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51903A - 一种碳酸盐岩气藏储层溶孔成因类型的薄片识别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碳酸盐岩气藏储层溶孔成因类型的薄片识别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51903A
CN111751903A CN201910251975.4A CN201910251975A CN111751903A CN 111751903 A CN111751903 A CN 111751903A CN 201910251975 A CN201910251975 A CN 201910251975A CN 111751903 A CN111751903 A CN 1117519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rosion
logging curve
frequency sequence
target layer
por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5197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宏涛
胡向阳
史云清
肖开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Priority to CN20191025197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51903A/zh
Publication of CN1117519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19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1/00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by methods combining technique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1V1/00 - G01V9/00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碳酸盐岩气藏储层溶孔成因类型的薄片识别方法,包括通过对主要目的层段岩心样品的观察,确定目的层碳酸盐岩主要岩性和岩石类型,利用岩心‑测井曲线相互标定,分析主要沉积特征和建立高频层序格架,在油气藏储层沉积埋藏热演化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判断目的层可能经历的成岩环境,在其约束下,并进一步详细观察目的层的溶蚀孔隙形态、充填物等特征,进而识别溶蚀孔隙成因类型。本发明的方法可操作性强,成本低,符合岩石学、矿物学原理,能够准确进行碳酸盐岩不同成因溶蚀孔隙类型的识别,为碳酸盐岩气藏储层的成因机理分析、展布预测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Description

一种碳酸盐岩气藏储层溶孔成因类型的薄片识别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成岩环境分析的碳酸盐岩的溶蚀孔隙成因类型的薄片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认为,碳酸盐岩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为碳酸盐岩的重要储集空间,溶蚀作用也是决定岩石孔隙的形成、演化,以及储集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沉积盆地含油气性预测、潜在储层评价和油气藏的勘探开发等方面均具重要意义。然而,相对于碎屑岩,碳酸盐岩的化学成因属性也决定了溶蚀作用的复杂性。在储层演化过程中,由于构造运动和流体活动的多旋回性,各期次溶蚀作用可能发生了复杂的相互叠加改造,使得不同阶段溶蚀作用的区分以及不同期次流体活动对储层影响的识别与描述成为研究难点。
通常根据溶蚀作用发生的时间和深度,大致将其分为同生期-准同生期成岩环境下的溶蚀、表生期成岩环境下的风化壳溶蚀和埋藏成岩环境下的埋藏溶蚀三类。关于这三期溶蚀孔隙的识别,通常是基于溶蚀的组构选择性,同生期-准同生期成岩环境的溶蚀多是具有组构选择性的,常形成粒内溶孔、铸模孔、生物体腔孔、粒间溶孔等。表生期成岩环境的风化壳岩溶和埋藏溶蚀往往不具有组构选择性。而对于表生期岩溶和埋藏期溶蚀孔隙如何区分,并未给出明确答案。而且,对于多旋回薄互层沉积的潮坪相碳酸盐岩,部分准同生期溶蚀也可能介于组构选择性和非组构选择性溶蚀孔隙之间;或者表生岩溶作用时间短,作用弱,且紧邻准同生期岩溶作用之后,其孔隙类型也可能介于组构选择性和非组构选择性溶蚀孔隙之间。埋藏成岩环境所经历的地质时期可达上百个百万年以上,依据溶蚀流体性质的变化也可进一步区分为有机流体溶蚀和无机流体溶蚀,有机流体溶蚀包括与烃类运移聚集相关的埋藏溶蚀、烃类蚀变相关的埋藏溶蚀,无机流体溶蚀主要是指无机来源岩浆热液等外源流体溶蚀。有机流体溶蚀进一步可划分为与烃类运移聚集相关的埋藏溶蚀,通常与烃源岩成熟时期所释放有机酸和CO2等酸性流体溶蚀相关,和烃类蚀变相关的埋藏溶蚀主要是指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溶蚀,即在地层温度大于120℃的条件下,烃类与地层中的SO4 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H2S、CO2等酸性流体,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溶蚀。然而如何准确区分不同期次和不同流体性质的埋藏溶蚀也是个难题。
目前溶蚀孔隙的识别通常是野外(岩心)宏观观察、薄片微观观察、地球化学分析流体成因的方法识别不同成因的溶蚀孔隙类型。例如,前人对表生溶蚀和埋藏溶蚀做过对比与区分,如根据野外露头、地震、钻井岩心、录井和测井的宏观形态特征的区别,进一步辅以标型矿物的识别等手段来区分表生岩溶和埋藏溶蚀。李国蓉等通过薄片观察和溶蚀作用相伴生自生矿物的地球化学分析,认为元坝长兴组储层发育三期溶蚀作用,不同期次溶蚀作用产物的岩石学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区别明显。然而以宏观观察为区分手段的尺度过大,只能对表生岩溶和埋藏溶蚀大致区分,难以进一步有效细分;地球化学分析流体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测试周期长,成本高,分析方法过于复杂,且不同期次溶蚀作用的产物的区分和挑选也是个难题,因而,难以大规模被应用。相对而言,薄片岩石学观察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类型划分的基础,也是溶蚀作用期次的划分的最简单、最直观、最有效的方式。因此,如何通过薄片岩石学观察,结合目的层沉积埋藏热演化史,判断目的层所经历的成岩环境,据此准确识别出溶蚀孔隙期次与成因,为后期的成岩作用、储层形成机制研究提供基础,也为指导储层分布预测提供依据具有重要意义。
在碳酸盐岩强非均质储层的溶蚀作用研究中,针对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分布规律复杂等难点和油气藏开发评价的现实要求,都迫切需要建立一种低成本的基于成岩环境分析的碳酸盐岩的溶蚀孔隙成因类型的薄片识别方法,提高不同类型溶蚀孔隙的识别的精度,对油田高效开发而言意义重大。
发明内容
针对复杂碳酸盐岩气藏储层溶蚀孔隙多期发育、叠加改造,不同期次成因类型溶蚀孔隙难以区分和识别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简便的、经济的、基于成岩环境分析的碳酸盐岩气藏储层溶孔成因类型的薄片识别方法。
本发明的碳酸盐岩气藏储层溶孔成因类型的薄片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观察目的层岩心样品,分析目的层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步骤2.利用薄片-岩心-测井曲线相互标定,建立目的层高频层序格架;
步骤3.在目的层高频层序格架内,判断成岩环境的类型及特征;
步骤4.在研究区沉积埋藏过程、古地温—热演化分析的基础上判断目的层所经历的最深深度和最高温度;
步骤5.划分目的层所经历的成岩环境,分析溶蚀作用类型;
步骤6.在溶蚀作用类型分析基础上,确定早期溶蚀孔隙类型;
步骤7.排除识别的早期溶蚀孔隙,根据剩余孔隙类型边缘的形态特征及有机质充填情况,进一步识别与区分早埋藏溶蚀和晚埋藏溶蚀孔隙类型。
进一步的,在所述步骤1中,包括,
步骤1.1.利用碳酸盐岩目的层岩心样品制作岩心样品薄片,确定目的层碳酸盐岩主要岩性和岩石类型;
步骤1.2.在确定的目的层碳酸盐岩主要岩性和岩石类型基础上,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分析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进一步的,在所述步骤2中,利用薄片-岩心-测井曲线相互标定,建立目的层高频层序格架的方法包括,
步骤2.1.利用所述碳酸盐岩的岩心样品标定至少一条常规测井曲线;
步骤2.2.从所述至少一条常规测井曲线中确定岩性敏感测井曲线,其中,所述岩性敏感测井曲线包括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所述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包括深侧向电阻率测井曲线和浅侧向电阻率测井曲线;
步骤2.3.根据所述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确定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其中,所述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包括声波孔隙度测井曲线、密度孔隙度测井曲线和中子孔隙度测井曲线;
步骤2.4.根据所述岩性敏感测井曲线、所述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和所述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识别低频层序界面,所述低频层序界面为四级层序界面或其以上级别层序的界面;
步骤2.5.根据所述低频层序界面识别高频层序界面,其中,所述高频层序界面为五级层序界面或六级层序界面;
步骤2.6.根据识别的高频层序界面,在步骤1沉积环境认识指导下,开展高频层序对比,建立高频层序格架。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包括,
步骤3.1.在目的层高频层序格架内,开展沉积亚相和微相垂向沉积序列分析;
步骤3.2.依据高频层序单元内的沉积特征,判断成岩环境的类型及特征。
进一步的,在所述步骤6中,在溶蚀作用类型分析基础上,根据观察到的溶蚀孔隙类型、边缘形态及胶结物特征,首先确定同生期溶蚀孔隙或准同生期溶蚀孔隙、构造表生溶蚀孔隙类型。
进一步的,同生期溶蚀孔隙或准同生期溶蚀孔隙总体以选择性溶蚀孔隙为主,主要表现在少部分生屑或砂屑颗粒具粒内溶孔、铸模溶孔,和切割碎屑颗粒不明显的粒间溶蚀孔隙。
进一步的,构造表生溶蚀孔隙以非选择性溶蚀为主,切割颗粒的特征相对明显。
进一步的,在所述步骤6或步骤7中,多期溶蚀孔隙能够在显微镜的某一视域下独立出现或多次叠加、依次改造,即同生期-准同生期溶蚀孔隙、表生岩溶孔隙部分或全部被埋藏溶蚀改造。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碳酸盐岩气藏储层溶孔成因类型的薄片识别方法,通过岩心薄片、铸体薄片观察,鉴定出样品的岩性,以岩石学、矿物学等地质理论为指导,形成了一种基于碳酸盐岩沉积埋藏热演化史分析和约束的溶蚀孔隙类型成因分析的薄片识别方法。该方法可操作性强,成本低,符合岩石学、矿物学原理,可以准确进行碳酸盐岩不同成因溶蚀孔隙类型的识别,为碳酸盐岩气藏储层的成因机理分析、展布预测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解决了勘探开发阶段碳酸盐岩气藏储层,由于成岩演化复杂,溶蚀期次多,成因类型复杂,薄片下难以识别或识别误差大等问题。
上述技术特征可以各种技术上可行的方式组合以产生新的实施方案,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仅为非限定性的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碳酸盐岩气藏储层溶孔成因类型的薄片识别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目的层段地层岩心与薄片的岩性特征照片;
图3本发明实施例目的层段W1井-Y1井-X1井高频层序划分对比结果;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目的层段地层不同溶蚀孔隙成因类型的铸体薄片镜下的特征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不构成冲突,本发明中的各个实施例以及各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碳酸盐岩气藏储层溶孔成因类型的薄片识别方法的流程图,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详细观察目的层岩心样,并利用碳酸盐岩目的层岩心样品制作岩心样品薄片或铸体薄片,在显微镜下详细观察、鉴定,确定目的层碳酸盐岩主要岩性和岩石类型,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分析大致的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本实施例中研究区碳酸盐岩气藏目的层段厚约130-140m,对取心段岩心、薄片进行详细观察,确定岩性和岩石类型。如图2所示,W1井与X1井在目的层段的取芯相对较全且连续,根据详细的岩心观察与薄片镜下鉴定结果,目的层主要为相对低能环境的云岩与灰岩,云岩主要为藻(砂)屑云岩(图2中c所示)、藻层叠云岩(图2中d所示)、藻粘结云岩(图2中e所示)、粉晶云岩(图2中f所示),灰岩以藻砂屑灰岩(图2中a所示)、微晶灰岩(图2中b所示)为主,在目的层底部发育少量膏质云岩或云质膏岩等;生物化石除藻类外,其他生物相对不发育,显示原始沉积环境为相对闭塞的中-低能量、相对高盐度海水环境。在沉积构造上,可见明显的层叠石构造、纹层构造、鸟眼构造等潮坪相沉积的相标志。
根据岩性特征、沉积构造等证据,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目的层为碳酸盐岩潮坪沉积。进一步将潮坪沉积细分为潮下带、潮间带亚相,其中,有利储层主要发育在潮间带亚相的各种云岩中,包括微晶云岩、(微)粉晶云岩、藻层叠构造云岩、藻粘结构造云岩、(藻)砂屑云岩、纹层状构造云岩等;也可见少量(藻砂屑)云质灰岩等沉积(如图2中c~i所示)。进一步将潮间带细分为云灰坪、灰云坪、藻屑滩、藻云坪、膏云坪、云坪等微相。
步骤2.利用薄片-岩心-测井曲线相互标定,优选反映岩性的敏感曲线,利用高频层序界面的测井响应特征,进行全井段高频层序界面识别与对比,建立目的层高频层序格架。
具体的,利用薄片-岩心-测井曲线相互标定,建立目的层高频层序格架的方法包括,
步骤2.1.利用所述碳酸盐岩的岩心样品标定至少一条常规测井曲线;
步骤2.2.从所述至少一条常规测井曲线中确定岩性敏感测井曲线,其中,所述岩性敏感测井曲线包括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所述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包括深侧向电阻率测井曲线和浅侧向电阻率测井曲线;
步骤2.3.根据所述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确定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其中,所述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包括声波孔隙度测井曲线、密度孔隙度测井曲线和中子孔隙度测井曲线;
步骤2.4.根据所述岩性敏感测井曲线、所述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和所述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识别低频层序界面,所述低频层序界面为四级层序界面或其以上级别层序的界面;
步骤2.5.根据所述低频层序界面识别高频层序界面,其中,所述高频层序界面为五级层序界面或六级层序界面;
步骤2.6.根据识别的高频层序界面,在步骤1沉积环境认识指导下,开展高频层序对比,建立高频层序格架。
利用岩心-测井曲线相互标定优选反映岩性的电阻率敏感曲线,并将致密层段计算的三孔隙度曲线重合,进行四级低频层序和五级、六级高频层序界面识别与对比,最终建立了如图3所示的四级低频层序和五级高频层序、六级高频层序格架。
步骤3.利用步骤1的观察结果,在步骤2所建立的高频层序格架内,开展沉积亚相和微相垂向沉积序列分析,并依据高频层序单元内的沉积特征,判断可能的同生期-准同生期成岩环境的类型及特征。
利用步骤1沉积相标志观察结果,分析目的层沉积亚相和微相在高频层序格架内的分布。潮下亚相主要分别发育于上部两个五级层序的中下部,而且,在六级高频层序内,灰坪、藻屑滩坪、云灰坪等微相可自下而上依次排列,可构成一个沉积序列。潮间亚相主要分布于目的层下部两个五级层序中,以及第三个五级层序(自下而上)的上部,其中云灰坪、灰云坪、藻屑滩、藻云坪、膏云坪、云坪等微相,可在六级高频层序内自下而上依次排列,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序列。潮下亚相与潮间亚相在高频层序内亦可构成一个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因此,以上高频层序单元内的沉积相序分析,基本反映了沉积水体向上变浅的垂向沉积相序组合。
步骤4.在研究区沉积埋藏过程、古地温—热演化等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判断目的层所经历大致的最深深度和最高温度。
根据前人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中三叠统沉积后,受印支早期运动的影响,地层整体抬升,露出地表,雷口坡组上覆中三叠统天井山组被剥蚀殆尽,目的层雷口坡组也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剥蚀,形成区域性岩溶风化壳。晚三叠世,目的层再埋藏之后,受印支晚期运动的影响,上覆地层逐渐由海相过渡为陆相湖泊沉积,以前陆盆地湖盆快速碎屑岩沉积为主,厚约3500m左右;早侏罗世,受燕山早期运动,碎屑岩沉积速度逐渐变缓;中晚侏罗世,接受大规模碎屑岩沉积,沉积厚度大约可达2500m左右;白垩纪,沉积速度有所放缓,碎屑岩沉积厚度可达1500米左右;新生代受燕山晚期运动-喜山期运动影响,构造隆升,部分上白垩统地层遭受剥蚀。因此,本实施例的目的层最高埋深可达7500m左右。
研究区古地温梯度呈现出早高晚低的特征,地温梯度晚三叠世为29℃/1000m,侏罗纪为25℃/1000m,白垩纪为25℃/1000m,新生代为20℃/1000m。总体上,目的层在晚三叠世须家河组沉积时期埋藏快速增加,但在须四段沉积之前,目的层埋藏深度相对较浅,约2200m左右,地层温度80℃左右。随着须家河组继续沉积,埋深加大,地层温度80-110℃。侏罗纪时期,地层温度110℃-150℃。白垩纪时期,地层温度150℃-180℃。喜山期,随埋深变浅和地温梯度降低,地层温度逐渐降低。因此,目的层所经历的最高温度可达180℃左右。
步骤5.划分目的层所经历的成岩环境,分析可能的溶蚀作用类型。
根据步骤1、步骤2及步骤3的研究结果,可知本实施例的目的层沉积时期海平面升降频繁,沉积微相纵向变化快,以六级高频层序为单位的向上变浅沉积旋回多期叠置。高频层序界面一般为灰岩/云岩的岩性突变界面或者不同沉积构造云岩的岩相转换面,每个高频旋回顶部均以潮间带上部或潮上带下部的云岩沉积结束,可视为低级别的小型岩性或岩相暴露面。因此,此时期研究区成岩环境主要包括同生期海底成岩环境和准同生期水上暴露成岩环境,即以海水或大气水为介质的同生期-准同生期成岩作用多次反复交替发生,因而具备准同生期大气水溶蚀作用的基础。
据步骤4沉积埋藏演化史分析,雷四段地层沉积之后,在中三叠世末期,本区曾发生过构造抬升,出露地表,目的层雷口坡组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剥蚀,形成区域性岩溶风化壳,因此,研究区应该存在表生溶蚀作用。
根据步骤4热演化史分析,本区气藏目的层所经历的最高温度可达180℃,镜质体演化率Ro可达2.5%左右,对应的成岩演化阶段达到了埋藏晚成岩阶段。考虑到研究区构造相对稳定,缺乏无机成因流体从地幔向上运移的通道,以及岩石中与岩浆热液流体相关的自生矿物也较少,因此,无机热液流体应不是本区埋藏溶蚀作用的主要类型。而显微镜下的孔隙边缘可见沥青,以及可见烃类流体包裹体,而且气藏气体组分中H2S含量平均达5%左右,储层中可能存在与烃类运移聚集相关的埋藏溶蚀和与烃类裂解相关的埋藏溶蚀两种类型。
步骤6.在步骤5可能的溶蚀作用类型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不同溶蚀孔隙类型,依据显微镜下溶蚀孔隙类型、边缘形态、胶结物特征等,首先确定(准)同生期溶蚀孔隙、构造表生溶蚀孔隙类型。
通过详细的岩心观察与铸体薄片镜下观察,目的层段储层岩性主要为微粉晶云岩、藻粘结云岩、(藻)砂屑云岩等,储集空间类型以溶孔为主。
在步骤5可能的溶蚀作用类型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观察溶蚀孔隙类型、边缘形态及胶结物特征,识别出同生期-准同生期溶蚀孔隙和构造表生期溶蚀孔隙两种类型,特征如下:
1)同生期-准同生期溶蚀孔隙:该时期总体以选择性溶蚀孔隙为主,主要表现在少部分生屑或砂屑颗粒具粒内溶孔、铸模溶孔(如图4中a所示),和切割碎屑颗粒不明显的粒间溶蚀孔隙。由于目的层中高频旋回纵向多期叠置,大气水溶蚀和胶结作用交替进行,粒内或粒间溶孔边缘往往能够发现一些比较完整的粒状碳酸盐岩胶结物(如粒状白云石胶结物)(图4中b、c所示),也可见部分早期溶蚀孔隙内部还可见到沉积渗流粉砂,应为随海平面周期性升降,水下沉积与水上暴露共同作用的结果。
2)古表生期岩溶孔隙:此阶段发生于矿物经历了浅埋藏基本稳定化之后,在受抬升出露地表遭受大气水溶蚀,因此溶蚀方式以非选择性溶蚀为主,切割颗粒的特征相对明显。但由于研究区目的层表生岩溶与准同生期溶蚀相隔时间较短(约小于5Ma),以及本区表生岩溶时期也比较短(约小于5Ma),未经过大规模的岩溶溶蚀改造,表生溶蚀多数是对同生期-准同生期溶孔的进一步扩溶改造,总体溶蚀孔隙形态特征与准同生期溶蚀孔隙相似,如可见同生期-准同生期溶孔边缘的胶结物被溶蚀(如图4中d、e所示),据此,进行表生岩溶期的孔隙识别。
步骤7.在步骤6完成早期溶蚀孔隙识别的基础上,根据剩余孔隙类型边缘的形态及有机质充填特征,进一步识别区分早期埋藏溶蚀和晚期埋藏溶蚀的孔隙类型。
与本区同生期-准同生期溶蚀和表生岩溶作用形成的孔隙区别主要是,埋藏溶蚀以非选择性的溶蚀孔隙为主,具有明显切割晶粒、颗粒或基质的特征,孔隙边缘的环边胶结物基本不发育。且根据溶蚀孔隙中沥青等有机质的有无,至少存在两期以上的埋藏溶蚀。
1)与烃类运移聚集相关的早期埋藏溶蚀。此类埋藏溶蚀孔隙的边缘常被沥青等有机质覆盖,可能形成于有机酸(或烃类)充注之前的浅-中埋藏环境(图4中f、g所示)。
2)与烃类蚀变等相关的晚期埋藏溶蚀。孔隙边缘洁净无充填的溶孔,应是在烃类充注之后(图4中h、i所示),经过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所形成的非选择性溶蚀孔隙,如储层经历的最高温度可达180℃,储层下部含有石膏结核或石膏层,为TSR的发生提供了有利于条件。储层中含有大量的H2S气体(平均含量达5%左右),应为TSR的产物。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多期溶蚀孔隙在显微镜下某一视域下,可独立出现,也可多次叠加、依次改造,即同生期-准同生期溶蚀孔隙、表生岩溶孔隙部分或全部被埋藏溶蚀改造。
上述实施例证明了本方法可以准确进行碳酸盐岩不同成因溶蚀孔隙类型的识别,为碳酸盐岩气藏储层的成因机理分析、展布预测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上述技术方案只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而言,在本发明公开了应用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很容易做出各种类型的改变,而不仅限于本发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所选择同生期-准同生期溶蚀、表生期溶蚀、成藏期埋藏溶蚀和成藏期后溶蚀,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溶蚀孔隙类型成因标准。因此,前面所选择的溶蚀孔隙类型成因的标准,是根据地区实际所经历的沉积、成岩环境而采用的一种识别的优选方法,并不具有限制性的意义。
此外,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发明实时操作,但是,这并非要去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操作,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操作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或者将一个步骤分成多个步骤执行。
至此,虽然本发明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8)

1.一种碳酸盐岩气藏储层溶孔成因类型的薄片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观察目的层岩心样品,分析目的层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步骤2.利用薄片-岩心-测井曲线相互标定,建立目的层高频层序格架;
步骤3.在目的层高频层序格架内,判断成岩环境的类型及特征;
步骤4.在研究区沉积埋藏过程、古地温—热演化分析的基础上判断目的层所经历的最深深度和最高温度;
步骤5.划分目的层所经历的成岩环境,分析溶蚀作用类型;
步骤6.在溶蚀作用类型分析基础上,确定早期溶蚀孔隙类型;
步骤7.排除识别的早期溶蚀孔隙,进一步识别与区分早埋藏溶蚀和晚埋藏溶蚀孔隙类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片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1中,包括,
步骤1.1.利用碳酸盐岩目的层岩心样品制作岩心样品薄片或铸体薄片,确定目的层碳酸盐岩主要岩性和岩石类型;
步骤1.2.在确定的目的层碳酸盐岩主要岩性和岩石类型基础上,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分析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片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2中,利用薄片-岩心-测井曲线相互标定,建立目的层高频层序格架的方法包括,
步骤2.1.利用所述碳酸盐岩目的层岩心样品标定至少一条常规测井曲线;
步骤2.2.从所述至少一条常规测井曲线中确定岩性敏感测井曲线,其中,所述岩性敏感测井曲线包括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所述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包括深侧向电阻率测井曲线和浅侧向电阻率测井曲线;
步骤2.3.根据所述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确定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其中,所述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包括声波孔隙度测井曲线、密度孔隙度测井曲线和中子孔隙度测井曲线;
步骤2.4.根据所述岩性敏感测井曲线、所述三孔隙度测井曲线组合和所述电阻率测井曲线组合识别低频层序界面,所述低频层序界面为四级层序界面或其以上级别层序的界面;
步骤2.5.根据所述低频层序界面识别高频层序界面,其中,所述高频层序界面为五级层序界面或六级层序界面;
步骤2.6.根据识别的高频层序界面,在步骤1沉积环境认识指导下,开展高频层序对比,建立高频层序格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片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包括,
步骤3.1.在目的层高频层序格架内,开展沉积亚相和微相垂向沉积序列分析;
步骤3.2.依据高频层序单元内的沉积特征,判断成岩环境的类型及特征。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薄片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6中,在溶蚀作用类型分析基础上,根据观察到的溶蚀孔隙类型、边缘形态及胶结物特征,首先确定同生期-准同生期溶蚀孔隙、构造表生溶蚀孔隙类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片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同生期溶蚀孔隙或准同生期溶蚀孔隙总体以选择性溶蚀孔隙为主,主要表现在少部分生屑或砂屑颗粒具粒内溶孔、铸模溶孔,和切割碎屑颗粒不明显的粒间溶蚀孔隙。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片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构造表生溶蚀孔隙以非选择性溶蚀为主,切割颗粒的特征相对明显。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薄片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6或步骤7中,多期溶蚀孔隙能够在显微镜的某一视域下独立出现或多次叠加、依次改造。
CN201910251975.4A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碳酸盐岩气藏储层溶孔成因类型的薄片识别方法 Pending CN11175190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51975.4A CN111751903A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碳酸盐岩气藏储层溶孔成因类型的薄片识别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251975.4A CN111751903A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碳酸盐岩气藏储层溶孔成因类型的薄片识别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1903A true CN111751903A (zh) 2020-10-09

Family

ID=726725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51975.4A Pending CN111751903A (zh) 2019-03-29 2019-03-29 一种碳酸盐岩气藏储层溶孔成因类型的薄片识别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51903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15596A (zh) * 2020-12-09 2021-02-26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测井资料的白云岩结构类型识别方法
CN112577875A (zh) * 2020-12-02 2021-03-30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碳酸盐岩多种原生孔隙高效探测技术
CN112731561A (zh) * 2021-01-04 2021-04-3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分析方法
CN115078434A (zh) * 2022-06-16 2022-09-20 西南石油大学 基于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的耦合对碳酸盐岩早成岩期相控岩溶的识别方法
CN115506776A (zh) * 2022-09-23 2022-12-23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碳酸盐岩储层易溶组构鉴别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07118A (zh) * 2014-12-01 2015-03-1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酸盐岩溶蚀作用与溶蚀效应的分析方法
CN105467464A (zh) * 2015-08-14 2016-04-0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方法
CN107329186A (zh) * 2017-05-17 2017-11-0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火成岩储层次生溶蚀孔隙发育度的方法及装置
CN108345046A (zh) * 2018-02-06 2018-07-31 长江大学 碎屑岩储层埋藏过程中成岩相划分方法
CN108364096A (zh) * 2018-02-06 2018-08-03 长江大学 基于过程响应的碎屑岩储层溶蚀增孔量定量预测方法
CN108802192A (zh) * 2017-05-03 2018-11-1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钙屑砂岩储层孔隙类型识别方法
CN109143399A (zh) * 2017-06-28 2019-01-0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识别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07118A (zh) * 2014-12-01 2015-03-1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碳酸盐岩溶蚀作用与溶蚀效应的分析方法
CN105467464A (zh) * 2015-08-14 2016-04-0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方法
CN108802192A (zh) * 2017-05-03 2018-11-13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钙屑砂岩储层孔隙类型识别方法
CN107329186A (zh) * 2017-05-17 2017-11-0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火成岩储层次生溶蚀孔隙发育度的方法及装置
CN109143399A (zh) * 2017-06-28 2019-01-04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识别碳酸盐岩层序界面的方法
CN108345046A (zh) * 2018-02-06 2018-07-31 长江大学 碎屑岩储层埋藏过程中成岩相划分方法
CN108364096A (zh) * 2018-02-06 2018-08-03 长江大学 基于过程响应的碎屑岩储层溶蚀增孔量定量预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吴世祥,等: "川西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
李国蓉,等: "元坝地区长兴组储层溶蚀作用期次与机制研究", 《岩石学报》 *
李宏涛,等: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形成控制因素与发育模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
李宏涛: "台内鲕粒滩气藏成藏过程与模式-以川东北河坝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三段为例", 《石油勘探与开发》 *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77875A (zh) * 2020-12-02 2021-03-30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碳酸盐岩多种原生孔隙高效探测技术
CN112415596A (zh) * 2020-12-09 2021-02-26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测井资料的白云岩结构类型识别方法
CN112415596B (zh) * 2020-12-09 2022-09-06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基于测井资料的白云岩结构类型识别方法
CN112731561A (zh) * 2021-01-04 2021-04-3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分析方法
CN112731561B (zh) * 2021-01-04 2023-05-1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分析方法
CN115078434A (zh) * 2022-06-16 2022-09-20 西南石油大学 基于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的耦合对碳酸盐岩早成岩期相控岩溶的识别方法
CN115506776A (zh) * 2022-09-23 2022-12-23 成都理工大学 一种碳酸盐岩储层易溶组构鉴别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Guy Plint Mud dispersal across a Cretaceous prodelta: storm‐generated, wave‐enhanced sediment gravity flows inferred from mudstone microtexture and microfacies
CN111751903A (zh) 一种碳酸盐岩气藏储层溶孔成因类型的薄片识别方法
Hansen et al. Differentiating submarine channel-related thin-bedded turbidite facies: Outcrop examples from the Rosario Formation, Mexico
CN105467464A (zh) 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有效连通体划分和对比方法
Mohammed et al. Facies Analysis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of the Nahr Umr Formation in Rumaila Oil Field, Southern Iraq
Wei et al. Porosity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ight gas sandstone reservoir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West Depression, Liaohe Basin, China
Wu et al. Wave ripple development on mixed clay‐sand substrates: effects of clay winnowing and armoring
Williams et al. Three-dimensional groundwater models of the 300 Area at the Hanford Site, Washington State
Millson et al. The Khazzan gas accumulation, a giant combination trap in the Cambrian Barik Sandstone Member, Sultanate of Oman: Implications for Cambrian petroleum systems and reservoirs
Gao et al. Modelling the dispersal and depositional processes of the suspended sediment in the central South Yellow Sea during the winter
CN113189675A (zh) 一种砂岩压实作用数值模拟方法
Carling et al. Formation of mud ridge and runnels in the intertidal zone of the Severn Estuary, UK
Visser et al. Introduction to the Groningen static reservoir model
Zampetti Controlling factors of a Miocene carbonate platform: implications for platform architecture and off-platform reservoirs (Luconia Province, Malaysia)
Gugliotta The “Camporeale wedge-top Basin”(NW Sicily; Italy) in the frame of the Late Miocene Sicilian Foreland Basin System; Inferences from the Upper Tortonian–Lower Messinian Terravecchia Formation
Rine Depositional Facies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of Niagaran-Lower Salina Reef Complex Reservoirs of the Guelph Formation, Michigan Basin
Hjuler et al.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assess geothermal potential, Tønder area, North German Basin
Ritter et al. Utilizing sequence stratigraphy to develop a depositional model for Silurian (Niagaran) reefs in the Michigan Basin
Sandulli et al. Regional to global correlation of lower Cretaceous (Hauterivian–Barremian) shallow-water carbonates of the southern Apennines (Italy) and Dinarides (Montenegro), southern Tethyan Margin
Antrett Characterization of an Upper Permian Tight Gas Reservoir: A Multidisciplinary, Multiscale Analysis from the Rotliegend, Northern Germany
Weimerl Stratigraphic and Structural Com partmental ization in the J and D Sandstones, Central Denver Basin, Colorado'
Meddaugh et al. The wafra second Eocene heavy oil carbonate reservoir, partitioned zone (PZ), Saudi Arabia and Kuwait: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modeling, and IOR/EOR evaluation
Dunham et al. MOLDIC-PORE DISTRIBUTION, BASEMENT PALEOTOPOGRAPHY, AND OIL PRODUCTION FROM A DEVONIAN DOLOSTONE RESERVOIR, PEACE RIVER ARCH, WESTERN CANADA
Hvid et al. Stratigraphy and petr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ower Paleocene cool-water carbonates, Faxe quarry, Denmark
Abduslam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and Enhanced Oil Recovery Potential in Middle Devonian Dundee Limestone Reservoirs, Michigan Basin, US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00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