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93078A - 车辆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93078A
CN105793078A CN201580002895.5A CN201580002895A CN105793078A CN 105793078 A CN105793078 A CN 105793078A CN 201580002895 A CN201580002895 A CN 201580002895A CN 105793078 A CN105793078 A CN 1057930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arm braw
path
blending space
c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289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93078B (zh
Inventor
大下昌宏
谷口真也
油野晃
伯方俊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7930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930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930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9307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B60H1/00671Damper doors moved by rotation; Gril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B60H2001/00721Air deflecting or air direct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在加热风阀(20)上设置有当处于加热模式时朝着空气混合空间(R3)引导暖风以促进冷风和暖风混合的板状的导向部件(21)。导向部件(21)构成为:当处于供风模式时让从冷风通路(R1)朝着空气混合空间(R3)吹出的冷风旁路而流动。

Description

车辆空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车辆上的车辆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到目前为止,这种车辆空调装置构成为:将空调用空气引入收纳冷却用热交换器和加热用热交换器的壳体内,再将该空调用空气调节到所希望的温度,然后将该已被调节到所希望的温度的空调用空气供往驾驶室的各个部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也就是说,在壳体内设置有用于对通过了冷却用热交换器的冷风和通过了加热用热交换器的暖风进行混合的空气混合空间。在壳体内还设置有空气混合风阀和吹出方向切换风阀。该空气混合风阀对流入空气混合空间内的冷风量和暖风量进行调节;该吹出方向切换风阀用于将在空气混合空间生成的空调风供往驾驶室的所希望的部位。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2-1532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当让冷风和暖风在空气混合空间内进行混合之际,在供往空气混合空间的冷风和暖风的某些流入方向、流速等下存在难以均匀混合的情况。如果这样,那么例如在驾驶员座一侧和副驾驶员座一侧吹出温度就会不一样,而难以实现舒适的空调。
于是例如能够想到采取以下措施:将用于把冷风或暖风引导到空气混合空间内的容易混合的地方的导向部件设置在吹出方向切换风阀上,从而让空气混合空间内的冷风和暖风的混合接近均匀。
但是,因为吹出方向切换风阀根据已选择的吹出模式(供风模式、除霜模式等)而工作,所以当处于某一吹出模式时导向部件会有效地发挥作用。但是在其它吹出模式下,相反,导向部件有可能会妨碍冷风和暖风的混合。结果是,会存在无法实现舒适的空调这样的情况。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将用于引导冷风或暖风的导向部件设置在吹出方向切换风阀上的情况下,即使吹出模式改变了,也能够让空气混合空间内的冷风和暖风的混合接近均匀。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将当处于第一吹出模式时朝着空气混合空间引导冷风或暖风以促进冷风和暖风混合的板状的导向部件设置在吹出方向切换风阀上;当处于第二吹出模式时,让冷风和暖风中的一方旁路导向部件而流动。
第一方面的发明是一种车辆空调装置,其包括:对空调用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对空调用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用热交换器、收纳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和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空气混合风阀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吹出方向切换风阀。在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冷风通路、暖风通路、空气混合空间以及空调风通路。所述冷风通路供被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冷却了的冷风流动;所述暖风通路供被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加热了的暖风流动;所述空气混合空间使所述冷风通路的下游端和所述暖风通路的下游端连通;所述空调风通路有多条,每条所述空调风通路与所述空气混合空间连通,将已被空调了的空气供往驾驶室的各个部位。所述空气混合风阀对从所述冷风通路朝着所述空气混合空间吹出的冷风量和从所述暖风通路朝着所述空气混合空间吹出的暖风量进行调节;所述吹出方向切换风阀选择性地将所述多条空调风通路打开和关闭,而将空调风的吹出模式切换为至少第一吹出模式和第二吹出模式。在所述吹出方向切换风阀上设置有板状的导向部件,当处于所述第一吹出模式时,该导向部件朝着所述空气混合空间对从所述冷风通路朝着所述空气混合空间吹出的冷风或者从所述暖风通路朝着所述空气混合空间吹出的暖风进行引导,以促进冷风和暖风的混合。在所述导向部件上设置有旁路部,当处于所述第二吹出模式时,该旁路部让从所述冷风通路朝着所述空气混合空间吹出的冷风和从所述暖风通路朝着所述空气混合空间吹出的暖风中的一方旁路该导向部件而流动。
根据该构成方式,当处于第一吹出模式时,由导向部件将冷风或暖风朝着空气混合空间引导,故能够让冷风和暖风在空气混合空间的混合接近均匀。
另一方面,当吹出方向切换风阀动作而被切换到第二吹出模式时,设置在该吹出方向切换风阀上的导向部件也会动作,导向部件起作用而妨碍冷风和暖风混合。但是,在本发明中,当处于第二吹出模式时,冷风和暖风中的一方会旁路导向部件的旁路部而流入空气混合空间,因此能够抑制导向部件妨碍冷风和暖风在空气混合空间内混合。
第二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旁路部由形成在所述导向部件上的通孔构成。
根据该构成方式,既能够使旁路部结构简单,当处于第二吹出模式时又能够可靠地让冷风和暖风中的一方旁路。
第三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所述旁路部由形成在所述导向部件上的缺口部构成。
根据该构成方式,既能够使旁路部结构简单,当处于第二吹出模式时又能够可靠地让冷风和暖风中的一方旁路。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因为将当处于第一吹出模式时对冷风或暖风进行引导以促进冷风和暖风混合的板状的导向部件设置在吹出方向切换风阀上,所以当处于第一吹出模式时能够让冷风和暖风的混合接近均匀。而且,当处于第二吹出模式时,让冷风和暖风中的一方旁路导向部件而流动,故能够抑制导向部件妨碍冷风和暖风在空气混合空间内混合。因此,即使吹出模式改变了,也能够让空气混合空间内的冷风和暖风的混合接近均匀,从而能够实现舒适的空调。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因为由导向部件的通孔构成旁路部,所以既能够使旁路部结构简单而降低成本,当处于第二吹出模式时又能够可靠地让冷风和暖风中的一方旁路。
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因为由导向部件的缺口部构成旁路部,所以既能够使旁路部结构简单而降低成本,当处于第二吹出模式时又能够可靠地让冷风和暖风中的一方旁路。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空调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2是加热模式下的车辆空调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双高度模式下的车辆空调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除霜加热模式下的车辆空调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供风模式下的车辆空调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除霜模式下的车辆空调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从上方看到的加热风阀的立体图。
图8是加热风阀的主视图。
图9是加热风阀的俯视图。
图10是加热风阀的后视图。
图11是加热风阀的仰视图。
图12是加热风阀的左侧视图。
图13是从下方看到的加热风阀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优选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从本质上说明本发明的示例而已,并没有限制本发明、其适用对象或者其用途的意图。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空调装置1的左侧视图。该车辆空调装置1布置在例如汽车驾驶室内的仪表板(未图示)的内部。车辆空调装置1包括送风单元,但未图示。送风单元是公知装置,构成为:选择并引入驾驶室内的空气和驾驶室外的空气二者中的一方,并能够将风送往驾驶室内的所希望的部位,故详细说明省略。
需要说明的是,在说明该实施方式时,将车辆前侧简单地称为“前”,将车辆后侧简单地称为“后”,将车辆左侧简单地称为“左”,将车辆右侧简单地称为“右”。
如图2所示,车辆空调装置1包括:作为冷却用热交换器的蒸发器10、作为加热用热交换器的散热器芯子(heatercore)11、树脂壳体12、空气混合风阀13、除霜风阀14以及加热风阀(吹出方向切换风阀)20。蒸发器10、散热器芯子11、空气混合风阀13、除霜风阀14以及加热风阀20被收纳在壳体12内。
蒸发器10是热泵装置的一构成要素,其包括:供由图1所示的减压阀A减压了的制冷剂流动的多根管(未图示)和设置在管之间的翅片(未图示)。通过蒸发器10的翅片的空调用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
散热器芯子11包括供发动机的冷却水流动的多根管(未图示)和设置在管之间的翅片(未图示)。通过散热器芯子11的翅片的空调用空气与发动机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
如图1所示,在壳体12的左侧壁部的前部形成有空气引入口12a,该空气引入口12a用于将从所述送风单元送来的空调用空气引入壳体12内。空气引入口12a呈上下方向较长的形状。
如图2所示,在壳体12的上部后侧形成有除霜吹出口12b和供风吹出口12c。除霜吹出口12b位于供风吹出口12c的前方,通过未图示的除霜导管与形成在仪表板的前端部的除霜喷嘴相连接。除霜喷嘴用于将空调风供往车辆的前窗玻璃的内表面。供风吹出口12c经未图示的供风管与形成在仪表板上的供风喷嘴相连接。供风喷嘴用于将空调风供往前排座乘车人员的上半身,该供风喷嘴具有位于仪表板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位的中心供风喷嘴和位于仪表板的左右方向的左右两侧的侧向供风喷嘴。
在壳体12的下部后侧形成有前加热口12d和后加热口12e。前加热口12d位于后加热口12e的前方,用于将空调风供往前排座乘车人员的脚底下附近。延伸到后排座乘车人员的脚底下附近的后加热管(未图示)连接在后加热口12e上。
在壳体12的内部形成有空气通路R。空气通路R由从空气引入口12a(图1所示)朝着后侧延伸的冷风通路R1、从冷风通路R1的下游端朝着下方分支延伸出来的暖风通路R2、使冷风通路R1和暖风通路R2的下游端连通的空气混合空间R3、与空气混合空间R3连通的除霜供风通路(空调风通路)R4以及与空气混合空间R3连通的加热通路(空调风通路)R5构成。
蒸发器10布置在冷风通路R1的中途部位,横断该冷风通路R1。流入冷风通路R1内的空调用空气全部通过蒸发器10被冷却而变成冷风,在冷风通路R1中流动。蒸发器10以空气通过面大致铅直延伸的方式布置好。冷风通路R1从壳体12内部的前侧朝着后侧延伸到壳体12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位附近。冷风通路R1的下游端部分支为上下两部分,其中的上侧部分朝着后侧延伸。
散热器芯子11布置在暖风通路R2的中途部位,横断该暖风通路R2。流入暖风通路R2内的空调用空气全部通过散热器芯子11被加热而变成暖风,在暖风通路R2中流动。散热器芯子11以其上侧比下侧更靠近后方的倾斜状态布置好。
暖风通路R2的上游端,与冷风通路R1的下游端的下侧部分连通且朝着下方延伸后再边朝着后侧上方弯曲边延伸。在布置有散热器芯子11的那一部分暖风通路R2的截面面积最大,暖风通路R2的截面面积随着靠近下游侧逐渐减小。暖风通路R2的下游侧朝着上方延伸,与冷风通路R1的下游端的上侧部分的延伸方向是交叉的关系。
空气混合空间R3设置在冷风通路R1的后方且暖风通路R2的上方。冷风通路R1的下游端的上侧部分与空气混合空间R3的前侧连通。暖风通路R2的下游端与空气混合空间R3的下侧连通。因此而让从冷风通路R1吹向空气混合空间R3的冷风在空气混合空间R3内朝着后侧流动,另一方面,让从暖风通路R2吹向空气混合空间R3的暖风在空气混合空间R3内朝着上侧流动。
除霜供风通路R4的上游端与空气混合空间R3的上侧连通且朝着上方延伸。除霜供风通路R4的下游侧分支为延伸到除霜吹出口12b的除霜通路R4a和延伸到供风吹出口12c的供风通路R4b。
加热通路R5的上游端与空气混合空间R3的后侧连通,边朝着下方弯曲边延伸。前加热口12d和后加热口12e与加热通路R5的下游端连通。
在壳体12内,用于划分暖风通路R2和加热通路R5的划分壁12f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划分壁12f的上端部与暖风通路R2的下游端部相对应。
空气混合风阀13构成为:选择性地将冷风通路R1的下游端的上侧部分和暖风通路R2的上游端打开和关闭,并且能够调节其开度。也就是说,空气混合风阀13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13a和从转动轴13a朝着径向伸出的堵塞板部13b。转动轴13a的两端部由壳体12支承,能够转动。执行元件等的输出轴与转动轴13a相连结,但未图示。转动轴13a由执行元件等驱动。
堵塞板部13b用于将冷风通路R1的下游端的上侧部分和暖风通路R2的上游端打开和关闭。当堵塞板部13b由于转动轴13a的转动而朝着上方转动时,会将冷风通路R1的下游端的上侧部分完全关闭,且会将暖风通路R2的上游端完全打开。另一方面,当堵塞板部13b朝着下方转动时,则会将冷风通路R1的下游端的上侧部分完全打开,且会将暖风通路R2的上游端完全关闭。能够根据堵塞板部13b的转动位置任意地改变冷风通路R1的下游端的上侧部分的开度和暖风通路R2的上游端的开度。这样一来,就能够调节从冷风通路R1向空气混合空间R3吹出的冷风量和从暖风通路R2向空气混合空间R3吹出的暖风量,从而能够改变在空气混合空间R3生成的空调风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执行元件由未图示的空调控制装置控制,让空气混合风阀13工作,以便达到根据乘车人员设定的设定温度、室外气温、阳光照射等计算出来的吹出空气目标温度。还可以用金属线(wire)等将由乘车人员操作的温度调节杆连结在转动轴13a上,利用乘车人员的操作力让空气混合风阀13工作,来取代利用执行元件进行驱动这一做法。
除霜风阀14用于选择性地将除霜通路R4a和供风通路R4b打开和关闭。也就是说,除霜风阀14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14a和从转动轴14a朝着径向伸出的堵塞板部14b。转动轴14a的两端部由壳体12支承,能够转动。链杆部件B(图1所示)连结在转动轴14a上。在除霜风阀14已如图3所示转动到前方的状态下,将除霜通路R4a完全关闭且将供风通路R4b完全打开。另一方面,在除霜风阀14已如图4所示转动到后方的状态下,将除霜通路R4a完全打开且将供风通路R4b完全关闭。
加热风阀20构成为:既能够选择性地将除霜供风通路R4和加热通路R5打开和关闭,又能够将两条通路R4、R5都打开。也就是说,加热风阀20是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20a和堵塞板部20b的旋转风阀,详情后述。转动轴20a的两端部由壳体12支承,能够转动。链杆部件C(图1所示)连结在转动轴20a上。在加热风阀20已如图2所示转动到前方的状态下将加热通路R5完全打开且将除霜供风通路R4关闭。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除霜供风通路R4没有完全关闭,稍微打开一些,让少量的空调风流入除霜供风通路R4中,但并不限于此,还可以将除霜供风通路R4完全关闭。另一方面,在加热风阀20已如图5所示转动到后方的状态下,将加热通路R5完全关闭且将除霜供风通路R4完全打开。还能够根据加热风阀20的转动位置将加热通路R5和除霜供风通路R4都打开,如图3所示。
如图1所示,所述链杆部件B和链杆部件C由于主链环D的存在而连动。执行元件的输出轴与未图示的主链环D相连结。除霜风阀14和加热风阀20由于主链环D转动而连动,选择性地将除霜通路R4a、供风通路R4b以及加热通路R5打开和关闭,如后所述,对空调风的吹出模式进行切换。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用金属线等将由乘车人员操作的吹出模式选择杆连结在主链环D上,利用乘车人员的操作力让主链环D转动,来取代利用执行元件进行驱动这一做法。
在该实施方式中,能够将空调风的吹出模式切换为图2所示的加热模式、图3所示的双高度模式、图4所示的除霜加热模式、图5所示的供风模式以及图6所示的除霜模式这五个模式。
在图2所示的加热模式下,加热风阀20转动到将加热通路R5完全打开且将除霜供风通路R4关闭;除霜风阀14转动到将除霜通路R4a完全打开且将供风通路R4b完全关闭。这样一来,空调风的大部分就会流入加热通路R5并被供往乘车人员的脚底下附近,少量的空调风就会流入除霜供风通路R4的除霜通路R4a并从除霜喷嘴中吹出。
在图3所示的双高度模式下,加热风阀20转动到将加热通路R5和除霜供风通路R4打开的位置;除霜风阀14转动到将除霜通路R4a完全关闭且将供风通路R4b完全打开。这样一来,空调风就会流入加热通路R5和供风通路R4b并分别供往乘车人员的脚底下附近和上半身。
在图4所示的除霜加热模式下,加热风阀20转动到将加热通路R5和除霜供风通路R4打开的位置;除霜风阀14转动到将除霜通路R4a完全打开且将供风通路R4b完全关闭。这样一来,空调风就会流入加热通路R5和除霜通路R4a并分别被供往乘车人员的脚底下附近和前窗玻璃的内表面。
在图5所示的供风模式下,加热风阀20转动到将加热通路R5完全关闭且将除霜供风通路R4完全打开的位置;除霜风阀14转动到将除霜通路R4a完全关闭且将供风通路R4b完全打开。这样一来,空调风就会全部流入供风通路R4b并被供往乘车人员的上半身。
在图6所示的除霜模式下,加热风阀20转动到将加热通路R5完全关闭且将除霜供风通路R4完全打开的位置;除霜风阀14转动到将除霜通路R4a完全打开且将供风通路R4b完全关闭。这样一来,空调风就会全部流入除霜通路R4a并被供往前窗玻璃的内表面。
接下来,详细地说明所述加热风阀20的构造。如图7等所示,加热风阀20除了包括左侧转动轴20a和右侧转动轴20a、堵塞板部20b以外,还包括从左侧转动轴20a朝着径向延伸的端壁部20c和从右侧转动轴20a朝着径向延伸的端壁部20c以及导向部件21。
左侧转动轴20a位于加热风阀20的左端,且受到支承,在朝着左侧突出并插入形成在壳体12的左侧壁上的轴承孔(未图示)内的状态下能够转动;右侧转动轴20a位于加热风阀20的右端,且受到支承,在朝着右侧突出并插入形成在壳体12的右侧壁上的轴承孔(未图示)内的状态下能够转动。左侧转动轴20a和右侧转动轴20a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如图2所示,侧视时右侧端壁部20c呈以右侧转动轴20a为一个顶点的近似三角形。左侧端壁部20c也同样呈以左侧转动轴20a为一个顶点的近似三角形。当侧视加热风阀20时,右侧端壁部20c和左侧壁部20c彼此相重。
如图8和图9所示,堵塞板部20b沿左右方向延伸,以便将右侧端壁部20c的顶端缘和左侧端壁部20c的顶端缘连接起来。如图2所示,堵塞板部20b形成为平面。如图8和图9所示,左右的第一纵板部20d、20d以及左右的第二纵板部20e、20e形成在堵塞板部20b的与转动轴20a相反一侧的面上且从堵塞板部20b突出。
左侧的第一纵板部20d设置在以堵塞板部20b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位为基准的左侧,右侧的第一纵板部20d设置在以堵塞板部20b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位为基准的右侧。左右的第一纵板部20d、20d从加热风阀20的转动方向一侧朝着转动方向另一侧延伸,如图9所示。左侧的第一纵板部20d相对于转动中心线倾斜着延伸,越靠近转动方向另一侧越靠左。右侧的第一纵板部20d相对于转动中心线倾斜着延伸,越靠近转动方向另一侧越靠右。
需要说明的是,加热风阀20的转动方向一侧,是如图2所示在被安装到车辆上以后的安装状态下成为后侧的那一侧,转动方向另一侧则是成为前侧的那一侧。
左侧的第二纵板部20e设置在左侧的第一纵板部20d的左侧,右侧的第二纵板部20e设置在右侧的第一纵板部20d的右侧。左右的第二纵板部20e、20e从加热风阀20的转动方向一侧朝着另一侧延伸。左侧的第二纵板部20e相对于转动中心线倾斜着延伸,越靠近转动方向另一侧越靠左以后,折弯并延伸到堵塞板部20b的左缘部。右侧的第二纵板部20e,相对于转动中心线倾斜着延伸,越靠近转动方向另一侧越靠右以后,折弯而延伸到堵塞板部20b的右缘部。
导向部件21,朝着空气混合空间R3对在如图2所示处于加热模式(第一吹出模式)时从暖风通路R2的下游端朝着空气混合空间R3吹出的暖风进行引导,以促进冷风和暖风的混合。如图7到图10所示,导向部件21呈从左侧端壁部20c到右侧端壁部20c大致与转动中心线平行着延伸的板状,侧视时位于左右的转动轴20a、20a和堵塞板部20b之间。导向部件21的转动方向另一侧的缘部延伸到左右的端壁部20c、20c的转动方向另一侧的缘部附近。导向部件21的转动方向一侧的缘部伸出得比左右的端壁部20c、20c的转动方向一侧的缘部更靠近转动方向一侧。该导向部件21的转动方向一侧的缘部被布置成当如图2所示处于加热模式时到达划分壁12f的上端部附近。
导向部件21平缓地弯曲,位于转动方向的中央的那一部分导向部件21最接近堵塞板部20b。在导向部件21的靠堵塞板部20b一侧的面上设置有与该堵塞板部20b相连的第一到第四连结板部22-25。第一连结板部22布置在导向部件21的左端部附近;第二连结板部23布置在比导向部件2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位靠左的位置处;第三连结板部24布置在比导向部件21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位靠右的位置处;第四连结板部25布置在导向部件21的右端部附近。
在导向部件21的转动方向一侧的左端部形成有左侧缺口部21a。在导向部件21的转动方向一侧的右端部形成有右侧缺口部21b。而且,如图11所示,在导向部件21的转动方向另一侧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位形成有中央缺口部21c。该中央缺口部21c呈左右方向较长的形状。
第一到第三长孔(通孔)31-33在导向部件21上形成为贯通导向部件21。第一长孔31在第一连结板部22和第二连结板部23之间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二长孔32在第二连结板部23和第三连结板部24之间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三长孔33在第三连结板部24和第四连结板部25之间沿左右方向延伸。第一长孔31和第三长孔33大小相等。将第二长孔32的长边方向上的尺寸设定得比第一长孔31的长边方向上的尺寸短。第一到第三长孔31-33位于比导向部件21的转动方向中央部位更靠近另一侧的位置处。能够任意地设定第一到第三长孔31-33的形状。
第一、第二孔(通孔)34、35在导向部件21上形成为贯通导向部件21。第一、第二孔34、35形成在第二连结板部23和第三连结板部24之间且在左右方向上留有间隔。第一、第二孔34、35近似圆形,但是形状并不限于圆形,还可以是多边形。
所述中央缺口部21c、第一到第三长孔31-33、第一、第二孔34、35相当于本发明的旁路部。也就是说,中央缺口部21c、第一到第三长孔31-33、第一、第二孔34、35,当如图5所示处于供风模式和如图6所示处于除霜模式(都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吹出模式)时,用于让从冷风通路R1朝着空气混合空间R3吹出的冷风旁路导向部件21而朝着暖风侧流动。
接下来,说明按以上所述构成的车辆空调装置1处于运转状态时的情况。首先,说明选择了图2所示的加热模式后的情况。在加热模式下,因为加热风阀20转动到将加热通路R5完全打开且将除霜供风通路R4关闭,所以导向部件21的转动方向一侧的缘部会位于划分壁12f的上端部附近。这样一来,导向部件21就会起作用而让划分壁12f朝着壳体12的前侧延长。导向部件21从上方离暖风通路R2的下游端部有一段距离的位置处开始对该暖风通路R2的下游端部进行覆盖。
在加热模式下,从冷风通路R1的下游端部的上侧部分朝着空气混合空间R3吹出的冷风是如空白箭头X所示朝向后侧的风流。另一方面,从暖风通路R2的下游端部朝着空气混合空间R3吹出的空气如箭头Y所示,由加热风阀20的导向部件21朝着空气混合空间R3的前侧引导。这样一来,冷风流和暖风流就会在空气混合空间R3内正对并发生碰撞,来促进冷风和暖风的混合,因此能够让在空气混合空间R3内生成的空调风的温度接近均匀。暖风的一部分通过导向部件21上的中央缺口部21c、第一到第三长孔31-33、第一、第二孔34、35朝着空气混合空间R3的上方流动,如箭头W所示。该箭头W所示的风流与冷风碰撞会进一步促进冷风和暖风的混合。
接下来,说明选择了图3所示的双高度模式后的情况。在双高度模式下,加热风阀20转动到将加热通路R5和除霜供风通路R4打开的位置处。导向部件21的靠近转动方向一侧的缘部离开划分壁12f的上端部。
在双高度模式下,与加热模式一样,冷风是如空白箭头X所示朝向后侧的风流。另一方面,从暖风通路R2的下游端部朝着空气混合空间R3吹出的空气,如箭头Y所示,由加热风阀20的导向部件21朝着空气混合空间R3的前侧引导。这样一来,便会促进冷风和暖风的混合。
接下来,说明选择了图4所示的除霜加热模式后的情况。在除霜加热模式下,与双高度模式一样,加热风阀20转动。冷风是如空白箭头X所示朝向后侧的风流。另一方面,从暖风通路R2的下游端部朝着空气混合空间R3吹出的空气,如箭头Y所示,由加热风阀20的导向部件21朝着空气混合空间R3的前侧引导。这样一来,便会促进冷风和暖风的混合。
接下来,说明选择了图5所示的供风模式后的情况。在供风模式下,因为加热风阀20转动到将加热通路R5完全关闭且将除霜供风通路R4完全打开的位置处,所以导向部件21的转动方向另一侧与冷风通路R1的下游端部的上侧部分的一部分相对。
在供风模式下,从冷风通路R1的下游端部的上侧部分朝着空气混合空间R3吹出的冷风是如空白箭头X所示朝向后侧的风流。另一方面,从暖风通路R2的下游端部朝着空气混合空间R3吹出的空气,如箭头Y所示,通过加热风阀20的堵塞板部20b和导向部件21之间的间隙朝着空气混合空间R3的上侧流去。
此时,导向部件21的转动方向另一侧与冷风通路R1的下游端部的上侧部分的一部分相对,故如箭头Z所示,冷风的一部分通过导向部件21上的中央缺口部21c、第一到第三长孔31-33以及第一、第二孔34、35,旁路导向部件21而流动。因为该箭头Z所示的冷风流是与箭头Y所示的暖风流交叉的方向上的风流,所以会促进冷风和暖风的混合。由此能够让在空气混合空间R3内生成的空调风的温度接近均匀。
接下来,说明选择了图6所示的除霜模式后的情况。在除霜模式下,因为加热风阀20转动到与供风模式一样的位置,所以如箭头Z所示,冷风的一部分旁路导向部件21而流动,从而会促进冷风和暖风的混合。
如上所述,根据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空调装置1,因为将处于加热模式时对暖风进行引导以促进冷风和暖风混合的板状的导向部件21设置在加热风阀20上,所以处于加热模式时能够让冷风和暖风的混合接近均匀。而且,当处于供风模式、除霜模式时,因为让冷风旁路导向部件21而流动,所以能够抑制导向部件21妨碍冷风和暖风在空气混合空间R3内的混合。因此,即使吹出模式改变,也能够让空气混合空间R3内的冷风和暖风的混合接近均匀,从而能够实现舒适的空调。
因为由导向部件21上的中央缺口部21c、第一到第三长孔31-33以及第一、第二孔34、35构成让冷风旁路的旁路部,所以能够让旁路部结构简单,从而能够降低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当处于加热模式时,是由导向部件21对暖风进行引导的。但并不限于此,还可以由导向部件对冷风进行引导。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处于供风模式或除霜模式时,是让冷风旁路的。但并不限于此,还可以让暖风旁路。也就是说,通过将冷却用热交换器和加热用热交换器调换一下等,就能够由导向部件21对暖风进行引导而让暖风旁路。
能够将中央缺口部21c、第一到第三长孔31-33、第一、第二孔34、35中的任意一个以上形成在导向部件21上;第一到第三长孔31-33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第一、第二孔34、35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上述实施方式从各个方面来讲都是简单的示例而已,不能对本发明做限定性的解释。属于权利要求范围的等同范围内的变形、变更全都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空调装置能够装载在例如汽车上。
-符号说明-
1车辆空调装置
10蒸发器(冷却用热交换器)
11散热器芯子(加热用热交换器)
12壳体
13空气混合风阀
20加热风阀(吹出方向切换风阀)
21导向部件
21c中央缺口部(旁路部)
31-33第一到第三长孔(旁路部)
34、35第一、第二孔(旁路部)
R1冷风通路
R2暖风通路
R3空气混合空间
R4除霜供风通路(空调风通路)
R5加热通路(空调风通路)

Claims (3)

1.一种车辆空调装置,其包括:对空调用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对空调用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用热交换器、收纳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和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空气混合风阀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吹出方向切换风阀,所述车辆空调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内形成有冷风通路、暖风通路、空气混合空间以及空调风通路,
所述冷风通路供被所述冷却用热交换器冷却了的冷风流动,
所述暖风通路供被所述加热用热交换器加热了的暖风流动,
所述空气混合空间使所述冷风通路的下游端和所述暖风通路的下游端连通,
所述空调风通路有多条,每条所述空调风通路与所述空气混合空间连通,将已被空调了的空气供往驾驶室的各个部位;
所述空气混合风阀对从所述冷风通路朝着所述空气混合空间吹出的冷风量和从所述暖风通路朝着所述空气混合空间吹出的暖风量进行调节,
所述吹出方向切换风阀选择性地将所述多条空调风通路打开和关闭,而将空调风的吹出模式切换为至少第一吹出模式和第二吹出模式,
在所述吹出方向切换风阀上设置有板状的导向部件,当处于所述第一吹出模式时,该导向部件朝着所述空气混合空间对从所述冷风通路朝着所述空气混合空间吹出的冷风或者朝着所述空气混合空间对从所述暖风通路朝着所述空气混合空间吹出的暖风进行引导,以促进冷风和暖风的混合,
在所述导向部件上设置有旁路部,当处于所述第二吹出模式时,该旁路部让从所述冷风通路朝着所述空气混合空间吹出的冷风和从所述暖风通路朝着所述空气混合空间吹出的暖风中的一方旁路该导向部件而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旁路部由形成在所述导向部件上的通孔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旁路部由形成在所述导向部件上的缺口部构成。
CN201580002895.5A 2014-02-03 2015-01-20 车辆空调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7930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18249 2014-02-03
JP2014018249A JP6371533B2 (ja) 2014-02-03 2014-02-03 車両用空調装置
PCT/JP2015/000229 WO2015115058A1 (ja) 2014-02-03 2015-01-20 車両用空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93078A true CN105793078A (zh) 2016-07-20
CN105793078B CN105793078B (zh) 2017-12-22

Family

ID=537566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2895.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793078B (zh) 2014-02-03 2015-01-20 车辆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371533B2 (zh)
CN (1) CN105793078B (zh)
WO (1) WO2015115058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89407A (zh) * 2016-09-26 2019-04-26 宝马股份公司 用于以方向控制的方式将空气输送到车辆内室中的空气排出装置
CN113453924A (zh) * 2019-03-04 2021-09-28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28768B2 (en) * 2016-01-28 2019-06-25 Hanon Systems Temperature door for HVAC to facilitate blending
JP6855282B2 (ja) * 2017-03-02 2021-04-07 株式会社日本クライメイトシステムズ 車両用空調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37346A (ja) * 2002-02-20 2003-08-27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4136707A (ja) * 2002-10-15 2004-05-13 Denso Corp エアコン用吹出モードドア
JP2005081975A (ja) * 2003-09-08 2005-03-31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2009035070A (ja) * 2007-07-31 2009-02-19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20090068939A1 (en) * 2007-06-28 2009-03-12 Masaharu Onda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er
JP2009292197A (ja) * 2008-06-03 2009-12-17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2153223A (ja) * 2011-01-25 2012-08-16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37346A (ja) * 2002-02-20 2003-08-27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4136707A (ja) * 2002-10-15 2004-05-13 Denso Corp エアコン用吹出モードドア
JP2005081975A (ja) * 2003-09-08 2005-03-31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US20090068939A1 (en) * 2007-06-28 2009-03-12 Masaharu Onda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er
JP2009035070A (ja) * 2007-07-31 2009-02-19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9292197A (ja) * 2008-06-03 2009-12-17 Denso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2153223A (ja) * 2011-01-25 2012-08-16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89407A (zh) * 2016-09-26 2019-04-26 宝马股份公司 用于以方向控制的方式将空气输送到车辆内室中的空气排出装置
CN109689407B (zh) * 2016-09-26 2022-04-08 宝马股份公司 用于以方向控制的方式将空气输送到车辆内室中的空气排出装置
CN113453924A (zh) * 2019-03-04 2021-09-28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CN113453924B (zh) * 2019-03-04 2024-04-12 株式会社电装 车辆用空调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15058A1 (ja) 2015-08-06
CN105793078B (zh) 2017-12-22
JP6371533B2 (ja) 2018-08-08
JP2015145161A (ja) 2015-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53223B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4883080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971963B2 (ja)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EP2634022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motor vehicles
CN105793078A (zh) 车辆空调装置
CN104619531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2009202687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8267757B2 (en) Vehicular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10232679B2 (en) Air deflector device of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an automobile
JP6134535B2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WO2015012286A1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JP3990276B2 (ja) 空気ガイドボックス
JP2010018248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7105235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16002949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US10350962B2 (en) Assembly for air distribution for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of an automobile
JP2020040636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KR101648124B1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US11040592B2 (en) Climate control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JP6810618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329404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23182147A1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JP6420531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6235271B2 (ja)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JP2008094364A (ja) 高温空気チャネル及び低温空気チャネルと関連した温度混合方式のヒーティング、ベンチレーション及びエア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