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51096A - 热交换管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51096A
CN105651096A CN201410638169.XA CN201410638169A CN105651096A CN 105651096 A CN105651096 A CN 105651096A CN 201410638169 A CN201410638169 A CN 201410638169A CN 105651096 A CN105651096 A CN 1056510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eparator
cylinder
exchange tub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63816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银树
李明聪
蔡期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6510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510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热交换管,用以解决现有热交换管的热交换效果不佳的问题,该热交换管包含:一个导流管,具有相对的一个第一端部及一个第二端部,该第一端部设有一个第一开口及一个第二开口,该第二端部设有一个第三开口及一个第四开口;一个分隔件,设置于该导流管内部,用以将该导流管内部分隔出一个第一流道及一个第二流道,该第一流道连通该第一开口及该第三开口,该第二流道连通该第二开口及该第四开口;及至少一个导热件,该导热件包含一个柱体,该柱体包含相互连接的一个第一区段及一个第二区段,该柱体贯穿该分隔件,该第一区段形成于该第一流道,该第二区段形成于该第二流道。

Description

热交换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热交换管,尤其是一种可以用于供流体流通的热交换管。
背景技术
请参照图1所示,是一种现有热交换管9,该现有热交换管9大致具有一外筒体91及一导热内管92,该导热内管92设置于该外筒体91内部;其中,该外筒体91及该导热内管92之间形成一环形冷却室93,该环形冷却室93装设具有呈连续波浪状鳍片的一导热环体94;又,该导热内管92内部形成一内散热体95,该内散热体95设有数个散热鳍片96;藉此,当高温流体通过该热交换管9内部时,该导热环体94的鳍片可以对高温流体吸热,且更可经由该导热内管92分散热传导至该内散热体95,以便再利用该数个散热鳍片96进行散热,进而提供冷却散热功能。所述现有热交换管9的一个实施例已经揭露于中国台湾公告第M456683号《散热装置》专利案中。
然而,由于上述现有热交换管9必须同时使用该外筒体91及该导热内管92等二个中空导流管,以及必须搭配二个鳍片组(即导热环体94及散热鳍片96),方可构成分别具有鳍片组的二个流道(即环形冷却室93及内散热体95)的热交换管结构,因此,具有构件繁多、组装不便及制造成本相对较高等问题。
再者,现有热交换管9的导热环体94及散热鳍片96单纯提供热传导路径,若流体通过该环形冷却室93及该内散热体95的速度过快时,流体中的热能经由该导热环体94及散热鳍片96的比例较低,将导致现有热交换管9的热交换效果不佳。
此外,于该环形冷却室93及该内散热体95中分别设置该导热环体94及散热鳍片96,将大幅缩小该环形冷却室93与该内散热体95中可供流体流通的空间,可能阻碍流体流通于该环形冷却室93及该内散热体95,导致该现有热交换管9二端流体间的循环流通效果不佳,进而对该现有热交换管9的热交换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有鉴于此,急需提供一种进一步改良的热交换管,以解决上述现有热交换管9凭借鳍片组进行散热时,可能具有的结构复杂、热交换效果不佳与阻碍流体流通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定义的“隔离件”是指各种可以用以区隔出外部空间及内部空间的构件。举例而言,当隔离件为电子产品的机壳时,该机壳的外侧为外部空间,该机壳的内侧为内部空间;或者,当隔离件为建筑物的外墙时,该外墙的外侧为外部空间,该外墙的内侧为内部空间。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管,该热交换管设有贯穿一分隔件的至少一导热件,该导热件于该分隔件二侧的部分可以形成等温,使该热交换管能够缩小该分隔件二侧空间的温度差。
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管,该热交换管利用该分隔件将一导流管内部分隔出一第一流道及一第二流道,并且设置贯穿该分隔件的至少一导热件,即可达到良好的热交换效果,能够降低热交换管的结构复杂度。
本发明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管,该热交换管中导热件的一柱体具有相互连接的一第一区段及一第二区段,该第一区段及第二区段分别形成于该第一流道及该第二流道,以缩小该第一流道及该第二流道的温度差,且不易阻碍流体流通于该第一流道及该第二流道。
为达到前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热交换管包含:一个导流管,具有相对的一个第一端部及一个第二端部,该第一端部设有一个第一开口及一个第二开口,该第二端部设有一个第三开口及一个第四开口;一个分隔件,设置于该导流管内部,用以将该导流管内部分隔出一个第一流道及一个第二流道,该第一流道连通该第一开口及该第三开口,该第二流道连通该第二开口及该第四开口;及至少一个导热件,该导热件包含一个柱体,该柱体包含相互连接的一个第一区段及一个第二区段,该柱体贯穿该分隔件,该第一区段形成于该第一流道,该第二区段形成于该第二流道。
本发明的热交换管,其中,该导热件为数个,各该导热件分别贯穿该分隔件。
本发明的热交换管,其中,该导热件包含另一个柱体,该另一个柱体包含相互连接的一个第三区段及一个第四区段,该另一个柱体亦贯穿该分隔件,该第三区段形成于该第一流道,该第四区段形成于该第二流道,且该第三区段连接该柱体的第一区段。
本发明的热交换管,其中,该柱体另包含一个第三区段及一个第四区段,该第三区段连接于该第一区段,且该第三区段自该第一区段沿着该分隔件于该第一流道中延伸,该第四区段连接于该第二区段,且该第四区段自该第二区段沿着该分隔件于该第二流道中延伸。
本发明的热交换管,其中,还设有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结合于该导热件的柱体;或者,所述散热鳍片结合于该分隔件或该导流管。
本发明的热交换管,其中,另设有用以导入及导出气流的至少一风扇,该至少一风扇结合于该导流管。
本发明的热交换管,其中该至少一个风扇设置于该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的其中至少一个空间。
本发明的热交换管,其中该风扇为二个,该二个风扇分别设置于该第一流道及该第二流道。
本发明的热交换管,其中,该导流管具有相互垂直的一个第一方向及一个第二方向,该第一端部及该第二端部分别形成于该导流管于该第一方向上的二端,该分隔件沿着该第一方向由该第一端部延伸至该第二端部,以在该第二方向上将该导流管内部分隔出该第一流道及该第二流道,该导热件的柱体沿该第二方向贯穿该分隔件。
本发明的热交换管,其中,该分隔件形成平板状;或者,该分隔件设有一个第一隔板部及一个第二隔板部,该第一隔板部及第二隔板部之间连结一倾斜导流部,该倾斜导流部沿着该第一方向自该第一流道朝向该第二流道倾斜。
本发明的热交换管,其中该导流管另包含一个套筒,该套筒结合于该第一端部,该套筒内部形成两个独立区隔的一个第一分流空间及一个第二分流空间,该套筒并设有一个外部辅助入口及一个外部辅助出口,该第一分流空间连通该外部辅助入口及该第一流道,该第二分流空间连通该外部辅助出口及该第二流道。
本发明的热交换管,其中,该导流管另包含一个基座,该基座结合于该第二端部,该基座内部形成两个独立区隔的一个第一容室及一个第二容室,该基座并设有一个内部辅助出口及一个内部辅助入口,该第一容室连通该内部辅助入口及该第一流道,该第二容室连通该内部辅助出口及该第二流道。
本发明的热交换管,其中,该导热件为热导管,该柱体内部形成一个腔体供容置工作流体。
本发明的热交换管,其中,该导热件为中空管件,该柱体形成中空,且该柱体的至少一端形成封闭。
本发明的热交换管,其中,该柱体二端形成封闭;或者,该柱体的一端形成封闭,该柱体的另一端可以形成一个开口,该柱体具有该开口的一端朝向该导流管的第一流道或第二流道设置。
本发明的热交换管,其中,该导热件为实心柱体,该柱体形成实心。
本发明的热交换管,其中,该分隔件可以开设一个贯孔,该导热件穿伸于该贯孔,使该柱体形成贯穿该分隔件。
本发明的热交换管,其中,该柱体设有一个尖部,该尖部形成于该柱体的一端。
本发明的热交换管,其中,该分隔件通过射出成型方式包覆于该导热件的柱体外部,使得该导热件贯穿且结合于该分隔件。
本发明的热交换管,其中,该分隔件与该导热件的柱体一体成形。
本发明的热交换管,其中,该分隔件设有一个容置部,该容置部贯穿该分隔件,且该分隔件另包含一个组装板,所述至少一个导热件的柱体贯穿该组装板,该组装板能够设置于该容置部当中,且该组装板结合于该分隔件。
本发明的热交换管,其中,该分隔件包含一个组装板及至少一个延伸板,该延伸板结合于该组装板,该组装板与所述至少一个延伸板共同组成该分隔件。
藉由上述热交换管,该隔离件可以选择开设单一通孔,该热交换管可以利用单一导流管搭配一分隔件,即可构成具有二个流道的热交换管结构,能够提供该隔离件二侧的外部空间及内部空间之间进行良好的循环通风功能。其中,该导热件能够提供均温效果,使该导热件的柱体的第一与第二区段形成等温,以缩小该第一流道及该第二流道的温度差,具有提升热交换效果的功效;再者,该导热件仅需于该导流管中设置一分隔件,即可将该导流管内部分隔出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并且设置贯穿该分隔件的至少一导热件以达到良好的热交换效果,具有降低热交换管的结构复杂度的功效;此外,该导热件的柱体的第一区段及第二区段分别形成于该第一流道及该第二流道,不易阻碍流体流通于该第一流道及该第二流道,具有提升该热交换管二端流体间的循环流通效果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现有热交换管的组合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热交换管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热交换管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热交换管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热交换管第三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热交换管第四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热交换管第四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分隔件与导热件的立体外观图。
图8:为本发明热交换管第五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热交换管第五实施例中分隔件、导热件与风扇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热交换管第五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组合剖视图。
图11:为本发明热交换管的部分实施例中分隔件、导热件与风扇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热交换管第六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13:为本发明热交换管第七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14:为本发明热交换管第七实施例中分隔件、导热件与风扇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热交换管第七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分隔件、导热件与风扇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本发明〕
1导流管1a第一流道1b第二流道11第一端部
111第一开口112第二开口12第二端部
121第三开口122第四开口2分隔件
21贯孔22组装孔23容置部24组装板25延伸板
2a第一隔板部2b第二隔板部
2c倾斜导流部3导热件3a固定件3b散热鳍片3c开口
31柱体31a尖部311第一区段312第二区段
313第三区段314第四区段32柱体321第三区段322第四区段
4风扇5套筒5a第一分流空间5b第二分流空间
51外部辅助入口52外部辅助出口
6基座6a第一容室6b第二容室
61内部辅助入口62内部辅助出口D隔离件D1通孔
S1外部空间S2内部空间
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现有〕
9现有热交换管91外筒体92导热内管
93环形冷却室94导热环体95内散热体96散热鳍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照图2及图3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热交换管用以装设于一隔离件D上,该隔离件D的一侧为一外部空间S1,而该隔离件D的相对另一侧为一内部空间S2。其中,该热交换管包含一导流管1、一分隔件2及至少一导热件3。该导流管1装设于该隔离件D的一通孔D1,该分隔件2设置于该导流管1内部,所述至少一导热件3贯穿该分隔件2。
在具有可供各种流体(气体或液体)流通功能的前提条件下,该导流管1可以选用各种不同几何形状造型的中空柱体,例如:圆形中空柱体或多边形中空柱体等,本发明并不加以限制。该导流管1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部11及一第二端部12,第一端部11设有一第一开口111及一第二开口112,该第二端部12设有一第三开口121及一第四开口122,以供导入及导出流体。
该分隔件2设置于该导流管1内部,用以将该导流管1内部分隔出两个独立区隔的一第一流道1a及一第二流道1b,且该分隔件2与该导流管1的结合方式可为一体成型或可拆装地结合,该第一流道1a连通该第一开口111及该第三开口121,该第二流道1b连通该第二开口112及该第四开口122。其中,该分隔件2可为各种能够将该导流管1内部分隔出第一流道1a及第二流道1b的结构设计,在本实施例中,该分隔件2形成连续的板状结构,且该分隔件2设有一第一隔板部2a及一第二隔板部2b,该第一隔板部2a及第二隔板部2b之间连结一倾斜导流部2c,以便利用该倾斜导流部2c的设计,使流通于该第一流道1a及第二流道1b的流体获得较佳导流效果;然而,该分隔件2亦可呈筒状结构,以沿该导流管1的径向方向将该导流管1内部分隔出第一流道1a及第二流道1b,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该导热件3由导热系数较高的材料制成,使得该导热件3具有较佳的热传导效率,其中,该导热件3可以为热导管、中空管件或实心柱体等。所述至少一导热件3贯穿该分隔件2,在本实施例当中,该导热件3可以为热导管,该导热件3的数量为一个,且该导热件3包含一柱体31,该柱体31包含相互连接的一第一区段311及一第二区段312,该柱体31贯穿该分隔件2,且该第一区段311形成于该第一流道1a,该第二区段312形成于该第二流道1b。其中,由于该导热件3为热导管,该柱体31较佳由导热系数良好的材料(例如:铜、铝)制成,且该柱体31可以形成中空,以在其内部形成一腔体供容置工作流体(例如:水),该柱体31藉由腔体中的工作流体持续循环的液汽二相变化,以及藉由重力或毛细力等力量使汽态与液态工作流体在吸热端与放热端之间往返对流,而达到传热及使该柱体表面形成等温的目的,是本发明所属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的技术人员所能理解的技术。
藉由上述结构,请参照图3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揭示的热交换管在实际使用时,该隔离件D可以选择仅开设单一通孔D1,该导流管1则装设固定于该隔离件D的通孔D1;藉此,该分隔件2可以将该导流管1内部分隔出一第一流道1a及一第二流道1b,且该第一流道1a及该第二流道1b彼此为独立区隔的空间,使得流体(例如:气流)可以在该第一流道1a与该第二流道1b中循环流通,进而提供较佳的热交换效果。其中,由于该导热件3的柱体31包含相互连接的第一区段311及第二区段312,且该柱体31贯穿该分隔件2,使该第一区段311及该第二区段312分别形成于该第一流道1a及该第二流道1b,因此,当该第一与第二流道1a、1b中所流通的流体存在温度差时,该导热件3能够提供均温效果,使该第一与第二区段311、312形成等温,以缩小该第一流道1a及该第二流道1b的温度差。据此,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管能够藉由所述至少一导热件3达到良好的热交换效果。
请继续参照图2及图3所示,该第一实施例中的热交换管可另设有用以导入及导出流体的至少一风扇4。更详言之,该至少一风扇4结合于该导流管1,用以导入及导出流体;其中,该风扇4的结合位置于本发明中并不加以限制,以能够自该导流管1导入及导出流体为原则。举例而言,该风扇4设置于该第一流道1a及第二流道1b的其中至少一个空间,或者,该风扇4亦可设置于该第一开口111、第二开口112、第三开口121及第四开口122的其中至少一个开口。藉此,均可有效缩减热交换管的整体体积,避免该风扇4占据额外空间。其中,该风扇4可为一个或数个,当该风扇4为一个时,该风扇4可设置于该第一流道1a或第二流道1b,在本实施例中,该风扇4为两个,该两个风扇4分别设置于该第一流道1a及第二流道1b,以提升风扇的导流效果,其中,本发明风扇4为各种可被马达驱动,以导引流体的结构设计,例如:轴流式风扇、离心式风扇、鼓风扇或水平式对流风扇等,其详细结构组成及作动原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容不赘述。
在该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管当中,可以设有一套筒5,该套筒5结合于该第一端部11,且该套筒5内部形成两个独立区隔的一第一分流空间5a及一第二分流空间5b;该套筒5并设有一外部辅助入口51及一外部辅助出口52,该第一分流空间5a连通该外部辅助入口51及该第一流道1a,该第二分流空间5b连通该外部辅助出口52及该第二流道1b。
除此之外,在该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管当中,还可以设有一基座6,该基座6结合于该第二端部12,该基座6内部形成两个独立区隔的一第一容室6a及一第二容室6b,该基座6并设有一内部辅助入口61及一内部辅助出口62,该第一容室6a连通该内部辅助入口61及该第一流道1a,该第二容室6b连通该内部辅助出口62及该第二流道1b。
在本实施例当中,还可以配合该导热件3设有一固定件3a,该固定件3a可以结合于该导热件3贯穿该分隔件2的位置,且该固定件3a可以为塞体、套管或垫圈等常用固定结构,用以辅助该导热件3稳固结合于该分隔件2,以避免该导热件3相对该分隔件2滑移。然而,该分隔件2可以通过射出成型方式包覆于该导热件3外部,使得该导热件3可以自然贯穿且稳固结合于该分隔件2,据此,该固定件3a并非必要构件,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该第一实施例的热交换管藉由设置上述至少一风扇4,当该至少一风扇4运转作动时,可以经由该外部辅助入口51与该第一开口111导入该外部空间S1的流体至该导流管1的第一流道1a,且经由该第三开口121与该内部辅助入口61将该第一流道1a的流体导出至该内部空间S2;又,该内部空间S2的流体亦可进一步经由该内部辅助出口62与该第四开口122被导入至该导流管1的第二流道1b,再自该第二开口112与该外部辅助出口52被导出至该外部空间S1,以提供良好的循环流通功能。
请参照图4所示,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热交换管,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该导热件3为数个,各该导热件3分别贯穿该分隔件2。其中,各该导热件3分别包含一柱体31,各该导热件3的柱体31均包含相互连接的一第一区段311及一第二区段312,各该柱体31分别贯穿该分隔件2,且该第一区段311形成于该第一流道1a,该第二区段312形成于该第二流道1b。藉由增加所述至少一导热件3的数量,可以进一步提升该第二实施例的热交换效果。
再者,在本实施例当中,还可以配合该导热件3设有一散热鳍片3b,该散热鳍片3b可以结合于该导热件3的柱体31的第一区段311或第二区段312。通过于该导热件3上设置该散热鳍片3b,可以提升该导热件3与该第一流道1a或该第二流道1b中的流体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增进缩小该第一流道1a及该第二流道1b的温度差的效果。
请参照图5所示,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热交换管,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该导热件3包含数个贯穿该分隔件2的柱体,换言之,除了包含相互连接的第一区段311及第二区段312的柱体31外,该导热件3包含另一柱体32,该另一柱体32包含相互连接的一第三区段321及一第四区段322,且该另一柱体32亦贯穿该分隔件2,该第三区段321形成于该第一流道1a,该第四区段322形成于该第二流道1b,且该第三区段321连接该柱体31的第一区段311。其中,该导热件3的二柱体31、32可以由同一管件弯折形成,或者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制作,又或者,该导热件3的二柱体31、32可以为独立管件,且经由焊接或热熔接合等方式相互连接,本发明并不加以限制。据此,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热交换管藉由使该导热件3形成具有相互连接的二柱体31、32,将等效于增加所述至少一导热件3的数量,能够进一步提升热交换管的热交换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该第二实施例中,该导热件3所设有的散热鳍片3b结合于该导热件3的柱体31的第一区段311或第二区段312,然而,如图5所示,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当中,该散热鳍片3b亦可结合于该分隔件2或该导流管1的内壁,使该散热鳍片3b能够辅助该导热件3缩小该第一流道1a及该第二流道1b的温度差。
请参照图6所示,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热交换管,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该柱体31另包含一第三区段313及一第四区段314,该第三区段313连接于该第一区段311,且该第三区段313自该第一区段311沿着该分隔件2于该第一流道1a中延伸,该第四区段314连接于该第二区段312,且该第四区段314自该第二区段312沿着该分隔件2于该第二流道1b中延伸。藉由使该柱体31的第一区段311连接该第三区段313,可以提升该导热件3与该第一流道1a中的流体间的接触面积;同理,藉由使该柱体31的第二区段312连接该第四区段314,可以提升该导热件3与该第二流道1b中的流体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增进该第四实施例的热交换管缩小该第一流道1a及该第二流道1b的温度差的效果。
除此之外,请继续参照图2至图6所示,在本发明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实施例的热交换管当中,该导流管1具有相互垂直的一第一方向X及一第二方向Y,该第一端部11及该第二端部12分别形成于该导流管1于该第一方向X上的二端,该分隔件2沿着该第一方向X由该第一端部11延伸至该第二端部12,以在该第二方向Y上将该导流管1内部分隔出该第一流道1a及该第二流道1b。据此,该导热件3的柱体31沿该第二方向Y贯穿该分隔件2。其中,该分隔件2的第一隔板部2a相邻该导流管1的第一端部11设置,该分隔件2的第二隔板部2b则相邻该导流管1的第二端部12设置,该第一隔板部2a及第二隔板部2b之间所连结的倾斜导流部2c沿着该第一方向Y自该第一流道1a朝向该第二流道1b倾斜,该导热件3的柱体31可以贯穿该分隔件2的倾斜导流部2c。
由此可知,本发明本发明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实施例的热交换管通过设置具有倾斜导流部2c的分隔件2,将使该导热件3的柱体31可以贯穿该分隔件2的倾斜导流部2c,以在不改变该导流管1的内径的情况下,使该柱体31二侧的第一区段311及第二区段312具有较大的延伸空间,使该柱体31能够具有较大的尺寸,进而取得较佳的热交换效率。
虽然在前述第四实施例的热交换管中,该柱体31的第三区段313自该第一区段311沿着该第一方向X于该第一流道1a中延伸,该第四区段314亦自该第二区段312沿着该第一方向X于该第二流道1b中延伸;然而,请参照图7所示,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方式,该柱体31的第三区段313及第四区段314也可以沿着垂直该第一方向X与该第二方向Y的一第三方向Z延伸。换言之,该第三区段313及第四区段314分别用以提升该柱体31的第一区段311及第二区段312与流体间的接触面积,故本发明并不加以限制该第三区段313及第四区段314的延伸方向。
请参照图8所示,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热交换管,包含贯穿该分隔件2的至少一导热件3,与前述第一、第二、第三与第四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该导热件3可以为中空管件。详言之,该导热件3可以为由铜或铝等导热系数较高的材料所制成的中空管件,该导热件3同样包含一柱体31,该柱体31可以形成中空,且该柱体31的至少一端形成封闭,该柱体31同样包含相互连接的一第一区段311及一第二区段312。其中,请参照图9所示,是该分隔件2、该导热件3与该风扇4的结构放大示意图,该分隔件2可以开设一贯孔21,该导热件3可以穿伸于该贯孔21,使该柱体31形成贯穿该分隔件2,且该第一区段311形成于该第一流道1a,该第二区段312形成于该第二流道1b。
在本实施例中,该柱体31的一端形成封闭,该柱体31的另一端则形成一开口3c。该柱体31具有该开口3c的一端可以朝向该导流管1的第一流道1a或第二流道1b设置,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如图8所示,该柱体31具有该开口3c的一端朝向该第一流道1a设置,该第一流道1a中的气流可以经由该开口3c进入该柱体31内部,使得该第一流道1a与该第二流道1b中的气流能够经由该柱体31的管壁进行热交换。藉此,通过于该导热件3的中空柱体31的一端开设该开口3c,将能够提升该导热件3的热传导效果。
再者,相较前述各实施例的分隔件2设有第一隔板部2a、第二隔板部2b与倾斜导流部2c,在本实施例当中,该分隔件2形成平板状,可以降低该分隔件2的结构复杂度,使该分隔件2容易被开模制造,并且使该分隔件2与该导流管1的组装更为便利。
请参照图10所示,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导热件3的柱体31的二端均形成封闭,换言之,当该导热件3为中空管件时,该导热件3的柱体31仅需有至少一端形成封闭,即可防止该第一流道1a与该第二流道1b中的气流相互流通,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理解者。
请参照图11所示,虽然在前述本发明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实施例的热交换管当中,该导热件3的柱体31可以贯穿该分隔件2的倾斜导流部2c,然而在本发明部分实施例当中,该导热件3的柱体31可以贯穿该分隔件2的第一隔板部2a或第二隔板部2b。再者,该第一隔板部2a或该第二隔板部2b可以设有一组装孔22,该组装孔22供该风扇4组装结合,藉此,通过将该风扇4设置于该组装孔22当中,能够进一步缩小该风扇4所占据的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如图11所示的分隔件2上设有数个导热件3,其中,各该导热件3的柱体31可以具有不同长度,更详言之,各该导热件3的柱体31于该导流管1的第二方向Y上的长度可以不同,使得所述数个导热件3于该第一流道1a或该第二流道1b中形成具有高低差的排列。藉此,当气流于该第一流道1a或该第二流道1b当中流通时,所述数个导热件3具有的高低差能够对产生扰流效果,以增加气流流经该第一流道1a或该第二流道1b所需的时间,进而使该第一流道1a与该第二流道1b中的气流具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热交换,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理解的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2所示,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热交换管,与前述第五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该导热件3可以为实心柱体。详言之,该导热件3可以为铜或铝等导热系数较高的材料所制成的实心柱体,该导热件3同样包含一柱体31,该柱体31可以形成实心,且该柱体31同样包含相互连接的一第一区段311及一第二区段312。该柱体31贯穿该分隔件2,且该第一区段311形成于该第一流道1a,该第二区段312形成于该第二流道1b。据此,本发明各实施例的热交换管所述的导热件3可以为热导管、中空管件或实心柱体等,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
相较前述第五实施例的分隔件2开设贯孔21以供该导热件3穿伸,在本实施例中,该导热件3的柱体31可以设有一尖部31a,该尖部31a可以形成于该柱体31的一端,举例而言,如图12所示,该尖部31a可以形成于该柱体31邻近该第二区段312的一端。藉此,仅需将该柱体31的尖部31a抵接于该分隔件2,并且对该柱体31远离该尖部31a的一端加压,即可迫使该柱体31被钉入该分隔件2,进而使该第一区段311形成于该第一流道1a,该第二区段312形成于该第二流道1b。换言之,该柱体31可以经由该尖部31a钉入该分隔件2,使该柱体31形成贯穿该分隔件2。
虽然在前述各实施例当中,该分隔件2与该导热件3为相互独立的二构件,该导热件3必须组装于该分隔件2;或者,该分隔件2必须通过射出成型方式包覆于该导热件3外部,使得该导热件3可以贯穿且结合于该分隔件2。但是,请参照图13及图14所示,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热交换管,在本实施例中,该分隔件2与该导热件3一体成形。更详言之,该导热件3同样包含一柱体31,该柱体31与该分隔件2一体成形,使该柱体31形成贯穿该分隔件2,该柱体31同样包含相互连接的一第一区段311及一第二区段312,且该第一区段311形成于该第一流道1a,该第二区段312形成于该第二流道1b。
另一方面,请继续参照图13及图14所示,该分隔件2可以设有一容置部23,该容置部23贯穿该分隔件2,且该分隔件2另包含一组装板24,该组装板24能够设置于该容置部23当中,且该组装板24结合于该分隔件2。该组装板24可以通过锁固、卡扣、热熔接合或紧配合等各式常用组装结合方式与该分隔件2相结合,本发明不加以限制。所述至少一导热件3贯穿该分隔件2的组装板24,换言之,该分隔件2中供该导热件3贯穿的部分(例如:前述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实施例的倾斜导流部2c)均可形成该组装板24,以通过附加方式结合于该分隔件2。藉此,该第七实施例的热交换管实际生产时,可预先将该导热件3通过前述穿伸、钉入或一体成形等方式设置于该组装板24,再行将该组装板24结合于该分隔件2,可以有效避免该分隔件2与该导热件3的结构过于复杂或开模组装困难等问题。其中,该组装板24设置于该容置部23当中,且该容置部23贯穿该分隔件2,因此贯穿该组装板24的导热件3即等同于贯穿该分隔件2,该导热件3二端能够分别形成于该导流管1的第一流道1a与第二流道1b。
请参照图15所示,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另一实施方式,其中,该分隔件2包含一组装板24及至少一延伸板25,所述至少一导热件3贯穿该分隔件2的组装板24,该延伸板25结合于该组装板24,以组成该分隔件2。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组装板24与所述至少一延伸板25共同组成该分隔件2。举例而言,所述至少一延伸板25的数量可以为二个,且该二延伸板25可以分别结合于该组装板24二端,该二延伸板25具有延伸该分隔件2的长度以及供前述风扇4结合等功能。藉此,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管实际生产时,同样能够预先将该导热件3设置于该组装板24,再行将所述至少一延伸板25结合于该组装板24,以组成该分隔件2,亦可有效避免该分隔件2与该导热件3的结构过于复杂或开模组装困难等问题。
藉由上述本发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或第七实施例所揭示的热交换管,该隔离件D可以选择仅开设单一通孔D1,该热交换管可以利用单一导流管1搭配一分隔件2,即可构成具有二个流道(第一流道1a及第二流道1b)的热交换管结构,因此本发明热交换管能够提供该隔离件D二侧的外部空间S1及内部空间S2之间良好的循环流通功能。
其中,由于该导热件3的柱体31包含相互连接的第一区段311及第二区段312,且该柱体31贯穿该分隔件2,使该第一区段311及该第二区段312分别形成于该第一流道1a及该第二流道1b,因此,当该第一与第二流道1a、1b中所流通的流体存在温度差时,该导热件3能够提供均温效果,使该第一与第二区段311、312形成等温,以缩小该第一流道1a及该第二流道1b的温度差。相较于前述现有热交换管9的导热环体94及散热鳍片96单纯提供热传导路径,不具有使该热环体94及该散热鳍片96形成等温的均温效果,本发明各实施例的热交换管藉由设置贯穿该分隔件2的至少一导热件3,确实具有提升热交换效果的功效。
再者,相较现有热交换管9必须使用该外筒体91及该导热内管92等二个中空导流管搭配该热环体94及该散热鳍片96,方可构成分别具有鳍片组的二个流道(即环形冷却室93及内散热体95)的热交换管结构,导致其构件繁多、组装不便及制造成本相对较高,本发明各实施例的热交换管仅需于该导流管1中设置一分隔件2,即可将该导流管1内部分隔出第一流道1a及第二流道1b,并且设置贯穿该分隔件2的至少一导热件3,即可达到良好的热交换效果,确实具有降低热交换管的结构复杂度的功效。
此外,相较现有热交换管9于该环形冷却室93及该内散热体95中分别设置该导热环体94及散热鳍片96,容易阻碍流体流通于该环形冷却室93及该内散热体95,导致该现有热交换管9二端的流体间的循环流通效果不佳,本发明各实施例的热交换管使该导热件3的柱体31的第一区段311及第二区段312分别形成于该第一流道1a及该第二流道1b,以缩小该第一流道1a及该第二流道1b的温度差,且不易阻碍流体流通于该第一流道1a及该第二流道1b,确实具有提升该热交换管二端的流体间的循环流通效果的功效。
综上所述,本发明热交换管藉由该分隔件2将该导流管1内部分隔出两个独立区隔的空间,并且设置贯穿该分隔件2的至少一导热件3,确可达到提升热交换效果、降低热交换管的结构复杂度以及提升该热交换管二端的流体间的循环流通等诸多功效。

Claims (25)

1.一种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个导流管,具有相对的一个第一端部及一个第二端部,该第一端部设有一个第一开口及一个第二开口,该第二端部设有一个第三开口及一个第四开口;
一个分隔件,设置于该导流管内部,用以将该导流管内部分隔出一个第一流道及一个第二流道,该第一流道连通该第一开口及该第三开口,该第二流道连通该第二开口及该第四开口;及
至少一个导热件,该导热件包含一个柱体,该柱体包含相互连接的一个第一区段及一个第二区段,该柱体贯穿该分隔件,该第一区段形成于该第一流道,该第二区段形成于该第二流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该导热件为数个,各该导热件分别贯穿该分隔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该导热件包含另一个柱体,该另一个柱体包含相互连接的一个第三区段及一个第四区段,该另一个柱体亦贯穿该分隔件,该第三区段形成于该第一流道,该第四区段形成于该第二流道,且该第三区段连接该柱体的第一区段。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该柱体另包含一个第三区段及一个第四区段,该第三区段连接于该第一区段,且该第三区段自该第一区段沿着该分隔件于该第一流道中延伸,该第四区段连接于该第二区段,且该第四区段自该第二区段沿着该分隔件于该第二流道中延伸。
5.如权利要求1-3或4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还设有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结合于该导热件的柱体。
6.如权利要求1-3或4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还设有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结合于该分隔件或该导流管。
7.如权利要求1-3或4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另设有用以导入及导出气流的至少一风扇,该至少一风扇结合于该导流管。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风扇设置于该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的其中至少一个空间。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该风扇为二个,该二个风扇分别设置于该第一流道及该第二流道。
10.如权利要求1-3或4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该分隔件形成平板状。
11.如权利要求1-3或4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该导流管具有相互垂直的一个第一方向及一个第二方向,该第一端部及该第二端部分别形成于该导流管于该第一方向上的二端,该分隔件沿着该第一方向由该第一端部延伸至该第二端部,以在该第二方向上将该导流管内部分隔出该第一流道及该第二流道,该导热件的柱体沿该第二方向贯穿该分隔件。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该分隔件设有一个第一隔板部及一个第二隔板部,该第一隔板部及第二隔板部之间连结一倾斜导流部,该倾斜导流部沿着该第一方向自该第一流道朝向该第二流道倾斜。
13.如权利要求1-3或4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该导流管另包含一个套筒,该套筒结合于该第一端部,该套筒内部形成两个独立区隔的一个第一分流空间及一个第二分流空间,该套筒并设有一个外部辅助入口及一个外部辅助出口,该第一分流空间连通该外部辅助入口及该第一流道,该第二分流空间连通该外部辅助出口及该第二流道。
14.如权利要求1-3或4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该导流管另包含一个基座,该基座结合于该第二端部,该基座内部形成两个独立区隔的一个第一容室及一个第二容室,该基座并设有一个内部辅助出口及一个内部辅助入口,该第一容室连通该内部辅助入口及该第一流道,该第二容室连通该内部辅助出口及该第二流道。
15.如权利要求1-3或4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该导热件为热导管,该柱体内部形成一个腔体供容置工作流体。
16.如权利要求1-3或4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该导热件为中空管件,该柱体形成中空,且该柱体的至少一端形成封闭。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该柱体二端形成封闭。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该柱体的一端形成封闭,该柱体的另一端可以形成一个开口,该柱体具有该开口的一端朝向该导流管的第一流道或第二流道设置。
19.如权利要求1-3或4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该导热件为实心柱体,该柱体形成实心。
20.如权利要求1-3或4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该分隔件可以开设一个贯孔,该导热件穿伸于该贯孔,使该柱体形成贯穿该分隔件。
21.如权利要求1-3或4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该柱体设有一个尖部,该尖部形成于该柱体的一端。
22.如权利要求1-3或4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该分隔件通过射出成型方式包覆于该导热件的柱体外部,使得该导热件贯穿且结合于该分隔件。
23.如权利要求1-3或4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该分隔件与该导热件的柱体一体成形。
24.如权利要求1-3或4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该分隔件设有一个容置部,该容置部贯穿该分隔件,且该分隔件另包含一个组装板,所述至少一个导热件的柱体贯穿该组装板,该组装板能够设置于该容置部当中,且该组装板结合于该分隔件。
25.如权利要求1-3或4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管,其特征在于:该分隔件包含一个组装板及至少一个延伸板,该延伸板结合于该组装板,该组装板与所述至少一个延伸板共同组成该分隔件。
CN201410638169.XA 2014-08-19 2014-11-12 热交换管 Pending CN10565109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28484 2014-08-19
TW103128484 2014-08-19
TW103135415A TWI539132B (zh) 2014-08-19 2014-10-13 熱交換管
TW103135415 2014-10-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51096A true CN105651096A (zh) 2016-06-08

Family

ID=56084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638169.XA Pending CN105651096A (zh) 2014-08-19 2014-11-12 热交换管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5651096A (zh)
TW (1) TWI539132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07541Y (zh) * 1994-11-09 1995-09-13 北京市西城区新开通用试验厂 家用热平衡换气机
CN201155837Y (zh) * 2007-12-05 2008-11-26 赵耀华 一种新型热回收装置
CN201277687Y (zh) * 2008-09-24 2009-07-22 阿尔西制冷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空调系统中的节能换热装置
JP2012097920A (ja) * 2010-10-29 2012-05-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交換器
CN203550108U (zh) * 2013-09-26 2014-04-16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气流交换装置
CN204313690U (zh) * 2014-08-19 2015-05-06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热交换管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207541Y (zh) * 1994-11-09 1995-09-13 北京市西城区新开通用试验厂 家用热平衡换气机
CN201155837Y (zh) * 2007-12-05 2008-11-26 赵耀华 一种新型热回收装置
CN201277687Y (zh) * 2008-09-24 2009-07-22 阿尔西制冷工程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空调系统中的节能换热装置
JP2012097920A (ja) * 2010-10-29 2012-05-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交換器
CN203550108U (zh) * 2013-09-26 2014-04-16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气流交换装置
CN204313690U (zh) * 2014-08-19 2015-05-06 建准电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热交换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539132B (zh) 2016-06-21
TW201608196A (zh) 2016-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30392B2 (en) Three-dimensional heat transfer device
TWI660149B (zh) 具有液彈管的迴路熱管
CN104219934A (zh) 一种设备
CN204313690U (zh) 热交换管
CN2934914Y (zh) 灯具散热结构
US20140096944A1 (en) Heat exchanger
CN106852169B (zh) 制冷剂分流器
KR102079722B1 (ko) 열교환기
JP2009097838A (ja) 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熱交換器
CN110425432A (zh) 一种对流式液冷型led灯具
CN104595056A (zh) 一种自由活塞式斯特林机冷端热交换器
CN103872603A (zh) 具有用于冷却开关柜内的释放热量的部件的装置的开关柜
CN103105089B (zh) 传热翅片、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及热泵装置
CN202599204U (zh) 壳管式换热器
CN105651096A (zh) 热交换管
JP2018076993A (ja) 内部熱交換器一体型アキュムレー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冷凍サイクル
JP2017033427A (ja) サーバーラック冷却装置における配管構造
EA025798B1 (ru) Нагревательный радиаторный элемент, выполненный из литого под давлением алюминия
CN104697376A (zh) 热交换管
TWI645153B (zh) 同管分為汽流通道與液流通道的迴路熱管
CN102401604A (zh) 一种换热器连接装置及微通道换热器
TWM638398U (zh) 3d均溫板
CN207281692U (zh) 水冷散热装置
CN106322842A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
CN205090844U (zh) 混合流道螺旋板式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