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45729A - 开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开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45729A
CN105745729A CN201480061028.4A CN201480061028A CN105745729A CN 105745729 A CN105745729 A CN 105745729A CN 201480061028 A CN201480061028 A CN 201480061028A CN 105745729 A CN105745729 A CN 1057457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ing device
stopper
housing
releasing body
relea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102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南胜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7457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457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56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upon the next application of operating force
    • H01H13/56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upon the next application of operating force making use of a heart shaped cam
    • H01H13/568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upon the next application of operating force making use of a heart shaped cam the contact also returning by some external action, e.g. interlocking, protection, remote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56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upon the next application of operating for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6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upon manual release of a la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5/00Switches with compound movement of handle or other operating part
    • H01H25/06Operating part movable both angularly and rectilinearly, the rectilinear movement being along the axis of angular mov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12Push-butt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32Driving mechanisms, i.e. for transmitting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tacts
    • H01H3/44Driving mechanisms, i.e. for transmitting driving force to the contacts using Geneva move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01/00Contacts
    • H01H2201/022Material
    • H01H2201/026Material non preciou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08Actuators other then push button
    • H01H2221/012Joy stick 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36Return force
    • H01H2221/044Elastic part on actuator or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5/00Springs
    • H01H2235/01Spiral sp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5/00Springs
    • H01H2235/02Springs between contact and substrate

Abstract

开关装置具备:壳体;可移动地收纳在壳体内的操作体;使操作体成为锁定状态的限动件;伴随着操作体的移动进行电接触或电分离的开关触点;配设于壳体的解除体;配设于壳体的保持弹簧。操作体具有凸轮部。限动件具有卡止部,伴随着操作体的移动,卡止部卡止于凸轮部,使操作体成为锁定状态。解除体具有向壳体的外方突出的工作部。保持弹簧对解除体向规定方向施力。在锁定状态下解除体与保持弹簧中的任一方按压限动件而使卡止部卡止保持于凸轮部。在凸轮部对卡止部进行卡止保持的状态下操作解除体的工作部时,解除体移动,解除体与保持弹簧中的任一方朝向与限动件分离的方向移动,卡止部与凸轮部分离。该开关装置的部件件数少且结构简单,可小型化。

Description

开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开关装置,所述开关装置通过对操作体的按压操作来进行开关触点的电接触或电分离,且具有将操作体锁定在规定的移动位置的锁定机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车室内,在前面板、控制箱附近使用将旋转操作型的旋转输入装置和按压操作型的开关装置组合来操作空调、音响设备等电子设备的输入装置,谋求小型且可靠操作的输入装置。
图9是使用了现有的开关装置3的旋转输入装置2的分解立体图。旋转输入装置2具备能够旋转的旋转操作部2A。以旋转操作部2A从前面板1的开口1A突出的方式配置旋转输入装置2。在旋转输入装置2的下方配置有开关装置3。旋转输入装置2以及开关装置3例如与车内的空调连接。
开关装置3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
在旋转输入装置2的中央设置有能够上下移动的按钮2B,通过在按钮2B下部向侧方延伸出的按压部来按压开关装置3的操作体3A。
对旋转输入装置2的动作进行说明。当对按钮2B进行按压操作时,开关装置3伴随着操作体3A的上下移动来进行壳体3B的内部的开关触点的电接触或电分离。与此同时,开关装置3通过将被板簧施力的限动件卡止于在壳体3B的内部的操作体3A的侧面设置的心形状的凸轮部而成为保持在规定的移动位置的锁定状态,进行例如车室的内外气体的换气切换中的向内部气体的切换。
另外,当在开关装置3的锁定状态下对按钮2B进行按压操作时,限动件与凸轮部的卡止脱离,操作体3A借助配置于其下表面的螺旋弹簧的作用力向上方复位而成为释放状态,并且进行开关触点的电接触或电分离而向原来的外部气体切换。
而且,当使旋转输入装置2的旋转操作部2A旋转到顺时针方向的规定位置、挡风玻璃的例如除雾模式设定的位置即显示“4”时,通过在旋转操作部2A下表面向外方突出的侧方按压部来对从开关装置3的侧面突出的解除体3C向后方进行按压。
被按压的解除体3C使内部的限动件与凸轮部的卡止脱离,被向上方施力的操作体3A复位到上方的原来的释放位置,并且进行开关触点的电接触或电分离,使空调向外部气体切换,从而向挡风玻璃内表面吹出干燥气体。
即,开关装置3通过使操作体3A上下移动来进行操作体3A的锁定或锁定解除,并且进行开关触点的电接触或电分离。另一方面,当在锁定状态下从侧方对从壳体3B的侧面突出的解除体3C进行按压操作时,利用解除体3C使限动件与凸轮部的卡止脱离而解除锁定,操作体3A返回到释放位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3315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开关装置具备:壳体;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收纳在壳体内的操作体;使操作体成为锁定状态的限动件;伴随着操作体的移动进行电接触或电分离的开关触点;配设于壳体的解除体;以及配设于壳体的保持弹簧。操作体具有凸轮部。限动件具有卡止部,伴随着操作体的移动,卡止部卡止于凸轮部,由此使操作体成为锁定状态。解除体具有向壳体的外方突出的工作部。保持弹簧对解除体向规定方向施力。在锁定状态下,解除体与保持弹簧中的任一方按压限动件而使卡止部卡止保持于凸轮部。在凸轮部对卡止部进行卡止保持的状态下操作解除体的工作部时,解除体移动,解除体与保持弹簧中的任一方朝向与限动件分离的方向移动,卡止部与凸轮部分离。
该开关装置的部件件数少且结构简单,且能够形成为小型。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的凸轮部的放大俯视图。
图4A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4B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4C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5是使用了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的输入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8A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8B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8C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9是使用了现有的开关装置的输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和图2分别是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30的剖视图和分解立体图。壳体11具有向上方向101开口的大致箱形状且由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以后记载为PBT)等绝缘树脂构成。
多个固定触点112A、112B、112C由铜合金等导电金属板构成。利用PBT等绝缘树脂对多个固定触点112A、112B、112C进行镶嵌成形(insert-molded)而形成固定触点体13。固定触点112A、112B、112C依序沿上方向101排列。在壳体11内部且在与上方向101(下方向102)呈直角的前方向103和后方向104上分别固定有固定触点体13。在固定触点112A、112B、112C的下部分别设置有端子部12A、12B、12C。固定触点112A、112B、112C的下部的端子部12A、12B、12C从壳体11的下表面向下方向102突出。两个固定触点体13在前方向103(后方向104)上相互对置。两个固定触点112A(端子部12A)在前方向103(后方向104)上相互对置。两个固定触点112B(端子部12B)在前方向103(后方向104)上相互对置。两个固定触点112C(端子部12C)在前方向103(后方向104)上相互对置。
操作体14由PBT、聚氧甲烯(以后记载为POM)等绝缘树脂构成。操作体14具有基部14A和设于基部14A的上部的操作部14B。以操作部14B从开口部11A向上方向101突出的方式,使操作体14能够向上方向101和下方向102移动地收纳在壳体11内。
在与上方向101(下方向102)和前方向103(后方向104)呈直角的左方向105的操作体14的侧面设置有凸轮部15。凸轮部15由大致心形状的凸轮凸部15A、以及设置在凸轮凸部15A的周围且呈槽状凹陷的槽部15B构成。在槽部15B中多个台阶相连,凸轮部15构成所谓的心形凸轮。
在操作体14的基部14A前方向103和后方向104的两侧面上形成有收纳部14C。在收纳部14C中,分别收纳具有大致夹子(clip)形状的磷青铜板等导电金属板制的可动触点16。可动触点16夹着固定触点112A、112B、112C而与固定触点112A、112B、112C弹性接触。具体而言,可动触点16同时夹着固定触点112A、112B、112C中的两个固定触点并与这两个固定触点弹性接触,而未同时与所有的固定触点112A、112B、112C弹性接触。根据该结构,可动触点16能够将开关触点16A切换为第一连接状态和第二连接状态,在该第一连接状态下,可动触点16连接固定触点112A、112B(端子部12A、12B)并将固定触点112C(端子部12C)从固定触点112A、112B(端子部12A、12B)切断,在该第二连接状态下,可动触点16连接固定触点112B、112C(端子部12B、12C)并将固定触点112A(端子部12A)从固定触点112B、112C(端子部12B、12C)切断。
可动触点16和固定触点112A~112C以如下方式构成开关触点16A:伴随着操作体14的上方向101和下方向102的移动,可动触点16向上方向101和下方向102移动,从而进行与固定触点112A~112C的接触或分离。
限动件17由不锈钢线、钢琴线等金属线构成。限动件17具有:设于限动件17的上部的卡止部17A;设于限动件17的下部的支承部17B;以及从卡止部17A实质上向下方向102延伸至支承部的直线部17C。卡止部17A具有从直线部17C朝向凸轮部15向与左方向105相反的右方向106折弯的大致L字状。支承部17B具有从直线部17C向与卡止部17A相反的左方向105折弯的大致L字形状。
限动件17的支承部17B与壳体11的底面的小突部11B的上表面抵接,并且卡止部17A与凸轮部15的下方的槽部15B抵接。
在操作体14的下表面与壳体11的底面之间以稍微挠曲的状态装配有螺旋弹簧18,螺旋弹簧18对操作体14向上方施力。
另外,限动件17穿过螺旋弹簧18的内侧,并且,螺旋弹簧18的下端的单侧从上方与限动件17的支承部17B弹性接触并以小突部11B为支点向下方向102按压限动件17,螺旋弹簧18以较小的力对限动件17的上端的卡止部17A向凸轮部15的方向施力。
另外,保持弹簧19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由不锈钢板、铜合金板等弹性金属板构成。保持弹簧19具有设于保持弹簧19的下端的固定部19A和设于保持弹簧19的上端的保持部19B。固定部19A被壳体11的左方向105的内侧壁附近的底面上突出的支承壁11C夹持。保持部19B被折弯为大致L字形状,其与限动件17的卡止部17A的左方向105的侧面抵接,或者隔开间隙地配置在该侧面的附近。
解除体20具有大致矩形框形状,且由PBT、POM等绝缘树脂构成。罩21向下方向102开口,同样由PBT、POM等绝缘树脂构成。解除体20以包围操作体14的外周的方式配置在壳体11的上表面与罩21之间,并且被装配为能够向操作体14的左方向105和右方向106移动。
详细而言,形成于解除体20的右侧的工作部20A向壳体11的右方向106的外方突出。形成于工作部20A的前方向103和后方向104的两内侧的滑动部20B配置为能够在罩21的切口部21A内向左方向105和右方向106滑动。
另外,在从滑动部20B向壳体11内延伸出的框部20C的内侧形成有解除部20D。稍微挠曲的状态下的保持弹簧19的保持部19B与解除部20D弹性接触,对解除体20向右方向106施力。
需要说明的是,当滑动部20B在切口部21A内滑动时,通过滑动部20B与右侧的工作部20A及左侧的框部20C之间的各框条部来覆盖切口部21A的空间,从而不会产生开口。
因此,即便在车室内比较容易产生尘埃的使用环境下,尘埃等也难以侵入开关装置30内,能够使开关触点16A的电接触或电分离稳定。
在解除体20的上方向101配置的罩21的左方向105和右方向106的侧面所设置的多个卡止孔21B与壳体11的两侧面的卡合部11D对置。壳体11的卡合部11D与罩21的多个卡止孔21B卡合。将罩21装配在壳体11上。
另外,罩21的向左侧的下端突出的限制部21C配置在壳体11内侧,以限制限动件17的支承部17B向上方移动,罩21覆盖壳体11上表面的开口部11A而构成开关装置30。
对开关装置3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3是凸轮部15的放大俯视图。图4A至图4C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的动作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就开关装置30而言,在操作体14从罩21的上表面突出到最高位置的释放状态下,限动件17的卡止部17A如图3所示那样位于凸轮凸部15A的下方的槽部15B的位置P1。
而且,当向下方向102对操作部14B进行按压操作时,操作体14在使螺旋弹簧18挠曲的同时向下方向102移动。
伴随着操作体14向下方向102的移动,开关触点16A从第一连接状态成为第二连接状态。即,在第一连接状态下,可动触点16与上方的固定触点112A、112B弹性接触,开关触点16A与端子部12B、12C连接。在第二连接状态下,如图4A所示,可动触点16与下方的固定触点112B、112C弹性接触,通过可动触点16将端子部12A、12B与开关触点16A连接。
此时,如图3所示,伴随着操作体14向下方向102的移动,限动件17的卡止部17A以在槽部15B的台阶上向逆时针方向滑动的方式移动至位置P2而卡止于凸轮凸部15A的上表面,成为操作体14被保持在规定的移动位置的锁定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锁定状态下,螺旋弹簧18对限动件17的卡止部17A向凸轮部15的方向施加的力较小,螺旋弹簧18对操作体14向上方向101施加的力较大。因此,卡止部17A受到从凸轮凸部15A的上表面向左方向105脱离的较大的力。但是,由于保持弹簧19与卡止部17A的左方向105的侧面抵接或弹性接触而对卡止部17A与凸轮凸部15A的上表面的卡止进行保持,因此,能够可靠地将卡止部17A卡止于凸轮部15而保持锁定状态。
接着,当再次对操作部14B进行按压操作时,操作体14向作为最下方位置的全冲程位置移动,并且卡止部17A从凸轮凸部15A上方的位置P2进一步向逆时针方向的位置P3滑动,成为与凸轮凸部15A的卡止脱离的锁定解除状态。
然后,操作体14被向上方向101施力而上升,复位到图1所示的原来的释放位置,并且卡止部17A返回到图3所示的位置P1,使开关触点成为第一连接状态。
另外,在开关装置30处于图4A所示的锁定状态下,当对从开关装置的右侧突出的解除体20的工作部20A向左方向105进行按压操作时,如图4B所示,工作部20A受到按压的解除体20在解除部20D向左方向105按压保持弹簧19的保持部19B的同时向左方向105滑动移动。
此时,如图4C所示,被解除部20D按压的保持弹簧19向左方向105发生弹性变形而使保持部19B与限动件17的卡止部17A分离,卡止部17A与凸轮凸部15A的卡止脱离而成为锁定解除状态,操作体14被螺旋弹簧18施力而复位到释放位置。
然后,当解除对工作部20A的按压操作时,被保持弹簧19向右方施力的解除体20向右方向106滑动移动,返回到向壳体11的右方向106的外方突出的原来的位置。
这样,开关装置30通过使操作体14向上方向101和下方向102移动来进行操作体14的锁定或锁定解除,并且进行开关触点16A的电接触或电分离。当在锁定状态下对从壳体11的侧方突出到外方的解除体20的工作部20A向壳体11的方向进行按压操作而使其滑动移动时,通过解除体20的解除部20D使保持弹簧19向与凸轮部15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左方向105)发生弹性变形,保持部19B与限动件17的卡止部17A分离,卡止部17A与凸轮部15的卡止脱离,从而解除锁定。
图5是使用了开关装置30的输入装置32的分解立体图。输入装置32搭载于车辆。输入装置32具备能够旋转的旋转操作部32A。以旋转操作部32A从车室内的前面板31的开口31A突出的方式配置输入装置32。在输入装置32的下方,配置有端子部12A以钎焊的方式安装于布线基板33的开关装置30。
在输入装置32的中央装配有能够上下移动的按钮32B,在按钮32B的下部以向外方延伸出的操作部14B能够被按压的方式配置开关装置30。
输入装置32及开关装置30经由下方的布线基板33而与例如车辆的电子电路连接,构成空调操作用的输入装置。
当对按钮32B进行按压操作时,经由下部的按压部对操作部14B进行按压,伴随着操作体14向下方向102的移动,开关触点16A从第一连接状态成为第二连接状态。表示第二连接状态的信号被发送至车辆的电子电路,例如,作为对车室内外的空气的取入进行切换的外部气体导入/内部气体循环中的内部气体循环而使车室内的空气循环。
此时,操作体14通过限动件17与凸轮部15的卡止而成为保持在规定的移动位置的锁定状态。
接着,当在锁定状态下再次对按钮32B进行按压操作时,限动件17与凸轮部15的卡止脱离,操作体14的锁定被解除,操作体14复位到释放位置,并且开关触点16A从第二连接状态变化到第一连接状态,例如空调成为取入外部气体的外部气体导入的状态。
另外,当开关装置30为锁定状态且空调送风为内部气体循环的状态时,在挡风玻璃上容易产生雾气,在此情况下,使输入装置32的旋转操作部32A旋转而旋转到规定的位置、例如除雾的模式设定的位置即显示“4”。
此时,伴随着旋转操作部32A向规定的位置的旋转,通过在旋转操作部32A的下部沿下方向102突出到外方的侧方按压部来对从开关装置30的右方向106突出的解除体20的工作部20A进行按压。
然后,工作部20A受到按压的解除体20向左方向105滑动移动,因此,操作体14的锁定被解除,操作体14复位到释放位置,空调成为外部气体导入的状态。与此同时,从输入装置32发送与第一连接状态对应的规定的信号,例如,从挡风玻璃的下方的吹出口吹出外部气体而将挡风玻璃的雾气去除。
这样,在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30中,保持弹簧19与解除体20的解除部20D弹性接触而对解除体20向外方施力,若在操作体14为锁定状态时按压工作部20A,则解除体20使保持弹簧19发生弹性变形而与限动件17分离。由此,限动件17与凸轮部15的卡止脱离而解除锁定。通过保持弹簧19保持锁定状态并对解除体20向外方施力,由此无需设置对解除体20施力的其他的施力构件。因此,能够实现部件件数少且结构简单、并且可靠地进行基于操作体14的锁定及锁定解除与基于解除体20的锁定解除的小型的开关装置30。
在图9所示的现有的开关装置3中,在解除体的壳体内的端部形成有心形状的凸轮部的一部分,通过板簧对限动件向凸轮部施力而使限动件在凸轮部表面转动或卡止保持于凸轮部表面。在该状态下将解除体向规定方向按压而使其移动,由此,由作为解除体的端部的凸轮部的一部分将限动件向外方压出,使限动件与凸轮部的卡止脱离。与此同时,解除体被装配在解除体与操作体之间的施力弹簧向外方施力,因此开关装置3的部件件数多,构造复杂且难以实现小型化。
另外,在现有的开关装置3中,解除体以贯穿操作体的大致中间部并能够向与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的方式装配,且与操作体的上下移动连动地沿上下方向移动,因此,在壳体侧面沿上下方向延伸地形成有成为解除体的移动范围的开口。因此,尘埃等容易从开口侵入。在使开关装置3成为防尘构造的情况下,需要采用设置覆盖壳体的侧面的开口的罩、并且设置按压解除体的驱动体等大型且复杂的结构。
另外,通过使解除体20形成为大致矩形框形状且向相对于操作体14移动的上方向101和下方向102大致正交的左方向105和右方向106滑动移动,由此能够在解除体20的框形状的内侧将操作体14配置为能够上下移动,并且,确保了解除体20作为按压构件的强度,因此,解除体20的动作更加稳定,能够实现操作可靠且小型的开关装置30。
(实施方式2)
图6和图7分别是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50的剖视图和分解立体图。在图6和图7中,对与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30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壳体41具有向上方向101开口的大致箱形状,且由绝缘树脂构成。在壳体41的左方向105的侧面形成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切口41A。
多个固定触点142A、142B、142C由铜合金等的导电金属板构成。利用PBT等绝缘树脂对多个固定触点142A、142B、142C进行镶嵌成形而形成固定触点体43。固定触点142A、142B、142C依序沿上方向101排列。在壳体11内部且在与上方向101(下方向102)呈直角的前方向103和后方向104上分别固定有固定触点体43。在固定触点142A、142B、142C的下部分别设置有端子部42A、42B、42C。两个固定触点体43在前方向103(后方向104)上相互对置。端子部42A、42B、42C从壳体41的下表面向前方向103和后方向104突出,并且与壳体41的下表面大致平行地延伸。两个固定触点142A(端子部42A)在前方向103(后方向104)上相互对置。两个固定触点142B(端子部42B)在前方向103(后方向104)上相互对置。两个固定触点142C(端子部42C)在前方向103(后方向104)上相互对置。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就图7所示的端子部42A、42B、42C而言,图示出向下方呈直线状地延伸出的端子部42A、42B、42C穿过壳体41后折弯的状态。
与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30相同,在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50中,操作体14具有在操作体14的左方向105的侧面设置的凸轮部15。操作体14具有收纳有可动触点16的收纳部14C。操作体14被螺旋弹簧18向上方向101施力,且以能够向上方向101和下方向102移动的方式收纳于壳体41。伴随着操作体14的上下移动,进行由可动触点16和固定触点142A~142C构成的开关触点16A的电接触或电分离。
此外,与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30相同,在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50中,限动件17与壳体41的底面的小突部41B抵接,并且,卡止部17A与凸轮部下方的槽部15B抵接。
解除体44具有倒L字形状,由PBT、POM等绝缘树脂构成。解除体44具有从壳体41的切口41A向外方的下方突出的工作部44A,并具有向壳体41内方延伸的保持部44B。
另外,轴部44C在解除体44的大致中央处从前方向103和后方向104的两侧突出。轴部44C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在壳体41的内侧对应形成的凹状的轴支承部41C。
需要说明的是,从轴部44C至保持部44B的端部为止的长度比从轴部44C至工作部44A的端部为止的长度短。
保持弹簧45在从前方向103(后方向104)观察的侧视观察下具有向下方向102开口的大致倒V字形状,且由不锈钢板、铜合金板等弹性金属板构成。保持弹簧45的倒V字形状具有折弯部45A、从折弯部45A向下方延伸且位于右方向106的边45B、以及从折弯部45A向下方延伸且位于左方向105的边45C。保持弹簧45的右方向106的边45B卡止并固定于壳体41的内侧的左方向105的侧壁。保持弹簧45的折弯部45A位于切口41A。保持弹簧45的左方向105的边45C在稍微挠曲的状态下与解除体44的工作部44A的内侧弹性接触,从解除体44的后方向104观察时对解除体44向顺时针方向施力。
罩46由绝缘树脂构成。罩46覆盖壳体41的上表面的开口和解除体44的工作部44A的上表面。在罩46的下表面设置有覆盖轴部44C的上部的旋转支承部46A。罩46装配于壳体41而构成开关装置50。
以下对开关装置5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8A至图8C是示出开关装置50的动作的剖视图。与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30相同,在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50中,当对操作体14的操作部14B进行按压操作时,操作体14上下移动并利用限动件17和凸轮部15进行锁定或锁定解除,并且进行开关触点16A的电接触或电分离。
就开关装置50而言,锁定状态下利用解除体44进行的锁定解除动作与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30不同。图8A至图8C是示出开关装置50的动作的剖视图。
如图8A所示,限动件17的卡止部17A被解除体44的保持部44B按压,使卡止部17A卡止保持于凸轮凸部15A的上表面而将操作体14保持在规定的移动位置,开关装置50成为锁定状态。
在该锁定状态下,由于从轴部44C至保持部44B的端部为止的长度比从轴部44C至工作部44A的端部为止的长度短,因此,即便保持弹簧45对工作部44A施加的作用力较小,也能够与距轴部44C的各长度呈反比例地使保持部44B对限动件17的按压力增大成为适当大小。
而且,当在该锁定状态下对解除体44的工作部44A向从解除体44的后方向104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朝向壳体41进行按压操作时,如图8B所示,解除体44克服保持弹簧45的作用力而以轴部44C为中心向从解除体44的后方向104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此时,伴随着解除体44的旋转,保持部44B以与限动件17的卡止部17A分离的方式旋转移动,因此,卡止部17A与凸轮凸部15A脱离而成为锁定解除状态,如图8C所示,操作体14被螺旋弹簧18施力而复位到释放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使用了开关装置50的输入装置与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情况为几乎相同的结构。但是,由于开关装置50的解除体44的工作部44A向壳体41的外方的下方向102突出,因此,在旋转操作部32A的下部突出的侧方按压部构成为对开关装置50的壳体41的下方的布线基板33的上表面附近进行按压。
另外,在开关装置50中,解除体44的从轴部44C至保持部44B的端部为止的长度比从轴部44C至工作部44A的端部为止的长度短。由此,即便保持弹簧45对工作部44A施加的作用力较小,也能够与距轴部44C的各长度呈反比例地使保持部44B对限动件17的按压力增大而成为适当大小,因此,使旋转操作部32A旋转来经由侧方按压部对解除体44进行按压的负荷也能够变得较小。
这样,在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50中,操作体14在锁定状态下,解除体44的保持部44B借助保持弹簧45的作用力对限动件17进行按压使其卡止保持于凸轮部15,通过对解除体44的工作部44A进行按压操作,由此保持部44B与限动件17分离而使限动件17与凸轮部15的卡止脱离,进行锁定解除。因此,利用被保持弹簧45施力的解除体44来保持锁定状态且对解除体44的工作部44A向外方施力,由此,无需设置用于对解除体44向外方施力的其他的施力构件,能够实现部件件数少且结构简单、可靠地进行基于操作体14的锁定及锁定解除或者基于解除体的锁定解除的小型的开关装置50。
在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30中,从壳体11的下表面向下方呈直线状地延伸出的端子部12A、12B、12C是穿过下方的布线基板33的通孔而被钎焊的应用浸焊的端子部。在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50中,与壳体41的下表面大致平行地被折弯的端子部42A、42B、42C是表面贴装在布线基板33的上表面的焊盘图案上的应用回流焊的端子部。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30的端子部12A、12B、12C也可以具有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50的端子部42A、42B、42C的形状。反之,实施方式2的开关装置50的端子部42A、42B、42C也可以具有实施方式1的开关装置30的端子部12A、12B、12C的形状。此外,开关装置30、50的端子部12A~12C、42A~42C还可以具有其他的形状。
在实施方式1、2的开关装置30、50中,开关触点16A由夹子状的可动触点16和板状的固定触点112A~112C、142A~142C构成。也可以由平面状的固定触点和与该固定触点对置且以弹性接触的方式滑动的刷状的可动触点构成。另外,开关触点还可以由拱顶状的可动触点和与该可动触点对置的平面状的固定触点构成。
在实施方式中,“上表面”、“下表面”、“上方向”、“下方向”、“前方向”、“后方向”、“右方向”、“左方向”等表示方向的用语表示仅依赖于开关装置30、50的构成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相对方向,而非表示铅垂方向等绝对方向。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中的开关装置能够实现部件件数少且结构简单、可靠地进行基于操作体的锁定及锁定解除或者基于解除体的锁定解除的小型的开关装置,主要在车辆内的各种电子设备的操作中是有用的。
附图标号说明
11、41壳体
11D卡合部
14操作体
14B操作部
15凸轮部
16A开关触点
17限动件
17A卡止部
17B支承部
19、45保持弹簧
20、44解除体
20A、44A工作部
21、46罩
30、50开关装置
32输入装置

Claims (5)

1.一种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
操作体,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收纳在所述壳体内,且具有凸轮部;
限动件,其具有卡止部,并且伴随着所述操作体的移动,所述卡止部卡止于所述凸轮部,由此使所述操作体成为锁定状态;
开关触点,其伴随着所述操作体的移动来进行电接触或电分离;
解除体,其配设于所述壳体,且具有向所述壳体的外方突出的工作部;以及
保持弹簧,其配设于所述壳体,且对所述解除体向规定方向施力,
在所述锁定状态下,所述解除体与所述保持弹簧中的任一方对所述限动件进行按压,使所述卡止部卡止保持于所述凸轮部,
在所述凸轮部对所述卡止部进行卡止保持的状态下操作所述解除体的所述工作部时,所述解除体移动,所述解除体与所述保持弹簧中的所述任一方朝向与所述限动件分离的方向移动,而使所述卡止部与所述凸轮部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
在所述锁定状态下,所述保持弹簧对所述解除体向外方施力并且按压所述限动件,当操作所述解除体的所述工作部时,所述保持弹簧发生弹性变形而向与所述限动件分离的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解除体具有框形状,且在与所述操作体的移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滑动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
在所述锁定状态下,所述保持弹簧对所述解除体向规定方向施力,并且所述解除体按压所述限动件,当操作所述解除体的所述工作部时,所述解除体与所述限动件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关装置,其中,
所述解除体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所述壳体,所述工作部向所述壳体的下方延伸出。
CN201480061028.4A 2013-12-09 2014-11-11 开关装置 Pending CN1057457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53861 2013-12-09
JP2013253861 2013-12-09
JP2014-061337 2014-03-25
JP2014061337 2014-03-25
PCT/JP2014/005655 WO2015087484A1 (ja) 2013-12-09 2014-11-11 スイッ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45729A true CN105745729A (zh) 2016-07-06

Family

ID=53370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1028.4A Pending CN105745729A (zh) 2013-12-09 2014-11-11 开关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233036A1 (zh)
JP (1) JPWO2015087484A1 (zh)
CN (1) CN105745729A (zh)
WO (1) WO2015087484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56231A (zh) * 2016-11-17 2017-01-25 商洛市虎之翼科技有限公司 自锁开关
CN110349790A (zh) * 2019-08-12 2019-10-18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廊坊供电公司 一种用于状态监控且操作便捷的保护压板
CN110494944A (zh) * 2018-01-11 2019-11-22 Idec株式会社 安全开关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333644A1 (fr) * 2016-12-06 2018-06-13 ETA SA Manufacture Horlogère Suisse Dispositif pour la commande d'au moins deux fonctions électroniques et/ou mécaniques d'un objet portab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96616A (ja) * 1984-10-17 1986-05-15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安全装置付押ボタン装置
JP2002279852A (ja) * 2001-03-16 2002-09-27 Sobo Yu 押圧キー構造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356231A (zh) * 2016-11-17 2017-01-25 商洛市虎之翼科技有限公司 自锁开关
CN110494944A (zh) * 2018-01-11 2019-11-22 Idec株式会社 安全开关
CN110349790A (zh) * 2019-08-12 2019-10-18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廊坊供电公司 一种用于状态监控且操作便捷的保护压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233036A1 (en) 2016-08-11
WO2015087484A1 (ja) 2015-06-18
JPWO2015087484A1 (ja) 2017-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20137U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05745729A (zh) 开关装置
JP5903253B2 (ja) スイッチ装置
US8344275B2 (en) Switching device
JP4280761B2 (ja) 横押し型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TW201820362A (zh) 開關裝置
EP3651177B1 (en) Switch device and opening/closing detection device
US8093976B2 (en) Vehicle switch
JP2009134950A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付きスライドスイッチ
US9024222B2 (en) Push switch
WO2019176689A1 (ja) マイクロスイッチ及び操作装置
JP4692404B2 (ja) マイクロスイッチ
JP2009043524A (ja) レバースイッチ
JP2014107256A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5966144B2 (ja) 複合スイッチ
JP2014053273A (ja) 接触部材
JP5429315B2 (ja) 接触部材
WO2013011802A1 (ja) 接触部材
JP5679927B2 (ja) スイッチ
JP5499671B2 (ja) 入力装置
JP2012169101A (ja) スイッチ装置
JP2013239361A (ja) レバースイッチ
JP2005158636A (ja) スイッチ装置
US9685279B2 (en) Switch
JP2014159199A (ja) 室内照明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706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