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05063B - 座椅式家具及其附件系统 - Google Patents

座椅式家具及其附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05063B
CN105705063B CN201480026583.3A CN201480026583A CN105705063B CN 105705063 B CN105705063 B CN 105705063B CN 201480026583 A CN201480026583 A CN 201480026583A CN 105705063 B CN105705063 B CN 1057050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lative
swingle
base
displacement
la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2658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05063A (zh
Inventor
马特西艾斯·费歇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intex Sol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intex Sol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intex Sol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Kintex Sol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705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050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050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050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50Supports for the feet or the legs coupled to fixed parts of the chair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1/00Chair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 A47C1/02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 A47C1/031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coupled concurrently 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 A47C1/034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coupled concurrently 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the parts including a leg-rest or foot-rest
    • A47C1/035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coupled concurrently 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the parts including a leg-rest or foot-rest in combination with movably coupled seat and back-rest, i.e. the seat and back-rest being movably coupled in such a way that the extension mechanism of the foot-rest is actuated at least by the relative movements of seat and backrest
    • A47C1/0352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coupled concurrently 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the parts including a leg-rest or foot-rest in combination with movably coupled seat and back-rest, i.e. the seat and back-rest being movably coupled in such a way that the extension mechanism of the foot-rest is actuated at least by the relative movements of seat and backrest characterised by coupled seat and back-rest slidingly movable in the base frame, e.g. by rolle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nt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s Characterized By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座椅式家具,尤其是一种座椅式家具及其附件系统。包括:一个底座、一个带有坐面的承坐机构和一个能够相对于承坐机构移动的垫腿机构,其中垫腿机构在静止位置和使用位置之间借助于一个移动机构前后移动,在静止位置时垫腿软垫面位于承坐机构下方,而在使用位置时垫腿软垫面位于承坐机构前方。移动机构具有一个中间支撑杆,后者可以通过第一旋转导轨相对于承坐机构或者底座进行位移,其中第一旋转导轨至少具有位于中间支撑杆和承坐机构之间、或者中间支撑杆和底座之间的第一后部旋转杆。此外,垫腿机构可以通过第二旋转导轨相对于中间支撑杆进行位移,并且第二旋转导轨至少具有一个位于中间支撑杆和垫腿机构之间的第一前部旋转杆。

Description

座椅式家具及其附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座椅式家具,尤其是一种座椅式家具及其附件系统,采用这种设计的座椅式家具垫腿机构可以在静止位置和使用位置之间借助于一个移动机构进行位移,在静止位置时垫腿机构位于坐面下方,而在使用位置时垫腿机构位于坐面前方。
背景技术
符合本发明所述的座椅式家具如今已经有很多不同的设计版本。
为了使垫腿软垫面足够大,有些设计版本的座椅式家具除了承坐机构之外还有一个可以单独移动的末端件。采用这样的设计方案时,多数情况下垫腿机构设计成可以相对于承坐机构旋转,有些情况下也可以借助于双接板机构实现旋转。然后,多数情况下一个可旋转的末端件连接到垫腿机构上。例如专利说明书BE 100 91 47 A3、DE 10 2008 009 234A1和DE 3718645 C2就公布了采用垫腿机构和末端件的以上所述设计方案或者类似设计方案。对于没有采用末端件而只有垫腿机构的设计方案,很难实现垫腿软垫面具有足够大的面积。为此,专利说明书DE 10 2005 001 877 A1建议采用一种可以改变垫腿机构尺寸的机构。这样就可以使垫腿机构在坐面下方从使用位置切换到静止位置的过程中变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垫腿软垫面在使用位置时的尺寸足够大,并且垫腿机构在经过旋转到达的静止位置时充分地缩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是,对采用以上设计方式的座椅式家具进一步进行设计,从而使其通过一个简单的机械机构就能实现垫腿机构在静止位置和使用位置之间的位移,尤其是希望本发明所述的准则也可以用于在承坐机构下方空间很小的座椅式家具。
即本发明的目的是实现本发明所述的座椅式家具具有一个尺寸足够大的垫腿软垫面,而无需在垫腿机构旁边具有一个可以相反位移末端件,而且无需将垫腿机构设计成尺寸可以变化。
根据本发明,这样就将移动机构设计成可以将当垫腿机构从静止位置,即垫腿软垫面基本处于水平状态时所处在的位置,切换到使用位置,也就是垫腿软垫面同样基本处于水平状态时所处在的位置。采用此种设计的移动机构具有一个中间支撑杆,后者可以通过第一条旋转导轨相对于承坐机构或者底座进行位移,其中第一条旋转导轨至少具有位于中间支撑杆和承坐机构之间、或者中间支撑杆和底座之间的第一个后部旋转杆。此外,垫腿机构可以通过第二条旋转导轨相对于中间支撑杆进行位移,并且第二条旋转导轨至少具有一个位于中间支撑杆和垫腿机构之间的第一个前部旋转杆。
优选地,采用本发明所述设计的座椅式家具是一种有软垫的沙发椅或者沙发。如果是沙发,可能具有多个可以相互独立移动的垫腿机构。
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垂直方向的概念指的是与座椅式家具所在的地面呈90度角的方向。横向方向指的是,平行于坐面的前缘水平伸展的伸展方向。家具纵向方向指的是与家具横向方向以及家具垂直方向呈90度角的方向。“前方”、“后方”概念是相对于家具纵向方向而言的,也就是坐在座椅式家具上的用户的视角,用户的腿朝向前方、背朝向后方。
此外,在下列说明中第一个使用状态的概念指的是座椅式家具的一种状态,处于这种状态时垫腿机构位于其静止位置。第二种使用状态指的是,垫腿机构位于其使用位置时所处的状态。在本发明所述家具的某些实施例中产生了第三种使用状态,处于这种状态时,在垫腿机构向外伸出幅度很大的情况下靠背可以相对于第二种使用状态定位在更加偏向水平的位置。
第一种使用状态可以使座椅式家具处于通常的承坐姿态,此时支脚支撑在地面上。第二种使用状态也被称为看电视姿态。在支腿向上翻起的情况下,这种使用状态可以使座椅式家具处于比较垂直的承坐姿态。第三种使用状态设计用于使座椅式家具处于平躺姿态。
本发明所述座椅式家具的特点在于,它设计成垫腿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水平移位。这样就可以摒弃在当前的此类设计方案中,大多数情况下座椅式家具必须进行的、大幅的旋转运动。垫腿机构至少在静止位置和在使用位置时都基本上呈水平姿态,也就是说,垫腿软垫面每次可以相对于水平面旋转不超过25°。优选地,采用这种设计的垫腿机构在从静止位置切换到使用位置的整个过程中,基本上被定向到呈水平姿态。垫腿机构以上面所述的方式基本上稳定不变地定向在水平方向上,就可以使该座椅式家具采用一个比较大的垫腿机构,因为该垫腿机构不会由于其长度而使座位的高度比较高,就象现有的其它设计方案那样。这样就可以使垫腿机构的长度在纵向方向上超过在承坐结构下方的自由空间的高度。由此,也就不必再单独设计一个可以相对于垫腿机构位移的、用于延长垫腿软垫面的末端件。
为了可以实现垫腿机构从静止位置到使用位置的移动,设计了一个符合以上所述工作方式的移动机构。这个移动机构具有一个中间支撑杆,后者设计成通过第一条旋转导轨可以在承坐机构或者底座上旋转。构成底座的座椅式家具的部件在垫腿机构根据设定从使用位置切换到静止位置以及从静止位置切换到使用位置的过程中,始终相对于座位式家具所在的地面保持固定不动。优选地,这种底座是一种托架,上面也设计有座椅式家具的支脚。这里所说的固定不动也可以理解为完全可以旋转。这样,底座就设计成可以利用一个转盘或者一个功能类似的东西而绕着垂直轴旋转。同样,如果底座可以相对于地面来回晃动,也被视为固定不动。
与此相对,承坐机构可以按照下面所述的方式移动。作为替代方案,中间支撑杆可以通过第一条旋转导轨沿着一条圆形轨道相对于承坐机构或者底座进行移动。
中间支撑杆本身用于固定住垫腿机构,对此在中间支撑杆和垫腿机构之间设计有第二条旋转导轨。这样,就通过两个渐增式位移的旋转导轨实现垫腿机构相对于承坐机构或者底座的位移。这样就达到了一个理想的尺寸,从而使垫腿机构可以在其静止位置和使用位置之间位移。
为了一起达到所需的位移行程而使用两个机构,这样就使得这两个机构,也就是承坐机构或者底座和中间支撑杆之间的第一条旋转导轨,以及中间支撑杆和垫腿机构之间的第二条旋转导轨,分别只能完成所需的位移行程的一部分。因此,在中间支撑杆和底座或者承坐机构之间可以使用比较短的连杆。优选地,这些连杆在其铰接点之间的长度不超过40厘米,尤其是不超过30厘米。
使垫腿机构相对于中间支撑杆移动的第二条旋转导轨是这样设计的:垫腿机构在第一个前部旋转杆的引导下可以沿着一条环形轨道相对于中间支撑杆进行位移。
上面所说的第一条和第二条旋转导轨可以视为一种旋转机构,在其作用下,中间支撑杆可以相对于底座或者承坐机构,或者承坐机构相对于底座沿着一条弧线进行移动。既可以由中间支撑杆或者垫腿机构整体上进行,优选地也可以由位于旋转杆末端、可以沿着一条弧形轨道移动的旋转轴进行这种弧线形移动。优选地,对于每条旋转导轨分别使用了至少一个两侧铰接并且可以旋转的旋转杆,从而使中间支撑杆或者垫腿机构在以上述方式进行弧线形移动时不会造成中间支撑杆或者垫腿机构相对于承坐机构/底座或者相对于中间支撑杆整体发生偏转。当发生偏转时,垫腿机构相对于中间支撑杆的朝向以及中间支撑杆相对于承坐机构或底座的朝向不会发生变动,或者只发生小幅变动(<25°),这也是本发明的优点之一。
为此,优选地将第二条旋转导轨设计为双连杆旋转导轨。这就意味着,这条旋转导轨配备了第一个和第二个前部旋转杆,这两个旋转杆可以围绕着彼此间有一定间距的第五和第六个旋转轴进行旋转、安装在中间支撑杆上,或者可以围绕着第七和第八个旋转轴进行旋转、安装在垫腿机构上,从而使垫腿机构尽管可以沿着一条弧形轨道相对于中间支撑杆进行移动,但是不会发生偏转或者只发生小幅偏转。除了这样的一个双连杆旋转导轨之外,也可以使用其他形式的、具有强制引导机构的旋转导轨。
通过将旋转杆设计成长度不同或者彼此弯曲相向,也可以在垫腿机构相对于中间支撑杆移动时影响上下翻转的尺寸。在前部旋转杆相互平行和同样长度时,垫腿软垫面始终保持相对于中间支撑杆的朝向不变。
在中间支撑杆与承坐机构或者底座的连接方面,原则上可以设计成中间支撑杆作为整体与第一个后部旋转杆固定地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其朝向始终跟随旋转运动进行变化。但是,允许的也可以设计成一方面第一个后部旋转杆可以围绕着一个旋转轴进行旋转地铰接在承坐机构或者底座上,另一方面只有第二个旋转轴可旋转地铰接在中间支撑杆上。这样也可以防止中间支撑杆以旋转杆相同的幅度进行旋转。因此,中间支撑杆就可以在垫腿机构基本上保持朝向水平方向的情况下通过旋转导轨进行位移,而不明显地改变其朝向。
尽管如此,为了实现中间支撑杆按照上述方式进行位移,优选地设计了强制引导机构,从而使第一个旋转杆相对于承坐机构或者底座的每个旋转位置都对应了由此产生的、中间支撑杆相对于第一个旋转杆的旋转位置。这样的强制引导机构就可以使中间支撑杆的移动符合要求。优选的,中间支撑杆的这种运动在垫腿机构从静止位置切换到使用位置的过程中不会偏转超过20°。在这里,最好将强制引导机构设计为一种双连杆机构,也就是如前面所述的那样将垫腿机构设计为连接在中间支撑杆上。旋转导轨具有第二个旋转杆,后者可以围绕着与第一个旋转轴有一定距离的第三个旋转轴进行旋转、铰接在承坐机构或者底座上,另一方面可以围绕着与第二个旋转轴有一定距离的第四个旋转轴进行旋转、铰接在中间支撑杆上。两个旋转杆在其各自的铰接点之间的长度相同或者大部分相同,从而使中间支撑杆的位移基本上是在水平方向上。
由于在承坐机构或者底座和中间支撑杆之间使用旋转导轨,尤其是就使中间支撑杆的绝大部分可以始终保持在坐面下方。这个特性尤其是适用于第一个,有时也适用于第二个旋转杆的各个铰接点。优选地,这些铰接点的布局使其不受中间支撑杆位置的影响,而完全保留在坐面前缘的背面。这样就实现了中间支撑杆可以在旋转导轨的作用下相对于坐面或者底座进行运动,而旋转导轨可以很好地隐藏起来而不被用户看到。再加上如果上述旋转杆在横向方向上设计在坐面的外侧,就优点非常明显了。在坐面的左侧和右侧一直延伸到坐面前缘前面的机械组件被视为是不美观的,经常也会使人受伤。
原则上,这两条旋转导轨可以设计成整体构造方面互不相关,从而使用户可以分别对其施加影响。但是,如果两条旋转导轨相互机械性耦合在一起,从而根据中间支撑杆与承坐机构或者底座的相对位置而使垫腿机构达到一个与中间支撑杆的相对位置,那么也非常有利于操作的方便性。
据此,优选地就设计成中间支撑杆相对于承坐机构或者底座、沿着一条弧形轨道的移动,同样会间接地使承坐机构相对于中间支撑杆、沿着一条弧形轨道进行移动。优选地,两条旋转导轨的这种机械性耦合设计成可以使第一条和第二条旋转导轨的各个旋转杆朝着相反方向移动,从而使垫腿机构达到很大的位移行程。
优选的,第一条旋转导轨的一个旋转杆和第二条旋转导轨的一个旋转杆通过一个控制杆相互连接在一起。垫腿机构相对于中间支撑杆的移动应与中间支撑杆相对于承坐机构的移动方向相同,从而使这些移动达到所设想的大部分重合。为了实现这一点,优选地在第一条旋转导轨的前部旋转杆上,或者在第二条旋转导轨的后部旋转杆上设计了一个延长杆,从位于中间支撑杆远侧的旋转杆的旋转轴看去,这个延长杆在位于中间支撑杆上的旋转杆的旋转轴的对面延伸,而且控制杆可旋转地铰接在延长杆上。这样就可以通过非常简单的方式,使第一条和第二条旋转导轨的旋转杆按照设想朝相反方向进行旋转运动。
此外,最好将承坐机构设计成可以相对于座椅式家具的底座进行位移,就象开头所述的那样。优选地,承坐机构相对于底座的运动与中间支撑杆相对于承坐机构的运动机械性耦合在一起。这样,本发明所述座椅式家具的用户就可以通过承坐机构相对于底座的位移使垫腿机构从静止位置切换到使用位置。优选地,承坐机构相对于底座的向前位移会使得垫腿机构切换到使用位置。
优选地,尤其是座椅式家具靠背的移动与承坐机构相对于底座的移动机械性耦合在一起,从而让导致垫腿机构切换到使用位置的承坐机构移动,但是或者也可以让在此之后紧接着的承坐机构移动,致使靠背发生偏转。
优选地,座椅式家具的工作方式就像天平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承坐机构的向下移动致使垫腿机构向上移动。因此,在垫腿机构在静止位置和使用位置之间切换时就利用了此时需要下降的家具组件和搁放在其上面的身体部位的势能,从而将另一个家具组件和搁放在其上面的身体部位抬起。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坐在座椅式家具上的用户只需通过肌肉力量或者在某些设计方案中通过一个电机施加很小的外力。
尤其是最好设计成通过两条位移杆使承坐机构可以相对于底座进行移动,并且两条位移杆分别通过相互之间有一定距离的旋转轴一端铰接在底座或者下文详述的位移机构上,另一端铰接在承坐机构上。使用带有相互平行、但是有一定距离的旋转轴的第二个位移杆,使承坐机构通过一种整体结构上非常简单的设计就可以相对于底座或者位移机构的实现位移。优选地,位移杆设计成长度不同并且/或者相互不平行,从而在旋转移动的过程中也会使承坐机构进行上下翻转。优选地,当垫腿机构处于使用位置时,坐面的前缘向上抬高。优选地,底座和承坐机构之间的位移杆的旋转角度始终设计成小于承坐机构和中间支撑杆之间的旋转杆的旋转角度。优选地,旋转杆在垫腿软垫面的静止位置和使用位置之间的旋转角度大于80°,而位移杆的旋转角度小于60°。
为了实现垫腿机构的使用位置以及/或者静止位置稳定不变,最好采取下列措施:如果垫腿机构在其静止位置时位于承坐机构的下方,则优选地至少其中一个位移杆或者旋转杆位于一个止点或者甚至位于上止点,从而为了使垫腿机构切换到使用位置,只需承坐机构至少在位于上止点的这个位移杆的范围内稍稍抬起。作为替代或者补充方案,也可以设计一个激活杆,它可以通过用户手动施加的作用力使位移杆或者旋转杆离开止点。
这样就避免了无意地让垫腿机构切换到使用位置。如果垫腿机构位于其使用位置,则优选地至少其中一个位移杆,最好两个位移杆都位于一个特定位置上,此时这个位移杆的两个铰接点之间的连接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60°,最好是小于50°。这样就使得垫腿机构从使用位置朝向静止位置的切换首先就需要向垫腿机构施加比较大的作用力,这通常是在无意的情况下做不到的。
本发明所述座椅式家具最好设计成底座和承坐机构通过一个位移机构相互固定在一起,并且这个位移机构可以相对于底座进行移动,承坐机构可以相对于位移机构进行移动。
位移机构的作用是使承坐机构额外地实现位移。这样承坐机构就不是直接地相对于底座、有引导地进行位移,而是相对于位移机构进行位移,而位移机构自身可以相对于底座进行位移。这样就可以使承坐机构在其两个极限位置之间进行距离很大的位移,这尤其有利于将座椅式家具的靠背向后、向下旋转很大幅度而且不会发生碰撞。
最好设计成位移机构相对于底座可以从一个基本位置出发沿着一条移动路径向前位移,并且这条移动路径是线性的或者接近线性的。优选地,可以通过一个滑槽系统或者一个连杆系统实现这种线性移动。
接近线性的移动是指,在初始位置和最终位置之间进行移动时,与理想直线具有一个与其呈90°角的误差,后者最多不超过初始位置和最终位置之间距离的20%。
优选地,位移机构相对于底座的移动距离在13到15cm之间。
此外,在位移机构的移动路径方面,也最好将移动路径设计成在向前的同时向上抬高。这样就可以持续地向位移机构施加作用力,使其返回初始位置。如果座椅式家具在其切换到第三个使用状态时位移机构沿着移动路径向前位移,则为此提供的一部分能量保存为势能。在座椅式家具返回到第二个使用状态时,这些能量可以起到辅助作用。
优选地,使位移机构相对于底座进行位移的上述连杆系统设计成具有至少一个移动连杆,这个移动连杆可旋转地铰接在位移机构上,并且由至少两个中间连杆予以引导,并且这两个中间连杆可旋转地铰接在底座上。
事实表明,利用这样的一个连杆系统,尽管各个连杆本身就可以旋转,仍能实现基本上线性的移动。这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至少其中一个移动连杆通过第一个和第二个中间连杆铰接在底座上,并且下面所述的三个距离至少基本相同。其中第一个距离是两个旋转轴之间的距离,其中第一个中间连杆围绕着一个旋转轴铰接在移动连杆上,移动连杆围绕着另一个旋转轴可旋转地固定在位移机构上。第二个距离是两个旋转轴之间的距离,其中第一个中间连杆围绕着一个旋转轴铰接在移动连杆上,移动连杆围绕着另一个旋转轴可旋转地固定在第二个中间连杆上。第三个距离也是两个旋转轴之间的距离,其中第一个中间连杆围绕着一个旋转轴铰接在移动连杆上,第一个中间连杆围绕着另一个旋转轴可旋转地固定在底座上。
上述三个距离共同确定了一个移动路径,移动连杆和位移机构的旋转轴沿着这个移动路径可以相对于底座进行移动。如果相互之间不超过20%的误差(最短距离相对于最长距离),从而实现设想中基本上呈线性的移动。
优选地,靠背可以围绕着一个靠背轴相对于承坐机构进行旋转,同时靠背轴可以与承坐机构共同地相对于底座进行位移。优选地,靠背引导系统是这样设计的:通过这个引导系统,靠背可以根据承坐机构与底座的相对位置以及/或者位移机构与底座的相对位置,而围绕着靠背轴进行旋转。靠背引导系统使靠背可以根据设定进行旋转。靠背的位置一方面是由承坐机构一侧的旋转轴设定的。另一方面,靠背引导系统决定了在这些旋转轴进行位移时,靠背的下降幅度有多大。
这样的一个靠背引导系统的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是,通过一个滑槽以及安装在其中一个滑槽滚轮或者滑槽滑板引导靠背。优选地,这个滑槽导轨设计成固定在底座上,而滑槽滚轮或者滑槽滑板固定在靠背上。
也可以设计成,靠背引导系统具有一个偏心于靠背轴、固定在靠背上的控制杆,从而与座椅式家具的其它可移动部件实现机械性耦合。尤其是这个控制杆可以一端可旋转地固定在靠背上,另一端可旋转地固定在底座或者位移机构的其中一条移动连杆上。
为了将座椅式家具的使用方式设计得更加简单,优选地设计了第一个或者第二个锁定系统,其中第一个锁定系统设计成可以在垫腿机构处于静止状态时锁定位移机构相对于底座的位移,第二个锁定系统设计成在座椅式家具处于第三个使用状态时锁定垫腿机构相对于承坐机构的位移。这样,通过设计了这两个锁定系统一方面防止用户将靠背放到平躺位置,而没有事先将垫腿机构置于使用位置,另一方面防止在靠背处于平躺位置时垫腿机构朝着其静止位置进行位移,而没有为此将靠背放回到其原先的竖直位置。
优选地,这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第一个和/或第二个锁定系统给定了两个点之间的最大距离或最小距离,其中一个点与靠背共同进行位移,另一个点与垫腿机构共同进行位移。事实表明,最好将两个锁定系统设计成共同由两个挡块组成,无论座椅式家具处于第一个还是第三个使用状态时这两个挡块都相互紧贴在一起,从而产生所设想的锁定作用。设计方案中最好使用一个可旋转的、连接在靠背上并带有一个长孔的连接片,其一端构成了其中一个挡块,而另一个挡块由这个长孔中的一个螺栓构成。
此外,最好在座椅式家具上设计一个弹簧装置,当垫腿机构从使用位置向静止位置切换时,以及/或者垫腿机构从静止位置向使用位置切换时分别施加一个反向作用力。这样,就提高了静止位置和使用位置的稳定性。
为了达到稳定使用位置和静止位置的效果,弹簧装置最好布置在座椅式家具各个组件的铰接点之间,并且这些铰接点的布置使其在垫腿软垫面从静止位置切换到使用位置的过程中首先相互越来越远,然后再相互靠近。
这样无论是离开使用位置还是静止位置,都需要向弹簧装置施加机械能。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座椅式家具的一种附件系统,其作用是使承坐机构和垫腿机构之间产生上述的相对运动。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在这其中:
图1至3为本发明所述座椅式家具在不同使用状态下的第一个实施例;
图4至6为本发明所述座椅式家具在不同使用状态下的第二个实施例;
图7至10为本发明所述座椅式家具在不同使用状态下的第三个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展示了本发明所述的、设计成带有软垫的沙发椅的座椅式家具10。
这个座椅式家具10具有3个可以相向移动、并且分别带有软垫的组件,也就是承坐机构12、垫腿机构14和靠背16。
此外,座椅式家具10具有一个构成了座椅式家具底座的底座18。底座18的一端连接在地面1上,另一端连接在座椅式家具10背侧的墙壁2上。座椅式家具10具有一个移动机构20,主要表现为图1b中所示的附件系统22,其作用是使承坐机构12以及垫腿机构14从图1a、1b中所示的静止位置向图3a、3b中所示的使用位置进行相对移动。
下面,根据图1b解释这个附件系统22的主要组件。附件系统22具有两个金属固定板24,都与底座18固定地连接在一起。此外,附件系统22具有一个框架26,后者以图中没有显示出来的方式起到固定承坐机构12的作用,因此始终与承坐机构12一起移动。此外,为了将垫腿机构14固定住,附件系统22具有一个支撑板28,后者相对于垫腿机构14的位置始终保持不变。
这些组件以如下所述方式连接在一起。附件系统22的某些下文提到的部件分别布置在坐面的左侧和右侧,设计成可以保持一致地移动。在这里,分别只描述了其中一侧的组件。
在固定于底座18上的金属固定板24和固定于承坐机构上的框架26之间设计了两个位移杆,即前位移杆32、后位移杆34,既可以分别围绕着沿着家具横向方向延伸的、底座18一侧的前位移杆下轴32a、靠背轴34a进行旋转,也可以分别围绕着一个沿着家具横向方向延伸的、固定在框架上的前位移杆中轴32b、后位移杆上轴34b进行旋转。由此,就基本上给定了承坐机构12相对于底座18的可移动范围,同时通过两条位移杆相互之间幅度不大的长度差异以及/或者两条位移杆在图1a、1b中所示静止位置时的朝向,迫使承坐机构12在其移动过程中也相对于底座18进行上下翻转。
在框架26和位于框架26下方的中间支撑杆30之间设计了两个旋转杆,即第一后部旋转杆36、第二后部旋转杆38,这两个旋转杆既可以分别围绕两个相互位置固定不变的、安装在中间连杆上的第一旋转轴36c、第四旋转轴38c进行旋转,也可以围绕着两个安装在框架26上的第二旋转轴36b、第三旋转轴38b进行旋转。也就是说,在框架26和中间支撑杆30之间形成了一个强制引导机构。在这个强制引导机构的作用下,中间支撑杆30只能沿着由构成了第一旋转导轨的第一后部旋转杆36和第二后部旋转杆38所给定的移动路径进行移动。由于第一后部旋转杆36和第二后部旋转杆38与框架26连接的各自的旋转轴,即第二旋转轴36b和第三旋转轴38b,保持基本相同的距离,只有在中间支撑杆30小幅度上下翻转的情况下才会相对于框架26进行移动。
框架26相对于底座18的移动以及中间支撑杆30相对于框架26的移动是相互机械性耦合在一起的。为了这个目的设计了一个位移耦合杆40,它的一端可旋转地铰接在前位移杆32的延长杆上,另一端可旋转地铰接在第二后部旋转杆38上。这样设计的结果就是,承坐机构12相对于底座18的移动也会使中间支撑杆30相对于框架26进行移动。在下文中还要对此作详细阐述。
中间支撑杆30主要是由一个沿着家具纵轴方向延伸的空心管构成的。
在中间支撑杆30的前端,固定着前面已经提到的、垫腿机构14的支撑板28。这个固定是通过两个前部旋转杆,即第一前部旋转杆42和第二前部旋转杆44实现的,这两个旋转杆既分别连接在中间支撑杆30上,并可以围绕着第五旋转轴42a和第七旋转轴44a进行旋转;也分别连接在支撑板28上,并可以围绕着第六旋转轴42b和第八旋转轴44b进行旋转。这样就类似于框架26固定在底座18上以及中间支撑杆30固定在框架26上的方式,形成了一个强制引导机构。因此,支撑板28相对于中间支撑杆30的移动路径是由第一前部旋转杆42和第二前部旋转杆44决定的。第一前部旋转杆42和第二前部旋转杆44在其各自旋转轴之间的长度有很小的差异,从而使支撑板28和垫腿机构14相对于中间支撑杆30进行移动的同时,垫腿机构14也相对于中间支撑杆30根据设定进行小幅倾斜。
为了使支撑板28相对于中间支撑杆30进行位移,设计了一个传动杆58。这个传动杆58一头可旋转地铰接在第一后部旋转杆36上,另一头可旋转地铰接在第一前部旋转杆42上。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传动杆58一端铰接在第一后部旋转杆36上、第一旋转轴36c的上方一侧,另一端连接在第一前部旋转杆42上、第五旋转轴42a的下方、第一前部旋转杆42的延长杆的末端。这种布局的方式就保证了,第一后部旋转杆36和第二后部旋转杆38的旋转运动与第一前部旋转杆42和第二前部旋转杆44的旋转运动是方向相反的。如图1a的侧视图图1b所示,如果用于使中间支撑杆30向前位移的第一后部旋转杆36是逆时针旋转的,则这个旋转就会通过传动杆58使第一前部旋转杆42顺时针旋转。
这样就提供了一种移动结构,其所有组件之间都完全实现机械性耦合。通过由用户影响的承坐机构12相对于底座18的相对位置,决定了附件系统22所有其他组件的布置方式。
在图1a和1b所示的座椅式家具10上,靠背16固定在一个靠背支撑板90上。这个靠背支撑板90可以相对于承坐机构12及其框架26进行旋转。在本实施例以及下列实施例中,这个旋转轴为后位移杆上轴34b。
为了实现承坐机构12相对于底座18的移动的机械性耦合,靠背支撑板90可旋转地铰接在靠背控制杆92上,后者的另一端可旋转地固定在底座18一侧的金属固定板24上。由于后位移杆34和靠背控制杆92的朝向相互之间有所偏差,在承坐机构12相对于底座18进行位移的过程中后位移杆34向前旋转,这就会造成靠背支撑板90相对于底座18进行旋转运动。这样,随着垫腿软垫面14a的伸出,靠背16也就非常容易地向后旋转。
因此,综上所述,图1至3的实施例具有下列机械性耦合的组件。相对于承坐机构12及其框架26,中间支撑杆30可以从图4a所示的第一个使用位置出发向前旋转,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传动杆58使支撑板28相对于中间支撑杆30向前旋转。通过坐在这个座椅式家具10上面的用户操作操纵杆37,以及/或者同时向承坐机构12施加一个作用力,从而使中间支撑杆30和支撑板28向前位移。这样,承坐机构12及其框架26就可以相对于底座18向前位移。这个移动是通过位移耦合杆40与中间支撑杆30的旋转运动强制耦合在一起。此外,承坐机构12和框架26的向前移动还会使靠背16旋转到一个更加偏向水平、更舒适的位置。
在图1a和1b所示的初始状态下,垫腿机构14位于承坐机构12的下方,此时座椅式家具10的功能就是一个简单的沙发椅。在这种状态下,后位移杆34基本上朝着垂直方向延伸,从而使坐面12a的后端位于其可达到的最高位置。根据图1a,为了使垫腿机构14进行位移,需要将通过位移耦合杆40与中间支撑杆30的移动相耦合的前位移杆32和后位移杆34顺时针旋转。通过一个弹簧56确保了初始位置的稳定性,这个弹簧58绞接在第一后部旋转杆36和第二后部旋转杆38上,当承坐机构12相对于底座18进行位移时被拉长。
为了使座椅式家具切换到图3a、3b所示的状态,用户必须将中间支撑杆30向前位移。优选地,用户应靠在靠背16上,从而将承坐机构12向前位移。类似地,也可以通过操纵杆37实现这个移动,也就是为座椅式家具的状态切换施加起动推力。
图2a就展示了这样所达到的中间状态。前位移杆32与第二后部旋转杆38通过位移耦合杆40实现耦合,就使得承坐机构12的这个位移同时导致垫腿机构14相对于承坐机构12进行位移。尤其是在第一后部旋转杆36和第二后部旋转杆38的引导下,垫腿机构14继续向前位移而不发生旋转。但是,垫腿机构14的位移不受第一后部旋转杆36和第二后部旋转杆38的限制,也就是中间支撑杆30的位移行程所受到的限制。而是由于支撑板28及其第一前部旋转杆42通过传动杆58与中间支撑杆30及其第一后部旋转杆36实现了机械性耦合,进一步使支撑板28辅助性地进行位移。这样,垫腿机构14相对于承坐机构12的位移就由中间支撑杆30相对于框架26的旋转移动以及支撑板28相对于中间支撑杆30的旋转移动组成。
在继续移动时,就达到了图3a和3b所示的状态。通过中间支撑杆30移动时所在的环形轨道,使垫腿机构14在与承坐机构12的相对运动邻近结束时向上抬高,从而使在垫腿机构14表面上的垫腿软垫面14a在移动接近结束时位于和坐面12a差不多的高度。
根据图中所示的方式,承坐机构12从图1a、1b所示的初始状态移位到图3a、3b所示的位置,从而使连同承坐机构12向前位移的靠背16旋转到一个用户感到舒适的位置,而无需让靠背16接触墙面2。这是通过垫腿机构14的位移实现的。
在图4至图6所示的第二个实施例中,承坐机构12及其承坐一侧的框架26以及中间支撑杆30、支撑板28和垫腿机构14的所有机械组件都与图1至图3的实施例中完全一样,因此也可以参照以上的描述。
图4至图6所示的实施例二以及下文还要阐述的图7至图10所述的实施例三的特殊之处在于,各自的座椅式家具不仅仅可以按照以上所述的方式在第一个使用位置(垫腿机构14位于承坐机构12下方)和第二个使用位置(垫腿机构14位于承坐机构12前方)之间使用,而且还具有第三个使用位置,在这个位置时垫腿机构14处于伸出状态,靠背16显著下降,从而让用户可以舒服地躺在座椅式家具上。
在这种情况下,就希望靠背16在第三个使用位置时尽管其朝向适合用户躺着,但是相对于第一个使用位置没有向后位移、或者只是很小幅度地向后位移了一段距离,从而使座椅式家具10在第一个使用位置时可以基本上与墙面2平齐,尽管如此还能切换到第三个使用状态,并让用户可以躺下来,不会由于墙面2而妨碍靠背16的移动。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本实施例以及后面的实施例三中是这样设计的:承坐机构的位移距离不限于前位移杆32和后位移杆34所能达到的距离。此外还设计了一个位移机构80,该机构位于底座18和承坐机构12及其框架26之间,同样可以向前进行位移。
从图4b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位移机构80在前位移杆32和后位移杆34的固定方面代替了实施例一中底座18一侧的金属固定板24。承坐机构12及其框架26直接地、中间支撑杆30和支撑板28间接地可以相对于位移机构80进行移动,具体方式就如在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一中它们相对于底座及其金属固定板24的移动一样。
但是在图4至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位移机构80自身也可以相对于底座18进行移动。这样,就再次扩大了承坐机构12相对于底座18的可移动范围。位移机构80相对于底座18的移动是通过两条滑槽导轨,即后滑槽导轨18b、前滑槽导轨18c实现的,这两条滑槽导轨设计在底座18的侧面,其中分别安装了一个后滑槽滚轮82b和一个前滑槽滚轮82a,两个滑槽滚轮都可旋转地支撑在位移机构80中。后滑槽导轨18b和前滑槽导轨18c在向前延伸的同时稍稍向上倾斜。
由于在图4至图6所示的实施例二中提供了座椅式家具10的第三种使用状态,从而让用户可以躺下,就与图1至图3中所示的设计方案不同,而是将靠背支撑板90与座椅式家具10的其他组件耦合在一起。
在靠背支撑板90的两侧还各有一个靠背滑槽导轨18a,同样设计在底座18的侧面。下面进一步阐述这个设计方案在技术上的思路。
从图4a和4b所示的第一个使用状态到图5a和5b所示的第二个使用状态的过渡可以看出,在这个过渡的过程中后滑槽滚轮82b和前滑槽滚轮82a在后滑槽导轨18b和前滑槽导轨18c中的位置起先保持不变。作为替代的解决方案,垫腿机构14以及中间支撑杆30在这个过渡过程中就如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一一样进行移动。
在过渡到图5a、5b所示的第二个使用状态时后滑槽滚轮82b和前滑槽滚轮82a一直保留在初始位置,这一方面是由后滑槽导轨18b和前滑槽导轨18c向上倾斜的朝向所决定的。但是,在到第二个使用状态的第一个过渡阶段,为防止有意或者无意地使位移机构80发生位移,在靠背支撑板90上可旋转地设计了一个连接片94,并且这个连接片94上设计了一个长孔94a。在这个长孔94a中插入了一个螺栓挡块32c,这个挡块32c位于前位移杆32、后位移杆34的前端,在图4a、4b所示的第一个使用状态时紧贴在由长孔94a的末端所构成的止挡区上。这样,在图4a、4b所示的第一个使用状态时,挡块32c和长孔94a就可以防止靠背16立即向下降。
因此,在从图4a、4b所示的第一个使用状态过渡到图5a、5b所示的第二个使用状态的过程中,靠背16只会很小幅度的向下降。这个很小的下降幅度是由靠背滑槽导轨18a的造型所决定的。如果承坐机构12及其框架26在过渡到第二个使用状态的过程中向前发生位移,则靠背16的后位移杆上轴34b也向前进行位移,靠背16在靠背滑槽导轨18a中的靠背滑槽滚轮96的引导下发生小幅的旋转。根据上面一段所述的靠背滑槽导轨18a的另一种造型,原则上也可以实现一种设计方案,也就是在从第一个使用状态过渡到第二个使用状态时靠背16不会发生旋转。
如果达到了图5a、5b所示的第二个使用状态,则根据前面的实施例一对应的图2a、2b所示的第二个使用状态,前位移杆32、后位移杆34向前旋转。由此,前位移杆32上的挡块34c也就位于相应连接片94的长孔94a的对面一端,即前端。
因此,采用这种设计的座椅式家具10可以从第二个使用状态切换到图6a、6b所示的第三个使用状态,此时靠背16向下旋转了很大幅度。到第三个使用状态的切换是由坐在这个座椅式家具上面的用户启动的,也就是说用户将他的背靠向靠背16,并且/或者将承坐机构12向前扳。这样,就将靠背滑槽导轨18a中的靠背滑槽滚轮96继续向前压,超过图5a、5b所示的位置。由此就迫使位移机构80连同承坐机构12和已经向外伸出垫腿机构14相对于底座18向前位移,这是通过后滑槽导轨18b和前滑槽导轨18c中的后滑槽滚轮82b和前滑槽滚轮82a的滚动实现的。除了这些机构的向前位移之外,由于后滑槽导轨18b和前滑槽导轨18c的朝向是向上倾斜的,这还会导致位移机构80和承坐机构12小幅地向上位移。
从图5a、5b和6a、6b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影响承坐机构12相对于位移机构80的移动,以及中间支撑杆30、支撑板28相对于承坐机构12的移动的所有机械组件,在切换到图6a、6b所示的第三个使用状态的过程中相互位置保持不变。所有这些组件都是整体地向前以及小幅地向上发生位移。在切换到第三个使用状态的过程中,只有靠背支撑板90以及可旋转地铰接在其上面、带有长孔94a的连接片94相对于上述这些机械组件进行移动。
在图6a、6b所示的第三个使用状态,用户可以舒服地躺在这个座椅式家具10上,此时靠背16旋转了很大幅度,垫腿机构14向外伸出。
在座椅式家具10向回转移时,最好先让靠背16返回到一个比较陡的位置,而不是先让垫腿机构14朝着其静止位置的方向相对于承坐机构12进行位移。长孔94a止挡区就起到这个目的。如图6a、6b所示,挡块32c在第三个使用状态时也是紧贴在由长孔94a末端的止挡区上。因此,无法直接地旋转垫腿机构14,从而间接地造成前位移杆32的旋转。就当靠背支撑杆90朝着其竖直方向向回旋转时,长孔94a才会进行位移,从而允许垫腿机构14进行移动。从第三个使用状态切换回到第二个使用状态时利用了坐在座椅式家具10上的用户的体重,也就是说用户通过体重将后滑槽导轨18b和前滑槽导轨18c中的后滑槽滚轮82b和前滑槽滚轮82a压回其初始位置。
图7至10中所示的实施例三在功能上与图4至6中所述的实施例二非常类似。配有在图7至10中所述的附件系统22的座椅式家具10具有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三个三种使用状态,其中在第一个使用状态时靠背16呈垂直姿态,垫腿机构14向内收回,在第二个使用状态时垫腿机构14向外伸出,在第三个使用状态时在垫腿机构14向外伸出的同时靠背16旋转很大幅度,以便让用户可以躺下来。
与图4至6所示的设计方案不同的是,在这里摒弃了滑槽导轨。作为替代方案,设计了一个辅助性的连杆系统70,取代了滑槽导轨的功能。
图7是一个爆炸图,为了描述方便,图中的连杆系统70已经从位移机构80上拆下。首先,针对这个图可以确定的是,位移机构80、由位移杆32、34可旋转地支撑着的承坐机构12及框架26、可旋转地支撑在承坐机构12上的中间支撑杆30及其对面的可移动支撑板28,这一整套组件在功能上基本上与图4至6所示的设计方案一样。结构上的唯一区别在于取消了滑槽滚轮以及额外设计了一个用于固定住靠背支撑杆90的靠背控制杆92。
辅助性的连杆系统70具有一个固定在底座上的金属固定板71,两个移动连杆,即后移动连杆72和前移动连杆74,可以相对这个金属固定板71进行位移。后移动连杆72和前移动连杆74分别不是直接地,而是通过另一个中间连杆间接地、可旋转地固定在金属固定板71上。后移动连杆72和前移动连杆74都具有约束转动轴的钻孔,即后移动连杆中轴72a和第一转动轴74a,在这两个转动轴的范围内位移机构80可旋转地连接在后移动连杆72和前移动连杆74上。
借助于中间连杆,后移动连杆72和前移动连杆74可以根据设定相对于金属固定板71进行移动,也就保证了位移机构80相对于金属固定板71的可移动范围,这个可移动范围与图4至图6中通过滑槽导轨所达到的可移动范围基本相当。中间连杆确保了基本上的线性移动。
以前移动连杆74为例,对此予以解释。前移动连杆74通过两个可旋转的中间连杆,即第一中间连杆75和第二中间连杆76固定在金属固定板71上。在这里,下部的第一中间连杆75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个第一中间连杆75与前移动连杆74协调一致,实现这一点的具体方式是,第一转动轴74a(在其旋转范围内,位移机构80固定在前移动连杆74上)和第二转动轴74b(在其旋转范围内,中间连杆75可旋转地固定在移动连杆74上)之间的距离基本上相当于第二转动轴74b和第四转动轴75a之间的距离,从而使第一中间连杆75可旋转地铰接在金属固定板71上。同时,这个距离也基本上相当于第二转动轴74b和第三转动轴74c之间的距离,第二中间连杆76通过这个第三转动轴74c铰接在前移动连杆74上。
由于,第一转动轴74a和第二转动轴74b、第二转动轴74b和第四转动轴75a、第二转动轴74b和第三转动轴74c之间的距离相等或者基本上相等,这样就使第一转动轴74a可以根据设想相对于金属固定板71基本上呈线性地移动。在图8a、9a和10a中,用一条虚线标出了这个移动过程。和后滑槽导轨18b、前滑槽导轨18c类似,这条线在向前延伸的同时向上倾斜了15°。
至于后移动连杆72,同样可以采用基本上与此相同的设计。但是为了节约空间,在这里选择了一个不一样的设计方案,也就是通过一个连杆耦合杆78利用前移动连杆74已经设定好的可移动范围;尽管在后移动连杆72上已经设计了一个基本上与第一中间连杆75起到同样作用的第三中间连杆73。但是,在这个设计方案中已经舍弃了与第二中间连杆76相对应的连杆。作为替代方案,通过连杆耦合杆78实现了后移动连杆中轴72a的移动路径基本上平行于第一转动轴74a的移动路径。
这样,连杆系统70最终就可以代替前面的实施例二中的后滑槽导轨18b、前滑槽导轨18c。这样就确保了移动机构80可以相对于底座18进行移动,与前面的实施例二基本相同。
与图4至图6所示设计方案有所区别的是,本实施例还设计了靠背支撑杆90的固定方式。为此,与图1至图3所示实施例基本相同地设计了一个靠背控制杆92。但是,靠背控制杆92不能按照图1至图3所示的方式可旋转地铰接在位移机构80上,因为这妨碍了在座椅式家具10从第二个使用状态过渡到第三个使用状态时靠背辅助性的旋转,这是由于在这个过渡时靠背旋转轴34a不再会相对于位移机构80进行位移。
因此,作为替代,这个靠背控制杆92按照图7所示的方式可旋转地固定在围绕着后移动连杆下轴72d转动的后移动连杆72上。
采用以上所述结构的座位式家具10可以从第一个使用状态切换到第二个使用状态,并且继续切换到第三个使用状态,这一点基本上与前面的实施例二相同。
从图8a和8b所示的第一个使用状态开始,承坐机构12及其框架26可以相对于位移机构80的相互位置保持不变的组件,以及固定在底座18上的连杆系统70往前位移,从而使垫腿机构14以如同前面所述的实施例一、二一样的方式向外伸出。在达到图9a和9b所示的第二个使用状态后,承坐机构12进一步向前位移,并且向靠背16和靠背支撑杆90施加一个作用力,由于通过靠背控制杆92实现了机械性耦合,第一转动轴74a、后移动连杆中轴72a就可以沿着虚线基本上呈线性地、并且稍稍向上升高地相对于固定在底座18上的金属固定板71向前位移,同时靠背16也进行旋转。在图10a、10b所示的第三个使用状态时,座椅式家具10可以让用户舒服地躺下。
这些实施例是示范性的,只用于对本发明及其各个方面进行说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这些实施例可能会有不偏离本发明主旨的变型方案。
在这里明确指出,在本发明的范畴内可以设想各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其中附件系统22的零件既可以位于坐面的一侧,也可以位于坐面的两侧。优选的、但不是强制性的,确保位移机构可以相对移动的各个组件设计在坐面的两侧。这尤其适用于第一后部旋转杆36、第二后部旋转杆38与承坐机构框架26的固定、框架26与金属固定板24的固定或者框架26通过前位移杆32、后位移杆34与位移机构80的固定,以及滑槽系统18a、18b、18c、82a、82b、96或者相应的连杆系统70。优选地,使各个相对移动强制耦合起来的其它组件分布在一侧,但是也可以均匀地分布在两侧。例如,这点适用于将两条旋转导轨耦合起来的传动杆58、将中间支撑杆30的移动与座椅框架26机械性耦合起来的位移耦合杆40、以及将座椅框架26或者位移机构80的移动与靠背16的移动机械性耦合起来的靠背控制杆92。
此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这里只是示范性地根据一个单座的沙发椅解释了本发明所述的技术,但是这些技术方案也可以简单地或者多重地应用于长沙发。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同样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所述的座椅式家具10还可能包括相对于上文所述组件固定不动的、或者可以单独移动的其它组件。这其中主要就包括扶手,优选地可以将其设计在承坐机构上并且固定不动。
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以上介绍的、在不同的组件、底座、承坐机构、垫腿机构和靠背上固定不动的具体元件只是作为示范。例如,金属固定板24、71和底座18的侧面组件、框架26、中间支撑杆30、垫腿机构14的支撑板28以及靠背支撑板90可以被其它适合固定各个功能元件,尤其是连杆和滑槽导轨的组件所取代,而不偏离本发明的主旨。

Claims (12)

1.一种座椅式家具(10),包括:
-一个在使用座椅式家具时固定不动的底座(18)、
-一个带有坐面(2a)的承坐机构(12)和
-一个带有垫腿软垫面(14a)、能够相对于承坐机构移动的垫腿机构(14),
其中垫腿机构(14)在静止位置和使用位置之间借助于一个移动机构(20)形成移动副,在静止位置时垫腿软垫面(14a)位于承坐机构(12)下方,而在使用位置时垫腿软垫面(14a)位于承坐机构(12)前方,其特征在于,
-移动机构(20)设计成可以将当垫腿机构(14)从静止位置,即垫腿软垫面(14a)基本处于水平姿态时所处在的位置,切换到使用位置,也就是垫腿软垫面(14a)同样基本处于水平姿态时所处在的位置,
-移动机构(20)具有一个中间支撑杆(30),
-中间支撑杆可以通过第一条旋转导轨(36,38)相对于承坐机构(12)或者底座进行位移,其中第一条旋转导轨(36,38)至少具有位于中间支撑杆(30)和承坐机构(12)之间、或者中间支撑杆(30)和底座之间的第一个后部旋转杆(36),
-垫腿机构可以通过第二条旋转导轨(42,44)相对于中间支撑杆(30)进行位移,并且第二条旋转导轨(42,44)至少具有一个位于中间支撑杆(30)和垫腿机构(28)之间的第一个前部旋转杆(42);
第一旋转导轨的第一后部旋转杆(36)一方面铰接在承坐机构(12)或者底座(18)上、能够围绕着第一旋转轴(36b)进行旋转,另一方面铰接在中间支撑杆(30)上、能够围绕着第二旋转轴(36c)进行旋转;
设计了第一套强制引导机构(36,38),从而使第一旋转导轨的第一后部旋转杆(36)相对于承坐机构(12)或者底座(18)的每个旋转位置都对应了由此产生的、中间支撑杆(30)相对于第一后部旋转杆(36)的旋转位置,并且第一旋转导轨(36,38)具有第二后部旋转杆(38),第二后部旋转杆(38)一方面铰接在承坐机构(12)或者底座(18)上、能够围绕第三旋转轴(38b)进行旋转,另一方面铰接在中间支撑杆(30)上、能够围绕着第四旋转轴(38c)进行旋转;
第一后部旋转杆(36)的固定方式使其不受中间支撑杆(30)位置的影响,而完全保留在坐面(12a)下方,第二后部旋转杆(38)的固定方式也使其不受中间支撑杆(30)位置的影响,而完全保留在坐面(12a)下方;
第二旋转导轨的第一前部旋转杆(42)一方面铰接在中间支撑杆(30)上、能够围绕着第五旋转轴(42a)进行旋转,另一方面铰接在垫腿机构(14)上、能够围绕着第六旋转轴(42b)进行旋转;
设计了第二套强制引导机构(42,44),从而使第一前部旋转杆(42)相对于中间支撑杆(30)的每个旋转位置都对应了由此产生的、垫腿机构(14)相对于第一个中间支撑杆(30)的旋转位置,并且第二旋转导轨(42,44)具有第二前部旋转杆(44),后者一方面能够围绕着与第五个旋转轴(42a)有一定距离的第七个旋转轴(44a)进行旋转、并铰接在中间支撑杆(30)上,另一方面能够围绕着与第六个旋转轴(42b)有一定距离的第八个旋转轴(44b)进行旋转、并铰接在垫腿机构(14)上;
第一前部旋转杆(42)的第五旋转轴(42a)和第六旋转轴(42b)相互之间有一个距离,这个距离不同于第二前部旋转杆(44)的第七旋转轴(44a)和第八旋转轴(44b)之间的距离,并且/或者第一前部旋转杆(42)和第二前部旋转杆(44)的朝向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偏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式家具(10),其特征在于,
第一旋转导轨(36,38)的第一后部旋转杄(36)与第二旋转导轨(42,44)的第一前部旋转杆(42)是这样相互耦合在一起的:第一后部旋转杆(36)相对于承坐机构(12)或者底座的旋转运动会导致第二条旋转导轨的第一前部旋转杄(42)相对于中间支撑杆(30)进行移动,从而导致垫腿机构(14)相对于中间支撑杆(30)进行移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式家具(10),其特征在于,
第一后部旋转杆(36)与第一前部旋转杆(42)相互耦合在一起,从而使它们的旋转运动是方向相反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式家具(10),其特征在于,
第一旋转导轨(36,38)的第一后部旋转杆(36)与第二个旋转导轨(42,44)的第一前部旋转杆(42)通过一个传动杆(58)相互连接在一起,并且从一条虚拟的、将第一旋转轴(36c)与第五旋转轴(42a)连接起来的边界线来看,传动杆(58)的一侧铰接在第一后部旋转杆(36)上,另一侧铰接在第一前部旋转杆(44)上。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式家具(10),其特征在于,
承坐机构(12)设计为能够相对于座椅式家具(10)的底座(18)进行位移;其中承坐机构(12)相对于底座(18)的运动与中间支撑杆(30)相对于承坐机构(12)的运动机械性耦合在一起;通过两条位移杆(32,34)使承坐机构(12)能够相对于底座(18)进行移动,并且两条位移杆分别铰接在底座(18)和承坐机构(12)上。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式家具(10),其特征在于,
底座(18)和承坐机构(12)通过一个位移机构(80)相互固定在一起,并且这个位移机构(80)能够相对于底座(80)进行移动,承坐机构(12)能够相对于位移机构(80)进行移动,其中
-位移机构(80)相对于底座(18)能够从一个基本位置出发沿着一条移动路径向前位移,其中
-这条移动路径是线性的或者接近线性的,并且/或者
-移动路径在向前延伸的同时向上抬高,并且/或者
为了使位移机构(80)相对于底座(18)进行位移,设计了一个连杆系统(70),该系统具有至少一个移动连杆(72,74),这个移动连杆可旋转地铰接在位移机构(80)上,并且由至少两个中间连杆予以引导,并且中间连杆可旋转地铰接在底座(18,71)上;或者为此设计了一个滑槽系统(82a,82b,18b,l8c),该系统具有至少一个滑槽导轨(18b,18c),在其中安装了至少一个滑槽滑板/滑槽滚轮(82a,82b)。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式家具(10),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移动连杆(74)通过第一个和第二个中间连杆(75,76)铰接在底座(18,71)上并且下面所述的三个距离相互之间的偏差最多不超过20%:
-第一个距离是第二转动轴(74b)和第一旋转轴(74a)之间的距离,其中第一中间连杆(75)围绕着第二转动轴(74b)铰接在前移动连杆(74)上,第二中间连杆(76)围绕着第一转动轴(74a)可旋转地固定在位移机构(80)上,
-第二个距离是第二转动轴(74b)和第三转动轴(74c)之间的距离,其中第一中间连杆(75)围绕着第二转动轴(74b)铰接在前移动连杆(74)上,移动连杆(74)围绕着第三转动轴(74c)可旋转地固定在第二中间连杆(76)上,
-第三个距离是第二转动轴(74b)和第四转动轴(75a)之间的距离,其中第一中间连杆(75)围绕着第二转动轴(74b)铰接在前移动连杆(74)上,第一中间连杆(75)围绕着第四转动轴(75a)可旋转地固定在底座上。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式家具(10),其特征在于
座椅式家具能够在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使用状态之间来回切换,
-在第一个使用状态时垫腿机构位于其静止位置,
-在第二个使用状态时垫腿机构位于其使用位置,
-在第三个使用状态时垫腿机构位于其使用位置,且靠背的朝向相对于其在第二个使用状态时更加偏向水平。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式家具(10),其特征在于,
靠背(16)能够围绕着一个靠背轴(34a)相对于承坐机构(12)进行旋转,同时靠背轴(34a)能够与承坐机构(12)共同地相对于底座(18)进行位移,并且设计了一个靠背引导系统(92,18a,96,72,92),在其作用下,靠背(16)能够根据承坐机构(12)与底座(18)的相对位置以及/或者位移机构(80)与底座(18)的相对位置,而围绕着靠背轴(34a)进行旋转;
靠背引导系统(92,18a,96,72,92)是这样设计的:从第二个使用状态开始,通过朝着更加偏向水平的方向旋转靠背(16),使位移机构(80)和承坐机构(12)共同向前位移。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座椅式家具(10),其特征在于,
靠背引导系统(18a,96)具有至少一个靠背滑槽导轨(18a),在其中安装了至少一个靠背滑槽滚轮(96);或者靠背引导系统(18a,96)具有一个偏心于靠背轴(34a)、固定在靠背(16)上的靠背控制杆(92),这个靠背控制杆一端可旋转地固定在靠背(16)上,另一端可旋转地固定在底座(18)或者位移机构(80)的前移动连杆(74)或后移动连杆(72,74)上。
11.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式家具(10),其特征在于
-设计了第一锁定系统(32c,94,94a),在其作用下,垫腿机构(14)处于静止状态时锁定位移机构(80)相对于底座(18)的位移,并且/或者
-设计了第二锁定系统(32c,94,94a),在其作用下,在座椅式家具处于第三个使用状态时锁定了垫腿机构(14)相对于承坐机构(12)的位移;
第一锁定系统或/和第二锁定系统具有长孔(94a)和挡块(32c),无论座椅式家具(10)处于第一个使用状态还是第三个使用状态时这挡块(32c)均靠在长孔(94a)一侧,且挡块(32c)与长孔(94a)相互紧贴在一起。
12.符合上述其中任意一条权利要求的座椅式家具的附件系统(22),包括一个底座(18)、一个承坐机构(12)和一个垫腿机构(14),为了使垫腿机构(14)可以在垫腿机构(14)位于承坐机构(12)下方时的静止位置和垫腿机构(14)位于承坐机构(12)前方时的使用位置之间进行位移,这个附件系统设计成具有一个移动系统(22)并带有一个移动机构(20),设计成固定在底座(18)上并且/或者一面固定在承坐机构(12)上,另一面固定在垫腿机构(14)上,
其特征在于,
-移动机构(20)设计成能够将当垫腿机构(14)从静止位置,即垫腿机构(14)基本处于水平姿态时所处在的位置,切换到使用位置,也就是垫腿机构(14)同样基本处于水平姿态时所处在的位置,
-移动机构(20)具有一个中间支撑杆(30),
-中间支撑杆能够通过第一旋转导轨(36,38)相对于承坐机构(12)或者底座进行位移,其中第一旋转导轨(36,38)至少具有位于中间支撑杆(30)和承坐机构(12)之间的第一后部旋转杆(36),并且
-垫腿机构能够通过第二旋转导轨相对于中间支撑杆进行位移,并且第二旋转导轨至少具有一个位于中间支撑杆和垫腿机构之间的第一前部旋转杆。
CN201480026583.3A 2013-05-10 2014-04-14 座椅式家具及其附件系统 Active CN1057050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3167391.5 2013-05-10
EP13167391.5A EP2801293B1 (de) 2013-05-10 2013-05-10 Sitzmöbelstück und Beschlag hierfür
PCT/EP2014/057495 WO2014180629A1 (de) 2013-05-10 2014-04-14 Sitzmöbelstück und beschlag hierfü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05063A CN105705063A (zh) 2016-06-22
CN105705063B true CN105705063B (zh) 2017-12-01

Family

ID=484304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26583.3A Active CN105705063B (zh) 2013-05-10 2014-04-14 座椅式家具及其附件系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247822B2 (zh)
EP (1) EP2801293B1 (zh)
CN (1) CN105705063B (zh)
ES (1) ES2565230T3 (zh)
PL (1) PL2801293T3 (zh)
WO (1) WO20141806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158028U (zh) * 2014-09-09 2015-02-18 黄小卫 一种活动沙发电动机械伸展装置
US10653243B2 (en) 2016-07-29 2020-05-19 Leggett & Platt, Inc. Rocker/glider recline linkage with projected back pivot point
US11266245B2 (en) 2016-07-29 2022-03-08 Leggett & Platt, Inc. Rocker/glider recliner linkage with projected back pivot point
US10420422B2 (en) * 2016-07-29 2019-09-24 L&P Property Management Company Recliner chair having improved wall clearance and recline linkage with projected back pivot point
PL3284370T3 (pl) 2016-08-16 2019-09-30 Beheermaatschappij Vermeulen Beesd B.V. Okucie do mebla do siedzenia i mebel do siedzenia z takim okuciem
CN108402744B (zh) * 2018-04-28 2023-09-05 浙江飞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点限位的机械伸展装置
DE202018105224U1 (de) 2018-09-12 2018-09-24 Rolf Benz Ag & Co. Kg Sitzmöbel mit beweglicher Fußstütze
US11284721B2 (en) 2019-03-29 2022-03-29 L&P Property Management Company Disengagement and reengagement mechanism on motorized seating unit for selective manual control
US11517109B2 (en) 2019-03-29 2022-12-06 L&P Property Management Company Disengagement and reengagement mechanism on motorized seating unit for selective manual control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48878A (en) * 1966-06-03 1967-10-24 Royal Dev Co Skirt lifter for chair with footrest
CN101043833A (zh) * 2004-08-26 2007-09-26 L&P资产管理公司 用在运动家具中的连杆系机构
CN101258968A (zh) * 2007-03-09 2008-09-10 雅士利家具公司 零间隙躺椅机构
CN101484045A (zh) * 2006-06-08 2009-07-15 L&P资产管理公司 用于躺椅的连杆系机构
CN102905580A (zh) * 2010-03-23 2013-01-30 L&P产权管理公司 平躺式躺椅联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43670A (en) * 1954-06-25 1960-07-05 Gen Steel Products Company Inc Reclining chair
US2875813A (en) * 1957-05-03 1959-03-03 Anton Lorenz Reclining chairs
US2875814A (en) * 1957-06-18 1959-03-03 Anton Lorenz Reclining chairs
US3010761A (en) * 1958-09-30 1961-11-28 Jr Walter Dorwin Teague Reclining chair mechanism
US3100668A (en) * 1960-02-17 1963-08-13 Gen Steel Products Inc Reclining chair
US3061367A (en) * 1960-10-31 1962-10-30 Anton Lorenz Multiple position reclining chair
US3233938A (en) * 1963-11-19 1966-02-08 Anton Lorenz Reclining chair of the multiple movement lounger type
US3244449A (en) * 1964-11-30 1966-04-05 Dual Mfg & Eng Reclining chair mechanism
US3279847A (en) * 1965-12-21 1966-10-18 Dual Mfg & Eng Rocking-reclining chair mechanism
DE3718645C2 (de) 1986-08-22 1996-07-11 Appeltshauser Georg Dipl Ing F Sitzmöbel
US5503453A (en) * 1993-05-27 1996-04-02 La-Z-Boy Chair Company Two-way high-leg recliner
BE1009147A3 (nl) 1995-02-20 1996-12-03 Veldeman Group Naamloze Vennoo Zetel.
DE29900408U1 (de) * 1999-01-13 1999-04-08 Sichelschmidt Stanzwerk Sitzmöbel mit ausschwenkbarer Fußstütze und in der Neigung verstellbarer Rückenlehne
US6540291B2 (en) * 2001-04-17 2003-04-01 Ultra-Mek, Inc. Off-the-floor reclining chair
DE102005001877A1 (de) 2005-01-14 2006-07-27 Deon Ag Möbel, insbesondere Sitzmöbel
US7159935B2 (en) * 2005-04-05 2007-01-09 Chang-Cheng Lai Structure of a chair
US7497512B2 (en) * 2005-05-23 2009-03-03 L & P Property Management Company Recliner drive mechanism for a rocker chair
DE102008009234A1 (de) 2008-02-04 2009-08-06 Vel Vega-Design E Tecnologia Ind. Unip. Lda., Funchal Sitzmöbelstück und Beschlag hierfür
DE102009037162B4 (de) * 2009-08-03 2012-08-02 Kintec-Solution Gmbh Sitzmöbelstück
US20110304193A1 (en) * 2010-06-11 2011-12-15 Murphy Marcus L Reclining seating unit with wall-proximity capability
CN105361488B (zh) * 2011-03-30 2018-09-07 美国皮革制品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椅子和家具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48878A (en) * 1966-06-03 1967-10-24 Royal Dev Co Skirt lifter for chair with footrest
CN101043833A (zh) * 2004-08-26 2007-09-26 L&P资产管理公司 用在运动家具中的连杆系机构
CN101484045A (zh) * 2006-06-08 2009-07-15 L&P资产管理公司 用于躺椅的连杆系机构
CN101258968A (zh) * 2007-03-09 2008-09-10 雅士利家具公司 零间隙躺椅机构
CN102905580A (zh) * 2010-03-23 2013-01-30 L&P产权管理公司 平躺式躺椅联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01293B1 (de) 2015-12-30
US9247822B2 (en) 2016-02-02
PL2801293T3 (pl) 2016-06-30
US20140333108A1 (en) 2014-11-13
WO2014180629A1 (de) 2014-11-13
ES2565230T3 (es) 2016-04-01
EP2801293A1 (de) 2014-11-12
CN105705063A (zh) 2016-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05063B (zh) 座椅式家具及其附件系统
CN205338272U (zh) 折叠躺椅及其附件系统
US7631379B2 (en) High/low bed and leg assembly for raising and lowering the high/low bed
CN107567295B (zh) 靠墙家具构件倾斜机构
ES2539721T3 (es) Varillaje de reclinación totalmente plana
CN102133006B (zh) 用于高腿座椅单元的零墙壁间隙联动机构
CN101912205B (zh) 一种休闲摇椅
CN104540420B (zh) 用于保护脊椎和腰部的椅子
CN103705021B (zh) 用于躺椅动力机构的反向驱动组件
JP2018047284A (ja) 事務椅子用機構
CN108602454A (zh) 汽车用座椅
EP2608699A1 (en) Tilt mechanism for a chair and chair
CN107949300A (zh) 带有高度调整装置的升降台
CN104602568A (zh) 具有可调节的靠背和椅座的椅子
US10993536B2 (en) Chair assembly
US11602469B2 (en) Lifting mechanism and chairs
JPS61500828A (ja) 改良された背支持手段
CN102202634A (zh) 椅型按摩机
JP5513505B2 (ja) 空間活用型多用途家具の回動装置
EP3773402A1 (en) Lifting mechanism and chairs
CN101677690B (zh) 用于将椅子定位在桌旁的固定的锚定底座
CN110840135A (zh) 一种椅子
US9101221B2 (en) Furniture member with center support leg rest
US20080012412A1 (en) Chair with seat and backrest with synchronised movement
CN102343840B (zh) 车辆用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