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59684B - 终端装置、终端装置中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终端装置、终端装置中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59684B
CN105659684B CN201480058639.3A CN201480058639A CN105659684B CN 105659684 B CN105659684 B CN 105659684B CN 201480058639 A CN201480058639 A CN 201480058639A CN 105659684 B CN105659684 B CN 1056596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frame
uplink
information
downlink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863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59684A (zh
Inventor
大内涉
示泽寿之
野上智造
铃木翔一
今村公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6596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596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596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596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42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 H04W84/045Public Land Mobile systems, e.g. cellular systems using private Base Stations, e.g. femto Base Stations, home Node B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终端装置是一种与基站装置通信的终端装置,具备发送部,在聚合有至少包含第一帧结构类型FDD的小区和第二帧结构类型TDD的小区的多个小区,且在所述第二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的每一个中设置不同的TDD UL/DL设定,且不具有在设置了所述不同的TDD UL/DL设定的所述第二帧结构类型的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若主小区中的子帧为下行链路子帧,则不在与所述子帧相同的子帧中发送辅小区中的上行链路信号。

Description

终端装置、终端装置中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终端装置、基站装置、终端装置中的方法以及基站装置中的方法。
本申请基于2013年10月25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13-221791号主张优先权,并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如3GPP(Thi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的WCDMA(Wideband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注册商标)、LTE(Long Term Evolution)、LTE-A(LTE-Advanced)以及IEEE(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的无线LAN(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Microwave Access)等通信系统中包含的基站装置(小区、第一通信装置(与终端装置不同的通信装置)、eNodeB)和终端装置(移动终端、移动站装置、第二通信装置(与基站装置不同的通信装置)、UE(User Equipment)、用户装置)分别具有多个收发天线,通过使用MIMO(Multi Input Multi Output)技术,空间复用数据信号,实现高速的数据通信。
另外,在3GPP中,为了实现基站装置和终端装置的数据通信的高速化,采用有使用多个分量载波同时进行通信的载波聚合(CA:Carrier Aggregation)(非专利文献1)。
在3GPP中,作为双向通信方式(双工方式)的帧结构类型,采用有频分双工(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和时分双工(TDD:Time Division Duplex)。另外,在FDD中,采用有能够同时双向通信的全双工方式(Full Duplex)和切换单向通信实现双向通信的半双工方式(Half Duplex)(非专利文献2)。此外,有时也将采用了TDD的LTE称为TD-LTE,LTETDD。
另外,在3GPP中,研究有:聚合支持TDD的分量载波(TDD载波)和支持FDD的分量载波(FDD载波)进行通信的TDD-FDD载波聚合(TDD-FDD CA)(非专利文献3)。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echnical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Access(E-UTRA)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Overall description;Stage 2(Release 10),TS36.300 v10.10.0(2013-06).
非专利文献2: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 ect Technical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Access(E-UTRA);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Release 8),TS36.211 v8.8.0(2009-09).
非专利文献3:″Potential solutions of TDD-FDD joint operation″,R1-132886,3GPP TSG-RAN WG1 Meeting#74,Barcelona,Spain,19th-23rd Aug 2013.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由于通过进行TDD载波和FDD载波的载波聚合会增大分量载波间的干扰,因此会产生不能进行合适的通信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行合适的通信的终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终端装置,是一种与基站装置通信的终端装置,其中,具备发送部,所述发送部在聚合至少包含第一帧结构类型FDD的小区和第二帧结构类型TDD的小区的多个小区,且所述第二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的每一个中设置不同的TDD UL/DL设定,且不具有在设置了所述不同的TDD UL/DL设定的所述第二帧结构类型的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若主小区中的子帧为下行链路子帧,则不在与所述子帧相同的子帧中发送辅小区中的上行链路信号。
(2)上述(1)所述的终端装置也可以具备接收部,若所述主小区中的子帧为上行链路子帧,则所述接收部不在与所述子帧相同的子帧中接收所述辅小区中的下行链路信号。
(3)上述(1)所述的终端装置也可以具备接收部,若某子帧中,在所述主小区中为特殊子帧,在所述辅小区中为下行链路子帧,则所述接收部不在所述某子帧中接收所述辅小区中的PDSCH/EPDCCH/PMCH/PRS。
(4)上述(1)所述的终端装置也可以具备接收部,若某子帧中,在所述主小区中为特殊子帧,在所述辅小区中为下行链路子帧,则所述接收部在所述某子帧中在与所述主小区中的UpPTS或保护期间重叠的所述辅小区的OFDM符号中不接收任何信号。
(5)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基站装置,是一种与终端装置通信的基站装置,其中,具备接收部,所述接收部在对聚合的多个小区设置了至少包含第一帧结构类型FDD和第二帧结构类型TDD的不同的帧结构类型,对所述多个小区中所述第二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设置了不同的TDD UL/DL设定的情况下,且在所述终端装置不具有在所述第二帧结构类型的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在与主小区的下行链路子帧相同的子帧中在辅小区中不接收上行链路信号。
(6)上述(5)所述的基站装置也可以具备发送部,若所述主小区中的子帧为上行链路子帧,则所述发送部不在相同子帧中发送所述辅小区中的下行链路信号。
(7)上述(5)所述的基站装置也可以具备发送部,若某子帧中,在所述主小区中为特殊子帧,在所述辅小区中为下行链路子帧,则所述发送部不在所述某子帧中发送所述辅小区中的PDSCH/EPDCCH/PMCH/PRS。
(8)上述(5)所述的基站装置也可以具备发送部,若某子帧中,在所述主小区中为特殊子帧,在所述辅小区中为下行链路子帧,则所述发送部在所述某子帧中在与所述主小区中的UpPTS或保护期间重叠的所述辅小区的OFDM符号中不发送任何信号。
(9)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方法,是一种与基站装置通信的终端装置中的方法,其中,具有如下步骤:在聚合至少包含第一帧结构类型FDD的小区和第二帧结构类型TDD的小区的多个小区,且在所述第二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的每一个中设置不同的TDD UL/DL设定,且不具有在设置了所述不同的TDD UL/DL设定的所述第二帧结构类型的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若主小区中的子帧为下行链路子帧,则不在与所述子帧相同的子帧中发送辅小区中的上行链路信号的步骤;若所述主小区中的子帧为上行链路子帧,则不在与所述子帧相同的子帧中接收所述辅小区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步骤;以及若某子帧中,在所述主小区中为特殊子帧,在所述辅小区中为下行链路子帧,则在所述某子帧中在与所述主小区中的UpPTS或保护期间重叠的所述辅小区的OFDM符号中不接收任何信号的步骤。
(10)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方法,是一种与终端装置通信的基站装置中的方法,其中,具有如下步骤:在对聚合的多个小区设置了至少包含第一帧结构类型FDD和第二帧结构类型TDD的不同的帧结构类型,对所述多个小区中所述第二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设置了不同的TDD UL/DL设定的情况下,且在所述终端装置不具有在所述第二帧结构类型的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在与主小区的下行链路子帧相同的子帧中在辅小区中不接收上行链路信号的步骤;若所述主小区中的子帧为上行链路子帧,则不在相同子帧中发送所述辅小区中的下行链路信号的步骤;若某子帧中,在所述主小区中为特殊子帧,在所述辅小区中为下行链路子帧,则不在所述某子帧中发送所述辅小区中的PDSCH/EPDCCH/PMCH/PRS的步骤;若某子帧中,在所述主小区中为特殊子帧,在所述辅小区中为下行链路子帧,则在所述某子帧中在与所述主小区中的UpPTS或保护期间重叠的所述辅小区的OFDM符号中不发送任何信号的步骤。
由此,终端装置能够进行合适的发送控制和接收控制。
发明效果
根据该发明的方式,在基站装置和终端装置通信的通信系统中,通过终端装置进行合适的发送控制和接收控制,能够提高通信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站装置1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2的结构的概略框图。
图3是表示TDD UL/DL设定中的子帧模式的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2的处理1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2的处理3的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使用聚合多个分量载波进行通信的载波聚合。由于小区能够使用分量载波构成,因此,有时也将载波聚合称为小区聚合。即,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能够聚合多个小区进行通信。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中的小区聚合聚合多个小区中使用TDD方式的小区(TDD小区)和使用FDD方式的小区(FDD小区)进行通信。即,本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使用设定了不同的帧结构类型(Frame Structure Type)的多个小区中的小区聚合。此外,帧结构类型有时称为双工模式(Duplex mode)。在LTE和LTE-A中,帧结构类型1定义为FDD,帧结构类型2定义为TDD。
小区聚合是聚合一个主小区和一个以上的辅小区进行通信。另外,主小区使用上行链路分量载波和下行链路分量载波构成,与此相对,辅小区可以仅使用下行链路分量载波构成。
设定的多个服务小区(多个小区)包含一个主小区和一个或多个辅小区。主小区为进行了初始连接建立(initial connection establishment)过程的服务小区、启动连接重新建立(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过程的服务小区、或在越区切换过程中被指示为主小区的小区。也可以在建立RRC连接的时间点或者其后设定辅小区。此外,也可以由一个基站装置1构成多个服务小区。
另外,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频带(UL/DL operating band)和双工模式(TDD、FDD)与一个索引相关联。另外,在一个表中管理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频带(工作频带)和双工模式。有时也将该索引称为E-UTRA工作频带(E-UTRA Operating Band)、E-UTRA频带(E-UTRA Band)、频带。例如,索引1也有时称为频带1,索引2也有时称为频带2,索引n也有时称为频带n。例如,频带1中,上行链路的工作频带为1920MHz~1980MHz,下行链路的工作频带为2110MHz~2170MHz,双工模式为FDD。另外,频带33中,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工作频带为1900MHz~1920MHz,双工模式为TDD。
另外,也可以设定能够载波聚合的频带的组合(E-UTRA CA Band)。例如,也可以表示能够进行频带1和频带5内的分量载波的载波聚合。即,也可以表示是否能够进行不同频带的分量载波的载波聚合。
终端装置2支持的频带和能够载波聚合的频带的组合设定于终端装置2的功能信息(UE capability,UE-EUTRA-Capability),基站装置1通过从终端装置2发送功能信息,能够掌握该终端装置2具有的功能。
也可以对设定的多个小区的一部分使用本发明。也有时将由终端装置2设定的小区称为服务小区。
TDD是一种能够通过时分复用上行链路信号和下行链路信号从而在单频段(载波频率、分量载波)中进行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的通信的技术。在LTE中,通过预先设定,能够以子帧单位切换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此外,在TDD中,通过设有能够下行链路发送的子帧(下行链路子帧、对下行链路发送所预约的子帧)、能够上行链路发送的子帧(上行链路子帧、对上行链路发送所预约的子帧)、以及保护期间(GP:Guard Period),从而定义有能够在时域(符号区域)切换下行链路发送和上行链路发送的子帧(特殊子帧)。此外,在特殊子帧中,将能够下行链路发送的时域(与时域对应的符号)称为下行链路导频时隙(DwPTS:Downlink Pilot Time Slot),将能够上行链路发送的时域(与时域对应的符号)称为上行链路导频时隙(UpPTS:Uplink Pilot Time Slot)。例如,终端装置2在子帧i为下行链路子帧的情况下,能够接收从基站装置1发送的下行链路信号,在与子帧i不同的子帧j为上行链路子帧时,能够从终端装置2向基站装置1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另外,在与子帧i、子帧j不同的子帧k为特殊子帧的情况下,能够在下行链路的时域DwPTS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在上行链路的时域UpPTS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另外,为了在LTE、LTE-A中以TDD方式进行通信,以特定的信息元素(TDD UL/DL设定(TDD UL/DL configuration(s),TDD uplink-downlink configuration(s))、TDD设定(TDD configuration(s),tdd-Config,TDD config)、UL/DL(UL-DL)设定(uplink-downlinkconfiguration(s)))进行通知。终端装置2能够基于通知的信息,将某子帧视作上行链路子帧、下行链路子帧、特殊子帧的任一种,来进行收发处理。
另外,特殊子帧的结构(特殊子帧内的DwPTS、UpPTS和GP的长度)定义了多个模式,并进行表管理。多个模式分别与值(索引)关联,通过通知该值,终端装置基于与通知的值相关联的模式,进行特殊子帧的处理。即,也能够将与特殊子帧的结构相关的信息从基站装置1通知给终端装置2。
另外,也可以对TDD应用根据上行链路的业务和下行链路的业务(信息量、数据量、通信量)来变更上行链路资源和下行链路资源的比率的业务自适应控制技术。例如,能够动态变更下行链路子帧和上行链路子帧的比率。能够对某子帧自适应地切换下行链路子帧和上行链路子帧。将这种子帧称为灵活子帧。在灵活子帧中,基站装置1能够根据条件(状况)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接收或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另外,终端装置2只要未通过基站装置1指示在灵活子帧中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则能够将该灵活子帧视作下行链路子帧进行接收处理。另外,有时也将这种动态变更下行链路子帧和上行链路子帧的比率、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子帧、TDD UL/DL(重新)设定的TDD称为动态TDD(DTDD:Dynamic TDD)。例如,也可以以L1信令发送TDD UL/DL设定信息。
另一方面,FDD是一种能够在不同的频段(载波频率、分量载波)中进行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的通信的技术。
该通信系统也可以使用呈小区状配置有多个基站装置1覆盖的区域的蜂窝式通信系统。另外,单个的基站装置1也可以管理多个小区。另外,单个的基站装置1也可以管理多个RRH(Remote Radio Head)。另外,单个的基站装置1也可以管理多个局域。另外,单个的基站装置1也可以管理多个HetNet(Heterogeneous Network)。另外,单个的基站装置1也可以管理多个小功率基站装置(LPN:Low Power Node)。
在该通信系统中,终端装置2基于小区专用参考信号(CRS:Cell-specificReference Signal(s))测量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Power)。
在该通信系统中,也可以使用未配置由LTE定义的一部分物理信道和信号的载波(分量载波)进行通信。在此,将这种载波称为新载波类型(NCT:New Carrier Type)。例如,在新载波类型中也可以不配置小区专用参考信号、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同步信号(主同步信号、副同步信号)。另外,正在研究在设定了新载波类型的小区中导入用于进行移动测量、时间/频率同步检测的物理信道(PDCH:Physical Discovery Channel,NDS:NewDiscovery Signal(s),DRS:Discovery Reference Signal,DS:Discovery Signal)。此外,新载波类型有时也称为追加载波类型(ACT:Additional Carrier Type)。另外,对于NCT,有时电将现有的载波类型称为传统载波类型(LCT:Legacy Carrier Type)。
在本实施方式中,“X/Y”包含“X或Y”的意思。在本实施方式中,“X/Y”包含“X和Y”的意思。在本实施方式中,“X/Y”包含“X和/或Y”的意思。
(物理信道)
对LTE和LTE-A中使用的主要的物理信道(或物理信号)进行说明。信道是指用于信号的发送的介质。物理信道是指用于信号的发送的物理介质。物理信道在LTE和LTE-A和其以后的标准发布中,此后可能会有追加、或者可能会变更或追加其结构和格式形式,但即使是出现这种情况也不会影响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说明。
在LTE和LTE-A中,使用无线帧对物理信道的调度进行管理。1个无线帧是10ms,1个无线帧由10个子帧构成。而且,1个子帧由2个时隙构成(即,1个时隙是0.5ms)。另外,作为配置了物理信道的调度的最小单位,使用资源块进行管理。资源块用将频率轴由多个子载波(例如,12个子载波)的集合构成的一定的频域、和以一定的发送时间间隔(例如,1个时隙、7个符号)构成的区域定义。
为了提高通信精度,对物理信道付与并发送相当于物理信道的冗余部的循环前缀(CP:Cyclic Prefix)。配置在1个时隙内的符号的数量根据CP的长度而改变。例如,在标准CP(Normal CP)的情况下,能够在1个时隙内配置7个符号,在扩展CP(Extended CP)的情况下,能够在1个时隙内配置6个符号。
另外,通过使子载波间隔变窄,还能够在1个资源块内配置24个子载波。也可以对特定的物理信道使用。
物理信道与传送从上级层输出的信息的资源元素的集合对应。物理信号由物理层使用,不传送从上级层输出的信息。即,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消息、系统信息(SI:System Information)等上级层的控制信息由物理信道传送。
下行链路物理信道有: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Shared Channel)、物理广播信道(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物理多播信道(PMCH:Physical Multicast Channel)、物理控制格式指示符信道(PCFICH:Physical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混合ARQ指示符信道(PHICH:Physical Hybrid ARQIndicator Channel)、扩展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PDCCH: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另外,下行链路物理信号有各种参考信号和各种同步信号。下行链路参考信号(DL-RS: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有:小区专用参考信号(CRS:Cell specificReference Signal)、终端装置专用参考信号(UERS:UE 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Signal)有:主同步信号(PSS: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和副同步信号(SSS: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
上行链路物理信道有: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Control 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另外,上行链路物理信号有各种参考信号。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有解调参考信号(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和探测参考信号(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Signal)由3种PSS、和由在频域上相互不同地配置的31种码构成的SSS构成,通过PSS和SSS的组合,表示识别基站装置1的504个物理层小区标识符(PCI:Physical layer Cell Identity,Physical Cell Identity,Physical CellIdentifier)和用于无线同步的帧定时。终端装置2确定由小区搜索接收的同步信号的小区标识符。此外,小区标识符有时也称为小区ID。物理层小区标识符有时也称为物理小区ID。
物理广播信道(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以通知在小区内的终端装置2中通用的控制参数(广播信息或系统信息)为目的进行发送。另外,未被PBCH通知的广播信息(例如SIB1或一部分系统信息)经由DL-SCH,由PDSCH发送。通知表示各个小区的标识符的小区全局标识符(CGI:Cell Global Identifier)、管理寻呼产生的等候区域的跟踪区域标识符(TAI:Tracking Area Identifier)、随机接入设定信息(发送定时计时器等)、通用无线资源设定信息(共享无线资源设定信息)等,作为广播信息。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根据其用途分为多个类型。例如,小区专用参考信号(CRS: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s)是以预定的功率按每个小区发送的导频信号,是一种基于预定的规则在频域和时域内周期性重复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终端装置2通过接收小区专用参考信号来测量每个小区的接收质量。另外,终端装置2还使用小区专用参考信号作为以与小区专用参考信号相同的天线端口发送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或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解调用的参考信号。小区专用参考信号使用的序列使用按每个小区可识别的序列。CRS也可以自基站装置1在全部的下行链路子帧发送,终端装置2也可以仅在指定的下行链路子帧接收。
另外,下行链路参考信号也用于下行链路的传输路径变动的推测。用于传输路径变动的推测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也可以称为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Channel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s)或者CSI参考信号。另外,实际上未发送信号、或以零功率发送的CSI参考信号也可以称为零功率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ZP CSI-RS:ZeroPower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s)或者零功率CSI参考信号。另外,实际上发送信号的CSI参考信号也可以称为非零功率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NZP CSI-RS:Non Zero Power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s)或者非零功率CSI参考信号。
另外,用于测量干扰分量的下行链路资源也可以称为信道状态信息干扰测量资源(CSI-IMR: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Interference Measurement Resource)或者CSI-IM资源。终端装置2也可以使用CSI-IM资源中包含的零功率CSI参考信号进行干扰信号的测量,以计算出CQI的值。另外,分别对每个终端装置2设定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称为:终端装置专用参考信号(UERS:UE 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s)或个别参考信号(DedicatedReference Signals)、下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DL DMRS:Downlink DemodulationReference Signals)等,用于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或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解调。
此外,这些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的序列也可以基于伪随机序列生成。另外,这些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的序列也可以基于Zadoff-Chu序列生成。另外,这些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的序列也可以基于Gold序列生成。另外,这些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的序列也可以是伪随机序列或Zadoff-Chu序列、Gold序列的亚种或变形。
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用于发送下行链路数据(DL-SCH)。另外,PDSCH也用于系统信息在DL-SCH上发送的情况。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无线资源分配信息以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表示。另外,PDSCH也用于通知与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相关的参数(信息元素、RRC消息)。
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从各子帧的开头以若干个OFDM符号发送,其使用的目的在于,对终端装置2指示依据基站装置1的调度的资源分配信息、发送功率增减的调整量。终端装置2需要在收发层3消息(寻呼、越区切换命令、RRC消息等)之前监视(监测)发给自站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并从发给自站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获取在发送时称为上行链路许可、在接收时称为下行链路许可(也称为下行链路分配)的资源分配信息。此外,除了以上述的OFDM符号发送之外,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也可以构成为以从基站装置1对终端装置2单独(dedicated)分配的资源块的区域发送。以从基站装置1对终端装置2单独(dedicated)分配的资源块的区域发送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有时也称为增强型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PDCCH:Enhanced PDCCH)。另外,以上述的OFDM符号发送的PDCCH有时也称为第一控制信道。另外,EPDCCH有时也称为第二控制信道。另外,可分配PDCCH的资源区域有时也称为第一控制信道区域,可分配EPDCCH的资源区域有时也称为第二控制信道区域。此外,以下描述的PDCCH中基本上都包含EPDCCH。
基站装置1在特殊子帧的DwPTS中也可以发送PCFICH、PHICH、PDCCH、EPDCCH、PDSCH、同步信号(PSS/SSS)、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另外,基站装置1也可以不在特殊子帧的DwPTS中发送PBCH。
另外,终端装置2在特殊子帧的UpPTS中电可以发送PRACH、和SRS。另外,终端装置2也可以不在特殊子帧的UpPTS中发送PUCCH、PUSCH、和DMRS。
另外,终端装置2在特殊子帧仅由GP和UpPTS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特殊子帧的UpPTS中发送PUCCH和/或PUSCH和/或DMRS。
在此,终端装置2监测PDCCH候选(PDCCH candidates)和/或EPDCCH候选(EPDCCHcandidates)的集合。以下,为了简化说明,PDCCH包含EPDCCH。PDCCH候选表示通过基站装置1有可能映射和发送PDCCH的候选。另外,PDCCH候选由一个或多个控制信道元素(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构成。另外,监测也可以包含根据所监测的所有DCI格式,终端装置2尝试对PDCCH候选的集合内的各个PDCCH进行解码(decode)。
在此,终端装置2监测的PDCCH候选的集合也称为搜索空间。搜索空间是指有可能通过基站装置1用于PDCCH的发送的资源的集合。在PDCCH区域中构成(定义、设定)有公共搜索空间(CSS:Common Search Space)和终端装置特定搜索空间(USS:UE-specific SearchSpace)。
CSS用于对多个终端装置2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发送。即,对于多个终端装置2,由通用的资源定义CSS。另外,USS用于对某特定的终端装置2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发送。即,USS对于某特定的终端装置2单独地设定。另外,USS也可以对于多个终端装置2重复设定。
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以特定的格式(构成、形式)从基站装置1发送到终端装置2。也可以将该格式称为DCI格式。此外,发送DCI格式包含发送某格式的DCI。DCI格式也可以说成用于发送DCI的格式。从基站装置1向终端装置2发送的DCI格式中准备有多个格式(例如,DCI格式0/1/1A/1B/1C/1D/2/2A/2B/2C/2D/3/3A/4)。DCI格式中设置有与各种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对应的字段(位字段)。
基站装置1在对多个终端装置2以某种DCI格式发送通用的DCI(单个的DCI)时,以PDCCH(或EPDCCH)CSS发送,在对终端装置2单独以某种DCI格式发送DCI的情况下,以PDCCH(或EPDCCH)USS发送。
以DCI格式发送的DCI中具有:PUSCH或PDSCH的资源分配、调制编码方式、探测参考信号请求(SRS请求)、信道状态信息请求(CSI请求)、单个的传输块的初送或再送的指示、对PUSCH的发送功率控制命令、对PUCCH的发送功率控制命令、UL DMRS的循环移位和OCC(Orthogonal Code Cover)的索引等。除此之外,各种DCI通过说明书定义。
也可以将用于上行链路发送控制(例如,PUSCH的调度等)的格式称为上行链路DCI格式(例如,DCI格式0/4)或与上行链路相关的DCI。也可以将用于下行链路接收控制(例如,PDSCH的调度等)的格式称为下行链路DCI格式(例如,DCI格式1/1A/1B/1C/1D/2/2A/2B/2C/2D)或与下行链路相关的DCI。也可以将用于调整多个终端装置2各自的发送功率的格式称为群触发DCI格式(例如,DCI格式3/3A)。
例如,DCI格式0用于发送如下信息:与用于进行一个服务小区中的一个PUSCH的调度所需的PUSCH的资源分配相关的信息或与调制方式相关的信息、与对PUSCH的发送功率控制(TPC:Transmit Power Control)命令相关的信息等。另外,这些DCI以PDCCH/EPDCCH发送。可以说DCI格式以至少一个DCI构成。
终端装置2在PDCCH区域的CSS和/或USS中监测PDCCH,并检测发给自己装置的PDCCH。
另外,在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发送(PDCCH上的发送)中利用基站装置1给终端装置2分配的RNTI。具体而言,DCI格式(也可以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中附加有循环冗余校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奇偶校验位,在附加之后,CRC奇偶校验位通过RNTI加扰。
终端装置2对附加有通过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尝试解码,将CRC成功的DCI格式检测为发给自己装置的DCI格式(也称为盲解码)。即,终端装置2对伴随通过RNTI加扰的CRC的PDCCH尝试解码,将CRC成功的PDCCH检测为发给自己装置的PDCCH。
在此,RNTI中包含C-RNTI(Cell-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C-RNTI为对RRC连接和调度的识别使用的特有的(唯一的)标识符。C-RNTI用于动态调度的单播发送。
另外,RNTI中包含Temporary C-RNTI。Temporary C-RNTI是相对于随机接入过程而使用的标识符。例如,终端装置2也可以仅以CSS对与附加有通过Temporary C-RNTI加扰的CRC的上行链路相关的DCI格式(例如,DCI格式0)进行解码。另外,终端装置2也可以以CSS和USS对与附加有通过Temporary C-RNTI加扰的CRC的下行链路相关的DCI格式(例如,DCI格式1A)进行解码。
另外,基站装置1也可以在以CSS发送DCI的情况下,在DCI(DCI格式)中附加用Temporary C-RNTI或C-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在以USS发送DCI的情况下,在DCI(DCI格式)中附加以C-RNTI加扰的CRC。
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主要用于发送上行链路数据和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UCI)。以PUSCH发送的UCI包含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和/或ACK/NACK。另外,以PUSCH发送的CSI包含非周期性CSI(A-CSI:Aperiodic CSI)和周期性CSI(P-CSI:PeriodicCSI)。另外,与下行链路的情况相同,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资源分配信息用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表示。另外,通过动态调度许可调度的PUSCH传送上行链路数据。另外,通过随机接入响应许可调度的PUSCH发送与随机接入相关的自站的信息(例如,终端装置2的识别信息、消息3)。另外,根据所检测出的许可的种类,用于设置对于PUSCH中的发送的发送功率的参数也可以不同。此外,控制数据以信道质量信息(CQI和/或PMI)、HARQ-ACK、和RI的形式发送。即,控制数据以所谓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形式发送。
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用于进行:以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发送的下行链路数据的接收确认响应(ACK/NACK:Acknowledgement/Negative Acknowledgement)或下行链路的传输路径信息(信道状态信息)的通知;调度请求(SR:Scheduling Request),调度请求(SR:Scheduling Request)是上行链路的资源分配请求(无线资源请求)。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 StateInformation)包含:信道质量指示符(CQI: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预编码类型指示符(PTI:Precoding TypeIndicator)、等级指示符(RI:Rank Indicator)。各指示符(Indicator)有时也表述为指示(Indication),其用途和意思相同。另外,根据发送的UCI,也可以切换PUCCH的格式。例如,在UCI由HARQ ACK和/或SR构成的情况下,UCI也可以以格式1/1a/1b/3的PUCCH(PUCCHformat 1/1a/1b/3)发送。另外,在UCI由CSI构成的情况下,UCI也可以以格式2/2a/2b的PUCCH(PUCCH format 2/2a/2b)发送。另外,为了避免与SRS的冲突,在PUCCH格式1/1a/1b中具有删余了一个符号部分的缩短格式(shortened format)和未经删余的标准格式(Normalformat)。例如,在相同子帧中PUCCH和SRS的同时发送有效的情况下,在SRS子帧中PUCCH格式1/1a/lb以缩短格式发送。在相同子帧中PUCCH和SRS的同时发送有效的情况下,PUCCH格式1/1a/lb在SRS子帧中以标准格式发送。此时,即使产生了SRS的发送也可以不发送SRS。
CSI报告(CSI report)有:在满足周期性或用于触发CSI报告的事件条件的情况下报告信道状态信息的周期性CSI报告;和在通过DCI格式中所包含的CSI请求请求CSI报告的情况下报告信道状态信息的非周期性CSI报告。周期性CSI报告以PUCCH或PUSCH进行,非周期性CSI报告以PUSCH进行。终端装置2在基于DCI格式中包含的信息(CSI请求)被指示的情况下,能够以PUSCH发送不伴随上行链路数据的CSI。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UL-RS:Uplink Reference Signal)包括:基站装置1用于解调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和/或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的解调参考信号(DMRS: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和基站装置1主要用于推测上行链路的信道状态的探测参考信号(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另外,探测参考信号中具有设定为通过上级层周期性发送的周期性探测参考信号(P-SRS:Periodic SRS)和通过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中包含的SRS请求请求发送的非周期性探测参考信号(A-SRS:Aperiodic SRS)。上行链路参考信号有时也称为上行链路导频信号、上行链路导频信道。
此外,这些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序列也可以基于伪随机序列生成。另外,这些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序列也可以基于Zadoff-Chu序列生成。另外,这些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序列也可以基于Gold序列生成。另外,这些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序列也可以是伪随机序列或Zadoff-Chu序列、Gold序列的亚种或变形。
另外,有时也将周期性探测参考信号称为周期探测参考信号、触发类型0探测参考信号(Trigger Type 0SRS)。另外,有时也将非周期性探测参考信号称为非周期探测参考信号、触发类型1探测参考信号(Trigger Type 1SRS)。
进而,A-SRS在协作通信中也可以分为专门用于上行链路的信道推测的信号(例如,有时也称为触发类型1aSRS)和用于利用TDD中的信道相反性(channel reciprocity)使基站装置1测量信道状态(CSI、CQI、PMI、RI)的信号(例如,有时也称为触发类型1bSRS)。此外,DMRS与PUSCH和PUCCH分别对应设定。另外,DMRS以与PUSCH或PUCCH相同的子帧进行时间复用并发送。
另外,DMRS在相对于PUSCH的情况和相对于PUCCH的情况下时间复用方法也可以不同。例如,相对于PUSCH的DMRS在由7个符号构成的1个时隙内仅配置一个符号,与此相对,相对于PUCCH的DMRS在由7个符号构成的1个时隙内配置3个符号。
另外,SRS通过上级层信令通知各种参数(带宽、循环移位、发送子帧等)。另外,SRS基于与通过上级层信令(higher layer signaling)通知的SRS的设定中包含的发送子帧相关的信息,决定发送SRS的子帧。与发送子帧相关的信息中具有设定为小区专用的信息(共享信息)和设定为终端装置专用的信息(专有信息、个别信息)。设定为小区专用的信息包含表示发送小区内的所有的终端装置2共享的SRS的子帧的信息。另外,设定为终端装置专用的信息包含表示成为设定为小区专用的子帧的子集的子帧偏移和周期(periodicity)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终端装置2能够决定可发送SRS的子帧(SRS子帧、有时也称为SRS发送子帧)。另外,终端装置2在发送设定为小区专用的SRS的子帧中发送PUSCH的情况下,能够将PUSCH的时间资源删余掉发送SRS的符号部分,并以该时间资源发送PUSCH。由此,能够避免终端装置2间的PUSCH的发送和SRS的发送的冲突。对于发送PUSCH的终端装置2来说,能够防止特性恶化。另外,对于发送SRS的终端装置2来说,能够确保信道推测精度。在此,设定为终端装置专用的信息也可以以P-SRS和A-SRS独立设定。
例如,第一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在通过上级层信令设定有各种参数的情况下,基于设定的发送子帧周期性发送。另外,第二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在通过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中包含的第二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发送请求相关的字段(SRS请求)指示发送请求的情况下,非周期性发送。终端装置2在某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中包含的SRS请求表示正或与正相当的索引(值)的情况下,以规定的发送子帧发送A-SRS。另外,终端装置2在检测到的SRS请求表示负或与负相当的索引(值)的情况下,不以规定的子帧发送A-SRS。此外,设定为小区专用的信息(共享参数、共享信息)使用系统信息或专用控制信道(DCCH:DedicatedControl Channel)通知。另外,设定为终端装置专用的信息(专有参数、个别参数,专有信息,个别信息)使用公共控制信道(CCCH:Common Control Channel)通知。这些信息也可以以RRC消息通知。RRC消息也可以通过上级层通知。
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是一种用于通知前导码序列的信道,具有保护时间。前导码序列构成为准备64种序列表现6位的信息。物理随机接入信道作为终端装置2接入基站装置1的手段使用。终端装置2使用物理随机接入信道,以向基站装置1请求:对调度请求(SR:Scheduling Request)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未设定时的无线资源请求;和为了使上行链路发送定时符合基站装置的接收定时窗口所需的发送定时调整信息(也称为定时提前(TA:Timing Advance))。
具体而言,终端装置2使用由基站装置1设定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用的无线资源发送前导码序列。接收到发送定时调整信息的终端装置2设定对通过广播信息通用地设定的(或以层3消息单独设定的)发送定时调整信息的有效时间进行计时的发送定时计时器,在发送定时计时器的有效时间期间(计时期间)作为发送定时调整状态管理上行链路的状态,在有效期间外(停止期间)作为发送定时非调整状态(发送定时未调整状态)管理上行链路的状态。层3消息是在终端装置2和基站装置1的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Control)层交换的控制平面(C-plane:Control-plane)的消息,以与RRC信令或RRC消息相同的意思使用。另外,RRC信令有时也称为上级层信令或专有信令(Dedicated signaling)。
在随机接入过程中,包含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Contention based RandomAccess procedure)和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Non-contention based RandomAccess procedure)这两个随机接入过程。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是在多个终端装置2之间有可能发生冲突的随机接入。
另外,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是在多个终端装置2之间不发生冲突的随机接入。
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由3个步骤组成,通过下行链路的专有信令(Dedicated signaling),从基站装置1向终端装置2通知随机接入前导码分配(RandomAccess Preamble assignment)。此时,随机接入前导码分配,基站装置1对终端装置2分配非竞争用的随机接入前导码,通过相对于越区切换的源基站装置(Source eNB)发送,并在通过目标基站装置(Target eNB)生成的越区切换命令、或下行链路数据到达时通过PDCCH发出信号。
接收该随机接入前导码分配的终端装置2在上行链路中以RACH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1)。此时,终端装置2发送分配的非竞争用随机接入前导码。
接收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基站装置1以下行链路数据(DL-SCH:Downlink SharedChannel)向终端装置2发送随机接入响应。另外,以随机接入响应发送的信息中包含对越区切换的首个上行链路许可(随机接入响应许可)和定时调整信息(Timing Alignmentinformation)、以及对下行链路数据到达的定时调整信息、随机接入前导码标识符。下行链路数据有时也称为下行链路共享信道数据(DL-SCH数据)。
在此,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对越区切换、下行链路数据到达、定位适用。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对来自RRC_IDLE的初始接入、RRC连接的重建、越区切换、下行链路数据到达、上行链路数据到达适用。
与本实施方式相关的随机接入过程是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对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的例进行说明。
终端装置2获得通过基站装置1发送的系统信息块类型2(SIB2)。SIB2对于小区内的全部终端装置2(或多个终端装置2)通用设定(通用信息)。例如,该通用设定中包含PRACH的设定。
终端装置2随机选择随机接入前导码的编号。另外,终端装置2将选择的编号的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1)用PRACH发送给基站装置1。基站装置1用随机接入前导码推测上行链路的发送定时。
基站装置1用PDSCH发送随机接入响应(消息2)。随机接入响应中包含相对于通过基站装置1检测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多个信息。例如,该多个信息中包含随机接入前导码的编号、Temporary C-RNTI、TA命令(Timing Advance Command)、和随机接入响应许可。
终端装置2以用随机接入响应许可调度的PUSCH发送(初始发送)上行链路数据(消息3)。该上行链路数据中包含用于识别终端装置2的标识符(表示InitialUE-Identity或C-RNTI的信息)。
基站装置1在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失败的情况下,使用附加有通过Temporary C-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指示上行链路数据的再送。终端装置2在通过该DCI格式指示上行链路数据的再送的情况下,以用附加有通过Temporary C-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调度的PUSCH再送相同的上行链路数据。
另外,基站装置1在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失败的情况下,可以使用PHICH(NACK)指示上行链路数据的再送。终端装置2在通过该NACK指示上行链路数据的再送的情况下,以PUSCH再送相同的上行链路数据。
基站装置1通过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成功并获得上行链路数据,可获知哪个终端装置2执行了随机接入前导码和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即,基站装置1在上行链路数据的解码成功之前不能获知哪个终端装置2进行随机接入前导码和上行链路数据的发送。
基站装置1在接收到包含InitialUE-Identity的消息3的情况下,将基于接收到的InitialUE-Identity生成的竞争解决标识符(contention resolution identity)(消息4)用PDSCH发送给终端装置2。终端装置2在接收到的竞争解决标识符与发送的InitialUE-Identity匹配的情况下,(1)视为随机接入前导码的竞争解决成功,(2)将Temporary C-RNTI的值设置为C-RNTI,(3)废弃Temporary C-RNTI,(4)视为随机接入过程正确完成。
另外,基站装置1在接收到包含表示C-RNTI的信息的消息3的情况下,向终端装置2发送附加有通过接收到的C-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消息4)。终端装置2在对附加有通过C-RNTI加扰的CRC奇偶校验位的DCI格式进行了解码的情况下,(1)视为随机接入前导码的竞争解决成功,(2)废弃Temporary C-RNTI,(3)视为随机接入过程正确完成。
即,基站装置1用随机接入响应许可调度PUSCH作为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的一部分(as part of contention based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终端装置2以用随机接入响应许可调度的PUSCH发送上行链路数据(消息3)。即,终端装置2进行在与随机接入响应许可对应的PUSCH中的发送作为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的一部分。
另外,基站装置1使用附加有通过Temporary C-RNTI加扰的CRC的DCI格式调度PUSCH作为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的一部分。另外,基站装置1使用PHICH(NACK)调度/指示PUSCH中的发送作为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的一部分。
终端装置2以使用附加有通过Temporary C-RNTI加扰的CRC的DCI格式调度的PUSCH发送(再送)上行链路数据(消息3)。另外,终端装置2根据PHICH的接收,以调度的PUSCH发送(再送)上行链路数据(消息3)。即,终端装置2进行与上行链路数据(传输块)再送对应的PUSCH中的发送作为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的一部分。
下面对逻辑信道进行说明。逻辑信道用于传送RRC消息、信息元素。另外,逻辑信道经由传输信道以物理信道发送。
广播控制信道(BCCH:Broadcast Control Channel)是用于广播系统控制信息的逻辑信道。例如,系统信息或初始接入所需的信息使用该信道发送。MIB(MasterInformation Block)或SIB1(System Information BlockType 1)使用该逻辑信道传送。
公共控制信道(CCCH:Common Control Channel)是用于在不具有网络和RRC连接的终端装置和网络之间发送控制信息的逻辑信道。例如,终端专用的控制信息或设定信息使用该逻辑信道发送。
专用控制信道(DCCH: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是用于在具有RRC连接的终端装置2和网络间以双向发送专用控制信息(单独控制信息)的逻辑信道。例如,小区专用的重设信息使用该逻辑信道发送。
有时也将使用CCCH或DCCH的信令统称为RRC信令。
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信息具有作为广播信息通知的信息、作为在相同小区内的终端装置2间共享的信息(共享信息)通知的信息、作为终端装置专用的专有信息通知的信息。终端装置2仅基于作为广播信息通知的信息、或基于作为广播信息/共享信息通知的信息、作为专有信息通知的信息设置发送功率。
无线资源控制设定共享信息也可以作为广播信息(或系统信息)通知。另外,无线资源控制设定共享信息也可以作为专有信息(移动控制信息)通知。
无线资源设定包括:随机接入信道(RACH)设定、广播控制信道(BCCH)设定、寻呼控制信道(PCCH)设定、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设定、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设定、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设定、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设定、探测参考信号(SRS)设定、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设定、与上行链路循环前缀长度相关的设定等。即,无线资源设定是为通知用于生成物理信道/物理信号的参数而设定的。在作为广播信息通知的情况和作为重设信息通知的情况下,通知的参数(信息元素)也可以不同。
用于设定与各种物理信道/物理信号(PRACH、PUCCH、PUSCH、SRS、UL DMRS、CRS、CSI-RS、PDCCH、PDSCH、PSS/SSS、UERS、PBCH、PMCH等)相关的参数所需的信息元素由在同一小区内的终端装置2间共享的共享设定信息和每个终端装置2上设定的专有设定信息构成。共享设定信息也可以以系统信息发送。另外,共享设定信息在进行重设的情况下,也可以作为专有信息发送。这些设定包含参数的设定。参数的设定包含参数值的设定。另外,参数的设定在表管理参数的情况下,包含索引值的设定。
与上述物理信道的参数相关的信息使用RRC消息向终端装置2发送。即,终端装置2基于接收到的RRC消息设定各物理信道的资源分配和发送功率。RRC消息具有与广播信道相关的消息、与多播信道相关的消息、与寻呼信道相关的消息、与下行链路的各信道相关的消息、与上行链路的各信道相关的消息等。各RRC消息也可以包含信息元素(IE:Informationelement)构成。另外,信息元素也可以包含相当于参数的信息。此外,RRC消息有时被称为消息。另外,消息类是一个以上的消息的集合。消息也可以包含信息元素。信息元素具有:与无线资源控制相关的信息元素、与安全控制相关的信息元素、与移动控制相关的信息元素、与测量相关的信息元素、与多媒体广播多播服务(MBMS: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Service)相关的信息元素等。另外,信息元素也可以包含下位的信息元素。信息元素也可以作为参数设定。另外,信息元素也可以定义为表示一个以上的参数的控制信息。
信息元素(IE:Information Element)用于以系统信息(SI:System Information)或专有信令(Dedicated signaling)规定(指定、设定)相对于各种信道/信号/信息的参数。另外,某信息元素包含一个以上的字段。信息元素也可以由一个以上的信息元素构成。此外,有时也将信息元素中包含的字段称为参数。即,信息元素也可以包含1种(一个)以上的参数。另外,终端装置2基于各种参数进行无线资源分配控制、上行链路功率控制、发送控制等。另外,系统信息也可以定义为信息元素。
在构成信息元素的字段中也可以设定信息元素。另外,在构成信息元素的字段中也可以设定参数。
RRC消息包含一个以上的信息元素。另外,将设置有多个RRC消息的RRC消息称为消息类。
与使用系统信息通知给终端装置2的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有:对PUSCH的标准功率、对PUCCH的标准功率、传输路径损失补偿系数α、对每一PUCCH格式设定的功率偏移的列表、前导码和消息3的功率偏移。进而,与使用系统信息通知给终端装置2的随机接入信道相关的参数有:与前导码相关的参数、与随机接入信道的发送功率控制有关联的参数、与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发送控制有关联的参数。这些参数在初始接入时或发生无线链路故障(RLF:Radio Link Failure)后的重新连接/重建时使用。
用于设定发送功率的信息也可以作为广播信息通知给终端装置2。另外,用于设定发送功率的信息也可以作为共享信息通知给终端装置2。另外,用于设定发送功率的信息也可以作为专有信息(个别信息)通知给终端装置2。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具备主基站装置(也称为宏基站装置、第一基站装置、第一通信装置、服务基站装置、锚基站装置、总基站装置、第一接入点、第一点、第一发送点、第一接收点、宏小区、第一小区、主小区、总小区、总小小区)作为基站装置1(下面也称为接入点、点、发送点、接收点、小区、服务小区、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站、接收站、发送天线组、发送天线端口组、接收天线组、接收天线端口组、通信装置、通信终端、eNodeB)。此外,主小区和总小区(总小小区)也可以独立地构成。进而,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通信系统也可以具备辅基站装置(也可以称为RRH(Remote RadioHead)、远程天线、伸出天线、分散天线、第二接入点、第二点、第二发送点、第二接收点、参考点、小功率基站装置(LPN:Low Power Node)、微基站装置、微微基站装置、毫微微基站装置、小型基站装置、局域基站装置、虚拟基站装置、面向家庭(室内)的基站装置(Home eNodeB,Home NodeB,HeNB,HNB)、第二基站装置、第二通信装置、协作基站装置组、协作基站装置集合、协作基站装置、微小区、微微小区、毫微微小区、小小区、虚拟小区、局域、第二小区、辅小区)。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具备终端装置2(下面也称为移动站、移动站装置、移动终端、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终端、发送终端、第三通信装置、接收天线组、接收天线端口组、发送天线组、发送天线端口组、用户装置、用户终端(UE:User Equipment))。在此,辅基站装置也可以表示为多个辅基站装置。例如,主基站装置和辅基站装置利用异构网络配置与终端装置进行通信,辅基站装置的覆盖范围的一部分或全部包括在主基站装置的覆盖范围内。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由基站装置1和终端装置2构成。单个的基站装置1也可以管理一个以上的终端装置2。另外,单个的基站装置1也可以管理一个以上的小区(服务小区、主小区、辅小区、毫微微小区、微微小区、小小区、虚拟小区)。另外,单个的基站装置1也可以管理一个以上的频段(分量载波、载波频率)。另外,单个的基站装置1也可以管理一个以上的小功率基站装置(LPN:Low Power Node)。另外,单个的基站装置1也可以管理一个以上的面向家庭(室内)的基站装置(HeNB:Home eNodeB)。另外,单个的基站装置1也可以管理一个以上的接入点。基站装置1之间也可以用有线(光纤、铜线、同轴电缆)或无线(X2接口、X3接口、Xn接口)连接。即,在多个基站装置1之间,可以用光纤进行高速(没有延迟)通信(Ideal backhaul),也可以用X2接口进行低速通信(Non ideal backhaul)。此时,也可以通信终端装置2的各种信息(设定信息、信道状态信息(CSI)、终端装置2的功能信息(UEcapability)、用于越区切换的信息等)。另外,多个基站装置1也可以用网络管理。另外,单个的基站装置1也可以管理一个以上的中继站装置(Relay)。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也可以用多个基站装置或小功率基站装置或家庭用基站装置实现协作通信(CoMP:Coordination Multiple Points)。即,第一实施方式的基本形式的通信系统也可以进行动态切换与终端装置2进行通信的点(发送点和/或接收点)的动态点选择(DPS:Dynamic Point Selection)。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基本形式的通信系统也可以进行协作调度(CS:Coordinated Scheduling)或协作波束成形(CB:CoordinatedBeamforming)。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基本形式的通信系统也可以进行联合发送(JT:JointTransmission)、联合接收(JR:Joint Reception)。
另外,接近配置的多个小功率基站装置或小小区也可以集群(聚类、分组)。集群的多个小功率基站装置也可以通知相同的设定信息。另外,聚类的小小区的区域(覆盖范围)有时也称为局域。
在下行链路发送中,基站装置1有时也称为发送点(TP:Transmission Point)。另外,在上行链路发送中,基站装置1有时也称为接收点(RP:Reception Point)。另外,下行链路发送点和上行链路接收点能够成为用于测量下行链路路径损耗的路径损耗参考点(Pathloss Reference Point,Reference Point)。另外,用于测量路径损耗的参考点也可以与发送点和接收点独立地设定。
另外,小小区、虚拟小区、局域小区也可以设定为第三小区。另外,小小区、虚拟小区、局域小区也可以重设为主小区。另外,小小区、虚拟小区、局域小区也可以重设为辅小区。小小区、虚拟小区、局域小区也可以重设为服务小区。另外,小小区、虚拟小区、局域小区也可以包含在服务小区内。
可构成小小区的基站装置1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间歇接收(DRX:DiscreteReception)、间歇发送(DTX:Discrete Transmission)。另外,可构成小小区的基站装置1也可以间歇性或准静态地进行一部分装置(例如发送部、接收部)的电源的开/关。
构成宏小区的基站装置1和构成小小区的基站装置1有时设定独立的标识符(ID:Identity,Identifier)。即,宏小区和小小区的标识符有时独立地设定。例如,在从宏小区和小小区发送小区专用参考信号(CRS:Cell 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的情况下,有时即使发射频率和无线资源相同,也用不同的标识符对该小区专用参考信号进行加扰。对宏小区的小区专用参考信号也可以用物理层小区ID(PCI:Physical layer Cell Identity)加扰,对小小区的小区专用参考信号也可以用虚拟小区ID(VCI:Virtual Cell Identity)加扰。在宏小区中也可以用物理层小区ID(PCI:Physical layer Cell Identity)加扰,在小小区中也可以用全局小区ID(GCI:Global Cell Identity)加扰。在宏小区中也可以用第一物理层小区ID加扰,在小小区中也可以用第二物理层小区ID加扰。在宏小区中也可以用第一虚拟小区ID加扰,在小小区中也可以用第二虚拟小区ID加扰。在此,虚拟小区ID也可以是设定为物理信道/物理信号的ID。另外,虚拟小区ID也可以是与物理层小区ID独立地设定的ID。另外,虚拟小区ID也可以是在用于物理信道/物理信号的序列的加扰中使用的ID。
另外,在小小区或作为小小区设定的服务小区或与小小区对应的分量载波中,也可以不发送一部分的物理信道/物理信号。例如,也可以不发送小区专用参考信号(CRS:Cell 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s))、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另外,在小小区或作为小小区设定的服务小区或与小小区对应的分量载波中,也可以发送新的物理信道/物理信号。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进行小区聚合(载波聚合)的终端装置2,在主小区和至少一个辅小区中,在使用不同的帧结构类型(FDD(类型1)和TDD(类型2))的情况下,如果在终端装置2没有在主小区和辅小区分别支持的频带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性能、能力),则不在主小区和辅小区同时进行收发。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2的处理1的流程的流程图。在多个小区中进行小区聚合的情况下,终端装置2判断是否聚合有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步骤S401)。在聚合有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的情况下(S401:是),终端装置2判断是否具有在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步骤S402)。在具有在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S402:是),终端装置2能够在相同子帧中在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同时进行收发(步骤S403)。在没有聚合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的情况下(S401:否),即,在聚合有相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的情况下,转到处理3。另外,在不具有在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S402:否),转到处理2。
以下,对处理2的例进行说明。
在聚合适用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而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性能、能力)的情况下,终端装置2根据主小区的子帧的种类,决定是否在相同子帧的辅小区中同时进行收发。
另外,在聚合适用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而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主小区的子帧是下行链路子帧,则终端装置2在相同子帧的辅小区中不进行上行链路信号(包含上行链路信号的任一信道或信号)的发送。
另外,在聚合适用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而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主小区的子帧为请求上行链路发送的上行链路子帧(有效的上行链路子帧),则不期待终端装置2在相同子帧的辅小区中能够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即,在这种情况下,不期待终端装置2从基站装置1发送下行链路信号(有下行链路发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装置2也可以不在辅小区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
另外,在聚合适用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而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主小区的子帧为不请求上行链路发送的上行链路子帧(无效的上行链路子帧),终端装置2也可以在相同子帧的辅小区中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
另外,在聚合适用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而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通过主小区(或辅小区)中的跨载波调度对辅小区的某子帧请求上行链路发送,则不期待终端装置2能够在相同子帧的主小区中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即,在这种情况下,不期待终端装置2从基站装置1发送下行链路信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装置2也可以不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
另外,在聚合适用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而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通过主小区(辅小区)中的多子帧调度或跨子帧调度对辅小区的某子帧请求上行链路发送,则不期待终端装置2能够在相同子帧的主小区中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即,在这种情况下,不期待终端装置2从基站装置1发送下行链路信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装置2也可以不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
另外,在聚合适用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而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通过主小区(或辅小区)中的多子帧调度或跨子帧调度对辅小区的子帧指示下行链路发送,则不期待终端装置2能够在相同子帧的主小区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即,在这种情况下,不期待终端装置2在其子帧中请求上行链路发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装置2也可以不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例如,即使是与P-SRS的发送子帧相同的子帧也可以丢弃P-SRS的发送。
另外,在聚合适用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而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主小区的子帧为特殊子帧,则终端装置2能够在相同子帧的辅小区中接收PDSCH/EPDCCH/PMCH/PRS。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装置2也可以不发送PUSCH/PUCCH/PRACH格式1~3。
另外,在聚合适用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而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主小区的特殊子帧和辅小区的下行链路子帧为相同子帧,则不期待终端装置2能够在与主小区的子帧内的保护期间和UpPTS重叠的辅小区的OFDM符号中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装置2也可以不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不与主小区的子帧内的保护期间和UpPTS重叠的辅小区的OFDM符号中进行下行链路信号(例如,PDCCH)的接收。
另外,在聚合适用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而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主小区的特殊子帧和辅小区的上行链路子帧为相同子帧,则不期待终端装置2能够在与主小区的子帧内的保护期间和DwPTS重叠的辅小区的SC-FDMA符号(OFDM符号)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装置2也可以不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不与主小区的子帧内的保护期间和DwPTS重叠的辅小区的SC-FDMA符号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例如,可配制于UpPTS的SRS、PRACH格式4)。
另外,在聚合适用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而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在多个小区中某小区的某子帧中,请求上行链路发送,则即使其它小区为下行链路子帧,也不期待能够以该下行链路子帧接收下行链路信号。换句话说,不期待终端装置2在其它小区的相同子帧中从基站装置1发送下行链路信号。即,在这种情况下,不期待终端装置2从基站装置1发送下行链路信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装置2也可以不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
另外,在聚合适用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而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也不具有进行上行链路载波聚合的功能的情况下,如对主小区的子帧请求上行链路发送,则终端装置2不在相同子帧的辅小区中同时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和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另外,如通过跨载波调度(或跨子帧调度,多子帧调度),对辅小区的某子帧请求上行链路发送,则也可以不在相同子帧的主小区中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和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
另外,在聚合适用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而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也不具有进行下行链路载波聚合的功能的情况下,如对主小区的某子帧请求上行链路发送,则不期待能够在相同子帧的辅小区中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另外,如通过跨载波调度(或跨子帧调度,多子帧调度)对辅小区的某子帧请求上行链路发送,则不期待能够在相同子帧的主小区中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即,在这种情况下,不期待终端装置2从基站装置1发送下行链路信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装置2也可以不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
另外,在聚合适用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而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多个小区间上行链路中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主小区的子帧为下行链路子帧,则在相同子帧的辅小区中,终端装置2不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另外,在聚合适用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而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多个小区间上行链路中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主小区的子帧为特殊子帧,则不期待终端装置2能够在相同子帧的辅小区中接收PDSCH/EPDCCH/PMCH/PRS。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装置2也可以不进行PDSCH/EPDCCH/PMCH/PRS的接收。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装置2也可以不发送PUSCH/PUCCH/PRACH格式1~3。
另外,在聚合适用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而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多个小区间下行链路中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主小区的子帧为上行链路子帧,则不期待终端装置2能够在相同子帧的辅小区中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即,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装置2也可以不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
另外,在聚合适用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而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多个小区间下行链路中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主小区的特殊子帧和辅小区的上行链路子帧为相同子帧,则不期待终端装置2能够在与主小区的子帧内的保护期间和DwPTS重叠的辅小区的SC-FDMA符号(OFDM符号)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装置2也可以不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不与主小区的子帧内的保护期间和DwPTS重叠的辅小区的SC-FDMA符号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例如,可配制于UpPTS的SRS、PRACH格式4)。
另外,在聚合适用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而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多个小区中辅小区的上行链路中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主小区的子帧为下行链路子帧,则在相同子帧的辅小区中,终端装置2不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另外,在聚合适用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而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多个小区中辅小区的上行链路中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主小区的子帧为特殊子帧,则不期待终端装置2能够在相同子帧的辅小区中接收PDSCH/EPDCCH/PMCH/PRS。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装置2也可以不进行PDSCH/EPDCCH/PMCH/PRS的接收。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装置2也可以不发送PUSCH/PUCCH/PRACH格式1~3。
另外,在聚合适用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而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多个小区中辅小区的下行链路中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主小区的子帧为上行链路子帧,则不期待终端装置2能够在相同子帧的辅小区中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即,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装置2也可以不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
另外,在聚合适用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而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多个小区中辅小区的下行链路中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主小区的特殊子帧和辅小区的上行链路子帧为相同子帧,则不期待终端装置2能够在与主小区的子帧内的保护期间和DwPTS重叠的辅小区的SC-FDMA符号(OFDM符号)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装置2也可以不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不与主小区的子帧内的保护期间和DwPTS重叠的辅小区的SC-FDMA符号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例如,可配制于UpPTS的SRS、PRACH格式4)。
在此,聚合适用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是指,例如包含聚合帧结构类型为类型1(FDD)的小区和帧结构类型为类型2(TDD)的小区。另外,聚合适用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是指,例如包含聚合帧结构类型为类型1(FDD)的多个小区和帧结构类型为类型2(TDD)的多个小区。即,聚合适用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是指,例如包含聚合帧结构类型为类型1(FDD)的一个以上的小区和帧结构类型为类型2(TDD)的一个以上的小区。此外,关于帧结构类型,只是一个示例,在定义类型3、类型4的情况下也可以同样适用。
另外,终端装置2,在对主小区的帧结构类型为FDD,对辅小区中至少一个辅小区的帧结构类型为TDD,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终端装置2在设定TDD的辅小区中不以上行链路子帧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另外,终端装置2,在对主小区的帧结构类型为FDD,对辅小区中至少一个辅小区的帧结构类型为TDD,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对主小区的某子帧请求上行链路发送,则终端装置2也可以不在相同子帧的辅小区中接收下行链路信号。换句话说,如对主小区的某子帧请求上行链路发送,则不期待在相同子帧的辅小区中,终端装置2从基站装置1发送下行链路信号。
另外,终端装置2,在对主小区的帧结构类型为FDD,对辅小区中至少一个辅小区的帧结构类型为TDD,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对主小区的FDD频带支持半双工,由于终端装置2在主小区中通常不对下行链路子帧或PDCCH或CRS进行监测,因此,在主小区中,在从下行链路子帧切换为上行链路子帧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相同子帧的辅小区中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另外,同样地,在这种情况下,不期待终端装置2能够在与在主小区请求上行链路发送的子帧相同的子帧的辅小区中能够接收下行链路信号,但也可以在与在主小区不请求上行链路发送的子帧相同的子帧的辅小区中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
另外,终端装置2,在主小区为FDD,辅小区中至少一个辅小区为TDD,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通过跨载波调度(或跨子帧调度,多子帧调度)对辅小区的某子帧请求上行链路发送,则也可以不在相同子帧的主小区中接收下行链路信号。换句话说,在通过跨载波调度(或跨子帧调度,多子帧调度)对辅小区的某子帧请求上行链路发送的情况下,不期待终端装置2在相同子帧的主小区中从基站装置1发送下行链路信号。另外,通过跨载波调度(或跨子帧调度,多子帧调度)对辅小区的某子帧指示下行链路发送的情况下,终端装置2也可以不在相同子帧的主小区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另外,终端装置2,在主小区为TDD,辅小区中至少一个辅小区为FDD,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主小区的子帧为下行链路子帧,则也可以不辅小区的相同子帧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另外,终端装置2,在主小区为TDD,辅小区中至少一个辅小区为FDD,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在主小区的某子帧中调度上行链路信号,则不期待在辅小区的相同子帧中从基站装置1发送下行链路信号。如在主小区的某子帧中没有请求上行链路发送,则终端装置2也可以在相同子帧的辅小区中接收下行链路信号。
另外,终端装置2,在主小区为TDD,辅小区中至少一个辅小区为FDD,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通过跨载波调度(或跨子帧调度,多子帧调度)对辅小区的某子帧请求上行链路发送,则不期待在相同子帧的主小区中从基站装置1发送下行链路信号。另外,如通过跨载波调度(或跨子帧调度,多子帧调度)对辅小区的某子帧指示下行链路发送,则在主小区的相同子帧中,终端装置2也可以不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另外,终端装置2,在主小区为TDD,辅小区中至少一个辅小区为与主小区不同的TDD UL/DL设定,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终端装置2不以相同子帧在主小区和辅小区同时进行收发。此外,在多个小区间比较的TDD UL/DL设定也可以为上行链路参照TDD UL/DL设定。另外,在多个小区间比较的TDD UL/DL设定也可以为下行链路参照TDD UL/DL设定。另外,在多个小区间比较的TDD UL/DL设定也可以为以SIB1发送的TDD UL/DL设定。另外,在多个小区间比较的TDD UL/DL设定也可以为以RRC信令发送的TDD UL/DL设定(也可以是以RRC信令的TDD UL/DL设定)。另外,在多个小区间比较的TDD UL/DL设定也可以是一种以SIB1发送,另一种以RRC信令发送。
此外,在以相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聚合的情况下,如帧结构类型为FDD,则也可以在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另外,在以相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多个小区聚合的情况下,如帧结构类型为TDD,也可以根据小区间是否为不同的TDD UL/DL设定,决定是否也可以同时进行收发。
在此,请求上行链路发送也可以是指通过对上行链路发送的许可(dynamicscheduled grant,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grant,random access responsegrant,uplink grant)调度上行链路信号。另外,请求上行链路发送也可以是指通过DCI格式中包含的SRS请求、CSI请求,请求PUSCH、SRS。另外,请求上行链路发送也可以是指通过由上级层设定的参数调度上行链路信号调度。在此,将请求上行链路发送的上行链路子帧称为有效的上行链路子帧。另外,将不请求上行链路发送的上行链路子帧称为无效的上行链路子帧。
另外,有效的下行链路子帧也可以是指通过下行链路许可分配PDSCH的资源的子帧。另外,有效的下行链路子帧也可以是指由上级层设定了下行链路信号的发送间隔或接收间隔、测量间隔的下行链路子帧。例如,也可以根据CSI测量子帧集合以位图表示。另外,也可以根据测量子帧模式以位图表示。也可以根据周期和子帧偏移表示测量的下行链路子帧。在不通过上级层表示测量间隔的下行链路子帧中,也可以不期待终端装置2发送下行链路信号作为无效的下行链路子帧。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2的处理3的流程的流程图。判断聚合的多个小区的帧结构类型是否为TDD(步骤S501)。在聚合的多个小区的帧结构类型为TDD的情况下(S501:是),判断是否在多个小区间设置有不同的TDD UL/DL设定(S502)。在多个小区间设置有不同的TDD UL/DL设定的情况下(S502:是),转到处理4。在多个小区间没有设置有不同的TDD UL/DL设定的情况下(S502:否),即,在多个小区间设置有相同的TDD UL/DL设定的情况下,即使相同子帧的多个小区中有同时发送或同时接收,也不会同时进行收发,因此,不会发生以后的处理(步骤S503)。在聚合的多个小区的帧结构类型不是TDD的情况下(S501:否),例如,在聚合的多个小区的帧结构类型为FDD的情况下,转到处理5。
以下,对处理4的例进行说明。
在聚合不同的TDD UL/DL设定的多个小区,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终端装置2根据主小区的子帧的种类,决定是否在相同子帧的辅小区中同时进行收发。
另外,在聚合不同的TDD UL/DL设定的多个小区,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主小区的子帧为下行链路子帧,则终端装置2不在相同子帧的辅小区中进行上行链路信号(包含上行链路信号的任一信道或信号)的发送。
另外,在聚合不同的TDD UL/DL设定的多个小区,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主小区的子帧为上行链路子帧,则不期待终端装置2在相同子帧的辅小区中能够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即,在这种情况下,不期待终端装置2从基站装置1发送下行链路信号。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装置2也可以不在辅小区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
另外,在聚合不同的TDD UL/DL设定的多个小区,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主小区的子帧为特殊子帧,则不期待终端装置2能够在相同子帧的辅小区中接收PDSCH/EPDCCH/PMCH/PRS。另外,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装置2也可以不发送PUSCH/PUCCH/PRACH格式1~3。
另外,在聚合不同的TDD UL/DL设定的多个小区,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聚合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主小区的特殊子帧和辅小区的下行链路子帧为相同子帧,则不期待终端装置2在与主小区的子帧内的保护期间和UpPTS重叠的辅小区的OFDM符号中能够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装置2也可以不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不与主小区的子帧内的保护期间和UpPTS重叠的辅小区的OFDM符号中进行下行链路信号(例如,PDCCH)的接收。
以下,对处理5的例进行说明。
在多个小区的帧结构类型为FDD的情况下,根据同时聚合的不同的FDD频带(双工模式为FDD的频带)中是否适用上行链路载波聚合和/或下行链路载波聚合,终端装置2判断是否在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在同时聚合的不同的FDD频带中能够上行链路载波聚合和/或下行链路能够载波聚合的情况下,能够在相同子帧的多个小区中同时进行收发。在不同的FDD频带中使用半双工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在相同子帧的多个小区中同时进行收发。另外,在终端装置2具有两个以上的无线发送部和/或无线接收部(无线收发部,RF部)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
另外,本实施方式也可以适用于不同的频带(E-UTRA Operating Band,E-UTRABand,Band)。
在此,有时也将双工模式为TDD的频带称为TDD频带,将双工模式为FDD的频带称为FDD频带。同样地,有时也将帧结构类型为FDD(类型1)的小区(载波)称为FDD小区(FDD载波),将帧结构类型为TDD(类型2)的小区(载波)称为TDD小区(TDD载波)。
在进行小区聚合的终端装置2具有在不同的频带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也可以以相同子帧在不同的频带的多个小区中同时进行收发。在具有双工模式为TDD的多个小区的情况下,即使其多个小区(TDD小区)的TDD UL/DL设定不同也可以同时进行收发。也可以根据在支持TDD的不同的频带间的小区聚合中是否有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判断能否在多个TDD小区中进行小区聚合。
另外,在聚合不同的频带的多个小区,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不同的频带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主小区的子帧为下行链路子帧,则终端装置2不以相同子帧在辅小区中发送上行链路信号(物理信道,物理信号)。
另外,在聚合不同的频带的多个小区,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不同的频带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为相同子帧,主小区的子帧为特殊子帧,辅小区的子帧为下行链路子帧,则不期待终端装置2能够在辅小区接收PDSCH/EPDCCH/PMCH/PRS。
另外,在聚合不同的频带的多个小区,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不同的频带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为相同子帧,主小区的子帧为特殊子帧,辅小区的子帧为下行链路子帧,则不期待终端装置2能够在与主小区的保护期间和UpPTS重叠的辅小区的OFDM符号中接收其它信号(下行链路信号)。
另外,在聚合不同的频带的多个小区,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不同的频带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主小区的子帧为请求上行链路发送的上行链路子帧,则不期待终端装置2能够在辅小区的相同子帧中接收下行链路信号。
另外,在聚合不同的频带的多个小区,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不同的频带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如辅小区的子帧为请求上行链路发送的上行链路子帧,则不期待终端装置2能够在主小区的相同子帧中接收下行链路信号。
即,在聚合不同的频带的多个小区,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不同的频带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不管是主小区还是辅小区,如在某小区有请求上行链路发送的上行链路子帧,则终端装置2也可以不在其它小区的相同子帧中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
另外,在聚合不同的频带的多个小区,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不同的频带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不管是主小区还是辅小区,如在终端装置2支持的小区中没有请求上行链路发送的上行链路子帧,则终端装置2也可以以相同子帧接收下行链路信号。
在聚合不同的频带的多个小区,终端装置2具有在不同的频带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也不具有在终端装置2支持的频带间进行上行链路载波聚合的功能的情况下,如对主小区的某子帧请求上行链路发送,则终端装置2不在相同子帧的辅小区中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和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另外,如通过跨载波调度(或跨子帧调度,多子帧调度)对辅小区的某子帧请求上行链路发送,则不在相同子帧的主小区中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和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
在聚合不同的频带的多个小区,终端装置2不具有在不同的频带的多个小区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也不具有在终端装置2支持的频带间进行下行链路载波聚合的功能的情况下,如对主小区的某子帧请求上行链路发送,则终端装置2也可以不在相同子帧的辅小区中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另外,如通过跨载波调度(或跨子帧调度,多子帧调度)对辅小区的某子帧请求上行链路发送,则终端装置2也可以不在相同子帧的主小区中进行下行链路信号的接收。在这种情况下,不期待终端装置2能够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另外,如通过跨载波调度(或跨子帧调度,多子帧调度)对辅小区的某子帧指示下行链路发送,则终端装置2也可以不在相同子帧的主小区中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
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装置2在通过上级层信令对多个小区分别设定测量CRS、CSI-RS的子帧、监测PDCCH、EPDCCH的子帧的情况下,如果其子帧中没有请求对第一小区的上行链路发送,则也可以测量对第二小区的CRS、CSI-RS进行测量,并监测PDCCH、EPDCCH。另外,在其子帧中出现对第一小区的第二P-SRS的发送的情况下,也可以丢弃P-SRS的发送。另外,在其子帧中出现伴随对第一小区的CSI的PUCCH的发送的情况下,优先进行伴随CSI的PUCCH的发送,也可以不测量对第二小区的CRS、CSI-RS,也可以不监测PDCCH、EPDCCH。在其子帧中出现伴随对第一小区的HARQ-ACK和/或SR的PUCCH的发送的情况下,优先进行伴随HARQ-ACK和/或SR的PUCCH的发送,也可以不测量对第二小区的CRS、CSI-RS,也可以不监测PDCCH、EPDCCH。
在本实施方式中,终端装置2在没有通过上级层信令设定测量CRS、CSI-RS的子帧、监测PDCCH、EPDCCH的子帧的情况下,在为相同子帧,第一小区中为上行链路子帧,第二小区中为下行链路子帧,在第一小区的上行链路子帧中出现P-SRS的发送时,如无法在第二小区检测出PDCCH,也可以以该子帧发送P-SRS。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聚合了TDD频带和FDD频带的多个小区,而不具有在聚合的多个小区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终端装置2也可以在其FDD的频带(FDD频带的小区)中仅支持半双工(在该FDD频带中也可以不支持全双工)。在这种情况下,适用于聚合的多个小区中至少一个的小区的FDD频带是否支持半双工也可以与是否支持在聚合的TDD频带的小区和FDD频带的小区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相关联。
另外,在聚合TDD频带和FDD频带的多个小区,具有在聚合的多个小区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该FDD频带是否支持半双工,决定该FDD频带中是半双工还是全双工。即,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独立表示FDD频带是否支持半双工。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基站装置1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如图所示,基站装置1包含:上级层处理部101、控制部103、接收部105、发送部107、信道测量部109、和收发天线111构造而成。另外,接收部105包含:解码部1051、解调部1053、复用分离部1055和无线接收部1057构造而成。另外,基站装置1的接收处理通过上级层处理部101、控制部103、接收部105、收发天线111进行。另外,发送部107包含:编码部1071、调制部1073、复用部1075、无线发送部1077和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9构造而成。另外,基站装置1的发送处理通过上级层处理部101、控制部103、发送部107、收发天线111进行。
上级层处理部101进行介质访问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层、无线链接控制(RLC:Radio LinkControl)层、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层的处理。
上级层处理部101生成或从上级节点获取配置在下行链路的各信道上的信息,并输出到发送部107。另外,上级层处理部101从上行链路的无线资源中分配终端装置2配置作为上行链路的数据信息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Channel)的无线资源。另外,上级层处理部101从下行链路的无线资源中决定配置作为下行链路的数据信息的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的无线资源。
上级层处理部101生成表示该无线资源的分配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并经由发送部107,发送到终端装置2。
上级层处理部101在分配配置PUSCH的无线资源时,基于从信道测量部109输入的上行链路的信道测量结果,优先分配信道质量较好的无线资源。即,上级层处理部101对某终端装置或某小区生成与各种下行链路信号的设定相关的信息和与各种上行链路信号的设定相关的信息。
另外,上级层处理部101也可以按每个小区生成与各种下行链路信号的设定相关的信息和与各种上行链路信号的设定相关的信息。另外,上级层处理部101也可以按每个终端装置2生成与各种下行链路信号的设定相关的信息和与各种上行链路信号的设定相关的信息。
另外,上级层处理部101也可以对某终端装置2或某小区,即,终端装置专用和/或小区专用地,从与第一设定相关的信息生成与第n设定相关的信息(n为自然数),并经由发送部107,发送到终端装置2。例如,与下行链路信号和/或上行链路信号的设定相关的信息也可以含有与资源分配相关的参数。
另外,与下行链路信号和/或上行链路信号的设定相关的信息也可以含有序列计算中使用的参数。此外,有时也将这些无线资源称为:时间频率资源、子载波、资源元素(RE:Resource Element)、资源元素组(REG:Resource Element Group)、控制信道元素(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资源块(RB:Resource Block)、资源块组(RBG:ResourceBlock Group)等。
也可以将这些设定信息和控制信息作为信息元素定义。另外,也可以将这些设定信息和控制信息作为RRC消息定义。另外,也可以将这些设定信息和控制信息以系统信息发送到终端装置2。另外,也可以将这些设定信息和控制信息以专有信令发送到终端装置2。
另外,上级层处理部101对系统信息块类型1设定至少一个TDD UL/DL设定(TDDUL/DL configuration(s),TDD config,tdd-Config,uplink-downlink configuration(s))。TDD UL/DL设定也可以如图3那样定义。也可以通过设定索引表示TDD的结构。进而,也可以设定第二TDD UL/DL设定作为下行链路参考。另外,系统信息块也可以准备多个类型。例如,系统信息块类型1中包含有与TDD UL/DL设定相关的信息元素。
另外,系统信息块类型2中包含有与无线资源控制相关的信息元素。此外,也可以在某信息元素中含有该信息元素的参数作为信息元素。例如,在物理层中,称为参数的信息在上级层中也可以定义为信息元素。
此外,在本发明中,将identity,identifier,identification称为ID(标识符、识别码、识别编号)。设定为终端专用的ID(UEID)有:C-RNTI(Cell Radio Network TemporaryIdentifier)、SPSC-RNTI(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C-RNTI)、Temporary C-RNTI、TPC-PUSCHRNTI、TPC-PUCCHRNTI、用于竞争解决的随机值。这些ID在小区单位中使用。这些ID通过上级层处理部101设定。
另外,上级层处理部101对终端装置2设定各种标识符,并经由发送部107,通知给终端装置2。例如,设定RNTI,通知给终端装置2。另外,设定物理层小区ID或虚拟小区ID或相当于虚拟小区ID的ID,并进行通知。例如,作为相当于虚拟小区ID的ID,有可设定为物理信道专用的ID(PUSCHID、PUCCHID、加扰初始化ID、参考信号ID(RSID)等)。物理层小区ID、虚拟小区ID往往用于物理信道和物理信号的序列生成。
上级层处理部101基于从终端装置2以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Uplink Control Channel)通知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CI:Uplink ControlInformation)、和从终端装置2通知的缓冲情况、上级层处理部101设定的每一个终端装置2的各种设定信息(RRC消息、系统信息、参数、信息元素)生成控制信息,并输出到控制部103,以对接收部105和发送部107进行控制。此外,UCI中含有ACK/NACK、调度请求(SR:Scheduling Request)、信道状态信息(CSI: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中的至少一个。此外,CSI中含有CQI、PMI、RI中的至少一个。
上级层处理部101设定与上行链路信号(PRACH、PUCCH、PUSCH、UL DMRS、P-SRS、和A-SRS)的发送功率和发送功率相关的参数。另外,上级层处理部101将与下行链路信号(CRS,DLDMRS,CSI-RS,PDSCH,PDCCH/EPDCCH等)的发送功率和发送功率相关的参数经由发送部107发送到终端装置2。即,上级层处理部101将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功率控制相关的信息经由发送部107发送到终端装置2。换句话说,上级层处理部101生成与基站装置1和终端装置2的发送功率控制相关的信息。例如,上级层处理部101将与基站装置1的发送功率相关的参数发送到终端装置2。
另外,上级层处理部101将用于设定终端装置2的最大发送功率PCMAX,c和总最大输出功率PCMAX的参数发送到终端装置2。另外,上级层处理部101将与各种物理信道的发送功率控制相关的信息发送到终端装置2。
另外,上级层处理部101根据表示来自邻接的基站装置的干扰量的信息、表示对从邻接的基站装置通知的邻接的基站装置1的干扰量的信息、以及从信道测量部109输入的信道的质量等,按照PUSCH等满足规定的信道质量的方式并考虑对邻接的基站装置1的干扰,设置终端装置2的发送功率,并将表示这些设定的信息经由发送部107发送到终端装置2。
具体而言,上级层处理部101以系统信息发送分别对PUSCH和PUCCH的标准功率(PO_NOMINAL_PUSCH,PO_NOMINAL_PUCCH)、传输路径损失补偿系数(衰减系数)α、消息3用的功率偏移、规定为每一PUCCH格式的功率偏移等作为终端装置2间共享的信息(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共享参数的信息)或终端装置2间设定为共同的参数的信息。此时,也可以追加并通知PUCCH格式3的功率偏移和增量(delta)PUCCH格式lbCS的功率偏移。另外,这些共享参数的信息也可以以RRC消息通知。
另外,上级层处理部101以RRC消息通知终端装置专用PUSCH功率P0_UE_PUSCH、指示增量MCS是否有效的参数(deltaMCS-Enabled)、指示累积是否有效的参数(accumulationEnabled)、终端装置专用PUCCH功率P0_UE_PUCCH、P-SRS功率偏移PSRS_OFFSET(0)、滤波系数作为每一个终端装置2可设定的信息(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专有参数的信息)。此时,也可以通知各PUCCH格式中的发送差异的功率偏移、A-SRS功率偏移PSRS_OFFSET(1)。此外,在此所述的α是用于与路径损耗值一起设置发送功率的,表示补偿路径损耗的程度的系数,换句话说,是根据路径损耗决定增减怎样一个程度的发送功率(即,补偿怎样一个程度的发送功率)的系数(衰减系数、传送路径损失补偿系数)。按照α通常取从0到1的值,如为0,则不进行对应路径损耗的功率的补偿,如为1,则不在基站装置1产生路径损耗的影响的方式,补偿终端装置2的发送功率。这些信息也可以作为重设信息发送到终端装置2。此外,这些共享参数和专有参数也可以在主小区和辅小区或多个服务小区分别独立地设定。
另外,上级层处理部101在接收部105中从终端装置2接收终端装置2的功能信息的情况下,基于终端装置2的功能信息,进行各种设定。例如,基于终端装置2的功能信息,从终端装置2支持的频带(EUTRA Operating Band)决定上行链路的载波频率和下行链路的载波频率。另外,基于终端装置2的功能信息,决定是否对终端装置2进行MIMO通信。另外,基于终端装置2的功能信息,决定是否进行载波聚合。另外,基于终端装置2的功能信息,决定是否进行不同的帧结构类型的分量载波的载波聚合。即,决定是否设定辅小区和用于辅小区的各种参数。将决定的信息通知给终端装置2。此外,也可以以RRC消息通知与载波频率相关的信息。即,也可以以系统信息通知与载波频率相关的信息。另外,与载波频率相关的信息也可以包含在移动控制信息内进行通知。另外,与载波频率相关的信息也可以作为RRC信息从上级层进行通知。
另外,上级层处理部101在对终端装置2设定辅小区的情况下,对辅小区赋予特定的值(例如,“0”或相当于“0”的信息位)以外的小区索引,并将该设定信息发送给终端装置2。在设定了辅小区的情况下,终端装置2将主小区的小区索引视作特定的值。
另外,上级层处理部101也可以对每一个终端装置2设定下行链路信号/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或与发送功率相关的参数。另外,上级层处理部101也可以设定终端装置2间共同的下行链路/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或与发送功率相关的参数。上级层处理部101也可以将与这些参数相关的信息作为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信息(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信息)和/或与下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信息(与下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信息)发送到终端装置2。在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信息和与下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信息中含有至少一个参数,并发送到终端装置2。
上级层处理部101进行各种物理信道/物理信号的各种ID的设定,并经由控制部103,向接收部105和发送部107输出与ID的设定相关的信息。例如,上级层处理部101设定加扰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中包含的CRC的RNTI(UEID)的值。
另外,上级层处理部101也可以设定C-RNTI(Cell Radio Network TemporaryIdentifier)、Temporary C-RNTI、P-RNTI(Paging-RNTI)、RA-RNTI(Random Access RNTI)、SPSC-RNTI(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C-RNTI)、SI-RNTI(System Information RNTI)等各种标识符的值。
另外,上级层处理部101设定物理小区ID、虚拟小区rD、加扰初始化ID等ID的值。这些设定信息经由控制部103输出到各处理部。另外,这些设定信息也可以作为RRC消息、系统信息、终端装置专用的专有信息、信息元素发送到终端装置2。另外,一部分的RNTI也可以使用MACCE(Control Element)发送。
控制部103基于来自上级层处理部101的控制信息,生成进行接收部105、和发送部107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103将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到接收部105和发送部107,并进行接收部105和发送部107的控制。
接收部105根据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对经由收发天线111从终端装置2接收的接收信号进行分离、解调、解码,并将解码的信息输出到上级层处理部101。无线接收部1057将经由收发天线111接收的上行链路的信号转换为中频(IF:IntermediateFrequency)(下变频),除去不需要的频率分量,并按照适当维持信号水平的方式控制放大水平,并基于接收的信号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进行正交解调,将正交解调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无线接收部1057从转换的数字信号除去相当于保护间隔(GI:GuardInterval)的部分。无线接收部1057对除去了保护间隔的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转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提取出频域的信号并输出到复用分离部1055。
复用分离部1055将从无线接收部1057输入的信号分别分离为PUCCH、PUSCH、ULDMRS、SRS等信号。另外,该分离预先由基站装置1决定,并基于通知给各终端装置2的无线资源的分配信息进行。另外,复用分离部1055根据从信道测量部109输入的传送路径的推测值进行PUCCH和PUSCH的传送路径的补偿。另外,复用分离部1055将分离的UL DMRS和SRS输出到信道测量部109。
解调部1053对PUSCH进行逆离散傅立叶变换(IDFT:Inverse 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获取调制符号,分别对PUCCH和PUSCH的调制符号,使用二相相移键控(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四相相移键控(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16值正交幅度调制(16QAM:16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64值正交幅度调制(64QAM:64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等预先确定的、或基站装置1对各个终端装置2以下行链路控制信息预先通知的调制方式,进行接收信号的解调。
解码部1051将解调的PUCCH和PUSCH的编码位以预先确定的编码方式的、预先确定的或基站装置1通过上行链路许可(UL grant)预先通知给终端装置2的编码率进行解码,并将解码的数据信息和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输出到上级层处理部101。
信道测量部109从由复用分离部1055输入的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UL DMRS和SRS测量传送路径的推测值、和信道的质量等,并输出到复用分离部1055和上级层处理部101。另外,信道测量部109测量从第一信号到第n信号的接收功率和/或接收质量,并输出到复用分离部1055和上级层处理部101。
发送部107基于从控制部103输入的控制信号生成下行链路的参考信号(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并对从上级层处理部101输入的数据信息、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进行编码和调制,对PDCCH(EPDCCH)、PDSCH和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并经由收发天线111将下行链路信号发送到终端装置2。
编码部1071对从上级层处理部101输入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和数据信息进行Turbo编码、卷积编码、块编码等编码。调制部1073以QPSK、16QAM、64QAM等调制方式调制编码位。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1079以终端装置2已知的序列生成为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所述已知的序列基于用于识别基站装置1的小区标识符(Cell ID,Cell Identity,CellIdentifier,Cell Identification)等通过预先确定的规则求出。复用部1075对调制的各信道和生成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进行复用。
无线发送部1077将复用的调制符号进行逆快速傅立叶转换(IFFT:Inverse FastFourier Transform),并进行OFDM方式的调制,对OFDM调制的OFDM符号附加保护间隔,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将基带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从模拟信号生成中频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除去对中间频段来说多余的频率分量,将中频的信号转换(上变频)为高频的信号,除去多余的频率分量,功率放大,输出并发送到收发天线111。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装置2的结构的概略框图。如图所示,终端装置2包含:上级层处理部201、控制部203、接收部205、发送部207、信道测量部209、和收发天线211构造而成。另外,接收部205包含:解码部2051、解调部2053、复用分离部2055和无线接收部2057构造而成。终端局装置2的接收处理通过上级层处理部201、控制部203、接收部205、收发天线211进行。另外,发送部207包含:编码部2071、调制部2073、复用部2075和无线发送部2077构造而成。另外,终端装置2的发送处理通过上级层处理部201、控制部203、发送部207、收发天线211进行。
上级层处理部201将通过用户的操作等生成的上行链路的数据信息输出到发送部。另外,上级层处理部201进行介质访问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层、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层、无线链接控制(RLC:Radio LinkControl)层、无线资源控制(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层的处理。
上级层处理部201进行自站的各种设定信息的管理。另外,上级层处理部201生成配置在上行链路的各信道上的信息,并输出到发送部207。上级层处理部201基于设定了从基站装置1以PDCCH通知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和以PDSCH通知的无线资源控制信息的上级层处理部201管理的自站的各种设定信息生成控制信息,并输出到控制部203,以对接收部205和发送部207进行控制。另外,上级层处理部201基于从基站装置1通知的从与第一设定相关的信息到与第n设定相关的信息,设定各信号的各种参数(信息元素、RRC消息)。另外,生成这些设定的信息,并经由控制部203输出到发送部207。另外,上级层处理部201在建立与基站装置1的连接时,生成终端装置2的功能信息,并经由控制部203输出到发送部207,并通知给基站装置1。另外,上级层处理部201也可以在建立与基站装置1的连接后,将功能信息通知给基站装置1。
功能信息也可以含有与RF的参数相关的信息(RF-Parameters)。与RF的参数相关的信息中也可以含有表示终端装置2支持的频带的信息(1stSupportedBandCombination)。与RF的参数相关的信息也可以含有表示支持载波聚合和/或MIMO的频带的信息(SupportedBandCombinationExt)。与RF的参数相关的信息中也可以含有:表示在同时聚合于终端装置2中的频带间支持多个定时提前、在频带间支持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频带的信息(2nd SupportedBandConbination)。这些频带也可以分别被列表化。以多个列表化的信息表示的值(条目)也可以是通用的(也可以表示相同的值)。
也可以对终端装置2支持的各个频带(bandE-UTRA,FreqBandIndicator,E-UTRAOperating Band)表示是否支持半双工。在不支持半双工的频带中支持全双工。
也可以对终端装置2支持的频带表示是否以上行链路支持载波聚合和/或MIMO。
也可以对终端装置2支持的频带表示是否以下行链路支持载波聚合和/或MIMO。
与RF的参数相关的信息中也可以含有表示支持TDD-FDD载波聚合的频带的信息。这些频带也可以被列表化。
与RF的参数相关的信息中也可以含有表示是否支持在支持TDD-FDD载波聚合的频带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信息。
另外,与RF的参数相关的信息中也可以含有表示是否在不同的双工模式的频带间同时进行收发的信息。
上级层处理部201在具有功能信息所包含的这些功能中不支持的功能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将表示是否支持该功能的信息设定为功能信息。基站装置1对于没有设定为功能信息的功能,看作终端装置2不支持,进行各种设定。此外,表示是否支持功能的信息也可以是表示支持功能的信息。
上级层处理部201如果具有这些功能信息中不支持的功能,则对该功能设定表示不支持的特定的值(例如,“0”)或信息(例如,“not supported”,“disable”,“FALSE”等),则也可以将含有该信息的功能信息通知给基站装置1。
上级层处理部201如果具有这些功能信息中支持的功能,则对该功能设定表示支持的特定的值(例如,“1”)或信息(例如,“supported”,“enable”,“TRUE”等),则也可以将包含该信息的功能信息通知给基站装置1。
上级层处理部201在不具有在可同时聚合的频带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情况下,设置表示不支持信息(simultaneousRx-Tx)的特定的值或信息,该信息(simultaneousRx-Tx)表示是否支持在可同时聚合的频带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或者,也可以不在功能信息中设置表示是否支持在可同时聚合的频带间同时进行收发的功能的信息自身。
上级层处理部201从接收部205获取:表示预约用于发送基站装置1正在广播的SRS的无线资源的子帧即探测子帧(SRS子帧、SRS发送子帧)、和为了在探测子帧内发送SRS而预约的无线资源的带宽的信息;表示发送基站装置1通知给终端装置2的周期性SRS的子帧、频段、用于周期性SRS的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的量的信息;和表示发送基站装置1通知给终端装置2的非周期性SRS的频段、和用于非周期性SRS的CAZAC序列的循环移位的量的信息。
上级层处理部201按照上述信息进行SRS发送的控制。具体而言,上级层处理部201按照根据与上述周期性SRS相关的信息一次或周期性发送周期性SRS的方式控制发送部207。另外,上级层处理部201在从接收部205输入的SRS请求(SRS指示符)中请求非周期性SRS的发送的情况下,按照与非周期性SRS相关的信息以预先确定的次数(例如,1次)发送非周期性SRS。
上级层处理部201基于从基站装置1发送的与各种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控制相关的信息,进行PRACH、PUCCH、PUSCH、周期性SRS、和非周期性SRS的发送功率的控制。具体而言,上级层处理部201基于从接收部205获取的与各种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信息设定各种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例如,基于P0_PUSCH、α、周期性SRS用的功率偏移PSRS_OFFSET(0)(第一功率偏移(pSRS-Offset))、非周期性SRS用的功率偏移PSRS_OFFSET(1)(第二功率偏移(pSRS-OffsetAp))、和TPC命令控制SRS的发送功率。此外,上级层处理部201对于PSRS_OFFSET,根据是周期性SRS还是非周期性SRS切换为第一功率偏移或第二功率偏移。
另外,上级层处理部201在对周期性SRS和/或非周期性SRS设定第三功率偏移的情况下,基于第三功率偏移设定发送功率。此外,第三功率偏移也可以在比第一功率偏移、第二功率偏移广的范围内设定值。第三功率偏移也可以分别对周期性SRS和非周期性SRS设定。即,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的信息是含有各种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的发送功率的控制相关的参数的信息元素、RRC消息。
另外,上级层处理部201,在某服务小区和某子帧中,在第一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发送功率和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功率的总和超过了由终端装置2设定的最大发送功率(例如,PCMAX、PCMAX,c)的情况下,按照发送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方式,经由控制部203对发送部207输出指示信息。
另外,上级层处理部201,在某服务小区和某子帧中,在第一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发送功率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的总和超过了由终端装置2设定的最大发送功率(例如,PCMAX、PCMAX,c)的情况下,按照发送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方式,经由控制部203对发送部207输出指示信息。
另外,上级层处理部201,在某服务小区和某子帧中,在第二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发送功率和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发送功率的总和超过了由终端装置2设定的最大发送功率的情况下,按照发送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方式,经由控制部203对发送部207输出指示信息。
另外,上级层处理部201,在某服务小区(例如,服务小区c)和某子帧(例如,子帧i)中,在第二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发送功率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发送功率的总和超过了由终端装置2设定的最大发送功率的情况下,按照发送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方式,经由控制部203对发送部207输出指示信息。
另外,上级层处理部201在以相同的定时(例如,子帧)产生多个物理信道的发送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各种物理信道的优先级控制各种物理信道的发送功率,或者控制各种物理信道的发送。上级层处理部201经由控制部203将该控制信息输出到发送部207。
另外,上级层处理部201在进行使用与多个服务小区或多个服务小区分别对应的多个分量载波的载波聚合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物理信道的优先级控制各种物理信道的发送功率,或者控制各种物理信道的发送。
另外,上级层处理部201也可以根据小区的优先级进行从该小区发送的各种物理信道的发送控制。上级层处理部201经由控制部203将该控制信息输出到发送部207。
上级层处理部201按照基于从基站装置1通知的与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设定相关的信息进行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生成等的方式,经由控制部203对发送部207输出指示信息。即,参考信号控制部2013经由控制部203将与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设定相关的信息输出到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2079。
控制部203基于来自上级层处理部201的控制信息,生成进行接收部205和发送部207的控制的控制信号。控制部203将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到接收部205和发送部207,进行接收部205和发送部207的控制。
接收部205按照从控制部203输入的控制信号,经由收发天线211分离、解调、解码从基站装置1接收到的接收信号,并将解码的信息输出到上级层处理部201。
接收部205根据是否接收与第一设定相关的信息和/或与第二设定相关的信息,进行合适的接收处理。例如,在接收与第一设定相关的信息或与第二设定相关的信息中任一方的情况下,从接收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检测第一控制信息字段,并在接收与第一设定相关的信息和与第二设定相关的信息的情况下,从接收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检测第二控制信息字段。
无线接收部2057将经由各接收天线接收的下行链路的信号转换为中频(下变频),除去不需要的频率分量,并按照适当地维持信号水平的方式控制放大水平,基于接收的信号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正交解调,将正交解调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无线接收部2057从转换的数字信号除去相当于保护间隔的部分,对除去了保护间隔的信号进行快速傅立叶转换,提取出频域的信号。
复用分离部2055将提取出的信号分别分离为PDCCH、PDSCH、和下行链路参考信号(DL-RS:Downlink Reference Signal)。另外,该分离基于以下行链路控制信息通知的无线资源的分配信息等进行。另外,复用分离部2055从由信道测量部209输入的传送路径的推测值进行PDCCH和PDSCH的传送路径的补偿。另外,复用分离部2055将分离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输出到信道测量部209。
解调部2053对PDCCH进行QPSK调制方式的解调,并输出到解码部2051。解码部2051在尝试PDCCH的解码,并成功解码的情况下,将解码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输出到上级层处理部201。解调部2053对PDSCH进行以QPSK、16QAM、64QAM等下行链路控制信息通知的调制方式的解调,并输出到解码部2051。解码部2051进行对以下行链路控制信息通知的编码率的解码,并将解码的数据信息输出到上级层处理部201。
信道测量部209从由复用分离部2055输入的下行链路参考信号测量下行链路的路径损耗,并将测量的路径损耗输出到上级层处理部201。另外,信道测量部209从下行链路参考信号计算出下行链路的传送路径的推测值,并输出到复用分离部2055。另外,信道测量部209按照从参考信号控制部2013经由控制部203通知的与测量相关的各种信息、和与测量报告相关的各种信息,进行第一信号和/或第二信号的接收功率测量、接收质量测量。并将该结果输出到上级层处理部201。另外,信道测量部209在指示进行第一信号和/或第二信号的信道评价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各个与信号的信道评价相关的结果输出到上级层处理部201。在此,第一信号、第二信号为参考信号(导频信号、导频信道、基准信号),除第一信号、第二信号外,也可以有第三信号、第四信号。即,信道测量部209测量一个以上的信号的信道。另外,信道测量部209按照从上级层处理部201经由控制部203通知的控制信息,设定进行信道测量的信号。
另外,信道测量部209通过在某小区(第一小区)中产生请求上行链路发送的上行链路子帧,以与某小区不同的小区(第二小区)的相同子帧无法测量CRS、CSI-RS的情况下,也可以除去无法测量第二小区中的测量结果(接收功率、接收质量、信道质量等)的平均的子帧进行。换句话说,信道测量部209也可以仅使用接收的CRS、CSI-RS,计算出测量结果(接收功率、接收质量、信道质量等)的平均值。也可以将该算出结果(与算出结果对应的指示符或信息)经由发送部207发送到基站装置1。
发送部207基于从控制部203输入的控制信号(控制信息)生成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UL DMRS)和/或探测参考信号(SRS),并对从上级层处理部201输入的数据信息进行编码和调制,对PUCCH、PUSCH、和生成的UL DMRS和/或SRS进行复用,调整PUCCH、PUSCH、ULDMRS、和SRS的发送功率,并经由收发天线211发送到基站装置1。
另外,发送部207在从上级层处理部201输出与测量结果相关的信息的情况下,经由收发天线211发送到基站装置1。
另外,发送部207在从上级层处理部201输出作为与信道评价相关的结果的信道状态信息的情况下,将该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到基站装置1。即,上级层处理部201基于从信道测量部209通知的测量结果生成信道状态信息(CSI、CQI、PMI、RI),并经由控制部203反馈到基站装置1。
发送部207如在接收部205中检测到规定的许可(或规定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格式),将与规定的许可对应的上行链路信号从检测到许可的子帧以规定的子帧以后的最初的上行链路子帧发送上行链路信号。例如,如以子帧i检测出许可,则能够以子帧i+k以后的最初的上行链路子帧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另外,发送部207在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子帧为子帧i的情况下,基于通过以子帧i-k接收到的TPC命令获得的功率控制调整值,设定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在此,功率控制调整值f(i)(或g(i))基于与TPC命令中设定的值相关联的修正值或绝对值设定。在累积有效的情况下,累计与TPC命令中设置的值相关联的修正值,并将该累计结果作为功率控制调整值使用。在累积为无效的情况下,将与单个的TPC命令中设置的值相关联的绝对值作为功率控制调整值使用。
发送部207在接收部205中接收与第一设定相关的信息或与第二设定相关的信息中任一方的情况下,基于与第一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设置发送功率,在接收部205中接收与第一设定相关的信息和与第二设定相关的信息的情况下,基于与第二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设置发送功率,并发送上行链路信号。
编码部2071对从上级层处理部201输入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和数据信息进行Turbo编码、卷积编码、块编码等编码。调制部2073以BPSK、QPSK、16QAM、64QAM等调制方式调制从编码部2071输入的编码位。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2079基于与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设定相关的信息生成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即,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2079生成基站装置1已知的CAZAC序列,所述序列基于配置用于识别基站装置1的小区标识符、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第一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第二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带宽等以预先确定的规则求出。另外,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2079基于从控制部203输入的控制信号,对生成的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第一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第二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CAZAC序列付与循环移位。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2079也可以基于规定的参数对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和/或探测参考信号、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基准序列进行初始化。规定的参数也可以是各参考信号中相同的参数。另外,规定的参数也可以是与各参考信号独立地设定的参数。即,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2079如果没有独立设定的参数,则能够以相同的参数初始化各参考信号的基准序列。
复用部2075基于从控制部203输入的控制信号,并列地排序PUSCH的调制符号后,进行离散傅立叶转换(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复用生成为PUCCH和PUSCH的信号的UL DMRS和SRS。
无线发送部2077对复用的信号进行逆快速傅立叶转换,进行SC-FDMA方式的调制,对SC-FDMA调制后的SC-FDMA符号附加保护间隔,生成基带的数字信号,将基带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从模拟信号生成中频的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除去对中间频段来说多余的频率分量,将中频的信号转换(上变频)为高频(无线频率)的信号,除去多余的频率分量,功率放大,输出到收发天线211并进行发送。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接收处理也可以含有检测处理(Detection)。另外,接收处理也可以含有解调处理(Demodulation)。另外,接收处理也可以含有解码处理(Decode,Decoding)。
终端装置2也可以设定或事先定义根据物理信道的种类发送的物理信道/物理信号的优先级。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终端装置2也可以将基于CSI-RS或DRS(DiscoveryReference Signal)的接收功率的测量结果报告给基站装置1。终端装置2也可以周期性地进行该报告。另外,终端装置2也可以在满足某一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该报告。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终端装置2测量基于CSI-RS或DRS的接收功率的情况下,也可以基于该接收功率进行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控制。即,终端装置2也可以基于该接收功率决定下行链路路径损耗。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终端装置2在包含第一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和/或第二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的发送功率的各种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的总和超过了由终端装置2设定的最大发送功率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发送第一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和/或第二上行链路参考信号。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基站装置1或终端装置2在满足某条件时,也可以将一方设定为上行链路参照UL-DL设定,将另一方设定为下行链路参照UL-DL设定。例如,终端装置2也可以在接收与第一设定相关的信息和与第二设定相关的信息两者后,也可以设定为上行链路参照UL-DL设定和下行链路参照UL-DL设定。此外,与上行链路关联的DCI格式(例如,DCI格式0/4)也可以以上行链路参照UL-DL设定中设定的下行链路子帧发送。
另外,上行链路参照UL-DL设定和下行链路参照UL-DL设定也可以使用相同的表分别设定。但是,在基于相同的表设定上行链路参照UL-DL设定和下行链路参照UL-DL设定的索引的情况下,优选上行链路参照UL-DL设定和下行链路参照UL-DL设定以不同的索引设定。即,优选上行链路参照UL-DL设定和下行链路参照UL-DL设定为不同的子帧模式。
在对一个服务小区(主小区、辅小区)表示多个TDD UL/DL设定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条件将任一方设定为上行链路参照UL-DL设定,将另一方设定为下行链路参照UL-DL设定。此外,上行链路参照UL-DL设定用于决定至少配置了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子帧和配置了上述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对应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子帧之间的对应,也可以与实际的信号的发送方向(即,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不同。下行链路参照UL-DL设定用于决定至少配置了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的子帧和发送与上述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对应的HARQ-ACK的子帧之间的对应,也可以与实际的信号的发送方向(即,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不同。即,上行链路参照UL-DL设定用于确定(选择、决定)配置PDCCH/EPDCCH/PHICH的子帧n和配置与上述PDCCH/EPDCCH/PHICH对应的PUSCH的子帧n+k之间的对应。在设定有一个主小区的情况下,或者,在设定一个主小区和一个辅小区,对主小区的上行链路参照UL-DL设定和对辅小区的上行链路参照UL-DL设定相同的情况下,用于决定两个服务小区的每一个中对应的上行链路参照UL-DL设定用于决定配置PDCCH/EPDCCH/PHICH的子帧和配置上述PDCCH/EPDCCH/PHICH对应的PUSCH的子帧之间的对应。另外,下行链路参照UL-DL设定用于确定(选择、决定)配置PDSCH的子帧n和发送与上述PDSCH对应的HARQ-ACK的子帧n+k之间的对应。在设定有一个主小区的情况下,或者在设定一个主小区和一个辅小区,对主小区的下行链路参照UL-DL设定和对辅小区的下行链路参照UL-DL设定相同的情况下,两个服务小区的每一个中对应的下行链路参照UL-DL设定用于确定(选择,决定)配置PDSCH的子帧n和发送与上述PDSCH对应的HARQ-ACK的子帧n+k之间的对应。
另外,终端装置2设定上行链路发送参照用的TDD UL/DL设定(第一TDD UL/DL设定)和下行链路发送参照用的TDD UL/DL设定(第二TDD UL/DL设定),进而,如设定与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相关的信息,在设定有第一TDD UL/DL设定和第二TDD UL/DL设定中相同种类的子帧的情况下,该子帧的上行链路功率控制基于与第一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设定,在第一TDD UL/DL设定和第二TDD UL/DL设定中设定有不同种类的子帧的情况下,该子帧的上行链路功率基于与第二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设定。
此外,灵活子帧是作为上行链路子帧、下行链路子帧的子帧。另外,灵活子帧是作为下行链路子帧、特殊子帧的子帧。另外,灵活子帧是作为上行链路子帧、特殊子帧的子帧。即,灵活子帧是作为第一子帧、第二子帧的子帧。例如,另外,作为灵活子帧设定的子帧在条件1的情况下,作为第一子帧(例如,上行链路子帧)处理,在条件2的情况下,作为第二子帧(例如,下行链路子帧)处理。
此外,灵活子帧也可以基于第一设定和第二设定设置。例如,在对某子帧i,在第一设定中作为上行链路子帧设定,在第二设定中作为下行链路子帧设定的情况下,子帧i成为灵活子帧。灵活子帧也可以基于指示灵活子帧的子帧模式的信息设定。
另外,多个子帧设定也可以不是两个TDD UL/DL设定,而是基于一个TDD UL/DL设定和灵活子帧模式(下行链路候选子帧模式或上行链路候选子帧模式、追加子帧)设定。终端装置2,在以灵活子帧模式表示的子帧索引中,即使以TDD UL/DL设定表示上行链路子帧,如果不以该子帧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则能够接收下行链路信号,即使以TDD UL/DL设定表示下行链路子帧,如果预先指示以该子帧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则能够发送上行链路信号。对于特定的子帧,也可以作为上行链路/下行链路候选的子帧指示。
终端装置2如满足某条件,则也可以将任一方识别为用于上行链路的子帧集合,将另一方识别为用于下行链路的子帧集合。在此,用于上行链路的子帧集合是为了发送PUSCH和PHICH而设定的子帧的集合,下行链路子帧集合是为了发送PDSCH和HARQ而设定的子帧的集合。表示PUSCH和PHICH的子帧的关联的信息和表示PDSCH和HARQ的子帧的关联的信息也可以由终端装置2预先设定。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对于一个服务小区(主小区、辅小区、载波频率、发射频率、分量载波)设定多个子帧集合。也可以有设定了多个子帧集合的小区和没有设定多个子帧集合的小区。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对一个服务小区独立构成两个以上子帧集合的情况下,也可以对每一个子帧集合设定由每一个终端装置2设定的最大发送功率(PCMAX、PCMAX,c)。即,终端装置2也可以设定多个独立的最大发送功率。即,也可以对一个服务小区设定多个最大发送功率(PCMAX,PCMAX,c)。另外,也可以对一个服务小区设定多个最大允许输出功率(PEMAX,c)。
另外,在各种上行链路信号的资源分配相同的情况下,基站装置1能够根据各上行链路信号的信号序列的不同,检测各种上行链路信号。即,基站装置1能够根据接收的上行链路信号的信号序列的不同,识别各上行链路信号。另外,基站装置1能够根据接收的上行链路信号的信号序列的不同,判断是否是发给自站的发送。
进而,终端装置2在从基站装置1指示由CSI-RS或DRS进行的接收功率测量的情况下,也可以基于该测量结果计算出下行链路路径损耗,用于上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
在此,接收功率测量有时也称为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Reference SignalReceived Power)测量或接收信号功率测量。另外,接收质量测量有时也称为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SRQ: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测量或接收信号质量测量。
另外,也可以对CSI-RS或DRS的资源分配(Resource allocation,mapping toresource elements,mapping to physical resources)进行频移。CSI-RS或DRS的频移也可以基于物理小区ID决定。另外,CSI-RS或DRS的频移也可以基于虚拟小区ID决定。
例如,如没有从基站装置1通知信息,则终端装置2进行第一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测量。从基站装置1对终端装置2通知指示是否进行第二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测量的信息。在该指示信息指示能够进行第二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测量的情况下,终端装置2进行第二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测量。此时,终端装置2也可以并行地进行第一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测量。终端装置2在该指示信息指示不能进行第二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测量的情况下,终端装置2仅进行第一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测量。进而,该指示信息中也可以含有指示是否进行第二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的接收质量测量的信息。另外,第三下行链路参考信号也可以不依据该指示信息进行接收功率测量。
在对一个服务小区设定两个子帧集合的情况下,如第二子帧集合为灵活子帧的子帧模式,指示可接收包含对灵活子帧的TPC命令字段的DCI格式的子帧的模式的信息也可以从基站装置1发送到终端装置2。
也可以分别设定发送可适用于属于第一子帧集合的上行链路子帧的TPC命令的子帧的模式和发送可适用于属于第二子帧集合的上行链路子帧的TPC命令的子帧的模式。也可以对上行链路子帧、和发送包含对该上行链路子帧的TPC命令的DCI格式的下行链路子帧之间的关联(联系)实行表管理。
另外,也可以使RSRP测量结果在子帧集合中是独立的。以固定子帧的下行链路子帧接收的CRS的RSRP和以灵活子帧接收的CRS的RSRP的测量也可以独立进行。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各种上行链路信号、下行链路信号的映射单位,使用资源元素、资源块进行说明,作为时间方向的发送单位,使用符号、子帧和无线帧进行说明,但不限于此。使用由任意的频率和时间构成的区域和时间单位代替这些,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使用经预编码处理的RS进行解调的情况进行说明,作为与经预编码处理的RS对应的端口,使用相当于MIMO层的端口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除此之外,对于与相互不同的参考信号对应的端口,通过使用本发明,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例如,不使用PrecodedRS而使用Unprecoded(Nonprecoded)RS,作为端口,可以使用相当于预编码处理后的输出端的端口或者相当于物理天线(或者物理天线的组合)的端口。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以某下行链路子帧仅接收DCI格式3/3A的情况下,与DCI格式3/3A所包含的TPC命令字段中设置的值对应的修正值(或绝对值)无论下行链路子帧属于哪一个子帧集合,适用于对以特定的子帧集合发送的PUSCH的发送功率的功率控制调整值。在以某下行链路子帧仅接收DCI格式3/3A的情况下,DCI格式3/3A所包含的TPC命令的累积也可以适用于对以特定的子帧集合发送的PUSCH的发送功率中使用的功率控制调整值。此外,特定的子帧集合可以是固定子帧的集合,也可以是灵活子帧的集合,也可以是任意子帧的集合。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与上行链路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是用于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物理信号(PUSCH,PUCCH,PRACH,SRS,DMRS等)的发送功率控制的参数,用于发送功率控制的参数含有与用于各种上行链路物理信道的发送功率的设定的各种参数的切换或(重新)设定相关的信息。另外,与下行链路发送功率控制相关的参数是用于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物理信号(CRS、UERS(DLDMRS)、CSI-RS、PDSCH、PDCCH/EPDCCH、PBCH、PSS/SSS、PMCH、PRS等)的发送功率控制的参数,用于发送功率控制的参数含有与各种下行链路物理信道的发送功率的设定中使用的各种参数的切换或(重新)设定相关的信息。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基站装置1也可以对一个终端装置2设定多个虚拟小区ID。例如,包含基站装置1和至少一个基站装置1的网络也可以对每一个物理信道/物理信号独立地设定虚拟小区ID。另外,也可以对一个物理信道/物理信号设定多个虚拟小区ID。即,也可以对各物理信道/物理信号的每一个设定设置虚拟小区ID。另外,也可以以多个物理信道/物理信号共享虚拟小区ID。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例如,设置功率包含设置功率的值,设置功率包含对与功率相关的参数设置值,计算功率包含计算功率的值,对功率的测量包含对功率的值进行测量,对功率的报告包含对功率的值进行报告。这样,功率这一表现也适当包含功率的值这一意思。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不进行发送包含不进行发送处理。另外,不进行发送包含不进行用于发送的信号生成。另外,不进行发送包含至生成信号(或信息),不发送信号(或信息)。另外,不进行接收包含不进行接收处理。另外,不进行接收包含不进行检测处理。另外,不进行接收包含不进行解码/解调处理。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例如,对路径损耗进行计算包含对路径损耗的值进行计算。这样,在路径损耗这一表现中也适当包含路径损耗的值这一意思。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设定各种参数包含设定各种参数的值。这样,各种参数这一表现中也适当包含各种参数的值这一意思。
在本发明的基站装置1和终端装置2进行动作的程序是按照实现本发明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功能的方式控制CPU等的程序(使计算机发挥功能的程序)。而且,以这些装置处理的信息在进行该处理时,暂时存储在RAM中,其后,存储在各种ROM、HDD中,并根据需要通过CPU进行读取、修正/写入。作为存储程序的记录介质,也可以是半导体介质(例如,ROM、非易失性存储卡等)、光记录介质(例如,DVD、MO、MD、CD、BD等)、磁记录介质(例如,磁带、软盘等)等的任一种。另外,通过执行下载的程序,不仅实现了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功能,有时也通过基于该程序的指示,与操作系统或其它应用程序等一起处理,实现本发明的功能。
另外,在使其在市场上流通的情况下,能够将程序存储在便携式记录介质中进行流通,或者转送到经由因特网等网络连接的服务器计算机。在这种情况下,服务器计算机的存储装置也包含在本发明中。另外,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基站装置1和终端装置2的一部分或全部典型地以作为集成电路的LSI实现。基站装置1和终端装置2的各功能块可以分别芯片化,也可以集成一部分或全部进行芯片化。另外,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限于LSI,也可以用专有电路或通用处理器实现。另外,在由于半导体技术的进步出现了代替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该技术的集成电路。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也包含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另外,本发明能够在权利要求书中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适当组合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而得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另外,也包含取代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要素、起同样的效果的要素之间的结构。
此外,本申请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自不必说,本申请发明的终端装置不限于在移动站中的应用,也可以应用于设置在室内外的固定型或非可动型的电子设备、例如AV设备、厨房设备、清扫/洗涤设备、空调设备、办公设备、自动售货机、其它生活设备等。另外,本发明优选用于无线基站装置、无线终端装置、无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方法。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以适用于便携电话、个人电脑、平板电脑等。
符号说明
1 基站装置
2 终端装置
101 上级层处理部
103 控制部
105 接收部
107 发送部
109 信道测量部
111 收发天线
1051 解码部
1053 解调部
1055 复用分离部
1057 无线接收部
1071 编码部
1073 调制部
1075 复用部
1077 无线发送部
1079 下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
201 上级层处理部
203 控制部
205 接收部
207 发送部
209 信道测量部
211 收发天线
2051 解码部
2053 解调部
2055 复用分离部
2057 无线接收部
2071 编码部
2073 调制部
2075 复用部
2077 无线发送部
2079 上行链路参考信号生成部

Claims (7)

1.一种终端装置,具备:
控制部;和
发送部,
在所述终端装置支持包括频分双工FDD频带和时分双工TDD频带的频带聚合的情况下,
所述发送部发送示出所述终端装置是否支持包括辅小区所属的FDD频带和主小区所属的TDD频带的频带聚合的不同频带上的同时收发的第一功能信息,
所述发送部发送示出所述终端装置是否支持包括主小区所属的FDD频带和辅小区所属的TDD频带的频带聚合的不同频带上的同时收发的第二功能信息,
分别对于所述第一功能信息和所述第二功能信息,在所述终端装置支持包括FDD频带和TDD频带的频带聚合中不同频带上的同时收发的情况下,设定作为特定的值的1,
所述第一功能信息和所述第二功能信息这两个功能信息包括在一个信息元素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被配置为基于服务小区的帧结构类型和所述第一功能信息及第二功能信息的至少任一个来控制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HARQ-ACK的发送,
所述发送部被配置为发送所述上行链路信号和/或所述HARQ-ACK。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被配置为基于所述TDD频带的服务小区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UL/DL设定来确定用于所述发送功率的控制的上行链路UL参照UL/DL设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所述控制部被配置为基于与子帧集合相关联的第一参数来控制所述上行链路信号的所述发送功率。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终端装置,其中,所述上行链路信号至少包括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
6.一种终端装置中的方法,其中,
具有如下步骤:
在所述终端装置支持包括频分双工FDD频带和时分双工TDD频带的频带聚合的情况下,
发送示出所述终端装置是否支持包括辅小区所属的FDD频带和主小区所属的TDD频带的频带聚合的不同频带上的同时收发的第一功能信息,
发送示出所述终端装置是否支持包括主小区所属的FDD频带和辅小区所属的TDD频带的频带聚合的不同频带上的同时收发的第二功能信息,
分别对于所述第一功能信息和第二功能信息,在所述终端装置支持包括FDD频带和TDD频带的频带聚合中不同频带上的同时收发的情况下,设定作为特定的值的1,
所述第一功能信息和所述第二功能信息这两个功能信息包括在一个信息元素中。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基于所述TDD频带的服务小区的上行链路/下行链路UL/DL设定来确定用于基于服务小区的帧结构类型和所述第一功能信息及第二功能信息的至少任一个的上行链路信号的发送功率的控制的上行链路UL参照UL/DL设定。
CN201480058639.3A 2013-10-25 2014-10-24 终端装置、终端装置中的方法 Active CN1056596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21791 2013-10-25
JP2013221791 2013-10-25
PCT/JP2014/078371 WO2015060433A1 (ja) 2013-10-25 2014-10-24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における方法、及び基地局装置におけ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59684A CN105659684A (zh) 2016-06-08
CN105659684B true CN105659684B (zh) 2020-07-03

Family

ID=529930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8639.3A Active CN105659684B (zh) 2013-10-25 2014-10-24 终端装置、终端装置中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498374B2 (zh)
EP (1) EP3062575B1 (zh)
JP (1) JP6505019B2 (zh)
CN (1) CN105659684B (zh)
WO (1) WO20150604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10403B (zh) * 2013-01-10 2019-04-05 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 用于增强小小区的方法
US9900879B2 (en) * 2014-03-06 2018-02-2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8141848B (zh) * 2015-08-31 2022-05-3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终端、无线通信方法、基站以及系统
US10368346B2 (en) * 2015-10-30 2019-07-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Dynamic subframe structure
US10244540B2 (en) * 2015-12-02 2019-03-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ixed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CN110545575B (zh) * 2016-04-23 2022-06-21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窄带移动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CN107317653B (zh) * 2016-04-26 2022-06-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JP6959910B2 (ja) * 2016-04-28 2021-11-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05898180B (zh) * 2016-06-28 2020-03-27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优化视频通话显示的方法及终端
CN107872819B (zh) * 2016-09-28 2021-07-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资源管理指示方法及装置
CN110073631B (zh) * 2016-12-08 2022-02-08 杜塞尔多夫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在发送时间间隔内处理多重分区双工方案的无线收发设备和方法
US10454644B2 (en) * 2017-03-24 2019-10-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multi-cluster uplink transmissions
CN107135180B (zh) * 2017-04-28 2019-09-27 电子科技大学 Ofdm系统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
CN107395542B (zh) * 2017-04-28 2020-05-22 电子科技大学 双向中继通信系统信号发送和接收方法
CN107230335B (zh) * 2017-05-27 2021-02-23 夏德华 用于光伏发电现场管控系统的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10809285B (zh) * 2018-08-06 2023-02-28 黎光洁 一种基于信道条件的数据传输方法和数据传输系统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42123A2 (en) * 2011-04-11 2012-10-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fdd-tdd carrier aggreg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06803B1 (ko) * 2010-04-29 2016-03-2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제어정보의 전송방법 및 기지국과, 제어정보의 수신방법 및 사용자기기
US8654687B2 (en) * 2011-05-17 2014-02-18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Dual channel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communication
KR101990134B1 (ko) * 2011-08-10 2019-06-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듀얼 모드 단말의 성능 정보 보고 방법 및 장치
KR101920496B1 (ko) * 2011-11-25 2018-11-21 애플 인크. 인터밴드 tdd 전송 방식에서 사용자 단말의 전송 모드 정보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EP2836038A4 (en) * 2012-04-20 2015-04-15 Huawei Tech Co Ltd METHOD FOR SENDING PILOT SIGNALS, METHOD FOR RECEIVING PILOT SIGNALS, USER DEVICE AND BASE STATION
CN103780361B (zh) * 2012-10-17 2018-08-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应答信息的发送方法及装置
WO2015012655A1 (en) * 2013-07-25 2015-01-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9986590B2 (en) * 2013-09-17 2018-05-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concurrently accessing plurality of cells and user equipment
US20150089382A1 (en) * 2013-09-26 2015-03-26 Wu-chi Feng Application context migration framework and protocol
JP6123749B2 (ja) * 2014-07-17 2017-05-1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調整用原稿、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位置の調整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2142123A2 (en) * 2011-04-11 2012-10-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ssion of control information for fdd-tdd carrier aggregation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ATT.Potential solutions for LTE FDD-TDD joint operation.《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74,R1- 133022》.2013, *
Potential solutions for LTE FDD-TDD joint operation;CATT;《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74,R1- 133022》;20130810;2.1-2.3 *
Reference configuration method for dynamic UL-DL reconfiguration;Nokia Siemens Networks, Nokia;《3GPP TSG-RAN WG1 Meeting #72bis,R1-131225》;20130415;第1页-第2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62575A1 (en) 2016-08-31
EP3062575B1 (en) 2020-08-19
CN105659684A (zh) 2016-06-08
JP6505019B2 (ja) 2019-04-24
WO2015060433A1 (ja) 2015-04-30
JPWO2015060433A1 (ja) 2017-03-09
EP3062575A4 (en) 2017-07-05
US10498374B2 (en) 2019-12-03
US20160261296A1 (en) 2016-09-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59684B (zh) 终端装置、终端装置中的方法
JP6425662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方法
JP6584958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JP6542238B2 (ja) 端末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CN106797652B (zh) 终端装置
CN106797618B (zh) 终端以及基站
JP6439985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
CN105684498B (zh)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以及方法
US9456429B2 (en) Terminal device,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JP6268502B2 (ja) 端末装置
WO2015137447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WO2015068602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WO2015129578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方法
WO2015141770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方法
JP2015204514A (ja) 端末装置、および、基地局装置
JP6306859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