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11648A - 汽车后副车架 - Google Patents
汽车后副车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711648A CN105711648A CN201610261196.9A CN201610261196A CN105711648A CN 105711648 A CN105711648 A CN 105711648A CN 201610261196 A CN201610261196 A CN 201610261196A CN 105711648 A CN105711648 A CN 10571164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board
- mounting bracket
- described main
- frame
- main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9—Means for mounting load bearing surfa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公开了一种汽车后副车架,其包括主体板和连接板,主体板为两端大、中间小的骨头状,主体板的截面为开口朝下的第一槽状结构,连接板位于主体板的中部的下方,主体板和连接板的中部对接形成腔体结构;主体板的两端分别设有多个衬套安装孔。本发明的主体板为两端大、中间小的骨头状,使得整体布局紧凑,占用空间大大减小,重量具有较大幅度的减轻,在中间位置做了相当大的空间避让,对于其它系统,如油箱、排气系统的布置安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主体板的截面为开口朝下的第一槽状结构,连接板位于主体板的中部的下方,主体板和连接板的中部对接形成腔体结构,由此可提高后副车架的整体刚度、强度以及扭转、弯曲模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后副车架。
背景技术
后副车架作为轿车底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为后悬架系统提供安装支撑,同时阻隔由轮胎传递到悬架系统上的振动和噪声,减少其直接进入车厢,提高整车乘坐舒适性。其次,后副车架又是保证后悬挂系统和车身之间装配关系的构件,后悬挂系统和后副车架先在分装线上组装构成后车桥总成,然后再将该总成与车身合装,这种总成结构安装方便,通用性高,降低了装配和研发成本,但最重要的还是其舒适性和悬挂刚度的提高。
目前,后副车架一般为框架结构,主要由钣金及管梁构成,其上还有各种支架,用来安装稳定杆、前束、悬挂系统的构件。由于各个对手件安装的限制,导致后副车架的结构比较复杂,占用空间较大。
如图1所示为某日系车型的后副车架结构,该后副车架为条形结构,这种后副车架主要应用于后悬为两个连杆结构的传统燃油汽车。图1所示的后副车架通过多块钣金组装而成,钣金数量较多,其匹配工艺复杂,不利于安装点精度的控制,且不适用于多连杆后悬挂系统,其只能满足两个二力杆的安装需求,不利于同平台多车型的通用性扩展。
由于上述的后副车架整体为条形结构,其缺点是会导致各安装点刚度较低,后副车架整体模态不高,承载能力较低,相应的由后副车架和后悬挂系统组成的分总成刚度和模态均比较低,不能充分发挥后副车架提高后悬挂系统刚性的重要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后副车架,以解决现有后副车架整体模态不高、各安装点刚度和承载能力较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后副车架,其包括主体板和连接板,所述主体板为两端大、中间小的骨头状,所述主体板的截面为开口朝下的第一槽状结构,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主体板的中部的下方,所述主体板和所述连接板的中部对接形成腔体结构;所述主体板的两端分别设有多个衬套安装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主体板的两端的下侧分别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与所述主体板的端部形状相匹配,所述加强板与所述主体板的端部对接、所述主体板和所述连接板的中部对接以形成封闭、连贯的腔体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主体板的两端的上侧分别设有上摆臂安装支架,所述主体板的两端的下侧分别设有下摆臂安装支架,所述下摆臂安装支架安装在所述加强板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主体板的两端的侧部分别设有前束臂安装点,所述下摆臂安装支架与所述前束臂安装点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连接板由钣金折弯而成,所述加强板为钣金片状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主体板两端的上摆臂安装支架为开口朝外的第二槽状结构;
所述主体板两端的下摆臂安装支架为开口朝外的第三槽状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上摆臂安装支架和下摆臂安装支架由钣金弯折而成。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主体板的两个端部为开叉状。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主体板的两端的侧面分别设有稳定杆安装支架,所述稳定杆安装支架与所述主体板焊接,且所述前束臂安装点设于所述稳定杆安装支架上。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稳定杆安装支架为盒状结构。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汽车后副车架,主体板为两端大、中间小的骨头状,使得整体布局紧凑,该后副车架占用空间大大减小,重量具有较大幅度的减轻,且在中间位置做了相当大的空间避让,对于其它系统,如油箱、排气系统的布置安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主体板的截面为开口朝下的第一槽状结构,连接板位于主体板的中部的下方,主体板和连接板的中部对接形成腔体结构,由此可提高后副车架的整体刚度、强度以及扭转、弯曲模态。本发明的后副车架结构紧凑,可实现轻量化。
进一步地,下摆臂安装支架与主体板上的前束臂安装点相连,该设计结构简单,零件少,安装匹配难度小,但大大提高了前束臂安装点X向的刚度,同时提高后副车架整体一阶模态。
更进一步地,稳定杆安装支架与主体板焊接,同时稳定杆安装支架覆盖主体板上前束臂安装点,满足稳定杆安装固定,提高前束臂安装点的强度和各向刚度,进一步提高后副车架整体一阶扭转模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的汽车后副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汽车后副车架俯视状态下的平面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汽车后副车架仰视状态下的平面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汽车后副车架俯视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汽车后副车架仰视状态下的立体图。
其中:1、主体板;2、连接板;3、衬套安装孔;4、加强板;5、上摆臂安装支架;6、下摆臂安装支架;7、稳定杆安装支架;8、稳定杆安装点;9、前束臂安装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汽车后副车架,其包括主体板1和连接板2,主体板1为两端大、中间小的骨头状,使得该后副车架占用空间大大减小,重量具有较大幅度的减轻,且在中间位置做了相当大的空间避让,对于其它系统,如油箱、排气系统的布置安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主体板1的截面为开口朝下的第一槽状结构,连接板2位于主体板1的中部的下方,主体板1和连接板2的中部对接形成腔体结构,由此可提高后副车架的整体刚度、强度以及扭转、弯曲模态;主体板1的两端分别设有多个衬套安装孔3,该衬套安装孔3用于与衬套连接,以将该后副车架连接至车体中。
骨头状的主体板1的两个端部为开叉状,为多连杆、副车架等部件安装连接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其扭转刚度和支撑强度都得到提高。衬套安装孔3优选为四个,分别位于主体板1的四个角区域。衬套安装孔3为圆管结构,为衬套提供压装支撑。
优选地,主体板1和连接板2的中部所形成的腔体结构为长方体结构,其强度和稳定性较强。
如图4和图5所示,主体板1的两端的下侧分别设有加强板4,加强板4与主体板1的端部形状相匹配,加强板4与主体板1的端部对接、主体板1和连接板2的中部对接形成封闭、连贯的腔体结构。由此可提高后副车架的刚度。
主体板1的两端的上侧分别设有上摆臂安装支架5,主体板1的两端的下侧分别设有下摆臂安装支架6,下摆臂安装支架6安装在上述的加强板4上,优选地,加强板4与主体板1焊接,下摆臂安装支架6与加强板4焊接。连接板2由钣金折弯而成,其两侧设有与主体板1焊接的折弯边,加强板4为钣金片状结构,为下摆臂安装支架6提供了安装位置,主要起到提高后副车架的强度和刚度的作用。
主体板1两端的上摆臂安装支架5为开口朝外的第二槽状结构,由此使得主体板1两端的上摆臂安装支架5形成背对背设置的结构,主体板1两端的下摆臂安装支架6为开口朝外的第三槽状结构,主体板1两端的下摆臂安装支架6形成背对背设置的结构,上摆臂安装支架5和下摆臂安装支架6分别为上摆臂和下摆臂提供了合适的安装支撑结构。优选地,上摆臂安装支架5和下摆臂安装支架6由钣金弯折而成以形成槽状结构。此外,下摆臂安装支架6在其槽体的两个侧壁上还设有用于与主体板1焊接的折弯边,以加强下摆臂的安装强度和刚度。
主体板1的两端的侧面分别设有稳定杆安装支架7和前束臂安装点9,该稳定杆安装支架7上设有多个稳定杆安装点8,为稳定杆提供了安装支撑。稳定杆安装支架7为盒状结构,可提高稳定杆的安装刚度。优选地,前束臂安装点9设于稳定杆安装支架7上并位于靠近下摆臂安装支架6的一侧,由此可提高前束臂的安装刚度和后副车架的一阶扭转模态。下摆臂安装支架6与主体板1上的前束臂安装点9相连,该设计结构简单,零件少,安装匹配难度小,但大大提高了前束臂安装点X向的刚度,同时提高后副车架整体一阶模态。稳定杆安装支架7与主体板1焊接,同时稳定杆安装支架7覆盖主体板1上的前束臂安装点9,满足稳定杆安装固定,提高前束臂安装点9的强度和各向刚度,进一步提高后副车架整体一阶扭转模态。
为了提高后副车架整体结构的合理性,主体板1两端的上摆臂安装支架5、下摆臂安装支架6、稳定杆安装支架7和衬套安装孔3分别对称设置。
在装配时,各元件之间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首先,骨头型的主体板1的中部与连接板2先焊接连接,中间部分形成一个长方体空腔,以提高提高后副车架的强度及整体模态;其次,加强板4与该空腔结构的两端(即与主体板1的两端)焊接,形成封闭的后副车架主体,其整体结构强度加强,刚度和模态进一步提高;接着,上摆臂安装支架5与主体板1焊接,为上摆臂提供安装支撑,下摆臂安装支架6与加强板4及主体板1焊接,为下摆臂提供安装支撑,同时其与主体板1焊接的连接结构能提高前束臂安装点9的X向刚度,提高后副车架整体一阶模态;稳定杆安装支架7与主体板1焊接,为稳定杆提供安装支撑,同时其覆盖在前束臂安装点9上的钣金结构能够提高前束臂安装点9的各向刚度,对后副车架刚体模态提高也有一定的贡献度;最后,四个衬套安装孔3与主体板1、加强板4焊接,为衬套的压装提供支撑,由此实现了本发明的后副车架的装配。
综上,本发明所采用外形类似骨头状的主体板1,主体板1为开口向下的槽状,并与连接板2、加强板4焊接形成连贯、封闭的腔体结构,由此满足了整车布置、强度、刚度及模态等要求,两端大中间小的骨头型外形设计使后副车架整体空间占用大大减小,在中间位置的避让设计,对其他系统,如油箱、排气系统的布置安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本发明结构简单,钣金数量较少,结构紧凑,焊接匹配工艺较易实现,相比于现有后副车架具有重量轻,成本低,承载能力大等优点。
下摆臂安装支架6与主体板1焊接,前束臂安装点9位于稳定杆安装支架7上靠近下摆臂安装支架6的一侧,其设计结构简单,但作用明显,其大大提高了前束臂安装点9的X向刚度及后副车架整体模态。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板和连接板,所述主体板为两端大、中间小的骨头状,所述主体板的截面为开口朝下的第一槽状结构,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主体板的中部的下方,所述主体板和所述连接板的中部对接形成腔体结构;所述主体板的两端分别设有多个衬套安装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板的两端的下侧分别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与所述主体板的端部形状相匹配,所述加强板与所述主体板的端部对接、所述主体板和所述连接板的中部对接以形成封闭、连贯的腔体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板的两端的上侧分别设有上摆臂安装支架,所述主体板的两端的下侧分别设有下摆臂安装支架,所述下摆臂安装支架安装在所述加强板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板的两端的侧部分别设有前束臂安装点,所述下摆臂安装支架与所述前束臂安装点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由钣金折弯而成,所述加强板为钣金片状结构。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板两端的上摆臂安装支架为开口朝外的第二槽状结构;
所述主体板两端的下摆臂安装支架为开口朝外的第三槽状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摆臂安装支架和下摆臂安装支架由钣金弯折而成。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板的两个端部为开叉状。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板的两端的侧面分别设有稳定杆安装支架,所述稳定杆安装支架与所述主体板焊接,且所述前束臂安装点设于所述稳定杆安装支架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后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杆安装支架为盒状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261196.9A CN105711648B (zh) | 2016-04-25 | 2016-04-25 | 汽车后副车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261196.9A CN105711648B (zh) | 2016-04-25 | 2016-04-25 | 汽车后副车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711648A true CN105711648A (zh) | 2016-06-29 |
CN105711648B CN105711648B (zh) | 2018-11-20 |
Family
ID=561615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261196.9A Active CN105711648B (zh) | 2016-04-25 | 2016-04-25 | 汽车后副车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711648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15727A (zh) * | 2020-06-18 | 2021-12-21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连杆后副车架 |
WO2022150969A1 (zh) * | 2021-01-12 | 2022-07-21 | 武汉路特斯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支架及车辆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812679A1 (de) * | 1997-06-30 | 1999-03-04 | Daihatsu Motor Co Ltd | Versteifungsanordnung für eine Unterbaugruppe eines Kraftfahrzeugs |
US20120235375A1 (en) * | 2011-03-18 | 2012-09-20 | Honda Motor Co., Ltd. | Integrated suspension and differential mounting structure |
CN203819342U (zh) * | 2014-03-05 | 2014-09-10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后副车架 |
CN204432773U (zh) * | 2015-01-13 | 2015-07-01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后副车架结构及汽车 |
-
2016
- 2016-04-25 CN CN201610261196.9A patent/CN10571164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812679A1 (de) * | 1997-06-30 | 1999-03-04 | Daihatsu Motor Co Ltd | Versteifungsanordnung für eine Unterbaugruppe eines Kraftfahrzeugs |
US20120235375A1 (en) * | 2011-03-18 | 2012-09-20 | Honda Motor Co., Ltd. | Integrated suspension and differential mounting structure |
CN203819342U (zh) * | 2014-03-05 | 2014-09-10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后副车架 |
CN204432773U (zh) * | 2015-01-13 | 2015-07-01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后副车架结构及汽车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15727A (zh) * | 2020-06-18 | 2021-12-21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多连杆后副车架 |
WO2022150969A1 (zh) * | 2021-01-12 | 2022-07-21 | 武汉路特斯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支架及车辆 |
CN116745196A (zh) * | 2021-01-12 | 2023-09-12 | 武汉路特斯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支架及车辆 |
CN116745196B (zh) * | 2021-01-12 | 2024-06-07 | 武汉路特斯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支架及车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711648B (zh) | 2018-11-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651563B2 (en) | Bearing structure arrangement of a motor vehicle body | |
CN108349536B (zh) | 后副车架结构 | |
US8172244B2 (en) | Rear axle for a motor vehicle | |
JP5061512B2 (ja) | サスペンションフレーム構造 | |
JP4774976B2 (ja)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
EP1990262A1 (en) | Vehicle rear portion structure | |
US10618556B2 (en) | Rear subframe structure | |
JP5493971B2 (ja)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
CN108349535A (zh) | 后副车架结构 | |
CN108349534A (zh) | 后副车架结构 | |
US20120211962A1 (en) | Vehicle Chassis having Modular Rear Axle Construction | |
JP6364672B2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CN105711648A (zh) | 汽车后副车架 | |
CN212401352U (zh) | 汽车后副车架 | |
US6786295B2 (en) | Support structure for a commercial motor vehicle | |
CN110588798A (zh) | 后缓震座及汽车 | |
US20220332161A1 (en) | Semi-Rigid Axle for a Vehicle | |
CN212401350U (zh) | 后副车架和汽车 | |
CN107963131A (zh) | 轻量型汽车后扭力杆悬置托架 | |
CN211918837U (zh) | 后轮罩内加强板总成 | |
JP3906160B2 (ja) | 荷台締結構造 | |
CN108349381B (zh) | 并入储箱的用于机动车辆的轮式后桥组件 | |
CN220905101U (zh) | 一种纵梁的安装结构及车辆 | |
CN214492430U (zh) | 车辆后悬架系统及车辆 | |
CN216232557U (zh) | 一种电动车用副车架及电动汽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