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04433A - 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的促进邻里交往的板房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的促进邻里交往的板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04433A
CN105804433A CN201610316896.3A CN201610316896A CN105804433A CN 105804433 A CN105804433 A CN 105804433A CN 201610316896 A CN201610316896 A CN 201610316896A CN 105804433 A CN105804433 A CN 1058044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ble
board house
space
outdoor
seat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1689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04433B (zh
Inventor
黄鹭红
郭宏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031689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804433B/zh
Publication of CN1058044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044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044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0443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00Buildings or groups of buildings for dwelling or office purposes; General layout, e.g. modular co-ordination or staggered storeys
    • E04H1/02Dwelling houses; Buildings for temporary habitation, e.g. summer hous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1/00Chair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nt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Residential Or Office Build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的促进邻里交往的板房。该板房主要由结构框架、地坪、墙体、屋顶、入户门、侧窗、山墙一体化折叠椅构成。该板房每个标准房间的室外入口处由半室外地坪、屋顶挑檐、外延墙和入口面外墙共同限定出一个半私密空间,解决现有安置区空间层次不明晰的问题,增强邻里认同感,利于邻里和谐。该板房山墙外侧固定的山墙一体化折叠椅,在不占用地的前提下,缓解安置区户外休憩设施匮乏的问题,并对主要公共交往空间进行动静和功能分区,增进交往空间活力,降低交通对邻里社交活动的干扰。采用错列式布局时,该板房能精准的将所减少7%~8%的总建筑面积转移到户外最重要的公共交流场所中,使其社会效益最大化。

Description

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的促进邻里交往的板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单层板房,具体是指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的促进邻里交往的板房。
背景技术
板房因便于拆装、运输,搭建周期短,可循环使用,而广泛作为应急的过渡安身之所。在用地紧凑或板房需求量大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高建筑密度的过渡安置区。这里的高建筑密度是指区内的建筑密度比GB50180-93(修订本)5.0.6.1的规定高15%以上,或人均用地比GB50180-93(修订本)3.0.3中对组团的规定高15%以上(GB50180-93(修订本)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修订本)》)。建筑密度是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3年的芦山地震后,四川地震灾区均出现了大量高建筑密度的单层板房过渡安置区,为高效利用土地,板房采用平行行列式布局,板房间距和户外公共活动交流空间被尽量缩减。每栋板房包括了若干标准房间,一般5~15栋板房组成一个组团,组团内每两栋板房入口面相对,共用一个3m~3.5m的入户巷道,组团间通道宽5~7m,除了上述通道外,几乎没有可用于户外活动的室外空地,减少了邻里社会交往的机会。
2015年1月4日~7日我们在芦山县芦阳镇电影院过渡安置区对住户白天的户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统计住户户外活动的类型和活动人次,以研究户外空间对邻里交往的影响。
该安置区的总平面图如图18所示,除板房退距和住区主、次入口空地外无其他户外活动场所,户外休闲设施严重缺乏,其户外活动空间按形态特征可分为以下5类:住区入口空地、住区后空地、厨厕浴圈、组团通道、入户通道。前两者呈“面型”;“厨厕浴圈”是公共厨厕浴四周的通道,呈“环型”,由于部分住户需由此入户,因此该空间又细分为:“厨厕浴入户”和“厨厕浴公共”两个子空间。“组团通道”和“入户通道”均为“线型”,两者相交呈“鱼骨状”,其交集空间的归属难以界定,因此以“组团通道”和“入户通道”的中心线交点为圆心,5m为半径界定一个子空间,定义为“十字路口”,因此,“鱼骨状”的网状空间被细分为:“组团大道”、“入户巷道”和“十字路口”3个子空间,三者无交集。总之,该安置区的户外活动空间按形态可细分为:住区入口空地、住区后空地、厨厕浴入户、厨厕浴公共、组团大道、入户巷道、十字路口7种空间类型。
图19为观察期间记录的户外活动类型及人次,由于过渡安置区设置公用厨厕浴,且住宿套内建筑面积局促,很多家务无法在户内完成,因而过渡安置区的户外活动中出现了“门口家务”和来往于住宿和公共用房间的“行走家务”。
从图19可知,由于“出行”、“门口家务”和“行走家务”活动的工作性和必要性,其活动人次均高于休闲娱乐类活动,但这三者均具有较强的行为目的性,活动过程中与邻里发生交流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休闲娱乐类活动。在安置区中休闲娱乐类活动与常规住区相比种类更少,以自主性活动为主,缺少集体的社会性交往活动。在各种休闲娱乐活动中,活动人次最多的前四名依次是“站聊”、“儿童玩耍”、“站立观望”和“散步”,其活动人次至少是其他休闲娱乐活动的2.1倍,所以,该四类活动是安置区中主要的休闲娱乐活动。由于“站立观望”和“散步”大多是独处行为,而“站聊”人次中儿童仅占3.5%,所以,在安置区户外,“聊天”是成人最重要的邻里交往方式,而“玩耍”是儿童的主要交往方式。值得关注的是:同样是聊天,“坐聊”活动的人次排序却为倒数第四位,其活动人次仅为“站聊”的17.6%。可见,安置区的户外休闲设施甚至无法为“坐聊”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参与聊天的住户大多只能站着。
另据统计,在“坐聊”和“站聊”的活动人次中,老年人分别占83.9%和47.7%,是安置区主要交往活动(聊天)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老年人因身体机能老化、体力难以持久,自然更倾向“坐聊”,但现实中“坐聊”的老年人次仅为“站聊”老年人次的31.5%,可见户外休憩座椅的缺乏迫使大部分有聊天和交流欲望的老年人只能“站聊”。而“站聊”的时长与老年人体力密切相关,可以推断年迈体弱的老人根本无法如愿或尽情的站着与邻里畅聊。所以,要保证安置区邻里聊天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户外休憩座椅不可或缺。
图20显示观察期间主要休闲娱乐活动的户外空间分布情况,其中“站聊、儿童玩耍、站立观望”的活动空间按户外空间的7小类界定。而“散步”位移的时空变化较快,按户外空间的5大类型界定其活动领域。
从图20可知,“站聊”和“儿童玩耍”在“十字路口”的活动人次最多;“站立观望”主要集中在“十字路口”和“住区入口空地”;“散步”在“组团通道”的活动人次明显高于其他空间,而“组团通道”覆盖了绝大部分“十字路口”空间。所以,“十字路口”不仅是成年人重要的邻里交往(“站聊”)的主要场所,也是儿童“玩耍”的聚集场所,而且该空间不仅是动态活动(儿童玩耍、散步)的主要空间,也是静态活动(站聊、站立观望)的聚集点。总之,不论从空间行为的重要性还是从空间行为的多样性来考量空间,“十字路口”均是过渡安置区户外活动的核心空间,它均匀的分布在安置区中,当“点”状的单空间相互关联而形成“网”状的系统性覆盖时,安置区将形成均质的、使用距离成本最小化的户外交往空间网络,有利于实现住区的公平和共享,因此,“十字路口”是充分激活该过渡安置区邻里交往的首要节点。在调研的过渡安置区中,作为交通空间的“十字路口”之所以能衍生出重要的交往和活动功能,是因为该过渡安置区缺失具有吸引力的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然而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的基本特性:临时性、集约性和经济性必然使这种开放性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只能是种奢望,因此,在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中“十字路口”承载交通功能以外的多种功能不是个别或偶然,而是普遍和必然。
从图20还可知,在“入户巷道”中发生的“站聊”和“儿童玩耍”的活动人次仅次于“十字路口”空间;而且“入户巷道”还是“组团通道”以外的两个主要的“散步”活动空间之一。可见,“入户巷道”也是主要户外活动“站聊”、“儿童玩耍”和“散步”的主要承载空间。但“入户巷道”“站聊”的规模小于“十字路口”,其规模以2人居多,而“十字路口”的规模以3~5人居多,且经常聚集其他活动人群。
另外就“站立观望”而言,被观望的主体是指发生在某特定空间中的对观望者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活动或事件,其内容一般具有公共性和非日常性。从图20可知,“站立观望”活动集中的发生在“十字路口”和“住区入口空地”中,而很少在“入户巷道”发生,此处的发生人次仅占“站立观望”总人次的7.1%。这表明“入户巷道”与“十字路口、住区入口空地”在空间属性上的差异,与“十字路口、住区入口空地”相比,“入户巷道”空间的公共性弱化的同时私密性得以增强,其“站聊”规模小于“十字路口”的事实也证实了这一差异的存在。可见“入户巷道”承担着户外公共空间向室内私密空间过渡的重要职能。
早在1977年美国学者纽曼就提出:一个空间层次清晰的住区需具有“公共一半公共一半私密一私密”四层空间递进关系。这种住区有利于住户形成领域感和归属感,确保不同层次空间中居民活动交往的同时,制约外界穿越,保障了住户安全。因此为构建一个邻里和谐的安全的灾后安置区,需要建立明晰的空间层次,即在户外公共空间“十字路口”和室内私密空间之间需要有“半公共”和“半私密”空间的过渡,“入户巷道”正是完成这一使命的关键。
综上所述,过渡安置区中,“十字路口”和“入户巷道”是户外活动和邻里交往的重要空间,但现实中这两类空间还存在各自的问题。在调研的过渡安置区中,单个面积不足75m2的“十字路口”仅是由道路和板房粗放限定的交通空间,其首要和基本功能是交通,该空间内缺少座椅等必要的休憩设施,缺乏基本的动静分区和空间限定,可见在“十字路口”的空间尺度和功能分区方面都具有很大改进空间,对其空间品质的提升必将有助于提高住户的空间参与度,进而促进住区的邻里交往,对构建和谐、友善的社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就“入户巷道”而言,现实中它作为“组团道路”的分支,被巷道两侧板房住户所共享,具有“半公共”的空间属性;板房入户面出挑的雨檐在“入户巷道”与室内间形成“灰空间”,但该灰空间串联了整栋板房的所有房间,被板房所有住户所共享,下雨时该空间成为住户的主要通道,并与住户室内私密空间直接对接,缺少过渡。可见,过渡安置区中“入户巷道”的空间层次单一,缺失“半私密”空间,造成住区空间递进体系的缺憾,因此,为构建层次明晰的户外空间,须对“入户巷道”的入户前空间进行精细化限定,完善“半私密-私密”递进空间关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的促进邻里交往的板房,目的在于克服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中主要邻里交往空间“十字路口”和“入户巷道”的空间缺陷和不足,以改进板房户外界面为手段,改善安置区的户外邻里交往空间,构建住区四层空间递进体系,增进邻里交往,更好的满足受灾群众的社交需求。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适于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的促进邻里交往的板房,主要由结构框架、地坪、墙体、屋顶、入户门、侧窗、山墙一体化折叠椅构成。其中,地坪包括室内地坪、半室外地坪;墙体包括入口面外墙、侧面外山墙、背面外墙、分间内隔墙、外延墙;而山墙一体化折叠椅包括水平支杆、竖直支杆、活动竖直支架、座面、横向铰链、竖向铰链。
所述板房由若干标准房间组成,每个标准房间的入口处由半室外地坪、屋顶的出檐、外延墙和入口面外墙共同限定出一个半户外空间。半室外地坪是室内地坪在板房入口面的户外延伸部分,与室外地坪完成面高差大于0.1m,且不高于室内地坪,其宽度为0.9m~1.2m,长度与板房等长。板房屋顶出檐长度不小于半室外地坪的宽度。板房外延墙是分间内隔墙和侧面外山墙在板房入口面的户外延伸,其长度为0.9m~1.2m,等于半室内地坪的宽度,其高度不低于入户门高度。外延墙对板房入户前空间进行分户限定,明确了私人使用权,强化了入户半室外空间的领域性,在“入户巷道”与室内私密空间之间限定出“半私密”空间,完成了住区公共空间到室内私密空间的四层递进关系。
所述板房的侧面外山墙处设置山墙一体化折叠椅,为安置区主要交往空间“十字路口”提供固定在室外靠背休憩椅,使住户尤其是老年人能舒适、尽情的交谈。该折叠椅的椅背为侧面外山墙,并且包含若干个等尺寸的座面。座面间有5cm~10cm的间隙,每个座面长度为0.8m~0.9m,宽度为0.35m~0.45m。座面通过水平支杆和横向铰链与侧面外山墙连为一体,悬垂于地面。使用时将座面绕横向铰链旋转至水平,此时座面的荷载由其下的活动竖直支架传递给室外地坪,活动竖直支架的数量为座面数量的2倍。
所述板房的山墙一体化折叠椅包含一根水平支杆和若干竖直支杆。水平支杆通过螺栓固定在侧面外山墙的金属框架上,其下长边距室外地坪高0.4m~0.5m,长度与侧面外山墙等长。竖直支杆是水平支杆的支撑,其宽度为7cm~15cm,高度等于水平支杆下长边距室外地坪的高度,并以0.8m~0.9m的间距固定在水平支杆上,与水平支杆垂直。
所述板房的山墙一体化折叠椅的活动竖直支架通过若干竖向铰链固定在竖直支杆上,活动竖直支架高度为0.38m~0.48m,长度为0.5m~0.65m,它垂直于地面,且平行于侧面外山墙。当座面旋转至水平时,活动竖直支架绕竖向铰链旋转45°~50°,支撑座面的两端。
所述板房的山墙一体化折叠椅座面的可翻转功能,使该座椅在不占用安置区现有组团道路有效通行宽度的同时对“十字路口”空间进行了功能限定,即组团道路两侧板房山墙附近的空间为静区,适于聊天、静坐、观望等活动,组团道路其余部分为动区,首先满足交通功能,并可容纳儿童玩耍、散步等活动。
本发明与现有板房相比更为人性化,具体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为休闲设施严重匮乏的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提供适量的户外休憩靠背椅,吸引更多住户参与到“十字路口”的空间交往行为中,进一步增进安置区公共空间“十字路口”的活力,解决年迈体弱的老年人因无法长久站立而被迫退出社交的问题。
(2)对现有功能分区不明晰的“十字路口”空间进行动静和功能分区,最大限度的降低“十字路口”的交通功能对邻里社交活动的干扰,使各类交往活动的发生空间更为明确,提高行为主体的空间领域感和归属感。
(3)在现有安置区“半公共入户巷道-私密室内空间”的空间关系中,增加“半私密”空间,完善和明确了现有安置区的四级空间层次,对陌生外来人员的行为空间构成约束和无形的监控,在保障住户安全的同时,增强住户归属感和群体认同感,有助于发展和谐的邻里关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的山墙标准房间示意图一;
图3是图1实施例的山墙标准房间示意图二;
图4是图1实施例的山墙一体化折叠椅的水平、竖直支杆示意图;
图5是图1实施例的山墙一体化折叠椅的活动竖直支架示意图;
图6是图1实施例的山墙一体化折叠椅座面悬垂示意图;
图7是图1实施例的山墙一体化折叠椅座面水平示意图;
图8是图1实施例的并列式布局总平面示意图;
图9是图1实施例的错列式布局一总平面示意图;
图10是图1实施例的错列式布局二总平面示意图;
图11是图1实施例的错列式布局三总平面示意图;
图12是图1实施例的并列式布局示意图;
图13是图1实施例的错列式布局一示意图;
图14是图1实施例的错列式布局二示意图;
图15是图1实施例的错列式布局三示意图;
图16是图1实施例的并列式布局组团道路环境示意图;
图17是图1实施例的错列式布局组团道路环境示意图;
图18是芦山县芦阳镇电影院过渡安置区总平面图;
图19是调研图18安置区期间户外活动类型及人次;
图20是调研图18安置区期间主要休闲娱乐类活动的户外空间分布;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结构框架;2—屋顶;3—入户门;4—侧窗;5—山墙一体化折叠椅;6—室内地坪;7—半室外地坪;8—入口面外墙;9—侧面外山墙;10—背面外墙;11—分间内隔墙;12—外延墙;13—水平支杆;14—竖直支杆;15—活动竖直支架;16—座面;17—横向铰链;18—竖向铰链;19—十字路口;20—入户巷道;21—厨厕浴公共;22—组团大道;23—厨厕浴入户;24—住区后空地;25—住区入口空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
本发明涉及的适于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的促进邻里交往的板房,主要由结构框架1、地坪、墙体、屋顶2、入户门3、侧窗4、山墙一体化折叠椅5构成。其中,地坪包括室内地坪6、半室外地坪7;墙体包括入口面外墙8、侧面外山墙9、背面外墙10、分间内隔墙11、外延墙12;山墙一体化折叠椅7包括水平支杆13、竖直支杆14、活动竖直支架15、座面16、横向铰链17、竖向铰链18。
所述板房由若干标准房间组成,每个标准房间的入口处由半室外地坪、屋顶的出檐、外延墙和入口面外墙共同限定出一个半户外空间。半室外地坪是室内地坪在板房入口面的户外延伸部分,与室外地坪完成面高差大于0.1m,且不高于室内地坪,其宽度为0.9m~1.2m,长度与板房等长。板房屋顶出檐长度不小于半室外地坪的宽度。板房外延墙是分间内隔墙和侧面外山墙在板房入口面的户外延伸,其长度为0.9m~1.2m,等于半室内地坪的宽度,其高度不低于入户门高度。外延墙对板房入户前空间进行分户限定,明确了私人使用权,强化了入户半室外空间的领域性,在“入户巷道”与室内私密空间之间限定出“半私密”空间,完成了住区公共空间到室内私密空间的四层递进关系。
所述板房的侧面外山墙处设置山墙一体化折叠椅,该折叠椅的椅背为侧面外山墙,并且包含若干个等尺寸的座面。座面间有5cm~10cm的间隙,每个座面长度为0.8m~0.9m,宽度为0.35m~0.45m。座面通过水平支杆和横向铰链与侧面外山墙连为一体,悬垂于地面。使用时将座面绕横向铰链旋转至水平,此时座面的荷载由其下的活动竖直支架传递给室外地坪,活动竖直支架的数量为座面数量的2倍。
所述板房的山墙一体化折叠椅包含一根水平支杆和若干竖直支杆。水平支杆通过螺栓固定在侧面外山墙的金属框架上,其下长边距室外地坪高0.4m~0.5m,长度与侧面外山墙等长。竖直支杆是水平支杆的支撑,其宽度为7cm~15cm,高度等于水平支杆下长边距室外地坪的高度,并以0.8m~0.9m的间距固定在水平支杆上,与水平支杆垂直。
所述板房的山墙一体化折叠椅的活动竖直支架通过若干竖向铰链固定在竖直支杆上,活动竖直支架高度为0.38m~0.48m,长度为0.5m~0.65m,它垂直于地面,且平行于侧面外山墙。当座面旋转至水平时,活动竖直支架绕竖向铰链旋转45°~50°,支撑座面的两端。
所述板房为安置区主要交往空间“十字路口”提供固定在室外靠背休憩椅,使住户尤其是老年人能舒适、尽情的交谈。在高建筑密度的过渡安置区中,所述板房可采用:行列式布局、错列式布局。
当采用行列式布局时,所有板房包含标准间的数量相同,板房长度相同,其总平面布局示意图如图8所示。所述板房的山墙一体化折叠椅座面的可翻转功能,使该座椅在不占用安置区现有组团道路有效通行宽度的同时对“十字路口”空间进行了功能分区限定,即组团道路两侧板房山墙附近的空间为静区,适于聊天、静坐、观望等活动,组团道路其余部分为动区,满足交通功能,并可容纳儿童玩耍、散步等活动,虽然对空间的限定较弱,但已构成明确的空间心理暗示。
在同样的建设用地中采用错列式布局时,会有50%的板房的标准间数量比其余板房数量少1间,其长度比其余板房短。此时,错列式布局可以有多种变化,如图9~图10所示,虽然采用错列式布局的安置区的总建筑面积比采用行列式布局的安置区少7%~8%,但减少的这部分建筑占地面积却被转移到“十字路口”的空间,精准的用于拓宽户外最重要的公共交流场所的占地面积,使被转移面积的社会效益最大化,有效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当所述板房采用上述错列式布局时,除了能在不占用道路有效通行宽度的前提下提供户外休憩座椅外,在组团道路两侧还新增了内凹式的休憩空间,该空间与原“十字路口”空间融为一体,成为“十字路口”社交活动圈中的静区,周边板房对该空间进行三面围合限定。此时,动静分区由行列式布局中的行为心理暗示,进化为实体边界的明确限定,如果辅以地坪高差,静区将与交通空间有更明确的分界,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十字路口”的交通功能对邻里社交活动的干扰,更好的改善“十字路口”的邻里交往环境。

Claims (6)

1.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的促进邻里交往的板房,主要由结构框架(1)、地坪、墙体、屋顶(2)、入户门(3)、侧窗(4)、山墙一体化折叠椅(5)构成,地坪包括室内地坪(6)和半室外地坪(7),墙体包括入口面外墙(8)、侧面外山墙(9)、背面外墙(10)、分间内隔墙(11)、外延墙(12),山墙一体化折叠椅(5)包括水平支杆(13)、竖直支杆(14)、活动竖直支架(15)、座面(16)、横向铰链(17)、竖向铰链(18),其特征在于,该板房由若干标准房间组成,每个标准房间的入口处由半室外地坪(7)、屋顶(2)的出檐、外延墙(12)和入口面外墙(8)共同限定出一个半户外空间,在紧邻侧面外山墙(9)的室外安置山墙一体化折叠椅(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房,其特征在于,半室外地坪(7)是室内地坪(6)在板房入口面的户外的延伸部分,与室外地坪完成面高差大于0.1m且不高于室内地坪(6),其宽度即延伸长度为0.9m~1.2m,其长度与板房等长,高度高于室外地坪,但不高于室内地坪(6),屋顶(2)出檐长度不小于半室外地坪(7)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房,其特征在于,外延墙(12)是分间内隔墙(11)和侧面外山墙(9)在板房入口面的户外延伸,其长度为0.9m~1.2m,等于半室内地坪(7)的宽度,其高度不低于入户门(3)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房,其特征在于,山墙一体化折叠椅(5)的椅背为侧面外山墙(9),并且包含若干个等尺寸的座面(16),座面(16)间有5cm~10cm的间隙,每个座面(16)长度为0.8m~0.9m,宽度为0.35m~0.45m,座面(16)通过水平支杆(13)和横向铰链(17)与侧面外山墙(9)连为一体,悬垂于地面,使用时将座面(16)绕横向铰链(17)旋转至水平,此时座面(16)的荷载由其下的活动竖直支架(15)传递给室外地坪,活动竖直支架(15)的数量为座面(16)数量的2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房,其特征在于,山墙一体化折叠椅(5)包含一根水平支杆(13),它通过螺栓固定在侧面外山墙的金属框架上,其下长边距室外地坪高0.4m~0.5m,该水平支杆(13)的长度与侧面外山墙(9)等长,其下有若干竖直支杆(14)作支撑,竖直支杆(14)的宽度为7cm~15cm,其高度等于水平支杆(13)下长边距室外地坪的高度,并以0.8m~0.9m的间距固定在水平支杆(13)上,与水平支杆(13)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房,其特征在于,山墙一体化折叠椅(5)的活动竖直支架(15)通过若干竖向铰链(18)固定在竖直支杆(14)上,活动竖直支架(15)高度为0.38m~0.48m,长度为0.5m~0.65m,它垂直于地面,且平行于侧面外山墙(8),当座面(16)旋转至水平时,活动竖直支架(15)绕竖向铰链(18)旋转45°~50°,支撑座面(16)的两端。
CN201610316896.3A 2016-05-12 2016-05-12 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的促进邻里交往的板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8044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16896.3A CN105804433B (zh) 2016-05-12 2016-05-12 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的促进邻里交往的板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16896.3A CN105804433B (zh) 2016-05-12 2016-05-12 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的促进邻里交往的板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04433A true CN105804433A (zh) 2016-07-27
CN105804433B CN105804433B (zh) 2017-11-07

Family

ID=56457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1689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804433B (zh) 2016-05-12 2016-05-12 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的促进邻里交往的板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80443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36852A (zh) * 2017-03-09 2017-06-13 西南民族大学 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的具有半私密半公共空间的板房
CN108222271A (zh) * 2018-03-13 2018-06-29 万华集成房屋(烟台)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房屋及用于房屋折叠的铰链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36344A (ja) * 1998-05-22 1999-12-07 Misawa Homes Co Ltd 住 宅
CN102061744A (zh) * 2010-11-22 2011-05-18 四川大学 一种适于高密度板房安置区的带高窗的双面采光单层板房
CN102619349A (zh) * 2012-04-17 2012-08-01 西南民族大学 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板房区的单层板房
CN102926457A (zh) * 2011-08-08 2013-02-13 联相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节能速立屋
CN103061533A (zh) * 2013-01-18 2013-04-24 四川大学 一种适于山区的环保抗震生态屋体系
CN103806678A (zh) * 2012-11-15 2014-05-21 西安韦德沃德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撬装式野外救助站
CN205743076U (zh) * 2016-05-12 2016-11-30 西南民族大学 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的促进邻里交往的板房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36344A (ja) * 1998-05-22 1999-12-07 Misawa Homes Co Ltd 住 宅
CN102061744A (zh) * 2010-11-22 2011-05-18 四川大学 一种适于高密度板房安置区的带高窗的双面采光单层板房
CN102926457A (zh) * 2011-08-08 2013-02-13 联相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节能速立屋
CN102619349A (zh) * 2012-04-17 2012-08-01 西南民族大学 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板房区的单层板房
CN103806678A (zh) * 2012-11-15 2014-05-21 西安韦德沃德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撬装式野外救助站
CN103061533A (zh) * 2013-01-18 2013-04-24 四川大学 一种适于山区的环保抗震生态屋体系
CN205743076U (zh) * 2016-05-12 2016-11-30 西南民族大学 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的促进邻里交往的板房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36852A (zh) * 2017-03-09 2017-06-13 西南民族大学 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的具有半私密半公共空间的板房
CN108222271A (zh) * 2018-03-13 2018-06-29 万华集成房屋(烟台)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房屋及用于房屋折叠的铰链装置
CN108222271B (zh) * 2018-03-13 2023-08-08 万华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折叠房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04433B (zh) 2017-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Yuen et al. Resident perceptions and expectations of rooftop gardens in Singapore
CN105804433B (zh) 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的促进邻里交往的板房
CN205743076U (zh) 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的促进邻里交往的板房
Arslan et al. The evaluation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housing reconstruction projects after Duzce earthquake
Ronald Homes and houses, senses and spaces
CN201962967U (zh) 一种双餐厅的三层联体别墅
CN202108264U (zh) 一种多花园的三层联体别墅
CN100540823C (zh) 一种奇偶层非对称式矩阵的多、高层住宅
CN106836852A (zh) 一种适于高建筑密度过渡安置区的具有半私密半公共空间的板房
Baessa et al. An Evaluation of Space Planning Design of House Layout to the Traditional Houses in Shibam, Yemen
Nikeghbali Adapting design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ourtyard housing for future urban design
Bednarz et al. Common places–analysis of spatial structures conducive to their functioning
CN201962966U (zh) 一种多功能居室空间的三层联体别墅
Jacob et al. Labour In-migr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the New Subaltern in Kerala
Adro et al. Literature Review on Low Social Interactions in vertical Housing
CN219863285U (zh) 用作空中别墅的抗震建筑结构体系
CN201962968U (zh) 一种多套居住单元的三层联体别墅
Brisibe et al. The U-shaped Bungalow: A Vernacular Evolution in Post-Colonial Port-Harcourt, Nigeria
WO2007124697A1 (fr) Immeuble à étages multiples ou de grande hauteur avec un espace concave continu
Stoiljković et al. Potential and importance of multi-family housing individualization
Bor A fresh approach to high density housing
Cook Urban Housing & Community: A Case for Collective City Living at High-Density
Chabanyuk et al. Large housing estates in Ukraine: Challenges of post-socialist transition
Srinaga et al.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JAKARTA'S COMMERCIAL AREA THROUGH DESIGNING THRESHOLD SPACES IN A PUBLIC PLACE
ur Rashid Contemporary walk-up house form in Dhaka: study of its evolu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107

Termination date: 20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