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90857A - 具有电缆出口区域垫圈的连接器模块 - Google Patents
具有电缆出口区域垫圈的连接器模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90857A CN105390857A CN201510681224.8A CN201510681224A CN105390857A CN 105390857 A CN105390857 A CN 105390857A CN 201510681224 A CN201510681224 A CN 201510681224A CN 105390857 A CN105390857 A CN 10539085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ble
- packing ring
- housing
- ring
- connector modul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2—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shielded cabl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2—Shield structure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engaging mating connector
- H01R13/6583—Shield structure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engaging mating connector with separate conductive resilient members between mating shield members
- H01R13/6584—Shield structure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engaging mating connector with separate conductive resilient members between mating shield members formed by conductive elastomeric members, e.g. flat gaskets or O-r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16—Fastening of connecting parts to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connecting parts from base or case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模块(102)包括在接缝(148)处进行配合的第一外壳(141)和第二外壳(142)的壳体(106)。在第一和第二外壳之间形成内部腔体(118)。壳体包括限定从电缆开口(130)到内部腔体的通道(128)的电缆出口区域(126)。电缆(108)从电缆出口区域延伸,电缆的通道段(140)位于通道内,并且电缆的远端(122)位于内部腔体内。垫圈(144)在第一端(188)和相反的第二端(190)之间延伸。该垫圈螺旋地缠绕电缆的通道段并位于壳体的电缆出口区域内,其中,随着第一和第二外壳配合,垫圈对电缆通道段的外周与电缆出口区域的内表面(146)之间的通道进行密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模块,其具有位于该连接器模块的电缆出口区域的垫圈。
背景技术
在一些电气系统中,电连接器,例如插头或插座,包括从壳体延伸的电缆。壳体将例如电触头或印刷电路板的电气部件保持于其中。电缆端接至壳体内的电气部件。电连接器的壳体被构造为与配合连接器配合以使得壳体内的电气部件电连接至配合连接器的电气部件。当与配合连接器配合时,电功率和/或数据信号在配合的连接器的电气部件之间进行传递。配合的连接器之间的电连接在壳体内产生电磁干扰(EMI)。电磁干扰是由于由电磁感应和/或辐射引起的电磁场而导致的对电子设备操作的干扰。电连接器的壳体可被构造为抑制EMI以防止EMI干扰壳体外部的信号传输,例如通过电缆在壳体外的部分和/或周围环境中其它电子设备进行传输的信号。然而,一些已知的电气系统未能将EMI抑制在壳体内,因此电气性能受到损害。
例如,EMI可能从壳体上电缆进入壳体以电连接至其中的电气部件的电缆开口泄漏。电缆开口可能大于电缆的直径,从而使得EMI通过电缆和电缆开口边缘之间的间隙泄漏。在另一示例中,一些已知的壳体通过将两个外壳联接到一起而组装,从而每个外壳限定壳体的至少一部分。这两个外壳在接缝处联接到一起。如果这两个外壳没有正确匹配,则可能会在接缝处形成间隙,并且EMI可能通过该间隙泄漏到壳体外部。例如,当组装电连接器时,电缆的一部分可能在两个外壳之间的接缝处发生挤压(pinch),从而在接缝中打开一个允许EMI从壳体漏出的开口。仍然需要一种相比现有技术的设备能提供更好的EMI抑制的连接器模块。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一种连接器模块包括壳体,壳体包括在接缝处配合的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在第一和第二外壳之间形成内部腔体。壳体包括电缆出口区域,其限定了从电缆开口到内部腔体的通道。电缆从壳体的电缆出口区域延伸。电缆的通道段设置于通道内,并且电缆的远端设置于内部腔体中。垫圈在第一端和相反的第二端之间延伸。垫圈绕电缆的通道段螺旋地缠绕、并且位于壳体的电缆出口区域内。当第一和第二外壳配合时,垫圈将电缆通道段的外周与电缆出口区域的内表面之间的通路密封。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一实施例的电气系统的侧截面图。
图2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电气系统的连接器模块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连接器模块的一部分电缆组件的侧视图。
图4是示出位于壳体内的图3电缆组件的一部分连接器模块的侧视图。
图5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连接器模块的一部分电缆组件的侧视图。
图6是示出位于壳体内的图5电缆组件的一部分连接器模块的侧视图。
图7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连接器模块的垫圈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一实施例的电气系统100的侧截面图。电气系统100包括连接器模块102和配合连接器104。连接器模块102被构造为与配合连接器104配合,以形成提供经过连接器模块102和配合连接器104的信号路径的电连接。连接器模块102可以是插头,配合连接器104可以是容纳该插头的插座。替代地,连接器模块102是插座,配合连接器104是插头。
连接器模块102包括壳体106、电缆108和电气部件110。壳体106沿配合端114与电缆端116间的壳体轴线112延伸。配合端114与配合连接器104相接,并且电缆端116接收电缆108。在替代的实施例中,配合端114或电缆端116中的至少一个不沿着壳体106的壳体轴线112定位。例如,壳体106可具有直角形状而不是直线形状。壳体106限定了内部腔体118。电气部件110被保持在壳体106的内部腔体118中。电气部件110被构造为电气连接至配合连接器104的配合电气部件120。所示实施例中电气部件110为电路卡或印刷电路板(PCB)。在其它实施例中,电气部件110可以是或者包括多个导电触头。电缆108端接至电气部件110,以给电气部件110或者从电气部件110传输功率和/或数据信号。例如,电缆108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内部导体124,其电气和机械接合电气部件110的接触垫(未示出)或导电过孔(未示出)。内部导体124可限定设置在壳体106的内部腔体118中的电缆108的远端122。电缆108经由电缆端116处的电缆开口130离开内部腔体118并从壳体106延伸。
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06包括电缆出口区域126。电缆出口区域126包括壳体106的电缆端116。电缆出口区域126限定出从电缆开口130到内部腔体118的用于电缆108的通道128。电缆108的通道段140位于壳体106的通道128内。电缆108的远端122为通道段140的远端。
电缆出口区域126提供了用于将电缆108联接至壳体106的结构。例如,电缆108可包括沿电缆出口区域126外部设置的编织层132。编织层132可从位于电缆108的外护套134中的非扩展状态拉伸至扩展状态以将编织层132围绕电缆出口区域126设置。编织层132可通过卷压套圈(未示出)到编织层132上、通过应用粘接剂等而联接至电缆出口区域126,以将电缆108机械和电气连接到壳体106。
配合连接器104包括将配合电气部件120保持于其内的壳体138。在所示实施例中,配合连接器104的配合电气部件120包括排列成上下列的多个触头。这多个触头被构造为与连接器模块102的电气部件110(例如,PCB)的对应的接触垫(未示出)电气和机械接合。在其它实施例中,配合电气部件120可包括其它布置的触头或者替代触头的电路卡。配合连接器104可安装在印刷电路板136上。例如,配合电气部件120可包括导电销触头139,其为安装至印刷电路板136的通孔。在其它实施例中,配合连接器104可联接至电缆或装置而不是安装至印刷电路板136。
当连接器模块102和配合连接器104配合时,在电气部件110和配合电气部件120之间形成的电连接可能产生电磁干扰(EMI)。如果EMI被允许泄漏到壳体106、138中和/或外部,则电磁干扰将对沿信号路径的信号传输产生干扰并使其性能降低。例如,如果EMI未被抑制在壳体106、138内,则电缆108和PCB136的信号性能将受损,并且联接至或邻近电缆108和/或PCB136的其它设备的信号性能也将受损。然而,在一些已知的电气系统中,壳体不能有效抑制EMI,从而电气系统的性能受到损害。
在此所描述的创新主题的实施例提供了连接器模块,其更加有效地限制了在壳体106电缆端116处通过通道128的EMI泄漏,改进了信号性能。例如,在此处所述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垫圈144可在壳体106的电缆出口区域126内螺旋缠绕或卷绕电缆108的通道段140。垫圈144被构造为通过填充电缆108通道段140外周与电缆出口区域126的内表面146之间的间隙来密封通道128。在图1中,垫圈144显示为在电缆108通道段140上下侧的多个椭圆。在一个实施例中,垫圈144可以是管状形状的,从而当垫圈144围绕电缆108卷绕至少两个相邻环时,从侧面剖面图看,垫圈144显示为多个相邻的椭圆。如同在此进一步所描述的,垫圈144可包括导电材料,从而垫圈144在电缆108的通道段140与电缆出口区域126之间提供电流导通路径。
图2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1所示电气系统100的连接器模块102的分解透视图。连接器模块102的电气部件110(图1中示出)未在图2中示出。连接器模块102相对于横向轴线191、仰角轴线192和纵向轴线193定向。轴线191-193彼此相互垂直。尽管仰角轴线192在与图2中显示为在与重力平行的竖直方向上延伸,但是应当理解,轴线191-193不需相对重力呈任何特定方位。
壳体106由第一外壳141和第二外壳142限定。第一和第二外壳141、142在接缝148处配合以形成组装后的壳体106。内部腔体118(图1中示出)形成在配合的第一和第二外壳141、142之间。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外壳141设置在第二外壳142上方。如此处所使用的,第一外壳141可被称为“上外壳”141,第二外壳142可被称为“下外壳”142。如“上”、“下”、“顶部”、“底部”、“左”或“右”的相对或空间术语仅用于区分所标记的元件,而非必须在电气系统100(图1中示出)或在电气系统100的周围环境中具有特定的位置或方位。第一和第二外壳141、142可通过将外壳141、142沿仰角轴线192相对移动到一起来配合。接缝148可形成在下外壳142的顶壁150和上外壳141的底壁152之间。随着外壳141、142配合,顶壁150在接缝148处接合底壁152。
上外壳141在配合端154和电缆端156之间延伸。上外壳141包括从中间壁164延伸至电缆端156的电缆出口段162。电缆出口段162平行于纵向轴线193延伸。下外壳142同样在配合端158与电缆端160之间延伸。下外壳142包括从中间壁168延伸至电缆端160的电缆出口段166。电缆出口段166平行于纵向轴线193延伸。随着上下外壳141、142相配合,上外壳141的配合端154与下外壳142的配合端158对齐,并且电缆端156与电缆端160对齐,以形成壳体106。上外壳141的电缆出口段162与下外壳142的电缆出口段166对齐,以限定壳体106的电缆出口区域126(图1中示出)。
电缆出口段162、166中的每一个都包括横向(沿横向轴线191)间隔开的左边缘170和右边缘172。下外壳142的顶壁150可沿着位于下外壳142的左右边缘170、172中每一个处或附近的电缆出口段166延伸。类似的,上外壳141的底壁152可沿位于上外壳141左右边缘170、172中每一个处或附近的电缆出口段162延伸。每个电缆出口段162、166包括在左边缘170和右边缘172之间延伸的内表面174。例如,下外壳142的内表面174可在位于左边缘170处或附近的顶壁150以及位于右边缘172处或附近的顶壁150之间延伸。上外壳141的内表面174可在位于左边缘170处或附近的底壁152以及位于右边缘172处或附近的底壁152之间延伸。在一个实施例中,内表面174为弧形。例如,每个内表面174可相对于相应电缆出口段162或166的边缘170、172为凹形,从而内表面174从边缘170、172向外成弓形。当壳体141、142组装到一起时,电缆出口段162、166的内表面174组合以限定在电缆端116(图1)和内部腔体118(图1)之间延伸的通道128的内表面146(图1中示出)。在一个替代的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电缆出口段162、166的内表面174不为弧形,而是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线性的壁,从而形成V形、盒状等等。上下外壳141、142可由一个或多个导电材料、如金属构成。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141、142通过模制工艺、如模铸形成。
连接器模块102具有至少包括电缆108和围绕电缆108的垫圈144的电缆组件176。电缆108包括至少一个内部导体124、至少一个绝缘层178、至少一个导电屏蔽层、以及外护套134。该至少一个绝缘层178围绕该至少一个内部导体124,该至少一个屏蔽层围绕该至少一个绝缘层178,外护套134围绕该至少一个屏蔽层。在一个实施例中,电缆108包括内屏蔽层180和包围内屏蔽层180的外屏蔽层182。电缆108沿电缆轴线184延伸。电缆轴线184可平行于纵向轴线193。
该至少一个内部导体124提供了用于电信号的通过电缆108的信号路径。在所示实施例中,电缆108包括四个内部导体124。内部导体124可由例如铜或银的金属构成。可选的,内部导体124可被组成两组两根导体124并被构造为传递差分信号。每根内部导体124单独地由第一绝缘层178A环绕。可选地,绝缘层178A可被包围并封闭在图2所示两个第二绝缘层178B中的一个内。绝缘层178A、178B可由例如塑料的介电材料形成,来为内部导体124提供电气绝缘和保护。导电屏蔽层180、182为通过内部导体124传播的信号提供电气屏蔽。内屏蔽层180可以是由金属箔形成的箔层。外屏蔽层182可以是类似于编织层132(图1中示出)的编织层。如在此使用的,内屏蔽层180被称为箔层180,外屏蔽层182被称为编织层182。编织层182可包括织成或编成包围箔层180的层的金属绞合线。编织层182的端部186为凹形并被拉伸到扩展状态用于定位为围绕壳体106的电缆出口区域126(图1中示出)。外护套134可由例如塑料或橡胶的介电材料形成以提供电绝缘、刚性、以及保护电缆108的内层不受外力影响。
在一个实施例中,被接收在由电缆出口段162、166限定的壳体106的通道128(图1中示出)内的电缆108的通道段140不包括外屏蔽层182(例如,编织层182)或外护套134。如图2所示,导电内屏蔽层180(如,箔层180)的裸露部分143在电缆108的端部122处或附近裸露于护套134和编织层182之外。电缆108的通道段140的外周由裸露部分143中的箔层180所限定。这样,垫圈144围绕并接合通道段140的箔层180。编织层182和外护套134不进入壳体106。在替代实施例中,编织层182单独或编织层182与外护套134二者一起作为电缆108通道段140的部分而进入壳体106。例如,编织层182可沿通道段140留在箔层180外,并且垫圈144缠绕并接合编织层182。
垫圈144在第一端188和相反的第二端190之间延伸。在一个实施例中,垫圈144具有管状形状,其限定出在第一和第二端188、190之间延伸的通路194。垫圈144可至少朝向通路194径向向内可压缩。例如,在至少部分朝着通路194的方向上施加给垫圈144外表面196的力可能使得垫圈144在受力点向内偏转。垫圈144可具有圆形或椭圆形(例如,卵形)截面。在替代实施例中,垫圈144可以是实心的,没有限定通路,但仍然可被径向向内压缩。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垫圈144围绕电缆108的通道段140螺旋地缠绕。例如,垫圈144绕通道段140弯曲并同时沿电缆轴线184纵向延伸,从而第一端188与第二端190轴向间隔开。垫圈144接合限定通道段140外周的箔层180的裸露部分143。电缆108的通道段140不需具有圆形的截面。但是,假设例如通道段140具有圆形的截面,则垫圈144可以以恒定的半径绕通道段140弯曲,从而形成圆柱螺旋。
垫圈144完全缠绕通道段140的外周以形成环198。垫圈144可包括至少一个环198。在一些实施例中,垫圈144包括至少两个环198。所示实施例中,垫圈144包括三个环198A,198B和198C。当垫圈144的一部分延伸到邻近在通道段140的相同圆周位置处的垫圈144的另一部分时,限定了每个环198。如图2中所示,三个环198A-C在通道段140的上圆周位置200(相对于俯仰轴192的“上”)处彼此相邻延伸。每个环198缠绕并接合电缆108的箔层180。例如,由于垫圈144螺旋缠绕并沿电缆轴线184延伸,每个环198在沿电缆轴线184的不同轴向位置处接合箔层180。
可选的,每个环198的外表面196可邻接相邻环198的外表面196。替代地,相邻环198可由间距或空隙202间隔开。例如,尽管环198可在装入壳体106之前作为电缆组件176的一部分分隔开来,但是一旦垫圈144被上下外壳141、142的配合所压缩,则环198间的空隙202将可能变窄或消失,从而相邻环198的外表面196彼此邻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通过将相邻环198固定至彼此和/或通过将垫圈144固定至箔层180来保持垫圈144的螺旋形状。例如,如图2至所示,每个环198通过设置在两个环198之间的粘合剂204固定至相邻的环198。粘合剂204可以是热熔胶等。粘合剂204可被直接施加到环198的外表面196。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使用粘合剂来至少将垫圈144的端188、190固定至箔层180以保持端188、190相对于箔层180的位置。也可以使用除粘合剂外的其它方式来将垫圈144固定至电缆108的通道段140,例如通过给垫圈144提供允许垫圈144独立保持螺旋形状的刚性材料。
垫圈144可由允许垫圈144卷绕成螺旋形状并压缩的弹性材料制成。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垫圈144还包括内嵌于其中或涂覆于其上的导电材料。例如,垫圈144可包括金属颗粒,如银或镍。颗粒可以是被金属镀覆的。可选的,金属颗粒可被包含在施加于垫圈144表面的涂料或涂层中。该导电材料使得垫圈144能够导电。如在此进一步描述的,垫圈144的导电材料电连接至导电屏蔽层(如,箔层180)。导电材料还被构造为电连接至连接器模块102的导电外壳(例如,上外壳141和/或下外壳142)。从而垫圈144可在导电外壳和导电屏蔽层之间提供电流路径,该电流路径将导电屏蔽层与导电外壳电气共位。
在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将电缆108插入上外壳141或下外壳142中,并配合两个壳体141、142以将电缆108的通道段140俘获在电缆出口段162、166之间,连接器模块102被组装。螺旋缠绕通道段140的垫圈144也被接收并俘获在电缆出口段162、166之间。
在一些已知的包括通过结合两个壳体来组装的电连接器的电气系统中,电缆的至少一部分可能会在组装过程期间在外壳间的接缝处被挤压。在接缝处施加给电缆的力可能会对电缆造成损坏。另外,夹在外壳之间的电缆材料阻止外壳在接缝处齐平接合,从而沿接缝产生一个或多个间隙。这些间隙允许EMI从壳体的泄漏(以及使得外部产生的EMI进入壳体),降低了电气系统的性能。
重新参见图2,垫圈144径向环绕电缆108并防止电缆108干涉上下外壳141、142在接缝148处的配合。此外,垫圈144被构造为不干涉外壳141、142在接缝148处的配合。例如,垫圈144围绕电缆轴线184卷绕,从而垫圈144远离位于电缆出口段162、166的边缘170、172处的接缝148弯曲。此外,当被压缩时,管状垫圈144将至少部分地变扁,从而环198变宽,并且垫圈144的第一和第二端188、190进一步沿电缆轴线184延伸。然而,被压缩的垫圈144将不会径向延伸到上下外壳141、142之间的接缝148中。此外,垫圈144将在电缆出口段162、166间形成的通道128(图1中示出)密封。垫圈144将电缆108通道段140的外周与电缆出口段162、166的内表面174之间的任何空隙或空间都填满以限制EMI通过通道128泄漏到壳体106的内部腔体118(图1中示出)中或从内部腔体118中泄漏出来。例如,垫圈144在壳体106和电缆108的箔层180之间提供电流路径,而这屏蔽了EMI泄漏。这样,通过使用螺旋缠绕电缆108的垫圈144来密封电缆开口130和在壳体106的外壳141、142之间提供无阻碍的接缝148,连接器模块102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限制EMI通过壳体106的电缆开口130(图1中示出)的泄漏。
图3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连接器模块102(图1和2中示出)的电缆组件176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图3所示电缆组件176的部分包括螺旋缠绕电缆108的通道段140(图2中示出)的箔层180的垫圈144。在图3中,电缆组件176不在连接器模块102的壳体106(图1和2中示出)内。垫圈144未被压缩在壳体106的上下外壳141、142(图2中示出)之间,因此垫圈144处于未压缩状态。螺旋卷绕的垫圈的环198通过位于相邻环198之间的粘合剂204相互固定。垫圈144的第一端188沿电缆轴线184与第二端190隔开第一未压缩长度206。
图4是一部分连接器模块102的侧视图,其示出位于壳体106内的图3的电缆组件176。为了图示的目的,图4中以截面形式示出壳体106以示出壳体106内的电缆组件176的无阻碍视图。壳体106包括电缆出口区域126,其由上外壳141的电缆出口段162和下外壳142的电缆出口段166限定。垫圈144以及垫圈144包围的电缆108设置在电缆出口区域126的通道128内。在示例性实施例中,通道128具有比在未压缩状态(图3示出)下缠绕电缆108的垫圈144的截面面积(或直径)至少略小的截面面积(或直径)。这样,当配合上下外壳141、142时,垫圈144至少部分地被压缩。例如,上下外壳141、142的内表面174在垫圈144的外表面196上施加力,这导致垫圈144被夹在内表面174和电缆108的外周(例如,箔层180)之间。结果,垫圈144变形到压缩状态。
如图4中所示,在压缩状态,垫圈144的通路194比图3所示未压缩状态下的通路194更加椭圆。此外,由于管状垫圈144变扁,压缩状态下垫圈144的环198可比未压缩状态下垫圈144的环198更长(沿电缆轴线184占据更大的空间)。由于环198通过粘合剂204直接固定至彼此,尽管环198的单个长度随着压缩而增大,但是环198间的间距可能不会增大。如果在未压缩状态下环198之间存在任何间隙,则由压缩引起的变扁将减小或消除环198间的间隙。尽管由于环198间的粘合剂204导致压缩期间环198间间隔的变化受限,但是垫圈144的压缩可能增大垫圈144的轴向长度。例如,压缩状态下垫圈144的第一端188沿电缆轴线184与第二端190轴向隔开第一压缩长度208的距离。该压缩长度208大于图3所示垫圈144的未压缩长度206。因此,随着垫圈144被壳体106压缩,与未压缩状态下的垫圈144相比,垫圈144可沿着电缆轴线184进一步延伸。
环198提供了与壳体106的上下外壳141、142相接触的多个点。例如,图4所示的环198A在第一上接触点210接合上外壳141的内表面174、并在第一下接触点214接合下外壳142的内表面174。环198B在第二上接触点212接合上外壳141的内表面174、并在第二下接触点216接合下外壳142的内表面174。第一和第二上接触点210、212轴向分开(沿电缆轴线184)。第一和第二下接触点214、216同样轴向分开(沿电缆轴线184)。
通过壳体106产生的垫圈144的压缩允许垫圈144对电缆108的箔层180(形成电缆108的外周)与电缆出口区域126的内表面146(由内表面174限定)之间的通道128进行密封。对通道128的密封限制了EMI通过通道128泄漏到内部腔体118(图1示出)中和/或从内部腔体118向外泄漏。垫圈144包括内嵌于其中的导电材料。电缆出口区域126的内表面146与电缆108的导电箔层180两者的接合允许垫圈144在壳体106与电缆108之间提供电流路径。此外,由具有在多个接触点接合壳体106和电缆108的多个环198的垫圈144所提供的冗余可增加屏蔽性和改进对EMI的抑制。
图5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连接器模块102(图1和2中示出)电缆组件176的一部分的侧视图。与图3类似,图5所示电缆组件176的部分包括螺旋缠绕电缆108通道段140(图2中示出)的箔层180的垫圈144。电缆组件176不在连接器模块102的壳体106(图1和2中示出)内,因此垫圈144处于未压缩状态。垫圈144的第一和第二端188、190均通过粘合剂204固定至(形成电缆108外周的)箔层180。将端部188、190相对于箔层180固定固持(retain)了垫圈144的螺旋卷绕、并防止第一和第二端188、190相对于电缆108的箔层180移动。垫圈144的第一端188沿电缆轴线184与第二端190隔开第二未压缩长度220。在所示实施例中,垫圈144的环198未固定至彼此,因此环198可相对于彼此移动。相邻环198之间可由环间距218分隔开。每对相邻环198之间的环间距218可不具有均一的尺寸(在沿电缆轴线184的方向上)。
图6是示出图5电缆组件176位于壳体106内的部分连接器模块102的侧视图。与图4类似,在图6中以截面形式示出了壳体106,以用于壳体106内的电缆组件176的无阻碍视图。由于由在螺旋缠绕的垫圈144外的壳体106以及由在螺旋缠绕的垫圈144内的电缆108施加在垫圈144上的力,垫圈144被压缩至压缩状态。在压缩状态下,通路194可比图5所示的通路194更加椭圆,并且环198可比图5所示的环198更长(沿电缆轴线184)。由于垫圈144的端188、190通过粘合剂204固定至电缆108的箔层180,因此端188、190之间的距离在从未压缩状态转变为压缩状态期间将不会改变。例如,在图6中垫圈144的第一端188沿电缆轴线184与第二端190轴向隔开第二压缩长度222。第二压缩长度222可以等于图5所示的第二未压缩长度220。尽管端188、190是固定的,但是随着环198由于压缩而变扁,相邻环198之间的环间距224可能会减小。例如,压缩状态(图6)下的环间距224可能小于未压缩状态(图5)下的环间距218。可选地,环198可以压缩至在相邻环198之间不存在环间距并且相邻环198的外表面196彼此相接的程度。
图7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连接器模块102(图1和2中示出)的垫圈144的透视图。垫圈144具有在第一端188和第二端190之间延伸的管形状本体230。本体230的管形状可以具有椭圆或矩形的截面。本体230可以是空心的并限定出在第一和第二端188、190间延伸的垫圈通路232。垫圈通路232可以是图2中所示的通路194。本体230可以朝着垫圈通路232径向向内压缩。或者,本体230可以是实心的并且由可压缩的泡沫形成。本体230螺旋地绕着纵向轴线234卷绕。纵向轴线234可以平行于电缆108(图2)的电缆轴线184(图2中示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端188沿纵向轴线234与第二端190轴向分隔开。本体230形成沿纵向轴线234轴向分隔开的两个环198。
本体230具有被构造为在多个接触点接合壳体106(图2)的上外壳141(图2中示出)的上表面236。本体230具有被构造为在多个接触点接合壳体106的下外壳142(图2中示出)的下表面238。上下表面236、238可基于本体230相对于上下外壳141、142的方位旋转或进行其它改变。本体230进一步包括限定电缆通路242的内表面240。电缆通路242沿纵向轴线234延伸。电缆通路242被构造为将电缆108(图2中示出)接收于其内。本体230的内表面240被构造为在多个接触点接合电缆108。本体230被构造为在壳体106的上下外壳141、142间至少部分地被压缩以密封壳体106与电缆108间的间隙。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模块(102),包括壳体(106),该壳体包括在接缝(148)处配合的第一外壳(141)和第二外壳(142),内部腔体(118)形成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外壳之间,所述壳体包括限定从电缆开口(130)到所述内部腔体的通道(128)的电缆出口区域(126),电缆(108)从所述壳体的电缆出口区域延伸,所述电缆的通道段(140)设置在所述通道内,并且所述电缆的远端(122)设置在所述内部腔体内,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端(188)和相反的第二端(190)之间延伸的垫圈(144),该垫圈螺旋地缠绕所述电缆的通道段并位于所述壳体的电缆出口区域内,其中,随着所述第一和第二外壳配合,所述垫圈对所述电缆的通道段的外周与所述电缆出口区域的内表面(146)之间的通道进行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模块,其中所述电缆的通道段(140)的外周为导电箔层(180),所述壳体的第一和第二外壳(141、142)由金属制成,以及所述垫圈(144)包括导电材料,所述垫圈在所述电缆出口区域(126)的内表面(146)与所述电缆的箔层之间提供电流路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模块,其中所述垫圈(144)具有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端(188、190)之间限定通路(194)的管状形状,所述垫圈能够朝着所述通路向内压缩,所述电缆出口区域(126)的内直径小于缠绕所述电缆的通道段(140)的垫圈的直径,使得当所述第一和第二外壳(141、142)配合时所述垫圈至少部分地压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模块,其中,当所述第一和第二外壳(141、142)未配合时,所述垫圈(144)的第一端(188)沿纵向轴线(193)与所述垫圈的第二端(190)轴向隔开第一长度(206),以及,当所述第一和第二外壳配合并且所述垫圈被至少部分地压缩时,所述垫圈的第一端沿纵向轴线与第二端轴向隔开大于所述第一长度的第二长度(20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模块,其中所述垫圈(144)螺旋地缠绕所述电缆的通道段(140)以形成沿纵向轴线(193)轴向分开的至少两个环(198),使得所述垫圈的第一端(188)与所述垫圈的第二端(190)轴向分隔开,每个环缠绕并接合所述电缆的通道段的外周,所述至少两个环提供与所述壳体的第一外壳(141)接触的多个接触点(210,212)和与所述第二外壳(142)接触的多个接触点(214,21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模块,其中每个环(198)的外表面(196)邻接相邻环的外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模块,其中每个环(198)通过设置在两个环之间的粘合剂(204)联接至相邻的环,该粘合剂固持所述垫圈(144)的螺旋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模块,其中所述垫圈(144)的第一和第二端(188、190)通过粘合剂(204)固定至所述电缆(108)的通道段(140)的外周,以防止所述垫圈的第一和第二端与所述电缆分离开。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模块,其中垫圈(144)由包括内嵌于其中的镍颗粒或银颗粒中的至少一种的弹性材料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模块,其中箔层(180)限定所述壳体(106)内的电缆的通道段(140)的外周,所述电缆进一步包括包围所述箔层的编织层(182),所述编织层围绕所述壳体的电缆出口区域(126)延伸并联接至其,以将所述电缆机械和电气连接至所述壳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4/451,010 US9246278B1 (en) | 2014-08-04 | 2014-08-04 | Connector module with cable exit region gasket |
US14/451,010 | 2014-08-0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90857A true CN105390857A (zh) | 2016-03-09 |
CN105390857B CN105390857B (zh) | 2019-08-06 |
Family
ID=55086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681224.8A Active CN105390857B (zh) | 2014-08-04 | 2015-08-04 | 具有电缆出口区域垫圈的连接器模块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246278B1 (zh) |
CN (1) | CN105390857B (zh) |
SG (1) | SG10201506115Y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65137A (zh) * | 2016-05-31 | 2019-04-02 | 安费诺有限公司 | 高性能线缆终端装置 |
CN112272902A (zh) * | 2018-06-13 | 2021-01-26 | 泰连公司 | 用于充电系统的电功率端子 |
US11070006B2 (en) | 2017-08-03 | 2021-07-20 | Amphenol Corporation | Connector for low loss interconnection system |
US11437762B2 (en) | 2019-02-22 | 2022-09-06 | Amphenol Corporation | High performance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572285B2 (en) * | 2015-01-16 | 2017-02-14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Pluggable module for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6459747B2 (ja) * | 2015-04-21 | 2019-01-30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通信用コネクタ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21903A (zh) * | 2003-02-13 | 2004-08-18 | 安德鲁公司 | 低成本、高性能电缆连接器系统和组装方法 |
CN202178458U (zh) * | 2011-08-17 | 2012-03-28 | 镇江华坚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极性相反的螺旋式连接器 |
CN202251957U (zh) * | 2011-09-08 | 2012-05-30 | 江阴市长龄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油缸螺旋密封垫 |
CN102986091A (zh) * | 2010-05-07 | 2013-03-20 | 安费诺有限公司 | 高性能线缆连接器 |
CN203604633U (zh) * | 2013-12-13 | 2014-05-21 | 青岛强龙电力石化配件有限公司 | 新型螺旋密封圈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90830A (en) * | 1975-04-07 | 1976-11-09 | Ameron, Inc. | Multi-stage trowel for smoothing pipe lining material |
GB2199198B (en) * | 1986-11-29 | 1991-02-06 | Kern Electrical Components Lim | Screened multicore cable connectors |
GB9808141D0 (en) * | 1998-04-17 | 1998-06-17 | Smiths Industries Plc | Electrical connection and connectors |
US6843657B2 (en) * | 2001-01-12 | 2005-01-18 | Litton Systems Inc. | High speed, high density interconnect system for differential and single-ended transmission applications |
GB2373106B (en) * | 2001-03-08 | 2004-06-16 | Smiths Group Plc | Electricl connection and connectors |
-
2014
- 2014-08-04 US US14/451,010 patent/US9246278B1/en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8-04 CN CN201510681224.8A patent/CN105390857B/zh active Active
- 2015-08-04 SG SG10201506115YA patent/SG10201506115YA/en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21903A (zh) * | 2003-02-13 | 2004-08-18 | 安德鲁公司 | 低成本、高性能电缆连接器系统和组装方法 |
CN102986091A (zh) * | 2010-05-07 | 2013-03-20 | 安费诺有限公司 | 高性能线缆连接器 |
CN202178458U (zh) * | 2011-08-17 | 2012-03-28 | 镇江华坚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极性相反的螺旋式连接器 |
CN202251957U (zh) * | 2011-09-08 | 2012-05-30 | 江阴市长龄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油缸螺旋密封垫 |
CN203604633U (zh) * | 2013-12-13 | 2014-05-21 | 青岛强龙电力石化配件有限公司 | 新型螺旋密封圈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565137A (zh) * | 2016-05-31 | 2019-04-02 | 安费诺有限公司 | 高性能线缆终端装置 |
US10992086B2 (en) | 2016-05-31 | 2021-04-27 | Amphenol Corporation | High performance cable termination |
US11831106B2 (en) | 2016-05-31 | 2023-11-28 | Amphenol Corporation | High performance cable termination |
US11070006B2 (en) | 2017-08-03 | 2021-07-20 | Amphenol Corporation | Connector for low loss interconnection system |
US11637401B2 (en) | 2017-08-03 | 2023-04-25 | Amphenol Corporation | Cable connector for high speed in interconnects |
US11824311B2 (en) | 2017-08-03 | 2023-11-21 | Amphenol Corporation | Connector for low loss interconnection system |
CN112272902A (zh) * | 2018-06-13 | 2021-01-26 | 泰连公司 | 用于充电系统的电功率端子 |
US11437762B2 (en) | 2019-02-22 | 2022-09-06 | Amphenol Corporation | High performance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246278B1 (en) | 2016-01-26 |
SG10201506115YA (en) | 2016-03-30 |
CN105390857B (zh) | 2019-08-06 |
US20160036170A1 (en) | 2016-02-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90857A (zh) | 具有电缆出口区域垫圈的连接器模块 | |
US9543710B2 (en) | Connector module with cable exit region gasket | |
CN103515795B (zh) | 电缆的末端结构、屏蔽连接器以及电缆的末端处理方法 | |
US10522951B2 (en) | Cable connector | |
CN101562284B (zh) | 组合式电连接器组件 | |
US9660388B2 (en) | Connector module with cable positioning features | |
JP6856755B2 (ja) | 電気的接続装置 | |
RU2388126C1 (ru) |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точки соединения между двумя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ми высоковольтными кабелями | |
EP2940242A1 (en) | Pressure-blocking feedthru with pressure-balanced cable terminations | |
US20220094108A1 (en) | Connector | |
CN104541413A (zh) | 屏蔽连接器结构 | |
CN103972716A (zh) | 连接器结构 | |
CN110034451B (zh) | 具有提供电磁屏蔽的电缆密封件的电连接器 | |
US20180145493A1 (en) | Device for the insertion of a wire in a room | |
EP3387712B1 (en) | Connector assembly comprising a connector mounted on a coaxial cable | |
US6211459B1 (en) | Shielded bulk cable | |
CN105390886B (zh) | 具有电缆束的连接器组件 | |
KR101439049B1 (ko) | 쉴드 케이블 접속 장치 | |
US10784022B1 (en) | Cable structure | |
US20210375505A1 (en) | A twisted pair cable with a floating shield | |
EP3961817B1 (en) | Cable shielding with metal foil | |
EP3857650B1 (en) | Coaxial cable and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 |
JP2021087236A (ja) | 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American Pennsylvania Applicant after: Tailian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American Pennsylvania Applicant before: Tyco Electronics Corp.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