例如空气从干燥室的底部进入干燥室以实现对污泥的干燥。随着待干燥的污泥由未示出的输送装置送入到干燥室6中,外部动力设备通过动力输入件18驱动转动轴701转动,而转动轴带动翻动组件702旋转,进而使得翻动组件的叶片或棘齿703不断地翻动污泥。在翻动组件702旋转且连续地剪切、破碎和翻起污泥的同时,翻动组件702上的至少一个较长叶片或棘齿703或者安装在叶片或棘齿上的可刮除部件704的前端的侧边缘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刮除侧开口402附近的污泥。与此同时,鼓风装置12将干燥气体经过管道12a吹送到气体分配装置14中,且由此干燥气体被分配并通过相应的管道17从气体分配装置14的气体出口16到达相应的连通口5。在鼓风装置的作用下,干燥气体经过从连通口到侧开口的弯曲路径进入干燥室6的流动加快,从而有利于干燥气体对污泥的干燥,缩短了污泥的干燥时间。进入干燥室6并与其中的污泥进行干燥之后的尾气或干燥气体流向排气口10,之后被排放到大气中或进入气体处理系统以进行后续的处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干燥之后,污泥的含水率显著降低,而经干燥后的污泥从出料口9排出。当配置引风装置13时,可以由引风装置13加快尾气离开干燥室6的速度,以加快干燥气体的流动。当配置加热装置时,在干燥气体进入到气体分配装置14之前对其进行加热,以便利用热干燥气体对干燥室6内的污泥进行干燥。通过热干燥气体对污泥的作用,使污泥中的水分蒸发的速度加快,从而提高污泥的干燥效率。因此,上述各个装置的配置都可以提高污泥的干化效率。而且,按照需要,鼓风装置12、引风装置13和加热装置既可以单独配置也可以组合配置。
另外,由于翻动组件702上的较长叶片或棘齿703或者固定在叶片或棘齿上的可刮除部件704对侧开口402附近的清理,因此,一部分污泥会经过从连通口到侧开口的弯曲路径掉落或泄漏到气体分配装置14中。因此,可以通过设置在气体分配装置14的下面或下面板上的清理口14a清除掉落或泄漏到其中的污泥。为了保证气体分配装置14内的相对密封,可以在清理口14a处设置可活动挡板,以使干燥气体不外泄,并在排出污泥时将活动挡板开启。
此外,如图1和7所示,为了有助于提高污泥的干燥效果,有利的是将上盖3上的进料口8设置成靠近污泥干化装置1的一端,而本体2上的出料口9设置成接近污泥干化装置1的另一端,并且将排气口10设置成邻近进料口8,而且,翻动装置7采用一种既可以翻动污泥又可以推动污泥在壳体的纵向方向G上移动的翻动装置。这样,随着含水率高的污泥也即待干燥的污泥从进料口8输送到干燥室6中进行干燥处理以及通过从连通口到侧开口的弯曲路径进入干燥室内的干燥气体对污泥的逐步干燥,污泥的含水率会逐渐降低,而翻动装置7在翻动、剪切和破碎污泥的同时也将污泥逐步推向出料口9。如此,越靠近出料口9的污泥就越干燥,而干燥气体经过其附近的连通口5时就变得非常顺畅。因此,经过出料口9附近的连通口5的气体在穿过干燥后的污泥之后还可以在污泥干化装置1的纵向方向G上对污泥的表面进行进一步的干燥,由此,延长了气体与污泥的接触时间。
在本申请中尽管列举了多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仅限于说明书所提及到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通过本发明的上述设计思想对本发明的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中的各个部件或装置进行变化和改型,而这些变化或改型都在本发明的构思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所述污泥干化装置包括:
壳体,其中,所述壳体内的空间构成用以干化污泥的干燥室;
设置在所述干燥室内的至少一个污泥翻动装置,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污泥翻动装置包括转动轴和固定在所述转动轴上的至少一个翻动组件;
设置在所述干燥室的上部的用于待干燥的污泥的进料口和用于排出干燥污泥后的干燥气体的排气口,和设置在所述干燥室的周向壁上的用于干燥后的污泥的出料口;
形成在所述壳体的底板上的至少一个连通口,以允许干燥气体从中经过进入所述干燥室;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连通口上方的桥形件,其中,所述桥形件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至少一个侧开口,以及
支撑所述壳体的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使所述底板离开地面一定距离,以便在所述壳体和底板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泥干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平板、具有平的上表面的板以及弯曲板、具有下凹的上表面的曲面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污泥干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桥形件包括拱形件和板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污泥干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污泥翻动装置的所述至少一个翻动组件可以翻动、剪切和破碎所述干燥室内的污泥且具有可刮除所述桥形件的至少一个侧开口附近的污泥的顶端。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污泥干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污泥翻动装置的所述至少一个翻动组件具有从所述转动轴径向向外延伸的至少一个叶片或棘齿,用于翻动、剪切和破碎污泥。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污泥干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翻动组件与所述桥形件相对应,且所述至少一个叶片或棘齿的前端的侧边缘可刮除或部分刮除所述桥形件的所述至少一个侧开口附近的污泥。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污泥干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翻动组件与所述桥形件相对应,且安装在所述至少一个叶片或棘齿上的可刮除部件的前端的侧边缘可刮除或部分刮除所述桥形件的所述至少一个侧开口附近的污泥。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污泥干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连通口包括多个连通口,其中,所述多个连通口在所述壳体的纵向方向上以一定的间隔布置,且每个连通口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壳体的纵向方向交叉或垂直,以及所述桥形件在连通口的长度方向跨过所述连通口。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污泥干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翻动组件包括多个翻动组件,其中,所述多个翻动组件在所述转动轴上以一定的间隔设置,且每个翻动组件与所述多个桥形件中的一个相对应,以便所述翻动组件的至少一个叶片或棘齿的前端的侧边缘可以刮除或部分刮除所述相对应的桥形件的侧开口附近的污泥。
10.一种使用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污泥干化装置进行污泥干化处理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在干燥室的上部分设置的用于要干燥的污泥的进料口将污泥送入所述干燥室内;
允许壳体外部的干燥气体通过弯曲路径进入到所述干燥室内,以与污泥接触,其中,所述弯曲路径由形成在所述壳体的底板上的连通口以及设置在所述连通口上方的桥形件与所述底板之间形成的侧开口;
利用设置在所述干燥室内的用于翻动污泥的翻动装置围绕转动轴旋转的翻动组件翻动污泥,并在翻动污泥的同时,翻动组件的叶片或棘齿剪切且破碎污泥,且所述叶片或棘齿的前端或安装在叶片或棘齿上可刮除部件的前端的侧边缘可以刮除所述桥形件的所述侧开口附近的污泥;以及
将干化污泥后的尾气和干化后的污泥分别通过用于干化污泥后的干燥气体的排气口和用于干化后的污泥的出料口从所述干燥室排出。
CN201510006489.8A 2015-01-07 2015-01-07 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和方法 Active CN1058196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06489.8A CN105819650B (zh) 2015-01-07 2015-01-07 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和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006489.8A CN105819650B (zh) 2015-01-07 2015-01-07 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和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19650A true CN105819650A (zh) 2016-08-03
CN105819650B CN105819650B (zh) 2023-03-28

Family

ID=565139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006489.8A Active CN105819650B (zh) 2015-01-07 2015-01-07 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1965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65231A (zh) * 2016-12-13 2017-05-31 河南神猴实业有限公司 生物质颗粒壁炉自动除渣结构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33189U (ja) * 1983-08-11 1985-03-06 デンカ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通気式攪拌乾燥装置
JPS6384699A (ja) * 1986-09-26 1988-04-15 Jgc Corp 汚泥の乾燥装置
JPH1133599A (ja) * 1997-07-17 1999-02-09 Nippon Gesuido Jigyodan 炭化汚泥製造装置
WO2007040318A1 (en) * 2005-10-04 2007-04-12 Jeongwoo Ms Co., Ltd.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drying sludge
CN102351398A (zh) * 2011-09-28 2012-02-15 黄建 组合联动式旋翼强制流态化污泥干燥机
CN202492442U (zh) * 2012-02-23 2012-10-17 浙江大学 逆向倾斜交错互清转盘式污泥干化机
CN103408205A (zh) * 2013-08-19 2013-11-27 陈开宇 污泥处理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33189B2 (ja) * 2013-08-30 2016-11-30 Kddi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US10104065B2 (en) * 2015-05-26 2018-10-16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Token-based authentication and authorization information signaling and exchange for adaptive streaming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33189U (ja) * 1983-08-11 1985-03-06 デンカ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通気式攪拌乾燥装置
JPS6384699A (ja) * 1986-09-26 1988-04-15 Jgc Corp 汚泥の乾燥装置
JPH1133599A (ja) * 1997-07-17 1999-02-09 Nippon Gesuido Jigyodan 炭化汚泥製造装置
WO2007040318A1 (en) * 2005-10-04 2007-04-12 Jeongwoo Ms Co., Ltd.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drying sludge
CN102351398A (zh) * 2011-09-28 2012-02-15 黄建 组合联动式旋翼强制流态化污泥干燥机
CN202492442U (zh) * 2012-02-23 2012-10-17 浙江大学 逆向倾斜交错互清转盘式污泥干化机
CN103408205A (zh) * 2013-08-19 2013-11-27 陈开宇 污泥处理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65231A (zh) * 2016-12-13 2017-05-31 河南神猴实业有限公司 生物质颗粒壁炉自动除渣结构
CN106765231B (zh) * 2016-12-13 2024-01-02 河南神猴实业有限公司 生物质颗粒壁炉自动除渣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19650B (zh) 2023-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529628U (zh) 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
CN105819654A (zh) 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和方法
CN105819652A (zh) 污泥干化系统和方法
CN105819659A (zh) 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和方法
CN204529632U (zh) 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
CN105819665A (zh) 污泥干化系统和方法
CN204529634U (zh) 用于底部通气的污泥干化装置的桥形件及其装置
CN105819646A (zh) 一种用于从干燥污泥后的尾气中回收热量的系统和方法
CN204779275U (zh) 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
CN105819649B (zh) 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和方法
CN204779274U (zh) 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
CN105819650A (zh) 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和方法
CN105819648A (zh) 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和方法
CN105819657B (zh) 直接进风式污泥干化装置和方法
CN105819647A (zh) 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和方法
CN205115252U (zh) 污泥干化装置
CN105819653B (zh) 污泥干化的控制系统
CN105819651A (zh) 底部进风的污泥干化装置
CN105819655B (zh) 用于底部通气的污泥干化装置的桥形件及其装置
CN105819656B (zh) 用于底部干燥式污泥干化装置的壳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510098 room 2205, starlight Ying, 119 Shui Yin Road, Yuexiu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Applicant after: SWISON CREATIVE ENVIRONMENTAL SOLUTIONS CO.,LTD.

Address before: Shop third, level 168, new street, temple, Guangzhou, Yuexiu District, No. 90

Applicant before: GUANGZHOU ENVIRONMENTAL CREATIVE SOLUTIONS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615

Address after: Room 48, 13 / F, No. 733 (1), Dongfeng East Road, Yuexiu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Applicant after: Guangzhou Zhengshe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0098 room 2205, starlight Ying, 119 Shui Yin Road, Yuexiu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Applicant before: SWISON CREATIVE ENVIRONMENTAL SOLUTIONS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13

Address after: Room 505, Poly Center, No. 5, Linjiang Avenue,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Applicant after: UTALY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48, 13 / F, No. 733 (1), Dongfeng East Road, Yuexiu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Applicant before: Guangzhou Zhengsheng Technology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