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59946A - 副驾驶席用气囊的折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副驾驶席用气囊的折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59946A
CN105459946A CN201510622676.9A CN201510622676A CN105459946A CN 105459946 A CN105459946 A CN 105459946A CN 201510622676 A CN201510622676 A CN 201510622676A CN 105459946 A CN105459946 A CN 1054599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lding
air bag
folded
wall portion
inflow entr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2267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59946B (zh
Inventor
武林庆一郎
浅沼准一
加岛雄希
石塚雄司
佐藤刚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4599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599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599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599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they are fold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具有预折叠工序、左右缩小折叠工序、以及前后缩小折叠工序的副驾驶席用气囊的折叠方法。预折叠工序是在周壁部的部位形成折痕并使乘员侧壁部靠近气体流入口而形成大致左右对称形状的预折叠气囊的工序。左右缩小折叠工序是一边维持将周壁部和乘员侧壁部重叠的状态,一边将预折叠气囊的左右方向的两缘侧的部位以靠近气体流入口侧的方式折叠,从而形成左右缩小折叠气囊的工序。前后缩小折叠工序是将左右缩小折叠气囊的前侧部位折叠重叠在通过对左右缩小折叠气囊的后侧部位进行折叠,并载置在气体流入口上而形成的后侧折叠部的上方的工序。

Description

副驾驶席用气囊的折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副驾驶席用气囊的折叠方法,其结构为,折叠收纳在设置于副驾驶席前方的仪表板上的收纳部位内,在来自气体流入口的膨胀用气体的流入时,推开仪表板的门部而向后方展开膨胀。
背景技术
当前,副驾驶席用气囊如日本特开平11-165607号公报所示,存在具有下述结构的气囊,即将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缩小为可收纳在收纳部位内,并且从平坦地展开的状态以缩小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的方式进行折叠,收纳在收纳部位内。在该现有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气囊如下面所述地进行折叠。首先,从实施了左右缩小折叠以缩小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的状态,将与在收纳部位安装的气体流入口相比靠后侧的区域即后侧部位翻卷折叠为载置在气体流入口上。而且,之后将与气体流入口相比靠前侧的区域即前侧部位以使得其重叠在翻卷折叠部位的上方的方式缩小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而进行折叠。在该现有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在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而进行膨胀时,首先,膨胀用气体流入前侧部位内,利用膨胀的前侧部位而推开设置于仪表板的门部。之后,使翻卷折叠部位一边从收纳部位向后上方凸出,一边展开膨胀。
但是,在现有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在左右缩小折叠时,由于将构成气囊的壁部的一部分折进内侧而形成褶皱状的折叠部位,从而以缩小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的方式进行折叠。因此,在气囊的膨胀初期,在膨胀用气体流入前侧部位内时,该褶皱状的折叠部位也将折叠消除,前侧部位以迅速向左右扩展的方式膨胀。其结果,在现有的副驾驶席用气囊的折叠方法中,难以使前侧部位向上方(门部侧)较大程度地迅速膨胀,在迅速地推开门部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膨胀初期迅速地推开门部,并能够迅速地展开膨胀的副驾驶席用气囊的折叠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能够利用下述构成的副驾驶席用气囊的折叠方法实现。
一种副驾驶席用气囊的折叠方法,其中,该副驾驶席用气囊折叠收纳在设置于副驾驶席前方的仪表板处的收纳部位内,在来自气体流入口的膨胀用气体的流入时,推开仪表板的门部而向后方展开膨胀,并且,
该副驾驶席用气囊具有:乘员侧壁部,作为膨胀完成形状该乘员侧壁部沿大致上下方向而配置在后端侧;以及
周壁部,其设为从该乘员侧壁部收敛地向前方延伸的形状,使气体流入口配置在前部下表面侧,并且,以气体流入口的周缘作为安装部位而安装在收纳部位,
该副驾驶席用气囊的折叠方法将上述结构的副驾驶席用气囊折叠为可收纳在收纳部位,
该副驾驶席用气囊的折叠方法构成为具有形成预折叠气囊的预折叠工序、对预折叠气囊进行折叠而形成缩小了左右方向侧的宽度尺寸的左右缩小折叠气囊的左右缩小折叠工序、以及对左右缩小折叠气囊进行折叠而形成缩小了前后方向侧的宽度尺寸的折叠完成体的前后缩小折叠工序,
预折叠工序是下述工序,即,一边在周壁部的部位形成折痕并以使乘员侧壁部靠近气体流入口的方式使气囊大致平坦地展开,一边设为以气体流入口作为中心的大致左右对称形状,并且,使与和所述气体流入口相比靠前方的前侧部位相比,与气体流入口相比靠后方的后侧部位更长,从而形成预折叠气囊,
左右缩小折叠工序是下述工序,即,为了能够将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收纳在收纳部位内,一边维持将周壁部和乘员侧壁部重叠的状态,一边将预折叠气囊的左右方向的两缘侧的部位以靠近气体流入口侧的方式折叠,从而形成左右缩小折叠气囊,
前后缩小折叠工序是下述工序,即,为了能够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收纳在收纳部位内,将左右缩小折叠气囊的前侧部位折叠重叠在通过对左右缩小折叠气囊的后侧部位进行折叠并载置在气体流入口上而形成的后侧折叠部的上方,从而形成折叠完成体。
在本发明的副驾驶席用气囊的折叠方法中,气囊经过预折叠工序、左右缩小折叠工序、以及前后缩小折叠工序而被折叠。通过预折叠工序形成的预折叠气囊在左右缩小折叠工序中以下述方式进行折叠,即,一边维持将周壁部和乘员侧壁部重叠的状态,一边将左右方向的两缘侧的部位靠近气体流入口侧。即,在本发明的副驾驶席用气囊的折叠方法中,预折叠气囊以下述方式进行左右缩小折叠,即,使左右方向的两缘侧的部位分别在维持周壁部和乘员侧壁部的重叠状态的同时,以靠近气体流入口侧的方式折返。在以上述方式折叠的气囊中,如果在膨胀初期,膨胀用气体从气体流入口流入至内部,则首先,气囊展开以消除利用前后缩小折叠进行的折叠。此时在左右缩小折叠气囊中,与气体流入口相比靠前方的前侧部位作为初期膨胀部,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并膨胀。这是由于该前侧部位设定为与后侧部位相比,长度较短,并且配置为覆盖已折叠的后侧部位(后侧折叠部)的外表面侧。而且,在该前侧部位膨胀时,难以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在左右缩小折叠中形成的折叠部位,前侧部位首先在维持左右缩小折叠的折叠状态的状态下,使未折叠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侧的区域较大程度地膨胀。因此,在气囊的膨胀初期,在收纳部位内,前侧部位以使左右方向的中央侧的部位朝向门部侧较大程度地凸出的方式膨胀。而且,能够利用膨胀的前侧部位,将门部的左右的中央附近较强程度地推压,从而能够迅速地推开门部。
因此,在本发明的副驾驶席用气囊的折叠方法中,能够在膨胀初期迅速地推开收纳部位的门部,能够将气囊折叠为使气囊迅速地展开膨胀。
此外,在本发明的副驾驶席用气囊的折叠方法中,优选前后缩小折叠工序中的左右缩小折叠气囊的后侧部位的折叠是蛇形折叠。如果是如上所述的结构,则虽然使从收纳部位朝向后方凸出的后侧部位迟于前侧部位而展开膨胀,但能够以迅速消除折叠的方式展开,能够使气囊进一步迅速地展开膨胀。
此外,在上述结构的副驾驶席用气囊的折叠方法中,优选将预折叠工序中的预折叠气囊的与气体流入口相对的壁部形成为从气体流入口的相对部位到预折叠气囊的前端为止,平坦地连接。如果以上述方式折叠副驾驶席用气囊,则在膨胀初期,作为初期膨胀部,首先能够使膨胀用气体沿该壁部到前端为止,迅速地流入膨胀的前侧部位的内部,因此能够使前侧部位进一步迅速地膨胀。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出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折叠收纳有气囊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搭载在车辆上的状态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2是图1的Ⅱ—Ⅱ部位的概略剖视图。
图3是使实施方式的气囊以单体膨胀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4是图3的气囊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5是表示构成实施方式的气囊的底布的俯视图。
图6是预折叠实施方式的气囊而形成的预折叠气囊的俯视图。
图7是图6的预折叠气囊的仰视图。
图8是按顺序表示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折叠工序的概略图。
图9是按顺序表示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折叠工序的概略图,是表示图8的B之后的工序的图。
图10是在实施方式的气囊的折叠工序中,详细表示将预折叠气囊的前侧部位左右缩小折叠的状态的概略图。
图11是在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中,按顺序表示气囊的膨胀初期的状态的沿前后方向的概略横剖视图。
图12是在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中,表示气囊的膨胀初期的状态的沿左右方向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13是在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中,按顺序表示气囊的膨胀初期的状态的沿前后方向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14是在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中,按顺序说明气囊的膨胀过程的概略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中,采用在图1、2中所示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M中所使用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下面,简单地省略为“气囊”)15为例进行说明。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M如图1、2所示,设为在车辆的副驾驶席的前方,在仪表板(下面,省略为“仪表板”)1的上表面2的内部配置的顶部安装类型。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只要没有特别的说明,均与车辆的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一致。
如图1、2所示,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M具有已折叠的气囊15、将膨胀用气体供给至气囊15的充气机8、收纳保持气囊15以及充气机8的作为收纳部位的壳体12、用于将气囊15以及充气机8安装在壳体12上的保持器9、以及对已折叠的气囊15的上方进行覆盖的气囊罩6。
气囊罩6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与合成树脂制的仪表板1一体形成。气囊罩6具有两个门部6a、6b,它们配置在仪表板1的上表面侧。门部6a、6b在气囊15的展开膨胀时被推开,在前后方向侧并列设置。门部6a、6b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周围配置有从上表面侧观察时大致H字形状的断裂预定部6c。而且,门部6a、6b设为下述结构,即在气囊15的展开膨胀时,被膨胀的气囊15推压,从而一边使断裂预定部6c断裂,一边前后打开。此外,在气囊罩6的门部6a、6b的周围形成有与壳体12连结的连结壁部6d。
如图1、2所示,充气机8构成为具有:大致圆柱状的主体部8a,其具有多个气体喷出口8b;以及凸缘部8c,其用于将充气机8安装在壳体12上。
作为收纳部位的壳体12形成为在上端侧具有长方形状的开口的板金制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壳体12具有将充气机8从下方插入而安装的大致长方形板状的底壁部12a、以及从底壁部12a的外周缘向上方延伸而与气囊罩6的连结壁部6d卡止的周壁部12b。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囊15和充气机8将配置在气囊15内的保持器9的各螺栓9a作为安装单元,而安装在壳体12的底壁部12a上。各螺栓9a贯穿气囊15的气体流入口18的周缘、壳体12的底壁部12a、以及充气机8的凸缘部8c并被螺母10固定。此外,在壳体12的底壁部12a上配置有与车辆的车身侧连结的托架(省略图标号)。
如图3、4所示,气囊15具有乘员侧壁部16和周壁部17。乘员侧壁部16在膨胀完成时,沿大致上下方向而配置在后端侧。周壁部17设为以从乘员侧壁部16收敛的方式向前方延伸的大致圆锥状。在周壁部17的前部下表面侧形成有气体流入口18。气体流入口18大致圆形地开口,可以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并将周缘安装在壳体12的底壁部12a上。在气体流入口18的周缘部位19处形成有用于使保持器9的螺栓9a插入的4个安装孔20。实施方式的气囊15是下述结构,即将该气体流入口18的周缘部位19作为安装部位而安装在作为收纳部位的壳体12的底壁部12a上。此外,在周壁部17的左右的侧面侧的部位分别形成有对剩余的膨胀用气体进行排气的排气孔21、21。
气囊15使规定形状的底布的周缘彼此结合而构成为袋状。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5所示,气囊15由构成周壁部17的部位的周壁板22、构成乘员侧壁部16的部位的乘员侧板23、以及对气体流入口18的周缘进行加强的加强布24构成。周壁板22、乘员侧板23、加强布24分别以由聚酯类、聚酰胺类等构成的具有挠性的织布形成。而且,实施方式的气囊15通过使结合有加强布24的状态下的周壁板22的外周缘与乘员侧板23的外周缘结合(缝合)而成为袋状。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5的折叠进行说明。气囊15经过形成预折叠气囊27的预折叠工序、左右缩小折叠工序、以及前后缩小折叠工序而被折叠。左右缩小折叠工序是对预折叠气囊27进行折叠而形成左右缩小折叠气囊31的工序。前后缩小折叠工序是对左右缩小折叠气囊31进行折叠而形成折叠完成体38的工序。
首先,使螺栓9a从安装孔20凸出,并对在内部收纳有保持器9的状态下的气囊15进行预折叠。具体而言,在预折叠工序中,以将气体流入口18作为中心的大致左右对称形状进行折叠,形成预折叠气囊27。更详细而言,在预折叠气囊27中,以在周壁部17的部位处形成折痕而使乘员侧壁部16靠近气体流入口18的方式,使气囊15大致平坦地展开。如图6、7所示,预折叠气囊27以使乘员侧壁部16位于气体流入口18的后方侧的方式,从上方侧重叠。而且,预折叠气囊27设为使与和气体流入口18相比靠前方的前侧部位28相比,与气体流入口18相比靠后方的后侧部位29更长的长条状。具体而言,预折叠气囊27通过在周壁部17上形成沿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的凹折的折痕HL1、HL2、VL1、VL2而折叠,从而形成。
在预折叠气囊27中,与气体流入口18相比靠前方侧的前侧部位28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6、7所示,构成为被收敛至前端27a的大致三角形状。而且,该前侧部位28的前后方向侧的宽度尺寸(从气体流入口18到前端27a为止的间隔距离)L1(参照图6)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被设定为下述尺寸,即,在折叠气囊15而形成的折叠完成体38的状态下,能够在以将前端27a朝向前侧的方式形成折痕CL3并折返的状态下(参照图9的B、C),使折痕CL3位于折叠完成体38的后缘38b附近,使前端27a位于折叠完成体38的前缘38a附近。即,在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构成为预折叠气囊27的前侧部位28(左右缩小折叠气囊31的前侧部位33)在折叠完成体38的状态下,对折叠完成体38的上表面侧在大致整个面的范围内进行双重覆盖。
此外,在预折叠气囊27中,形成为与气体流入口18相对的壁部(周壁部17的一部分)从与气体流入口18的相对部位17a到预折叠气囊27的前端27a为止,平坦地连接。即,在与气体流入口18相比靠前方侧的前侧部位28的区域中,在周壁部17中,与气体流入口18相对地配置的相对部位17a在到前端27a之前,都不形成如横穿那样(如沿左右方向那样)的折痕,而是平坦地连接配置(参照图6的VIA-VIA剖视图以及VIB-VIB剖视图)。另外,在实施方式的预折叠气囊27中,周壁部17在气体流入口18侧的壁部侧,在气体流入口18和前端27a之间的部位处,形成如沿左右方向那样的折痕HL1而被折叠。然而,如图6、7所示,该折痕HL1并未跨越气体流入口18,而是配置在与气体流入口18相比靠前侧的位置处。此外,在实施方式的预折叠气囊27中,如图6、7所示,大致沿前后方向形成以将周壁部17的一部分向左右方向的内方折入的折痕VL1、VL2也并未跨越气体流入口18,而是配置在与气体流入口18相比的左右外方的位置。
然后,对预折叠气囊27进行左右缩小折叠。在左右缩小折叠工序中,一边维持将周壁部17和乘员侧壁部16重叠的状态,一边对预折叠气囊27进行折叠。具体而言,将预折叠气囊27的左缘27b侧和右缘27c侧的部位分别以靠近气体流入口18侧的方式进行折叠,从而形成将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缩小为能够收纳在壳体12内的左右缩小折叠气囊31(参照图8的A、B)。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左右缩小折叠工序中,预折叠气囊27的左缘27b侧和右缘27c侧的部位分别如图10的A、B所示,在维持将周壁部17和乘员侧壁部16重叠的状态的状态下,以形成大致沿前后方向的折痕CL1、CL2,并在远离气体流入口18的壁部侧形成利用蛇形折叠得到的折叠部位31a、31b的方式被折叠(参照图8的B)。左右缩小折叠气囊31设为左右对称形状。
然后,对左右缩小折叠气囊31进行前后缩小折叠。在前后缩小折叠工序中,首先如图8的B以及图9的A所示,在左右缩小折叠气囊31中,对与气体流入口18相比靠后方的后侧部位32进行折叠,并载置在气体流入口18上,从而形成后侧折叠部37。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后侧折叠部37通过以使后侧部位32的后端32a侧靠近气体流入口18侧的方式在沿左右方向的多个折痕处折叠的蛇形折叠而形成。然后,如图9的A、B所示,如果在左右缩小折叠气囊31中,将与气体流入口18相比靠前方的前侧部位33折叠重叠在后侧折叠部37的上方,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缩小为能够收纳在壳体12内,则能够如图9的B、C所示,形成折叠完成体38。详细而言,前侧部位33在使前端33a(27a)朝向前方折返的状态下折叠重叠在后侧折叠部37的上方,并配置为对从后侧折叠部37的前表面37a侧到上表面37b侧进行覆盖(参照图9的C以及图13的A)。此外,如上述所述,该前侧部位33配置为:使发生折返的折痕CL3位于折叠完成体38的后缘38b附近,使前端33a(27a)位于折叠完成体38的前缘38a附近。另外,如果更详细地说明,则在前侧部位33中,利用左右缩小折叠得到的折叠部位31a、31b只配置在与折痕CL3相比处于根部侧(气体流入口18侧)的根部侧部位34,而没有配置在与折痕CL3相比靠前端侧(前端33a侧)的前端侧部位35(参照图9的A)。
然后,对折叠完成体38的周围以不会发生折叠松散的方式通过可以断裂的未图示的包裹片进行包裹。然后,使折叠完成体38载置在壳体12的底壁部12a上。使各充气机8的主体部8a从底壁部12a的下方插入壳体12内,并且使从底壁部12a凸出到下方的各螺栓9a插入充气机8的凸缘部8c。然后,如果将螺母10紧固在从充气机8的凸缘部8c凸出的各螺栓9a上,则能够对折叠在壳体12上的气囊15(折叠完成体38)和充气机8进行安装。
而且,如果将壳体12的周壁部12b卡止在搭载于车辆上的仪表板1的气囊罩6的连结壁部6d上,将壳体12的未图示的托架固定在车辆的车身侧,则能够将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M搭载在车辆上。
在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M向车辆搭载后,如果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膨胀用气体从充气机8的气体喷出口8b喷出,则气囊15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而膨胀,并将气囊罩6的门部6a、6b推开。而且,气囊15经过气囊罩6的推开门部6a、6b而形成的开口,从壳体12向上方凸出,并且一边向车辆后方侧凸出一边展开膨胀,如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完成膨胀。
而且,在实施方式中,气囊15经过预折叠工序、左右缩小折叠工序、以及前后缩小折叠工序而被折叠,通过预折叠工序形成的预折叠气囊27在左右缩小折叠工序中以下述方式进行折叠,即,一边维持将周壁部17和乘员侧壁部16重叠的状态,一边将左缘27b侧和右缘27c侧的部位分别靠近气体流入口18侧。即,在实施方式的气囊15的折叠方法中,预折叠气囊27以下述方式进行左右缩小折叠,即,使左缘27b侧和右缘27c侧的部位分别在维持周壁部17和乘员侧壁部16的重叠状态的同时,以靠近气体流入口18侧的方式折返。在以上述方式折叠的气囊15中,如果在膨胀初期,膨胀用气体从气体流入口18流入至内部,则首先,气囊15展开以消除利用前后缩小折叠进行的折叠,但此时在左右缩小折叠气囊31中,与气体流入口18相比靠前方的前侧部位33设定为与后侧部位32相比,长度较短,并且配置为覆盖已折叠的后侧部位32(后侧折叠部37)的外表面侧,因此,作为初期膨胀部,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而膨胀。而且,在该前侧部位33膨胀时,难以使膨胀用气体G流入在左右缩小折叠中形成的折叠部位31a、31b,前侧部位33首先在维持左右缩小折叠的折叠状态的状态下,使未折叠的左右方向的中央侧的区域较大程度地膨胀。
在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果详细地说明,则前侧部位33首先在折叠完成体38中,使膨胀用气体G流入在后侧折叠部37的前表面37a侧配置(在后侧折叠部37和壳体12的周壁部12b之间配置)的根部侧部位34内,在该根部侧部位34中,作为左右方向的中央侧的中央侧部位33b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而膨胀(参照图11的A、B)。然后,该膨胀用气体G在前侧部位33中,到达配置在后侧折叠部37的上表面37b侧的区域,前侧部位33的中央侧部位33b以将气囊罩6的前后左右的中央较大程度地推起的方式较大程度地膨胀(参照图12以及图13的B),然后,如图14的A所示,使周围的断裂预定部6c断裂,将门部6a、6b前后推开。因此,在气囊15的膨胀初期,在壳体12内,前侧部位33以将左右方向的中央侧的部位33b朝向门部6a、6b侧较大程度地凸出的方式膨胀,能够利用膨胀的前侧部位33,将门部6a、6b的左右的中央附近较强程度地推压,从而能够迅速地推开门部6a、6b。
因此,在实施方式的气囊15的折叠方法中,能够在膨胀初期迅速地推开气囊罩6的门部6a、6b,能够以使气囊15迅速地展开膨胀的方式折叠气囊15。
特别地,在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M中,设为如下结构,即气囊罩6在前后并列设置2个门部6a、6b,在该门部6a、6b的周围配置有大致H字形状的断裂预定部6c,但在气囊15的膨胀初期,膨胀的前侧部位33较强程度地推压气囊罩6的前后左右的中央附近,因此能够使断裂预定部6c从左右的中央附近断裂,从而能够使整体迅速地断裂,能够迅速地打开前后的门部6a、6b。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在前后缩小折叠工序中,将左右缩小折叠气囊31的后侧部位32利用蛇形折叠进行折叠。因此,在气囊15的膨胀初期,如图14的A、B所示,虽然利用膨胀的前侧部位33,从而将从壳体12朝向后方较大程度地凸出的后侧折叠部37迟于前侧部位33而展开膨胀,但能够以迅速消除折叠的方式展开,能够使气囊15进一步迅速地展开膨胀。另外,如果不考虑如上所述的方面,则后侧部位也可以通过如将后端侧朝向气体流入口侧的壁部侧卷绕这样的翻卷折叠而折叠。
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如图6的VIA-VIA剖视图以及VIB-VIB剖视图所示,预折叠工序中的预折叠气囊27的与气体流入口18相对的壁部形成为从与气体流入口18的相对部位17a到预折叠气囊27的前端27a为止平坦地连接。换言之,在实施方式中,在左右缩小折叠气囊27的前侧部位28处,周壁部17的与气体流入口18相对地配置的相对部位17a在到前端27a之前,不形成如横穿那样(如沿左右方向那样)的折痕,而是平坦地连接配置。因此,该以平坦地连接的方式配置的相对部位17a在气囊15的膨胀初期,在膨胀用气体流入前侧部位28(33)内时,起到如导管那样的作用。特别地,在实施方式的左右缩小折叠气囊27中,与气体流入口18相对的相对部位17a使在预折叠气囊27形成时被折痕VL1、VL2围成的区域到前端33a(27a)之前,都平坦地连接配置,构成如收敛至前端33a(27a)侧那样的大致三角形状的区域(参照图6的斜线部分),该区域构成起到导管作用的初期膨胀主体部36。而且,在实施方式中,在膨胀初期,膨胀用气体G流入该初期膨胀主体部36的区域内而膨胀,能够使膨胀用气体沿该相对部位17a直到前端27a(33a)为止,迅速地流入膨胀的前侧部位33(28)的内部,因此,能够使前侧部位28(33)进一步迅速地膨胀。此外,在实施方式中,在预折叠气囊27中,虽然将周壁部17的一部分向左右方向的内方折进而大致沿前后方向形成的折痕VL1、VL2也配置在气体流入口18的左右两侧附近,但并未配置为跨越气体流入口18(参照图6、7)。即,在实施方式中,利用折痕VL1、VL2被折进的部位没有进入气体流入口18的区域内,气体流入口18配置为在其间不存在周壁部17的其他部位,而是在整个面范围内直接与相对部位17a相对。因此,能够将从气体流入口18流入内部的膨胀用气体G的推压力充分地作用到相对部位17a上,从而能够在气囊15的膨胀初期,将该相对部位17a迅速地推起。另外,如果不考虑如上所述的方面,也可以是下述结构,即将气囊在下述区域内,形成如沿左右方向那样的折痕而进行折叠,其中,该区域为前侧部位中到与气体流入口相对地配置的壁部的前端为止的区域。
另外,在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M中,气囊罩6是下述结构,即该气囊罩6与仪表板1一体构成,具有在前后打开的2个门部6a、6b,在门部6a、6b的周围配置有大致H字形状的断裂预定部6c,但利用本发明的折叠方法折叠的气囊不限于使用在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气囊罩的气囊装置中。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的气囊的折叠应用在下述的气囊装置中,在该气囊装置中,作为气囊罩,使用下述结构,即在前后的2个门部的左右两侧配置三角形状的二个辅助门部,并在周围配置如连结2个Y字那样的形状的断裂预定部。此外,也可以将本发明的气囊的折叠应用在下述的气囊装置中,该气囊装置使用了具有朝向后方打开的1个门部以及在周围配置有大致U字形状的断裂预定部的结构的气囊罩,或者具有朝向前方打开的1个门部以及在周围配置有大致U字形状的断裂预定部的结构的气囊罩。此外,在实施方式中,气囊罩与仪表板一体构成,但也可以与仪表板分体形成,从而也可以将本发明的气囊的折叠应用在下述气囊装置中,该气囊装置使用了在仪表板的上表面侧配置有门部的结构的气囊罩。

Claims (3)

1.一种副驾驶席用气囊的折叠方法,其中,该副驾驶席用气囊折叠收纳在设置于副驾驶席前方的仪表板处的收纳部位内,在来自气体流入口的膨胀用气体的流入时,推开所述仪表板的门部而向后方展开膨胀,并且,
该副驾驶席用气囊具有:乘员侧壁部,作为膨胀完成形状该乘员侧壁部沿大致上下方向而配置在后端侧;以及
周壁部,其设为从该乘员侧壁部收敛地向前方延伸的形状,使所述气体流入口配置在前部下表面侧,并且,以所述气体流入口的周缘作为安装部位而安装在所述收纳部位,
该副驾驶席用气囊的折叠方法将上述结构的副驾驶席用气囊折叠为可收纳在所述收纳部位,
该副驾驶席用气囊的折叠方法构成为,具有形成预折叠气囊的预折叠工序、对所述预折叠气囊进行折叠而形成缩小了左右方向侧的宽度尺寸的左右缩小折叠气囊的左右缩小折叠工序、以及对所述左右缩小折叠气囊进行折叠而形成缩小了前后方向侧的宽度尺寸的折叠完成体的前后缩小折叠工序,
所述预折叠工序是下述工序,即,一边在所述周壁部的部位形成折痕并以使所述乘员侧壁部靠近所述气体流入口的方式使所述气囊大致平坦地展开,一边设为以所述气体流入口作为中心的大致左右对称形状,并且,使与和所述气体流入口相比靠前方的前侧部位相比,与所述气体流入口相比靠后方的后侧部位更长,从而形成所述预折叠气囊,
所述左右缩小折叠工序是下述工序,即,为了能够将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收纳在所述收纳部位内,一边维持将所述周壁部和所述乘员侧壁部重叠的状态,一边将所述预折叠气囊的左右方向的两缘侧的部位以靠近所述气体流入口侧的方式折叠,从而形成所述左右缩小折叠气囊,
所述前后缩小折叠工序是下述工序,即,为了能够将前后方向的宽度尺寸收纳在所述收纳部位内,将所述左右缩小折叠气囊的所述前侧部位折叠重叠在通过对所述左右缩小折叠气囊的所述后侧部位进行折叠并载置在所述气体流入口上而形成的后侧折叠部的上方,从而形成所述折叠完成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驾驶席用气囊的折叠方法,其中,
所述前后缩小折叠工序中的所述左右缩小折叠气囊的所述后侧部位的折叠是蛇形折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副驾驶席用气囊的折叠方法,其中,
所述预折叠工序中的所述预折叠气囊的与所述气体流入口相对的壁部形成为从所述气体流入口的相对部位到所述预折叠气囊的前端为止,平坦地连接。
CN201510622676.9A 2014-09-25 2015-09-25 副驾驶席用气囊的折叠方法 Active CN1054599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95759 2014-09-25
JP2014195759A JP6050796B2 (ja) 2014-09-25 2014-09-25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の折り完了体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59946A true CN105459946A (zh) 2016-04-06
CN105459946B CN105459946B (zh) 2018-05-22

Family

ID=555982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22676.9A Active CN105459946B (zh) 2014-09-25 2015-09-25 副驾驶席用气囊的折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50796B2 (zh)
CN (1) CN10545994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87957A (zh) * 2016-12-20 2019-08-02 德尔菲金属西班牙股份公司 前部安全气囊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57744B1 (en) * 1999-03-24 2002-10-01 Nihon Plast Co., Ltd. Airbag apparatus for vehicle
CN1651284A (zh) * 2004-02-02 2005-08-10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副驾驶座用气囊装置
CN201457293U (zh) * 2009-06-23 2010-05-12 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安全气囊s型自动折弯设备
JP2013071677A (ja) * 2011-09-28 2013-04-22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の折畳方法
CN103359044A (zh) * 2012-04-05 2013-10-23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汽车安全气囊及其折叠方法和推压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57744B1 (en) * 1999-03-24 2002-10-01 Nihon Plast Co., Ltd. Airbag apparatus for vehicle
CN1651284A (zh) * 2004-02-02 2005-08-10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副驾驶座用气囊装置
CN201457293U (zh) * 2009-06-23 2010-05-12 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安全气囊s型自动折弯设备
JP2013071677A (ja) * 2011-09-28 2013-04-22 Toyoda Gosei Co Ltd エアバッグの折畳方法
CN103359044A (zh) * 2012-04-05 2013-10-23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汽车安全气囊及其折叠方法和推压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87957A (zh) * 2016-12-20 2019-08-02 德尔菲金属西班牙股份公司 前部安全气囊
CN110087957B (zh) * 2016-12-20 2021-11-23 德尔菲金属西班牙股份公司 前部安全气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64788A (ja) 2016-04-28
JP6050796B2 (ja) 2016-12-21
CN105459946B (zh) 2018-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63549B2 (en) Inflatable airbag cushion assemblies with modified throat portions
US8056923B2 (en) Side airbag apparatus for a vehicle
US6832779B2 (en) Airbag device for passenger's seats
JP5951880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US8075018B2 (en) Airbag and airbag device
US7914041B2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on the passenger side
US20100117343A1 (en) Air bag
US8764057B1 (en) Multi-chamber driver airbags
US8371609B2 (en) Airbag configuration for a vehicle seat and vehicle seat having the airbag configuration
US9102306B2 (en) Pedestrian airbag apparatus
JP6060913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12250701A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その折り畳み方法
JP5959379B2 (ja) エアバッグ、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取り付け構造
JP2015085787A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840135B2 (en) Airbag device for a vehicle, method for transferring an airbag of the airbag device into a compact state, and vehicle with the airbag device
JP5366592B2 (ja)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US8191926B2 (en) Inflatable airbag assembly with an airbag housing vent panel
JP2004299442A (ja)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5459946A (zh) 副驾驶席用气囊的折叠方法
JP6836171B2 (ja) エアバッグ
JP4281637B2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20082965A (ja)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160318471A1 (en) Side curtain airbag assembly for a motor vehicle
JP7022347B2 (ja)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
JP6836170B2 (ja) エアバッ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