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88521A - 一种叠后地震数据的拼接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叠后地震数据的拼接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88521A
CN105388521A CN201510711842.2A CN201510711842A CN105388521A CN 105388521 A CN105388521 A CN 105388521A CN 201510711842 A CN201510711842 A CN 201510711842A CN 105388521 A CN105388521 A CN 1053885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licing
data
geological data
spliced
geolog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1184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88521B (zh
Inventor
陈海云
钱忠平
熊定钰
董志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BGP Inc filed Critical China National Petroleum Corp
Priority to CN20151071184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88521B/zh
Publication of CN1053885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885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885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885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00Seismology; Seismic or acoustic 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 G01V1/28Processing seismic data, e.g. for interpretation or for event de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叠后地震数据的拼接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根据待拼接地震数据的边界地震道坐标建立新坐标系,确定新边界地震道坐标,并根据待拼接地震数据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在所述新坐标系中确定拼接后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在新坐标系中对所述待拼接地震数据进行加密插值处理形成第一接拼接地震数据;重新网格化处理形成第二拼接地震数据;将所述第二拼接地震数据调整到同一个基准面上,然后进行振幅均衡以及进行波形匹配处理得到第三拼接地震数据;对所述第三拼接地震数据进行边界切除后进行拼接合并形成拼接后地震数据。利用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消除不同拼接区块地震数据差异,解决区块之间存在的小倾角拼接问题,改善叠后数据拼接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叠后地震数据的拼接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处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叠后地震数据的拼接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地震数据处理中,通常会出现相邻且部分覆盖的多块三维地震数据。如果分块分别解释通常会受到区块资料边界覆盖次数低,信噪比低,噪声影响等。甚至在不同区块地震资料相接的边界部位还会出现同一个构造分别处于不同的区块,导致完整的构造解释由于分块地震资料的影响往往难以顺利开展。
对于同一地震工区采集的地震数据,由于野外采集条件不同、处理流程上搭配不一致等原因,处理后的地震数据边界效应严重。这样会导致不同区块地震数据剖面波形特征变化比较大,子波不统一,地震数据解释过程中层位标定难度大。尤其是拼接数据区块之间还存在小倾角时,常规的三维叠后拼接存在很大的困难,并且处理周期长,资金投入也大,有时很难满足紧迫勘探形式的需要。因此,现有技术中还亟需一种能有效减小不同拼接区域地震数据的差异,甚至解决区块之间小倾角问题,以改善叠后数据拼接效果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叠后地震数据的拼接方法及装置,可以消除不同拼接区块地震数据差异,解决区块之间存在的小倾角拼接问题,改善叠后数据拼接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叠后地震数据的拼接方法及装置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叠后地震数据的拼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从地震数据中筛选出待拼接地震数据,根据待拼接地震数据的边界地震道坐标建立新坐标系,确定新边界地震道坐标,并根据待拼接地震数据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在所述新坐标系中确定拼接后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
根据所述拼接后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对所述待拼接地震数据进行加密插值处理,形成第一拼接地震数据;
基于所述拼接后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及新边界地震道坐标对所述第一拼接地震数据重新网格化处理,形成第二拼接地震数据;
将所述第二拼接地震数据调整到同一个基准面上;
对基准面调整后的第二拼接地震数据进行振幅均衡处理,以及进行波形匹配处理,得到第三拼接地震数据;
对所述第三拼接地震数据进行边界切除处理,获取边界切除后的第四拼接地震数据;
将所述第四拼接地震数据进行拼接合并,形成拼接后地震数据。
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对基准面调整后的第二拼接地震数据进行振幅均衡处理包括:
分别计算不同区块的第二拼接地震数据中采样点的均方根振幅;
选取一个所述第二拼接地震数据的均方根振幅作为基准值,计算所述基准值与其它第二拼接地震数据的均方根比值;
利用所述比值调整所述其他第二拼接地震数据中采样点的振幅值,以使所述其他第二拼接地震数据的振幅值与所述选取的第二拼接地震数据的振幅值在同一能量级别。
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对所述待拼接地震数据进行加密插值处理,包括:
加密插值处理后的地震数据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小于拼接后未加密插值处理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
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重新网格化处理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第二拼接地震数据中同一个共中心点存在的多个地震道的数据进行相加后取平均值,用所述平均值替代所述存在多个地震道的共中心点的地震数据。
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拼接后地震数据中同一个共中心点存在的多个地震道的数据相加后的平均值替代所述拼接后地震数据中所述存在多个地震道的共中心点的地震数据。
一种叠后地震数据拼接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数据筛选转换模块,用于从地震数据中筛选出待拼接地震数据,根据待拼接地震数据的边界地震道坐标建立新坐标系,确定新边界地震道坐标,并根据待拼接地震数据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在所述新坐标系中确定拼接后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
加密插值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拼接后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对所述待拼接地震数据进行加密插值处理,形成第一拼接地震数据;
网格化处理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拼接后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及新边界地震道坐标对所述第一拼接地震数据重新网格化处理,形成第二拼接地震数据;
基本面调整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拼接地震数据调整到同一个基准面上;
振幅均衡及波形匹配模块,用于对基准面调整后的第二拼接地震数据进行振幅均衡处理,以及进行波形匹配处理,得到第三拼接地震数据;
边界切除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三拼接地震数据进行边界切除处理,获取边界切除后的第四拼接地震数据;
拼接模块,用于将所述第四拼接地震数据进行拼接合并,形成拼接后地震数据。
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加密插值处理模块对所述待拼接地震数据进行加密插值处理包括:
加密插值处理后的地震数据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小于拼接后未加密插值处理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
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振幅均衡及波形匹配模块包括:
均方根振幅计算模块,用于分别计算不同区块的第二拼接地震数据中采样点的均方根振幅;
比值计算模块,用于选取一个所述第二拼接地震数据的均方根振幅作为基准值,计算所述基准值与其它第二拼接地震数据的均方根比值;
振幅调整模块,用于利用所述比值调整所述其他第二拼接地震数据中采样点的振幅值,以使所述其他第二拼接地震数据的振幅值与所述选取的第二拼接地震数据的振幅值在同一能量级别。
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一处理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拼接地震数据中同一个共中心点存在的多个地震道的数据进行相加后取平均值,用所述平均值替代所述存在多个地震道的共中心点的地震数据。
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处理单元,用于将所述拼接后地震数据中同一个共中心点存在的多个地震道的数据相加后的平均值替代所述拼接后地震数据中所述存在多个地震道的共中心点的地震数据。
本申请所述的叠后地震数据的拼接方法及装置,可以将待拼接地震数据相应的参数信息转换到同一个新坐标系中,通过对待拼接地震数据的加密插值处理,可以有效减小或消除拼接数据区块的小倾角问题。然后可以进行网格化处理,并统一调整到同一个基准面上,可以保证拼接数据处理的准确性。进一步的可以对上述处理的地震数据进行振幅均衡处理以及进一步的波形匹配处理,可以将不同区块的边界数据的振幅能量调整到统一能量级别,减小边界差异化。在数据拼接前可以进行边界切除处理,消除对拼接数据造成干扰的边界效果。最后将上述处理后的地震数据进行拼接合并,可以得到消除拼接确定边界数据差异、解决小倾角问题的拼接后数据,大大提高了数据拼接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种叠后地震数据的拼接方法一种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所述一种叠后地震数据的拼接方法另一种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所述一种叠后地震数据的拼接方法另一种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所述叠后地震数据拼接装置的一种实施例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所述装置中所述振幅均衡及波形匹配模块一种实施例的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所述叠后地震数据拼接装置的另一种实施例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所述叠后地震数据拼接装置的另一种实施例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四块叠后拼接数据坐标位置示意图;
图9是拼接数据振幅调整前地震数据示意图;
图10是拼接数据能量调整后地震数据示意图;
图11是A,D两块数据拼接前地震数据示意图;
图12是A,D两块数据拼接前地震数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所述的叠后地震数据拼接方法及装置进行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申请所述一种叠后地震数据的拼接方法一种实施例的方法流程图。虽然本申请提供了如下述实施例或附图所示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需创造性的劳动在所述方法中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在逻辑性上不存在必要因果关系的步骤中,这些步骤的执行顺序不限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执行顺序。所述的方法的在实际中的数据迁移过程中或者装置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并行处理器或者多线程处理的环境)。
具体的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叠后地震数据的拼接方法的一种实施例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可以包括:
S1:从地震数据中筛选出待拼接地震数据,根据待拼接地震数据的边界地震道坐标建立新坐标系,确定新边界地震道坐标,并根据待拼接地震数据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在所述新坐标系中确定拼接后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
野外采集地震数据后通常需要进行数据的预处理,主要可以包括数据解编、格式转换、道编缉等。本申请中提供的地震数据拼接方法的一种实施例可以用于对采集的三维地震数据进行叠加处理后的地震数据。采集获取的地震数据中通常包括多块不同区域的地震数据,本申请中可以从地震数据中选出需要进行拼接处理的地震数据,这些地震数据通常可以包括位于不同区块的边界数据。在具体的数据选取时,可以根据叠后数据的拼接目标和要求进行地震数据筛选,一般的,可以选择地震数据中波形特征相似、信噪比相对较高的地震数据进行拼接处理。
本申请中所述筛选出的待拼接地震数据通常可以包括三维叠后数据的地震数据区块的形式,本申请以四块不规则四边矩形的地震数据区块为例进行说明。获取待拼接地震数据后,进一步的,可以分别搜索获取所述待拼接地震数据的边界地震道坐标,即地震数据区块各个角的坐标,如矩形区块的四个角的坐标。然后可以将这些待拼接地震数据区块四个角的坐标绘制在拼接后地震数据的同一个新坐标系下,标记这四块数据的坐标位置。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待拼接地震数据的边界地震道坐标建立一个新的统一的新坐标系。在所述新坐标系中可以计算出拼接成一块地震数据后的所示三块地震数据区块的新四角坐标,确定出新边界地震道坐标。
本申请中还可以获取各个待拼接地震数据的CMP间距(共中心点间距)和CMP_line间距(共中心点线间距),然后可以根据待拼接地震数据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在所述新坐标系中确定拼接后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本实施例中可以把拼接前得多个区块的待拼接地震数据的坐标在新坐标系中统一起来,定义新坐标系的原点,然后可以把多个区块的待拼接地震数据在同一个位置的数据用统一个CMP号,或者线号去表示。
本申请中可以从地震数据中筛选出待拼接地震数据,将所述待拼接地震数据的边界地震道坐标、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转换到拼接后地震数据新坐标系中,确定所述待拼接地震数据拼接后新边界地震道坐标、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
S2:根据所述拼接后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对所述待拼接地震数据进行加密插值处理,形成第一拼接地震数据。
进一步的,可以根据步骤S1确定的拼接后的CMP和CMP_Line间距,对所示待拼接地震数据进行加密插值处理,形成一个加密插值处理的第一拼接地震数据。所述的加密插值处理主要包括对地震数据的残缺或者异常值等区域根据周围地震数据进行的补充或修正处理。经过加密插值处理后的地震数据更加完善、合理,可以数据处理精度和准确性,提高地震数据的拼接效果。在加密插值处理的过程中,可以同时计算得出插值地震数据道在所述新坐标系中的X,Y坐标。
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为保障数据填充效果,进一步提高地震数据拼接效果,可以设置所述加密数据处理插值处理的CMP和CMP_line间距相对较小些,因此本申请的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对所述待拼接地震数据进行加密插值处理包括:
加密插值处理后的地震数据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小于拼接后未加密插值处理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
可以根据所述拼接后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对所述待拼接地震数据进行加密插值处理,形成加密拼接处理后的第一拼接地震数据。经过加密插值处理后,可以消除不同数据区块之间拼接时产生的小倾角问题。
S3:基于所述拼接后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及新边界地震道坐标对所述第一拼接地震数据重新网格化处理,形成第二拼接地震数据。
具体的例如可以根据新坐标系中所述第一拼接地震数据的新边界地震道坐标,以及在所述新坐标系中设置的拼接后的CMP和CMP_line间距,对需要参加拼接的所有地震数据区块进行重新网格化处理。
本申请所述的重新网格化处理可以包括根据不同的四角坐标、每个地震道的坐标与四角坐标的关系,重新确定地震道的CMP和CMP_line编号。这样可以建立统一的数据坐标,便于数据拼接处理,以及方便作业人员整体或者局部浏览相关的地震数据,确定各个地震道在整个区块的位置关系。
基于所述拼接后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及新边界地震道坐标对所述第一拼接地震数据重新网格化处理,形成第二拼接地震数据。
S4:将所述第二拼接地震数据调整到同一个基准面上。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可以获取地震数据的基本面和地震资料处理时的替代速度。本申请中可以根据数据处理的要求的基本面对拼接前的所述第二拼接地震数据进行基准面调整。所述的基准面通常是指地震数据勘探指定的一个水平面,在地震数据处理后通常都必须校正到这个面上。所述基准面的信息一般都可以在地震数据的道头中找到。在申请技术方案中可以要是拼接时必须统一定义基准面,具体的基准面可以根据拼接的要求进行选择,也可以根据不同区块地震数据基准面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S5:对基准面调整后的第二拼接地震数据进行振幅均衡处理和波形匹配处理。
本申请中所述的振幅均衡处理主要包括使各个区块的待处理地震数据的能量处于同一级别的处理方法。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可以采用计算地震数据均方根振幅的方法进行振幅均衡处理。具体的,本申请的另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对基准面调整后的第二拼接地震数据进行振幅均衡处理可以包括:
S501:分别计算不同区块的第二拼接地震数据中采样点的均方根振幅;
S502:选取一个所述第二拼接地震数据的均方根振幅作为基准值,计算所述基准值与其它第二拼接地震数据的均方根比值;
S503:利用所述比值调整所述其他第二拼接地震数据中采样点的振幅值,以使所述其他第二拼接地震数据的振幅值与所述选取的第二拼接地震数据的振幅值在同一能量级别。
具体的计算地震数据的均方根振幅值时可以把同一区块地震所有地震数据的振幅值相乘相加,然后对相乘相加得到的和除以参加计算的振幅值的个数,最后进行开平方得到。分别计算出多个地震数据区块的均方根振幅,然后可以以其中的一个均方根振幅值为标准,求出其它区块与这个区块的均方根比值,利用这个比值去调整这些区块地震数据的振幅值,让其它区块的均方根振幅值与选定的区块的均方根振幅值基本一致,处于同一能量级别。这样有效减小不同拼接区域地震数据的差异。
然后可以对振幅调整后的地震数据进行波形匹配处理。匹配前先可以选定一块地震数据,其它区块数据都通过子波整形,把其他不同区块地震数据的波形特征都调整到与选定区块波形特征一致的基础上。具体的可以根据实际的数据处理需求进行设置。
S6:所述第三拼接地震数据进行边界切除处理,获取边界切除后的第四拼接地震数据。
对待拼的地震数据进行波形特征匹配处理后,然后可以对第三拼接地震数据进行边界切除处理,得到边界切除后的第三拼接地震数据。
本申请中所述边界切除的主要目的是消除不利于拼接的边界效应,如偏移边界画弧的影响,可以提高数据拼接效果。
S7:将所述第四拼接地震数据进行拼接合并,形成拼接后地震数据。
得到的边界切除后的待拼接地震数据后,可以把这些数据合并到一起,记录成一个拼接后地震数据。
本申请所述的叠后地震数据的拼接方法,可以将待拼接地震数据相应的参数信息转换到同一个新坐标系中,通过对待拼接地震数据的加密插值处理,可以有效减小或消除拼接数据区块的小倾角问题。然后可以进行网格化处理,并统一调整到同一个基准面上,可以保证拼接数据处理的准确性。进一步的可以对上述处理的地震数据进行振幅均衡处理以及进一步的波形匹配处理,可以将不同区块的边界数据的振幅能量调整到统一能量级别,减小边界差异化。在数据拼接前可以进行边界切除处理,消除对拼接数据造成干扰的边界效果。最后将上述处理后的地震数据进行拼接合并,可以得到消除拼接确定边界数据差异、解决小倾角问题的拼接后数据,大大提高了数据拼接效果。
本申请所述叠后地震数据处理方法的另一种实施例中,在所述重新网格化后,部分数据可能在同一个CMP点存在两个,或者多个地震道。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可以把同一个CMP点存在多个地震道的数据相加求平均值替代多地震道数据,获得每个CMP点只有一个地震道的地震数据。图2是本申请所述叠后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另一种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所述重新网格化处理后,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S301:将所述第二拼接地震数据中同一个共中心点存在的多个地震道的数据进行相加后取平均值,用所述平均值替代所述存在多个地震道的共中心点的地震数据。
同样,在将多块拼接数据进行拼接时,对于不同区块的相同覆盖区域,同一个CMP点可能会出现多个地震道,可以采用与步骤S301所示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图3是本申请所述叠后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另一种实施例的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
S8:将所述拼接后地震数据中同一个共中心点存在的多个地震道的数据进行相加后取平均值,用所述平均值替代所述存在多个地震道的共中心点的地震数据。
基于本申请所述的叠后地震数据拼接方法,本申请提供一种叠后地震数据拼接装置。图4是本申请所述叠后地震数据拼接装置的一种实施例模块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所述装置可以包括:
数据筛选转换模块101,可以用于从地震数据中筛选出待拼接地震数据,根据待拼接地震数据的边界地震道坐标建立新坐标系,确定新边界地震道坐标,并根据待拼接地震数据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在所述新坐标系中确定拼接后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
加密插值处理模块102,可以用于根据所述拼接后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对所述待拼接地震数据进行加密插值处理,形成第一拼接地震数据;
网格化处理模块103,可以用于基于所述拼接后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及新边界地震道坐标对所述第一拼接地震数据重新网格化处理,形成第二拼接地震数据;
基本面调整模块104,可以用于将所述第二拼接地震数据调整到同一个基准面上;
振幅均衡及波形匹配模块105,可以用于对基准面调整后的第二拼接地震数据进行振幅均衡处理,以及进行波形匹配处理,得到第三拼接地震数据;
边界切除模块106,可以用于对所述第三拼接地震数据进行边界切除处理,获取边界切除后的第四拼接地震数据;
拼接模块107,可以用于将所述第四拼接地震数据进行拼接合并,形成拼接后地震数据。
本申请所述的叠后地震数据的拼接装置,可以将待拼接地震数据相应的参数信息转换到同一个新坐标系中,通过对待拼接地震数据的加密插值处理,可以有效减小或消除拼接数据区块的小倾角问题。然后可以进行网格化处理,并统一调整到同一个基准面上,可以保证拼接数据处理的准确性。进一步的可以对上述处理的地震数据进行振幅均衡处理以及进一步的波形匹配处理,可以将不同区块的边界数据的振幅能量调整到统一能量级别,减小边界差异化。在数据拼接前可以进行边界切除处理,消除对拼接数据造成干扰的边界效果。最后将上述处理后的地震数据进行拼接合并,可以得到消除拼接确定边界数据差异、解决小倾角问题的拼接后数据,大大提高了数据拼接效果
所述装置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加密插值处理模块102对所述待拼接地震数据进行加密插值处理可以包括:
加密插值处理后的地震数据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小于拼接后未加密插值处理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
图5是本申请所述装置中所述振幅均衡及波形匹配模块105一种实施例的模块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所述振幅均衡及波形匹配模块105可以包括:
均方根振幅计算模块1051,可以用于分别计算不同区块的第二拼接地震数据中采样点的均方根振幅;
比值计算模块1052,可以用于选取一个所述第二拼接地震数据的均方根振幅作为基准值,计算所述基准值与其它第二拼接地震数据的均方根比值;
振幅调整模块1053,可以用于利用所述比值调整所述其他第二拼接地震数据中采样点的振幅值,以使所述其他第二拼接地震数据的振幅值与所述选取的第二拼接地震数据的振幅值在同一能量级别。
图6是本申请所述叠后地震数据拼接装置的另一种实施例模块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1081,可以用于将所述第二拼接地震数据中同一个共中心点存在的多个地震道的数据进行相加后取平均值,用所述平均值替代所述存在多个地震道的共中心点的地震数据。
同样的,对于拼接后地震数据存在同一个CMP点存在的多个地震道的数据可以采用上述处理方法。图7是本申请所述叠后地震数据拼接装置的另一种实施例模块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
第二处理单元1082,可以用于将所述拼接后地震数据中同一个共中心点存在的多个地震道的数据相加后的平均值替代所述拼接后地震数据中所述存在多个地震道的共中心点的地震数据。
本申请提供的叠后地震数据拼接方法及装置,可以根据不同区块数据的特征,用加密插值和重新网格化数据解决区块之间存在的微小倾角问题,然后调整地震数据基准面到统一基准面,同时根据地震数据波形特征,进行地震数据能量和子波匹配处理;通过切除对拼接前数据进行优化处理,最后通过合并处理形成拼接后的地震数据。本申请叠后拼接数据很好地解决了拼接区块存在微小倾角的地震数据的拼接问题,拼接后地震数据信噪比、分辨率都得到很好的保持,消除了分块解释的边界效应,能满足连片解释需要,为后期地震数据解释和油藏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为利用本申请所述方法或装置进行数据拼接处理的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中可以首先根据拼接的目的和要求进行地震数据筛选,选择出波形特征相似、信噪比较高的地震数据进行拼接。对筛选后的拼接数据,分别从地震数据道头字中搜索出各个拼接数据的边界地震道坐标,即参加地震数据拼接区块的四角坐标,并把这些坐标绘制在同一坐标系下,标定这几块数据的坐标位置,同时计算出拼接成一块地震数据后的新的四角坐标。如图8为四块叠后拼接数据坐标位置示意图,图8中可以明显看出参加拼接的数据是A、B、C、D一共四个区块的地震数据,其中C块数据工区位置完全包括在D块数据工区内,所以C块工区数据可以不参加拼接处理。同时可以看出A块数据与C、B、D区块数据工区斜交,有一个小倾角。数据筛选后,可以只剩下数据A、B、D参加叠后数据拼接。通过同一CMP_Line相邻CMP之间的坐标计算CMP间距,同样可以通过同一CMP相邻CMP_Line之间的坐标计算CMP_Line间距,计算出的A区块地震数据的CMP间距和CMP_Line间距都是40米,B区块地震数据的CMP间距和CMP_Line间距都是20米,D区块地震数据的CMP间距和CMP_Line间距也是20米。根据拼接要求,确定拼接后的新坐标系中CMP和CMP_Line间距为20米,由于A与B、D区块工区斜交,所以A区块工区数据需要加密插值处理,加密插值到CMP和CMP_Line间距为10米。对加密插值后的地震数据,根据新的四角坐标,对插值后的A、B、D数据进行网格化处理,网格大小为20*20米,即为CMP间距和CMP_Line间距大小。加密插值后数据重新网格化后,部分数据可能在同一个CMP点存在两个,或者多个地震道,把同一个CMP点存在多个地震道的数据,把不同地震到相同样点的振幅值都相加求平均值,形成一个新的地震道,用这个地震道代替同一个CMP点的多个地震道数据。然后获得各个数据的基准面和地震资料处理时的替代速度A为2000米、B为2300米、D为2000米,替代速度三个区块都是3000米/秒,这样可以把B区块基准面调整到2000米,调整时差为:(2150-2000)米*2/3000米/秒=0.1秒。基准面调整后分别计算不同区块地震数据的均方根振幅值,求得的A、B、C区块均方根值分别为15060.501、31627.052、20331.675。以A块均方根值15060.501为标准,求出B、D区块与这个区块的均方根比值,分别为:
Bs=31627.052/15060.501=2.1,Ds=20331.675/15060.501=1.35,Bs和Ds分别为B、D两块数据与A块数据的均方根比值。然后把B块和D块工区的地震数据所有样点的振幅值都除以各自的均方根比值,得到振幅调整后的地震数据。如图9为拼接数据振幅调整前地震数据示意图,从图9中可以明显观察到B和D块能量比A块强,与计算出的均方根比值相吻合。如图10为拼接数据能量调整后地震数据示意图,从图10中可以看到振幅调整后A、B、C区块的能量级别基本上一致,这为数据拼接效果的提高奠定了基础。对振幅调整后的地震数据进行波形匹配处理,匹配前先选定A块地震数据,A、D区块数据都通过子波整形把波形特征都调整到与B区块波形特征一致的基础上。波形匹配后三块数据的波形特征已经很相似,已经具备了数据拼接的条件。为提高拼接效果和边界干扰效应,最后还需要对波形匹配后的地震数据进行边界切除处理,得到边界切除后的地震数据。这时可以把边界切除后的地震数据合并到一起,记录成一个地震数据,同时对于不同区块的相同覆盖区域出现同一个CMP点有多个地震道的情况,采用地震道数据相加求平均值的办法计算出一个新的地震道来替代这些地震道。处理后的地震数据即为通过本专利拼接后的地震数据,如图11和图12,图11为A,D两块数据拼接前地震数据示意图,图12为A,D两块数据拼接前地震数据示意图。对比图11和图12两个剖面,可以发现拼接后,原本分别存在于A,D两个区块数据的构造,在图12中已经完整地拼接在一起,基本上实现了无缝拼接,拼接后剖面可以完全满足连片资料解释的需要,达到了叠后数据拼接的目的,并且大大改善了数据拼接效果。
理论分析和实际地震数据处理表明,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提高三维叠后数据拼接方法或装置,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存在小倾角区块数据的拼接要求,同时通过基准面调整、振幅调整、波形调整、以及切除处理进一步提高了拼接的效果和质量,达到了拼接后数据保真的目的。同时拼接后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分辨率也得到很好的保持,避免了分块解释的边界效应,充分满足了连片解释的需要。
尽管本申请内容中提到数据预处理、均衡处理、波形匹配、切除合并等的数据变换、处理的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必须是完全标准或者所提及的方式的数据变换、处理的情况。本申请中各个实施例所涉及的上述描述仅是本申请中的一些实施例中的应用,在某些标准、方法的基础上略加修改后的处理方法也可以实行上述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方案。当然,在符合本申请上述各实施例的中所述的处理方法步骤的其他无创造性的变形,仍然可以实现相同的申请,在此不再赘述。
虽然本申请提供了如实施例或流程图所述的方法操作步骤,但基于常规或者无创造性的劳动可以包括更多或者更少的操作步骤。实施例中列举的步骤顺序仅仅为众多步骤执行顺序中的一种方式,不代表唯一的执行顺序。在实际中的装置或客户端产品执行时,可以按照实施例或者附图所示的方法顺序执行或者并行执行(例如并行处理器或者多线程处理的环境)。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装置或模块,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为了描述的方便,描述以上装置时以功能分为各种模块分别描述。当然,在实施本申请时可以把各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当然,也可以将实现某功能的模块由多个子模块或子单元组合实现。
本申请中所述的方法、单元、装置或模块可以以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方式的控制器实现。控制器可以按任何适当的方式实现,例如,控制器可以采取例如微处理器或处理器以及存储可由该(微)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例如软件或固件)的计算机可读介质、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ASI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的形式,控制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微控制器:ARC625D、AtmelAT91SAM、MicrochipPIC18F26K20以及SiliconeLabsC8051F320,存储器控制器还可以被实现为存储器的控制逻辑的一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也知道,除了以纯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方式实现控制器以外,完全可以通过将方法步骤进行逻辑编程来使得控制器以逻辑门、开关、专用集成电路、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和嵌入微控制器等的形式来实现相同功能。因此这种控制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硬件部件,而对其内部包括的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也可以视为硬件部件内的结构。或者甚至,可以将用于实现各种功能的装置视为既可以是实现方法的软件模块又可以是硬件部件内的结构。
本申请所述装置中的部分模块可以在由计算机执行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一般上下文中描述,例如程序模块。一般地,程序模块包括执行特定任务或实现特定抽象数据类型的例程、程序、对象、组件、数据结构、类等等。也可以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实践本申请,在这些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由通过通信网络而被连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来执行任务。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在内的本地和远程计算机存储介质中。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也可以通过数据迁移的实施过程中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移动终端,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本申请的全部或者部分可用于众多通用或专用的计算机系统环境或配置中。例如: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计算机、手持设备或便携式设备、平板型设备、移动通信终端、多处理器系统、基于微处理器的系统、可编程的电子设备、网络PC、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包括以上任何系统或设备的分布式计算环境等等。
虽然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申请,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本申请有许多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希望所附的权利要求包括这些变形和变化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

Claims (10)

1.一种叠后地震数据的拼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从地震数据中筛选出待拼接地震数据,根据待拼接地震数据的边界地震道坐标建立新坐标系,确定新边界地震道坐标,并根据待拼接地震数据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在所述新坐标系中确定拼接后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
根据所述拼接后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对所述待拼接地震数据进行加密插值处理,形成第一拼接地震数据;
基于所述拼接后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及新边界地震道坐标对所述第一拼接地震数据重新网格化处理,形成第二拼接地震数据;
将所述第二拼接地震数据调整到同一个基准面上;
对基准面调整后的第二拼接地震数据进行振幅均衡处理,以及进行波形匹配处理,得到第三拼接地震数据;
对所述第三拼接地震数据进行边界切除处理,获取边界切除后的第四拼接地震数据;
将所述第四拼接地震数据进行拼接合并,形成拼接后地震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后地震数据的拼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基准面调整后的第二拼接地震数据进行振幅均衡处理包括:
分别计算不同区块的第二拼接地震数据中采样点的均方根振幅;
选取一个所述第二拼接地震数据的均方根振幅作为基准值,计算所述基准值与其它第二拼接地震数据的均方根比值;
利用所述比值调整所述其他第二拼接地震数据中采样点的振幅值,以使所述其他第二拼接地震数据的振幅值与所述选取的第二拼接地震数据的振幅值在同一能量级别。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后地震数据的拼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待拼接地震数据进行加密插值处理,包括:
加密插值处理后的地震数据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小于拼接后未加密插值处理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叠后地震数据的拼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重新网格化处理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第二拼接地震数据中同一个共中心点存在的多个地震道的数据进行相加后取平均值,用所述平均值替代所述存在多个地震道的共中心点的地震数据。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叠后地震数据的拼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拼接后地震数据中同一个共中心点存在的多个地震道的数据相加后的平均值替代所述拼接后地震数据中所述存在多个地震道的共中心点的地震数据。
6.一种叠后地震数据拼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数据筛选转换模块,用于从地震数据中筛选出待拼接地震数据,根据待拼接地震数据的边界地震道坐标建立新坐标系,确定新边界地震道坐标,并根据待拼接地震数据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在所述新坐标系中确定拼接后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
加密插值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拼接后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对所述待拼接地震数据进行加密插值处理,形成第一拼接地震数据;
网格化处理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拼接后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及新边界地震道坐标对所述第一拼接地震数据重新网格化处理,形成第二拼接地震数据;
基本面调整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二拼接地震数据调整到同一个基准面上;
振幅均衡及波形匹配模块,用于对基准面调整后的第二拼接地震数据进行振幅均衡处理,以及进行波形匹配处理,得到第三拼接地震数据;
边界切除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三拼接地震数据进行边界切除处理,获取边界切除后的第四拼接地震数据;
拼接模块,用于将所述第四拼接地震数据进行拼接合并,形成拼接后地震数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叠后地震数据拼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密插值处理模块对所述待拼接地震数据进行加密插值处理包括:
加密插值处理后的地震数据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小于拼接后未加密插值处理的共中心点间距和共中点线间距。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叠后地震数据拼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幅均衡及波形匹配模块包括:
均方根振幅计算模块,用于分别计算不同区块的第二拼接地震数据中采样点的均方根振幅;
比值计算模块,用于选取一个所述第二拼接地震数据的均方根振幅作为基准值,计算所述基准值与其它第二拼接地震数据的均方根比值;
振幅调整模块,用于利用所述比值调整所述其他第二拼接地震数据中采样点的振幅值,以使所述其他第二拼接地震数据的振幅值与所述选取的第二拼接地震数据的振幅值在同一能量级别。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叠后地震数据拼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拼接地震数据中同一个共中心点存在的多个地震道的数据进行相加后取平均值,用所述平均值替代所述存在多个地震道的共中心点的地震数据。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叠后地震数据拼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处理单元,用于将所述拼接后地震数据中同一个共中心点存在的多个地震道的数据相加后的平均值替代所述拼接后地震数据中所述存在多个地震道的共中心点的地震数据。
CN201510711842.2A 2015-10-28 2015-10-28 一种叠后地震数据的拼接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53885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11842.2A CN105388521B (zh) 2015-10-28 2015-10-28 一种叠后地震数据的拼接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711842.2A CN105388521B (zh) 2015-10-28 2015-10-28 一种叠后地震数据的拼接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88521A true CN105388521A (zh) 2016-03-09
CN105388521B CN105388521B (zh) 2018-07-13

Family

ID=55421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11842.2A Active CN105388521B (zh) 2015-10-28 2015-10-28 一种叠后地震数据的拼接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88521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43919A (zh) * 2017-10-27 2018-03-27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一种微地震监测数据振幅均衡方法
CN109188526A (zh) * 2018-11-02 2019-01-1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油田分公司 一种改进型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方法
CN110376644A (zh) * 2019-08-16 2019-10-25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叠前地震数据拼接方法及装置
CN111781645A (zh) * 2020-06-18 2020-10-16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一种利用海底地层和初至波联合求取海洋地震子波方法
CN113138409A (zh) * 2020-01-19 2021-07-2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叠后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4217348A (zh) * 2021-11-09 2022-03-22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针对不规则地震数据的拼接处理方法
CN115166828A (zh) * 2021-04-01 2022-10-1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地震数据叠后一致性合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57216B1 (en) * 2003-05-15 2004-06-29 Exxonmobil Upstream Research Company Method for post processing compensation of amplitude for misaligned and misstacked offset seismic data
CN102298155A (zh) * 2011-05-23 2011-12-28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一种基于高维小波变换的地震资料不连续性检测方法
CN102998704A (zh) * 2012-12-13 2013-03-27 石颖 一种地球物理勘探地震资料处理方法
CN103713318A (zh) * 2013-12-11 2014-04-09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对三维叠后地震数据进行拼接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57216B1 (en) * 2003-05-15 2004-06-29 Exxonmobil Upstream Research Company Method for post processing compensation of amplitude for misaligned and misstacked offset seismic data
CN102298155A (zh) * 2011-05-23 2011-12-28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一种基于高维小波变换的地震资料不连续性检测方法
CN102998704A (zh) * 2012-12-13 2013-03-27 石颖 一种地球物理勘探地震资料处理方法
CN103713318A (zh) * 2013-12-11 2014-04-09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对三维叠后地震数据进行拼接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郭树祥: "胜利油田三维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现状与发展", 《油气地球物理》 *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43919A (zh) * 2017-10-27 2018-03-27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一种微地震监测数据振幅均衡方法
CN107843919B (zh) * 2017-10-27 2020-02-07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微地震监测数据振幅均衡方法
CN109188526A (zh) * 2018-11-02 2019-01-1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港油田分公司 一种改进型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方法
CN110376644A (zh) * 2019-08-16 2019-10-25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叠前地震数据拼接方法及装置
CN113138409A (zh) * 2020-01-19 2021-07-2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三维叠后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1781645A (zh) * 2020-06-18 2020-10-16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一种利用海底地层和初至波联合求取海洋地震子波方法
CN111781645B (zh) * 2020-06-18 2022-04-08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一种利用海底地层和初至波联合求取海洋地震子波方法
CN115166828A (zh) * 2021-04-01 2022-10-1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地震数据叠后一致性合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4217348A (zh) * 2021-11-09 2022-03-22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针对不规则地震数据的拼接处理方法
CN114217348B (zh) * 2021-11-09 2023-10-27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针对不规则地震数据的拼接处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88521B (zh) 2018-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88521A (zh) 一种叠后地震数据的拼接方法及装置
SA519410263B1 (ar) توليد تجميع صورة مشتركة باستخدام فصل مجال الموجة
TWI513953B (zh) 點雲間隙與斷差量測系統及方法
CN108897041B (zh) 一种铀矿富集区的预测方法和装置
CN106855640A (zh) 一种海底电缆地震数据初至计算方法及装置
CN105425289A (zh) 确定低频波阻抗的方法和装置
CN112231974B (zh) 基于深度学习的tbm破岩震源地震波场特征恢复方法及系统
MX2012004165A (es) Atributo sismico de contraste de amplitud.
CN104597499A (zh) 可控震源独立同步激发地震数据邻炮干扰压制方法和装置
Ma et al. Calculating Ray Paths for First‐Arrival Travel Times Using a Topography‐Dependent Eikonal Equation Solver
CN104375186B (zh) 一种去除异常初至的方法及系统
CN106054252B (zh) 一种叠前时间偏移的方法及装置
CN105204063B (zh) 地震数据速度模型建立方法和装置
CN106094020B (zh) 一种地震反演方法及装置
CN109188522B (zh) 速度场构建方法及装置
CN106950601A (zh) 静校正方法和装置
CN111123361B (zh) 垂直地震剖面地震数据规则化重建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
AU739128B2 (en) A method of seismic processing, and in particular a 3D seismic prospection method implementing seismic data migration
Chung et al. Improved rapid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a community‐based, low‐cost MEMS accelerometer network
CN105425290B (zh) 一种叠前时间偏移的方法及装置
CN113866827B (zh) 一种解释性速度建模地震成像方法、系统、介质和设备
CN103971413B (zh) 地质模型边界修改方法和装置
AU2014386269B2 (en) Modeling geologic surfaces using unilateral non-node constraints from neighboring surfaces in the stratigraphic sequence
CN103020999A (zh) 一种形变区域识别的方法及系统
CN112379420B (zh) 高精度弯曲测线叠前时间域成像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