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78170A - 用于织机的后梁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织机的后梁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78170A
CN105378170A CN201480040444.6A CN201480040444A CN105378170A CN 105378170 A CN105378170 A CN 105378170A CN 201480040444 A CN201480040444 A CN 201480040444A CN 105378170 A CN105378170 A CN 1053781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rod
back rest
warp
rest equipment
longitudin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4044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78170B (zh
Inventor
P.德伯格
I.迈恩斯
K.范德卡斯特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canol NV
Original Assignee
Picanol NV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icanol NV filed Critical Picanol NV
Publication of CN1053781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81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781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781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3WEAVING
    • D03DWOVEN FABRICS; METHODS OF WEAVING; LOOMS
    • D03D49/00Details o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oms of a particular type
    • D03D49/04Control of the tension in warp or cloth
    • D03D49/22Back rests; Lease rods; Brest bea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Loo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引导来自经轴(10)的经线(7)的织机、方法和后梁设备,该后梁设备包括第一引导杆(3)、安装设备(4)、第二引导杆(5,105)以及支承设备(6),其中在使用中第二引导杆(5,105)经布置平行于第一引导杆(3)并且在第一引导杆(3)的上游,用于使来自经轴(10)的经线(7)偏向,用于支承第二引导杆(5,105)的支承设备(6)经布置在使用中关于第一引导杆(3)的纵向轴线至少大体上固定在适当位置。

Description

用于织机的后梁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后梁设备,其用于在织机上引导来自经轴的经线,其中后梁设备包括引导杆。本发明进一步涉及包括后梁设备的织机和用于将后梁设备布置在织机上的方法。
背景技术
从现有技术中已知布置在经轴与梭口形成构件之间的后梁设备。例如,US3,125,128公开了一种后梁设备,其包括由一个或多个弹簧支承的经纱张紧梁。该设备进一步包括托架梁和轴,其中经纱张紧梁由连接到轴的臂可旋转地支承。进一步地,提供了由托架梁可旋转支承并且围绕该托架梁的外管,以及借助于支架连接到外管并且设置在经纱张紧梁与外管之间的杆。从经轴上退绕的经线在经纱张紧梁上行进。经线的一部分从经纱张紧梁直接行进到梭口形成构件,而其余的经线在设置在外管与经纱张紧梁之间的杆的下方通过。根据支承着杆的外管的角度,这些经线被或多或少地张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简化的后梁设备,从而允许可靠地张紧经线。本发明的进一步目的为提供具有简化的后梁设备的织机和用于在织机上布置后梁设备并且张紧经线的方法。
该目的通过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后梁设备、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3的特征的织机和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4的特征的方法得到解决。优选实施例在从属权利要求中限定。
根据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引导来自经轴的经线的后梁设备,其包括第一引导杆、安装设备、第二引导杆以及支承设备,其中安装设备经布置用于将第一引导杆以不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固定安装位置中,第二引导杆在使用中平行于第一引导杆布置并且在第一引导杆上游用于使来自经轴的经线偏向,支承设备经布置用于支承第二引导杆,使得在使用中第二引导杆的纵向轴线关于第一引导杆的纵向轴线至少大体上固定在适当位置。
第二引导杆被支承,使得在使用中其纵向轴线关于第一引导杆至少大体上固定在适当位置。换言之,在垂直于第二引导杆纵向轴线的平面中,第二引导杆关于第一引导杆固定安装在适当位置。然而,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引导杆可在其纵向轴线方向上关于第一引导杆运动。
根据本公开的后梁设备特别适合于织造厚重织物。在本申请的上下文中,具有处于四十数量级覆盖系数的织物被限定为厚重织物。在本申请的上下文中,覆盖系数为被线覆盖的织物的面积与织物的整个面积的比,换言之,覆盖系数由Pierce的已知基本模型来表达。为织造厚重织物,提供了具有足够刚度的第一引导杆。由例如不锈钢制成的刚性构件趋于比较小刚性的构件更重。由于第一引导杆被安装在固定安装位置中,较大重量是可以接受的。
通过提供以不可旋转方式安装的第一引导杆,张力被施加到沿着第一引导杆表面被引导的经线。除其他之外,张力取决于包角。在本申请的上下文中,包角被限定为经线靠着第一引导杆的接触角。
经轴的直径以及因此来自经轴的经线的收回角由于经线的消耗而随时间改变。当使来自经轴并且借助于第二引导杆供应给第一引导杆的经线偏向时,经线从固定位置并且以固定方向供应给第一引导杆,其中第二引导杆经安装使得其纵向轴线关于第一引导杆的纵向轴线处于固定位置。因此,假设经线离开第一引导杆的收回角至少大体上恒定,经线以固定的包角缠绕到第一引导杆上。因此,在从满经轴到空经轴的织造期间,已知的张力借助于第一引导杆施加到经线。在经线离开第二引导杆的包角非恒定的情况下,该角度的变化对织造期间借助于第二引导杆施加到经线的张力的影响小。
由于与经线接触,所以第二引导杆也将使经线张紧。当第二引导杆在垂直于其纵向轴线的平面中大体上固定布置在适当位置中时,来自经轴并且通过第二引导杆偏向的经线的包角由于经线的消耗而随时间变化。然而,第二引导杆经布置使得由于摩擦效应而施加的张力显著小于通过第一引导杆施加的张力。例如,第二引导杆可旋转布置和/或第二引导杆的支承表面被选定为在尺寸上较小。因此,围绕第二引导杆的包角的变化对所施加的张力无相关影响或至少无相关影响。
第一引导杆安装在固定的安装位置,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安装位置可借助于例如支承台进行设定。
如上所述,除其他以外,张力取决于靠着第一引导杆的包角。在一个实施例中,在适当位置中提供第二引导杆,从而允许靠着第一引导杆的经线的包角在大约120度至大约290度之间。
根据优选实施例,支承设备经布置用于支承第二引导杆,其中第二引导杆的纵向轴线在使用中关于第一引导杆的纵向轴线处于可设定位置中。第二引导杆的纵向轴线关于第一引导杆的纵向轴线的位置限定经线靠着第一引导杆的包角。通过设定第二引导杆的纵向轴线关于第一引导杆的纵向轴线的位置,选定包角用于施加限定的张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引导杆通过支承设备安装在第一引导杆上。当将第二引导杆安装在第一引导杆上时,第二引导杆和第一引导杆的相对定位取决于第一引导杆的绝对安装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引导杆通过在第二引导杆两端处提供的两个支承构件安装在第一引导杆上。优选地,支承设备包括分散地布置在第一引导杆的整个长度上的多个支承构件,用于支承第二引导杆。因此,即使在织造厚重织物并且使用仅具有小的硬度或刚度的第二引导杆时,仍然确保第二引导杆的可靠支承。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引导杆上提供板状构件,板状构件垂直于第一引导杆布置并且具有通孔用于接纳第二引导杆,其中第二引导杆从侧面插入支承构件。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提供钩作为支承元件,其中钩分散地布置在第一引导杆的整个长度上。第二引导杆通过径向和/或切向位移附接到或脱离此类钩,从而允许进行易于处理。
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二引导杆被可动地(具体是可旋转地)支承在钩中。当可动地支承第二引导杆时,第二引导杆施加在经线上的力减小。当以可旋转方式例如以往复可旋转方式支承第二引导杆时,在一些实施例中的第二引导杆可在其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关于第一引导杆运动。
优选地,提供限制止挡件,用于定界或阻止第二引导杆在其纵向轴线方向上的运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引导杆的外周长大于第二引导杆的外周长,其中具体地,第一引导杆的外周长大于500mm,具体地在大约550mm至大约800mm之间,和/或第二引导杆的外周长在大约90mm至大约230mm之间。换言之,优选地,第一引导杆的外周长大于已知引导杆的外周长。较大的外周长导致更加刚性的结构,从而允许更强地张紧经线。另一方面,第二引导杆具有较小的外周长。因此,提供了轻型产品从而允许易于处理。另外,即使在以不可旋转的方式支承第二引导杆时,由第二引导杆施加到经线上的摩擦力仍然是可以忽略的。
优选地,第一引导杆和第二引导杆中的任一个或两者均为管状构件,具体为圆形管状构件。根据一种变型,第一引导杆和/或第二引导杆具有椭圆截面。然而,圆形管状构件通常是比较便宜的。另外,圆形管状构件可在闭合安装设备之前在安装设备中旋转,用于固定第一引导杆。如将在以下更详细描述,此旋转允许用户友好的安装过程。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具有非圆形截面的管状构件上提供轴承旋塞,以允许其在安装期间进行旋转。
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一引导杆的壁厚在大约8mm至大约15mm之间,和/或第二引导杆的壁厚在大约1mm至大约5mm之间。选定壁厚以减少材料费用和引导杆的重量,同时确保足够的刚度。
如上所述,优选地,第二引导杆的纵向轴线关于第一引导杆的纵向轴线的位置可设定。为此,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提供标记和/或限制止挡件用于指示第二引导杆纵向轴线的多个预设位置。这允许在设置后梁设备时帮助操作者。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引导杆通过安装设备进行安装,安装设备至少部分地在第一引导杆内部提供。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安装设备包括两个夹持构件,用于在第一引导杆的端部将其夹持,具体是在其外周长高度的端部。因此,得以提供更加刚性的安装结构。
根据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后梁设备的织机,后梁设备靠近经轴布置,具体地在经轴与梭口形成构件之间。织机优选地经设计允许织造厚重织物。优选地,当织造厚重织物时,织机的其他部件,诸如筘、筘架、筘座驱动件、综、综框、综框驱动件、经轴、经轴驱动件、布拉紧驱动件(clothtakeupdrive)和其他构件也可被设计得更加刚性和/或更加耐用和/或加固的。
根据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在织机上布置后梁设备的方法,后梁设备包括第一引导杆、安装设备、第二引导杆和支承设备,其中第一引导杆插入安装设备,由经轴供应的经线布置在整个第一引导杆上,而第二引导杆固定到支承设备以使经线偏向。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引导杆借助于支承设备安装在第一引导杆上,其中在将第二引导杆附接到支承设备之后,第一引导杆被定向,具体是围绕其纵向轴线旋转,用于将第二引导杆的纵向轴线带到关于第一引导杆的纵向轴线的设定位置,并且在第二引导杆的纵向轴线处于设定位置之后,通过安装设备以不可旋转的方式来安装第一引导杆。换言之,旋转第一引导杆用于将第二引导杆定位在垂直于其纵向轴线的平面中。
通过设定位置,施加到经线的张力得到调节。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基于若干示意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为后梁设备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2为经配置用于织造厚重织物的类似于图1的后梁设备的后梁设备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3为在设置后梁设备之前的图2的后梁设备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4为设定用于织造极厚重织物的图2的后梁设备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5为用于图1后梁设备的支承设备的钩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6为具有固定构件的图5的钩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7为从引导杆的第一侧观察的具有钩的第一引导杆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8为从与如图7的第一侧相反的侧面看去的具有钩的第一引导杆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9为图1的后梁设备的第一引导杆的示意性前视图;
图10为设定用于织造厚重织物的类似于图2的后梁设备的示意性侧视图。
贯穿附图,相同或类似的构件将由相同的参考编号指示。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安装在织机1上的后梁设备2的示意性透视图,后梁设备2用于引导来自经轴10的经线7。在图1中,仅示意性示出了一根经线7。当然,在使用中提供多根经线。在后梁设备2的下游提供了经纱检测器12,而在经轴10下游提供后梁设备2。后梁设备2包括第一引导杆3、在织机两个侧面部分16处的安装设备4、第二引导杆5以及支承设备6。后梁设备2靠近经轴10布置,具体是在经轴10与梭口形成构件15之间(在图2中示意性示出)。
第一引导杆3为圆形管状构件。因此,第一引导杆3也被称为管。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引导杆3的外直径在大约200mm至大约250mm之间。选定第一引导杆3的壁厚以允许第一引导杆3的足够硬度。在一个实施例中,壁厚在大约10mm至大约15mm之间。
第一引导杆3具有光滑表面,用于阻止经线7的任何损坏。第一引导杆3由例如钢制成。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表面处理,使得第一引导杆3具有硬铬表面。这种第一引导杆3坚固且耐用。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引导杆3由不锈钢制成,其也坚固且耐用但更加昂贵。
安装设备4经布置用于将第一引导杆3以不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固定安装位置中。在所示实施例中,安装设备4包括在织机1的两个侧面部分16处提供的两个夹持构件40,用于夹持第一引导杆3的两个端部34。每个夹持构件40包括固定夹持部分41和可动夹持部分42,其中第一引导杆3被夹持在其间。在借助于可动夹持部分42闭合夹持构件40之前,通过具有半圆形支承表面的固定夹持部分41来可旋转地支承第一引导杆3。在借助于可动部件42闭合夹持构件40之后,以不可旋转的方式安装第一引导杆3,换言之,以不可旋转的方式夹持第一引导杆3。夹持部分41、42围绕第一引导杆3夹持,例如,使用诸如螺丝钉装置的紧固装置43。夹持构件40经布置用于允许施加高的夹持力。安装设备4的位置可借助于支承台14或沿着织机1的支承台14进行调节,使得位置在水平方向上与在竖直方向上一样也可调节。
第二引导杆5在使用中经布置平行于第一引导杆3并且在第一引导杆3的上游,用于使来自经轴10的经线7偏向。支承设备6经布置用于支承第二引导杆5,其中第二引导杆5的纵向轴线在使用中关于第一引导杆3的纵向轴线至少大体上固定在适当位置。换言之,在垂直于第一引导杆3的纵向轴线并且垂直于第二引导杆5的纵向轴线的平面中,第二引导杆5经布置关于第一引导杆3至少大体上固定在适当位置。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引导杆5也处于圆形管状构件的形式。第二引导杆5的外直径显著小于第一引导杆3的外直径。优选地,第二引导杆5的外直径小于第一引导杆3的外直径的一半。具体地,第二引导杆5的外直径在大约35mm至大约80mm之间。在一个实施例中,壁厚在大约1mm至大约5mm之间。小的第二引导杆5占据较少的空间,使得经轴10可以更靠近第一引导杆3布置,这通常允许使用较大的经轴10。因此,例如由与例如由钢(具体为不锈钢)制成的第一引导杆3相同材料制成的第二引导杆5具有低于第一引导杆3的重量,并且可以更容易地进行处理。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引导杆5以可旋转的方式提供。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引导杆5以不可旋转的方式提供,其中经线7在第二引导杆5的表面上滑动。具体地,在第二引导杆5与经线7之间的相对运动的情况下,第二引导杆5具有光滑表面用于引导经线而不损坏经线7。
在所示实施例中,支承设备6具有用于第二引导杆5的作为支承构件8提供的多个钩60,即七个钩60分散地布置在第一引导杆3的整个长度上,用于支承第二引导杆5。第二引导杆5通过钩60保持,其中第二引导杆5的纵向轴线关于第一引导杆3的纵向轴线固定在适当位置。
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二引导杆5在其纵向轴线方向上可旋转且可动地支承在钩60中。为附接或脱离第二引导杆5,第二引导杆5可径向运动到钩60中或离开钩60。在使用中,第二引导杆5在径向方向上大体上保持固定在适当位置,其中,根据钩60的定向,第二引导杆5由于重力而保持在合适位置。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使用中,经线7迫使钩60中的第二引导杆5克服在径向方向上的运动。第二引导杆5的径向运动可通过限制止挡件48、49定界或阻止,在所示实施例中,限制止挡件48、49分别通过第二引导杆5的端部52和夹持部分41的相关侧表面形成。
根据可选实施例,第二引导杆5夹持在钩60中,例如,借助于充当支承构件的弹性钩夹持。根据钩的夹持力,第二引导杆5可保持在确定的位置中,并且可在其纵向轴线方向上保持可动和/或围绕其纵向轴线可旋转。
在织造期间,经轴10的直径,并且因此,离开经轴10的经线7的收回角由于经线消耗而随时间变化。借助于布置在第一引导杆3上游的第二引导杆5,来自经轴10的经线7偏向并且以确定的角度供应给第一引导杆3。因此,假设离开第一引导杆3的经线的收回角至少大体上恒定,则经线以固定的包角围绕第一引导杆3缠绕。
经纱检测器12关于后梁设备2以适当的高度和适当的角度布置,以避免靠近经纱检测器12的经线7的明显弯曲。可提供已知的固定布置的管44,例如,用于引导多余的经线或者用于充当操作者的支承件。
如上所述,在闭合夹持构件40之前,第一引导杆3围绕其纵向轴线可旋转地被支承。钩60固定在第一引导杆3上。因此,通过旋转第一引导杆3,钩60的位置以及当附接时第二引导杆5的纵向轴线关于第一引导杆3的纵向轴线的位置在垂直于第二引导杆5的纵向轴线的平面中可调节。通过调节位置,经线7靠着第一引导杆3的包角和因此的借助于第一引导杆3施加到经线7的张力可调节。
图2为经配置用于织造厚重织物的类似于图1后梁设备的后梁设备2的示意性侧视图。图2所示的后梁设备2与图1所示的后梁设备的不同在于被提供用于将第二引导杆5支承在第一引导杆3上的钩60。除了钩60的形状以外,图2所示的后梁设备2相当于图1的后梁设备,并且两个实施例一起进行描述。
根据图2所示的实施例,提供了经线7靠着第一引导杆3的大约170度的包角。其他包角可适合于待织造的不同织物。优选地,选定靠着第一引导杆3的在大约170度至大约270度之间的包角,使得足够的摩擦力施加到经线7上,用于张紧经线7。由于第二引导杆5,经线7围绕第一引导杆3的包角在从满经轴到空经轴的织造期间大体上恒定。
第二引导杆5的直径大体上小于第一引导杆3的直径。这样,通过第二引导杆5施加的摩擦力就小。换言之,由于第一引导杆3的大直径,经线7靠着第一引导杆3沿着长距离被引导,使得得以施加足够的摩擦力用于张紧经线7。通过第一引导杆3施加的摩擦力允许在第一引导杆3上游的经线7中的张力是小的。第二引导杆5的直径也小,使得围绕第二引导杆5的摩擦表面也小。由于经线7靠着第二引导杆5的满经轴10的包角不同于空经轴10的包角,所以通过第二引导杆5施加的摩擦力也将不同。在图2中,示出了满经轴10的经线7。如图2所示,在空经轴的情况下,经线根据线条9行进。通过第二引导杆5施加的摩擦力关于通过第一引导杆3所引起的摩擦力之间的差别是小的。收回角根据经线在满经轴情况下的位置和经线在空经轴情况下的位置而变化。
如图2中可见,经线7在离开第一引导杆3时被导向下。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当织造厚重织物时,梭口的对称线条在经线7离开第一引导杆3所处的区域与布的线条之间的线条下方。这允许运动穿过梭口的经线和维持在极限定位中的经线具有相等的张力,正如在US5,273,079中所解释,其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参考图2至图4描述了用于将后梁设备2安装在织机1上的方法,它们分别示出了在织造织物期间、在安装后梁设备之前以及在织造极厚重织物期间的后梁设备2的示意性侧视图。
当安装后梁设备2时,第一引导杆3在安装设备4中运动,而未将第一引导杆3固定在安装设备4中。经线7布置在第一引导杆3上方。钩60延伸穿过经线7,如图3所示。在将具有钩60的第一引导杆3运动到图3所示的位置之前,去除管44。然而,将第二引导杆5布置在钩60中。
在布置第二引导杆5之后,根据方向R从图3所示的位置旋转第一引导杆3,其中经线7连同第二引导杆5一起运动,并且以限定的包角靠着第一引导杆3卷绕。据此将第一引导杆3定向在角位置中,以便将第二引导杆5带到期望位置,例如,如图2所示的位置。
图4为经配置用于织造极厚重织物的图2的后梁设备2的示意性侧视图。在该实施例中,经线7靠着第一引导杆3的包角为大约270度。
如上所述,当织造厚重织物时,至少优选地提供图2所示的包角。为了也获得与空经轴一样的满经轴的包角,围绕第二引导杆5还存在包角,第二引导杆5必须经布置至少越过图2所示的线条11,其中线条11指示空经轴10与第一引导杆3之间的直接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引导杆3上提供标记45(在图1中示出),和/或在安装设备4上提供标记46、标记47,以允许将第一引导杆3定位并且固定在若干预设位置中,例如,标记45指示从0度至360度的包角,和/或标记46、标记47分别指示第一引导杆3关于安装设备4的竖直位置和水平位置。据此,可基于标记45确定第一引导杆3的角位置,并且基于标记46和标记47确定第一引导杆3的竖直位置和水平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经纱张力传感器(未示出),该传感器测量经线7的张力。例如,提供单独的经线张力测量设备,该设备测量直接在经线上的经线7中的一些或全部中的张力。优选地,此传感器在后梁设备2与经纱检测器12之间提供。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通过测量第一引导杆3作用于安装设备4的区域中的力间接测量经纱张力。在这两种情况下,测得的张力可用于将经纱张力带到期望的值。
图5至图8示意性示出用于图1的后梁设备2的支承设备6中的钩60和支承元件8,而图7至图9示意性示出相关的第一引导杆3。
如图9所示,在第一引导杆3的两个端部34处提供轴承旋塞36,轴承旋塞36可接纳在图1所示的安装设备4的夹持构件40中。轴承旋塞36通过例如机械加工而形成。
图5所示的钩60具有弯曲部分600,用于接纳第二引导杆5。钩60可使用其靠近第一引导杆3的远端601固定。在如图5至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固定构件61使用螺栓62固定到钩60,其中螺栓62延伸穿过钩60中的开口602。固定构件61使用螺栓63固定到第一引导杆3,该第一引导杆3具有到其端部的带螺纹钻孔603。进一步地,提供销64,用于将固定构件61关于钩60定位在精确位置中,其中销64可与钩60中的狭槽604协作。进一步地,提供销65,以将固定构件61关于第一引导杆3设定在精确位置中,其中销65可与第一引导杆3中的钻孔605协作。
根据实施例,固定构件61具有与第一引导杆3的外周长接触的形状。根据变型实施例,固定构件61具有平坦壁,平坦壁在使用中与第一引导杆3上的钻孔603的高度处提供的平坦部分接触,其中平坦部分使用例如铣床制成。
根据另一种可能性,销65可与第一引导杆3中的钻孔606协作。这允许将钩60布置在转动过180度的位置中。因为如图9所示,第一引导杆3围绕对称轴线35对称设计,第一引导杆3可围绕其对称轴线35转动过180度。在第一引导杆3由于与经线7的接触而磨损的情况下,可使第一引导杆3的另一侧与经线7接触。这允许第一引导杆3的寿命加倍,特别是当经线7在第一引导杆3上被引导过小于180度时。
优选地关于第一引导杆3精确地固定钩60。在其他实施例中,钩60以任何其他合适的方式固定到第一引导杆3,或焊接到第一引导杆3。
钩60为平坦的,这意为在第二引导杆5的纵向轴线方向上具有相对小的延伸。此类钩60大体上不打开经线的平面,使得在织物中不出现“条纹”。固定构件61、螺栓62和螺栓63,以及销64和销65不与经线7接触。
如上所述,第二引导杆5优选地具有低重量并且具有相对小的外直径。由于小的尺寸,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引导杆5具有受限的刚度。提供足够数目的钩60,以避免或至少定界由经线7中的张力引起的第二引导杆5的弯曲。
如上所述,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引导杆5并未夹持在钩60中,而是以可动的方式保持。为避免第二引导杆在纵向方向上的过多移位运动,在一个实施例中,限制止挡件48布置在第二引导杆5的端部52处,以避免或定界此移位。弯曲部分600允许第二引导杆5相对于钩60在附接或脱离第二引导杆5的径向方向上运动。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闭合构件,从而闭合弯曲部分600的开口,以避免第二引导杆5在径向方向上和/或在切向方向上的位移。
根据一种变型(未示出),提供了具有较高刚性的第二引导杆5,其中支承构件的数目可减少。为此,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引导杆的尺寸可增加。
图10示出另一个实施例,其中提供了支承在诸如钩160的支承构件8中的具有椭圆截面的第二引导杆105。在该实施例中,选定第二引导杆105的定向,使得经线7在第二引导杆105在克服弯曲的更加刚性的方向上将力施加于第二引导杆105上。由于阻止具有椭圆截面的第二引导杆105在支承构件8中旋转,所以借助于第二引导杆105施加于经线7上的摩擦力可稍高于通过图1至图4中所示的第二引导杆5施加的摩擦力。除第二引导杆105和相关钩160的形状以外,图10所示的后梁设备2相当于图2所示的后梁设备,并且为进行详细描述,参考图2。
如图1所示,在两个侧面部分16的高度处,第一夹持部分41经由固定块50固定到支承台14。正如图2、图3、图4和图10示意性所示,在夹持部分41中布置了不同的钻孔51,以能够经由固定块50将夹持部分41关于支承台14定位在不同位置。这允许将第一引导杆3设定在期望位置中。当然,这种位置设定可以其他已知方式来完成。
在本申请的上下文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区分第一引导杆3和第二引导杆5。例如,也可将第一引导杆3称为固定安装的“后梁杆”或“后梁辊”,而将第二引导杆5称为“张紧杆”或“张紧辊”。
经线7从经轴10首先经由第二引导杆5并且随后经由第一引导杆3运动到梭口形成构件15,使得在使用中根据来自经轴10的经线7的运动方向,第二引导杆5布置在第一引导杆3的上游,换言之,第一引导杆3布置在第二引导杆的下游。
尽管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引导杆3与第二引导杆5一样也作为中空引导杆(换言之,作为管状构件)执行,但根据一种变型,也可作为实心引导杆执行引导杆3、引导杆5中的至少一个,例如第二引导杆5。

Claims (15)

1.一种用于引导来自经轴(10)的经线(7)的后梁设备,包括第一引导杆(3),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梁设备(2)进一步包括安装设备(4)、第二引导杆(5,105)和支承设备(6),所述安装设备(4)经布置用于将所述第一引导杆(3)以不可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固定安装位置中;所述第二引导杆(5,105)在使用中经布置成平行于所述第一引导杆(3)并且在所述第一引导杆(3)上游,用于使来自所述经轴(10)的经线(7)偏向;所述支承设备(6)经布置用于支承所述第二引导杆(5,105),使得在使用中所述第二引导杆(5,105)的纵向轴线关于所述第一引导杆(3)的纵向轴线至少大体上被固定就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设备(6)经布置用于支承所述第二引导杆(5,105),所述第二引导杆(5,105)的纵向轴线在使用中关于所述第一引导杆(3)的所述纵向轴线处于可设定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导杆(5,105)借助于所述支承设备(6)安装在所述第一引导杆(3)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设备(6)包括多个支承构件(8),所述多个支承构件(8)分散地布置在所述第一引导杆(3)的整个长度上,用于支承所述第二引导杆(5,105)。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梁设备,其特征在于,提供钩(60,160)作为支承构件(8),所述钩(60,160)分散地布置在所述第一引导杆(3)的整个长度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导杆(5,105)可动地具体是可旋转地支承在所述钩(60,160)中。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后梁设备,其特征在于,提供限制止挡件(48,49),用于定界或阻止所述第二引导杆(5,105)在其纵向轴线方向上的运动。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后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杆(3)的外周长大于所述第二引导杆(5,105)的所述外周长,其中具体地,所述第一引导杆(3)的外周长大于500mm,具体地在大约550mm至大约800mm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引导杆(5,105)的外周长在大约90mm至大约230mm之间。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后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杆(3)和所述第二引导杆(5,105)中的任一个或两者均为管状构件,具体地为圆形管状构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后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导杆(3)的壁厚在大约8mm与大约15mm之间,和/或所述第二引导杆(5,105)的壁厚在大约1mm至大约5mm之间。
11.如权利要求2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后梁设备,其特征在于,提供标记(45,46,47),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引导杆(5,105)的所述纵向轴线的多个预设位置。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后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设备(4)包括两个夹持构件(40),用于在所述第一引导杆(3)的端部(34)将其夹持。
13.一种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后梁设备的织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梁设备(2)靠近经轴(10)布置,具体地布置在经轴(10)与梭口形成构件(15)之间。
14.一种用于在织机(1)上布置如权利要求1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后梁设备的方法,所述后梁设备包括第一引导杆(3)、安装设备(4)、第二引导杆(5,105)以及支承设备(6),其中所述第一引导杆(3)插入所述安装设备(4),由经轴(10)供应的经线(7)布置在第一引导杆(3)上,并且所述第二引导杆(5,105)附接到所述支承设备(6)以使所述经线(7)偏向。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引导杆(5,105)借助于所述支承设备(6)安装在所述第一引导杆(3)上,其中在将所述第二引导杆(5,105)附接到所述支承设备(6)之后,所述第一引导杆(3)定向,具体是围绕其纵向轴线旋转,用于将所述第二引导杆(5,105)的所述纵向轴线带到关于所述第一引导杆(3)的所述纵向轴线的设定位置,并且在所述第二引导杆(5,105)处于所述设定位置中之后,所述第一引导杆(3)通过所述安装设备(4)以不可旋转的方式进行安装。
CN201480040444.6A 2013-07-15 2014-06-23 用于织机的后梁设备 Active CN1053781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BEBE2013/0491 2013-07-15
BE2013/0491A BE1021709B1 (nl) 2013-07-15 2013-07-15 Sleepinrichting voor een weefmachine
PCT/EP2014/063192 WO2015007461A2 (en) 2013-07-15 2014-06-23 Back rest device for a weaving machin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78170A true CN105378170A (zh) 2016-03-02
CN105378170B CN105378170B (zh) 2017-07-04

Family

ID=492743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40444.6A Active CN105378170B (zh) 2013-07-15 2014-06-23 用于织机的后梁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3022345B1 (zh)
CN (1) CN105378170B (zh)
BE (1) BE1021709B1 (zh)
TR (1) TR201909154T4 (zh)
WO (1) WO2015007461A2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573777A (en) * 1925-07-18 1926-02-16 Draper Corp Center brace for drag rolls of looms
FR694058A (fr) * 1929-04-19 1930-11-28 Dispositif de réglage automatique avec mécanisme tendeur pour le déroulement de la chaîne dans les métiers à tisser
US3125128A (en) * 1964-03-17 Pfarrwaller
DE2103406A1 (en) * 1970-02-19 1971-09-23 Gebrüder Sulzer AG, Winterthur (Schweiz) Tensioner for warp strips split from roll film
US4690176A (en) * 1985-02-14 1987-09-01 Aktiengesellschaft Adolph Saurer Back rest arrangement on a weaving machine
CN2647882Y (zh) * 2003-07-31 2004-10-13 杭州奇观机电有限公司 快速送经及纱架式恒张力装置
CN2873818Y (zh) * 2006-02-15 2007-02-28 青岛红旗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喷气织机新型后梁结构
CN202181413U (zh) * 2010-04-01 2012-04-04 林道尔.多尼尔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平衡在织机处的经纱中的拉力变化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25128A (en) * 1964-03-17 Pfarrwaller
US1573777A (en) * 1925-07-18 1926-02-16 Draper Corp Center brace for drag rolls of looms
FR694058A (fr) * 1929-04-19 1930-11-28 Dispositif de réglage automatique avec mécanisme tendeur pour le déroulement de la chaîne dans les métiers à tisser
DE2103406A1 (en) * 1970-02-19 1971-09-23 Gebrüder Sulzer AG, Winterthur (Schweiz) Tensioner for warp strips split from roll film
US4690176A (en) * 1985-02-14 1987-09-01 Aktiengesellschaft Adolph Saurer Back rest arrangement on a weaving machine
CN2647882Y (zh) * 2003-07-31 2004-10-13 杭州奇观机电有限公司 快速送经及纱架式恒张力装置
CN2873818Y (zh) * 2006-02-15 2007-02-28 青岛红旗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喷气织机新型后梁结构
CN202181413U (zh) * 2010-04-01 2012-04-04 林道尔.多尼尔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平衡在织机处的经纱中的拉力变化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E1021709B1 (nl) 2016-01-11
WO2015007461A3 (en) 2015-05-14
WO2015007461A2 (en) 2015-01-22
EP3022345B1 (en) 2019-04-03
EP3022345A2 (en) 2016-05-25
TR201909154T4 (tr) 2019-07-22
CN105378170B (zh) 2017-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FI114328B (fi) Komposiittirakenteinen käsittelylaitteisto
CN101736497A (zh) 利用积极松经机构的织机的送经装置
JP2019529730A (ja) 織機のバックレストビームの動的挙動を変化させ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JPH06306749A (ja) 織機における綜絖の支持装置
CN105378170A (zh) 用于织机的后梁设备
EP2064378B1 (en) Fabric support for a weaving machine
JP2006316391A (ja) 織機における綾取り方法及び装置
JP5268473B2 (ja) ビーミングマシンの斜めコム
JP2693408B2 (ja) 織機におけるたて糸の張り装置
CN110777469A (zh) 一种玻纤织机卷布张力控制装置
US3280442A (en) Warp-thread stand for textile drawing-in machines
JPH06313243A (ja) 織布を交換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JPH0214451B2 (zh)
TWI707997B (zh) 織梭
CN211689407U (zh) 一种玻纤织机卷布张力控制装置
JP5439153B2 (ja) 空気噴射式織機の緯入れ装置
CN211112429U (zh) 一种整经罗拉装置
CZ308693B6 (cs) Zařízení pro snímání napětí osnovních nití na tkacím stroji
US10982357B2 (en) Non-stop tying-in process
KR20110128243A (ko) 인장 장치 및 날실층의 날실 재인장 방법
CN104404672A (zh) 一种高效整经筒子架
CN213866624U (zh) 一种分条整经机分绞筘装置
CN212655204U (zh) 一种纬纱在线检测卷布机
CN216836411U (zh) 具有无限止纠偏功能的针纺织物整理装置
CN211079491U (zh) 一种片梭织机引纬用张力平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