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78513A - 一种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78513A
CN105578513A CN201410536365.6A CN201410536365A CN105578513A CN 105578513 A CN105578513 A CN 105578513A CN 201410536365 A CN201410536365 A CN 201410536365A CN 105578513 A CN105578513 A CN 1055785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mall station
data
local gateway
local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3636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78513B (zh
Inventor
刘佳敏
秦飞
贺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filed Critical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ATT
Priority to CN20141053636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578513B/zh
Priority to US15/518,238 priority patent/US10383049B2/en
Priority to EP15848978.1A priority patent/EP3206458B1/en
Priority to PCT/CN2015/091058 priority patent/WO2016054984A2/zh
Publication of CN1055785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85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785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785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20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2Processing of mobility data, e.g.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at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or VLR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Transfer of mobility data, e.g. between HLR, VLR or external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6Network addressing or numbering for mobility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12Access point controlle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2Arrangements for optimis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H04W36/0085Hand-off measurements
    • H04W36/0094Definition of hand-off measurement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8/00User notification, e.g. alerting and paging, for incoming communication, change of service or the like
    • H04W68/12Inter-network notif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用以解决大规模小站存在时的连接和通信效率问题。该方法包括:第一本地控制器确定有用户设备需要建立数据承载;生成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将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和/或至少一个第一小站,以使接收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的网元实体根据该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所述用户设备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所述第一小站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服务。

Description

一种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系统未来发展中,为了更好的满足用户需求,极大提升网络容量和吞吐量,必将会引入更多的接入节点,即未来为超密集网络。随着接入节点的增多,需求有一种有效的通信方法来更好的为用户提供大速率的数据传输服务,并更好的管理大量的接入点。
针对上述需求,在小站(Smallcell)增强的研究中,提出了双连接架构,该双连接架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即用户设备除了与宏基站维持连接外,还与一个小站维持连接,进而利用两个站点的资源,进行无线数据传输。
上述双连接架构虽然能够解决一部分用户终端与小站连接的问题,但是双连接架构仍然依赖于现有的宏基站,当小站数目较多时,则无论是通信效率还是用户设备的体验,都受到该架构的限制,不能达到较优的状态。例如:用户设备必须具有双频点的能力才能享受高速率,也即对用户设备能力有限制,而且一个宏基站只能管理自己覆盖下的小站,这些都制约了通信效率和用户设备的体验,因此,需要提出新的架构和通信方法,解决大规模小站存在时的连接和通信效率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用以解决大规模小站存在时的连接和通信效率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具体如下:
第一方面,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第一本地控制器确定有用户设备需要建立数据承载;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生成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将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和/或至少一个第一小站,以使接收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的网元实体根据该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所述用户设备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所述第一小站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服务。
通过这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由于第一本地控制器将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和/或至少一个第一小站,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接收的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进而进行用户数据传输,第一小站根据接收的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进而进行用户数据传输,因此,实现了第一本地控制器直接对第一小站的集中管理以及对第一小站和第一本地网关建立数据传输通道的集中控制,使得在用户设备需要传输用户数据时,可以不需要经过宏基站进行数据传输通道的建立,并且对第一小站的能力没有特别限制,因此,解决了大规模小站存在时的连接和通信效率问题。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向第一小站发送广播信道配置信息,以使所述第一小站根据该广播信道配置信息下发公共控制信令。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在驻留宏基站的用户终端由空闲状态转为连接态且需要利用所述第一小站传输用户数据时,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与所述宏基站进行交互,得到用于承载所述用户终端的用户数据的小站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向所述第一小站发送包含小站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以使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所述小站配置信息为用户终端提供数据传输服务。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网络状况和第一小站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回程链路性能,为所述第一小站配置协议栈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将所述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将配置给所述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包含在数据承载配置信息中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以使第一本地网关根据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从所述第一小站接收的用户数据进行处理;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将所述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至少一个第一小站,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将配置给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包含在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小站,以使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接收到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用户数据进行处理;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将所述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和至少一个第一小站,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将配置给各所述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包含在数据承载配置信息中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并将配置给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包含在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小站,以使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接收到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用户数据进行处理,第一本地网关根据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从所述第一小站接收的用户数据进行处理;
所述协议栈配置信息包括以下任一种方式:
方式一:物理层PHY、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协议MAC、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RLC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二:PHY位于第一小站,MAC、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三:PHY和MAC位于第一小站,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四:PHY、MAC和RLC位于第一小站,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接收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在确定所述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归属于自身的至少一个第二小站后,在第一小站针对该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和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小站针对该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不相同时,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包含重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并
向为用户终端服务的第一小站发送切换通知,以使该为用户终端服务的第一小站停止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并向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的第二小站发送切换通知和所述重配置信息,以使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的第二小站开始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
其中,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的任一种或全部:
第一种情况:用户终端测量的针对第一小站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针对该第一小站的邻小区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第二种情况:第一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第一小站的邻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重配置信息是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用户终端在第二小站中的配置信息确定的。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接收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在根据接收的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确定所述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归属于第二本地控制器的至少一个第三小站后,向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发送切换请求信令;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接收第二本地控制器发送的包含为所述用户终端配置的配置信息的切换确认信令;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将接收的包含为所述用户终端配置的配置信息的切换确认信令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发送给所述用户终端;
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的任一种或全部:
第一种情况:用户终端测量的针对第一小站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针对该第一小站的邻小区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第二种情况:第一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第一小站的邻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第二小站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向所述第一小站发送第一数据前转控制信令,以使所述第一小站在没有与第二小站建立数据直连通道时,将第一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一本地网关,该第一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一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二小站;在与第二小站建立了数据直连通道,将第一前转数据通过该数据直连通道前转给所述第二小站;
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向所述第一小站发送第二数据前转控制信令,以使所述第一小站在没有与第三小站建立数据直连通道时,将第一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一本地网关,该第一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一前转数据通过所述第二本地网关转发给所述第三小站;在与第三小站建立数据直连通道时,将第一前转数据通过该数据直连通道前转给所述第三小站;
其中,所述第一前转数据是第一小站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
所述第一前转数据包括: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或者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和未收到确认消息的已发送的用户数据。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第二本地控制器和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向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发送第三数据前转控制信令,以使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将第二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二本地网关,所述第二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二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三小站;
其中,所述第二前转数据是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
所述第二前转数据至少包括第一本地网关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
第二方面,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第一小站接收来自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所述第一小站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
通过这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由于第一本地控制器将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小站,第一小站根据接收的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进而进行用户数据传输,因此,实现了第一本地控制器直接对第一小站的集中管理以及对第一小站建立数据传输通道的集中控制,使得在用户设备需要传输用户数据时,可以不需要经过宏基站进行数据传输通道的建立,并且对第一小站的能力没有特别限制,因此,解决了大规模小站存在时的连接和通信效率问题。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包括:
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互联网直通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互联网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第一本地网关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其中,所述第一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所述第一小站接收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发送的广播信道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小站根据该广播信道配置信息下发公共控制信令,以使处于该第一小站覆盖下的用户终端根据所述公共控制信令驻留在该第一小站。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所述第一小站接收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发送的包含小站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所述小站配置信息是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与宏基站进行交互后得到的;
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所述小站配置信息为用户终端提供数据传输服务,所述用户终端处于所述宏基站的覆盖范围和所述第一小站的覆盖范围的交集内,且在处于空闲状态时驻留在所述宏基站。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包括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小站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接收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用户数据进行处理;
所述第一小站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小站利用建立的与第一本地网关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处理后的所述用户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是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网络状况和第一小站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回程链路性能为第一小站配置的;
所述协议栈配置信息包括以下任一种方式:
方式一:物理层PHY、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协议MAC、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RLC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二:PHY位于第一小站,MAC、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三:PHY和MAC位于第一小站,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四:PHY、MAC和RLC位于第一小站,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所述第一小站向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发送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第一小站接收来自第一本地控制器的包含重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和切换通知;
所述第一小站将接收到的包含重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发送给用户终端,以使所述用户终端切换至第二小站;
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所述切换通知停止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
其中,所述包含重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和切换通知是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在确定所述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归属于自身的至少一个第二小站后,在第一小站针对该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和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小站针对该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不相同时下发的;
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的任一种或全部:
第一种情况:用户终端测量的针对第一小站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针对该第一小站的邻小区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第二种情况:第一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第一小站的邻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重配置信息是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用户终端在第三小站中的配置信息确定的。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所述第一小站向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发送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第一小站通过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接收来自第二本地控制器的包含为所述用户终端配置的配置信息的切换确认信令;
所述第一小站将接收到的包含重配置信息的切换确认信令发送给用户终端,以使所述用户终端切换至第三小站;
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所述切换确认信令停止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
其中,所述切换确认信令是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用于将用户终端切换至至少一个第三小站的切换请求后发送的,所述第三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
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的任一种或全部:
第一种情况:用户终端测量的针对第一小站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针对该第一小站的邻小区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第二种情况:第一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第一小站的邻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第二小站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小站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第一数据前转控制信令后,若第一小站与第二小站建立了数据直连通道,则将第一前转数据通过该数据直连通道前转给所述第二小站,若第一小站与第二小站没有建立数据直连通道,则将第一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一本地网关,以使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一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二小站;
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小站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第二数据前转控制信令后,若第一小站与第三小站建立了数据直连通道,则将第一前转数据通过该数据直连通道前转给所述第三小站,若第一小站与第三小站没有建立数据直连通道,则将第一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一本地网关,以使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一前转数据通过所述第二本地网关转发给所述第三小站;
其中,所述第一前转数据是第一小站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
所述第一前转数据包括: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或者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和未收到确认消息的已发送的用户数据。
第三方面,一种通信方法,包括:
第一本地网关接收来自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
通过这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由于第一本地控制器将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接收的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进而进行用户数据传输,因此,实现了第一本地控制器直接对第一本地网关建立数据传输通道的控制,使得在用户设备需要传输用户数据时,可以不需要经过宏基站进行数据传输通道的建立,利用第一本地网关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进行用户数据的传输,因此,解决了大规模小站存在时的连接和通信效率问题。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确定参与用户数据传输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与确定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其中,所述第一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和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还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互联网直通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互联网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核心网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核心网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至少一个第二小站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小站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第二本地网关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第二本地网关建立数据传输通道,以使第一本地网关将第一用户设备的用户数据通过第二本地网关发送给第二用户设备,以及通过第二本地网关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给第一用户设备的用户数据;
其中,所述第二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和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网关。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包括各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之前,还包括:
在收到第一小站的用户数据后,根据该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所述用户数据进行处理;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利用建立的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处理后的所述用户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是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网络状况和所述第一小站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回程链路性能为所述第一小站配置的;
所述协议栈配置信息包括以下任一种方式:
方式一:物理层PHY、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协议MAC、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RLC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二:PHY位于第一小站,MAC、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三:PHY和MAC位于第一小站,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四:PHY、MAC和RLC位于第一小站,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第二小站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将第一小站前转的第一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二小站;
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将第一小站前转的第一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二本地网关,以使所述第二本地网关将接收到的第一前转数据发送给第三小站;
其中,所述第一前转数据是第一小站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
所述第一前转数据包括: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或者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和未收到确认消息的已发送的用户数据。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第二本地控制器和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第三数据前转控制信令;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将第二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二本地网关,以使所述第二本地网关将接收到的第二前转数据发送给第三小站;
其中,所述第二前转数据是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
所述第二前转数据至少包括第一本地网关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
第四方面,一种第一本地控制器,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有用户设备需要建立数据承载;
生成单元,用于生成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
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和/或至少一个第一小站,以使接收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的网元实体根据该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所述用户设备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所述第一小站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服务。
通过这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由于第一本地控制器将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和/或至少一个第一小站,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接收的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进而进行用户数据传输,第一小站根据接收的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进而进行用户数据传输,因此,实现了第一本地控制器直接对第一小站的集中管理以及对第一小站和第一本地网关建立数据传输通道的集中控制,使得在用户设备需要传输用户数据时,可以不需要经过宏基站进行数据传输通道的建立,并且对第一小站的能力没有特别限制,因此,解决了大规模小站存在时的连接和通信效率问题。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向第一小站发送广播信道配置信息,以使所述第一小站根据该广播信道配置信息下发公共控制信令。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交互单元,用于在驻留宏基站的用户终端由空闲状态转为连接态且需要利用所述第一小站传输用户数据时,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与所述宏基站进行交互,得到用于承载所述用户终端的用户数据的小站配置信息;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第一小站发送包含小站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以使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所述小站配置信息为用户终端提供数据传输服务。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配置单元,用于根据网络状况和第一小站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回程链路性能,为所述第一小站配置协议栈配置信息;
所述发送单元,在用于将所述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时,具体用于将配置给所述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包含在数据承载配置信息中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以使第一本地网关根据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从所述第一小站接收的用户数据进行处理;在用于将所述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小站时,具体用于将配置给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包含在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小站,以使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接收到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用户数据进行处理;在用于将所述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和至少一个第一小站时,具体用于将配置给各所述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包含在数据承载配置信息中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并将配置给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包含在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小站,以使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接收到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用户数据进行处理,第一本地网关根据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从所述第一小站接收的用户数据进行处理;
所述协议栈配置信息包括以下任一种方式:
方式一:物理层PHY、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协议MAC、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RLC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二:PHY位于第一小站,MAC、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三:PHY和MAC位于第一小站,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四:PHY、MAC和RLC位于第一小站,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根据接收到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在确定所述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归属于自身的至少一个第二小站后,在第一小站针对该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和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小站针对该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不相同时,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包含重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并向为用户终端服务的第一小站发送切换通知,以使该为用户终端服务的第一小站停止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并向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的第二小站发送切换通知和所述重配置信息,以使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的第二小站开始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
其中,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的任一种或全部:
第一种情况:用户终端测量的针对第一小站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针对该第一小站的邻小区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第二种情况:第一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第一小站的邻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重配置信息是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用户终端在第二小站中的配置信息确定的。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在根据接收的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确定所述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归属于第二本地控制器的至少一个第三小站后,向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发送切换请求信令;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第二本地控制器发送的包含为所述用户终端配置的配置信息的切换确认信令;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将接收的包含为所述用户终端配置的配置信息的切换确认信令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发送给所述用户终端;
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的任一种或全部:
第一种情况:用户终端测量的针对第一小站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针对该第一小站的邻小区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第二种情况:第一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第一小站的邻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第二小站时,向所述第一小站发送第一数据前转控制信令,以使所述第一小站在没有与第二小站建立数据直连通道时,将第一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一本地网关,该第一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一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二小站;在与第二小站建立了数据直连通道,将第一前转数据通过该数据直连通道前转给所述第二小站;还用于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向所述第一小站发送第二数据前转控制信令,以使所述第一小站在没有与第三小站建立数据直连通道时,将第一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一本地网关,该第一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一前转数据通过所述第二本地网关转发给所述第三小站;在与第三小站建立数据直连通道时,将第一前转数据通过该数据直连通道前转给所述第三小站;其中,所述第一前转数据是第一小站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所述第一前转数据包括: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或者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和未收到确认消息的已发送的用户数据。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当所述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第二本地控制器和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向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发送第三数据前转控制信令,以使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将第二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二本地网关,所述第二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二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三小站;
其中,所述第二前转数据是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
所述第二前转数据至少包括第一本地网关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
第五方面,一种第一小站,所述第一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
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传输单元,用于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
通过这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由于第一本地控制器将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小站,第一小站根据接收的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进而进行用户数据传输,因此,实现了第一本地控制器直接对第一小站的集中管理以及对第一小站建立数据传输通道的集中控制,使得在用户设备需要传输用户数据时,可以不需要经过宏基站进行数据传输通道的建立,并且对第一小站的能力没有特别限制,因此,解决了大规模小站存在时的连接和通信效率问题。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
所述建立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互联网直通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互联网建立数据传输通道;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第一本地网关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发送的广播信道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小站还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根据该广播信道配置信息下发公共控制信令,以使处于该第一小站覆盖下的用户终端根据所述公共控制信令驻留在该第一小站。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发送的包含小站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根据所述小站配置信息为用户终端提供数据传输服务,所述小站配置信息是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与宏基站进行交互后得到的;所述用户终端处于所述宏基站的覆盖范围和所述第一小站的覆盖范围的交集内,且在处于空闲状态时驻留在所述宏基站。
结合第五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包括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在传输单元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之前,根据接收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用户数据进行处理;
所述传输单元,具体用于利用建立的与第一本地网关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处理后的所述用户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是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网络状况和第一小站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回程链路性能为第一小站配置的;
所述协议栈配置信息包括以下任一种方式:
方式一:物理层PHY、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协议MAC、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RLC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二:PHY位于第一小站,MAC、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三:PHY和MAC位于第一小站,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四:PHY、MAC和RLC位于第一小站,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发送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本地控制器的包含重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和切换通知;将接收到的包含重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发送给用户终端,以使所述用户终端切换至第二小站;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所述切换通知停止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其中,所述包含重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和切换通知是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在确定所述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归属于自身的至少一个第二小站后,在第一小站针对该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和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小站针对该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不相同时下发的;
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的任一种或全部:
第一种情况:用户终端测量的针对第一小站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针对该第一小站的邻小区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第二种情况:第一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第一小站的邻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重配置信息是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用户终端在第三小站中的配置信息确定的。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发送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接收来自第二本地控制器的包含为所述用户终端配置的配置信息的切换确认信令;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将接收到的包含重配置信息的切换确认信令发送给用户终端,以使所述用户终端切换至第三小站;
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所述切换确认信令停止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
其中,所述切换确认信令是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用于将用户终端切换至至少一个第三小站的切换请求后发送的,所述第三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
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的任一种或全部:
第一种情况:用户终端测量的针对第一小站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针对该第一小站的邻小区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第二种情况:第一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第一小站的邻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前转单元,用于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第二小站时,在接收单元接收到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第一数据前转控制信令后,若第一小站与第二小站建立了数据直连通道,则将第一前转数据通过该数据直连通道前转给所述第二小站,若第一小站与第二小站没有建立数据直连通道,则将第一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一本地网关,以使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一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二小站;
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在接收单元接收到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第二数据前转控制信令后,若第一小站与第三小站建立了数据直连通道,则将第一前转数据通过该数据直连通道前转给所述第三小站,若第一小站与第三小站没有建立数据直连通道,则将第一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一本地网关,以使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一前转数据通过所述第二本地网关转发给所述第三小站;
其中,所述第一前转数据是第一小站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
所述第一前转数据包括: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或者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和未收到确认消息的已发送的用户数据。
第六方面,一种第一本地网关,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
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传输单元,用于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
通过这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由于第一本地控制器将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接收的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进而进行用户数据传输,因此,实现了第一本地控制器直接对第一本地网关建立数据传输通道的控制,使得在用户设备需要传输用户数据时,可以不需要经过宏基站进行数据传输通道的建立,利用第一本地网关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进行用户数据的传输,因此,解决了大规模小站存在时的连接和通信效率问题。
结合第六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建立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确定参与用户数据传输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与确定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其中,所述第一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和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
结合第六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建立单元,还用于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互联网直通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互联网建立数据传输通道;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核心网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核心网建立数据传输通道;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至少一个第二小站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小站建立数据传输通道;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第二本地网关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第二本地网关建立数据传输通道,以使第一本地网关将第一用户设备的用户数据通过第二本地网关发送给第二用户设备,以及通过第二本地网关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给第一用户设备的用户数据;
其中,所述第二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和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网关。
结合第六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包括各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本地网关,还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在传输单元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之前,在收到第一小站的用户数据后,根据该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所述用户数据进行处理;
所述传输单元,具体用于利用建立的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处理后的所述用户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是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网络状况和所述第一小站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回程链路性能为所述第一小站配置的;
所述协议栈配置信息包括以下任一种方式:
方式一:物理层PHY、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协议MAC、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RLC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二:PHY位于第一小站,MAC、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三:PHY和MAC位于第一小站,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四:PHY、MAC和RLC位于第一小站,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结合第六方面,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
转发单元,用于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第二小站时,将第一小站前转的第一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二小站;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将第一小站前转的第一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二本地网关,以使所述第二本地网关将接收到的第一前转数据发送给第三小站;其中,所述第一前转数据是第一小站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所述第一前转数据包括: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或者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和未收到确认消息的已发送的用户数据。
结合第六方面,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当所述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第二本地控制器和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第三数据前转控制信令;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还包括:
前转单元,用于将第二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二本地网关,以使所述第二本地网关将接收到的第二前转数据发送给第三小站;其中,所述第二前转数据是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所述第二前转数据至少包括第一本地网关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
第七方面,一种通信系统,包括:第一本地控制器、第一小站和第一本地网关;其中:
第一本地控制器,用于确定有用户设备需要建立数据承载;生成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将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和/或至少一个第一小站,所述用户设备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所述第一小站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服务;
第一小站,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其中,所述第一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
第一本地网关,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
通过这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由于第一本地控制器将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和/或至少一个第一小站,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接收的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进而进行用户数据传输,第一小站根据接收的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进而进行用户数据传输,因此,实现了第一本地控制器直接对第一小站的集中管理以及对第一小站和第一本地网关建立数据传输通道的集中控制,使得在用户设备需要传输用户数据时,可以不需要经过宏基站进行数据传输通道的建立,并且对第一小站的能力没有特别限制,因此,解决了大规模小站存在时的连接和通信效率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背景技术中的双连接架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架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实现用户终端驻留在部分小站的流程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实现驻留宏基站的利用第一小站传输用户数据的流程图;
图6A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控制面的协议栈示意图;
图6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户面的协议栈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小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本地网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小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本地网关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通信方法,在第一本地控制器确定有用户设备需要建立数据承载时,生成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第一本地控制器将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和/或至少一个第一小站,以使接收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的网元实体根据该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所述用户设备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所述第一小站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服务。由于第一本地控制器将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和/或至少一个第一小站,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接收的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进而进行用户数据传输,第一小站根据接收的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进而进行用户数据传输,因此,实现了第一本地控制器直接对第一小站的集中管理以及对第一小站和第一本地网关建立数据传输通道的集中控制,使得在用户设备需要传输用户数据时,可以不需要经过宏基站进行数据传输通道的建立,并且对第一小站的能力没有特别限制,也即解决了大规模小站存在时的连接和通信效率问题。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并且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下面先对实施本发明的通信方法的网络架构进行说明,之后依次对在网络架构中的用户数据传输、对处于空闲状态的用户终端的控制、协议栈配置、用户终端在本地控制器\本地网关内的小区切换以及此时的小区切换过程中的数据前转、用户终端跨本地控制器\本地网关的小区切换以及此时的小区切换过程中的数据前转等通信方法进行说明。
参见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架构示意图,该网络架构包括小站21、本地网关22、本地控制器23和核心网控制器24;
其中,本地控制器23和本地网关22分别作为小站21的控制面锚点和用户面锚点,负责处理与小站相关的过程。从控制平面来说,小站通过本地控制器连接入核心网络,并最终受核心网控制器的管理(正如图2中的控制面数据传输通道所显示的)。从用户平面来说,小站通过本地网关接入核心网络或者直接接入互联网(Internet)(正如图2中的用户面数据传输通道或者本地直通数据传输通道所显示的)。本地控制器23和本地网关22可以是一个实体的两个功能,也可以是具有接口的两个节点,本发明实施例中是以具有接口的两个节点为例对本地控制器和本地网关进行说明的。
本地控制器23的主要功能:作为小站的控制面锚点,将小站相关的控制面信令进行处理;与小站相关的核心网信令,终结于本地控制器,由本地控制器进行处理;与用户终端相关的接入控制信令,由本地控制器进行触发和管理,通过小站,与用户终端之间进行信令交互;进行小站的资源管理和协调,例如管理小站的工作频点,功率等资源,控制小站是否发送公共控制信令等;进行小站之间移动性管理;进行跨本地控制器的移动性管理;进行小站的安全性管理。
本地网关22的主要功能:小站的用户面的锚点;小区切换时进行数据前转和路径转换;用户面安全性管理。
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实施例主要是从第一本地控制器、第一小站和第一本地网关的角度去说明本发明的通信方法,但这并不失一般性;
首先对下面将要描述的通信方法中涉及的第一小站、第二小站、第三小站、第一本地控制器、第一本地网关、第二本地网关和第二本地控制器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
第一本地网关受控于第一本地控制器;第二本地网关受控于第二本地控制器;
第一小站和第二小站的用户面锚点均为第一本地网关,第一小站和第二小站的控制面锚点均为第一本地控制器,也即第一小站和第二小站均归属于第一本地网关和第一本地控制器;
第三小站的用户面锚点为第二本地网关,第三小站的控制面锚点为第二本地控制器,也即第三小站归属于第二本地网关和第二本地控制器;
(一)用户数据传输;
参见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三中提供的用户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步骤301:第一本地控制器确定有用户设备需要建立数据承载;
在本步骤301中,当用户设备需要建立数据承载(进行数据传输)时,处于非连接态时,用户设备通过与第一本地控制器建立RRC(RadioResource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协议)连接,通知本地控制器需要进行交互,第一本地控制器获知需要进行数据传输,以及进行数据传输的参数信息(例如数据传输速率),进而可以确定该用户设备需要建立数据承载以及为该用户终端生成承载配置信息。
步骤302: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生成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
所述承载配置信息中包括用户数据传输速率、可选的包括数据传输路径信息,也可以说是包括参与数据传输的网元节点信息以及网络信息;
在第一本地网关或第一小站没有配置默认路径或不采用默认路径时,所述承载配置信息中可以包括参数数据传输的网元节点以及网络信息,在第一本地网关或第一小站内有默认数据传输路径信息且采用时,所述承载配置信息中可以不包括参数数据传输的网元节点以及网络信息;
步骤303: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将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和至少一个第一小站;
由于可能需要归属于第一本地控制器的多个小站同时为一个用户终端服务,因此,本步骤303中把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至少一个第一小站;
在本步骤303中,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还可以将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只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此时,第一本地网关可以利用该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还可以将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只发送给至少一个第一小站,此时,收到该承载配置信息的第一小站可以利用该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步骤304:第一本地网关和至少一个第一小站接收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
步骤305:第一本地网关和至少一个第一小站根据该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所述用户设备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所述第一小站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服务;
步骤306:第一本地网关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第一小站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
较佳的,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包括:
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互联网直通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互联网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这里的第一小站确定互联网直通参与是指第一小站与互联网直连。
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第一本地网关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较佳的,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确定参与用户数据传输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与确定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其中,所述第一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和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
较佳的,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还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互联网直通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互联网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这里第一本地网关确定的互联网直通参与是值第一本地网关与互联网直连。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核心网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核心网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至少一个第二小站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小站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第二本地网关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第二本地网关建立数据传输通道,以使第一本地网关将第一用户设备的用户数据通过第二本地网关发送给第二用户设备,以及通过第二本地网关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给第一用户设备的用户数据;
其中,所述第二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和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网关。
经过上述数据传输通道的过程,在第一本地控制器的控制下,第一本地网关及第一小站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包括以下五条:
第一条:第一用户终端<–>第一小站<–>第一本地网关<–>核心网络<–>Internet/第二用户终端;
第二条:第一用户终端<–>第一小站<–>互联网;
第三条:第一用户终端<–>第一小站<–>第一本地网关<–>互联网;
第四条:第一用户终端<–>第一小站<–>第一本地网关<–>第二小站<–>第三用户终端;
第五条:第一用户终端<–>第一小站<–>第一本地网关<–>第二本地网关<–>第三小站<–>第二用户终端;
其中,第一条传输通道是通用的数据传输通道,第二条至第五条是为了优化数据传输通道,在第一本地控制器的控制之下建立的本地直通数据传输通道;一旦建立了本地直通数据传输通道,则大大缩短了用户数据传输的时延、减少了网络资源的消耗,提高了通信效率和用户体验。
(二)对处于空闲状态的用户终端的控制
通常的,若干小站在一个本地控制器/本地网关的控制之下,可以有不同的小区标识以及相应的广播消息等公共控制信息,以使得处于空闲状态的用户终端可以在每个小站上正常的驻留,进而进入连接态,使用小站频率资源获得大速率的数据传输效果;
但对于小站来说,由于覆盖小,且可能位于高频点,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用户终端连接态的传输速率,起到热点速率增强的作用。因此这种小站,对于处于空闲状态的用户终端来说因为并不需要大带宽高速率的传输需求,而是较为简单的移动性和驻留控制即可。
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案中,处于空闲状态的用户终端可以驻留在部分小站上,也可以驻留在宏基站上,这些均取决于本地控制器的控制,下面分别介绍相应的实现过程。
(1)驻留在部分小站的实现过程可以包括如图4所示的以下步骤:
步骤401: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向第一小站发送广播信道配置信息;
在本步骤401中,若第一本地控制器不向第一小站发送广播配置信息,则第一小站就无法下发用于用户终端驻留的广播消息这一公共控制信令,用户终端就无法搜索进而也无法驻留在此第一小站;
在本步骤401中,若第一本地控制器不向覆盖用户终端的第一小站发送广播配置信息,则处于空闲状态的用户终端无法搜索到第一小站,只能驻留到宏基站;
步骤402:所述第一小站接收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发送的广播信道配置信息;
步骤403:所述第一小站根据该广播信道配置信息下发公共控制信令,以使处于该第一小站覆盖下的用户终端根据所述公共控制信令驻留在该第一小站。
在本步骤403中,第一小站下发的公共控制信令中可以包括小区标识,以便于用户终端进行驻留,该小区标识可以第一小站的标识(每个小站独立规划),也可以多个小站共用的小区标识(多个小站共用一个小区标识)。
这种允许用户终端驻留在部分小站的做法,使得用户终端可以在小站的频点上快速的进入连接态享受到高速率的数据服务。但由于小站的频点可能带宽比较大,且节点数量众多,为了降低网络侧公共信令的开销,同时降低用户终端测量和处理的复杂度,在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管控之下,可以在部分频点,以及部分小站进行驻留用户终端的容纳。例如,小站频点有10个工作频点,则可以设计其中1-2个频点上面允许用户终端驻留,其它频点只允许连接态用户终端使用,在允许驻留的频点上;由于小站间的距离较近,覆盖存在着很大的干扰和交集,因此也可以不是所有的驻留频点的小站均容纳用户终端驻留,可以设计其中的部分允许用户终端驻留或者说发送公共控制信令用以用户终端感知,其余的部分只需要在发送公共控制信令的时频资源上静默,以达到节能并降低干扰的目的即可,而发送公共控制信令的小站是由本地控制器统一控制,保证一定的覆盖连续性。
进一步的,对于连续覆盖的一系列第一小站,第一本地控制器还可以给这些第一小站发送相同公共控制信令,例如小区标识,系统信息等完全一致,同频第一小站在相同的时频资源发送相同的广播信息,多个第一小站采取相同的小区参数,相当于多个第一小站组成一个大的范围驻留小区。对于用户终端来说,驻留在这一系列连续覆盖的第一小站区域时,与用户终端驻留在一个大覆盖的宏基站下类似,降低了复杂度和开销。相同资源上相同信令来自于不同第一小站,也进一步增加了用户终端分集接收效果,提高了公共信令的接收信噪比和质量。对于进入连接态之后的用户终端,不同小站资源(可包含在小站配置信息中)为不同用户终端服务或者多个小站资源为同一个用户终端服务,增加站点的小区分裂技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频谱利用率。
(2)用户终端驻留在宏基站:
一般情况,宏基站相比小站均有较广阔的覆盖,对于用户终端来说,如果驻留在宏基站,则可以较为节省驻留的信令开销和测量开销等。因此一种网络部署方式,可以是宏基站负责空闲状态用户终端的驻留,而小站资源只有进入连接态之后的用户终端才进行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宏基站和小站的本地控制器/网关之间需要有接口,协商进入连接态用户终端对于小站频点资源等小站配置信息的使用和切换等。
大多数小站不允许用户终端进行驻留,一种可行的方式就是这些小站资源不发送正常的公共控制信令,例如可以不发送广播消息等。当然也有一些小站是需要允许用户终端驻留的,例如CSG(ClosedSubsciberGroup,闭合用户组)小站,这样的小站可以自己发送公共信令,如广播消息等,以利于用户终端的正常驻留。
通常情况,用户终端驻留在宏站的频点,只有当用户终端需要进行数据传输,才由宏基站和本地控制器进行接口协商,将用户终端切换到小站频点进行工作。
下面以第一本地控制器和第一小站为执行对象,对上述在驻留宏基站的用户终端由空闲状态转为连接态且需要利用所述第一小站传输用户数据时,宏基站和第一本地控制器、第一小站之间的交互过程通过如图5所示的流程进行说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宏基站向第一本地控制器发送包含所述用户终端的数据传输需求的小站配置信息请求;
步骤502: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所述数据传输需求为所述用户终端分配至少一个小站配置信息,所述小站配置信息用于承载所述用户终端的用户数据;
步骤503:第一本地控制器将发送包含小站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发送给宏基站和参与用户数据传输的第一小站;
步骤504:宏基站将所述小站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用户终端;
步骤505: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所述小站配置信息为用户终端提供数据传输服务。
(三)协议栈配置
参见图6A,控制面的协议栈示意图;参见图6B为用户面的协议栈示意图。
由于空口控制面承载和用户面承载有比较强的相关性,甚至前者控制后者,因此当控制面锚点和用户面锚点是分开的节点时,这二者之间需要较理想的回程链路,才能进行实时同步的交互。从协议栈架构来看,这两个锚点位于同一个实体之内,是比较方便的一种实现方式。
在上述图6A和图6B协议栈示意图中,PDCP(PacketDataConvergence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和IP(InternetProtocol,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均位于集中节点(本地控制器/网关),RLC(RadioLink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MAC(MediaAccess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协议)和PHY(PhysicalLayer,物理层)三个协议层在小站均为虚线框,代表了如下四种协议栈配置方式:
第一种方式:RLC,MAC,PHY三层协议均位于集中节点(本地控制器/网关),而对于小站来说仅是作为天线端口,对物理层数据进行空口发送;
第二种方式:PHY位于小站节点,MAC和RLC位于集中节点,相当于小站仅进行物理层数据的处理和空口发送,其余调度和ARQ(AutomaticRepeat-reQuest用户终端自动重传请求)重传等功能仍旧位于集中节点;
第三种方式:PHY和MAC层位于小站节点,RLC层位于集中节点,相当于小站对MAC层数据进行处理和传输,小站具有调度和HARQ(HybridAutomaticRepeatRequest,用户终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重传等功能,而ARQ重传等RLC功能位于集中节点;
第四种方式:PHY,MAC,RLC均位于小站节点,相当于小站对RLC层数据进行处理和传输,小站具有调度和HARQ及ARQ重传功能。
对于小站来说,协议栈究竟采取上述四种方式中的哪一种,由本地控制器根据网络状况和该小站与本地网关之间的回程链路性能进行判断,然后再配置给小站。对于本地控制器来说,可以允许其下同时存在不同的协议栈架构。
以下举例说明本地控制器如何选择协议栈架构:
网络状况:通常是指当前网络中激活的小站节点的功率情况,干扰情况,以及协议栈架构情况,也包括网络节点处理能力的剩余情况等,一般情况下,如果周围小站情况和处理能力剩余情况允许进行小站之间的物理层协作时,采取集中节点处理尽量多的协议层,例如上述第一或者第二种方式,反之,当情况不允许时,可以给小站更多的协议层,例如上述第三种和第四种;
回程链路性能:回程链路大体分为理想回程链路和非理想回程链路,时延越短,带宽越大的回程链路越接近理想回程链路,回程链路的情况越接近理想,说明其传输效果越好,此时在小站和集中节点之间传输的数据可以比较底层,例如采取第一种或者第二种协议栈方式,反之,当回程链路时延较大,带宽不足的情况下,小站和集中节点之间传输的数据越高层,例如采取第三种或者第四种协议栈方式。
对于用户终端来说,需要知道当前自己的服务小站采取的是上述四种方式的哪一种协议栈形式,这个信息可以通过本地控制器\本地网关发送给该用户终端的配置信令进行携带。
从控制平面来说,RRC实体和PDCP实体始终位于集中节点,则说明用户终端的控制功能和信令过程均由本地控制器来执行,并且安全性相关的功能也位于集中节点。用户平面来说,PDCP实体始终位于集中节点,则用户面安全性功能由集中节点统一处理。从集中节点到用户终端,无论中间经历几层空口链路,始终由端到端的PDCP实体来保证传输的安全性。
在上述(一)用户数据传输部分,所述承载配置信息中包括第一本地控制器为第一小站配置的协议栈配置信息,第一本地控制器为第一小站配置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包括上述协议栈配置的四种方式中的任一种;
下面结合上述协议栈配置信息对用户数据传输进行进一步地说明:
较佳的,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网络状况和第一小站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回程链路性能,为所述第一小站配置协议栈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将所述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将配置给所述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包含在数据承载配置信息中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以使第一本地网关根据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从所述第一小站接收的用户数据进行处理;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将所述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至少一个第一小站,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将配置给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包含在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小站,以使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接收到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用户数据进行处理;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将所述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和至少一个第一小站,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将配置给各所述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包含在数据承载配置信息中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并将配置给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包含在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小站,以使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接收到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用户数据进行处理,第一本地网关根据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从所述第一小站接收的用户数据进行处理。
较佳的,所述第一小站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接收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用户数据进行处理;
所述第一小站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小站利用建立的与第一本地网关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处理后的所述用户数据;
较佳的,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之前,还包括:
在收到第一小站的用户数据后,根据该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所述用户数据进行处理;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利用建立的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处理后的所述用户数据。
(四)用户终端在本地控制器\本地网关之内移动的小区切换以及此时的小区切换过程中的数据前转
当用户终端在第一本地控制器\本地网关控制之下的小站之间移动时,小区切换的主要的步骤如下:
步骤A1:用户终端进入连接态,与第一本地控制器建立正常的链路,并通过其服务自身的第一小站(可能是多个服务小站,也即多个第一小站)进行用户数据传输;
步骤A2:当用户终端测量和/或者小站测量满足了上报条件,则将测量结果(链路质量测量报告)上报给第一本地控制器;
所谓测量的上报条件,主要是指用户终端与第一小站以及该第一小站的邻小站的链路质量的监测。一般情况下,可以配置成周期性测量或者事件触发的形式。周期性测量是指周期性的上报用户终端与第一小站以及该第一小站的邻小站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事件触发的方式,可以配置一些触发条件,例如第一小站(服务小站)链路质量低于门限并持续达到一定的时长,邻小站链路质量高于门限并持续达到一定的时长,第一小站链路质量与邻小区链路质量之差满足门限并持续达到一定时长等,当满足触发条件之后,再进行上报。
上述用户终端的测量结果是指用户终端测量的针对第一小站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针对该第一小站的邻小区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上述小站的测量结果是指第一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第一小站的邻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步骤A3:本地控制器根据接收的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可选的,还可以综合涉及到第一小站的邻小站的负荷情况)进行切换服务小站的判决,如果决定切换服务小站,则需要根据情况对用户终端进行重配置,如果第一小站针对该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和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小站针对该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相同,则不需要对用户终端进行信令通知,用户终端仍旧维持传输即可;如果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小站与第一小站的配置即不相同,则需要向用户终端发送包含重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并
向为用户终端服务的第一小站发送切换通知,以使该为用户终端服务的第一小站停止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并向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的第二小站发送切换通知和所述重配置信息,以使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的第二小站开始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所述重配置信息是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用户终端在第二小站中的配置信息确定的。
对用户终端来说,一般包含重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在第一小站上进行下发,而用户终端返回的重配置完成信令则在第二小站上发送。
上述第一小站针对该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和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小站针对该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中的配置信息可以包括协议栈配置信息;
进一步的,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中:
如果PHY及以上全部位于集中节点,则用户终端切换到第二小站之后,用户终端协议栈实体不需要进行任何重置和复位操作;
如果PHY位于小站,MAC及以上位于集中节点,则用户终端切换到第二小站之后,用户终端协议栈实体中,PHY层需要重置和复位,MAC及以上各层保持现状即可;
如果PHY和MAC位于小站,RLC及以上位于集中节点,则用户终端切换到第二小站之后,用户终端协议栈实体中,PHY和MAC层需要重置和复位,RLC及以上各层保持现状即可;
如果PHY和MAC,RLC位于小站,PDCP及以上位于集中节点,则用户终端切换到第二小站之后,用户终端协议栈实体中,PHY和MAC,RLC层需要重置和复位,PDCP及以上各层保持现状即可;
当用户终端如果有切换引起的重配置信令,则网络可以显式的配置用户终端,进行PDCP层或者RLC层的状态报告上报,如果只有PDCP层位于集中节点,其余RLC及以下均位于小站,则触发PDCP层状态报告,如果RLC层也位于集中节点,则可以触发RLC层状态报告。
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第二小站时,数据前转过程如下:
步骤B1: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向所述第一小站发送第一数据前转控制信令;
具体的,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获知RLC层位于小站时,小站的RLC层中会有缓存的数据,因此,向第一小站发送第一数据前转控制信令。
步骤B2:所述第一小站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第一数据前转控制信令后,若第一小站与第二小站建立了数据直连通道,则将第一前转数据通过该数据直连通道前转给所述第二小站;若第一小站与第二小站没有建立数据直连通道,则将第一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一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二小站;
其中,所述第一前转数据是第一小站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
所述第一前转数据包括: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或者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和未收到确认消息的已发送的用户数据。
下面对用户数据的UM(非确认模式)和AM(确认模式)两种传输模式下前转数据的确定进行分别说明:
如果是UM模式:
如果RLC层及以上位于集中节点,则不需要进行数据前转,第一小站MAC/PHY以下复位之后,第二小站重新从第一本地网关接收数据,开始新传输;
如果RLC层位于第一小站,则RLC层缓存的数据中,未发送的数据(可选的,发送了但没有收到肯定确认的数据也可以包含在内),需要按照顺序从第一小站前转至第二小站,进行重新发送;
如果是AM模式:
如果RLC层及以上位于集中节点,则不需要进行数据前转,第一小站MAC/PHY以下复位之后,第二小站重新从第一本地网关接收数据,开始新传输;
如果RLC层位于第一小站,则RLC层缓存的数据中,未发送的数据(可选的,发送了但没有收到ARQ肯定确认的数据也可以包含在内),需要按照顺序第一小站前转至第二小站,进行重新发送。
步骤B3:用户终端在第二小站开始正常的收发数据的操作。
(五)跨本地控制器\本地网关的小区切换以及此时的小区切换过程中的数据前转
一般情况下,用户终端可以有多个服务小站同时为其服务,但是这些服务小站必须归属于同一个本地控制器\本地网关。当用户终端移动到本地控制器\本地网关控制的小站区域的边缘时,可以考虑跨控制区域切换,即由当前的本地控制器切换到另一个本地控制器控制下的小站去接受服务。一般来说,不允许两个本地控制器同时为用户终端服务,因为过程和交互比较复杂,因此跨区切换一般是小站服务集的统一切换,即由服务小站集合1切换到服务小站集合2中去。
跨本地控制器\本地网关的小区切换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C1:用户终端处于连接态,与第一本地控制器建立正常的链路,并通过其服务小站第一小站(可能是多于一个第一小站)进行数据传输;
步骤C2:当用户终端测量(和/或小站)的测量满足了上报条件,用户终端(和/或小站)则将测量结果上报给本地控制器;测量相关的内容以及测量结果与(四)中的步骤A2基本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步骤C3:第一本地控制器接收到测量结果(可选的,还可以综合涉及到第一小站的邻小站的负荷情况)进行更换服务小站的判决,第一本地控制器清楚的了解哪些小站是属于自己管辖的,哪些小站是属于别的本地控制器管辖的,如果判断的结果是用户终端需要切换到另一个本地控制器(第二本地控制器)管辖的小站集去接受服务,则执行步骤C4;
步骤C4:服务的当前用户终端的第一本地控制器,向第二本地控制器发送切换请求信令,告知第二本地控制器欲将用户终端切换过去,并携带必要的用户终端上下文信息;
用户终端的上下文,简单的说,就是这个用户终端有哪些特点,例如正在进行的业务是什么特性,用户终端的一些偏好,以及在第一小站的配置,以利于切换至第二小站和第二本地控制器确定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
步骤C5:第二本地控制器根据自己的资源和负荷情况,进行接纳判决,如果可以接纳用户终端,则向第一本地控制器发送切换确认信令,并携带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
上述携带的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相对于用户终端在第一小站上的配置信息来说是新的配置信息;
步骤C6:第一本地控制器将包含所述配置信息的切换确认信令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发送给用户终端,以使用户终端切换至第三小站;
步骤C7:用户终端与第二本地控制器建立连接,回复配置完成消息,并在第二小站集上开始收发信令;由于更换到了第二本地控制器\本地网关,因此用户终端的所有控制面承载实体均复位,用户面承载实体UM模式的也需要全部复位,只有AM模式的PDCP实体保持现有传输状态,其余AM模式的实体也均全部复位,按照配置要求进行必要的PDCP状态报告上报。
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第二本地控制器和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数据前转过程如下: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向所述第一小站发送第二数据前转控制信令,所述第一小站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第二数据前转控制信令后,若第一小站与第三小站建立了数据直连通道,则将第一前转数据通过该数据直连通道前转给所述第三小站,若第一小站与第三小站没有建立数据直连通道,则将第一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一本地网关,以使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一前转数据通过所述第二本地网关转发给所述第三小站;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向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发送第三数据前转控制信令,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将第二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二本地网关,所述第二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二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三小站;
其中,所述第二前转数据是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
所述第二前转数据至少包括第一本地网关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
具体的,对于AM模式的用户数据传输模式,需要将第一本地网关根据PDCP的状态信息确定的对端没有正确接收的用户数据全部发送至第二本地网关,所有未发送的数据和未获得ARQ肯定确认的数据,也按顺序前转至第二本地网关,对于UM模式的用户数据传输模式,所有未发送的数据和可选的未获得肯定确认的数据,按顺序前转至第二本地网关。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第一本地控制器、第一小站和第一本地网关,由于该第一本地控制器、第一小站和第一本地网关所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前述通信方法相似,因此该第一本地控制器、第一小站和第一本地网关的实施可以参见前述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参见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本地控制器,包括:
确定单元71,用于确定有用户设备需要建立数据承载;
生成单元72,用于生成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
发送单元73,用于将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和/或至少一个第一小站,以使接收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的网元实体根据该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所述用户设备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所述第一小站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服务。
较佳的,所述发送单元73,还用于向第一小站发送广播信道配置信息,以使所述第一小站根据该广播信道配置信息下发公共控制信令。
较佳的,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还包括:
交互单元74,用于在驻留宏基站的用户终端由空闲状态转为连接态且需要利用所述第一小站传输用户数据时,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与所述宏基站进行交互,得到用于承载所述用户终端的用户数据的小站配置信息;
所述发送单元73,还用于向所述第一小站发送包含小站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以使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所述小站配置信息为用户终端提供数据传输服务。
较佳的,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还包括:
配置单元75,用于根据网络状况和第一小站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回程链路性能,为所述第一小站配置协议栈配置信息;
所述发送单元73,在用于将所述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时,具体用于将配置给所述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包含在数据承载配置信息中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以使第一本地网关根据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从所述第一小站接收的用户数据进行处理;在用于将所述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小站时,具体用于将配置给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包含在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小站,以使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接收到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用户数据进行处理;在用于将所述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和至少一个第一小站时,具体用于将配置给各所述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包含在数据承载配置信息中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并将配置给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包含在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小站,以使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接收到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用户数据进行处理,第一本地网关根据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从所述第一小站接收的用户数据进行处理;
所述协议栈配置信息包括以下任一种方式:
方式一:物理层PHY、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协议MAC、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RLC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二:PHY位于第一小站,MAC、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三:PHY和MAC位于第一小站,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四:PHY、MAC和RLC位于第一小站,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较佳的,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还包括:
接收单元76,用于接收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发送单元73,还用于根据接收到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在确定所述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归属于自身的至少一个第二小站后,在第一小站针对该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和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小站针对该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不相同时,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包含重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并向为用户终端服务的第一小站发送切换通知,以使该为用户终端服务的第一小站停止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并向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的第二小站发送切换通知和所述重配置信息,以使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的第二小站开始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
其中,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的任一种或全部:
第一种情况:用户终端测量的针对第一小站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针对该第一小站的邻小区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第二种情况:第一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第一小站的邻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重配置信息是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用户终端在第二小站中的配置信息确定的。
较佳的,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还包括:
接收单元76,用于接收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发送单元73,还用于在根据接收的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确定所述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归属于第二本地控制器的至少一个第三小站后,向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发送切换请求信令;
所述接收单元76,还用于接收第二本地控制器发送的包含为所述用户终端配置的配置信息的切换确认信令;
所述发送单元73,还用于将接收的包含为所述用户终端配置的配置信息的切换确认信令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发送给所述用户终端;
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的任一种或全部:
第一种情况:用户终端测量的针对第一小站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针对该第一小站的邻小区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第二种情况:第一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第一小站的邻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较佳的,所述发送单元73,还用于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第二小站时,向所述第一小站发送第一数据前转控制信令,以使所述第一小站在没有与第二小站建立数据直连通道时,将第一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一本地网关,该第一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一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二小站;在与第二小站建立了数据直连通道,将第一前转数据通过该数据直连通道前转给所述第二小站;还用于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向所述第一小站发送第二数据前转控制信令,以使所述第一小站在没有与第三小站建立数据直连通道时,将第一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一本地网关,该第一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一前转数据通过所述第二本地网关转发给所述第三小站;在与第三小站建立数据直连通道时,将第一前转数据通过该数据直连通道前转给所述第三小站;其中,所述第一前转数据是第一小站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所述第一前转数据包括: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或者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和未收到确认消息的已发送的用户数据。
较佳的,所述发送单元73,还用于当所述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第二本地控制器和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向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发送第三数据前转控制信令,以使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将第二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二本地网关,所述第二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二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三小站;
其中,所述第二前转数据是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
所述第二前转数据至少包括第一本地网关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
参见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小站,所述第一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包括:
接收单元81,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
建立单元82,用于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传输单元83,用于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
较佳的,所述第一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
所述建立单元82,具体用于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互联网直通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互联网建立数据传输通道;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第一本地网关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较佳的,所述接收单元81,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发送的广播信道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小站还包括:
发送单元84,用于根据该广播信道配置信息下发公共控制信令,以使处于该第一小站覆盖下的用户终端根据所述公共控制信令驻留在该第一小站。
较佳的,所述接收单元81,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发送的包含小站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根据所述小站配置信息为用户终端提供数据传输服务,所述小站配置信息是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与宏基站进行交互后得到的;所述用户终端处于所述宏基站的覆盖范围和所述第一小站的覆盖范围的交集内,且在处于空闲状态时驻留在所述宏基站。
较佳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包括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
所述接收单元81,还用于在传输单元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之前,根据接收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用户数据进行处理;
所述传输单元83,具体用于利用建立的与第一本地网关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处理后的所述用户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是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网络状况和第一小站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回程链路性能为第一小站配置的;
所述协议栈配置信息包括以下任一种方式:
方式一:物理层PHY、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协议MAC、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RLC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二:PHY位于第一小站,MAC、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三:PHY和MAC位于第一小站,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四:PHY、MAC和RLC位于第一小站,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较佳的,所述第一小站,还包括:
发送单元84,用于向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发送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接收单元81,还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本地控制器的包含重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和切换通知;将接收到的包含重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发送给用户终端,以使所述用户终端切换至第二小站;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所述切换通知停止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其中,所述包含重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和切换通知是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在确定所述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归属于自身的至少一个第二小站后,在第一小站针对该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和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小站针对该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不相同时下发的;
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的任一种或全部:
第一种情况:用户终端测量的针对第一小站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针对该第一小站的邻小区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第二种情况:第一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第一小站的邻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重配置信息是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用户终端在第三小站中的配置信息确定的。
较佳的,所述第一小站,还包括:
发送单元84,用于向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发送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接收单元81,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接收来自第二本地控制器的包含为所述用户终端配置的配置信息的切换确认信令;
所述发送单元84,还用于将接收到的包含重配置信息的切换确认信令发送给用户终端,以使所述用户终端切换至第三小站;
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所述切换确认信令停止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
其中,所述切换确认信令是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用于将用户终端切换至至少一个第三小站的切换请求后发送的,所述第三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
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的任一种或全部:
第一种情况:用户终端测量的针对第一小站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针对该第一小站的邻小区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第二种情况:第一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第一小站的邻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较佳的,所述第一小站,还包括:前转单元85,用于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第二小站时,在接收单元接收到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第一数据前转控制信令后,若第一小站与第二小站建立了数据直连通道,则将第一前转数据通过该数据直连通道前转给所述第二小站,若第一小站与第二小站没有建立数据直连通道,则将第一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一本地网关,以使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一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二小站;
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在接收单元接收到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第二数据前转控制信令后,若第一小站与第三小站建立了数据直连通道,则将第一前转数据通过该数据直连通道前转给所述第三小站,若第一小站与第三小站没有建立数据直连通道,则将第一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一本地网关,以使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一前转数据通过所述第二本地网关转发给所述第三小站;
其中,所述第一前转数据是第一小站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
所述第一前转数据包括: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或者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和未收到确认消息的已发送的用户数据。
参见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本地网关,包括:
接收单元91,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
建立单元92,用于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传输单元93,用于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
较佳的,所述建立单元92,具体用于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确定参与用户数据传输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与确定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其中,所述第一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和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
较佳的,所述建立单元92,还用于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互联网直通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互联网建立数据传输通道;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核心网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核心网建立数据传输通道;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至少一个第二小站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小站建立数据传输通道;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第二本地网关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第二本地网关建立数据传输通道,以使第一本地网关将第一用户设备的用户数据通过第二本地网关发送给第二用户设备,以及通过第二本地网关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给第一用户设备的用户数据;
其中,所述第二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和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网关。
较佳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包括各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本地网关,还包括:
处理单元94,用于在传输单元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之前,在收到第一小站的用户数据后,根据该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所述用户数据进行处理;
所述传输单元93,具体用于利用建立的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处理后的所述用户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是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网络状况和所述第一小站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回程链路性能为所述第一小站配置的;
所述协议栈配置信息包括以下任一种方式:
方式一:物理层PHY、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协议MAC、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RLC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二:PHY位于第一小站,MAC、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三:PHY和MAC位于第一小站,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四:PHY、MAC和RLC位于第一小站,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较佳的,所述第一本地网关,还包括:
转发单元95,用于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第二小站时,将第一小站前转的第一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二小站;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将第一小站前转的第一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二本地网关,以使所述第二本地网关将接收到的第一前转数据发送给第三小站;其中,所述第一前转数据是第一小站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所述第一前转数据包括: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或者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和未收到确认消息的已发送的用户数据。
较佳的,所述接收单元91,还用于当所述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第二本地控制器和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第三数据前转控制信令;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还包括:
前转单元96,用于将第二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二本地网关,以使所述第二本地网关将接收到的第二前转数据发送给第三小站;其中,所述第二前转数据是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所述第二前转数据至少包括第一本地网关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
参见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系统,包括:第一本地控制器101、第一小站102和第一本地网关103;其中:
第一本地控制器101,用于确定有用户设备需要建立数据承载;生成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将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和/或至少一个第一小站,所述用户设备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所述第一小站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服务;
第一小站102,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其中,所述第一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
第一本地网关103,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
参见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处理器1100、收发机1101和存储器1102;并且处理器1100、收发机1101和存储器1102通过总线接口进行通信,其中:
所述处理器1100,用于读取存储器1102中的程序,还执行下列过程:
确定有用户设备需要建立数据承载,生成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将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通过收发机1101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和/或至少一个第一小站,以使接收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的网元实体根据该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所述用户设备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所述第一小站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服务;
收发机1101,用于在处理器1100的控制下接收和发送数据。
较佳的,所述处理器1100,用于读取存储器1102中的程序,还执行下列过程:
通过收发机1101向第一小站发送广播信道配置信息,以使所述第一小站根据该广播信道配置信息下发公共控制信令。
较佳的,所述处理器1100,用于读取存储器1102中的程序,还执行下列过程:
在驻留宏基站的用户终端由空闲状态转为连接态且需要利用所述第一小站传输用户数据时,与所述宏基站通过收发机1101进行交互,得到用于承载所述用户终端的用户数据的小站配置信息;通过收发机1101向所述第一小站发送包含小站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以使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所述小站配置信息为用户终端提供数据传输服务。
较佳的,所述处理器1100,用于读取存储器1102中的程序,还执行下列过程:
根据网络状况和第一小站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回程链路性能,为所述第一小站配置协议栈配置信息;将配置给所述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包含在数据承载配置信息中通过收发机1101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以使第一本地网关根据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从所述第一小站接收的用户数据进行处理;将配置给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包含在数据承载配置信息通过收发机1101发送给所述第一小站,以使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接收到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用户数据进行处理;将配置给各所述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包含在数据承载配置信息中通过收发机1101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并将配置给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包含在数据承载配置信息通过收发机1101发送给所述第一小站,以使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接收到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用户数据进行处理,第一本地网关根据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从所述第一小站接收的用户数据进行处理;所述协议栈配置信息包括以下任一种方式:方式一:物理层PHY、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协议MAC、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RLC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方式二:PHY位于第一小站,MAC、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方式三:PHY和MAC位于第一小站,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方式四:PHY、MAC和RLC位于第一小站,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较佳的,所述处理器1100,用于读取存储器1102中的程序,还执行下列过程:
通过收发机1101接收链路质量测量报告;根据接收到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在确定所述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归属于自身的至少一个第二小站后,在第一小站针对该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和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小站针对该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不相同时,利用通过收发机1101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包含重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并通过收发机1101向为用户终端服务的第一小站发送切换通知,以使该为用户终端服务的第一小站停止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并向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的第二小站发送切换通知和所述重配置信息,以使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的第二小站开始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其中,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的任一种或全部:第一种情况:用户终端测量的针对第一小站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针对该第一小站的邻小区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第二种情况:第一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第一小站的邻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所述重配置信息是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用户终端在第二小站中的配置信息确定的。
较佳的,所述处理器1100,用于读取存储器1102中的程序,还执行下列过程:
通过收发机1101接收链路质量测量报告;根据接收的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确定所述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归属于第二本地控制器的至少一个第三小站后,通过收发机1101向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发送切换请求信令;通过收发机1101接收第二本地控制器发送的包含为所述用户终端配置的配置信息的切换确认信令;将接收的包含为所述用户终端配置的配置信息的切换确认信令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发送给所述用户终端;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的任一种或全部:第一种情况:用户终端测量的针对第一小站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针对该第一小站的邻小区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第二种情况:第一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第一小站的邻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较佳的,所述处理器1100,用于读取存储器1102中的程序,还执行下列过程:
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第二小站时,通过收发机1101向所述第一小站发送第一数据前转控制信令,以使所述第一小站在没有与第二小站建立数据直连通道时,将第一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一本地网关,该第一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一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二小站;在与第二小站建立了数据直连通道,将第一前转数据通过该数据直连通道前转给所述第二小站;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通过收发机1101向所述第一小站发送第二数据前转控制信令,以使所述第一小站在没有与第三小站建立数据直连通道时,将第一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一本地网关,该第一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一前转数据通过所述第二本地网关转发给所述第三小站;在与第三小站建立数据直连通道时,将第一前转数据通过该数据直连通道前转给所述第三小站;
其中,所述第一前转数据是第一小站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所述第一前转数据包括: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或者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和未收到确认消息的已发送的用户数据。
较佳的,所述处理器1100,用于读取存储器1102中的程序,还执行下列过程:
当所述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第二本地控制器和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通过收发机1101向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发送第三数据前转控制信令,以使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将第二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二本地网关,所述第二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二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三小站;其中,所述第二前转数据是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所述第二前转数据至少包括第一本地网关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
其中,在图11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1100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1102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机1101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送机和收发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处理器1100负责管理总线架构和通常的处理,存储器1102可以存储处理器1100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参见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小站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处理器1200、收发机1201和存储器1202;并且处理器1200、收发机1201和存储器1202通过总线接口进行通信,其中:
所述处理器1200,用于读取存储器1202中的程序,还执行下列过程:
通过收发机1201接收来自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其中,所述第一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
收发机1201,用于在处理器1200的控制下接收和发送数据。
较佳的,所述处理器1200,用于读取存储器1202中的程序,还执行下列过程:
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互联网直通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互联网建立数据传输通道;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第一本地网关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建立数据传输通道;其中,所述第一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
较佳的,所述处理器1200,用于读取存储器1202中的程序,还执行下列过程:
通过收发机1201接收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发送的广播信道配置信息;根据该广播信道配置信息下发公共控制信令,以使处于该第一小站覆盖下的用户终端根据所述公共控制信令驻留在该第一小站。
较佳的,所述处理器1200,用于读取存储器1202中的程序,还执行下列过程:
通过收发机1201接收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发送的包含小站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所述小站配置信息是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与宏基站进行交互后得到的;根据所述小站配置信息为用户终端提供数据传输服务,所述用户终端处于所述宏基站的覆盖范围和所述第一小站的覆盖范围的交集内,且在处于空闲状态时驻留在所述宏基站。
较佳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包括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所述处理器1200,用于读取存储器1202中的程序,还执行下列过程:
在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之前,根据通过收发机1201接收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用户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建立的与第一本地网关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处理后的所述用户数据;其中:所述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是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网络状况和第一小站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回程链路性能为第一小站配置的;所述协议栈配置信息包括以下任一种方式:方式一:物理层PHY、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协议MAC、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RLC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方式二:PHY位于第一小站,MAC、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方式三:PHY和MAC位于第一小站,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方式四:PHY、MAC和RLC位于第一小站,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较佳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包括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所述处理器1200,用于读取存储器1202中的程序,还执行下列过程:
通过收发机1201向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发送链路质量测量报告;通过收发机1201接收来自第一本地控制器的包含重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和切换通知;将接收到的包含重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发送给用户终端,以使所述用户终端切换至第二小站;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所述切换通知停止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其中,所述包含重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和切换通知是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在确定所述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归属于自身的至少一个第二小站后,在第一小站针对该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和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小站针对该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不相同时下发的;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的任一种或全部:第一种情况:用户终端测量的针对第一小站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针对该第一小站的邻小区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第二种情况:第一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第一小站的邻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所述重配置信息是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用户终端在第三小站中的配置信息确定的。
较佳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包括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所述处理器1200,用于读取存储器1202中的程序,还执行下列过程:
通过收发机1201向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发送链路质量测量报告;通过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接收来自第二本地控制器的包含为所述用户终端配置的配置信息的切换确认信令;将接收到的包含重配置信息的切换确认信令通过收发机1201发送给用户终端,以使所述用户终端切换至第三小站;根据所述切换确认信令停止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其中,所述切换确认信令是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用于将用户终端切换至至少一个第三小站的切换请求后发送的,所述第三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的任一种或全部:第一种情况:用户终端测量的针对第一小站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针对该第一小站的邻小区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第二种情况:第一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第一小站的邻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较佳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包括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所述处理器1200,用于读取存储器1202中的程序,还执行下列过程:
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第二小站时,在通过收发机1201接收到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第一数据前转控制信令后,若第一小站与第二小站建立了数据直连通道,则将第一前转数据通过该数据直连通道前转给所述第二小站,若第一小站与第二小站没有建立数据直连通道,则将第一前转数据通过收发机1201前转给所述第一本地网关,以使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一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二小站;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在通过收发机1201接收到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第二数据前转控制信令后,若第一小站与第三小站建立了数据直连通道,则将第一前转数据通过该数据直连通道前转给所述第三小站,若第一小站与第三小站没有建立数据直连通道,则将第一前转数据通过收发机1201前转给所述第一本地网关,以使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一前转数据通过所述第二本地网关转发给所述第三小站;其中,所述第一前转数据是第一小站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所述第一前转数据包括: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或者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和未收到确认消息的已发送的用户数据。
其中,在图12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1200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1202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机1201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送机和收发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处理器1200负责管理总线架构和通常的处理,存储器1202可以存储处理器1200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参见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本地网关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处理器1300、收发机1301和存储器1302;并且处理器1300、收发机1301和存储器1302通过总线接口进行通信,其中:
所述处理器1300,用于读取存储器1302中的程序,还执行下列过程:
通过收发机1301接收来自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
收发机1301,用于在处理器1300的控制下接收和发送数据。
较佳的,所述处理器1300,用于读取存储器1302中的程序,还执行下列过程:
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确定参与用户数据传输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与确定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建立数据传输通道;其中,所述第一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和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
较佳的,所述处理器1300,用于读取存储器1302中的程序,还执行下列过程:
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互联网直通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互联网建立数据传输通道;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核心网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核心网建立数据传输通道;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至少一个第二小站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小站建立数据传输通道;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第二本地网关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第二本地网关建立数据传输通道,以使第一本地网关将第一用户设备的用户数据通过第二本地网关发送给第二用户设备,以及通过第二本地网关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给第一用户设备的用户数据;其中,所述第二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和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网关。
较佳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包括各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所述处理器1300,用于读取存储器1302中的程序,还执行下列过程:
在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之前,在通过收发机1301收到第一小站的用户数据后,根据该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所述用户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建立的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处理后的所述用户数据;其中:所述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是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网络状况和所述第一小站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回程链路性能为所述第一小站配置的;所述协议栈配置信息包括以下任一种方式:方式一:物理层PHY、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协议MAC、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RLC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方式二:PHY位于第一小站,MAC、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方式三:PHY和MAC位于第一小站,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方式四:PHY、MAC和RLC位于第一小站,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较佳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包括各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所述处理器1300,用于读取存储器1302中的程序,还执行下列过程:
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第二小站时,将第一小站前转的第一前转数据通过收发机1301转发给所述第二小站;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将第一小站前转的第一前转数据通过收发机1301转发给所述第二本地网关,以使所述第二本地网关将接收到的第一前转数据发送给第三小站;其中,所述第一前转数据是第一小站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所述第一前转数据包括: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或者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和未收到确认消息的已发送的用户数据。
较佳的,所述处理器1300,用于读取存储器1302中的程序,还执行下列过程:
当所述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第二本地控制器和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通过收发机1301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第三数据前转控制信令;将第二前转数据通过收发机1301前转给所述第二本地网关,以使所述第二本地网关将接收到的第二前转数据发送给第三小站;其中,所述第二前转数据是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所述第二前转数据至少包括第一本地网关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
其中,在图13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1300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1302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机1301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送机和收发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处理器1300负责管理总线架构和通常的处理,存储器1302可以存储处理器1300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45)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本地控制器确定有用户设备需要建立数据承载;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生成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将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和/或至少一个第一小站,以使接收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的网元实体根据该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所述用户设备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所述第一小站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服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向第一小站发送广播信道配置信息,以使所述第一小站根据该广播信道配置信息下发公共控制信令。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驻留宏基站的用户终端由空闲状态转为连接态且需要利用所述第一小站传输用户数据时,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与所述宏基站进行交互,得到用于承载所述用户终端的用户数据的小站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向所述第一小站发送包含小站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以使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所述小站配置信息为用户终端提供数据传输服务。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网络状况和第一小站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回程链路性能,为所述第一小站配置协议栈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将所述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将配置给所述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包含在数据承载配置信息中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以使第一本地网关根据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从所述第一小站接收的用户数据进行处理;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将所述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至少一个第一小站,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将配置给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包含在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小站,以使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接收到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用户数据进行处理;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将所述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和至少一个第一小站,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将配置给各所述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包含在数据承载配置信息中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并将配置给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包含在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小站,以使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接收到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用户数据进行处理,第一本地网关根据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从所述第一小站接收的用户数据进行处理;
所述协议栈配置信息包括以下任一种方式:
方式一:物理层PHY、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协议MAC、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RLC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二:PHY位于第一小站,MAC、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三:PHY和MAC位于第一小站,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四:PHY、MAC和RLC位于第一小站,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接收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在确定所述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归属于自身的至少一个第二小站后,在第一小站针对该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和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小站针对该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不相同时,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包含重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并
向为用户终端服务的第一小站发送切换通知,以使该为用户终端服务的第一小站停止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并向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的第二小站发送切换通知和所述重配置信息,以使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的第二小站开始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
其中,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的任一种或全部:
第一种情况:用户终端测量的针对第一小站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针对该第一小站的邻小区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第二种情况:第一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第一小站的邻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重配置信息是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用户终端在第二小站中的配置信息确定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接收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在根据接收的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确定所述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归属于第二本地控制器的至少一个第三小站后,向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发送切换请求信令;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接收第二本地控制器发送的包含为所述用户终端配置的配置信息的切换确认信令;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将接收的包含为所述用户终端配置的配置信息的切换确认信令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发送给所述用户终端;
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的任一种或全部:
第一种情况:用户终端测量的针对第一小站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针对该第一小站的邻小区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第二种情况:第一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第一小站的邻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第二小站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向所述第一小站发送第一数据前转控制信令,以使所述第一小站在没有与第二小站建立数据直连通道时,将第一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一本地网关,该第一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一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二小站;在与第二小站建立了数据直连通道,将第一前转数据通过该数据直连通道前转给所述第二小站;
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向所述第一小站发送第二数据前转控制信令,以使所述第一小站在没有与第三小站建立数据直连通道时,将第一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一本地网关,该第一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一前转数据通过所述第二本地网关转发给所述第三小站;在与第三小站建立数据直连通道时,将第一前转数据通过该数据直连通道前转给所述第三小站;
其中,所述第一前转数据是第一小站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
所述第一前转数据包括: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或者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和未收到确认消息的已发送的用户数据。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第二本地控制器和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向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发送第三数据前转控制信令,以使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将第二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二本地网关,所述第二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二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三小站;
其中,所述第二前转数据是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
所述第二前转数据至少包括第一本地网关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
9.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小站接收来自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所述第一小站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包括:
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互联网直通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互联网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第一本地网关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其中,所述第一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小站接收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发送的广播信道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小站根据该广播信道配置信息下发公共控制信令,以使处于该第一小站覆盖下的用户终端根据所述公共控制信令驻留在该第一小站。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小站接收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发送的包含小站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所述小站配置信息是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与宏基站进行交互后得到的;
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所述小站配置信息为用户终端提供数据传输服务,所述用户终端处于所述宏基站的覆盖范围和所述第一小站的覆盖范围的交集内,且在处于空闲状态时驻留在所述宏基站。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包括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小站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之前,还包括:
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接收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用户数据进行处理;
所述第一小站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小站利用建立的与第一本地网关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处理后的所述用户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是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网络状况和第一小站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回程链路性能为第一小站配置的;
所述协议栈配置信息包括以下任一种方式:
方式一:物理层PHY、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协议MAC、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RLC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二:PHY位于第一小站,MAC、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三:PHY和MAC位于第一小站,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四:PHY、MAC和RLC位于第一小站,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小站向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发送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第一小站接收来自第一本地控制器的包含重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和切换通知;
所述第一小站将接收到的包含重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发送给用户终端,以使所述用户终端切换至第二小站;
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所述切换通知停止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
其中,所述包含重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和切换通知是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在确定所述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归属于自身的至少一个第二小站后,在第一小站针对该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和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小站针对该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不相同时下发的;
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的任一种或全部:
第一种情况:用户终端测量的针对第一小站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针对该第一小站的邻小区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第二种情况:第一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第一小站的邻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重配置信息是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用户终端在第三小站中的配置信息确定的。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小站向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发送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第一小站通过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接收来自第二本地控制器的包含为所述用户终端配置的配置信息的切换确认信令;
所述第一小站将接收到的包含重配置信息的切换确认信令发送给用户终端,以使所述用户终端切换至第三小站;
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所述切换确认信令停止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
其中,所述切换确认信令是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用于将用户终端切换至至少一个第三小站的切换请求后发送的,所述第三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
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的任一种或全部:
第一种情况:用户终端测量的针对第一小站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针对该第一小站的邻小区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第二种情况:第一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第一小站的邻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16.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第二小站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小站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第一数据前转控制信令后,若第一小站与第二小站建立了数据直连通道,则将第一前转数据通过该数据直连通道前转给所述第二小站,若第一小站与第二小站没有建立数据直连通道,则将第一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一本地网关,以使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一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二小站;
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小站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第二数据前转控制信令后,若第一小站与第三小站建立了数据直连通道,则将第一前转数据通过该数据直连通道前转给所述第三小站,若第一小站与第三小站没有建立数据直连通道,则将第一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一本地网关,以使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一前转数据通过所述第二本地网关转发给所述第三小站;
其中,所述第一前转数据是第一小站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
所述第一前转数据包括: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或者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和未收到确认消息的已发送的用户数据。
17.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本地网关接收来自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确定参与用户数据传输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与确定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其中,所述第一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和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还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互联网直通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互联网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核心网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核心网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至少一个第二小站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小站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第二本地网关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第二本地网关建立数据传输通道,以使第一本地网关将第一用户设备的用户数据通过第二本地网关发送给第二用户设备,以及通过第二本地网关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给第一用户设备的用户数据;
其中,所述第二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和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网关。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包括各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之前,还包括:
在收到第一小站的用户数据后,根据该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所述用户数据进行处理;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利用建立的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处理后的所述用户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是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网络状况和所述第一小站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回程链路性能为所述第一小站配置的;
所述协议栈配置信息包括以下任一种方式:
方式一:物理层PHY、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协议MAC、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RLC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二:PHY位于第一小站,MAC、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三:PHY和MAC位于第一小站,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四:PHY、MAC和RLC位于第一小站,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第二小站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将第一小站前转的第一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二小站;
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将第一小站前转的第一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二本地网关,以使所述第二本地网关将接收到的第一前转数据发送给第三小站;
其中,所述第一前转数据是第一小站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
所述第一前转数据包括: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或者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和未收到确认消息的已发送的用户数据。
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第二本地控制器和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第三数据前转控制信令;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将第二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二本地网关,以使所述第二本地网关将接收到的第二前转数据发送给第三小站;
其中,所述第二前转数据是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
所述第二前转数据至少包括第一本地网关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
23.一种第一本地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有用户设备需要建立数据承载;
生成单元,用于生成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
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和/或至少一个第一小站,以使接收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的网元实体根据该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所述用户设备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所述第一小站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服务。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第一本地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向第一小站发送广播信道配置信息,以使所述第一小站根据该广播信道配置信息下发公共控制信令。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第一本地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交互单元,用于在驻留宏基站的用户终端由空闲状态转为连接态且需要利用所述第一小站传输用户数据时,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与所述宏基站进行交互,得到用于承载所述用户终端的用户数据的小站配置信息;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向所述第一小站发送包含小站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以使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所述小站配置信息为用户终端提供数据传输服务。
26.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第一本地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配置单元,用于根据网络状况和第一小站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回程链路性能,为所述第一小站配置协议栈配置信息;
所述发送单元,在用于将所述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时,具体用于将配置给所述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包含在数据承载配置信息中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以使第一本地网关根据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从所述第一小站接收的用户数据进行处理;在用于将所述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小站时,具体用于将配置给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包含在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小站,以使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接收到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用户数据进行处理;在用于将所述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和至少一个第一小站时,具体用于将配置给各所述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包含在数据承载配置信息中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并将配置给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包含在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一小站,以使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接收到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用户数据进行处理,第一本地网关根据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从所述第一小站接收的用户数据进行处理;
所述协议栈配置信息包括以下任一种方式:
方式一:物理层PHY、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协议MAC、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RLC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二:PHY位于第一小站,MAC、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三:PHY和MAC位于第一小站,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四:PHY、MAC和RLC位于第一小站,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27.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第一本地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根据接收到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在确定所述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归属于自身的至少一个第二小站后,在第一小站针对该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和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小站针对该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不相同时,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向所述用户终端发送包含重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并向为用户终端服务的第一小站发送切换通知,以使该为用户终端服务的第一小站停止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并向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的第二小站发送切换通知和所述重配置信息,以使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的第二小站开始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
其中,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的任一种或全部:
第一种情况:用户终端测量的针对第一小站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针对该第一小站的邻小区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第二种情况:第一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第一小站的邻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重配置信息是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用户终端在第二小站中的配置信息确定的。
28.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第一本地控制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在根据接收的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确定所述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归属于第二本地控制器的至少一个第三小站后,向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发送切换请求信令;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第二本地控制器发送的包含为所述用户终端配置的配置信息的切换确认信令;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将接收的包含为所述用户终端配置的配置信息的切换确认信令通过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发送给所述用户终端;
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的任一种或全部:
第一种情况:用户终端测量的针对第一小站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针对该第一小站的邻小区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第二种情况:第一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第一小站的邻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29.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第一本地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第二小站时,向所述第一小站发送第一数据前转控制信令,以使所述第一小站在没有与第二小站建立数据直连通道时,将第一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一本地网关,该第一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一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二小站;在与第二小站建立了数据直连通道,将第一前转数据通过该数据直连通道前转给所述第二小站;还用于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向所述第一小站发送第二数据前转控制信令,以使所述第一小站在没有与第三小站建立数据直连通道时,将第一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一本地网关,该第一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一前转数据通过所述第二本地网关转发给所述第三小站;在与第三小站建立数据直连通道时,将第一前转数据通过该数据直连通道前转给所述第三小站;其中,所述第一前转数据是第一小站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所述第一前转数据包括: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或者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和未收到确认消息的已发送的用户数据。
30.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第一本地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当所述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第二本地控制器和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向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发送第三数据前转控制信令,以使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将第二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二本地网关,所述第二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二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三小站;
其中,所述第二前转数据是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
所述第二前转数据至少包括第一本地网关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
31.一种第一小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
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传输单元,用于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第一小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
所述建立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互联网直通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互联网建立数据传输通道;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第一本地网关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3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第一小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发送的广播信道配置信息;
所述第一小站还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根据该广播信道配置信息下发公共控制信令,以使处于该第一小站覆盖下的用户终端根据所述公共控制信令驻留在该第一小站。
34.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第一小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发送的包含小站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根据所述小站配置信息为用户终端提供数据传输服务,所述小站配置信息是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与宏基站进行交互后得到的;所述用户终端处于所述宏基站的覆盖范围和所述第一小站的覆盖范围的交集内,且在处于空闲状态时驻留在所述宏基站。
35.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第一小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包括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在传输单元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之前,根据接收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用户数据进行处理;
所述传输单元,具体用于利用建立的与第一本地网关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处理后的所述用户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是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网络状况和第一小站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回程链路性能为第一小站配置的;
所述协议栈配置信息包括以下任一种方式:
方式一:物理层PHY、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协议MAC、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RLC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二:PHY位于第一小站,MAC、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三:PHY和MAC位于第一小站,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四:PHY、MAC和RLC位于第一小站,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36.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第一小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发送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本地控制器的包含重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和切换通知;将接收到的包含重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发送给用户终端,以使所述用户终端切换至第二小站;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所述切换通知停止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其中,所述包含重配置信息的控制信令和切换通知是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在确定所述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归属于自身的至少一个第二小站后,在第一小站针对该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和用户终端需要切换至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小站针对该用户终端的配置信息不相同时下发的;
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的任一种或全部:
第一种情况:用户终端测量的针对第一小站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针对该第一小站的邻小区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第二种情况:第一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第一小站的邻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重配置信息是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用户终端在第三小站中的配置信息确定的。
37.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第一小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发送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接收来自第二本地控制器的包含为所述用户终端配置的配置信息的切换确认信令;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将接收到的包含重配置信息的切换确认信令发送给用户终端,以使所述用户终端切换至第三小站;
所述第一小站根据所述切换确认信令停止为所述用户终端服务;
其中,所述切换确认信令是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在接收到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用于将用户终端切换至至少一个第三小站的切换请求后发送的,所述第三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
所述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包括以下两种情况的任一种或全部:
第一种情况:用户终端测量的针对第一小站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针对该第一小站的邻小区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第二种情况:第一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和第一小站的邻小站测量的针对所述用户终端的链路质量测量报告。
38.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第一小站,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转单元,用于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第二小站时,在接收单元接收到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第一数据前转控制信令后,若第一小站与第二小站建立了数据直连通道,则将第一前转数据通过该数据直连通道前转给所述第二小站,若第一小站与第二小站没有建立数据直连通道,则将第一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一本地网关,以使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一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二小站;
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在接收单元接收到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第二数据前转控制信令后,若第一小站与第三小站建立了数据直连通道,则将第一前转数据通过该数据直连通道前转给所述第三小站,若第一小站与第三小站没有建立数据直连通道,则将第一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一本地网关,以使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将所述第一前转数据通过所述第二本地网关转发给所述第三小站;
其中,所述第一前转数据是第一小站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
所述第一前转数据包括: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或者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和未收到确认消息的已发送的用户数据。
39.一种第一本地网关,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
建立单元,用于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传输单元,用于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第一本地网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确定参与用户数据传输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与确定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建立数据传输通道;
其中,所述第一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和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第一本地网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单元,还用于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互联网直通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互联网建立数据传输通道;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核心网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核心网建立数据传输通道;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至少一个第二小站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小站建立数据传输通道;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在确定第二本地网关参与用户数据传输后,与第二本地网关建立数据传输通道,以使第一本地网关将第一用户设备的用户数据通过第二本地网关发送给第二用户设备,以及通过第二本地网关接收第二用户设备发送给第一用户设备的用户数据;
其中,所述第二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和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所述第二用户设备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网关。
42.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第一本地网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包括各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所述第一本地网关,还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在传输单元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之前,在收到第一小站的用户数据后,根据该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对所述用户数据进行处理;
所述传输单元,具体用于利用建立的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小站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处理后的所述用户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小站的协议栈配置信息是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根据网络状况和所述第一小站与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回程链路性能为所述第一小站配置的;
所述协议栈配置信息包括以下任一种方式:
方式一:物理层PHY、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协议MAC、无线链路控制层协议RLC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二:PHY位于第一小站,MAC、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三:PHY和MAC位于第一小站,RLC和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方式四:PHY、MAC和RLC位于第一小站,PDCP位于第一本地网关。
43.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第一本地网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转发单元,用于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的第二小站时,将第一小站前转的第一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二小站;当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所述第二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将第一小站前转的第一前转数据转发给所述第二本地网关,以使所述第二本地网关将接收到的第一前转数据发送给第三小站;其中,所述第一前转数据是第一小站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所述第一前转数据包括: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或者第一小站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和未收到确认消息的已发送的用户数据。
44.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第一本地网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当所述用户终端进行用户数据传输过程中,从第一小站切换至归属于第二本地控制器和第二本地网关的第三小站时,接收来自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第三数据前转控制信令;
所述第一本地网关,还包括:
前转单元,用于将第二前转数据前转给所述第二本地网关,以使所述第二本地网关将接收到的第二前转数据发送给第三小站;其中,所述第二前转数据是第一本地网关根据所述用户数据的传输模式确定的;所述第二前转数据至少包括第一本地网关缓存的未发送的用户数据。
45.一种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本地控制器、第一小站和第一本地网关;其中:
第一本地控制器,用于确定有用户设备需要建立数据承载;生成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将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发送给第一本地网关和/或至少一个第一小站,所述用户设备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所述第一小站为所述用户设备提供服务;
第一小站,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其中,所述第一小站归属于所述第一本地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本地网关;
第一本地网关,用于接收来自第一本地控制器的用于传输用户数据的数据承载配置信息;根据接收的所述数据承载配置信息,建立数据传输通道;利用建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传输用户数据。
CN201410536365.6A 2014-10-11 2014-10-11 一种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 Active CN10557851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36365.6A CN105578513B (zh) 2014-10-11 2014-10-11 一种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
US15/518,238 US10383049B2 (en) 2014-10-11 2015-09-29 Communications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EP15848978.1A EP3206458B1 (en) 2014-10-11 2015-09-29 Communications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PCT/CN2015/091058 WO2016054984A2 (zh) 2014-10-11 2015-09-29 一种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36365.6A CN105578513B (zh) 2014-10-11 2014-10-11 一种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78513A true CN105578513A (zh) 2016-05-11
CN105578513B CN105578513B (zh) 2019-02-12

Family

ID=556539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36365.6A Active CN105578513B (zh) 2014-10-11 2014-10-11 一种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383049B2 (zh)
EP (1) EP3206458B1 (zh)
CN (1) CN105578513B (zh)
WO (1) WO2016054984A2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81827A (zh) * 2017-07-28 2017-09-19 湖南中车时代通信信号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铁路网络的通信控制的方法及网关
WO2018126865A1 (zh) * 2017-01-05 2018-07-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信令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11404633A (zh) * 2019-01-03 2020-07-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选择传输模式的方法及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992749B2 (en) * 2014-10-30 2018-06-05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First node and methods therein for controlling a transmission power of a second node
CN107404749B (zh) * 2017-06-30 2020-05-08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连接方法及基站
US11057791B2 (en) 2018-10-30 2021-07-06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Configuration and reconfiguration of aggregated backhaul bearers in a multi-hop integrated access backhaul network for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US10958511B2 (en) 2018-11-01 2021-03-23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Integrated access backhaul network architecture to support bearer aggregation for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US11102835B1 (en) * 2020-04-07 2021-08-24 Sprint Spectrum L.P. Use of MU-MIMO grouping efficiency as a basis to control configuration of dual-connectivity service
CN112311649B (zh) * 2020-11-03 2022-11-22 优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e设备的动态灾备方法、系统、设备、介质和混合云系统
CN113068228B (zh) * 2021-03-18 2022-11-15 几维通信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基于融合网关的远洋移动通信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33652A (zh) * 2012-04-19 2014-04-1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无线通信系统和网络
CN103888959A (zh) * 2012-12-20 2014-06-25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小小区通信的方法、系统及其设备
WO2014103098A1 (ja) * 2012-12-28 2014-07-0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移動局、通信制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可読媒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90381A (zh) * 2007-04-16 2010-03-31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在网络之间交换小区信息的方法
CN101188801B (zh) * 2007-06-20 2010-09-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公共状态下配置传输承载的方法
EP2512171B1 (en) * 2011-04-14 2014-08-13 Alcatel Lucent Method for managing the state of micro base stations by following the variations of traffic requirements, and associated controller device
CN104429111B (zh) * 2012-07-20 2019-02-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本地集群、中央控制器、微基站和宏基站的网络系统
US10028294B2 (en) * 2014-01-31 2018-07-1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notifying for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33652A (zh) * 2012-04-19 2014-04-16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无线通信系统和网络
CN103888959A (zh) * 2012-12-20 2014-06-25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小小区通信的方法、系统及其设备
WO2014103098A1 (ja) * 2012-12-28 2014-07-0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移動局、通信制御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可読媒体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26865A1 (zh) * 2017-01-05 2018-07-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信令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7181827A (zh) * 2017-07-28 2017-09-19 湖南中车时代通信信号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铁路网络的通信控制的方法及网关
CN111404633A (zh) * 2019-01-03 2020-07-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选择传输模式的方法及设备
CN111404633B (zh) * 2019-01-03 2021-10-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选择传输模式的方法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54984A3 (zh) 2016-06-02
EP3206458B1 (en) 2019-08-21
CN105578513B (zh) 2019-02-12
EP3206458A4 (en) 2017-09-27
EP3206458A2 (en) 2017-08-16
US10383049B2 (en) 2019-08-13
WO2016054984A2 (zh) 2016-04-14
US20170311251A1 (en) 2017-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78513A (zh) 一种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
RU2713442C1 (ru)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переключения сот
CN103202089B (zh) 用于控制无线设备中的多个无线电接入承载的重新配置的方法
CN104349504B (zh) 使用者设备及其装置对装置通讯选择方法
US8594106B2 (en) Network with several subnetworks
US8094610B2 (en) Dynamic cellular cognitive system
CN103354993B (zh) 促进设备对设备通信
CN102149205B (zh) 一种中继节点的状态管理方法及系统
TWI568282B (zh)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working mode of data forwarding device
CN109151940A (zh) 一种基于dc的切换方法及设备
WO2015131677A1 (zh) 虚拟小区的构建、协作节点的选择方法及装置
CN104301955A (zh) 一种用户设备切换基站的方法及基站、用户设备
WO2013155941A1 (zh) 动态频谱共享方法和装置
WO201116156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to-device network coordination
CN103945537A (zh) 无线资源管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9392028A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以及设备
KR20150084964A (ko) 디바이스간 통신을 위한 방법 및 대응하는 제어 방법
CN104380835B (zh) 用于操作无线通信网络的网络元件的方法及网络元件
CN104363658B (zh) 直通资源的管理方法和直通资源的管理系统
CN107710826A (zh) 一种无线回程连接的建立方法及装置
EP1393506A2 (en) Network with sub-networks which can be interconnected through bridge terminals
CN109219978A (zh) 接入方法、用户设备、控制设备及通信系统
WO2017133262A1 (zh) 终端化小区基于sdn控制的带宽共享方法及带宽共享装置
CN102378181B (zh) 一种协作多点通信技术中数据交互的方法及系统
WO2023133515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laying load information between neighboring enterprise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after: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528

Address after: 100085 1st floor, building 1, yard 5, Shangdi East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191 No. 40,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Xueyuan Road

Patentee before: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