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81930A - 直线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直线压缩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781930A CN105781930A CN201410831430.8A CN201410831430A CN105781930A CN 105781930 A CN105781930 A CN 105781930A CN 201410831430 A CN201410831430 A CN 201410831430A CN 105781930 A CN105781930 A CN 10578193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sonant springs
- axis
- flat surface
- surface grinding
- spring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Compressors, Vaccum Pumps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直线压缩机,直线压缩机包括:电机,包括定子(31)和动子(32);谐振机构,包括连接到动子(32)的弹簧支承件(50)以及至少安装在弹簧支承件(50)的一侧的多个谐振弹簧(60),谐振弹簧(60)的两端的多个圈之间均无间隙设置,谐振弹簧(60)的两端的端面均具有磨平面。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气缸的摩擦损耗和磨损较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缩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直线压缩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如图1和图2所示,直线压缩机包括壳体1、气缸2、电机3、活塞4、吸气阀5a、排气阀5b、排气阀盖5c、排气管5d、谐振弹簧6a、排气阀簧6b、支撑弹簧6c、固定板7和弹簧盖8。直线压缩机的电机3的线圈通以电流后,在电机3的定子3a形成闭合交变磁路驱动电机3的动子3b运动,从而带动活塞4相对于气缸2作往复运动,实现气体的吸入、压缩和排出的过程。气体经壳体1的吸气口1a被吸入壳体1内,壳体1内的低压气体经过吸气阀5a被吸入压缩机腔,压缩机腔内的气体被压缩后,当压力达到一定时,排气阀5b打开,高压气体经壳体1内的排气管5d,排到压缩机的壳体1外。
直线压缩机需要设计一套质量谐振系统,谐振系统包括谐振弹簧6a,谐振弹簧6a设置在动子3b和弹簧盖8之间。谐振系统中的谐振弹簧在活塞4的运动方向上的刚度为km,压缩腔中的气体等效刚度为kg,同气缸2固定连接6a的静止部件质量为ms,静止部件包括气缸2、动子3b、固定板7、排气阀5b、排气阀簧6b和排气阀盖5c,同活塞4固定连接的运动部件质量为md,运动部件包括活塞4和动子3b,谐振弹簧6a等效到静止部件上的质量为mss,谐振弹簧6a等效到运动部件质量为msd。直线压缩机的谐振系统固有频率ωn=[(km+kg)(ms+mss+md+msd)]/[(ms+mss)(md+msd)],直线压缩机的设计运行频率ω与谐振系统固有频率ωn一致,从而使压缩机获得最高能效,实现直线压缩机的谐振要求。但是,当活塞4往复运动时,谐振弹簧6a会被挤压,由于谐振弹簧6a具有弹性,在被挤压时谐振弹簧6a不平衡可能发生倾斜,进而谐振弹簧6a会产生侧向力,谐振弹簧6a的侧向力会对活塞4产生作用力,从而使得活塞可能发生倾斜,活塞倾斜会与气缸发生碰撞,造成气缸的摩擦损耗和磨损较大,降低了直线压缩机的能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直线压缩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气缸的摩擦损耗和磨损较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直线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包括定子和动子;谐振机构,包括连接到动子的弹簧支承件以及至少安装在弹簧支承件的一侧的多个谐振弹簧,谐振弹簧的两端的多个圈之间均无间隙设置,谐振弹簧的两端的端面均具有磨平面。
进一步地,直线压缩机还包括气缸、固定板和弹簧盖,固定板安装在定子上,定子位于固定板和气缸之间,弹簧盖盖设在固定板上,位于弹簧支承件的一侧的谐振弹簧的第一端与固定板抵接和/或位于弹簧支承件的另一侧的谐振弹簧的第一端与弹簧盖抵接。
进一步地,谐振弹簧包括第一谐振弹簧和第二谐振弹簧,第一谐振弹簧设置在弹簧支承件的第一侧,第二谐振弹簧设置在弹簧支承件的第二侧,第一谐振弹簧的第一端与固定板抵接,第二谐振弹簧的第一端与弹簧盖抵接,第一谐振弹簧的两端的端面均具有第一磨平面,第二谐振弹簧的两端的端面均具有第二磨平面。
进一步地,弹簧支承件的第一侧上设有第一凸台,第一谐振弹簧的第二端安装在第一凸台上,弹簧支承件的第二侧设有第二凸台,第二谐振弹簧的第二端安装第二凸台上。
进一步地,第一谐振弹簧和第二谐振弹簧的个数均为偶数个。
进一步地,第一磨平面的周向尺寸占第一谐振弹簧的周向尺寸的1/2~7/8,第二磨平面的周向尺寸占第二谐振弹簧的周向尺寸的1/2~7/8。
进一步地,弹簧支承件的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为X轴,X轴与气缸的轴线相交,弹簧支承件的沿其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为Y轴,Y轴与气缸的轴线和X轴均相交,多个第一谐振弹簧相对于X轴和Y轴均位置对称,多个第二谐振弹簧相对于X轴和Y轴均位置对称。
进一步地,呈对角线设置的一对第一谐振弹簧的旋向与呈对角线设置的另一对第一谐振弹簧的旋向相反,呈对角线设置的一对第二谐振弹簧的旋向与呈对角线设置的另一对第二谐振弹簧的旋向相反。
进一步地,呈对角线设置的一对第一谐振弹簧的未磨平面相对于X轴和Y轴的交点中心对称设置,呈对角线设置的一对第二谐振弹簧的未磨平面相对于X轴和Y轴的交点中心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呈正对面设置的一对第一谐振弹簧的未磨平面相对于X轴或Y轴对称设置,呈正对面设置的一对第二谐振弹簧的未磨平面相对于X轴或Y轴对称设置。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谐振弹簧的两端的端面均具有磨平面,当活塞往复运行时,谐振弹簧被挤压,磨平面可以使得谐振弹簧受到的作用力更均匀地作用在其他部件上,有效地防止了谐振弹簧被挤压时发生倾斜的情况,降低或消除了谐振弹簧的侧向力,进而降低了谐振弹簧的侧向力对活塞与气缸配合的影响,有效地避免了活塞在气缸中发生倾斜的情况,从而保证了活塞与气缸的同轴度,降低气缸的擦损耗和磨损,有效地提高了直线压缩机的能效。由于磨平谐振弹簧的端面之后使得谐振弹簧的强度降低了,将谐振弹簧的两端的多个圈均紧贴设置,这样增强了谐振弹簧的强度,从而使得活塞在气缸中运行更加平稳,增强了活塞的平衡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直线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直线压缩机的谐振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的气缸和活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直线压缩机的实施例的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的直线压缩机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4的直线压缩机的弹簧支承件、动子及活塞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的弹簧支承件、动子及活塞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4的弹簧支承件和谐振弹簧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的第一谐振弹簧的主视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8的弹簧支承件和谐振弹簧的仰视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10的弹簧支承件和谐振弹簧的A-A向剖视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8的弹簧支承件和谐振弹簧的装配方式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图12的弹簧支承件和谐振弹簧的装配方式一的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8的弹簧支承件和谐振弹簧的装配方式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图14的弹簧支承件和谐振弹簧的装配方式二的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图8的弹簧支承件和谐振弹簧的装配方式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图16的弹簧支承件和谐振弹簧的装配方式三的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18示出了图8的弹簧支承件和谐振弹簧的装配方式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19示出了图18的弹簧支承件和谐振弹簧的装配方式四的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20示出了图8的弹簧支承件和谐振弹簧的装配方式五的结构示意图;
图21示出了图20的弹簧支承件和谐振弹簧的装配方式五的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22示出了图8的弹簧支承件和谐振弹簧的装配方式六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23示出了图22的弹簧支承件和谐振弹簧的装配方式六的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壳体;1a、吸气口;1b、排气口;2、气缸;3、电机;3a、定子;3b、动子;4、活塞;5a、吸气阀;5b、排气阀;5c、排气阀盖;5d、排气管;6a、谐振弹簧;6b、排气阀簧;6c、支撑弹簧;7、固定板;8、弹簧盖;20、气缸;31、定子;32、动子;321、第二定位孔;322、第二安装孔;40、活塞;41、第三定位孔;42、第三安装孔;50、弹簧支承件;51、第一凸台;52、第二凸台;53、第一定位孔;54、第一安装孔;60、谐振弹簧;61、第一谐振弹簧;61a、第一左谐振弹簧;61b、第二左谐振弹簧;61c、第一右谐振弹簧;61d、第二右谐振弹簧;611、第一磨平面;62、第二谐振弹簧;62a、第一下谐振弹簧;62b、第一上谐振弹簧;62c、第二下谐振弹簧;62d、第二上谐振弹簧;621、第二磨平面;70、固定板;71、第三凸台;80、弹簧盖;90、第一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4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直线压缩机包括壳体、气缸20、电机、活塞40、谐振机构,壳体具有内腔,气缸20安装在内腔中,气缸20具有压缩腔,电机安装在内腔中并与气缸20连接,电机包括定子31和动子32,活塞40的第一端可移动地安装在压缩腔中,活塞40的第二端伸出压缩腔并与动子32连接,谐振机构包括连接到动子32的弹簧支承件50以及安装在弹簧支承件50的两侧的多个谐振弹簧60,谐振弹簧60的两端的多个圈之间均无间隙设置,谐振弹簧60的两端的端面均具有磨平面。
应用本实施例的直线压缩机,谐振弹簧60的两端的端面均具有磨平面,当活塞40往运行时,谐振弹簧60被挤压,磨平面可以使得谐振弹簧60受到的作用力更均匀地作用在其他部件上,有效地防止了谐振弹簧60被挤压时发生倾斜的情况,降低或消除了谐振弹簧60的侧向力,进而降低了谐振弹簧60的侧向力对活塞40与气缸20配合的影响,有效地避免了活塞40在气缸20中发生倾斜的情况,从而保证了活塞40与气缸20的同轴度,降低气缸20的擦损耗和磨损,有效地提高了直线压缩机的能效。由于磨平谐振弹簧60的端面之后使得谐振弹簧60的强度降低了,将谐振弹簧60的两端的多个圈均紧贴设置,这样增强了谐振弹簧60的强度,从而使得活塞40在气缸20中运行更加平稳,增强了活塞40的平衡性。
在本实施例中,直线压缩机还包括固定板70和弹簧盖80,固定板70安装在定子31上,定子31位于固定板70和气缸20之间,弹簧盖80盖设在固定板70上,位于弹簧支承件50的一侧的谐振弹簧60的第一端与固定板70抵接和位于弹簧支承件50的另一侧的谐振弹簧60的第一端与弹簧盖80抵接。弹簧支承件50可以方便固定谐振弹簧60,固定板70和弹簧盖80为谐振弹簧60的第一端提供一个弹性支承点。这样通过固定板70、弹簧盖80以及弹簧支承件50固定在定子31上。安装时,先将谐振弹簧60预压缩一定长度后,通过螺钉将弹簧盖80固定在固定板70上。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弹簧支承件50上设有第一定位孔53和第一安装孔54,动子32上设有第二定位孔321和第二安装孔322,活塞40上设有第三定位孔41和第三安装孔42,第一紧固件90依次穿过第一安装孔54、第二安装孔322以及第三安装孔42以将活塞40、动子32和弹簧支承件50按顺序固定在一起。优选地,第一紧固件90为螺钉,螺钉将弹簧支承件50和动子32固定在活塞40上。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板70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定子31上。优选地,紧固件为螺钉,螺钉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安装简便,操作省力。
现有技术中如图3所示,活塞4在气缸2里倾斜,活塞4的外圆轴线与气缸2的内圆轴线之间具有夹角d,夹角d倾斜角过大会导致活塞4与气缸2之间的异常磨损。
针对上述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谐振弹簧60包括第一谐振弹簧61和第二谐振弹簧62,第一谐振弹簧61设置在弹簧支承件50的第一侧,第二谐振弹簧62设置在弹簧支承件50的第二侧,第一谐振弹簧61的第一端与固定板70抵接,第二谐振弹簧62的第一端与弹簧盖80抵接,第一谐振弹簧61的两端的端面均具有第一磨平面611(如图12的阴影区域),第二谐振弹簧62的两端的端面均具有第二磨平面621(如图13所示)。第一磨平面611可以使得第一谐振弹簧61受到的作用力更均匀地作用在固定板70上,有效地防止了第一谐振弹簧61被挤压时发生倾斜的情况,降低或消除了第一谐振弹簧61的侧向力,进而降低了第一谐振弹簧61的侧向力对活塞40与气缸20配合的影响,有效地避免了活塞40在气缸20中发生倾斜的情况,从而保证了活塞40与气缸20的同轴度。第二磨平面621可以使得第二谐振弹簧62受到的作用力更均匀地作用在弹簧盖80上,有效地防止了第二谐振弹簧62被挤压时发生倾斜的情况,降低或消除了第二谐振弹簧62的侧向力,进而降低了第二谐振弹簧62的侧向力对活塞40与气缸20配合的影响,有效地避免了活塞40在气缸20中发生倾斜的情况,从而保证了活塞40与气缸20的同轴度。通过在弹簧支承件50的两侧均布置谐振弹簧,在气体的吸入、压缩以及排出过程中更有效地降低或消除谐振弹簧的侧向力。
如图6、图8和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弹簧支承件50的第一侧上设有第一凸台51,第一谐振弹簧61的第二端安装在第一凸台51上,弹簧支承件50的第二侧设有第二凸台52,第二谐振弹簧62的第二端安装第二凸台52上。这样在活塞40相对于气缸20的运行方向上建立了弹性支撑(即谐振弹簧60),弹性支撑的刚度为km。第一凸台51可以方便第一谐振弹簧61的安装,第二凸台52可以方便第二谐振弹簧62的安装,安装更简便,操作方便。优选地,第一谐振弹簧61的第二端与第一凸台51过盈配合,第二谐振弹簧62的第二端与第二凸台52过盈配合。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板70上设有第三凸台71,第一谐振弹簧61的第一端与第三凸台71间隙配合,弹簧盖80上设有第四凸台,第二谐振弹簧62的第一端与第四凸台间隙配合。
如图8和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谐振弹簧61和第二谐振弹簧62的个数均为偶数个。单个谐振弹簧的尺寸变小,谐振弹簧的线径和刚度系数容易保证,降低了加工制造成本。优选地,弹簧支承件50的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为X轴,X轴与气缸20的轴线相交,弹簧支承件50的沿其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为Y轴,Y轴与气缸20的轴线和X轴均相交,多个第一谐振弹簧61相对于X轴和Y轴均位置对称,多个第二谐振弹簧62相对于X轴和Y轴均位置对称。这样可以在弹簧支承件5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均设置了谐振弹簧,有效地减少谐振弹簧的侧向力对活塞和气缸配合的影响,有效地实现了压缩机工作效率和谐振系统频率一致,从而有效地提高压缩机的效率。优选地,第一谐振弹簧61为四个,第二谐振弹簧62为四个。这样使得结构简单,布置简便,效果显著。第一谐振弹簧61包括第一左谐振弹簧61a、第二左谐振弹簧61b、第一右谐振弹簧61c以及第二右谐振弹簧61d,第二谐振弹簧61包括第一下谐振弹簧62a、第一上谐振弹簧62b、第二下谐振弹簧62c以及第二上谐振弹簧62d。其中,左和右以及上和下是指图中的左和右。
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弹簧支承件50的第一侧的呈对角线设置的第一凸台51的圆心连线与X轴之间的夹角为a,弹簧支承件50的第二侧的呈对角线设置的第二凸台52的圆心连线与Y轴之间的为b,其中,b-a的范围在0~20°的范围内。当然,也可以根据具体的压缩机的尺寸设计b-a的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磨平面611的周向尺寸占第一谐振弹簧61的周向尺寸的1/2~7/8,第二磨平面621的周向尺寸占第二谐振弹簧62的周向尺寸的1/2~7/8。现有技术中,如图2所示,谐振弹簧的端面位磨平,则谐振弹簧与其配合零件的接触区域不是平面接触,谐振弹簧预压缩后,谐振弹簧的压缩力的方向与谐振弹簧的轴线方向不同向,即谐振弹簧的压缩力的方向与谐振弹簧的轴线方向之间具有夹角c。而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谐振弹簧61和第二谐振弹簧62的两端均磨平,第一谐振弹簧61和第二谐振弹簧62的两端的尾圈与其相邻的圈之间并紧设置,可保证谐振弹簧与其配合零件间形成有效的配合面,减少单个谐振弹簧的压缩力的方向与谐振弹簧的轴线方向的偏离角度,从而减小单件弹簧预压缩力所产生的侧向力。
在本实施例中,弹簧支承件50与谐振弹簧60的装配方式如下几种:
1)四个第一谐振弹簧61的旋向均相同,四个第二谐振弹簧62的旋向均相同,第一谐振弹簧61的旋向与第二谐振弹簧62的旋向相同。如果第一谐振弹簧61与第二谐振弹簧62均为右旋弹簧,这时第一谐振弹簧61、第二谐振弹簧62与弹簧支承件50有以下三种装配方式:
第一种装配方式为:距离较近且呈正对面设置的一对第一谐振弹簧61的未磨平面相对于X轴对称设置,距离较近且呈正对面设置的一对第二谐振弹簧62的未磨平面相对于Y轴对称设置。具体地,第一左谐振弹簧61a的未磨平面与第二左谐振弹簧61b的未磨平面相对于X轴对称设置,第一右谐振弹簧61c的未磨平面与第二右谐振弹簧61d的未磨平面相对于X轴对称设置,第一下谐振弹簧62a的未磨平面与第二下谐振弹簧62c的未磨平面相对于Y轴对称设置,第一上谐振弹簧62b的未磨平面与第二上谐振弹簧62d的未磨平面相对于Y轴对称设置。如图12和图13所示为相向方向,当然其方向也可以为向背。
第一左谐振弹簧61a的侧向力与第二左谐振弹簧61b的侧向力相互平衡,第一右谐振弹簧61c的侧向力与第二右谐振弹簧61d的侧向力相互平衡,第一下谐振弹簧62a的侧向力与第二下谐振弹簧62c的侧向力相互平衡,第一上谐振弹簧62b的侧向力与第二上谐振弹簧62d的侧向力相互平衡,从而消除了装配体弹簧侧向力,避免弹簧侧向力破坏活塞与气缸的精密配合,避免活塞与气缸间的过大的摩擦功耗和异常磨损。
第二种装配方式为:呈对角线设置的一对第一谐振弹簧61的未磨平面相对于X轴和Y轴的交点中心对称设置,呈对角线设置的一对第二谐振弹簧62的未磨平面相对于X轴和Y轴的交点中心对称设置。具体地,第一左谐振弹簧61a的未磨平面与第二右谐振弹簧61d的未磨平面相对于X轴和Y轴的交点中心对称设置,第二左谐振弹簧61b的未磨平面与第一右谐振弹簧61c的未磨平面相对于X轴和Y轴的交点中心对称设置,第一下谐振弹簧62a的未磨平面与第二上谐振弹簧62d的未磨平面相对于X轴和Y轴的交点中心对称设置,第一上谐振弹簧62b的未磨平面与第二下谐振弹簧62c的未磨平面相对于X轴和Y轴的交点中心对称设置。如图14和图15所示为相向方向,当然其方向也可以为向背。
第一左谐振弹簧61a的侧向力与第二右谐振弹簧61d的侧向力相互平衡,第二左谐振弹簧61b的侧向力与第一右谐振弹簧61c的侧向力相互平衡,第一下谐振弹簧62a的侧向力与第二上谐振弹簧62d的侧向力相互平衡,第一上谐振弹簧62b的侧向力与第二下谐振弹簧62c的侧向力相互平衡,从而消除了装配体弹簧侧向力,避免弹簧侧向力破坏活塞与气缸的精密配合,避免活塞与气缸间的过大的摩擦功耗和异常磨损。
第三种装配方式为:距离较远且呈正对面设置的一对第一谐振弹簧61的未磨平面相对于Y轴对称设置,距离较远且呈正对面设置的一对第二谐振弹簧62的未磨平面相对于X轴对称设置。具体地,第一左谐振弹簧61a的未磨平面与第一右谐振弹簧61c的未磨平面相对于Y轴对称设置,第二左谐振弹簧61b的未磨平面与第二右谐振弹簧61d的未磨平面相对于Y轴对称设置,第一下谐振弹簧62a的未磨平面与第一上谐振弹簧62b的未磨平面相对于X轴对称设置,第二下谐振弹簧62c的未磨平面与第二上谐振弹簧62d的未磨平面相对于X轴对称设置。如图16和图17所示为相向方向,当然其方向也可以为向背。
第一左谐振弹簧61a的侧向力与第一右谐振弹簧61c的侧向力相互平衡,第二左谐振弹簧61b的侧向力与第二右谐振弹簧61d的侧向力相互平衡,第一下谐振弹簧62a的侧向力与第一上谐振弹簧62b的侧向力相互平衡,第二下谐振弹簧62c的侧向力与第二上谐振弹簧62d的侧向力相互平衡,从而消除了装配体弹簧侧向力,避免弹簧侧向力破坏活塞与气缸的精密配合,避免活塞与气缸间的过大的摩擦功耗和异常磨损。
2)呈对角线设置的一对第一谐振弹簧61的旋向与呈对角线设置的另一对第一谐振弹簧61的旋向相反,呈对角线设置的一对第二谐振弹簧62的旋向与呈对角线设置的另一对第二谐振弹簧62的旋向相反。如果呈对角线设置的一对第一谐振弹簧61和呈对角线设置的一对第二谐振弹簧62均为右旋弹簧,呈对角线设置的另一对第一谐振弹簧61和呈对角线设置的另一对第二谐振弹簧62均为左旋弹簧。具体地,第一左谐振弹簧61a、第二右谐振弹簧61d、第一上谐振弹簧62b以及第二下谐振弹簧62c均为右旋弹簧,第二左谐振弹簧61b、第一右谐振弹簧61c、第一下谐振弹簧62a以及第二上谐振弹簧62d均为左旋弹簧,这时第一谐振弹簧61、第二谐振弹簧62与弹簧支承件50有以下三种装配方式:
第一种装配方式为:距离较近且呈正对面设置的一对第一谐振弹簧61的未磨平面相对于X轴对称设置,距离较近且呈正对面设置的一对第二谐振弹簧62的未磨平面相对于Y轴对称设置。具体地,第一左谐振弹簧61a的未磨平面与第二左谐振弹簧61b的未磨平面相对于X轴对称设置,第一右谐振弹簧61c的未磨平面与第二右谐振弹簧61d的未磨平面相对于X轴对称设置,第一下谐振弹簧62a的未磨平面与第二下谐振弹簧62c的未磨平面相对于Y轴对称设置,第一上谐振弹簧62b的未磨平面与第二上谐振弹簧62d的未磨平面相对于Y轴对称设置。如图18和图19所示为相向方向,当然其方向也可以为向背。
第一左谐振弹簧61a的侧向力与第二左谐振弹簧61b的侧向力相互平衡,第一右谐振弹簧61c的侧向力与第二右谐振弹簧61d的侧向力相互平衡,周向扭矩相互平衡;第一下谐振弹簧62a的侧向力与第二下谐振弹簧62c的侧向力相互平衡,第一上谐振弹簧62b的侧向力与第二上谐振弹簧62d的侧向力相互平衡,周向扭矩相互平衡;从而消除了装配体弹簧侧向力,避免弹簧侧向力破坏活塞与气缸的精密配合,避免活塞与气缸间的过大的摩擦功耗和异常磨损。
第二种装配方式为:呈对角线设置的一对第一谐振弹簧61的未磨平面相对于X轴和Y轴的交点中心对称设置,呈对角线设置的一对第二谐振弹簧62的未磨平面相对于X轴和Y轴的交点中心对称设置。具体地,第一左谐振弹簧61a的未磨平面与第二右谐振弹簧61d的未磨平面相对于X轴和Y轴的交点中心对称设置,第二左谐振弹簧61b的未磨平面与第一右谐振弹簧61c的未磨平面相对于X轴和Y轴的交点中心对称设置,第一下谐振弹簧62a的未磨平面与第二上谐振弹簧62d的未磨平面相对于X轴和Y轴的交点中心对称设置,第一上谐振弹簧62b的未磨平面与第二下谐振弹簧62c的未磨平面相对于X轴和Y轴的交点中心对称设置。如图20和图21所示为相向方向,当然其方向也可以为向背。
第一左谐振弹簧61a的侧向力与第二右谐振弹簧61d的侧向力相互平衡,第二左谐振弹簧61b的侧向力与第一右谐振弹簧61c的侧向力相互平衡,周向扭矩相互平衡;第一下谐振弹簧62a的侧向力与第二上谐振弹簧62d的侧向力相互平衡,第一上谐振弹簧62b的侧向力与第二下谐振弹簧62c的侧向力相互平衡,周向扭矩相互平衡;从而消除了装配体弹簧侧向力,避免弹簧侧向力破坏活塞与气缸的精密配合,避免活塞与气缸间的过大的摩擦功耗和异常磨损。
第三种装配方式为:距离较远且呈正对面设置的一对第一谐振弹簧61的未磨平面相对于Y轴对称设置,距离较远且呈正对面设置的一对第二谐振弹簧62的未磨平面相对于X轴对称设置。具体地,第一左谐振弹簧61a的未磨平面与第一右谐振弹簧61c的未磨平面相对于Y轴对称设置,第二左谐振弹簧61b的未磨平面与第二右谐振弹簧61d的未磨平面相对于Y轴对称设置,第一下谐振弹簧62a的未磨平面与第一上谐振弹簧62b的未磨平面相对于X轴对称设置,第二下谐振弹簧62c的未磨平面与第二上谐振弹簧62d的未磨平面相对于X轴对称设置。如图22和图23所示为相向方向,当然其方向也可以为向背。
第一左谐振弹簧61a的侧向力与第一右谐振弹簧61c的侧向力相互平衡,第二左谐振弹簧61b的侧向力与第二右谐振弹簧61d的侧向力相互平衡,周向扭矩相互平衡;第一下谐振弹簧62a的侧向力与第一上谐振弹簧62b的侧向力相互平衡,第二下谐振弹簧62c的侧向力与第二上谐振弹簧62d的侧向力相互平衡,周向扭矩相互平衡;从而消除了装配体弹簧侧向力,避免弹簧侧向力破坏活塞与气缸的精密配合,避免活塞与气缸间的过大的摩擦功耗和异常磨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直线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机,包括定子(31)和动子(32);
谐振机构,包括连接到所述动子(32)的弹簧支承件(50)以及至少安装在所述弹簧支承件(50)的一侧的多个谐振弹簧(60),所述谐振弹簧(60)的两端的多个圈之间均无间隙设置,所述谐振弹簧(60)的两端的端面均具有磨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线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压缩机还包括气缸(20)、固定板(70)和弹簧盖(80),所述固定板(70)安装在所述定子(31)上,所述定子(31)位于所述固定板(70)和所述气缸(20)之间,所述弹簧盖(80)盖设在所述固定板(70)上,位于所述弹簧支承件(50)的一侧的所述谐振弹簧(60)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板(70)抵接和/或位于所述弹簧支承件(50)的另一侧的所述谐振弹簧(60)的第一端与所述弹簧盖(80)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线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弹簧(60)包括第一谐振弹簧(61)和第二谐振弹簧(62),所述第一谐振弹簧(61)设置在所述弹簧支承件(50)的第一侧,所述第二谐振弹簧(62)设置在所述弹簧支承件(50)的第二侧,所述第一谐振弹簧(61)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板(70)抵接,所述第二谐振弹簧(62)的第一端与所述弹簧盖(80)抵接,所述第一谐振弹簧(61)的两端的端面均具有第一磨平面(611),所述第二谐振弹簧(62)的两端的端面均具有第二磨平面(6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线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支承件(50)的第一侧上设有第一凸台(51),所述第一谐振弹簧(61)的第二端安装在所述第一凸台(51)上,所述弹簧支承件(50)的第二侧设有第二凸台(52),所述第二谐振弹簧(62)的第二端安装所述第二凸台(52)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线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谐振弹簧(61)和所述第二谐振弹簧(62)的个数均为偶数个。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直线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磨平面(611)的周向尺寸占所述第一谐振弹簧(61)的周向尺寸的1/2~7/8,所述第二磨平面(621)的周向尺寸占所述第二谐振弹簧(62)的周向尺寸的1/2~7/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直线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支承件(50)的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为X轴,所述X轴与所述气缸(20)的轴线相交,所述弹簧支承件(50)的沿其宽度方向的中心线为Y轴,所述Y轴与所述气缸(20)的轴线和所述X轴均相交,多个所述第一谐振弹簧(61)相对于所述X轴和所述Y轴均位置对称,多个所述第二谐振弹簧(62)相对于所述X轴和所述Y轴均位置对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直线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呈对角线设置的一对所述第一谐振弹簧(61)的旋向与呈对角线设置的另一对所述第一谐振弹簧(61)的旋向相反,呈对角线设置的一对所述第二谐振弹簧(62)的旋向与呈对角线设置的另一对所述第二谐振弹簧(62)的旋向相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直线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呈对角线设置的一对所述第一谐振弹簧(61)的未磨平面相对于所述X轴和所述Y轴的交点中心对称设置,呈对角线设置的一对所述第二谐振弹簧(62)的未磨平面相对于所述X轴和所述Y轴的交点中心对称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直线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呈正对面设置的一对所述第一谐振弹簧(61)的未磨平面相对于所述X轴或所述Y轴对称设置,呈正对面设置的一对所述第二谐振弹簧(62)的未磨平面相对于所述X轴或所述Y轴对称设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831430.8A CN105781930A (zh) | 2014-12-25 | 2014-12-25 | 直线压缩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831430.8A CN105781930A (zh) | 2014-12-25 | 2014-12-25 | 直线压缩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781930A true CN105781930A (zh) | 2016-07-20 |
Family
ID=56389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831430.8A Pending CN105781930A (zh) | 2014-12-25 | 2014-12-25 | 直线压缩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781930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202665A (zh) * | 2018-09-21 | 2019-01-15 | 胡新军 | 一种钢板抛光打磨装置及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88856A (zh) * | 2002-08-28 | 2004-04-14 | 新确有限公司 | 线性压缩机 |
JP2006132531A (ja) * | 2004-11-02 | 2006-05-25 | Lg Electronics Inc | リニア圧縮機 |
KR100707472B1 (ko) * | 2005-10-17 | 2007-04-1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리니어 압축기 및 그 스프링 서포터 |
CN103629075A (zh) * | 2012-08-24 | 2014-03-12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谐振系统 |
CN103775305A (zh) * | 2012-10-17 | 2014-05-07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往复压缩机 |
CN204371594U (zh) * | 2014-12-25 | 2015-06-03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直线压缩机 |
-
2014
- 2014-12-25 CN CN201410831430.8A patent/CN105781930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88856A (zh) * | 2002-08-28 | 2004-04-14 | 新确有限公司 | 线性压缩机 |
JP2006132531A (ja) * | 2004-11-02 | 2006-05-25 | Lg Electronics Inc | リニア圧縮機 |
KR100707472B1 (ko) * | 2005-10-17 | 2007-04-1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리니어 압축기 및 그 스프링 서포터 |
CN103629075A (zh) * | 2012-08-24 | 2014-03-12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谐振系统 |
CN103775305A (zh) * | 2012-10-17 | 2014-05-07 | Lg电子株式会社 | 往复压缩机 |
CN204371594U (zh) * | 2014-12-25 | 2015-06-03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直线压缩机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包科杰: "《汽车识图》", 31 May 2008,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孟庆东等: "《机械设计简明教程》", 30 September 2014, 西安工业大学出版社 *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202665A (zh) * | 2018-09-21 | 2019-01-15 | 胡新军 | 一种钢板抛光打磨装置及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AU2006270592B2 (en) | Clamping stator parts in linear compressors | |
US20090263262A1 (en) | Linear Compressor | |
JP4503841B2 (ja) | リニアモータによって駆動されるレシプロコンプレッサ | |
CN103765008B (zh) | 设置有板簧的往复式压缩机 | |
JP4897867B2 (ja) | 多シリンダロータリ圧縮機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US20130075209A1 (en) | Damper device for rotating machine | |
US11710992B2 (en) | Motor and compressor including the same | |
US20080075610A1 (en) | Linear Compressor Cylinder and Head Construction | |
CN203412722U (zh) | 谐振系统 | |
US5433137A (en) | Thrust bearing structure for swash plate compressor | |
CN204387178U (zh) | 板弹簧、弹性支承以及压缩机 | |
KR102158880B1 (ko) | 모터가 구비되는 압축기 | |
CN105781930A (zh) | 直线压缩机 | |
CN204371594U (zh) | 直线压缩机 | |
KR101495188B1 (ko) | 왕복동식 압축기 | |
JP2020530887A (ja) | ポンプ部品、圧縮機及びエアコン | |
AU2018310263A1 (en) | Oldham's ring and scroll compressor | |
CN204827871U (zh) | 气缸组件、压缩机及空调器 | |
US20220049690A1 (en) | Hermetic compressor | |
KR102089743B1 (ko) | 전동압축기의 모터 회전자 | |
KR20220088008A (ko) | 탄성체 및 이를 포함한 리니어 압축기 | |
JP2005509799A (ja) | 密閉型圧縮機のベーン支持装置 | |
US11680563B2 (en) | Compressor including rotor frame | |
JP2000297751A (ja) | 振動式圧縮機 | |
KR101723232B1 (ko) | 차량용 압축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720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