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93786B - 一种红禾麻种植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红禾麻种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93786B
CN105393786B CN201510900432.2A CN201510900432A CN105393786B CN 105393786 B CN105393786 B CN 105393786B CN 201510900432 A CN201510900432 A CN 201510900432A CN 105393786 B CN105393786 B CN 1053937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ot
seedling
largespike woodnettle
plant
woodnettle roo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0043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93786A (zh
Inventor
魏升华
周宁
贺勇
杨相波
王新村
赵长芳
冯中宝
曾令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opharm Tongjitang Guizhou Pharmaceu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opharm Tongjitang Guizhou Pharmaceu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opharm Tongjitang Guizhou Pharmaceu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nopharm Tongjitang Guizhou Pharmaceu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90043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93786B/zh
Publication of CN1053937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937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937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937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otan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红禾麻的育苗方法及其种植方法。本发明在深入研究红禾麻生长发育特性与适宜生长条件的前提下,在进行系统的繁育和种植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所制定的红禾麻种植方法科学合理,通过对红禾麻人工种植实现了红禾麻质量的稳定可控和资源的充分、合理、可持续利用,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红禾麻规范化种植方法,一般2年后每年采收,每亩产鲜重可达960㎏以上。

Description

一种红禾麻种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材种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红禾麻的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红禾麻为荨麻科植物珠芽艾麻Laportea bulbifera(Sieb.et Zucc.)Wedd.的新鲜或干燥全草。春、夏、秋三季采收,除去泥沙,鲜用或晒干。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之功效,主治风湿麻木,跌扑损伤,骨折。红禾麻根略呈纺锤状或细长圆锥状,多弯曲,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具纵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粉性强,可见纤维,淡红褐色。茎平滑或具短毛及少数螫毛。叶狭卵形或卵形,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边缘具钝锯齿、圆齿或尖齿,两面疏生短毛和螫毛,常以脉上较密,具柄。叶腋常生1~4个珠芽。雌花序圆锥形生上部叶腋或枝顶,花梗短或无,花被4~5,雄蕊4~5,退化子房杯状;雌花序近顶生,具总梗,花序轴及总梗密生短毛及螫毛,花被片4,内侧2枚花后增大。瘦果歪卵形,扁平,长2~3mm。气微,味辛、微苦,温。
红禾麻又名野绿麻,为荨麻科植物珠芽艾麻的全草,健脾消积。随着对红禾麻研究的不断深入,红禾麻的药用价值和新用途不断地被人们所认识,以红禾麻为主药开发的产品不断地推向市场。目前野生资源仍是红禾麻药材的主要来源。由于对红禾麻药源的需求加剧,各制药企业都急于找寻红禾麻的药源,以满足生产需求,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疏导管理,红禾麻药材的采收出现无序的抢收与采挖状况,药材购销呈现完全失控的状态,收购药材的厂商大多对地上部分和根不加区分,老百姓采集时连根挖取,使红禾麻资源受到严重的破坏。
对现有资源实施保护,对野生资源实施保护抚育来实现红禾麻质量的稳定可控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当前最可行的红禾麻资源利用措施;进一步的,实现人工种植红禾麻将是必由之路。
为此,公司聘请发明人率先开展了红禾麻引种野变家研究工作,目前在实验和大田条件下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都取得成功,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红禾麻的人工种植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禾麻的育苗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红禾麻的种植方法。
自然条件下,红禾麻生长发育特性与适宜生长条件要求为:红禾麻为喜阴植物,喜较阴凉湿润环境,不耐旱。野生环境下主要生长于沟谷、溪边、林下、林缘、路边、半阴坡湿润处,适宜在海拔500-2200m左右的灌丛、疏林或林缘等半阴环境下生长。红禾麻对土壤的适应范围较为广泛,其以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疏松、保湿性较强、透气性好、含腐殖质丰富,灌溉方便、呈中性偏酸的沙质土壤或壤土种为佳。若土壤板结、粘性较重,则不利于红禾麻的生长。
本发明深入研究了红禾麻的生长发育特性与适宜生长条件,进行系统的繁育和种植实验研究,提出本发明的红禾麻的种植方法。
本发明所述红禾麻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育苗:采用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获得种苗;
2)移栽定植:选地,整地,然后拉线作畦,保持畦面宽1m,畦高7cm~10cm,沟宽25-35cm;待苗高3cm以上,叶2~9叶时,在整好的畦面上开15cm~20cm深的穴,将苗垂直放入穴内,保持苗根系自然舒展,然后覆土压紧,再适当提苗,每穴种植1-2苗,株行距20cm×30cm,栽后立即浇足定根水;
3)田间管理:
①补苗:移栽后10~15天巡查,发现死苗缺苗及时补苗;
②光照管理:使照度早晨08∶00不超过800×2000lux,下午14∶00不超过1500×2000lux,下午18∶00不超过1200×2000lux;
③中耕除草:移栽后当年除草3~4次,首次除草应结合补苗同时进行, 宜浅锄,勿伤及植株,落叶或采收后结合清园培土进行进行1次除草;
④灌溉排涝:红禾麻喜湿润土壤,因此需保证阴凉湿润的环境;
⑤追肥:苗期以0.3%~0.5%的尿素兑水喷施进行提苗;苗高30cm~40cm时,结合除草追施复合肥20kg/亩或腐熟农家肥1000kg/亩,施肥后应培土护根以保证植株所需水分,覆土高度5cm~7cm;苗高60cm~80cm时,结合除草再施以25kg/亩的复合肥或腐熟农家肥1500kg/亩;植株高达1.2m左右基本封行,此时植株以侧枝的生长为主,生长较为缓慢,相对肥水的需求减弱,不需追肥;
4)采收:首次采收为种植翌年7—8月初花时,以后每年7—8月均可采收,可持续采收3~4年。
4)采收:首次采收为种植翌年7—8月初花期,以后每年7—8月采收,可持续采收3~4年。
采收步骤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采收前20天,对红禾麻种植地停止使用任何农药,以避免农药污染,确保药材质量;采收前3天停止灌溉,以利采收、初加工干燥质量保证;采收时,顺畦(厢)面割取地上部分,采割工具为我省苗族人民常用的农用具如镰刀等;采收后应及时运转并初加工处理。
采收时间一般可在7月采收。
步骤1)中,无性繁殖材料为红禾麻的珠芽或其地下具休眠芽头块根。
所述有性繁殖材料为种子繁育的人工实生苗。
采用珠芽繁殖的无性繁殖方法为:采收完毕后,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采集源,人工摘取珠芽;收集后放于地窖或就地掩埋于土里,待其出苗。
具体的说,所述的珠芽繁殖是于每年10月下旬左右,使用镰刀割取地上部分,放于背筐或普通袋子内(因此时完全长成的珠芽在外力作用下容易脱落,不利于收集),转移至干净空旷处,再用人工摘取珠芽。
采用分株繁殖的无性繁殖方法为:冬初,挖取地下部分,收集后放于地窖或就地掩埋于土里,待其出芽,然后根据块茎大小和所带休眠幼芽数分割成每个块根带2个以上幼芽为1株,移栽定植。
具体的说,采用分株繁殖是于每年11月份上旬完成地上部分的采割之后,使用锄头挖取地下部分,抖掉外围泥土。由于刚挖取的块根芽并不明显,需在地下埋藏一段时间,翌年2月至3月重新长出新芽时进行分株。分株时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块根,用剪刀或其他利刃将纺锤形根的基部分开,勿伤芽头,挖出的块根根据其大小和所带幼芽数分割成每个块根带2个以上休眠芽为1株,移栽定植。
所述有性繁殖方法为:采用成熟的种子,播种前7-21天,预先将种子于室温下进行沙藏,待种壳变软,容易剥离种胚且种胚开始萌发时取出;然后将种子与混合土拌匀,均匀撒于苗床,覆土1~2cm,保温保湿,保持地温在15℃或气温在20℃以上,待出苗。一般一周左右即可出苗。
其中,混合土是草木灰和细土的混合物,一般可采用体积比例草木灰∶细土=1∶4的比例混合;种子与混合土的体积混合混合比例为种子∶混合土=1∶20;
所述成熟的种子一般是在9月上旬至11月上旬,待果实呈黑褐色或褐色时,选择健壮、无病虫害植株,用小桶将成熟较多的果枝于桶内用手轻轻抖动,除去杂质,放于室内阴凉处保存。
种植红禾麻还需要选择合适的种植地块,步骤2)中,所述选地如下进行:选择中性偏酸(或稍偏碱)、疏松、富含腐殖质和有机质的壤土或砂壤土;土层深厚、肥沃,保水肥性能良好;有一定遮阴条件和良好排灌条件的地块进行种植,经果林或林下种植为佳,露天条件下亦宜采用条播和合理密植的方法栽种,但产量稍低。
具半坡或坡顶土块,土壤保湿、保水性较差不宜栽种。
步骤2)中,所述整地如下进行:将地内杂草、枯枝等杂物清除,深翻20cm~30cm,并结合整地每亩均匀撒施2000kg腐熟农家肥,然后耙细。周边挖沟,做好排涝工作。
栽种时施肥可选择穴施或条施,即在做好的畦面上挖穴或沟,施入肥料后再覆土,等待移栽。施底肥可在步骤2)中结合整地进行,也可在种植时点施或沟施。
所述有机肥为农家肥(完全腐熟的人或家畜尿粪)或厩肥(包括各种牲畜尿粪与秸秆、细土、草料等沤制的混合物)。
所述选地中,对于裸露、无一定遮阴条件和良好排灌条件的地块,可间作高杆作物如玉米或其它木本药材,或用搭棚遮荫,使照度早晨08∶00不超过800×2000lux,下午14∶00不超过1500×2000lux,下午18∶00不超过1200×2000lux;棚高2m左右,栽桩应按株行距4m×4m;所选基地为坡地、生荒地时,先割去杂草,集中堆沤,留乔木和灌木,并严格等高耕作。
步骤2)中,所述的种苗优选苗高3cm以上,叶2~5叶时进行移栽。
另外,所述步骤3)田间管理还包括步骤⑥冬季管理:对采收完成地块的红禾麻地下部分适当的培土、施肥,并将园中枯枝落叶清除,集中堆沤或烧毁;
步骤3)田间管理还包括病虫害防治管理,红禾麻的病虫种类较多,且容易发生,常见的种类如下:(1)红禾麻根腐病;(2)红禾麻红蜘蛛;(3)红禾麻白粉虱等。
其中,步骤②中,所述光照管理可采用下述措施:无自然遮荫条件的地块,采用搭棚遮荫,棚高2m左右,栽桩应按株行距4m×4m;林下种植宜适当修枝剪丫,不宜过于阴蔽,照度参照搭棚遮荫标准执行,合理调节其透光度。
步骤③中,所述除草一般分别于3月、4月~5月各进行一次,具体次数需要根据土地中杂草的长势决定;
步骤④中,所述阴凉湿润的环境采用下述措施:遇到长期干旱或土层较为干燥时应及时浇水灌溉,如可采取干3~5天浇水一次,浇水宜在早上10点以前或下午17点以后;多雨季节,容易积水地块,应及时挖沟排水,防止水涝减产。
种植红禾麻应该具备以下自然条件:海拔500~2200m,亚热带至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年日照时间1300余小时,年均降雨量达1100余毫米,疏林、林缘或沟谷山区等半阴湿环境,经果林等种植地也适宜于红禾麻的种植。
所述病虫害防治管理中(1)红禾麻根腐病的防治如下:
(1)红禾麻根腐病,病原学名:Fusarium sp
①症状:危害根、茎。染病根茎呈黑褐色病斑,干瘪,严重者呈现黑褐色下陷腐烂斑。后期根茎全部变海绵状黑褐色腐烂,皮层和木质部脱离,仅残留木质纤维及碎屑(图1)。根茎发病后,地上部枝叶初期萎蔫,严重者黑枯死②病原:镜检为镰刀菌Fusarium sp。镰刀菌属半知菌类真菌。病菌分生孢子梗分枝或不分枝。分生孢子有两种形态,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至柱形,有1~2个隔膜;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或长柱形,有较多的横隔。
镜检也发现有很多根腐线虫Pratylenchus sp。根腐线虫又叫短体线虫,是存在于土壤中的小型线虫。雌雄异体。幼虫呈细长蠕虫状。雄成虫线状,尾端稍圆,无色透明,大小1.0~1.5×0.03~0.04mm。雌成虫梨形,多埋藏在寄主组织内,大小0.44~1.59×0.26~0.81mm。此病可能由镰刀菌+根腐线虫Pratylenchus sp复合侵染所致。
③发病规律:镰刀病菌属土壤中栖居菌,条件适宜随时都有可能侵染引起发病。病菌以菌丝体在种苗、土壤和病残体中越冬,成为翌年病害的初侵染来源。病菌借助风雨、地下害虫、农事操作等传播危害,通过虫伤、机械伤等伤口侵入,也可直接侵入。土壤淹水、黏重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造成根系发育不良,以及由线虫和地下害虫危害产生伤口后易发病。一般发生在夏季高温多雨季节,6月~7月为发病盛期。
④防治方法:
综合防治:轮作,连续收个3~4茬后,与禾本科作物如小麦等轮作2~3年,忌连作。生长期间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雨季注意清沟排水。及时防治地下害虫的危害。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恶霉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7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浇灌病区防治。根腐线虫发生时可选用10%克线磷,50%辛硫磷乳油等药剂喷施。
所述病虫害防治管理中(2)红禾麻红蜘蛛的防治如下:
(2)红禾麻红蜘蛛
①虫源:镜检有2种: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和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图2)。
以朱砂叶螨为例。1朱砂叶螨学名: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
②危害特点:主要以成螨和幼螨在寄主叶背吸汁液,使叶面产生退色或白色点状。盛发期在茎、叶上形成一层薄丝网,使植株生长不良,严重时导致整株死亡(图3)。
③形态特征:
成螨体色变化较大,一般呈红色,也有褐绿色等。足4对。雌螨体长0.38~0.48mm,卵圆形。体背两侧有块状或条形深褐色斑纹。斑纹从头胸部开始,一直延伸到腹末后端;有时斑纹分隔成2块,其中前一块大些。雄虫略呈菱形,稍小,体长0.3~0.4mm。腹部瘦小,末端较尖。
卵为圆形,直径0.13mm。初产时无色透明,后渐变为橙红色。
初孵幼螨体呈近圆形,淡红色,长0.1~0.2mm,足3对。若螨为幼螨蜕1次皮后为第1若螨,比幼螨稍大,略呈椭圆形,体色较深,体侧开始出现较深的斑块。足4对,此后雄若螨即老熟,蜕皮变为雄成螨。雌性第一若螨蜕皮后成第二若螨,体比第一若螨大,再次蜕皮才成雌成螨(图4)。
④发生规律:6月~7月为发生期。该螨发生代数从北向南10-20代。该螨世代重叠,在高温干燥季节易暴发成灾。主要靠爬行和风进行传播。当虫口密度较大时螨成群集,吐丝串联下垂,借风吹扩散。主要是以两性生殖,也能孤雌生殖。
⑤防治方法:
综合防治:消除周围枯枝、落叶及杂草,冬季深翻土地,减少虫源。
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主要有小黑瓢虫、小花蝽、六点蓟马、中华草蛉、拟长毛钝绥螨、智利小植绥螨等。
化学防治:发生盛期可选用40%速扑杀700~1500倍液,或40%的菊杀乳油2000~3000倍液,或40%的菊马乳油2000~3000倍液,或20%的螨卵脂800倍液。也可用波美0.1~0.3度石硫合剂,25%灭螨猛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等药剂喷雾。
所述病虫害防治管理中(3)红禾麻白粉虱的防治如下:
(3)红禾麻白粉虱
①虫源:红禾麻白粉虱学名: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Westwood)
②为害特点: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寄主嫩叶背面或嫩茎上吸食植物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此虫分泌大量蜜液,严重污染叶片,常引起煤污病的发生(图5)。
③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1.5mm,淡黄色。翅面覆盖白蜡粉,停息时双翅在体上合成屋脊状如蛾类,翅端半圆状遮住整个腹部,沿翅外缘有一排小颗粒。
卵长约0.2mm,长椭圆形,基部有卵柄,柄长0.02mm,初产淡绿色,覆有蜡粉,而后渐变褐色,孵化前呈黑色。
若虫体长约0.29~0.8mm,长椭圆形,淡绿色或黄绿色,足和触角退化,紧贴在叶片上营固着生活。4龄若虫又称伪蛹,体长0.7~0.8mm,椭圆形,初期体扁平,逐渐加厚,中央略高,黄褐色,体背有长短不齐的蜡丝,体侧有刺。
④发生规律:在6月~7月为发生期。
⑤防治方法:
综合防治:在受害地段,消除周围杂草,减少虫源。
化学防治:当害虫虫口密度高可选用国40%速扑杀700~1500倍液,或40%的菊杀乳油2000~3000倍液,或40%的菊马乳油2000~3000倍液等药剂喷施。
在本发明中,以下词组的定义为:
红禾麻珠芽育苗:即红禾麻的原种珠芽艾麻(Lapotrea bulbifera(Sieb.etZucc.)Wedd.),指摘取野生或野生变家种红禾麻植株上的珠芽,通过苗圃育苗而成的健壮植株幼体。
珠芽:红禾麻经过生长发育,植株主茎上分支或叶腋产生的珠芽。
经过红禾麻生物学特性研究与生产实践,叶片较多,株高较高的种苗不 利于运输转移和栽种。由此珠芽育苗质量标准暂时定为一级、二级和三级等3个等级。
珠芽育苗种苗质量标准
以上各项指标为划分红禾麻珠芽育苗质量级别的依据。检测结果有一项指标不能达到要求,则降为下一级别,检测达不到一级标准降为二级,达不到二级种苗降为三级种苗,达不到三级种苗即为不合格种苗。禁止使用不合格种苗进行生产。
取样:检验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999株以下的种苗按照10%比例抽取,1000株以上的,在999株以下抽样10%的基础上,对其剩余株数再按2%比例抽取。
叶片数:肉眼观测种苗的叶片数。每株种苗叶片数不得多于9个。
株高:直尺或卷尺测量(最小刻度1mm),每株种苗产生幼芽后的植株高度(测量时不计珠芽的高度)。
外观:珠芽表皮为褐绿色或棕褐色,无腐烂或病虫害,整批苗整齐、均匀,新生幼芽无折断、无萎蔫现象。
本发明在深入研究红禾麻生长发育特性与适宜生长条件的前提下,在进行系统的繁育和种植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所制定的红禾麻种植方法科学合理,通过对红禾麻野生资源的保护抚育实现了红禾麻质量的稳定可控和资源的充分、合理、可持续利用,采用本发明所提供的红禾麻规范化种植方法,一般近2年生植株,每亩鲜重可达960㎏以上。
附图说明
图1红禾麻根腐病症状(茎基部);
图2:红禾麻红蜘蛛,其中左图为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右图为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
图3红蜘蛛危害禾麻叶症状;
图4朱砂叶螨;
图5红禾麻白粉虱危害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所述的红禾麻种植方法进行说明。实施例中所述红禾麻均是指荨麻科艾麻属植物珠芽艾麻Lapotrea bulbifera(Sieb.et Zucc.)Wedd.的根及全草,又名野绿麻。
实施例1
红禾麻的规范化种植方法按下述步骤进行:
a、育苗:采用无性繁殖获得种苗。挖取红禾麻植株,根据植株基部萌发芽头数及其根茎生长的可分割情况,从块根基部对植株进行分割。在分株过程中不能强行分株,亦不能伤害其芽苞。确保分株苗幼芽数至少在1个及以上,根数至少在1~2根及以上,纺锤形根均匀,根系完整,无失去活力的根茎,无病虫害。
b、选地:选择中性偏酸或稍偏碱、疏松、富含腐殖质和有机质的壤土或砂壤土;土层深厚、肥沃,保水肥性能良好;有一定遮阴条件和良好排灌条件的地块进行种植,经果林或林下种植为佳,露天条件下亦宜采用条播和合理密植的方法栽种,但产量稍低。具半坡或坡顶土块,土壤保湿、保水性较差不宜栽种;
c、整地:9月整地,将地内杂草、枯枝等杂物清除,深翻30cm,并结合整地每亩均匀撒施2000kg腐熟农家肥,然后耙细。周边挖沟,做好排涝工作。栽种时施肥可选择穴施或条施,即在做好的畦面上挖穴或沟,施入肥料后再覆土,等待移栽;
d、移栽定植:翌年4月,在整好的地块拉线作畦,保持畦面宽1m,畦高10cm,沟宽30cm,畦长视地形而定。在整好的畦面上开15cm~20cm深的穴,将苗垂直放入穴内,保持苗根系自然舒展,然后覆土压紧,再适当提苗,每穴种植两苗,株行距20cm×30cm,栽后立即浇足定根水。
e、田间管理:①间苗、补苗、定苗:为避免播种后出苗过多、过密,一般于翌年3月除草后定苗,同时除去弱苗、病苗,条播间苗后株距5cm~7cm,穴播间苗一般每穴留2~3棵壮苗,同时对于缺苗的部分给予及时补苗;②搭棚遮荫:无自然遮荫条件的地块,采用搭棚遮荫,使照度早晨08∶00不超过800×2000lux,下午14∶00不超过1500×2000lux,下午18∶00不超过1200×2000lux;棚高2m左右,栽桩应按株行距4m×4m。③中耕除草:每年除草3~4次,分别于3月、4月~5月各进行一次,首次除草应结合间苗同时进行,宜浅锄,勿伤及植株,秋、冬季落叶或采收后结合清园进行进行1次除草;④灌溉排涝:红禾麻喜湿润土壤,阴凉湿润的环境是红禾麻的正常健康生长的最佳条件。因此,在遇到长期干旱或土层较为干燥时应及时浇水灌溉一般干3~5天浇水一次,浇水宜在早上10点以前或下午17点以后。多雨季节,容易积水地块,应及时挖沟排水,防止水涝减产;⑤追肥:间苗时期以0.3%~0.5%的尿素兑水喷施进行提苗;苗高30cm~40cm时,结合除草追施复合肥50kg/亩或腐熟农家肥1000kg/亩,施肥后应培土护根以保证植株所需水分,覆土高度5cm~7cm;苗高60cm~80cm时,结合除草再施以50kg/亩的复合肥或腐熟农家肥1500kg/亩;6月~7月时,植株高达1.5m左右,基本封行,此时植株以侧枝的生长为主,生长较为缓慢,相对肥水的需求减弱,不需追肥。⑥冬季管理:对采收完成地块的红禾麻植株地下部分适当的松土、施肥,培土并将园中枯枝落叶清除,集中堆沤或烧毁。
同时进行病虫害防治:
所述病虫害防治管理中(1)红禾麻根腐病的防治如下:
(1)红禾麻根腐病,病原学名:Fusarium sp
症状:危害根、茎。染病根茎呈黑褐色病斑,干瘪,严重者呈现黑褐色下陷腐烂斑。后期根茎全部变海绵状黑褐色腐烂,皮层和木质部脱离,仅残留木质纤维及碎屑(图1)。根茎发病后,地上部枝叶初期萎蔫,严重者黑枯 死。
防治方法:
综合防治:轮作,连续收个3~4茬后,与禾本科作物如小麦等轮作2~3年,忌连作。生长期间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雨季注意清沟排水。及时防治地下害虫的危害。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恶霉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7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浇灌病区防治。根腐线虫发生时可选用10%克线磷,50%辛硫磷乳油等药剂喷施。
所述病虫害防治管理中(2)红禾麻红蜘蛛的防治如下:
(2)红禾麻红蜘蛛
①虫源:镜检有2种: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和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图2、3)。
防治方法:
综合防治:消除周围枯枝、落叶及杂草,冬季深翻土地,减少虫源。
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主要有小黑瓢虫、小花蝽、六点蓟马、中华草蛉、拟长毛钝绥螨、智利小植绥螨等。
化学防治:发生盛期可选用40%速扑杀700~1500倍液,或40%的菊杀乳油2000~3000倍液,或40%的菊马乳油2000~3000倍液,或20%的螨卵脂800倍液。也可用波美0.1~0.3度石硫合剂,25%灭螨猛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等药剂喷雾。
所述病虫害防治管理中(3)红禾麻白粉虱的防治如下:
(3)红禾麻白粉虱
为害特点: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寄主嫩叶背面或嫩茎上吸食植物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萎蔫,甚至全株枯死。此虫分泌大量蜜液,严重污染叶片,常引起煤污病的发生(图4、5)。
防治方法:
综合防治:在受害地段,消除周围杂草,减少虫源。
化学防治:当害虫虫口密度高可选用国40%速扑杀700~1500倍液,或40%的菊杀乳油2000~3000倍液,或40%的菊马乳油2000~3000倍液等药剂喷施。
g、采收:红禾麻为多年生宿生草本植物,并以地上部分入药,首次采收一般于种植翌年7月,以后每年7月采收,持续采收4年。采收前20天,对红禾麻种植地停止使用任何农药,以避免农药污染,确保药材质量。采收前3天停止灌溉,以利采收、初加工干燥质量保证。采收时,顺畦(厢)面割取地上部分,采割工具为我省苗族人民常用的农用具如镰刀等;采收后应及时运转并初加工处理。
采收产量测产如下:
2年生植株,每亩鲜重平均采收1040㎏。
3年生植株,每亩鲜重平均采收1100㎏。
4年生植株,每亩鲜重平均采收960㎏。
实施例2
红禾麻的规范化种植方法可按下述步骤进行:
a、育苗:采用无性繁殖种苗。在每年10月下旬左右,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采集源,使用镰刀割取地上部分,放于背筐或普通袋子内(因此时完全长成的珠芽在外力作用下容易脱落,不利于收集),转移至干净空旷处,摘取红禾麻植株主茎分支或叶腋上经过生长发育产生的珠芽。选取表层健康无病斑或腐烂变黑迹象,内层无变绿色、黄褐色或黑色斑块,无干燥起皱缩扁或质地变软等病害迹象珠芽作为种源。珠芽在采收后,在贮藏期间易发生冷害、发芽和腐烂,一般使用透气的帆布袋放置在相对湿度80%左右的地窖或者上下垫有透气的遮阴网的地里,不能在没有一定湿度的室内放置,容易造成珠芽失水、发霉或腐烂。翌年育苗时,苗床选择光照好、避风,灌溉方便地块,深翻20cm~30cm,施足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作底肥,每亩用量2000kg。充分整细土壤,拣出杂草、石块和较粗大的土块等杂物,保持畦面平整,以利于出苗。可采用温室、塑料大棚或简易小拱棚,撒播,每亩用种量为2.5kg。将种子与草木灰和细土的混合土拌匀(草木灰∶细土=1∶4、种 子∶混合土=1∶20),均匀撒于苗床,覆土1~2cm,盖地膜或搭建小拱棚保温保湿,当地温在15℃或气温在20℃以上时,一周左右即可出苗。4月初~4月下旬,视天气及苗情,可起苗移栽。移栽前一天应浇透水苗床,以利于起苗。起苗时,用锄头深挖后尽量带土移栽,保持苗的根系完整,尽量减少对根茎叶的伤害。移栽时应随起随栽,当天起出苗床的苗应当天栽完。移栽苗整批外观整齐、均匀,根系完整,无萎蔫现象,无病虫害,苗高至少5cm以上,真叶数至少5枚以上。
其余步骤按实施例1所述的步骤进行。珠芽育苗移栽翌年4月,种子育苗移栽翌年5月。测产结果如下:
2年生植株,每亩鲜重平均采收994㎏。
3年生植株,每亩鲜重平均采收1080㎏。
4年生植株,每亩鲜重平均采收1020㎏。
实施例3
红禾麻的规范化种植方法可按下述步骤进行:
a、育苗:采用有性繁殖获得实生种苗。
在每年10月下旬左右,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采集源,摘取红禾麻植株主茎分支或叶腋上经过生长发育产生的种子,净选后晾干或阴干。于透气的编织袋中置放,播种前1个月进行沙藏,一般为翌年1月初进行沙藏。育苗时,苗床选择光照好、避风,灌溉方便地块,深翻20cm~30cm,施足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作底肥,每亩用量2000kg。充分整细土壤,拣出杂草、石块和较粗大的土块等杂物,保持畦面平整,以利于出苗。可采用温室、塑料大棚或简易小拱棚,撒播,每亩用种量为2.5kg。将种子与草木灰和细土的混合土拌匀(草木灰∶细土=1∶4、种子∶混合土=1∶20),均匀撒于苗床,覆土1~2cm,盖地膜或搭建小拱棚保温保湿,当地温在15℃或气温在20℃以上时,一周左右即可出苗。5月上旬~5月下旬,视天气及苗情,可起苗移栽。移栽前一天应浇透水苗床,以利于起苗。起苗时,用锄头深挖后尽量带土移栽,保持苗的根系完整,尽量减少对根茎叶的伤害。移栽时应随起随栽, 当天起出苗床的苗应当天栽完。移栽苗整批外观整齐、均匀,根系完整,无萎蔫现象,无病虫害,苗高至少5cm以上,真叶数至少5枚以上。
其余步骤按实施例1所述的步骤进行。其余步骤按实施例1所述的步骤进行。珠芽育苗移栽翌年4月,种子育苗移栽翌年5月。测产结果如下:
2年生植株,每亩鲜重平均采收902㎏。
3年生植株,每亩鲜重平均采收1150㎏。
4年生植株,每亩鲜重平均采收1070㎏。

Claims (9)

1.一种红禾麻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红禾麻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育苗:采用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获得种苗;
2)移栽定植:选地,整地,然后拉线作畦,保持畦面宽1m,畦高7cm~10cm,沟宽25-35cm;待苗高3cm以上,叶2~9叶时,在整好的畦面上开15cm~20cm深的穴,将苗垂直放入穴内,保持苗根系自然舒展,然后覆土压紧,再适当提苗,每穴种植1-2苗,株行距20cm×30cm,栽后立即浇足定根水;
3)田间管理:
①补苗:移栽后10~15天巡查,发现死苗缺苗及时补苗;
②光照管理:使照度早晨08∶00在800lux~2000lux的范围的照度;下午14∶00在1500lux~2000lux的范围的照度;下午18∶00在1200lux~2000lux的范围的照度;
③中耕除草:移栽后当年除草3~4次,首次除草应结合补苗同时进行,宜浅锄,勿伤及植株,落叶或采收后结合清园培土进行进行1次除草;
④灌溉排涝:红禾麻喜湿润土壤,因此需保证阴凉湿润的环境;
⑤追肥:苗期以0.3%~0.5%的尿素兑水喷施进行提苗;苗高30cm~40cm时,结合除草追施复合肥20kg/亩或腐熟农家肥1000kg/亩,施肥后应培土护根以保证植株所需水分,覆土高度5cm~7cm;苗高60cm~80cm时,结合除草再施以25kg/亩的复合肥或腐熟农家肥1500kg/亩;植株高达1.2m左右基本封行,此时植株以侧枝的生长为主,生长较为缓慢,相对肥水的需求减弱,不需追肥;
4)采收:首次采收为种植翌年7—8月初花时,以后每年7—8月均可采收,可持续采收3~4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无性繁殖材料为红禾麻的珠芽或其地下具休眠芽块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有性繁殖材料为种子繁育的人工实生苗。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珠芽繁殖的无性繁殖方法为:采收完毕后,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植株作为采集源,人工摘取珠芽;收集后放于地窖或就地掩埋于土里,待其出苗。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分株繁殖的无性繁殖方法为:冬初,挖取地下部分,收集后放于地窖或就地掩埋于土里,待其出芽,然后根据块根大小和所带休眠芽数分割成每个块根带2个以上幼芽为一个种栽,移栽定植。
6.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性繁殖方法为:采用成熟的种子,播种前7-21天,预先将种子于室温下进行沙藏,待种壳变软,容易剥离种胚且种胚开始萌发时取出;然后将种子与混合土拌匀,均匀撒于苗床,覆土1~2cm,保温保湿,保持地温在15℃或气温在20℃以上,待出苗。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种植红禾麻还需要选择合适的种植地块,步骤2)中,所述选地如下进行:选择中性偏酸、疏松、富含腐殖质和有机质的壤土;土层深厚、肥沃,保水肥性能良好;有一定遮阴条件和良好排灌条件的地块进行种植,经林下种植为佳,露天条件下亦宜采用条播和合理密植的方法栽种;对于裸露、无一定遮阴条件和良好排灌条件的地块,间作高杆作物,或用搭棚遮荫,使照度早晨08∶00在800lux~2000lux的范围内;下午14∶00在1500lux~2000lux的范围内;下午18∶00在1200lux~2000lux的范围内;所述整地如下进行:将地内包括杂草、枯枝的杂物清除,深翻20cm~30cm,并结合整地每亩均匀撒施2000kg腐熟农家肥,然后耙细;周边挖沟,做好排涝工作;
栽种时施肥选择穴施或条施,即在做好的畦面上挖穴或沟,施入肥料后再覆土,等待移栽;施底肥在步骤2)中结合整地进行,或在种植时点施或沟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田间管理还包括步骤⑥冬季管理:对采收完成地块的红禾麻地下部分适当的培土、施肥,并将园中枯枝落叶清除,集中堆沤或烧毁。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田间管理还包括病虫害防治管理,包括:(1)红禾麻根腐病;(2)红禾麻红蜘蛛;(3)红禾麻白粉虱;
其中(1)红禾麻根腐病的防治如下:
综合防治:轮作,连续收个3~4茬后,与禾本科作物轮作2~3年,忌连作;生长期间增施磷钾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雨季注意清沟排水;及时防治地下害虫的危害;
化学防治:发病初期选用恶霉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7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浇灌病区防治;根腐线虫发生时选用10%克线磷或50%辛硫磷乳油喷施;
所述病虫害防治管理中(2)红禾麻红蜘蛛的防治如下:
综合防治:消除周围枯枝、落叶及杂草,冬季深翻土地,减少虫源;
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主要有小黑瓢虫、小花蝽、六点蓟马、中华草蛉、拟长毛钝绥螨、智利小植绥螨;
化学防治:发生盛期选用40%速扑杀700~1500倍液,或40%的菊杀乳油2000~3000倍液,或40%的菊马乳油2000~3000倍液,或20%的螨卵脂800倍液;或波美0.1~0.3度石硫合剂,25%灭螨猛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
所述病虫害防治管理中(3)红禾麻白粉虱的防治如下:
综合防治:在受害地段,消除周围杂草,减少虫源;
化学防治:当害虫虫口密度高选用40%速扑杀700~1500倍液,或40%的菊杀乳油2000~3000倍液,或40%的菊马乳油2000~3000倍液喷施。
CN201510900432.2A 2015-12-08 2015-12-08 一种红禾麻种植方法 Active CN1053937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00432.2A CN105393786B (zh) 2015-12-08 2015-12-08 一种红禾麻种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00432.2A CN105393786B (zh) 2015-12-08 2015-12-08 一种红禾麻种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93786A CN105393786A (zh) 2016-03-16
CN105393786B true CN105393786B (zh) 2018-11-23

Family

ID=55459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00432.2A Active CN105393786B (zh) 2015-12-08 2015-12-08 一种红禾麻种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9378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05751A (zh) * 2016-12-16 2018-10-02 内蒙古蒙吉药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中药材北沙参规范化种植技术
CN110337996A (zh) * 2019-08-16 2019-10-18 西藏艾巴雄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高原荨麻草种植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50855B (zh) * 2013-12-04 2016-07-06 倪卫红 一种野生半夏的人工栽培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淫羊藿规范化种植与保护抚育标准操作规程(SOP);冉懋雄等;《中药研究与信息》;20020930;第17-20页、第30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93786A (zh) 2016-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89518B (zh) 栝楼的种植方法
CN106386153A (zh) 一种滇重楼快速高产栽培技术
CN102742442A (zh) 野生半夏培育方法
CN101889520A (zh) 亳芍的种植方法
CN103039261A (zh) 厚朴复合型种植方法
CN105875128A (zh) 一种花椒的种植方法
CN103814723A (zh) 高海拔地区续断的高效栽培方法
CN103798040A (zh) 高原地区黄草乌的高效栽培方法
CN104604462A (zh) 一种金银花种植方法
CN104350902A (zh) 一种大黄种植的方法
CN104025835A (zh) 一种草莓与蕹菜轮作清洁高效栽培技术
CN102077751A (zh) 菜用短梗五加人工驯化反季栽培技术
CN105532237A (zh) 高寒山区黄草乌规范化种植技术
CN102204463B (zh) 一种续断种植方法
CN104885728A (zh) 三七优质高产种植方法
CN107242010A (zh) 一种重楼高产高品质的栽培方法
CN107980443A (zh) 一种花椒的种植方法
CN105794584A (zh) 大棚种植盆景果树、软籽石榴、菊花三茬交叉套种方法
CN109006225A (zh) 一种淫羊藿的种植方法
CN108990668A (zh) 一种黄金贡柚的种植方法
CN109247205A (zh) 一种金丝皇菊无公害栽培方法
CN105850286A (zh) 一种芦笋的种植方法
CN108293702A (zh) 一种草莓露地栽培方法
CN103918459A (zh) 一种肥牛树扦插繁殖方法
CN107347429A (zh) 一种头花蓼的种植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50009 Tongji Hall, 99 Guihui Avenue, Guiya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Guizho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inopharm group (Guizhou) Pharmaceutical Co., Ltd.

Address before: 550009 No. 296 Southwest Ring Road, Xiaohe District, Guizhou, Guiyang

Patentee before: Sinopharm group (Guizhou) Pharmaceutical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