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28135A - 隔离开关 - Google Patents

隔离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28135A
CN105428135A CN201510959373.6A CN201510959373A CN105428135A CN 105428135 A CN105428135 A CN 105428135A CN 201510959373 A CN201510959373 A CN 201510959373A CN 105428135 A CN105428135 A CN 1054281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insulating cylinder
cavity
ground insulation
isolating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5937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28135B (zh
Inventor
唐晓鹏
王文焦
王伟平
孙龙
曹平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Soj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Soj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Soj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Soj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95937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28135B/zh
Publication of CN1054281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281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281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281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1/00Air-break switches for high tension without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1/02Details
    • H01H31/023Base and stationary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1/00Air-break switches for high tension without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1/02Details
    • H01H31/026Movable parts and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隔离开关,隔离开关包括:绝缘筒(10),包括相连接的上绝缘筒(11)和下绝缘筒(12),上绝缘筒(11)具有第一腔体,下绝缘筒(12)具有第二腔体,第二腔体与第一腔体连通;静触头(21),固定在第一腔体中;导电部(22),设置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中并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中上下移动以使导电部(22)与静触头(21)导通或断开;接地绝缘部(80),设置在上绝缘筒(11)的下端和下绝缘筒(12)的上端之间以将上绝缘筒(11)和下绝缘筒(12)产生的泄漏电流导入接地端。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上下隔离断口容易产生泄漏电流的问题。

Description

隔离开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开关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隔离开关。
背景技术
目前,隔离开关由动静触头、隔离刀、绝缘子和金属框架等部件组成。隔离开关的主要功能是在分闸后建立起可靠的隔离断口,将需要检修的主开关与带电线路和电源隔开,以保证检修人员的安全。隔离开关作为一种机械开关设备,必须包含以下几点:
1、触头间有符合规定的绝缘强度;2、一侧端子到另一侧的任一端子间不会有危险的泄漏电流;3、有明显断开标识(断口可见、指示清晰可靠)。其原理图如图1所示,两支绝缘子相当于两个电阻R1和R2,产生泄漏电流直接流入地端,无泄漏电流流向隔离开关的动端,所以是安全的。
现有技术中的固体绝缘柜没有中间接地端,而是全部由绝缘筒连接上下隔离断口,相当于在上下隔离断口间形成了一个大电阻R(如图2所示),在高电压的作用下,可能产生危险的泄漏电流,这就是“假断口”。而避免“假断口”的方法是在动、静触头间设置接地电极,由于固体绝缘材料在结构、空间和成本等方面的限制,往往很难实现。泄漏电阻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绝缘材料内电阻,另一部分是绝缘内表面的沿面电阻,沿面电阻容易受到环境条件温度、湿度、表面的脏污等条件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离开关,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上下隔离断口容易产生泄漏电流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隔离开关,包括:绝缘筒,包括相连接的上绝缘筒和下绝缘筒,上绝缘筒具有第一腔体,下绝缘筒具有第二腔体,第二腔体与第一腔体连通;静触头,固定在第一腔体中;导电部,设置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中并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中上下移动以使导电部与静触头导通或断开;接地绝缘部,设置在上绝缘筒的下端和下绝缘筒的上端之间以将上绝缘筒和下绝缘筒产生的泄漏电流导入接地端。
进一步地,接地绝缘部包括接地绝缘筒和接地连接柱,接地连接柱的第一端嵌设在接地绝缘筒中,接地连接柱的第二端从绝缘筒的外周伸出。
进一步地,绝缘筒的外表面上设有接地层,接地连接柱的第二端与接地层连接。
进一步地,接地绝缘部还包括接地屏蔽筒,接地屏蔽筒嵌设在接地绝缘筒中,接地屏蔽筒的中部与接地连接柱的第一端连接。
进一步地,接地绝缘部还包括屏蔽筒,屏蔽筒嵌设在接地绝缘筒中,屏蔽筒和接地屏蔽筒沿接地绝缘筒的径向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接地绝缘部还包括第一屏蔽环,第一屏蔽环的外周面与屏蔽筒的中部连接,第一屏蔽环的内侧沿其径向方向从接地绝缘筒的内周面伸出。
进一步地,接地屏蔽筒的上端和下端向外弯曲形成钩部,和/或,屏蔽筒的上端和下端向外弯曲形成钩部。
进一步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内周面及接地绝缘筒的内周面上均具有防爬电结构。
进一步地,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一密封部,第一密封部设置在上绝缘筒的内周面和接地绝缘部的上部的外周面之间。
进一步地,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二密封部,第二密封部设置在下绝缘筒的内周面和接地绝缘部的下部的外周面之间。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上绝缘筒和下绝缘筒之间设置接地绝缘部,即在上断口和下断口之间设置接地绝缘部,接地绝缘部将上绝缘筒和下绝缘筒产生的泄漏电流引到接地端,通过接地绝缘部将泄漏电流导入大地,使泄漏电流不能流向下断口,减少了操作的危险系数。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第一种隔离开关的原理图;
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第二种隔离开关的原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隔离开关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的隔离开关的接地绝缘部的剖面示意图;以及
图5示出了图3的隔离开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绝缘筒;11、上绝缘筒;12、下绝缘筒;13、防爬电结构;21、静触头;211、第一环形凹槽;22、导电部;23、静触座;231、第二环形凹槽;24、伸出部;30、接地绝缘筒;41、接地静触座;411、第三环形凹槽;42、接地连接部;51、第一屏蔽筒;52、第二屏蔽筒;53、第三屏蔽筒;54、第二屏蔽环;71、第一密封部;711、第一筒段;712、第二筒段;713、第三筒段;714、止挡环;715、第四筒段;72、第二密封部;73、绝缘密封部;731、第一环体;732、筒体;733、第二环体;734、第二筒体;80、接地绝缘部;81、接地绝缘筒;811、第一直筒段;812、第一锥筒段;813、第二锥筒段;814、第二直筒段;815、第三直筒段;82、接地连接柱;83、接地屏蔽筒;84、屏蔽筒;85、第一屏蔽环;91、驱动杆;100、接地层。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3和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隔离开关包括:绝缘筒10、静触头21、导电部22和接地绝缘部80。绝缘筒10包括相连接的上绝缘筒11和下绝缘筒12,上绝缘筒11具有第一腔体,下绝缘筒12具有第二腔体,第二腔体与第一腔体连通,静触头21固定在第一腔体中,导电部22设置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中并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中上下移动以使导电部22与静触头21导通或断开,接地绝缘部80设置在上绝缘筒11的下端和下绝缘筒12的上端之间以将上绝缘筒11和下绝缘筒12产生的泄漏电流导入接地端。
应用本实施例的隔离开关,在上绝缘筒11和下绝缘筒12之间设置接地绝缘部80,即在上断口和下断口之间设置接地绝缘部80,接地绝缘部80将上绝缘筒11和下绝缘筒12产生的泄漏电流引到接地端,通过接地绝缘部80将泄漏电流导入大地,使泄漏电流不能流向下断口,减少了操作的危险系数。
如图4所示,可选地,接地绝缘部80包括接地绝缘筒81和接地连接柱82,接地连接柱82的第一端嵌设在接地绝缘筒81中,接地连接柱82的第二端从绝缘筒10的外周伸出。将上绝缘筒11和下绝缘筒12产生的泄漏电流通过接地绝缘筒81和接地连接柱82引到接地端。也就是说,在上下断口的合理位置加一个接地电极,就可以把产生的泄漏电流引导出来,使它不流向下断口。接地连接柱82的外侧位于上绝缘筒11的下端面和下绝缘筒12的上端面之间,即接地连接柱82的外侧从上绝缘筒11的下端面和下绝缘筒12的上端面之间往外伸出。
优选地,接地连接柱82为多个,多个接地连接柱82沿接地绝缘筒81的周向方向均匀分布。这样可以方便加工,制造简便,成本低廉。更优选地,接地连接柱82为四个。
可选地,绝缘筒10的外表面上设有接地层100,接地连接柱82的第二端与接地层100连接。在绝缘筒10的外表面喷涂有接地锌层,接地锌层与接地端连接。这样可以方便接地连接柱82与接地端连接,使得接地连接柱82与整个隔离开关外表面的接地层100相连,连接更简便,结构简单,加工也方便。也就是说,在上绝缘筒11和下绝缘筒12的外表面上都进行了喷锌处理(图3中的双点划线处就是喷锌的位置),实现了外表面零电位的作用,即外部接地。
可选地,接地绝缘部80还包括接地屏蔽筒83,接地屏蔽筒83嵌设在接地绝缘筒81中,接地屏蔽筒83的中部与接地连接柱82的第一端连接。接地屏蔽筒83可以屏蔽连接处的电场,以防电场过大积累电荷过多产生放电等电气损伤现象,还可以起到均匀电场,不易产生尖端及边缘效应,防止内部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空气击穿。
可选地,接地绝缘部80还包括屏蔽筒84,屏蔽筒84嵌设在接地绝缘筒81中,屏蔽筒84和接地屏蔽筒83沿接地绝缘筒81的径向方向间隔设置。屏蔽筒84可以屏蔽连接处的电场,以防电场过大积累电荷过多产生放电等电气损伤现象,还可以起到均匀电场,不易产生尖端及边缘效应,防止内部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空气击穿。
可选地,接地绝缘部80还包括第一屏蔽环85,第一屏蔽环85的外周面与屏蔽筒84的中部连接,第一屏蔽环85的内侧沿其径向方向从接地绝缘筒81的内周面伸出。第一屏蔽环85是高压屏蔽环,当导电部22上移与静触头连通时,接通高压电,导电部22、屏蔽筒84及第一屏蔽环85此时是等电位的。由于整个筒子的内部存在空气,接通高压时,易发生空气击穿,从而发生发电,第一屏蔽环85可以有效地均衡电场,第一屏蔽环85的作用与第一屏蔽筒51和第二屏蔽筒52的作用一致。
可选地,接地屏蔽筒83的上端和下端向外弯曲形成钩部,和/或,屏蔽筒84的上端和下端向外弯曲形成钩部。上述接地屏蔽筒83和屏蔽筒84的结构不易产生尖端及边缘效应,实现双重保护。
可选地,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二屏蔽环54,第二屏蔽环54套设在上绝缘筒11的上端,第二屏蔽环54可以屏蔽上部接触点的电场。
可选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内周面及接地绝缘筒81的内周面上均具有防爬电结构13。防爬电结构13为沿绝缘筒10的轴线方向交替形成在第一腔体和/或第二腔体的内周面上的凹部和凸部。也就是说,在绝缘筒10和接地绝缘筒30的内周面上注塑有高低不一的伞裙,增加了整个装置的爬电距离,进而增大了沿面电阻,更好地保证了电气安全。凹部和凸部之间圆滑过渡,这样不易产生间断及边缘效应,有效地避免电场集中。
接地绝缘筒81包括第一直筒段811、第一锥筒段812和第二锥筒段813,第一锥筒段812和第二锥筒段813设置在第一直筒段811的两端,上绝缘筒11的内周面具有与第一锥筒段812配合的第一止挡面,第一锥筒段812的横截面积从下端到上端逐渐减小。下绝缘筒12的内周面具有与第二锥筒段813配合的第二止挡面,第二锥筒段813的横截面积从上端到下端逐渐减小。接地绝缘筒81的结构简单,方便设置在上绝缘筒11和下绝缘筒12之间。
接地绝缘筒81还包括第二直筒段814和第三直筒段815,第二直筒段814连接在第一锥筒段812的远离第一直筒段811的一端,第三直筒段815连接在第二锥筒段813的远离第一直筒段811的一端,上绝缘筒11的内周面具有与第二直筒段814的端面配合的第三止挡面,下绝缘筒12的内周面具有与第三直筒段815的端面配合的第四止挡面。
可选地,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一密封部71,第一密封部71设置在上绝缘筒11的内周面和接地绝缘部80的上部的外周面之间。在上绝缘筒11和接地绝缘部80之间设置第一密封部71,第一密封部71兼有伞裙的功能,可以增大爬电距离,同时利用硅橡胶憎水性,加上外形的特殊设计可有力的隔断或加大沿面电阻。
如图3所示,第一密封部7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筒段711和第二筒段712,第一筒段711套设在第一直筒段811的外侧,第二筒段712套设在第一锥筒段812的外侧。第一密封部71的结构与接地绝缘筒81的结构配合,保证上绝缘筒11和接地绝缘部80之间的密封性和绝缘性。
第一密封部71还包括第三筒段713,第三筒段713连接在第二筒段712的远离第一筒段711的一端,第三筒段713套设在第二直筒段814的外侧。第一密封部71的结构与接地绝缘筒81的结构配合,保证上绝缘筒11和接地绝缘部80之间的密封性和绝缘性。
第一密封部71还包括止挡环714,止挡环714连接在第三筒段713的远离第一筒段711的一端并朝向绝缘筒10的轴线径向延伸,止挡环714位于第三止挡面和第二直筒段814的端面之间。第一密封部71还包括第四筒段715,第四筒段715连接在止挡环714的内侧并朝向静触头21的方向延伸。
可选地,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二密封部72,第二密封部72设置在下绝缘筒12的内周面和接地绝缘部80的下部的外周面之间。在下绝缘筒12和接地绝缘部80之间设置第二密封部72,第二密封部72兼有伞裙的功能,可以增大爬电距离,同时利用硅橡胶憎水性,加上外形的特殊设计可有力的隔断或加大沿面电阻。第二密封部72的具体结构与第一密封部71的具体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详细赘述。第二密封部72与第一密封部71上下对称设置。
上绝缘筒和下绝缘筒均采用注塑的方式加工而成,例如,第一屏蔽筒和静触头均注塑在上绝缘筒中,静触座、第二屏蔽筒及第三屏蔽筒均注塑在下绝缘筒中。
隔离开关还包括静触座23、接地绝缘筒30和接地静触座41,静触座23固定在下绝缘筒12的内腔中并具有供导电部22穿设的第一导通孔,静触座23的外壁上设有朝向绝缘筒10的外部延伸的伸出部24,接地绝缘筒30的上端连接在下绝缘筒12的下端,接地静触座41固定在接地绝缘筒30的内腔中。导电部22在绝缘筒10内向上移动时,导电部22导通静触头21和静触座23使得隔离开关合闸;导电部22在绝缘筒10内向下移动时,导电部22导通静触座23和接地静触座41使得隔离开关分闸。上述隔离开关在合分过程中,只占用纵向的空间,结构简单,减少了整体开关的体积。
可选地,导电部22为导电套筒,导电套筒的一端处固定设有螺母,螺母与驱动杆91螺纹连接,驱动杆91为螺杆。驱动杆91转动带动螺母在驱动杆91上上下移动。导电套筒的外表面上设有限位凹槽,限位凹槽沿导电套筒的延伸方向延伸,静触座23的内表面上设有限位柱,限位柱与限位凹槽配合,这样可以限制螺母和导电套筒的转动,还可以导向的作用。
可选地,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一屏蔽筒51,第一屏蔽筒51嵌设在绝缘筒10中并位于静触头21的下方。第一屏蔽筒51的作用是屏蔽静触头21和导电部22连接处产生的电场,以防电场过大积累电荷过多产生放电等电气损伤现象,还可以起到均匀电场,不易产生尖端及边缘效应,防止内部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空气击穿。外加第一屏蔽筒51的屏蔽实现了双重保护。第一屏蔽筒51为高压端的金属屏蔽网。
可选地,第一屏蔽筒51的上端设有沿第一屏蔽筒51的径向朝向第一屏蔽筒51的中部延伸的径向屏蔽部,径向屏蔽部与静触头21的下端面抵接,第一屏蔽筒51的下端向内弯曲形成钩部。第一屏蔽筒51的上端与径向屏蔽部之间圆滑过渡。上述第一屏蔽筒51的结构不易产生尖端及边缘效应,实现双重保护。
可选地,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二屏蔽筒52,第二屏蔽筒52嵌设在绝缘筒10中并位于静触座23的上方。第二屏蔽筒52的作用是屏蔽静触座23和导电部22连接处产生的电场,以防电场过大积累电荷过多产生放电等电气损伤现象,还可以起到均匀电场,不易产生尖端及边缘效应,防止内部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空气击穿。外加第二屏蔽筒52的屏蔽实现了双重保护。第二屏蔽筒52和第一屏蔽筒51的结构类似,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可选地,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三屏蔽筒53,第三屏蔽筒53嵌设在绝缘筒10中并位于静触座23的下方。第三屏蔽筒53的作用是屏蔽静触座23和导电部22连接处产生的电场,以防电场过大积累电荷过多产生放电等电气损伤现象,还可以起到均匀电场,不易产生尖端及边缘效应,防止内部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空气击穿。外加第三屏蔽筒53的屏蔽实现了双重保护。第三屏蔽筒53和第一屏蔽筒51的结构类似,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可选地,静触头21的下端具有导通凹槽,导电部22的上端伸入导通凹槽并与导通凹槽配合。导通凹槽可以方便导电部22与静触头21导通,导电部22向上运动时,导电部22的上端进入到导通凹槽中并与导通凹槽配合,这时隔离开关合闸。这样增大了静触头21与导电部22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大了导通面积。
可选地,导通凹槽的内壁上设有第一环形凹槽211,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一弹性触指,第一弹性触指设置在第一环形凹槽211中。静触头21以弹性触指的方式与导电部22进行导电接触,保证了导电率。
静触座23的内壁上设有第二环形凹槽231,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二弹性触指,第二弹性触指设置在第二环形凹槽231中。静触座23以弹性触指的方式与导电部22进行导电接触,保证了导电率。
接地静触座41具有供导电部22穿设的第二导通孔,第二导通孔的内壁上设有第三环形凹槽411,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三弹性触指,第三弹性触指设置在第三环形凹槽411中。接地静触座41以弹性触指的方式与导电部22进行导电接触,保证了导电率。
可选地,隔离开关还包括绝缘密封部73,绝缘密封部73设置在绝缘筒10的下端与接地绝缘筒30的上端之间。绝缘筒10与接地绝缘筒30通过绝缘密封部73实现绝缘密封。
为了更好地实现绝缘筒10与接地绝缘筒30的绝缘密封,可选地,绝缘密封部73包括相连接的第一环体731和第一筒体732,第一环体731位于绝缘筒10的下端面和接地绝缘筒30的上端面之间,接地绝缘筒30的上端面上设有伸入第一腔体中的伸入筒,第一筒体732位于绝缘筒10的内壁和伸入筒之间。上述绝缘密封部73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廉。
可选地,绝缘密封部73还包括第二环体733,第二环体733连接在第一筒体732的上端,绝缘筒10的内周面具有与第二环体733配合的止挡面。止挡面具有止挡的作用,可以将绝缘密封部73止挡在绝缘筒10与接地绝缘筒30之间。
绝缘密封部73还包括第二筒体734,第二筒体734连接在第二环体733上并向静触座23的方向延伸。第二环体733的外侧连接在第一筒体732的上端,第二筒体734连接在第二环体733的内侧。绝缘密封部73还包括第三筒体,第三筒体连接在第二环体733的端面上并静触座23的方向延伸,第三筒体位于第二筒体734的内部。
可选地,接地静触座41的外壁上设有沿接地绝缘筒30的径向朝向接地绝缘筒30的外部延伸的接地连接部42。接地连接部42实现隔离开关的接地。
伸出部24沿绝缘筒10的径向延伸,伸出部24与断路器连接,伸出部24可以方便与断路器连接。
隔离开关具有合闸位置和分闸位置,隔离开关处于合闸位置时,导电部22向上移动,导电部22的第一端与静触头21的导通凹槽配合,导电部22导通静触头21与静触座23,静触座23是用来连接导电部22和断路器的。隔离开关处于分闸位置时,导电部22向下移动,导电部22的第一端与静触座23导通,导电部22的第二端与接地静触座41导通。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固体绝缘全密封隔离开关是一个横截面为圆形的长筒,在长筒的外表面喷涂有接地锌层。长筒可分为三个部分,在长筒的上端为上绝缘筒(上断口绝缘装置),在长筒的中部为两端为接地绝缘部(锥形的接地极绝缘装置),在长筒的下端为下绝缘筒(下断口隔离装置),三部分分别用螺栓连接。在长筒的内部注塑有高低不一的伞裙,可以增大整个装置的爬电距离。在长筒的一端的上断口绝缘装置为锥形的进线套管,内有嵌件接触头,整个回路的高压从此接入。在接触头内插接有铜杆,在静触头的沟槽内安装有两根弹簧触指,用来保证铜杆和静触头有足够的接触力。在静触头的下端安装有嵌件第一屏蔽筒,第一屏蔽筒为高压端的金属屏蔽网,屏蔽网可以起到均匀电场,防止内部在电场作用下,发生空气击穿。在第一屏蔽筒的下端,上断口绝缘装置与接地极绝缘装置的连接部位安装有密封套,密封套为硅橡胶材料,其兼有伞裙的功能可以增大爬电距离,同时,利用硅橡胶憎水性,加上外形的特殊设计可有力的隔断或加大沿面电阻。密封套包裹住的嵌件接地屏蔽筒为接地屏蔽网,同时接地连接柱与整个隔离开关外表面的接地喷锌层相连。下断口隔离装置与接地极绝缘装置的连接部位安装有密封套,在密封套的下部有嵌件第二屏蔽筒,第二屏蔽筒为屏蔽网,第二屏蔽筒的下端固定到嵌件静触座,静触座为整个隔离开关的出线部分。静触座内部安装有两根弹簧触指。在铜杆的下端安装有丝母,铜杆和丝母一起在驱动杆91(丝杠)上移动,丝杆旋转运动以实现整个隔离开关的分合闸操作。当铜杆和丝母运动并插接至嵌件静触座内实现合闸,当运动退入并插接至密封套内时,实现分闸。上断口绝缘装置中的第一屏蔽筒和下断口隔离装置中的第二屏蔽筒之间的绝缘材料的绝缘电阻是产生泄漏电流的根源,在第一屏蔽筒和第二屏蔽筒之间加一个接地电极,就可以把产生的泄漏电流引导出来,使它不流向下断口,将绝缘材料内部泄漏电流,通过接地电极的引导,流入大地。本实施例的隔离开关是40.5kV高压输配电柜中安全有效的隔离电网电流的一种固体绝缘隔离开关。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与现有的隔离开关相比,该固体绝缘隔离开关采用环氧树脂固封绝缘方式,增强了绝缘水平,可有效地防止污秽和凝露的产生,减小了环网柜的体积,满足了小型化的环网柜的尺寸要求,为小型化环网柜的发展提供了方便条件。
2、隔离开关的结构是完全密封的,外界对沿面电阻的影响甚微,上下断口的屏蔽网之间的绝缘材料的绝缘电阻是产生泄漏电流的根源,在上下断口间加接地电极,就可以把产生的泄漏电流引导出来,使它不流向下断口,减小了工作人员操作的危险系数。
3、该固体绝缘隔离开关在侧壁周边的圆柱形面上注塑伞裙,从而增加了爬电距离及增大了沿面电阻。
4、隔离开关上下断口间的密封套兼有伞裙的功能,利用硅橡胶憎水性,加上外形的特殊设计可有力的隔断或加大沿面电阻。
5、固体绝缘隔离开关采用直动的隔离装置,缩小了整个隔离装置占有的空间,操作简单,省力,在温升试验及动热稳定性,接地关合试验中都有较大的优势。
6、固体绝缘全密封开关绝缘装置的内部部件均采用圆柱形结构,其电场更为均匀,不易产生尖端及边缘效应。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
绝缘筒(10),包括相连接的上绝缘筒(11)和下绝缘筒(12),所述上绝缘筒(11)具有第一腔体,所述下绝缘筒(12)具有第二腔体,所述第二腔体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静触头(21),固定在所述第一腔体中;
导电部(22),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中并在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中上下移动以使所述导电部(22)与所述静触头(21)导通或断开;
接地绝缘部(80),设置在所述上绝缘筒(11)的下端和所述下绝缘筒(12)的上端之间以将所述上绝缘筒(11)和所述下绝缘筒(12)产生的泄漏电流导入接地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绝缘部(80)包括接地绝缘筒(81)和接地连接柱(82),所述接地连接柱(82)的第一端嵌设在所述接地绝缘筒(81)中,所述接地连接柱(82)的第二端从所述绝缘筒(10)的外周伸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筒(10)的外表面上设有接地层(100),所述接地连接柱(82)的第二端与所述接地层(100)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绝缘部(80)还包括接地屏蔽筒(83),所述接地屏蔽筒(83)嵌设在所述接地绝缘筒(81)中,所述接地屏蔽筒(83)的中部与所述接地连接柱(82)的第一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绝缘部(80)还包括屏蔽筒(84),所述屏蔽筒(84)嵌设在所述接地绝缘筒(81)中,所述屏蔽筒(84)和所述接地屏蔽筒(83)沿所述接地绝缘筒(81)的径向方向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绝缘部(80)还包括第一屏蔽环(85),所述第一屏蔽环(85)的外周面与所述屏蔽筒(84)的中部连接,所述第一屏蔽环(85)的内侧沿其径向方向从所述接地绝缘筒(81)的内周面伸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屏蔽筒(83)的上端和下端向外弯曲形成钩部,和/或,所述屏蔽筒(84)的上端和下端向外弯曲形成钩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的内周面及所述接地绝缘筒(81)的内周面上均具有防爬电结构(1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一密封部(71),所述第一密封部(71)设置在所述上绝缘筒(11)的内周面和所述接地绝缘部(80)的上部的外周面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离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开关还包括第二密封部(72),所述第二密封部(72)设置在所述下绝缘筒(12)的内周面和所述接地绝缘部(80)的下部的外周面之间。
CN201510959373.6A 2015-12-18 2015-12-18 隔离开关 Active CN1054281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59373.6A CN105428135B (zh) 2015-12-18 2015-12-18 隔离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59373.6A CN105428135B (zh) 2015-12-18 2015-12-18 隔离开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28135A true CN105428135A (zh) 2016-03-23
CN105428135B CN105428135B (zh) 2017-12-01

Family

ID=55506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59373.6A Active CN105428135B (zh) 2015-12-18 2015-12-18 隔离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2813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31530A (zh) * 2016-12-16 2017-03-22 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直动隔离开关
CN108133860A (zh) * 2017-11-08 2018-06-08 北京双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车绝缘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80496A1 (en) * 2002-06-16 2005-12-22 Maclean-Fogg Company Composite insulator for fuse cutout
CN101819904A (zh) * 2010-04-21 2010-09-01 山东晨鸿电气有限公司 隔离接地用三工位真空灭弧室
CN103839727A (zh) * 2014-03-28 2014-06-04 杨明 固体绝缘全密封三工位隔离开关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80496A1 (en) * 2002-06-16 2005-12-22 Maclean-Fogg Company Composite insulator for fuse cutout
CN101819904A (zh) * 2010-04-21 2010-09-01 山东晨鸿电气有限公司 隔离接地用三工位真空灭弧室
CN103839727A (zh) * 2014-03-28 2014-06-04 杨明 固体绝缘全密封三工位隔离开关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31530A (zh) * 2016-12-16 2017-03-22 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直动隔离开关
CN108133860A (zh) * 2017-11-08 2018-06-08 北京双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车绝缘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28135B (zh) 2017-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11680B (zh) 带真空灭弧室的多功能电容型套管
CN106486317B (zh) 一种三工位隔离开关
CN106469594B (zh) 变压器套管
CN205050651U (zh) 高压套管和绝缘母线
CN105743053B (zh) 一种不填充绝缘介质的电容型电缆终端
CN105590778B (zh) 隔离开关
CN105428135A (zh) 隔离开关
CN205753147U (zh) 一种12kV载流1250A固体绝缘开关柜
CN204376293U (zh) 一种用于固体绝缘开关设备的固体绝缘开关模块
CN202614820U (zh) 一种用于gis中的电容式分压器
CN201549438U (zh) 环氧包封触臂套
CN103022928B (zh) 一种触头双屏蔽结构
CN206893380U (zh) 一种内置电感线圈的避雷器
CN209843481U (zh) 多匝联杆式六氟化硫气体绝缘电流互感器
CN203733537U (zh) 高压户外套管
CN207818285U (zh) 气体绝缘开关柜使用的绝缘子
CN205230929U (zh) 带真空灭弧室的多功能电容型套管
CN202871735U (zh) 一体化浇注固体绝缘熔断器装置
CN105846335A (zh) 一种12kV载流1250A固体绝缘开关柜
CN206249975U (zh) 一种内嵌金属屏蔽结构的支柱绝缘子
CN110376494A (zh) 一种用于电压互感器试验的装置
CN204303664U (zh) 一种开关断口结构及具有该开关断口结构的高压开关
CN103515138A (zh) 一种固体绝缘环网柜中的绝缘极柱
CN207302847U (zh) 一种干式变压器
CN213277764U (zh) 可触摸电压互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