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57838A - 一种数据中转传输方法、系统和具备中继功能的ue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中转传输方法、系统和具备中继功能的u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57838A
CN105657838A CN201510218461.0A CN201510218461A CN105657838A CN 105657838 A CN105657838 A CN 105657838A CN 201510218461 A CN201510218461 A CN 201510218461A CN 105657838 A CN105657838 A CN 1056578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ing
bag
protocol
agreement
ma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1846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57838B (zh
Inventor
张晨璐
张云飞
郑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long 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long 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long 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long 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218461.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657838B/zh
Priority to PCT/CN2015/080411 priority patent/WO2016173078A1/zh
Publication of CN1056578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578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578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578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数据中转传输方法、系统和具备中继功能的UE,接收来自UE的UE信令包;在所述UE不是承载本发明方法的第一用户设备时,基于第一预设协议组对UE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处理,并基于第二预设协议组对解封装结果进行格式封装,最后,将格式封装的结果发送至移动通信网络节点。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协议组或所述第二预设协议组包括RRC协议。可见本发明将RRC协议纳入了实现中继功能所依托的协议体系,即将RRC协议纳入了中继UE的中继侧协议体系,为无线资源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在应用本发明时,技术人员可基于中继UE涵盖的RRC协议在中继UE配置所需的RRC功能,以适当降低无线资源控制过程中的时延。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中转传输方法、系统和具备中继功能的UE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中转传输方法、系统和具备中继功能的UE(UserEquipment,用户设备)。
背景技术
中继UE是指UE同时具备UE侧功能和中继侧功能,即UE在作为移动通信网络的受控端,为用户提供拨打电话等终端功能的同时,还作为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部分提供数据中继功能,以提升网络的覆盖和容量。
目前,中继UE的中继侧协议体系中不具备RRC(RadioResource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层,从而,现有中继UE无法为任何的无线资源控制功能提供技术支持。导致全部的无线资源控制功能均需交由移动通信基站eNB负责,eNB通过中继UE的中继,实现在无线资源控制过程中与接入中继UE的UE进行信令交互。然而,中继UE接入eNB存在时延,不利于快速的无线资源控制,因此,亟需提供一种能够为无线资源控制提供技术支持的的中继UE或中继方式,以避免过大时延,提升中继UE对QoS(QualityofService,服务质量)的支持能力。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据中转传输方法、系统和具备中继功能的UE,旨在提供一种能够为无线资源控制功能提供技术支持的中继方式,以降低无线资源控制过程中的时延。
为此,本发明公开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数据中转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用户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用户设备UE的UE信令包;
在所述UE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之外的其他UE时,基于第一预设协议组对所述UE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处理,得到第一目的信令;
基于第二预设协议组对所述第一目的信令进行格式封装处理,得到第一目的信令包;所述第一预设协议组或所述第二预设协议组包括无线资源控制RRC协议;
将所述第一目的信令包发送至移动通信网络节点。
上述方法,优选的,还包括:
在所述UE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时,将接收自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UE信令包作为第一目的信令。
上述方法,优选的,所述基于第一预设协议组对所述UE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处理,得到第一目的信令,包括:
依次依据物理层PHY协议、介质访问控制层MAC协议、无线链路控制层RLC协议、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及无线资源控制RRC协议对所述UE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得到第一目的信令。
上述方法,优选的,所述UE信令包、第一目的信令的个数为M个,M为大于1的自然数,则所述基于第二预设协议组对所述第一目的信令进行格式封装处理,包括:
依据预设的聚合规则,将所述M个第一目的信令聚合为P个第一中间信令包,P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且P≤M;
对每个所述第一中间信令包进行预设的终端微基站中继格式封装,得到P个第二中间信令包;所述第二中间信令包包括中继协议头,所述中继协议头包括S个UE标识,所述S个UE标识分别为构成所述第一中间信令包的S个目的信令的来源UE标识,S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且S≤M;
依次依据RRC协议、PDCP、RLC协议、MAC协议、PHY协议对每个所述第二中间信令包进行格式封装,得到P个第一目的信令包。
上述方法,优选的,所述UE信令包、第一目的信令的个数为一个,则所述基于第二预设协议组对所述第一目的信令进行格式封装处理,包括:
对所述第一目的信令进行预设的中继格式封装,得到第三中间信令包;所述第三中间信令包包括中继协议头,所述中继协议头包括一UE标识,所述UE标识为所述目的信令的来源UE标识;
依次依据RRC协议、PDCP、RLC协议、MAC协议、PHY协议对所述第三中间信令包进行格式封装,得到第一目的信令包。
上述方法,优选的,所述基于第一预设协议组对所述UE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处理,得到第一目的信令,包括:
依次依据PHY协议、MAC协议、RLC协议、PDCP对所述UE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得到第一目的信令。
上述方法,优选的,所述UE信令包、第一目的信令的个数为M个,M为大于1的自然数,则所述基于第二预设协议组对所述第一目的信令进行格式封装处理,包括:
在RRC协议层依据预设的聚合规则,将所述M个第一目的信令聚合为P个第四中间信令包,P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且P≤M;
在RRC协议层对每个所述第四中间信令包进行预设的中继格式封装,得到P个第五中间信令包;所述第五中间信令包包括中继协议头,所述中继协议头包括S个UE标识,所述S个UE标识分别为构成所述第一中间信令包的S个目的信令的来源UE标识,S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且S≤M;
依次依据PDCP、RLC协议、MAC协议、PHY协议对每个所述第四中间信令包进行格式封装,得到P个第一目的信令包。
上述方法,优选的,所述UE信令包、第一目的信令的个数为一个,则所述基于第二预设协议组对所述第一目的信令进行格式封装处理,包括:
在RRC协议层对所述第一目的信令进行预设的中继格式封装,得到第六中间信令包;所述第六中间信令包包括中继协议头,所述中继协议头包括一UE标识,所述UE标识为所述目的信令的来源UE标识;
依次依据PDCP、RLC协议、MAC协议、PHY协议对所述第六中间信令包进行格式封装,得到第一目的信令包。
上述方法,优选的,所述聚合规则为如下规则中的任意一种:
基于信令来源的预设聚合规则;基于信令类型的预设聚合规则;基于逻辑信道/信道组的预设聚合规则;独立传输时的一对一映射规则。
一种数据中转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用户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移动通信网络节点的节点信令包;
基于第三预设协议组对所述节点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处理,得到第二目的信令及所述第二目的信令对应的目的UE标识,所述第三预设协议组包括RRC协议;
在所述目的UE标识对应的UE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之外的其他UE时,基于第四预设协议组对所述第二目的信令、目的UE标识进行格式封装,得到第二目的信令包;
将所述第二目的信令包发送至所述目的UE标识对应的目的UE。
上述方法,优选的,还包括:
在所述目的UE标识对应的UE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时,将所述第二目的信令作为待发送的第二目的信令包。
上述方法,优选的,所述节点信令包包括K个信令及与所述K个信令一一对应的K个目的UE标识,K为大于1的自然数;则基于第三预设协议组对所述节点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处理,得到第二目的信令及所述第二目的信令对应的目的UE标识,包括:
依次依据PHY协议、MAC协议、RLC协议、PDCP及RRC协议对所述节点信令包执行解封装;
将解封装后的节点信令包拆分为K个信令及与所述K个信令一一对应的K个目的UE标识。
上述方法,优选的,所述节点数据包括一个信令及与所述信令对应的目的UE标识,则基于第三预设协议组对所述节点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处理,得到第二目的信令及所述第二目的信令对应的目的UE标识,包括:
依次依据PHY协议、MAC协议、RLC协议、PDCP及RRC协议对所述节点信令包执行解封装,得到所述信令及与所述信令对应的目的UE标识。
一种数据中转传输装置,应用于第一用户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用户设备UE的UE信令包;
第一解封装模块,用于在所述UE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之外的其他UE时,基于第一预设协议组对所述UE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处理,得到第一目的信令;
第一封装模块,用于基于第二预设协议组对所述第一目的信令进行格式封装处理,得到第一目的信令包;所述第一预设协议组或所述第二预设协议组包括无线资源控制RRC协议;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目的信令包发送至移动通信网络节点。
上述装置,优选的,还包括: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UE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时,将接收自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UE信令包作为第一目的信令。
上述装置,优选的,所述第一解封装模块包括:
第一解封装单元,用于依次依据物理层PHY协议、介质访问控制层MAC协议、无线链路控制层RLC协议、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及无线资源控制RRC协议对所述UE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得到第一目的信令。
上述装置,优选的,所述UE信令包、第一目的信令的个数为M个,M为大于1的自然数,则所述第一封装模块包括:
第一聚合单元,用于依据预设的聚合规则,将所述M个第一目的信令聚合为P个第一中间信令包,P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且P≤M;
第一封装单元,用于对每个所述第一中间信令包进行预设的终端微基站中继格式封装,得到P个第二中间信令包;所述第二中间信令包包括中继协议头,所述中继协议头包括S个UE标识,所述S个UE标识分别为构成所述第一中间信令包的S个目的信令的来源UE标识,S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且S≤M;
第二封装单元,用于依次依据RRC协议、PDCP、RLC协议、MAC协议、PHY协议对每个所述第二中间信令包进行格式封装,得到P个第一目的信令包。
上述装置,优选的,所述UE信令包、第一目的信令的个数为一个,则所述第一封装模块包括:
第三封装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目的信令进行预设的中继格式封装,得到第三中间信令包;所述第三中间信令包包括中继协议头,所述中继协议头包括一UE标识,所述UE标识为所述目的信令的来源UE标识;
第四封装单元,用于依次依据RRC协议、PDCP、RLC协议、MAC协议、PHY协议对所述第三中间信令包进行格式封装,得到第一目的信令包。
上述装置,优选的,所述第一解封装模块包括:
第二解封装单元,用于依次依据PHY协议、MAC协议、RLC协议、PDCP对所述UE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得到第一目的信令。
上述装置,优选的,所述UE信令包、第一目的信令的个数为M个,M为大于1的自然数,则所述第一封装模块包括:
第二聚合单元,用于在RRC协议层依据预设的聚合规则,将所述M个第一目的信令聚合为P个第四中间信令包,P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且P≤M;
第五封装单元,用于在RRC协议层对每个所述第四中间信令包进行预设的中继格式封装,得到P个第五中间信令包;所述第五中间信令包包括中继协议头,所述中继协议头包括S个UE标识,所述S个UE标识分别为构成所述第一中间信令包的S个目的信令的来源UE标识,S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且S≤M;
第六封装单元,用于依次依据PDCP、RLC协议、MAC协议、PHY协议对每个所述第四中间信令包进行格式封装,得到P个第一目的信令包。
上述装置,优选的,所述UE信令包、第一目的信令的个数为一个,则所述第一封装模块包括:
第七封装单元,用于在RRC协议层对所述第一目的信令进行预设的中继格式封装,得到第六中间信令包;所述第六中间信令包包括中继协议头,所述中继协议头包括一UE标识,所述UE标识为所述目的信令的来源UE标识;
第八封装单元,用于依次依据PDCP、RLC协议、MAC协议、PHY协议对所述第三中间信令包进行格式封装,得到第一目的信令包。
一种数据中转传输装置,应用于第一用户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移动通信网络节点的节点信令包;
第二解封装模块,用于基于第三预设协议组对所述节点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处理,得到第二目的信令及所述第二目的信令对应的目的UE标识,所述第三预设协议组包括RRC协议;
第二封装模块,用于在所述目的UE标识对应的UE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之外的其他UE时,基于第四预设协议组对所述第二目的信令、目的UE标识进行格式封装,得到第二目的信令包;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目的信令包发送至所述目的UE标识对应的目的UE。
上述装置,优选的,还包括: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目的UE标识对应的UE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时,将所述第二目的信令作为待发送的第二目的信令包。
上述装置,优选的,所述节点信令包包括K个信令及与所述K个信令一一对应的K个目的UE标识,K为大于1的自然数;则所述第二解封装模块包括:
第三解封装单元,用于依次依据PHY协议、MAC协议、RLC协议、PDCP及RRC协议对所述节点信令包执行解封装;
拆分单元,用于将解封装后的节点信令包拆分为K个信令及与所述K个信令一一对应的K个目的UE标识。
上述装置,优选的,所述节点数据包括一个信令及与所述信令对应的目的UE标识,则所述第二解封装模块包括:
第四解封装单元,用于依次依据PHY协议、MAC协议、RLC协议、PDCP及RRC协议对所述节点信令包执行解封装,得到所述信令及与所述信令对应的目的UE标识。
一种具备中继功能的UE,包括如上所述的数据中转传输装置。
由以上方案可知,本发明接收来自UE的UE信令包;在所述UE不是承载本发明方法的第一用户设备时,基于第一预设协议组对UE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处理,并基于第二预设协议组对解封装结果进行格式封装,最后,将格式封装的结果发送至移动通信网络节点。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协议组或所述第二预设协议组包括RRC协议。可见本发明将RRC协议纳入了实现中继功能所依托的协议体系,即将RRC协议纳入了中继UE的中继侧协议体系,为无线资源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提升了中继UE对QoS的支持能力,在应用本发明时,技术人员可基于中继UE涵盖的RRC协议在中继UE配置所需的RRC功能,以适当降低无线资源控制过程中的时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数据中转传输方法的一种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中继方案中控制面协议栈的协议结构;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UE中继原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中继功能子层的无线承载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上行信令中继过程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数据中转传输方法的另一种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数据中转传输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数据中转传输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发明实施例一公开一种数据中转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用户设备,参考图1,所述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01:接收来自用户设备UE的UE信令包。
所述UE信令包的来源UE,可以是承载本发明方法的第一用户设备之外的其他UE,即接入中继UE的接入UE。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UE信令包的来源UE,还可以是承载本发明方法的第一用户设备,即中继UE。
本申请仅对信令数据的中继进行描述。
现有普通UE的原有协议栈,即实现其拨打电话、发送短信息等终端功能所需的协议栈包括:用于对收、发用户数据提供技术支持的数据面协议栈,以及用于对收、发信令数据提供技术支持的控制面协议栈。
其中,控制面协议栈由底层至上层依次包括PHY(PhysicalLayer、物理层)协议、MAC(MediaAccessControl,媒体介入控制层)协议、RLC(RadioLink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PDCP(PacketDataConvergence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RRC(RadioResource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协议和NAS(Non-accessstratum、非接入层)协议,UE依据上述协议栈中的各种协议实现其相应层所需的功能。
为了实现中继方案,使UE在具备拨打电话、发送短信息等终端功能的基础上,同时具有能够为无线资源控制提供技术支持的数据中继功能,参考图2示出的中继UE协议栈结构,本实施例在UE原有控制面协议栈的RRC层之上或RRC层中增加了一个虚拟的中继功能子层,即中继功能子层可以为RRC层之上的一个独立协议层,也可以是对原有RRC层的功能增加。
在此基础上,如图2所示,将PHY、MAC、RLC、PDCP、RRC、中继功能子层、NAS层协议作为UE的UE功能侧协议,实现为UE以UE角色收、发基站数据提供技术支持;将PHY、MAC、RLC、PDCP、RRC、中继功能子层协议作为UE的中继功能侧协议,实现为UE以中继角色收、发接入UE的数据及对接入UE进行无线资源控制提供技术支持;其中,本实施例中,中继功能侧和UE功能侧独立具备各自的RLC、MAC、PHY、PDCP及RRC层,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中继功能侧和UE功能侧还可以通过共用一个或多个上述层实现将UE功能侧和中继功能侧的共有协议进行合并,以减少冗余。
中继功能侧和UE功能侧可通过其共有的中继功能子层实现两功能侧的逻辑衔接,基于此,UE在中继数据的过程中,可实现其在UE角色与中继角色间的角色转换。例如,UE在UE功能侧以UE角色接收来自于基站的待中转信令数据,并将其在中继功能子层进行相应处理,之后处理后的信令数据进入另一功能侧——中继功能侧,同时UE由UE角色转换为中继角色,最终,待转发的信令数据被UE的中继功能侧以中继角色转发出去。
在UE原有协议栈的RRC层之上或RRC层中增加中继功能子层后,UE同时具备终端功能及中继功能,成为中继UE,且由于所添加的中继功能子层在RRC层之上或RRC层中,实现了将RRC层协议纳入了中继UE的中继功能侧协议体系,从而可为中继UE对接入UE进行无线资源控制提供技术支持,提升了中继UE对QoS的支持能力。
技术人员可依据中继UE协议栈中涵盖的RRC协议,在中继UE中配置所需的RRC功能,例如建立和维护UE-to-relay(中继)链路、并对UE-to-relay链路进行管理等,实现为基站分担部分RRC功能,即一部分RRC功能由基站承载,而另一部分RRC功能则由中继UE承载,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全部RRC功能均需由基站承载的特点,应用本发明时,可通过使中继UE为基站承担部分RRC功能,来适当降低对接入UE的RRC控制时延。
以下对中继功能子层的功能进行定义。参考图4,以对UE上行数据(UE需向基站发送信令)进行中继为例,A1/A2/A3是来自UE功能侧的无线信令,即中继UE自身的信令,如中继UE高层NAS信令或RRC信令;B1/B2/B3是来自中继功能侧的无线信令,即接入UE的信令。
为了实现中继形态数据(来自接入UE的待中转信令)与UE形态数据(中继UE的RRC/NAS层产生的常规用户信令)的区分,本实施例的中继功能子层具备如下功能:基于聚合原理的不同,可将来自UE功能侧及中继功能侧的无线信令按如下各方式中的相应方式进行映射:
一、基于信令来源
创建新的RRC/NAS信令,或借用原有RRC/NAS信令并对该原有信令进行扩展,以承载中继的所有RRC/NAS信令;
将所有来源于同一功能侧的RRC/NAS信令聚合并打包放在新建或扩展的RRC/NAS信令中统一传输。
其中,对同一功能侧的RRC/NAS信令进行聚合、打包后形成的信令包中,包含各信令的来源(如UE标识符)、各信令的信令类型(如RRC连接请求、RRC连接重配置请求)等不限于上述特征的信息。
二、基于信令类型
将来源于UE功能侧和中继功能侧的同种类型的RRC/NAS信令合并并打包传输。譬如,将UE功能侧和中继功能侧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RRC连接重配置请求)信令合并并打包一起传输。
其中,打包所得的信令包中需给出各信令的来源(如UE标识符)以供基站eNB加以区分。
三、基于逻辑信道/信道组
将来源于相同逻辑信道/信道组的信令一并打包传输。如将来源于UE功能侧和中继功能侧的同一逻辑信道或信道组的信令打包成一个信令包进行传输。最终打包所得的信令包中同样给出了各信令的来源UE标识。
四、独立传输
不对来源于UE功能侧和中继功能侧的RRC/NAS信令进行合并,即每个RRC/NAS信令均按照常规的RRC处理,由UE功能侧对其进行独立传输。
中继功能子层在对RRC/NAS信令进行映射所得的信令包中,包括一个中继协议头,为区分各信令是来源于中继UE的UE功能侧还是中继功能侧,可在中继协议头中设置一标识位;进一步地,为区分来源于中继功能侧但属于不同接入UE的RRC/NAS信令,还可以在中继协议头中增加一标识位,用以区分不同的UE来源。
以上对中继功能子层的设置及功能定义可作为本发明方法的预处理部分。
在此基础上,若接入UE需通过中继UE向基站eNB传输信令,有信令中转需求,参考图5,则接入UE在RRC层或NAS层发出RRC信令或NAS信令,所发出的RRC信令或NAS信令依次经过该接入UE的常规协议栈(RRC、PDCP、RLC、MAC、PHY)进行相应的格式封装,最终由该UE的射频将封装为相应格式的信令包发射出去。
S102:在所述UE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之外的其他UE时,基于第一预设协议组对所述UE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处理,得到第一目的信令。
以中继功能子层为RRC层之上的一个独立协议层为例,当中继UE的中继侧物理层接收到接入UE发射的信令包后,向上递交信令包,使其依次经过中继侧协议栈的PHY、MAC、RLC、PDCP、RRC协议层,各协议层对其进行解封装处理后得到第一目的信令,并将第一目的信令递交至中继功能子层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实际应用本申请时,当将中继功能子层设计为RRC层的功能添加时,中继UE的物理层接收到接入UE的UE数据包后,向上传递数据包,使其依次经过中继侧协议栈的PHY、MAC、RLC、PDCP协议层、进行解封装处理,并将其递交至RRC层,在RRC层执行所需的中继格式封装。
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当中继UE需向基站eNB传输信令时,中继UE的RRC层或NAS层发出RRC信令或NAS信令,并将其递交至中继功能子层进行处理。
S103:基于第二预设协议组对所述第一目的信令进行格式封装处理,得到第一目的信令包;所述第一预设协议组或所述第二预设协议组包括无线资源控制RRC协议。
仍以中继功能子层为一独立协议层为例,若中继UE的中继功能子层接收到来源于多个或一个UE的M个第一目的信令,则中继功能子层依据预设的聚合规则,将所述M个第一目的信令聚合为P个第一中间信令包;M为大于1的自然数,P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且P≤M;
并对每个所述第一中间信令包进行中继格式封装,得到P个第二中间信令包;所述第二中间信令包包括中继协议头,所述中继协议头包括S个UE标识,所述S个UE标识分别为构成所述第一中间信令包的S个第一目的信令的来源UE标识,S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且S≤M;
之后,UE功能侧的RRC层、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分别依据其对应的协议对所述第二中间数据包进行格式封装,得到P个第一目的信令包。
若中继UE的中继功能子层接收到的第一目的信令的个数为1个,则中继功能子层直接对所述第一目的信令进行中继格式封装,得到第三中间信令包;所述第三中间信令包包括中继协议头,所述中继协议头包括UE标识,该UE标识为所述第一目的信令的来源UE标识;之后,UE功能侧的RRC层、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分别依据其对应的协议对所述第三中间信令包进行格式封装,得到第一目的信令包。
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若中继功能子层为RRC协议层的功能添加,则在RRC协议层中执行上述聚合处理及中继格式封装处理即可,并在执行中继格式封装后,将封装结果递交至UE功能侧的PDCP层,之后,依次由UE功能侧的PDCP层、RLC层、MAC层、PHY层继续对其执行格式封装。
S104:将所述第一目的信令包发送至移动通信网络节点。
最终,中继UE的UE侧物理层可将所述第一目的信令包直接发送至基站eNB,或通过多跳中继将所述第一目的数据包传输至基站。即,所述移动通信网络节点可能为基站,也可能为基于本申请方法的下一跳中继。
本申请的中继方案适用于TSC(TerminalSmallCell,终端微基站)通信场景及D2D(Device-to-Device,终端对终端)直连通信场景,基于本申请的方案,UE可在提供终端功能的同时,作为上述两种通信场景中的一中继节点提供数据中继功能。
由以上方案可知,本发明接收来自UE的UE信令包;在所述UE不是承载本发明方法的第一用户设备时,基于第一预设协议组对UE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处理,并基于第二预设协议组对解封装结果进行格式封装,最后,将格式封装的结果发送至移动通信网络节点。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协议组或所述第二预设协议组包括RRC协议。可见本发明将RRC协议纳入了实现中继功能所依托的协议体系,即将RRC协议纳入了中继UE的中继侧协议体系,为无线资源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提升了中继UE对QoS的支持能力,在应用本发明时,技术人员可基于中继UE涵盖的RRC协议在中继UE配置所需的RRC功能,以适当降低无线资源控制过程中的时延。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二公开一种数据中转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一用户设备,区别于实施例一中数据中转传输方法的上行信令(即UE向基站传输信令)中继功能,本实施例二的方法实现了下行信令(基站向UE传输信令)中继功能,参考图6,所述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601:接收来自移动通信网络节点的节点信令包。
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通信网络节点为基站eNB,或基于本申请方法的下一跳中继。
S602:基于第三预设协议组对所述节点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处理,得到第二目的信令及所述第二目的信令对应的目的UE标识,所述第三预设协议组包括RRC协议。
S603:在所述目的UE标识对应的UE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之外的其他UE时,基于第四预设协议组对所述第二目的信令、目的UE标识进行格式封装,得到第二目的信令包。
S604:将所述第二目的信令包发送至所述目的UE标识对应的目的UE。
中继UE对下行信令的中继为对上行信令中继的逆过程,若所述节点信令包包括K个信令及与所述K个信令一一对应的K个目的UE标识,K为大于1的自然数,则:
中继UE的UE功能侧物理层接收到基站的节点信令包后,依次经由UE功能侧的PHY、MAC、RLC、PDCP、RRC层对节点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并在中继功能子层中将解封装后的节点信令包拆分为K个信令及与所述K个信令一一对应的K个目的UE标识。
若拆分所得的信令的目的UE标识对应中继UE,则中继功能子层可直接将该信令传输至中继UE的高层即RRC层或NAS层;若所述信令的目的UE标识对应接入UE,则中继功能子层将该信令向下传递至中继功能侧协议栈的RRC、PDCP、RLC、MAC、PHY协议层进行格式封装,之后将其发送至目的UE标识对应的接入UE,实现了下行信令的中继。
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若节点信令包中仅包括一个信令及一个目的UE标识,则中继UE的中继功能子层无需对UE功能侧的RRC层递交的节点信令包(解封装后的)执行信令包拆分。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三公开了一种数据中转传输装置,应用于第一用户设备,本实施例的装置与实施例一的方法相对应,参考图7,该装置包括第一接收模块100、第一解封装模块200、第一封装模块300和第一发送模块400。
第一接收模块100,用于接收来自用户设备UE的UE信令包。
第一解封装模块200,用于在所述UE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之外的其他UE时,基于第一预设协议组对所述UE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处理,得到第一目的信令。
第一封装模块300,用于基于第二预设协议组对所述第一目的信令进行格式封装处理,得到第一目的信令包;所述第一预设协议组或所述第二预设协议组包括无线资源控制RRC协议。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解封装模块包括第一解封装单元,用于依次依据PHY协议、MAC协议、RLC协议、PDCP及RRC协议对所述UE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得到第一目的信令。
在此基础上,若所述UE信令包、第一目的信令的个数为M个,M为大于1的自然数,则所述第一封装模块300包括第一聚合单元、第一封装单元和第二封装单元。
第一聚合单元,用于依据预设的聚合规则,将所述M个第一目的信令聚合为P个第一中间信令包,P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且P≤M;
第一封装单元,用于对每个所述第一中间信令包进行预设的中继格式封装,得到P个第二中间信令包;所述第二中间信令包包括中继协议头,所述中继协议头包括S个UE标识,所述S个UE标识分别为构成所述第一中间信令包的S个目的信令的来源UE标识,S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且S≤M;
第二封装单元,用于依次依据RRC协议、PDCP、RLC协议、MAC协议、PHY协议对每个所述第二中间信令包进行格式封装,得到P个第一目的信令包。
若所述UE信令包、第一目的信令的个数为一个,则所述第一封装模块包括第三封装单元和第四封装单元。
第三封装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目的信令进行预设的中继格式封装,得到第三中间信令包;所述第三中间信令包包括中继协议头,所述中继协议头包括一UE标识,所述UE标识为所述目的信令的来源UE标识;
第四封装单元,用于依次依据RRC协议、PDCP、RLC协议、MAC协议、PHY协议对所述第三中间信令包进行格式封装,得到第一目的信令包。
第一发送模块400,用于将所述第一目的信令包发送至移动通信网络节点。
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解封装模块包括第二解封装单元,用于依次依据PHY协议、MAC协议、RLC协议、PDCP对所述UE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得到第一目的信令。
则相应地,当所述UE信令包、第一目的信令的个数为M个,M为大于1的自然数时,第一封装模块包括第二聚合单元、第五封装单元和第六封装单元。
第二聚合单元,用于在RRC协议层依据预设的聚合规则,将所述M个第一目的信令聚合为P个第四中间信令包,P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且P≤M;
第五封装单元,用于在RRC协议层对每个所述第四中间信令包进行预设的中继格式封装,得到P个第五中间信令包;所述第五中间信令包包括中继协议头,所述中继协议头包括S个UE标识,所述S个UE标识分别为构成所述第一中间信令包的S个目的信令的来源UE标识,S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且S≤M;
第六封装单元,用于依次依据PDCP、RLC协议、MAC协议、PHY协议对每个所述第四中间信令包进行格式封装,得到P个第一目的信令包。
当所述UE信令包、第一目的信令的个数为一个时,所述第一封装模块包括第七封装单元和第八封装单元。
第七封装单元,用于在RRC协议层对所述第一目的信令进行预设的中继格式封装,得到第六中间信令包;所述第六中间信令包包括中继协议头,所述中继协议头包括一UE标识,所述UE标识为所述目的信令的来源UE标识;
第八封装单元,用于依次依据PDCP、RLC协议、MAC协议、PHY协议对所述第三中间信令包进行格式封装,得到第一目的信令包。
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UE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时,将接收自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UE信令包作为第一目的信令。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三公开的数据中转传输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一公开的数据中转传输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相似之处请参见实施例一中数据中转传输方法部分的说明即可,此处不再详述。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四公开了一种数据中转传输装置,应用于第一用户设备,区别于实施例三中数据中转传输装置的上行信令中继功能,本实施例四的装置实现了下行信令中继功能,参考图8,所述装置包括第二接收模块500、第二解封装模块600、第二封装模块700和第二发送模块800。
第二接收模块500,用于接收来自移动通信网络节点的节点信令包。
第二解封装模块600,用于基于第三预设协议组对所述节点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处理,得到第二目的信令及所述第二目的信令对应的目的UE标识,所述第三预设协议组包括RRC协议。
若所述节点信令包包括K个信令及与所述K个信令一一对应的K个目的UE标识,K为大于1的自然数;则所述第二解封装模块包括第三解封装单元和拆分单元。
第三解封装单元,用于依次依据PHY协议、MAC协议、RLC协议、PDCP及RRC协议对所述节点信令包执行解封装;
拆分单元,用于将解封装后的节点信令包拆分为K个信令及与所述K个信令一一对应的K个目的UE标识。
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若所述节点数据包括一个信令及与所述信令对应的目的UE标识,则所述第二解封装模块包括第四解封装单元,用于依次依据PHY协议、MAC协议、RLC协议、PDCP及RRC协议对所述节点信令包执行解封装,得到所述信令及与所述信令对应的目的UE标识。
第二封装模块700,用于在所述目的UE标识对应的UE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之外的其他UE时,基于第四预设协议组对所述第二目的信令、目的UE标识进行格式封装,得到第二目的信令包。
第二发送模块800,用于将所述第二目的信令包发送至所述目的UE标识对应的目的UE。
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目的UE标识对应的UE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时,将所述第二目的信令作为待发送的第二目的信令包。
对于本发明实施例四公开的数据中转传输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二公开的数据中转传输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相似之处请参见实施例二中数据中转传输方法部分的说明即可,此处不再详述。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五公开一种具备中继功能的UE,包括如实施例三所述的数据中转传输装置,和/或如实施例四所述的数据中转传输装置。
通过集成实施例三和/或实施例四中数据中转传输装置的功能,本实施例的中继UE在具备终端功能、中继功能的同时,还能够为中继UE的独立RRC控制功能提供技术支持,进而可实现中继UE对接入UE的可管可控可计费,适当降低了RRC控制时延。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系统时以功能分为各种模块或单元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单元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6)

1.一种数据中转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用户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用户设备UE的UE信令包;
在所述UE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之外的其他UE时,基于第一预设协议组对所述UE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处理,得到第一目的信令;
基于第二预设协议组对所述第一目的信令进行格式封装处理,得到第一目的信令包;所述第一预设协议组或所述第二预设协议组包括无线资源控制RRC协议;
将所述第一目的信令包发送至移动通信网络节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UE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时,将接收自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UE信令包作为第一目的信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第一预设协议组对所述UE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处理,得到第一目的信令,包括:
依次依据物理层PHY协议、介质访问控制层MAC协议、无线链路控制层RLC协议、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及无线资源控制RRC协议对所述UE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得到第一目的信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信令包、第一目的信令的个数为M个,M为大于1的自然数,则所述基于第二预设协议组对所述第一目的信令进行格式封装处理,包括:
依据预设的聚合规则,将所述M个第一目的信令聚合为P个第一中间信令包,P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且P≤M;
对每个所述第一中间信令包进行预设的中继格式封装,得到P个第二中间信令包;所述第二中间信令包包括中继协议头,所述中继协议头包括S个UE标识,所述S个UE标识分别为构成所述第一中间信令包的S个目的信令的来源UE标识,S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且S≤M;
依次依据RRC协议、PDCP、RLC协议、MAC协议、PHY协议对每个所述第二中间信令包进行格式封装,得到P个第一目的信令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信令包、第一目的信令的个数为一个,则所述基于第二预设协议组对所述第一目的信令进行格式封装处理,包括:
对所述第一目的信令进行预设的中继格式封装,得到第三中间信令包;所述第三中间信令包包括中继协议头,所述中继协议头包括一UE标识,所述UE标识为所述目的信令的来源UE标识;
依次依据RRC协议、PDCP、RLC协议、MAC协议、PHY协议对所述第三中间信令包进行格式封装,得到第一目的信令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第一预设协议组对所述UE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处理,得到第一目的信令,包括:
依次依据PHY协议、MAC协议、RLC协议、PDCP对所述UE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得到第一目的信令。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信令包、第一目的信令的个数为M个,M为大于1的自然数,则所述基于第二预设协议组对所述第一目的信令进行格式封装处理,包括:
在RRC协议层依据预设的聚合规则,将所述M个第一目的信令聚合为P个第四中间信令包,P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且P≤M;
在RRC协议层对每个所述第四中间信令包进行预设的中继格式封装,得到P个第五中间信令包;所述第五中间信令包包括中继协议头,所述中继协议头包括S个UE标识,所述S个UE标识分别为构成所述第一中间信令包的S个目的信令的来源UE标识,S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且S≤M;
依次依据PDCP、RLC协议、MAC协议、PHY协议对每个所述第四中间信令包进行格式封装,得到P个第一目的信令包。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E信令包、第一目的信令的个数为一个,则所述基于第二预设协议组对所述第一目的信令进行格式封装处理,包括:
在RRC协议层对所述第一目的信令进行预设的中继格式封装,得到第六中间信令包;所述第六中间信令包包括中继协议头,所述中继协议头包括一UE标识,所述UE标识为所述目的信令的来源UE标识;
依次依据PDCP、RLC协议、MAC协议、PHY协议对所述第六中间信令包进行格式封装,得到第一目的信令包。
9.根据权利要求4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规则为如下规则中的任意一种:
基于信令来源的预设聚合规则;基于信令类型的预设聚合规则;基于逻辑信道/信道组的预设聚合规则;独立传输时的一对一映射规则。
10.一种数据中转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用户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移动通信网络节点的节点信令包;
基于第三预设协议组对所述节点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处理,得到第二目的信令及所述第二目的信令对应的目的UE标识,所述第三预设协议组包括RRC协议;
在所述目的UE标识对应的UE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之外的其他UE时,基于第四预设协议组对所述第二目的信令、目的UE标识进行格式封装,得到第二目的信令包;
将所述第二目的信令包发送至所述目的UE标识对应的目的UE。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目的UE标识对应的UE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时,将所述第二目的信令作为待发送的第二目的信令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信令包包括K个信令及与所述K个信令一一对应的K个目的UE标识,K为大于1的自然数;则基于第三预设协议组对所述节点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处理,得到第二目的信令及所述第二目的信令对应的目的UE标识,包括:
依次依据PHY协议、MAC协议、RLC协议、PDCP及RRC协议对所述节点信令包执行解封装;
将解封装后的节点信令包拆分为K个信令及与所述K个信令一一对应的K个目的UE标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数据包括一个信令及与所述信令对应的目的UE标识,则基于第三预设协议组对所述节点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处理,得到第二目的信令及所述第二目的信令对应的目的UE标识,包括:
依次依据PHY协议、MAC协议、RLC协议、PDCP及RRC协议对所述节点信令包执行解封装,得到所述信令及与所述信令对应的目的UE标识。
14.一种数据中转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用户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用户设备UE的UE信令包;
第一解封装模块,用于在所述UE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之外的其他UE时,基于第一预设协议组对所述UE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处理,得到第一目的信令;
第一封装模块,用于基于第二预设协议组对所述第一目的信令进行格式封装处理,得到第一目的信令包;所述第一预设协议组或所述第二预设协议组包括无线资源控制RRC协议;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目的信令包发送至移动通信网络节点。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UE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时,将接收自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的UE信令包作为第一目的信令。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解封装模块包括:
第一解封装单元,用于依次依据物理层PHY协议、介质访问控制层MAC协议、无线链路控制层RLC协议、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及无线资源控制RRC协议对所述UE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得到第一目的信令。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E信令包、第一目的信令的个数为M个,M为大于1的自然数,则所述第一封装模块包括:
第一聚合单元,用于依据预设的聚合规则,将所述M个第一目的信令聚合为P个第一中间信令包,P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且P≤M;
第一封装单元,用于对每个所述第一中间信令包进行预设的中继格式封装,得到P个第二中间信令包;所述第二中间信令包包括中继协议头,所述中继协议头包括S个UE标识,所述S个UE标识分别为构成所述第一中间信令包的S个目的信令的来源UE标识,S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且S≤M;
第二封装单元,用于依次依据RRC协议、PDCP、RLC协议、MAC协议、PHY协议对每个所述第二中间信令包进行格式封装,得到P个第一目的信令包。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E信令包、第一目的信令的个数为一个,则所述第一封装模块包括:
第三封装单元,用于对所述第一目的信令进行预设的中继格式封装,得到第三中间信令包;所述第三中间信令包包括中继协议头,所述中继协议头包括一UE标识,所述UE标识为所述目的信令的来源UE标识;
第四封装单元,用于依次依据RRC协议、PDCP、RLC协议、MAC协议、PHY协议对所述第三中间信令包进行格式封装,得到第一目的信令包。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解封装模块包括:
第二解封装单元,用于依次依据PHY协议、MAC协议、RLC协议、PDCP对所述UE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得到第一目的信令。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E信令包、第一目的信令的个数为M个,M为大于1的自然数,则所述第一封装模块包括:
第二聚合单元,用于在RRC协议层依据预设的聚合规则,将所述M个第一目的信令聚合为P个第四中间信令包,P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且P≤M;
第五封装单元,用于在RRC协议层对每个所述第四中间信令包进行预设的中继格式封装,得到P个第五中间信令包;所述第五中间信令包包括中继协议头,所述中继协议头包括S个UE标识,所述S个UE标识分别为构成所述第一中间信令包的S个目的信令的来源UE标识,S为不小于1的自然数,且S≤M;
第六封装单元,用于依次依据PDCP、RLC协议、MAC协议、PHY协议对每个所述第四中间信令包进行格式封装,得到P个第一目的信令包。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E信令包、第一目的信令的个数为一个,则所述第一封装模块包括:
第七封装单元,用于在RRC协议层对所述第一目的信令进行预设的中继格式封装,得到第六中间信令包;所述第六中间信令包包括中继协议头,所述中继协议头包括一UE标识,所述UE标识为所述目的信令的来源UE标识;
第八封装单元,用于依次依据PDCP、RLC协议、MAC协议、PHY协议对所述第三中间信令包进行格式封装,得到第一目的信令包。
22.一种数据中转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第一用户设备,所述装置包括: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移动通信网络节点的节点信令包;
第二解封装模块,用于基于第三预设协议组对所述节点信令包进行解封装处理,得到第二目的信令及所述第二目的信令对应的目的UE标识,所述第三预设协议组包括RRC协议;
第二封装模块,用于在所述目的UE标识对应的UE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之外的其他UE时,基于第四预设协议组对所述第二目的信令、目的UE标识进行格式封装,得到第二目的信令包;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目的信令包发送至所述目的UE标识对应的目的UE。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在所述目的UE标识对应的UE为所述第一电子设备时,将所述第二目的信令作为待发送的第二目的信令包。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信令包包括K个信令及与所述K个信令一一对应的K个目的UE标识,K为大于1的自然数;则所述第二解封装模块包括:
第三解封装单元,用于依次依据PHY协议、MAC协议、RLC协议、PDCP及RRC协议对所述节点信令包执行解封装;
拆分单元,用于将解封装后的节点信令包拆分为K个信令及与所述K个信令一一对应的K个目的UE标识。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数据包括一个信令及与所述信令对应的目的UE标识,则所述第二解封装模块包括:
第四解封装单元,用于依次依据PHY协议、MAC协议、RLC协议、PDCP及RRC协议对所述节点信令包执行解封装,得到所述信令及与所述信令对应的目的UE标识。
26.一种具备中继功能的UE,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21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中转传输装置,和/或如权利要求22-25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中转传输装置。
CN201510218461.0A 2015-04-30 2015-04-30 一种数据中转传输方法、系统和具备中继功能的ue Active CN1056578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18461.0A CN105657838B (zh) 2015-04-30 2015-04-30 一种数据中转传输方法、系统和具备中继功能的ue
PCT/CN2015/080411 WO2016173078A1 (zh) 2015-04-30 2015-05-29 一种数据中转传输方法、系统和具备中继功能的u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218461.0A CN105657838B (zh) 2015-04-30 2015-04-30 一种数据中转传输方法、系统和具备中继功能的u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57838A true CN105657838A (zh) 2016-06-08
CN105657838B CN105657838B (zh) 2019-12-10

Family

ID=56481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18461.0A Active CN105657838B (zh) 2015-04-30 2015-04-30 一种数据中转传输方法、系统和具备中继功能的ue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5657838B (zh)
WO (1) WO2016173078A1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66140A1 (zh) * 2016-03-30 2017-10-05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建立无线资源控制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US20180092150A1 (en) * 2016-09-29 2018-03-29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Network Access Using a Relay
WO2018176416A1 (zh) * 2017-03-31 2018-10-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中继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WO2018201687A1 (zh) * 2017-05-05 2018-11-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令传输方法及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18201762A1 (zh) * 2017-05-05 2018-11-08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调度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0012480A (zh) * 2018-01-05 2019-07-12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数据转发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10972089A (zh) * 2018-09-28 2020-04-07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信令传输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2840951A (zh) * 2021-02-27 2021-05-28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一种灵芝孢子粉节水栽培方法及系统
WO2021168630A1 (zh) * 2020-02-24 2021-09-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中继方法、路由表生成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3472474A (zh) * 2020-03-30 2021-10-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用户终端和接入网网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01043B (zh) * 2018-07-23 2022-02-15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多级中继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0321220B (zh) * 2019-06-18 2023-06-27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针对drc的mac层内存池及其划分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7392A (zh) * 2009-03-06 2010-09-08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网络中继方法及网络中继系统
WO2011035488A1 (zh) * 2009-09-27 2011-03-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令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2026398A (zh) * 2009-09-15 2011-04-20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Lte中继系统中分组汇聚协议的实现方法和装置
CN102415144A (zh) * 2009-04-27 2012-04-1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通信系统
US20130016649A1 (en) * 2011-07-12 2013-01-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design for user equipment relay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63753B2 (en) * 2011-07-19 2016-06-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leep mode for user equipment relay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27392A (zh) * 2009-03-06 2010-09-08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网络中继方法及网络中继系统
CN102415144A (zh) * 2009-04-27 2012-04-1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通信系统
CN102026398A (zh) * 2009-09-15 2011-04-20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Lte中继系统中分组汇聚协议的实现方法和装置
WO2011035488A1 (zh) * 2009-09-27 2011-03-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令传输方法和装置
US20130016649A1 (en) * 2011-07-12 2013-01-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design for user equipment relays

Cited B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66140A1 (zh) * 2016-03-30 2017-10-05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用于建立无线资源控制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US11064557B2 (en) 2016-03-30 2021-07-13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establishing radio resource control connection
US10728948B2 (en) 2016-09-29 2020-07-28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network access using a relay
US20180092150A1 (en) * 2016-09-29 2018-03-29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Network Access Using a Relay
US11510264B2 (en) 2016-09-29 2022-11-22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network access using a relay
US10477608B2 (en) * 2016-09-29 2019-11-12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network access using a relay
WO2018176416A1 (zh) * 2017-03-31 2018-10-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中继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US11770865B2 (en) 2017-03-31 2023-09-2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Relay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relay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system
US11229067B2 (en) 2017-03-31 2022-01-1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Relay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relay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system
US11147048B2 (en) 2017-05-05 2021-10-12 Yulong Computer Telecommunication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Method for resource scheduling and related devices
CN109245845A (zh) * 2017-05-05 2019-01-1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令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09245845B (zh) * 2017-05-05 2022-05-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令传输方法及设备
US11399411B2 (en) 2017-05-05 2022-07-26 Zte Corporation Signaling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and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WO2018201762A1 (zh) * 2017-05-05 2018-11-08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调度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18201687A1 (zh) * 2017-05-05 2018-11-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令传输方法及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012480A (zh) * 2018-01-05 2019-07-12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数据转发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10972089A (zh) * 2018-09-28 2020-04-07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信令传输的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WO2021168630A1 (zh) * 2020-02-24 2021-09-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中继方法、路由表生成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3472474A (zh) * 2020-03-30 2021-10-0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用户终端和接入网网元
WO2021197151A1 (zh) * 2020-03-30 2021-10-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信息传输方法、用户终端和接入网网元
CN112840951A (zh) * 2021-02-27 2021-05-28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一种灵芝孢子粉节水栽培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57838B (zh) 2019-12-10
WO2016173078A1 (zh) 2016-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57838A (zh) 一种数据中转传输方法、系统和具备中继功能的ue
US11621916B2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in IAB architecture
US11438941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KR102345654B1 (ko) 이중 접속 수립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CN104796227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03974325B (zh) 多制式网络融合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5657865B (zh) 一种数据中转传输方法、系统和具备中继功能的ue
CN101998679A (zh) 一种传输承载的中继方法、装置和通信系统
CN109479215A (zh) 多连接通信方法和设备
CN105491617A (zh) 一种支持业务本地分流的方法及基站子系统
US20160156548A1 (en) Channel aggregation using wi-fi
WO2018053692A1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0418427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6899582A (zh) 一种LTE‑Advanced Pro系统实现LWA功能的协议配置方法
CN103338518B (zh) 一种发送rrc信令的方法、基站和系统
CN109756925A (zh) 一种通过中继的通信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6941477A (zh) 一种控制面信息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6993339A (zh) 一种面向5g的异构网络分割方法及系统
CN103338482A (zh) 分流数据传输方法、传输设备以及用户终端
CN105163403B (zh) 一种数据承载转接的方法及装置
CN110166978A (zh) 通信方法、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
WO2021185058A1 (zh) 一种中继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4244330B (zh) 一种平衡epc网关负载的方法
CN104618213A (zh) 一种报文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CN104022935A (zh) 一种基于业务属性的移动通信网络隔离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