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28584A - 蓄电元件 - Google Patents

蓄电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28584A
CN105428584A CN201510541356.0A CN201510541356A CN105428584A CN 105428584 A CN105428584 A CN 105428584A CN 201510541356 A CN201510541356 A CN 201510541356A CN 105428584 A CN105428584 A CN 1054285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body
linking part
terminal connection
charge storage
storage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4135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28584B (zh
Inventor
岸本知德
胸永训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4813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8400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filed Critical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4285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285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285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285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4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8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 st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4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plate-like electrode stacks, e.g. electrode pole straps or bridg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具备可靠性高的集电体的蓄电元件。该蓄电元件(10)具备正极端子(200)、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以及将正极端子(200)与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电连接的正极集电体(140),正极集电体(140)具有与正极端子(200)电连接的端子连接部(141)、与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连接的内侧电极体连接部(144)及(145)、以及从端子连接部(141)的端部延伸设置的、将端子连接部(141)与内侧电极体连接部(144)及(145)连结起来的连结部(148),连结部(148)形成为与端子连接部(141)的端部之间的连接部分处的宽度比与内侧电极体连接部(144)以及(145)之间的连接部分处的宽度宽的大致梯形形状。

Description

蓄电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电极端子、电极体、以及将电极端子和电极体电连接的集电体的蓄电元件。
背景技术
作为对世界性的环境问题的对策,从汽油机动车转变成电动机动车变得重要。因此,目前正在进行将锂离子充电电池等蓄电元件用作动力源的电动机动车(EV)、插电式混合动力机动车(PHEV)、以及混合动力机动车(HEV)等的开发。而且,这种蓄电元件通常具备:具有正极和负极的电极体、电极端子、以及将电极体与电极端子电连接的集电体。
在此,一直以来提出有一种蓄电元件,该蓄电元件具备电极体,通过将该电极体与集电体接合并从集电体引出该电极体来保持该电极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蓄电元件中,通过将从一个集电体垂下的多个脚分别与多个电极体的每一个接合并从集电体引出各个电极体来保持各个电极体。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077546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蓄电元件所具备的集电体也包含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结构,一般通过对规定形状的金属制的板材实施折弯等加工来制作。
即,集电体是通过金属加工而获得的构件,在对板材进行折弯等加工时,需要防止板材的裂缝或裂痕等的产生。例如,在曲线的端部设置有用于缓和成为裂缝等的原因的应力集中的、被称为凹口的缺口。
通过这样在折弯位置处设置缺口,从而在该折弯位置处存在截面面积比其前后的截面面积小的部分的情况下,有可能产生电阻的增加以及强度的降低等使集电体的可靠性降低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上述现有的技术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可靠性高的集电体的蓄电元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具备电极端子、至少一个电极体、以及将所述电极端子与至少一个所述电极体电连接的集电体,所述集电体具有:端子连接部,其与所述电极端子电连接;两个电极体连接部,它们与至少一个所述电极体连接;以及连结部,其从所述端子连接部的端部延伸设置,将所述端子连接部与所述两个电极体连接部连结起来,所述连结部形成为与所述端子连接部的所述端部之间的连接部分处的宽度比与所述两个电极体连接部之间的连接部分处的宽度宽的大致梯形形状。
根据该结构,在集电体中,利用从端子连接部延伸设置的连结部而将端子连接部与两个电极体连接部连结起来。连结部具有侧视观察(从与电极体相反的一侧观察集电体的情况)下与端子连接部的端部连接的上底比与两个电极体连接部连接的下底长的大致梯形形状。
即,连结部形成为,从与端子连接部之间的连接部分起,随着接近两个电极体连接部而缩小宽度,由此,两个电极体连接部的姿势容易调整为适于与电极体的连接的姿势。
如此,通过将集电体的连结部形成为端子连接部侧的宽度比两个电极体连接部侧的宽度长的大致梯形形状,从而不在连结部上设置缺口就能够制作防止了因折弯而引起的裂缝等的产生的集电体。
因此,在连结部上不存在因存在缺口而造成截面面积变小的部分,因而不会产生端子连接部与两个电极体连接部之间的电阻的增加以及强度的降低等问题。
如上所述,本方式的蓄电元件是具备可靠性高的集电体的蓄电元件。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也可以是,在所述连结部的延伸设置方向上的任意位置处,所述连结部的与宽度方向平行且与外侧面正交的截面的面积都大于等于所述两个电极体连接部的与宽度方向平行的截面的面积的合计面积。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连结部上不存在截面面积比两个电极体连接部的截面面积的合计面积小的部分,因此例如进一步提高在端子连接部与两个电极体连接之间流动大电流的情况下的集电体的可靠性。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也可以是所述连结部从所述端子连接部的所述端部的边的一部分延伸设置。
根据该结构,例如,能够将连结部设置为,将端子连接部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形成为较长,并且两个电极体连接部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成为适于与一个以上的电极体的连接的位置。即,根据本方式的集电体,能够降低端子连接部处的电阻,并且能够在适于与电极体的连接的位置处具备连结部和两个电极体连接部。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也可以是,在所述端子连接部的所述端部的边的、与所述连结部之间的所述连接部分的侧方的位置处,形成有缺口部。
根据该结构,例如,使制作集电体时进行的、将连结部在与端子连接部之间的连接部分处折弯的工序变得容易,另外,降低了裂缝等破损的可能性。此外,不产生电阻的增加以及强度的降低等问题就能够获得上述效果。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也可以是,所述连结部与所述两个电极体连接部分别由弯曲部连接。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也可以是,所述两个电极体连接部的一方与两个所述电极体的一方连接,所述两个电极体连接部的另一方与两个所述电极体的另一方连接。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也可以是,所述连结部在两个所述电极体的排列方向上位于两个所述电极体之间。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也可以是,所述两个电极体连接部从所述连结部向与所述端子连接部相反的一侧延伸设置。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也可以是,所述集电体还具有从所述端子连接部延伸设置且与所述两个电极体连接部排列配置的其他的电极体连接部。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中,也可以是,所述连结部具有加强筋部。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仅能够作为具备上述任一方式所涉及的集电体的蓄电元件来实现,还能够作为该集电体来实现。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具备可靠性高的集电体的蓄电元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容器的容器主体分离后示出蓄电元件所具备的各构成要素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的结构的第一立体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的结构的第二立体图。
图6是从侧方(X轴方向正侧)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的情况下的侧视图。
图7是比较例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示出具有加强筋部的正极集电体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9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的主视图。
图10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的后视图。
图11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的俯视图。
图12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的仰视图。
图13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的第一侧视图。
图14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的第二侧视图。
图15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的第一立体图。
图16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的第二立体图。
图17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蓄电元件
100容器
110盖体
110a、110b贯通孔
111容器主体
120、130下部绝缘构件
120a、125a、130a、135a、140a、150a、240a开口部
125、135上部绝缘构件
140、240正极集电体
141、241端子连接部
141a、241a边
142、143、242、243外侧腿部
144、145、244、245内侧腿部
147曲线
148、248连结部
149、249外侧面
149a、249a加强筋部
150负极集电体
161第一电极体
162第二电极体
200正极端子
210、310连接部
241b缺口部
300负极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均示出抽象或具体的例子。以下的实施方式所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方式等仅是一例,并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另外,关于以下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的、未记载于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的构成要素,作为任意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以及附图中,将蓄电元件的上下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以下也称为第一方向)。即,Z轴方向能够定义为集电体的腿部(电极体连接部)延伸的方向、或者容器的短侧面的长度方向。
另外,将两个电极体的排列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以下也称为第二方向或宽度方向)。即,Y轴方向也能够定义为容器的长侧面的对置方向、容器的短侧面的短边方向、或者容器的厚度方向。
另外,将与Z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以下也称为第三方向)。即,X轴方向能够定义为蓄电元件的电极体的卷绕轴方向、集电体或电极端子的排列方向、或者容器的短侧面的对置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将Z轴方向设为上下方向,但该上下方向可以与铅垂方向平行,也可以不与铅垂方向平行。即,不特别限定蓄电元件的使用时的姿势。
(实施方式)
首先,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示意性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容器100的容器主体111分离后示出蓄电元件10所具备的各构成要素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分解立体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省略了容器100的容器主体111的图示。
蓄电元件10是具备电极端子、电极体、以及将该电极端子和该电极体电连接的集电体的蓄电元件。
具体而言,蓄电元件10是能够进行充电并且能够进行放电的充电电池,更具体而言,是锂离子充电电池等非水电解质充电电池。蓄电元件10尤其应用于电动机动车(EV)、插电式混合动力机动车(PHEV)、或者混合动力机动车(HEV)。需要说明的是,蓄电元件10不限定于非水电解质充电电池,可以是非水电解质充电电池以外的充电电池,也可以是电容器。
如图1~图3所示,蓄电元件10具备容器100、正极端子200、以及负极端子300。另外,在容器100的外侧配置有上部绝缘构件125、135。此外,在容器100内侧收容有下部绝缘构件120、130、正极集电体140、负极集电体150、以及两个电极体即第一电极体161和第二电极体162。
另外,在蓄电元件10的容器100的内部封入有电解液(非水电解液)等液体,但省略了该液体的图示。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封入容器100中的电解液,只要不损害蓄电元件10的性能,则不特别限定其种类,能够选择各种电解液。
容器100由矩形筒状且具备底部的容器主体111、和用于堵塞容器主体111的开口的板状构件即盖体110构成。另外,容器100在将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等收容于内部后,通过对盖体110和容器主体111进行焊接等,从而形成将内部空间封闭的构造。需要说明的是,不特别限定盖体110以及容器主体111的材质,但优选采用例如不锈钢、铝、铝合金等可焊接的金属。
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是并列配置的两个发电要素,且均与正极集电体140以及负极集电体150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极体161和第二电极体162具有相同的结构。
具体而言,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分别是具备正极、负极以及隔板且能够蓄电的构件。正极通过在由铝或铝合金等构成的长条带状的金属箔即正极基材层上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而成。另外,负极通过在由铜或铜合金等构成的长条带状的金属箔即负极基材层上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而成。另外,隔板是由树脂构成的微多孔性的片材。
在此,作为用于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活性物质、或者用于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活性物质,只要是能够吸收释放锂离子的正极活性物质或负极活性物质,则能够适合使用公知的材料。
而且,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以将隔板夹入正极与负极之间的方式对配置为层状的构件进行卷绕而形成。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以及图3中,作为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的形状而示出长圆形状,但也可以使圆形形状或椭圆形状。另外,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的形状不局限于卷绕型,也可以是层叠平板状极板而得到的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分别具有与正极集电体140连接的正极侧端部、以及与负极集电体150连接的负极侧端部。
正极侧端部是将正极的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层叠后扎紧的电极体的正极侧的端部,负极侧端部是将负极的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层叠后扎紧的电极体的负极侧的端部。
需要说明的是,正极的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是指,正极中未涂敷正极活性物质而露出正极基材层的部分。负极的活性物质层非形成部是指,负极中未涂敷负极活性物质而露出负极基材层的部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通过绝缘性的薄膜而捆扎。
如上所述,蓄电元件10具有多个电极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电极体),因此与在相同体积(体积)的容器100中使用单个电极体的情况相比,在以下的方面是优选的。
即,与使用单个电极体的情况相比,通过使用多个电极体,从而减少容器100的角部的死角空间,并且提高电极体所占的比例,因此有助于蓄电元件10的蓄电容量提升。
另外,尤其是与高容量型的电极体相比,在高输入输出(高速率)用的电极体中,需要减少金属箔上的活性物质的量,从而电极体中的金属箔、隔板的比例提高。因此,在使用单个电极体的情况下,电极的卷绕数多,因此电极体硬且柔软性低而难以插入容器100中。但是,在使用多个电极体的情况下,能够减少每个电极体中的卷绕数,其结果是,实现柔软性高的电极体。
正极集电体140配置在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的正极侧,是与正极端子200和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的正极电连接的具备导电性和刚性的构件。需要说明的是,正极集电体140与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的正极基材层相同,由铝或铝合金等形成。
具体而言,正极集电体140通过焊接等而与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的正极侧端部接合,由此与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的正极连接。另外,在正极集电体140上形成有开口部140a,通过向开口部140a插入后述的正极端子200的连接部210并进行铆接,从而将正极集电体140与正极端子200连接。
负极集电体150配置在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的负极侧,是与负极端子300和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的负极电连接的具备导电性和刚性的构件。需要说明的是,负极集电体150与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的负极基材层相同,由铜或铜合金等形成。
具体而言,负极集电体150通过焊接等而与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的负极侧端部接合,由此与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的负极连接。另外,在负极集电体150上形成有开口部150a,通过向开口部150a插入后述的负极端子300的连接部310并进行铆接,从而将负极集电体150与负极端子300连接。
下部绝缘构件120以及上部绝缘构件125固定于容器100的盖体110,是由将正极集电体140与容器100绝缘的绝缘性树脂等形成的垫片。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部绝缘构件120上,形成有供后述的正极端子200的连接部210插入的开口部120a,在上部绝缘构件125上,形成有供连接部210插入的开口部125a。
下部绝缘构件130以及上部绝缘构件135固定于容器100的盖体110,是由将负极集电体150与容器100绝缘的绝缘性树脂等形成的垫片。需要说明的是,在下部绝缘构件130上,形成有供后述的负极端子300的连接部310插入的开口部130a,在上部绝缘构件135上,形成有供连接部310插入的开口部125a。
正极端子200是与第一电极体161的正极以及第二电极体162的正极电连接的电极端子,负极端子300是与第一电极体161的负极以及第二电极体162的负极电连接的电极端子。正极端子200以及负极端子300安装在配置于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的上方的盖体110上。
如图3所示,在正极端子200上,设置有将正极端子200与正极集电体140电连接的连接部210。
连接部210是插入到正极集电体140的开口部140a而与正极集电体140连接的构件,例如是铆钉。即,连接部210插入到上部绝缘构件125的开口部125a、盖体110的贯通孔110a、下部绝缘构件120的开口部120a、以及正极集电体140的开口部140a中并被铆接。由此,正极端子200与上部绝缘构件125、下部绝缘构件120以及正极集电体140一起固定于盖体110。
另外,同样地,在负极端子300上设置有将负极端子300与负极集电体150电连接的连接部310。连接部310是插入到负极集电体150的开口部150a而与负极集电体150连接的构件,例如是铆钉。即,连接部310插入到上部绝缘构件135的开口部135a、盖体110的贯通孔110b、下部绝缘构件130的开口部130a、负极集电体150的开口部150a并被铆接。由此,负极端子300与上部绝缘构件135、下部绝缘构件130以及负极集电体150一起固定于盖体110。
接着,对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的特征的正极集电体140以及负极集电体150的结构详细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正极集电体140和负极集电体150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进行关于正极集电体140的说明,省略关于负极集电体150的说明。即,以下说明的正极集电体140的构造上的特征也应用于负极集电体150。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140的结构的第一立体图。具体而言,图4是从近前侧的斜上方观察图3所示的正极集电体140的情况下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140的结构的第二立体图。具体而言,图5是从里侧的斜下方观察图3所示的正极集电体140的情况下的立体图。
图6是从侧方(X轴方向正侧)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140的情况下的侧视图。
如上述图所示,正极集电体140具有端子连接部141、多个腿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外侧腿部142、143以及内侧腿部144、145这四个腿部)、以及连结部148。上述多个腿部分别是与至少一个电极体连接的电极体连接部的一例。尤其是内侧腿部144以及145是通过连结部148而与端子连接部141连结的两个电极体连接部的一例。
具体而言,对以铝合金等作为原材料的规定形状的板材实施折弯加工、拉深加工、减薄加工、扭转加工等加工,来制作一体地具备端子连接部141、多个腿部(142~145)、以及连结部148的正极集电体140。
端子连接部141是与正极端子200电连接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大致矩形且平板状的构件。在端子连接部141上形成有开口部140a。通过将正极端子200的连接部210插入到开口部140a中并进行铆接,从而正极端子200与端子连接部141电连接以及机械连接。
开口部140a是形成于端子连接部141的圆形的贯通孔,具体而言,具有与连接部210的外形对应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开口部140a的形状不局限于圆形,也可以是椭圆形状、四边形状等,但优选是与连接部210的外形对应的形状。另外,开口部140a只要是供连接部210插入的形状,则也可以不是贯通孔,也可以是通过切割为半圆形状或矩形而形成的缺口部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4所示,在正极集电体140中,除了开口部140a之外还形成有大致矩形的开口。该开口是用于收容例如下部绝缘构件120的里侧(正极集电体140侧)的突出部的开口,不是正极集电体140中的必需要素。
多个腿部(外侧腿部142、143以及内侧腿部144、145)分别是在Z轴方向上呈长条状的构件。上述多个腿部中的两个腿部(内侧腿部144以及145)沿Y轴方向排列配置,并且,通过连结部148而与端子连接部141连结。内侧腿部144以及145从连结部148向与端子连接部141相反的一侧延伸设置。换而言之,内侧腿部144以及145从连结部148向与端子连接部141相反的一侧突出设置。
连结部148从端子连接部141的端部延伸设置。具体而言,连结部148从端子连接部141的X轴方向正侧的端部向Z轴方向负侧延伸设置。
其他的电极体连接部(各个外侧腿部142以及143)从端子连接部141延伸设置,并且和与连结部148连接的内侧腿部144以及145在Y轴方向排列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正极集电体140中,也可以仅具备外侧腿部142以及143中的任一个作为其他的电极体连接部。
在此,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的正极侧端部例如如图3所示那样具有沿着X轴方向的侧面。即,为了提高长条状且平板状的四个腿部与第一电极体161或第二电极体162的接合精度,优选长条状且平板状的四个腿部分别为例如接合面与X轴方向平行的姿势(厚度方向与X轴方向正交的姿势)。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腿部142以及143分别从板状的端子连接部141的与X轴方向平行的边延伸设置。即,外侧腿部142以及143分别通过从端子连接部141延伸设置的长条状的部分沿着与X轴方向平行的边以大致90°折弯而形成。其结果是,外侧腿部142以及143分别成为接合面与X轴方向平行的姿势。
但是,内侧腿部144以及145与从端子连接部141的与Y轴方向平行的边141a延伸设置的连结部148相连而设置。
即,仅在将连结部148在与端子连接部141之间的连接部分处沿着与Y轴方向平行的边141a折弯大致90°的工序(第一弯曲工序)中,内侧腿部144以及145的接合面是与Y轴方向平行的状态。
因此,在上述第一弯曲工序之前或之后或者同时,需要进行将内侧腿部144以及145相对于连结部148弯曲大致90°并拉深的工序(第二弯曲工序),以使得内侧腿部144以及145各自的接合面与X轴平行。
需要说明的是,例如也能够通过将内侧腿部144在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进行扭转,而使内侧腿部144的接合面与X轴方向平行。然而,在该情况下,内侧腿部144的与第一电极体161的可接合的长度变短,并且第一电极体161与端子连接部141之间的无用的空间增加。这种情况针对与第二电极体162接合的内侧腿部145也相同。
因此,期望在与端子连接部141比较近的位置处,进行用于使内侧腿部144以及145的接合面与X轴方向平行的折弯。
对此,考虑例如图7所示的正极集电体540那样的构造。
图7是比较例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540的局部放大图。
图7所示的正极集电体540具备端子连接部541、在Z轴方向上呈长条状的内侧腿部544以及545、将端子连接部541与内侧腿部544以及545连结起来的连结部548。
在图7所示的正极集电体540中,在连结部548的Y轴方向上的两端处连接有腿部(内侧腿部544以及545)。另外,将连结部548的Y轴方向上的两端沿着与Z轴方向平行的曲线折弯大致90°,由此,形成具有与X轴平行的接合面的内侧腿部544以及545。
然而,在该情况下,为了防止连结部548中因折弯大致90°而引起的裂缝等破损,如图7所示,分别在Y轴方向上的两端的与Z轴方向平行的边上设置有消除应力集中的半圆筒状的缺口548a。缺口548a形成为从该边沿Y轴方向凹陷的形状。
由此,在连结部548处,在延伸设置方向(从端子连接部541朝向内侧腿部544以及545的方向)上存在截面面积比其前后的截面面积小的部分。这种情况产生电阻的增加以及强度的降低等问题。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140中,如图4~图6所示,从连结部148的与端子连接部141之间的连接部分的附近开始,逐渐地折弯连结部148的Y轴方向上的两端。具体而言,对连结部148的Y轴方向上的两端进行弯曲拉深加工,以使得随着接近内侧腿部144、145(随着朝向图4~图6中的下方)而使与X轴方向平行的部分的长度变长。
即,如以下那样对第二弯曲工序进行说明。对连结部148的Y轴方向上的两端沿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的方向进行弯曲拉深(例如,使用金属模具进行冲压),以使得连结部148的外侧面149的Y轴方向上的宽度随着接近内侧腿部144以及145而变窄。
其结果是,例如如图6所示,在连结部148的与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相反的一侧的侧面即外侧面149上,能够形成整体越朝向下方越缩小间隔的一对曲线147。
即,如图6所示,连结部148形成为外侧面149的与端子连接部141的端部之间的连接部分处的Y轴方向上的宽度D1比外侧面149的与内侧腿部144以及145之间的连接部分处的Y轴方向上的宽度D2宽的大致梯形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大致梯形形状也包含标准的梯形形状。
另外,为了方便说明,曲线147在图6中以清晰的实线图示,但在外观上,无需将曲线147识别为清晰的线。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148以外侧面149成为大致梯形形状的方式形成。具体而言,外侧面149为与端子连接部141的端部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宽度(D1)较宽而与内侧腿部144以及145之间的连接部分处的宽度(D2)较窄的大致梯形形状。
即,不用设置用于防止在连结部148与内侧腿部144以及145之间的曲线147的端部处的裂缝等(缓和应力集中)的缺口,容易形成具有与X轴平行的接合面的内侧腿部144以及145。因此,在连结部148处不存在因设置缺口而造成的截面面积小的部分,由此,能够获得可靠性高的正极集电体140。
更详细而言,在本实施方式的正极集电体140中,例如如图4所示,在连结部148的任意的位置处,连结部148的截面面积Sa都大于等于内侧腿部144以及145的截面面积的合计面积(2Sb)。
换而言之,在内侧腿部144以及145与端子连接部141之间,不存在截面面积比内侧腿部144以及145的截面面积的合计面积(2Sb)小的部分。
因此,在连结部148的端子连接部141与内侧腿部144以及145之间不存在成为高电阻的部位。因此,进一步提高在端子连接部141与内侧腿部144以及145之间流动大电流的情况下的正极集电体140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连结部148的截面面积Sa是与Y轴方向(宽度方向)平行且与外侧面149正交的截面的面积。另外,内侧腿部144以及145各自的截面面积Sb是与Z轴方向正交的截面(与宽度方向平行的截面)的面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腿部144以及145各自的截面面积均为Sb,但内侧腿部144的截面面积与内侧腿部145的截面面积也可以不同。
例如,假定内侧腿部144的截面面积为Sb1而内侧腿部145的截面面积为Sb2(≠Sb1)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正极集电体140中,在连结部148的任意位置处,连结部148的截面面积Sa都大于等于内侧腿部144以及145的截面面积的合计面积(Sb1+Sb2)。
另外,如图4~图6所示,连结部148从端子连接部141的端部的边141a的一部分延伸设置。具体而言,连结部148从作为端子连接部141的端部的、板状的端子连接部141处的与Y轴方向(宽度方向)平行的边141a的一部分延伸设置。
即,在Y轴方向上的宽度较宽的端子连接部141中设置有连结部148,以使得内侧腿部144以及145的Y轴方向上的位置成为适于与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的连接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148的外侧面149的、与端子连接部141的端部之间的连接部分处的Y轴方向上的宽度D1(参照图6)比端子连接部141的端部的边141a的宽度小。另外,连结部148设置在端子连接部141的端部的边141a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处。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140,例如,能够降低端子连接部141中的电阻,并且能够在适于与一个以上电极体的连接的位置处具备连结部148和内侧腿部144以及145。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140具有其他腿部(外侧腿部142以及143),该其他腿部(外侧腿部142以及143)从端子连接部141延伸设置,并且与内侧腿部144及145在Y轴方向上排列配置,且在Z轴方向上呈长条状。
由此,能够以利用两个腿部夹着多个电极体(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的每一个的方式来配置正极集电体140。
在此,在图7所示的比较例的正极集电体540中,在内侧腿部544以及545的根部处还设置有缺口546。即,在用于形成内侧腿部544以及545的折弯时,为了不使内侧腿部544以及545的根部产生裂缝等而在这些根部处设置有缺口546。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正极集电体140中,如图4~图6所示,在内侧腿部144以及145的根部处不存在缺口。
具体而言,例如根据图6可知,这些根部(内侧腿部144以及145与连结部148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外形由侧视下流畅的曲线构成。由此,这些根部处的应力集中被缓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140中,无需比较例的正极集电体540的那样的缺口546。
如此,由于在内侧腿部144以及145中不存在缺口,因此不具有因存在缺口而造成的截面面积被削减的部分。因此,在内侧腿部144以及145中不会产生电阻的增加以及强度的降低等问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元件10具备两个电极体(第一电极体161、第二电极体162),内侧腿部144与第一电极体161连接,内侧腿部145与第二电极体162连接。即,两个电极体(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与正极端子200之间的电连接通过一个构件(正极集电体140)而实现。
另外,将端子连接部141与内侧腿部144以及145连结起来的连结部148在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的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位于第一电极体161与第二电极体162之间。
由此,例如各个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与正极端子200之间的电阻等条件被均等化。另外,例如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被正极集电体140平衡良好地支承。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涉及的蓄电元件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实施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各种变形或者组合上述说明的多个构成要素而构筑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例如,也可以对正极集电体140实施用于加强与两个腿部(内侧腿部144以及145)连接的连结部148的加工。
图8是示出具有加强筋部的正极集电体140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8所示的正极集电体140的连结部148具有加强筋部149a。加强筋部149a是为了提高连结部148的强度而形成于连结部148的加强部。
加强筋部149a沿连结部148的厚度方向突出而形成。具体而言,加强筋部149a形成为,在连结部148的中央部分处沿上下方向(Z轴方向)延伸,并且向正极集电体140的内侧(X轴方向负侧)突出。即,加强筋部149a由从外侧面149设置为凹陷状且从连结部148的内侧(X轴方向负侧)的面突出的部分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加强筋部149a也可以由在连结部148的内侧(X轴方向负侧)的面上设置为凹陷状且从外侧面149突出的部分形成。另外,加强筋部149a也可以构成为从一方的面突出且另一方的面为平面形状。
如此,对于正极集电体140,由于在连结部148上形成有加强筋部149a,因此能够提高正极集电体140的强度。由此,能够提高具备正极集电体140的蓄电元件10的抗振性或抗冲击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连结部148的一对曲线147在图6中为向内侧凸出的曲线,但也可以是向外侧凸出的曲线。另外,一对曲线147也可以分别由直线构成。
即,一对曲线147以整体越朝向下方越缩小间隔的方式形成即可,例如上下方向的一部分也可以包含比其正上方的间隔宽的区间。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正极集电体140具有四个腿部(142~145)。但是,本实施方式的正极集电体140具备至少两个腿部即可。
具体而言,正极集电体140也可以具有通过连结部148而与端子连接部141连结的两个电极体连接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侧腿部144以及145),而不具有其他的电极体连接部。
即,即便在正极集电体140不具备其他的腿部的情况下,也实现不具备缺口而能够容易进行用于形成与连结部148连接的两个腿部的折弯这样的效果。
另外,对于正极集电体140,在作为电极体连接部仅具有内侧腿部144以及145的情况下,也可以按照利用内侧腿部144以及145夹着一个电极体的正极侧端部的方式配置正极集电体140。
即,蓄电元件10所具备的电极体的数量无需是多个,具备至少一个电极体即可。即,蓄电元件10所具备的电极体的数量也可以是“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正极集电体140的连结部148配置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电极体(161以及162)之间,但连结部148的位置也可以位于任意一个电极体的侧方等。即,可以在端子连接部141的与Y轴方向平行的边141a的任意位置处配置连结部148。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正极集电体140与正极端子200通过对连接部210进行铆接而连接,但正极集电体140与正极端子200的连接方法并不限定于铆接,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负极集电体150具有与正极集电体140相同的结构,但也可以仅正极集电体140具有上述结构。或者仅负极集电体150具有上述结构。
(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140中,不具有用于防止弯曲等加工时的裂缝(缓和应力集中)的缺口,由此不会产生因存在缺口造成的电阻的增加等问题。
但是,正极集电体140例如也可以按照不产生电阻的增加等问题的方式具备用于防止弯曲等加工时的裂缝(缓和应力集中)的缺口。对此,作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使用图9~图17,对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140共同的特征且具有用于防止裂缝(缓和应力集中)的缺口(缺口部)的集电体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所说明的正极集电体240是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蓄电元件10(例如参照图2)中能够置换为正极集电体140进行使用的构件。另外,将X轴方向正侧作为正面进行以下的说明。
图9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240的主视图。图10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240的后视图。图11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240的俯视图。图12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240的仰视图。图13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240的第一侧视图。图14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240的第二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3中图示出从Y轴方向正侧观察的情况下的正极集电体240,图14中图示出从Y轴方向负侧观察的情况下的正极集电体240。
图15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240的第一立体图。图16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240的第二立体图。图17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240的局部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7中示出图9所示的B-B部分处的A-A线放大剖视图。
如上述图9~图17所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240具有端子连接部241、多个腿部(本变形例中为外侧腿部242、243以及内侧腿部244、245这四个腿部)、以及连结部248。
端子连接部241是与正极端子200电连接的构件,其形成有开口部240a。通过将正极端子200的连接部210插入开口部240a并进行铆接,从而正极端子200与端子连接部241电连接以及机械连接。
多个腿部(外侧腿部242、243以及内侧腿部244、245)分别是Z轴方向上呈长条状的构件。上述多个腿部中的两个腿部(内侧腿部244以及245)在Y轴方向上排列配置,并且通过连结部248而与端子连接部241连结。内侧腿部244以及245从连结部248向与端子连接部241相反的一侧延伸设置。
其他的腿部(各个外侧腿部242以及243)从端子连接部241延伸设置,并且与连接到连结部248的内侧腿部244以及245在Y轴方向上排列配置。
连结部248从端子连接部241的端部延伸设置。具体而言,连结部248从端子连接部241的X轴方向正侧的端部的、与Y轴方向平行的边241a向Z轴方向负侧延伸设置。
另外,例如图9所示,连结部248形成为外侧面249的与端子连接部241的端部之间的连接部分处的Y轴方向上的宽度D3比与内侧腿部244以及245之间的连接部分处的Y轴方向上的宽度D4宽的大致梯形形状。即,与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140相同。内侧腿部244以及245的姿势容易调整为适于与电极体的连接的姿势。
具体而言,对连结部248的Y轴方向上的两端向内侧(X轴方向负侧)进行弯曲拉深(例如,使用金属模具进行冲压),以使得连结部248的外侧面249的Y轴方向上的宽度随着接近内侧腿部244以及245变窄。由此,连结部248形成为大致梯形形状。另外,通过进行这样的弯曲拉深,使连结部248与各个内侧腿部244以及245的厚度方向互不相同。在本变形例中,连结部248的厚度方向为X轴方向,各个内侧腿部244以及245的厚度方向为Y轴方向。
如图12所示,厚度方向互不相同的连结部248与内侧腿部244以及245通过弯曲部248a而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140中,例如根据图4所示的连结部148的截面(表示截面面积Sa的标注了斜线的区域)的形状也可知,厚度方向互不相同的连结部148与内侧腿部144以及145由弯曲部连接。
如此,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240的基本的构造与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140共通。即,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240具有与正极端子200电连接的端子连接部241、与一个以上的电极体连接的两个腿部(内侧腿部244以及245)、从端子连接部241的端部延伸设置且将端子连接部241与内侧腿部244以及245连结起来的连结部248。另外,连结部248形成为与端子连接部241的该端部之间的连接部分处的宽度比与内侧腿部244以及245之间的连接部分处的宽度宽的大致梯形形状。
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240除了上述结构之外,在端子连接部241的端部的边241a的、与连结部248之间的连接部分的侧方的位置处形成有缺口部241b。
具体而言,例如如图11所示,缺口部241b是以俯视下从端子连接部241的端部的边241a朝向端子连接部241的与正极端子200之间的连接部分(即开口部240a)凹陷的方式形成的部分。
即,在将内侧腿部244以及245与正极端子200连结的方向(本变形例中为X轴方向)上,以不存在截面面积比其前后的截面面积小的部分的方式在端子连接部241上设置有缺口部241b。更详细而言,在端子连接部241的分别与连结部248之间的连接部分的两侧设置有缺口部241b。
由此,使制作正极集电体240时进行的、将连结部248在与端子连接部241之间的连接部分处沿着与Y轴方向平行的边241a折弯大致90°的工序(第一弯曲工序)变得容易。另外,在第一弯曲工序中,该连接部分处的应力集中被缓和,其结果是,降低了裂缝等破损的可能性。此外,不产生电阻的增加以及强度的降低等问题就能够获得使第一弯曲工序变得容易或抑制破损的产生等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缺口部241b无需通过实际上对端子连接部241的端部进行切割(切削)而形成。例如,也可以通过用于形成端子连接部241的整体形状的冲压加工,来形成缺口部241b。
另外,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240与图8所示的正极集电体140相同,在连结部248中设置有凸部249a,由此提高了连结部248的强度。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具备正极集电体240的蓄电元件10的抗振性或抗冲击性。
另外,本变形例所涉及的正极集电体240所具有的各种特征也可以用于与第一电极体161以及第二电极体162的至少一方的负极连接的集电体。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锂离子充电电池等蓄电元件等。

Claims (10)

1.一种蓄电元件,其具备电极端子、至少一个电极体、以及将所述电极端子与至少一个所述电极体电连接的集电体,
所述集电体具有:
端子连接部,其与所述电极端子电连接;
两个电极体连接部,它们与至少一个所述电极体连接;以及
连结部,其从所述端子连接部的端部延伸设置,并将所述端子连接部与所述两个电极体连接部连结起来,
所述连结部形成为:所述连结部与所述端子连接部的所述端部之间的连接部分处的宽度比所述连结部与所述两个电极体连接部之间的连接部分处的宽度宽的大致梯形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在所述连结部的延伸设置方向上的任意位置处,所述连结部的与宽度方向平行且与外侧面正交的截面的面积都大于等于所述两个电极体连接部的与宽度方向平行的截面的面积的合计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连结部从所述端子连接部的所述端部的边的一部分延伸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在所述端子连接部的所述端部的边的、与所述连结部之间的所述连接部分的侧方的位置处,形成有缺口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连结部与所述两个电极体连接部分别由弯曲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两个电极体连接部的一方与两个所述电极体的一方连接,所述两个电极体连接部的另一方与两个所述电极体的另一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连结部在两个所述电极体的排列方向上位于两个所述电极体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两个电极体连接部从所述连结部向与所述端子连接部相反的一侧延伸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集电体还具有从所述端子连接部延伸设置且与所述两个电极体连接部排列配置的其他的电极体连接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连结部具有加强筋部。
CN201510541356.0A 2014-09-11 2015-08-28 蓄电元件 Active CN1054285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85405 2014-09-11
JP2014185405 2014-09-11
JP2015148139A JP6784007B2 (ja) 2014-09-11 2015-07-27 蓄電素子
JP2015-148139 2015-07-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28584A true CN105428584A (zh) 2016-03-23
CN105428584B CN105428584B (zh) 2020-05-01

Family

ID=55406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41356.0A Active CN105428584B (zh) 2014-09-11 2015-08-28 蓄电元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780352B2 (zh)
CN (1) CN105428584B (zh)
DE (1) DE102015217241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87560A (zh) * 2016-09-30 2018-04-0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28584B (zh) * 2014-09-11 2020-05-01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元件
WO2019010323A1 (en) * 2017-07-07 2019-01-10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MONOPIECE CURRENT COLLECTOR FOR BATTERY CELL
CN108198989B (zh) * 2018-01-16 2021-01-1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连接构件和充电电池
CN111384351A (zh) * 2018-12-29 2020-07-0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以及电池模组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135283A1 (en) * 2010-11-25 2012-05-31 Chi-Young Lee Rechargeable battery
CN103137909A (zh) * 2011-11-29 2013-06-05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元件
US20130143111A1 (en) * 2010-08-17 2013-06-06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and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53751B2 (ja) 2005-02-25 2010-09-29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角型二次電池
KR101065889B1 (ko) * 2009-08-25 2011-09-19 에스비리모티브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JP5378134B2 (ja) * 2009-09-29 2013-12-2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電池蓋部材
JP5211086B2 (ja) * 2010-02-08 2013-06-12 日立ビーク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JP5135368B2 (ja) * 2010-03-15 2013-02-06 日立ビーク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角形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WO2011158676A1 (ja) * 2010-06-14 2013-08-19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池
CN102959785B (zh) * 2010-06-30 2015-11-25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二次电池及电池组
KR101264534B1 (ko) * 2011-07-12 2013-05-14 로베르트 보쉬 게엠베하 퓨즈부를 구비한 이차 전지
US9472802B2 (en) * 2011-07-25 2016-10-18 Samsung Sdi Co., Ltd. Secondary battery
US8940420B2 (en) 2011-09-29 2015-01-27 Samsung Sdi Co., Ltd. Rechargeable battery
JP2013127948A (ja) 2011-11-17 2013-06-27 Gs Yuasa Corp 集電体、蓄電素子及び集電体の製造方法
JP6225421B2 (ja) * 2012-01-27 2017-11-08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及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KR101800030B1 (ko) * 2012-02-07 2017-11-2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극 조립체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JP5821674B2 (ja) 2012-02-08 2015-11-2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接続構造、蓄電装置、及び車両
CN104078631B (zh) * 2013-03-27 2019-03-08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元件及蓄电装置
KR101688482B1 (ko) * 2013-04-08 2016-12-2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전지 유니트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지 모듈
KR101702985B1 (ko) * 2013-04-17 2017-02-0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US9768437B2 (en) * 2013-08-09 2017-09-19 Samsung Sdi Co., Ltd. Rechargeable battery
KR101711993B1 (ko) * 2013-09-10 2017-03-0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퓨즈를 갖는 이차 전지
JP6519161B2 (ja) * 2014-01-17 2019-05-29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JP6269092B2 (ja) 2014-01-17 2018-01-31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CN105428584B (zh) * 2014-09-11 2020-05-01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元件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143111A1 (en) * 2010-08-17 2013-06-06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and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US20120135283A1 (en) * 2010-11-25 2012-05-31 Chi-Young Lee Rechargeable battery
CN103137909A (zh) * 2011-11-29 2013-06-05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元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87560A (zh) * 2016-09-30 2018-04-0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780352B2 (en) 2017-10-03
DE102015217241A1 (de) 2016-03-17
US20160079583A1 (en) 2016-03-17
US10644296B2 (en) 2020-05-05
CN105428584B (zh) 2020-05-01
US20170358790A1 (en) 2017-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53279B2 (en) Battery and ultrasonic bonding method for battery
CN204067465U (zh) 蓄电装置
CN104795586B (zh) 蓄电元件
CN105917512B (zh) 二次电池和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CN107431153B (zh) 蓄电元件
US10629882B2 (en) Battery module
JP5326126B2 (ja)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CN105428584A (zh) 蓄电元件
EP3490034B1 (en) Electrode member, electrode assembly and rechargeable battery
CN106025158B (zh) 蓄电元件
CN108028348A (zh) 蓄电元件以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CN108028342A (zh) 蓄电元件以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DE102012221773A1 (de) Energiespeicherelement
CN108701805A (zh) 蓄电元件以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JP2019533285A (ja) 電池セルのための電極スタックを製造する方法、及び、電池セル
CN108630876A (zh) 蓄电元件
EP2978061A1 (en) Pouch-type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module comprising same
CN108140794A (zh) 蓄电元件以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KR102494074B1 (ko) 축전 소자
EP2595219B1 (en) Current collector, energy storage elem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urrent collector
DE102016105841A1 (de) Batterie
CN110892555B (zh) 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和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
JP7150714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池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08140795A (zh) 蓄电元件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JP6760111B2 (ja)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