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83681A - 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 - Google Patents

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83681A
CN105383681A CN201510973079.0A CN201510973079A CN105383681A CN 105383681 A CN105383681 A CN 105383681A CN 201510973079 A CN201510973079 A CN 201510973079A CN 105383681 A CN105383681 A CN 1053836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g
swivelling
nozzle
driving engine
retar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7307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琦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1097307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83681A/zh
Publication of CN1053836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836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3/00Wings
    • B64C3/10Shape of w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9/00Aircraft capable of landing or taking-off vertically, e.g.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VTOL] aircraft
    • B64C29/0008Aircraft capable of landing or taking-off vertically, e.g.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VTOL] aircraft having its flight directional axis horizontal when grounded
    • B64C29/0041Aircraft capable of landing or taking-off vertically, e.g.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VTOL] aircraft having its flight directional axis horizontal when grounded the lift during taking-off being created by jet motors
    • B64C29/0058Aircraft capable of landing or taking-off vertically, e.g.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VTOL] aircraft having its flight directional axis horizontal when grounded the lift during taking-off being created by jet motors with vertical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3/00Wings
    • B64C3/20Integral or sandwich construc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DEQUIPMENT FOR FITTING IN OR TO AIRCRAFT; FLIGHT SUITS; PARACHUT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OR PROPULSION TRANSMISSIONS IN AIRCRAFT
    • B64D2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in aircraft; Aircraft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r position of power plants
    • B64D27/02Aircraft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r position of power plants
    • B64D27/16Aircraft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r position of power plants of jet type
    • B64D27/20Aircraft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r position of power plants of jet type within, or attached to, fusel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DEQUIPMENT FOR FITTING IN OR TO AIRCRAFT; FLIGHT SUITS; PARACHUT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OR PROPULSION TRANSMISSIONS IN AIRCRAFT
    • B64D33/00Arrangements in aircraft of power plant parts or auxilia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4D33/04Arrangements in aircraft of power plant parts or auxilia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exhaust outlets or jet pip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ZQL型喷气式超短距离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总体布局采用短机身,上单翼,后舱门,双垂尾,前三点可收放起落架的形式;非常规部分主要包括有,发动机机舱,动力与机械传动装置,异形机翼和超短距垂直起降系统。其特征是在机身两侧的异形机翼内各设置有一套以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为主的超短距垂直起降系统。它由机身顶部发动机机舱内的涡轴发动机通过机械传动装置提供扭矩,使高压压气机高速旋转并产生高压和高速气流,再通过系统中的旋转喷管或襟翼喷管和副翼喷管高速喷出,利用反作用力推动飞机,本发明涵盖直升飞机和固定翼飞机的所有飞行姿态,可做成有人或无人机,是完成各种军事和民用飞形任务的优秀飞行平台。

Description

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飞机,具体讲是涉及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
背景技术:
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一直是各国航空界历来竭力追求的一种飞行器,通过多年努力,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机型,如战斗机中就有英国的鹞式战斗机,苏联时期的雅克38/141飞机,现在美国研制的F35B飞机等,而中型固定翼飞机则只有美国的XV-15以及现役的MV-22鱼鹰运输机。MV-22鱼鹰运输机虽然服役多年,并取得较好的成绩,但作为中型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在其结构和设计上仍有一定的欠妥之处;如:
1、为了使旋翼达到升力和推力的作用,将不得不把旋翼和发动机置于机翼翼尖处。其产生的巨大重量在飞机落地时所产生的冲击载荷将造成翼根强度载荷剧增,若操作不当,则很容易造成机翼翼根断裂。
2、由于该机水平飞行与升降的需要,旋翼和发动机需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之间偏转,其中机翼与发动机之间燃油和电路的连接将十分复杂,由于结构过于复杂,可靠性便会相当差。
3、MV-22鱼鹰运输机由2副旋翼和发动机提供推力或动力,以便完成它的各种飞行姿态与控制,但前提是2套系统必须同时同力并平衡运行,否则,轻则改变飞行姿态,重则机毁人亡。如果一台发动机故障或失灵,后果则不堪设想,故对发动机的可靠性要求特别高。
4、由于采用旋翼推进形式,旋翼翼尖受线速度的限制,转速上不去,进而飞行速度也会逊色于普通的固定翼飞机。另外旋翼推进还有一个缺点一一颤抖(叶片越少颤抖越强),将使仪器仪表和机翼强度受到疲劳破坏,对驾乘人员目视能力等都有一定影响。
5、由于MV-22鱼鹰运输机的旋翼直径较大,从跑道直接水平起飞或降落时,旋翼会触及地面,从而损毁飞机。所以它不能像传统飞机那样直接起飞和降落,而只能以旋翼与地面呈45度角左右或垂直的方式起降。在战争的非常时期,该机由水平改转垂直落地的时间较长,容易被地面或空中火力击毁。
6、鱼鹰运输机在垂直起降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下洗气流,由于旋翼在机翼的上方,起降时机翼会挡住一定的下洗气流,对飞机升力产生不良影响。
7、有的超短距垂直起降飞机,则会出现结构上的“赘重”现象,如美国的F35B战斗机,其发动机的升力风扇结构部分在飞行的升降阶段是起关键作用的,但一旦进入其它飞行模式,升力风扇则停止工作进入“休眠”状态此时它就是一种无用的“赘重”装置,同时它占用了相当大的机身空间,对飞机的有效载荷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此提供一种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它涵盖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能够完成的所有飞行动作,如超短距、垂直起降、平飞、侧飞、横滚、斤斗、原地360°转向及前飞、后飞等。以达到可作为运输、抢险救灾、战地救护、机降、空降、对地攻击、对舰攻击、舰载预警,舰载电子侦察(干扰),反潜和海上布雷,以及无人机的飞行平台的目的。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构造一种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其总体布局采用短机身、上单翼、后舱门,双垂尾,前三点可收放起落架形式。其特征在于:它的两边机翼内各隐藏有一副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它由机背上发动机舱内的4台涡轮轴发动机通过圆锥齿轮减速器提供动力,当压气机高速旋转时,会在气流室内产生强大的高压,高压气体再通过旋转喷管或襟翼和副翼喷管高速喷出,产生升力或推力,利用襟、副翼喷管和控制面的偏转从而控制飞机的飞行姿态。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其特征在于:在机身顶部设置了一个发动机舱,内置4台涡轮轴发动机详见图4图6,其椭圆形的凸起物断面为发动机舱进气口,发动机布置方式为:在机身顶部轴线和机翼横轴线的交汇处(重心点)前后左右各布置1台,它们前后串列,两两相向,其动力输出轴的轴端共同连接了l台圆锥齿轮减速器,通过传动轴传递扭矩,以驱动机翼内的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旋转。由于涡轮轴发动机的布置方式为前后串列,进气口两两相向,故前两台发动机局部向前,通过直角的尾气弯管向机翼前缘和翼尖延伸,发动机尾气则由机翼前缘发动机尾气管中的条缝喷出,后两台发动机则尾部向后,排气口向机身两侧倾斜向上伸出,尾气直接排向天空,详见图4。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一种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其特征在于:两边机翼的外形犹如一只蝙蝠的翅膀。它由内翼和外翼构成,机翼翼型类似于“超临界翼型”。机翼内各设置有一台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在压气机竖轴的两端即上下翼的蒙皮上各开一个较大的圆孔,孔缘内凹,通过它向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供气,在内翼和外翼连接处的上表面,有一片垂直向上的外形与上翼面相同的金属薄片——“翼刀”,它的作用是防止内翼气流横向流至外翼,在此起整流作用。在下翼面底部所开的大圆孔上,还覆盖一个椭圆形的前部开口的蚌形壳体。其作用是改变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供气方向,防止翼下树叶、砾石、沙尘吸入机内,避免事故发生。外翼的平面几何形状同样是梯形结构,从纵剖面上看为三角形,从内翼和外翼的连接处由上向下逐渐倾斜直至翼尖,在翼尖处设有翼梢小翼,以降低翼尖涡流。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其特征在于:在两边机翼前缘内各布置了一根与机翼前缘几何形状相同的发动机排气管道,并与前两台发动机尾部排气管相通,机翼内排气管道的上下两边各制作有许多纵向的矩形长孔,矩形长孔上覆盖有一条半椭圆形的条式盖板,其问留有缝隙,发动机尾气从中排出;详见图4,图6和图12。
此结构的作用有:
l、排出发动机尾气,并降低温度。
2、利用发动机尾气吸附在翼面形成翼面层流,减少翼面涡流和湍流,提高机翼升力。
3、利用发动机尾气温度加热机翼前缘和上下翼面,防止在高寒地区或极端气象条件下机翼前缘和上下翼面结冰。
4、由于机翼前缘和翼面得到加热,使得“局部声速提高到气流速度以上,从理论上讲,可以消除局部激波阻力,改变激波形成的位置和强度,达到降低激波阻力的目的”。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其特征在于:在机身两边的机翼内,各水平布置了一套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详见图4。其基本结构为:在翼内有一根竖轴,上下两端用三脚支架固定在机翼的应力盒上。竖轴上下各有一个离心式高压压气机叶轮,叶轮由叶轮托盘上下两副单列圆锥滚子轴承固定,叶轮托盘的底部联结有一个从动圆锥齿轮盘,用于传递来自传动轴上主动圆锥齿轮的扭矩,以驱动叶轮的旋转,两个叶轮在竖轴上,底部背靠背,两两相向。上下两个叶轮同时由一个主动圆锥齿轮驱动,故上下叶轮旋转的方向相反,一个向左,另一个则向右,或一个正转,一个反转。其目的在于抵消叶轮在旋转时所产生的对机翼的偏转力矩。增加飞机的稳定性。故称为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其作用是压气机高速旋转时机室内会产生较高的高压气流,通过旋转喷管或襟翼喷管和副翼喷管高速喷出,产生升力或推力。以完成飞机升降或
各种飞行姿态。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其特征在于:在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内有一套特殊的润滑系统,详见图7。其润滑方式的流程为:圆锥齿轮减速器内的油泵将润滑油送出,流向机翼下方由三脚支架固定的润滑油管,润滑油管水平并成蛇形排列,在高速气流下进行散热,然后经盖形螺母流向竖轴内的润滑油道,再通过横向支撑轴上四周均布的油孔流出,去润滑主动圆锥齿轮内的一组滑动轴承,为了防止滑油从横向支撑轴外端涌出,在靠近竖轴一端,在主动圆锥齿轮的端部和横向支撑轴上,设置了一个端面密封装置(略做改动)进行密封。端面密封为成熟技术,在此不作赘述。润滑滑动轴承后的滑油将具有一定温度,并通过滑动轴承与主动圆锥齿轮内壁之间的间隙流入传动轴内,润滑油在传动轴内一面随传动轴旋转,一面散热,再从固定在传动轴上的从动圆锥齿轮流出,其中传动轴与减速器内的从动圆锥齿轮有孔相通,以利流出。经从动齿轮润滑主动齿轮后,回到减速器油池,又从油泵送出,由此周而复始不断循环。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其特征在于:它属于常温的升力或推力方式,总共构造了4套各自独立的升力或推力系统,其基本结构详见图4图13;分布方式为:机身两边的机翼内各有两套称为一组,两组结构和布置连接方式完全相同。每套系统内各含有前后两个喷管,一个为旋转喷管,另一个是矩形喷管。矩形喷管分别称为襟翼喷管或副翼喷管。两个喷管之间有一个固定连接段和叠合式偏转装置。前喷管为金属的直角圆筒形可转动的喷管,后喷管为金属的可偏转的矩形喷管,根据飞机飞行姿态的需要,可采用每组内前后两个旋转喷管与矩形喷管独立或联合工作的状态。如:每两组内前后旋转喷管独立工作时,旋转喷管舱门开启,旋转喷管旋转至垂直向下,高压气流从旋转喷管喷口高速喷出,此时飞机处于上升或降落状态。当旋转喷管同时喷口向前一定角度时,飞机缓慢后退,当两组旋转喷管的喷口,一组向前,另一组向后则飞机处于360°原地转向状态,当两组旋转喷管喷口同时向后下方喷射时,飞机处于超短距升降状态,当旋转喷口偏转至水平位置时,旋转喷管舱舱门关闭,旋转喷管与矩形喷管处于联合工作状态。此时,高压气流从斜向变径段经旋转喷管通过固定连接段和叠合式偏转段,再从矩形喷管即襟翼喷管和副翼喷管喷出,飞机则进入传统固定翼飞机飞行状态。
本发明所述的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其特征在于:叠合式偏转段后的襟翼喷管和副翼喷管。分别通过联动杆与襟翼和副翼联动,即喷口方向始终与襟翼和副翼的方向保持一致。详见图4图6,与襟翼相联的襟翼喷管,喷口方向可水平或向下偏转,而与副翼相联的副翼喷管,喷口方向可向上,水平和向下偏转,当襟翼和副翼喷管都处于水平状态时,襟翼喷管和副翼喷管就起到一个螺旋桨的推力作用,其余的操作与传统固定翼飞机相同。在此襟翼喷管和副翼喷管就是起增强襟翼和副翼的作用。
本发明所述的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其特征在于:副翼喷管和垂尾方向舵处于同一中心线上与平尾及升降舵也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当飞机平飞时,由副翼喷管喷出的强大高速常温气流作用在控制面上,可大大增强控制面的舵效应。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优点一:飞行速度快,由于本机没有螺旋桨的阻碍,没有旋翼的翼尖限速,也没有发动机的外露阻力,所以它的气动外形好,同时它采用了翼面喷流技术,机翼升效好,空气阻力小,更因为它采用了常温的喷气推进技术,从理论上讲,应该比现有旋翼推进的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速度要快很多。
优点二:飞行安全。由于本机机翼面积大,机翼单位载荷小,在发动机停车时可有较大的滑翔比,再加上平底的机身,在适当的航速和迎角下,在适当的场地上,也可安全迫降。另外,传动轴之间由于采用了平衡离合器,它可以平衡发动机的输出动力,所以即使有一半动力同时发生故障,也能将飞机安全飞回基地。
优点三:起降稳定性好。由于本机在翼下采用了前后左右4个旋转喷管,而且间距较大,位置适当,喷力平衡,起降的稳定性好,故能起到很好的平衡支撑作用。
优点四:安全环保。本机起降时,向下喷出的是常温气流,当它作为舰载机使用时,不会烧烛舰艇甲板。作为陆机使用时,不会对周围的人员和动植物造成危害,十分安全环保。
优点五:由于本发明采用了向翼面喷射热气流的技术,机翼翼面温度始终高于零度。所以在高寒地区或极端气象条件下,机翼表面不易结冰,不会因结冰原因而造成飞行事故,故十分安全。
优点六:本发明所述的超短距垂直降固定翼飞机和传统的固定翼飞机相比,虽然增加了少量的重量,但增加的重量部份,在飞行的各个阶段始终都在发挥作用,没有“赘重”。同时动力和垂直起降装置,都不占用机舱空间。
优点七:本发明所述的固定翼飞机的超短距垂直起降系统,其关键部件直角圆筒形"旋转喷管",具有结构重量轻,体积小的特点,所以在进行角度偏转即改变飞行方式时,可显示出“稳”、“快”、“灵”的特性,在战争时期极为重要,可以减少装备和人员的损失提供较好的时间保障。
优点八:本发明所述的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由于采用后舱门形式,车辆、装备和人员物资可直接进入舱内,方便和缩短装卸时间。
附图说明
图l-3是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的三面图
图4-5是图1-3的立体图
图6是图2顶面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图6的A-A剖视图
图8是图7中Ⅰ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图8的C-C剖视图
图10是图8中A-A剖视图
图11是图8中B-B剖视图
图12是图6中B-B剖视图(襟翼和副翼的喷管处于超短距起降状态)
图13是图6中B-B剖视图(旋转喷管处于飞机后飞状态)
图14是图12叠合式偏转段“Ⅰ”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的机械传动示意图
图中:
1、机头;2、驾驶舱;3、发动机尾气机翼下喷口;4、翼梢小翼;5、压气机下部进风口;6、旋转喷管A;7、旋转喷管舱舱门A;8、压气机下进风口蚌形壳;9、旋转喷管B;10、旋转喷管舱;11、旋转喷管舱舱门B;12、前起落架;13、前起落架舱门;14、主起落架;15、主起落架舱门;16、主起落架舱;17、后舱门;18、平尾;19、升降舵;20、垂尾;21、方向舵;22、外机翼;23、翼刀;24、发动机尾气机翼喷口整流罩;25、发动机尾气机翼上喷口;26、异形机翼;27、压气机上风口;28、三脚支架;29、内翼;30、发动机舱进气口;31、发动机舱;32、发动机A;33、发动机B;34、发动机C;35、发动机D;36、发动机尾气管A;37、发动机尾气管B;38、发动机尾气出口A;39、发动机尾气出口B;40、辅助动力;41、辅助动力舱;42、辅助动力尾气出口;43、前压气机出口斜向变径段;44、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44.1、上气流室;44.2、上压气机叶轮;44.2A、叶轮底盘;44.2B、叶片;44.2C、叶片环板;44.3、压气机进气口;44.4,下压气机叶轮;44.5、下气流室;44.6、中间隔板;44.7、单列圆锥滚子轴承A;44.8、竖轴润滑油道;44.9、叶轮托盘;44.10、单列圆锥滚子轴承;44.11、盖形螺母;44.12、连接螺母;44.13、竖轴;44.14、单列圆锥滚子轴承B;44.15、从动圆锥齿轮盘A;44.16、从动圆锥齿轮盘B;44.17、单列圆锥滚子轴承;44.18、叶轮托盘;44.19、主动圆锥齿轮;44.20、单向推力球轴承;44.21、紧固螺栓;44.22、润滑油道;44.23、滑动轴承;44.24、横向支撑轴;44.25、紧固件;45、连接段;46、加强板;47、液压作动筒A;48、支撑轴;49、连接段;50、襟翼喷管;51、襟翼喷管喷口;52、后压气机出口斜向变径段;53、联动杆;54、变径连接段;55、副翼喷管;56、副翼喷管喷口;57、副翼;58、机翼增升管;59、肋片;60、襟翼;61、联动杆;62、平衡离合器;63、减速器A;64、减速器B;64.1、双列向心球面滚子轴承;64.2、从动圆锥齿轮;64.3、主动圆锥齿轮;64.4、油泵;64.5、传动轴;65、支撑轴;66、液压作动筒;67、碗形橡胶密封;68、万向节;69、机身肋框;70、润滑油管;71、滑动轴承;72、机翼蒙皮;73、机翼扭力盒;74、连杆A;75、叠合式偏转段;76、连接段;77、连杆B;78、叠合式偏转片;79、偏转片连接轴;80、整流罩;81、整流罩连接轴;82、液压作动筒B。
具体实施方式:
构造一架上单翼短机身,后舱门,双垂尾,前三点可收放式起落架的固定翼飞机,在其机顶设置一个平台,将机翼重心和机身重心重合,以重心的重合点为基准,沿机身划纵轴线和机翼划横轴线按发动机的几何尺寸前后左右布置4台发动机,发动机的类型为:涡轮轴发动机,后简称“发动机”,并以重心重合点为中心,发动机A32在前右,发动机C34在后右,发动机B33在前左、发动机D35在后左。发动机的布置,方向为两两相对,相向而立,即发动机A32、发动机C34的动力输出轴相向布置,发动机C34向前,发动机A32向后,两轴之间由减速器A63连接,同理,发动机B33向后,发动机D35向前,两轴问由减速器B64连接。减速器A63和减速器B64之间有一根传动轴64.5贯通。并通向减速器的各自外侧,如减速器B64的传动轴64.5伸向右边的共轴正反转离心高压式压气机44,同理减速器63的传动轴则相反。减速器63和减速器64之间的传动轴64.5中间由平衡离合器62连接。而平衡离合器64的类型为电磁离合器。其作用是便于发动机启动和在紧急情况下平衡4台发动机的动力输出。
在发动机34、35的尾部,各制作一个和发动机尾部尺寸相同的14圆筒形直角金属弯管并与其相联,作为发动机尾气管36、37管口垂直向上,伸出发动机舱舱外,成为发动机尾气出口38、39。在发动机D35、发动机B33的尾部,同样各自作一个和尾部尺寸相同的圆筒形直角金属弯管并与其相联,形成发动机尾气出口且水平布置,一个管口水平向左,一个管口水平向右,并分别与左右机翼的发动机机翼尾气管58相联。以上所述的4台发动机的布置与其它相关设备的相互关系,可详见图5的结构图及图6的平面图。在布置发动机的平台顶部,用航空工业的材料和工艺制作一个半椭圆形的长拱形壳体,前端开口,罩于平台之上,形成一个半封闭空间,并与机体平滑过渡,壳体中部用隔层竖直分开,前部为发动机舱31,开口部份为发动机舱进气口30,详见图4,后部为辅助动力舱41,内置辅助动力40,详见图4。如果机型不大则取消辅助动力40,可改为油箱或用作它途。
异形机翼26的外形犹如蝙蝠的翅膀见图2,它内大外小,翼型较厚分内翼29和外翼22,内翼29和外翼22由3个梯形组合而成,其中内翼29平面几何形状为两个梯形的组合,大梯形在前,小梯形在后,大梯形小端向外,小梯形小端向后,机翼翼型类似于“超临界翼型”。在内翼29的横轴线中部,上下设置有一个对称的大型圆孔,孔内有一个内圆外方的扭力盒(图中未画出),并与机翼的扭力盒相联。内圆外方的扭力盒内安装有一部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44以及附属部件。机翼上下对称的大型圆孔孔缘内凹,它就是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44的上下进气口44.3,在机翼下的压气机进气口上,还覆盖有一个前端开口,形状似半椭圆形的拱形壳体。在此称为压气机下进风蚌形壳8.内翼29的后缘设置有副翼57和副翼喷管55由联动杆61相联。可以同时联动。而襟翼喷管50同样和外翼22的襟翼60相联,也同时联动。外翼22的平面形状也是一个梯形结构,大端与内翼29相联,小端向外,在小端即翼梢上设置有一个翼梢小翼4,整个外翼22的纵剖面犹如一个细长三角形,大端在内,厚度的顶部向外逐渐向下倾斜直至与下翼面持平,内置油箱等。在内翼29与外翼22的联接处设置有一个与内翼29上翼面形状相同,竖直向上尾部逐渐变小的金属薄片即翼刀23。
在异形机翼26的前缘内,设置有一根与机翼前缘剖面形状相同的管形装置,翼尖一端封闭在机身一侧与发动机A32、发动机B33的发动机尾气管相联并贯通,管形装置的上下两面都制作有许多条形开口,此条形开口叫发动机尾气机翼上喷口25和发动机尾气机翼下喷口3,发动机尾气机翼上喷口25、发动机尾气机翼下喷口3与机翼蒙皮72相通,排向大气,此套管形装置称为机翼增升管58,机翼增升管58的外部复盖有一个与机翼前缘形状类似的半椭圆形的条状壳体,壳体与机翼增升管58之间,留有一定缝隙,便于发动机A32、发动机B33尾气从中喷出。此半椭圆形条状壳体叫"发动机尾气机翼喷口整流罩24,具体详见图13。
机尾控制面的几何形状和结构与传统固定翼飞机基本相同,但由图1-图3的三面图可以看出,也略有所不同,为了便于本飞机升降时的平衡,故机身较短,舵效应较差,为了弥补这个缺点,首先将垂尾设置为双垂尾,其次,将垂尾20和方向舵21设置在副翼喷口56的同一中心轴线上,利用副翼喷口56的强大气流直接作用于升降舵19和方向舵21,以加强其舵效应。
两边的异形机翼26内各水平布置有一套垂直升降装置,其主要设备为“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44,他主要由竖轴44.13、上压气机叶轮44.2和下压气机叶轮44.4;主动圆锥轮盘44.19及从动圆锥齿轮盘A44.15,从动圆锥齿轮盘B44.16等组成。详见图7图8,基本结构为:在机翼26内圆外方的应力盒内有一根竖轴44.13,竖轴中部直径较大,用螺纹连接有一个水平布置的横轴叫“横向支撑轴”44.24,横向支撑轴44.24和竖轴44.13内各有一个通孔并且相联,这2个通孔称为“润滑油道”44.22。竖轴44.13的上下两端用三脚支架28固定在内翼29内圆外方应力盒上,竖轴44.13上下各有一个压气机叶轮,上压气机叶轮44.2、下压气机叶轮44.4见图7,上压气机叶轮44.2、下压气机叶轮44.4由各自的叶轮托盘44.9支撑,叶轮托盘44.9的结构见图8,在圆盘的中心,垂直向上铸有1个带外筋的圆形筒体,筒体内的上下各有一个轴承位,轴承位上各安装有一副单列圆锥滚子轴承A44.7、单列圆锥滚子轴承B44.14用以支撑叶轮托盘44.9详见图8,圆盘中部圆周上有数个通孔,以便用紧固件44.25联接压气机叶轮44.2和从动圆锥齿轮盘44.15。压气机叶轮44.2,由叶轮底盘44.2A,叶片44.2B和环板44.2C构成,详见图7。具体结构为叶轮底盘44.2A由圆形的金属薄板并将中心制作出一个圆形凸台,圆形凸台的上面是叶轮托盘44.9,下面是从动圆锥齿轮盘44.15,它们由紧固件44.25联接,在叶轮底盘44.2A的外部圆面上,竖直等距的排列着形如梯形的金属薄片,该薄片叫“叶片”44.2B,叶片44.2B的大端向下,小端向上,顶部联接有一个薄板圆环,称为“叶片环板”44.2C,详见图7,叶片环板44.2C的外径与叶轮底盘44.2A外径相同,内径与叶片44.2B外端的内角圆周相同,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压气机叶轮,叶轮旋转的扭矩分别由主动圆锥齿轮,从动圆锥齿轮盘A44.15、从动圆锥齿轮盘B44.16和传动轴64.5传递,详见图7。从动圆锥齿轮盘A44.15、从动圆锥齿轮盘B44.16的结构见图8,图11,它的外形犹如一个带齿的圆环,圆环的内径与叶轮托盘44.9底部的第1个台阶相同并过渡配合,外径则与叶轮托盘44.9的外径相同,圆环下部外圆面上,按圆锥齿轮加工工艺制作有标准齿形,并与主动圆锥齿轮44.9的齿形相吻合,齿轮的内盘圆周面上,均布有许多小通孔,通过它用紧固件44.25将压气机叶轮44.2,从动圆锥齿轮盘44.15和叶轮托盘44.9相联。上压气机叶轮44.2、下压气机叶轮44.4结构完全相同,但安装方式完全相反,即上压气机叶轮A44.2、下压气机叶轮44.4在竖轴44.13上安装时,底部相向,顶部向外,从动圆锥齿轮盘A44.15、从动圆锥齿轮盘B44.16同时与主动圆锥齿轮44.19吻合,以利传动轴65的扭矩同时传递给从动圆锥齿轮A44.15和从动圆锥齿轮盘B44.16。
主动圆锥齿轮44.19的形状见图11B-B;有一个圆形金属筒体,中部一段直径较大,在直径较大的地方,制作出一个圆锥齿轮体,其齿形应与从动圆锥齿轮盘A44.15、从动圆锥齿轮盘B44.16的齿形相同与吻合。筒体内壁中部有一个隔板,隔板中心有孔,隔板沿内壁圆周面上钻有许多细孔,以利横向支撑轴44.24内的润滑油通过,隔板将内筒分为两段,即外段和内段,内段具有较高的形位公差和光洁度,并且与横向支撑轴上的滑动轴承相配合,而外段有通体的内螺纹,该内螺纹与传动轴65上的螺纹标准相同,隔板上的中心孔,可用紧固螺栓44.21将内筒外侧的单向推力球轴承44.20联结到横向支撑轴44.24上,防止主动圆锥齿轮44.19轴向窜动。横向支撑轴44.24的结构见图11B-B,在一根圆轴上,在轴的一端制作出一段螺纹,该螺纹的齿形与竖轴44.13中部横孔上的螺纹相同并能配合,而另一段的轴径上则套有一组常规的滑动轴承44.23,滑动轴承44.23的外径及形位公差应与主动圆锥齿轮44.19的内筒直径相配合,滑动轴承44.23上的油孔与横向支撑轴44.24内的润滑油道44.22相通,靠近滑动轴承44.23一端的轴的端面中心有一个螺纹孔,以便联结相关零件。上压气机叶轮44.2、下气压机44.4的外部用金属薄板围成一个圆筒,其间留有上气流室44.1、下气流室44.5的空间距离,,筒体上下两端的圆形环板孔缘内凹,形成压气机进气口44.3,筒体内壁中部即上压气机叶轮44.2、下压气机轮44.4之间,固定有一个圆形环板,叫中间隔板44.6,详见图7,其作用是将压气机气流空间分成上下两个气流室,金属筒体固定在机翼内的内圆外方扭力盒上。
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44的动力由传动轴64.5经减速器64传来,传动轴64.5的结构见图7,他是一根中空的金属长轴,轴的一端有螺纹,与主动圆锥齿轮44.9相联。另一端与减速器64相联。减速器64是一个常规的一级传动圆锥齿轮减速器,结构见图7,而区别在于它由前后两个主动圆锥齿轮64.3同时驱动一个从动圆锥齿轮64.2,而且齿轮箱内有一个油泵64.4,另外为了防止机翼在极端气象条件下,造成传动轴64.5挠动所带来的径向位移,齿轮箱上的传动轴64.5用单点固定,即齿轮箱外侧用碗形橡胶密封67,而内侧用双列向心球面滚子轴承64.1固定,详见图7。
两边机翼内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44上的传动轴64.5均向机身一侧的减速器A63和减速器B64延伸并贯通而出,传动轴64.5在伸出一端各联结有一个万向节68,在两个方向节68之间的传动轴64.5中部,连接有一个电磁式的离合器,叫“平衡离合器”62详见图6,该平衡离合器62平常处于分离状态;以利发动机启动,当某台发动机故障时,合上平衡离合器62,有利于平衡各发动机传递到减速器A63和减速器B64上的动力。
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44的润滑系统由油泵64.4,润滑油管70,竖轴44.13润滑油道44.8,横向支撑轴的润滑油道44.22,滑动轴承44.23,传动轴64.5,内壁及减速器A63,内的圆锥齿轮副64.2、64.3和油池构成,详见图7。由于润滑油路充分利用了机上相关零件,故只需另外布置一根金属油管即可,在此称为润滑油管70详见图7。具体方式为将一根金属的润滑,油管70从减速器64内的油泵64.4上接出,从机翼26下方沿三脚支架28蛇形排列,通往三脚支架上的盖形螺母44.11与连接螺母44.12,盖形螺母44.11和连接螺母44.12有孔与竖轴44.13的润滑油道44.8想通,只是按常规方法将润滑油管44.8连接到连接螺母44.12上即可,由此完成一个润滑油从油泵64.4到润滑油管70,到竖轴润滑油道44.8,再到横向支撑轴润滑油道44.22,然后从横向支撑轴润滑油道44.22喷向滑动轴承44.23,再经传动轴64.5内壁流向减速器63内的圆锥齿轮副64.2、64.3至油池再到油泵64.4的封闭系统。
两边机翼内的超短距垂直起降系统,主要由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44,压气机出口斜向变径段43,旋转喷管6、9,变径连接段54叠合式偏转段75,以及襟翼喷管50和副翼喷管55管构成,详见图4图6。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44前面已述,在此不再赘述。其它部件的具体实施方式基本为:在两边机翼内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44靠近机身一侧,在上气流室44.1,和下气流室44.5的外壁上,对称地各开一个矩形通孔,并连接各自的压气机出口斜向变径段54其尾固定上连接段45,连接段45后用常规方法连接一个可向下偏转120度的旋转喷管A6、旋转喷管B9,见图4图6。旋转喷管A6、旋转喷管B9之后固定有一个既相通又不相连的变径连接段54,紧接着就连接有一个叠合式偏转段75,再其后便连接着襟翼喷管50或副翼喷管55。襟翼喷管50通过联动杆61与襟翼60同时联动,副翼喷管55通过联动杆53与副翼57同时联动,详见图6。襟翼60与襟翼喷管50联动的力矩由襟翼60的液压作动筒(图中未画)及副翼57和副翼喷管55的联动由副翼57的液压作动筒(图中未画)提供力矩,襟翼和副翼液压作动筒的结构与布置,属常规方法。
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44的前后两个压气机出口斜向变径段其结构略有不同,下面分别阐述,前压气机出口斜向变径段43的结构为:它是一个外侧略带弧度向外倾斜略45度的矩形喇叭状金属盒体,末端由方变圆,然后固定联结在圆筒形的金属联接段45上,详见图6。而后压气机出口斜向变径段52的结构为:喇叭状的矩形金属条盒向后延伸,向外直角转向,然后由方变圆,固定联结在圆筒形联接段上,其余各部件基本相同,旋转喷管A6、旋转喷管B9,是一个带直角弯头的金属圆管,在直角弯管的横向末端,用常规方法与连接段45相联,使其既能旋转,又能密封。旋转喷管A6、旋转喷管B9的横管外端截面中心线上各有一个加强片46,以便于联接支撑轴48,支撑轴48的外端贯通在机翼应力盒的滑动轴承71上,详见图7,以便支撑轴48旋转,支撑轴48在与滑动轴承71与加强片46的之间,固定有一根连杆74,而在连杆74上连接有液压作动筒47见图7和图13,通过连杆74、液压作动杆47的转动来带动旋转喷管A6。旋转喷管B9的其它结构与旋转喷管A6相同其旋转力矩来自液压作动筒B82;旋转喷管A6、旋转喷管B9的竖向末端,有一个与连接段49、变径连接段54的前端相同的斜口,它们互相配合,既能联通,又能分断。旋转喷管A6、旋转喷管B9的竖端可以由水平状态向下旋转120度,详见图5和图13。连接段49、变径连接段54是一个由圆变方的并固定在异形机翼26内的金属异形管道,见图4,连接段49、变径连接段54的前端具有一个与旋转喷管A6、旋转喷管B9末端相配合的斜口,而尾部则与叠合式偏转段78相联,其目的是起联通旋转喷管A6、旋转喷管B9和叠合式偏转段78的作用。
叠合式偏转段75是由数个叠合式偏转片78叠合在一起,通过偏转片连接轴79联结并以偏转片连接轴79为圆心进行偏转,顶部和外侧围有整流罩80,其后连接有襟翼喷管50或副翼喷管55的一种装置,详见图14,叠合式偏转段75由叠合式偏移片78,偏转片连接轴79和整流罩80构成。叠合式偏转片78的几何形状为侧面扇形,顶部为矩形,侧面扇形前缘外翻,后缘平直,顶部前缘下扣,后缘上翻,扇形下部有孔,通过偏转片连接轴79进行连接的三面体,详见图14。偏转片连接轴79是一根细长的两端带螺纹并用螺母进行紧固的圆轴,属常规零件,为了减少叠合式偏转段75的流体阻力,在其外部设置了一个整流罩80,详见图14。整流罩80的形状是侧面为半椭圆形,顶部为矩形的三面体,侧面前端顶部有一根整流罩连接轴81,将整流罩80联接在连接段49或变径连接段54上,整流罩80在叠合式偏转段75的推动下,可绕整流罩连接轴81偏转,叠合式偏移段75偏转的力矩来自襟翼喷管60或副翼喷管50。襟翼喷管60和副翼喷管50结构相同,其几何形状为:它是一个金属矩形方管,尾端有向下倾斜的斜口,联接在叠合式偏转段75之后的一种喷气式推力装置,类似于火箭喷口的作用,他可以随襟翼60或副翼57的偏转而改变高压气流的喷射方向,以控制飞机的飞行姿态。
安装旋转喷管A6、旋转喷管B9,的翼内空间称为旋转喷管舱10,在其旋转喷管舱10的下面,机翼蒙皮面上设有一副双扇舱门叫旋转喷管舱舱门A7和旋转喷管舱舱门B11,是一个金属的矩形板式结构,用饺链连接在机翼上,详见图5。开启和关闭旋转喷管舱舱门的动力来自液压作动筒或旋转喷管A6、旋转喷管B9的联动机构。

Claims (8)

1.一种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其特征在于:总体布局采用短机身,上单翼,后舱门,双垂尾,前三点可收放起落架的型式;其机构包括发动机机舱(31),动力与机械传动装置,特殊润滑系统,异性机翼(26)和超短距垂直起降系统;其中机身上部两侧的异形机翼(26)内,各水平布置有一套以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44)为主的超短距垂直起降系统,并和机身顶部发动机机舱(31)内的动力与机械传动装置通过传动轴(64.5)相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机舱(31),在机顶布置发动机的平台顶部,用航空工业的材料和工艺制作一个半椭圆形的长拱形壳体,前端开口,罩于平台之上,形成一个半封闭空间,并与机体平滑过渡,壳体中部用隔层竖直分开,前部为发动机舱(31),开口部份为发动机舱进气口(30),后部为辅助动力舱(41),内置辅助动力(4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与机械传动装置,发动机机舱(31)内设置一个平台,将机翼重心和机身重心重合,以重心的重合点为基准,沿机身划纵轴线和机翼划横轴线按发动机的几何尺寸前后左右分别布置四台发动机A(32)、发动机B(33)、发动机C(34)和发动机D(35),并以重心重合点为中心,发动机A(32)在前方靠右,发动机C(34)在后方靠右,发动机B(33)在前方靠左、发动机D(35)在后方靠左;发动机的布置,方向为两两相对,相向而立,即发动机A(32)和发动机C(34)的动力输出轴相向布置,发动机C(34)向前,发动机B(32)向后,两轴之间由减速器A(63)连接,同理,发动机B(33)向后,发动机D(35)向前,两轴间由减速器B(64)连接;减速器A(63)和减速器B(64)之间有一根传动轴(64.5)贯通;并通向减速器的各自外侧,减速器B(64)的传动轴(64.5)伸向右边的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气机(44),同理减速器A(63)的传动轴则相反;减速器A(63)和减速器B(64)之间的传动轴(64.5)中间由平衡离合器(62)连接;所述平衡离合器(64)的类型为电磁离合器;在发动机B(34)和发动机D(35)的尾部,各制作一个和发动机尾部尺寸相同的圆筒形直角金属弯管并与其相联,作为发动机尾气管A(36)和发动机尾管(37)管口垂直向上,伸出发动机舱舱外,成为发动机尾气出口A(38)和发动机尾气出口B(39);在发动机D(35)和发动机C(33)的尾部,同样各自作一个和尾部尺寸相同的圆筒形直角金属弯管并与其相联,形成发动机尾气出口且水平布置,一个管口水平向左,一个管口水平向右,并分别与左右机翼的发动机机翼曾升管(58)相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其特征在于:异形机翼(26)翼型较厚分内翼(29)和外翼(22),内翼(29)和外翼(22)由3个梯形组合而成,其中内翼(29)平面几何形状为2个梯形的组合,大梯形在前,小梯形在后,大梯形小端向外,小梯形小端向后,在内翼(29)的横轴线中部,上下设置有一个对称的大型圆孔,孔内有一个内圆外方的扭力盒,并与机翼(26)的扭力盒相联;内圆外方的扭力盒内安装有一部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44);所述异形机翼(26)上下对称的大型圆孔孔缘内凹,该大型圆孔为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44)的上下进气口,在机翼(26)下的压气机进气口(44.3)上,还覆盖有一个前端开口,形状似半椭圆形的拱形壳体;异形内翼(29)的后缘设置有副翼(57)和副翼喷管(55)由联动杆(61)相联,而襟翼喷管(50)同样和外翼(22)的襟翼(60)相联,也同时联动;外翼(22)的平面形状也是一个梯形结构,大端与内翼(29)相联,小端向外,在小端即翼梢上设置有一个翼梢小翼(4),整个外翼(22)的纵剖面为细长三角形,大端在内,厚度的顶部向外逐渐向下倾斜直至与下翼面持平,内置油箱等;在内翼(29)与外翼(22)的联接处设置有一个与内翼(29)上翼面形状相同,竖直向上尾部逐渐变小的金属薄片即翼刀(23);在异形机翼(26)的前缘内,设置有一根与机翼前缘剖面形状相同的管形装置,翼尖一端封闭在机身一侧与发动机A(32),发动机B(33)的发动机尾气管相联并贯通,管形装置的上下两面都制作有许多条形开口,此条形开口叫发动机尾气机翼喷口;包括有发动机尾气机翼上喷口(25),发动机尾气机翼下喷口(3),发动机尾气机翼喷口与机翼蒙皮(72)相通,排向大气,此套管形装置称为机翼增升管(58),机翼增升管(58)的外部复盖有一个与机翼前缘形状类似的半椭圆形的条状壳体,壳体与机翼增升管(58)之间,留有一定缝隙,便于发动机A(32)、发动机B(33)尾气从中喷出;此半椭圆形条状壳体为发动机尾气机翼喷口整流罩(24);在垂尾(20)和方向舵(21)设置在副翼喷口(56)的同一中心轴线上,利用副翼喷口(56)的强大气流直接作用于升降舵(19)和方向舵(21);两边的异形机翼(26)内各水平布置有一套垂直升降装置,其主要设备为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4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44)包括竖轴(44.13)、上压气机叶轮(44.2)、下压气机叶轮(44.4)、主动圆锥齿轮盘(44.19)及从动圆锥齿轮盘;在机翼(26)内圆外方的应力盒内有一根竖轴(44.13),竖轴中部直径较大,用螺纹连接有一个水平布置的横向支撑轴(44.24),横向支撑轴(44.24)和竖轴(44.13)内各有一个润滑油道(44.22)并且相联;竖轴(44.13)的上下两端用三脚支架(28)固定在内翼(29)的内圆外方应力盒上,竖轴(44.13)上下各有一个压气机叶轮,上下压气机叶轮由各自的叶轮托盘(44.9)支撑,在圆盘的中心,垂直向上铸有一个带外筋的圆形筒体,筒体内的上下各有一个轴承位,轴承位上各安装有一副单列圆锥滚子轴承,圆盘中部圆周上有数个通孔;
压气机叶轮(44.2)包括叶轮底盘(44.2A),叶片(44.2B)和环板(44.2C);叶轮底盘(44.2A)由圆形的金属薄板并将中心制作出一个圆形凸台,圆形凸台的上面是叶轮托盘(44.9),下面是从动圆锥齿轮盘(44.15),并由紧固件(44.25)联接,在叶轮底盘(44.2A)的外部圆面上,竖直等距的排列着数个叶片(44.2B),叶片(44.2B)的大端向下,小端向上,顶部联接有一个叶片环板(44.2C),叶片环板(44.2C)的外经与叶轮底盘(44.2A)外径相同,内径与叶片(44.2B)外端的内角圆周相同;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压气机叶轮,叶轮旋转的扭矩分别由主动圆锥齿轮,从动圆锥齿轮盘和传动轴传递;
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从动圆锥齿轮盘分为从动圆锥齿轮盘A(44.15)和从动圆锥齿轮盘B(44.16),外形为带齿的圆环,圆环的内径与叶轮托盘(44.9)底部的第一个台阶相同并过渡配合,外径则与叶轮托盘(44.9)的外径相同,圆环下部外圆面上,按圆锥齿轮加工工艺制作有标准齿形,并与主动圆锥齿轮(44.9)的齿形相吻合,齿轮的内盘圆周面上,均布有许多小通孔,通过它用紧固件(44.25)将压气机叶轮(44.2),从动圆锥齿轮盘(44.15)和叶轮托盘(44.9)相联;上下压气机叶轮结构完全相同,上气机叶轮(44.2)和下压气机叶轮(44.4)在竖轴(44.13)上安装时,底部相向,顶部向外,上从动圆锥齿轮盘(44.15)和下从动圆锥齿轮盘(44.16)同时与主动圆锥齿轮(44.19)吻合;
所述主动圆锥齿轮盘设置有一个圆形金属筒体,该圆形金属筒体中部一段直径较大,在直径较大的地方,制作出一个圆锥齿轮体,其齿形与上从动圆锥齿轮盘(44.15)和下从动圆锥齿轮盘(44.16)的齿形相同与吻合;筒体内壁中部有一个隔板,隔板中心有孔,隔板沿内壁圆周面上钻有许多细孔,以利横向支撑轴(44.24)内的润滑油通过,隔板将内筒分为外段和内段,内段具有较高的形位公差和光活度,并且与横向支撑轴上的滑动轴承相配合,而外段有通体的内螺纹,该内螺纹与传动轴(65)上的螺纹标准相同,隔板上的中心孔,可用紧固螺栓(44.21)将内筒外侧的单向推力球轴承(44.20)连接到横向支撑轴(44.24)上,防止主动圆锥齿轮(44.19)轴向窜动;
所述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44)的动力由传动轴(64.5)经减速器B(64)提供,他是一根中空的金属长轴,轴的一端有螺纹,与主动圆锥齿轮(44.9)相联;另一端与减速器B(64)相联,其中减速器B(64)是一个常规的一级传动圆锥齿轮减速器,该减速器B(64)由前后两个主动圆锥齿轮(64.3)同时驱动一个从动圆锥齿轮(64.2),而且齿轮箱内有一个油泵(64.4),另外为了防止机翼在极端气象条件下,造成传动轴(64.5)挠动所带来的径向位移,齿轮箱上的传动轴(64.5)用单点固定,即齿轮箱外侧用碗形橡胶密封(67),而内侧用双列向心球面滚子轴承(64.1)固定;所述两边机翼内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44)上的传动轴(64.5)均向机身一侧的减速器A(63)和减速器B(64)延伸并贯通而出,传动轴(64.5)在伸出一端各联结有一个万向节(68),在两个方向节(68)之间的传动轴(64.5)中部,连接有一个电磁式的平衡离合器(6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特殊润滑系统由油泵(64.4),润滑油管(70),竖轴(44.13)润滑油道(44.8),横向支撑轴的润滑油道(44.22),滑动轴承(44.23),传动轴(64.5),内壁及减速器A(63),内圆锥齿轮副和油池构成;由于润滑油路充分利用了机上相关零件,故只需另外布置一根润滑油管(70)即可;先从减速器(64)内的油泵(64.4)上接出,从机翼(26)下方沿三脚支架(28)蛇形排列,通往三脚支架上的盖形螺母(44.11)与连接螺母(44.12),盖形螺母(44.11)和连接螺母(44.12)有孔与竖轴(44.13)的润滑油道(44.8)联通,只是按常规方法将润滑油管(44.8)连接到连接螺母(44.12)上即可,由此完成一个润滑油从油泵(64.4)到润滑油管(70),到竖轴润滑油道(44.8),再到横向支撑轴润滑油道(44.22),然后从横向支撑轴润滑油道(44.22)喷向滑动轴承(44.23),再经传动轴(64.5)内壁流向减速器A(63)内的圆锥齿轮副及油池再到油泵(64.4)的封闭系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起降系统,其特征在于:超短距·垂直起降系统包括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44),压气机出口斜向变径段(43),旋转喷管,变径连接段(54)叠合式偏转段(75),以及襟翼喷管(50)和副翼喷管(55)管构成;在两边机翼内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44)靠近机身一侧,在上下气流室的外壁上,对称地各开一个矩形通孔,并连接各自的压气机出口斜向变径段(54)其尾固定上连接段(45),各连接段(45)后连接一个可向下偏转120度的旋转喷管A(6)和旋转喷管B(9);旋转喷管A(6)和旋转喷管B(9)之后固定有一个既相通又不相连的变径连接段(54),紧接着就连接有一个叠合式偏转段(75),再其后便连接着襟翼喷管(50)或副翼喷管(55);襟翼喷管(50)通过联动杆(61)与襟翼(60)同时联动,副翼喷管(55)通过联动杆(53)与副翼(57)同时联动;襟翼(60)与襟翼喷管(50)联动的力矩由襟翼(60)的液压作动筒提供,副翼(57)和副翼喷管(55)的联动力矩由副翼(57)的液压作动筒提供;
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44)的前压气机出口斜向变径段(43)是一个外侧略带弧度向外倾斜略45度的矩形喇叭状金属盒体,末端由方变圆,并固定联结在圆筒形的金属联接段(45)上;共轴正反转离心式高压压气机(44)的后压气机出口斜向变径段(52)与前端气机出口斜向变径段(43)区别在于:喇叭状的矩形金属条盒向后延伸,向外直角转向,然后由方变圆,固定联结在圆筒形联接段上,;旋转喷管,是一个带直角弯头的金属圆管,在直角弯管的横向末端,用常规方法与连接段(45)相联,使其既能旋转,又能密封,在旋转喷管A(6)和旋转喷管(9)的横管外端截面中心线上各有一个加强片(46),以便于联接支撑轴(48),支撑轴(48)的外端贯通在机翼应力盒的滑动轴承(71)上,以便支撑轴(48)旋转,支撑轴(48)在滑动轴承(71)与加强片(46)之间,固定有一根连杆(74),连杆(74)上连接有液压动作筒A(47),通过连杆(74)和液压动作筒A(47)的转动来带动旋转喷管A(6)的偏转,旋转喷管B(9)的其他结构与旋转碰管A(6)相同,其旋转力矩来至液压传动筒B(82);旋转喷管A(6)和旋转喷管(9)的竖向末端,有一个与连接段(49)和变径连接段(54)的前端相同的斜口,它们互相配合,既能联通,又能分断,旋转喷管A(6)和旋转喷管(9)的竖端可以由水平状态向下旋转120度,连接段(49)和变径连接段(54)一个由圆变方的并固定在异形机翼(26)内的金属异形管道;连接段(49)和变径连接段(54)的前端具有一个与旋转喷管A(6)和旋转喷管(9)末端相配合的斜口,而尾部则与叠合式偏转段(78)相联,其目的是起联通旋转喷管A(6)、旋转喷管(9)和叠合式偏转段(78)的作用;旋转喷管A(6)和旋转喷管(9)的翼内空间称为旋转喷管舱(10),在其旋转喷管舱(10)的下面,机翼蒙皮面上设有一副双扇舱门叫旋转喷管舱舱门A(7)和旋转喷管舱舱门B(11),它们是一个金属的矩形板式结构,用饺链连接在机翼上;开启和关闭旋转喷管舱舱门的动力来自液压作动筒或旋转喷管的联动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起降系统,其特征在于:叠合式偏转段(75)是由数个叠合式偏转片(78)叠合在一起,通过偏转片连接轴(79)联结并以偏转片连接轴(79)为圆心进行偏转,顶部和外侧围有整流罩(80),其后连接有襟翼喷管(50)或副翼喷管(55)的一种装置,叠合式偏转段(75)由叠合式偏转片(78),偏转片连接轴(79)和整流罩(80)构成;叠合式偏转片(78)的几何形状为侧面扇形,顶部为矩形,侧面扇形前缘外翻,后缘平直,顶部前缘下扣,后缘上翻,扇形下部有孔,通过偏转片连接轴(79)进行连接的三面体,偏转片连接轴(79)是一根细长的两端带螺纹并用螺母进行紧固的圆轴,属常规零件,为了减少叠合式偏转段(75)的流体阻力,在其外部设置了一个整流罩(80);整流罩(80)的形状是侧面为半椭圆形,顶部为矩形的三面体,侧面前端顶部有一根整流罩连接轴(81),将整流罩(80)联接在连接段(49)和变径连接段(54)上,整流罩(80)在叠合式偏转段(75)的推动下,可绕整流罩连接轴(81)偏转,叠合式偏移段(75)偏转的力矩来自襟翼喷管(60)或副翼喷管(50);襟翼喷管(60)是一个金属矩形方管,尾端有向上倾斜的斜口,联接在叠合式偏转段(75)之后的一种喷气式推力装置。
CN201510973079.0A 2015-12-23 2015-12-23 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 Pending CN1053836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73079.0A CN105383681A (zh) 2015-12-23 2015-12-23 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73079.0A CN105383681A (zh) 2015-12-23 2015-12-23 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83681A true CN105383681A (zh) 2016-03-09

Family

ID=55416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73079.0A Pending CN105383681A (zh) 2015-12-23 2015-12-23 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83681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39875A (zh) * 2016-09-19 2018-03-27 贝尔直升机德事隆公司 用于倾转旋翼飞行器的机翼延伸小翼
CN110356541A (zh) * 2019-06-11 2019-10-22 江西昌河航空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轻质高强度直升机尾门结构
CN110954868A (zh) * 2019-12-05 2020-04-03 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 一种适用于外场风环境电磁测试的发动机用低散射壳体
CN111038691A (zh) * 2018-10-14 2020-04-21 张发林 一种提高升力的方法和系统
CN111762314A (zh) * 2020-07-02 2020-10-13 洛阳罗德普蓝旋翼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垂直起降的旋翼航空器
CN111976948A (zh) * 2020-09-02 2020-11-24 南昌航空大学 一种飞翼式无人战斗轰炸机的气动布局
CN112173068A (zh) * 2020-09-25 2021-01-05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可调节式直升机侧端板结构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80091A1 (en) * 2009-08-26 2012-11-08 Manuel Munoz Saiz Lift, propulsion and stabilising system for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aircraft
CN103612751A (zh) * 2013-11-18 2014-03-05 岑溪市东正新泵业贸易有限公司 航空器空气放大式推进装置
CN103832585A (zh) * 2012-11-22 2014-06-04 上海市浦东新区知识产权保护协会 一种巡航飞行器
CN103979105A (zh) * 2014-05-23 2014-08-13 深圳市艾特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垂直起降可变翼飞行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80091A1 (en) * 2009-08-26 2012-11-08 Manuel Munoz Saiz Lift, propulsion and stabilising system for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aircraft
CN103832585A (zh) * 2012-11-22 2014-06-04 上海市浦东新区知识产权保护协会 一种巡航飞行器
CN103612751A (zh) * 2013-11-18 2014-03-05 岑溪市东正新泵业贸易有限公司 航空器空气放大式推进装置
CN103979105A (zh) * 2014-05-23 2014-08-13 深圳市艾特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垂直起降可变翼飞行器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39875A (zh) * 2016-09-19 2018-03-27 贝尔直升机德事隆公司 用于倾转旋翼飞行器的机翼延伸小翼
US10850833B2 (en) 2016-09-19 2020-12-01 Textron Innovations Inc. Tiltrotor aircraft having rotatable wing extensions with winglets
CN107839875B (zh) * 2016-09-19 2020-12-29 德事隆创新公司 用于倾转旋翼飞行器的机翼延伸小翼
CN111038691A (zh) * 2018-10-14 2020-04-21 张发林 一种提高升力的方法和系统
CN111038691B (zh) * 2018-10-14 2023-09-05 张发林 一种提高升力的系统
CN110356541A (zh) * 2019-06-11 2019-10-22 江西昌河航空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轻质高强度直升机尾门结构
CN110954868A (zh) * 2019-12-05 2020-04-03 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 一种适用于外场风环境电磁测试的发动机用低散射壳体
CN110954868B (zh) * 2019-12-05 2024-04-02 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 一种适用于外场风环境电磁测试的发动机用低散射壳体
CN111762314A (zh) * 2020-07-02 2020-10-13 洛阳罗德普蓝旋翼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垂直起降的旋翼航空器
CN111976948A (zh) * 2020-09-02 2020-11-24 南昌航空大学 一种飞翼式无人战斗轰炸机的气动布局
CN111976948B (zh) * 2020-09-02 2023-07-18 南昌航空大学 一种飞翼式无人战斗轰炸机的气动布局
CN112173068A (zh) * 2020-09-25 2021-01-05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可调节式直升机侧端板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83681A (zh) Zql型喷气式超短距垂直起降固定翼飞机
US4589611A (en) Air jet reaction contrarotating rotor gyrodyne
EP2738091B1 (en)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VTOL) aerial vehicl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such a VTOL aerial vehicle
US20090261209A1 (en) Convertible aircraft
CN104918853A (zh) 在翼尖装有两个涵道风扇并在机身上装有一个水平涵道风扇的转换式飞行器
RU2310583C2 (ru) Вертолет-самолет-амфибия
CN105035306A (zh) 喷气式襟翼增升连接翼系统及其飞行器
CN103935517B (zh) 飞行器
CN205022862U (zh) 带有倾转机构的动力装置和固定翼飞行器
CN102501969A (zh) 一种旋翼桨尖喷气式单人飞行器
RU2629478C2 (ru) Скоростной вертолет с движительно-рулевой системой
RU2550909C1 (ru) Многовинтовой преобразуемый беспилотный вертолет
RU2550589C1 (ru) Преобразуемый летательный аппарат вертикального взлета и посадки (варианты)
US20130008997A1 (en) Combination ground vehicle and helicopter and fixed wing aircraft
EP2508401A1 (en) Combined aircraft
RU2653953C1 (ru) Беспилотный высокоскоростной вертолет-самолет
WO2009044998A1 (en) Taking off and landing airplane using variable rotary wings
RU183800U1 (ru) Винтокрыл безрукова
RU2435707C2 (ru) Летательный аппарат вертикального взлета и посадки
RU2317220C1 (ru) Способ создания системы сил летательного аппарата и летательный аппарат - наземно-воздушная амфибия для его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CN213800151U (zh) 无轴涵道垂直起降舰载战斗机
CN101746505B (zh) 单推力桨碟形无人飞行器
CN210116639U (zh) 一种变构型多模态无人机
CN209739343U (zh) 一种复合三角翼的无人自转旋翼机结构
CN201670359U (zh) 单推力桨碟形无人飞行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