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67464A - 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方法 - Google Patents

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67464A
CN105467464A CN201510500026.7A CN201510500026A CN105467464A CN 105467464 A CN105467464 A CN 105467464A CN 201510500026 A CN201510500026 A CN 201510500026A CN 105467464 A CN105467464 A CN 1054674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alyze
glutenite
subaqueous fans
nearshore subaqueous
de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0002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67464B (zh
Inventor
王艳忠
操应长
马奔奔
宋丙慧
程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East China
Priority to CN20151050002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67464B/zh
Publication of CN1054674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674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674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674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的方法,本发明通过水槽沉积模拟实验明确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平面及剖面展布特征;以模拟实验确定的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展布特征为指导,以井-震结合为手段,对实际地质体进行沉积单元体的划分;综合利用薄片资料、岩心资料,确定沉积成岩综合相类型,建立沉积成岩综合相的测井识别方法,明确沉积成岩综合相的空间展布;建立不同沉积成岩综合相类型的物性响应,明确储集物性的空间展布;确定有效连通体的物性界限,明确有效连通体的空间展布。本方法可准确有效地确定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内有效连通体延伸范围,可有效地指导开发井网部署及开放方案的制定,提高注水开发效率。

Description

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方法。
背景技术
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是指在湖侵和高水位时期,由控盆断层幕式活动和气候控制的泥石流、阵发性山区洪水和洪水间歇期山区河流等多种沉积作用沉积形成的紧靠断层分布的深水砂砾岩扇体。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体紧邻深湖相烃源岩分布,具有极佳的生储盖匹配关系。近年来,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渤海湾盆地、南华北盆地、二连盆地、海拉尔盆地等均发现了以近岸水下扇为储集体的油气藏,已先后建成10多个油气生产基地。
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是指由同一物源、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沉积形成的以侵蚀不整合面或与之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成因上有联系的三维等时砂砾岩地层。
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是指由分隔层隔开的相对独立的能够储集和渗透流体的三维连续储集体。泥岩层、胶结致密层、压实致密层均可作为有效连通体的分隔层。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是砂砾岩沉积单元体经受后期复杂的成岩作用改造后形成的,其分布极其复杂,规律性差,在浅层可能多个沉积单元体对应一个有效连通体,而在深层可能是一个沉积单元体对应多个有效连通体。
明确有效连通体的分布,可以为水平井与复杂结构井设计、注水开发井网部署提供依据,对提升注水开发效率和油气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于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的识别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1)对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的识别和划分极其困难。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利用基于地震资料的时频分析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地震属性技术、相干分析技术、地层切片技术、测井约束反演技术、随机优化反演技术以及基于测井资料的频谱分析技术、小波变换分析技术等地球物理技术,划分和识别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然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对渐变的牵引流沉积单元体识别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对无规律的事件性重力流自旋回沉积作用控制的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的划分缺乏有效的指导意义。因此,需要建立事件性重力流自旋回沉积作用控制下的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划分方法,这是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划分的基础。
(2)沉积单元体的物性空间展布难以预测。储集体的物性是沉积和后期成岩改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沉积作用的无规律性以及成岩作用的复杂性则使得储层物性的空间分布极其复杂。在岩心有限的情况下,确定沉积单元体的物性空间展布就变得极为困难。因此要建立切实可行的储集物性空间展布的预测方法,这是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的关键。
(3)有效连通体的划分标准不明确。由上述可知,有效连通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渗透层,而渗透层是一个相对概念,其随流体性质及开发条件的变化会发生转化;另一方面有效连通体内的渗透层类型多样,其物性差异较大,这些因素都使得有效连通体划分标准的确定较为困难。因此也要确定一个广泛适用的方法来确定有效连通体的划分标准。
因此,亟需在近岸水下扇沉积单元体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建立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的划分和对比方法,这对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方法,含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明确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体平面及剖面展布特征,其步骤为:(1)确定研究区近岸水下扇沉积古地貌特征、砂砾岩沉积特征以及明确近岸水下扇沉积成因机制,(2)开展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沉积过程模拟实验,(3)确定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单元体沉积特征;
第二步:划分对比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其步骤为:(1)建立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划分标准,(2)划分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地震资料,(3)划分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钻井资料,(4)进行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连井对比;
第三步:明确沉积成岩综合相的空间展布;
第四步:确定储集物性的空间展布;
第五步:划分和对比有效连通体,确定有效连通体的空间展布。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步的步骤(1)中,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通过软件获取研究区近岸水下扇沉积古地貌特征,古地貌特征包括断层产状、古冲沟条数,古冲沟坡角、古冲沟之间梁的坡角等;通过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岩心观察,依据碎屑岩的沉积构造、颗粒结构和颜色特征,确定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岩相和岩相组合特征;根据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岩相及岩相组合特征,结合野外现代沉积作用类型观察,确定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沉积作用类型,然后建立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沉积作用类型与控盆断层活动和气候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步的步骤(2)中,开展模拟实验时,首先,以研究区古地貌特征为基础,根据几何相似性原则,建造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沉积过程模拟实验装置,设计实验基底,其中,实验基底包括断层和古冲沟;其次,以研究区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岩相特征研究为基础,以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沉积成因机制为指导,根据相似性理论,例如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动力相似等,设计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水槽沉积模拟实验过程和实验参数,开展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沉积过程模拟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所有沉积作用完全发育于水下,以反映深水沉积特征;所述步骤(3)中,在步骤(2)的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沉积过程模拟实验结束后,将模拟实验装置中水槽的水放干,对沉积模拟实验沉积体采用网格化解剖方法进行精细解剖,明确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纵剖面、横剖面沉积特征,在进行精细解剖时,本着“精细、有序、力求完整”的原则,按照“分块解剖、分段描述、整体分析”的思路进行。
作为优选,所述的模拟实验装置包括实验基底和置于实验基底上的实验水槽,实验水槽的一端设有高低两个排水口,另一端的两侧各配备有一个物源供给装置,实验水槽上还设有三维标尺;所述物源供给装置包括安装在支架上的供给箱和安装在供给箱上的搅拌机,供给箱与供水系统连接,供给箱的底部设有出水口和流量控制阀;所述的实验基底分为断层控制的陡坡带和平缓缓坡带两部分,断层控制的陡坡带与平缓缓坡带倾向相反,断层控制的陡坡带设有两个物源通道,两个物源通道通过管线与供给箱连通,且一个物源通道对应一个供给箱,物源通道呈“S”型,由上部平缓的峡谷和下部上陡下缓的铲式斜坡组成,两个物源通道之间的梁上下角度一致。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步的步骤(1)中,利用软件对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沉积过程模拟实验的横剖面和纵剖面开展地震正演模拟,建立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沉积单元体纵剖面和横剖面地震资料划分标准;以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沉积过程模拟实验横剖面和纵剖面为基础,结合研究区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岩相和岩相组合特征,建立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不同位置沉积单元体钻井资料划分和对比标准。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步的步骤(2)中,根据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地震资料划分标准,利用软件对研究区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解释,划分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在研究区高精度三维地震解释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1)先解释横剖面,然后解释纵剖面;(2)在地震剖面横剖面解释中,由近岸水下扇前端向根部逐渐解释;(3)在地震剖面纵剖面解释中,由近岸水下扇侧缘向中央逐渐解释;(4)地震反射包络面解释由大到小。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步的步骤(3)中,利用岩心、录井岩屑、常规测井资料,利用软件,根据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不同位置沉积单元体钻井资料划分标准,对砂砾岩进行钻井资料沉积单元体划分。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步的步骤(4)中,首先,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和测井声波时差资料,利用软件建立时间-深度关系;然后,以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地震资料划分及钻井资料划分结果为基础,以单井时间-深度关系为约束,进行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井间对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步中,明确沉积成岩综合相的空间展布的步骤为:
(1)在岩心详细观察描述的基础上,依据碎屑岩的沉积构造和颗粒结构特征对岩相类型进行合并简化。碎屑岩岩相类型划分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2)从岩心中选择代表性区域钻取样品,磨制岩石铸体薄片,利用偏光显微镜及摄像系统(如蔡司AxioscopeA1APOL.数字透反偏光显微镜及摄像系统)获取铸体薄片镜下图像,依据碎屑岩成岩作用类型以及强度、填隙物特征精细划分成岩相类型。碎屑岩成岩相类型划分标准如表2,且成岩相划分标准可以根据实际地区重新厘定。
表2
压实减少孔隙度/% α>20% 20%>α>10% 10%>α
压实成岩相 强压实成岩相 中等压实成岩相 弱压实成岩相
胶结减少孔隙度/% β>20% 20%>β>10% 10%>β
压实成岩相 强胶结成岩相 中等胶结成岩相 弱胶结成岩相
溶蚀增加孔隙度/% γ>10% 10%>γ>4% 4%>γ
溶蚀成岩相 强溶蚀成岩相 中等溶蚀成岩相 弱溶蚀成岩相
(3)在碎屑岩岩相类型和成岩相类型识别的基础上,总结其沉积成岩综合相类型。碎屑岩沉积成岩综合相类型划分标准如表3,表3中“—”代表不发育此类沉积成岩综合相。
表3
(4)在明确研究区沉积成岩综合相类型的基础上,首先对研究区常规测井曲线进行预处理,以消除各测井资料之间的深度误差、偏移误差,保证岩心深度与测井深度相对应,然后选择响应敏感的测井曲线,对沉积成岩综合相类型进行测井识别;所述的预处理包括测井曲线拼接、深度校正、岩心归位以及测井曲线标准化。对沉积成岩综合相类型进行测井识别包括三个步骤:
①贝叶斯判别:挑选不同沉积成岩综合相类型的常规测井曲线值,利用SPSS软件建立各沉积成岩综合相类型的贝叶斯判别函数,根据贝叶斯判别后验概率值最大这一判别原则,即所得的贝叶斯判别函数值最大,可以判别各沉积成岩综合相类型。
②交会图识别:对于经过贝叶斯判别后正确率小于80%的沉积成岩综合相类型,采取测井曲线交会图法进行二次判别,即建立不同沉积成岩综合相类型的测井值交会图版,总结交会图版中不同沉积成岩综合相类型的测井值范围,进行二次判别。
③结果检验:对于有岩心和薄片能确定沉积成岩综合相类型的井段进行测井识别,将测井识别结果与实际由岩心和薄片确定的实际综合相类型相对比,识别正确率=测井识别正确样品个数/总样品数×100%,若测井识别正确率大于80%,即可在工区进行实际应用。
(5)在沉积单元体划分和沉积成岩综合相测井识别的基础上,以沉积成岩综合相的分布模式为指导,明确沉积成岩综合相的空间展布。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四步中,在明确沉积成岩综合相空间展布的基础上,建立各沉积成岩综合相的物性图版,明确各沉积成岩综合相物性随深度变化;在明确沉积成岩综合相空间展布和不同沉积成岩综合相的物性响应特征的基础上,依据不同沉积成岩综合相的物性-深度关系,在综合相空间展布剖面图上进行物性投点,确定储集物性的空间展布。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五步中,在确定储集物性空间展布的基础上,根据储层的孔喉结构特征以及含油性特征,确定有效连通体的物性界限;在明确储集物性空间展布及有效连通体物性界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连通体的划分和对比,确定有效连通体的空间展布。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建立了对非均质性极强的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进行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的方法,以准确划分和对比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为目标,在近岸水下扇沉积成因机制和水槽沉积模拟实验的基础上,明确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平面及剖面展布特征;以模拟实验确定的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展布特征为指导,以井-震结合为手段,对实际地质体进行沉积单元体的划分;在沉积单元体划分的基础上,综合利用薄片资料、岩心资料,确定沉积成岩综合相类型,建立沉积成岩综合相的测井识别方法,明确沉积成岩综合相的空间展布;在明确沉积成岩综合相空间展布的基础上,建立不同沉积成岩综合相类型的物性响应,明确储集物性的空间展布;在明确储集物性空间展布的基础上,确定有效连通体的物性界限,明确有效连通体的空间展布。本方法可准确有效地确定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内有效连通体延伸范围,对有效地指导开发井网部署及开放方案的制定,提高注水开发效率,节省勘探开发过程中的生产经费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近岸水下洪水沉积单元体最大延伸距离预测方法的技术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油田××断陷湖盆陡坡带沟梁纵剖面形态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油田××断陷湖盆陡坡带沙四上亚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岩相组合类型图。
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野外现代山区沉积作用类型图。
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开展断陷湖盆陡坡带构造活动与近岸水下沉积作用的关系图。
图6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沉积模拟实验装置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实验基底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铲式断坡双物源通道模拟实验沉积体平面网格化解剖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单物源通道模拟实验一扇体中央纵剖图。
图10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铲式断坡双物源通道模拟实验1号沉积扇体扇中央纵剖面图。
图1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双物源通道模拟实验沉积扇体横剖面12沉积特征图。
图1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铲式断坡单物源通道模拟实验二典型剖面特征图。
图1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铲式断坡双物源通道模拟实验沉积体典型洪水沉积砂体厚度等值线图。
图1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纵剖面特征图。
图1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横剖面特征图。
图16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单物源通道模拟实验一扇体中央纵剖面的正演模拟地震剖面图。
图1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双物源通道铲式断坡模拟实验横剖面12的正演模拟剖面图。
图18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沉积单元体划分对比模式图。
图19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区块砂砾岩体地震沉积期次精细划分与对比图。
图20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地区××区块沙四上纯上亚段近岸水下扇平面图及地震横剖面图。
图2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地区××区块沙四上纯上亚段近岸水下扇平面图及地震纵剖面图。
图2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Y-22井岩心分析划分单井沉积期次图。
图2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Y井时间-深度关系图。
图2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地区××区块沙四上纯上亚段近岸水下扇某纵剖面沉积单元体期次划分图。
图2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地区××区块沙四上纯上亚段近岸水下扇某横剖面沉积单元体期次划分图。
图26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类型2、类型3、类型4和类型6综合相进行交会图判别图。
图2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类型3、类型5和类型7综合相进行交会图判别图。
图28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类型10和类型11综合相进行交会图判别图。
图29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相序不同位置成岩作用图。
图30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胶结物含量与砂泥接触面距离的关系图。
图3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不同深度胶结壳厚度与溶解相的关系模式图。
图3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地区××区块沙四上纯上亚段近岸水下扇某纵剖面沉积成岩综合相空间展布图。
图3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砂砾岩体沉积成岩综合相储集物性图版。
图3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地区××区块沙四上纯上亚段近岸水下扇某纵剖面孔隙度空间展布图。
图3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地区××区块沙四上纯上亚段近岸水下扇某纵剖面渗透率空间展布图。
图36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孔隙度小于5%时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图。
图3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孔隙度小于5%时储层孔喉结构特征图。
图38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砂砾岩储层孔隙度-渗透率交会图。
图39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地区××区块沙四上纯上亚段近岸水下扇某纵剖面有效连通体空间展布图。
图40a、40b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体开发井位部署示意图。
图中,1、搅拌机,2、供给箱,3、流量控制阀,4、管线,5、支架,6、2号物源通道,7、1号物源通道,8、陡坡带,9、缓坡带,10、纵向标尺,11、横向标尺,12、排水口,13、实验基底,14、进水口,15、垂向标尺,16、玻璃池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出进一步说明。
以××油田××断陷湖盆铲式边界断层控制的陡坡带沙四上亚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为例。如图1所示,本发明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方法,其含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明确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体平面及剖面展布特征。
(1)确定研究区近岸水下扇沉积古地貌特征、砂砾岩沉积特征以及明确近岸水下扇沉积成因机制。
××油田××断陷湖盆陡坡带是一条铲式边界断层控制的陡斜坡构造带,具有沟梁相间的古地貌特征,发育两个古冲沟和一个梁,分别命名为1号古冲沟、2号古冲沟和1号梁。对研究区不同位置的20口井制作精细合成地震记录,利用geoframe软件拟合适用于研究区的时间-深度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太古界基底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结果的时深转换,建立了××油田××断陷湖盆北部陡坡带古地貌图:沟梁具有上陡下缓、上窄下宽的特征,1号古冲沟角度为27.4°-22.3°、1号梁角度为31.8°-25.2°、2号古冲沟角度为26.2°-18.7°。该××油田××断陷湖盆陡坡带沟梁纵剖面形态图如图2所示。
在岩心详细观察的基础上,依据××油田××断陷湖盆陡坡带沙四上亚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结构、沉积构造和颜色特征,共识别出11种岩相类型和14种岩相组合类型。××油田××断陷湖盆陡坡带沙四上亚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岩相类型及特征如表4所示,××油田××断陷湖盆陡坡带沙四上亚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岩相组合类型如图3所示。
表4
根据××油田××断陷湖盆陡坡带沙四上亚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岩相及岩相组合特征,结合野外现代沉积作用类型观察,确定××油田××断陷湖盆陡坡带沙四上亚段近岸水下扇沉积作用类型包括泥石流、阵发性洪水和洪水间歇期山区河流。然后建立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沉积作用类型与控盆断层活动和气候之间的关系。图4(来源于网络)为野外现代山区沉积作用类型,其中图4a所示为泥石流,图4b所示为阵发性洪水,图4c所示为洪水间歇期山区河流。
上述泥石流沉积作用类型的岩相及岩相组合特征:泥石流是一种高密度和高粘度的块体流,其碎屑颗粒由杂基支撑,并在重力作用下呈块体搬运;具有沉积物密度大(1.8-2.3t/m3),固体体积含量大(一般40-60%,最高达80%),稠度大,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固液两相物质呈整体运动、具层流运动性质等特点。由表4和图3可知,Gms→Gms岩相组合粒度粗、分选磨圆差,砾石棱角状-次棱角状、杂乱排列、常见直立状砾石,块状层理、垂向基本无递变,杂基含量高、颜色为深灰色,反映了深水泥石流沉积特征。
上述阵发性洪水沉积作用类型的岩相及岩相组合特征:由气候控制的阵发性洪水密度相对较小(1.2-1.8t/m3),固体体积小(一般为10-40%),稠度小,水为搬运介质,流体呈紊流状态、可连续流动,固体物质以滚动、跳跃、悬浮方式搬运。阵发性洪水能量强,可携带大量粗碎屑物质直接进入深湖,沉积形成粗碎屑沉积物。由图3可知,Gcp→Gcp、Gmp→Gmp、Gcp→G-S、Gmp→G-S、Gmp→G-S→Gfp→S-G→Sc、G-S→Gfp→Sm→Sf、G-S→S-G→Sm、G-S→S-G→Sg、S-G→Sg→Sf、Sg-M-Sg-M型岩相及岩相组合反映了陡坡带阵发性洪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直接进入深湖的沉积特征。
上述洪水间歇期山区河流沉积作用类型的岩相及岩相组合特征:阵发性洪水间歇期,断陷湖盆陡坡带以山区河流沉积作用为主。洪水间歇期山区河流流速、流量小,携带的碎屑物质含量低、粒度细,沉积时间长,但沉积物厚度薄。由图3可知,岩相组合类型Sf→M→Sf→M、Sm→M→Sm→M、Sg→M→Sg→M,以发育厚层暗色泥岩夹有薄层砂为特征,整体上粒度细、分选好、基本无递变特征,向前逐渐过渡为湖相悬浮沉积,反映了洪水间歇期陡坡带山区河流携带少量碎屑物质直接进入深湖,在湖水顶托阻力作用下快速沉积的特征。
图5为断陷湖盆陡坡带构造结构与近岸水下扇沉积作用的关系图。由图5可知,××油田××断陷湖盆一侧为正断层所控制的陡坡带,另一侧为平缓的斜坡带,盆地横切面呈箕状。陡坡带边界断层的断裂活动具有幕式旋回性,一个幕式旋回可分为构造活动期和宁静期。在构造活动期内,边界断层瞬时强烈活动使断层上升盘物源区地层遭受强烈破坏、形成充足的物源;同时,断陷湖盆陡坡带边界断层的瞬时活动往往伴随着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事件性沉积作用,在短时间内将断层上升盘物源区粗碎屑物质带到湖盆陡坡带深水区沉积下来,形成紧靠断层分布的厚度大、粒度粗的沉积物。在断层幕式活动之后较长期的构造活动宁静期,构造活动相对稳定,沉积作用主要为气候引起的阵发性洪水沉积和洪水间歇期山区河流沉积。陡坡带阵发性洪水能量强,沉积时间相对较长,沉积物向湖盆中心推进距离较远、展布范围大、厚度较大、粒度粗且具有粗细渐变特征。洪水间歇期山区河流沉积具有能量弱、沉积时间长、厚度小、范围小、粒度细的特征。因此,断陷湖盆陡坡带断层幕式活动期主要发生泥石流沉积,断层活动宁静期主要为气候控制下的阵发性洪水、洪水间歇期山区河流沉积。
(2)开展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沉积过程模拟实验。
首先,以研究区古地貌特征为基础,根据几何相似性原则,建造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沉积过程模拟实验装置,设计实验基底。如图6所示,本发明设计模拟实验装置包括实验基底和置于实验基底上的实验水槽,实验水槽的一端设有高低两个排水口,另一端的两侧各配备有一个物源供给装置,物源供给装置包括安装在支架上的供给箱和安装在供给箱上的搅拌机,供给箱的底部设有出水口和流量控制阀。通过调节物源供给装置内的固体碎屑物质(砾、砂、泥)和水的比例,可模拟不同的沉积作用类型(泥石流沉积、阵发性洪水沉积和洪水间歇期山区河流沉积),通过调节流量控制阀来控制流速、流量和持续时间;供给箱上的搅拌机(或电动机)在实验过程中持续运转,对箱内物质进行搅拌,使其均匀防止物质沉淀。
如图6所示,实验水槽上还设有三维标尺;可将实验水槽坐标化,测量水槽内任意点的三维坐标,较准确的实现实验沉积体的数字化。实验水槽上方配有容积20m3的供水系统,该供水系统与物源供给装置的供给箱连接,为物源供给装置供水。
断层控制的陡坡带与平缓缓坡带倾向相反,两个物源通道通过管线与供给箱连通,本实施例中,实验水槽长5m、宽3.8m、深1.3m,三侧为水泥墙,一侧为钢化玻璃,钢化玻璃一侧便于对沉积模拟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实验基底高40cm,支架高2.26m,供给箱内径80cm、高75cm、总容积377L。
如图6所示,本发明设计的实验基底分为断层控制的陡坡带和平缓缓坡带两部分,断层控制的陡坡带有两个物源通道,分别命名为1号物源通道和2号物源通道,物源通道上窄下宽,到斜坡底部沟梁基本一致;物源供给装置的供给箱与基底的物源通道通过管线相连,且一个物源通道对应一个物源供给装置的供给箱,做单物源实验时只打开一个流量阀,做双物源实验时两个流量阀同时开启,沉积物就会通过管线和物源通道在基底发生沉积。
如图7所示,上述提到的物源通道呈“S”型,由上部较缓的峡谷和下部上陡下缓的铲式斜坡组成,上部18°,中间较陡26°,下部又较缓18°;两个物源通道之间梁上下角度一致,均为32°左右;平缓缓坡带基底与断层控制的陡坡带倾向相反,角度为5°。
其次,以研究区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岩相特征研究为基础,以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沉积成因机制为指导,根据相似性理论,设计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水槽沉积模拟实验过程和实验参数,开展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沉积过程模拟实验,模拟断层活动期泥石流沉积、断层活动静止期气候控制的阵发性洪水和洪水间歇期山区河流沉积的近岸水下扇完整沉积序列。
上述沉积模拟实验包括单物源和双物源两组。表5为单物源通道模拟实验过程及实验参数,表6为双物源通道模拟实验过程及实验参数。
表5
表6
由表5可知,单物源沉积模拟实验开展了2次,每次实验设计了湖平面稳定不变情况下分别由泥石流、阵发性洪水、正常牵引流组合成的两个旋回的实验。由表6可知,双物源沉积模拟实验的实验过程分为湖平面快速上升和高位稳定两个阶段、四个旋回,第一旋回湖平面快速上升、第二、三、四旋回湖平面高位稳定。在双物源沉积模拟实验中,每个物源在不同的阶段和同一阶段不同的物源间流体性质均有差别。第一旋回1号物源通道物源供应充足、2号物源通道物源供应不充足,第二旋回将物源特征对调,第三、第四旋回物源供应特征一致;另外每个旋回内部又分为多种沉积作用和多个期次,每个期次流速流量不一致。
在实验过程中,根据泥石流的组成,在大盆中将砾、砂、泥搅拌均匀,直接倾倒入物源通道,以此来模拟泥石流的快速沉积。阵发性洪水和洪水间歇期牵引流沉积是利用大功率搅拌机在物源供给装置内将沉积物搅拌均匀后,通过流量控制阀控制流量、流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所有沉积作用完全发育于水下,以反映深水沉积特征。实验过程中为了模拟泥石流沉积、洪水沉积和牵引流沉积,配备了建筑砂砾(粒径分别为20-50mm,5-20mm,1-10mm)、彩砂(0.1-1mm)、黄河粉砂(0.005-0.1mm)、粘土(<0.01mm)等各粒径泥、砂、砾,同时为了解决近岸水下扇发育于水下不易直接观察的难题,配备了鸡血红、金黄、墨绿、雪花白、肉红等五种颜色的彩砂,在沉积体解剖时可以很容易辨别沉积期次。在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沉积过程模拟实验结束后,将实验水槽的水放干。
(3)确定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特征。
①实验沉积体精细解剖
对沉积模拟实验沉积体采用网格化解剖方法进行精细解剖,本着“精细、有序、力求完整”的原则,按照“分块解剖、分段描述、整体分析”的思路进行精细解剖,明确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纵剖面、横剖面沉积特征。在实验沉积体解剖过程中,对于单物源实验一沉积体等间距的切了4条横剖面(垂直物源方向)和1条扇体中央纵剖面(沿物源方向);对于单物源实验二沉积体等间距的切了10个横剖面和1条扇体中央纵剖面;如图8所示,对于双物源实验沉积体(1号物源通道对应扇体为实验1号沉积扇体,2号物源通道对应扇体为实验2号沉积扇体)一共选取了18条横剖面(垂直于物源方向),按照解剖顺序自扇缘向扇根分别命名为横剖面0、1、2……17;11条纵剖面(沿物源方向),按照剖面位置自右向左依次命名为纵剖面A、B……K。在实验沉积体解剖过程中,利用辅助测量装置,共采得700余个点位(即综合剖面交点位置,相当于700口井)上的各期次扇体厚度数据。
②实验认识
A.纵剖面特征:泥石流沉积物沉积速率快,搬运距离较近,一般紧靠断层分布,展布范围小,呈楔状或透镜状;粒度较粗,泥质杂基含量高,垂向无明显分异。如图9所示的单物源通道模拟实验一扇体中央纵剖面中,期次1-1和期次2-1泥石流紧靠断层沉积在坡脚处,呈向物源方向和扇体延伸方向厚度都减薄的透镜状;阵发性洪水沉积具有明显的沉积分异作用,表现为沿扇体推进方向粒度逐渐变细和垂向上具明显的正粒序特征,阵发性洪水沉积具有较强的侵蚀冲刷作用,在实验沉积体主体部位,普遍可见阵发性洪水侵蚀冲刷作用特征,多期洪水砂体多连续叠置发育,在各期次内部均不发育水道间泥质隔夹层,只是在期次间可见分布稳定或不稳定的间歇期泥质细粒沉积。洪水间歇期沉积包括山区河流沉积和湖相悬浮沉积,二者不易区分,而通称其为间歇期产物,后期的阵发性洪水侵蚀作用较强,洪水间歇期细粒沉积较难完整保存,向扇根方向常被侵蚀,如图10中的位置a,而在湖平面快速上升期,湖盆可容空间增大速率大于沉积物供给速率时,近岸水下扇以快速退积为特征,侵蚀作用相对弱,细粒沉积物会保存相对完整,如图10中的期次1-4和期次2-1之间稳定分布的泥岩层;阵发性洪水在扇主体上侵蚀能力较强,而向扇体边缘,其侵蚀能力会逐渐减弱,从而在扇体边缘间歇期细粒沉积往往保存相对完整,从扇中央纵剖面上可看到自扇根向扇缘洪水间歇期细粒沉积逐渐变厚变稳定,到近扇缘位置,各层均保存相对完整,如图10中的位置b。
B.横剖面特征:如图11右侧扇体(即实验1号物源通道形成的沉积扇体)横剖面图,湖平面快速上升期,可容空间增加的量大于沉积物补给量,阵发性洪水沉积以退积为主,横向摆动沉积不明显;湖平面高位稳定时期,可容空间增加的量小于沉积物补给量,阵发性洪水带来的沉积物在一个方向沉积於高,当沉积物高度达到一定高度时,会摆向沉积物少的地势低洼处,最终形成横向补偿沉积、迁移叠置的沉积特征。此外,阵发性洪水的侵蚀冲刷作用仍可体现,如图11左侧扇体(即实验2号物源通道形成的沉积扇体)横剖面图,在双物源通道模拟实验2号物源通道形成的沉积扇体横剖面12中,期次2-1阵发性洪水强烈侵蚀前期的期次1-4阵发性洪水沉积,甚至侵蚀到了更早一期的1-2阵发性洪水沉积,期次1-4阵发性洪水沉积向左侧呈突变尖灭,且期次1-4与期次2-1之间的期次1-5牵引流沉积物被完全侵蚀掉,只在期次2-1无沉积的扇体右侧有残余。同时,如图12所示,从扇体不同位置横剖面上也可以看出其侵蚀能力向扇体根部增强的特征,在近扇缘位置横剖面2上,间歇期细粒沉积横向分布较稳定,而向扇体根部方向,自横剖面3到横剖面8逐渐分布不稳定,尤其是在扇主体上,基本上无残留,只在扇体的两侧,水动力相对较弱,残留了部分间歇期细粒沉积。
C.平面特征:结合各期次砂体厚度平面分布,并以厚度为3cm作为洪水沉积单元体的边界,由图13可以看出:单期阵发性洪水沉积单元体常表现为自根部向端部厚度逐渐变小、宽度变化不大的无水道的“舌状体”,多期“舌形体”在平面上迁移摆动,多个无水道舌形体最终形成平面上的扇形特征。
第二步:划分对比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
(1)建立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划分标准。
以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沉积过程模拟实验为指导,明确了砂砾岩沉积单元体沉积模式为:单期次砂砾岩体由底部向顶部依次为泥石流沉积-阵发性洪水沉积-间歇期细粒沉积,各沉积作用在不同部位可能有所缺失,但整体形成一个正旋回,可作为划分对比的基本单元,其中间歇期细粒沉积可作为期次划分的重要标志;横向上砂体具有补偿沉积、迁移摆动的特征;同时间歇期细粒沉积在扇缘保存最好,向扇根方向厚度逐渐变薄,如图14、图15所示。以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沉积模式为指导,建立砂砾岩体地震及钻井资料划分标准。
①地震划分标准
如图16(单物源)、图17(双物源)所示,通过单物源通道模拟实验一扇体中央纵剖面和双物源通道铲式断坡模拟实验横剖面12的正演模拟发现,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体沉积间断或物源方向改变期间沉积的湖相泥岩,在地震剖面上常表现为稳定的连续强反射特征、且沉积间断越长、泥岩厚度越大,地震反射越强。阵发性洪水补偿沉积、砂体横向上迁移摆动,形成底平顶凸的沉积“扇背斜”的特征,在地震横剖面上,不同期次砂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地震削截、摆动特征,且不同沉积期次间泥岩越厚,地震反射越强。利用地震资料反射特征划分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体沉积期次,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a.先解释横剖面,然后解释纵剖面。在垂直物源方向的横剖面中,洪水沉积形成的舌形体迁移摆动特征明显,砂砾岩沉积期次解释较容易。在平行于物源的纵剖面上,由于受到舌形体迁移摆动及侵蚀冲刷的影响,地震反射特征较差。
b.在地震剖面横剖面解释中,由扇体前缘向扇体根部逐渐解释。扇体前缘泥岩发育,地震反射清楚连续,容易追踪;向扇根部位,由于扇体频繁的迁移摆动、侵蚀冲刷,经常缺乏泥岩层,地震反射逐渐变差。
c.在地震剖面纵剖面解释中,由扇侧缘向扇中央逐渐解释。在扇侧缘部位,泥岩层层数多、厚度大且稳定,地震反射连续,确定沉积期次界面及关系较容易。在扇体中央位置,由于扇体频繁的迁移摆动、侵蚀冲刷,经常缺乏泥岩层,地震反射逐渐变差。
d.地震反射包络面解释由大到小。地震反射包络面反映沉积期次,包络面级别越大,沉积期次厚度越大,期次间间断时间越长,地震反射越清晰。
②钻井资料划分标准
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体的沉积受物源影响大,在沉积物供应充足的情况主要以沉积砂砾岩为主,而物源缺乏或物源方向改变的情况下,以沉积湖相泥岩为主;在砂砾岩体长时期的间断期,将沉积稳定分布的厚层湖相泥岩,该套泥岩代表较大的砂砾岩体沉积期次界面,如图9、图10、图14所示,沉积单元体划分的关键是在不同沉积作用或同种沉积作用不同期次之间发育的众多岩相突变面中识别旋回界面,而只有发育在多沉积作用有序组合的正旋回底部的岩相突变面才是真正的旋回界面,其中代表沉积间断的泥岩是最可靠的参考标志。而不同部位的岩相组合标准也有所不同,如图18所示。
扇根部位主要为泥石流和阵发性洪水沉积,紧邻根部间歇期细粒沉积多被侵蚀,以泥石流沉积作为沉积单元体的底界,向上为一期或多期洪水型沉积,到出现下一次泥石流沉积为该沉积单元体的顶界(模拟井位1);扇根靠前部位间歇期细粒沉积可部分保留,划分时则以泥石流沉积-洪水型沉积-间歇期细粒沉积为一个沉积单元,以泥石流沉积为单元体的底,以间歇期细粒沉积与下一期泥石流沉积的分界为沉积单元体的顶(模拟井位2)。而在一个沉积单元体内部,又可根据洪水型沉积的期次,将沉积单元体划分为几个次一级的沉积单元,其中最下部的一个次级沉积单元为泥石流沉积与洪水型沉积的组合(模拟井位1、2),其上各次级沉积单元为洪水型沉积(模拟井位1)或洪水型沉积与间歇期细粒沉积的组合(模拟井位2)。
扇主体中部主要为阵发性洪水沉积和少量间歇期细粒沉积,也可有少量泥石流沉积延伸至此部位,以发育叠覆或偶夹薄层暗色泥岩的正递变砂砾岩为特征,沉积单元体的底部为泥石流沉积(模拟井位3)或洪水型沉积(模拟井位4),向上依次出现间歇期细粒沉积和洪水型沉积的交替,其间间歇期细粒沉积可被洪水沉积侵蚀而变得非常薄,直到形成厚层泥岩沉积代表一个沉积单元的结束,其上的洪水型沉积为下一个沉积单元体的开始;而由近扇根向扇缘方向延伸,间歇期细粒沉积厚度呈增大趋势;在沉积单元体内部,则以间歇期细粒沉积为标志,将沉积单元体划分为几个次一级的沉积单元,每个次一级的沉积单元体自下而上为洪水型沉积-间歇期细粒沉积。
扇缘部位主要为间歇期细粒沉积,洪水型沉积则变的较薄,以发育夹于厚层暗色泥岩中的薄层砂岩为特征,每个沉积单元体由洪水型沉积开始,向上为间歇期细粒沉积和洪水型沉积交互,并且泥岩厚度变大,而洪水型沉积厚度变薄,直到出现厚层泥岩沉积及其上部较厚的洪水型沉积时,以厚层泥岩顶界为一个单元体的顶界;在此部位,同样可将一个沉积单元体划分为多个次一级的沉积单元体,每个次一级沉积单元体自下而上由洪水型沉积和泥岩组成,在扇体最前端可能缺少洪水型沉积,对其次一级单元体的划分较为困难,需要借助其他方法进行。
在对不同部位的单井沉积单元体划分的基础上,则可进行井间对比。井间对比时以砂体成因机制为约束进行对比,即泥石流成因砂体与泥石流成因砂体连接,阵发性洪水成因砂体与阵发性洪水成因砂体连接,间歇期细粒沉积与间歇期细粒沉积连接,这样不同成因的砂体在垂向上叠加,每一个由泥石流沉积到间歇期细粒沉积的序列构成一个单元体。
(2)划分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地震资料。
根据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地震资料划分标准,利用geoframe地震解释软件,对研究区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进行1*1网格化解释,如图19所示。扇体扇缘处地震反射轴较清楚,横向迁移摆动规律明显,因此先在横剖面上扇前缘处确定较大沉积期次界面及关系,再在横剖面上向扇体根部及纵剖面上由扇侧缘向扇中央进行追踪解释,如图20、图21所示;在明确较大沉积期次界面位置及关系基础上,依据“包络面级别由大→小”的地震解释原则,确定次一级沉积期次界面位置及关系。上述图20中A为近岸水下扇平面分布及地震剖面位置图,靠上的线表示地震剖面B的位置,靠下的线表示地震剖面C的位置;B为扇体根部地震剖面;C为扇体前缘地震剖面。图21中A为近岸水下扇平面分布及地震剖面位置图,左侧线表示地震剖面B的位置,右侧线表示地震剖面C的位置;B为扇侧缘部位地震剖面;C为扇体中央地震剖面。图21中A为近岸水下扇平面分布及地震剖面位置图,左侧线表示地震剖面B的位置,右侧线表示地震剖面C的位置;B为扇侧缘部位地震剖面;C为扇体中央地震剖面。通过精细划分对比,在沙四上纯上内划分出15个较大沉积期次,各大期次按发育先后依次命名为Es4scs-1、Es4scs-2、Es4scs-3、Es4scs-4、Es4scs-5、Es4scs-6、Es4scs-7、Es4scs-8、Es4scs-9、Es4scs-10、Es4scs-11、Es4scs-12、Es4scs-13、Es4scs-14和Es4scs-15,进一步划分为72个次一级沉积期次。
(3)划分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钻井资料。
根据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钻井资料划分标准,综合利用测录井资料、岩心资料、录井岩屑资料,以泥石流沉积-阵发性洪水沉积-间歇期细粒沉积的正序叠加为基本单元,在coreldraw软件中对钻井资料进行不同级次沉积单元体的划分,如图22所示为Y-22井岩心分析划分单井沉积期次。
(4)进行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连井对比
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和测井声波时差资料,利用geoframe软件里面Synthetics模块,建立××油田××断陷湖盆陡坡带各井时间-深度关系(即合成记录),如图23所示,以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地震资料划分及钻井资料划分结果为基础,以单井时间-深度关系为约束,以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井间对比模式(如图18所示)为指导,进行井间的沉积期次划分对比,确定各期次沉积单元体的空间展布,各期次沉积单元体的空间展布如图24、图25所示。通过精细划分对比,共划分出15个沉积期次砂砾岩体,在平面上,每个沉积期次具有明显的舌形体形态,整体上具有迁移摆动、补偿沉积的特征。
第三步:明确沉积岩综合相的空间展布。
(1)由于砂体的颜色、沉积构造对砂体连通性的影响不大,且在测井响应上不明显、不易识别,因此在岩心详细观察的基础上,根据表4中的碎屑岩岩相类型划分标准,以结构特征为主要依据,将前述11种岩相进行合并简化,将颗粒支撑粗砾岩、颗粒支撑中砾岩和颗粒支撑细砾岩相合并为颗粒支撑砾岩相,将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和递变层理砂岩相合并为砂岩相,最终将工区岩性简化为杂基支撑砾岩相、颗粒支撑砾岩相、砾质砂岩相、含砾砂岩相、砂岩相和泥岩相6种岩相类型,如表7所示。
表7
(2)从岩心中选择代表性区域钻取样品,磨制岩石铸体薄片,利用偏光显微镜及摄像系统(如蔡司AxioscopeA1APOL.数字透反偏光显微镜及摄像系统)获取铸体薄片镜下图像,根据表2中的碎屑岩成岩相划分标准,将××油田××地区沙四上亚段成岩相类型划分为5种类型:(1)强压实弱溶蚀弱胶结成岩相;(2)强压实弱溶蚀中等胶结成岩相;(3)中等压实强溶蚀弱胶结成岩相;(4)中等压实中等溶蚀弱胶结成岩相;(5)中等压实弱溶蚀强胶结成岩相。上述××油田××地区沙四上亚段成岩相类型划分如表8所示。
表8
(3)在岩相类型和成岩相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共总结出××油田××地区沙四上亚段12种沉积成岩综合相类型,如表9所示。
表9
(4)基于测井的沉积成岩综合相类型识别。对××油田××地区不同沉积成岩综合相类型的常规测井曲线先后进行预处理和敏感曲线选择,选取对各沉积成岩综合相类型反应敏感的测井曲线类型(GR、RD、AC、DEN、CNL)。
在此基础上,选取××油田××地区沙四上亚段231个样品点,在岩心观察和薄片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各样品点的沉积成岩综合相类型。提取不同沉积成岩综合相类型样品点的密度测井值(DEN)、声波测井值(AC)、中子测井值(CNL)、自然伽马测井值(GR)和电阻率测井值(RD)。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建立各沉积成岩综合相的贝叶斯判别函数。
Y1=24.99AC-3.33CNL+2114.5DEN+5.01GR+0.59RD-3892.11;
Y2=24.93AC-3.30CNL+2096.9DEN+4.51GR+0.50RD-3770.11;
Y3=25.62AC-3.90CNL+2096.3DEN+4.47GR+0.31RD-3793.72;
Y4=25.75AC-3.94CNL+2090.2DEN+4.49GR+0.51RD-3796.91;
Y5=25.95AC-3.89CNL+2083.8DEN+4.50GR+0.26RD-3786.90;
Y6=24.99AC-3.57CNL+2087.3DEN+4.68GR+0.31RD-3757.23;
Y7=25.47AC-3.80CNL+2072.8DEN+4.53GR+0.23RD-3729.59;
Y8=25.94AC-3.83CNL+2028.8DEN+4.15GR+0.18RD-3614.84;
Y9=24.70AC-3.46CNL+2063.6DEN+4.22GR+0.48RD-3636.19;
Y10=27.2AC-4.02CNL+2143.7DEN+4.28GR+0.30RD-4011.67;
Y11=26.9AC-4.07CNL+2067.6DEN+4.14GR+0.22RD-3782.10;
Y12=28.34AC-4.22CNL+2168.2DEN+4.3GR+0.21RD-4167.99;
Y1、Y2、Y3…Y11、Y12分别为各综合相类型贝叶斯判别函数值,根据贝叶斯判别后验概率值最大这一判别规则,即所得的函数值最大,可以判别各种沉积成岩综合相。
由表10所示的从SPSS软件给出各沉积成岩综合相类型贝叶斯判别正确率,可以看出,虽然贝叶斯判别后整体识别正确率为81.9%,但仍存在部分综合相类型判别正确率偏低的情况,如类型3容易被误判成类型4、类型5和类型6,类型4容易被误判成类型2,类型7容易被误判成类型5,类型11容易被误判成类型10。
表10
因此在SPSS软件进行贝叶斯判别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测井曲线交会图法将容易误判的类型进行进一步识别。
如图26所示,对类型2、类型3、类型4和类型6进行交会图判别:首先,以AC-GR交会图明显识别类型6;其次,以AC-CNL交会图识别类型2;最后,以GR-RD交会图识别类型3和类型4。通过统计类型2、类型3、类型4和类型6的测井值范围(RD、CNL、GR、AC)可以定量判别各类型,如表11所示。
表11
如图27所示,对类型3、类型5和类型7进行交会图判别:首先,以DEN—CNL交会图明显识别类型3;其次,以AC-CNL交会图识别类型5和类型7。通过统计类型3、类型5和类型7的测井值范围(DEN、CNL、AC)可以定量判别各类型,如表12所示。
表12
如图28所示,对类型10和类型11进行交会图判别:以CNL-RD交会图识别类型10和11。通过统计类型10和类型11的测井值范围(CNL和RD)可以定量判别各类型,如表13所示。
表13
岩相-成岩相综合类型 CNL(%) RD(Ω.m)
类型10:砂岩—中等压实弱溶解强胶结成岩体系 17-26 16-32
类型11:砂岩—中等压实强溶解弱胶结成岩体系 18-30 8-20
在测井识别的基础上,对判别结果进行检验。对于有岩心和薄片能确定其沉积成岩综合相类型的井段进行测井识别,并将测井识别结果与实际类型进行对比统计,如表14所示,最低正确率为82.4%,总体正确率达到94.1%,识别准确率明显提高。
表14
(5)在沉积单元体划分和已建立的沉积成岩综合相测井识别方法基础上,对沉积单元体的沉积成岩综合相进行单井测井识别。单井识别类型多样,因此常采用某一深度范围内占优势的综合相类型进行厘定,即“优势相原则”。在单井综合相识别后,即可进行井间综合相的对比。
通过分析砂砾岩体相序不同位置的镜下薄片特征可看出,在相序底部距砂泥接触面距离很近处,碳酸盐强烈胶结,随着距离增大,胶结程度减弱,胶结物含量降低,如图29所示。定量统计胶结物含量与距泥岩层距离间关系可知,距泥岩0.35m范围内,胶结物含量达到10%-15%,为强胶结区域,距泥岩距离在0.35m-1.2m范围内,胶结物含量为5%-10%,为过渡型区域,距泥岩距离大于1.2m时,胶结物含量低于5%,为强溶解区域,如图30所示。砂砾岩体整体具有“近泥岩处以强胶结相为主,远泥岩处以强溶解相为主,中间为过渡相类型;随着埋深增加,胶结壳厚度增加,溶解相区域变小”的展布模式特征,如图31所示。
因此,以砂砾岩体成岩相空间展布模式及渐变原则为指导,进行井间的划分对比,最终确定沉积成岩综合相的空间展布,如图32所示。
第四步:确定储集物性的空间展布。
(1)在明确××地区××区块砂砾岩体沉积成岩综合相空间展布的基础上,针对砂砾岩体储层孔隙度—深度剖面、渗透率—深度剖面,建立不同沉积成岩综合相约束下的孔隙度、渗透率纵向分布模型,如图33所示。
(2)在明确砂砾岩体沉积成岩综合相空间展布的基础上,以各沉积成岩综合相储集物性图版为约束,明确沉积单元体不同部位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明确储集物性的空间展布;在此基础上,根据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分布范围,将孔隙度划分为2~4%、4~5%、5~8%、8~10%、10~12%和>12%六个区间,将渗透率划分为<0.1mD、0.1~0.4mD、0.4~1mD、1~3mD、3~6mD和>6mD六个区间。
第五步:划分和对比有效连通体,确定有效连通体的空间展布。
(1)确定有效连通体的物性界限。
在明确储集物性空间展布的基础上,综合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孔喉结构特征及含油性特征确定有效连通体的物性界限。
当储层孔隙度小于5%时,储层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及灰泥重结晶作用强烈,如图36所以;排替压力高,孔喉连通性差,孔隙喉道类型以微孔微喉型为主,如图37所示,整体表现为储层非均质性强。
在如图38所示的孔隙度-渗透率交会图中,不同深度下非有效储层均主要集中分布在孔隙度小于5%、渗透率小于0.4mD范围内;因此,综合考虑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孔喉结构特征、储层有效性,结合××油田地质院砂砾岩储层储量孔隙度下限值,将砂砾岩体渗透层与非渗透层孔隙度界限定为5%,渗透率界限定为0.4mD。
(2)划分和对比有效连通体
在明确有效连通体物性界限的基础上,根据储集物性的空间展布,如图39所示,对研究区砂砾岩有效连通体进行划分和对比,确定有效连通体的空间展布。
如在早先的生产开发过程中,往往以连续的砂砾岩体为一个单元进行开发,即认为一个连续的砂砾岩体内部是连通的。如图40a中的砂体2-2,在井1和井2之间该砂砾岩体连续,遵循早先的思路,会认为在井1处注水,在井2处开采会见效;然而以本发明方案对有效连通体进行了识别后发现,井1和井2间虽然砂体连续,但其并不是一个有效的连通体,如图40b所示,在井1注水,井2并不会见效,如果要在井2位置达到预期的开发效果,应在井1与井2间部署开发井进行注水。
以上所举实施例仅用为方便举例说明本发明,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范畴,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作各种简单变形与修饰,均应包含在以上申请专利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方法,其特征在于:含有以下步骤:
第一步:明确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体平面及剖面展布特征,其步骤为:(1)确定研究区近岸水下扇沉积古地貌特征、砂砾岩沉积特征以及明确近岸水下扇沉积成因机制,(2)开展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沉积过程模拟实验,(3)确定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单元体沉积特征;
第二步:划分对比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其步骤为:(1)建立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划分标准,(2)划分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地震资料,(3)划分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钻井资料,(4)进行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连井对比;
第三步:明确沉积成岩综合相的空间展布;
第四步:确定储集物性的空间展布;
第五步:划分和对比有效连通体,确定有效连通体的空间展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步的步骤(1)中,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通过软件获取研究区近岸水下扇沉积古地貌特征;通过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岩心观察,依据碎屑岩的沉积构造、颗粒结构和颜色特征,确定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岩相和岩相组合特征;根据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岩相及岩相组合特征,结合野外现代沉积作用类型观察,确定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沉积作用类型,然后建立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沉积作用类型与控盆断层活动和气候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步的步骤(2)中,开展模拟实验时,首先,以研究区古地貌特征为基础,根据几何相似性原则,建造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沉积过程模拟实验装置,设计实验基底;其次,以研究区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岩相特征研究为基础,以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沉积成因机制为指导,根据相似性理论,设计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水槽沉积模拟实验过程和实验参数,开展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沉积过程模拟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所有沉积作用完全发育于水下,以反映深水沉积特征;所述步骤(3)中,在步骤(2)的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沉积过程模拟实验结束后,将模拟实验装置中水槽的水放干,对沉积模拟实验沉积体采用网格化解剖方法进行精细解剖,明确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纵剖面、横剖面沉积特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拟实验装置包括实验基底和置于实验基底上的实验水槽,实验水槽的一端设有高低两个排水口,另一端的两侧各配备有一个物源供给装置,实验水槽上还设有三维标尺;所述物源供给装置包括安装在支架上的供给箱和安装在供给箱上的搅拌机,供给箱与供水系统连接,供给箱的底部设有出水口和流量控制阀;所述的实验基底分为断层控制的陡坡带和平缓缓坡带两部分,断层控制的陡坡带与平缓缓坡带倾向相反,断层控制的陡坡带设有两个物源通道,两个物源通道通过管线与供给箱连通,且一个物源通道对应一个供给箱,物源通道呈“S”型,由上部平缓的峡谷和下部上陡下缓的铲式斜坡组成,两个物源通道之间的梁上下角度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步的步骤(1)中,利用软件对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沉积过程模拟实验的横剖面和纵剖面开展地震正演模拟,建立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沉积单元体纵剖面和横剖面地震资料划分标准;以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沉积过程模拟实验横剖面和纵剖面为基础,结合研究区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岩相和岩相组合特征,建立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不同位置沉积单元体钻井资料划分和对比标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步的步骤(2)中,根据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地震资料划分标准,利用软件对研究区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解释,划分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步的步骤(3)中,利用岩心、录井岩屑、常规测井资料,利用软件,根据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不同位置沉积单元体钻井资料划分标准,对砂砾岩进行钻井资料沉积单元体划分。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步的步骤(4)中,首先,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和测井声波时差资料,利用软件建立时间-深度关系;然后,以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地震资料划分及钻井资料划分结果为基础,以单井时间-深度关系为约束,进行断陷湖盆陡坡带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井间对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四步中,在明确沉积成岩综合相空间展布的基础上,建立各沉积成岩综合相的物性图版,明确各沉积成岩综合相物性随深度变化;在明确沉积成岩综合相空间展布和不同沉积成岩综合相的物性响应特征的基础上,依据不同沉积成岩综合相的物性-深度关系,在综合相空间展布剖面图上进行物性投点,确定储集物性的空间展布。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五步中,在确定储集物性空间展布的基础上,根据储层的孔喉结构特征以及含油性特征,确定有效连通体的物性界限;在明确储集物性空间展布及有效连通体物性界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连通体的划分和对比,确定有效连通体的空间展布。
CN201510500026.7A 2015-08-14 2015-08-14 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方法 Active CN1054674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00026.7A CN105467464B (zh) 2015-08-14 2015-08-14 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00026.7A CN105467464B (zh) 2015-08-14 2015-08-14 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67464A true CN105467464A (zh) 2016-04-06
CN105467464B CN105467464B (zh) 2017-07-21

Family

ID=556053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00026.7A Active CN105467464B (zh) 2015-08-14 2015-08-14 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67464B (zh)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28216A (zh) * 2017-09-29 2018-02-2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水槽实验的三维正演模型建立方法
CN107870366A (zh) * 2016-09-23 2018-04-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开发动态硬约束的砂砾岩连通体地震预测方法
CN108875258A (zh) * 2018-07-05 2018-11-23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沉积相非优势相编图方法
CN109324354A (zh) * 2018-08-30 2019-02-1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砂体连通性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9358377A (zh) * 2018-11-30 2019-02-19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一种确定碎屑岩非均质性储层成藏下限的方法
CN110609319A (zh) * 2019-08-20 2019-12-2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利用沉积正演模拟建立时间域层序地层剖面的方法
CN110727027A (zh) * 2018-07-17 2020-01-2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多期次河道砂的精细刻画方法
CN111751903A (zh) * 2019-03-29 2020-10-0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酸盐岩气藏储层溶孔成因类型的薄片识别方法
CN112114380A (zh) * 2020-08-11 2020-12-2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砂砾岩油藏储层的预测方法
CN113738329A (zh) * 2021-09-28 2021-12-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近岸水下扇油藏的开采方法
CN116755153A (zh) * 2023-07-13 2023-09-15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一种陡坡带砂砾岩结构界面的地震波形识别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7256A (zh) * 1997-01-31 1999-12-01 菲利浦石油公司 用于测定油层渗透率、孔隙率和伪相对渗透率的分布的方法
US20100198638A1 (en) * 2007-11-27 2010-08-05 Max Deffenbaugh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properties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from geophysical data
US20150131866A1 (en) * 2013-11-14 2015-05-14 IFP Energies Nouvelles Method of constructing a grid representative of a property distribution by conditional multipoint statistical simul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7256A (zh) * 1997-01-31 1999-12-01 菲利浦石油公司 用于测定油层渗透率、孔隙率和伪相对渗透率的分布的方法
US20100198638A1 (en) * 2007-11-27 2010-08-05 Max Deffenbaugh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properties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from geophysical data
US20150131866A1 (en) * 2013-11-14 2015-05-14 IFP Energies Nouvelles Method of constructing a grid representative of a property distribution by conditional multipoint statistical simulation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安洁等: "东营凹陷北带沙四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储层物性演化特征",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
操应长等: "东营凹陷盐家地区沙四上亚段近岸水下扇砂砾岩颗粒结构特征", 《天然气地球科学》 *
操应长等: "渤南洼陷近岸水下扇储层岩相-成岩相组合及其物性特征",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

Cited B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70366A (zh) * 2016-09-23 2018-04-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开发动态硬约束的砂砾岩连通体地震预测方法
CN107870366B (zh) * 2016-09-23 2019-07-1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开发动态硬约束的砂砾岩连通体地震预测方法
CN107728216B (zh) * 2017-09-29 2019-08-3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水槽实验的三维正演模型建立方法
CN107728216A (zh) * 2017-09-29 2018-02-2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水槽实验的三维正演模型建立方法
CN108875258A (zh) * 2018-07-05 2018-11-23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沉积相非优势相编图方法
CN108875258B (zh) * 2018-07-05 2022-11-01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沉积相非优势相编图方法
CN110727027B (zh) * 2018-07-17 2021-11-0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多期次河道砂的精细刻画方法
CN110727027A (zh) * 2018-07-17 2020-01-2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多期次河道砂的精细刻画方法
CN109324354B (zh) * 2018-08-30 2021-03-30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砂体连通性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9324354A (zh) * 2018-08-30 2019-02-1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砂体连通性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9358377A (zh) * 2018-11-30 2019-02-19 中国石油大港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一种确定碎屑岩非均质性储层成藏下限的方法
CN111751903A (zh) * 2019-03-29 2020-10-0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酸盐岩气藏储层溶孔成因类型的薄片识别方法
CN110609319A (zh) * 2019-08-20 2019-12-2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利用沉积正演模拟建立时间域层序地层剖面的方法
CN110609319B (zh) * 2019-08-20 2021-12-10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利用沉积正演模拟建立时间域层序地层剖面的方法
CN112114380A (zh) * 2020-08-11 2020-12-2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砂砾岩油藏储层的预测方法
CN113738329A (zh) * 2021-09-28 2021-12-0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近岸水下扇油藏的开采方法
CN113738329B (zh) * 2021-09-28 2023-08-1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近岸水下扇油藏的开采方法
CN116755153A (zh) * 2023-07-13 2023-09-15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一种陡坡带砂砾岩结构界面的地震波形识别方法
CN116755153B (zh) * 2023-07-13 2023-10-31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 一种陡坡带砂砾岩结构界面的地震波形识别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67464B (zh) 2017-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67464A (zh) 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方法
Tian et al. Multi-layered Ordovician paleokarst reservoir detection and spatial delineation: A case study in the Tahe Oilfield, Tarim Basin, Western China
Prather et al. Classification, lithologic calibration, and stratigraphic succession of seismic facies of intraslope basins, deep-water Gulf of Mexico
CN105116467B (zh) 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沉积单元体划分方法
Bell et al. On the emplacement of sill complexes: evidence from the Faroe–Shetland Basin
CN105467463B (zh) 近岸水下扇洪水沉积单元体最大延伸距离量化预测方法
Jiang et al. Sedimentary hydrodynamic study of sand bodies in the upper subsection of the 4th Member of the Paleogene Shahejie Formation the eastern Dongying Depression, China
De Gasperi et al.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the Eocene turbidite reservoirs in Albacora field, Campos Basin, offshore Brazil
Sun et al. Analysis and modeling of fluvial-reservoir petrophysical heterogeneity based on sealed coring wells and their test data, Guantao Formation, Shengli oilfield
Hou et al. Rift-related sedimentary evolution and its response to tectonics and climate changes: A case study of the Guaizihu sag, Yingen-Ejinaqi Basin, China
Yu et al. Subtle reservoirs and implications for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in terrestrial lacustrine fan-delta deposits: Insights from the Triassic Baikouquan Formation, Mahu Sag, Junggar Basin, western China
Li et al. Deep-water channels in the lower Congo basin: Evolution of the geomorphology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during the Miocene
Li et al. Transformation of sediment delivery and dispersal patterns controlled by relay-ramp evolution along the boundary fault of a lacustrine rift: the Eocene Shahejie formation, Dongying Sag, Bohai Bay Basin, NE China
Min et al.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reservoir potential in the Wenan inner-slope of the Baxian sag, Bohai Bay Basin, eastern China
CN105468890B (zh) 近岸水下扇洪水沉积单元体宽度量化预测方法
Moraes et al. Bottom-current reworked Palaeocene–Eocene deep-water reservoirs of the Campos Basin, Brazil
Li et al. Change of deltaic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d its impacts on reservoir properties—A braided delta in South China Sea
Fallgatter et al. Stratigraphy and depositional architecture of lobe complexes across a range of confinements: Examples from the Late Paleozoic Paganzo Basin, Argentina
Shi et al. Formation of the stratigraphic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s of the Upper Yabus 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Sub-basin of the Melut Basin, South Sudan
Turner et al. The Table Rocks Sandstone: A fluvial, friction-dominated lobate mouth bar sandbody in the Westphalian B Coal Measures, NE England
Deng et al. Factors controlling reservoir quality of a retreating delta-front in shallow-water lacustrine in the Songliao Basin, Northeast China
Zhang et al. Architecture of lacustrine mass-transport complexes in the Mesozoic Songliao Basin, China
MARTINIUS et al. Applying accommodation versus sediment supply ratio concepts to stratigraphic analysis and zonation of a fluvial reservoir
Ren et al. Prediction of exploration targets based on integrated analyses of source rock and simulated hydrocarbon migration direction: a case study from the gentle slope of Shulu Sag, Bohai Bay Basin, northern China
Goro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massive sandstone interval: Example from DOKO member of Bida Formation, northern Bida Basin, Nigeri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