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02248A - 一种连接装置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接装置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02248A
CN105402248A CN201510946369.6A CN201510946369A CN105402248A CN 105402248 A CN105402248 A CN 105402248A CN 201510946369 A CN201510946369 A CN 201510946369A CN 105402248 A CN105402248 A CN 1054022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shaft
connecting band
main body
linkage section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4636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元春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94636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402248A/zh
Publication of CN1054022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02248A/zh
Priority to US15/085,146 priority patent/US10635139B2/en
Priority to DE102016105834.3A priority patent/DE102016105834A1/de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5Pivotal connections with at least a pair of arms pivoting relatively to at least one other arm, all arms being mounted on one pi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1/00Pivots; 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04Pivotal connections
    • F16C11/12Pivotal connections incorporating flexible connections, e.g. leaf spring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接装置及电子设备,其中,所述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转轴;第二转轴;至少一对连接带,连接在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之间,其中,基于所述至少一对连接带,所述第一转轴及所述第二转轴能够实现同步转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装置及电子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实现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的技术问题,实现了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的技术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连接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的普及范围正不断扩展,电子设备的外观日趋多样化。
其中,采用双重结构来改变电子设备的外观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例如,包括显示面板和操作面板两大部分的翻盖式手机、笔记本电脑,包括上屏和下屏的掌中游戏机,等等。
请参考图1,目前,双重结构的电子设备在需要实现两大结构部分同时发生相对方向上的运动或相同方向上的运动时,通常会采用双轴同动齿轮进行连接,双轴同动齿轮主要依靠交错轴斜齿轮的联动来实现同动功能。其中,该双轴同动齿轮结构包含了上、下齿轮以及中间齿轮,由于双轴同动齿轮在高度方向上存在三个齿轮,因此,对于较薄的电子设备来说,只能通过采用压缩三个齿轮到极限尺寸的方式来减小双重结构电子设备的高度,由于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基于电子设备的质量而保证双轴同动齿轮的强度,因此双轴同动齿轮的尺寸往往成为轻薄型多重结构电子设备结构设计的瓶颈。
可见,现有技术中存在着采用双轴同动齿轮以实现电子设备的各结构部分进行同动时,由于占用空间大且材质笨重,所以,现有技术存在无法实现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装置及电子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实现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的技术问题,实现了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的技术效果。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接装置,包括:
第一转轴;
第二转轴;
至少一对连接带,连接在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之间,其中,基于所述至少一对连接带,所述第一转轴及所述第二转轴能够实现同步转动。
可选地,所述第一转轴包括:第一固定体,通过所述第一固定体,将所述第一转轴固定在电子设备的第一主体上;第一转轴体,与所述第一固定体的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转轴包括:第二固定体,通过所述第二固定体,将所述第二转轴固定在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二主体上;第二转轴体,与所述第二固定体的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至少一对连接带,连接在所述第一转轴体和所述第二转轴体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固定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固定结构,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结构与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固定结构间的固定配合,将所述第一转轴固定在所述第一主体上;
所述第二固定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固定结构,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固定结构与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上的至少一个第四固定结构间的固定配合,将所述第二转轴固定在所述第二主体上。
可选地,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固定结构具体为至少一个第一固定孔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结构具体为至少一个第一固定柱;或
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固定结构具体为至少一个第一固定柱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结构具体为至少一个第一固定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转轴体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转轴柱体,每个第一转轴柱体的直径为第一直径;至少一个第一转轴连接段,每个第一转轴连接段具有第二直径,其中,每两个相邻第一转轴柱体之间通过一个第一转轴连接段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直径;
所述第二转轴体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转轴柱体,每个第二转轴柱体的直径为第三直径;至少一个第二转轴连接段,每个第二转轴连接段具有第四直径,其中,每两个相邻第二转轴主体之间通过一个第二转轴连接段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三直径大于所述第四直径;
所述至少一对连接带,连接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转轴连接段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转轴连接段之间。
可选地,在每个第一转轴连接段上开设有第一穿设孔,共至少一个第一穿设孔;在每个第二转轴连接段上开设有第二穿设孔,共至少一个第二穿设孔;
其中,所述至少一对连接带穿设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穿设孔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穿设孔中。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对连接带中第一对连接带包括第一连接带和与所述第一连接带不同的第二连接带,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带沿转轴轴线的第一方向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段之间的第一区域内,所述第二连接带沿所述转轴轴线的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之间的第二区域内。
可选地,在通过所述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处于闭合状态后,所述第一连接带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段的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一连接带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段的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二连接带的第三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段的第三位置处,所述第二连接带的第四端固定在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段的第四位置处;其中,在同一端的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轴心与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二轴心的轴心连线,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段的轴体外周相交于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段相交于所述第二位置;且所述第一连接带由所述第一位置沿所述第一方向缠绕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段的轴体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连接带由所述第四位置沿所述第二方向缠绕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段的轴体至所述第三位置。
可选地,在通过所述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处于所述闭合状态后,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间的第一夹角为0°,当外力作用在所述电子设备上通过所述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转轴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连接带拉动所述第二转轴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且所述第二连接带的所述第四端沿所述第二方向缠绕所述第二转轴的轴体,以将所述第一夹角由0°调整为第一角度。
可选地,在通过所述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处于所述闭合状态后,当外力作用在所述电子设备上通过所述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转轴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连接带的所述第一端由所述第一位置沿所述第一方向缠绕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段的轴体至轴周长的1/N,所述第一位置及所述第一轴心的连线,与所述轴心连线的夹角将由0°调整为(2π/N),所述第二端由所述第二位置沿所述第二方向缠绕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段的轴体至轴周长的1/N,将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二轴心的连线,与所述轴心连线的夹角由0°调整为(2π/N),以使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间的所述第一夹角由0°调整为(4π/N);所述第二连接带的所述第三端由所述第三位置沿所述第一方向缠绕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段的轴体至轴周长的1/N,所述第四端由所述第四位置沿所述第二方向缠绕所述第二转轴的轴体至轴周长的1/N。
可选地,在通过所述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处于所述闭合状态后,当外力作用在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转轴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所述第一连接带的所述第一端将由所述第一位置沿所述第一方向缠绕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段的轴体至轴周长的1/4,将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一轴心的连线,与所述轴心连线的夹角由0°调整为90°;所述第二端将由所述第二位置沿所述第二方向缠绕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段的轴体至轴周长的1/4,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二轴心的连线,与所述轴心连线的夹角由0°调整为90°,以使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间的所述第一夹角由0°调整为180°。
可选地,在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处于打开状态,且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间的夹角为180°时,当外力作用在所述电子设备上通过所述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转轴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三端将由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第一轴心的连线,与所述轴心连线的夹角由90°调整为0°;所述第二连接带拉动所述第二转轴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所述第四端将由所述第四位置与所述第二轴心的连线,与所述轴心连线的夹角由90°调整为0°,以使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的夹角由180°调整为0°,且所述第一连接带的所述第二端由所述第二位置沿所述第一方向缠绕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段的轴体至轴周长的1/2。
可选地,所述第一穿设孔设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穿设孔设置在所述第二位置,以将所述第一连接带的所述第一端穿设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端穿设在所述第二位置。
可选地,在每个第一转轴连接段上开设有第一凹槽,共至少一个第一凹槽;在每个第二转轴连接段上开设有第二凹槽,共至少一个第二凹槽;其中,所述至少一对连接带容置在相应的凹槽结构中。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主体;
第二主体;
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主体连接;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主体连接;至少一对连接带,连接在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之间;
其中,基于所述至少一对连接带,所述第一主体及所述第二主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转轴及所述第二转轴,实现同步转动。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一种或多种技术效果:
由于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将至少一对连接带连接在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之间,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转轴及所述第二转轴能够实现同步转动。可见,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通过采用至少一对连接带替代双轴同动齿轮之间的中间齿轮,从而使得电子设备的厚度及重量得到了进一步减少,有效克服了制约多重结构电子设备向轻薄化发展的技术缺陷,所以,实现了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双轴同动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一种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一种连接装置在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间的夹角为0°时其中一对连接带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一种连接装置侧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一种连接装置在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间的夹角为180°时其中一对连接带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连接装置应用在一电子设备中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装置及电子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无法实现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的技术问题,实现了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一种连接装置,包括:
第一转轴;
第二转轴;
至少一对连接带,连接在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之间,其中,基于所述至少一对连接带,所述第一转轴及所述第二转轴能够实现同步转动。
由于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将至少一对连接带连接在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之间,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转轴及所述第二转轴能够实现同步转动。可见,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通过采用至少一对连接带替代双轴同动齿轮之间的中间齿轮,从而使得电子设备的厚度及重量得到了进一步减少,有效克服了制约多重结构电子设备向轻薄化发展的技术缺陷,所以,实现了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的技术效果。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2,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连接装置,包括:
第一转轴10;
第二转轴20;
至少一对连接带30,连接在第一转轴10和第二转轴20之间,其中,基于至少一对连接带30,第一转轴10及第二转轴20能够实现同步转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能够维持所述连接装置的固定形态,一方面,第一转轴10包括:第一固定体100,通过第一固定体100将第一转轴10固定在电子设备的第一主体上;此外,第一转轴10还包括第一转轴体101,其中,第一转轴体101与第一固定体100的一端固定连接。另一方面,第二转轴20包括:第二固定体200,通过第二固定体200,将第二转轴20固定在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二主体上;第二转轴体201,与第二固定体200的一端固定连接。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可以是电子设备的两个结构部分。该两个结构部分可以是共同实现电子设备的某一功能的部分。例如,电话机的听筒和主体可以共同实现拨打及接听电话的功能。
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也可以是分别实现电子设备的不同功能的部分。例如,当电子设备具体为具有双显示屏幕的手机时,所述第一主体可以是其中一个显示屏幕,所述第二主体可以是另一个显示屏幕。再比如,当电子设备具体为笔记本电脑时,所述第一主体可以是显示屏幕,所述第二主体可以是键盘。
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还可以是一套电子系统中的分别具有独立功能的部分。例如,当电子设备具体为智能环境控制系统时,所述第一主体可以是设置在预设环境中的电子温度计,所述第二主体可以是智能环境控制系统的主控设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保证至少一对连接带30能够拉动第一转轴10和第二转轴20运动,以及保证至少一对连接带30能够缠绕在第一转轴10和第二转轴20的轴体上,至少一对连接带30具体为柔性材质制成的。比如,至少一对连接带30具体为由金属材料或者具有弹性的塑料材料制成。比如,可以由铜,铁,或者,聚酰胺6,聚砜,等材料制成。例如,至少一对连接带30为高强度的钢丝。由于柔性连接带具有较好的延展性,所以,有效避免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作用在所述连接装置上的扭力过强而损坏所述连接装置,进而一方面提高了所述连接装置的连接性能,另一方面,提高了所述连接装置的使用寿命。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将第一转轴10固定在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一主体上,以及将第二转轴20固定在电子设备的所述第二主体上,而且通过至少一对连接带30将第一转轴体101和所述第二转轴体202连接起来。当有外力作用在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一主体并使所述第一主体转动时,第一转轴10也将发生转动。此时,将通过至少一对连接带30带动第二转轴20转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之间呈一定的夹角。此外,第二转轴20还包括第二转轴体201,其中,第二转轴体201与第二固定体200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当外力作用在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二主体使所述第二主体转动时,第二转轴20也将发生转动。此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至少一对连接带30连接在第一转轴体101和第二转轴体201之间,从而实现第一转轴体101与第二转轴体201之间的联动。也就是说,在外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一转轴10和第二转轴20可使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间呈一定的夹角。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将第一转轴10固定在所述第一主体上,第一固定体10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固定结构,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结构与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固定结构间的固定配合,将第一转轴10固定在所述第一主体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将第二转轴20固定在所述第二主体上,第二固定体20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固定结构,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固定结构与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上的至少一个第四固定结构间的固定配合,将第二转轴20固定在所述第二主体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将第一转轴10固定在所述第一主体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固定方式,但又不仅限于以下两种形式。
第一种固定方式
第一种固定方式具体为: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固定结构具体为至少一个第一固定孔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结构具体为至少一个第一固定柱。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柱能够容置在与之相应位置处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孔中。
第二种固定方式
第二种固定方式具体为: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固定结构具体为至少一个第一固定柱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结构具体为至少一个第一固定孔。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柱能够容置在与之相应位置处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孔中。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可以将第一转轴10与所述第一主体进行焊接或者铆接,将第二转轴20与所述第二主体进行焊接或者铆接。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来设计不同的固定方式来将本体与转轴间进行固定连接,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为了将第二转轴20固定在所述第二主体上,基于将第一转轴10固定在所述第一主体上同样的固定原理。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固定结构具体为至少一个第二固定孔时,所述至少一个第四固定结构具体为至少一个第二固定柱;或,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固定结构具体为至少一个第二固定柱时,所述至少一个第四固定结构具体为至少一个第二固定孔,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固定柱能够容置在所述第二固定孔中。当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它的固定方式将第二转轴20固定在所述第二本体上,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转轴体101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转轴柱体1010,每个第一转轴柱体1010的直径为第一直径;至少一个第一转轴连接段1011,每个第一转轴连接段1011具有第二直径,其中,每两个相邻第一转轴柱体1010之间通过一个第一转轴连接段1011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直径;
第二转轴体201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转轴柱体2010,每个第二转轴柱体2010的直径为第三直径;至少一个第二转轴连接段2011,每个第二转轴连接段2011具有第四直径,其中,每两个相邻第二转轴柱体2010之间通过一个第二转轴连接段2011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三直径大于所述第四直径;其中,所述第三直径可以和所述第一直径数值大小相同,二者的具体数值还可以不相同。
所述至少一对连接带30,连接在至少一个第一转轴连接段1011和至少一个第二转轴连接段2011之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将至少一对连接带30连接在至少一个第一转轴连接段1011和至少一个第二转轴连接段2011之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每个第一转轴连接段1011上开设有第一穿设孔,共至少一个第一穿设孔;在每个第二转轴连接段2011上开设有第二穿设孔,共至少一个第二穿设孔;其中,至少一对连接带30穿设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穿设孔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穿设孔中。当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还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来将至少一对连接带30连接在第一转轴连接段1011和第二转轴连接段2011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为了实现第一转轴10和第二转轴20间的同步联动,至少一对连接带30中第一对连接带包括第一连接带301和与第一连接带301不同的第二连接带302,其中,第一连接带301沿转轴轴线的第一方向套设在第一转轴连接段1011和第二转轴连接段2011之间的第一区域内,第二连接带302沿所述转轴轴线的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套设在第一转轴10和第二转轴20之间的第二区域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转轴轴线具体为第一转轴10的轴线,或者为第二转轴20的轴线。比如,在第一连接带301沿转轴轴线的逆时针方向套设在第一转轴连接段1011和第二转轴连接段2011之间的第一区域内时,第二连接带302沿所述转轴轴线的顺时针方向套设在第一转轴10和第二转轴20之间的第二区域内。比如,在第一连接带301沿转轴轴线的逆时针方向套设在第一转轴连接段1011和第二转轴连接段2011之间的第一区域内时,第二连接带302沿所述转轴轴线的顺时针方向套设在第一转轴10和第二转轴20之间的第二区域内。再比如,在第一连接带301沿转轴轴线的顺时针方向套设在第一转轴连接段1011和第二转轴连接段2011之间的第一区域内时,第二连接带302沿所述转轴轴线的逆时针方向套设在第一转轴10和第二转轴20之间的第二区域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通过所述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处于闭合状态后,此时,至少一对连接带30中的第一连接带301和第二连接带302的设置情况可以有多种情况。其中,第一种情况具体为,第一连接带301的第一端固定在第一转轴连接段1011的第一位置处,第一连接带301的第二端在第二转轴连接段2011的第二位置处,第二连接带302的第三端固定在第一转轴连接段1011的第三位置处,第二连接带302的第四端固定在第二转轴连接段2011的第四位置处;其中,在同一端的第一转轴10的第一轴心与第二转轴20的第二轴心的轴心连线,与第一转轴连接段1011的轴体外周相交于所述第一位置,与第二转轴连接段2011相交于所述第二位置;其中,所述轴线连线具体为所述第一转轴轴心与所述第二转轴轴心的轴心间的线段。且第一连接带301由所述第一位置沿所述第一方向缠绕第二转轴连接段2011的轴体至所述第二位置,第二连接带302由所述第四位置沿所述第二方向缠绕第一转轴连接段1011的轴体至所述第三位置。也就是说,在第一种情况下,至少一对连接带30中的第一连接带301由所述第一位置沿逆时针缠绕第二转轴连接段2011的轴体至所述第二位置,至少一对连接带30中与第一连接带301相邻的第二连接带302由所述第四位置沿顺时针方向缠绕第一转轴连接段1011的轴体至所述第三位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在所述连接装置的作用下,能够根据用户需要调整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间的具体夹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在通过所述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处于所述闭合状态后,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间的第一夹角为0°,此时,所述连接装置中的一对连接带的连接状态如图3所示。沿第一转轴10和第二转轴20各自轴线方向观看,所述连接装置中一对连接带的连接状态如图4所示。当外力作用在所述电子设备上通过所述连接装置控制第一转轴10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第一连接带301拉动第二转轴20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且第二连接带302的所述第四端沿所述第二方向缠绕第二转轴20的轴体,以将所述第一夹角由0°调整为第一角度。比如,当外力作用在所述电子设备上并通过所述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主体沿顺时针转动时,在所述第一连接带的联动作用下,所述第一连接带将拉动第二转轴20沿逆时针转动,此时,第二连接带302的所述第四端将沿逆时针方向沿第二转轴20的轴体进行缠绕,从而将所述第一夹角由0°调整为任意一个非零角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在所述连接装置的作用下,能够根据用户需要调整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间的具体夹角。在外力作用下通过所述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间夹角的调整过程中,至少一对连接带30在转轴轴体上的连接情况具体情况如下。
在通过所述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处于所述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一轴心的连线与两转轴轴心连线间的夹角为0°,所述第二位置及所述第二轴心的连线与两转轴轴心连线间的夹角为0°。当外力作用在所述电子设备上通过所述连接装置控制第一转轴10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第一连接带301的所述第一端由所述第一位置沿所述第一方向缠绕第一转轴连接段1011的轴体至轴周长的1/N,所述第一位置及所述第一轴心的连线,与所述轴心连线的夹角将由0°调整为(2π/N)。由于第一连接带301连接在第一转轴10和第二转轴20之间,第一转轴10和第二转轴20将实现同步联动。此时,所述第二端由所述第二位置沿所述第二方向缠绕第二转轴连接段2011的轴体至轴周长的1/N,将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二轴心的连线,与所述轴心连线的夹角由0°调整为(2π/N),以使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间的所述第一夹角由0°调整为(4π/N);第二连接带302的所述第三端由所述第三位置沿所述第一方向缠绕第一转轴连接段1011的轴体至轴周长的1/N,所述第四端由所述第四位置沿所述第二方向缠绕第二转轴20的轴体至轴周长的1/N。由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连接带301和第二连接带302沿相反的方向套设在第一转轴10和第二转轴20之间。所以,在所述第一端沿逆时针方向缠绕第一转轴体101周长的二分之一时,第二连接带302的所述第三端将沿逆时针方向由原来的所述第三位置沿第一转轴体101退绕第一转轴体101周长的二分之一。由于同一根连接带的同动作用,在这里就不对第一连接带301的所述第二端,以及第二连接带302的所述第四端在第二转轴体201上的缠绕情况进行赘述了。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外力作用下通过所述连接装置可以将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间的夹角调整为任意角度。具体来讲,以将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间的夹角由0°调整为180°,进而使笔记本电脑处于平板模式为例来进行说明。当外力作用在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连接装置控制第一转轴10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第一连接带301的所述第一端将由所述第一位置沿所述第一方向缠绕第一转轴连接段1011的轴体至轴周长的1/4,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一轴心的连线,与所述轴心连线的夹角将由0°调整为90°;所述第二端将由所述第二位置沿所述第二方向缠绕第二转轴连接段2011的轴体至轴周长的1/4,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二轴心的连线,与所述轴心连线的夹角将由0°调整为90°,从而将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间的所述第一夹角由0°调整为180°。调整后的所述连接装置的连接状态如图5所示。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当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间夹角为一非零角度时,在将其调整为0°的闭合状态时,所述连接装置的连接状态的情况,具体以将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间的夹角由180°调整为0°,进而使笔记本电脑由平板模式调整为闭合模式为例来进行说明。在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处于打开状态,且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间的夹角为180°时,当外力作用在所述电子设备上通过所述连接装置控制第一转轴10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三端将由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第一轴心的连线,与所述轴心连线的夹角由90°调整为0°;第二连接带302拉动第二转轴20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所述第四端将由所述第四位置与所述第二轴心的连线,与所述轴心连线的夹角由90°调整为0°。也就是说,在所述电子设备处于平板模式时,沿顺时针方向闭合所述电子设备时,第一转轴10沿顺时针方向转动90°时,第二转轴20将沿逆时针方向转动90°,从而将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的夹角由180°调整为0°,进而将所述电子设备由平板模式调整为了闭合模式。此时,第一连接带301的所述第二端由所述第二位置沿所述第一方向缠绕第二转轴连接段2011的轴体至轴周长的1/2。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还可以将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间的夹角调整为任意角度,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将第一连接带301固定设置在第一转轴10和第二转轴20上的特定位置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述第一穿设孔设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穿设孔设置在所述第二位置,以将第一连接带301的所述第一端穿设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端穿设在所述第二位置。当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还可以根据通过其它方式来将至少一对连接带30的两端分别固设在所述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的特定位置上,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在通过所述连接装置促使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发生联动的过程中至少一对连接带30发生滑脱一致影响联动效果,进而导致所述连接装置发生故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每个第一转轴连接段1011上开设有第一凹槽,共至少一个第一凹槽;在每个第二转轴连接段2011上开设有第二凹槽,共至少一个第二凹槽;其中,至少一对连接带30容置在相应的凹槽结构中。当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仅在第一转轴10上设置凹槽,也可以仅在第二转轴20上设置凹槽,还可以在第一转轴10和第二转轴20上同时设置凹槽。当第一转轴10和第二转轴20的轴身上设置有多条凹槽时,可以仅将连接带套设在一条凹槽中,也可以将连接带套设在多条凹槽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来进行设置,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实施例二
请参考图6,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一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主体40;
第二主体50;
连接装置60,包括:第一转轴,与第一主体40连接;第二转轴,与第二主体50连接;至少一对连接带,连接在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之间;
其中,基于所述至少一对连接带,第一主体40及第二主体50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转轴及所述第二转轴,实现同步转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轴包括:第一固定体,通过所述第一固定体,将所述第一转轴固定在电子设备的第一主体40上;第一转轴体,与所述第一固定体的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转轴包括:第二固定体,通过所述第二固定体,将所述第二转轴固定在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二主体50上;第二转轴体,与所述第二固定体的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至少一对连接带,连接在所述第一转轴体和所述第二转轴体之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固定结构,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结构与设置在第一主体40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固定结构间的固定配合,将所述第一转轴固定在第一主体40上;
所述第二固定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固定结构,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固定结构与设置在第二主体50上的至少一个第四固定结构间的固定配合,将所述第二转轴固定在第二主体50上。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固定结构具体为至少一个第一固定孔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结构具体为至少一个第一固定柱;或
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固定结构具体为至少一个第一固定柱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结构具体为至少一个第一固定孔。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轴体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转轴柱体,每个第一转轴柱体的直径为第一直径;至少一个第一转轴连接段,每个第一转轴连接段具有第二直径,其中,每两个相邻第一转轴柱体之间通过一个第一转轴连接段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直径;
所述第二转轴体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转轴柱体,每个第二转轴柱体的直径为第三直径;至少一个第二转轴连接段,每个第二转轴连接段具有第四直径,其中,每两个相邻第二转轴主体之间通过一个第二转轴连接段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三直径大于所述第四直径;
所述至少一对连接带,连接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转轴连接段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转轴连接段之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每个第一转轴连接段上开设有第一穿设孔,共至少一个第一穿设孔;在每个第二转轴连接段上开设有第二穿设孔,共至少一个第二穿设孔;
其中,所述至少一对连接带穿设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穿设孔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穿设孔中。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对连接带中第一对连接带包括第一连接带和与所述第一连接带不同的第二连接带,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带沿转轴轴线的第一方向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段之间的第一区域内,所述第二连接带沿所述转轴轴线的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之间的第二区域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通过连接装置60控制第一主体40和第二主体50处于闭合状态后,所述第一连接带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段的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一连接带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段的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二连接带的第三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段的第三位置处,所述第二连接带的第四端固定在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段的第四位置处;其中,在同一端的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轴心与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二轴心的轴心连线,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段的轴体外周相交于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段相交于所述第二位置;且所述第一连接带由所述第一位置沿所述第一方向缠绕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段的轴体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连接带由所述第四位置沿所述第二方向缠绕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段的轴体至所述第三位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通过连接装置60控制第一主体40和第二主体50处于所述闭合状态后,第一主体40与第二主体50间的第一夹角为0°,当外力作用在所述电子设备上通过连接装置60控制所述第一转轴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连接带拉动所述第二转轴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且所述第二连接带的所述第四端沿所述第二方向缠绕所述第二转轴的轴体,以将所述第一夹角由0°调整为第一角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通过连接装置60控制第一主体40与第二主体50处于所述闭合状态后,当外力作用在所述电子设备上通过连接装置60控制所述第一转轴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连接带的所述第一端由所述第一位置沿所述第一方向缠绕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段的轴体至轴周长的1/N,所述第一位置及所述第一轴心的连线,与所述轴心连线的夹角将由0°调整为(2π/N),所述第二端由所述第二位置沿所述第二方向缠绕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段的轴体至轴周长的1/N,将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二轴心的连线,与所述轴心连线的夹角由0°调整为(2π/N),以使第一主体40和第二主体50间的所述第一夹角由0°调整为(4π/N);所述第二连接带的所述第三端由所述第三位置沿所述第一方向缠绕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段的轴体至轴周长的1/N,所述第四端由所述第四位置沿所述第二方向缠绕所述第二转轴的轴体至轴周长的1/N。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通过连接装置60控制第一主体40与第二主体50处于所述闭合状态后,当外力作用在所述电子设备通过连接装置60控制所述第一转轴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所述第一连接带的所述第一端将由所述第一位置沿所述第一方向缠绕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段的轴体至轴周长的1/4,将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一轴心的连线,与所述轴心连线的夹角由0°调整为90°;所述第二端将由所述第二位置沿所述第二方向缠绕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段的轴体至轴周长的1/4,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二轴心的连线,与所述轴心连线的夹角由0°调整为90°,以使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间的所述第一夹角由0°调整为18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所述电子设备通过连接装置60控制第一主体40和第二主体50处于打开状态,且第一主体40和第二主体50间的夹角为180°时,当外力作用在所述电子设备上通过连接装置60控制所述第一转轴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三端将由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第一轴心的连线,与所述轴心连线的夹角由90°调整为0°;所述第二连接带拉动所述第二转轴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所述第四端将由所述第四位置与所述第二轴心的连线,与所述轴心连线的夹角由90°调整为0°,以使第一主体40和第二主体50的夹角由180°调整为0°,且所述第一连接带的所述第二端由所述第二位置沿所述第一方向缠绕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段的轴体至轴周长的1/2。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穿设孔设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穿设孔设置在所述第二位置,以将所述第一连接带的所述第一端穿设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端穿设在所述第二位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每个第一转轴连接段上开设有第一凹槽,共至少一个第一凹槽;在每个第二转轴连接段上开设有第二凹槽,共至少一个第二凹槽;其中,所述至少一对连接带容置在相应的凹槽结构中。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如下一个或多个技术效果:
由于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将至少一对连接带连接在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之间,从而使得所述第一转轴及所述第二转轴能够实现同步转动。可见,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通过采用至少一对连接带替代双轴同动齿轮之间的中间齿轮,从而使得电子设备的厚度及重量得到了进一步减少,有效克服了制约多重结构电子设备向轻薄化发展的技术缺陷,所以,实现了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的技术效果。
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至少一对连接带连接在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之间,可以在所述第一转转和所述第二转轴因外力作用发生不规则的相对运动时,通过较强的适应性而施加反作用力,在保证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同步转动的同时,还保证了连接装置具有较好的收敛效果。
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使用将所述至少一对连接带连接在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之间的连接装置。一方面,降低了连接装置的设计成本;另一方面,降低了复杂度。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5)

1.一种连接装置,包括:
第一转轴;
第二转轴;
至少一对连接带,连接在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之间,其中,基于所述至少一对连接带,所述第一转轴及所述第二转轴能够实现同步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包括:第一固定体,通过所述第一固定体,将所述第一转轴固定在电子设备的第一主体上;第一转轴体,与所述第一固定体的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转轴包括:第二固定体,通过所述第二固定体,将所述第二转轴固定在所述电子设备的第二主体上;第二转轴体,与所述第二固定体的一端固定连接;
所述至少一对连接带,连接在所述第一转轴体和所述第二转轴体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固定结构,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结构与设置在所述第一主体上的至少一个第二固定结构间的固定配合,将所述第一转轴固定在所述第一主体上;
所述第二固定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固定结构,通过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固定结构与设置在所述第二主体上的至少一个第四固定结构间的固定配合,将所述第二转轴固定在所述第二主体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固定结构具体为至少一个第一固定孔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结构具体为至少一个第一固定柱;或
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固定结构具体为至少一个第一固定柱时,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固定结构具体为至少一个第一固定孔。
5.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权项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轴体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转轴柱体,每个第一转轴柱体的直径为第一直径;至少一个第一转轴连接段,每个第一转轴连接段具有第二直径,其中,每两个相邻第一转轴柱体之间通过一个第一转轴连接段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直径;
所述第二转轴体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转轴柱体,每个第二转轴柱体的直径为第三直径;至少一个第二转轴连接段,每个第二转轴连接段具有第四直径,其中,每两个相邻第二转轴主体之间通过一个第二转轴连接段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三直径大于所述第四直径;
所述至少一对连接带,连接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转轴连接段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转轴连接段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每个第一转轴连接段上开设有第一穿设孔,共至少一个第一穿设孔;在每个第二转轴连接段上开设有第二穿设孔,共至少一个第二穿设孔;
其中,所述至少一对连接带穿设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穿设孔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穿设孔中。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对连接带中第一对连接带包括第一连接带和与所述第一连接带不同的第二连接带,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带沿转轴轴线的第一方向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段和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段之间的第一区域内,所述第二连接带沿所述转轴轴线的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套设在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之间的第二区域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所述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处于闭合状态后,所述第一连接带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段的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一连接带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段的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二连接带的第三端固定在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段的第三位置处,所述第二连接带的第四端固定在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段的第四位置处;其中,在同一端的所述第一转轴的第一轴心与所述第二转轴的第二轴心的轴心连线,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段的轴体外周相交于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段相交于所述第二位置;且所述第一连接带由所述第一位置沿所述第一方向缠绕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段的轴体至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连接带由所述第四位置沿所述第二方向缠绕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段的轴体至所述第三位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所述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处于所述闭合状态后,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间的第一夹角为0°,当外力作用在所述电子设备上通过所述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转轴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连接带拉动所述第二转轴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且所述第二连接带的所述第四端沿所述第二方向缠绕所述第二转轴的轴体,以将所述第一夹角由0°调整为第一角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所述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处于所述闭合状态后,当外力作用在所述电子设备上通过所述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转轴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连接带的所述第一端由所述第一位置沿所述第一方向缠绕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段的轴体至轴周长的1/N,所述第一位置及所述第一轴心的连线,与所述轴心连线的夹角将由0°调整为(2π/N),所述第二端由所述第二位置沿所述第二方向缠绕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段的轴体至轴周长的1/N,将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二轴心的连线,与所述轴心连线的夹角由0°调整为(2π/N),以使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间的所述第一夹角由0°调整为(4π/N);所述第二连接带的所述第三端由所述第三位置沿所述第一方向缠绕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段的轴体至轴周长的1/N,所述第四端由所述第四位置沿所述第二方向缠绕所述第二转轴的轴体至轴周长的1/N。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通过所述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体处于所述闭合状态后,当外力作用在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转轴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所述第一连接带的所述第一端将由所述第一位置沿所述第一方向缠绕所述第一转轴连接段的轴体至轴周长的1/4,将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一轴心的连线,与所述轴心连线的夹角由0°调整为90°;所述第二端将由所述第二位置沿所述第二方向缠绕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段的轴体至轴周长的1/4,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二轴心的连线,与所述轴心连线的夹角由0°调整为90°,以使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间的所述第一夹角由0°调整为180°。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处于打开状态,且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间的夹角为180°时,当外力作用在所述电子设备上通过所述连接装置控制所述第一转轴沿所述第二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三端将由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第一轴心的连线,与所述轴心连线的夹角由90°调整为0°;所述第二连接带拉动所述第二转轴沿所述第一方向转动,所述第四端将由所述第四位置与所述第二轴心的连线,与所述轴心连线的夹角由90°调整为0°,以使所述第一主体和所述第二主体的夹角由180°调整为0°,且所述第一连接带的所述第二端由所述第二位置沿所述第一方向缠绕所述第二转轴连接段的轴体至轴周长的1/2。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穿设孔设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穿设孔设置在所述第二位置,以将所述第一连接带的所述第一端穿设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端穿设在所述第二位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每个第一转轴连接段上开设有第一凹槽,共至少一个第一凹槽;在每个第二转轴连接段上开设有第二凹槽,共至少一个第二凹槽;其中,所述至少一对连接带容置在相应的凹槽结构中。
15.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主体;
第二主体;
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主体连接;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二主体连接;至少一对连接带,连接在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之间;
其中,基于所述至少一对连接带,所述第一主体及所述第二主体能够通过所述第一转轴及所述第二转轴,实现同步转动。
CN201510946369.6A 2015-11-17 2015-12-16 一种连接装置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0540224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46369.6A CN105402248A (zh) 2015-12-16 2015-12-16 一种连接装置及电子设备
US15/085,146 US10635139B2 (en) 2015-11-17 2016-03-30 Connecting apparatus, rotating shaft and electronic device
DE102016105834.3A DE102016105834A1 (de) 2015-11-17 2016-03-30 Verbindungsvorrichtung, Drehwelle und elektronisches Gerä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46369.6A CN105402248A (zh) 2015-12-16 2015-12-16 一种连接装置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02248A true CN105402248A (zh) 2016-03-16

Family

ID=554679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46369.6A Pending CN105402248A (zh) 2015-11-17 2015-12-16 一种连接装置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402248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73718A (zh) * 2017-02-24 2017-06-20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转轴结构及电子设备
CN107288993A (zh) * 2017-02-17 2017-10-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连接装置和包括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22671A1 (en) * 2003-12-09 2005-06-09 Homer Steven S. Electronic device with improved hinge
CN203322037U (zh) * 2013-05-23 2013-12-04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改良的双转轴同步运动装置
CN203685838U (zh) * 2014-01-16 2014-07-02 昆山玮硕恒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螺旋槽传动式360度双轴同步阻尼转轴
CN103982532A (zh) * 2013-02-08 2014-08-13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双转轴同步运动装置的组合装置
CN204041721U (zh) * 2014-08-08 2014-12-24 新日兴股份有限公司 双轴连动式枢轴总成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22671A1 (en) * 2003-12-09 2005-06-09 Homer Steven S. Electronic device with improved hinge
CN103982532A (zh) * 2013-02-08 2014-08-13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双转轴同步运动装置的组合装置
CN203322037U (zh) * 2013-05-23 2013-12-04 富世达股份有限公司 改良的双转轴同步运动装置
CN203685838U (zh) * 2014-01-16 2014-07-02 昆山玮硕恒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螺旋槽传动式360度双轴同步阻尼转轴
CN204041721U (zh) * 2014-08-08 2014-12-24 新日兴股份有限公司 双轴连动式枢轴总成与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88993A (zh) * 2017-02-17 2017-10-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连接装置和包括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
CN107288993B (zh) * 2017-02-17 2019-09-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连接装置和包括连接装置的电子设备
CN106873718A (zh) * 2017-02-24 2017-06-20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转轴结构及电子设备
CN106873718B (zh) * 2017-02-24 2020-07-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转轴结构及电子设备
US11256303B2 (en) 2017-02-24 2022-02-22 Lenovo (Beijing) Co., Ltd. Shaft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49422B1 (en) Folding component and mobile terminal
EP2288119B1 (en) Portable information terminal
EP2120428A1 (en) Hinge apparatus for portable communication device
EP1944949A1 (en) Mobile phone having a plurality of keypads
CN105554194A (zh) 具有侧屏的移动终端
CN102387684A (zh) 电子设备
CN208128309U (zh) 一种移动终端
CN105402248A (zh) 一种连接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01818640U (zh) 旋转机构及具有旋转机构的电子设备
CN106559530A (zh) 柔性屏的开合结构和移动终端
CN113707017A (zh) 柔性结构的拉伸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05635371A (zh) 一种具有多显示屏并能折叠拼接成大显示屏的移动电话
CN111120501A (zh) 弹开式破口水滴形内折同步转动机构
US10635139B2 (en) Connecting apparatus, rotating shaft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8200294B2 (en) Mobile terminal apparatus
CN105912074A (zh) 一种电子设备
KR100403559B1 (ko) 듀얼 액정패널이 구비된 이동통신 단말기 및 그 이동통신단말기의 액정패널 전원 제어방법
JP4915223B2 (ja) 連結装置
CN202634502U (zh) 双轴齿轮铰链装置及翻盖型便携式终端
JP2021102979A (ja) Z軸ヒンジ装置及びこのz軸ヒンジ装置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CN204129659U (zh) 一种穿戴式装置及遥控装置
CN111711717A (zh) 动轴行星齿轮折叠屏手机
CN203322037U (zh) 改良的双转轴同步运动装置
CN105332999A (zh) 一种转轴
CN205755111U (zh) 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316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