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59504A -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59504A
CN105759504A CN201610312668.9A CN201610312668A CN105759504A CN 105759504 A CN105759504 A CN 105759504A CN 201610312668 A CN201610312668 A CN 201610312668A CN 105759504 A CN105759504 A CN 1057595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ncapsulating material
backlight module
material diaphragm
reflecto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1266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59504B (zh
Inventor
李富琳
金海洋
张登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31266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759504B/zh
Publication of CN1057595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595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595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595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4Illuminating devices using photoluminescence, e.g. phosphors illuminated by UV or blue ligh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本发明背光模组,包括:背光源、第一封装材料膜片和反射片;所述背光源,用于产生激励光线;所述第一封装材料膜片,受所述激励光线激发产生第一被激励光线;所述第二封装材料膜片,设置在边缘区域且在所述激励光线射出至所述第一封装材料膜片的路径上,且受所述激励光线激励产生第二被激励光线;所述反射片,在所述反射片上与所述第二封装材料膜片相对区域设置有网点,以使所述反射片上远离边缘的区域上光线吸收率大于靠近边缘的区域。本发明使得边缘区域的激励光线和被激励光线的比例适中,避免了边缘位置会产生色偏的问题。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是由液晶面板、机构框架、光学部件及一些电路板等组成。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需要配置一些背光源才能显示出画面。其中,背光模组用于为液晶显示装置提供亮度及分布均匀的背光源,使液晶显示装置能正常的显示画面。
背光模组按照光源入光位置不同可分为侧入式背光模组和直下式背光模组,其中,直下式背光模组是指光源如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简称LED)在背光模组的背部阵列放置,发出的光线透过导光板、增光片等光学膜片形成均匀分布的面背光源。侧入式背光模组是指光源在背光模组的侧边,光线入射到导光板,通过导光板和光学膜片后转成均匀分布的面背光源。
目前,在侧入式背光模组中,为了能够实现更高的色域,往往选用半波宽比较窄的荧光物质,而有的荧光物质虽然受激发产生的光线半波宽较窄,但是其材料的特性不能直接放置于LED中,因而需要封装在光学膜片中,例如LED采用蓝光芯片+红色荧光粉,而绿色荧光物质则设置在光学膜片中形成绿色荧光膜,LED发出蓝光和红光(混合表现为紫色),光线到达绿色荧光膜后,蓝光一部分会被绿色荧光物质吸收产生绿光,一部分直接透过,红光不会被绿色荧光物质吸收激发产生光线,会直接透过,最终蓝光、绿光和红光混合产生白光。然而应用这种荧光层分离的背光模组时,四周边缘位置会发紫,影响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的四周边缘位置会产生色偏,影响显示效果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光源、第一封装材料膜片和反射片;
所述背光源,用于产生激励光线;
所述第一封装材料膜片,受所述激励光线激发产生第一被激励光线;
所述第二封装材料膜片,设置在边缘区域且在所述激励光线射出至所述第一封装材料膜片的路径上,且受所述激励光线激励产生第二被激励光线;
所述反射片,在所述反射片上与所述第二封装材料膜片相对区域设置有网点,以使所述反射片上远离边缘的区域上光线吸收率大于靠近边缘的区域。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设备,包括:
如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上方。
本发明实施例中,一方面,当背光源激励光线经过第一封装材料膜片之前,通过激发第二封装材料膜片先一次产生第二被激励光线,而这第二被激励光线大部分从靠近边缘区域出射,因此,在边缘区域上降低了激励光线透过光线总量,且补充了被激励光线总量,可以减轻色偏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反射片上靠近边缘区域上设置了网点,在边缘区域上的光线吸收率小仅吸收少量第二被激励光线,而在远离边缘的区域上设置了网点且光线吸收率大,则吸收多一些的第二被激励光线,这样,当边缘位置激励光线和被激励光线比例适中时,吸收少量或者不吸收被激励光线,可以使边缘位置上激励光线和被激励光线比例平衡而趋于白色,而在偏远离边缘位置的区域上同比例激发第二封装材料膜片时,会导致被激励光线比例偏高,进而设置有光线高吸收率的网点,吸收了多余被激励光线,可以使该区域上的激励光线和被激励光线比例平衡也趋于白色,因此,由于设置不同吸收率的网点,即可以使边缘区域激励光线和被激励光线比例适中,也可使相对远离边缘区域上激励光线和被激励光线比例也适中,可完全解决边缘局部偏色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背光模组的可视区域的示意图;
图2为背光模组的光线传播示意图一;
图3为背光模组的光线传播示意图二;
图4为现有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背光模组实施例一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背光模组实施例一中第一种可能实现的结构示意图;
图5b为本发明背光模组实施例一中第二种可能实现的结构示意图;
图5c为本发明背光模组实施例一中第三种可能实现的结构示意图;
图5d为本发明背光模组实施例一中第四种可能实现的结构示意图;
图5e为本发明背光模组实施例一中第五种可能实现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背光模组的可视区域中背光偏色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背光模组实施例一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网点布局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还一种网点布局示意图一;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还一种网点布局示意图二;
图11为本发明背光模组实施例二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背光模组的可视区域的示意图。图2为背光模组的光线传播示意图一。图3为背光模组的光线传播示意图二。图4为现有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
在荧光层分离的背光模组中,为了解决四周边缘位置会发紫的问题,发明人经过大量实验研究和分析发现,背光模组的边缘区域发紫色有多种原因,分析如下:
可以清楚知道的是,当LED发出蓝光和红光(混合表现为紫色),光线到达绿色荧光膜后,蓝光一部分会被绿色荧光物质吸收产生绿光,一部分直接透过,红光未被绿色荧光物质吸收而直接透过,最终蓝光、绿光和红光混合产生白光。
示例的,在直下式背光模组中,背光模组中可视区域的任何一点,都是由紫光(未激发绿色荧光膜直接透射出绿色荧光膜的部分)和来自绿色荧光膜产生的绿光混合而成(绿色荧光膜吸收紫光的蓝光部分产生绿光)。如图2所示,由LED出射紫光光线到绿色荧光膜时,紫光出光角相对集中于垂直方向,而受其激发出射的绿光方向是四面八方的,两种出光方向不同的色光在经过绿色荧光膜上方的棱镜片(BEF)和增亮膜(DBEF)时,紫光因出光角相对集中于垂直方向而大部分不受棱镜的反射,但绿光因出光角大会受到棱镜反射从而在膜片中间传播。具体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从左往右第一、三和四个棱镜内绿光分别经过了二次全反射、反射和折射,而第二棱镜内出射的紫光出光角相对集中于垂直方向,紫光大部分光线发生了折射。
继续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单个光源可产生的紫色光斑较小,由该单个光源激发产生绿光光斑相对要大一些,因此,某一点光源产生的紫光区域要相对小一些,激发产生的绿光区域相对大一些,绿光区域大于紫光区域的部分。这样,显示屏上每个点上紫光和绿光成分配比适中而混合成白色时,需要得到相邻点光源产生绿光补充,因此,每个点上绿光组分包括该点光源激发产生绿光和相邻点光源激发绿色。可清楚知道的是,中间区域由垂直透射过紫光和绿光,以及两侧斜射过来的绿光混合而成;然而,在靠近边缘的位置上,只有一侧斜射过来的绿光与透射紫光进行混合,无其他相邻斜射绿光补充,导致绿光偏少而偏紫色。
示例的,如图3所示,在侧入式背光模组中,中间区域由垂直透射过紫光和绿光,以及两侧斜射过来的绿光混合而成;然而,在靠近边缘的位置上,只有一侧斜射过来的绿光与透射紫光进行混合,无其他相邻斜射绿光补充,边缘位置相对于中间区域而言,其绿光成分要少一些,而紫光在各个位置同比例透射情况下,从而导致边缘位置紫光比例偏高,即如图1所示,靠近边缘位置的由紫光和绿光混合而成的某一点,紫光区域保持不变,而超出紫光区域的绿光区域,由于位于边缘位置,无外部绿光补充,从而导致颜色偏紫。
入光侧产生紫色色偏,除了上述原因外。图4为现有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背光模组由下至上包括:反射膜5、导光板4、绿色荧光膜6、棱镜片7和增亮膜8,还包括与导光板相对设置的背光源3,以及胶框2。其中,一方面,由于靠近入光侧有很多没有耦合进导光板的光线,经过胶框2反射,导致入光侧可视区域紫光较多,如:光线A;另一方面,发射角度较大光线B经导光板4出光面时发生折射,而大于发射角度较小光线C会在导光板4出光面时发生反射,因此,在导光板4入光侧紫光光线能量较强,在通过绿色荧光膜后还有大量的紫光未被绿膜激发,导致在入光侧产生紫色偏色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偏紫色只是一种示例,例如:当背光源为蓝色光源时,由蓝色光线激发由绿色和红色混合荧光粉材料封装的膜片产生被激励光线,此时边缘可能会偏蓝色,具体原因与上述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示例性原因分析可知,在直下式背光模组和侧入式背光模组中,边缘位置偏紫色问题的原因,关键在于边缘位置和中间区域中透射紫光成分相同,而边缘位置相对于中间区域而言,其混光成分中绿光成分少一些。
在采用量子点膜的液晶显示设备中,为了解决上述原因带来边缘区域偏紫色问题,本发明中主要思路:在边缘位置增加量子点膜,让紫光二次激发量子点膜,一方面降低边缘位置上紫光成分,另一方面提高绿光成分,使得边缘位置上紫光和绿光比例适中。
实施例一:
本发明实施例一中以LED采用蓝光芯片+红色荧光粉的紫光背光源,激发绿色荧光膜方式,及侧入式背光模组为例展开说明的,其中,侧入式背光模组的背光源设置在导光板四周边缘位置上。图5为本发明背光模组实施例一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a为本发明背光模组实施例一中第一种可能实现的结构示意图。图5b为本发明背光模组实施例一中第二种可能实现的结构示意图。图5c为本发明背光模组实施例一中第三种可能实现的结构示意图。图5d为本发明背光模组实施例一中第四种可能实现的结构示意图。图5e为本发明背光模组实施例一中第五种可能实现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光源3、第一封装材料膜片9、导光板1和反射片5。
其中,背光源3产生激励光线,以激发第一封装材料膜片9产生第一被激励光线。
第一封装材料膜片9受激励光线激发产生第一被激励光线。
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设置在边缘区域且在激励光线射出至第一封装材料膜片的路径上,且受激励光线激励产生第二被激励光线,具体的,在靠近背光源3的入光侧的边缘位置,其中,激励光线在通往第一封装材料膜片9的路径上,先经过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而产生第二被激励光线,第一被激励光线与第二被激励光线为同波段光。需要说明的是,该同波段为第一被激励光线所在波段,如:绿光波段,其中,为进一步提高显示色域,该同波段的波长范围越窄,其显示色域越高。
当背光源3为紫色光线时,第一封装材料膜片9和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可以封装由绿色荧光粉或绿色量子点材料,这样,当背光源3发出紫色光线经过第一封装材料膜片之前,通过激发第二封装材料膜片先一次产生绿光,而这部分绿光大部分从靠近光源位置出射,因此,在边缘区域上降低了紫光总量,且补充了绿光总量,可以减轻紫色色偏的问题。
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依附在在背光模组的背光组件上靠近边缘区域上,背光组件如导光板、反射片、胶框及第一封装材料膜片。
在第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如图5a所示,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设置在导光板1的出光面上靠近边缘侧上。以紫色背光源为例,背光源3发射大角度紫光在导光板1的出光面且靠近背光源侧的边缘上出射后,先激发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产生一部分绿光,然后,未被充分激励紫光透射过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再次激发第一封装材料膜片9中第一封装材料而产生绿光,这样,边缘部分混光成分包括透射第一封装材料膜片9的紫光,以及分别由第一封装材料膜片和第二封装材料膜片产生的绿光,因此,混光中补充了第一封装材料膜片产生绿光,且减少相应的紫光,从而使得边缘区域的紫光和绿光的比例适中,与现有技术相比,避免了边缘位置会产生色偏的问题。
在第二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如图5b所示,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设置在导光板1出光面的相对面上靠近边缘侧上。以紫色背光源为例,背光源3发射大角度紫光在导光板1的出光面相对面上且靠近背光源侧的边缘上出射后,先激发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产生一部分绿光,然后,未被充分激励紫光由反射片5反射至导光板1,从导光板1的出光面出射后,再次激发第一封装材料膜片9中第一封装材料而产生绿光,这样,边缘部分混光成分包括透射第一封装材料膜片9的紫光,以及分别由第一封装材料膜片和第二封装材料膜片产生的绿光,因此,混光中补充了第一封装材料膜片产生绿光,且减少相应的紫光,从而使得边缘区域的紫光和绿光的比例适中,与现有技术相比,避免了边缘位置会产生色偏的问题。
在第三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如图5c所示,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设置在反射片5且靠近边缘侧上。以紫色背光源为例,背光源3发射大角度紫光在导光板1的出光面相对面上且靠近背光源侧的边缘上出射后,先激发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产生一部分绿光,然后,未被充分激励紫光由反射片5反射至导光板1,从导光板1的出光面出射后,再次激发第一封装材料膜片9中第一封装材料而产生绿光,这样,边缘部分混光成分包括透射第一封装材料膜片9的紫光,以及分别由第一封装材料膜片和第二封装材料膜片产生的绿光,因此,混光中补充了第一封装材料膜片产生绿光,且减少相应的紫光,从而使得边缘区域的紫光和绿光的比例适中,与现有技术相比,避免了边缘位置会产生色偏的问题。
在第四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如图5d所示,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设置在胶框2上迎接出光方向的表面上。以紫色背光源为例,背光源3发射大角度且未直接进入导光板的紫光,先激发胶框2上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产生一部分绿光,该部分绿光反射至导光板1且靠近边缘侧上,然后,进入导光板1的紫光再次激发第一封装材料膜片9中第一封装材料而产生绿光,这样,边缘部分混光成分包括透射第一封装材料膜片9的紫光,以及分别由第一封装材料膜片和第二封装材料膜片产生的绿光,因此,混光中补充了第一封装材料膜片产生绿光,且减少相应的紫光,从而使得边缘区域的紫光和绿光的比例适中,与现有技术相比,避免了边缘位置会产生色偏的问题。
在第五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如图5e所示,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设置在第一封装材料膜片9上且靠近背光源3侧的边缘上。以紫色背光源为例,背光源3发射大角度紫光在导光板1的出光面且靠近背光源侧的边缘上出射后,先激发第一封装材料膜片9产生绿光,然后,未被充分激励紫光透射过第一封装材料膜片9,再次激发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中第二封装材料而产生绿光,这样,边缘部分混光成分包括透射第一封装材料膜片9的紫光,以及分别由第一封装材料膜片和第二封装材料膜片产生的绿光,因此,混光中补充了第一封装材料膜片产生绿光,且减少相应的紫光,从而使得边缘区域的紫光和绿光的比例适中,与现有技术相比,避免了边缘位置会产生色偏的问题。
其中,结合上述图5a、图5b、图5c、图5d及图5e中,为解决边缘偏色的第一、二、三、四和五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分别可以作为单独实现方案,在其他可能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其一个或多个任意组合的实现方案。对于任意组合实施的其他可能实现方式中,不再一一列举。
进一步的,发明人又发现上述边缘区域上偏色为渐变的,越靠近边缘区域偏色越重,虽然在边缘侧上贴附第二封装材料膜片再次激发产生被激励光线,降低了紫光总量且补充了边缘区域的绿光总量,但是,由于第二封装材料膜片被激发产生的被激励光线为均匀分布的,这样,仅可以在一定程度缓解了边缘区域偏色问题。
具体说明的是,图6为背光模组的可视区域中背光偏色示意图,如图6所示,如:A区域偏色比B区域更重一些,如果在第二封装材料膜片中封装较高浓度的第二封装材料,则边缘区域A中可以使紫色光线与绿色光线达到平衡而混合成白色,但是在边缘区域B中激发产生同样多的绿色光线而导致偏绿色;相反的,如果在第二封装材料膜片中封装较低浓度的第二封装材料,边缘区域B中可以使紫色光线与绿色光线达到平衡而混合成白色,但是在边缘区域A中依然会偏紫色。需要说明的是,图6中A和B区域为突出效果的示意图,A区至B区的偏色是渐变过渡的,通常无明显分界线。
如上述分析可知,为解决边缘偏色问题,设置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边缘区域一部分紫光激发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产生绿光,增加边缘区域绿光比例且相对减少了紫光比例,这样,边缘区域的绿光与紫光比例适中而可解决偏色问题。但是,当边缘区域绿光和紫光比例适中时,由于设置的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中封装有比例均匀的第二封装材料,进一步的,在远离边缘区域上,紫光以同样比例激发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也同比例产生绿光和消耗紫光,这样,由于边缘区域偏色问题是渐变的,越靠近边缘区域偏色越重,只要边缘区域绿光和紫光比例适中,那么,在远离边缘区域上,紫色消耗相对偏多而比例偏低,而绿光比例则相对偏高。
为了进一步解决上述实施例一中所有可能实现方式中,依然存在偏色不均匀问题,在本发明实施例一又一些可能实现方式中,图7为本发明背光模组实施例一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反射片5上靠近边缘区域且与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相对区域设置有网点,以使反射片5上远离边缘的区域上光线吸收率大于靠近边缘的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继续如图7所示,在反射片5上靠近光源3一侧且与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相对区域设置了网点,在边缘位置上的光线吸收率小仅吸收少量绿光,而在远离边缘的区域上设置了网点且光线吸收率大,则吸收多一些的绿光,这样,当边缘位置绿光和紫光比例适中时,吸收少量或者不吸收绿光,可以使边缘位置上紫光和绿光比例平衡而趋于白色,而在偏远离边缘位置的区域上同比例激发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时,会导致绿光比例偏高,进而设置有光线高吸收率的网点,吸收了多余绿光,可以使该区域上的紫光和绿光比例平衡也趋于白色,因此,由于设置不同吸收率的网点,即可以使边缘区域绿光和紫光比例适中,也可使相对远离边缘区域上绿光和紫光比例也适中,可完全解决边缘局部偏色问题。
进一步说明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实现方式,具体选择网点布局以实现不同吸收率需求,以及根据具体偏色具体情况调整吸收率分布。
在其中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网点布局示意图,如图8所示,网点密度分布在反射片5上远离边缘位置的区域大于靠近边缘的区域。这样,由于边缘区域网点密度小而光线吸收率相对小,偏离边缘区域上网点密度相对大一些,光线吸收率相对要大一些,因此,偏离边缘区域上可吸收更多的绿光,以便吸收多余的绿光,以使绿光和紫光比例也适中。
在又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网点尺寸分布在远离边缘位置的区域设置的大于靠近边缘区域。由于边缘位置上网点尺寸小,而光线吸收率相对小一些,而远离边缘区域上网点尺寸大,光线吸收率大一些。这样,偏离边缘区域吸收了更多的绿光,以便吸收多余的绿光,以使绿光和紫光比例也适中。
在还有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还一种网点布局示意图一,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还一种网点布局示意图二。如图9和10所示,为了加工简单,在反射片上靠近边缘预定距离的第一区域51内不设网点,而在远离边缘的预定距离外的第二区域52上设置吸光网点。这样,第一区域51内不设网点,而光线吸收率小而反射率大,第二区域52内设吸光网点,而光线吸收率相对大一些而反射率小,因此,经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透射或反射的绿光,在第一区域51上大部分发生反射被利用,可使第一区域51中紫光和绿光比例适中;进一步的,在第二区域52上大部分绿光被网点吸收,吸收了多余绿光也是紫光和绿光的比例趋于平衡,同时解决了第一区域51和第二区域52的偏色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9和10所示,为了降低网点加工难度,仅在远离边缘区域一定距离的宽度区域内设置吸收网点,且该吸收网点的大小和密度为均匀设置的,这样,相对降低设置大小和密度不等的网点的加工难度。进一步的,由于经过反射片的光线还需要再经导光板和光学膜片层的匀光作用后,网点区域的边缘界线被匀化,且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透射或反射的绿光中,靠边缘侧第一区域51被吸收得少,而靠内侧第二区域52被吸收得多,同时解决了第一区域51和第二区域52的偏色问题。
在再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在远离边缘位置的区域与边缘位置上印刷不同颜色的网点,不同颜色网点的吸收率不同。示例性的,边缘位置设置白色网点,而远离边缘位置的区域上设置黑色网点。其中,不同颜色网点可以选择黑色或灰色的油墨。黑色或灰色的油墨光线吸收率高,且采取印刷工艺制作简单。
其中,结合上述设置不同吸收率的一些可能实现方式中,分别可以作为单独实现方案,在其他可能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其一个或多个任意组合的实现方案。对于任意组合实施的其他可能实现方式中,不再一一列举。此外,还可从密度、大小、颜色和分布中,选择一种或几种因素来设置吸收率,而其他因素不变化。
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些变形例中,可以广泛使用于激励光源与受激励荧光膜片分离的高色域显示领域,其中,光源可以是蓝色LED芯片,以及第一、第二封装材料膜片中封装为黄色荧光材料,以及本领域技术可以得知其他组合方式。
此外,荧光材料可以是量子点材料,也可以是荧光粉材料,以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得知的其他受激发而产生受激发光线的材料,以及上述材料的组合材料。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二中以LED采用蓝光芯片的蓝光背光源,激发黄色荧光膜混光方式。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直下式背光模组为例展开说明的,尽管侧入式背光模组与直下式背光模组在边缘区域偏色的具体原因略有不同,但是,关键都在于边缘位置和中间区域中透射紫光成分相同,而边缘位置相对于中间区域而言,其混合白光成分中绿光成分少一些,而造成边缘位置上区域偏色,因此,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解决偏色问题思路相同。
图11为本发明背光模组实施例二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背光源3为蓝色LED发光芯片,第一封装材料膜片9中封装黄色荧光材料,蓝光激发中黄色荧光材料产生黄光与透射的蓝光混合成白光。为解决边缘区域偏蓝色问题,在边缘区域设置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其中,第二封装材料为黄色荧光材料,蓝光芯片3发射蓝光先激发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中黄色荧光材料而产生黄色,然后透射过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的蓝色继续激发第一封装材料膜片9而产生黄光,这样,在边缘区域中蓝光两次激发产生黄光,补充了边缘的黄光且消耗一些蓝光,使得边缘区域中蓝光与黄光比例适中,以解决边缘区域中偏蓝色问题。
具体的,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设置位置,可以参考实施例一说明,在此不再赘述。其中,不同的是,在实施例一中一些实现方式中,包括导光板,而本实施例二中一些实施方式中,导光板替换为扩散板。
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是,由于边缘区域偏色渐变的,为解决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覆盖区域中同比例减少蓝光和补充黄色,而带来偏色被解决得不均匀问题,继续如图11所示,反射片5上靠近边缘位置且与第二封装材料膜片10相对区域50中设置有网点,,以使反射片5上远离边缘的区域上光线吸收率大于靠近边缘的区域。
具体的,网点具体设置方式参考实施例一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与实施例一相同的是,在实施例二的一些变形例中,可以广泛使用于激励光源与受激励荧光膜片分离的高色域显示领域,具体适用于本领域技术可以得知其他组合方式。以及荧光材料可以是量子点材料,也可以是荧光粉材料,以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得知的其他受激发而产生受激发光线的材料,以及上述材料的组合材料。
实施例三:
本发明实施例三还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设备,包括:
如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其中,显示面板设置于背光模组上方,背光模组为显示面板提供显示光线,以使液晶显示设备显示画面。
在实际应用中,显示面板可以为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LiquidCrystalDisplay,简称LCD)。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光源、第一封装材料膜片和反射片;
所述背光源,用于产生激励光线;
所述第一封装材料膜片,受所述激励光线激发产生第一被激励光线;
所述第二封装材料膜片,设置在边缘区域且在所述激励光线射出至所述第一封装材料膜片的路径上,且受所述激励光线激励产生第二被激励光线;
所述反射片,在所述反射片上与所述第二封装材料膜片相对区域设置有网点,以使所述反射片上远离边缘的区域上光线吸收率大于靠近边缘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网点密度分布在所述反射片上远离边缘的区域大于靠近边缘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网点尺寸分布在所述反射片上远离边缘的区域大于靠近边缘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反射片上靠近边缘预定距离内的第一区域内不设网点,在远离边缘的预定距离外的第二区域上设置网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分布在所述反射片上远离边缘的区域与靠近边缘的区域印刷不同颜色的网点,不同颜色网点的吸收率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封装材料膜片设置在导光板或扩散板的出光面上靠近边缘侧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封装材料膜片设置在导光板或扩散板出光面的相对面上靠近边缘侧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封装材料膜片设置在所述反射片且靠近边缘侧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封装材料膜片设置在胶框迎接出光方向的表面上。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显示面板;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上方。
CN201610312668.9A 2016-05-12 2016-05-12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Active CN1057595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12668.9A CN105759504B (zh) 2016-05-12 2016-05-12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12668.9A CN105759504B (zh) 2016-05-12 2016-05-12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59504A true CN105759504A (zh) 2016-07-13
CN105759504B CN105759504B (zh) 2019-06-28

Family

ID=563238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12668.9A Active CN105759504B (zh) 2016-05-12 2016-05-12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759504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72569A1 (zh) * 2016-10-21 2018-04-26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8585537A (zh) * 2018-06-01 2018-09-28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渐变玻璃的制备方法
CN108957851A (zh) * 2018-05-15 2018-12-07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环境光补偿设计的显示装置
WO2019007296A1 (zh) * 2017-07-03 2019-01-10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9041787A1 (zh) * 2017-09-01 2019-03-07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115826291A (zh) * 2022-11-22 2023-03-21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00131662A (ko) * 2009-06-08 2010-12-16 한국과학기술원 플라즈마 방전 클러스터를 이용한 플렉시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의 제작방법
CN104848099A (zh) * 2015-06-08 2015-08-1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色域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N105068315A (zh) * 2015-09-01 2015-11-18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蓝光led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屏
US20150331170A1 (en) * 2014-05-13 2015-11-19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Backlight module
CN105402640A (zh) * 2014-09-15 2016-03-16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00131662A (ko) * 2009-06-08 2010-12-16 한국과학기술원 플라즈마 방전 클러스터를 이용한 플렉시블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의 제작방법
US20150331170A1 (en) * 2014-05-13 2015-11-19 Young Lighting Technology Inc. Backlight module
CN105402640A (zh) * 2014-09-15 2016-03-16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CN104848099A (zh) * 2015-06-08 2015-08-1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色域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CN105068315A (zh) * 2015-09-01 2015-11-18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蓝光led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屏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72569A1 (zh) * 2016-10-21 2018-04-26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WO2019007296A1 (zh) * 2017-07-03 2019-01-10 深圳Tcl新技术有限公司 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9041787A1 (zh) * 2017-09-01 2019-03-07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108957851A (zh) * 2018-05-15 2018-12-07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环境光补偿设计的显示装置
CN108585537A (zh) * 2018-06-01 2018-09-28 信利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渐变玻璃的制备方法
CN115826291A (zh) * 2022-11-22 2023-03-21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59504B (zh) 2019-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59504A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KR101460155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5132819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9893252B2 (en) White LED,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10203547B2 (en) 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evice,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2242876B1 (ko) 백라이트 모듈용 광전환 필름, 백라이트 모듈 및 디스플레이 기기
JP2007149665A (ja) 光源から離れた蛍光体を用いる照明システム
US20080002412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O2014176818A1 (zh) 液晶显示装置
US10175409B2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05867026A (zh) 量子点光源器件、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JP2006331683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バックライトパネル、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05301836A (zh) 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10150516A1 (ja) 面光源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US20070263409A1 (en) Light guide plate with reflective light mixing
JP6529240B2 (ja) 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5759500A (zh) 量子点背光模组及液晶电视
US20180246267A1 (en) Backlight module, display device to which backlight module is applied,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light guide plate
US9606283B2 (en) Surface light source,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JP2011118187A (ja) 光偏向素子、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CN101936489A (zh) 背光模块及其光学组件
CN205721048U (zh) 一种荧光轮装置及光源系统
CN106501994A (zh) 一种量子点发光器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5938271A (zh) 一种投射型全息光栅背光结构
CN101493598B (zh) 显示装置、其制造方法及光线色彩调变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66100 Zhuzhou Road,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No. 151, No.

Patentee after: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66100 Zhuzhou Road,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No. 151, No.

Patentee before: QINGDAO HISENSE ELECTRONICS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