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32054B - 确定传输缓存量的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确定传输缓存量的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32054B
CN105432054B CN201480001725.0A CN201480001725A CN105432054B CN 105432054 B CN105432054 B CN 105432054B CN 201480001725 A CN201480001725 A CN 201480001725A CN 105432054 B CN105432054 B CN 1054320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memlength
congestion state
trancongestion
state param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0172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32054A (zh
Inventor
蓝海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4320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320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320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320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9/00Packet switching elements
    • H04L49/90Buffering arrangements
    • H04L49/9005Buffering arrangements using dynamic buffer spa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52Delays
    • H04L43/0858One way de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05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 H04L43/0817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by checking availability by checking functio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76Network utilisation, e.g. volume of load or congestion level
    • H04L43/0894Packet r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8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in relation to timing conside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3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in combination with information about buffer occupancy at either end or at transit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40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确定传输缓存量的方法,包括:获取发送端在所述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传输链路上发送的数据包的传输时延;若所述传输链路的初级拥塞状态为拥塞,则根据所述传输时延,按照第一更新周期进行传输最小时延更新处理,若所述初级拥塞状态为非拥塞,则根据所述传输时延,按照第二更新周期进行所述传输最小时延更新处理,所述第一更新周期的周期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更新周期的周期长度;获得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最小时延,并根据所述传输时延和所述传输最小时延,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缓存量。该方法能够在初级拥塞状态为拥塞时及时剔除或平滑传输过程中出现的传输缓存量的异常高点,使得传输链路的传输最小时延更加准确,从而使得传输链路的传输缓存量更加准确。

Description

确定传输缓存量的方法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确定传输缓存量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数据包传输是现代通信系统中普通采用的通信方式,发送端通过传输链路将数据包发送给接收端,但传输链路的传输拥塞或者传输错误会导致数据包丢失。当传输链路出现传输拥塞时,即数据包的发送需求超过了传输链路的传送能力,传输链路就会丢弃无法发送的数据包,此时为了保证通信业务的质量,通常采用流量控制的方法来减少数据包的丢失。而当传输链路出现传输错误时,例如,传输链路受到干扰,数据包的全部或部分比特位发生错误,接收端将错误的数据包丢弃,从而导致数据包丢失,此时,可以通过降低干扰来减少数据包的丢失。其中,数据包的丢失严重程度可以通过丢包率(Loss Packet Ratio,LPR)来指示,丢包率可以通过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包数量和接收端接收的数据包数量来计算。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直接采用丢包率来判断传输链路的拥塞状态,但由于传输链路的数据包丢失可以由拥塞或传输错误引起,仅以丢包率来判断拥塞状态不准确,无法准确反映传输链路的拥塞状态,从而导致流量控制不准确,影响了通信业务的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确定传输缓存量的方法,能够提升传输链路的传输缓存量的准确性,进而能够更加准确地确定传输链路的拥塞状态。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确定传输缓存量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发送端在所述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传输链路上发送的数据包的传输时延;若所述传输链路的初级拥塞状态为拥塞,则根据所述传输时延,按照第一更新周期进行传输最小时延更新处理,若所述初级拥塞状态为非拥塞,则根据所述传输时延,按照第二更新周期进行所述传输最小时延更新处理,所述第一更新周期的周期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更新周期的周期长度;获得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最小时延,并根据所述传输时延和所述传输最小时延,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缓存量。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传输时延和所述传输最小时延,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缓存量,包括:对所述传输时延进行去抖动处理,获得所述传输链路的抗干扰传输时延,并将所述抗干扰传输时延与所述传输最小时延的差值作为所述传输缓存量;或者,计算所述传输时延与所述传输最小时延的差值,并将所述差值作为所述传输缓存量。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对所述传输时延进行去抖动处理,获得所述传输链路的抗干扰传输时延,包括:根据抗干扰传输时延计算函数Tdelay=f1(T)以及所述传输时延,得到所述传输链路的抗干扰传输时延;其中,Tdelay为抗干扰传输时延,T为传输时延,f1为低通滤波函数。
结合第一方面或者上述各种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发送端在所述传输链路上的传输带宽;或者,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变化量;或者,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其中,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用于表示传输链路的拥塞程度。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发送端在所述传输链路上的传输带宽,包括: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并根据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确定所述传输带宽;或者,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以及预置的传输缓存量与传输带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传输带宽。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或第四种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包括:
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与预置的缓存量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其中,所述预置的缓存量阈值包括至少两个阈值。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预置的缓存量阈值为MemLengthTd1,MemLengthTd2,…,MemLengthTdN,N为大于2的整数,且MemLengthTd1<MemLengthTd2<,…,<MemLengthTdN
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TranCongestioni,i的取值分别为1,…,N,N+1,且TranCongestioni+1表示的拥塞程度比TranCongestioni表示的拥塞程度更严重;
所述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与预置的缓存量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包括:当所述传输缓存量大于MemLengthTdj,且所述传输缓存量小于或等于MemLengthTdj+1时,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TranCongestionj+1,其中,1<j<N,且j为整数;或者,当所述传输缓存量大于或等于0,且所述传输缓存量小于或等于MemLengthTd1时,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TranCongestion1;或者,当所述传输缓存量大于MemLengthTdN时,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TranCongestionN+1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或第四种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包括: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以及所述传输缓存量的紧邻上一次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缓存量变量;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所述传输缓存量变量,以及预置的传输缓存量、传输缓存量变量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之间的关系,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预置的传输缓存量、传输缓存量变量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之间的关系为TranCongestion=f2(ΔMemLength,MemLength);
其中,TranCongestion为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且TranCongestion的值越大表示传输链路的拥塞程度越严重;ΔMemLength为传输缓存量变量;MemLength为传输缓存量;且函数f2满足条件a),b)和c);
b)在MemLength的取值为X,X为任意非负数的情况下,当Δ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一ΔMemLength时,第一TranCongestion=f2(第一ΔMemLength,X),当Δ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二ΔMemLength时,第二TranCongestion=f2(第二ΔMemLength,X);若第一ΔMemLength<第二ΔMemLength,则第一TranCongestion<第二TranCongestion;
b)在ΔMemLength的取值为Y,Y为任意数的情况下,当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一MemLength时,第三TranCongestion=f2(Y,第一MemLength);当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二MemLength时,第四TranCongestion=f2(Y,第二MemLength);若第一MemLength<第二MemLength,则第三TranCongestion<第四TranCongestion;
c)当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三MemLength,Δ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三ΔMemLength时,第五TranCongestion=f2(第三ΔMemLength,第三MemLength);当MemLength的取值为第四MemLength,ΔMemLength的取值为第四ΔMemLength时,第六TranCongestion=f2(第四ΔMemLength,第四MemLength);
若第三MemLength<第四MemLength,且第三ΔMemLength/第三MemLength=第四ΔMemLength/第四MemLength≥0,则第五TranCongestion<第六TranCongestion;或者,
若第三MemLength<第四MemLength,且第三ΔMemLength/第三MemLength=第四ΔMemLength/第四MemLength<0,则第五TranCongestion>第六TranCongestion。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确定所述传输带宽,包括:若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根据所述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和预置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与传输带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为第一传输带宽;若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根据所述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和所述预置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与传输带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为第二传输带宽;其中,所述预置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与传输带宽之间的对应关系满足条件:
若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大于所述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所述第一传输带宽小于所述第二传输带宽;
若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小于所述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所述第一传输带宽大于所述第二传输带宽;
若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等于所述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所述第一传输带宽等于所述第二传输带宽。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确定所述传输带宽,包括:获取所述传输链路的当前传输带宽BW;根据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BW和传输带宽函数BW=f3(TranCongestion,BW),确定所述传输带宽;其中,TranCongestion为高级拥塞状态参数,BW为传输带宽,且TranCongestion的值越大表示传输链路的拥塞程度越严重;其中,函数f3满足条件:当TranCongestion的取值为第一TranCongestion时,第一BW=f3(第一TranCongestion,BW);当TranCongestion的取值为第二TranCongestion时,第二BW=f3(第二TranCongestion,BW);若第一TranCongestion<第二TranCongestion,则第一BW>第二BW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确定所述传输带宽,包括:若根据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为非拥塞,则获取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连续上调的次数;根据所述传输带宽连续上调的次数和传输带宽调整因子第一计算函数β=1+f4(m),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其中,m为传输带宽连续上调的次数,β为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函数f4满足条件:当m的取值为第一m时,第一β=1+f4(第一m);当m的取值为第二m时,第二β=1+f4(第二m);若第一m<第二m,则第一β<第二β;或者,若根据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为拥塞,则获取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连续下调的次数,并根据所述连续下调的次数和传输带宽调整因子第二计算函数β=1-f5(n),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其中,n为传输带宽连续下调的次数,β为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f5满足条件:当传输带宽连续下调的次数n的取值为第一n时,第三β=1-f5(第一n);当n的取值第二n时,第四β=1-f5(第二n);若第一n<第二n,则第三β<第四β,且f5(n)<1;获取所述传输链路的当前传输带宽BW,并根据所述当前传输带宽BW,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β以及传输带宽计算公式BW=β×BW,确定所述传输带宽BW
结合第一方面或上述第一方面的各种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发送端的数据包发送信息和所述接收端的数据包接收信息,确定所述初级拥塞状态;或者,根据所述获取的传输时延与所述传输链路在预设时间段内的平均传输时延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初级拥塞状态。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确定传输缓存量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发送端在所述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传输链路上发送的数据包的传输时延;最小时延更新单元,用于若所述传输链路的初级拥塞状态为拥塞,则根据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传输时延,按照第一更新周期进行传输最小时延更新处理,若所述初级拥塞状态为非拥塞,则根据所述传输时延,按照第二更新周期进行传输最小时延更新处理,所述第一更新周期的周期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更新周期的周期长度;缓存量确定单元,用于获得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最小时延,并根据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传输时延和所述最小时延更新单元获得的所述传输最小时延,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缓存量。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缓存量确定单元包括:去抖单元和第一缓存量确定单元,或者第二缓存量确定单元;所述去抖单元,用于对所述传输时延进行去抖动处理,获得所述传输链路的抗干扰传输时延;所述第一缓存量确定单元,用于将所述去抖单元获得的所述抗干扰传输时延与所述传输最小时延的差值作为所述传输缓存量;所述第二缓存量确定单元,用于计算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传输时延与所述最小时延更新单元获得的所述传输最小时延的差值,并将所述差值作为所述传输缓存量。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去抖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抗干扰传输时延计算函数Tdelay=f1(T)以及所述传输时延,得到所述传输链路的抗干扰传输时延;其中,Tdelay为抗干扰传输时延,T为传输时延,f1为低通滤波函数。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上述各种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设备还包括带宽确定单元、带宽变化量确定单元和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中的一个,其中,所述带宽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发送端在所述传输链路上的传输带宽;所述带宽变化量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变化量;所述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其中,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用于表示传输链路的拥塞程度。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带宽确定单元包括: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和第一带宽确定单元,或者,第二带宽确定单元;所述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所述第一带宽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确定所述传输带宽;所述第二带宽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以及预置的传输缓存量与传输带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传输带宽。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三或第四种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与预置的缓存量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其中,所述预置的缓存量阈值包括至少两个阈值。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六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预置的缓存量阈值为MemLengthTd1,MemLengthTd2,…,MemLengthTdN,N为大于2的整数,且MemLengthTd1<MemLengthTd2<,…,<MemLengthTdN;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TranCongestioni,i的取值分别为1,…,N,N+1,且TranCongestioni+1表示的拥塞程度比TranCongestioni表示的拥塞程度更严重;
所述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当所述传输缓存量大于MemLengthTdj,且所述传输缓存量小于或等于MemLengthTdj+1时,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TranCongestionj+1,其中,1<j<N,且j为整数;或者,当所述传输缓存量大于或等于0,且所述传输缓存量小于或等于MemLengthTd1时,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TranCongestion1;或者,当所述传输缓存量大于MemLengthTdN时,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TranCongestionN+1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三或第四种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七种实现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以及所述传输缓存量的紧邻上一次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缓存量变量;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所述传输缓存量变量,以及预置的传输缓存量、传输缓存量变量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之间的关系,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七种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八种实现方式中,所述预置的传输缓存量、传输缓存量变量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之间的关系为TranCongestion=f2(ΔMemLength,MemLength);
其中,TranCongestion为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且TranCongestion的值越大表示传输链路的拥塞程度越严重;ΔMemLength为传输缓存量变量;MemLength为传输缓存量;且函数f2满足条件a),b)和c);
b)在MemLength的取值为X,X为任意非负数的情况下,当Δ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一ΔMemLength时,第一TranCongestion=f2(第一ΔMemLength,X),当Δ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二ΔMemLength时,第二TranCongestion=f2(第二ΔMemLength,X);若第一ΔMemLength<第二ΔMemLength,则第一TranCongestion<第二TranCongestion;
b)在ΔMemLength的取值为Y,Y为任意数的情况下,当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一MemLength时,第三TranCongestion=f2(Y,第一MemLength);当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二MemLength时,第四TranCongestion=f2(Y,第二MemLength);若第一MemLength<第二MemLength,则第三TranCongestion<第四TranCongestion;
c)当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三MemLength,Δ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三ΔMemLength时,第五TranCongestion=f2(第三ΔMemLength,第三MemLength);当MemLength的取值为第四MemLength,ΔMemLength的取值为第四ΔMemLength时,第六TranCongestion=f2(第四ΔMemLength,第四MemLength);
若第三MemLength<第四MemLength,且第三ΔMemLength/第三MemLength=第四ΔMemLength/第四MemLength≥0,则第五TranCongestion<第六TranCongestion;或者,
若第三MemLength<第四MemLength,且第三ΔMemLength/第三MemLength=第四ΔMemLength/第四MemLength<0,则第五TranCongestion>第六TranCongestion。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八种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九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带宽确定单元具体用于:若所述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根据所述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和预置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与传输带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为第一传输带宽;若所述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根据所述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和所述预置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与传输带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为第二传输带宽;其中,所述预置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与传输带宽之间的对应关系满足条件:
若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大于所述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所述第一传输带宽小于所述第二传输带宽;
若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小于所述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所述第一传输带宽大于所述第二传输带宽;
若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等于所述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所述第一传输带宽等于所述第二传输带宽。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十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带宽确定单元具体用于:获取所述传输链路的当前传输带宽BW;根据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BW和传输带宽函数BW=f3(TranCongestion,BW),确定所述传输带宽;其中,TranCongestion为高级拥塞状态参数,BW为传输带宽,且TranCongestion的值越大表示传输链路的拥塞程度越严重;其中,函数f3满足条件:当TranCongestion的取值为第一TranCongestion时,第一BW=f3(第一TranCongestion,BW);当TranCongestion的取值为第二TranCongestion时,第二BW=f3(第二TranCongestion,BW);若第一TranCongestion<第二TranCongestion,则第一BW>第二BW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十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带宽确定单元具体用于:若根据所述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为非拥塞,则获取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连续上调的次数;根据所述传输带宽连续上调的次数和传输带宽调整因子第一计算函数β=1+f4(m),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其中,m为传输带宽连续上调的次数,β为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函数f4满足条件:当m的取值为第一m时,第一β=1+f4(第一m);当m的取值为第二m时,第二β=1+f4(第二m);若第一m<第二m,则第一β<第二β;或者,
若根据所述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为拥塞,则获取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连续下调的次数,并根据所述连续下调的次数和传输带宽调整因子第二计算函数β=1-f5(n),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其中,n为传输带宽连续下调的次数,β为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f5满足条件:当传输带宽连续下调的次数n的取值为第一n时,第三β=1-f5(第一n);当n的取值第二n时,第四β=1-f5(第二n);若第一n<第二n,则第三β<第四β,且f5(n)<1;获取所述传输链路的当前传输带宽BW,并根据所述当前传输带宽BW,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β以及传输带宽计算公式BW=β×BW,确定所述传输带宽BW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上述各种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十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设备还包括初级拥塞状态确定单元,所述初级拥塞状态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发送端的数据包发送信息和所述接收端的数据包接收信息,确定所述初级拥塞状态;或者,根据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传输时延与所述传输链路在预设时间段内的平均传输时延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初级拥塞状态。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确定传输缓存量的方法,根据传输链路的初级拥塞状态来进行传输最小时延更新处理,使得在初级拥塞状态为拥塞时,能够及时剔除或平滑传输过程中出现的传输缓存量的异常高点,使得传输链路的传输最小时延更加准确,从而使得传输链路的传输缓存量更加准确,以便更好地反映当前传输链路的拥塞状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传输缓存量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传输缓存量的设备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确定传输缓存量的设备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确定传输缓存量的设备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确定传输缓存量的设备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确定传输缓存量的设备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传输缓存量的设备的硬件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提及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可以分别为存在信息传输的两个设备,也可以分别为同一设备内部存在信息传输的两个模块,此处不予限制。例如,网络侧设备与用户设备,用户设备或网络侧设备内部存在信息传输的两个模块。发送端和接收端可以根据数据包的发送方向来确定,不予限制。此外,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由发送端或接收端执行,也可以由一个独立的设备执行,不予限制。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传输缓存量的方法,具体如下所述。
101、获取发送端在所述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传输链路上发送的数据包的传输时延。
其中,上述传输时延指的是数据包在发送端和接收之间的传输时间,即数据包从发送端发送开始,直接到接收端完整接收到该数据包的时间间隔。
其中,上述传输链路可以是空口传输链路,例如,业务信道,也可以是实际的物理连接链路,例如,光纤,此处不予限制。
102、若所述传输链路的初级拥塞状态为拥塞,则根据所述传输时延,按照第一更新周期进行传输最小时延更新处理,若所述初级拥塞状态为非拥塞,则根据所述传输时延,按照第二更新周期进行传输最小时延更新处理。
其中,上述初级拥塞状态可以根据发送端的数据包发送信息和接收端的数据包接收信息确定的,例如,数据包的发送时刻以及数据包的接收时刻;再例如,数据包的发送个数以及数据包的接收数量,从而进一步地通过传输时延和/或丢包率来确定初级拥塞状态,属于现有技术,不再一一列举。
需要指出的是,传输最小时延可以是在预设时间段内传输链路的传输时延最小值,用于反应该预设时间段内的传输链路状态,具有实时性。
其中,第一更新周期的周期长度小于第二更新周期的周期长度,以保证在拥塞状态下传输最小时延的更新频率大于在非拥塞状态下传输最小时延的更新频率,使得在初级拥塞状态为拥塞的情况下及时更新传输最小时延,实时反映传输链路状态,在初级拥塞状态为非拥塞的情况下可以节省执行主体的运算量,还可以避免传输最小时延的大幅度波动。此外,第二更新周期还可以是无限时长,即在非拥塞状态下可以不进行传输最小时延的更新处理。第一更新周期和第二更新周期的周期长度可以通过仿真或经验来确定,并可以通过外部输入设备进行设置或直接设置在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内部。第一更新周期的周期长度和第二更新周期的周期长度可以通过事件或定时器触发实现,不予限制。
其中,步骤102中的传输最小时延处理过程可以包括:
判断步骤101中的传输时延是否小于预设时间段内的传输最小时延;
若是,则更新所述预设时间段内的传输最小时延为步骤101中的传输时延;
若否,计算步骤101中的传输时延与所述预设时间段内的传输最小时延的中间值,将更新所述预设时间段内的传输最小时延为所述中间值;或者,不进行任何处理。
其中,预设时间段可以根据经验或者仿真来设定,具体可以通过外部输入设备,也可以直接设置在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内部,此处均不予限制。
103、获得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最小时延,并根据所述传输时延和所述传输最小时延,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缓存量。
其中,传输缓存量用于指示当前传输链路上缓存的数据总量,可以用于表示传输链路的拥塞状态。例如,传输链路的传输缓存量越大,表示传输链路的拥塞程度越严重;或者,当传输缓存量的增加量越大,表示传输链路的拥塞程度越严重;或者,当传输缓存量较大时,传输缓存量增加量越大,表示传输链路的拥塞程度越严重,等等,此处不进行限制。
具体地,步骤103可以采用如下两种方式确定传输缓存量:
方式一、对传输时延进行去抖动处理,获得传输链路的抗干扰传输时延,并将该抗干扰传输时延与上述传输最小时延的差值作为传输缓存量。
方式二、计算传输时延与传输最小时延的差值,并将该差值作为传输缓存量。
其中,方式一中对传输时延进行去抖动处理,获得传输链路的抗干扰传输时延,可以包括:
根据抗干扰传输时延计算函数Tdelay=f1(T)以及传输时延,得到传输链路的抗干扰传输时延;
其中,Tdelay为抗干扰传输时延,T为传输时延,f1为低通滤波函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确定传输缓存量的方法,根据传输链路的初级拥塞状态来进行传输最小时延更新处理,使得在初级拥塞状态为拥塞时及时剔除或平滑传输过程中出现的传输缓存量的异常高点,使得传输链路的传输最小时延更加及时准确,从而使得传输链路的传输缓存量更加准确,以便更好地反映当前传输链路的状态。
可选地,在上述实施例的第一种实施场景下,在步骤103之后还包括步骤104a,具体如下所述。
104a、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其中,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用于表示传输链路的拥塞程度。
在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步骤104a可以包括: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与预置的缓存量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
其中,所述预置的缓存量阈值包括至少两个阈值,并可以通过外部输入设备设置,或者直接设置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内部。
举例说明如下:
假设上述预置的缓存量阈值有N个,N为大于2的整数,N个缓存量阈值为MemLengthTd1,MemLengthTd2,…,MemLengthTdN,且MemLengthTd1<MemLengthTd2<,…,<MemLengthTdN;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TranCongestioni,i的取值分别为1,…,N,N+1,且TranCongestioni+1表示的拥塞程度比TranCongestioni表示的拥塞程度更严重;
当所述传输缓存量大于MemLengthTdj,且所述传输缓存量小于或等于MemLengthTdj+1时,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TranCongestionj+1,其中,1<j<N,且j为整数;或者,
当所述传输缓存量大于或等于0,且所述传输缓存量小于或等于MemLengthTd1时,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TranCongestion1;或者,
当所述传输缓存量大于MemLengthTdN时,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TranCongestionN+1
上述传输缓存量、缓存量阈值以及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传输缓存量与缓存量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 拥塞状态
传输缓存量∈[0,MemLengthTd<sub>1</sub>] TranCongestion<sub>1</sub>
传输缓存量∈(MemLengthTd<sub>j</sub>,MemLengthTd<sub>j+1</sub>] TranCongestion<sub>j+1</sub>
传输缓存量∈(MemLengthTd<sub>N-1</sub>,MemLengthTd<sub>N</sub>] TranCongestion<sub>N</sub>
传输缓存量∈(MemLengthTd<sub>N</sub>,∞) TranCongestion<sub>N+1</sub>
在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步骤104a可以包括:
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以及所述传输缓存量的紧邻上一次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缓存量变量;
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所述传输缓存量变量,以及预置的传输缓存量、传输缓存量变量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之间的关系,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
其中,上述预置的传输缓存量、传输缓存量变量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函数TranCongestion=f2(ΔMemLength,MemLength)。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关系中的TranCongestion为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且TranCongestion的值越大表示传输链路的拥塞程度越严重;ΔMemLength为传输缓存量变量;MemLength为传输缓存量;且函数f2满足如下条件a),b)和c):
a)在MemLength的取值为X,X为任意非负数的情况下,当Δ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一ΔMemLength时,第一TranCongestion=f2(第一ΔMemLength,X),当Δ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二ΔMemLength时,第二TranCongestion=f2(第二ΔMemLength,X);若第一ΔMemLength<第二ΔMemLength,则第一TranCongestion<第二TranCongestion;
b)在ΔMemLength的取值为Y,Y为任意数的情况下,当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一MemLength时,第三TranCongestion=f2(Y,第一MemLength);当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二MemLength时,第四TranCongestion=f2(Y,第二MemLength);若第一MemLength<第二MemLength,则第三TranCongestion<第四TranCongestion;
c)当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三MemLength,Δ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三ΔMemLength时,第五TranCongestion=f2(第三ΔMemLength,第三MemLength);当MemLength的取值为第四MemLength,ΔMemLength的取值为第四ΔMemLength时,第六TranCongestion=f2(第四ΔMemLength,第四MemLength);
若第三MemLength<第四MemLength,且第三ΔMemLength/第三MemLength=第四ΔMemLength/第四MemLength≥0,则第五TranCongestion<第六TranCongestion;或者,
若第三MemLength<第四MemLength,且第三ΔMemLength/第三MemLength=第四ΔMemLength/第四MemLength<0,则第五TranCongestion>第六TranCongestion。
例如,函数f2具体可以为:
TranCongestion=a+b*MemLength-ΔMemLength*c,
其中,a,b,c可以通过仿真设置,且可以根据MemLength的取值变化而变化。
在上述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根据传输缓存量以及传输缓存量的变化量来确定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不但考虑了当前的传输缓存量,还考虑了传输缓存量的变化情况,提升了拥塞检测的准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的第一种实施场景下,在初级拥塞检测的基础上,根据传输链路的传输缓存量确定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大大提高了传输链路的拥塞检测精度,为传输链路的流量控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可选地,在上述实施例的第二种实施场景下,在步骤103之后还包括步骤104b,具体如下所述。
104b、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变化量。
其中,步骤104b可以采用预设的传输缓存量与传输带宽变化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来确定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变化量,该对应关系可以采用函数形式,也可以采用表格形式,此处不再赘述。
例如,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变化量ΔBW=-μ×传输缓存量,μ可以根据经验或仿真来设置。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传输带宽变化量用于调整发送端在传输链路上的传输带宽。
在上述实施例的第二种实施场景下,依据传输缓存量确定传输带宽变化量,以调整发送端的在传输链路上的传输带宽,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对传输链路上的发送数据进行流控,从而提升传输可靠性。
可选地,在上述实施例的第三种实施场景下,在步骤103之后还包括步骤104c,具体如下所述。
104c、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发送端在所述传输链路上的传输带宽。
其中,步骤104c可以采用如下方式一和方式二来实现。
方式一、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并根据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确定所述传输带宽。
其中,上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用于表示传输链路的拥塞程度。此外,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可以采用步骤104a中第一种实现方式和第二种实现方式来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方式二、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以及预置的传输缓存量与传输带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传输带宽。
其中,预置的传输缓存量与传输带宽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用表格表示,不同范围的传输缓存量对应不同的传输带宽,其中,传输缓存量越大对应的传输带宽越小;预置的传输缓存量与传输带宽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可以用函数表示,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式一中的根据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确定所述传输带宽,具体可以采用方式a、方式b或方式c来实现。
方式a:
获取所述传输链路的当前传输带宽BW
根据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BW和传输带宽函数BW=f3(TranCongestion,BW),确定所述传输带宽;其中,TranCongestion为高级拥塞状态参数,BW为传输带宽,且TranCongestion的值越大表示传输链路的拥塞程度越严重;
其中,函数f3满足条件:当TranCongestion的取值为第一TranCongestion时,第一BW=f3(第一TranCongestion,BW);当TranCongestion的取值为第二TranCongestion时,第二BW=f3(第二TranCongestion,BW);若第一TranCongestion<第二TranCongestion,则第一BW>第二BW
其中,函数f3可以为下降函数,例如:
f3(TranCongestion,BW)=BW-0.03×TranCongestion。
方式b:
若根据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为非拥塞,则获取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连续上调的次数;根据所述传输带宽连续上调的次数和传输带宽调整因子第一计算函数β=1+f4(m),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其中,m为传输带宽连续上调的次数,β为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函数f4满足条件:当m的取值为第一m时,第一β=1+f4(第一m);当m的取值为第二m时,第二β=1+f4(第二m);若第一m<第二m,则第一β<第二β;或者,
若根据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为拥塞,则获取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连续下调的次数,并根据所述连续下调的次数和传输带宽调整因子第二计算函数β=1-f5(n),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其中,n为传输带宽连续下调的次数,β为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f5满足条件:当传输带宽连续下调的次数n的取值为第一n时,第三β=1-f5(第一n);当n的取值第二n时,第四β=1-f5(第二n);若第一n<第二n,则第三β<第四β,且f5(n)<1;
获取所述传输链路的当前传输带宽BW,并根据所述当前传输带宽BW,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β以及传输带宽计算公式BW=β×BW,确定所述传输带宽BW
其中,函数f4(m)、f5(n)可以根据经验或仿真设置,例如,函数f4(m)=0.01m2,函数f5(n)=0.02n;此外,若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出现下调的情况,则设置m=0;若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出现上调的情况,则设置n=0。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确定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具体可以采用与预设门限比较的方式实现,不再赘述。
方式c:
若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根据所述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和预置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与传输带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为第一传输带宽;
若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根据所述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和所述预置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与传输带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为第二传输带宽;
其中,所述预置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与传输带宽之间的对应关系满足条件:
若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大于所述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所述第一传输带宽小于所述第二传输带宽;
若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小于所述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所述第一传输带宽大于所述第二传输带宽;
若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等于所述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所述第一传输带宽等于所述第二传输带宽。
其中,上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可以分别指示不同的拥塞状态;显而易见的是,还可以将高级拥塞状态参数转换为不同的高级拥塞状态,再采用上述预置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与传输带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传输带宽,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实施例的第三种实施场景下,依据传输缓存量确定传输带宽,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对传输链路进行流量控制,从而提升传输可靠性。
可选地,在上述实施例的第四种实施场景下,在步骤101之前还包括步骤100,具体如下所述。
100、根据所述发送端的数据包发送信息和所述接收端的数据包接收信息,确定所述初级拥塞状态。
其中,所述发送端的数据包发送信息用于指示发送端的数据包发送状态;所述接收端的数据包接收信息用于指示接收端的数据包接收状态,例如,发送端的数据包发送信息可以为所述发送端发送数据包的时刻,接收端的数据包接收信息可以为接收端正确接收所述数据包的时刻;或者,发送端的数据包发送信息可以为发送端发送的数据的个数,接收端的数据包接收信息可以为发送端正确接收的数据包的个数。
例如,当上述数据包发送信息包括该发送端发送数据包的时刻,上述接收端的数据包接收信息包括接收端正确接收该数据包的时刻时,获得数据包的传输时延,若获得的数据包传输时延大于预设门限,则确认该传输链路的初级拥塞状态为拥塞,否则,为非拥塞。
可选地,在上述实施例的第五种实施场景下,在步骤101之后还包括步骤101a,具体如下所述。
101a、根据所述获取的传输时延与所述传输链路在预设时间段内的平均传输时延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初级拥塞状态。
上述初级拥塞状态可以直接根据步骤101中获取的传输时延确定。具体地,根据步骤101中的传输时延与上述传输链路在预设时间段内的平均传输时延的比较结果,确定该初级拥塞状态。例如,若步骤101中的传输时延大于平均传输时延,则拥塞;否则非拥塞。
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所有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均可以在现有技术中拥塞检测的基础上执行,并将现有技术中拥塞检测的结果作为初级拥塞检测状态,能够提高拥塞检测的精确程度。此外,本发明所有实施例均可以由发送端来实施,也可以由接收端来实施,还可以是除发送端和接收端之外的设备来实施,此处不予限制。
如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传输缓存量的设备200,可以用于执行图1所示的方法。设备200包括:获取单元201、最小时延更新单元202以及缓存量确定单元203。
获取单元201,用于获取发送端在所述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传输链路上发送的数据包的传输时延。
最小时延更新单元202,用于若所述传输链路的初级拥塞状态为拥塞,则根据获取单元201获取的所述传输时延,按照第一更新周期进行传输最小时延更新处理,若所述初级拥塞状态为非拥塞,则根据获取单元201获取的所述传输时延,按照第二更新周期进行传输最小时延更新处理,所述第一更新周期的周期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更新周期的周期长度。
其中,第一更新周期和第二更新周期可以参见步骤102的相关描述,第二更新周期还可以是无限时长,即在非拥塞状态下可以不进行传输最小时延的更新处理。第一更新周期和第二更新周期的周期长度可以通过仿真或经验进行确定,使得在初级拥塞状态为拥塞时,能够更加及时更新传输最小时延。上述周期长度可以通过外部输入设备进行设置,并通过事件或定时器触发实现,不予限制。
其中,步骤102中的传输最小时延处理过程可以包括:判断步骤传输时延是否小于预设时间段内的传输最小时延;若是,则更新所述预设时间段内的传输最小时延为传输时延;若否,计算传输时延与所述预设时间段内的传输最小时延的中间值,将更新所述预设时间段内的传输最小时延为所述中间值;或者,不进行任何处理。上述传输最小时延可以是在预设时间段内传输链路的传输时延最小值,用于反应该预设时间段内的传输链路状态,具有实时性。
其中,预设时间段可以根据经验或者仿真来设定,具体的设定方式可以通过外部接口设备,也可以直接设置在本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内部,此处均不予限制。
缓存量确定单元203,用于获得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最小时延,并根据获取单元201获取的所述传输时延和最小时延更新单元202获得的所述传输最小时延,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缓存量。
可选地,如图3所示,缓存量确定单元203包括:去抖单元2031和第一缓存量确定单元2032;或者缓存量确定单元203包括:第二缓存量确定单元2033。
去抖单元2031,用于对所述传输时延进行去抖动处理,获得所述传输链路的抗干扰传输时延。
第一缓存量确定单元2032,用于将去抖单元2031获得的所述抗干扰传输时延与所述传输最小时延的差值作为所述传输缓存量。
第二缓存量确定单元2033,用于计算获取单元201获取的所述传输时延与最小时延更新单元202获得的所述传输最小时延的差值,并将所述差值作为所述传输缓存量。
其中,去抖单元2031具体可以用于:
根据抗干扰传输时延计算函数Tdelay=f1(T)以及所述传输时延,得到所述传输链路的抗干扰传输时延;
其中,Tdelay为抗干扰传输时延,T为传输时延,f1为低通滤波函数。
需要说明的是,去抖单元2031可以用于执行步骤103中方式一的方法,相关描述不再赘述。
可选地,如图4所示,设备200还可以包括带宽确定单元204、带宽变化量确定单元205和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206中的一个。
其中,带宽确定单元204,用于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发送端在所述传输链路上的传输带宽;
带宽变化量确定单元205,用于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变化量;
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206,用于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其中,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用于表示传输链路的拥塞程度。
其中,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206具体可以执行步骤104a中的相关操作,带宽变化量确定单元205可以用于执行步骤104b的相关操作,带宽确定单元204可以用于执行步骤104c中的相关操作,此处不再赘述。
需要指出的是,依据传输缓存量确定传输带宽或传输带宽变化量,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对传输链路进行流量控制,从而提升传输可靠性。此外,依据传输缓存量确定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大大提高了传输链路的拥塞检测精度,为传输链路的流量控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可选地,如图5所示,带宽确定单元204包括: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2041和第一带宽确定单元2042;或者,第二带宽确定单元2043。
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2041,用于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
第一带宽确定单元2042,用于根据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2041确定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确定所述传输带宽;
第二带宽确定单元2043,用于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以及预置的传输缓存量与传输带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传输带宽。
进一步地,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2041具体可以用于:
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与预置的缓存量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其中,所述预置的缓存量阈值包括至少两个阈值。
例如,假设预置的缓存量阈值为MemLengthTd1,MemLengthTd2,…,MemLengthTdN,N为大于2的整数,且MemLengthTd1<MemLengthTd2<,…,<MemLengthTdN;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TranCongestioni,i的取值分别为1,…,N,N+1,且TranCongestioni+1表示的拥塞程度比TranCongestioni表示的拥塞程度更严重;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3041具体用于执行如下步骤:
当所述传输缓存量大于MemLengthTdj,且所述传输缓存量小于或等于MemLengthTdj+1时,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TranCongestionj+1,其中,1<j<N,且j为整数;或者,
当所述传输缓存量大于或等于0,且所述传输缓存量小于或等于MemLengthTd1时,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TranCongestion1;或者,
当所述传输缓存量大于MemLengthTdN时,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TranCongestionN+1
可选地,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2041具体可以用于:
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以及所述传输缓存量的紧邻上一次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缓存量变量;
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所述传输缓存量变量,以及预置的传输缓存量、传输缓存量变量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之间的关系,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
其中,上述预置的传输缓存量、传输缓存量变量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之间的关系为TranCongestion=f2(ΔMemLength,MemLength);
其中,TranCongestion为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且TranCongestion的值越大表示传输链路的拥塞程度越严重;ΔMemLength为传输缓存量变量;MemLength为传输缓存量;且函数f2满足条件a),b)和c);
a)当MemLength的取值为X,X为任意非负数,Δ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一ΔMemLength时,第一TranCongestion=f2(第一ΔMemLength,X);当MemLength的取值为X,Δ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一ΔMemLength时,第二TranCongestion=f2(第二ΔMemLength,X);若第一ΔMemLength<第二ΔMemLength,则第一TranCongestion<第二TranCongestion;
b)当ΔMemLength的取值为Y,Y为任意数,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一MemLength时,第三TranCongestion=f2(Y,第一MemLength);当ΔMemLength的取值为Y,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二MemLength时,第四TranCongestion=f2(Y,第二MemLength);若第一MemLength<第二MemLength,则第三TranCongestion<第四TranCongestion;
c)当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一MemLength,Δ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一ΔMemLength时,第五TranCongestion=f2(第一ΔMemLength,第一MemLength);当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二MemLength,Δ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二ΔMemLength时,第六TranCongestion=f2(第二ΔMemLength,第二MemLength);
若第一MemLength<第二MemLength,且第一ΔMemLength/第一MemLength=第二ΔMemLength/第二MemLength≥0,则第五TranCongestion<第六TranCongestion;或者,
若第一MemLength<第一MemLength,且第一ΔMemLength/第一MemLength=第二ΔMemLength/第二MemLength<0,则第五TranCongestion>第六TranCongestion。
进一步地,第一带宽确定单元2042具体可以用于:
若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2041确定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根据所述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和预置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与传输带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为第一传输带宽;
若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2041确定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根据所述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和所述预置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与传输带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为第二传输带宽;
其中,所述预置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与传输带宽之间的对应关系满足条件:
若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大于所述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所述第一传输带宽小于所述第二传输带宽;
若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小于所述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所述第一传输带宽大于所述第二传输带宽;
若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等于所述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所述第一传输带宽等于所述第二传输带宽。
可选地,第一带宽确定单元2042具体可以用于:
获取所述传输链路的当前传输带宽BW
根据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BW和传输带宽函数BW=f3(TranCongestion,BW),确定所述传输带宽;其中,TranCongestion为高级拥塞状态参数,BW为传输带宽,且TranCongestion的值越大表示传输链路的拥塞程度越严重;
其中,函数f3满足条件:当TranCongestion的取值为第一TranCongestion时,第一BW=f3(第一TranCongestion,BW);当TranCongestion的取值为第二TranCongestion时,第二BW=f3(第二TranCongestion,BW);若第一TranCongestion<第二TranCongestion,则第一BW>第二BW
可选地,第一带宽确定单元2042具体可以用于:
若根据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2041确定的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为非拥塞,则获取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连续上调的次数;根据所述传输带宽连续上调的次数和传输带宽调整因子第一计算函数β=1+f4(m),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其中,m为传输带宽连续上调的次数,β为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函数f4满足条件:当m的取值为第一m时,第一β=1+f4(第一m);当m的取值为第二m时,第二β=1+f4(第二m);若第一m<第二m,则第一β<第二β;或者,
若根据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2041确定的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为拥塞,则获取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连续下调的次数,并根据所述连续下调的次数和传输带宽调整因子第二计算函数β=1-f5(n),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其中,n为传输带宽连续下调的次数,β为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f5满足条件:当传输带宽连续下调的次数n的取值为第一n时,第三β=1-f5(第一n);当n的取值第二n时,第四β=1-f5(第二n);若第一n<第二n,则第三β<第四β,且f5(n)<1;
获取所述传输链路的当前传输带宽BW,并根据所述当前传输带宽BW,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β以及传输带宽计算公式BW=β×BW,确定所述传输带宽BW
其中,第一带宽确定单元2042可以用于执行步骤104c中的方式a、方式b或方式c,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设备200还可以包括:初级拥塞状态确定单元207,其中,初级拥塞状态确定单元207具体可以用于:
根据所述发送端的数据包发送信息和所述接收端的数据包接收信息,确定所述初级拥塞状态,或者,
根据获取单元201获取的传输时延与所述传输链路在预设时间段内的平均传输时延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初级拥塞状态。
其中,所述发送端的数据包发送信息用于指示发送端的数据包发送状态;所述接收端的数据包接收信息用于指示接收端的数据包接收状态,例如,发送端的数据包发送信息可以为所述发送端发送数据包的时刻,接收端的数据包接收信息可以为接收端正确接收所述数据包的时刻;或者,发送端的数据包发送信息可以为发送端发送的数据的个数,接收端的数据包接收信息可以为发送端正确接收的数据包的个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确定传输缓存量的设备,根据传输链路的初级拥塞状态来进行传输最小时延更新处理,使得在初级拥塞状态为拥塞时及时剔除或平滑传输过程中出现的传输缓存量的异常高点,使得传输链路的传输最小时延更加准确,从而使得传输链路的传输缓存量更加准确,以便更好地反映当前传输链路的拥塞状态。
如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确定传输缓存量的设备700,包括:接收器701和处理器702,且接收器701与处理器702相连接,具体如下所述。
接收器701,用于接收发送端在所述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传输链路上发送的数据包的传输时延。
处理器702,用于若所述传输链路的初级拥塞状态为拥塞,则根据接收器701接收的所述传输时延,按照第一更新周期进行传输最小时延更新处理,若所述初级拥塞状态为非拥塞,则根据所述传输时延,按照第二更新周期进行传输最小时延更新处理,所述第一更新周期的周期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更新周期的周期长度。
处理器702,还用于获得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最小时延,并根据接收器701接收的所述传输时延和所述传输最小时延,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缓存量。
可选地,处理器702具体用于:对所述传输时延进行去抖动处理,获得所述传输链路的抗干扰传输时延,并将所述抗干扰传输时延与所述传输最小时延的差值作为所述传输缓存量;或者,计算所述传输时延与所述传输最小时延的差值,并将所述差值作为所述传输缓存量。
进一步地,处理器702,用于根据抗干扰传输时延计算函数Tdelay=f1(T)以及所述传输时延,得到所述传输链路的抗干扰传输时延;
其中,Tdelay为抗干扰传输时延,T为传输时延,f1为低通滤波函数
可选地,处理器702还用于:
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发送端在所述传输链路上的传输带宽;或者,
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变化量;或者,
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其中,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用于表示传输链路的拥塞程度。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传输带宽,传输带宽变化量或者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见步骤104a、104b以及104c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处理器702还用于:根据所述发送端的数据包发送信息和所述接收端的数据包接收信息,确定所述初级拥塞状态;或者,
根据所述获取的传输时延与所述传输链路在预设时间段内的平均传输时延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初级拥塞状态。
其中,初级拥塞状态,发送端的数据包发送信息以及接收端的数据包接收信息可以参见步骤100中的相关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设备700可以用于执行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详细说明可以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确定传输缓存量的设备,根据传输链路的初级拥塞状态来进行传输最小时延更新处理,使得在初级拥塞状态为拥塞时及时剔除或平滑传输过程中出现的传输缓存量的异常高点,使得传输链路的传输最小时延更加准确,从而使得传输链路的传输缓存量更加准确,以便更好地反映当前传输链路的拥塞状态。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6)

1.一种确定传输缓存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发送端在所述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传输链路上发送的数据包的传输时延;
若所述传输链路的初级拥塞状态为拥塞,则根据所述传输时延,按照第一更新周期进行传输最小时延更新处理,若所述初级拥塞状态为非拥塞,则根据所述传输时延,按照第二更新周期进行所述传输最小时延更新处理,所述第一更新周期的周期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更新周期的周期长度;
获得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最小时延,并根据所述传输时延和所述传输最小时延,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缓存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传输时延和所述传输最小时延,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缓存量,包括:
对所述传输时延进行去抖动处理,获得所述传输链路的抗干扰传输时延,并将所述抗干扰传输时延与所述传输最小时延的差值作为所述传输缓存量;或者,
计算所述传输时延与所述传输最小时延的差值,并将所述差值作为所述传输缓存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传输时延进行去抖动处理,获得所述传输链路的抗干扰传输时延,包括:
根据抗干扰传输时延计算函数Tdelay=f1(T)以及所述传输时延,得到所述传输链路的抗干扰传输时延;
其中,Tdelay为抗干扰传输时延,T为传输时延,f1为低通滤波函数。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发送端在所述传输链路上的传输带宽;或者,
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变化量;或者,
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其中,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用于表示传输链路的拥塞程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发送端在所述传输链路上的传输带宽,包括:
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并根据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确定所述传输带宽;或者,
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以及预置的传输缓存量与传输带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传输带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包括:
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与预置的缓存量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其中,所述预置的缓存量阈值包括至少两个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置的缓存量阈值为MemLengthTd1,MemLengthTd2,…,MemLengthTdN,N为大于2的整数,且MemLengthTd1<MemLengthTd2<,…,<MemLengthTdN
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TranCongestioni,i的取值分别为1,…,N,N+1,且TranCongestioni+1表示的拥塞程度比TranCongestioni表示的拥塞程度更严重;
所述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与预置的缓存量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包括:
当所述传输缓存量大于MemLengthTdj,且所述传输缓存量小于或等于MemLengthTdj+1时,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TranCongestionj+1,其中,1<j<N,且j为整数;或者,
当所述传输缓存量大于或等于0,且所述传输缓存量小于或等于MemLengthTd1时,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TranCongestion1;或者,
当所述传输缓存量大于MemLengthTdN时,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TranCongestionN+1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包括:
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以及所述传输缓存量的紧邻上一次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缓存量变量;
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所述传输缓存量变量,以及预置的传输缓存量、传输缓存量变量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之间的关系,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置的传输缓存量、传输缓存量变量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之间的关系为TranCongestion=f2(ΔMemLength,MemLength);
其中,TranCongestion为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且TranCongestion的值越大表示传输链路的拥塞程度越严重;ΔMemLength为传输缓存量变量;MemLength为传输缓存量;且函数f2满足条件a),b)和c);
a)在MemLength的取值为X,X为任意非负数的情况下,当Δ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一ΔMemLength时,第一TranCongestion=f2(第一ΔMemLength,X),当Δ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二ΔMemLength时,第二TranCongestion=f2(第二ΔMemLength,X);若第一ΔMemLength<第二ΔMemLength,则第一TranCongestion<第二TranCongestion;
b)在ΔMemLength的取值为Y,Y为任意数的情况下,当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一MemLength时,第三TranCongestion=f2(Y,第一MemLength);当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二MemLength时,第四TranCongestion=f2(Y,第二MemLength);若第一MemLength<第二MemLength,则第三TranCongestion<第四TranCongestion;
c)当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三MemLength,Δ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三ΔMemLength时,第五TranCongestion=f2(第三ΔMemLength,第三MemLength);当MemLength的取值为第四MemLength,ΔMemLength的取值为第四ΔMemLength时,第六TranCongestion=f2(第四ΔMemLength,第四MemLength);
若第三MemLength<第四MemLength,且第三ΔMemLength/第三MemLength=第四ΔMemLength/第四MemLength≥0,则第五TranCongestion<第六TranCongestion;或者,
若第三MemLength<第四MemLength,且第三ΔMemLength/第三MemLength=第四ΔMemLength/第四MemLength<0,则第五TranCongestion>第六TranCongestion。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确定所述传输带宽,包括:
若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根据所述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和预置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与传输带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为第一传输带宽;
若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根据所述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和所述预置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与传输带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为第二传输带宽;
其中,所述预置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与传输带宽之间的对应关系满足条件:
若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大于所述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所述第一传输带宽小于所述第二传输带宽;
若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小于所述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所述第一传输带宽大于所述第二传输带宽;
若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等于所述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所述第一传输带宽等于所述第二传输带宽。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确定所述传输带宽,包括:
获取所述传输链路的当前传输带宽BW
根据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BW和传输带宽函数BW=f3(TranCongestion,BW),确定所述传输带宽;其中,TranCongestion为高级拥塞状态参数,BW为传输带宽,且TranCongestion的值越大表示传输链路的拥塞程度越严重;
其中,函数f3满足条件:当TranCongestion的取值为第一TranCongestion时,第一BW=f3(第一TranCongestion,BW);当TranCongestion的取值为第二TranCongestion时,第二BW=f3(第二TranCongestion,BW);若第一TranCongestion<第二TranCongestion,则第一BW>第二BW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确定所述传输带宽,包括:
若根据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为非拥塞,则获取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连续上调的次数;根据所述传输带宽连续上调的次数和传输带宽调整因子第一计算函数β=1+f4(m),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其中,m为传输带宽连续上调的次数,β为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函数f4满足条件:当m的取值为第一m时,第一β=1+f4(第一m);当m的取值为第二m时,第二β=1+f4(第二m);若第一m<第二m,则第一β<第二β;或者,
若根据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为拥塞,则获取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连续下调的次数,并根据所述连续下调的次数和传输带宽调整因子第二计算函数β=1-f5(n),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其中,n为传输带宽连续下调的次数,β为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f5满足条件:当传输带宽连续下调的次数n的取值为第一n时,第三β=1-f5(第一n);当n的取值第二n时,第四β=1-f5(第二n);若第一n<第二n,则第三β<第四β,且f5(n)<1;
获取所述传输链路的当前传输带宽BW,并根据所述当前传输带宽BW,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β以及传输带宽计算公式BW=β×BW,确定所述传输带宽BW
13.根据权利要求1-3、5-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发送端的数据包发送信息和所述接收端的数据包接收信息,确定所述初级拥塞状态;或者,
根据所述获取的传输时延与所述传输链路在预设时间段内的平均传输时延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初级拥塞状态。
14.一种确定传输缓存量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发送端在所述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传输链路上发送的数据包的传输时延;
最小时延更新单元,用于若所述传输链路的初级拥塞状态为拥塞,则根据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传输时延,按照第一更新周期进行传输最小时延更新处理,若所述初级拥塞状态为非拥塞,则根据所述传输时延,按照第二更新周期进行传输最小时延更新处理,所述第一更新周期的周期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更新周期的周期长度;
缓存量确定单元,用于获得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最小时延,并根据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传输时延和所述最小时延更新单元获得的所述传输最小时延,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缓存量。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存量确定单元包括:去抖单元和第一缓存量确定单元,或者第二缓存量确定单元;
所述去抖单元,用于对所述传输时延进行去抖动处理,获得所述传输链路的抗干扰传输时延;
所述第一缓存量确定单元,用于将所述去抖单元获得的所述抗干扰传输时延与所述传输最小时延的差值作为所述传输缓存量;
所述第二缓存量确定单元,用于计算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传输时延与所述最小时延更新单元获得的所述传输最小时延的差值,并将所述差值作为所述传输缓存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去抖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抗干扰传输时延计算函数Tdelay=f1(T)以及所述传输时延,得到所述传输链路的抗干扰传输时延;
其中,Tdelay为抗干扰传输时延,T为传输时延,f1为低通滤波函数。
17.根据权利要求14-16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还包括带宽确定单元、带宽变化量确定单元和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中的一个,其中,
所述带宽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发送端在所述传输链路上的传输带宽;
所述带宽变化量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变化量;
所述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其中,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用于表示传输链路的拥塞程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宽确定单元包括: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和第一带宽确定单元,或者,第二带宽确定单元;
所述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
所述第一带宽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确定所述传输带宽;
所述第二带宽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以及预置的传输缓存量与传输带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传输带宽。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与预置的缓存量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其中,所述预置的缓存量阈值包括至少两个阈值。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置的缓存量阈值为MemLengthTd1,MemLengthTd2,…,MemLengthTdN,N为大于2的整数,且MemLengthTd1<MemLengthTd2<,…,<MemLengthTdN;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TranCongestioni,i的取值分别为1,…,N,N+1,且TranCongestioni+1表示的拥塞程度比TranCongestioni表示的拥塞程度更严重;
所述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当所述传输缓存量大于MemLengthTdj,且所述传输缓存量小于或等于MemLengthTdj+1时,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TranCongestionj+1,其中,1<j<N,且j为整数;或者,
当所述传输缓存量大于或等于0,且所述传输缓存量小于或等于MemLengthTd1时,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TranCongestion1;或者,
当所述传输缓存量大于MemLengthTdN时,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TranCongestionN+1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以及所述传输缓存量的紧邻上一次传输缓存量,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缓存量变量;
根据所述传输缓存量,所述传输缓存量变量,以及预置的传输缓存量、传输缓存量变量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之间的关系,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置的传输缓存量、传输缓存量变量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之间的关系为TranCongestion=f2(ΔMemLength,MemLength);
其中,TranCongestion为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且TranCongestion的值越大表示传输链路的拥塞程度越严重;ΔMemLength为传输缓存量变量;MemLength为传输缓存量;且函数f2满足条件a),b)和c);
a)在MemLength的取值为X,X为任意非负数的情况下,当Δ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一ΔMemLength时,第一TranCongestion=f2(第一ΔMemLength,X),当Δ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二ΔMemLength时,第二TranCongestion=f2(第二ΔMemLength,X);若第一ΔMemLength<第二ΔMemLength,则第一TranCongestion<第二TranCongestion;
b)在ΔMemLength的取值为Y,Y为任意数的情况下,当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一MemLength时,第三TranCongestion=f2(Y,第一MemLength);当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二MemLength时,第四TranCongestion=f2(Y,第二MemLength);若第一MemLength<第二MemLength,则第三TranCongestion<第四TranCongestion;
c)当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三MemLength,ΔMemLength的取值为第三ΔMemLength时,第五TranCongestion=f2(第三ΔMemLength,第三MemLength);当MemLength的取值为第四MemLength,ΔMemLength的取值为第四ΔMemLength时,第六TranCongestion=f2(第四ΔMemLength,第四MemLength);
若第三MemLength<第四MemLength,且第三ΔMemLength/第三MemLength=第四ΔMemLength/第四MemLength≥0,则第五TranCongestion<第六TranCongestion;或者,
若第三MemLength<第四MemLength,且第三ΔMemLength/第三MemLength=第四ΔMemLength/第四MemLength<0,则第五TranCongestion>第六TranCongestion。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宽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若所述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根据所述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和预置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与传输带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为第一传输带宽;
若所述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为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根据所述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和所述预置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与传输带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为第二传输带宽;
其中,所述预置的高级拥塞状态参数与传输带宽之间的对应关系满足条件:
若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大于所述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所述第一传输带宽小于所述第二传输带宽;
若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小于所述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所述第一传输带宽大于所述第二传输带宽;
若第一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等于所述第二高级拥塞状态参数,则所述第一传输带宽等于所述第二传输带宽。
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宽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获取所述传输链路的当前传输带宽BW
根据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BW和传输带宽函数BW=f3(TranCongestion,BW),确定所述传输带宽;其中,TranCongestion为高级拥塞状态参数,BW为传输带宽,且TranCongestion的值越大表示传输链路的拥塞程度越严重;
其中,函数f3满足条件:当TranCongestion的取值为第一TranCongestion时,第一BW=f3(第一TranCongestion,BW);当TranCongestion的取值为第二TranCongestion时,第二BW=f3(第二TranCongestion,BW);若第一TranCongestion<第二TranCongestion,则第一BW>第二BW
25.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宽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若根据所述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为非拥塞,则获取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连续上调的次数;根据所述传输带宽连续上调的次数和传输带宽调整因子第一计算函数β=1+f4(m),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其中,m为传输带宽连续上调的次数,β为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函数f4满足条件:当m的取值为第一m时,第一β=1+f4(第一m);当m的取值为第二m时,第二β=1+f4(第二m);若第一m<第二m,则第一β<第二β;或者,
若根据所述拥塞状态参数确定单元确定的所述高级拥塞状态参数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高级拥塞状态为拥塞,则获取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连续下调的次数,并根据所述连续下调的次数和传输带宽调整因子第二计算函数β=1-f5(n),确定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其中,n为传输带宽连续下调的次数,β为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f5满足条件:当传输带宽连续下调的次数n的取值为第一n时,第三β=1-f5(第一n);当n的取值第二n时,第四β=1-f5(第二n);若第一n<第二n,则第三β<第四β,且f5(n)<1;
获取所述传输链路的当前传输带宽BW,并根据所述当前传输带宽BW,所述传输链路的传输带宽调整因子β以及传输带宽计算公式BW=β×BW,确定所述传输带宽BW
26.根据权利要求14-16、18-25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还包括初级拥塞状态确定单元,所述初级拥塞状态确定单元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发送端的数据包发送信息和所述接收端的数据包接收信息,确定所述初级拥塞状态;或者,
根据所述获取单元获取的传输时延与所述传输链路在预设时间段内的平均传输时延的比较结果,确定所述初级拥塞状态。
CN201480001725.0A 2014-06-25 2014-06-25 确定传输缓存量的方法和设备 Active CN1054320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4/080719 WO2015196385A1 (zh) 2014-06-25 2014-06-25 确定传输缓存量的方法和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32054A CN105432054A (zh) 2016-03-23
CN105432054B true CN105432054B (zh) 2019-04-05

Family

ID=549364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1725.0A Active CN105432054B (zh) 2014-06-25 2014-06-25 确定传输缓存量的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50909B2 (zh)
EP (1) EP3148150B1 (zh)
JP (1) JP6301505B2 (zh)
CN (1) CN105432054B (zh)
WO (1) WO20151963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12708B (zh) * 2017-02-24 2023-01-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缓存计算的方法及装置
CN113271612B (zh) * 2020-02-17 2024-04-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随流信息遥测iFIT检测信息的上报方法及装置
CN111464374B (zh) * 2020-02-21 2021-09-21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网络延迟控制方法、设备及装置
CN113328902B (zh) * 2020-02-29 2023-10-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性能检测方法、装置及网络设备
CN113497671B (zh) * 2020-04-02 2023-07-18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终端设备
CN114173144A (zh) * 2021-12-02 2022-03-11 北京优祥智恒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直播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直播背包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34627A3 (en) * 2002-10-09 2004-06-24 Acorn Packet Solution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buffer management in a packet-based network
CN101534242A (zh) * 2008-03-11 2009-09-16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流量控制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2201997A (zh) * 2011-06-03 2011-09-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和设备
CN102457486A (zh) * 2010-10-19 2012-05-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媒体内容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71132A (ja) * 1997-03-27 1998-10-09 Toshiba Corp パケット交換網におけるフロー制御方式
JPH1198142A (ja) * 1997-07-25 1999-04-09 Fujitsu Ltd Abr通信制御方法及びabr通信制御装置
EP1249972A1 (en) * 2001-04-09 2002-10-1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of controlling a queue buffer
JP4042696B2 (ja) * 2004-01-08 2008-02-0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端末及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US7499402B2 (en) * 2004-04-13 2009-03-03 Radioframe Networks, Inc. Network delay control
US8125910B2 (en) 2004-06-25 2012-02-28 Ne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AU2009337511A1 (en) 2009-01-16 2011-09-08 Mainline Net Holdings Limited Maximizing bandwidth utilization in networks with high latencies and packet drops using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EP2234346A1 (en) * 2009-03-26 2010-09-29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Policing in data networks
GB0908884D0 (en) * 2009-05-22 2009-07-01 Zarlink Semiconductor Inc Time recovery over packet networks
JP5324412B2 (ja) * 2009-12-22 2013-10-23 株式会社Kddi研究所 無線送信装置、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無線送信方法
US8787163B1 (en) * 2010-02-24 2014-07-22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the size of a buffer in a network node based on latency
JP2012009987A (ja) 2010-06-23 2012-01-12 Sony Corp 無線通信装置、プログラ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8699339B2 (en) * 2012-02-17 2014-04-15 Apple Inc. Reducing interarrival delays in network traffic
US9276873B2 (en) * 2012-11-23 2016-03-01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Time-based QoS scheduling of network traffic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4034627A3 (en) * 2002-10-09 2004-06-24 Acorn Packet Solution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buffer management in a packet-based network
CN101534242A (zh) * 2008-03-11 2009-09-16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流量控制方法、系统和设备
CN102457486A (zh) * 2010-10-19 2012-05-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媒体内容的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2201997A (zh) * 2011-06-03 2011-09-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和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32054A (zh) 2016-03-23
US10050909B2 (en) 2018-08-14
EP3148150A1 (en) 2017-03-29
EP3148150B1 (en) 2018-03-21
US20170099237A1 (en) 2017-04-06
JP2017526206A (ja) 2017-09-07
WO2015196385A1 (zh) 2015-12-30
JP6301505B2 (ja) 2018-03-28
EP3148150A4 (en) 2017-04-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32054B (zh) 确定传输缓存量的方法和设备
CN105141542B (zh) 基于tcp通信协议的拥塞窗口的控制算法和系统
CN107171969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610820B (zh) 一种基于mptcp的拥塞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7864084B (zh) 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06464598B (zh) 用于基于传输速率梯度的网络拥塞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CN103457871B (zh) Dcn中基于延迟约束的拥塞避免阶段的增窗方法
CN103999409B (zh) 用于带宽变化移动数据网络的链路缓冲器大小和队列长度估算的方法
US9379989B2 (en) Congestion avoidance and control for UDP-based protocols
CN105591843B (zh) Tcp传输流中基于接收端的网络性能检测方法及系统
US9385958B2 (en) Methods and nodes for improved estimation of available path capacity of a data transfer path
EP2562972A1 (en) Usable bandwidth measurement system, transmission device, usable bandwidth measurement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998186A (zh) 用于表征基于分组的网络的端对端路径的方法和设备
CN105471757B (zh) 一种tcp拥塞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3001821A (zh) 远程监视系统、网络互联装置及通信控制方法
CN107800759A (zh) 数据处理系统及管理设备网络中设备的方法
CN106713166A (zh) 确定拥塞窗口大小的方法及装置
CN109981214B (zh) 一种传输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6302016A (zh) 小流量快速获取网络物理带宽的方法及系统
WO2014095927A1 (en) Probing a network
CN104869077A (zh) 基于令牌的传输控制方法及系统
US20160205026A1 (en) Method &amp; implementation of zero overhead rate controlled (zorc)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via digital communication link
CN110290552B (zh) 缓存深度的测量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Wu et al. Sync-tcp: A new approach to high speed congestion control
US20200389381A1 (en) Receiver, communication system, available bandwidth estimation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in which program is store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